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0:35:32

点击下载

作者:黄福华,刘建朋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管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现代物流管理作者:黄福华,刘建朋排版:skip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ISBN:9787302222811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物流热持续升温,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影响众多领域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尤其是2009年2月25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审议并原则通过;3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前九个产业集中在生产领域,属于第二产业,而物流业是服务于上述九大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产业。把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将物流业纳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物流企业来说是恰逢其时。各城市更是将物流业定位为自身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纷纷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的“绿色运输”,使全国兴起了一股“绿色浪潮”,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兴起,绿色化运动正向各领域渗透。现代运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产业,绿色物流运输的研究具有可观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规模和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和效率上。但是,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比如运输速度慢,装卸、搬运作业的自动化程度低,仓库硬件、软件的设施条件差,高层立体化、自动化技术远远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缺乏专业化的存储设施,物流作业的组织和管理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物流服务社会化的要求,货物包装标准化、大型化、集装化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还比较普遍。这极大地妨碍了物流的产业化和服务的社会化进程,阻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企业对物流技术的需求,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一线管理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由全国商务人才职业测评办公室和全国物流职业能力考评委员会组织编写了《现代物流管理》教材。该教材由黄福华任主编,负责内容和框架体系的设计,并与副主编刘建朋一起总纂定稿,李利晓、贺国杰、张书瑞、李凤莲等同志参与编写。本教材为从事物流与采购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必将为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一些高校及国内专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遗漏,敬请社会各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0年5月15日第一章 现代物流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现代物流及物流活动,了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科学的产生,掌握物流的概念和物流的功能。

技能目标:掌握物流学说的观点,运用此观点来分析物流的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的功能,具有中小型物流企业业务运作的能力。掌握物流合理化的三种模式,并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分析。引导案例物流护航北京奥运会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大动脉”,北京奥运物流中心是奥运会举办期间物资供应的大本营,北京奥组委采购、租赁、借用及奥运供应商提供的各种物资,大到记分牌、标枪等比赛设备,小到办公用品,大部分都会先送入奥运物流中心,由UPS代为接收、存储、分拣,然后精确配送到奥运会的100多座比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及训练场馆,UPS与北京奥组委共同开发完整的配送中心实施和运营计划,保证奥运会的正常运行。具体提供五方面服务:众多奥运物资的仓储基地;实施奥运物资安检的场所;奥运会各种物资、各种运行车辆的编制和调度中心;北京奥组委实施物资追踪、资产管理的重点区域;奥运物资通关、检验检疫的场所。

物流中心使用了物资总体配送计划(MDS)的管理系统,该计划是为奥运会物流所设计的车辆配送计划编排系统,其主旨是保证各类物资按计划时间运往场馆,科学控制通过场馆后院入口和安检设施的车辆数量,避免不必要的车辆拥堵。

为精确、准时完成奥运物流,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采用“奥运精益物流系统”具体实施管理运作。“奥运精益物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物流信息化,而其精髓是可视化。其中可视化管理系统是一套全方位的仓库管理工具,一方面,它作为仓库管理系统,按照常规和用户自行确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另一方面,实现了仓库管理的可视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物品的位置、状况、活动等信息,实现仓库供应保障辅助决策,从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质量。它可以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订单的原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手持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RFDC)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进行联系。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设备网,http://china.56en.com/Info/195302/Index.shtml。第一节 物流概述

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最初起源于美国,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为了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而进行的运输、仓储、包装等一系列活动,称为PD(physical distribution),意为实体配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后勤组织运用了一套科学方法,成功地将各种战略物资及时、准确地送至全球各地,为美军实施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这套方法在军事上被称为logistics(后勤)。战后,这套后勤补给的方法经发展,运用在企业的采购、生产与销售的业务流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PD的概念也逐渐被logistics取代,logistics最终成为现代物流的代名词,其基本含义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战略须像军队中的后勤部那样,为用户提供百分之百的物流服务,服务的水平要达到军队中后勤部的管理水平。可以认为,后勤是物流战略发展的高级阶段。【小思考1-1】

问:从超市的货架上随手取下一瓶饮料,你能想到这瓶饮料要经过多少环节才能到达你的手里吗?饮料厂要如何组织原材料;生产线上的物料和包装如何移动;经销商如何采购和销售;又如何将它送到零售店里?从它走下生产流水线那一刻起,到你拿到手中为止,中间究竟经过多少个环节、转运了多少辆卡车、进出了多少个仓库、到过多少个配送中心?历经多少道经销商以及多少人的手才被送上货架?

答:这里涉及的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企业组成的供应链,是物流管理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运输与中转、储存与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与加工等各项功能组成的一个物流流程。一、物流概念

1.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物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过去的,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以下简称GB)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小资料1-1】

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2005年初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于1963年在美国成立的物流管理协会,是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个人参与的行业组织。据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博士介绍: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的开始。

协会官方网站已变更为www.cscmp.org,协会中国代表处网址将变更为www. cscmpchina.org。

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实施和控制过程。”

资料来源:中国工作网,http://www.jobs.cn/newsInfo/2006-10-27/2006102792842-333393.htm。

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因此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物流就已运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就开始用logistics management(现代物流管理)来指代物流,战后其理论、方法也为企业和理论界认同,并广泛运用起来,他们将之称为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以力求合理有效地组织商品的供应、保管、运输、配送,而且实践证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物流这个名称在日本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用的,当时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报告中提及了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接受,尽管PD这个外来语后来经历了若干年才正式译为“物的流通”(1964年),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流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物流的概念physical distribution逐渐被logistics替代,亦即现代物流(logistics)与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分。最初的物流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是在流通的两个阶段(G—W,W—G)上发生的所有商品实体的实际流动。显然,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物流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手段,直接受商品交换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存在商品交换时才会出现,不会永恒存在。现代物流则包括了从原材料采购、在制品移动到产成品销售全过程的物资流通活动,物流合理化不仅限于物流部门内部,而且扩展到生产和销售部门。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现代物流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地位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概念已不仅仅是对活动概念的集合,而是上升到了管理学的层次上。

2. 现代物流的再认识

我们认为不同时期对物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用发展观念来思考,物流就是对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组织社会物质运动的系统活动的总称。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

(1) 物流是有目的的活动。物流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而展开的活动。物流是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之上的高级运动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实物运动的统一。

(2) 物流是社会物质的活动。物流活动是物质实体的物理性移动,离开了社会物质的运动,物流就不再存在。

(3) 物流是一种系统的活动。物流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包含了为满足需要而实现社会物质运动的全部活动。对物流的理解应以系统的观念全面把握各个物流环节、物流要素的相互关系。

(4) 物流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社会物质都是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劳动组织实现物理性移动的。为此,物流活动不能离开相应技术工具、设施设备和劳动组织而独立运行。二、现代物流与流通

1. 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 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不断地消费着各式各样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有无数的工厂不停地生产和制造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消费者如果不能得到所需要的物品,社会经济将会发生紊乱。生产者只有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才能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获得效益,使劳动组织者的各种劳动消耗得到补偿,并且才能有条件组织再生产。因此,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建立通畅的渠道,这就是流通的任务,所以流通被称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流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存在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产品的品种、数量很少,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通过比较直接的渠道建立交换关系,流通的形态是初级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大大地增加了。由于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逐渐分离,生产者想要直接和消费者见面销售自己的产品是很困难的,往往要通过市场这个环节,即流通领域的过渡,才能将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多样化,生产方式趋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形态,生产规模大型化,分工专业化,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走向国际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流通领域现代化已是必然的趋势。

(2)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关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生产决定流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流通的规模和方式,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源源不断地供给市场的商品,当然也就没有流通。

反之,流通也对生产有反作用,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由于生产方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只有通过流通领域到达消费者(用户)手中,产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生产者不能收回必要的补偿,也就失去了再生产的条件,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的越多,生产者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这是明显的道理。另一方面,用于生产的原材料也要通过流通领域从市场获取,流通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生产也会陷入困境。或者在流通领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产品成本随之上升,生产者也会在经营方面产生困难。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日益强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产量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生产模式也举步维艰。企业走出困境一方面要依靠自身,适应市场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流通大系统也要进行改革,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

(3) 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发展生产力,使产品极大地丰富,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由于社会产品数量的增长和品种的增多,对流通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众多的产品不能及时送到用户手里,或者生产厂家的原材料供应没有保障,提高生产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越高,对流通的要求也就越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流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 流通的内容

流通过程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产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前者称为商流,后者称为物流,其关系如下。

(1) 商流

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商流活动一般称为交易。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给方转让给需求方,这种转让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商流的研究内容是商品交换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

(2) 物流

物流是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物流中“物”泛指一切物质资料,有物资、物体、物品的含义;而物流中的“流”泛指一切运动形态,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特别是把静止也作为一种形态。物流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距离,创造了场所价值和时间价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大米的种植和收获是季节性的,多数地区每年收获一次,并分散在农村各地。但对城市消费者而言,大米只有经过收获加工、输送到市场,它的使用价值是通过运输克服了空间距离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物流的空间效应。作为食品,每天都要消耗,必须进行保管以保证经常性的需要,供人们食用以实现其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是通过保管克服了季节性生产和经常性消费的时间差后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物流的时间效应。

3. 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商流和物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商流和物流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一般在商流发生之后,即所有权的转移达成交易之后,货物必然要根据新货主的需要进行转移,这就导致相应的物流活动出现。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商流是物流的先导。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只有在流通的局部环节,在特殊情况下,商流和物流可能独立发生。一般而言,从全局来看商流和物流总是相伴发生的。

尽管商流和物流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实物流通的最佳路线必经之处。如果商品的交易过程和实物的运动过程路线完全一致,往往会发生实物流路线的迂回、倒流、重复等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设计商品的最佳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合理组织流通活动中,实现商物分离的原则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商物分离可以通过图1-1进一步加以说明。图1-1(a)表示商流和物流合一的流通网络,而图1-1(b)则演示商物分离的流通网络。在图中每一圆圈称为网络的节点,在节点处发生货物的发送、停止、存放或者信息的发生、终结、处理、加工等活动。节点之间的实线箭头表示实物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信息流,这些节点和虚实线及箭头就构成了网络。

图1-1(a)的网络比较简单,总公司从工厂购得商品送至批发站,批发站再将商品分别送到各零售店,信息流和物流完全一致。图1-1(b)的网络是商物分离的模式。图1-1 商物分离模式

(1) 商物分离的表现形式

① 保管。取消总公司仓库和营业仓库分散保管方式而代之以配送中心集中保管。

② 输送。原先是从工厂仓库至总公司仓库,再到批发站仓库,最后到零售店,是商物一致的三段输送。而在商物分离模式中是由工厂仓库至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至零售店的两段输送。

③ 配送。原先是分别向各零售店送货,现改为回路配送。

④ 信息系统。不再由总公司、批发站和工厂分头处理,而是以信息中心集中处理方式,用现代化通信系统进行各环节的控制。

(2) 商物分离的优点

① 为了营业方便,公司批发站一般设在都市的繁华地区,而配送中心可以设在郊外,工厂之间的大批货物输送较为便利,可以缓和市内交通拥挤的现象。

② 配送中心的仓库规模大,物流作业集中。同一地点处理的物流量大,便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保管设施和装卸机械,大幅度地提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③ 配送中心实行回路配送,提高了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④ 商物分离使各部门的职能单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商物分离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合同标准化等,还应该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总公司、工厂、配送中心以及批发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协调统一。三、现代物流的功能

1. 物流的总体功能

(1) 组织“实物”进行物理性的流动

这个物理性的流动的动力来自5个方面:①生产活动和工作活动的要求;②生活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要求;③流通活动的要求;④军事活动的要求;⑤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的要求。

(2) 实现对用户的服务

实现对用户的服务是物流的总体功能,某些物流领域,可以有“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作用,但是所有的物流活动,无一例外地具有服务这个共同的功能特性。

2. 物流的具体功能

(1) 运输: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商品空间位移。合理安排运输,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门到门的多式联运,对运输过程进行实时控制(货物跟踪系统、往返货物配载系统等),开展集装运输等是现代物流在运输领域的重要特征。

(2) 仓库管理和保管:对仓库内的入出库、装卸等作业活动实施的管理活动,以及对库内物品进行妥善保管的相关作业活动。

(3) 库存控制: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使库存物品的数量最少所进行的有效管理的技术经济措施。库存控制是建立在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基础之上的。库存控制是物流管理的核心。

(4) 物料装卸搬运:在物流的过程中,保管和运输两端场所对物料进行的装车、卸车、移动、取货、分拣等作业活动。

(5) 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领域从事的简单生产活动,流通加工不改变商品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只是完善商品的使用功能,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

(6) 配送:配送属于由末端物流节点向最终用户进行货物运输活动,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特点。

(7) 工业包装:为保证物流过程中货物不发生损坏,便于运输和保管而进行的包装活动,也称为运输包装和物流包装。

(8) 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的流动传递,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实现物流系统化的关键环节。

(9) 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对生产、装运、销售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数量的一种预示或估计。

(10) 订单处理:接受订货信息,按照订单组织进货。

(11) 物资采购:主要是指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库存状况,向供应商下订单补充库存。

(12) 客户服务管理:掌握客户的需求动态,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企业营销战略,确定顾客服务水准,及时提供物流服务。

(13) 售后服务:为已售出产品提供配件服务以及维修服务。

(14) 退货处理:将不合格货物和多余货物退还给供货部门的活动。

(15) 废弃物处理:物流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活动。

前7项属物流的基本功能,后8项属物流的附属功能。

3. 现代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1) 按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站在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宏观物流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产业政策和市场法规,负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事业的发展创造宏观环境,促进全社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等。

中观物流是从一个地区或部门、行业的角度来观察的物流活动,研究一个地区或部门、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如城市物流合理化问题、粮食合理化问题等。

微观物流也就是企业物流,是伴随着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展开的,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一部分的物流活动。微观物流研究是以个别企业为对象,研究个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物流合理化问题。

(2) 按物流活动空间范围分为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

国际物流(GB)是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

国内物流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局限在一个国家内。

(3) 按物流系统性质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GB):企业外部物流活动的总称。社会物流包括企业向社会的分销物流、购进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也称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宏观和广泛性。

企业物流(GB):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企业物流可分为5部分: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① 生产物流(GB):企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

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边角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产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一个一个的生产加工过程,而忽视了将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串在一起,使得一个生产周期内,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所以企业生产物流的研究,可以大大缩减生产周期,节约劳动力。

② 供应物流(GB):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料时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运行起着重大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物资供应,而且还是在以最低成本、以最少消耗、以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的物流活动。因此,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供应物流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供应物流的成本并保证供应,这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问题、供应方式问题、零库存问题等。

③ 销售物流(GB):企业在出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因此,销售物流活动便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因而,其研究领域是很宽的。【小资料1-2】

2000年青岛啤酒集团(以下简称青啤)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管理销售网络组建青啤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造青啤的销售网络。很快,一个由财务、库存、销售、采购、储运等模块构成的青啤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便建成了。青啤通过对销售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新鲜度管理”为载体,以提高“销售链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物流管理改革,建立起销售公司与各销售分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顺畅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对企业的发货方式、仓储管理、运输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造,在销售体系内部实现了开放化、扁平化的物流管理体系。由信息化担纲的青啤物流销售网络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双赢”的成果:对消费者来说,提高了产品新鲜度,也就保证了每天都能喝上最新鲜的啤酒;对企业来说,加快了产品周转,降低了库存,也就加快了资金周转,节约了大量销售费用。

资料来源:青岛啤酒网站,http://www.tsingtao.com.cn。

④ 回收物流(GB):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求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⑤ 废弃物物流(GB):将经济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是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或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形成无法再利用的最终排放物,即废弃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返回自然界,形成了废弃物物流。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会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妥善处理。因此,废弃物物流的管理不完全是从经济效益考虑,要为社会效益考虑。第二节 物流活动

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物流又是增加成本、增加环境负担的经济活动。对物流双重性的认识,应当是研究物流的一个基本点。我们的任务是在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占用、尽量减轻物流造成的环境负担基础上,使物流活动能够增值。一、物流基本活动

1. 运输活动

运输(GB):用专用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有时专指物的载运和输送。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以改变物品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对物品进行空间位移。运输和搬运的区别在于,运输是较大空间范围的活动,而搬运是在同一地域之内的活动。

2. 储存活动

储存(GB):保护、管理、储藏物品。

储存和运输是物流的两个主要功能要素:运输是以改变“物”的空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以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储存使物品安全放置一段时间,从而实现了物品在“供应链”中上下环节的衔接,并调节上下环节流量的差异,从而保持了生产与流通的正常,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发展。

保管(GB):对物品进行储存,并对其进行物理性管理的活动。

保管具有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调整时间和调整价格的双重功能。由于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方式相应地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物流也由少品种、大批量方式进入多品种、少批量或多批次、小批量时代。这样,保管已从储存着眼的被动观点向从流通着眼的主动观点转变,仓库的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更顺利地完成发货和配送作业。

长久以来,保管与储存作为同义语使用,保管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对物品进行静态的储存。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活动中市场化指向的增强,要求保管活动由静态的储存向动态的流通管理方向转化,即不仅要保证库存物品的质量完好和数量完整,而且要更加注重提高库存物品的流动性和高回转性,将加速商品周转、降低库存水平作为保管活动的重要职能;以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为目标,在充分考虑费用与服务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地支援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活动。【小资料1-3】

上海大众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大众物流有限公司、大众便捷货运有限公司、大众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大众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大众快递公司、大众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大众物流年总收入约7亿元,包括货运、客运、巴士、出租。其中货运为1 000辆0.6~0.9吨车,每年纯利润约450万元。已成为国家交通部零担货运试点单位之一。

大众物流有限公司为大众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之一,主要业务包括货物运输、仓储理货、货运代理,下设有搬场、储运、货代、配载中心库几个分公司。大众便捷货运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华东地区及上海市内货运配送。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 000余辆,配备有最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北京交通大学“物流学精品课”网页, http://col.njtu.edu.cn/course/xnjp/ jgxy/wlx/index_1.htm。

3. 装卸搬运活动

装卸(GB):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实施垂直位移的作业。

装卸是物流过程中对于保管物资和运输两端物资的处理活动。具体来说,包括物资的装载、卸货、移动、货物堆码上架、取货、备货、分拣等作业以及附属于这些活动的作业。

搬运(GB):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作业。

搬运是指物体横向或斜向的移动,装卸指上下方向的移动。广义的装卸则包括了搬运活动。一般来说,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称为搬运,两者全称装卸搬运。有时候在特定场合,单称“装卸”或单称“搬运”也包含了“装卸搬运”的完整含义。在实际操作中,装卸与搬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物流科学中并不过分强调两者差别而是作为一种活动来对待。

4. 包装活动

包装(GB):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装处于生产过程的末尾和物流过程的开头;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始点。作为生产的终点,产品生产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包装。因此,包装对生产而言,标志着生产的完成,从这个意义讲,包装必须根据产品性质、形状和生产工艺来进行,必须满足生产的要求。作为物流的始点,包装完成之后,包装了的产品便具有了物流的条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包装便可发挥对产品保护的作用和进行物流的作用,最后实现销售。从这个意义来讲,包装对物流有决定性的作用。

5. 流通加工活动

流通加工(GB):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作业的总称。

流通加工是为了提高物流速度和物品的利用率,在物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按客户的要求进行的加工活动。即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实现物流的高效率所采取的使物品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功能。

在各个国家,流通加工实际上都在广泛地开展,有些人不太看重流通加工,认为它不是物流过程中的活动,或者拿流通加工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环节相比,认为流通加工先进程度不够。物流活动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的活动,因此只要能增强它的服务功能,可以有多种选择,流通加工就是其中之一。

6. 物流信息活动

物流信息(GB):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二、物流活动创造价值

1. 物流创造时间价值“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作“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马克思从资本角度早就指出过:“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页)这里马克思所讲的流通时间完全可以理解为物流时间,因为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本周转的前提条件。这个时间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表现出资本的较高增值速度。

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2)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经济社会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例如,粮食集中产出,但是人们的消费是一年365天,天天有需求。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腐烂,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 延长时间创造价值

物流总体上遵循“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间隔来创造价值,但是,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会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例如,秋季集中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延长物流的时间,以均衡人们的需求;配合伺机销售的营销活动的物流便是一种有意识地延长物流时间、有意识地增加时间差来创造价值。

2.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

场所价值指的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物”的不同场所存在位置,创造的价值称作“场所价值”。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它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地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地的消费地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

(2)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与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3) 从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现代社会中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决定的。例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而异地于城市消费,南方生产荔枝而异地于各地消费,北方生产高粱而异地于各地消费,等等。物流将商品从低价位区转移到高价位区,从中获利。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相距一定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物流也从中取得了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使物流得以创造价值,得以增值。三、物流活动与社会经济

1. 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经济活动由生产、消费和流通活动组成,其中,流通活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市场范围越是扩大,流通的重要性就会愈加突出。流通并不只是受制于生产和消费,流通效率的提高、新型流通方式的出现,流通领域的重大变革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流通”,其结果是制约了生产,限制了消费,经济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流通的功能受到重视,流通活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面的能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这给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物流作为流通活动的一部分与商流活动共同构成流通活动的整体,物流和商流从两个不同的侧面体现着商品流通的内容。商流是与商品的所有权转移相关的交易活动,通过买卖活动实现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物流是紧随商流之后的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的转移,通过物流活动为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提供可能,体现的是商品的物理属性。 通过合理的物流活动,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从生产地适时、适量地运送到工厂;工厂生产的商品从生产地源源不断地向消费地高效率配送。通过这种顺畅的物流,维持生产和流通以及消费的协调,使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物流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经营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中,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成品向需要者的配送都对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合理化提出了迫切要求。过去,企业将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管理的重点,但是,仅仅把眼光投向生产领域使得降低成本的空间受到限制。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流通成本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物流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高的。日本1965年和1970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2%和17.7%,到了20世纪90年代降低到14%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在1979—1986年间,美国物流费用支出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呈现下降趋势;1981年最高,达到14.7%;到1986年的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为11%,物流效率提高了。中国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据专家估计在20%多,只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比发达国家高1倍。目前,我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2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空间还相当大,降低物流成本将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

2. 影响物流需求的环境因素

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服务,物流服务作为一种派生需求,其数量和质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需求也逐步朝着多样化、高度化发展。影响物流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子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生产的产品属于附加价值高的商品,对物流费用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说较高,因而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相应也高,货物由过去的“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开始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

20世纪70年代,日本通运综合研究所针对当时铁路运输的比重下降、汽车运输的比重急剧提高现象作了一次调查,发现货主选择运输手段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 运输速度。

② 到达时间的正确性。

③ 到达日期的可预测性。

④ 机动性。

⑤ 运输的频率。

⑥ 货物的安全性。

⑦ 单位运输的大小。

这项调查表明,现代货物运输服务将由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第一是“铁路迟缓”,第二是“到达时间不正确,不可预测”,这两个原因是导致铁路衰退、公路运输急剧增长的最大原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变化也在逐步朝着高度化方向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对于物流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类似的特点。

(2)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高度化的特点。对商品的花色品种、质量(包括生鲜食品的鲜度)以及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采购、进货方式、配送产生着深刻影响,订货周期越来越短,配送的时间性越来越强。

(3) 企业经营合理化带来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市场的主导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企业的手里,企业实行的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经营体制。随着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建立小批量多品种以及按需生产的弹性化生产经营体制。为适应这种变化,物流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库存管理的重要性随着库存风险的加大日益突出。

(4) 采购环境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环境下,产品由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统购包销,企业的资金无偿使用。企业无须考虑库存给经营带来的风险问题,在采购中也不可能考虑经济批量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企业采购环境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作为购买方,采购商品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商品的品种逐渐多样化,而且在质量上有较大差别,市场价格变动频繁,供应商的服务越来越靠近用户,采购环境的变化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利用市场的有利条件改善采购物流管理,从而降低库存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追求零库存经营?这需要通过科学的物流管理,使物流成为“第三利润的源泉”。

(5)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伴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化,厂家为了保持或者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采取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差别化策略,新产品开发成为竞争的焦点。新产品开发不仅限于质量和功能,外形设计、包装也是构成产品差别化的重要方面,从而使商品的种类更加趋于多样化。这种营销策略导致物流朝着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的难度增加,物流成本上升。

(6) 流通结构的变化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超级市场、自选商店、连锁便利店和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大批涌现。追求规模效益,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是新型业态出现的理由。而作为新型业态展开的重要基础之一是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通过对配送中心等物流据点的有效配置及其功能的发挥,实现商品采购和供应的效率化,为店铺的“零库存”经营提供条件。

(7) 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完成商品的交易活动,一般特指基于互联网的商流活动。电子商务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极大地扩展了流通范围,提高了商流的效率,流通方式因此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并且会深刻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模式。但也应该看到,商流只是流通的一个侧面,随之而来的是物流,有形商品的物流活动不可能以电子数据的传输方式完成,必须使用传统的方式去实现空间位移。这里的问题是,商流活动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商流的速度和范围,因而要求物流也必须做出快速反应,物流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物流问题被放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物流要配合商流电子化就必须实现物流的电子化。严格地讲,商流电子化与物流电子化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电子商务,商流的电子化将会推动物流电子化的发展。第三节 物流科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一、物流科学的产生

1. 物流科学的产生过程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而物流科学的历史却很短,是一门新学科。物流学本来的意义可以从物流管理和物料搬运等学科方面去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但是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结果开始的。因此,物流学在欧美还广泛使用“后勤学”(logistics)这样的名称,由于当时前方战线变动很快,如何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即军需品的供应基地、中间基地、前线供应点合理配置,各级供应基地合理库存量的确定,由后方向各级供应基地运输的路线和运输工具(飞机、轮船)的合理使用,这些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军需品的供应不足将影响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军需品的过量储存又将造成浪费。为了合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与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规划,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物流科学的萌芽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生产成本相对下降,从而刺激了消费,使得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在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是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流通费用在商品总销售价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因而人们不得不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认真研究,试图找出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由于着眼点是流通费用的整体而不是其局部,这就必须确定考察对象的范围,并且对其结构作出分析。流通费用是在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中产生的,物流活动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物资的空间效果或时间效果,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同一个物流大系统,在理论上可以用时间维和空间维的物态变化来揭示这个系统的本质,这样就结束了各种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使得原来在社会经济活动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并且以此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形成了现代物流科学,并且日臻完善。

2. 物流的后进性

物流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久远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形成的同期就有物流活动的发生,但是物流科学的形成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物流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技术,物流科学的产生也比生产科学历史短暂。物流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物流的后进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 运输、仓储、搬运等是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它们被作为辅助环节来完成特定的功能,彼此没有发生联系,只相互孤立地处于从属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逐步走向现代化,如运输技术由人力和畜力的运载工具演变成汽车、火车等,但上述的从属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潜力的发挥。只有到了生产高度发展、产品较为丰富的20世纪50年代,流通成本相对上升的矛盾突出以后,商品流通科学的重要性才被人们所认识,从而促进了物流科学的研究和产生。也就是说,物流学是在生产高度发展之后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这是形成物流后进性的根本原因。

(2) 物流科学是在融合了许多相邻学科的成果以后逐渐形成的,如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等都是物流科学形成的重要基础。现代物流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价值体现,也必须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物流科学只能在这些科学与技术之后得以诞生和发展。了解了这一点,能使人们不会由于物流科学的新颖性望而却步,也不致使人们因为物流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久已熟悉的客观事物而不予重视。二、我国物流的发展

物流概念出现至今大约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间,物流理论和实践活动均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物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