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戏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5:55:06

点击下载

作者:马凤红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府戏苑

天府戏苑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长的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东方一绝川剧

川剧艺术是我国戏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集音乐、歌舞、文学与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我国戏剧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还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特别是它的“变脸”绝技,被称为“东方一绝”。角抵戏奠定川剧基础

那是在远古氏族聚居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常常要进行狩猎活动。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多用尖锐的石器,由于使用工具的局限性,这就不得不要求他们离猎物越近,才能击中猎物要害。■蚩尤戏剧照

先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猎物,必须近距离地与猎物对峙。为了避免未伤猎物而反被猎物所伤,他们便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将自己伪装成猎物的一员,也就是说要冲进狼群,他们就将自己装扮成一只狼。

但是,危险的狩猎过程,并未影响人们因此获得的快乐,每每获胜,他们都会庆祝一番。但在当时,人们只能将狩猎过程,重新以娱乐方式上演一遍,以歌颂狩猎者的英勇。角抵,便由此产生了。

到了上古时期,在一次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黄帝发动了熊、虎、貔貅等野兽助战,蚩尤则“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后斩首,人们为了庆贺天下太平,便举行了庆祝活动。

在庆祝活动中,有人扮演成头上有角、相貌凶恶丑陋的蚩尤模样,被人拉到人群中,做一些用角■蚩尤戏剧照抵人、张嘴吃人的动作,还有一些人装扮成轩辕黄帝的兵卒,动手打蚩尤。人们看到蚩尤被捉住用刀砍头的表演,都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活动称为“蚩尤戏”,也称“角抵戏”。黄帝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的伟绩载入史册,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秦人尚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就罢武礼、息兵事,把角抵变成了一种寻欢作乐的游戏节目。据古籍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川剧剧照

汉代角抵活动更是十分普及,民间经常有一种游戏活动:“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名唤‘蚩尤戏’。”从这一记载中将角抵称为“蚩尤戏”,以及角抵时要进行化装的情况来看,很显然角抵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富有娱乐性的游戏活动。蚩尤 中华始祖之一,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他有兄弟81人,都有铜头铁额,8条胳膊,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史书《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全城,老百姓们宁愿跑几十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

在当时,蜀地与长安两地同时上演了角抵戏目《东海黄公》,讲的是东海人黄公伏虎的故事。故事情节大概是说,东海黄公年轻的时候会法术,常常身佩赤金刀,头束红绸巾,能降龙伏虎,兴云做雾。

东海黄公到了老年的时候,因为饮酒过度,气力衰疲,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了白虎,黄公拿赤金刀去降伏,因为他的法术已经废了,最终他被白虎咬死了。

此戏是将人兽相抵的角抵动作与剧情编织在一起,并开创了我国戏剧的先河。到了战国后期,当时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写了一篇《宋玉对楚王问》中说:“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里所说的“下里巴人”,就是蜀地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太守 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王在位期间,他派遣当时很懂得治水的李冰到蜀郡做太守。■川剧剧照

传说当时的蜀郡两江,也就是后来的内江和外江的江神,每年都要向当地百姓索取两名美貌少女妻子,如果百姓不给,江神就会发动洪水冲毁农田屋舍。因此,每到祭神之日,百姓们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李冰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

李冰做了蜀郡太守后,他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新娘,并亲自到江神祠送嫁,还与江神对饮。酒过三巡之后,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

忽然间,李冰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斗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

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成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经斗得筋疲力尽了。一会儿,我再与那江神角斗时,你们要助我一臂之力,帮我制伏江神,腰部有白色条文的那头牛是我的化身,另一头便是江神的化身。”■川剧剧照

李冰手下的一名官员趁李冰与江神再度酣战之机,拔剑刺杀了同样已经斗得筋疲力尽的江神变化而成的公牛,江神就这样一命呜呼了。从此以后,蜀地再无水患了。■川剧剧照

蜀地百姓敬仰李冰的气魄和果决,于是民间便出现了《李冰斗牛》的戏剧。这出戏在以后历代都有,李冰形象有的演变为李冰之子李二郎了,如唐代有《灌口神》,宋代官本杂剧有《二郎神变二郎神》,孤本元明杂剧中有《灌口二郎斩健蛟》。李冰深受后世人们的爱戴,由于他能降妖杀魔,因此被后人尊为“戏神”。

李冰与李二郎作为“西川灌口神”而被尊为戏神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巴蜀地区戏剧起源之早。《斗牛》戏,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一出有明确剧名的戏剧。刘备 (161年~223年),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即蜀汉昭烈帝。他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223年病逝于白帝城。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到了三国时期,蜀地便有了优人,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戏曲的演员。还有了《忿争》的表演,已经带有戏剧色彩了。据史书《三国志·许慈传》记载:

许慈与胡潜同为博士,典掌文书档案。而值庶事草创,颇多疑义,便互相攻击,形于声色,书籍不相通借,时常争执闹架,总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而妒嫉对方。先帝刘备看到这种情况,便在一次群僚大会上,“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阅之状,酒酣乐作,以为熔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这是由刘备策划、导演,由专业演员演出,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人物造型、有音乐伴奏、有化装服饰、有道白、有道具、有武打、有观众、有演出效果的完全意义上的戏剧,而且是讽刺喜剧。这出戏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是第一出记载准确而程式完整的戏剧,在戏剧史上更是一座里程碑,更是戏剧中最富特色的讽刺喜剧的鼻祖。阅读链接先秦时期的角抵是两人身体的接触竞技,人们通过直接对抗,从头到脚、从手指到脚趾都要参与这项活动。所以,从事这项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匀称发展,肌肉发达。特别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灵巧和柔韧等身体素质。在汉元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4年左右,元帝曾经因为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下令罢废角抵这个活动,以节省朝廷和国库的开支。但这种禁令显然只是暂时的,在东汉时,包括杂技、武术、舞蹈、幻术和角抵等文体技艺活动的百戏,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角抵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戏又被当时人称为“角抵戏”。唐宋蜀戏演化为川杂剧

巴蜀戏剧发展到唐宋时期,才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当时被人们称为“川戏”。

据有关记载,806年,当时蜀中有一个名叫刘辟的官员,据说他是个大贪官,在四川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一方民不聊生。

于是,四川当地的戏曲演员就将刘辟作为原形,编成了一部川戏《刘辟责买》,他们准备通过演戏的方式为百姓疾呼。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戏曲演员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了公开演出。这一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川戏对人们生活重要的影响力。■川剧剧照■川剧剧照李存勖 (885年~926年),是五代十国之后唐开国君王,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量过人,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人后状貌雄伟,稍习《春秋》,略通文墨,作战勇敢,尤喜音声、歌舞、川戏。

历史还记载,唐朝时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重要,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仅在四川就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著名川戏曲目也开始在各地流行……

到了五代时期,国内出现了一位将川戏首次推向宫廷的人,他就是后唐皇帝李存勖。

在川戏数百年的历史中,旧时戏班一直流传着在后台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必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像顶礼膜拜,以祈演出成功。

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是作白面三绺黑须穿龙袍的唐明皇李隆基;另一位是作白面无须穿龙袍的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这位李存勖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深深地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他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还常常粉墨登场与戏子们共同作戏。也因为这种关系,川戏开始走进了宫廷。

在我国戏剧史上,“杂剧”这种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极为重要。“杂剧”这一名称第一次见诸文献,就是在四川。

巴蜀地区的唐杂剧到了宋代,就正式有了“川杂剧”之称。南宋时涪州僧人道隆赴日本,主持建长寺,后称大觉禅师。他写过一首观剧诗: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两个“楔子”。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也就是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

演戏看戏之所称为“棚”,这一称呼从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四川就有此称呼,如宋代笔记作家庄季裕的《鸡肋编》卷上记四川春天之艺赏活动中,就有:

自旦至暮,唯杂戏一色,坐于阅武场,环庭皆府官宅看棚,棚外始作高凳,庶民男左女右,立于其上如山。■川剧剧照

唐宋时期四川的戏剧歌舞演出,不仅有了“戏场”、“歌场”,而且还有了相当复杂的舞台装置,可以造出各种美妙的景色来。宋代进士田况的《儒林公议》中记载:

王建偕子嗣于蜀,侈荡无节。庭为山楼,以彩为之,作蓬莱山。画彩罗,为水纹地衣。其间作水兽芰荷之类,作折红莲队。盛集锻者,于山内鼓橐,以长龠引于地衣下,吹其水纹,鼓荡若波涛之起伏。以杂彩为二舟,辘辘转动,自山门洞中出,载妓女二百二十人,发棹为舟,周游于地衣之上,采所折莲列阶前。出舟致辞,长歌复入,周回山洞。俄而唐庄宗遣使李严入蜀,复作此舞以夸之。■川剧剧照

上述大型演出是在宫中。在山乡僻壤也有小型的戏场,如北宋诗人陆游记蜀中印象的《初夏闲居》诗中就有:“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等四川戏剧盛况的描写,可见宋代的四川,处处有戏剧演出。■川剧剧照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年有余,它们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戏。阅读链接后唐时期,由于皇帝李存勖对川戏的推崇、推介,后唐戏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不仅可以随时出入宫廷,最后竟干预起了朝政,于是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舞台,而大臣们反而却成了观众。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发动了叛乱,李存勖率领一帮戏子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最后,李存勖一命呜呼,只留下了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明清高腔促使川剧形成

川杂剧在经过了元代的衰落之后,到明代时期在四川大地逐渐恢复。宋代时期的“川杂剧”,已逐渐摆脱了中原杂剧的一般程式,以自己的地方特色为主,明代著名诗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之为“川调”。■川剧剧照

18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有很多官宦带来原籍的戏班在家中演出娱乐。时任成都都司的魏都司非常喜好梆子,就在原籍河南雇了一个梆子剧团来成都为私家演出。■川剧剧照

1744年,他的儿子魏长生在四川金堂出生,因排行第三,人称“魏三”。魏长生在自家戏班的耳濡目染下,对演戏产生了浓厚兴趣。魏长生10多岁时,魏都司奉调出征,在金川之役中不幸阵亡,魏长生便随母留居成都。

魏长生天资聪颖,很快就演技超群。后来,他带领魏家的梆子剧团,接受各衙门官吏的邀请演出,自己也下场演出。这样,魏家剧团一时名声大噪。他也弃官从艺,努力健全戏班,而且自编自演新戏。梆子 民间打击乐器。在17世纪左右,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

1775年前后,在四川的外省籍官吏,很多都从各自家乡请来戏班在成都演出,如有昆曲、皮黄戏、郿鄂戏和山西梆子等。但是,相比之下,魏家的剧团艺高一筹。■川剧剧照

魏长生擅于戏剧的创新,他针对其学生嗓音跟不上他的高嗓音这一问题,创造了略低的唢呐腔,并用乐师帮腔唱出来。这样,川昆与唢呐、二黄混合使用的高腔,形成了后人认为的正宗的川剧高腔,创造了正式的戏剧川剧,为清末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同熔于一炉的川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长生 (1744年~1802年),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京师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

魏长生的剧团经常演出《金印记》、《琵琶记》、《投笔记》和《红梅记》四大本。他还改变了每剧只容一人演唱、配角只能念白的唱法,创造了高腔即有一人演唱,还有二人、多人对唱的形式。他还创造了男旦用巾片化妆两鬓,以此来改变脸型和美化扮相的方法。

1774年,魏长生首次进京演出,以《滚楼》轰动京华,后以《铁莲花》名声大振。1780年,全国各地剧种进京会演献艺。京师梨园普遍认为川戏花旦魏长生演得最出色。从此,各地方戏团都向魏长生师徒学习,魏长生一下就成了剧坛盟主。

魏长生师徒演唱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就难免有一些过分模拟。另外,梨园界有名的六大班后台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京腔、昆弋腔为正统,将魏长生的川秦腔视为邪门。所以,在1785年,由步军统领出告示禁止秦腔演出。梨园 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就是训练乐器演奏的人员。人们习惯上称为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

后来,魏长生只好在京昆弋班改唱忠烈斥奸顽的教化戏,如《铁莲花》、《香莲钏》等。他声容如旧,风韵弥佳,艺术造诣极深,全面而多样。■川剧剧照

1788年,魏长生毅然离京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扬州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

这里的戏曲演出空前繁盛,花部勃兴,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戏剧表演剧照

当时,盐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戏曲剧本,编印了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剧本1000多种的《曲海》丛书。泰斗 是泰山北斗的简称。泰山是五岳名山之首,主峰位于山东泰安。北斗就是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因七颗恒星排列成斗形,且终年见于北天极,故称为北斗。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或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很快,魏长生又以魏腔风靡扬州,为江鹤亭座上客。就这样,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

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的风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三传授技艺。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昆曲发祥地的苏州;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跷工和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等。

魏长生创造的艺术奇葩,播种到了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了养分的滋润。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100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明末清初,四川生齿锐减,全国各地的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昆曲表演剧照

江苏的昆曲也于明代后期流入四川。进入清代以后,随着朝廷大量移民和入川官宦、社会名流嗜好昆曲,携带家班成风,昆曲也随之大规模入川。昆腔到了四川后,保留了原先的曲调,但为适应四川观众的观赏需要,唱白都改用了四川方言,成为川昆,并与高腔、胡琴、弹戏等声腔及川剧锣鼓相结合,以两下锅、三下锅的组腔形式进行演出,或以昆腔曲牌与其他声腔的组腔方式融入戏中。同时,又把吹腔融进昆曲声腔。昆曲就是在长期与四川方言、民间音乐、川剧锣鼓的结合中,逐渐演变为具有四川演唱特色的昆曲,即川昆。1724年,成都成立了高腔戏班老庆华班,高腔传入四川后,称为■乐器胡琴“清戏”。高腔是一种独唱众和的徒歌式声腔,不托管弦,吟唱口语化,而且曲牌众多,又有帮腔、打击乐烘托,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深受四川人民喜爱。

高腔与四川方言及本地的秧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结合,不断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1735年至1795年间,胡琴腔在四川流行起来。胡琴腔又叫“丝弦子”,因以小胡琴为主奏乐器,所以得此名。

胡琴腔从徽调、汉调发展而来,并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也是西皮、二黄俱全。但是它的腔调、板式、过门等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

胡琴腔与四川方言、音乐,尤其是川剧锣鼓以及与其他声腔相融合,逐渐川化。它先以两下锅、三下锅形式组合演出,后又有几腔合班的戏班式组合演出。

而秦腔入川较早,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入川时带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清代康熙年间入川的。秦腔在四川逐渐演变,形成了弹戏,又叫“川梆子”、“盖板子”。

秦腔在四川演变的过程中,首先为适应四川观众的习惯,改陕白为川白,同时又与胡琴、高腔等声腔和川剧锣鼓逐渐结合,组腔演出,当时不少川戏都是以弹戏为主腔,又融入胡琴、灯调。

灯调也称“胖筒筒”,源自四川民间灯会习俗和民间歌舞、音乐,主要声腔是以胖筒筒伴奏并和以民间小曲。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北小曲,由元宵灯会节令性习俗演出发展为常年演出。

上述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相继传入四川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以原声腔剧种面貌演出。到了1796年至1820年间,虽然在社戏、庙会中有合台演出,但基本上还是独立的声腔剧种,并且服务于不同省籍来川的观众。阅读链接关于川剧的形成,有几种说法。一般人士认为,四川唐代有杂剧、宋代有川杂剧,而以高腔而论,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早已有之,并非弋腔所致。另外还有明代形成说、清代乾嘉年间形成说、雍乾年间形成说等。总之,川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戏曲改良兴起时装戏

到了1821年至1875年间,为了满足观众需要,戏班分别与别的声腔组台演出,或将其他声腔融合在自己的声腔之中,出现了二合班、三合班的班社演出,还有不少班子采取以演某种声腔为主,兼演别种声腔的组织形式。■川剧剧照

各种声腔的合流过程,首先统一在四川方言上,如陕白改川白,苏白改川白,以此来适应四川观众的需要。■川剧剧照

同时,以川剧锣鼓为媒介,把各不同声腔的演唱,统一在锣鼓节奏之中,使不同腔系的演唱方法,走向谐调和统一。

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清代末期统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就这样,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四川话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后的四川方言截然不同。到清代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50万。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四川方言,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川剧的雏形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后来仅四川川剧研究所就收藏有2000余种,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 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我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的是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五袍”即《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九龙柱》、《五行柱》。“江湖十八本”即《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此外还有《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班超》高腔4大本。■川剧《百花亭》剧照

这一时期的川剧,遍及整个四川,在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的观众。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多达数百出,其中还包括了如“变脸”、“喷火”、“水袖”等众多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令观众感叹其妙,回味无穷。

清光绪年间,四川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当时的川剧名角康子林、周名超,文人作家黄吉安均是该会成员。该会邀请四川名士,创编剧本,推广了文人赵熙编写的《情探》。“戏曲改良公会”要求戏剧演出规范化,改变戏班收益分配习俗的包银制为分账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对演员实行考核等,这些措施对推动戏曲改良,促进川剧的提高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11年后,主唱高腔的戏班有宴乐、长乐、宾乐、翠华;以演唱昆腔、弹戏、胡琴为主的有太洪、■川剧演员化装舒颐和彩华等戏班。

1912年初,川剧艺人强烈要求,联合起来,艺人自主,重振江湖。川西坝的川剧艺人们公推名角杨素兰、康子林出面,联络成都各大班社班主和台柱,团结各种声腔艺人,借鉴清代中叶出现在北京的徽班“三庆班”,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团体“三庆会”,使5种声腔融汇一炉。赵熙 (1867年~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又署雪王龛。晚清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他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一生勤奋,博古通今,公元1892年中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名列一等。他给后世留下诗数千首,词几百首,书法作品上千件。“三庆会”拥有康子林、萧楷成、唐广体、唐德彝、周名超、刘芷美、雷泽江等一批名角。“三庆会”主张戏曲改革,在继承保留川剧传统戏的同时,创演了时装戏,上演了《述秋瑾事》、《武昌光复记》、《西太后》等戏。■川剧剧照“三庆会”初创不久,杨素兰病逝,康子林接替会长职位。康子林约法三章:废除名角“包银制”,实行演员分账制;倡导“三德”修养,即“口德”、“品德”、“戏德”;凡入会艺人,老有所养,死有所葬。

康子林还特地办起一个“精励社”,精研业务,提高技艺。先后培养了唐荫甫、白玉琼、周慕莲、周企何等一代演员。经过一系列改良措施,“三庆会”以崭新姿态,重振河山,名声大噪,享誉西川。

川剧的五腔共和,使剧种艺术具有了更大的优势,涌现了黄吉安、尹仲锡、赵熙、冉樵子等一大批剧作家。各腔系、各流派的表演技巧,使川剧即有高亢激昂、火爆豪放的唱腔,又有细腻入微、抒情风趣的表演。

尤其在表演技巧方面,创造了变脸、变髯口、藏刀、踢慧眼、梭台口、打叉和扇子功、褶子功、翎子功、水发功、水袖功等匠心独运、风格特异的表演技艺。川剧演员岳春、杨素兰、康子林、唐广体、萧楷成、周名超、刘子美、周慕莲等一大批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绝招特技等表演把川剧的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峰。周慕莲 (1900年~1961年),我国川剧演员,工花旦、青衣兼擅鬼狐旦。他的唱腔刚劲醇厚,婉转动听,表情细腻传神,脱俗创新,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熔铸独自的风格,人称“周派”。著有《周慕莲舞台艺术》。

1949年前夕,社会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不少艺人流落街头。加上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严重侵蚀,川剧舞台上充满色情、淫秽、荒诞、诡异的剧目,川剧艺术面临绝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濒临绝境的川剧艺术才得到了新生与发展。

1950年,大多数川剧团移植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血泪仇》、《闯王遗恨》等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了《一贯害人道》、《枪毙恶霸连少华》等剧目。■戏剧旦角表演■川剧剧照

1952年,川剧代表团组织了庞大的演出团,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柳荫记》、《秋江》、《评雪辨踪》、《送行》、《五台会兄》等一批优秀剧目和演出获奖。

之后,各地班社在国家的帮助下开始进行改革,首先是组建剧团,修建剧场,并添置衣箱。

然后在声腔方面,改用女声领腔、帮腔。他们选择了唱腔好、音色美的女演员充任领腔、帮腔人员。在此基础上,又有女角以女声帮腔、男角以男声帮腔和男女合声帮腔等实验,各剧团还设立女声帮腔专职人员,并形成制度。改革声腔的同时,有些剧团也作了一些高腔加伴奏的革新尝试。

在表演方面,川剧演员周慕莲、张德成、阳友鹤、刘成基等著名演员对表演艺术诀窍、创造角色经验、步法、指法、眼法、身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1969年,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各国。20世纪80年代初,还赴香港地区演出,获得了国际友人、港澳同胞的高度赞誉。

然而没过多久,由于各种原因,100多个川剧团遭到了解体,但很快,到了1976年后,川剧又得到了复苏。四川省文化局在宣布分批开放传统剧目的同时,还举办文艺调演,促进了创作和演出。

国家恢复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并更名成立了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复建了四川省川剧院等单位。1979年,川剧《卧虎令》、《修不修》等进京演出并获奖。1980年戏曲季刊《川剧艺术》问世。话剧 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的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我国话剧始于1907年。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

1981年,四川自贡市创作和演出的现代戏《四姑娘》到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演出获得了演出奖。同时,该团创作并演出的川剧《易胆大》也赴京演出,获得好评。川剧剧本《四姑娘》、《易胆大》、《点状元》还被授予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的优秀剧本奖。■川剧剧照

川剧在音乐唱腔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5种不同声腔组成的,这在我国剧种中是十分罕见的。■川剧剧照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文科第一名是文状元,武举中的第一名为武状元。我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1904年的刘春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