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间刺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0:26:03

点击下载

作者:尹文,许明星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南民间刺绣

江南民间刺绣试读:

内容提要

锦秀江南,衣被天下。在吴山越水之间,江南刺绣犹如一朵鲜花,点缀在江南人民的生活中。服饰绣、婚嫁绣、得子绣、祝寿绣、文人书画绣,人生的锦绣前程,全都系在绣花针上,江南绣手名家辈出,从顾绣露香园绣,到沈寿刺绣传习所,从正则乱针绣,到苏州双面绣,从杭州西子湖畔的万曼工作室,到太湖之滨的镇湖刺绣一条街,江南刺绣从民间服饰绣走向了文人书画绣、现代美术绣。江南绣娘以其灵巧的双手,用天然的蚕丝,绣出人间的美景,成为江南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丝绸之路的源头在江南,丝绸手工刺绣的技艺也在江南。

总序

民俗艺术作为民族的精神园田,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梦绕情牵。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始终彰显着入世乐生的情怀和求索创造的精神。

所谓“民俗艺术”,系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游乐赏玩等日常生活的领域广泛应用,“传承性”和“风俗性”的基本特征使其凸现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俗艺术学以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作为民俗学与艺术学的交叉学科,成为艺术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支系。“传承论”、“社会论”、“象征论”,分别从存在特征、属性风格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构成了民俗艺术学的理论基础,“田野作业”则成为其研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前提。“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主要从民俗艺术的专题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阐发,由典型到一般,从民俗艺术不同门类和属种的规律把握,上升到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民俗艺术源远流长、面广量大,但民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丛书编纂的主旨在于开展扎实的基础工作,以由点到面、由细而巨的渐进方式,在实证研究和理论概括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俗艺术学的学理。

这套丛书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编,它讲求图文并茂,努力选取生动而恰当的图片映衬文字,从而形象、直观地展现民俗艺术的风采。相信读者朋友们会以本丛书为媒介,与我们结缘携手,共同徜徉在民俗艺术的园田,热爱并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陶思炎 王廷信2010年4月

锦绣的生活 逝去的霓裳

刺绣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由纹身到衣服装饰刺绣,人类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三皇五帝在举行重大庆典和祭祀等礼仪活动时,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等图纹的上衣,绣有水藻、火等图案的下裳礼服,祭拜苍天神灵。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蚕桑养殖非常发达,“贫家富室皆以养蚕为岁熟”,是衣被天下的地方,江南水乡美丽富饶,自古就有“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之说。家家户户以养蚕种桑为副业。

江南各地有祭祀蚕神的先蚕祠。杭嘉湖平原的震泽古镇,有规模宏大的嫘祖祠,祭祀蚕神与嫘祖。嫘祖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养蚕取丝的创始人。史书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皇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茧以贡衣服,皇帝造机杼以辅之。”江南地区在距今五千多年的氏族社会里,就已经从原始的野蚕采集,转入到家蚕饲养。北周(公元557—581年)以后,尊称嫘祖为“先蚕”,号为“蚕神”。

中国是东方丝绸之国,将洁白的丝绸染上缤纷的色彩,以真丝的光洁刺绣成五彩缤纷的绣品,美轮美奂,如同雨后彩虹绚丽多姿,又如早晚天空中出现的彩霞,美不胜收。江南刺绣历史悠久,早在春秋年间(前770—前476年),江南地区就有“绣衣而豹裘者”的记载。汉代以后,佛教传到江南,以刺绣为工艺,民间有绣佛像、绣经卷、绣罗汉的风气。三国时期,东吴赵夫人能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图,被时人誉为“针神”。五代至宋初,苏州出土的“刺绣经袱”即是见证。苏州是江南刺绣艺术的重镇。千家机杼,户户绣绷,遍及江南城乡的千家万户。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制的苏州《平江图》中,有“滚绣坊”、“绣线坊”、“绣锦坊”、“绣衣坊”等街巷地名,反映了苏州当时丝绸刺绣业的发达。江南水乡出绣女,江南文人士子读四书五经,崇儒拜佛。在儒风佛法的熏染之下,江南女子绣诗经人物、花卉故事,绣佛教经文图案。

锦绣江南郁郁乎文风。“缂丝绣线,固是女红。”在漫长的男耕女织农耕社会里,江南水乡的刺绣文化一直延续着农业生产的命脉。清代末年,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手工业技术受到挑战。随着洋布的侵入和丝绸的出口,以及20世纪70年代化纤工业的出现,中国江南民族手工业和刺绣艺术受到了一次次的冲击,致使手工纺纱织布、刺绣女红生产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从陈逸飞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中,可以看到昔日江南妇女刺绣服饰的典雅余韵。

笔者儿时的记忆中,是在我们祖辈的笸箩里,看到各色的花丝线以及绣花用的绷子,老祖母在跳动的烛光下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绣着花儿的身影依稀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们,从小穿的用的,都来自工厂,纺纱织布都已由机械完成,就连衣服上偶尔出现的绣花都是机绣。而我们的下一代更不会拿针弄线,“女红”这个概念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段时光总是凝结着一曲音乐,熟悉的旋律只属于特定的年代,回首遥想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人们会想到民间、想到民族手工艺,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为民间艺人代代相传,推动着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但现在的我们竟成了陌生的路人与看客,成了自己故事的旁观者。更为尴尬的是,那些正在迅速消逝的“衣裳”,那条已经开始断裂的链条,随时可能使我们与自己的历史失去联络。我们应该尽快进行保护与抢救,即使最终无法保留下去,也应该对它的发展历史、形态等进行记录,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看着这些资料,有着幸福和甜蜜的回忆,也弥补小时候未曾见过、熏陶过的遗憾!

美轮美奂的江南、精彩绝伦的绣品,从收集到的民间刺绣作品之中,可以窥探江南民间刺绣艺术昔日辉煌的吉光片羽。

一 “十二十三娘教绣”——闺中女红婚嫁绣

1.烟雨绣楼,昔日女子必修课

在江南民居宅院内,厅堂楼上是大户人家小姐的绣楼。绣楼在礼教森严的厅堂之上,有串楼相连,并且有小小的轩窗,可以眺望宅后的花园,俗称小姐楼。江南大家闺秀在出阁成婚之前,终日在楼阁上绣花,所以又称绣楼。清代知府胡文照故居“大夫第”,今安徽黟县西递的临街绣楼,又称彩楼。门额高悬“山市”、“桃花源里人家”的横匾。绣楼的石雕门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建筑时有意将整幢绣楼向后缩退了一步,表现出“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庸处世哲学,耐人寻味。民间传说绣楼是小姐出阁前选夫君、抛绣球的地方,绣楼飞檐翘角、栏杆窗扉、玲珑典雅、富丽堂皇,别具一格的建筑,表现了昔日江南大户人家小姐闺阁生活的场景。图1.1 安徽黟县西递大夫第许明星摄

苏州同里的退思园,建筑风格是西宅东园。西宅有绣楼,凭楼阁可以眺望花园,小姐在绣花之余,可以观赏花园水池、亭台花木。图1.2 苏州退思园许明星摄

刺绣是昔日江南女子的必修功课,又称女红。在封建社会时代,男尊女卑,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女子不进私塾读书,唯有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在七八岁就开始穿针引线,十岁左右就开始扎鞋垫、袜垫,过去的人们把这两件活计看做是训练刺绣技艺的“练针功”。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刺绣,由其母亲手把手的亲自传授,刺绣针脚要求“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整齐又有形象。一般人家女子闺房即是绣房,刺绣就是功课。绣楼之上没有书桌唯有绣绷。“男女授受不亲”,女子不能与外人交往。唯有伴丝绸针线度日,整天绣花。将各种彩色丝线、绒线或棉线在织好的绸缎、布帛上,运用不同的针法刺缀,绣成不同的图案花纹或文字。江南民间有这样的一首民歌: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

刺绣是男耕女织社会中女子必须掌握的持家之道。

在景色优美的江南水乡,流传有女红发明刺绣的民间故事。古代江南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文身”就是在身体上刺画花纹,被创流血,然后上色染纹。《事物起源》称:“今世俗皆文身,旧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吴太伯,避王季历而之句吴,断发文身,以像龙子,避蛟龙之患。”《史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原来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亶父认为姬昌有兴亶业的才能,有意传位于季历,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传不到姬昌。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思,就出走到句吴,今江南苏州一带,并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以示返回中原。文身是在身上刺出龙的图纹。太伯去世以后,断发文身的习俗依然在江图1.3 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的刺绣纹样南流行。

仲雍不忍心看到人们在身上刺绣图纹,于是召集众人商议此事。恰巧被在房内低头缝衣服的仲雍小孙女听到,有心的她开始揣摩此事,一次不小心针扎破了手,血沾在衣服上,见状反而深受启发,便按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绣起来。为了表现图纹的色彩,她用五彩染丝,按照自己辫子的结构,绣了七天七夜,绣好了一件如同文身图纹的衣服,她双手捧着五彩刺绣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一看,五彩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图纹比刺在身上的纹样还要好看。仲雍择一吉日,穿上这件衣服,召集部众,号召大家以后照此方法制作衣服,不必再文身受苦了。经过仲雍的倡导,这种衣服就取代了文身。因为小女孩的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刺绣工艺称为“女红”。五彩备谓之“绣”,这种衣服就称为绣衣。乾隆《吴县志》称:“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仲雍来而人知礼义。”仲雍开创了从文身到衣饰纹彩刺绣的服饰变革。图1.4 帝王服饰上刺绣纹样

古代刺绣服装具有等级礼仪的含义,帝王的礼服刺绣有日月图形。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是舜对禹说的一段话。即舜时创十二章衣裳服饰,是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作绘,绘画于衣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在裳上。这十二章的刺绣纹样,各有含义,从原始的取义到后世的解释,虽然略有不同,但总的象征意义是相似的。图1.5 南京剪纸绣花样子

日为圆形,月为弦月,汉代以后都取圆形,圆中加饰鸟形为日,加饰蟾蜍或者玉兔为月;星辰以北斗七星表示,以线相连,日月星辰代表光辉、明光照下土,在衣的肩上,有“天子肩挑日月”之称;山作山行,取其镇,取其人所仰,威震四海,也有布散云雨,圣王泽沾下人之意;龙为五爪龙一对,身被鳞甲,变化无方,像圣王应机布散;华虫,彩羽野雉,身被五彩,取其华丽的纹样,像圣王体兼文明;宗彝,宗庙祭器为虎尊,昂鼻歧尾,以刚猛制物,像圣王神武定乱;藻,即丛生水草,逐水上下,像圣王随代而应;火,为火焰辉发之状,取其明,像圣王至德日新;粉米,粉若栗冰,米若聚米,人侍粉米以生,代表养育,像圣王物之所赖;黼,如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代表神圣果断,像圣王临事能决;黻,为相背两弓字形,颜色为半青半黑,代表洁净,有背恶向善之意,也象征着君臣是否相济。这十二章服饰从产生以来,既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社会意识在服饰中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凸现了刺绣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图1.6 现代苏州绣坊刺绣作品陈列以及江南绣娘在制作绣品的工作场面

江南民间风俗,女子以刺绣为活计度日。清代人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有这么一段对话:“问:女年几何,曰:十二岁矣。问:近习何事,曰:刺绣耳。”刺绣是江南民间女子的唯一要务。江南民谚有:“十二十三娘教绣。”江南刺绣艺术的社会环境与传授方法是母女传授,大户人家的小姐,有绣娘、针线老妈子相陪伴,传习刺绣技艺。刺绣以前,先学剪纸花样,然后将纸样贴在绣布上,在上面依据形状用彩色丝线进行配色与刺绣,人生的锦绣前程,大好青春似乎全寄托在刺绣上。

民间刺绣有着广泛的生活和物质基础,使用也更为普遍。《诗经·秦风·终南》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描写了终南山的姑娘见到进山来的男子青黑绣衣,五彩的下裳很宽大,身上佩戴美玉叮当作响。“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刺绣环境,形成了浓郁的学习刺绣艺术的环境氛围,诞生了具有江南风格特色的“闺阁绣”。在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中,男子或者在家渔樵耕读,或者在外经商忙于生计,而女人则在家里纺纱织布,从事缝衣刺绣之事。刺绣女红是女人的分内之事,闺阁之中人人皆会。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女子在封建社会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终日在闺阁绣房中绣花,这关系到日后谈婚论嫁时,婆家以刺绣女红判断未来媳妇是否心灵手巧的大事。

在江南民间,“女红”是每家女孩子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功课。普通人家的女儿学了用来补家糊口,富贵人家的女儿学习则为修身养性。唐代诗人白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闺阁绣”的记载出现于唐宋时期。自宋代起,“闺阁绣”逐渐走出衣饰的限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欣赏品。“闺阁绣”在明代时发展到高峰,吴门画派的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自小生于苏州,自然对苏绣天生就有感情,他们不但品评苏绣,而且参与画稿、创作。苏绣与书、诗、画结合,相得益彰。宋代以后,在苏州、南京、杭州等地设有专为皇室制作日用品的江南织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父曹寅便做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而曹公也专费笔墨,详细描写贾家有一稀世绣品——“璎珞”,乃是“姑苏女子,名唤慧娘”所绣,以此来烘衬书香宦家的奢侈华贵,足见苏绣珍品是一种家世与身份的象征。这些专为皇家贵戚所做之绣被称为“宫廷绣”,出于江南刺绣高手的精心制作,除了图案、花色有专门的级别规定外,对订货做工的要求也很高。图1.7 家庭刺绣江南农村妇女多以刺绣为生,日夜刺绣忙,室内光线不足,便搬到户外刺绣。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场景已经十分难见。

2.荷香月色,织女牛郎定情物

古乐府唱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水乡多河湖港湾,出产菱藕,有河浦熏风的景色。莲花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寓意十分丰富,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有“君子之花”之美誉。图1.8 摄影作品“荷塘月色”许明星摄

莲花又是佛教之花。佛经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步步生莲花,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座上。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刺绣五色莲花图案。莲花与佛经教义的关系非常密切。图1.9 佛教画像“西方三圣”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相传莲花为佛教神仙标志,具有水云之姿,秀色可餐。南朝诗人萧绎《采莲赋》咏莲花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装。”在中国民俗文化里,莲花、莲子,都是爱情的象征,也有莲生贵子的含义。图1.10 佛像刺绣作品“莲花夫人”

莲又称荷花,绣荷包就是江南民间刺绣表现之一。江南女子绣荷包,绣荷花,绣香袋,赠与君子以托付终身。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句“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描写服饰刺绣的光彩,南朝宋诗人沈约有“领上蒲桃绣,腰中合欢绮”的诗句描写衣领与腰间皆绣花,到唐代诗人李白《赠裴司马》“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秀色一如此,多为众女讥。”李白诗句极力赞美绣衣之美仅次于天上的月亮,其秀色可餐,为众人所妒。与荷花相关的吉祥花鸟图案有鱼戏莲,双鸳鸯。荷花荷叶下面有鱼,那是鱼穿莲,寓意是年年有余,年年得子。荷花下面绣一对鸳鸯,寓意是爱情美满,夫妻双双永不分离。江南民歌中有“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的句子描摹江南绣女,生动活泼,明知故问,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少女的俏皮情态。

未出阁的女儿做女红是正经事,往往便注入真情。绣女手里的刺绣几乎是唯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成为倾注自己情感的对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方式,千针万线,针针有情,线线有意,是绣女美丽心灵的物化形式。当这些绣品被系在身上、贴在胸前、戴在头上、配在腰间时,刺绣成了针引线穿的情感符号。她多情、细腻、含蓄、精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柔美的音符。情真才能意切,意切才能心巧,心巧才能绣出美丽的图案纹样。图1.11 香袋荷包“莲生贵子”

女红刺绣是绣女的真情流露和内心倾诉,是华夏文化中的璀璨华章。“鞋垫”和“荷包”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信物,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家的感觉,自古以来,中国的妇女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之余,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不辞辛苦,千针万线,为自己的亲人亲手纳制绣花鞋垫,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把对亲人的爱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地纳入到这鞋垫之中,伴随着亲人们远走四方。真是针针含心血,线线传真情。这些“鞋垫”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鞋垫图样,花色繁多,风格各异,针脚细密,设计精美,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风格,还有龙凤呈祥等多种。图案栩栩如生,色彩鲜明,自然古朴,美观大方,吉祥喜气。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种鞋垫是当地少女向情人敞开心扉,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图1.12 刺绣作品“鸳鸯戏荷”

江南绣女在荷包上精心绣制传统古装戏剧《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文故事,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表达了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殷切期盼之情。荷包常常作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由女子送给中意的情郎。图1.13 刺绣腰圆荷包“莲生贵子”《红楼梦》第十八回描写宝玉与黛玉因香包扇袋的事情曾引起了感情纠葛,情节生动逼真,道出了刺绣配饰在爱情中的作用,文中说到:“宝玉笑道:‘每人一吊钱。’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这荷包赏了吧。’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功夫。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知懂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被宝玉缠不过,只得起来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说着往外就走。宝玉笑道:‘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一面仍拿起荷包来带上。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宝玉道:‘好妹妹,明儿另替我作个香袋儿罢。’黛玉道:‘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图1.14 刺绣荷包“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图1.15 刺绣鞋垫“蝶恋花”图1.16 民间刺绣香囊“和合二仙”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宝玉所佩戴的荷包扇囊都很精致,小厮不要那“一吊钱”,而是要荷包。这些“精巧”的荷包是青年男女间传情达意的信物,通过红楼梦的大段对话,可以知道宝玉和黛玉都非常重视这些荷包香袋。

在江南民间,“荷包”和“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信物,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鞋垫被情人、被丈夫踩在脚下,心里踏踏实实,体现了刺绣女红与使用者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图1.17 刺绣荷包“状元及第”图1.18 刺绣荷包“鸳鸯戏水”图1.19 刺绣钱袋荷包

刺绣荷包,是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随身可携带的袋囊,兼有装饰性和实用性。荷包按其功能分为钱袋荷包、腰荷包、烟荷包、香荷包、针线荷包、春宫荷包等。常见的有腰荷包和香荷包。腰荷包也称杂务包,扎在腰间,可以做钱包用,也可以装杂物。香荷包也叫香囊,包中盛装了芬芳型的中草药,其作用,一是熏香:将荷包放入衣柜,香料挥发释放的芬芳附着在衣服上,可以使衣服长时间的保持馥郁的芳香,防止虫蛀;随身配挂或悬挂室内时,香气可以散发到空气中,可以改善空气环境;二是驱除病毒:有些芬芳型中草药的气味可以驱避蚊蝇、昆虫,防止疾病的发生。荷包一般都刺绣图案纹样,未婚女子给未婚夫绣的荷包,图案多是以花鸟虫草为隐喻来表达爱情的题材,如“蝶恋花”、“鹿鹤同春”、“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辟邪五毒”等。在江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荷包上绣朵鲜花和蝴蝶,让“他”永远想念着她;荷包上绣对鸳鸯和龙凤,说说夫妻恩恩爱爱情……图1.20 刺绣荷包“辟邪五毒”图案

20世纪50年代初,在普及和宣传新婚姻法时,有一个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越剧《小女婿》,其中有一场以荷包定情的戏,那段唱词后来成为爱好戏剧的人们经常演唱的选段:香草(唱):田喜哥你的对象选没选好?田喜(唱):我的对象早就选好,她人好手巧劳动热情高。香草(唱):田喜哥你把她夸得那么好,能不能找来咱也瞧一瞧?(取出荷包送给田喜)田喜(唱):这是啥?香草(唱):这是我给你做的小荷包。田喜(唱):荷包里装的啥?香草(唱):荷包里装的是——田喜(白):装的啥呀?香草(唱):装的香草。田喜(唱):我心里早有意,没敢往外掏——怕你的眼光高。

荷包的用途在情感方面已经升华成为爱情的象征物。

3.心灵手巧,绣女吴歌传真情

民间刺绣是江南民间爱情生活的重要信物,与江南的民俗风情一起代代相传。在绣女们的刺绣过程和刺绣作品中到处都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斑斓色彩。自古以来,无论贫富贵贱,女红刺绣都是江南女子必习的手工技艺。刺绣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所必备的技艺,也是平民百姓人家的姑娘的针线活计。枕套、手帕、绣鞋、嫁衣以及扇袋荷包等都要亲手绣制,这也是人们评判一位闺阁小姐是否心灵手巧的首要条件。女红水平的高低成了对女性才情、人品判断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一个女子要是不会刺绣,便会遭人讥笑,甚至有嫁不出去的可能。穷苦人家的姑娘,更是从小学习针黹,绣制一些日常用品,以刺绣作为重要的谋生手段。在江南城乡有的绣娘刺绣是自产自销,有的绣娘为绣庄加工绣品。

刺绣活是非常辛苦的。用江南绣娘的话说,刺绣是一件非常“镇性”的事情。需要细心和耐心,又非常的耗费时间,要专心刺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江南女子多情善感的感情世界,在吴侬软语的吴歌中也有表现。苏州民歌《倦绣》唱道:意昏昏,懒待要拈针刺绣。恨不得将快剪子剪断了丝头,又亏了它消磨了些黄昏白昼。欲要丢开心上事,强将针黹度更筹。绣到交颈的鸳鸯也,我伤心又住了手。图1.21 镜袱刺绣“和合二仙”图1.22 枕顶绣“功名富贵”图1.23 沿河而筑的江南民居许明星摄图1.24 戏水鸳鸯图图1.25 鸳鸯是爱情的主题

这绣娘在刺绣时思念她梦中的情郎,在白日梦一般的虚幻和缥渺中,偏偏又在绣象征爱情、形影不离的一对交颈鸳鸯,这就让女主人更加伤感,顾影自怜,别有一番情趣。江南水乡菱藕荷花,野鸭鸳鸯,随处可见。清代诗人樊樊山《忆绣》诗记儿女情怀:“金针银脚从人看,愿度鸳鸯满世间。”绣品是爱情的象征,江南刺绣艺术情满人间,爱满人间。图1.26 团花人物桌围绣片两高士吟诗作画。四周边饰杂宝、蝴蝶以及和合二仙等。

江南民居多沿河而筑,在一间连着一间的江南河房之中,这绣房偏偏又与书房相邻近。隔壁公子朗朗的读书声,扰乱了心境本来就不平静的绣娘的心情。伤春、怀春、惜春的种种思绪,扰乱了绣花人的心。江南民歌《念书声》唱道:绣房儿正与书房近,猛听得俏冤家读书声。停针就把书来听……图1.27 秀丽的江南水乡

念书声,随风入耳,扰人心境。而窗外的景致就更有震撼力了,江南民歌《看》唱道:姐儿窗下绣鸳鸯,郎君摇船正出浜。姐看郎君针搠手,郎看娇娘船也横。

于是,花也不绣了,船也不划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四目相对,含情脉脉,一个是针刺了手,一个是船横了头,恰似一幅江南牛郎织女图。绣房的寂寞毕竟锁不住满园的春色,扬州花鼓戏《王大娘补缸》唱道:王大娘,绣花忙,忽听门外叫补缸。花针插到花绷上,轻移莲步出厢房,双手开下门两扇,喊叫一声补缸匠。

传唱江南的《四季歌》、《十二月调》、《十只香袋》等优美的江南民歌,都与江南民间刺绣艺术有关,犹如一首首美妙的史诗,细腻的描写出江南民间绣女的情态和心思。图1.28 肚兜绣“蝶恋花”图1.29 刺绣博物馆里的蜡像模型刺绣场景

江南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服饰刺绣艺术,给人以视觉艺术的欣赏,以丝绸为材料通过刺绣技艺含蓄表达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观念。江南民间刺绣与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刺绣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感情联系,是地域、民族文化的物质表现。在江南民间刺绣艺术品中有一些存世的绣片,虽然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其外观效果可能比较粗糙,但其中蕴藏着昔日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艺术素养的民俗文化,记录着人们的情感轨迹。其中蕴含的民间信仰、宗教意识和民族心理种种历史因素显得尤为珍贵。图1.30 刺绣帐檐:凤穿牡丹和合二仙采集地:江苏苏北农村图1.31 刺绣喜帐帐檐双喜凤穿牡丹采集地:江苏苏北农村

4.霓裳羽衣,闺中女子绣花忙

图1.32 江南民间枕顶绣“麒麟送子”

闺中女子绣花,绣嫁衣是人生的大事。江南女子工于刺绣女红,富家女子享有服饰绣品的盛装。衣、裙、帽、鞋、衫,枕、衾、帐、帏、屏,均作刺绣图案,甚至用金线盘绣出活灵活现的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等纹样,绣工技艺精美绝伦。南朝梁诗人张率《绣赋》赞美江南刺绣艺术:寻造物之妙巧,固饬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绣,自帝虞而观风。杂藻火于粉米,郁山龙与华虫。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绵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似秋汉之含星。巳间红而约紫,又表玄而裹素。间绿竹与蘅杜,杂青松与芳树。若乃邯郸之女,宛洛少年。顾影自媚,窥镜自怜。极车马之光饬,尽衣裳之妖妍。既徙倚于丹墀,亦徘徊于青阁,不息末而反本,吾谓遂离乎浇薄。图1.33 枕顶绣“莲生贵子”图1.34 枕顶绣“蝶恋花”图1.35 江南民间新婚洞房里的龙凤绣帐

此赋极言江南女红刺绣的巧夺天工和精美绝伦。用绣品装饰百物,绣女的情思跃然纸上,顾影自怜。刺绣技巧之美,非江南女红之作,不能形容若此。如果没有对女红刺绣观察的直接印象,又焉能领略“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的闺中情景及其真实感受。

在昔日江南民间,女孩子十三四岁就已经开始学会了刺绣这门手艺,并开始着手为自己准备嫁衣。中国传统的婚嫁仪式活动犹如一场盛大的民间刺绣艺术展示,无论是新郎新娘在仪式中所穿着的所有服饰,还是经过细心布置的新房,到处都能看到经过女孩子精心绣制的绣品装饰。

待定亲时节,姑娘亲手绣的荷包、鞋垫等物件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婚礼大典时,新娘身穿大红衣裳,脚穿绣花鞋,新房中布置的有喜幛、门帘、枕头、桌裙、凤冠霞帔等等,这一切充分显现江南女子的心灵手巧的一面。所以在民间,未婚妻有为未婚夫绣鞋、绣鞋垫、绣荷包的习俗。鞋垫和鞋底上的刺绣,包含着少女对梦中情人、妻子对丈夫的纯真感情。她们或绣或挑,编织心中的希望。嫁妆中的服饰、帐檐、枕头也要绣花。她们把用纸剪刻好的花样贴在服饰上、鞋帮上、枕顶上,再按照花样进行刺绣。绣花鞋、绣嫁妆,在“女红”的眼中是对爱情的向往和寄语,也是嫁礼的一种。姑娘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绣上几双绣鞋到出嫁时穿,绣漂亮的帐檐装饰洞房,以示姑娘的针线手艺。帐檐、枕顶等绣花纹样,多以“蝶恋花”、“鸳鸯戏水”、“石榴多子”、“鹿鹤同春”等为主题,以连理树、交颈鸳鸯、蝴蝶等图案为主,或用双鸟、双凤、双蝶来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民间民俗的道德观念,以及夫妻恩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图1.36 刺绣新娘绣花鞋图1.37 刺绣“鸳鸯枕”图1.3 ..刺绣新娘嫁衣“比翼双飞”

图1.39 江南刺绣“缂丝和合图”旧时民间婚礼用品(常州文物商店收藏)

江南民间婚嫁绣的品种极多。绣床上用品,绣帐檐、绣门帘、绣团头、绣镜袱、绣飘带、绣如意头,绣福禄寿喜,绣财神,绣“和合二仙”。将新房装饰得喜气洋洋,琳琅满目。在民间传说中,有两个亲密和合的神仙,寒山和拾得,二人皆为唐朝贞观年间人,佛法高妙,更兼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而且,寒山、拾得二人踪迹怪异,其典型形象总是满面春风,拍掌而笑,民间奉为“和合”二仙。旧时婚礼上,喜堂高挂二仙神像,寓意为和气好合。清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被称作“和合二仙”,能给人带来吉祥,使人万事顺心。其形象多画成两个童子,一个怀抱食盒,一个手持莲花。莲花也称荷花,以“荷”字谐“和”音。在民间绘画和装饰纹样中,除了画两个仙人外,还有的画一个半开的盒子,露出一枝荷花,也就成为“和合”的隐语。图1.40 刺绣门帘作者收集于江苏

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衣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江南民歌有唱道: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衣忙又忙;一更绣好衣前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好衣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图1.41 刺绣门帘作者收集于江苏

江南绣女从一更天,一直要绣到五更天亮,通宵达旦地赶绣嫁妆。婚嫁绣是最大的刺绣工程,要绣全套的服装和新房用品。要绣嫁衣上的图案花纹,绣衣领,滚袖边,绣出嫁时的云肩霞帔,绣衣袖花边、绣鞋花样。江南水乡的车坊等地,要绣腰带、绣包头巾、绣镜袱、绣门帘、绣桌围、绣龙凤帐、绣枕头顶、绣飘带、绣团花,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江南女子对幸福美好的憧憬,全靠纤纤十指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地绣出来。图1.42 民间刺绣虎头鞋、虎头帽、猪头鞋

江南洞房绣帐飘带集锦。

以下十对绣帐飘带均是作者从江苏省农村采集,设色艳而不俗,绣工典雅,显示出清末民初江南民间刺绣以“花鸟”寓意“花好月圆”、“百年歌好合,五世卜齐昌”的心态。图1.43 各种绣帐飘带川叶脉串花,下有莲花者,寓意如意连连;刺绣龙凤图案者,下有莲花,寓意龙凤相连,是彩锦绣工艺刺绣而成。

二 十指绣出百子图

——婚后女红求子绣

1.麒麟送子,睡梦中的麒麟儿

婚后育儿,早得贵子。在江南民间人们以桂圆、筷子压床,期盼着早生贵子。婚姻的目的在于传宗接代,江南民间崇尚礼教,希望生的儿子能够读书做官,科举得中,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相传孔子在出生之时,有麒麟出现,麒麟是祥瑞的象征,是仁兽,寓意为有道德的人。孔子去世的前两天,也有麒麟出现,于是,孔子知道自己要死了。此后,麒麟在江南民间刺绣中就有了这个特殊含义。图2.1 镜袱刺绣“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是江南民间刺绣中常见的题材。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最了解大众的所需的。通过刺绣艺术揭示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慰藉人们的心灵。在江南民间,对于那些没有生育的妇女或者没有生男孩的母亲来说,压力是巨大的,于是“麒麟送子”刺绣纹饰便开始广为流传,就是期盼早生贵子。图2.2 肚兜刺绣“麒麟送子”图2.3 刺绣耳套

女红通过刺绣这种物化形式传达“送子”希冀。从民间各类服饰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起到穿戴的装饰作用。而这些装饰,又大部分是在衣饰上得到体现。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在上衣袖口“腕袖”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等二方连续图案。在“领口”的位置,刺绣中大部分都是用如意云,并饰以花卉图案加以协调。“裙子”,是古今妇女们一直沿用的穿着形式,前后各一片,常常有嵌边、绣花,底色又多为黑、蓝、红色。而颜色搭配也很讲究,务求与上衣的色彩形成最佳搭配效果。根据不同的时节,穿不同色彩的衣服。上衣绣花多绣在胸口,常用的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衣服上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们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颇为精致。图2.4 刺绣肚兜

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取其避邪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围嘴”,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愿。在有的乡村中,还有绣小猪鞋、小狗鞋、为孩子取贱名,都是为了保孩子长命百岁,健康成长。图2.5 头戴黑底绣花“凉冠”的小女孩

子孙后代的人丁兴旺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和未来。儿童服饰刺绣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美的有趣的动物世界。从头上戴的虎头帽子,项颈套的蛇形围涎,再到脚上的虎头鞋、猫头鞋;从身上穿的五毒肚兜,到睡觉的虎头枕、猫枕,还有各种造型的布玩具,件件精心设计,细心缝绣。取其象征意义,加以装饰。虎头鞋、虎头帽,是在鞋头、帽额上绣饰虎形的童鞋、童帽。这些儿童用品,一般多用布制,也有绸缎制的,还有单、棉之分。面料多采用红、蓝或黑色,以彩色布剪贴缝制或用色线绣成虎的眉、眼、耳、鼻,而虎须用白线做成。虎的形象运用图案的夸张手法:粗眉、大眼、短鼻、大口、两耳斜竖、长长的胡须分列左右、虎势十足。虎头鞋的鞋底两边,突出四条小爪,后跟上面做一条向外弯曲的小尾巴,既有象征装饰作用,又可做鞋拔用。虎头帽是为周岁幼儿做的,一个富有立体感的小老虎,非常神气地倒缝在童帽的额部,生动而幽默,虎虎而有生气。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图2.6 刺绣虎头帽图2.7 刺绣虎头鞋从敬畏神灵的原始崇拜过渡到现世的消灾祈福观念。祥瑞意识在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的基础以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重视就势必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人们虔诚的祝愿自己,希望自己能驱邪免灾、幸福平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历来提倡积德修行、劝人向善。这种思想倡导自我完善,并进而完善他人,从而形成一种祥图2.8 刺绣虎头帽背面和的氛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

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绣枕顶,虎头帽、绣童装、绣肚兜、绣披风、绣鞋。端午节时则绣五毒虫在儿童的小马甲背心上,取其以毒攻毒,使蛇、虫、蜈蚣等毒虫不得近身。

上衣的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牡丹富贵、金玉满堂、鱼戏莲花、梅兰竹菊等等。衣服的领子上,常常在上面堆绣蝴蝶恋花、莲子荷花等图案。古代江南女子裹小脚,在不足一握的绣鞋帮子上,能够绣出状元游街,麒麟得子的众多人物场面。

对于生活在生产力较低下的农业自然环境中的江南人家而言,生命和生存的意识比之现代城市人要强烈许多,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传宗接代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生命和生存的意识通过刺绣图2.9 “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江苏苏州木板年画艺术间接的表现出来,成为江南刺绣艺术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的这种生命和生存的意识通过生殖崇拜表现出来,成为各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贯穿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图2.10 观音像轴沈立绣

2.送子观音,沐手敬绣大士像

自从佛教于汉代传到中国以后,西天的佛教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各尊菩萨的职能也具体化了。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有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观世音菩萨身穿白衣,手持净瓶,面貌慈祥,南海观世音菩萨,称为送子观音,是江南民间求子祭拜的菩萨。江南民间尊称观世音菩萨庙为娘娘庙,是送子娘娘的庙宇,每年香火十分旺盛。

新婚夫妻成婚以后,如果久久没有得子,就会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夫妻双双要到娘娘庙去给观世音菩萨烧香拜佛,求签,系红绳,许愿,期盼观世音菩萨送子。江南妇女绣观世音菩萨像,千针万线的绣出观世音大士,挂在香案佛龛里日日敬香,时时供奉。

清代扬州画家管幼孚婚后无图2.11 江南民间送子观音画像子,夫妻二人都很焦急,于是烧香拜佛,将书斋号为“寒木山房”,内设“春花槛”,取意寒木山房期盼春花烂漫,子孙繁衍昌盛。管幼孚的妻子王氏绣经幡,请画家高翔画观世音大士像,管幼孚以盆莲、兰花、盆竹、露水供奉在观世音像前。香堂布置得璎珞联珠,花香袭人。画家汪士慎诗有句曰:“在家各居士,吟社尊金仙,供以人间花,花中亦有莲。我等今日结联社,香花盆竹供奉于观音大士前。”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得道日,新绣的观世音大士像要开光,举行法会。后来女主人王氏还是没有子息,每日在绣房里默默祈祷,郁郁而终。在首饰盒中留下百金,作为丈夫的再娶之金,以求能够生得一男半女。

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感到恐慌和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在集体无意识的前提下,他们在精神领域里创造了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禁忌,以防止冒犯神灵。所以,在江南民间的这种民间刺绣也深深地渗透着自然崇拜的思潮,人们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如刺绣中常见的日、月、云纹即源于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自命为“天子”,与“天”有关的图腾——龙纹甚至成为皇帝的专用物,龙袍、龙旗除皇帝以外的任何人不能使用,否则就是犯上作乱,要受到惩罚。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初的崇拜,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现象,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文化之中。

3.多子多福,童装绣品呈吉祥

多子多福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绣帐中有百子图绣帐,绣百子图,有闹花灯,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荡湖船,扭秧歌,打腰鼓,放炮竹,百子绣帐闹花灯,刺绣工艺复杂,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图2.12 刺绣“石榴多子”

多子多福观念的表达方法还有绣石榴,石榴多子,所谓榴生百子。绣莲子,所谓连生贵子。绣佛手、石榴、桃子,佛手象征福气,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长寿。图2.13 江南民间如意形床帐装饰挂件

如图《百子图》是清代宫廷皇帝大婚之喜的装饰品。镶绿锻宽边,用金线绣“喜”和吉祥物。正中大红缎地用平针、平金、同绣等多种针法绣“百子婴戏图”,三百余个孩童或嬉戏,或乘彩车,或抬轿子,或放烟火,形态各异,不一而足。这种宫廷的装饰之式后来也就慢慢的流传到民间,并以百子绣帐的形式传达一种对婚后多子多福的祈求。图2.14 刺绣百子图

在床帐上悬挂“求子莲花”刺绣作品,花心坐一女童,上有莲蓬,莲蓬多子,下有莲藕,藕是莲花之根,藕断丝连,四边为花瓣,每个花瓣再绣花,上有银扣,下有须带,求子的目的十分明显。在扬州邗江一带将此称为团头,是床帐上悬挂之物。其形式有莲花型、莲藕型、石榴如意型和莲花莲蓬型,可以视为一种求子绣的装饰挂件与挂件的变体,但寓意则是相同的,期盼女主人早日开怀、连生贵子,祝福主人事事如意,多子多福。

鱼、蛙、莲子、石榴等象征“多籽”的物种均为民间刺绣常见的纹样。如果我们了解了其中的寓意,就不难理解在这些千古不变的题材中,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膜拜,即使再过一百年,它还会常用常新,永不消失。图2.15 各种刺绣求子团头

三 中堂寿屏绣八仙

——高堂大人祝寿绣

1.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高照

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原始天王九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尔雅·释天》又说:“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宫天狼星处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因此自古对寿星的出现与否就表现得极为关切。图3.1 刺绣“南极老人庆寿图”图3.2 刺绣中堂寿帐“福禄寿祝寿图”

江南民间女子出嫁以后,相夫教子,绣童装给孩子,孝敬公婆。在公婆过生日时候,不辞劳苦的绣寿帐,其题材大部分都是绣吉祥对联,仙鹤相伴;绣南极仙翁寿星佬,手持藤杖,藤杖上端系一个葫芦,绣成中堂画,挂在寿堂正面墙上,在其两边配上对联:“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中国的汉字有一个特点,即字数多但读音少,因此就有了许多同音字,在刺绣的艺术领域,女红常利用这种现象,以谐音寓意。如“蝠”与“福”谐音,人们很早就将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在刺绣图案中是福气的象征。尤其是在清代,蝙蝠成了不可缺少的图形,蝙蝠本来形象并不美,是人们用自己的美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大胆创造出来的。图案化的蝙蝠动态优美,风度翩翩。桃,寓意为寿,庆寿、祝寿的桃,在民间,习惯称为寿桃,象征长寿。在画面构图上,这两种造型多次组合,是表达多福多寿之意。蝙蝠与桃还可以单独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样式,作装饰之用,绘声绘色。

如图,有寿星乘鹿、随从举桃、蝙蝠飞于空中。“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均系吉祥仙物。寿星佬、仙桃象征长寿。寿星佬也称寿仙佬,属南极老人星,有能观察天下太平之说。福星,古称木星为岁星,又称“福星”。禄星,《论语》有“人有命、有禄,命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之说。所以,民间常以三星作为合家多福,长寿不老,禄位高升的幸福象征。福、禄、寿三星广泛用于画稿、建筑、家具等处的装饰上,特别是作为生日祝贺礼品应用最广。寿星的形象为一白发老翁,鹤发童颜,面目慈祥,所拄弯曲拐杖,必高过头顶。在江南民间,绣娘绣福禄寿三星,象征着吉祥长寿,借以表达对亲人生辰的美好祝愿。

2.月令花卉,花鸟寿屏百花艳

花鸟绣为刺绣的传统题材,构图精简、主题突出,用色文雅秀丽,独具江南韵味。绣一朵花,从出边到花蕊往往要用20多种不同色级的线才能绣成,要求镶色和顺细腻,丝理转折自如,线条排列紧凑,能按照花鸟的生长规律,正确绣出其形状特征、凹凸转折、阴阳向背,出边要整齐,排列要均匀、紧密。

如双面绣《月季》,以花蕊为中心,以每张花瓣为中心线,绣出了月季花俯仰向背的生动姿态。还有代表作《白孔雀》,随姿态各异转折丝理,自然生动,翎毛相叠处边缘齐整,层次分明,色彩上更是以白孔雀为主体,以红岩、磨石衬托景色,色调鲜明和谐。无论是工笔花鸟还是写意花鸟,无论是单面绣还是双面绣,都显得平光齐匀,细致耐赏。这些作品是当年闺阁绣一针一线细腻情感的真实再现。

图3.3~图3.8中六条屏是挂在墙壁上的作为祝寿的装饰品。图案分别为“牡丹雉鸡”、“松鹤延年”、“梅花绶带”、“杏林春燕”、“芙蓉翠鸟”、“荷花鸳鸯”,是各为独立的绣幅,将工笔、小写意花鸟画通过江南绣娘的巧手绣成精美的条屏,作为装饰厅堂的刺绣艺术品,高雅华贵。用针代笔,以中国工笔画为蓝本,绣出它的意境和神韵,清新淡雅,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多变,绣绘结合。如树木、花朵用齐、套、抢、滚、缠、钉线针等为主,花蕊、鸟羽用扎、施毛、打籽针等绣法,山石、坡陀晕彩渲染。树木苍劲,花卉色彩层次清晰,鸟羽光洁丰满,此为“较画更佳”的上乘之作。图3.3 花鸟绣屏“牡丹雉鸡”图3.4 花鸟绣屏“松鹤延年”图3.5 花鸟绣屏“梅花绶带”图3.6 “杏林春燕”图3.7 “芙蓉翠鸟”图3.8 “荷花鸳鸯”

在花鸟绣中,常有一些山水衬景。刺绣能运用粗细线条虚实排列,表现山石的质感及远近层次,运用直线条的虚实排列来表现水的质感及流动方向。刺绣艺术赋予树石生命,根据不同树石形态运针,根据树干受光、背光面深浅不同,采用不同色线刺绣,使树干浑厚有质感,树结疤处以明暗衬光表现凹凸,根据石头形态分块面,按照明暗衬光,以粗细线条来表现石头坚硬的质感。楼阁亭台则要求透视比例准确,轮廓线条形正挺拔,这时候绣女们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才能胜任。花鸟绣中的山水衬景,也常有以画补绣,加虚实针点缀而成,省工省时,突出花鸟主题,别有一番简洁雅致的艺术效果。

苏州刺绣研究所藏清代《十二条寿屏》,寓意长寿节庆,刺绣画面层次清晰,技巧熟练,装饰感强,是古代祝寿时的礼品。其中有“诸仙祝寿”、“泰岳五株”、“三秋秀色”、“瑶池仙品”、“北堂日暖”、“东海霞红”、“华祝三封”、“一路荣华”等。榜题以隶体绣黑字,“诸仙祝寿”绣水仙、南天竺寓意诸仙,南天竺枝头歇有一头寿带鸟。以谐音的手法表现诸仙祝寿,以讨口彩。“泰岳五株”绣松鹤,“三秋秀色”绣菊花,“瑶池仙品”绣桃花与寿桃,象征西王母蟠桃园里的仙桃。“北堂日暖”绣萱草花与芙蓉花。“东海霞红”绣燕子与樱花。“华祝三封”绣三株青竹与白果峰。“一路荣华”绣一鹭鸶立在水中,上面是芙蓉花,象征着荣华富贵的大好前程。此图又称“一路清廉”。要求为官要清正廉洁,在仕途上要一路清廉,做一个清官。

3.八仙过海,群仙祝寿拜仙翁

苏州刺绣研究所绣海上画派任伯年工笔通景屏《群仙祝寿图》,讲述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的故事。

群仙祝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神话故事,传说王母娘娘每次寿诞,都邀请仙界各路神仙前来祝寿,可谓是群仙聚会,场面浩大。而在各路神仙中,众仙法术各异。寿星的庄重慈祥,八仙行为不拘,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图3.9 群仙祝寿图

八仙有八个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此图屏构思宏大,神仙人物多达22位,另有童子2人,侍女11人。各路仙真自右往左,行进于海涛之上、岩石、丛林之中,他们或手持奇花异卉、蟠桃珍果;或吹笙箫鼓琴、持册展卷;或捧盒携奁,宣示出祝寿献礼的主题。从人物的形貌和标志物考稽,是道教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如骑白牛的老者应是老子道君、身披荷衣手持花杖的女仙当是麻姑;还有手耍金钱的刘海、手持荷叶和圆盒的两位蓬发仙人是寒山和拾得和合二仙。手握拍板者为蓝采和、肩荷花果作村姑相者是何仙姑、背剑者为吕洞宾、抱道筒者为张果老、拄竹杖系葫芦者为铁拐李、扎双髻持扇者为汉钟离、穿官袍拱手者为曹国舅,唯缺韩湘子一仙。此外,还有手捧珍果的罗汉和其他不可名考的神仙,仪态端庄。她的坐前簇拥着一支仙女乐队,吹奏排箫、横笛;弹拨箜篌、阮、琵琶、三弦;击打排鼓,众乐齐鸣,在一片袅袅仙乐声中,迎接着众仙的来临。山林间长松、巨柏耸立,花木丛生,太液池荷花盛开,孔雀、仙鹤游弋,渲染出昆仑山仙境祥和绚烂的气氛。作者抓住主题,突出色彩,并安排适当位置,注重整体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充分把握住主题与衬景的协调关系,在处理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上,讲究由深入浅,由大到小,如同国画浓墨淡彩一样,造成空蒙出深的意境,使作品气魄雄伟。

全图布置疏密聚散有序,神仙中男女老幼不同身份,各具身姿仪态,形象生动传神,极见画家深厚的造型功力。人物的形貌刻画,取自陈洪绶的夸张手法,突出个性神态。如老子、罗汉的奇相异貌、李铁拐髭须满面、汉钟离鼓目长髯。然而,并不像老莲那样怪诞,尤其是仙女形象,多为秀丽的面容,颀长的身躯,更合乎世俗的审美理想。人物的衣纹线描,嗣承老莲的遗法,圆劲挺拔,而较多流动转折之笔。树木、花草、岩石,以线条勾斫为主,与老莲的装饰手法相似,而加多皴染,增强物像的体积光影感。画面的色彩鲜艳、亮丽,光彩耀目,变老莲的古艳为富丽。这些俱呈现出任熊学习陈洪绶画法又善于变化的创造力。图3.10 群仙祝寿图局部

在艺术技巧上,作者极尽东门派精致典雅之能事。作品山峦重叠,溪流曲绕、树木参天。在石材黄色部分,作者塑造了17尊仙界人物。王母娘娘神情怡然,高居云端,接受各路神灵拜寿,威严而不失慈祥,寿星笑容可掬,一派仙家风范,而八仙脚踏葫芦,形态无拘无束,从天河飘然而至。画面中,虔诚的麻姑献寿,神情诡异的东方朔偷桃……无不被作者加以巧妙表述。在石材的下半部分,一大片的紫色,作者基本不动,只刻画了一株参天古松及几抹飘逸的祥云和潺潺流水,这样动中有静,繁中有简,既可避免了图面的嘈杂混乱,头重脚轻,轻浮欲倒,又可突出仙界的深邃神秘,可谓妙哉!

四 佛堂钟鼓垂璎珞

——拜佛祈神宗教绣

1.十指拈香,一心向善绣佛像

江南地区佛教香火旺盛,杭州的灵隐寺大佛,南京的栖霞山佛教造像石刻,苏州东山紫金庵彩绘罗汉,甪直保圣寺罗汉殿,相传是唐代杨慧之的作品,西园五百罗汉堂,都是著名的佛教造像。佛教的传播,对江南刺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4.1 管仲姬《绣观音像》运用套针、滚针等技法绣出一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观音像。其中拂肩而飘的黑发用发丝绣成。图4.2 捻线绣《罗汉》一罗汉坐于棉毯上,赤足。双手、口、足并同作捻线状。右有松云,左依红日。衣褶、松干用淡墨渲染。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约在东汉(公元25—220年)时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哲学、文学、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特别在魏晋南北朝后,大乘教流传日广,佛教刺绣成为传播佛教的主要实物形象。在这股佛教艺术兴起、发展的大潮中,刺绣也出现蕴藏着佛教思想的作品。佛教与刺绣工艺结合,首先是表现佛的形象。1965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佛像残片、斯坦因从敦煌千佛洞盗走的唐代刺绣《灵鹫峰释迦牟尼说法图》、流传到日本的唐绣《释迦说法图绣帐》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刺绣品。这几幅绣品根据佛教教义在一副绣品中绣上了佛(释迦牟尼)、菩萨(文殊、普贤)、罗汉(迦叶、阿难)、八部护法象(飞天),以及佛经中的故事,通过刺绣的艺术手段传达佛教的教义。从刺绣技巧上看,这几幅绣品均用锁绣针法满地铺绣,以红、黄、赭、蓝、绿等色线绣出佛像与供养人,色彩处理与绣面构图同敦煌莫高窟壁画一脉相承,配色鲜明,浑厚协调,表明刺绣已由日用品延伸至观赏品范畴,极大地提高了刺绣艺术的文化内涵。图4.3 凌杼绣《绣释迦牟尼像》

唐代佛像刺绣品也屡见记载,如《旧唐书·萧瑀传》中提到“太宗以瑀好佛道,赏赉佛像一躯,并绣瑀形以佛像侧,以为供养之客”。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中有“苏晋长斋绣佛像,醉中往往爱逃禅”等字句。这一时期的刺绣佛像大都以说法、经变图为主,佛面气势宏伟。在艺术风格上,较多地吸收了印度等国外艺术的影响,主要运用粗线条的锁绣针法绣,具有浮雕效果。唐代另一类绣制佛像者是虔诚的女佛教徒,她们情感质朴,往往以自己切身体会来理解佛教教义,并将绣佛像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在刺绣技巧上也有不少创新。白居易曾有诗赞云:“集万缕兮积千针,勒十指兮虔一心。”隋唐以后,佛教中的禅宗与净土宗兴起,使佛教的思想内容分别影响士大夫阶层与普通民众,从而对闺阁绣与民间绣都有深远的影响。图4.4 沈寿绣《长眉罗汉》白绫地,绣长眉罗汉一手按衲袖,一手抚双眉,端坐树根椅上,神态自在。运用套针、挑针等技法,针脚平、齐、竖。表现了高超的刺绣艺术。

2.唱经念佛,早晚工课绣经卷

佛像是刺绣表现的重要题材。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绣《大士像》,精心绣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像,头顶华盖,面部色调淡雅,趺坐法坛,千手各执不同法器。该刺绣主要使用赭、白、蓝、绿、橙色等绣线双股合绣而成。运用铺针、套针等针法着力追求绘画的艺术效果。绣经卷是佛教绣经中的极品,始于宋元。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宋代有刺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绫为底,绣成56页,计5996字,工巧细密。绣经卷的卷首绣释迦牟尼说法图,卷尾绣护法韦驮像,有说法开始,至护法而终,绣佛像与绣经文为一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部刺绣《妙法莲花经卷》,可代表元代刺绣经卷的工艺水平。经卷首尾各有一幅刺绣精美的佛教故事图,其中以卷首所绣释迦牟尼说图4.5 《妙法莲华经卷》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法图内容最为丰富;卷尾绣韦驮像。全卷经文计10752字,经文中有154个“佛”字,除一个用丝线钉金绣佛造像外,其余均为金线绣字。经卷刺绣工艺精湛,施针匀细,采用平绣、网绣、缠针、打籽、松针、戗针、钉金、贴金箔等多种工艺,颜色古朴典雅,色调柔和沉静,刺绣技巧娴熟,做工细腻,与元代注重加金锦绣的工艺要求相一致,是元代刺绣中之佳品。图4.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元代刺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全册56开,共5996字,绣《金刚经》经文。前后彩页绣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如来说法图,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护法神像以及韦陀天像。其刺绣佛像仿宋代李公麟白描画方式,以滚针勾勒轮廓,并采用网绣针法处理衣饰花纹。图4.7 明金淑芳绣《观音大士像》观音正在小歇片刻的自在神态与卫将韦陀一手持宝剑站立一旁的警惕神态形成对比。运用套针、齐针等绣出观音的飘逸与安详自在,用网针加片金、平针等绣出韦陀的武士盔甲的坚硬光泽,人物的对比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江南民间涌现了一批善绣佛像的能工巧手。如皖南王长卿妻,精于丝绣,所绣佛像,纤密绚丽,发丝眉目光平齐匀,衣纹具有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笔意。南通州哀九淑,幼年研读经史,深研佛典,能诗善文,自绣大士像悬于居室。苏州吴县信女金淑芳绣的《大士像》以白绫为地,运用套针、接针、齐针、滚针、切针、扎针、网绣、刻鳞、打籽等十余种针法绣出观音坐于山石前草地上,面目慈祥,衣着飘逸。旁绣韦陀,身着武将服,手持金刚杵,威严而立。卷轴眉头绣观音赞墨书,下有出水,行龙及流云。左下角绣“万历己未孟春金氏淑芳恭制”并绣二印章。擘线细,绣工精,色彩文雅,具有典型的苏绣风格。

明代绣佛像最具有成就的当推顾绣名家韩希孟,她精绣的阿弥陀佛,眉毛用发绣,乳头用细打籽绣和念珠平线绣,轮廓用金线缀绣等手法,佛像刻画精细,巧妙传神。上面有董其昌题跋,其夫顾寿潜在一些题词中评价说:韩希孟的彩绣弥勒佛像,衣纹花样用各种针法三交五结,合成碎棉,蒲团用蒲叶填后用格棉针法编绣,周围加上极细毳毛,极力求真。又听说她所绣的仙人之类,都用细笔勾云,绚以彩线,能于半绘半绣之中神奇妙用,淡染深钩,深得宋代画家赵千里笔意。

清代善绣佛像的艺人,见于文字记载的有江苏广陵的余韫珠、吴江的杨卯君、吴县的钱蕙、长沙的金彩兰、浙江海宁的俞韫玉、江苏高邮的王瑷、无锡的薛芳。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早年曾绣罗汉像四幅,晚年又绣了《古观音像》。沈寿的姐姐沈立也绣了《观音大士像》。采用平针、套针、接针等针法,绣一男相观音,左上角为一现身云中的天神。引首题“观音大士五十三参第三现相民国八年十月旧历九月吴县女士沈立敬绣”。沈立曾和沈寿一起在南通女红传习所任教,沈寿姐妹将道释人物画制成绣品,以绣自立于世。至今,佛像仍然是最为精致珍贵的佛教艺术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