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男孩气质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1:36:0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子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男孩气质课

哈佛男孩气质课试读:

前言

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作为世界顶尖级的一流大学,300多年来造就了难以计数的享誉世界的杰出人才。到目前为止,哈佛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2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哈佛大学因此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库。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都出身于哈佛,如诺伯特·德纳、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亨利·詹姆斯、查尔斯·皮尔士、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詹姆斯、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杨杏佛、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等。此外,哈佛大学还是全球造就亿万富豪最多的大学。它的商学院被喻为“总经理摇篮”,培养了微软、IBM一个个商业神话的缔造者。著名亿万富翁纽约市长彭博,城堡投资集团创建者、对冲基金大亨格里芬,以及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都出自哈佛。

随着“哈佛成功学”“哈佛教育理论”“哈佛美学”“哈佛经济学”……一个又一个承载着哈佛精神的学术以系列的形式面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逐哈佛、学习哈佛、研究哈佛。人们从哈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从哈佛人身上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从哈佛理论中发现了一条又一条通向辉煌的捷径。随着成功者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在成功之前,在成功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这一因素叫做“气质”。哈佛大学的巨大成就,关键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学科众多,而在于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300多年沉淀下来的精神气质。

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学只是一个短暂的历程,但哈佛让学生在这个短暂的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气质,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成功的人,并引领他们思考和感悟人生,为实现人生目标,取得成功做好积极而充分的准备。正如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言:“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他们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从这些成功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在哈佛收获的精神气质是他们获得如此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哈佛的精神和气质始终鞭策他们向成功的顶峰攀登,是哈佛大学成功的教育理念缔造了他们辉煌的人生。哈佛并不是神话,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任何进入这种气质氛围的人,生命都会从此与众不同!

考入哈佛大学,去亲身感受哈佛的精神气质,是多少男孩梦寐以求的事情;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哈佛大学深造,又是多少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然而,能真正走进哈佛大学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那么,哈佛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究竟是怎样的?要如何做到?我们作为哈佛的局外人,是否也能学习和掌握这种精神和气质,令自己得到大幅提升呢?为了广大渴望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男孩能不进哈佛也一样炼就哈佛气质,学到百年哈佛的成功智慧,我们编写了这本《哈佛男孩气质课》。本书从冒险精神、自信、自主能力、理性思维、领袖气质、自控力、情商、阳光心态等方面,全面阐述哈佛男孩气质培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充分诠释了哈佛大学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并挖掘出男孩人生成长路上最有价值的成功要素,为成长中的男孩提供适合其心理需求的精神养分,铸就一个哈佛学子应有的优秀气质,并树立起明确的精英意识,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选择,自我塑造,为成长为社会精英打下坚实的基础。领悟哈佛精神,炼就哈佛气质,你的人生将从此与众不同!PART1哈佛冒险精神:让男孩拥有更开阔的人生视野

哈佛大学培养出了世界上令人瞩目的精英们,而总结这些精英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时,不难发现,哈佛大学在教给他们专业知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种冒险精神。哈佛大学崇尚冒险精神,冒险是创富者的乐园。生命是一场冒险,我们绝不退缩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极限,那么我不可能接下《黑天鹅》,我也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我也不可能收获爱情、婚姻和家庭。正是这种冒险精神让我实现了个人演艺生涯的一个巨大成就。——好莱坞天才影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娜塔莉·波特曼

多年前一部《这个杀手不太冷》改变一个14岁女孩的一生,与国际级的大导演吕克贝松和影星让·雷诺合作,一时间引来无数羡慕嫉妒,赞誉之外更多的是不平和怀疑,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孩子,如何能担当得起如此重要的戏份。然而,娜塔莉硬是凭着自己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仅完全担当起了这个角色,最后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转机。娜塔利多年后回到哈佛母校为毕业生做毕业演讲时说道: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冒险,如果当时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那么她可能就不会得到这个角色。

一位美国大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对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进行了反思,这是我上大学的目的吗?我的写作梦、我的公众服务梦都到哪里去了?最后他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生命是一场需要完全体验的伟大冒险,而不是一项需要逐步完成的任务清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冒险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常态。因为,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冒险,早上出门会不会被楼上落下的花盆砸到,骑车上班会不会被汽车撞倒,走路会不会摔倒,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小故事大道理

在洛杉矶的郊区有一个15岁的男孩,他从小生活在小镇上,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可是在他15岁这年,他为自己拟了一个表格,表格上列出了他的梦想清单:

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

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

驾驶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

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

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

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

谱一部乐谱;

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

他的梦想清单一共列出了127项目标,这些目标对于一个小镇少年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他还是按照梦想清单出发了。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了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项目。

然后他不断循着目标前进,当他59岁时,他已经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

这个少年名叫约翰·戈达德,一生之中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

很多时候,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生活也并不像我们抱怨的那般平庸,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不在“安全区”,都不是人人可以轻松获得。只有敢于冒险才会让困难退避三舍,让生活充满惊喜,甚至是奇迹。

保护幼小的子女是动物的本能,人类更是如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抱着“平安长大”“万无一失”的理想,处处设置安全壁垒,因而难免造成过度保护。

比如当幼儿对剪刀、钳子等工具感兴趣时,大人会抢先一步把这些刚刚引起孩子好奇心的事物藏起来。因此,与其说孩子缺少冒险精神,不如说家长更缺乏一些冒险精神。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即使是不谙世事的幼儿,好玩的东西会一直想要玩,而伤害过自己的东西,可能碰都不愿再碰,甚至一见到就哭。看看那些一走进医院门口,一看到穿白大褂就哭的孩子,就不言而喻了。

而好奇心如同弹簧,越是压制反弹得越严重。一味地回避杜绝,只会让孩子对危险更渴望靠近。如果他在大人的看护下尝试把玩剪刀等“危险物品”,并受到“适度伤害”,那么他便从此对其敬而远之;如果他从不知道危险在哪里,一旦他在大人疏忽的情况下任性地“偷玩”,那么孩子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后果也可能更严重。

聪明的父母会在理智的范围内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在孩子小的时候鼓励他们去冒险,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通过冒险来取得成功,这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如果失败了,孩子还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应对挫折。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指的冒险是指“合理的风险”,而不是一种“蛮勇”。

我们举一个父亲帮助孩子合理冒险的例子来理解一下:

孩子想要爬上一棵很高的树时,父亲问他:“你怎么上去?”

孩子指着树说:“我先爬上这个树枝,然后踩着这里再爬上那个树枝。”

父亲马上提醒说:“这两个树枝距离很近,你可能被卡在那里上下不能,那么你要怎么办?”

孩子不得不马上想出另几个途径,在确定孩子在面对危险能够有准备地克服后,父亲同意他去爬树,并鼓励他说:“现在你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合理的冒险呢?当然是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而且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预备方案,学会做好各种考虑。对于比较鲁莽的孩子,可以像上面的父亲一样通过主动提问题来帮助他对所冒的风险做出考虑。而如果是过于严谨的孩子,父母就可以去跟孩子谈一谈他们想要回避的情境,比如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或者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等,父母可以问一问:“如果这样做,你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你尝试一下,发现自己做得很好,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试都不试一下,你会有什么感觉?”最后鼓励他要有点冒险精神,鼓励他去尝试。

这样引导孩子说出他们回避风险的感受,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会因为恐惧而不是不感兴趣而错过了好玩的事情,一旦帮助孩子克服了恐惧,承担了风险和后果,也就帮助他们培养了更多的自信。成功从尝试开始

大胆去试,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对于年轻人来说,人生之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PLAN B(B计划),不要一开始就急着退而求其次。——哈佛大学校长 福斯特

哈佛校长福斯特对2008届毕业生做告别演说时说:年轻人在做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迷惘:希望成功,却并不知道如何定义成功,不晓得自己所追寻的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还是能让生活真正变得有意义的成功;知道鱼与熊掌无法兼顾,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迫切地追寻幸福,但却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秘诀……于是,做选择时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学生们画完画,拿到了老师面前,问:“像不像?”老师对这个问题回以微笑,然后纠正孩子说:“不要问像不像,要问你画的好不好。”老师之所以会纠正了这三个字,是因为“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美国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去挑战,去尝试,不存在范本,更没有什么模仿对象,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次“创作”。从而培养了孩子们充满创造性和活力的思维,日后才可能成长为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哲理漫画】成功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需要敢于冒险,必须有赢的意愿,这是成功的关键。小故事大道理

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了从他的10位王子中选一位作为他的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路上放置了一块“巨石”,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然后,国王分别给他的王子们下达了任务——把一封密信忙送到一位大臣手里。而若要完成任务则必须通过那条大路。

王子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国王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一个王子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另一个说:“我是划船过去的。”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

只有最小的王子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难道巨石没有拦你的路?”国王问。“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这么大的石头,你怎么想用手去推呢?”“我不过是试了试,”小王子说,“谁知我一推,它就动了。”

原来,那块“巨石”不过是国王命大臣用特殊的材料仿制的,并不像真的石头那么重。自然,这位善于尝试的王子继承了王位。

人生中,会有很多机会看上去不可能实现,于是很多人便“识趣”地放弃了。反而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总是想要试试看的人,却“意外”地抓住了机会。

美国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在历史课堂上,老师会问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课题对于中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庞大了,然而,因为有了这样的课题,美国的中学生就要去了解这位美国立国伟人、美国精神的代表——托马斯·杰斐逊;要去了解美国的立国之基、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独立宣言》。

因为老师这么一问,孩子们不得不去研究伟人,研读《独立宣言》;研究社会各学派的评价,调动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这一问,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理念,那就是——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发问,提出质疑,进行思考,哪怕是“神圣”和“权威”。这并不只是一种知识的教授方式,更是在培养孩子们一种敢于尝试的思维品质。

在美国,孩子们感觉最有压力的科目不是数理化,而是历史,这在其他国度的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美国的历史不过区区几百年,与文明古国相比,它的历史书大概也没有几页纸吧?然而,美国学生的历史课堂却是这样的,比如老师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想法写进去,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如某某网页、某某著作……

是让孩子接受,还是让孩子去思考、去判断、去尝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教育课题。鼓励孩子尝试,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些尝试的机会。而家长常常犯的错误不是没有鼓励孩子,而是没有将鼓励变成激励、变成奖励,坚持到底。我们常常发现,当孩子想尝试去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倒是开明地说,好啊,你试试看吧。结果一旦孩子尝试失败了,或者没有按照大人常规的方法来做,这时旁边的家人便坐不住了。“哦,天啊,你不应该这么去做,你应该这样子……”不仅如此,除了口头的干涉和建议,甚至会忍不住自己上手。此时的孩子只能失落而沮丧地站在一边,一边看着大人漂亮地完成,一边听着大人趾高气扬的数落。这时孩子的心理会受到比阻止他去做还要严重的打击,不仅以后不会再去尝试,甚至再也不想再去碰这件事了,反正一旦没有按照大人的方法来,就要被数落、被批评。这样做不仅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聪明的父母其实不是对孩子做些什么,只需要管住自己即可,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不插手,不干预,唯一需要做的是鼓励。“你做得不错嘛”“哦,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呀”“原来还能这样子啊”“你真的做到了”“以后我可以请你来帮我做这件事了”……这些鼓励是一种激励,让孩子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获取自信,获得成就感。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畏困难,总是能够积极正面地面对工作、生活,无疑,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在积极尝试的习惯中获得成功。在尝试之前先不要否定自己

很多事情,我们在做之前常常会说:“我会做不好吧?”这样说,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一半,在尝试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否定了。

有一个游戏是这样的:在一个场地上放置一些椅子,形成一些障碍,给游戏者一点时间,让他努力记住那些椅子的位置,然后蒙上游戏者的双眼。并立刻悄悄地移走那些椅子,让游戏者向前走,游戏者会凭记忆和感觉努力绕开障碍,而那些障碍其实已不存在了。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就如这种游戏。我们常常在竭力避开那些妨碍我们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却常常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甚至是我们想象的产物。有时,我们不敢去应聘某个职位,不敢新学一门外语,不敢向意中人表白,等等。这种不敢,其实是我们在头脑中给自己设下的障碍,我们仅凭头脑中的一些认识、感觉或想象,首先否定了自己,这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来应该去做且能够做好的事情。

为什么不先试试呢?让事实来说话。即便真的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便碰得头破血流,那么,爬起来,绕开它,重新开始就是了。多一分人生的经历,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谁都不希望被否定,所以在没有被别人否定之前,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当然也一定要努力去争取做到最好,先试试,不要先否定自己。创新意味着生存

如果乔布斯最初按照诺基亚的样子做手机,我们今天便没有机会见到iPhone。环视一下你的四周,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创新的产物。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个创新迭代的过程,创新能量蕴藏在我们基因深处,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哈佛学子 Tom Kelley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大学中的成功典范,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办学宗旨和校风。哈佛大学的校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因为它的教育核心就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哈佛的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学生是否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每个题目都由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哈佛教育理念认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总会留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正如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复制他人的经验,哈佛鼓励学子们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种从问题的源头就培养起来的创新理念,会帮助学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这本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小故事大道理

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十五六岁的时候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他的工作是负责在马戏场内叫卖小食品。

这个工作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可是因为每次看戏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所以,哈利的小食品销售工作其实并不顺利。尤其是饮料,很少有人问津。

面对如此困境,哈利一直在想找个办法扭转局面。有一天,哈利突发奇想:向每一位买票的观众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

哈利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板,可是却遭到了老板的坚决反对,甚至认为他的想法很是荒唐。哈利只好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做担保,请求老板让他一试,并承诺说,如果赔钱就从他的工资里面扣;如果赢利了,自己只拿一半。老板这才勉强同意。

从此以后,马戏团的演出场地外就多了一个义务宣传员:“来看马戏喽!买一张票免费赠送好吃的花生一包!”在哈利不停的叫喊声中,观众比往常多了几倍。观众进场后,哈利就开始叫卖起饮料来,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之后觉得口渴都会买上一瓶饮料。这样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平常增加了十几倍。

其实,哈利不过是在炒花生的时候加了少量的盐,这样花生更好吃了,而观众越吃越口渴,饮料的生意自然就越来越好了。

事情本身就不存在唯一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受到挫败,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聪明的哈利突破了思维的定式,想出了改变当前局面的办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处境。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就是在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走过历史之河,到达高度文明的今天的。哈佛大学一直是新思想和新创意的诞生地,学生与教师可以不受限制地争论,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尽一切努力营造富有创造力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然而,在现实的亲子生活中,父母常常以经验丰富的过来人自居,希望孩子能够在父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造更完美的人生。然而,人生本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任何人的经验都无法复制,要孩子听话和做个乖孩子的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对孩子人生的不尊重。

要知道,过分的管束,过多的命令,其结果就是以大人的愿望、兴趣、思维、意念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应有的独立性、创造意识和自主的行为,使孩子成为大人手中的“泥娃娃”,被动地接受“制造者”的雕刻。

当孩子想要挑战新游戏时,如果你很扫兴地说“那个太危险了,你最好不要动它”或者“现在还不是你玩那个的时候”,这时孩子想了解新鲜事物的兴趣就会受到压抑,无法尝试新游戏就会产生挫败感,这会压抑和打击孩子主动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培养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就是改变家长的“我告诉你”心态,转变家长的“过来人”观念,尊重孩子,把孩子真正视为独立的“个体”,让家庭氛围更宽松、更民主,给孩子的自由空间与时间更充分,鼓励孩子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判断和理解力,激发孩子的创新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成绩,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需要努力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的场所、情境,关注孩子的兴趣点,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机会。当你的孩子缠着你对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时,不要感到厌烦,相反,这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恰恰是孩子“我的兴趣来了”的信号。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学习、创造的内在动力的只能是兴趣。只有对某项事物发生了足够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主动地、完全投入地进行某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从而积极大胆地尝试、探索,浓厚的兴趣使孩子也能在各种问题面前继续前进。

男孩天生就有一种“创新”基因,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男孩们常常对各种玩具汽车、钟表感兴趣,总会把它拆开,他们总是好奇那些零零碎碎的零件是怎么组合在一起运转起来的,不得不承认,这方面男孩子总是比女孩子有优势,如果你的孩子拆掉了家里的冰箱、钟表、游戏机,不管购买这些物件时花费掉了你多少薪水,此刻都不要一味斥责,甚至暴怒。要想到这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小家伙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或许他将来会发明出更神奇的机器也说不定呢。

此外,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雏形,当想象的翅膀成长到足够丰满时,创新的彼岸才能到达。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的培养比知识积累更重要。日常生活中,想象力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都能体现,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一幅夸张“荒谬”的涂鸦,一座东歪西斜的积木楼房,对于这些成人不能完全理解的作品或作品在完成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情况,都是成年人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童真的想象力。

曾经有一位老师让班里的小朋友续编《小松鼠的苹果树》这个故事,当其中一个小朋友讲到“苹果树后来又长出了松子、香蕉……”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咯咯咯地笑了起来。这位小朋友一脸不高兴地解释说:“有什么好笑的?等我以后当了科学家,就能发明这种树!”

这位老师没有嘲笑孩子的梦想,坚定地鼓励他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发明对‘梦想’的鼓励和支持,是培养孩子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去鼓励孩子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孩子的各种感官,解放孩子的手、眼、脑。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敢动口动脑动手或懒于动口动脑动手的孩子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他人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无法替代,而且更加值得期待。孩子们不需要现成的答案,不需要包办的溺爱,他们需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去感知这个世界,并且还给我们一个独一无二的惊喜,创新是孩子们生存和成长的方式,让我们学会尊重并鼓励它的发展。小游戏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小游戏

1.以小猜大

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只有小部分部位的植物图片,然后让孩子猜一猜是什么植物,或者是准备一些只有一小部位动物的图片,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动物。

2.经常使用左侧

由于我们的身体跟大脑是呈交替控制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锻炼孩子经常使用左侧,当然,也不能够强迫孩子使用左手。

3.多体验新鲜的感觉

家长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要懂得改变上学的路线,懂得体验各种类型的书籍,然后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和不同的人做朋友。

4.才艺培养

音乐、乐器、棋类、折纸等才艺能够对孩子的右脑进行非常良好的锻炼,所以,家长朋友要多多加以提倡。

5.观察大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要跟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比如说抬头仰望云朵,看看云朵的形状,让孩子发挥想象说说云朵像什么。

6.看星星

家长可以在晴朗的夜空下,跟孩子一起看星星,然后给孩子讲故事听,这是因为讲故事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领悟能力。直面人生的挑战

每个挑战都是成功的机会。——哈佛学子、喜剧明星 Andy Samberg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在哈佛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做演讲时说道:人生唯一的目标就做真实的自己,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它鼓励那些内心感到卑微、怯懦和沮丧的同学们,人生路上,“事与愿违”往往多过“万事如意”,挑战时不时存在,坎坷也总会有。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竞选受挫、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在碰到这些问题时,是选择逃避还是勇于面对,这直接关系着你将来有一个什么样的情商和品质。

人生的机遇到来时,总是穿着“挑战”的外衣。被挑战吓得退缩,便只能过安全保险、平凡无奇的人生;迎接挑战,便可以迎来惊喜与改变,拥抱一个丰富充实的精彩人生。小故事大道理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狐狸一家幸福地生活在幽静的大森林里。一天,狐狸妈妈生下4只小狐狸。狐狸妈妈对它们精心照顾,呵护有加,使得4只小狐狸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狐狸妈妈除了照顾它们的生活,还每天带它们一起捕猎,训练它们奔跑、躲避虎狼以及教它们识别陷阱的技能。它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

谁知突然有一天,妈妈做了一个让它们震惊的决定:妈妈把4只小狐狸赶出了洞穴,让它们自生自灭。对于妈妈的残酷决定,小狐狸们坚决抵制,纷纷返回洞穴。但是,它们返回来时,妈妈就把它们推了出去。如此几番之后,狐狸妈妈终于愤怒了,开始毫不留情地撕咬它们。无奈之下,它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各自踏入茫茫的森林中去。

不久之后,一只小狐狸被猎人捕杀了,另一只小狐狸被狼咬成重伤,而另外两只小狐狸却很好地活了下来,并长成了健壮、优秀的丛林之狐。

狐狸妈妈教给小狐狸生存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它们去独立面对生存的挑战,这样做看似无情,实际上正是对小狐狸大爱的表现。

狐狸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也许很多时候,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学会在风雨中成长强大,学会忍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想找到避风港和保护伞,躲到父母的羽翼之下。真的爱孩子,就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让他心中时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赖;当他回过头,总能看到你鼓励的温暖的笑容,而不是一张总是紧张兮兮的面孔;让他在风雨中变得坚强茁壮,而不是脆弱不堪。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女孩子的乖巧听话总是让父母感到欣慰,而面对男孩的冒险行为则往往如临大敌。然而,当男孩真的变得安静、乖巧时,我们反而开始焦虑、担心,“他是不是太娘娘腔了”“他的心理不会有问题吧”,与其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更希望那个淘气捣蛋的男孩子回来,随你吧,你是男孩。

很多致力于亲子关系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男孩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有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子女最初会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继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则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要给男孩树立男人的榜样,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正是父亲角色的责任。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往往是一个缺失的角色。通常情况下,由于父亲忙于工作在外奔波,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母亲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孩子有问题了总是先去找妈妈,听听妈妈有什么好主意。这就导致男孩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了太多的女性教育,而缺乏父亲的男性教育。让父亲的角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是越来越多培养勇敢男孩最重要的一步。爸爸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一些富有刺激、冒险的活动,如爬山、攀岩、自行车越野等,会逐步促进孩子不怕挑战、敢于面对的精神。

要想让男孩变得更勇敢,还要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很难想象,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很难拥有强大的士气和迎接挑战的勇气。身体上的弱势,会让孩子从体能和心理上都没有信心。因此,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注意孩子发育期的饮食营养,让男孩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他们必须学会平静地接受挫折,在这点上,甘地夫人的做法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是,甘地夫人在儿子拉吉夫12岁因病要做一次手术时,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阻止医生说“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孩子。而是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拉吉夫:“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有愉快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拒绝挫折,拒绝挑战,就等于拒绝成功。

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不但能使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加平稳,父母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这种教导能够从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开始,他们不怕挫折的意识和勇敢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会更强。

事实上,人生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对未知的尝试,许多事情不是总是顺理成章地等着你去做,它总是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探索、去感知。没有路的时候有能力开辟出一条新路。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够坚守信念,拼搏到底,这样的品格必将成为一个成功者必备的气质。微笑,折射出内心的乐观

生活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果我们大脑里都是欢乐的念头,那么即便身处苦难之中也能感到欢乐;如果我们整天都在想悲伤的事情,哪怕你活在蜜罐子里,也会感到忧愁。

心理学上的相关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控制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也可以带动情绪的转变。

当你感到愉悦时会露出微笑,而当不快乐的时候,试着微笑会让你的心情变好。

做一个爱微笑的人,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要善于利用镜子技巧,使你脸上露出一个很开心的笑脸,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会吹口哨,就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做一个能让他人露出微笑的人。适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心情,也能给他人带去欢乐。

学习运用幽默,幽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特殊的情绪表现,可以从容应付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

爱微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假如命运对你不公平,想想地震中那女孩如阳光般的微笑,然后告诉自己人生不以时间长短论好坏,而以质量论高低。快乐地过一天比烦恼地过一年有意义。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输了固然感觉不好,但这总比从来没有尝试过成功强。——哈佛校友 罗斯福《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使你停下来最普遍的理由就是恐惧,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焦虑。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恐惧源于潜在的失败: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文化以及社会助长了对于失败的莫名恐惧。这是荒谬的,因为失败本身就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你肯定将会经历失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你从中学到了经验并将会使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承认,当我们犹豫不决是否要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焦虑的并不是是否要去做,而是在担心“万一做不好怎么办”,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们迟迟不能行动。

因此,成功者总是乐于给人们这样的忠告:不要因为恐惧而退缩,并且要从你的心里消除这种思想。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小故事大道理

有一次,俄罗斯剧作家克雷洛夫在街上散步时,忽然有个年轻的小贩走上前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只见小贩拿着一个果子,要克雷洛夫买他的果子。年轻人腼腆地对他说:“先生,请你买些果子吧!你千万不要嫌我的果子酸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种果子。”

克雷洛夫见这个果农如此诚实,心里顿生好感,便向他买了几个果子。并且对他说:“小伙子,别灰心啊!只要你肯努力,你以后种的果子会越来越甜的,我第一次种的果子也是酸的。”

年轻人一听,以为遇到了“同行”,连忙向他请教:“你以前也是种果树的?那你教教我吧!”

克雷洛夫笑了,他说:“我啊!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个果实是《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那酸得很啊,当时没有一个剧院愿意演出这个剧本呢。”

有些事情,做并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肯定不会成功。

天下最悲哀的就是在事后后悔与叹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去做。成功并不困难,只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就会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人们为什么畏惧前进,为什么害怕迈出第一步呢?从心理学上讲,这源于对失败的恐惧,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恐惧。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鼓励他迈出第一步之前,要让他懂得,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是到达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都知道,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是免不了要跌倒的,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跌倒就不学走路吧。学游泳总是要被呛水的,难道我们会因为呛水而不让孩子学游泳吗?

对孩子来讲,迈出第一步是成功人生的开始。要让孩子们知道,正是有了这个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他才能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完美。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无论成功与否,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尝试,不懂得开始的人永远不会有结果,也就永远不会有收获。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人去向上帝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一次彩票大奖吧!”他每天都这样祈祷,上帝终于忍不住了对他说:“你倒是去买一注彩票啊!”光有理想而不去实干的人,就如同这个想要中大奖却不去买彩票的人一样,不想去开始,哪有结果呢。

孩子成长的快乐恰恰就在于体验一个又一个“第一次”,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去经历,他会发现每一个开始都会有一个收获,这样他又会在尝试中获得动力,有更多的兴趣和勇气去探索更广阔的人生。孩子能够主动请求和小朋友玩游戏了,要鼓励;孩子的作文被当作范文了,要鼓励;孩子第一次独自去上学了,要鼓励;孩子第一次去登山,孩子第一次做饭了……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尽管我们认为微不足道,但是适时的鼓励往往能激起孩子继续努力的潜能,能够培养他们独自完成事情的能力。他只要有了开始,你就要鼓励他坚持,每一件小事的积累,都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有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初中女孩,每到星期天,她都去“星期天市场”,他父亲极力反对,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可是她做教师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在和女儿“约法三章”——不能影响学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住成绩的前提下,母亲同意女儿去卖些小东西。尽管家里不缺钱,可这个女孩在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同时,丝毫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几年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早在她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甚至在她高考的那一年,她收到了美国好几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向着目标迈出第一步,走错一步便修正一步,那么当我们站在终点时,自然就能收获我们想要得到的。不要害怕开始时的跌倒与挫折,当我们跨出第一步的时候,通常都会遇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困难,可是只要不放弃,能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品尝到付出的汗水所结成的成功果实。有了开始,距离梦想的目标就更近了。这个世界就是以这种微妙的原则运转,当我们有了开始,有努力,自然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

人生太短,如果我们把太多的时间用于筹划和犹豫的选择上,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凡事先行动了再说,只有在行动的步伐中,我们才能不断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并累积成果,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出发就会到达。提高你的胆量

生活中从没有天生的强者,也没有天生的懦夫,胆量从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时间的积累。

首先,开始积极地看待自己,这很重要。你可以把你的长处列出来,再制定一些现实的能反映你这些长处的目标,开始时目标可以定得低一些,然后逐步积累,再建立更大的、更重要的目标。当你进行自我评价时,试着把你人格的其他方面也考虑在内,强调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一面,这样你良好的自我意向就会培养起来。

其次,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时,个性会显现出来,内心也会随之勇敢起来。知道应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行,就可以从自我的形象中获得解放。总之,要试着记下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践,没有必要非是伟大、不平凡的行动,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应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学着去锻炼自己的胆量,因为真正的胆量是有智慧的、有承担的、有正义感的,它值得我们去训练和拥有。进取心决定人生的高度

这个世界愿意对一件事情赠予大奖,包括金钱与荣誉,那就是“进取心”。什么是进取心?那就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哈佛大学教授 胡巴特

什么是进取心?进取心就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的心态。若一个人不先有希望,那么他绝对不会计划去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必然一事无成。拿破仑·希尔说过:“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进取心对一个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了它,人们不会坚持自己的目标,遇到挫折就会立刻放弃。进取心代表着持久地追求高远的品格。只有始终相信自己会有一番作为,并积极主动去实行自己计划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就像久置的钢铁会钝。进取心使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明天充满希望,拥有进取心,你将会柔化很多困难。

目光高远,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习惯。小故事大道理

赫赫有名的比尔·盖茨,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创办了微软公司,连续12年蝉联美国首富宝座。比尔·盖茨的人生高度令人望尘莫及,但透过其璀璨的人生光环折射的是他内心深处无人能及的进取心。

1974年,比尔·盖茨还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当时他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一款名为“牵牛星8800”的新电脑,刊登在《大众电子》杂志上,售价400美元。在今天看来,当时的牵牛星电脑太落伍了,它没有键盘,而且必须和一台打字机连在一起使用。但在电脑发展方面有远见卓识的盖茨和保罗看到了这款计算机的巨大发展潜力。

他和朋友保罗·艾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为牵牛星电脑编写出了BASIC语言。虽然当时他们连一台牵牛星电脑也没有……但比尔·盖茨常说:只要保持着这样的进取心,一个庸俗平凡的人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否则,即使是一个才识卓越的人,也只能遭遇失败的命运。

设计好BASIC语言后,基于他们当时的状况,比尔·盖茨联系了牵牛星电脑设计者爱德华·罗伯特。BASIC语言及比尔·盖茨的勇气给罗伯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和盖茨及保罗签订了长期合同。

1975年夏天,盖茨和保罗成立了微软公司,每台使用他们编写的语言的牵牛星电脑在售出时,微软公司都会赚取专利使用费。

比尔·盖茨对软件的贡献,就像爱迪生之于灯泡。他使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

在获得这样的成功后,他没有停滞不前,1999年,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和商务新思维》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这本书在超过60个国家以25种语言出版。《未来时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尔街日报》列为畅销书,曾经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在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行中,比尔·盖茨连续第12年成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净资产由465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

比尔·盖茨的故事中,进取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任何时候,他对现阶段的成功都不满足,打破束缚,不断地前进,迎接新的挑战,最后他们不仅成功了,而且取得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成功。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每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无不始于一种内心的状态。进取心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所做出的选择,它是积极向上的,是促进人们进步和前进的不懈动力。

很多心情过于急切的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上进,他们常对朋友这样倾诉:“wbn平时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没有他喜欢的东西,没有他喜欢干的事,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没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做事没有积极性,就像他已经走过一生的祖父一样,这真让我头疼。”

如果孩子已出现这样的状态:不够积极向上、做事被动、没有进取心……先不要焦躁,先了解孩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不是平时过于挑剔,或是伤了孩子的自尊,还是孩子在某件事上受过打击……

对此哈佛教育专家关于激发孩子进取心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建议:

进取心的另一面便是竞争意识,要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可以尝试去激起他的竞争意识,经常向孩子提出挑战,如利用“激将法”去刺激上进心,鼓励其自我战胜,超越自己。

同时,要给孩子树立自信的暗示。这种暗示可以通过父母的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孩子的某种言行无声的教育,使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

此外,要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和目标,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大都充满了各种幼稚的幻想,不要去嘲笑,这恰恰是人能够进步、走向成功的内驱力。理想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自我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孩子去改变、去提升,成为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

不能忽略的是,在激发孩子进取心的过程中,父母的赏识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当然,赏识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你要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此外,还要多给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多给孩子各种尝试的机会。也许出于对孩子保护的心理,你经常把“小心,我来”这样的话挂在嘴边,那么现在请停止,给孩子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要知道,这种做法常常在孩子试图挑战自己的能力之前,就扼杀了他尝试的机会,让他既来不及证明自己,又来不及学会该有的能力,从而在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落后了。

进取心是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原动力。具有进取心的孩子,不是被动学习,不是消极做事,而是主动出手,积极行动。这样的孩子才会早日取得成功。坚持,只是一念之间的勇气

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受到哈佛的青睐?仅成绩优秀是不够的。如果在他的课外活动中,哪怕常年只做一件事,但只要是他真正热爱的事,遇到再大困难也不放弃,他就能打动哈佛。——哈佛大学首席招生官 Sally

坚持,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就像富兰克林·皮尔斯,当初,他在律师界初试锋芒的时候,他几乎陷于彻底的失败。尽管他十分苦恼,但他没有丝毫的气馁和沮丧。他说,他将尝试999次,如果还是失败的话,他将进行第1000次努力。

如果富兰克林不是世界上最有韧性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当上美国总统。坚持的人从不会停下来怀疑自己能否成功,他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前进,如何走得更远,如何接近目标。每一个人在奋斗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不同的心态,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小故事大道理

很久以前,一个老实的人和一个聪明的人一起去淘金,他们坚信一定会改变命运,成为最富有的人。

他俩找到了人们说的那块沙子地,两个人挖了起来,可是挖了半天也没有宝藏的踪影……

聪明人不免有些气馁,嘟嘟囔囔地把铁锹扔下,坐在一边埋怨着。

老实人却不停地挖啊挖,过了十天、半个月、半年、一年始终没有挖到金子。

一旁的聪明人嘲笑老实人说:“嘿!你可真是老实,别挖了,下面不会有金子的。”

老实人傻笑着说:“你咋知道?”

聪明人说:“我干这行都几十年了,我的经验告诉我的,这都是我积攒下来的。”

老实人不信,还是继续挖,日复一日,他执着地坚持着。结局你可能已经料到了,老实人挖到了很多的金子,聪明人感叹说:“为什么聪明的我,又有几十年的经验,却得不到那些财富呢?”

而这位老实人喃喃道:“因为我懂得坚持!”然后转身走了!留下聪明人站在那里自言自语地琢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到最后不要轻易放弃,就算到最后也要继续坚持,希望往往就出现在这最后一刻!

故事中的老实人才是最后的赢家!最后的赢家懂得坚持!赢家是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而努力地去为目标而奋斗的人!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在心理学家的眼里,男孩是“有攻击性的小机器”。男孩富有个性,爆发力强,做事毛糙,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都做不到坚持不懈。与文静乖巧的女孩相比,家长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坚持的意义。

比如,引导他们学一些特长。也许他们刚开始兴趣浓厚,新鲜感十足,过了不久就会感到厌倦。此时,或许首先需要坚持一下的是父母,即使面对孩子的怠惰情绪,也不要先表现出有丝毫的动摇,有时候,父母学会坚持的意义远远大于强硬地灌输理念的意义。当你忍住了不耐烦和愤怒,给孩子一点走神的时间,只是在旁边提醒了鼓励,也许开了小差的男孩马上就回到了正轨,渐渐地便培养起了坚持下去的习惯。

有时候,也可以在运动中让孩子学会坚持。多带孩子进行一些爬山之类的有氧运动。在爬山的过程中,中途可能会厌倦、会灰心,要鼓励他,陪着孩子兴致勃勃地继续爬山,注意你的情绪不能低落,更不要唠叨。这个时刻,你无声的行为更会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孩子在你的影响下,一定会顺利到达山顶。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鼓励,去肯定他,让孩子明白做事和爬山一样,只有坚持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

很多时候人们其实很容易树立梦想,也很容易因为短暂的激情而感觉到信心满满。但往往激情褪去,很快便置之脑后了。所以普遍来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缺乏意志力,因此需要透过意志力来激发孩子行动的勇气,它不是一时的炫丽,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把一些对人生有益的念头与行为,变成优质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很多事例中得到这样的感受: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到底才会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获得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有些男孩并不胆小,只是缺乏耐心与自制力,即使遇到一点小麻烦也会变得不耐烦。

坚持或放弃,只在一念之间。那份勇气,也许是男孩们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底牌。

总之,要让孩子学会坚持,离不开家长的“狠心”坚持、忍耐和鼓励。在孩子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家长要陪着孩子一起坚持;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家长要狠心拒绝;在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达到一定的目标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并给予奖励和鼓励……培养孩子坚持忍耐的性格其实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但是,你对孩子教育的坚持,也在于一念之间的勇气。胜利存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遇到困难的初期,有的人会产生恐惧并且开始退缩;有的人会在中途产生懈怠、懒惰情绪;有的人会出现身体的困倦、心理的厌倦。

这个时候,就需要意志力来支撑我们的信念。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指出,要使一个人真正努力确实很困难,因为通常人经过短暂的努力之后会感到很疲倦,即“疲乏的第一层面”,然后我们就会半途而废。但是我们却很少推动自己穿透疲乏的层面,发掘下面隐藏的潜力。美国华盛顿山的一块岩石上,立下了一个标牌,告诉后来的登山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女登山者永远躺下的地方。她当时正在寻觅的庇护所“登山小屋”只距她100步而已,如果她能多撑100步,她就能活下去。

这个事例提醒着人们,在倒下之前再撑一会儿,胜利往往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命运似乎总是在考验我们,在成功前设立一些坎坷,能坚持迈过去的人就是最后的成功者。虽然在那当下我们可能会觉得困难重重,难以支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去克服,但比较起它对我们一生的影响而言,这些努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了。就算身处绝境,也要发挥最大潜力

在绝望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将看到更美丽的彩虹。——哈佛格言

1415年10月25日,英王亨利五世在法国北部的阿金库尔被数倍于己的法军包围。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下,亨利五世不言放弃,他怀揣夺回百年前被法国占领国土的梦想,发表了那份历史上最著名演讲,激起了全军士兵的斗志,他们抱着背水一战的精神,奋勇杀敌,最终大获全胜。

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经典的格言:“在绝望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将看到更美丽的彩虹。”哈佛学子在遇到困难时,总会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哈佛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绝望,主要是表现在自己的放弃上,有80%的人在绝望还没有真正到来时就绝望了,而剩下的人中,又有80%的人在绝望真正到来的时候绝望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在真正令人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些极少数能够激发最后潜力的人,最后攀上了人生高峰。

科学研究也表明,人在遇到生命危险时,都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它会不由自主地坚持到耗尽身体的所有能源为止。就像地震之后的人,在废墟中可以坚持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小时。曾经流传的观点是不吃不喝最多坚持7天,但是现在人们在遇到极大危险时,几乎都可能破了7天的纪录。小故事大道理

一个年轻人,不慎落入水中,他不会游泳,路边又没有行人,于是他淹死了。同样一个年轻人,也是不慎落入水中,同样他也不会游泳。但是路边恰好走来一个路人,他赶忙求救,没想到路人不仅没有救他,反而向他身边扔石头,于是他就挣扎着躲石头,随着路人扔下的石头越来越远,他竟然挣扎到了岸边。上岸后,他迫不及待地对路人破口大骂:“你这个人渣,你不救我就算了,为什么还砸我?”路人也不生气,淡淡地说:“我不砸你,你能游到岸边吗?我也不会游泳,能去救你吗?”同样的落水者,同样没有人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呢?关键就在于后者在路人机智地激发下,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创造出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奇迹。

在日本的《朝日新闻》上有一则报道,一位妈妈有一个2岁的女孩,因为跟先生离婚了,所以,她跟她小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都会很高兴地看着妈妈,抱抱妈妈。

有一天她要去买菜,她知道女儿10点才会起床,于是她9点去买菜,10点以前回到家里面就可以了。没想到女儿9点半就起床了,当女儿起床后看不到妈妈时非常着急,就大声地叫:妈妈……小女孩最后跑到阳台上去找,正好看见妈妈回来就大声叫:妈妈!妈妈看到女儿,怕女儿掉下来,就喊:女儿,你千万不能往下跳。由于女儿没听到妈妈说什么,也没看懂她妈妈的手势,以为妈妈让她跳下来。所以,就跳了下来。这时,妈妈在几秒之内竟然跑了100多米,把女儿接住了。

这个新闻发布出来以后,立刻震惊了整个日本,很多新闻界的记者采访她们,但是,所有的记者又都不相信。这位妈妈说可以再试一次,但不能拿她的女儿试,有人建议用枕头。于是,就把枕头装上一样重量的棉花,拿到四楼。当试验的人一喊开始,这位妈妈就跑。但,试了几次,都是跑不到一半枕头就掉下来了,她一次也没接到。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的模仿或者演戏,都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不能激发人的潜能。而只有身处绝境,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这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绝境,也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绝处逢生的重生。

哈佛男孩教养手札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下,将发挥80%~90%。挖掘人的潜能,就要从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出发,对人进行激励。尤其是身处绝境时,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我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