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文库·自为班级与班主任的志业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0:13:1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剑平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品牌文库·自为班级与班主任的志业人生

学校品牌文库·自为班级与班主任的志业人生试读:

思想成就志业(代序)

李季

对一个班来说,班主任责任重大,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往往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而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个人学识与人格魅力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班主任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广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不少班主任从中受益匪浅,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了班主任队伍中的佼佼者,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带班方法,而且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探究、思考,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我们惊喜地看到,有不少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自为班级与班主任的志业人生》一书的作者王剑平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班主任的工作付出往往大于收获,因此,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情愿当班主任的。然而,王老师却是一个高远精神境界的追求者,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把教书育人作为志业,希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引领学生建立自己高质量的精神王国,盼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一生幸福。为了搜集教育资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王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之中,把自己的生活与教育结合了起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的有心人。

从书中,我们看到王老师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智去耕耘学生的心灵。他知道,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才是师爱的真谛。“打动了他的心,你就爱在了点子上。”他懂得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在王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哪怕孩子身上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也从来不抛弃不放弃。在他自己的班级试验田里,他感受到了快乐。他以最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始终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有为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有为之人。一个能够真正发现学生生命的燃点并且点燃其生命之火的人,便能够成为协助学生储备人生前行动力的人。我坚信王剑平老师一定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育工作者不是一般的工匠,教育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在班主任的成长道路上,王老师在不断反思着。为了不让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让自己适应学生,他明白只有遵循教育原则,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对班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主动去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够“直抵学生的心灵”。他一头扎入班主任工作中,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他设法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肯定自我、批判自我和教育自我,从而使学生不断成长;他还善于借鉴、调动身边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为我所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在教育方式上,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引领,又有当头棒喝、琵琶反弹的训导,在他的工作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很快,企图凭借自己上学时所学的知识去教一辈子书是绝对行不通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做一眼泉。在王老师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收获者,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学习以充实自己,阅读了大量的德育与管理专著。在书中,他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新的感悟,读出了境界,把一本书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读他人的书,想自己的育人事业。”他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进行反思,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领悟实质,真正懂得了读书的妙处。只有那些把自己的身子放得如大海那样低的人,只有向所有的人学习的人,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广博的智慧,从而积聚深厚的教育功底,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得心应手。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在学生心灵深处辛勤耕耘的教师,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班主任。教书30年的他,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现在还对班主任工作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不抱怨不厌倦,对教育充满激情,坚持用理想信念去点亮学生。如果每一个班主任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反思总结,把经验化为理念,用思想引领成长,爱的事业一定能成为他(她)幸福的志业,一定能够带给他(她)和他(她)的学生们美丽而丰富的人生。

绪论

一、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人才观——世界上没有一棵草是真正的杂草,人们眼中所谓的杂草其实都是花,它们会在自己生活的角落里开出小花来,哪怕是一朵羞涩的花儿,它只要能装点春天、装点这个世界,也是美的;世上也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是没有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如果要说有废物,那是因为把宝贝放错了地方;当然世界上也没有多余的人,没有真正的无用之人,之所以有那么一些人被人们斥为“废人”,那或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了不该生活的地方,缺少了应有的教育,或者是由于其早期的教育有所缺失,或者是引导教育不得法所致。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首先是要学会做一个好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其次才是培养能力,增长知识,领悟智慧。理想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育人理念——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块,之所以没有焕发出光和热,那是因为还没有寻找到生命的燃点,甚至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燃点,或者是他们的生活中就缺那么一把火,缺那么一把点燃他们生命激情的火;如果有人能够给他们找到那个燃点并且点上一把火,哪怕是一粒火星,它也会燃起冲天大火,发出最灿烂的人生光芒。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去点亮学生,唤醒学生,在于协助学生把人生机车的发动机安装好,让他们能够自动牵引,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外力推拉就能够自动前行,就能够奔向人生的理想目标。

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引领学生思考: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班集体,我们的人生应该走向哪里,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你就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在班级建设中,需要通过改造我们的班级,来雕琢我们的人生。而理想的班级应该是这样的:从外部看,家长与学生都愿意去读书,那是一个奋进的,积极向上的集体;从内部看,同学们团结进取,其乐融融。个个一身浩然正气,人人具有正念正思维,他们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直善良,坚韧宽容,和谐乐观。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班级建设中,还需要在国家与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班级德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有量身定做出有班级特色的建设课程,着力打造学生修身、广识、发展个性和提升智力的平台,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师生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不是整天嘻嘻哈哈拍肩膀的哥们儿,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究,学生也不是任老师呼来喝去的跟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去看待,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将心比心才能和谐共进;课堂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智;课堂下,师生平等交流其乐融融,师生共同进步。

语文观——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最有趣的课堂之一,它不应该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听;不应该只是老师板着脸或者拉长脸地说,学生苦着脸皱着眉地熬,或者昏昏沉沉地睡;语文课不只是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字词句,更应该是人生的语文,社会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眉飞色舞,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生或面带微笑两眼放光沉浸其中,不知时之已过,或全身心投入如沐春风,虽室外有鸿鹄翩飞而不觉,最好的状态是学生的眼光如有无形的线在牵引,犹如追光灯一般随着教师的走动而聚集或移动。

育人语录:

人生格局要大,视野要开,胸怀要广;

没有进行规划的人就没有美好的人生;

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可以走遍天下;

每克制一分诱惑就坚强了一分;

有准备的人就是准备成功的人;

提前五分钟等于准时。

人生需要光亮,社会需要光明,人类需要光芒。

生命有时是混沌的甚至充满迷茫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你却有能力让那些生命,让自己学生的生命发出光亮。而当无数的光亮汇聚在一起时,人类就将走向永久的灿烂。

有了光亮,就能够看清道路,就有了方向;有了发动机,就具备前进的动力,就有了自主,就能够自为。

为此,我努力着,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发现学生生命的燃点并且点燃其生命之火的人,能够成为协助学生“安装发动机”的人,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这或许就是我人生的使命和生存的意义所在。二、“自为班级”建设绪论

有人说,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本领;也有人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人说,教育就是爱、就是激励。而我则认为教育是点亮人的事业,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的人。怎样寻找到学生生命的燃点以及怎样一步一步点燃它,并且使之呈现燎原之势,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着力思考并且认真研究的事情。通过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主,再从自主走向有为,最后走向自为,这是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与德育的自身规律。只有培养出能够自为的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我们的班级建设就是围绕如何打造“自为班级”、培养“自为学生”来展开的。(一)他律是社会走向和谐的保证

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里,根据人生道德的形成规律,人在儿童时期一般都处于他律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律是需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在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很强,这时候非常需要一个智慧的长者为其成长指引方向。而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经历他律,自律才能成为必然结果,人们才会逐渐地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当然,他律,不仅仅是指他人的约束,更多的是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大自然存在的种种法则,以及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尽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逐利性和惰性亦是人的天性,在重大利益面前,人们难免不受诱惑;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放纵自己,甚至会干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人们也常常会因“羊群效应”而身不由己失去理性。所以,他律是必要的,乃至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都离不开他律。只有当所有人都在他律的环境中生存时,这个社会才和谐。

每当新学年来临,受以前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带来一些不符合新环境的东西。当学生在面对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不知道怎样去适应时,这正是进行他律教育的良好时机。当然,他律的形成,必须是以学生所处的环境、年龄特征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去制定的。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在制定他律时,调子不妨稍微高一点,措施也不妨稍微严格一些,不然,若总是降格以求放纵自己,一味“取法乎中”,甚至“取法乎下”,恐怕就只能“仅得其下”或“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了。(二)自律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在皮亚杰看来,所谓道德自律,就是指人们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自律当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自律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古往今来,凡是杰出的人物,无论他有多么过人的天赋,若不运用自律,就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毛泽东能够在学生时代就那样刻苦用功,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朗读,那样严于律己,其自律人格是成就其伟业的前提和关键。他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如果不是他终身依此自警自励,是绝对不可能成就他那亘古未有的事业的。

如果说“他律”是法治的话,那么“自律”就是德治。他律是除人内心以外的其他一切约束手段,而自律则是依靠个人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自我行为的约束手段。

当然,自律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自律当从最简单的做起,开始可以让自己做一些不愿做的小事,自律能力就会慢慢提高。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学校学习、生活、成长的,我们做教师的,特别是班主任,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重担。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呢?

第一,老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熏陶学生,此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我们要求学生有大格局大胸怀、立高远志向时,老师就不能仅仅是做一名教书匠;当我们希望学生刻苦学习时,我们老师也要手不离书,博采众长,不能一本书教一辈子;当我们要求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和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时,老师首先就要有高的修养,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

第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自制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一般来说,具有崇高理想抱负的人不会为区区小事而感情冲动产生不良行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不会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自制能力极为重要,而提高学生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教师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利用好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不断强化学生的意志力量。班主任应当指导学生把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对自己奋斗的目标要有高度的自觉。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诱惑时,一定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要明白一旦开闸放松自己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自己以前的努力都将白费。“每克制自己一分,就坚强了一分。”如果能够经常反思,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小结,写下可能半途而废的理由,逐一把它们念出来,并且宣布这些理由不能成为你的借口,再找出解决的办法,那么,一切外在的不良事物都不能困扰你,自制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第四,把自律当成习惯。自律不能只是偶尔为之,它必须成为你的生活方式。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习惯决定命运”,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的,只有把某种思想或行为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使其变得自然,自律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成为成功的助推器。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梦想,就必须向你的借口提出挑战,无论有多少个令你无法自律的理由,你都要认清,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借口罢了。幽默作家杰克森·布朗比喻得很好:“缺少了自律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或是原地打转。”自律是成长的基石,作为中学生,往往容易三分钟热情,这时候就需要他们人生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协助。(三)自主是人们通向成功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仔,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仔。”学生的成长亦然,老师也好,家长也好,社会也好,一切都只是外因,如果内因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就没有可能得到人们所需要的结果。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激发其自觉行为和主人翁精神,让其不断探寻自主成长模式。

在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时,班主任老师需要给“鸡蛋们”提供适当的“温度”,一定的时候“鸡蛋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化为“鸡仔”的。

1.“我的青春我做主”——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

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智力并不低于老师,只是他们受阅历的限制和缺乏生活的磨砺,急切之间难以做出正确而有效的抉择,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时间,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冥思苦想,或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而取得成效时,不仅有成就感,而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其自主能力。该放手时就放手,不管是学习还是思想修养,给他们时间去积累去反思,通过自己领悟得来的东西,他们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

2.“妹妹大胆地往前走”——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许多班主任局限于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或觉得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或感到太过麻烦而抱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既解放了我们自己,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何乐而不为呢?比如,要建立班干部队伍,把班务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空间去想象去发挥。毛遂自荐也好,竞争上岗也好,学生自治委员会也好,“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不会是难事。

3.“珍惜每次出丑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恰当的机遇

人们常说:“成功的门是虚掩着的,关键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抓住机会。”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班主任的责任不仅仅是告诉学生需要自己主动去把握机遇,更应该为其提供各种机遇,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集体活动中,班主任都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机会,特别是那些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更要激励他们像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一样“珍惜每次出丑的机会”,才能把自己锻炼得更优秀。

4.“狭路相逢勇者胜”——给学生以竞争对手

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我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经常让他们给自己树立一个友好的学习竞争对手,分阶段制定措施,一步一步往前赶,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需要鼓励其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哪怕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也不要紧。让他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笨,或许是以前底子没有打牢,或许是曾经有些疏忽,只要自己比别人稍微多用一些时间,多下功夫,没有赶不上的人。引导学生制订计划时可以循序渐进,先超过倒数第二名,再往前冲。这样,在学生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又不断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的较量。如此循环往复,假以时日,学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5.“宝剑锋从磨砺出”——给学生挫折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如果让学生们长期生活在顺境中,他们就容易产生优越感,有时候他们需要受点挫折,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因此,要锻炼学生受挫的心理能力。试题有时不妨出难一点的,挫一挫学生们的锐气,给他们吃一点苦头没有坏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且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要绕一些弯,甚至会误入歧途。如果能够让同学们在跌跤中学会走路,在学生时代适当遭遇一些挫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孟子·告天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锤炼意志,强固心志,实现人生目标。

6.“我思故我在”——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适当条件

学习对中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学校应该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纵观古往今来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思考。世界上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了的人不知有几何,却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不思考能做到吗?世界上每天又有多少人在洗澡,发现浮力原理的为什么就是阿基米德呢?就是思考在起作用。思考可以找到事物的规律,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相比于那些不会创新思考的人,善于思考就获得了竞争的优势。在班级建设中,我们班主任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思考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四)“立有为志,做自为人”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当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到最后走向自主后,就需要引导他们有更加高远的追求,要立有为之志,并且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自为之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做自为之人需立有为之志。理想是人生的航标,而当一个人具有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后,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不会出现精神空虚。班主任应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使学生有志气、有能力教育自己、提升自己。古往今来,圣贤们十分重视立志。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荀子在《劝学》中也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影响重大。”因而,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要有大理想、大视野及大胸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发展。

做自为之人需要恒久的毅力。苏轼告诉我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年轻人,往往一受到激励就热血沸腾,最容易三分钟热情,虎头蛇尾。而真正想成大事就必须有很强的自制力。如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班主任应当做学生成长途中的引导者与督促者。

做自为之人还需要珍惜时间、善于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远大理想,强化了内在品行的修养,还需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间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们的智力绝大多数也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人们的成就相差那么远呢?主要区别就在于有的人不善于利用时间,不明白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而有的人却绝不浪费哪怕分毫的时间。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也就等于珍惜自己的生命。”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只要充分利用好了时间和精力,任何人都可以成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享受甜美的生活。

当然,同学们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可能还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的安排未必科学以及学习方法未必恰当。这时候,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寻找那属于自己的方法,亦可为其介绍他人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鉴,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

如果说他律是让学生知道什么不可为,自律是使学生自己约束自己,不为不能为之事,那么自主就是学生自己要奋斗、要进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前冲力,而自为就是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修炼,最终达到当今社会所认可的成功(有为)。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摸索,努力探寻其中的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得出色。第一编仰望星空“自为班级”之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中国这辽阔大地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生活背景差别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模式与内容都是有差异性的,不是某一名班主任或教育专家的方式方法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思维方式或一些做法,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在研究自己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特色班集体。而特色班集体的建立,不是机械地管理,不是事务性地解决一些问题,而是要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核心,根据学生与班主任自己的修养层次与对教育的理解创建独具个性的特色班级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班级文化”则是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生活中影响班级成员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学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而“特色班级文化”就是班主任所带班级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是此时此地此班所特有的,与其他的班级文化有所区别。它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符合本班学生实际,能够促使本班同学健康快乐地发展。它也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我们九江中学是为纪念康有为的老师朱九江先生而创办的,秉承了九江先生“礼山学堂”的办学风格和佛山“有为南海”的理念。因为学生的成长总是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主自为的,再结合我个人的修为追求,我把所带的班定位为“自为班级”。我们的班级文化首先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是我们班级的生命,具有此班的班级特质;其次,它是根据班级现状,由本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是本班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再次,我们的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体现的是班主任的自为和学生的自为。

我们的自为教育建设理念与终极追求是“内圣外王”。我们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前提,以人格熏陶、氛围营造以及数字技术辅助等为路径,通过自知—自立—自主—自治—自为几个阶段,使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中学教育后,能为将来走上社会所公认的“成功”、“有为”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级文化建设得好,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维模式、情感态度、审美情操、行为方式和学习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2010年10月27日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一经公布,立即成为舆论焦点。在谈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时,《建议》用了“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个表述。其中“顶层设计”概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顶层设计本来是建筑学概念,为系统工程的专有名词。它是系统科学中的哲学思想,就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和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已是时代的共识,当今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时也需要“顶层设计”。自古就有“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说法,班级建设也只有进行“顶层设计”才能“纲举目张”,才能化繁为简,才能把班主任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没有去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而只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日常的管理,甚至连主题班会也开得很随意,对班级应该走向哪里、怎样走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当然也就谈不上具体措施。

所谓“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班主任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对所带班级进行总体规划。

首先,培养新时代所必需的人才需要“顶层设计”。“十六大”修订通过的中共《党章》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顶层设计,是党和国家为人才培养而进行的“顶层设计”。

因此,“顶层设计”不是拍脑袋的事情,不是班主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事情,也不应该是班主任的“摸着石头过河”,而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它需要我们对当今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时代所需要的,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的。班主任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的需要,还应该预见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那么,我们的顶层设计就需要站得高看得远,需要从更高远的视角去设计,加强对学生胸怀眼界的培养。

其次,学生的幸福成长需要“顶层设计”。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当然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国家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内涵还应该包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时期,他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和纠结,容易失去自我。因此,我们的顶层设计就应该包含:教育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明白做人的基本理念,懂得处理社会生活事件的方法,要知道向往光明,学会做人,掌握知识,领悟智慧,具备正念正思维,提高生活技能,把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包括掌握生存本领、安全防范和起码的礼仪等知识。顶层设计还应该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学业进步的关系,解决好学生成长动力的问题。总之,重视顶层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协调发展。

再次,把班主任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需要“顶层设计”。

班主任既要承接上级的所有任务,又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琐事、言谈举止、修养情操和学业成绩,还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甚至家长的培训。而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向前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班主任的工作林林总总,忙碌而烦琐。这也是那么多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而班主任总是喊又苦又累的原因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里又出现问题,他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杂,因此,这样的班主任常常被人们看做是“保姆、消防队员、警察”。那么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要从源头上化解积弊,而要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实践表明,对班级的顶层设计不足,就会使班主任疲于奔命,劳苦不堪。

在进行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时,我们需要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需要我们班主任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斟酌。既要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研究,又要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探索,还要对自己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进行了解,在充分做好功课之后才能够做出切合实际的顶层设计来。

在进行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时,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品德修养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提升的关系,智力开发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传统美德的继承与现代人才素质需求的关系。

在进行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时,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与道德的培育。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俗话说:“小胜靠智、中胜靠谋、大胜靠德。”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具有良好的修养。道不远人,要想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远更顺,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尤其需要考虑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在强调道德上的自我教育时认为“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一个太阳”。因此,班主任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把德行修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在班级建设中,人们对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有不同的理解,2009年8月24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第二条里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既然是人生导师,就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指路人,“顶层设计”意味着班主任要为学生的人生之舟当好“舵手”、做好“总设计师”。因为学生自己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对世事、对人和对自身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己尤其缺乏正确客观的了解,对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身上透露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言行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所以这非常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让学生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最终既为建立优秀班集体奠基,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有了顶层设计,我们的工作会更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班级管理中的“道”与“术”——从《道德经》中看教育

夜读《道德经》,见圣人言“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乃大道”。一时听起来很玄,不知所云,旋即心有所悟,欣然而笑。“道”为何物?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道”,原来就是对万事万物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高度抽象的概括。

具体地讲,“道”是指物质运动的规律。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大道泛兮”,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道”还是法则。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人们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需要,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

由此看来,所谓“道”,就是自然规律,是理论,是法则,是具有普遍性的。按照“道”去做事就能够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而“术”呢?“术者,道之用也。”道家认为,未得大道须先通小术。“术”指专业的技术、技能和技巧。通过反复练习可以使“术”有量的提高,但提高范围有局限性。而通过对“道”的理解、领悟和创造,“术”的提升就可以无止境了。

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既要讲“术”,更要重“道”。所谓“术”,即管理技巧、艺术;所谓“道”,即管理理念、境界、按规律办事。

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如果一味追求“术”,追求管理的一招一式,那只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道”才是我们一切班级工作的最高指导原则,这“道”就是育人理念,就是班级的管理理念、指导思想,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确定的具体班级制度和班级措施。

为什么魏书生老师在全国讲了近20年的学,不下百万班主任听他的讲座,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还是只有一个魏书生,并没有出现“魏书生第二”,原因何在?大概人们更多的是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对“术”的追求大于对“道”的追求了,如时常有人问魏书生老师对班级具体事务的处理办法,这也就是对魏老师的“民主”与“科学”的“道”理解不透所致吧。

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也就是那么多班主任说魏书生那一套学不来,甚至认为无用的原因了。因为是下士,理解不到那个层次。《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有余”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做,“道”会成全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我想,班主任中若能够真正吃透教育的本质,领悟教育中“道”的含义,对中国大地涌现出的教育家和名师的思想精髓铭记在心者,一定会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巨大成绩。

当然,我们借助于“术”,是可以在某些事情上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过分倚重它,长此以往,就可能因为一味追求小术而忽视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本质。

管理的至高境界在于对“道”的认同,多“道”少“术”。掌握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就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想成为教育名家,不学习魏书生、李镇西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深入领会教育之“道”。我想这或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之一的《道德经》留给我们的启发吧。班级管理需要先“理”后“管”

对班主任角色的认定,不少人有一种误区,认为班主任只要管好班上的学生就可以了。然而,我们认为,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管理者。管理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是为管理打基础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管理。那种只强调教育而不实施管理、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就可能会造成班级的无序或者无法展开教学工作;而如果一个班主任只是强调管理,疏于引导、忽视教育,认为管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更是对班主任工作性质的曲解。离开了教育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没有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人格的塑造,没有了对学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没有了学生对良好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内化吸收,管理就只能是急功近利、流于形式,一旦这“管”放开,学生心中压抑、潜伏了很久的人性弱点或者劣根性就可能集中释放,那时他们极有可能做出出格之事来,甚至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所以,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然而,单就班级管理而言,却应当先“理”而后“管”。“管”一词在造字的本意是官字头上戴斗笠,意思是约束,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监督、控制。“管”,即先引导再控制、监督。“理”本意就是指人们在修玉时需要找到的纹理,引申为梳理、指导或服务。可见“管理”不是说要如何管住学生,重点应该是顺其规律加以引导与控制。而且是一定要先“理”,即理清楚学生一张张稚嫩面孔背后的东西,才能去“管”。

那么,我们需要去“理”清楚什么呢?

首先,最主要的还是得先“理”清楚学生生活的大背景。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国力强盛、人民富裕且资讯发达的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思想与其父辈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见多识广,甚至在许多方面比老师懂得还多。他们的个性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班主任说的内容可能他们更早知道、甚至知道得更透彻。他们的家庭背景已然不是多年前的模样。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之中不少孩子因为受到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过度呵护而娇气任性、个性张扬,甚至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同时还伴随忌妒心理,有的甚至具有强烈的依赖、逆反心理。如果班主任没有关注学生的这些生活背景,没有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动态等进行全面了解,想当然地制定一些条条框框,制定自以为是为学生好的所谓规章制度,可能非但不能够很好地约束学生,甚至会因此让学生反感,根本无法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这大概就是一些班主任没有办法管理好一个班的原因之一吧。当我们在制定班规的时候,如果能够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不至于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了。

其次,我们还应该“理”清楚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其生理也从原来的不成熟趋向成熟,自我意识能力逐渐提高,渴望拥有鲜明的个性。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迅速发展,开始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且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的束缚,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但是他们的心理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看问题时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理清楚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一些看来不合常规的言行,从而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需要班主任“理”清楚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实班主任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一个班里,常常会见到有的学生始终不合群,孤僻少言,郁郁寡欢;有的彷徨迷茫,心胸狭隘,情不知所系;有的在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没有自信心;有的个性偏激,脾气暴躁。这些现象,班主任也常常因为忙于教学工作和班务杂事而忽略了。由于对个体的学生缺乏具体的了解,进而可能粗犷地或粗暴地进行教育或批评,其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终身厌学、无所作为。通过仔细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而过早承受人生的剧痛,在一种畸形的“自我保护”意识驱使下,他们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部分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父母一方的关怀呵护,失去靠山,犹如末日降临,精神趋于崩溃。从原来家中的“小皇帝”变成了孤儿或弃儿。还有的学生家庭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因为种种原因变得贫穷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误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觉得丢人,觉得无颜面对同学,不敢直视现实。当然也有父母本身存在问题而影响孩子个性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班主任先理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取得教育效果。

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做才能比较完整地予以了解呢?首先当然是要班主任常常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注民生,对当前的整个大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对其思想的基础才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其次是调查问卷的使用,这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倾向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渠道,因为是不记名的,所以学生比较愿意敞开心胸,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再次是平时的观察与面谈。一个人的情绪不是平稳不变的,尤其是处于人生快速成长时期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考试成绩的波动而情绪低落,或者因为某位同学的不经意的某句话而不开心,或者因为老师无意中的话语而懊恼,这时候班主任的及时面谈显得格外重要。而更重要的对学生作全面了解的渠道就是家访。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就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可以对学生的性格和在家的表现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科学地教育孩子。一旦我们对学生了解多了,心中有数了,就能够很好地促进班级教育和管理。如果是接手其他老师的班,最直接最有效的了解方法就是与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交流,特别是向班主任老师多咨询了解,这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的全面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把这些都理清楚了,就能够顺应规律、顺其自然、投其所好,后面的“管”就好办了。

那么班级管理需要我们管什么呢?我认为,管一件事情就可以了,那就是行为规范。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特别是智力方面,一个班里,真正绝顶聪明与笨得到家的人都几乎没有,大多数人智商都差不多。而造成后来人与人巨大差距的是人的习惯。美国约·凯恩斯认为:“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记者现场采访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曾问他们是怎样忍受那富于挑战性的夜以继日的工作的,科学家们却认为那仅仅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一种习惯。原来,成为伟人就是因为有一个好习惯而已。尽管有人说,若想改变一个人的坏习惯,要比治愈他的肺结核困难10倍。但是,环境影响可以养成习惯,也可以改变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而我们的班级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

怎样管?当然还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所谓“无为无不为”。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凡事应该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不是放手不管听之任之。就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就是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一些管理规则的制定,管理措施的出台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引导使其明白规则、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民主决策,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都参与,都行动起来。只要真正把学生调动起来了,成就理想的班级就不是梦想。

当然,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主管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样的,我认为,没有自我管理也不是真正的管理。如果班主任与学生每天“猫捉老鼠”一般你来我往,“你来我静,你走我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都没有用。我们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创设共同的美好愿景,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守。变“老师要我怎么样”为“我想怎么样”,使他们从内心发出“我要学”、“我一定要学好”的愿望,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然而,自主管理并非不要制度管理,更不是“自由管理”。自我管理能够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也将带给人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激励着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更大的潜力。自主管理顺应了现代人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它充分地尊重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将班级总体目标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渴望。一旦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变得更为明显和强烈时,班级氛围将变得和谐而温馨。按照魏书生老师的说法:“凡是副校长能干的事校长不干,凡是主任能干的事副校长不干,凡是老师能干的事主任不干,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那么,凡是学生能够管理的事班主任就不必要去管。

我们说,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是自我成长中的孪生兄弟,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它们。教育者如果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进而使学生能够自我提高,自我超越,就能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在许多人眼里,班主任的工作既烦琐又辛苦,成天跟学生斗智斗勇,好像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我认为这首先是班主任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且没有弄清楚班主任工作的真正目的。班主任首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其成长的引领者,其次才是其良好行为规范形成的协助者。班主任在先理清楚了班级学生情况之后,与学生一道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然后把班级管理交给学生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解放班主任自己,有利于学生在没有老师的监督管理下自我约束,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彼得·德鲁克说:“归根到底,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那么班级管理的成就就是班级日常事务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学生在一种良好的环境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修身与学习目标。我们做班主任的,在真正理了解了学生成长的需要,理清楚了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之后,再去引领他们制订和实施人性化的、民主的管理方案,那么,一个优秀班级就诞生了。行进中的明灯——信念与愿景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仍然义无反顾,是什么让他们披荆斩棘、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是对信念的执着,对佛祖的虔诚;苏武被匈奴流放到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边,他吃冰雪、嚼身上穿的羊皮袄、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在那里受了19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最后手里只拿着那根代表朝廷的光杆子旌节回到了祖国。是什么支撑着他受近20年的折磨而不倒?是对信念的执着,对祖国的忠贞。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31岁男子马元江被埋在废墟下179个小时;60岁老太太王友琼被埋在废墟下196个小时;32岁的崔昌会被埋在废墟下216个小时,他们最终被活着救出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他们顽强地活了下来靠的是什么?是对信念的执着,对生命的渴求,对亲人的不舍。

他们无一例外地靠坚定的信念创造奇迹。据统计,世界上伟大企业的缔造者大概有三分之一出身于军队,三分之一是虔诚的信徒。其中包括沃尔顿、克罗克、迪斯尼、希尔顿、西门子、福特、洛克菲勒、松下幸之助、韦尔奇等。甚至连让社会和政府头痛不已、始终无法根除的传销也都是信念在起作用。《亮剑》里的李云龙在军校毕业演讲时就说,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打造军魂,这样才能带出呱呱叫的部队,才能常常打胜仗。而这军魂就是信念。

信念就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是班级整体精神、奋斗目标的体现。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想明白,我到底要把所带的班建设成为什么样,我想要把他们带往何方。我们不仅是为了需要达到学校的某种目标、实现某种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什么文明班、得到什么荣誉,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目标在哪里,现在需要我们做什么。一、信念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信念是指自己确信的观点,并由此产生自信的行为,是人持续行动的动力。人生没有信念,就没有生活的动力,感到一切乏味。伟大的组织都以信念为依归、动力和律令,优秀的班级也应当以信念作为凝聚的核心。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精神力量对人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勇敢前行。没有信念的人,随时会垮塌。信念就是支撑高楼的骨架,是人的精神主干。

苏霍姆林斯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事物的信念。”在班级管理中,信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要存在要发展。信念可以使班级建设的成本降到最低。我们在许许多多成功的班主任身上看到,他们无一不是以建立班级信念取胜的。

信念还是一种深层激励。当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信念犹如突然出现在苍穹中的一颗明星,它会让你突然有了方向,陡然之间增加信心,有了热情,有了神圣的使命感,让你愿意为了自己人生目标去奋斗,也愿意为集体的荣誉去奉献。“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这是一个靠信念战胜困难的典型事例,那树上的梅子,就是人们心中的信念。

信念更是一种行为规范。人的行动是由思维主导的,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动。因为有了信念,班主任会为此想方设法引导同学们提高自己的认知,带领大家一起走向成功。班主任不会仅仅教一点良心书,仅仅为了评职称而苦挨时日;同学们也就不会得过且过、一意孤行,甚至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不会因为要“帮”爸爸妈妈读书而混时间。二、怎样建立班级信念

因为信念是有方向性的、具体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也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行动,虽然未必有具体动作,但是心中的信念始终在跳跃、成长。而客观环境总是在变化着,环境信息不断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人们也始终在调整、健全和完善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信念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信念的建立更需要反复不断地加深印象,需要日复一日地不断践行。因为中学生的思想本来就处于一个可塑的阶段,可变性很大,当外面的诱惑大于学校的教导时,就会常常出现“2>5”的现象(5天的学校教育不如2天的社会熏染)。一种好的品德与修养、好的习惯的形成是那样的艰难,这也正是所有老师苦恼的地方。明明昨天才讲过的事情,甚至几小时前才讲过的道理,学生很快又忘记了。其实这正如花盆的花,你把它当宝贝,成天给它浇水、施肥、拔草、松土,可它就是不买账,一二十天甚至几天它就死掉了;而那些杂草,却活得神采奕奕,倍儿精神,气死你,又奈何?而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还得依照宝贝花草的习性,细心呵护,摸索出其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