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美丽的身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1:08:48

点击下载

作者:石凯辉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呵护美丽的身影

呵护美丽的身影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少康九岁救厨子

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夺取大夏王位的寒浞为了斩草除根,对夏后氏家族到处追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夏王后相的妻子生下了少康。少康刚一出生,便被秘密地送到了身居王位的外祖父有仍氏的身边。不久,后相夫妇被寒浞的儿子过浇杀害。

少康9岁那年,一个叫韦地的厨子偷了宫中的食物,不幸被宫卫抓住,有仍氏下令要处死他。厨子的孩子和少康是好朋友,求少康把他父亲救下来。

少康想好了计谋后,便对有仍氏道:“我和韦地的儿子是好朋友,常到他家玩,他家虽然贫寒,但他父亲却忠厚本分,很有志气,平时也很守法。我听说祖王大禹爱民如子,才受到拥护。今天韦地偷食物,必是有原因的,您应去调查一下,不应急于处死。”

有仍氏听了,觉得少康说得合情合理,于是就派人去韦地家中进行调查。那人回来报告说:“韦地老母年已70,现因饿而疾,奄奄一息,听说她的儿子为她犯了死罪,哭着说:‘大王英明,国家一时穷困,我就是饿死,也不愿他去偷啊!’”有仍氏听了很受感动,不但没有将韦地治罪,还送给他许多食物。

少康20岁时便做了一地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训练士兵有方,属地繁荣富强。后来,少康起兵攻杀了篡夏夺国的寒浞父子,使天下又回到了夏禹的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康复国”。

田单临危救国

那是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七十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当时齐愍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亲自巡视城防,深得军民信任。

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便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公元前279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在夜间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

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李良智审霸鹅案

那是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第一次回到家乡,重见故乡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慨。

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乡亲们都为本乡出了个皇爷而高兴,正当尽兴之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奇怪,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

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转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头道:“皇爷恕罪。令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店主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耽搁……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听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领!高祖暗暗拿定主意,连忙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

没等县令回答,高祖就已离开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量敢在皇帝面前审案?何况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

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20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买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店主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做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店主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

谁知那店主没有害怕,听到喝声就扑腾跪在地下,连忙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就备鹅20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如今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出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察。”

县令听完,觉得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结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怎样,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面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吗?

想到这里,县令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破绽,高祖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天下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多少冤案啊,我这汉室江山,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的手里……高祖忍着怒气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了?”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气,知道不妙,吓得浑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如何了?”

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高祖抬头环视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回答,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店主岂能逍遥?”

高祖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战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明断此案?”

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万万岁,恕小民无罪。我愿意来试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不免一惊:“这不是书生李良吗?”

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送上,我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是审鹅!20只全审——请备20支笔,20块帛,要鹅一一招供!”

李良说得如此平平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天下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招供?

李良依然不慌不忙,转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店主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还有不少人等候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回头高声吩咐:“将20只鹅的招供呈来!”

话音刚落,20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像一对对铜铃,目光“刷”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可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招供”!许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心。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地,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如今真相大白,你开黑店,霸占民鹅,20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说?”

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叫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现在物归原主,把你的20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开荒地,好好地过日子去吧。”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里,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称赞道:“好,好!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李良便成了沛县县令。

李良在沛县任职多年,百姓安居乐业。直到现在,人们还很怀念李良这个青天县令。

冯唐智保魏尚

那是汉文帝时,匈奴人时常侵扰边塞,使北方诸郡不得安宁。魏尚任云中太守以后,开始整顿军队,积极抵抗,一时声威大振。匈奴人闻知魏尚智勇兼备,轻易不敢进犯云中。

一次,匈奴的一支军队进入云中境内,魏尚便率军迎击,打退了匈奴的入侵。由于疏忽,魏尚在向朝廷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汉文帝便认为魏尚冒功,撤销了他的职务,并让官吏依法治罪。

一天,文帝看见了做郎署长的冯唐,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冯唐回答说:“我是赵人。”

文帝一听,便来了兴致,说:“以前我听说赵国的将领李齐十分了得,巨鹿大战时,威震敌胆。现在,每当我吃饭的时候都想起他。”

冯唐回答说:“李齐远不如廉颇、李牧。”

文帝听后,叹道:“可惜,我没有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

冯唐见时机已到,忙说:“陛下如果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一定会用。”

汉文帝十分惊诧地问道:“你怎么知道呢?”

冯唐回答说:“军队里依功行赏,本来是将军们的事,由他们决定以后再转告朝廷。过去,李牧在赵国做将军,所在地的租税都自己享用了,赵王不责怪他,所以李牧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赵国也几乎成国霸主。而当今,魏尚做云中太守,其所在地的租税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士卒,因此,匈奴惧怕他,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而陛下仅仅因为六个首级的误差,便将他下狱治罪,削掉了他的官爵。所以,我才敢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能够很好地任用他们。”

汉文帝听了冯唐这些话之后,感触良深。当天,就派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县令巧计断案

在汉朝的时候,有个十分能干的县令叫李贤,年龄大了,要告老归乡。按照当时的惯例,由他的儿子李崇顶替他的官职。

李崇只有18岁,虽说他从小跟随父亲,帮助父亲理事,得到不少锻炼,不过毕竟年龄太小,少不更事,李贤很不放心,对儿子是千叮咛万嘱咐。

上任的时间到了,李崇辞别父亲,带着几个随从,到寿春去当县令。李祟到达寿春的第二天,就有两个人来县衙击鼓告状。

李崇细细地读完状纸,不禁作难起来:两张状纸上写的是同一件事,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来这案子不易审理。

一张状纸上这样写着:本地开豆腐店的苟泰,有个2岁的儿子,长得十分伶俐可爱。3年前的元宵节晚上看灯时,儿子走失了。去年的春天,他到西郊收豆腐钱,发现自己的儿子在本县大户赵泰伯家里。苟泰向赵泰伯索要儿子,赵泰伯不给。

另一张状纸是赵泰伯的。状纸上面先是写他妻子生下一子,模样如何可爱,天资如何聪慧,然后又说:苟泰在收豆腐钱时,如何看中了这个孩子,如何妄图占为己有,最后告苟泰企图强占他人亲生子之罪。

前任县令传讯过苟、赵两人的邻居,传讯过那个孩子,仍弄不清事实真相,便作为疑案存档,推给新任县令去办。

新县令李崇上任了,于是他们二人又来告状。“青天大老爷,小人的孩儿被人拐了。”苟泰凄楚地哭诉说,说完怒视着赵泰伯。“贼人敲诈!”赵泰怕申诉,“他竟敢冒认他人之子,如不从严治罪,王法何在?”“大老爷,孩儿实为小人之子。”苟泰乞求说,“老爷明察,将孩儿判还小人!”“启禀大人,孩儿确系小民妻室亲生!”赵泰伯赶紧申辩。

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执不下。

李祟听着两人的争执,同时思考着对策。

不一会儿,李祟吩咐:“速去赵泰伯家中,将那孩子抱来。”

孩子抱来了。果然长得可爱。

苟泰、赵泰伯以及县衙那些当差的,静悄悄地等候县令审案。

想不到,李崇开口说道:“你们暂且退下,改日审理。孩儿留下,由本官护理。”

满堂的人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李崇不动声色退堂后,吩咐亲信随从将那个孩子托给可靠的人家照看,让孩子们吃好睡好,吩咐要严加保密,绝对不准走漏半点风声。

一个多月以后。这一天,李崇又升堂审案,传讯苟、赵二人。

李崇神情严峻,对苟泰、赵泰伯说道:“此案已无法断清,那孩子突患急病,不及医治,不幸身亡!”

苟泰听说孩子死了,悲痛欲绝,痛哭不已,全身哆嗦,竟昏死过去了;赵泰伯却掩面干号,装模作样长吁短叹。谁真谁假,一清二楚。

臧霸义胆救父

臧霸自幼以勇著称,后从陶谦,拜为骑都尉;后又归顺曹操,任徐州刺史,拜镇东将军;魏文帝时,封他为良成侯。臧霸的父亲臧戒是县衙里负责起草、收发文书的官员。臧戒为人正派,性格耿直。

这天,臧戒看见一个犯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原来因为他家的牛挣脱了控制,拼命抵斗,抵死了太守的牛。太守知道后便暗中指使县令,把那百姓逮捕入狱,判处死罪。

县令无法交差,便把臧戒叫来,对他说:“太守要本县判处那百姓的死刑,但理由又不充分。今把你叫来,就是让你给那平民百姓编造一个能判死罪的罪行,拟成官文,上报执行。”

臧戒对县令说:“他犯的不是死罪,要我无中生有,给他编造一个可判死罪的理由,那我岂不成了杀人凶手了?我是决不会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的,请你另选高明!”说完,扬长而去。

臧戒知道县令必然不会与自己善罢甘休,便火速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对妻子和儿子臧霸说了一遍。父亲叹了口气说:“那太守必不会就此放过我,轻者充军,重者判死罪。咱们必须快快收拾行李,离开这里。”

一家人正在匆忙收拾行装,大门被撞开了,几个衙役闯了进来,把臧戒锁了便走。

几天过去了,臧霸一直思考着营救父亲的计谋,可始终没有头绪。

这一天,官府以勾结盗匪之罪,判处臧戒死刑,并即刻派了一百余名公差押解上府核准执行。

当晚子时,公差押臧戒行至费西山中,突然从山后冲出数十人拦住去路。众公差见了,以为是山贼拦路抢劫,当即一个个亮出兵刃,准备厮杀。

就在此时,只见对面走出一名少年,对公差拱手抱拳说:“诸位大叔,我是臧戒的儿子,名叫臧霸。我父亲平时为人,你们各位一定清楚。今因拒绝县令草菅人命,才被捏造罪名,置于死地。诸位也都是正义之士,难道你们真的想看着我父亲去做屈死的冤魂吗?不会的,我知道你们都很同情我父亲的遭遇,只是碍于命令,敢怒而不敢言,不得不执行罢了。“我是个孩子,之所以冒死来营救父亲,就是我已经豁出去了。我还要冒死上告,大不了和我父亲同赴死难。为此,请诸位大叔、大哥放我父亲一条生路,大恩大德当涌泉相报!”

说着,便跪在地上,给众公差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与他的同伴呼地冲了过去,砸开父亲的锁链,背起父亲,一溜烟似的走了。

那百名差人听了臧霸的哭诉,无不涕流泪下,所以当臧霸前去砸锁救父亲时,竟无一人拦阻。

臧霸背着父亲来到后山,与他的母亲会合,然后告别众位义士,一家三口逃往东海去了。

从此,臧霸勇救父亲的事迹便传开了。

司马遹五岁救祖父

司马遹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他自幼聪慧过人,2岁学识字,3岁学读书。为此,司马炎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很是喜爱。

公元283年的一天,晋武帝退朝之后,来到后宫。吃过晚饭后,司马炎又和孙子们来到了殿外一同玩耍。

司马炎带着皇子皇孙正玩得开心,忽见后宫火光冲天,大惊失色道:“不好!后宫失火了!”然后,他便令身边随从火速派人前去救火。

司马炎站在楼上观望,十几个皇孙都吓得面失常态,呆若木鸡。只有司马遹头脑清醒,他见来往人杂,急忙拉着司马炎的袖子说:“皇爷爷快走!”

司马炎不知道怎么回事,随着司马遹来到一个僻静处问道:“你拉我到这里有什么急事?”

司马遹十分认真地对他说:“皇宫为什么会失火呢?难道您没想到这可能是坏人放的火么?现在宫中如此混乱,您站在高处那么显眼,万一有坏人暗中行刺怎么办?您应该赶快离开这里。”

司马炎一听,不由得抹了一把冷汗说:“乖孙子,如果不是你提醒,我险些忘了!”说毕,立即抱起孙子,带着儿子,急急忙忙回寝宫去了。

从此,晋武帝司马炎就更加喜欢他的小孙子司马遹了。

周泰舍命救孙权

南宋抗金英雄辛弃疾有一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名孙权,确是一代英才。他为周泰数伤敬酒的事,也颇为感人。

周泰原是东吴一位部将。有一次,孙权领兵住在宣城,突然数千山贼把他包围起来。孙权左冲右突无济于事,连他身边的几位大将也惊慌失措起来。

这时,周泰却毫无惧色,他呼喊着冲入敌阵,手起刀落,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时他已身受重伤12处,血染战袍,但他不知疼痛,依旧追杀,终于保护着孙权冲出了重围。而他终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好半天才苏醒过来。

此后,周泰也便成为孙权独当一面的大将,更受孙权信任,连徐盛、朱然这样的名将都成了他的部下。但徐盛、朱然等对他并不服气,有时也说些不三不四的话。

孙权得知后,思忖半天,就召集文官武将同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他首先致词:“今天是庆功宴”,说着,便东张西望寻觅周泰的座位。

人们不知主公在找谁,也不知为谁庆功,都三三两两地猜测着。这时孙权收回目光,接着说道:“这第一杯酒,大家同饮,然后,我们再按功敬酒。”说完,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随后,他捧着酒来到周泰面前说:“他身上的伤痕,就是战功的标志,我们按伤为他敬酒吧!”

周泰连忙站起来想说些什么。但没等周泰开口,孙权就命他解开衣服,露出了满身伤疤。孙权按伤疤的上下左右顺序逐一盘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留的。

周泰每说完一处,孙权就提议为他干一杯,如此共敬美酒十几杯。人们见他伤痕累累,又听他言简意赅的介绍,不但为其勇猛而折服,还深为他从未显示过自己而赞叹。尤其是看到孙权如此敬爱功臣,都极受感动,决心以周泰为榜样,誓死报效贤明仁义的主公。

宴会之后,徐盛、朱然等都一改以往的态度,对周泰由衷地佩服和尊重了。

贺若敦年少战群盗

贺若敦,河南洛阳人。西魏时,他为车骑大将军,后为北周刺史。贺若敦小的时候不仅聪明过人,很有志气,并且还喜欢舞枪弄棒。当他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如果没有真本事,就干不成一番大事业。于是,在他九岁那年,便离开父母,拜师学艺。由于他学习认真,不怕吃苦,用了三年时间,便学到了一身武功。

贺若敦十七岁那年,父亲贺若统为颍州长史。当时,由于时局动荡,盗贼四起,使得百姓不得安宁。颍州地盘上有座大龟山,住着一伙盗贼。其首领张世显,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常带贼人下山,抢劫民财。当他们听说新来的长史家里财富累万时,便伺机前来抢劫。

一天晚上,贼盗张世显率领数十名贼人下山,直奔贺若府而来。此时,贺若敦正在院中习武,发现有些黑影翻墙而过,于是大喝一声:“贼人,休得无礼,我来了!”说毕,持刀向贼人扑去。

贼首张世显见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是令两人对付贺若敦,自带他人直奔宝库。但是,那两个前来对付贺若敦的贼人,还没来到贺若敦身边,就被贺若敦“嗖嗖”两镖,打倒在地,归了西天。

贼首张世显见贺若敦年龄虽小,出手不凡,遂率众强盗一拥而上,举刀向贺若敦砍去。贺若敦面对群贼,毫无所惧,沉着应战,把一杆长枪舞得密不透风,使得贼人无法靠近。

同时,又暗中掏出几只飞镖,连着打倒了四个强盗,使得张世显倒吸了一口凉气。正在此时,其父贺若统听见了院内刀枪对打之声,立即率府中卫士出来,见贺若敦只身斗群贼,遂率众人相助。这时,贺若敦又连着砍倒七八个贼人。盗贼张世显见一个小孩就如此骁勇,现又来了这么多的官军,心中惧怕,便打了一声唿哨,企图翻墙逃走。贺若敦眼疾手快,嗖地一个箭步过去,举刀将张世显腰斩于墙上。

战斗结束,杀死盗贼二十余人,仅贺若敦自己就杀死十余人。盗贼无首,余者四散逃命。从此,颍州方得安宁。

贺若敦见儿子单身对敌,骁勇无比,异常高兴地对左右僚属说:“我自年少从戎,大小战斗经历过上百次,从没有见过一个人像我儿子这样威武的。他将来必能光耀我家门户,而且一定能成为定国安邦之才!”

贺若敦斗群贼的事迹传出后,深得河内公独孤信赏识,遂前来拜访,将其收为属下。第二年春天,独孤信在洛阳不慎被敌人围住,贺若敦搭弓射箭,连出三发,发发恰中三个敌兵咽喉。其余的十分惊恐,急速散去,独孤信始得解围。

独孤信亲眼看见贺若敦如此了得,次日便报知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宇文泰听了大喜,遂收为部下,破格任命他为都督,贺若敦当时年仅18岁。

吕元膺掀棺捉强盗

唐朝吕元膺出镇岳阳时,一日出门游览,走到江边,只见路边停有一辆灵车,跟随着5个戴孝的汉子。

吕元膺一瞧心中生疑,他想:“看他们的葬礼似有不妥,说远葬,过分排场了;说近葬,又未免太俭省了。”

见吕元膺一行过来,那几个汉子神色有点慌张。这细小的反应皆收入了吕元膺的眼中,他不动声色地上前招呼道:“过江啊?”“孝子们”点头道是。

吕元膺又问:“棺中所躺是你们何人?”

一个“孝子”回答:“小人们的父亲。”

吕元膺装作同情的样子叹了口气说:“唉,这也难为你们了,这么热的天去远葬,孝心可嘉啊。哦,你们5个是亲兄弟?”

孝子们又点头道是。

吕元膺见他们神情呆板,不肯多说话,心生一计,道:“船来了,你们先上吧。”

那几个孝子有点迟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汉子作答道:“大人在此,应该先行。小人们有孝在身,不敢同船而行,请大人先过江吧。”

吕元膺听后大笑道:“错矣。人乃孝字为大,你们兄弟不必客气,奔葬要紧,快上船吧。”

孝子们见吕元膺坚持要他们上船,只得将棺材扛上肩,摇摇晃晃朝摆渡船走去。

吕元膺仔细观察,疑虑更深。照理一副棺材并没多大分量可这几个壮汉扛着却如此吃力。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其中定有奸诈。想到此,他立即命令手下装作去帮忙放跳板,待孝子们踏上跳板后悄悄一移,只见众孝子站立不稳,把棺材翻至江边,棺材盖板也掀至一边。

吕元膺带众手下上前一瞧,只见棺内并无死人,而是整整一棺兵器。他大喝一声:“拿下!”

那几个孝子束手就擒。经审讯,原来这帮假孝子是强盗,打算过江抢劫一批货物,假装送葬,以免摆渡艄公怀疑。这时,他们还供出:几十名同伙已经约好了在对岸集合,待兵器到手便行动。

吕元膺即令发兵,悄悄过江,将那帮盗贼一网打尽。

胡海山智捉窃贼

新任知县胡海山,刚接过官印就下乡察访民情。一天晚上,胡海山来到城外的田野里,突然从一条田埂下跳出一个大汉,将胡知县擒住了。

胡海山厉声喝道:“大胆毛贼,居然偷抢到本县身上。”

大汉将胡知县紧紧抓住:“贼喊捉贼,分明是你黑夜来此偷窃,不料被我当场捉住,还有何话可说!”远远跟着胡知县的县衙公差闻讯赶来,喝住大汉。那大汉见是自己误将知县当贼擒拿,慌忙磕头谢罪。

原来,大汉在附近田里种了两亩萝卜,正想收下上街出卖时,发觉萝卜已经被人偷走了大半,他气愤交加,就守在田埂下,想捉拿贼人,未料想竟捉住了本县县官。

大汉伤心地说:“我萝卜被偷,断了生计,如今又冒犯了大人,甘愿进监服役,尚能勉强温饱。”

胡知县说:“你且放心,本县一定想办法抓住贼人,追回你的萝卜。”回到县衙后,胡海山便差人去本城最大的酱园店老板那里,托他高价收购数万斤萝卜。

酱园店老板不敢怠慢,四处张贴收购萝卜的告示。一时间,四面八方闻风而动,肩挑车载的萝卜源源不断地涌向酱园店。

扮作伙计的县衙公差忙碌地过秤付款。他们询问萝卜种在何地。扮作账房的公差便暗中记下卖主的人名、地点、数量,随即派人到实地核查。

在众多的卖主中,有两个人对自己出售的数千斤萝卜说不清来历,公差便将这两个人带回县衙。经过审问,证实了这些萝卜是偷来的。

原来,这两个人是兄弟,沾上了赌博的恶习。那天晚上他们为了翻本,便铤而走险,干起了偷窃的勾当。看到酱园坊的告示,想将偷来的萝卜卖个好价钱,不料正中了胡知县的计谋。

袁滋称金巧破案

李勉在镇守凤翔时,所属的县里有个老农民在田里挖沟排水时,掘出了一只陶罐,里面全是“马蹄金”。后来,老农民请了两个大力士,把陶罐连同金子一起扛到了县衙。县令怕衙门收藏不严,就把陶罐藏在了自己的家中。

第二天,天刚发白,县令便点亮灯打开陶罐,想把马蹄金看个仔细。可一打开,发现陶罐里放的都是坚硬的黄土块,他连叫几声上当,不知如何是好,就算是他倾家荡产也赔不起这么多钱啊!

没过几日,全县的人都知道了金子在县令家里变成了土块,他们认为是县令暗中做了手脚,而县令则是有口难辩。

这个时候,州里派官员来进行调查这件事情,县令满头大汗招了口供。在追问金子放在什么地方时,他却一问三不知。李勉看过案宗,大怒,但又无良策让县令交出金子。

隔了数日,在一次酒宴上,李勉向官员们谈起此事。有位名叫袁滋的小官,坐着一语不发,若有所思。李勉便问他在想什么,袁滋说:“我怀疑这件事或许内有冤情。”

李勉说:“您一定有高见,这案子除您之外,我看没有别人能判断出真假了。”

袁滋说:“可以,我来办。”于是案件被提到了州府办理。许多官员知道袁滋办理这案子,有的嘲笑、有的挖苦。

袁滋很有心计,他打开陶罐,见到陶罐里有形状像“马蹄金”的土坯250余块,就派人到市场找了许多金子,熔铸成块,与罐中的“马蹄金”大小相等,铸成之后用秤称,刚称了一半,就有300斤重了。

袁滋问众人,当初罐子从乡间运到县衙是几个人抬的,众人说是两个村民用扁担抬来的。

袁滋计算一下金块的数目,其重量不是两个人用竹扁担抬得起来的。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在路上,金子就已经被两位“大力士”换成了土块。县令的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

包公审石抓真犯

那是北宋年间,有一个卖油条的年轻人,名叫王小二。他非常勤劳,他卖完了油条,便坐在一块石头上清点他今天卖油条的钱,他数着数着便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的钱不见了,他立刻就知道一定是被别人偷走了,他心急如焚起来。

正巧包公从这里路过,他问明情况,看着王小二油乎乎的双手,沉思了一会儿,便命令把小二坐过的石头抬回去审问。

过路的人觉得好笑,都跟着去看热闹。包公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便以扰乱公堂为由,罚每人3个铜钱,并让他们把钱投到水盆里。

包公亲自监督,人们一个挨一个地把钱扔到水盆里。忽然,一个人刚把钱扔进盆里,包公大喊道:“把他抓起来。”

人们都愣住了。不明白包公为什么要抓他。原来,卖油条的小二的铜钱上沾着油,小偷把钱扔到水盆里,水盆里立刻浮起了油花。

程颢妙破讹诈案

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处理过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老头儿来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

接着,老头儿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拉着老头儿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判断。

老头儿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把儿子送给了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曾亲眼看见。我是从远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76岁!”

程颢对老头儿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

老头儿听罢,惊恐异常,承认了自己是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

狄青智救兄长

宋朝的狄青是能征善战的名将,他从小失去双亲,跟着哥哥狄素生活。有一天,狄青去地里给哥哥送午饭。途中,同村有人匆匆跑来告诉狄青,他哥哥正同铁罗汉在河边动武了,铁罗汉是村里有名的游手好闲之徒。

原来这天,铁罗汉欺侮一农夫,狄素抱打不平,两人扭打在了起来。狄青急跑着赶到出事地点,只见狄素坐在石板上喘粗气,不识水性的铁罗汉正在河中挣扎。原来他是被狄素一脚踹进河里的。

狄青心想,如果这家伙淹死了,哥哥就要偿命,因此他跳下河把铁罗汉救了上来。狄青在铁罗汉的耳边轻声说:“是我狄素救了你一命。”

铁罗汉神志已不清,无法搞清究竟是谁救了自己。后来,铁罗汉躺在河边像个死人。不一会,村长赶到出事地点,大声喝道:“狄素,朝廷有法,谁惹事打死人,谁就要偿命!”

狄青挺身而出,对村长说:“铁罗汉期负弱者,我出于义愤,一怒之下帮了弱者。这个流氓自己不小心掉进河里,差点淹死,是我哥哥把他拉上岸救了他。”

村长将信将疑,这时几个村民也异口同声道:“没错,我们可以作证。”

这时,铁罗汉醒了过来。狄青在他耳边轻声嘀咕:“你应该感谢狄素,是他救了你。”

铁罗汉摇摇晃晃地跑到狄素跟前,跪倒作揖,一连说了几遍:“多谢你的救命之恩。”…

狄素感到莫名其妙。回家的路上,狄素问狄青:“铁罗汉为什么要感谢我救了他的命?”

狄青答道:“铁罗汉和你打架,他是喝醉了,对这件事记不清了,后来我下河救他时,我在他身边对他说‘我狄素救了你。’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我又轻声对他说:‘你应该去感谢狄素。’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狄青用机智帮哥哥躲过了一场大祸,此时的狄青年仅15岁。

佘太君智退辽兵

那是宋朝时期,辽国日渐强盛,垂涎大宋的锦绣河山,经常发起战争。开始,宋朝有大将杨继业带着七郎八虎镇守边关,辽兵来一回,败一回,杀得他们抱头鼠窜,再也不敢来犯。

辽王不甘心,就暗中买通宋朝的奸臣使坏,那奸臣都是卖国求荣的主,收了人家北国的钱,就变着法儿害杨家。杨家将一个心眼在前方打仗,哪顾得上防背后的暗箭,没支撑多少年,就战死的战死,被害的被害了。

北国的辽王听说杨家将都死了,一声令下,让几十万大军攻到了黄河边上,扬言要“活捉宋天子”,占领大宋的江山。

辽王手下有个姓张的先行官,弟兄八个,名称“八大王”。过去带兵攻大宋,没少吃杨家的亏,次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次又当先行官,想着要报往日的仇,把大兵往黄河岸上一驻,就让军师写了个战表,送往宋营。那战表上不多不少二十一个字,写道:

张长弓,骑骏马,琴瑟琵琶;

八大王,王王为尊,单戈敢战。

这意思明摆着,北国的先行官瞧不起大宋,戏弄宋朝的文武百官没人敢来应战,叫他们赶快投降。

这事还真应了,宋朝的皇帝一看战表,就吓软了。为啥呢?往日北国来犯,杨家将会领兵出战;现在,能征善战的杨家将们,都被他听了奸臣的话,杀的杀了,斩的斩了,没人去退辽兵了。

平时阿谀奉承的奸臣们,一看大事不好,一个个都装病不上朝了。这节骨眼上,宋天子后悔莫及,可他又不甘心啊!

宋天子心急如火,在龙廷上转过来磨过去,忽然想起杨家的老太太佘太君还活着,想去找佘太君想点办法。但他有愧杨家啊,心里怕见佘太君。万般无奈,宋天子只好把脸一抹拉,叫了几个太监跟着,去杨家所住的天波府求情说好话了。

佘太君忠心报国,并不记前仇。她接过北国送来的战表一看,哈哈笑了。为啥呢?因为那“八大王”都是杨家的手下败将。他们写那样猖狂的战表,是吓唬无能胆小的奸臣哩!

佘太君当着皇帝的面,叫七郎八虎的妻子们铺纸研墨,把大笔一挥,写了一张应战表。那应战表不多不少,也是21个字,上写道:

长弓断,贼马寒,魑魅魍魉;

八小鬼,鬼鬼为祟,不堪一击。

写完后,佘太君让穆桂英抱出杨家的帅印,“啪”地盖了个红印,就让人送到黄河北岸的辽营去了。

辽国姓张的先行官一看应战表,吓得魂飞九霄。他知道赤胆忠心的杨家女将,没有因为死了丈夫而记恨宋天子,还在保大宋,急忙报告了辽王,连夜拔寨,跑回去了。

梁红玉大败金兀术

宋朝有一员爱国将领名叫韩世忠,其夫人梁红玉辅佐丈夫抗击金军,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这几天,听说金兀术领军来犯,梁红玉陪着韩世忠到金山察看地势。那时候,金山屹立在江中心。两人站在金山顶上,望着滚滚长江。

韩世忠望着东边一片白茫茫的江面,说:“夫人,你看这江面如此宽阔,敌众我寡,以我之见,不如把人马撤到下江,等部队增多,再战为时不晚!”

梁红玉好像胸有成竹似的指着西边一片青翠翠的芦荡,说:“将军,你看这江面中芦荡一望无际,不正是我们智取的有利地势吗?我们把兵士先埋伏在鲢鱼套芦荡里,打他个措手不及!您看如何?”

韩世忠听了,心中大喜,想了一下,说:“好,那我前去诱敌深入!”“那我就在这山顶上给将军击鼓助威!”“来他个真真假假!”“布置个虚虚实实!”

两人商议已定,随即把人马埋伏妥当。

韩世忠率领战船,在瓜州口安营扎寨。此时,江风阵阵,“韩”字帅旗,迎风招展。

这边刚刚布置好,那边探子飞速来报:“金兀术带兵渡过江口了。”

韩世忠站在帅台,朝西边江面望去。只见从南京方向,隐隐约约移来黑压压的一片船只。那是金兀术带领五百条战船,气势汹汹,直向瓜州口冲杀而来。

这时,梁红玉正站在金山顶上,着得清清楚楚。她抖擞精神,猛击战鼓;韩世忠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一通鼓:“咚!咚!咚!”立即指挥战船,扯帆迎战,顿时江面上杀声震天……

没过一会儿,梁红玉在金山顶上,又敲起二通鼓:“咚咚!咚咚!咚咚!”鼓声雷鸣;韩世忠听着鼓声,指挥战船,摆开人字形,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青翠翠的鲢鱼套芦荡里了。

金兀术一看,到嘴的肥肉,哪能放掉!连忙率领金兵跟在后面,紧紧追赶。

梁红玉站在金山顶上,看得明明白白:金兀术已中了计,追进了鲢鱼套芦荡。她随即把令旗一招,敲起三通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只见芦荡里事先埋伏好的战船,如飞箭一般,“嗖嗖”地都钻了出来。

梁红玉平时十分重视水军的训练,宋军个个都惯熟水性,有的钻进了深水里,用凿子把金兵的船打通。这时,围住金兵战船的宋军,火箭齐发,火炮猛轰……打得烟雾腾腾,火光冲天,一个个金兵不是被火箭射伤,就是被火炮炸死,没死的纷纷跳水,也被江水灌个半死不活了。

金兀术兵将大败,30万人马,一下被打死、淹死、打伤了一大半。金兀术坐在一只特制的战船上,一看苗头不对,就想逃命!可是哪能由得他呢!韩世忠听着鼓声,指挥战船追击,好像只只战船都长了眼睛似的:金兀术的船溜到东,韩世忠的船就追到东;金兀术的船溜到西,韩世忠的船就追到西。追得金兀术面无血色,一听到鼓声,就吓得丧魂落魄,到处乱窜。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江面上鼓声伴着江涛声,好似雷声轰鸣,宋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猛,一直把金兀术围困在鲢鱼套的芦荡里,七七四十九天,差一点把他生擒活捉了!

从那以后,金兀术再也不敢轻易侵犯宋朝了,而梁红玉的名声也更大了。

张佳胤巧捕大盗

明朝张佳胤在任滑县县令时,有两个名叫任敬和高章的江洋大盗,化装成朝廷的锦衣卫突然闯进了县衙,以匕首相威胁,要张佳胤交出1万两银子。

张佳胤在强盗面前装出了懦怯模样,对两个强盗说:“你们与我无冤无仇,不要害我性命。我把性命看得比银钱更重要,不会因为吝惜银钱而和你们拼命的。”

于是,强盗放下了匕首,要张县令立即筹集1万两银子,否则就以县令做人质。张县令把账簿拿来给强盗看,证明银库确实没有多少银两。强盗说:“那就5000两吧,少1两也不行。”张县令立即把县吏张相找来商议,让强盗去内室歇息。

张佳胤对张相说:“如今朝廷急需调用5000两银子,你以我的名义向县城里几家富户暂借,日后如数归还。”说话间,张县令向内室努努嘴,又朝张相眨眨眼。

张相对县令的话已经有所领悟,于是说道:“请县令开具那几家富户的姓名,我立即就去筹措。”张县令马上写了十个大户的姓名和应当借得的银两数量。此时,两个“锦衣卫使者”从内室走了出来,拿着那张名单,看其中有无诡计。

张相机敏过人,赶紧向两个强盗解释:“县令开列的名单都是县城大户人家,每户拿出500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请二位官爷放心。”其实,张县令名单上那十个“富户”都是身强力壮的武士。

吃过饭后,张相带着10个装扮成富翁的壮汉走了进来,他们个个衣着华丽,暗中藏有兵器。10个人向县令和“锦衣卫使者”施礼,声称:“您所要的银两已经如数送来了,就放在大堂内,只等官爷清点。”

一干人来到大堂后,张佳胤抽身跃上高堂,大声呼喊:“捉贼!”顷刻之间,10个“富户”一齐拥上去把任敬和高章这两个江洋大盗给捉住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