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移动健康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3:59:56

点击下载

作者:于广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移动健康时代

走进移动健康时代试读:

前言

有人说,2014年是移动健康时代的元年,因为这一年,BAT开始布局医疗,Eric Topol的《颠覆医疗》在中国畅销。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互联网圈里,某个大腕级人物提出了未来医院的畅想,提出“要让中国医生失业”,也有人提出要让医院碎片化、去中心化,告诉医院要么拥抱移动互联网,要么被颠覆。在这一年里,带有移动健康或者互联网医疗标签的公司融到了大把资金,腰杆硬了起来;在这一年里,关于移动健康或者移动医院的各种论坛、报告、沙龙应接不暇,各种论点齐发,有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在这一年里,打着“移动互联医院”旗号的评选和宣传充斥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看觉得要out了,看了会觉得头昏脑涨。这是移动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浮躁盲动的一年。

在热闹中需要冷静,在浮华表象背后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本书书名叫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还是移动健康,曾经有一定的争论,最终的结论是与国际接轨,WHO称之为mHealth,移动医疗的范围更加局限在医院院内,侧重于疾病诊治,比如移动医生工作站和移动护士站,而移动健康的范围将更加广阔,包括了院内与院外,疾病诊治、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等内容,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千头万绪,如何编写?对象是谁?要告诉读者什么?我的思绪追溯到2006年,当时,我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工作,正在筹划中国最早的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之一——医联工程,其原始初衷非常简单,实现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主要检验检查药品等临床信息的共享,方便患者就医,减少重复检验检查,提高医疗质量。这一做就是5年,到了2010年,已经实现23家市级医院联网,建立了1000多万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实现了实时的诊疗信息共享与智能提醒,开始构建统一的医联预约平台和银医通一站式付费。这时开始觉得江郎才尽,需要学习进修提升能力,于是联系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师从David Bates教授,他既是一个医生、普内科(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主任,也是一位临床信息学专家,尤其是在如何利用医疗信息化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方面,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学术界有较高的影响,是美国医疗信息化开展meaning for use评价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对如何提升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提出了很多宝贵性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他提议我去拜访Partner集团的Center for Connected Health的负责人Joseph Kvedar教授,看看美国医疗信息化前沿的工作。

在波士顿一个寒冷的下午,我走进Joseph Kvedar教授的办公室,他个子很高,温文尔雅,他给我展示了他三个法宝:可以记录里程和速度的鞋子、记录心律和呼吸的手表、可以自动提醒患者服药的智能小药瓶。他推动的主要工作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管理以减少患者的再次入院。我自然关心到这项工作的动力和支付政策。他告诉我这是美国老人保险和医疗救助机构(CMS)实施的按绩效支付(pay for performance)的一部分,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对患者慢性病的管理减少再入院,节约医疗费用。

回国后,我开始推动与Connected Health相似的工作,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健康物联网研究与示范工作,在上海的两家老年护理院尝试开展血压、心电等指标的监测。在这过程中深感终端的便捷准确、服务中心的专业化以及商务运行模式的重要性。有感于此,极力呼吁培育以物联网为特色、以慢性病全程健康管理为主业的企业。

2012年转岗到上海市儿童医院工作,这是中国最早的儿童医院,已经有75年的历史,正面临着建设开办一所新院区的历史机遇。与领导班子研究后提出建设一所“精品、人文、智慧”医院的愿景。其中对智慧医院,强调体现以人为本,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促进患者服务体验的改善,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实现“因需而变,随心而动”。首先从改善患者服务入手,开创性设计了智能床旁系统,实现了患儿及其家属在病房,手持iPad可以查询病情、满意度评价、点菜以及出院随访预约和娱乐休闲,该项目2013年获得上海星光计划一等奖;其次,在早产儿随访门诊开始探索使用物联网技术,追踪随访生长发育情况。最重要的是在2014年考虑到微信用户量的积累以及儿童就医挂号排队时间较长的情况,果断决定在4月份上线了微医平台,实现了微信挂号和实时排队信息反馈,减少了患儿及其家属在医院的长期等待,药学部、护理部以微信为平台开展用药问答和雾化治疗问答,文明办组织了10次家长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到12月份已经积累了10万用户,微信日挂号量已经占据总挂号量的15%左右,这一应用也被评为上海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奖。

2014年5月,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的推动下,上海成立了移动医疗专委会来推进移动医疗的应用,并举办了“2014全球(上海)移动医疗健康峰会亟投融资论坛”。主题为“移动改变医疗”,意在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相契合,从而带来更广阔的现代化医疗与模式化发展的探索空间。这次峰会的特点是跨界,通讯商、医疗机构、投资者、设备供应商、IT部门等交叉融合。本人被大家推为首届主任委员,但对我触动很大的是以前卫生行业界关注更多的是医院内部,所谈的掌上医院,最多到挂号预约等医院服务,但外部关注更多的是院外服务,尤其是在线医疗和健康管理。参加人数之多,讨论之热烈超出想象。有位参会代表后来发邮件告诉我,移动医疗的意义在于打破医院的围墙,改变目前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可及性。有位外籍人士要开发患者点评医生的移动医疗应用,有位演讲嘉宾便说,移动医疗的概念以后将消失,因为以后的医疗一定是移动的,如同现在谈到打个电话,不会去强调打移动电话。

2014年10月,中国健康大会在杭州萧山智慧谷召开,挂号网获得巨额融资,提出微医计划,并开始与保险、保健、体检、药品等行业进行合作。4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为移动互联在医院服务领域快速发展的标志,区域平台、免费、资本整合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这时我对移动健康的思索是医疗服务的规律是什么,移动互联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移动的力量》一书也给了我很大启发。移动互联打破了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将要改变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缓解就医难、就医贵提供解决方案。

2014年11月上海财大召开智慧医疗发展研讨会,掌上药店、在线医疗咨询、医疗机构、社会专家进行思想交锋,引发触动的是有位专家站在居民角度对移动医疗的期许。同月,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移动互联又成为热点,期间有以传统业务优化创新为主题的院长论坛,又有以互联网医疗为主题的第三方机构的论坛。在这个会上我所思索的是移动医疗对医疗服务模式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是颠覆还是融合,是巨变还是渐变。我研究提出在服务模式方面将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求医模式到患者主动参与模式的转变;二是从医院疾病诊治到全程健康管理的转变;三是从普适性医疗到个体化医疗时代的转变。

丘吉尔说“improve is change,to be excellence is change often ”(进步就需要改变,卓越就需要常变常新)。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动机、新引擎”。移动互联对医疗健康服务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移动健康将成为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超级引擎,互联网创业的重要平台,最终的目标是创造更加健康的美好生活。这也就是本书的灵魂:移动互联究竟如何创新医疗服务,如何成就创业,如何改变甚至颠覆我们的未来生活。本书的撰写组织了医院管理者、医疗信息化专家以及一线的实践者来进行解读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对读者有所启迪。在此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政府已经吹响了互联网+的号角,这个领域发展迅速,观点日新月异,唯恐书籍一出就成为陈旧的信息,故重新审视一遍,力求多把握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即使这样仍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非常希望得到同道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此书开始编写到书稿完成历时两年有余,在这期间,编写组专家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加班加点非常令人感动。移动健康领域是变化比较快速的领域,经常会有书稿出来内容落后的担心,所以有多次的修改完善。当然,也有因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问题,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们给予的指导和帮助。除了编写人员之外,还有几位为此书的成稿给予了很多无私帮助。Joanna Zhou帮助设计了非常有创意的封面与封底,上海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中心杨颖华副主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在此一并感谢。于广军2016年8月第一部分 挡不住的诱惑第一章 移动互联

作为21世纪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真实地将我们的学习生活与整个环境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时代中,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而这显然是互联网的功劳。可是时代总是在变化发展着,传统互联网在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之后,如今面临着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其中一个很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是移动互联网。一、信息化的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是传统互联网产品的急速衰落,比如天涯社区的优化,网易论坛的关闭以及英特尔、微软等传统互联网行业巨头战略调整。再把视野拉回移动互联网,依靠移动互联网发家的联发科、三星等厂商则是疯狂侵蚀传统互联网的市场份额,由此移动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达速率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递增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意愿越发强烈,而移动互联网也在不知不觉间渗入大家的生活,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更是十分迅速,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是潜力无限。

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间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可谓迅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中国网民2014年底达到6.4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互联网是从西方开始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一直在追随,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榜样,无论是规模还是应用内容。2013年,中国的网络零售交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通过对国内上网用户的行为调查发现,传统的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搜索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而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更是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出现了手机视频、手机音乐、手机邮箱等众多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二、信息化热点扫描

近几年,移动终端用户增长迅猛,使用第五媒体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广泛,而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

2007年,飞信作为中国移动推出移动互联网整体战略中的第一个核心产品。以飞信作为载体来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互为一体的、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社区,创建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业态。

2011年,微信作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重磅推出的一款新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灵活、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功能的短邮业务。微信在2014年底的注册用户量已超过5亿。

移动互联网是开放的世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平台、应用还是终端,都遵守开放、自由、公平的原则,让用户真正享受到最好的应用,得到用户的热捧。移动互联网将会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创造神话。

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为例,三方都试图利用各自的已有优势拓展“+医疗”的业务,如百度优势在于搜索引擎和数据,阿里优势在于电商和支付,腾讯优势在于微信。

百度:“平台+大数据”

1.开放大数据引擎,接入各行各业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工厂和百度大脑进行数据加工整理,如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接入后者的卫生信息系统;

2.通过移动医疗健康平台和智能穿戴设备记录人们的健康数据,如咕咚手环、Dulife智能穿戴产品;

3.积极探索移动医疗O2O模式,如健康之路、药直达、百度医生等。

阿里:“电商平台+阿里云+支付宝”

1.电商基础/实力雄厚,主攻药品电商O2O;

2.依托阿里云,建立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试探电子处方流转、云HIS系统;

3.支付宝与未来医院,依托支付宝的支付条线贯穿医院线上服务流程(挂号-候诊-检查缴费-取报告-药品缴费-医患互动);

4.其他相关业务与第三方进行合作,医疗保险、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等。

腾讯:“微信”

1.微医疗/微信智慧医院,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结合微信的移动电商入口,优化就医流程,包括微信预约挂号,候诊提醒;微信导航,诊疗室和化验室之间的有效指引;微信支付诊间费用,电子报告微信实时送达、离开医院后的医嘱提醒等;

2.智能硬件,通过智能硬件产品与微信的公众号绑定推送服务;

3.微信、QQ、移动端平台,通过提供通讯平台,与第三方应用方合作,推出医疗业务,如挂号网、丁香园、就医160等。

三方在互联网+健康领域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如下:百度(B)、阿里(A)、腾讯(T)三家公司具体布局方向及内容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三、移动互联占据先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级数增长,简单易用、快速复制、爆发增长是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体现它的社交性,随处可达、随时可取,延伸了消息沟通的范围,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体现它的黏合性,移动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结合、与大数据结合、与云计算结合,可以变幻出无穷的业务模型,业务特点监控、业务智能反馈、业务全面覆盖,形成全新的业务;体现它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重构传统行业业务流程,拓展出行业间的界限。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支付的习惯,扫一扫二维码,指纹支付方式的移动支付正在压缩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的场景;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出行的习惯,出门预约专车、出行拼车服务正在打击传统出租车行业;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就餐的习惯,搜索附近餐馆,团购支付等餐饮服务正在占据消费主流模式。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处、随身的便捷性正重塑现代人的生活。

医疗健康行业应该拥抱移动互联网行业,移动医疗、移动健康将给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充满巨大商机、稀缺服务的全新领域,你准备好了吗?要赶紧行动了。第二章 移动健康的出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兴的移动数据增值服务,让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移动互联网浏览/下载应用

浏览属于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也是用户最经常使用的基本业务;下载功能即为其他业务提供下载服务,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技术。2.移动社区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类应用的应用率最高。由于移动互联网具备随时随地性,为发展移动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社区采用视频、相册、博客、聊天室等多种服务组合的服务方式,移动社区以个人空间、沟通平台多样化、群组等其他关系为核心发展互联网业务。3.移动视频

移动视频应用是通过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针对用户传递视频内容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尤其是随着4G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终端性能获得极大提高,使移动视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4.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应用属于移动互联网典型的服务应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采用多种接入方式访问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与服务的应用。5.移动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被称为是移动互联网最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属于一种软件交易平台,将所有在线应用程序放于一个商店程序之中。目前,众多的智能手机都具备了应用商店服务程序。一、何为移动健康

移动健康,即Mobile Health 或mHealth,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通常是基于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类应用为主。内容主要包括监控、个人紧急援助服务(PERS)、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移动医疗设备、移动医疗信息、人员(老人、院内患者)定位服务、健康体征监测等。

移动健康是由现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催生的,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来提供体检、保健、疾病评估、医疗、康复等健康管理服务,可以被看作是通过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实践。

移动健康的用户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求医问诊的患者和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移动健康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应用和设备四大方面。在这个产业链上,一端是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另一端是有健康服务需求的用户,中间则云集了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为两端搭建桥梁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网络技术和设备供应商、移动终端制造商、IT公司(含软硬件供应商及系统集成商)、金融投资人、保险公司、医疗机构、银行及支付公司、医药公司、医疗保健供应商、研究中心、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等。

移动健康的典型应用可能包括:1.就医服务

利用移动终端为患者求医问药提供各类便捷服务,如预约挂号、手机支付、检验检查报告查阅、手机问诊、网上购药等,从而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体验,缓解看病难、看病烦的现状。2.健康信息采集

利用移动终端来收集社区和临床健康有关的数据,也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之类)可以方便地录入、上传本社区、本地区的大众医疗健康数据,供授权的咨询和管理机构分析,为提高人民健康福祉的目的使用。3.健康教育

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患者推送来自医护人员、研究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关的人员健康关爱和咨询信息。4.生命信息监测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如慢性疾病的监控或生活方式的跟踪),实时地对用户/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心电、体重等)实行远程监控,对某些症状进行分析和诊断。5.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移动终端对用户提供直接的远程医疗护理,包括必要的疾病预防、预测和干预服务等。二、移动健康的足迹

在国外,移动健康业务发展迅猛,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已进入精细化服务阶段。集中表现在通过感应系统及诸多物联网技术采集信息,再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显示、分析和传递信息,并将此方面的服务应用到紧急医疗救护和慢性病的病情控制,例如测量心电图、血糖、血压等参数的便携式感知终端为医疗提供便利服务。

国际电信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推出“移动健康”计划,旨在借助手机短信和手机应用技术,鼓励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针对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非传染性疾病的生活方式,利用手机技术宣传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危害,帮助各国抗击非传染性疾病。

在国内,针对移动互联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全国掀起一阵产业风潮,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院内的业务想做出去,医院外的业务想冲进来,风口与围墙,演绎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的围城故事。健康产业、医疗卫生领域也置身其中,从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元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群雄逐鹿,纷纷在医院外围做好了布局并尝试打开医院围墙,让院外的服务走进去,让院内的信息流出来。一时间,未来医院、智慧医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的蓝图: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网上配药直送,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就医带来了便捷,提高了就诊效率。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推动下,一些医院的围墙也渐渐打开,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纳里健康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宁波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等,依托“互联网+”的方式开展远程轻会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远程门诊、线上问诊、网上开处方线下药品配送等服务,既实现了便民惠民服务,又达到了助医慧医的效果,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对外辐射的能力。同时,通过移动端的医医互动,带动了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带教效应,提高了社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诊疗服务能力,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对深化国家医改起着推进作用。

无论是站在风口,还是跨越医院围墙,都需要超越PC时代的原有模式和思维,推动医疗健康服务的创新,打造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这既是“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三、移动健康的主要服务类型

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移动健康开辟了广阔的服务途径,使人们看病就医、预防保健、健康指导、慢病督导等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

从服务场所分类,移动健康的服务类型包括院内服务和院外服务;从服务内容划分,移动健康的服务类型分为就医指导、智能导医、掌上医院、健康咨询、远程轻问诊、体征监测等应用;从服务对象关系划分,又可分为医医互动、医患互动和患患互动。(一)院内服务

院内服务包括对患者端和医生端的服务。

院内服务一般以临床服务流程优化和改造为抓手,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门诊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现预约挂号、查询分诊叫号排队进展、到号提醒、移动支付缴费、检验检查报告查阅等院内就诊的大部分环节,缓解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三长一短”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改善;住院患者可进行住院费用一日清账单查询,床旁点餐等服务,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满意度和效率,体现了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可及性(图2-1)。图2-1 院内针对患者的移动就医服务

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实现移动医生查房、移动护理、移动床边关怀、移动输液、移动阅片和影像会诊等功能,提高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院外服务

院外服务以建立医生和患者之间互动交流为主,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健康宣教和信息对称。一般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管理、远程轻问诊等服务。(三)医患互动

分为患者端和医生端两种应用终端。医生端App旨在帮助医生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医生紧张的工作状况。医生端App功能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包括医患交流、医学信息、患者管理、电子病历、医生社区。1.医患交流

为医生提供在线咨询回复、快速问诊回复的功能,帮助医院导流,并帮助医生建立个人品牌。2.患者管理

包括患者预约日程及资料备注等功能,帮助医生更便捷有效地处理日常工作事务,而且在只有移动终端的情况下(比如多点执业时)也能完成工作。3.电子病历

实现对电子病历的快速记录、智能识别、便捷随访、云端协同等,帮助医生、护士用移动端快速记录患者病历,信息同步至云端服务器。4.医生社区

提供一个医生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医生可自主发起话题,如对疑难杂症的确诊和讨论等。

患者端App为患者提供互联网下的新就医模式,通过目前智能手机覆盖广、操作简便、可靠等特性,旨在搭建起一个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一体化居民健康自主服务体系,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发生、发展、康复全过程提供服务。应用流程如图2-2所示。5.门诊预约

减低患者的就医成本,缩短患者挂号时间,方便大众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预约挂号的服务,力求解决长期困扰就医民众的“挂号难、看病难”难题。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通过智能分诊,找到所在地附近最适合的医生,优先推荐所签约的家庭医生,并通过手机直接进行预约诊疗服务。6.智能导诊

模拟医生问诊,症状自检,在患者就诊之前对病情进行简单评估,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提供医院医生查询服务,实现区域所属各级医疗机构各科室医生,医院科室介绍及医生详情查询。同时提供院内导航,方便患者及时、快捷找到诊疗科室、检验检查地点等。图2-2 患者端App应用流程图7.门诊查询

实时更新医疗机构专家门诊排班、挂号费及各科室实时叫号情况,让居民及时了解挂号、排队实情,有效避免到医院却挂不到号及到医院等待时间长等问题,节省排队候诊的时间。8.报告查询

随时随地手机扫描,查询报告结果。检查化验报告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同时还提供了报告单的参考值范围,帮助患者初步判定病情是否严重。9.健康资讯

热点健康资讯全搜罗,覆盖饮食、保健、疾病预防等板块。根据用户个人健康档案及就医信息,主动推送针对性的医疗健康资讯。10.费用查询

居民可以在就医过程中方便地查看本次和既往的就诊费用,包括:挂号费、药费、医技费用等。11.服药提醒

居民在医院药房拿药后,手机可以根据开药情况提醒居民服药,以方便老年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四)医医互动

医医互动主要针对双向转诊时,社区医生可寻求上级医院医生的门诊指导和号源预约,是为落实分级诊疗、实现跨院协同而提供的服务。医医互动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患者首先到基层就医。(五)患患互动

患患互动是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促进的方式,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一名长期慢性病患者往往对疾病控制、饮食营养、生活习惯、健康管理等有很好的心得和经验,以患患交流社区、微信群的方式,可以极大地发挥患者健康自管理的作用,并带动老患者对新患者在疾病控制、知识传授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譬如针对糖尿病患者,以“老糖带新糖”的方式,将更具有同理心,能起到很好的健康宣教和关怀的作用。四、移动健康的意义

基于移动健康,可形成很多创新业务,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和实践国家医改政策、建立市场化生态环境、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端应用建设中,可打造面向患者、医生、医院、第三方机构等多部门的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实现线上资源共享,线下服务支撑,促进医疗服务“小处方”和社会健康服务“大处方”的深度融合,为居民营造健康产业生态圈,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和产业升级。

移动健康,有利于推动医患互动,缓解医患矛盾。面向患者,提供给患者在院内就医过程中的信息服务,包含告知院内新闻和消息以及医院基本情况等、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就诊流程进展告知、就诊排队情况查询、费用支付、处方药外购、就诊评估、交互性的预约挂号以及医患交互等内容。提升患者在诊前、诊中、诊后的感受度和便捷性,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

移动健康,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自管理的能力。面向公众,提供在院外享受的各类健康服务,特别是对特定人群(慢性病、老人、康复、孕产妇、家庭病床等人群)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依托社区、养老、养生、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机构,为居民提供慢病管理、疾病监测、居家养老、健康养生、高端健康、术后护理、大病护理等增值服务,提升患者参与规范化健康管理的意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新模式。

移动健康,有利于推动医医互动、跨院协同,助力医改深化。应对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远程医疗等卫生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服务提供方中的各级公立医院、体检机构、民营医院、区域会诊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药房等以服务接续的方式联接起来,无形之中构建了无边界的“医疗联合体”,以线上资源整合共享、线下服务提供的模式,围绕病人需求实现跨机构服务,达到各类资源联动运营的效应。使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充分使用和产生辐射效应,使患者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大型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挑战,在移动健康服务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通过移动健康创新服务,有利于在地区形成具有基础雄厚、链接广泛、分工协作的智慧健康产业体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以健康服务产业的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二部分 改变源于需求第三章 疾病与服务模式的转变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是生产服务需求,推动医学进步的是疾病和服务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疾病模式在发生转变,医疗服务模式也相应发生转变,移动互联作为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之一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中将担纲重要的角色,并将影响医疗生态圈的发生发展。一、疾病模式的转变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模式也发生着转变,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杀手。在中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也在增加(在年龄为20~39岁、40~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分别为3.2%、11.5%和20.4%)。2012年全国有慢性病患者2.6亿,80%的费用用于慢性病防治,85%的居民因为慢性病死亡。

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常见疾病成为新时期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每年不断涌现大量新病例,呈年轻化趋势,而且很少能根治。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负担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糖尿病会造成很多病理改变,包括胰岛病变、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肝脏病变、心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等并发症,是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现率较低,一旦发现和确诊,往往错过了最好的疾病转归和控制时机,因此,从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方面考虑,亟需通过多手段、多形式、多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对慢性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需要借助移动医疗、移动健康的新技术、新模式对现有的疾病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

对慢性病的管理,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坚强的斗争意志、现代医学的治疗和移动互联网的管理”。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能够管理慢性病?这要从慢性病的特点讲起,有很多适合移动互联网管理的地方。首先,慢性病,他不是急性病,不像急性囊尾炎那样对治疗时间要求高,慢性病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慢性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低,患者中有很多移动互联网用户,便于发挥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第三,慢性病并发症发病率高,对多个疾病共同管理和个体化管理,便于发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优势;第四,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随着监控指标逐渐增多以及长期监控的需要,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便携、易存储的优势。

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管理中的诸多关键指标,例如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都是能够量化分析的数据,对于物理检查依赖较小。移动互联网结合了通信和互联网的优势,便携性好,使用方便,能够随时随地采集数据,反馈数据处理信息,适于进行糖尿病管理。

移动互联网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慢性病的管理:1.对慢性病知识库的运用

基于专家的知识库云平台,知识库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突出个性化特色;全方位搜索引擎,提供及时、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2.基于即时消息和SNS的同伴教育

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网络,体现基于医生干预下的同伴教育。3.基于健康管家,风险评估的患者自我管理

建立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下的慢性病管理新模式。4.实现信息共享,以加深用户良好体验为主

联动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在线共享和查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就医绿色通道,解决预约挂号以及与专家专科对接等问题。

移动互联网对慢性病的管理,对提高疗效、加强预防和教育、成本控制、增进医患互动、提高患者自主性、增强医疗可及性(偏远地区患者)等能带来显著的效果。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的“新医改”开始着手解决群众强烈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这一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化解这一难题;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针对中央提出的政策出台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本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2011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报告时,分析认为,“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绝对性”看病难,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 第二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为此,在医疗资源增量的同时,通过纵横贯通,组建适宜的网络医疗服务体系成为优先考虑的领域。而移动医疗、移动健康模式将传统医疗服务往扁平化、跨空间地域的方向发展,使医疗资源借助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发挥出更大的辐射效应,扩大了服务半径,对现有局限在医院围墙内的服务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服务的扩展和模式的突破。

以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为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肾功能损伤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并发症,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医疗服务过程中需要形成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治疗,建立健康信息连续跟踪机制,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临床医疗任务繁重,只有让健康人群及患者普遍认识到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再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一旦得病,是一个终身的疾病,通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药物疗法、饮食(通过营养管理控制体重)、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管理等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是需要进行有效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医疗服务模式中,有必要针对糖尿病病人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建立长期、连续、紧密的医患关联。

在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中,我们还应当重点关注治未病和健康素质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俗话说“上医治未病”,从广义上讲,防病、养生以及提升整个人群的健康素质也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我们看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院-基层医院-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服务正在兴起,通过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机构、社区和居家的协同服务,实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交换共享和调阅,优化服务流程,减低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通过社区健康小屋、移动随访包等移动终端系统在基层医院和家庭中的部署和使用,提升对人群疾病的监测、诊断和早期筛查水平,全面动态反映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常见疾病及危险因素流行趋势,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适宜的疾病综合防治工作,改变一些传染病、慢性病防治效果不佳的态势,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

围绕健康素质提升,需要建立起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健康服务体系,通过网站、移动App、智能化终端等途径,向居民提供查阅个人健康记录、健康知识、医疗护理、门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和政策信息等服务。医改过程中,正在不断强化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通过社区责任医生与居民家庭签订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下,优先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调动医患双方对促进健康的主动性。围绕居民健康主要内容,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居民可以就健康体征指标的解读、跟踪管理与社区责任医生进行互动,医生可随时掌握居民健康的最新信息,为居民提供及时的预防保健服务,进一步增进居民对健康管理的参与度和认同度。移动健康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与健康咨询顾问、专科医生、医学专家、其他居民等进行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居民对健康的监测和自我管理,维护自身健康。第四章 社会需求的驱动

移动健康的发展是社会需求驱动的结果,移动健康的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近两年,移动健康已开始影响医疗管理方式、医患沟通模式、医生从业生态、卫生政策法规、健康产品创新等。未来,新老事物激烈碰撞下所产生的行业变革甚至颠覆性突破,更让人充满遐想。

一个好的移动健康平台,应该可以从学生时代就帮助医生成长;帮助病人了解看病时的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帮助医患双方在尽可能平等的位置上共同对抗疾病;帮助每个用户建立一套良好的健康、疾病观念。当然,这套观念应该是和谐一体,内在一致的,并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生长和壮大。一、患者主动参与

早上醒来,你查看腕表记录的昨晚睡眠、血压、脉搏等数据情况,然后将它们传到你专属的健康管理账号,一会儿你就会收到对于今天的运动、饮食、健康风险提醒等方面的建议;如果你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了,拿起手机,先做个自查,假如你想做进一步咨询,只要打个电话,不出家门就可以向“我的医生”咨询……

这些看似离生活很遥远的情景,已经慢慢变成现实。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创新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将医疗管理推向移动、智能时代。

移动应用的大众化及普及化使得很多领域的一些奇思妙想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产生了很多富贵病,工作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健康每况愈下。预防和及时救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今已有的解决案例是国外的一些健康机构,通过给客户佩戴如手表或项链一类的健康监测产品对客户的健康状态进行采集,基于移动网络将数据传送到机构数据库,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客户进行健康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客户给出日常活动的健康建议,并提出调理方案。(一)患者成长

当你去医院的时候,是无法改变那里的某些事情的,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呢?

一个聪明的病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是积极、主动提问题的病人,想知道每项检查和手续背后的原因。他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时时刻刻要求求证下一步是否正确的人。他拒绝被操纵,不因为别的病人都对医生唯唯诺诺就会全盘接受,但他同时又在沟通中表现了对医生足够的尊敬、坦率和真诚。

聪明病人在看病前要准备什么?他需要详细、有条理地列出眼下和过去的病史、资料,告诉诊治的医生全部信息,即使有的信息可能不好意思说出口。

聪明病人时刻不忘问问题,随时告诉医生哪里没明白。明白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不问,医生会以为你全部理解了。

一个现代的聪明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并不是靠一位医生的几分钟普及完成的,而是自己不断积累,主动学习。第一步是从无知到有知,他得获得关于疾病的信息;第二步从有知中提炼,他要了解全面、客观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治疗可能,当然可能也包括比较不同方案的价格。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着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身份。在这不同的身份中,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某些昆虫的360°视野一样,可能健康时我们看到的是180°,疾病时是另外的180°。(二)治未病

影响健康的4类因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在疾病萌芽状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注重养生思想。

现在的医疗领域内还缺少初级保健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有力支持,作为病人与专科医生之间桥梁的有力连接;缺乏对疾病进行最基本的管理和事前控制,无法提供“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保健服务;并且从大医学的角度而言,人们缺乏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人死观、疾病观教育。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积极介入医疗服务过程的意愿和趋势也将会突显出来,移动互联网正迎合了人们随时、随地、随需进行健康管理和参与医疗服务活动的需求。二、医护共同参与

当前医院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即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医疗服务的不断改善。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正好与医院的优先需求相契合,就会受到欢迎。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所做的改变,都是由临床需求推动前进的。例如医院每天门诊量如果超过10 000人次,患者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排队缴费,怨声载道。为此,需要门诊新辟更多的缴费窗口以缓解“三长一短”的矛盾,同时还要保障现金交易场所的安全问题。

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和实现将满足医院的核心任务,即围绕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医院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也需要随之改革,即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从经验管理到专业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随意性管理到规范化管理的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及产业模式下,医生是医疗的核心,也是最大的稀缺资源。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没有一批优质的医生都是纸上谈兵。在移动医疗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那就是为医生、护士、药师和医药研发等专业人士服务的入口。而医生是整个医药研产业链的核心,因此这是一个价值型工具及内容驱动型入口。

移动医疗领域的市场需要为医生的工作、生活、效率和学术等提供有价值的工具和内容。医生对于移动医疗技术的态度是:首先关心这些技术是否能解决自身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然后才会去了解该技术是否会给临床治疗活动带来便利。医生们希望获得可提高他们工作流程质量的移动工具。

医疗服务是特殊的服务业,在这一服务流程中,须不断地提高服务的质量、讲求效果,并降低成本,以增加消费者(患者)对医学的满意度。社会对医疗的评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社会对医学(医疗)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面的,首要的层面是祛除病痛或不适,消解有可能存在的对健康与生存的威胁或隐患,让人们重燃康复的企盼或重新享有健康的快感;此外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改进工作效率,防范可能出现的某些健康问题,尽可能延长拥有快感与质量的生存时间等等。

再一层面的需求是在上述过程中,不仅解除病痛要“快”和“及时”,对病症的治疗和健康隐患的消解要彻底,而且,所有的操作应尽可能地贯彻不伤害,或不加重伤害的原则,不管是潜在的、未来的,还是现实的对躯体、精神与自我感受的伤害。同时,整个医疗操作还应尽量地简(简单)、便(便捷)、廉(经济)……。

更深一层面的是在上述操作中,要求始终关注患者的心与身之感受,不仅要着眼于他与她的躯体体验,同时还须兼及心灵呵护、情感慰抚、精神关爱,尽可能消解因病所引起的焦虑、不安、恐惧、抑郁、自卑、自弃等。在这些过程中,还须兼顾生活习惯、人文背景、宗教信仰等;此外,应充分尊重患者的尊严和自我意愿,以及隐私等等。

英国的医学与营养健康专家P. Holford也曾指出:“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疼痛和紧张的情绪,它还是一种生活的喜悦,一种对拥有健康躯体,享受世界上无尽快乐和感激”。医学是增进健康的,“健康还是一种生活的喜悦”。显然,医生也就应承担起增添快乐、喜悦(增悦)的职责。三、医保需求

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不断健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所缓解。但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利益调整和体制约束的矛盾也日趋突显。国家在2015年以后继续加大投入,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并不断健全医保、创新医疗、规范医药,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医模式和支付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无论是网上医院、慢病处方配药、未来医院等,当前只能实现自费支付功能,尚未解决最后一公里与医保对接的问题。在医疗健康市场上做移动支付并不容易实现,医保就是一大难关。医保部门掌管着老百姓看病的钱,在安全、性能都能满足医保支付要求的情况下,移动互联应用如何实现与医保的对接、打通线上的应用服务闭环,使保险患者在线上也能享受到医保待遇,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就医效率成了最迫切的需求。

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与医保直连,进行实时无卡结算各项医保费用,成为将来移动健康保险支付模式的主流。相信以下的场景不久将会到来:患者在医院窗口开通移动医保支付业务,这个环节类似于到银行柜台开通手机银行业务,需要核实患者身份,并将患者手机上的App与患者的医保账户绑定;患者诊疗活动结束后,医生下医嘱,诊费、药费都直接显示在App的界面上,患者选择需要缴费的项目提交申请后,申请直接通过网络送达医保中心;医保中心向患者发送短信验证码,患者输入验证码即可完成医保支付申请环节,2~3分钟后,患者刷新界面,显示支付成功,完成医保支付。

上述流程实现的是医保与掌上医院的直连,医保患者到各定点公立医院就诊时,可通过手机App在线接入医保账户,完成诊疗费用、药费的结算,为医疗机构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让百姓体验到便捷就医。另外,百姓在医保定点药店买药时,也可通过手机无卡支付完成自费和医保药费的实时结算和服务。

医保基金的使用是通过两定机构对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进行支付,所以加强医疗保险的监管也非常重要,细化、优化监管医疗流程,提升两定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借助移动技术实现医保直连成为加强医保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