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9:36:59

点击下载

作者:谭家德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试读:

前言

随着中国第四代“婴儿潮”的来临,幼儿发展与幼儿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一部分来自于人口数量,一部分来自于人口质量。从事幼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人类早期的发展状况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随着幼儿身体动作、机能的发展,幼儿逐步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为什么3岁的幼儿情绪善变?为什么过了一定年龄,孩子掌握语言就很困难?为什么有些孩子内向而有些孩子外向?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莫大的裨益。为了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体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着手编著本书。

本书的编写力求在清晰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及与实践的连接性。本书的特点如下:

第一,体例格式活泼生动。每章设置诸如心理橱窗、经典案例等小栏目。心理橱窗栏目旨在深化读者对正文阐述理论的进一步了解,起到拓展思考的目的。经典案例则是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描述,加深读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第二,内容系统全面。本书共包含十个章节,前两章是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总体阐述,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基本规律。后八章分别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几大重要方面,即感觉与知觉、注意与记忆、思维与想象、言语、情绪与情感、个性、社会化与社会交往、性别角色。

第三,注重实践操作。本书每章中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根据相关的心理发展议题,提出相应具体的幼儿教育措施和方法。在每章正文结束后,有老师推荐、网络资源等栏目,推荐目前最新、最全面的幼儿教育相关书籍、影音资料以及网络资源,旨在帮助读者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有所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纰漏,请各位读者及学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本书,不胜感激!谭家德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1月第一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因本章要点

第一节 遗传

  √ 遗传和遗传素质

  √ 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环境和教育

  √ 环境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第三节 心理内因

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家长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是健康、可爱的孩子,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则反应迟钝;有的生性好动、爱哭闹,有的则安静、易哄;有的内向敏感、胆小自卑,有的则活泼外向、大胆自信……幼儿的心理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差异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性格特点。第一节遗传

一、遗传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些天赋的特征,即通过遗传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许多与生俱有的生理解剖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二、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

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一个生来智力就有缺陷的幼儿,不能达到正常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如无脑畸形儿天生没有正常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饥饿、疼痛等低级感觉);先天耳聋的孩子,难以产生听觉;天生就是色盲的孩子,基本不可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而一些小钢琴家、小歌唱家、小画家等,之所以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突出的特殊才能,则与他们天生优越的一些素质条件有关,比如手指修长而灵活、声音音质纯净、节奏感强而且准确、色彩感知力强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幼儿个体的发展是以遗传为基础的,没有正常的遗传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更谈不上心理的发展了。

幼儿的智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因素。幼儿心理学家维恩伯格(Weinberg)在研究中发现,人的智力大约有50%的部分是由遗传天性决定的。德国心理学家调查了2 675名父母和他们10 071名子女的智力的关系,发现了以下规律(见表1-1):表1-1 德国2 675名双亲和他们10 071名子女的智力的关系

一些遗传学家采用“双生子”法进行探索,把具有完全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生子和只具有部分共同基因的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这些双生子研究证明,同卵双生子智商分数的相似性大于异卵双生子。从而研究者就得出结论,即遗传起重要作用。经典案例

故事1:

2007年10月28日新华网有一则有关双胞胎的报道:

一对名叫葆拉·伯恩斯坦和埃莉丝·沙因的双胞胎。她们1968年出生,出生后被分别领养。她们35岁时初次见面。

葆拉就读纽约大学,而埃莉丝就读纽约州立大学。两人在大学期间均修电影学。后来她们都选择了文艺工作。她们一个是制片人,一个是作家。

见面后,姐妹俩很快发现,尽管她们分离了35年,但她们仍从对方身上迅速找到许多共同点,她们发现俩人其实过着非常相似的生活。葆拉谈论孪生姐妹埃莉丝说:“她说话的节奏、她的面部表情,她的手势动作都和我一模一样,我们是绝对的双胞胎。”

故事2:

1939年,一个贫穷的移民妇女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生下来没几天就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他们的养父母分别给他们取名Jim Lewis和Jim Springer。

39岁时他们终于见面。当他们见面时,Jim Lewis说看到对方就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俩人的相似性令人惊叹:

他们都结过两次婚,他们的第一任妻子都叫Linda,他们的第二任妻子都叫Betty。

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很接近,一个叫James Alan,另一个叫James Allan。

他们小时候都养过一条小狗,而且他们都把自己的狗叫Toy。

他们住的房子的颜色和样式都很像,他们的屋后的花园里都有一棵树,并且都围绕树做了椅子。

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相似性”使得研究者们推论:遗传起着重要的作用。(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心理学中所谓的“成熟”,即随着年龄增长,按生物遗传决定的顺序而出现生理变化和特定行为,如爬、走、跑是在特定年龄阶段按固定顺序发展的。一般来说,相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会有很多类似的表现,民间有句俗语说“三翻、六坐、八趴叉,十个月会喊大大”,意思是说婴儿一般三个月时可以翻身,六个月时可以独坐,八个月时会爬,十个月时会说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相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也可能存在区别,即幼儿因个体之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发展的表现。一些幼儿表现出一般幼儿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被称为天才幼儿,而另外一些幼儿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心理成熟程度不同的具体表现。经典案例年纪最小的研究生

2000年,俄罗斯两个小姐妹——13岁的季阿娜和15岁的安热拉以优异成绩被俄罗斯金融学院录取,开始在该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信贷关系教研室学习,成为世界上年纪最小的研究生。

这对小姐妹天资聪颖,她们分别在5岁和7岁进入小学,一年后即毕业。1997年,姐姐12岁,妹妹10岁就成了俄罗斯金融学院国际经济关系学院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随后,姐妹两个仅用了3年时间,就拿到了大学文凭,还发表了30多篇文章、科学著作、学术报告等。

两姐妹通晓英、德、法三门语言,后来又学习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由于成绩突出,季阿娜和安热拉被《俄罗斯纪录大全》收录。

需要注意的是,遗传素质的成熟并不完全建立在生理的成熟上,另外也需要通过学习来促进。比如婴幼儿在学习走路的阶段,除了有生理上的成熟外,还需要通过学习来学会走路。因而,如何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孩子出众,成为所谓的天才幼儿成为很多教育者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出谋划策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日益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事实也表明,幼儿潜能的开发和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时期的幼教主题。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希望在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给予他最需要的学习能力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发现,幼儿期是天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经典的民间谚语经典地概括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大脑的发育与年龄是呈反比例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大脑开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潜能会渐渐变得固化,不易于被开发。婴幼儿时间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渴望孩子成为出众的幼儿的父母,除了必须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还应该抓住开发孩子天才思维的最佳时期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个体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证明,遗传对幼儿一些重要的个性特质(如交际性、情绪表达和活动水平等)的影响和对智力的影响差不多。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非常胆小、怕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不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激动、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安定,天生就很听话;有的孩子生来就有一股任性劲儿,他要求的事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就大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孩子则平和得多,被制止干一件事,“哼几声”就不再闹了,这些都和遗传有直接关系。

同时,遗传素质的差异造成的不同民族、种族、性别之间的区别通常不是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比如神经的发育对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平衡性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并带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我国南北朝时戴逵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卓越的音乐家;宋朝的文学世家“三苏”均达到了很深的文学造诣。德国的音乐世家巴赫家族,8代136人中,就有52个男人是著名的音乐家;还有莫扎特家族和韦伯家族,几代人中都产生了有卓越的音乐才能的人。(四)遗传素质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的反应能力提高。

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的作用不可轻视。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充分了解遗传的作用,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第二节环境和教育

生物因素为幼儿智能发育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因素则最终决定幼儿智能发展的现实性。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都能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幼儿先天情况良好,但后天环境不良、教育落后,也可能使孩子发育落后;反之,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及时干预、教育得当也可促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经典案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去抚养。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吞食生肉,用四肢行爬行;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晚上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一样的嚎叫;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怕火、怕光和水;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不会讲话,没有人的理性;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辛格牧师夫妇为使两个孩子能转变为人,进行了各种尝试。其中阿玛拉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狼孩”出生时虽然为正常的人类,长着人的大脑,但是却没有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而是在狼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接受的是狼的教育,没有受到正常人类的教育和环境抚育,从而形成了狼的各种习性和行为特点,而没能形成人的正常心理。

由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遗传因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幼儿后天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等则是最终决定幼儿心理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幼儿周围的客观事实,包括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含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会反映出某些特征,幼儿出生前的胎内环境也是一种自然环境,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社会关系。教育受社会性质的制约,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从这一意义说来,教育和社会生活条件一样,也是一种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引起幼儿心理发展发生变化。例如,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模式使得幼儿同邻居伙伴交往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现代化家电,尤其是城市幼儿,活动的空间减少,不仅影响了幼儿体质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加之父母工作忙,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少等,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容易使幼儿形成性格孤僻、自私、内向、不合群等心理偏差。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民主、和睦、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泼、独立;而在专断、关系紧张、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经典案例

战国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常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玩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见了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很满意地点点头:“这里才是我的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时代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也有所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也都不相同。社会生活条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来实现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少数能受教育的幼儿,也广泛地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的侵蚀,思想品质得不到健康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我国广大幼儿有了进学校学习的机会,而且幼儿的道德品质也迅速形成,幼儿的心理面貌起着根本性的变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幼儿和青少年受“读书无用论”、“打砸抢”错误思想的毒害,很多人智能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新的学习风气、优良道德品质又开始恢复和发展,这也就为幼儿心理健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出谋划策

小梅今年开始上幼儿园了,新生家访时,老师发现她智力、情绪等都表现正常,但入园以后她天天尿裤子,而且固执地不肯开口说话,反应迟钝,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老师当即向家长反映了她在园的反常现象。她父母说:“随她去吧,她每次换到一个新环境都是这样的。刚上托儿所时也是三个月不讲话,天天故意尿裤子。”于是,老师就对她格外关注,每天带着她一起玩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游戏,帮助她并不时地鼓励她。慢慢的,她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逐渐消除了新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不久就变得活泼、快乐、自信起来,以往的那些反常行为也逐步消失了。像小梅这类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虽然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了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当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不敢面对挑战,而且往往还会成为长大成人后严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诱因。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幼儿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随时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地、耐心地矫正孩子不正常的行为,以防长期积累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教育

家庭不仅是孕育新生命的摇篮,而且为幼儿成长提供了第一场所,家长则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6岁以前的家庭生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发展,都与他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幼儿早期教育时期占着重要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成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0~8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而幼儿在6岁进入小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接受的教育来自家庭。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将是幼儿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经典案例

身为埃森德中友好协会主席的沃克先生要去参加友好协会的一次活动,正当他整装待行的时候,儿子极其失望地哭叫起来:“爸爸,不要出去!爸爸,不要出去!”沃克赶紧抱起儿子问:“宝贝你真的不要爸爸出去?你要爸爸和你玩是不是?”儿子说:“是。”沃克紧接着说:“好!爸爸不去了。爸爸知道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爸爸陪你玩。”随后他马上换了衣服,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了起来。事后他说:“孩子这样哭,就说明他真的很需要我了。不参加友好协会活动当然不好,但是和孩子比较,孩子是更重要的。”沃克要求妻子产后至少6年不出去工作,是希望父母多陪0~6岁的孩子玩,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德国把这段时间标志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德国人认为0~6岁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智力开发,不是学外语、学音乐、学绘画,而是父母要帮助0~6岁的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安全感和形成坚定的人生观,这些东西将决定孩子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被动的、负面地去处理他面临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东西也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础打好,家长不仅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还要努力地进入孩子的世界。

家庭因素会持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全过程,这种影响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家长的言传身教不间断地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施加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将伴随孩子的成长。同时,由于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个性及习惯等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每一点变化都逃不过父母的双眼,即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父母能及时地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掌握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教育、及时地纠正、及时地帮助孩子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因素中会给幼儿心理健康带来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一)家庭结构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日益增长,我国“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即一个家庭有四位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孩。许多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心里没有与他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概念,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世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因工作忙等原因往往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所谓“隔代亲”,又加上部分老人抚养、教育观念守旧,更容易溺爱、娇惯孩子,平日嫌孩子做事慢或担心危险伤到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游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差,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更容易因遭受失败、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二)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处理情绪和情感的方式等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家庭的氛围,对生长在其中的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丹尼尔·戈尔曼发现每个人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妈妈生气时会乱摔东西,孩子看样学样,也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不满;如果妈妈独立孤僻,不愿与人合作,那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也会“与世隔绝”。当父母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当父母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低落。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容易使孩子形成冲动、急躁的性格。家长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家长只有处变不惊、沉稳坚定,才会使孩子养成遇事沉着冷静的良好品质。因此,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首先应该在言行举止、情绪控制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为孩子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父慈母爱、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教养方式

父母由于受到不同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美国著名幼儿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出四种主要形式,即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观点,对好的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支持,对不良行为表示否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因此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专断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很少考虑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胆子小、抑郁,自信心较差,不善与人交往。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太顺从,错误了也不予批评指出,而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既缺少爱的情感也缺少行为的要求控制,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到了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善良、美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父母应该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出谋划策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威尔斯利学院是美国总统夫人希拉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及宋美龄、冰心等名人的母校;而哥伦比亚大学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也都是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每年申请入学者如过江之鲫,就连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考上。至于报考世界顶尖级的哈佛大学,更是被“留学指南”专家叹之为“难于上青天”的事情。然而,当时正在紧张备战高考的刘亦婷,却被这些明星大学同时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即这些学校全额免收在该校就读的全部学费、书费和食宿费用。

这一消息通过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媒体迅速传遍全国,无数中学和小学的老师们,自发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刘亦婷的事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更是又激动,又羡慕,无不渴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第二个、第三个刘亦婷……

据刘亦婷的父母介绍,纵观刘亦婷的成长历程,她和普通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更没有过人的天赋,孩子的优秀程度,决定因素不在于天赋高低,而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正常人的天赋潜能在幼儿成长早期不存在够不够用的问题,只存在被闲置、递减和浪费的问题。作为家长,重点应该放在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上,同时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刘亦婷的父母培养女儿的目的是让她成为“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并没有想过要把她培养成为“哈佛女孩”。作为父母,只要满怀爱心、耐心和信心,适时当好孩子的“导师、伙伴、拉拉队”,就可以顺利培养出有助于孩子发展的优秀素质体系。

三、学校教育

当幼儿走出家庭的小环境,其成长和日常活动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学校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的地方在于学校具有更多的集体性质。在幼儿园里,幼儿有机会与许多成人和同龄伙伴进行互动,因此学校对于幼儿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教育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幼儿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校园环境、教师和同伴几个方面来实现。(一)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环境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风气、校内规则、学校规模、教室布局、座位安排、墙壁装饰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的吃饭、睡觉、穿衣脱鞋、上厕所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家长,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缺乏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着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配合老师同伴遵守规则,难以适应过多的纪律约束,缺乏自制力等。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需求,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外,校园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和无声的行动命令,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入园后,在良好风气的感染下,能比较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行为方式,还有利于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二)教师的影响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与模仿的重要对象,作为幼儿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是影响其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点以及教育方式是直接影响幼儿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1.教师的人格作用

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会对幼儿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久远。如果幼儿园教师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整天阴沉着脸,动辄训斥他人,那么幼儿园将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幼儿的心理将被扭曲,出现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暴怒、焦虑、抑郁等,并且也会对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更要对幼儿有耐心、爱心、责任心,要热爱、同情、尊重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不论长相美丑、家庭贫富都应一视同仁。经典案例再塑生命的人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叹万分。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的缓慢的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起初,老师告诉我许多新鲜事,我很少发问。由于我知识有限,概念模糊,字词掌握得很少。随着我对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词汇也多了,问题也就多了起来。我常常对一件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探个究竟,想了解得更多些。有时从一个学习的新词,常常联想起以前发生的种种经历。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侯,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爱是什么”我问。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不是”莎莉文老师说。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么?”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2.教师的榜样力量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占据崇高的位置,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班杜拉(1997)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幼儿行为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被幼儿视为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教师榜样是一种“无声的教材”,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幼儿。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也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有的教师态度非常温和,无论是对同事、家长还是对幼儿都显得温文尔雅,说话时轻声轻语,以免打扰了他人,班里的孩子也显得非常安静。而有的教师则嗓门非常大,甚至有时还大嚷大叫,班里的孩子也常常是吵闹、乱作一团的。教师在言传身教之外还可以引导幼儿模仿、学习他人榜样。例如,教师对全班孩子说,“看看小雪,小雪做得多好!”那么小雪的行为就可能被其他的孩子当成榜样行为而学习、模仿。

3.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式、专制式和放任式三大类型。民主式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教学目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师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教师对学生不严加管制。专制式的教师独断专行,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发表意见的权利,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容易情绪紧张,阳奉阴违,缺乏自制力。放任式的教师除讲授知识外,对学生的一切不闻不问,容易使学生无组织、无纪律,养成诸多不良习性,甚至误入歧途。研究表明,三种教育方式中,民主式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和情绪健康最为有利,其他两种类型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如果教师具有民主、平等、信任、尊重和积极关注幼儿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将极大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幼儿在学校接触到的各种教材和课外读物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幼儿早期出现的许多态度和文化价值观都与他们接触的学习内容有关。生动有趣、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如童话、故事、诗歌等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等是极为重要的。心理橱窗

海儿小朋友是班上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不仅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爱打架骂人,故意损害小朋友的用品,小朋友们都怕他。每当他做错了事,汪老师也并不当众责备他,总是单独地跟他谈话。可光说没多大效果,后来,汪老师就抓住海儿爱动脉筋的“闪光点”让他在课堂上露了几手,还当众表扬了他,小朋友喜欢跟他做朋友了,他也由此改变了许多。

幼儿因为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耐心,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同时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这样的环境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三)同伴的影响

幼儿的学校生活会使他们接触到很多同龄的小伙伴,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同伴关系已成为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和重点。

同伴关系在幼儿生活中,尤其是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同伴关系具有行为强化、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的作用,同伴关系是幼儿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幼儿的成长受阻,并且可能会出现学校适应困难,甚至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因此,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并结合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不利于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在友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氛围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并且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出谋划策

幼儿园里,区角活动时,其他小朋友和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游戏。有的在玩拼图,有的在做手工,有的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建筑活动……杨杨小朋友在午睡室里到处晃悠着,一副想玩又不知道该去哪里玩的样子。老师走了过去,问道:“杨杨,你怎么不参加区角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啊?”“他们不让我玩。”看到老师杨杨似乎找到“救星”似的,无奈地对老师说:“我走到哪里小朋友都说不让我玩!”“那你可以问问小朋友为什么不让你玩,跟他们好好商量商量啊”老师建议到。“我说了,可他们还是不让我玩”杨杨无可奈何地说。是吗?老师试着去各个区角了解情况,想知道其他孩子不让杨杨参与活动的理由。而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明确地说:“他又不会玩”,“他就会乱弄”,“我们不愿意跟玩不来的人玩”……

对于杨杨和班里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欠缺,老师进行了一些尝试,在班级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孩子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容忍他们的一些小错误,并且抓住时机在全班孩子面前给予杨杨一些积极的评价和表扬,如“老师觉得现在杨杨进步了,瞧,杨杨的画画得可好了”,“杨杨真是个专心的孩子,他看书可认真了”,“哇,杨杨又给我们班级送东西来了,真是个关心班级的好孩子”……在老师有意识的表扬中,小朋友们开始看到了杨杨身上的闪光点,逐渐接纳了“不受欢迎”的杨杨,而杨杨也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有了自信心。对于那些不愿意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一起游戏的小朋友,老师也采取了各种教育措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要有一颗包容和体谅的心,应该努力帮助那些暂时落后的小朋友,而不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歧视或拒绝他们。老师还在班中尝试举行了一次“夸夸我身边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互相说说班中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在谈话活动中,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一些地方存在不足,而小朋友们都不愿意跟你玩,你会有什么感受?会难过吗?“我会难过的,因为没有人跟我玩了”,“如果小朋友都不愿意跟我玩,我一定会哭的”……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感受,并设身处地地了解了没有人愿意一起拉手、一起玩的痛苦。“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样对待那些小朋友呢”老师不失时机地问。“我们可以帮助他,带着他一起玩”,“我们应该耐心一点”,“我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帮帮他就行了”……通过老师的尝试与努力,杨杨终于走出了“阴暗的角落”,融入了集体的怀抱。第三节心理内因

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要重视外因,又要重视内因。人类身心发展是主动的,所以,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我们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也反对把环境、教育的作用机械化、绝对化,环境和教育毕竟只是外部条件、外部原因。幼儿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影响,而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反映现实。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不能把幼儿的心理看成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随意画什么就是什么,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应该正确组织和引导幼儿参加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心理橱窗

有的老师注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果教育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心理也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有的老师虽然主观愿望良好,但是不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只要老师多教点、教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就能比别人高些,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以上事实表明:只有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它对幼儿心理发展应起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呢?一般认为,幼儿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新的需求与幼儿原有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正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新的需要。需要是客观需求或要求在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如果按物质性分类,可分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需要)和精神需要(如文化生活等需要);如果按社会性分类,可分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如社会提出的种种要求等)。需要的表现形式为有意向、愿望、兴趣、好奇心、动机、目的、信念等各种形态。需要是动机或动力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当客观的要求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而成为他们主观的需要时,就会激发、推动幼儿去从事某种活动。例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好好学跳舞,争取“六一”节参加舞蹈表演。当这一要求变成幼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时,他们上舞蹈课就更专心、更认真了。另一方面是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包括幼儿在反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例如,言语方面,2~3岁的幼儿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句和个别复合句,5~6岁幼儿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复合句。幼儿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这一内部矛盾中,需要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而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形成也依存于幼儿是否有相应的需要。2~3岁的幼儿只具有最初步的口语发展水平,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从而他的口语交往水平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对立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使幼儿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经典案例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2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如此反复地进行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这一实验也可以看出,遵循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对于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幼儿身心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出的新要求要基于幼儿园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求过高,则不能有效推动幼儿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会给幼儿达到要求制造困难,甚至带来挫折感。

为了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要不断地向儿童提出一定难度但经过主观努力又能达到的要求,使他们有努力的方向,能促进他们新的需要的产生,从而推动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定的、适当的要求,并使之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的新需要,以便引起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促进幼儿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总之,幼儿心理发展受到外在因素和心理内因的共同作用、综合影响。外在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其中,遗传是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上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生理条件,心理将无从发展;但只有适当的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环境和教育等社会因素在一定的生理成熟基础上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遗传、环境和教育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心理内因则是幼儿在积极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矛盾,两者之间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推动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要点回顾

1.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幼儿的智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因素。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遗传素质还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幼儿后天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等是最终决定幼儿心理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幼儿早期教育时期占着重要地位,还会持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全过程。

4.家庭中会给幼儿心理健康带来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

5.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校园环境、教师和同伴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点以及教育方式和内容是直接影响幼儿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在幼儿生活中,尤其是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6.在幼儿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新的需求和幼儿原有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正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7.幼儿心理发展受到外在因素和心理内因的共同作用与综合影响。遗传、环境和教育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心理内因则使幼儿在积极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矛盾,两者之间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推动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问题讨论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因素?

2.幼儿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修养?

3.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

4.学校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

5.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6.如何激发幼儿内在的心理发展动力?

7.如何利用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老师推荐

书籍推荐: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何欲.21世纪幼儿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章要点

第一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语言敏感期(0~6岁)

  √ 秩序敏感期(2~4岁)

  √ 感官能力敏感期(0~6岁)

  √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 运动敏感期(2~6岁)

  √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 书写敏感期(3.5~4.5岁)

  √ 阅读敏感期(4.5~5.5岁)

  √ 文化敏感期(6~9岁)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的增长)和发育(功能的成熟),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的发展指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如认知结构的变化、性格的变化等。

依据《张氏心理学辞典》的定义:“广义的发展是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历程。”按照这个解释,“发展”一词的内涵有四个要点:第一,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第二,发展的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第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因素;第四,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狭义言之,发展指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时间,个体在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

因此,幼儿的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幼儿身心发展主要是幼儿认知、动作及相关能力因素的发展。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幼儿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幼儿期是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差异不那么明显。幼儿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经典案例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1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他开始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2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学习时间还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幼儿上小学以后,也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幼儿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也许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会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系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幼儿心理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完善、螺旋式上升的。

幼儿的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语言、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本书将在后续章节陆续展开论述。

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幼儿生活时间的标志。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幼儿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幼儿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幼儿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幼儿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因此,年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幼儿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心理发展是幼儿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首先,人类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