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装甲战1941-197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5:02:17

点击下载

作者:邓涛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平洋装甲战1941-1975

太平洋装甲战1941-1975试读:

前言

尽管不同于西欧或是东线战争,在亚太地区进行的战争一向被认为机械化对抗程度不高,但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东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以及印度支那半岛的确上演了连绵不断且极富地域特色的装甲机械化战争。

本书正是从这样一个一向被视为“荒漠般的领域”为切入点,详细地将这一段历史还原出来。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为“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的装甲机械化战争”及“1954-1975年发生在越南及印度支那半岛上的装甲机械化战争”。详细地从技术、政治历史背景、战役态势、战术运用、战例等方面,将“太平洋装甲战”以多层面、多角度的方式全景展示出来。第一部太平洋装甲战(1941-1945)

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意义上的地面机械化战争只发生在东线。以至于有人说,东线战争似乎就是一个个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德国士兵和铺天盖地、咆哮而来的大群T-34坦克间的战斗。当然,这种场景对苏联人来说也一样——坦克和反坦克作战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同期的太平洋战争,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是由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海空大战所构成,尽管鲜为人知,却不代表装甲机械化战争的形态在这一区域未曾出现过。“敌人的力量主要依靠他们的坦克。很明显,我们同美国军队的战斗就是同他们的M3和M4坦克之间的战斗。”这是日本第32陆军部队指挥官牛岛满中将,在1945年春准备率领他的部队前往冲绳同美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时所说的话。对于那些很少接触太平洋战争中坦克战的军事历史学家来说,他的这种说法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惊讶,甚至嗤之以鼻。但事实上,虽然舰炮低沉的怒吼和飞机引擎的尖啸似乎淹没了一切,可如果仔细聆听,我们仍会发现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其实充斥在这场战争的每个角落。第一章 1941年12月:战争的开始

1941年12月7日,当日本以偷袭珍珠港的方式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时,日本关东军早已陷入了亚洲大陆战争的汪洋之中——在这片大陆战争的泥沼中,关东军除了不断地对孱弱的中国进行缓慢地吞食外,还也在1938年的哈桑湖和1939年的哈勒欣河与苏联红军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斗。在此前发生的战斗中,面对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日军坦克部队展现出了相当明显的优势,这使日本军方逐渐产生了“日本坦克东亚无敌手”的轻狂心理。讽刺的是,这样一来反倒限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日军坦克部队主力装备不过是以法国雷诺FT-17为原型的日本参照设计仿制版——即所谓的“89式中型坦克”,并以少量最新型的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为辅助。在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导火索的全面侵华战争打响时,这些在一战古董基础上修修改改而来的日本山寨货其实早已落后于时代,只不过凭着对手完全缺乏任何现代化反坦克手段,才得以在中国战场上大肆逞威。

1939年诺门罕战役的惨败,大大震惊了日本陆军。日本人猛然间发现,苏联红军不但装备了大量现代化装甲技术兵器(与俄国人的BT-5相比,日本人手中最新式的95式轻型坦克与97式中型坦克仍显劣势),而且还对机械化战争进行过深刻而细腻的研究。作为一种本能反应,日军紧急推出了一种装备了一门长身管47毫米炮的97改中型坦克(与此前短身管的57毫米炮相比,更强调了反坦克能力),企图以此拉平日苏双方在装甲技术兵器上的质量差距。日本陆军片面地认为他们所装备的坦克的低劣性能是关东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问题在于日本军队的建设重心向来在于海空,对陆军的资源投入一向不足,只是一味地要求士兵和低级军官发扬“肉弹胜钢弹”的武士道精神。这种97改中型坦克的生产优先权很低——直到1943年,才拥有了足够数量的97改坦克,可惜这个时候,它已经再一次过时……当然,随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装甲力量在规模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比如,驻扎在我国东北(伪满洲国)的关东军混合机械化支队被重编为第1、第2坦克旅团(每个旅团包括3个坦克联队)。除此之外,日本陆军还组建了数量多达12个的其他独立坦克联队,作为在进攻作战中的突击力量。陆军的10个甲种常备步兵师均编有一个坦克中队,通常装备9辆95式轻型坦克,许多步兵团也都有一个装备94式超轻型坦克(日本制造的坦克,外号“小豆坦克”)的搜索中队以替代传统的骑兵。1944年,日本陆军第14步兵师团(甲种师)师属坦克中队装备的95式轻型坦克,第14步兵师团的坦克以传统的三菱星升日图案标记。该标记有很多样式,一些别出心裁者还会在每个尖角中心增加一个光圈;同时,该图案也可能被涂成不同的颜色(如红、白、黄)以示区分。

在1941年以前,日军主要在中国北部的舒适气候环境下作战,并没有任何丛林作战经验。但日军却乐观地相信,在他们的下一个目标——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丛林中,坦克一定能像在中国战场上那样,发挥“意料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思的是,日本人的这种盲目而无知的自信,却得到了对手们出人意料的“配合”,尽管在理论上,盘踞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军不应像中国军队那样极度缺乏现代化装甲或反装甲武器。1941年12月,当日本人开始发动两栖袭击时,这些骄傲的欧洲殖民军的的确确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英国人舍不得抽调他们在欧洲战场上的宝贵装甲力量,仅为新加坡和马来亚的驻军装备了少量的兰彻斯特和马蒙·哈宁顿式装甲车;至于迟迟才为太平洋战场分配的两个坦克团,在日军发动突袭时,它们仍在途中。荷属东印度(即印度尼西亚)军队(KNIL)计划以675辆坦克加强他们的力量——75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1936年式轻型坦克、600辆马蒙·哈宁顿式轻型坦克,然而当日军开始出现时,这些纸面上的装甲力量仅49辆到位。当然,荷属东印度军原本也有些零散的装甲连,其中一个装备有12辆阿尔维斯·斯特劳斯勒AC3D,一个装备有本地制造的Overvalwagen装甲车和美国M3A1轻型坦克,还有一个装备有克虏伯PanzerkraftwagenI号轻型坦克。至于控制着菲律宾的美国人,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当1941年12月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时,美国国会才急急忙忙地批准向菲律宾的吕宋岛派遣由第192和第194坦克营组成的暂编坦克群,这个坦克群共装备有108辆M3轻型坦克、50辆M3式75毫米火炮搭载车(一般称为SPMS自行火炮)。上述数字加在一起,就是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前,盟军(也可以说是西方殖民军)在东南亚装甲力量的全部家底。当然,考虑到日本的战车部队力量也没好到哪里去,若能合理利用这支装甲力量,倒也勉强能应对,但现实情况会尽如人意吗?这辆日军从中国军队手中缴获的德制Pz.Kpfw.I Aust A.轻型坦克的展示,达到了日军鼓舞士气的目的。荷属东印度军队装备的哈林顿·马蒙轻型坦克。荷属东印度军队在1941年初就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重新武装计划。但在战争爆发前,只来得及将计划中600辆哈林顿·马蒙轻型坦克中的25辆运来抵御日军的进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