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少年的100个中国历史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9:53:03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引导青少年的100个中国历史故事

引导青少年的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试读:

前言

书籍是用生命镌刻的铭文,是用智慧雕塑的丰碑。它伴着我们奋斗的历程,伴着我们生命的足迹。鉴于此,我们精心为您编写了此套《引导青少年的千万个学习故事》。

岁月磨洗不去历史的沧桑,风霜阻挡不了温暖的记忆。生命长河静静流淌,丝丝感悟、缕缕情意都是河面泛起的涟漪。徜徉于其中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在人生的波澜中,体味爱的真谛?是否真的能在岁月的磨砺中,洞察奋斗的价值?是否真的能在命运的风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翻阅书卷,答案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本套丛书所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心选编,值得品读,在每篇文章后设有“心灵悟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因而使得本套丛书更富有人文气息和启发性。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二、思考和实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实干必须结合:在学习中应该善于思考,从学到的每一点经过思考能够扩展出许多知识,这样就丰富了你学习的内容。

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必须结合:通过思考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就一定要试一试,通过尝试为自己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反复的思考这些经验又能够想出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不断的有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确定学习方法的方法。

三、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中的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动、进取和奋斗。

拥有一个主动的态度十分重要,可以说:“天才,就是主动性的爆发。”遇到了每一件事绝不退缩,积极地去做,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主动可以使你比别人多许多做事的时间,可以比别人多做许多需要做的事情。你得到的练习就会很多,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进取可以让你不停地向上,防止人变得堕落。向上看,至少能够不往下走。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态度是实力的前提,有良好的态度才能题得到自信、过硬等一系列的东西。态度和兴趣同等重要。

四、会玩,然后会学

玩主要指在学习之余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另外还要通过玩来放松身心,使下一次的学习更有效果。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有机会调整自己的身心,有办法通过更换自己的注意力所在,来调整自己的兴奋点。有了爱好,也有助于培养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决不是占用学习时间没用的东西,它有利于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及其他一些事情的效率。这种爱好必须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做消耗体力的运动也能够缓解脑力上的疲劳。

硬学不会有最好的成绩。如果多出去旅游还能丰富一下自己的经验,可以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人经常做到以上两点,可以变得有灵气。这就是有些人不那么努力就会取得很好成绩的道理了。《引导青少年的千万个学习故事》共分十册:

1、引导青少年的100个语文学习故事;

2、引导青少年的100个数学学习故事;

3、引导青少年的100个世界历史故事;

4、引导青少年的100个中国历史故事;

5、引导青少年的100个唐诗名句故事;

6、引导青少年的100个宋词名句故事;

7、引导青少年的100个古文名句故事;

8、引导青少年的100个常用词语故事;

9、引导青少年的100个地理学习故事;

10、引导青少年的100个谜语解密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王娟、李天民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刘丽荣、韩奎英、杨卫刚等同志。

浓郁的书香沁人心脾,精美的文字感人肺腑。本套丛书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最诚挚的礼物。希望它成为您的良师益友,激励您的人生,启迪您的智慧,成就您的梦想!

大禹治水

上古时代,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那时候,草木横生,河道不畅,连绵的大雨一下,水患跟着就来了。只见咆哮的洪峰奔腾而下,排山倒海般扑向下游,汹涌的洪水冲破堤坝,一下子便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庄稼。人们无处可逃,许多人葬身鱼腹。洪峰过后,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躲在高处侥幸逃脱的人群,眼巴巴地等待洪水退下。好不容易盼到洪水消退,原野一片荒芜,地里颗粒无收,人们吃啥?涝灾过后,饥荒跟着来到人间。唉,哪一年遇上洪涝不是饿殍遍野呀!

人们决不会向自然灾害屈服,一直与洪水奋战。到了公元前23世纪,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大战展开了。当时的天子尧,委派鲧率领百姓治理水患。

鲧用“水来土掩”的老法,带领百姓修河堤,筑堤防。可是,这办法收效甚微。洪水像脱了缰的野马奔腾直下,势不可挡。河堤无法使它就范,反倒被它冲垮。

鲧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率领百姓继续修筑堤防。偏偏那几年水患不断,年年的辛劳都化为乌有。鲧辛辛苦苦治水9载,中原的水灾依然不断。

天子尧见鲧误了治水大事,下令将他处死,随后命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理水患。

父亲的失败使禹明白了一点:用“堵”的老法子治水不行,需要另外想办法,才能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

好一个铮铮铁骨的大禹,说干就干,他告别了新婚才4天的娇妻,立即前去赴任。

到了灾区,大禹找到父亲的老帮手,虚心向他们请教。他也弄不懂,“水来土掩”不行,那该怎么办?

看着长时间不退的一片汪洋,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洪水不退的原因是河道不畅。洪水没办法泄出去,怎能不泛滥成灾!

总算找到了症结!看来要治理洪水,就必须要使河道通畅。大水迅速顺着河道流入大海,就不会发生水患;洪水排不出去,越堵越糟。要治水,不能堵,而要疏导。

大禹把自己的想法对大伙儿一说,众人立即议论开了。好多人直摇头,唉,要疏通河道,这可比登天还难哪!

要制服洪水,再难也得干!大禹带着一批铁汉,登荒山,爬野岭,进沼泽,下河川,四处勘察地形和水道。是呀,不探明情况,怎能制订出疏导洪水的方案!

几年时间过去了,中原地区的地形和河流情况终于查清,大禹一声令下,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治水的工程开始了。

治水工程按计划进行着。大禹将中原一带划为九个大州,规定每州出3万民工。27万人的治水大军,在九州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向洪水宣战。

大禹手持木锸和人们一起挖河,手上长满硬茧;为治水四处奔波,脚底的硬茧成了厚脚垫,吃的是野菜粗粮,穿的是破衣烂衫,天当帷幕地当床,终年奔忙在治水第一线。哪里最苦,大禹便出现在哪里,什么地方出现了险情,大禹闻讯后就立即前往。

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大禹的脚趾甲全都脱落了,他忍着疼痛,坚持在治水的第一线;污泥粘住了他腿上的汗毛,还得不停地在泥中走动,汗毛都被拔光;长年忍饥挨饿,却处处为百姓做出榜样,大禹瘦得只剩下骨头架,就连大腿上都没有一块肉。大禹吃的苦,受的累,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头。部下劝他注意休息,他摇摇头依然拼命地干。治水大军深为他们首领的作为感动,全都奋不顾身地奋战在治水第一线。

在紧张的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第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时,他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启。听到儿子的哭声,大禹百感交集,他真想回家待上一两天,照看一下自己的妻子,亲亲自己的亲生骨肉,可是,洪水猛如虎,不能让广大百姓受灾受难,为了灾区的百姓,他一狠心掉头离家而去。

他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妻子闻讯抱着孩子站在家门口等候。大禹过来了,妻子朝他招手,儿子用稚嫩的嗓子喊爸爸。大禹停下了脚步,深情地朝妻儿看了看,忽然扭过头,大踏步地领着治水大军往前走。救水如救火,他怎能因儿女私情而撇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而不顾!

过了好多年,大禹第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等候在路边的妻子看到大禹一脸憔悴,眼窝深陷,难过得直落泪:孩子看到了他,一头扎进了他的怀中。大禹一边抚摸着儿子的脑袋,一边对妻子说,为了天下的百姓不再遭受水灾,不治理好洪水决不回家!妻子理解丈夫的心思,坚定地点了点头。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禹疏通了中原的九条主要河道,让洪水流入大海,又治理了主要河道的支流,让河水畅通无阻地流进大河。治水工程终于完成了,四处横流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制服洪水以后,百姓开始重建家园,别说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五谷丰登,就是遇上了洪水也不会哀鸿遍野。

大禹征得了帝舜的同意,让益和后稷做自己的助手。在益的指导下,各部落的人们到山林中捕野兽,到河里捕鱼虾,还让大家凿井喝井水,免得再喝污浊的积水生病受害。后稷善于耕种,把种植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农业生产从此得到飞速发展,中原一带到处五谷飘香。

帝舜对大禹十分信任,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17年以后,帝舜与世长辞,大禹继承帝舜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帝乙的儿子,名字叫辛,他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史书称他为帝辛。“纣”是暴虐无道的意思,称他为“纣王”可见后人对他的憎恨。

纣王残暴无道的行为,可真是擢发难数。

纣王即位后,大修离宫别馆,宫殿的房屋用黄金做梁柱,用玉石做门,他还在宫内建造了一座高达十丈、富丽堂皇的鹿台。这鹿台比夏桀的瑶台还要阔气。他还在宫内建造了一座酒池,里面装满了醇酒,那酒池可真大,据说能在酒池里行船呢;又在酒池旁竖起了许多根柱子,柱子上挂着一条条烤得香喷喷的熟肉,远远看去如同肉的林子,所以称它为“肉林”。

纣王在讨伐苏氏时得到一名美女,她的名字叫妲己。妲己长得貌如天仙,纣王一见到她就像被摄了魂儿。妲己不仅长得妖娆,而且极有心计,纣王对她言听计从,妲己便乘机干预朝政。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妲已是中国历史上干政的第一位妇人。

有美酒,有艳妇,纣王沉溺于醇酒妇人之中。他让乐师创作了许多缠绵的乐曲,让宫女排练好优美的舞蹈,经常带着妲己,一面饮酒作乐,一面欣赏歌舞。有一次他还想出了新花样,命一些男女赤裸着身子在肉林里追逐。

纣王有三公,他们是鬼侯、鄂侯和西伯昌(即周文王)。鬼侯为了讨取纣王的欢心,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纣王。这位姑娘不会奉承献媚,惹得纣王一肚子不高兴,有次鬼侯的女儿没有依顺纣王,纣王一怒之下将她杀死。杀死了鬼侯的女儿还不解恨,纣王又将鬼侯抓来剁为肉酱。

鬼侯无辜被杀,鄂侯为鬼侯鸣冤叫屈,纣王恼羞成怒,命人将鄂侯杀死。纣王还觉得不解恨,让人将鄂侯的肉割下来晒成肉干。

兔死狐悲,周文王不寒而栗,他在私处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并暗自哀叹。不料这事被人告发,纣王马上派人将周文王抓起来拘禁在羑里。为了严惩周文王,他又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抓到商都作为人质,没过多久,便将伯邑考活活煮死做成肉羹,并将这人肉羹送到周文王面前,逼迫他吃下去。周文王为了保住性命报仇,强压悲愤勉强从命。纣王幸灾乐祸地对臣下说:“有人说西伯是圣人,全是一派胡言乱语,他吃了亲生儿子的肉,竟然辨别不出滋味!”

周文王的臣子为了营救主人,给纣王献上了许多美女和珍宝。纣王认为西伯是个平庸之辈,收下了礼物将周文王释放了。

连三公都受到这样的残杀虐待,一般平民的性命在纣王的眼中连猪狗都不如。有位老人在冷天里赤脚过河,纣王对此感到奇怪,他命人将老人的腿砍下来,看看老人的腿为何不怕寒冷。有一天纣王看到一位孕妇,纣王又起了好奇心,他命人将孕妇的肚子剖开,看看婴儿在孕妇的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纣王的种种暴行,令人谈虎色变。为了镇压臣民的反抗,纣王制定了严刑峻法。最为残忍的一种酷刑,叫做“炮烙”。施刑时在一根横放着的铜柱上涂上油脂,下面架上炭火,让受刑者在滚烫的铜柱上行走,忍受不住烫烙就落入火中烧死。

周文王逃出了虎口,回到了老家岐山周原。他在自己的领地广施仁政,深得民众拥戴。一些诸侯痛恨纣王的暴政,纷纷倒向周文王一边。

纣王有三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们便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见天下惟危,纣王执迷不悟,便远走高飞隐居他乡。箕子佯为疯癫,借助弹琴抒发自己的悲苦,纣王对此十分恼怒,将箕子囚禁起来。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进宫向纣王直谏,纣王见比干唠叨不休,勃然大怒,大声吼道:“别人都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此!”纣王杀死比干,亲自剖开他的胸膛察看。

纣王滥杀大臣,弄得臣下人人自危,许多人为了避祸,投向周文王那里。周文王得到许多诸侯的拥护,力量一天天强大,可是缺少一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他时时留心在意,要找到一个能主持大局的贤能。

有一天,周文王到野外打猎,看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人在钓鱼。周文王走近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开水面有三尺高,而且鱼钩是直的,上面没有鱼饵。这可真是怪事,周文王不禁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叫姜尚,学识渊博,心怀壮志。他用无饵的直钩钓鱼,就是要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谈到话头上,姜尚便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姜尚的话,句句说在周文王的心坎上,周文王大喜过望,邀请姜尚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姜尚来到城里,当上了国师,因为治国有功,又升为国相。他对内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的实力,对外攻打商国的同盟,削弱商朝的力量。可惜的是,周文王没有看到商朝灭亡便离开了人世,灭商的重任落到了周武王的身上。

周文王去世后的第四年春天,周武王领兵向商发起进攻。周的兵力有300辆兵车,士兵四万多,另外还有拥护周武王的各部落军队,所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向商的都城朝歌进发。大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来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

发起总攻前,周武王在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消息传到朝歌时,纣王正和妲己在鹿台嬉戏,听到臣下的报告,有如当头挨了一闷棍。这时候,商朝的大部分军队在东方攻击东夷,形势紧迫,想把大军调回来也来不及。

纣王愣了一会儿,下令将大批奴隶、俘虏编入军队,商军的力量还是够强大的,共约70万人。纣王一声令下,商军立即出发,前去抵挡周军。

相比之下,两军实力悬殊,周军和各诸侯军,加起来也只有7万人左右,要想击溃商朝70万大军,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没想到周军一发起进攻,商军便纷纷倒戈,未经激战,商军便作鸟兽散。纣王知道大势已去,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朝歌,进了城一查看,纣王立即呆住了,随他出征的有70万人,现在身边的官兵只有100名左右,纣王知道败局已定,来到鹿台大吃一顿,随后放了一把火,纣王终于在烈火中化为焦尸。统治中原长达600多年的商朝,至此宣告灭亡,替代商朝统治天下的,是周武王开创的周朝。

烽火戏诸侯

一个朝代到了末世,在位的往往是昏君,西周王朝也是如此。

周幽王继位后的第二年,镐京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一时间山摇地动,房屋倒塌无数,就连巍峨的岐山,也因地震而引起山体塌方。随后又遇上了大旱,泾水、渭水、洛水全都干涸。

灾情发生后,饥民嗷嗷待哺,幽王只顾享乐,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

幽王年轻时,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妻,申侯的女儿生了个儿子,名叫宜臼。幽王继位后,宜臼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宫中有个美女叫褒姒,长得像个天仙似的,幽王十分宠爱她,将她视为掌上明珠,褒姒也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幽王爱屋及乌,特别宠爱小儿子,他想废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但是于周朝的礼法不符。想立伯服为太子,必须先害死宜臼。

有一天,宜臼正在花园里游玩,迎面扑来只斑斓大虎,幸亏宜臼身手矫健,躲过了猛虎凶狠的一扑。宜臼拔起脚来拼命地跑,总算躲过这场丧命之灾。

花园里有老虎,岂非咄咄怪事!原来幽王想害死宜臼,看到他在花园里,便让人将笼子里的老虎放出来,想让老虎把宜臼吃了,名正言顺地将伯服立为太子,没想到宜臼行动敏捷,身子一闪躲过了扑来的猛虎,宜臼没有死,幽王的如意算盘便落了空。

经过这场劫难,太子宜臼时时有所戒备,幽王一下子也想不出除掉宜臼的办法。宜臼知道待在京城最终难逃一死,于幽王五年偷偷溜出京城,一阵风似的逃到外祖父申侯那里去了。

宜臼跑了,总算称了幽王的心。三年以后,幽王废了王后和太子,立伯服为太子,褒姒为王后。

这么一来,幽王以为褒姒会露出笑脸,奇怪的是,褒姒依然无动于衷,仍然和过去一样,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笑容。

褒姒自从进了王宫,一直像个冰美人,幽王想尽了办法,希望博得褒姒一笑。美人若是开了笑脸,岂不像灿烂的鲜花!幽王想出的所有办法都是枉费心机,褒姒始终是那副心不在焉的神态。

褒姒的身世也够苦的,幽王对此却一无所知。

褒姒的母亲本是后宫里的一名宫女,15岁时被人诱骗生下了个私生子,宫女非常害怕,生育以后便将孩子弃之郊外。有对夫妻触犯了宣王,宣王要将他俩抓来斩首,这对夫妇事前得到了消息,连夜逃往褒国。他俩经过郊外,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好心的夫妻把孩子抱了起来,带到褒国去抚养。女孩到了十多岁,长得如花似玉,这时宣王已死,幽王登上了王位。

褒国有位贵族得罪了幽王,幽王大发雷霆,褒国国王为了搭救这位贵族,认领了这位美貌的少女,褒王将褒姒作为自己的女儿献给幽王,来替褒国的那位贵族赎罪。幽王见了褒姒,顿时像掉了魂似的,从此便迷上了这个姑娘,把她当作心肝宝贝。褒姒进宫以后一直暗暗哀叹自己的命苦,如今进了王宫就像鸟儿关进了牢笼,她的身世这么悲惨,哪能会高兴起来!

幽王不知底细,只想逗褒姒露出笑容,好多种办法试过了,褒姒始终不开笑脸。昏庸的幽王出了一道赏格:谁能想出办法来博得褒姒一笑,便赏给谁千金。

朝中有个专会拍马的臣子,名叫虢石父,他有一肚子的鬼主意,专讨幽王的欢心。幽王的赏格一下,虢石父便献上一计:“大王何不带王后到骊山烽火台,命令士兵把烽火点起来,诸侯们看到烽火,一个个都会领兵赶来,王后见了他们匆匆赶来的狼狈相,一定会笑个不停。”

烽火台是紧急报警用的,用来防备敌人的进犯,万一敌人的军队来了,便将烽火点燃,各方诸侯看到了烽火示警,便立即领兵前来相救。由于长期没有敌人侵犹,烽火台已多年没有使用。

幽王听了大喜,连连拍手称妙,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他竟然导演了一出以军国大事戏弄诸侯的闹剧。

幽王果真带着褒姒来到骊山,摆下酒宴饮酒作乐。酒酣之时,幽王命驻守的官员点燃烽火。烽火可不能随便乱点,驻守的将领愣在当场,幽王又断喝一声,官兵们只得遵命行事。

远方的诸侯们看到了烽火,以为发生了紧急军情,一个个点起人马,急匆匆地向骊山赶去。各路诸侯领兵到来骊山下,只听到阵阵悠扬的乐曲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各路诸侯一个个目瞪口呆。

褒姒看到诸侯们惊愕的模样,禁不住笑了笑。幽王一直在留意褒姒,发现她笑起来比平日更加娇媚。幽王心花怒放,三魂六魄都附在了褒姒身上,直到侍从悄悄问他如何发落各路诸侯,他才从迷恋中清醒过来。

他笑眯眯地对赶来救援的各路诸侯说:“今天我一时高兴,和王后到这儿来散散心,这儿没什么事,你们都领兵回去吧。”

听了幽王的话,各路诸侯全都气坏了,这个昏君,竟然拿烽火台开心!

过了不久,申国联合了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向周发起了进攻。申侯的女儿和外孙被废,他要报仇雪恨,正好犬戎要向南方扩张,申侯便联合犬戎一起行动。

进犯周朝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幽王得到了消息赶紧让烽火台点燃烽火,进犯的敌军愈攻愈猛,周军即将抵挡不住。好长时间过去了,怎么不见援救的诸侯军队?原来,各路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又是幽王戏耍他们,所以全都按兵不动,没有一支军队前来援救。

犬戎大军终于攻破关隘,潮水般冲入镐京宫中,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褒姒被掳入犬戎。

直到这时各诸侯才如梦方醒,急忙领兵赶来相救,可惜他们来迟了一步,犬戎军掳掠了一番已经撤出。

各路诸侯击退了犬戎军,共议另立天子,他们一致拥立原先的太子宜臼为国君,他就是周平王。

诸侯军撤走以后,犬戎军又来进犯。这时西部的大部分领土已被犬戎占领,镐京常常受到犬戎的威胁,周平王无力抵抗敌军,只好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到洛邑。

自周初至幽王,都城在镐京,由于镐京在西部,所以将平王东迁之前称西周,由于洛邑在东边,所以将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东周。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齐襄公在当太子时,曾经与堂弟无知打斗,结下了仇。后来,无知伺机杀死齐襄公,自立为齐君。齐襄公的弟弟们唯恐受牵连,纷纷逃到别国避难。公子纠由于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就躲到鲁国去了,管仲和召忽跟着辅佐他。公子小白则躲到了莒国,鲍叔牙跟着辅佐他。

一天,无知到雍林(齐国的一个封邑)去游玩,遭到与他有宿怨的雍林人的袭击而身亡。事后,雍林人告诉齐国大夫们说:“无知犯上作乱,谋弑襄公后自立为国君,我们杀死了他,请你们在诸位公子中再挑选一位,立他为国君,我们决不反对。”

公子小白从小就与大夫高傒关系很好。无知死后,高傒便和国懿仲首先秘密通知公子小白尽快回国继位。鲁国国君听说无知已死的消息后,也赶忙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与此同时,又派管仲带领士兵在莒国至齐国的要道上设下埋伏,进行拦截。当公子小白一行人来到埋伏地点时,管仲一箭射去,正中小白身上的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马上倒下装死。管仲不知有诈,立即派人飞驰报捷。鲁国护送公子纠的一行人听说公子小白死了,前进的速度顿时慢了下来。哪知六天之后,公子小白早已先期赶到齐国,被高傒等人拥立为国君了。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兵抵御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当年秋天,齐军又与鲁军在乾时(春秋时属于齐国,今山东益都县境)展开大战,鲁军大败而逃,齐军乘胜截住鲁军退路。这时,齐桓公写信给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我的同胞兄弟,我不忍心杀他,请鲁国把他处死。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你把他们交给我,我要亲自把他们剁成肉酱,方解我心头之恨。否则,我就命令齐军围攻都城,就在笙渎这个地方把公子纠给杀了。”召忽听到这消息,立即自杀了。管仲则束手就擒。

桓公确实想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大臣鲍叔牙劝桓公说:“我三生有幸,得以追随您左右,您也最终得以继位。您现在高居国君之位,我再也没有能力使您更加尊贵了。您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足够了,但如果要想在诸侯中称霸,那么非用管仲不可。管仲为哪个国君出谋划策,那个国家就能强盛,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桓公这才听从鲍叔牙的劝告,佯称要亲自处死管仲解恨,实际上要重用他。管仲与鲍叔牙是多年知己,他深知鲍叔牙会向桓公推荐自己,因此甘心作囚。

管仲被鲁军押送到堂阜(今山东蒙阴县西北)时,鲍叔牙立即迎上前来,为他卸去枷锁。到都城后,马上安排他沐浴更衣,拜见桓公。第二天,桓公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拜管仲为大夫,请他主持国政。

曹沫是鲁国大将,曾领军与齐军大战过三次,每次都大败而归,被齐国夺走了大片国土。鲁庄公怕齐国乘胜进攻,就献上遂邑(在今山东肥城南)求和。齐桓公接受了鲁国的请求,与鲁庄公在柯地(在今河南内黄东北)举行签约仪式。当桓公和鲁庄公刚刚订好盟约时,曹沫突然冲上礼坛,用匕首逼住齐桓公。

齐国的将官和谋士因为怕曹沫动手杀桓公,没一个敢上前抢救,他们问曹沫:“您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强鲁弱是事实,但齐国侵占鲁国领土也太多了,以致齐国边境延伸到了鲁国的城墙下。鲁国城墙一倒塌,就压着了齐国的领土。请您再考虑一下吧。”言下之意,是请桓公识相一点,让一步。桓公当然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于是急忙答应归还所侵占鲁国的全部土地。此话一出口,曹沫便抛下匕首,缓步走下礼坛,回到鲁国臣子的行列中。只见他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

齐桓公恼羞成怒,脱险后就想食言背约。管仲劝他说:“不能这么办。贪小利,意气用事,而失信于诸侯,那样就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不如把鲁国的土地还给他们。”齐桓公听了,觉得有理,就将侵占的鲁国领土全部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听说齐桓公恪守诺言,归还侵占的土地,都觉得齐国值得信赖而想归附齐桓公。两年后,诸侯都接受了齐桓公的约请,到甄地(今山东鄄城)聚会,他们心悦诚服地请齐桓公主持大会。从此,齐桓公成为诸侯公认的霸主,开始号令天下,创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业绩。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即位的第一年,吴国攻打越国。勾践率军迎击,结果大败吴军。吴王阖闾的脚受了伤,带领残兵败将连退七里才稳住阵脚。不久,就因脚伤发作而死。临终时,吴王命太子夫差侍立床前,对他说:“你敢忘记杀父之仇吗?”夫差回答道:“孩儿不敢。”

两年后,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要兴兵复仇,便想先发制人,乘吴军还未动手就击败他们。他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挥师出发,结果兵败夫椒(山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败退到会稽山上时被吴军团团围住。

范蠡向勾践建议说:“我们现在只有低声下气地送厚礼求和,如果夫差还不肯答应我们的请求,就只好君臣一起去做人质,当夫差的随从。”勾践听从范蠡的意见,派大夫文种到夫差那里去求和。

大夫文种来到吴王帐下,跪行叩首向夫差提出求和请求。夫差正要答应他,将军伍子胥说:“天赐越王给吴国,不能违背天意。千万不要答应勾践的求和请求。”夫差就拒绝了文种的请求。勾践见求和不成,就准备杀妻灭子,焚毁珍宝,带兵下山决一死战。文种劝阻说:“吴国的太宰嚭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我们用重利引诱他在吴王面前帮我们说话,请让我秘密地去和他谈一谈。”于是勾践就派大夫文种给太宰嚭送去许多美女和珍宝,太宰嚭高兴地收下礼物后就引文种去见吴王。

大夫文种行过跪拜礼后说:“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勾践准备把越国的珍宝全部都献给您,万一您不肯赦免,越王就杀死妻子儿女,焚毁珍宝,带领剩下的五千人与吴军决一死战,虽然是必败无疑,但吴国也将有相当的损失。”太宰嚭也对吴王说:“越国俯首称臣,如果赦免他们,对我国是有利的。”

吴王将要答应时,伍子胥劝告说:“现在不灭越国,以后肯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又是两个有才能的大臣,如果放过他们,将来一定会给吴国带来灾难。”吴王听不进伍子胥的话,最终还是班师回朝了。

越王勾践在吴国卑躬屈膝地服侍夫差三年,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一改过去养尊处优的习惯,有意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苦苦思索振兴越国的办法,他把一个苦胆悬挂在座位上方,不论坐卧都要尝一下苦胆,即便在吃饭、喝水时,也不忘尝胆,尝胆后还要自言自语地说:“我忘了会稽之围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田种地,他的夫人也亲自纺线织布。勾践的饮食衣着也十分俭朴,吃饭只用一个菜,穿衣也只穿单色的,生怕浪费了国家的钱财。他还放下架子,礼贤下士,以优厚的待遇接待宾客。他还能深入民间赈济贫穷百姓,慰问死伤家属,与百姓们一起劳动。

吴王要率领军队讨伐齐国。伍子胥劝告说:“不要去打齐国,应注意越国的动向。我听说勾践吃饭只用一个菜,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这人不死,必定为我国带来灾难,越对吴来说,好比心腹大患。齐对吴来说,只不过是疥疮小病,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齐国而要灭掉越国。”吴王拒不听从。子胥又说:“大王不听劝告,三年之后,吴国可能会变成废墟!”太宰韶听说后,多次与子胥争论越国是否对吴国有害的问题。他在吴王那里诬陷子胥对吴王不忠,还让吴王派子胥出使齐国。后来,吴王听说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时,大发雷霆说:“伍员果真欺骗我!”

等子胥一回国,吴王便赐剑给他,命他自杀。子胥自杀前对使者说:“你们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攻进城来。”此后吴国便由嚭执掌大权。

三年之后,勾践对范蠡说:“吴王杀了子胥,他周围只剩了一些会拍马屁的人,我们可以进攻吴国了吧?”范蠡回答说:“不行,还要等机会。”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中原,与诸侯在黄池聚会。吴国的精兵都随吴王北上,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兵弱卒和留守在家的太子。勾践又问范蠡,范蠡说:“可以了。”于是越军大举伐吴。吴军大败,太子也阵亡了。吴王得到消息后,派人送来厚礼求和。越王勾践估计现在还难以灭吴,就与吴国签订了和约。

四年之后,勾践又大举伐吴,吴国军民已十分疲劳,在和齐国、晋国的争霸战争中,精兵强将已全部战死。因而越军大获全胜,乘势团团围住了吴军。

僵持三年后,吴军终于彻底崩溃。吴王率残兵退守姑苏山(今江苏吴县西南),派公孙雄赤膊跪行至越王处请和,勾践不忍心做得太过分,想应许吴王的求和。

范蠡说:“会稽之围,老天爷把越国交给了吴国,但吴王不要,今天是老天爷把吴国交给了越国,您难道能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每天起三更,睡半夜,不就是为了吞并吴国吗?谋划算计了二十二年,一下子把成果都丢掉,能这样办事吗?何况老天爷给你,你不要反而会受害,古人曾说:‘要砍削出一把斧柄,手上的斧柄就是样子’,难道您忘记了会稽之围吗?”勾践说:“我想照你说的办,但不忍心回绝公孙雄。”

于是就由范蠡擂起了战鼓,指挥越军向吴军进攻,他说:“大王把指挥大权交给我了,请吴国使者赶快回去吧!否则我就以军法惩治你了。”勾践觉得于心不忍,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你安置在甬东(在今浙江定海),管辖一百户人家好了。”吴王谢绝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于是自杀而死。临死前,他用布遮住自己的睑,说:“我没有脸去见子胥!”勾践安葬了吴王后,立即处死了太宰嚭。

勾践平定吴国之后,就率领大军北渡淮河,与齐、晋的诸侯在徐州(在今淮北一带)聚会,并向周元王进贡了礼物。周元王立即派使者将祭肉赏赐给勾践,并任命勾践为诸侯之长。从此越军横行于长江、淮河以东,诸侯都表示祝贺,勾践终成霸业。

三家分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当上了中原诸侯的领袖,做了霸主。一向称霸的晋国(在山西省)到了这时,实际上已不是一个统一的诸侯国了。有势力的大夫,各人割据自己的地盘,把晋国分成了好几个小国。他们之间还互相攻打,互相兼并。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怎能强大得起来呢?

晋国的大夫当中势力最大的原来有六家,他们时常混战在一起。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晋国的大权就归了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等四家。

那时候,列国的大夫占有大量土地。他们直接收取租税,富比国君。人民生活在大夫的手下,也比在国君的统治下要好一些,压迫和剥削也轻一些。有不少人因为受不了国君的压迫和虐待,情愿逃到大夫的封地里去做佃农。各国的大夫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有意识地对百姓作了一些让步,来换取他们的拥护。这样,晋国的土地和人民实际上由这四家治理了。

四家之中,智伯瑶的势力最大。他对赵、魏、韩三家说:“晋国一向是中原的霸主。没想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起来,夺去了霸主的地位,这是咱们晋国人的耻辱。如今只要把越国打败,晋国仍然能够当上霸主。我主张每家大夫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来归公。公家的收入增加了,壮丁增加了,实力才会增强,才能够重新当上霸主。”

智伯瑶的话表面上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他是想独吞晋国。他所说的“公家”,其实就是“智家”。可是他们三家心不齐,没法联合反抗智伯瑶。韩康子和魏桓子各如数交割了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接着智伯瑶又派人去找赵襄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赵襄子不答应。他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怎么也不能送给别人。韩家、魏家愿送,不干我的事!”智伯瑶得到回话,大怒,就派韩、魏两家一同发兵去打赵家,答应他们灭了赵家之后,把赵家所有的土地和户口三家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的兵马退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城里,打算在那儿死守。晋阳城是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当初由赵家家臣董安于一手经营,所有的建筑都结实美观。董安于之后,赵家又派家臣尹铎治理晋阳城。尹铎一直尽力安抚百姓,减轻刑罚,减少官差,因此很得民心。晋阳人一听到赵襄子来了,倾城出迎。赵襄子一见晋阳城很严实,粮草充足,百姓也乐意跟随他,他就放心了。

不久,三家的兵马包围了晋阳城。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持守城,不准交战。每逢三家攻战时,城上箭落如雨,智伯瑶没法打进去。晋阳城就这么仗着弓箭守了半年多。可是箭用尽了,怎么办呢?赵襄子忧心忡忡。他手下的谋士张孟谈对他说:“听说当初董安于在宫殿里准备了无数的箭,咱们找找去。”赵襄子立刻令人把围墙拆去一段,果然里面全是做箭杆的现成材料。又拆了几根大铜柱子,铸成无数的箭头。有了这么多的箭,再使几年也使不完。赵襄子感叹道:“若没有董安于,如今到哪里找这些兵器呢?要是没有尹铎这样爱护百姓,他们怎能这么不怕死地守住这座城呢?”

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两年多,没打下来。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瑶正在察看地形的时候,一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就有了主意了:晋水是由龙山那边过来,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一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士兵们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又在上游那边造了一个很大的水库。在晋水上筑起坝来,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一连下了几天大雨,水库里的水都满了。智伯瑶叫士兵们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城里去了。不到两天工夫,城里的房子多半给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顶上和高地避难。竹排、木头板子都当了筏子。烧火、做饭都在城头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赵襄子叹息着对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要是水势再高涨起来,不就全完了吗?”张孟谈说:“我总觉得韩家和魏家决不会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的土地让给智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依我说,主公多准备小船、竹排、木筏子,再跟智伯瑶在水上拼个死活。我先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去。”赵襄子当天晚上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去跟两家相商,约他们反过来一同去打智伯瑶。要是韩康子和魏桓子能够同意的话,赵襄子就有救了。

第二天,智伯瑶命令下来,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说:“我用不着交战就能让这条晋水替我消灭赵家。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照晋阳的情形看来,水能灭国,大河反倒是个祸患了。你们看:晋水能够淹晋阳,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解县东北),绛水也就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在山西省临汾县南)。是不是?哈哈哈!”韩康子和魏桓子连连答应着说:“是,是,是!”智伯瑶见他们答话时脸色有变,才觉得自己说错话了。他又赔礼说:“我心直口快,希望你们不要多心!”他们表面上回答道:“您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蒙您抬举,荣幸至极。”但是他们心里就此决定要反智伯瑶了。

第三天夜里,智伯瑶在睡梦中猛然听见一片喊杀声。他急忙爬起来,衣裳和被子已经湿了,兵营里全是水。不一会儿,水势越来越大。智伯瑶的家臣豫让带着水兵,扶着自己上了小船。智伯瑶在月光下回头一瞧,就见士兵们在水里一起一沉地挣扎着,这才明白敌人把水放过来了。正在惊慌不定,霎时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战鼓。韩、赵、魏三家的士兵都驾着小船、竹排、木筏子,一齐冲杀过来,见了智家这些“落水狗”,就连打带砍,一点不放松。当中还夹杂着喊叫的声音:“别放走了智伯瑶!拿住智伯瑶的有赏!”智伯瑶对豫让说:“原来那两家也反!”豫让说:“主公赶紧杀出去,到秦国去借兵吧!我留在这儿对付他们。”说着,他跳上木筏子,杀散敌人,叫大将智国保护着智伯瑶逃跑。

智国保护着智伯瑶,坐着小船一直向龙山那边划去。这一带没有追兵。智伯瑶才喘了口气。他们好容易把船划到了龙山跟前,急急忙忙地上了岸。东方已经发白了,他们顺着山道走去,逃出了很远,稍稍宽了宽心。不料刚一拐弯,迎头碰见了赵襄子!赵襄子早就料到智伯瑶准从这条路上跑,预先带领一队兵马在那边埋伏着。他当时就俘虏了智伯瑶,砍下了他的脑袋。智国见难逃活路,就自杀了。

三家的兵马会合到一起,把沿河的堤坝拆了。大水仍旧流到晋水里去,晋阳城又露出旱地来了。赵襄子安抚了居民之后,就向韩康子和魏桓子道谢。他们宣布智伯瑶的罪恶,就照古时候的习惯把智家灭门了。韩家和魏家的一百里土地和户口,由各人收回去。智家的土地和户口,他们就三家平分了。

韩康子、赵襄子和魏桓子三家灭了智伯瑶,都想趁机把晋国分了,但又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到了公元前438年,机会来了,晋国的国君晋哀公死了,儿子即位,就是晋幽公。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他们一见新君刚即位,软弱无能,大家就商定了平分晋国的办法。他们把晋国的绛州和曲沃两座城给晋幽公留着,别的地界三家瓜分了。这样一来,韩、赵、魏三家就称为“三晋”,各自独立。晋幽公只好在三晋的势力之下活着。他不但不能把三晋当臣下看待,而且反过来一家一家地去朝见他们。君臣的地位都颠倒了。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得了重病死了。就在这一年里,韩康子和魏桓子也都病死了。这三家的继承人叫韩虔、赵藉和魏斯。他们都打算自己正式做诸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成周(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去见周威烈王,要求他把他们三家加在诸侯的名册上,还说:“韩虔、赵藉、魏斯都因为尊敬天王,才来禀告。只要天王正式封他们为诸侯,他们就能辅助天王。”周威烈王知道就是不认可也没用,于是就顺水推舟,封魏斯为魏文侯,赵藉为赵侯,朝虔为韩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就从这一年开始了。

新兴的三个诸侯宣布了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庙,向列国通告。各国诸侯都来给他们贺喜。只有秦国不跟中原诸侯来往,因为那时中原诸侯还把它当作西方的戎族(山戎的部族)看待。晋幽公之后,到了他孙子继位时,三晋干脆把这个徒有虚名的国君也废了,让他做个老百姓。从此,晋国的统治系统就断了,以后只有韩、赵、魏,连晋国这个名称也不用了。

秦始皇实现大一统

公元前237年,年满22岁的秦王嬴政亲自执政。这时候,韩、赵,魏、楚、燕、齐各国已经无法与秦国抗衡,秦王嬴政担负起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

公元前230年,天下形势突变,秦内史腾率军攻克韩都新郑,生擒韩王安,韩国灭亡,韩地被改为颍川郡。从此以后,其他各国相继成为秦国的口中之食。

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兵力大损,但是名将李牧尚在,屡屡击败秦国的进攻。昏聩的赵王中了秦人的奸计,听信了奸佞郭开的谗言,竟然杀了李牧,为秦国扫清了灭赵的障碍。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公子嘉被秦将王贲活捉,赵国余脉从此断绝。

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秦军攻入魏国后,如入无人之境,连下数十城,不消多日,直抵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连忙派出使者,向齐王求救,齐王自顾不暇,拒绝了魏王的要求。魏王求救无望,命令将士死守大梁。

大梁城墙高大,护城河又宽又深,秦军要想攻城。必须先越过护城河。王贲下令搭浮桥,城头魏军万弩齐发,秦军伤亡惨重,连忙退回。王贲下令引弩手放箭掩护,步卒再搭浮桥。魏军躲在女墙(城墙上有凹凸的矮墙)后放箭。秦军的飞矢射不到魏军,秦军却纷纷中箭毙命,浮桥还是搭不成。王贲怒火中烧,心急如焚,秦军一路攻来未遇大战,没想到攻打大梁却如此艰难。他暂且收兵,思量对策。

望着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他忽然想,何不来个以毒攻毒,以水制水!大梁地势低洼,西北有黄河,西边有汴河,引水灌大梁是条万全之计。

当时连日阴雨,黄河水滔滔,汴河水滚滚,王贲命令一部分士卒在黄河、汴河筑拦河坝,一部分士卒开挖通往大梁的水渠。秦军官兵闻知改为水攻,无须正面强攻,一个个欣喜万分,干得分外卖力,魏王闻报秦军筑坝挖渠,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无计可施。十多天后,水渠一直挖到大梁城下,拦河坝也将筑成,只要王贲一声令下,立即将拦河坝合龙,扒开河堤,滚滚河水便可直泻大梁。

王贲见时机已到,下令决堤放水。刹那间,滔滔河水咆哮着直冲大梁,大梁顿时成为一片汪洋。魏王大惊,在众将的簇拥下急急奔上城楼躲避。城中的积水迅速没过屋顶,大部分居民被淹死。时隔不久,一段城墙被洪水冲塌,魏王知道再也守不住,只好投降。

灭魏以后,王贲下令扒开拦河坝,堵住大堤的缺口,水势渐止。大梁城中的积水三个月后才退尽,昔日繁华的大梁城成为一片废墟。

稍后不久,秦王决定灭楚。秦王问众将:灭楚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说要20万,老将王翦认为非要60万不可。秦王听了王翦的话产生了戒心,王翦、王贲父子俩重兵在握,现在又要60万大军,莫非有了异心?

秦王考虑再三,决定让李信、蒙恬领兵20万攻楚。王翦察觉到秦王对自己有所疑忌,于是请求告老还乡,秦王来个顺水推舟,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秦军进攻楚国,起初打得十分顺利。楚王得知前线危急,忙令大将项燕率领20万大军御敌。秦、楚两军兵力相当,但楚军熟悉地形,占了不少便宜。项燕分兵七路,在秦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等到秦军进入埋伏圈,立即发起猛烈攻击。秦军连日行军,疲惫不堪,又遭到突然袭击,抵挡不住,大败而逃。楚军紧紧追杀了三天,将秦军赶出国境。

秦王闻报李信兵败,这才明白王翦当初的意见有道理。他亲自请王翦回朝,命他率领60万大军再次攻楚。

出兵那天,秦王为王翦送行。临行前,王翦向秦王求取良田美宅,秦王满口答应。行军至半途,王翦按兵不动,再次向秦王请赏,以供儿孙享用。众将对此不解,王翦向他们解释道:“大将在外打仗,心里还牵挂着子孙,怎么会反叛?我向大王请赏,就是要大王放心。”众将听了他的话,方才明白他的用心。

王翦的战术与李信不同。他步步为营,缓缓推进,到了天中山一带,扎下营寨不再前进。楚将项燕得到消息,顿生疑虑,于是派兵挑战,进行试探。王翦命令官兵固守营寨,不许出战,任凭楚军骂阵,一概不予理睬。项燕以为王翦老了,胆小惧战,命挑战的楚军回营休息。

王翦命令少数官兵守营,大部分放假休息。军卒无所事事,有的洗澡,有的找乐子。他又下令宰牛杀羊,犒劳将士,自己与官兵同食共饮。

楚将项燕求胜心切,命令楚军开拔,准备绕到秦军背后发起突然攻击。王翦闻报楚军已经离营,立即命令秦军追击,项燕万万没有想到秦军会从后面杀来,丝毫未作防备,等到秦军追到,才匆匆指挥大军掉头应战。秦军养精蓄锐已久,斗志旺盛,楚军还没摆好阵势,就被秦军冲得乱作一团。项燕见势不妙,急忙领兵逃跑,王翦指挥大军紧紧追赶,在蕲南(今安徽宿县)将楚军包围。

第二天,两军进行决战。楚军兵少,又是新败,敌不过训练有素的秦军。经过一整天的厮杀,楚军伤亡殆尽。项燕企图率领残兵败将突围,被王翦截住。项燕已多处受伤,体力不支,一个闪失,被王翦杀死。项燕一死,楚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猛烈的攻势,不久,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被攻破,楚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227年,秦军攻燕,在易水以西大败燕军。第二年,秦军再度攻燕,力克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斩杀燕太子丹。燕王出逃,奔至辽东(今辽宁辽阳)苟延残喘。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攻打辽东,活捉燕王,燕国终于灭亡。

五国已灭,只剩下齐国。秦、齐力量悬殊,齐国危在旦夕。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南攻齐,直抵齐都临淄。齐军未作抵抗,齐王被俘,齐国随之灭亡。

秦王嬴政花了十年时间,消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六国已灭,天下一统,“王”的称号似乎还不能显示出绝对权威,秦王嬴政认为需要更名。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计议了一番,奏道:“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可用泰皇称号。”秦王嬴政听了略一思索,道:“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采上古帝王的名称,叫做皇帝。”他自称“始皇帝”,规定其后世按数计算,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暴政统治天下,天下人慑于秦始皇的淫威,将愤怒和仇恨埋藏在心底。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等人谋害了公子扶苏,扶植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做了皇帝。打那以后政局十分不稳,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209年的一天,安徽一带阴雨绵绵。满天的乌云,压抑着陈胜、吴广等900名贫苦农夫的心。他们被朝廷征发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须按时前往报到,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日子,按照法律就要斩首。如今大雨下个不停,道路不通,戍卒们被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时赶到目的地。

陈胜、吴广已经没了生路,便悄悄地商量起来。陈胜说:“事到如今,逃跑被抓回免不了一死,举兵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拼个鱼死网破呢?”吴广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陈胜接着说:“老百姓知道公子扶苏较为贤明,对他非常怀念,很多人不知道他已死去。这里是楚国故地,我们这些同伴也是楚国人,楚将项燕击败过秦军,在楚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现在有的人以为他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如果我们假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名义起兵,人们一定会纷纷响应。”吴广认为这个办法很好,连忙表示同意。

他俩心里不够踏实,便去找算卦的算算凶吉。算卦的见他是戍卒打扮,问的是大事能不能成,心里便明白了几分,向他俩暗示道:“你们问的事当然能成。不过,你们求过鬼神没有?”两人明白了算卦的言外之意,这是教他们装鬼弄神,好在戍卒中取得威信。

陈胜找来一方丝帕,用朱砂在上面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地塞到渔翁刚刚捕到的鱼的肚子里。戍卒们买鱼吃,剖开鱼腹看到丝帕上的字,惊讶万分。天黑以后,吴广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溜到驻地旁的荒庙中,点着了火放在竹笼里。远远看去,竹笼里的火如同鬼火一般闪闪烁烁。他又模仿狐狸的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看到鬼火,听到狐狸的叫声,更加惊异。第二天一早,戍卒们悄悄地议论着,指指点点地注视着陈胜。

吴广是戍卒中的屯长,平常对戍卒很好,戍卒们愿意为他效力。起义的那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酒,吆五喝六地训斥戍卒。吴广故意大声嚷嚷说要逃跑,两名军官听了大怒,操起皮鞭向吴广劈头盖脸打去。吴广猛地扑过去,一把夺过军官身上的剑,将一名军官杀死,陈胜一个箭步蹿过去帮忙,结果了另一名军官的性命。

陈胜向戍卒发出号召:“各位遇上大雨,已经误了日期,按照朝廷的法令,大家都已犯了死罪。既然朝廷饶不了我们,充军的又有几个能活着回去?大丈夫要么不死,准备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能白白地送命。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他们能做王侯,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席话鼓舞了戍卒,大家无不感到振奋,大家高声说道:“我们一定听从您的号令!”

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起义者用砍倒的树木做武器,举着竹竿做旗帜。起义军迅速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附近许多城池。行军途中,贫苦百姓争先恐后地参加起义队伍,打到陈县(今河南淮阳)附近,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几万人。

攻克陈县以后,陈胜召集当地有名望的人前来议事。人们早就恨透了暴秦的统治,对起义军热烈拥护。众人纷纷对陈胜说:“将军亲自披坚执锐讨伐暴秦,使楚国得以复兴,如此劳苦功高,应当称王才对。”于是陈胜被拥戴为王,定国号为“张楚”,意思是要张大楚国。

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中原大地。各地百姓杀死当地长官,响应陈胜起义;一些六国的旧贵族和不得志的地主也趁机而起,有的投奔陈胜,有的自立称号。这么一来,即使反秦的烈火越烧越旺,也使得战争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陈胜看到人心所向,任吴广为“假王”,率领一路起义军攻打秦朝重镇荥阳(今河南成皋西南);派周文率领一路起义军,直捣秦都咸阳;同时派兵遣将攻打其他各地,扩大起义军的战果。

周文率领起义军向西挺进,穷苦百姓纷纷参加起义军,没过多久,战车已有千乘,步卒有几十万人。起义军涌入函谷关,一直攻到离咸阳只有百十里的戏城(今陕西临潼境内)。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秦二世胡亥丝毫不知,依然花天酒地,纵情享乐。有人向秦二世禀报:天下大乱,到处有人造反。秦二世听了大怒,说他造谣惑众,把他关进大狱。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向秦二世禀报实情,等到周文攻近咸阳,战报传到咸阳城中,秦二世才从梦中惊醒。

秦二世吓得束手无策,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大计。大将章邯道:“强敌逼近国门,调集军队抵御已经来不及。骊山有几十万修墓的刑徒,请陛下赦免他们,把他们组织起来前去迎击。”秦二世别无良策,只得应允大赦天下,让章邯率领几十万刑徒,向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

骊山的刑徒情愿去打仗,也不情愿服苦役。章邯严加号令,这支队伍战斗力甚强。周文作战虽然勇敢,但是经验不足;起义军人数虽然不少,但是缺乏严格训练。一场硬仗打下来,周文战退,退出函谷关。这时候,六国贵族有的称王,有的在起义军内部搞分裂,弄得局势更加混乱。

周文退守曹阳(今河南灵宝东),向陈胜请求救兵。陈胜命部将武臣前去增援,岂知武臣已自立为赵王,不听号令,按兵不动。周文左盼右盼盼不来救兵,只得率军突围。起义军虽有一部分突了出去,却损失了一大半。章邯领兵紧追不舍,周文一败再败,最后自刎身亡。

吴广率领部将田臧、李归等进攻荥阳,遭到三川郡守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多日,起义军未能将荥阳攻陷。周文兵败的消息传来后,部将田臧因为与吴广意见不合,竟然假传陈胜的命令将吴广杀害。田臧留下李归继续攻打荥阳,自己率领大部分精兵迎战章邯。秦军刚刚打败周文,士气正旺,两军在敖仓(荥阳西北)相遇,起义军大败,田臧身亡。章邯乘胜攻打李归,李归兵微将寡,更是抵挡不住,结果兵败丧身。

章邯消灭起义军的主力后,向起义军的大本营陈县逼近。陈县只有少数起义军,陈胜只得领兵向东南退去,到了下城父(今安徽蒙县西北),身边的亲兵已不足百人。陈胜的车夫眼见大势已去,起了歹心,暗杀了陈胜后向秦军投降。起义军将领吕臣听说陈胜遇难,悲痛万分。他率领一支残存的起义军攻进陈县,活捉了叛贼并把他处死。时隔不久,章邯发兵再次攻打陈县,吕臣战败逃亡。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前后共六个月,沉重打击了秦朝的腐朽统治。公元前206年10月,秦朝终于灭亡。

平民天子刘邦

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刘邦为人胸怀宽广,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平时表现也是宽宏大度,不拘小节,不像哥哥那样喜欢从事生产活动。

刘邦曾经到咸阳(今属陕西)服徭役,空闲时随意游览,恰好碰上秦始皇出行。看着秦始皇那盛大的排场,刘邦深有感触地说:“啊,大丈夫在世就应该像这样!”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陈胜等人在蕲县(在今安徽宿县)起兵反秦的消息传开后,各郡县人民大都杀死郡守、县令以响应陈胜起义。沛县县令十分害怕,想率领沛县响应陈胜起义,于是会同手下官吏派樊哙去请刘邦。此时刘邦已有一支近百人的队伍,加之他敢领头,大家便拥立刘邦为沛公。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怀王任命沛公为砀郡(治今河南永城东北)长,又封他为武安侯。沛公领兵西进,经过高阳城(在今河南杞县西)时,郦食其当时是高阳城守门小吏,看到刘邦和他的队伍后,认为经过高阳的将领虽然很多,但都不如沛公德行好,为人厚道,便去求见沛公,献上自己的计策。刘邦正坐在床边,两个侍女给他洗脚。郦食其并不跪拜,只是抱拳拱手为礼,说:“您如果确实想推翻暴君的统治,不应该这样随便地接见我这年长的人。”刘邦一听,连忙下床,整衣赔罪,请郦食其上首坐下。郦食其这才建议刘邦袭击陈留,夺取秦的存粮,刘邦一听,连声叫好,当时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汉元年(前140年)十月,刘邦率领大军在其他诸侯之前进攻灞上,接着便向西进入咸阳。刘邦本想住进秦宫,经樊哙和张良劝说后,便率军退住霸上。随后他召集附近年长的人和那些在民众中有影响的人说:“我与你们大家约定一个简明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偿命。伤人和为盗者按轻重判罪。至于秦的那些法律,一概废除。”秦国民众大喜过望,争先恐后地送来牛、羊、酒和食物犒劳士兵。刘邦婉言谢绝,坚持不受礼,说:“仓里粮食很充实,不想麻烦大家,耗费你们的钱粮。”秦国民众一听,更加高兴,都从内心里欢迎刘邦,希望他能在秦地为王。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庆功。他说:“大家知道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我得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各位王侯、将领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隐瞒我。”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有时也欺侮人;项羽宽仁,也能爱护人,但陛下派人攻城夺地,凡是他们打下来的地方,都赏赐给他们了,您这种做法是与天下人同利;项羽却嫉妒贤能,迫害功臣,怀疑忠良,打了胜仗的将领,得不到奖励,攻下城池的将领也得不到好处,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朝堂上定好计谋,就能指挥千里之外的军队打胜仗,在这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保证前方军队的粮食供养,在这方面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这方面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个人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我能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又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们打败的原因。”

汉武帝独尊儒术

自从孔子广收门徒创办私学以后,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士人对社会的剧烈动荡进行分析思考。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观察社会的角度也就不同,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每个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互相辩论,历史上将它称做“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形容学派众多,实际上那个时期的学派也没有“百”,重要的只有六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它们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大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评析社会问题,明确提出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实行“仁政”,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仁者的道德标准,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战国时代的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学说,他讲求“仁义”,并特别强调“义”,把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后世将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认为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提出“兼爱”和“非攻”,要求人们不分亲疏地爱所有的人,反对战争,反对损害别人。

道家的创始人是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战国时代的庄子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后世将他俩合称“老庄”。道家反对烦琐苛刻的法令,主张“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满足现状,一切听其自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反对儒家的“仁”,认为那是完全行不通的。在他看来,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是法治松弛。他主张由政府颁布法令制度,不管什么人都要遵守;他还希望国君讲求“术”、“势”,要有一套驾驭群臣的权术,要有权威和势力。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龙。他们的学说以辩论名实为主,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邹奭,他们的学说包括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廿四数等数度之学和五德始终的五行之说。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等。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七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各处招揽贤能。各学派的游说之士摇唇鼓舌,到处宣扬自己的主张,希望各国国君能采纳自己的意见,推行自己提出的措施。每个学派都说自己的主张好,贬斥其他各家的学说,他们唇枪舌剑,辩论个没止没休。

游说之士在诸侯国间奔走,入公室,进私门,希望能得到当权者的任用。合则留,不合则去,来去相对自由。到了战国后期,法家学说最得势,秦始皇重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终于统一了中国。可是,法家的“法治”又有残酷的一面,容易激化统治者与百姓的矛盾。秦朝的统治只维持了十几年,就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推翻。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接受了秦亡国的教训,奉行了基于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的政策,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民在较为宽松的统治下,有了喘息的机会,他们安心于农业生产,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汉文帝、汉景帝时,倡导以农为本。文帝多次下诏劝农,以发展农业经济;景帝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将田租由原来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也就是说,农民拿出生产的粮食的三十分之一交纳赋税。文帝、景帝还减少地方徭役,开放山泽禁苑给农民耕种。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全国政治上得到了统一,为了保障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即位后,加快了统一思想的步伐。

有位博士官叫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十分精通,他认为应该宣扬“大一统”的思想,以巩固皇帝中央集权的地位。时代造就英雄,董仲舒正巧碰上了这样的机遇。

汉武帝下诏选举“贤良之士”,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所谓“天人三策”,意思是:上天是有意志的,人间的事物按上天的意志存在、变化:皇帝代表老天爷,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服从天道:天道要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允许违反。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了各家学说中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提出了这种为封建统治服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理论。

汉武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一方面在政府里设置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五经博士”下配有50名弟子员。弟子员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五经,每年参加一次考试,只要能通一经,就可以做官。学习儒家经典成了做官的捷径,博士弟子员的人数随之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多达3000人。

经过五经考试做了官的人,当然按儒家的一套行事,他们不仅用儒家学说帮助汉武帝治理天下,而且用儒家思想教育后人。这样,自然达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由于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的实施,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占了主导地位。

以后的各个朝代,各王朝的统治者又对儒家学说进行补充和发展。自汉武帝以后的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儒家独尊。到了明清,“四书”更成了做官的敲门砖,儒生寒窗十载,为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熟读儒家经典可以使人发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了至理名言。

在当时来说,“独尊儒术”对巩固封建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与“独尊儒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担任着周的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后三年,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从此,司马迁开始收集皇家图书室中的资料,着手撰写史学著作了。

十年之后,司马迁因为替兵败被俘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了监狱,并被处以阉割生殖器的“腐刑”。他长叹一声说:“这是我的劫数啊!从此不会受到任用了。”后来,他反复考虑,认为:“《诗》、《书》之所以言辞简单而含义深刻,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于是他继续完成自己的史著,终于写成了《太史公书》,也就是今天的《史记》。此书所述,自黄帝始,至唐尧、虞舜之后直到汉武帝捕获白鳞止。

司马迁为完成《太史公书》,广泛搜集天下的逸闻遗事以及历代帝王兴起的事迹,研究观察历史事件的起始和终结,在兴盛的历史时代中,发现衰亡的征兆,评论、考察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他的《太史公书》中,关于夏商周三代记得较为简略,而详细地记录了秦汉间的历史风云。

司马迁受腐刑后不几年,又被汉武帝委任为掌管传宣诏命的中书令。中书令通常由宦官担任,但因为接近皇帝所以一般人都认为是个尊贵显要的职务。司马迁担任中书令后,他的老朋友——担任督察益州官吏职务的益州刺史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要他像古代贤臣那样,向皇帝推荐人才。司马迁收信后,立即给任安回了一封长信,尽情倾吐了心中的委屈和自己强忍屈辱的原因。

他说:“我和李陵虽然同在朝廷为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爱憎也不同,更没有相互宴请以联络感情的事。但我看李陵平时的表现,算得上是个才能出众的人。他孝敬双亲,与朋友交往讲信用,而对金钱不生贪心,面临取舍时也做得很适宜,分配东西时总是谦让,平时还恭敬谦逊地居于人后,不喜欢抛头露面出风头。“他经常考虑的是:一旦国家有事需要他,便奋不顾身地为国家献出生命。从他平时的表现来看,我认为他确实是个才能品德出众的人。李陵作为我朝大臣,出生入死,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而勇敢地率兵深入匈奴腹地,为国作战,这已是很难得的行为了。现在他犯了错误,那些安居后方,保全自己和妻子儿女性命的大臣们就夸大他的罪过,加以指责。对于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痛心……皇上知道李陵兵败的消息后,吃不香,睡不着,甚至上朝时都不高兴。大臣们又是着急又是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不敢因为自己地位卑下就不管国家的事,看到皇上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诚心想献上自己的耿耿忠心。我认为李陵在和士大夫们交往时,总是把好处让给大家,因此大家都愿意为他献出生命。即使古代著名的将领,也赶不上他。“这次兵败之后,他投降了匈奴,我推测他的用意,大概是想在匈奴干一番事业,为汉立一大功以抵损兵折将之罪。事情既然已经到这个地步,不可改变了,只好顺其自然,何况李陵的苦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其功劳也能够向全国民众公布,不至给皇上脸上抹黑。我几次想向皇上陈述上面的想法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适逢皇上召见我,问起此事,我便根据上述想法阐明李陵的功劳及其作用,想用这些来宽慰皇上的心,同时也反驳那些报复李陵的不实之词。因为我没能完全讲清楚,圣明的皇上没有理解我的用意,反而认为我诬蔑贰师将军国舅李广利,而为李陵辩护,于是把我关进大狱。“我的耿耿忠心,始终不能向皇上陈述,结果被处以诬蔑皇家的罪名,被判处腐刑。按照法律规定,我可以用钱赎罪,免受腐剂。但我经济拮据,即使用尽所有积蓄,都不够用来赎罪。我的那些朋友,因为怕受牵连,都不敢救我,皇上身边受宠幸的大臣,也不敢帮我说一点好话。我只身一人和那些法官狱使打交道,被关在幽深的大牢中,人非木石,受尽折磨能不痛苦吗?可是我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李陵投降匈奴,败坏了李家数代的好名声,我因为身受腐刑,为避免创伤溃烂,又被人送进密闭的温室中,二人都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可悲啊!可悲!“无论是谁,都免不了一死。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死都具有相同的意义: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死的原因和方式不同的缘故。人们的死,各不相同,最好的一种是自己的死不辱没先人,其次是自己不致受到侮辱;在受辱而死的种种情况中,最下等的是受腐刑而死,这是一种受辱到极点的死!“人之常情,都希望活命而不愿意死,总是留念自己的亲戚、妻子、儿女等等。我虽然懦弱,想得过且过地活下去,但也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能活命,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迟疑地去死。为什么我甘愿承受牢狱、腐刑的奇耻大辱呢?之所以愿意忍受这种痛苦?在人们的鄙视中苟且偷生,是因为我的史学著作还没有完成,如果就此死去,则我的大作、才华湮灭不传,九泉之下岂不遗憾。“左丘明失明,孙膑断足,不能在社会上作出一番事业,便著书立说以抒发自己的悲愤,想让它们流传后世,从而表现自己。我不自量力,搜集天下遗闻逸事,考察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研究它们成功、失败的道理,共写成了一百三十篇,想以此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从而确立我对历史的见解。可惜写到一半时,就卷进这案子中去了。为了完成这个工作,我才不惜受辱,毫无怨怒地接受了腐刑。现在,我已完成了这部史学著作,准备把它保存在名山之中,交给那能使它广为流传的人,这就可以抵偿我因受辱而承受痛苦所付出的代价了。即使受辱一千次,一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刘向、扬雄博览群书,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在读了《太史公书》后,都一致称赞司马迁是一代良史,认为他具备史学家的优良品德和写作才能,佩服他善于叙事,长于说理。《太史公书》虽然极富文采,但不浮华,虽然文风质朴,但不鄙陋;全书记载都能做到直书其事,真实可靠。对于所记历史人物和事件,既不任意褒奖它们的美善,也不有意隐瞒它们的丑恶。因此《太史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历史著作。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从小勤奋好学,思路敏捷,能言善辩,胆识过人,志向高远,不拘小节。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召任兰台令史,他与母亲也随兄前往洛阳(今属河南)。

由于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家抄书以供家用。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一次,他扔下手中抄书南笔,仰天长叹道:“大丈夫应有大的志向,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建功立业,来获取封侯的地位,怎能总是这样没完没了地抄书呢?”旁边的人听了这话,都取笑他。班超说:“你们这班平庸之辈哪里了解壮士的胸怀!”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奉命讨伐匈奴,聘班超为代理司马。这支队伍出酒泉,西北至天山,大败匈奴呼衍王,并攻占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班超在蒲类海打了一仗,大胜而归。窦固认为他很有才能,便派他与身为从事官的郭恂一起出使西域(今敦煌以西地区)。

班超一行人到了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境),国王盛情款待,礼节周全。但是没多久,鄯善国王对班超一行人忽然变得疏远、怠慢起来。见此情形,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感觉出鄯善王的态度有变化没有?我想这一定是匈奴派了使者到鄯善来威胁国王,所以国王犹豫不决,无所适从,才这样冷淡我们。聪明人能在事情处于萌芽状态时觉察其征兆,何况目前的事情已十分明显了。”于是他叫来侍者,出其不意地问道:“匈奴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了?现在在什么地方?”侍者立刻惊慌失措,只好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

班超听后,把这名侍者关了起来,然后召集三十六名随从人员一起饮酒,待大家酒兴正浓时,故意拿话激怒他们说:“大家和我同处在这极其边远的地方,为的是想建立大功,谋求富贵。现在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便怠慢起来。如果现在国王把我们抓起来送到匈奴,我们只会落得个抛尸荒野,葬身豺狼之腹的下场。各位,怎么办?”大家齐声说:“今天,我们身处危亡之地,不论是死是活,都跟着您干。”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夜间用火攻战术,这样,匈奴使者就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必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乘机全部消灭他们;鄯善国人必定会闻风丧胆,我们便可大功告成了。”众人说:“应当与从事官商量一下。”班超说:“是吉是凶就看今天。从事官是个文弱书生,对我们的计划帮助不大。而且这件事宜快不宜迟,如果我们的计划泄露,大家也会遭到灭顶之灾。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哪还算是个壮士!”大家一起说:“好!”

天一黑,班超便带领众随从直奔三十里外的匈奴使者住处。当夜正好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手持战鼓藏在匈奴使者下榻的房舍后面,约定道:“大家一看见火起,就一起击鼓大喊。”又让其余的人张弓搭箭在帐篷门两边埋伏下来。他自己在上风将所有帐篷一一点着。众人见火起,一齐呐喊。帐篷内的匈奴使者惊慌失措,纷纷冲向门外。班超手起刀落砍倒三人,众人一呼而上,把冲出门外的三十多人的头砍了下来,其余一百多人都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回来把事情经过告诉郭恂,郭恂一听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缄默不语。班超心知其意,拉着郭恂的手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