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3:49:06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试读:

总序

2015年,河北处于一个新旧产业交接、发展动能转换且充满“阵痛”与风险的艰难时刻与特殊时期。面对诸多困难和巨大的经济压力,河北省委、省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迎难而上,积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防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平衡点、打好持久战,在战术上坚持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和质量效益提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通过开展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联合举办“河北省智库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社会学理论研讨会”、“深化农村改革智库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和召开“河北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深入调研和学术探讨,形成了2015~2016年《河北发展蓝皮书》。该套书重点围绕2015年我省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等七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形势、剖析问题、总结经验、预测未来,集中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走向。这既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也是我院系列应用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提出的发展思路、对策建议能够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2015~2016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6年,应该是我省遭遇自2012年以来最为“难捱”的一年。集中体现在:一是新旧产业接续不力,动能转换尚未完成。2016年,我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陡然“失效”,新的接续产业虽有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处于培育期、成长期,国内国外并未形成极强的竞争优势。二是在全国“三期叠加”的总基调下,我省较之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多出一个“环境治理攻坚期”,这就规定了我省除了要应对过去因超高增速带来的产能过剩这一“后遗症”,还要下“血本”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我省未来面临的环境治理、节能减耗的边际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三是国内外经济总体上处于不景气、不稳定大环境下,加上房地产的经济拖累,使我省确立的稳增长、惠民生等转型目标面临严峻考验。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建议:一是强化、细化顶层设计,为京津冀协同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提供质量前提与制度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的助推作用,加速释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三是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大力提升金融实体服务效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五是加大支持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满足我省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六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5~2016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国内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严峻形势,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确保了全省经济转型有一个稳定的农村环境和农业保障。“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农村农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预计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领取薪金、租金、股金的“三金”农民比重将有所提高,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为此,河北省应重点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以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农产品价格平稳、农民持续增收。《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河北省社会发展多项事业支出保持增长态势,确保了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尤其可喜的是困扰已久的雾霾天气治理成效显著,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环京津贫困带、公共服务差距、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城市培育等社会发展问题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逐步得到解决。2016年,将以落实“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制定脱贫攻坚具体措施,开展实验区建设,推动城市支点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以生态环境支撑区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的民生建设,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是文化产业仍呈现逆市上扬趋势,但增加值增长幅度开始下滑,在全国排位仍居中游水平;二是增长动力呈现出全面受制的态势,但稳增长的难度要比全省经济面小得多;三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势头大好,亮点频现,但多年来制约发展的难题仍未破解;四是以高端化的文化创意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仍然任重道远;五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仍然分散和低级化,与京津协同共建及借力转型还停留在表面上。2016年,我省应进一步明确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位与目标,着力构建“1+3+6”的综合保障体系,即“一套顶层设计方案,三个基本原则,六项综合保障措施”,协同应用法规、经济、行政三种调节手段,从体制机制创新、措施保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系统引导三地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2015年河北人才发展报告》指出: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人才储备基础雄厚、人才投入持续加大、人才产出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扩大,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很多,但机遇仍较明显,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等,都有利于人才工作。根据发展目标,针对河北实际,我们必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人才保障。《2015年河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报告》指出:2015年,河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迈出新步伐。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善行河北”继续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成为亮点,“中国梦·赶考行”“百姓故事汇”深入百姓。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依然存在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培育践行载体还需要进一步搭建,工作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016年,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十三五”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河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续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重在深化,推动工作向倡导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延伸;贵在行动,在各行各业深入持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落在实践,搭建各界群众便于参与的公益活动平台;要在融入,用良法善策昭示正确的价值导向;行在群众,抓好公益广告宣传引领价值导向;成在坚持,锲而不舍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的行动自觉,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2015年河北法治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是河北未来几年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法治河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是河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的开局之年,在法治建设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举措措施。在立法方面,突出问题导向,着眼务实管用,不断强化科学立法;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方面,继续推行公开透明,法院加大网络庭审直播力度,检察机关网上发布重大案件信息,公安行政处罚裁决文书网上公布,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公信力显著提升。5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了更加明确的部署;在加强全民守法方面,创新普法形式,建立多元化普法平台,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素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总体看来,全省法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法治河北建设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2016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性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一个引领、四个作用”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努力实现积极服务、精准服务和有效服务,不断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提供思想保障、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们企盼《河北发展蓝皮书》能为全省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并希望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对我们的研究预测提出宝贵建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郭金平2016年1月

序言

杨思远

2015年至2016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十二五”规划的收关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紧密衔接,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全局、分析形势、判断趋势、寻找路径。特别是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每一个燕赵儿女都会关心一个共同问题:河北怎么样,怎么办?

正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写的《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就要出版发行了。人们自然都想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或者线索。作为序言的作者,我不能肯定它是否能让你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一定会让你受到启发。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更是河北七千多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观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转型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很多人都在讲着“五个发展”“六个发展”,其眼界和思路却往往集中在经济和物质层面,而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缺乏应有的眷顾。

社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形态,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把人与人、人与物联系起来,使经济和生产变得有意义。经济关注的是数字、速度和效益,但不论什么样的数字、速度和效益,如果不考虑其社会属性,割裂其与人的关系,都将变成无意义的词句,甚至令人恐惧的存在。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经济有机联系的纽带。它关注的是公平和正义,是人的生存质量,是人的自身的发展,是幸福指数。因此,当我们研究和解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始终应该抱有浓厚人文情怀和社会观念。

我们伟大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走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二字放在首位,我们更应该以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问题。《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蓝皮书,它始终以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关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社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作为本书序言的作者,我期盼着人们关注书中每一项内容,从人们的生存状态到生活水平,从人与人的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从社会救济、扶贫开发到就学就业、休闲养老、社会保障,从婚姻家庭、社会组织到社会公共政策,因为它都与我们的家人密切相关。但同时,我更期盼着人们了解社会学,了解它的人文情怀和基本方法,以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建成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社会学具体但并不琐碎,它始终关注大局,顺势发展。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可望可期的目标时,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河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本书的编写者们紧扣主题,条分缕析,将我们面临的任务目标、问题困难、路径方法,甚至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都实事求是地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至于能不能品出个中滋味,我期待着您的结论。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5年12月

总体报告

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王文录 王 玫 郑 萍 车同侠

2015年,河北省财政预算支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可喜的是社会发展多项事业支出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节能环保和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增长幅度最大,确保了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让河北人民最欣喜的一件大事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环京津贫困带、公共服务差距、生态环境改善、功能城市培育等社会发展问题都正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得到逐步解决。相信从2016年开始,以落实“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省委省政府将推动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实现战略突破、政策突破和路径突破,激发全省人民奋发作为的决心和信心,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一、年度社会发展基本特征(一)社会类财政支出稳中有增

2015年1~9月份,全省民生支出3443.3亿元,同比增长1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8.6%,与上年同期89.1%基本持平。其中重要的民生类项目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所增加,教育支出占民生类支出比例最大,为20.6%,比上年同期高出1.97%,其次为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分别占比17.1%和12.6%,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3.9%和1.3%。从增长率来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节能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增长率分别为37%、33.1%、21.7%。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构成中,可以看到(见下表),我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社会类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情况

资料来源:河北统计月报,2015年9月上册,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河北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7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1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6元,增长10.9%”。2015年1~2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47元,增长了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62元,增长了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82元,增长了9%。

2015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7亿元,增长率为9%。增长率比2014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降低了3.4%左右。城镇和乡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相差不大,但是城镇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乡村居民的3.5倍。

2015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1.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58.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9%,和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三大重点群体就业态势良好,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加35万多人,不存在零就业家庭。(三)消费者信心指数不容乐观

2015年1~8月份,我省进出口总值累计降低了13.2%,其中8月份降低了17.4%。对外经济也出现了大幅下降,2015年1~8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下降了26.1%,完成营业额下降8.9%。从对外劳务合作的劳务人员工资和实际收入来看,下降幅度分别达到87%和43%。河北统计月报数据显示,2015年2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95.8,比上季度降低了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101,呈现稍微乐观的态势,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2.9,比上季度降低了9个百分点。消费者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满意度不高,数据表明,消费者对当期满意指数为92.8,比上季度增长了1.5个百分点,但是对未来相对满意,消费者未来预期指数为97.8。(四)大众创业局面初步形成

创业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创业的蓬勃增长。201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我省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省政府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列出了24项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涉及电子商务创业类、众创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基金,享受创业政策的年限由毕业2年提高到毕业5年。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

创业形式多样,大众创业繁荣局面形成。2015年10月,我省第一家互联网创新创业综合孵化平台创筹网成立,它是河北领创投资有限公司旗下一家立足于华北地区、面向全国扩展的全新O2O社群协作、复合模式众筹平台,为创业者集聚资源起到了桥梁作用,促进了创业项目、创业资金以及创业人才的联合。我省创业创新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市与北京合作打造市级众创空间17家,正在申报的众创空间23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空间4.2万平方米,带动四百多个创业团队和三千多人创业。截至2015年7月底,全省中小微企业达到308万户,中小微企业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比上年增长了40万户左右。(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

在《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指导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均等化。公共教育资源开始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承德、张家口、保定市的22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读普通高中提供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为农村学生、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城乡劳动者免费就业信息服务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统筹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资料显示,2015年7月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补齐社会救助体系的“缺项”和制度“短板”,有效保障了全省三百多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县级公立医院加快改革步伐,2015年9月我省通过建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大病、常见病和疑难症不出县就近可以得到医治。基本社会服务将专项救助延至低保边缘人群。(六)社会保障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84万人,参保率97.5%。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6万人,占参保总人数的5.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949.14万人,比年初增加了4.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2.27万人,比年初减少了10.5万人。全省城镇低保平均保障标准432元/月,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8%;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2544元/年,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1%。

2015年河北省新出台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起付线为2.5万元,最高报销额度为18万元。从2015年起,河北省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在上年基础上提高30元,达到人均不低于120元。(七)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展开

2015年初,河北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精神,出台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2015年推开了20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其中石家庄、威县、张北、定州、白沟为5个国家级试点地区。

2015年8月河北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用于指导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编制工作。截至10月份,各试点地区相继成立了新型城镇化领导机构,开始陆续编写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八)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大气环境指标PM2.5平均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3%。PM2.5日均值优良面积增加,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11个设区市上半年达标天数比例在24.9%~78.4%之间,平均为45.9%,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54.1%。11个设区市轻度污染比例为32.6%,中度污染占12.1%,重度污染占7.0%,严重污染占2.2%。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与上年同期相比,11个设区市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3.3%、20.1%。

根据2014年国家发改委对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目标考核的评估结果,我省获得优秀等级,获得国家通报表扬。环保部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该季度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明显增加,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明显下降,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43.5%~89.0%之间。(九)脱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5年我省进一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财政资金投入10.8亿,比上年增加了8%,占省级公共预算支出的1.94%,比2014年提高0.1个百分点。除增加专项扶贫资金外,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向贫困地区进一步倾斜。

我省正在积极探索精准脱贫新模式。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我省完善政府投资和金融脱贫,围绕脱贫项目,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股份合作模式,推动全省脱贫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二、协同发展中的突出社会问题

2015年,河北省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疏解、反贫困、食品安全、生态涵养区建设及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六大突出社会问题,进行大胆、有益探索与实践,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为河北省进一步推动协同发展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和新目标。(一)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协同程度较低

1.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

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呈现严重非均等化,差距较大。教育领域,河北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经费不到京津的1/4,2014年河北高考本科录取率为48.58%,远低于北京的66.6%、天津的68%;文化领域,河北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0.24册,低于北京的0.94册、天津的0.99册。河北人均接受文化馆(站)服务次数为0.14人次,低于北京的0.47人次、天津的0.24人次;医疗卫生领域,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和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北京分别是河北的3.6倍和3.7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北京分别是河北的1.8倍和2.7倍。社会保险领域,北京的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已经达到每月每人650元和560元,分别是河北的2.4倍和3.4倍。北京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已经达到3050元,是河北的1.3倍。河北与京津断崖式的差距短期内难以有效消除,需要持续加大对河北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差距。

2.京津冀公共服务政策缺乏有效衔接

京津冀公共服务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协调衔接。医疗保险方面,三地定点医疗机构无法互认,相互无法实现院端实时结算,统筹水平不一,使用的药品目录和报销比例存在差异。养老保险方面,三地信息系统和标准不一,难以顺畅转移对接。人才制度方面,三地人力资源市场不统一,职业技能培训供需不匹配,人才政策相互分割。

3.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路径障碍

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缺乏高层次统筹管理机制。行政分割体制下,三地财政分灶吃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现行财政体制下,省级之间财政转移体制不健全,河北在缺乏外部力量支持情况下,公共服务水平与京津差距将不断扩大。

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缺乏推进均等化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多是一些原则性框架,缺少具体实际操作措施,行动方案多为意向性,深入程度不够。

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缺乏完善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系。三地均没有将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三地绩效考核政策都是基于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而不是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制定政策。(二)承接京津人口疏解面临挑战,多种因素阻碍人口疏解

1.能源与环境承载力是承接人口疏解的最大挑战

承接北京市人口疏解,给我省生态环境承载体系带来巨大挑战。我省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利用率过高,人均水资源长期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大气及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依然非常脆弱。河北省在这种资源环境背景下,要承接大量京津人口疏解,对人口承载、能源承载、土地承载、水资源承载等生态环境承载力来说,必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和威胁。

2.河北户籍含金量低是承接人口疏解的重要障碍

河北承接人口疏解转移中,首先面临的是人口户籍问题。尤其是附加了几十种福利的北京户籍如何在河北继续享受,即以户籍为主要载体的各种附加福利如何转移到河北,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口疏解的可行性。

从河北来看,河北户籍含金量比北京户籍含金量低得多:一是落户河北要比落户北京容易得多。河北人才落户限制条件比北京少得多,河北投靠亲戚落户条件也比北京宽松很多。二是河北户口没有北京户口那么有吸引力。一个北京户口要值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河北户口则没有这么高的含金量。三是河北户籍承载的公共服务与北京户籍相比,差距悬殊:教育方面,北京户籍考生高考一本录取率是24.33%,河北户籍考生只有9.03%;医疗资源方面,河北总人口是北京的3倍多,但是河北的三级医院比北京少7家,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较少。据统计,北京三级医院的外地患者中河北患者最多,占四分之一。此外,河北与北京两地的社会保障标准也不一样,河北的保障水平要比北京低不少。

河北户籍含金量与北京户籍含金量相差甚远,在这种户籍资源极度不均衡条件下,北京人口疏解必然面临严峻的户籍阻碍,河北户籍含金量低成为北京人口疏解的重要障碍。

3.交通换乘不便捷直接阻碍人口疏解

河北省城市、城镇甚至城乡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城市间、城镇间的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关系日益密切,迫切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换乘方式成为其连接的纽带。目前我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换乘不便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难题,直接阻碍人口疏解工作。

我省交通换乘不便捷状况明显,河北本地人已深感不便,要疏解北京人口到河北来,交通换乘不便捷的问题成为一大障碍因素。交通换乘不便捷说明河北自身承载能力不足,人口疏解能力低下,不但直接阻碍北京人口疏解,也使北京城市功能转移和产业疏解,都将变得困难与不易。只有拥有换乘方便快捷、出行成本低廉环保的交通方式,才能保证京津辐射外溢人才的有效流动,同时吸引京津人口、增进人口疏解。

我省交通换乘不便捷的症结在于城际轨道交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京津冀三地轨道交通发展速度与规模落差大,北京与天津轨道网络已经形成,特别是北京轨道交通发达程度已经很高,河北省唯一有轨道交通规划的省会石家庄也只是在建设之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块短板,直接阻碍北京人口的疏解。

4.社会文明、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人口疏解

河北省居民具有以血缘、地缘、友谊和业缘等为纽带构建的初级群体特征,而北京居民属于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为特征的次级群体。从世界范围看,由初级群体向次级群体过渡、演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河北人与北京人两大群体之间的社会文明、文化差异明显,这种差距直接影响阻碍着人口疏解:导致有些北京居民因此不愿意迁入河北,从思想上抵制人口疏解;一部分北京居民疏解到河北后由于与当地居民难以融合,认同感不强,思想和心理上容易出现落差,进而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一部分北京居民疏解到河北工作后,与河北籍同事、朋友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交往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会有所差异,继而影响工作与正常交往。同时河北当地的生活习俗、制度、法律等也与北京有所不同,北京人口疏解到河北后,可能会因不习惯而难与当地实现融合。(三)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

1.贫困状况依然严峻

按照新的脱贫标准(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2014年河北省贫困人口485.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6%,全省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其中国家级脱贫开发重点县39个,大部分属于革命老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贫困地区大多产业规模小,龙头带动弱,发展层次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贫困地区多处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大部分地区存在因病返贫的现象。

河北存在大面积集中连片贫困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片区、黑龙港流域和环首都地区,这些地区资源禀赋差、发展约束重,增加了河北脱贫开发难度。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突出,有9个国家级脱贫开发重点县处于这一区域,脱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不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2.脱贫资金使用效率低

从脱贫资金投入渠道来看,资金投入难以整合。脱贫资金投入涉及财政、扶贫办、发改、林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资金管理方式不同,缺乏统筹管理,难以将资金整合投入到最迫切需要的脱贫项目上,“撒芝麻盐”式的脱贫资金投入模式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从脱贫资金使用方向来看,河北脱贫项目资金70%投向了产业,基础设施项目仅占25%。贫困农户的生产和创收积极性没有提高,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农户从脱贫项目获得的直接收益较低。

从脱贫项目运营来看,脱贫项目参与门槛较高,真正贫困的农户被排挤在外。脱贫资金的拨付采取“报账制”,农户先自行建设,再由扶贫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再向财政部门报销。这要求农户前期垫付资金,并具有一定的经营能力,较高的配套资金门槛使得真正贫困的农户无法参与申请项目。脱贫项目真正受益的是具有相对经济实力的农户,而不能最大限度覆盖贫困人口。

3.政府脱贫形式单一

随着河北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阵痛期,贫困问题出现致贫因素复杂化、脱贫对象分散化、脱贫需求多样化的新特征,传统单一的政府脱贫模式很难做到精准到户、因户施策,已经无法满足贫困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并容易导致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脱贫异化现象。

河北目前的脱贫主要是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脱贫为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脱贫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力量参与脱贫的平台尚未建立,缺乏相关的引导、支持、监管机制。

4.脱贫政策协调机制不健全

产业政策对脱贫龙头企业支持不足。龙头企业获批建设用地指标困难,按现行政策,建设用地指标只向省重点项目倾斜,而脱贫龙头企业多为农业企业,很难成为省重点项目,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制约脱贫龙头企业发展。

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虽然我国出台了对贫困地区企业的税收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但由于贫困县大多是财政穷县,优惠政策常常得不到有效落实,企业负担偏重。

金融激励不足。贫困农户贷款规模小、还款风险高、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商业银行不愿向其放贷。虽然国家出台了财政贴息、增量奖补等激励政策,但力度偏小,难以补偿银行提供脱贫贷款的成本和损失,贫困农户贷款难度依然很大。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较小,还款周期偏短,贷款用途限制过多,难以满足贫困农户发展需求。(四)河北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在京津冀市场的竞争力

1.食品安全生产问题突出

食品安全生产中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法律意识相对淡漠,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现象不断,一些长期性、顽固性问题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农村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偏低,一些新业态的出现给农村食品安全生产带来新的、潜在隐患。

农药、化肥使用超标使食品安全生产遭受严重威胁。河北是农药、化肥消费大省,近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在307.47万吨左右,每亩耕地平均施肥折纯为每亩33.32公斤,虽低于全国平均数,但却是发达国家每亩施肥的2.22倍。据相关部门调查,河北化肥利用率仅为35%,农药利用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农药、化肥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加剧土壤面源污染,最终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百姓健康,食品安全由此受到威胁。

河北农产品和部分食品在京津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河北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决定着京津食品安全状况,加强河北食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粗放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极易反弹

虽然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形势平稳,但各种专项整治行动均是政府通过强烈动员及监督检查的方式完成。目前这种运动式、突击式检查的工作方式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监管模式,既不能彰显监管工作的持久性,也难以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通常情况下检查过后,被监管的市场主体,为了自己的利润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产。这种粗放型监管方式,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完成,外出执法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海战术,成本代价很大,食品安全监管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满足现代化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因此,出现年年有专项整治,年年都有新问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反弹现象明显,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反思。

3.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各利益相关方就食品安全的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理解的过程。

目前河北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比较注重应急风险交流,忽视平时风险交流。如前些年红心鸭蛋问题、三鹿奶粉问题、地沟油问题在河北出现时,政府部门、企业及主流媒体,密集披露信息,开展了各种应急风险交流,而一旦应急期过后,就会出现风险交流不充分的现象。

食品生产经营者参与风险交流不充分。当发生某种食品安全风险时,食品生产经营者很少在第一时间,主动表态,召回产品,往往是被政府强制退市或责令召回。

新媒体对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极力推导,用骇人听闻的标题吓唬老百姓,影响政府公信力,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五)生态涵养区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京津冀生态目标的实现

1.一体化的生态治理机制亟须建立

现行的生态环境问题多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造成。长期以来,我国乃至我省环境治理模式滞后,一直延续着属地管理的模式,按照现行的管理体系和法规,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的措施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目标。受属地管理权限的约束,导致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不足,缺乏区域整体一盘棋的超前管理模式和政策手段,地方政府应对跨界污染束手无策,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的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根本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要求实施区域一体化生态治理制度,迫切需要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态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红线制度和生态治理制度,以一体化的生态治理机制保障生态涵养区建设。

生态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其生态建设具有广域性、整体性、系统性,从京津冀整个区域来看,近年来国家虽然先后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缺乏一体化的生态治理机制,没有进行整体建设规划,效果很不理想。

2.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形成

生态产品未能市场化。生态涵养区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生态资源大部分都在沉睡,生态产品还未转换为商品,像工业品、农产品一样进入市场,进行商品等价交换,实现生态产品的应用价值。生态资源还未转化为发展优势。

生态资源配置未能市场化。由于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涵养区效益输出地与京津生态效益受益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出现“落后地区保护生态、发达地区享受生态”的生态不公平现象,输出地与受益地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涵养区效益输出地缺乏动力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京津生态效益受益地可持续发展遭受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

3.环境治理难度与压力巨大

近年来,河北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卓有成效,但是仍面临许多问题。由于我省多年来一直延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省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具有经济增长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使全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土壤沙化、土地退化、能源消耗偏大等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压力依然很大,大气及水污染治理十分艰巨,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质量仍然非常脆弱。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背景,河北自身环境治理任务异常艰巨,自身治理能力有限,已经难以为继,但作为京津生态环境支撑区,还必须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实现对京津的生态保障功能,这种双重使命无疑增加了河北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与压力,使我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六)新型城镇化试点问题显现,不利于京津冀规划纲要的落实

1.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重视不够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落实京津冀规划纲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的重要抓手,试点地方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试点工作准备不充分,宣传不到位,没有进行广泛的动员部署。对实施方案的学习理解不够,对相关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推进工作不扎实,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存在等待观望、互相推诿的现象,推进力度缓慢。

2.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组织实施体系不完善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保、医疗、公安、教育、环保、财政、民政、农业、发改等多个部门,试点实施机构需要有高度的协调统筹能力。目前,一些试点没有成立专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机构,仅由某一部门承担此项工作。有的试点成立了专门机构,但挂靠在住建部门,机构层次不高,协调统筹能力不够,增加了试点工作的难度,影响试点效果。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组织实施机构还不健全。

3.试点方案编制不规范

试点工作的推进需要实施方案的指导。目前,一些试点仍然没有启动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拖延了试点工作进度。一些试点方案编制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点进行编制,存在缺项现象。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与地方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地方特色,方案的创新程度不够。一些试点方案编制过于泛化,试点任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4.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没有出台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只指出了推进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制定支持试点工作的先行先试政策,这既打击了基层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试点工作的难度。由于没有出台支持试点项目的倾斜政策,在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实。试点工作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支持也由于试点政策缺失而难以落实。三、2016年社会发展形势预测与建议

2016年,在经济发展继续下行的大背景下,社会事业势必将相应地受到一定影响。面对这种不利形势,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机遇,努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应抢抓机遇、奋发作为、积极对接,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出发,以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为基点,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一)“十三五”规划启动,积极落实社会发展任务是当务之急

2015年是执行“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6年将启动“十三五”规划。据悉,河北省“十三五”规划将积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力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作为规划发展的重点,协同治理环京津贫困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支撑区,特别是将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迈出十分重要的步伐,推出一系列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微中心”建设计划。预计,在执行“十三五”规划开首的2016年,反贫困、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建设、城市建设、大众创业等方面,将会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工作进程将出现新的发展局面。“十三五”规划应明确提出把“解放思想、激发干劲”作为解决当前发展问题的主动力。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把激发人民群众创业热情作为实现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主要动力。协同发展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环境治理问题、民生改善问题等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勇于担当,奋发作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各种建设之中,激发出无穷的能量,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十三五”规划应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主旋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激情和能力,解决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因此,“十三五”规划在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主线,着重解决人民生活提高问题、保障创业就业问题、改善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问题等社会发展内容,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历史任务。“十三五”规划应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内容的指标化。河北省“十三五”规划及各市县“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不仅要突出社会发展的内容,而且应该尽量能够提出社会目标实现的具体指标和实施时间表,改变以往“经济指标是硬任务,社会指标是软任务”的做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标、贫困人口减少指标、政府工作满意度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等应当十分明确地提出来。(二)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应尽快制定组织实施具体措施

当前,反贫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专家判断,国家今后将会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解决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10·16”演讲中,已经向世界承诺,未来5年,中国将使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可以预计,2016年必将是一个反贫困的重要年份。形势表明,河北省在反贫困方面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长期以来困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河北省发展的环首都贫困带等问题将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必将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响应习总书记承诺倡议,按照国家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制定本省的反贫困计划。2016年可以实现30%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人口达到150万人。

走精准脱贫之路。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彻底摸清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和具体名单,实施“一对一”脱贫计划。鼓励城市、发达地区、机关单位、企业和富裕家庭,对贫困人口实行“一对一”手拉手帮扶。规范引导正在成长的各种社会救助组织的发展,推动社会力量实施脱贫救助行动。

加快协同脱贫步伐。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省反贫困提供一个良好机遇,应该积极对接京津,依托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项目支持、联合开发、京津消费、慈善救助等手段,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对我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脱贫帮扶。

积极实施生态移民脱贫。省社科院与省住建厅联合调查显示,我省燕山和太行山贫困地区有两个特点:村庄过于分散、空心村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这类村庄已经具备了迁并的条件,因此,应该加快村庄迁并,积极推动生态移民,以异地生活就业的方式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三)缩小差距进入实施阶段,河北应积极开展试验区建设

京津冀走上一体化协同发展之路,必须把缩小公共服务差距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在交通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对接、通信一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公共服务协同仍是一个难题,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已经成为第四个应该率先突破的领域。预计2016年,针对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问题,我省及京津将会出台相关政策,在提高河北,特别是环京津核心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三地公共服务差距上迈出一定步伐。

积极推动建设公共服务试验区。如何缩小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需要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寻找可行办法。建议选择三河、固安、涿州、怀来等紧邻北京的市县进行缩小公共服务试验区建设,给予试验区一定的先行先试权利,探索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具体途径。每个试验区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试验载体基础,联合开发区、合作物流农贸市场、北京第二机场商贸配套区、生态共同体等都可以成为试验区的载体基础。依托这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载体,进行公共服务一体化试验,为其他地区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提供经验。

提升河北省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建议中央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河北公共服务配置以大力支持,鼓励京津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支持河北落后地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缩小河北与京津地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差距。建议适当吸纳国有资产收益,集中投向薄弱地区、薄弱环节以及京津功能疏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扶持人群。

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统筹管理。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内社会事业、文化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以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鼓励引导京津城区优质资源向河北境内扩展。新增公共服务资源统筹纳入区域一体化规划,重点向三地基础薄弱地区倾斜。积极推行跨区域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逐步提高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的比重。(四)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加快,应着重推动城市支点建设

河北省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具体路径和实施办法。随着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设区市建设将会得到扩容升级,一批以县城(县级市)为核心的“微中心”卫星城将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区域将形成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美丽乡村建设也将迈出较大步伐。京津周边发展迅速的县市将成长为有突出特点、承担一定非首都功能、服务于京津的中等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从整个京津冀地区看,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相对合理,但就我省内部看,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不甚合理。在腹地广大的南部地区,没有形成拉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特大城市,省会石家庄主城区人口不足300万人,未能承担起带动发展重任。为此,应积极发挥省会概念,做大做强省会,把石家庄市打造成为能够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的特大城市,同时,在一些远离大都市的偏远地区,积极选择一些县市,培育壮大,形成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积极打造卫星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科学选择有条件的市县作为卫星城积极打造。根据各个县市的具体条件,可以走独立扩容之路,也可以实行双城联合“哑铃式”模式,还可以选择产城融合方式。积极拉开城市框架,建设服务京津、依托京津发展的新型都市,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可以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微中心”。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选择当前已经成为美丽乡村的村落作为典型示范,在其他地区进行宣传推广。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引领,着重开展面貌改造行动,提倡植树造林,积极建设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支持有文化底蕴、有产业基础、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村落先行建设美丽乡村,并鼓励这些村庄带动周边村庄建设美丽乡村。(五)环境治理进入新常态,应加快建设以生态环境支撑区为重点的生态体系

环境建设将成为未来我省长期的重要任务,可以认为,我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已经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持续治理、制度化修复。京津冀打造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关键是看我省的生态环境支撑区能否真正支撑起一片蓝天。2015年,环境问题虽有缓和,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可以预计,2016年我省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力度将会继续加大,同时,环境工作的中心将逐步向建设生态环境支撑区、循环经济低碳排放区、湿地保护涵养区、草原保护生态功能区转变。

继续治理大气污染。工业排放、建设粉尘和汽车尾气是形成大气雾霾的三大主要来源,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应以这三项治理为重点,实施责任攻坚工程,把住出口关,力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大环境监管渠道,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环境监督,提高空气质量的监测精度,防治夜间隐蔽处偷排,及时掌握和控制排放源。

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完成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计划,明确生态功能区生态边界,以此为根据,依据国家生态补偿的有关政策,对于生态功能区实施切实的生态补偿。省市生态补偿应纳入政府当年财政预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使生态补偿制度化、常规化。制定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和生活补贴支出比例。依托京津冀协同治理环境的有利时机,与北京天津签订生态补偿框架意见,分区域、分专项实施生态补偿,京津冀共同承担京津冀区域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的战略任务。

探索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新模式。数量众多、幅度广大的生态环境支撑区是保障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建设好生态环境支撑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京津冀三地政府需要把支撑区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确定比例,保障每年均有所增长,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依靠实力强、技术精的公司承担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任务。(六)幸福指数受到更加关注,应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的民生建设

在温饱问题成为历史之后,人民群众开始关心生活质量问题。近年一个显著的信号是幸福指数引起了很多人广泛关注。每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幸福指标报告,都会引起一片评论之声。这说明,在社会发展领域,不仅发展问题备受重视,而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成果能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各级政府必将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影响百姓生活的社会事业,增强城乡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2015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旨在激活社会创业主体,参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