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3:33:14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试读:

前 言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家族不断壮大,是因为它语言凝炼、涵义丰富,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偏重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人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二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三是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丰富的中华典故吧!

本套书全部精选中华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亲情故事》、《感恩故事》、《美德故事》、《爱心故事》、《心灵故事》、《修养故事》、《勤俭故事》、《习惯故事》、《处世故事》、《交际故事》、《读书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爱国故事》、《军事故事》、《英雄故事》、《智慧故事》、《谋略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2009年1月

方寸已乱

“方寸已乱”说明心中非常紧张,顿时六神无主,再没有心思办事了。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时代有一个叫徐庶的人,年轻时喜好击剑,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后来一心一意在学问上下功夫,后来他非常有成就,机智谋略,为当时的人所称道。刘备知道了徐庶是个有谋略的人,便请他在自己手下做事。当时刘备由于兵败,暂时在荆州刘表处安身,没过多久,刘表死了,曹操来取荆州,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徐庶因为是刘琮的部下,他只得向刘备辞别,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将军及诸位一起共同努力,建立王霸的事业,由于我心里一向敬佩你;现在我的老母被俘,我的心中很乱,对你们的事业没有帮助,我在这里向你告别了。”离别时,还特别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以取代自己,刘备才得以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来作军师,创下了一番事业。

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比喻自取灭亡。

此典出自《梁书·到溉传》:“荩受诏便就,上览以示溉曰:‘荩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因赐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一个大臣,名到溉,字茂灌。他非常有才学,而且为人厚道,很受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的赏识和信任,二人经常下棋、打赌,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虽然如此,到溉还是十分谨慎、谦虚,这样就更得梁武帝的欢心。到溉有个孙子,叫到荩,从小就很聪明,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等职,受到梁武帝重用。

有一次,梁武帝叫到荩赋诗,到荩接受诏令后,马上赋诗一首。梁武帝阅后,非常赞赏,并把这首诗拿给到溉看,并且对他说:“到荩无疑是一个才子。不过,我反而产生了一个念头: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出色,可能是到荩替你写的吧!”开了这个玩笑之后,梁武帝信手题了《连珠》一诗,赐给到溉。这首诗写道: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这首诗还是是在开到溉的玩笑。大意是说:你研磨着墨汁写文章,奋笔疾书写书信。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不怕焚毁自己,也要把文章作出来。然而,人总是要老的,你已经年事高迈了,无奈力不从心,写不出文章来。那么,可以捉刀代笔,叫年少的到荩替自己写。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受到株连。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必己》:“宋君亡珠,殃及池鱼。《风俗通》和《广韵》均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司马叫桓魋。有一回,桓魋得了一颗宝珠,宋国国君想独占,于是就给他加了一个私藏国宝的罪名,打算把他驱逐出国。可是尽管宋君采取了种种手段,桓魋一直不肯交出宝珠。宋君又派人抄家,还是没有找到。他们逼问桓魋把宝珠藏到什么地方去了,桓魋说:“扔到鱼池里去了。”宋君马上下令,汲干鱼池的水,寻找宝珠。最终,宝珠没找到,池子的鱼却遭了殃。

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国都的城门有一次着了火。人们为了救火,把城门附近护城河里的水都用完了,结果河里的鱼遭了殃。

处女遇盗

“处女遇盗”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对恶人,只能针锋相对地斗争,绝不能妥协,绝不能幻想。

此典出自《荀子·富国》:“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膕,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妙龄少女,脖子上挂着宝珠,腰间佩有玉环,身上带着很多黄金,在山中遇见了一群盗贼。强盗见财起意,他们要持刀抢劫。少女被吓得魂不附体,甚至不敢抬头看,她被吓得急忙弯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示愿给强盗作婢妾,然而,强盗还是把她杀了。

存亡继绝

“存亡继绝”比喻形容局势万分急迫。

此典出自《荀子·王制》:“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王制》是体现荀况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篇文章中,荀况顺应时代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作了理论上的论证,而且描绘出了一幅统一封建王国的理想蓝图。他通过对王、霸、安存、危殆、灭亡等不同政治状况的比较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君主集权,健全封建法制等一系列措施。

在对霸者进行分析时,荀况指出:霸者应该开辟田野,充实粮仓;磨砺兵器使之方便使用,慎重地招募和选择武艺高强的人;还应赏罚分明。同时还要保存将要灭亡的国家,使已灭亡国家的后代能继续祭祀其祖先;要保卫弱小的国家,制止那些凶暴的国家。这是荀况叙述霸者用此结好友邻,来扩大自己政治影响的一种策略。

厝火积薪

“厝火积薪”的意思是,把火放在柴堆下面。人们用它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此典出自《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西汉初年,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叫贾谊。他很有才华,在二十余岁时就做了博士,他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没有采纳。朝廷里的大臣嫉贤妒能,极力排斥他,于是贾谊被派做长沙王太傅。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在长沙写了《吊屈原赋》、《鹏(fú)鸟赋》等作品。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由于汉文帝想念他,又被召回朝廷。这些日子里,汉文帝忽然对鬼神发生了兴趣,叫贾谊给他讲述鬼神的本末。贾谊口若悬河,讲得娓娓动听、头头是道。夜深了,文帝却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地靠近贾谊,静静地听他侃侃而谈,始终不愿离去。后来,文帝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谊了。我觉得有些对不起他,感到很后悔。”于是,文帝叫贾谊做梁怀王(文帝的小儿子)太傅,对他很信任。那时,西汉的政权并不稳固。从外部来说,北方的匈奴很强大,常常侵扰汉朝的边境。从内部来说,天下初定,各项规章制度都没有建立和健全起来;诸侯王个个野心勃勃,都想同天子争个高低,从而扩大自己的地盘,淮南王和济北王都因为发动叛乱而被杀掉,天下人心不古。在这种情况下,贾谊数次向汉文帝上书,写出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要求汉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等级,使君臣之间上下有别;父子六亲各得其所;削减诸藩,控制诸侯王等等。

贾谊写道:“我认为,当前的政治形势很不好,应当为之痛哭的,有一条;应当为之流涕的,有二条;应当为之扼腕叹息的,有六条;其他违背情理、伤害道义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了。有些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大治了,可我却不能苟同。那些大谈‘安定’、‘大治’的人,如果不是愚蠢,那么就是阿谀奉承陛下,他们的一派胡言乱语,都没有实事求是,也不懂得什么是治与乱。打个比方说,将火种放到堆积起来的木柴下,却又躺在上面睡大觉,在大火燃烧起来之前,认为平安无事。当今的政治形势,跟这个十分相似啊!”

单衣更冷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遮遮掩掩固然出于一种自尊;但安贫乐道不是更达观么。

此典出自《笑赞》。

一个穷苦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夹衣,有人问他:“这么冷的天,你干吗还穿夹衣?”这个穷人说:“单衣更冷!”有人称赞说:夹衣胜单衣,单衣胜无衣,这个人真是知足常乐啊。另有一个人耻于人说他穷,一天身穿单衣访问朋友,朋友问他:“这么寒冷的天,为何还穿单衣?”那人回答说:“我原来患有热病。”朋友知道他没说实话,便极力挽留他到天黑,送他到凉亭内休息,寒冷的冬天把他冻的够怆,他忍受不了就跑掉了。过了几天,朋友问他:“前几天留宿,为什么第二天没有见到你人呢?”那人说:“我怕太阳出来以后天热,趁着早晨凉快就走了。”

阪上走丸

“阪上走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此典出自《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秦朝末年,群雄纷纷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原陈胜的部将武臣在夺取赵地后,自号武信君,他那里一时兵强马壮,引起了赵地周围割据势力的慌恐。

有一天,一个叫蒯通的人来到范阳城,对范阳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老百姓,听说您快要死了,因此前来吊丧;可是,我也向你祝贺,祝贺你见到我以后就不会那么快死了。”徐公惊异地说:“你依据什么说我要死呢?”蒯通说:“足下为秦国当了十多年的范阳令,谁了不清楚冤杀了多少人,砍断了多少手足!现在天下大乱,秦国的统治就要结束了,他们难道不报复吗?”

徐公一听,真的感到害怕起来,马上又问:“为什么见到你就会不死了呢?”蒯通说:“我来之前,见过了武信君。我对他说,范阳令徐公一心想投靠你,假如你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徐公,接着派出使者到处宣传,其它的城市一定会纷纷投降,就像泥丸在斜坡上滚动一样。这样,你就能够兵不血刃而取得很多土地。于是武信君接受了我的建议,并派我来见足下。所以,现在足下假如不想死,就只有投靠武信君。”

徐公听后,顿时感到眼前有了一条生路,感激地说:“麻烦您回去通报武信君,就说我已经愿意投降了。”

蒯通回去后,武信君派来一百辆马车,二百名骑兵带着封侯的印迎接徐公,四面八方的割据势力知道后,很快就有三十多座城市相继投降武信君。

鞭长莫及

“鞭长莫及”比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时期,楚国出兵去打宋国。宋王派人到晋国去见晋侯,把宋国面临的危险告诉给了晋侯,并且请求他出兵帮助宋国抵抗楚国。晋侯听了,便想一下子答应他。

晋国的大臣伯宗知道了这件事,连忙去见晋侯,对他说:“你答应出兵去救助宋国,在道义上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从当前面临的局势看来,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曾经这么说过,鞭子虽长,打不到马腹,现在楚国正强盛,不应该和它争斗。晋国虽然也很强,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那又何苦呢?为什么不看看形势,而违反它呢?”

晋侯听了,他觉得伯宗的话说得十分有道理,便婉言拒绝了宋国的请求。

别无长物

“别无长物”常用来形容此外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了。“别无长物”亦称“一无长物”、“身无长物”等。

此典出自《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南朝宋代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中说:“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东晋的时期,有一个叫王恭,字孝伯,他做过大官,曾经出任过丹阳尹、中书令、太子詹事等官职。王恭为官正直、敢言,生活十分简朴、清廉。

一次,王恭随父亲光禄大夫王蕴,从盛产竹子的会稽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他的同姓的一个老乡王忱去拜访他。两人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亲密地谈论着。王忱十分喜欢这领竹席,他认为,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到这里,必定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他便向王恭表明想要这张竹席。王恭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派人把竹席送给王忱。事实上王恭只有这一张竹席,因此以后他只好在草席上读书、吃饭。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感到非常吃惊,感到很过意不去。后来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好几张竹席,所以才开口和你要了一张,实在没有想到你只有这一张。”王恭回答说:“您不太了解我的情况,我王恭在生活上没有什么追求,从来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王忱听后,大为感动,对王恭的廉洁简朴的美德,更加敬佩。

冰消瓦解

“冰消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崩溃。

此典出自《隋书·杨素传》:“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为了消灭陈朝,统一全国,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总管,抓紧时间建造战船,训练士兵,等待机会南下灭陈。公元589年,隋军大举南下,一下子便灭掉陈朝,活捉了陈后主叔宝。杨素因为立下战功而被封为越国公。

杨素为人阴险,军纪十分严谨。一旦军令下达,将士们稍有违抗便遭杀身之祸;英勇杀敌的,能及时得到封赏。所以,他经常赢得战斗的胜利。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杨素的才能,他想尽办法笼络他。公元604年,杨广杀父篡位。消息一传出来,立即引起了宗室大臣的一致反对。汉王杨凉在并州起兵对抗。杨素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军还击。杨素的兵力虽处在劣势,但他声东击西,巧妙地运用了战略战术,不久便打到并州城下,杨凉被迫投降。

捷报传到京城以后,炀帝杨广非常高兴,亲自写了一道诏书,向杨素表示祝贺和慰劳。诏书中,杨广夸赞杨素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兵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回京后,被任为太子太师,第二年又被提升为司徒,改封楚国公。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后人也用以比喻事态非常严重,已无再造之功。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非常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能治好他的病,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于是景公就让人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亲戚关系,所以秦伯就答应让秦缓去医治景公。

当秦缓还没有到达晋国之前,景公在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对另一个童子说:“秦缓,是秦国的良医,可是一旦他来了,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躲开他好。”另一位童子回答说:“怕什么呢?我和你分居在肓的上面和下面,他就没有办法对付我们。”

景公醒来以后,感觉十分好奇。

秦缓到了晋国,替景公诊断了一番后,对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由于你所患的病症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肓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方所达不到的,因此没有办法了。”景公听秦缓说出来的病源,正好和梦中两个童子所说的话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礼物给秦缓,送他回去。

病卧牛衣

“病卧牛衣”形容士人生活贫困,又得了病,贫病交加,一筹莫展。

此典出自《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

汉代有一个人叫王章,字仲卿,泰山巨平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学上造诣很深了,并因此当了官。后来,他当了谏议大夫,由于在朝廷里直言敢谏,所以一时很有名气。元帝初年,他又被升迁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友善,二人同中书令石显不和,被石显陷害,王章被罢了官。成帝即位后,征召王章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当上京兆尹。那时候,帝舅大将军王凤掌管朝政,王章上书说王凤这个人不可以重用,因此他便得罪了王凤。王凤非常恼火,陷害王章,使他含冤而死。

当初,青年时代的王章在长安求学,只与妻子一起居住。一次,王章得了疾病,因为家里贫穷无被,他便睡在乱麻编成的为牛御寒的“牛衣”中,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与妻子诀别,哭泣起来。他的妻子十分生气,大声斥责他说:“仲卿!现在京师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中,有哪一个比你有才学?现在得了病,又贫困,你不自己振奋起来,反而大哭大叫,是多么没志气啊!”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意思是病重到没有药可以治疗,后来多用它比喻人或事情已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天之方虐,无言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愧不可救药。”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建立了西周。西周初期,奴隶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比以前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他们长期发动战争,给百姓加重了负担。周厉王即位后,政局更加混乱,他贪财好利,独自霸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行,谁若是不听从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厉王。

就这样,西周的政权慢慢地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那时朝廷上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名叫凡伯。他极力劝谏周厉王去除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哪里肯听,朝廷上的一些权臣都嘲笑凡伯,还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这之后凡伯感到非常气愤,他挥笔写成一首长诗,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凡伯写的这首诗,题目称作《板》,诗中有一节写道:老天正地行暴谑,不要这样来喜乐。老夫谆谆将你劝,小子骄傲意轻薄。说话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来戏谑。你的气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药。

凡伯的意思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不能把忧患当儿戏,要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全力阻止,如果忧患越积越多,到后来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果然不出凡伯的预料,西周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手拿武器,冲入了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西周从那以后就衰落下去了,于是便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也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不名一钱

“不名一钱”形容极端贫穷,一个钱也没有了。亦作“一钱不名”。

此典出自《史记·佞幸列传》:“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人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宠臣,名叫邓通。邓通本来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撑船把式。只是因为皇帝做了一个梦,邓通便飞黄腾达了。

原来,一天夜里,汉文帝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朝天上飞啊飞,可怎么也飞不上去,正在这时来了一个戴黄帽儿的年轻人,从后面往上一推,就把他推上天去了。他这时回头一看,看见推他上天的人是从身后往前穿着衣服,带子在后面的。等到他醒了之后,他就到处找梦中推他上天的那个年轻人。一天,他看见了邓通,觉得他与梦里的人一模一样,于是他心里非常欢喜,于是便将邓通安插在自己身边,当作他的心腹。并且赏给他几十万钱,又封他为上大夫的官职,可是邓通无德无才,只会奉承皇帝,陪皇帝游玩。

一天,汉文帝派一个相面的人去给邓通相面,相过面之后,他告诉皇帝说:“邓通这个人很贫穷,将来他必定会饿死。”

汉文帝心里十分不安,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寡人呀,我怎么可能会叫他受穷呢?”接着汉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这一下邓通可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

邓通从那以后对汉文帝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有一年汉文帝背上生了一个疮,流脓流血不停。邓通看到后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每天进宫去,替皇帝吮吸脓汁。

一次皇太子刘启来看望皇帝病情,皇帝说:“我的疮流脓流血,你来帮我吮吸一下吧,这样我会好受一些……”

皇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是他又不敢违旨,不得不硬着头皮吮吸一口。接着邓通却高高兴兴地吮吸起来,脸上露出谄媚的奸笑。皇太子看到这副媚态,非常讨厌,从那以后便对邓通产生了忌恨。

汉文帝死后,皇太子刘启即位,称为汉景帝。刘启便免掉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私自铸钱。刘启派御史查办,最终邓通的家产全被没收,邓通还负了几万钱的债务,顷刻之间便成了穷光蛋,连一个邓氏钱也没有了,吃饭、穿衣都要依靠别人救济。不久死在别人家里了。

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比喻遭到了冤枉;也可用它表示某人已表示宽容。

此典出自《汉书·直不疑传》。

汉代有一个人,叫直不疑,南阳人。汉文帝时期,直不疑辅佐文帝,并担任郎官。一次,与他一起居住的某公有事回老家了,误将别人的金子带走了。没过多久,金子主人发现自己的金子丢了,于是就怀疑是直不疑偷的。不疑并不辩解,马上承认道歉,并且买金偿还。到了后来,告假回家的某公回来了,把误拿的金子归还了回来,金子的主人十分惭愧。直不疑也因此被称为忠厚的长者。没过多长时间,直不疑得到提拔,当了中大夫。百官入朝,在朝廷会见的时候,有人诋毁直不疑,造谣说:“直不疑的外表、相貌倒是挺漂亮,可惜他同嫂子通奸,真叫人没办法!”直不疑听到这种谣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根本就没有哥哥的。”然而他并不进行辩解或替自己洗刷。

不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比喻严守成规,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或界限。

此典出自《晋书·庾亮传》:“亮知峻必为祸乱,征为大司农。举朝谓之不可,平南将军温峤亦累书止之,皆不纳。峻遂与祖约俱举兵反。温峤闻峻不受诏,便欲下卫京都,三吴又欲起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既而峻将韩晃寇宣城,亮遣距之,不能制,峻乘胜至于京都。”

庾亮,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庾亮长得十分英俊,并且善于谈论,喜好《庄子》、《老子》,讲究礼节。在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召他做官,庾亮不从。到了后来,他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成帝即位后,他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当上了中书令,执掌朝政。由于他乱杀大臣,所以引起各种势力的担心。

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的镇将苏峻、寿春(后改称寿阳,安徽寿县)的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军进攻建康。在这之前,庾亮就预感苏峻一定会成为祸乱,为了稳住苏峻,庾亮曾建议皇帝召苏峻为大司农。可是,满朝文武都认为不妥,平南将军温峤也多次写信想制止他这样做,所有的人都不肯采纳庾亮的建议。就在这时候,苏峻与祖约都举兵造反了。温峤听说苏峻不肯接受皇帝的诏令,便要从江州率兵去保卫京都,吴兴、吴郡等地又要组织反对苏峻、保卫皇室的义兵,庾亮觉得这样安排不是很合适,于是他不肯采纳这些建议和要求。他给温峤送去手书一封,写道:“我非常担心西部边陲的安危,胜过对历阳方面的担心。你镇守江州,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防区,不要越过雷池一步。”不久,苏峻的战将韩晃进攻宣城,庚亮派兵拒敌,但是也抵挡不住,苏峻乘胜到达京都。

沧海横流

“沧海横流”比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此典出自晋代范晋《〈春秋榖梁传〉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又见《晋书·王尼传》:“洛阳陷避乱江夏……常叹曰:‘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晋代城阳有个人名叫王尼,他住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当过护军的军士,给军府养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辅之在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离职守而去。护军为此大惊,于是就免去了王尼的职务。从那以后,王尼无以为生,只能靠别人的救济过日子。

王尼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儿子,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后因避乱从洛阳到江夏。他们一文不名,最后就只有一头牛,一辆车。白天出门觅食,晚上宿在车中。王尼对此感叹道:“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意思是说:海水四处奔流,使人无安身之处。

到了最后几年荆州又闹灾荒,王尼没有吃的,便把牛杀了当饭吃,把车打烂当柴烧。牛肉吃完,柴烧光,别无他物,父子两人终于冻饿而死。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形容遭遇惨败,以致胆小害怕得竟把外界不相干的事,也误认为可怕的事象。

此典出自《晋书·谢玄传》:“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晋朝的大将谢石、谢玄等领兵八万前去抵抗。符坚听说晋朝的军队很少,就立即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打算一举消灭晋军。可是却被谢玄的部下刘牢之独出奇兵杀死了他的大将梁成和一万多士兵。那时,苻坚站在寿隐城上见晋军的队伍十分整齐,将士十分精锐。当他看到八公山上长着许多草和树木的时候,竟然都以为都是晋兵,不禁胆怯地用手指着那些树木对站在他身旁的弟弟苻融说:“这是强有力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兵少呢?”后来谢玄又在淝水把苻坚打得大败。淹死在淝水里的秦军,甚至把淝水堵塞了。同时符融也阵亡了;苻坚也中箭受伤,带了残部仓皇往淮北逃跑。一路上听见刮风和仙鹤的叫声,他们都以为是晋兵追来了。

长门买赋

“长门买赋”形容妇女失宠,心境愁苦忧闷。

此典出自《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汉武帝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姑母的女儿阿娇,并且对别人说如果能够娶了她做媳妇,他就要造金屋给她住。后来汉武帝直的与阿娇成婚,立阿娇为皇后。陈皇后仗着汉武帝的宠爱,性格日益娇贵。但后来武帝又宠爱卫夫人,陈皇后非常嫉恨。有一段时间,卫夫人常常生病,有几次还差点没命了。汉武帝细查原因,发现陈皇后因为嫉妒卫夫人,在后宫中请一些女巫施行巫术。武帝非常恼怒,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将陈皇后贬于长门宫。

陈皇后贬居长门宫后,十分孤寂痛苦。她回忆起当年汉武帝“金屋藏娇”的许诺,觉得也许还可以使武帝回心转意。她听说蜀郡成都有一个才子叫司马相如,是天下写文章的妙手,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陈皇后派人给司马相如送去黄金百斤,请他为自己写一篇文章来打动汉武帝。司马相如真的为她写了一篇《长门赋》,赋中诉说了陈皇后居长门宫后的悲哀与愁苦,以及她对汉武帝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非常受感动。他马上赦免了陈皇后,并且与她和好如初。

长卿多病

“长卿多病”形容文人身体欠佳,疾病在身;但是有的时候,也可用来比喻文人因仕途坎坷而形成疾病缠身。

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司马相如有些口吃,不善于表达,可是他却写得一手好辞赋,善于著书立说,写有《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和《大人赋》等,在上流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他与卓文君结婚后,曾一度贫寒,但没过多久就很富足了。他当官为宦之时,不肯参与官僚之间的闲杂事,也不愿意管理国家的政务,总是以病为理由长期休养,从来不想升官发财。

陈蔡之虞

“陈蔡之虞”形容生活的窘困,家里几乎已没有什么余粮。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生在春秋时代的鲁国。他出生没多主,父亲叔梁纥便死了。孔子在儿童时期,就喜设陈俎豆,设礼容,17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嫠子在病重弥留前,他就对儿子懿子说:“孔丘年少好礼,将来一定会发达的,我死之后,你要把他当作老师看待,向他学礼。”懿子谨遵父亲遗言,真的向孔子学礼。然而孔子贫贱,人微言轻,谁看得起他这样的人呢?他只得去做司职吏,郁郁不得志。35岁那年,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昭公出师讨伐,但季平子联合了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抗昭公,昭公大败,投奔到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他见到了齐景公。景公问政,孔子能够对答如流。齐景公很想封孔子一块地方,让他治理。但却遭到宰相晏婴的反对。晏婴认为用孔子那一套方法治国,不是以老百姓的福利为前提的。景公当然是相信宰相的话,接着就对孔子疏远了。齐国有些大夫们有的竟然想害孔子。孔子在齐国待不下去,只得回鲁。那时他已42岁,鲁昭公死,鲁定公即位。季平子也死了。季桓子嗣立,季氏与阳虎因仲梁怀的事件,闹得十分不愉快。鲁国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世道浑浊,孔子就远离仕途,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书为生。孔子50岁时,鲁定公才用他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治。遂由中都宰做到司空,又做到大司寇。定公十四年,由大司寇摄行相事,诛杀乱政的官吏少正卯,做了三个月的宰相,把鲁国治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但是齐国看到孔子相鲁,这对齐国是不利的,所以便想出种种办法迷惑鲁君,使鲁定公堕入声色犬马的陷阱中,于是疏远而又疑忌了孔子。孔子便辞去官职,到卫国。适陈,过匡。因为孔子貌似阳虎,被匡人误认为阳虎拘留起来。最后弄明白了,又释放了。过蒲,反卫,适宋,去郑,至蔡,如叶,他老人家带着心爱的门徒,颜回、子贡、子路等,为的是想把自己满腹经纶,推销出去。但是每走一个地方,他们总碰钉子。各国的国君虽然都很客气的接待他,可就是不能重用他。孔子六十岁是在动荡中渡过的,这时鲁定公已死,哀公即位,孔子依旧在陈、蔡之间活动。陈国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南至安徽亳县。蔡国在今河南,新蔡、上蔡等县。这时吴国伐陈,楚国救陈。楚军停于城父(今河南宾丰),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来请孔子。陈蔡的大夫们,听说这件事,谋划曰:“孔子所说的话,都能说中诸侯之问题,他在我们陈蔡之间,住了五、六年,我们的毛病他都知道。假如有一天他被敌国所用,楚是大国,那时我们陈蔡的大夫岂不都完蛋了吗?我们不能让他到楚国去。”于是他们发动起来,把孔子围在途中,去不了城父,甚至连吃的粮食也没有了,饿得他和弟子们饥肠辘辘。有的饿病了,倒下去就站不起来了。一直到子贡至城父求救,楚昭王要率军来接孔子,孔子才得以脱身。

道旁苦李

“道旁苦李”的意思是,路边的李树,果多,是因为李子苦,过路的人不摘取。人们用“道旁苦李”表示为人所弃。

此典出自《晋书·王戎传》。

晋代王戎幼年时便聪慧过人,容貌俊美而又十分机敏。六七岁时,王戎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围栏中发起怒来,吼声震地。众人都逃走了,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情不变。魏明帝在阁上看到了,感觉这个孩子很不一般。又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道旁玩耍,看见李树结满了累累果实,同玩的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唯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大路旁却有很多果子,那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看,真的像他说的那样。

邓禹笑人

“邓禹笑人”形容官职卑微,志愿难遂。

此典出自《南齐书·王融传》:“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直中书省,夜叹曰:‘邓禹笑人。’行逢大航开,喧湫不得进。又叹曰:‘车前无八驺卒,何得称为丈夫!’”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王融(公元468~494年),字元长。祖父王僧达,在宋朝廷里当大官,父亲王道琰也身居要职。也许是家庭出身的影响,王融在青年时期就有强烈的当官欲望,他认为这个宦门子弟不当高官,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了高官,才心安理得。他聪明机灵,也有文才,年纪轻轻就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他给齐武帝(世祖)上书,要求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后来,他被任做秘书丞,没过多久又得到升迁。他的诀窍是,一有机会便向皇帝上书,捞个一官半职。

王融自恃门第高贵,关系网多,于是给自己定下升官目标,要在30岁之前爬上公卿要位。后来,他进入中书省任要职,真算得上是平步青云了。可他并不满足,夜里叹息说:“东汉的邓禹在24岁时就当上大司徒,并能够名垂青史,我让邓禹讥笑了。”有一次,他外出时遇上大船开航,路人喧嚣拥挤,阻塞道路,王融的车子过不去。他又叹息说:“车前没有八匹马开路,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因嫌纱帽小,终使锁枷扛。齐武帝病重时,王融打算伪称诏书,立自己的朋友萧子良为皇帝,最终被发现了,后来便被杀死了。那时,他只有27岁。

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投归刘邦后,不久便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面。韩信握有重兵,成了一个“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那时候,有一个叫蒯通的人,深知天下为刘邦还是项羽所得,韩信是问题的关键。蒯通又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到,大凡帝王,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所以,他劝韩信不依附也不损害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和他们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以便后来他自己得到天下。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在刘邦得胜后,最后因谋反罪被吕后诛杀。临死前,韩信想起了蒯通的劝告,非常后悔说:我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导致自己最终死在妇人小子之手。

东海孝妇

“东海孝妇”比喻遭人诬陷,蒙受冤屈。

此典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

汉代,东海有一个孝妇,非常年轻便守了寡,又没有儿子。她侍奉婆婆非常恭谨,婆婆让她改嫁,孝妇坚决不答应。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奉我,十分勤谨,又很辛苦。她没有儿子,又死了丈夫,我非常可怜她。我老了,长期拖累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我应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竟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告状说:“那个婆娘杀死了我的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婆。狱吏用刑拷问,孝妇只好屈打成招,违心供认自己杀死了婆婆。判决的文书到府里以后,狱史于公认为这个妇人奉养婆婆十多年,一向以孝顺闻名,根本不会杀死自己的婆婆。太守并不听从他的意见,于公就据理力争,可是无济于事。于公抱着判决文书,在官府大堂上失声痛哭,然后辞官而去。太守判决处死孝妇,最后天怒人怨,郡中大旱三年。后来,新太守到任,通过占卜的方法询问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判处死罪,而前太守硬是把她杀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吧。”于是,太守杀了一头牛,亲自到孝妇坟上祭奠,并给孝妇立下墓碑,表彰其孝。真的很巧,不久老天立刻降下一切喜雨,这一年五谷丰登。从此后,郡里的人更加敬重于公。

二者必居其一

“二者必居其一”说明只能在两样中只能选择一种。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向齐王提出很多建议,但齐王都没接受。孟子离开齐国时,齐王赠送给孟子一百金,他也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送给孟子七十金,他反而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赠送给孟子五十金,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是错的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你说的是非常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国,我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行吗?我到了薛国,看见到处都戒备森严,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五十金,我当然要接受。但我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谈到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飞将数奇

“飞将奇数”意思是命运不好。后人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遇不测。

典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辕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郤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在抵抗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他擅长骑射,十分勇敢果断,常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曾经打败过多次匈奴的入侵。匈奴的将士对李广又惧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年,匈奴入侵上郡,皇帝派朝廷内官跟随李广出兵抵抗。内官几十名骑兵发现三个匈奴骑兵,就向他们进攻。三个匈奴兵用箭射他们,把几十匹马全射倒了,还伤了一个内官。余下的人都跑来找李广。李广知道这三个匈奴人一定是神箭手,于是就亲自率领百骑去追赶。李广张弓放箭,射中二人,活捉一人。这时李广士兵发现迎面山上有匈奴的几千骑兵,正在观察动静。汉兵见敌人那么多,自己才一百多人,非常惧怕,纷纷要求逃走。李广制止说:“谁也不许动!我们离营地几十里路,假如现在撤回去,匈奴骑兵追赶我们,我们就全完了。我们不动,匈奴会以为我们是诱兵之计,一定不会贸然来追。”李广命令下马解鞍,就地歇息。匈奴果然没敢来追。半夜时分,匈奴害怕汉军设有伏兵,就悄悄把骑兵带走了。李广平安地回到了营地。

还有一次,李广出雁门关迎战匈奴,因敌兵太多,汉军败退,李广被匈奴俘虏。匈奴首领单于知道李广是汉朝名将,下令说:“要李广活着来见我!”匈奴骑兵用两匹战马拉成一个网袋,托着李广。李广当时有伤在身,无法行动。匈奴兵看守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广在两马之间的网袋上躺着,一动不动,佯装死去。行至十几里时,李广突然跳起,推倒身旁马上的看守,跃上马背,往南飞驰。匈奴一百多个骑兵急忙追赶,李广举弓射杀,最后逃回汉营。可是朝廷说李广损兵折将,又当了俘虏,罪当斩首。后来他花了大量的钱,才算赎回性命。

李广待人和气,对部下和士卒很友爱,每次得了封赏,都分给士卒享用。因此大家愿意跟他去作战。

李广为汉朝抗击匈奴,作战几十次,建立大小功劳无数次。然而却得不到朝廷重视,升官加爵都没有他的份。李广的堂兄弟李蔡,能力不如李广,声望更在李广之下,一开始是和李广一样做着小官。可后来却官位升到丞相。李广对这些很烦恼,常与朋友说:“我李广不比别人差呀,为什么论功行赏都没我的份呢?还是我的命运不佳呀!”后来,李广六十多岁时出征匈奴,由于受到排挤和挫折,他自杀而死。《史记》上在列举了李广的功绩后,评论李广说:“可惜他这个天下无双的名将啊,由于命运不好,得不到封赏呀!”

风餐露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劳顿或野外生活艰苦。

典出自宋代苏轼《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遇胜即徜徉,风餐兼露宿。又见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元朝末年,有一个十分磊落的人名叫王冕,他七岁上死了父亲,仅仅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去读书。他只读了三年书,就因生活所迫去给隔壁的秦老爹家放牛。在放牛期间,秦老爹给他的点心钱,他一个也不用,积攒起来买书。每天,他都是一边放牛,一边用心苦读,这样过了三四年,他就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不少道理。有一天,王冕坐在草地上,看见湖里十来枝荷花清新欲滴,非常好看,便下定决心要学会画荷花。于是,他用积下的钱托人买胭脂铅粉,学画荷花。初时,他画得不好,画了三四个月之后,那荷花样子颜色无一不好,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是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从那以后,他以会画荷花而远近闻名。

知县得知王冕画荷花的技艺出众,便要王冕给他画二十四幅花卉,王冕本不想画,但碍于秦老爹的情面不得不给他画了。之后,知县为讨好老师危素,差人下乡要王冕去县衙一会,王冕因鄙视官场生活,根本不去。过后,知县又亲自下乡来请王冕,王冕一直避而不见。因为这,秦老爹抱怨道:“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回答说:“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力,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与他结交?”接着王冕又对秦老爹说:“今知县回去,必然会设计陷害我,我打算外出躲避几时,请秦老爹代为照顾我的母亲。”秦老爹道:“你放心,一切包在我身上。”于是王冕拜辞了母亲和秦老爹,洒泪离别了家乡。

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路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半年后,危素回朝当了官,那时知县也升任去了,王冕才得以回到家乡。

风中残烛

“风中残烛”形容老年人衰退三竭,在世不久。“风中残烛”亦作“风前之烛”或“风烛残年”,比喻年老体衰,朝夕不保。

此典出自刘因,字梦骥,元时初年睿城(现在河北省容城县)人。他非常聪敏,并且肯下苦功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四书集羲精要》等。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一向对母亲很孝顺,长大以后,曾经在朝廷任右赞痒大夫。后来他因为母亲生病,就辞去了官职,回家侍奉母亲。

没多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有人问他干吗要放弃做官的机会,他回答说:“我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好比是‘风中残烛’,怎么可以远去贪图一时的富贵呢?”

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表示身体衰老,不能再有所作为。也可用以感叹光阴似箭,人已老去,难以有所作为。

此典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与余善。”

西汉有一个老臣,名叫冯唐。他因孝顺而有名,被推举为朝廷郎中令管辖下的中郎署署长,辅佐汉文帝。有一次,汉文帝乘辇(当时是用人拉的车子)经过郎署,看到冯唐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客气地称他为“父老”(老者的通称),问他家住哪里?是怎样来做郎官的?等等。冯唐虽然年迈,但是挺富有朝气,敢于直言劝谏,批判当时法制。文帝对他有时生气,有时喜欢,居然任他为车骑都尉,管理京师地面和各地方政府的车战之兵。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景帝任冯唐为楚相,后来又免了职。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即位。武帝下诏访求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冯唐又被举荐上来了。冯唐那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就任官职了。汉武帝就任用冯唐的儿子冯遂为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好朋友。

凤鸟不至

“凤鸟不至”用以感慨生不逢时,无法实现抱负。

此典出自《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传说在舜的时代和周文王的时代,出现过一种神鸟(即凤鸟),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那时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着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这些传说他是非常相信的。他空有满腹经纶,不被君主重用,所以不免满腹牢骚,他认为春秋时期的形势并不那么好。他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完了!”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比喻人交了好运,心思也灵敏了;人遭了祸患,神志也愚钝了。

此典出自宋代毕仲询《幕府燕闲录》:“吴参政少以学究登科,复中贤良,常草制以示欧阳公,称之,因戏曰:‘君福至心灵。’”

五代时期,军人专横,把百姓的生命、财产都当做小草一样,凡改朝换代或攻下一城,就允许士兵抢劫杀掠几天,以为“奖赏”,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刘知远建立了后汉王朝,做了皇帝。他也打算按老办法,搜刮京城老百姓财产“赏军”。他的李皇后就劝阻道:“你刚刚登上皇位,还没有给百姓一点点好处,就夺取他们的生活来源,不知多少人家会因为这家破人亡,这不是新皇帝应有的行为。我的意见是,把皇宫里全部财产都拿出来劳军,虽然不多,可是军人和老百姓都不会有怨言了。”刘知远听从了皇后的建议,所以,所有的大臣、将军、士兵都为刘知远的慷慨行为所感动。老百姓本来整日提心吊胆,因此店铺和住宅都关门闭户,京城如同一座死城,听到刘知远下令保护民众安全,全城欢腾,呼“万岁”之声震天动地,后汉王朝因此迅速巩固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评价此事说:“刘知远听从妻子的忠告,正是‘福至心灵’;而以前后唐庄宗皇帝听从妻子的谗言,杀了忠臣郭崇韬,真的是‘祸来神昧’。”

釜底游鱼

“釜底游鱼”指锅里的鱼,难以久活。人们用它比喻即将死亡的事物。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纲传》:“婴闻,泣下,曰:‘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今闻明府之言,乃婴等更生之辰也。既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纲约之以天地,誓之以日月,婴深感悟,乃辞还营。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汉顺帝派使者巡视各地的政风民情。朝廷御史张纲(字文纪)上书直谏,说大将军梁冀等人胡作非为,必须对他们以严惩。

当时,广陵张婴等人聚众造反,朝廷无力征讨。大将军梁冀想借机陷害张纲,建议任张纲为广陵太守。张纲到任之时,只带将吏十多人,来到张婴的营地,对他进行安抚,劝他归顺朝廷,使张婴备受动。

张婴哭着说:“我是荒远地区的蠢人,很难与朝廷沟通。只是因为忍受不了贪官污吏的侵凌和欺压,才聚众起事,苟且偷生。就像锅里的鱼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啊。您是一个开明的太守,听了您的这番话,我觉得自己有了再生的机会啦。但是,我们起兵闹事,已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我担心放下武器后,被朝廷捉拿杀掉。”张纲对于发誓,让张婴放下心来。张婴很感动,辞别张纲,回到营地。第二天,带着将士一万多人和妻子儿女,把自己绑起来面见张纲,并下决心归顺。

负郭穷巷

“负郭穷巷”的意思是指贴近城根的冷僻小巷。后指称贫寒之士所居住的地方;也可用来比喻人有才学,为人器重。

此典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汉朝文帝时期担任丞相的陈平,在少年时代家里十分贫穷,连媳妇都娶不上。巧的是,他的家乡户牖有一个富裕的张老大娘,张老大娘有一个孙女,嫁了五次人家,丈夫都死了,男人们视她为不祥之人,都不敢娶她。而陈平却想娶她为妻。有一次,城中某家死了人,陈平在丧家伴灵和料理杂事。因为他很贫穷,所以早到迟退,希望多得些报酬。张老大娘在丧家见到陈平,很看重他。陈平为了给张老大娘留下个交谈的机会,有意走得很晚。张老大娘跟随陈平到他家里观看,他家住在贴近城根的冷僻小巷,以一张破席子当作房门,可是门外却留下了不少长者车辆的辙迹。张老大娘回家对儿子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为妻。”儿子说:“陈平贫穷,又不肯做事,全县的人都笑话他,你为什么要把孙女嫁给他?”张老大娘说:“哪有像陈平这样洒脱的人,会一辈子穷困呢?”后来,她最后真把孙女嫁给他了。

负郭无田

“负郭无田”表示家中没有产业。

此典出自《史记·苏秦列传》:“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战国时,东周洛阳有个人叫苏秦,字季子。他一直穷困潦倒,连自家兄弟、妻子、嫂子也瞧不起他,对他十分冷淡。

后来,苏秦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合纵”之说,即让六国缔约,合力抗秦。六国的君主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封他为相,为纵约长,主持联合抗秦的事务。

当苏秦任六国之相,北上向赵王复命时,路过故乡洛阳。一路上车马众多,声势显赫,各路诸侯都以王侯之礼派遣使者相送。连周宣王听说后也感到十分恐慌,马上派人清扫街道,并派人到郊外慰劳。

苏秦衣锦还乡,一家人见他如此威风,都对他刮目相看。以前对他冷淡倨傲的兄弟妻嫂等人,现在变得毕恭毕敬,连抬头与他正视都不敢,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服侍他。

对比从前在家里的待遇,苏秦感叹地说:“同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他,贫贱时亲戚就鄙视他。更何况一般的人呢!”想到正是由于贫困,才促使他努力奋斗,终于成功,于是,他又庆幸道:“如果当初我有靠近洛阳城郭的两顷良田,便会安心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那么,我又怎么会有今天,又怎么能佩上六国相印呢?”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本指夫妻已经离婚后,不容易再言归于好;后人更把它引申出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再挽回。

此典出自《野客丛书·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朱买臣,是汉朝时吴县人,家里很穷,喜欢读书,不愿意从事生产,每天只好到山上砍些柴来卖,来以维持生活。买臣挑着柴在路上走的时候,一边还读着书,他妻子以为他在唱歌,屡次阻止他,朱买臣越发大声的读起来。后来他妻子嫌他贫穷,就要和他离婚。朱买臣笑着说:“我到了五十岁时,一定会富贵的,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你已跟我苦了这么久,再等几年,等我富贵以后,来报答你吧!”他的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种人,到最后一定会饿死在沟渠里,哪里还想富贵呢?”坚决要离婚,朱买臣留不住她,便让他走了。后来朱买臣真的当了会稽太守,去上任时路过吴县,吴县县官为了迎接他,叫民夫打扫街道,朱买臣的妻子这时也一起在打扫,她看见朱买臣富贵起来,要求复婚,朱买臣拿一盆水泼在马前,对他已离婚的妻子道:“你能够把这盆覆水收回来,我就同意和你复婚。”覆水是难收的,她遭了朱买臣的拒绝,羞愧和悔恨交加,竟自缢而死。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比喻宫廷势力倾轧、争斗不停的现象。

此典出自《旧唐书·文宗纪下》:“时李训、郑注谋诛内官,诈言金吾仗舍石榴树有甘露,请上观之。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剧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

唐文宗(李昂)时期,朝廷内部各种势力明争暗斗,朝政十分混乱。公元832年,唐文宗罢免宰相牛僧孺,任李德裕为宰相。李德裕得势,排斥李宗闵朋党,宦官势力多少有些削弱。公元834年,唐文宗得中风病,枢密使王守澄推荐郑注诊治,郑注竟成了唐文宗的宠臣。王守澄又荐举一个叫做李训的佞人,唐文宗认为他是奇士,要用作近侍官,宰相李德裕坚决阻止,唐文宗不听。王守澄、李训、郑注憎恶李德裕,让唐文宗召还李宗闵为宰相,斥逐李德裕出京。李宗闵得势,排斥李德裕朋党,官员调动不停,朝廷也因为这个而不得安宁,唐文宗束手无策,只好感慨地说,除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唐文宗想除掉宦官的势力。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他将心事密告李训、郑注。二人认为有利可图,都答应以诛宦官为己任,替唐文宗出谋划策,唐文宗任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为宰相。二人声威大震,杀死不少宦官,又杀死王守澄,也没人敢出来反对。二人密谋由郑注选凤翔兵数百人,作为亲兵,等到王守澄下葬时,唐文宗命令宦官去会葬,郑注操纵亲兵杀死宦官。

李训和党徒商议,以为这么办的话,功劳将被郑注占去,不如先下手,杀了宦官再赶走郑注,这样就可以独得大功。李训上朝,使徒党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有甘露,唐文宗令李训率众官去察看。李训回来说不像是真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令左、右尉仇士良、鱼志弘率众官再去察看。李训先使徒党率部曲数百人潜伏在左金吾,准备杀宦官。仇士良等发觉有伏兵,逃回殿上,劫持唐文宗进入宫内。李训见阴谋失败,出京避祸去了。仇士良等入宫,派兵分开捕李训和他的徒党,宰相李训等以下被杀者数百人,郑注也在军中被杀。经历了这次甘露之变以后,唐文宗被宦官监视,只好饮酒求醉,赋诗消愁,自己觉得比亡国之君还不如。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