虚拟构象·上:实验与互动(并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4:08: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欣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虚拟构象·上:实验与互动(并行)

虚拟构象·上:实验与互动(并行)试读:

总序

不管哪朝哪代,“文化”总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对待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精英阶层喜欢用“史”的方式记述和评判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西方则“发明”出人类学的各种“科学办法”,介入到各个领域展开对文化的观察和分析。无论哪种方式,对文化的呈现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完成“对他者的理解”,以达到“绕道来理解自我”(罗萨多尔)的目的。这也正是“并行”系列书的缘起。“并行”的关注对象是作为文化重要“生产者”的艺术。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我们注意到,除了专业的“艺术家”,还有一个群体也在从事着艺术创造类的活动——民间的“艺人”或“匠人”。“匠人”们的艺术活动似乎更有群众基础,而“艺术家”们却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话语权;前者的创作有更浓的实用气息,杂糅了生存所迫和日常需求,后者则更倾向于进行纯粹的对艺术本身的探索,虽然这常常伴随陷入“亚历山大主义”的危险。一个是“原始”的、民间的,一个是“现代”的、学院的,哪一个才是当下中国的主导文化呢?社会中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又对这些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在“并行”里,我们把民间的艺术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并置,因此系列书涵盖两大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以对民间艺术大量的田野考察为基础的资料,有对“匠人”们深入访谈所得来的关于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口述集结,也有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物进行的图像和功能的探究,以此来呈现大众日常生活中构建发展起来的关于某个特定时代,或是某个区域的视觉特征和审美趣味;另一部分是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经历。我们希望通过对民间艺术活动和职业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并置、对照,能够找到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的线索。

对艺术领域进行人类学式的研究有很多,还建立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其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于艺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反思更是难以超越。我们仅希望能在“并行”中对我们所关注的内容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客观记录和呈现,以此作为未来对艺术与文化分析、讨论的基础。张欣

绪言

第一次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所震撼,是2003年在威尼斯当代艺术双年展中看到“以色列馆”代表艺术家米歇尔·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数字影像装置作品《时光逝去》(Time Left),这件(组)作品成为我们讲授和分析当代艺术时的保留范例,并由这件作品与同学们讨论艺术家如何通过数字媒介和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给当代艺术带来无比丰富的表达方式。这个作品在本书中也是我们多次分析和论述的案例。

当代艺术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艺术媒介的数字化带来了艺术创作和实验的多样性。以网络、信息、传播等数字技术为创作媒介和展示手段,艺术家以明确的思想观念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Digital Media Art)在国际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迅猛异常。数字艺术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动画和实验影像等,到网络互动、感应互动和虚拟现实等以数字交互技术和网络媒介传播的各种当代艺术类型,在国内和国际各种当代艺术大展中成为主流样式。

与此同时,近十年以来,中国很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艺术院校都在建立相关学科,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院系和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等名称的专业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应运而生,纷纷开始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学、创作和研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专业人才。

本书所讨论的数字媒体艺术范围,主要包括在当代艺术中运用数字媒介和数字技术所创作、展示和传播的艺术形式。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艺术作品,与读者一起探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特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类型与样式;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等一般性规律。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革命,不但是体现在技术上和手段上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思维意识上的革命,也就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尽管有的数字艺术样式不一定是新观念的当代艺术作品,但我们应该从数字技术和媒介特性的角度,而不是依然从传统艺术思维观念上来认识、理解和欣赏数字媒体艺术。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就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传统社会教育制度的延续,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追求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而信息时代的数字革命,在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上给人类带来的是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须从观念的更新上理解、认识和欣赏数字媒体艺术,而不是把数字媒体艺术仅仅看作一种新的技术和媒介而已。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所列举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是从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介特性出发的,而不是把数字媒体艺术当作一种新艺术观念而论述,更不是介绍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如何设计和制作艺术作品。“虚拟”是数字艺术媒介和技术的基本特性,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终端把我们带到一个崭新的虚幻世界和宇宙空间之中。而“构象”正是利用和摹拟了数字媒体计算机中的“剪切”“复制”“重复”“粘贴”“插入”“转换”“保存”“放大”和“缩小”等基本功能,将生活中不被重视的现实物像重新组合与置换为一种崭新的“重构物像”。因而,“构象”成为当代艺术在数字媒介中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虚拟”的媒介特性和“构象”的表现方式,是数字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智慧、现实与感悟、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在本书中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图例,绝大部分都是笔者在国内外各种当代艺术展览现场亲自考察、拍摄和收集所得,因此,这也是一次与读者共同分享当代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良机。把数字媒体艺术放在当代艺术中进行论述,以此表明作者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立场、观点和见解。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家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媒介创作和展示的,富有观念性、实验性和互动性的当代艺术。壹媒体与数字媒体艺术

今天,互联网、计算机和手机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甚至缩短了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天然距离。数字媒介和数字信息传播工具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分割、须臾不离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信息和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数字媒体艺术,却还并未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熟悉。

现在,让我们从媒体与艺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讨论开始,逐渐进入一个神奇的新艺术天地。1.媒体与媒介

数字媒体艺术,顾名思义,是一种从材料和媒介概念上进行分类和定义的艺术形式,是以虚拟的数字化媒介为创作和展示载体的艺术类型。艺术,是人类通过才艺和技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统称,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

前面我们明确了“数字”和“艺术”的含义。现在到了该讨论“媒体”的时候了。

一方面,“媒体(Media)是泛指大众信息传播的工具或信息交流的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一个标准的例句[1]是:商业电视是一种广告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和产生了数字媒体,例如计算机、电子版报纸和杂志、手机、软件、数字光盘、硬盘等数字储存与播放系统等,以及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网络媒体。由此可知,所谓媒体,必须具备传播和交流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当代社会,这些报纸、广播、电视、影像等传播媒介(媒体),也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媒介(Medium)。作为艺术作品的媒介,也被称为介质和中介物,特指画家、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和材质,如颜料、画布、纸张、笔墨、泥土、石头、人体、现成品和照相机、摄像机、胶卷、磁带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媒体’具有传播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含义:“媒体”对于信息传播和艺术创作而言,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媒体’对于信息传播而言,它相当于交流信息的工具,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其社会承担者为出版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运营公司等。“媒体”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它是艺术家感情物化的载体、创作材料和与欣赏者交流的媒介,如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视频等,其社会承担者为文学家、音乐家、美术[2]家、摄影和摄像师等。”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体,是被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熟悉和广泛运用的。不仅如此,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体,除了它的传播功能,现在也成为当代艺术家手中艺术创作的媒介和使用的材料。

现在,我们首先把目光放在“前数字媒体时代”,考察一下作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媒介和材料是什么样子的。材料和媒介是艺术家传达思想、表达语言和表现技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的创作材料和媒介那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们从各种不同的材料媒介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在利用和驾驭媒介材料时所呈现出的非凡智慧。

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曲线》,绘画,1992年

210cm×200cm

细沙、皮胶、木板、综合材料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血管的裂口》,装置,1990年

钢质书架上陈列约30本书,材料为铅、玻璃、铜丝、丙烯酸

白南准(Nam June Paik )《电视机器人》,装置

电视机、动物标本等综合材料

奥地利艺术家彼得·克格勒(Peter Kogler)擅长以媒体与概念艺术的传统思维,结合他自己的不断探索,采用不同的主题与媒材进行创作。从表演艺术、录像、电影、绘画、数位图形、雕塑甚至到建筑,都是他热爱的创作主题。他以创新的手法,不只是在视觉艺术的领域,还透过声音、音乐、表演等方式,将艺术传达发挥到极致。从 1984 年开始他就运用计算机协助艺术创作,过去 30 年来他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如利用几何图案将扁平的白墙转变成眩目的地下隧道幻觉,在画廊空白的墙上运用曲线和急转,这位艺术家的等高线让观光者感觉像是被吸进了一个旋转的涡流。

彼得·克格勒《无题》,装置,1997年

计算机设计墙壁纸画

在展厅墙壁内墙的壁纸画,相互纠缠在一起的铅梓色电缆,寓意全球网络化的到来。199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作品。

彼得·克格勒《无题》,装置

当代艺术家常常通过不同媒介和材料来扩展和延伸其作品的主题。

处于当今生物技术的时代,当我们可以设计婴儿并且知道我们的DNA和大猩猩有98%相似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定义“我们”以及“家庭”?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澳大利亚女艺术家帕特里西娅·碧克茜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作品《我们是一家人》(We are family)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提出的众多问题之一。她的作品来自于医学生物学技术对人类生命干预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讨。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个人视角来探讨当今最棘手的伦理问题:什么才是正常的?什么掌控着生命?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某些生命比其他生命更重要?什么是一个家庭的组成?生命是否能够跨越种族或者在实验室里被制造出来?

帕特里西娅·碧克茜尼尼《我们是一家人》装置

硅胶、综合材料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馆”作品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向前站立在悬崖上眺望极度恐惧的北极荒寒之地》

(Standing along on the precipice overlooking the Arctic wastelands of pure terror) ,装置

药片、镜子、现成品

236cm×871cm×11cm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达米恩·赫斯特《赞美诗》,在青铜上绘画,2000年610cm×274cm×122cm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用剃须刀片,在自己的肚子上划出一个五角星。这个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中犹太囚犯身体上的纹身。艺术家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这个历史惨案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未能愈合的伤口。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托马斯的嘴唇》(Lips of Thomas)1975年

行为艺术,彩色照片(125cm×150cm)

丹麦和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创作媒介和手段都是非常多样的:水、雾、冰、雪、矿物质、光的折射和反射、镜像、几何模型、万花筒结构、针孔成像术、生物工程学、激光、霓虹及特质灯具、各类金属、玻璃、新型化工和电子产品等都是他在作品中经常用到的材料和媒介。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为体验现实而设计出来的产物”。

埃利亚松2003年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Museum)展览的作品《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是他近年来的代表作品。埃利亚松把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变成一轮人工装置的太阳,营造出天空和太阳的壮观景象。数百个黄色灯的灯光组成一个半圆形,然后通过天花板的镜子折射出一轮完整的太阳,并把大厅的天花板改造成了镜面。许多观众在这壮丽的景观面前流连忘返。在这件作品中,埃利亚松用空气加湿机把糖水制成犹如伦敦城中常见的大雾,用数百个纯黄光色的单频灯组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光盘,并把大厅的天花板改造成了镜面。很多参观者或坐或躺在展览现场的地面上观望着雾气中昏黄的“太阳”,并寻找头顶镜面中自己的倒影,犹如置身梦中。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气象计划》 装置,2003年

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超级扁平水母眼2》(Super flat jellyfish eye 2),绘画,2003年

木板、丝网、酸性染料、金属箔片、白金、纸

203cm×397cm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苏伯德·古普塔《咖喱饭》(Curry),装置,2005年不锈钢生活用品,现成品

300cm×245cm×65cm(每个橱柜) 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是印度最多产和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广泛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录像与表演艺术之间跨越。他的装置和雕塑作品使用许多象征印度乡村生活的物件,如牛奶桶、厨房不锈钢器皿、竹编的篮具、干牛粪、自行车等现成物来加以改造、组合和转换,在材料上镀上一层光亮的不锈钢金属或放大现成品的尺寸。艺术家把这些日常生活中并不值钱的现成品镀铜之后转化为外表绽放金光、看似很有价值的物件,以揶揄当下物质认知的价值体系,并对普世社会价值观提出质疑。

苏伯德·古普塔《十分饥饿的上帝》(Very Hungry God),装置,2007年

不锈钢生活用品,现成品

宫林《冰人》,装置2003年-2009年

五谷、食品、蔬菜、电子元件、金属碎屑、水,冰冻

宫林《媒体》,1995年装置,局部

报纸、现成品裱糊

宫林以“冰人”为题目和媒介的装置艺术,关注生命和物质在时间变化中的形态转换。他的作品注重运用不同的艺术类型和媒介材料进行“生命与时间”这一主题的积极实验。

宫林的《媒体》通过裱糊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报纸对物象材料表象的转换,表现了“媒体”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无所不在的干预。今天看来,它不仅隐含了艺术家对各种媒体材质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寓意了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某些基本特征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沃斯·费舍尔《无题》 , 装置

蜡,燃烧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出生于苏黎世的美国艺术家沃斯·费舍尔(Urs Fischer)用蜡和芯捻子为材料,将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大师詹波隆那(Giambologna)的名作《掠夺萨宾的妇女》(Ratto delle sabine)制作转换为以时间为观念、以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写实性装置作品《无题》(Untitled)。

琼娜·瓦斯康塞洛斯《新娘》,装置,2001年

不锈钢,OB卫生棉

470cm×220cm×220cm

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琼娜·瓦斯康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葡萄牙年轻艺术家。她在雕塑和装置艺术方面都十分活跃,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新娘》(A Bride)参加了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个作品是由14000个女性用卫生棉组成的吊灯,以它细长条形的细节炫耀着女性的灿烂。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材料,被艺术家构造成为结构复杂、色彩艳丽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探索了关于身份、性别、政治、宗教、阶级和民族等问题。

徐冰《新英文书法——艺术为人民》,装置

文字原本是一种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媒介,现在被艺术家巧妙利用,当作艺术创作的媒介。徐冰的《新英文书法》中的文字,既不是汉字也不是英文,但却是用汉字书写的“英文”。他将英文字母转换为汉子的偏旁部首,再根据英文语义的意思,组合为一个个英文单词,让懂得英文的人都可以阅读这些貌似汉字的英文。

徐冰《新英文书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局部),书法

然而,最早运用电视和影像媒体作为创作媒介,有“影像艺术之父”之称的白南准,却用他的影像作品《电影禅》(Zen for Film)表现“空”和“无”。他将这个作品描述为在时间灰尘和划痕中不断积累而成的清晰而单纯的电影。显然,白南准的这个作品受到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富有创意的作品《4分33秒》的启发。《4分33秒》的内容是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出,但他们什么都没有演奏,这使得观众被迫对他们周围的声音做出反应。在《电影禅》这个作品中,周围环境除了一个空白的投影之外,别无他物。不管是在这个影像作品中,还是在凯奇《4分33秒》的“乐曲”中,都根本没有内容。这就显示出禅宗的影响之所在,那就是用“空”和“无”来连接整个世界。

白南准《电影禅》,1962-1964年单屏影像,黑白,无声

8分钟

2011年于英国利物浦泰特美术馆(Tate Livepool)

以上对于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不同材料的考察,对于了解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表现方法,理解艺术家如何运用不同媒介和材料表达思想和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2.数字媒体

相对于出版、报刊、杂志、广播、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是媒体随着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信息传播形态。数字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卫星等网络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数字媒体或数字化特征的媒体,既是指数字信息传播,也是指数字艺术创作这两个方面的数字化载体。一方面,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的数字新媒体,如网络信息传播、电子版报纸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和微信、移动电视、网络通讯、网站博客、桌面视窗等;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艺术创作材料而言的数字媒介,则是数字艺术创作平台,如数码相机和摄像机(DV)、计算机和软件、数字光盘、数字储存(硬盘)与播放系统(数字投影)和LED屏幕等。

无论对于信息传播还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媒体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例如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波诺马廖夫(Alexander Ponomarev)、阿尔谢尼·梅切尔雅科夫(Arseny Mescheryakov)的网络电视直播影像装置作品《淋浴》(Shower),是一个顶部安装了一个淋浴喷头、四壁由上百个正在直播的来自世界各地电视频道的监视器屏幕组成的淋浴间。这个狭窄的淋浴间仿佛一个电视台导播室一样充满了正在直播各种不同电视节目的电视屏幕。它寓意和象征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泛滥的电视媒体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处不在绝对地支配和控制着人类的正常生活。人们只能停留在从一个频道转换到另一个频道的虚幻的自由之中。

亚历山大·波诺马廖夫、阿尔谢尼·梅切尔雅科夫《淋浴》,装置(示意图)

电视媒体,235个液晶显示器正在直播470个国际电视频道的节目

280cm×170cm×170cm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俄罗斯馆”作品

亚历山大·波诺马廖夫、阿尔谢尼·梅切尔雅科夫《淋浴》,装置

280cm×170cm×170cm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俄罗斯馆”作品

美国著名的MGM公司户外数字视频广告

2015,美国,拉斯维加斯

英国著名奢饰品Burberry户外数字视频广告

2015,美国,拉斯维加斯

出生于墨西哥的米格尔·谢瓦利埃(Miguel Chevalier)是国际知名的数字艺术先驱,他从1978年以来就一直专注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博物馆和公共场所举办了许多展览和虚拟现实的装置艺术展,被公认为当代艺术领域最知名的数字艺术家之一。

谢瓦利埃的作品都经过不同类型的实验,并且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从艺术史中寻找灵感,使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再次呈现。他的作品始终深入探究周期性的主题,例如自然与人工、数据流和网络、虚拟城市和阿拉伯式花饰等。他呈现的图像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的不断质疑。谢瓦利埃还围绕合成图像、衍生图像和交互图像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实验。

数字媒体的商业化,更加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眼花缭乱和应接不暇。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大都市、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和娱乐场所,无处不充满了扑面而至的高画质数字视频广告,数字媒体在商业广告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亚历山大·波诺马廖夫、阿尔谢尼·梅切尔雅科夫的《淋浴》深刻地揭示了媒体在今天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层层包围和强烈干预。

米格尔·谢瓦利埃《超自然》(Super nature),2004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