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900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2:51:03

点击下载

作者:徐之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900题

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900题试读:

前言

考研政治的学习过程,按照时间和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开年到6月底: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熟悉知识、打牢基础;所需要使用的书籍有二,即辅导教材和历年真题。通过教材对知识有宏观了解;借助历年真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第二个阶段是从7月到10月底: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强化能力;所需要使用的书籍是习题集。通过做题,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技能。

第三个阶段是从11月到考试: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查缺补漏;所需要使用的书籍主要有核心背诵、形势与政策和模拟试卷等。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900题》,属于第二个阶段需要使用的图书。

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中,本书有哪些特点呢?以下几点值得重点介绍。其一,比较完整地覆盖了考研政治的全部知识点。

根据教育部所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考研政治所涉及的知识点有500多个。

如果按照每个知识点可以编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各一道的话,那么,考生们备考过程中所练习的题目数量为1600道。考虑到不少知识点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易于命制出众多的花样翻新的能力型考题,本书作者认为考生们如果要确保自己的政治得分在65分以上,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练习的政治题的数量,应当最少在600道以上。

本书收入的题目共计900道左右,符合考生备考的需求,又避免题量过多造成负担。其二,群策群力,强强联合,确保图书的高品质。

本书是集体协作的结晶。考研政治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门学科构成。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本书的各门学科,均由对口专业的老师负责编写,确保全书质量的均衡。其三,依据规律、循序渐进的内容编排。

全书由“选择题篇”和“分析题篇”两大单元组成。这种编排方法,不仅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随意和无序,而且将考生的复习过程自觉地引导到系统复习的轨道上,契合学习规律。

祝同学们学有所获,考研成功!徐之明

第一部 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A.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厂房

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

C.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

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马克思1883年3月去世,安葬于英国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最初的安葬地是公墓内一处偏僻的角落,甚至连墓碑都没有。后来,英国共产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共产党的捐助下,为马克思重修了新墓。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该名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鲜明的阶级性

3.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

A.实践性

B.时代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

4.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从而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高度统一的。之所以能够实现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在于()

A.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

B.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C.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D.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思想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的思想成果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包括()

A.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

B.恩格斯所提出的观点

C.列宁主义

D.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众多因素推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有()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十月革命

4.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体内容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

A.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B.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C.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D.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6.无产阶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要和实践基础。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历史事件有()

A.俄国十月革命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英国宪章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7.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学说有()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C.相对论

D.生物进化论

8.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除了科学性、革命性之外,还有()

A.理论性

B.实践性

C.人民性

D.发展性

9.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集中表现在()

A.它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它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它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它是详细描绘理想社会的可靠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

A.马克思

B.列宁

C.黑格尔

D.恩格斯

2.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属于()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古代唯心主义和近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心主义和机械唯心主义

6.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世界统一于物质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世界可以被认识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其关键之处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8.自从有了人,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都发生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规律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9.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是()

A.对物质联系的看法

B.对物质发展的看法

C.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看法

D.对物质运动的看法

10.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最高共性是()

A.主观实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普遍性

D.系统性

12.物质的对立面是意识。下列关于意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映象

B.意识是特殊的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1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静止

B.运动

C.时间

D.空间

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存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1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科学文化实践

C.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D.认识世界实践

16.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界

B.人的意识

C.世界的物质性

D.人类的实践活动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

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

18.“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9.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

A.简单

B.低级

C.前进

D.联系

20.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若干基本环节构成。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或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2.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23.把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分来开的依据是()

A.事物的量

B.事物的度

C.事物的质

D.事物的发展方向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方向和道路

25.在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环节中,因果关系体现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

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

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

26.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27.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人们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承认规律的能动性

C.发明客观规律

D.对客观规律进行改造

28.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认识

B.实践

C.创新

D.改革

29.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30.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可以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受”,其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2.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4.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典型的()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5.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36.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以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3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下列选项属于意识的是()

A.心想事成

B.投石问路

C.杯弓蛇影

D.海市蜃楼

38.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39.哲学中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下列选项属于物质的是()

A.真理

B.谬误

C.价值

D.直觉

40.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41.毛泽东同志不仅是革命领袖,也是优秀的诗人。他所写的词中有这么一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词包含的哲理是()

A.时间的一维性

B.空间的广延性

C.时空的无限性

D.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42.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4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揭示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选择性

C.创造性

D.任意性

4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接该思想,其学生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这一观点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诡辩论

D.形而上学

4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这句话说的是()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46.有这样一则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47.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8.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49.中国有一句古话:“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时间的绝对性

B.时间的相对性

C.时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有限性

50.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是()

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5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52.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53.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人们耳熟能详、口耳相传的“孟母三迁”的典故,便出自此。从哲学方面看,“孟母三迁”所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54.列宁说:“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该论断所包含的原理是()

A.物质的统一性原理

B.可知论原理

C.辩证法原理

D.反映论原理

5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该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56.《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表达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先验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观点

57.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该论断包含的哲理是()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发展的

C.世界是可知的

D.改革是必须的

58.《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这是一种()

A.辩证法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59.“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A.否定之否定原理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

60.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与该论断意思相同的论断是()

A.“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B.“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C.“欲速则不达”

D.“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61.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命题是()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D.“实践出真知”

6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63.黑格尔指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主张“理在事先”;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B.都属于相对主义

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4.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间,为了治理水患,下达了大量的“治河谕旨”。有大臣建议将这些治河谕旨编撰成书,作为今后治河的依据和指导。对此康熙明确给予拒绝。他说:“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体现了()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唯物史观思想

65.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于光远曾发明了一门独特的“喜喜”哲学,对此他这样解释:“我的生活哲学很简单,叫做‘喜喜’。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喜’是名词,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会无端发愁。因为,人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总是纠结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记了能给你带来快乐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欢高兴的事,也就是喜欢‘喜’。”这种“只记住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表明()

A.意识具有目的性

B.意识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实践性

D.意识具有相对性

66.“蝴蝶效应”是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是可知的

B.物质是矛盾的

C.物质是联系的

D.物质是客观的

67.《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所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优美动人,思想认识深刻犀利,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的过程,见微知著,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其中结尾段中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句震聋发聩、启人深思。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B.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D.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8.“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蹿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

A.不能把物质当做意识

B.不能把运动当做静止

C.不能把现象当做本质

D.不能把偶然当做必然

69.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辩证思维方法(主观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主观辩证法的基础是客观辩证法。分析与综合这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

A.普遍性与特殊性

B.共性与个性

C.局部和整体

D.现象和本质

70.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展开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归纳和演绎

B.分析和综合

C.抽象和具体

D.逻辑和历史

71.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之所以要提倡创新思维能力,其哲学依据是()

A.联系观

B.发展观

C.矛盾观

D.物质观

72.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

A.辩证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战略思维能力

D.底线思维能力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A.物质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所回答的问题包括()

A.世界的普遍联系问题

B.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

C.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

D.世界的本原问题

3.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而言,它们的关系问题是()

A.任何哲学家都研究的问题

B.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C.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下列选项中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有()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5.以下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可以被认识

6.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立的两种方法论。二者的具体区别有()

A.世界是否可知

B.世界是否联系

C.世界是否发展

D.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内部矛盾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A.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形态。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的有()

A.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当代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B.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纯粹自发的猜测

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0.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意义具体体现在()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B.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C.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过程经历的发展阶段有()

A.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由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1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该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A.意识的来源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在是客观的

C.意识的外在是主观的

D.意识的存在形态是主观的

1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A.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世界可以被认识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1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体系由规律和基本环节构成。其中属于辩证法体系的规律有()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6.马克思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其原因是()

A.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C.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

D.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外孕育成熟的,具有造反精神

17.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其中其区别和对立表现在()

A.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地位和作用不同

D.变化发展的前途不同

18.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

A.归纳和演绎

C.抽象和具体

B.分析和综合

D.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1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规律的两种形式。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A.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B.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C.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D.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但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0.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是()

A.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

B.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

C.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

D.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21.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论断有()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行”

C.“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

22.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关于哲学的内涵,正确的解读有()

A.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哲学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形态

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3.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它无疑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其中的含义包括()

A.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

B.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C.唯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D.唯心主义是人类的思想成果

24.里约奥组委于2014年12月23日公布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受巴西植物启发,两个吉祥物分别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和植物,体现出桑巴国度的热情与奔放。吉祥物的设计过程表明()

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B.观念的东西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

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实原型的模仿

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

25.有思想家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认()

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6.恩格斯在其经典著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的论断有()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依据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

27.关于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完全对立的

C.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D.人与自然界总是和谐统一的

28.刚刚过去的长达一个月的雾霾天气给公众上了一堂环保课。“光盘行动”成了新潮流。爱环保不放鞭炮,爱“光盘”拒绝“剩宴”,爱节俭不爱浪费,蛇年春节,人们掀起了过年的新风尚。这说明()

A.人与自然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B.人类不正确的实践活动不仅伤害自然而且会伤害自身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完全是无能为力的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是()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0.工程师在建造房屋前,先在脑海里构思出房屋的模型,然后画出工程设计图,再通过工人的努力,造出现实的房屋。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有()

A.先有事物的观念而后才有事物

B.人能够把思想转化为物质

C.人的观念决定了事物的面貌

D.人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1.中国有句俗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它所包含的哲理有()

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C.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客观对象无关

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2.“望梅”能短暂“止渴”,但不能真正“解渴”,这说明()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3.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是一种物质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34.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的表达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5.正确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述有()

A.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B.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C.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唯物主义学派和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区别有()

A.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B.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

C.对认识本质的看法不同

D.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

37.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该论断包含的观点有()

A.自然界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

B.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

C.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明的

38.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以下属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有()

A.存在和思维

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C.价值和真理

D.实践和认识

39.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物体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出现“尺缩钟慢”(空间变小、时间变慢)的现象。该现象表明()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

C.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

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

40.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

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被认识和认识的关系

B.产生和派生的关系

D.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41.古代典籍《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

A.嘲讽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B.指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C.说明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揭示了量变质变的原理

42.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有关学者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龙是由蛇的身、鹰的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等“组合”起来的“观念物”。“龙”的产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的事实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依据

C.意识对客观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D.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3.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副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涵的辩证法思想有()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把握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D.实践决定认识

44.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当时的革命斗争经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若干红色根据地的出现与存在,属于()

A.质变过程中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B.质变过程中旧质在量上的收缩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质变

D.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

4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揭示了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些关系有()

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46.中国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以下体现量变质变关系的谚语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47.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选项有()

A.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B.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事例说明()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9.以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剥削社会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B.实践——认识——更加高级的实践

C.种子——种苗——种子

D.团结——批评——更坚强的团结

5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性有()

A.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都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

C.都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1.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对两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之后的岁月中,在WTO的框架下,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长足发展,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的“双赢”。该事例在辩证法上给人们的启示有()

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52.“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是一句有名的格言,典出《新唐书》。该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和本质

B.量变质变规律

C.原因和结果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3.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其中因果联系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以下论断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论断有()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C.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D.满招损,谦受益

54.马克思指出:“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该论断告诉我们()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以下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有()

A.价值与使用价值

B.价值与价格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价格与交换价值

5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7.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把握底线思维的哲学依据是()

A.对“度”的辩证认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否定之否定

58.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该论述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联系观

B.发展观

C.矛盾观

D.质变量变规律

59.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的哲学依据是()

A.联系观

B.发展观

C.矛盾观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可知论、反映论。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群众的观点

2.实践由主体、中介、客体构成。实践主体是指()

A.具有行为能力的人

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

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D.主观和客观关系

5.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经验到理论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其中的原因是()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8.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

A.主观性

B.一元性

C.客观性

D.历史性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为正确的确定性和真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绝对性的根源是()

A.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性

B.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

C.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真理性

D.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实践性

11.真理与谬误是认识的两种形式。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客观是否与主观相符合

B.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C.主体是否与客体相符合

D.客体是否与主体相符合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的这个特点是()

A.直接现实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辩证统一性

13.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主观性

14.对同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象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5.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

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

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的认识由人的身份地位决定

16.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

A.都是反映论

B.都是先验论

C.都是可知论

D.都是实践论

17.马克思有句名言:“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

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

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

18.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C.能不能付诸实践

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19.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

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

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21.“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源于实践

B.认识指导实践

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22.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

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一途径

B.实现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

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

23.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来自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

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4.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

C.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D.断言真理具有相对性

25.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心想事成

B.成事在天

C.坚持就是胜利

D.无限风光在险峰

26.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

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

27.列宁说:“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断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理性因素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8.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该论断揭示了()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C.间接经验对认识的影响

D.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影响

29.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所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具体表现为()

A.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

30.“熟知不等于真知”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

C.感性认识贴近现实

B.感性认识具有具体性

D.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31.“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2.真理原则要求是()

A.主体改造客体

C.客观符合主观

B.客体制约主体

D.主观符合客观

33.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的起始阶段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印象

3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决定真理一元性的是()

A.真理的绝对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主观性

D.真理的客观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终极)来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