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2:15:0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

中公版2017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试读:

前言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西等省(或自治区)已在全省(或自治区)范围内实行统考。教师招聘考试在省(市或自治区)实行统考实为大势所趋。应试者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应考。

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一般由各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发布招聘简章,应试者经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等环节,直至被录用。为帮助更多有崇高理想,立志耕耘三尺讲台的朋友们顺利加入教师队伍中,中公教育招聘考试研发团队结合多年研究成果,倾力编写了这套适用于各省、市、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的图书。

建议考生在使用本书时依据以下步骤对中学历史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备考指导

考情分析

从各地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来看,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公共科目考试内容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为主;专业科目的考试内容为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各个省(市、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试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考生需要仔细查阅考试公告、招聘信息和往年真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考。

教师招聘考试历史专业科目主要涉及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两大模块,要求考生对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所包括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史学理论有清楚的认知和一定的运用能力。考题一般设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等。一般情况下,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下表是2016年部分地区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考题的基本情况。2016年部分地区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考题分布表

题型解读

通过对2016年各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考试公告(或要求)和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历史科目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考试内容以历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主,部分地区涉及历史学科课程和教学论的知识。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下面分别对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这五种题型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题型介绍

单项选择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必考题型,题量一般为15~35道,分值为15~50分,占到了15%~50%。其特点是:题量变化大、覆盖面较广、基础性强、迷惑性强、答案唯一,难度系数中等、综合度适中。

2. 考试内容

从2016年各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真题来看,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外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政治经济制度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的熟练掌握,制度史、文化史、史料分析在选择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复习策略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单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查基本稳定在识记、理解与辨别上。考生在备考时应依据考试公告(或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落实重要概念,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可用不同颜色标出,不断强化记忆,准确把握。此外,可以通过“实战提升训练”中的试题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作答时应审清题意,把握题眼;审视题目,明确大意;题干选项相结合,有所取舍;理顺思路,注重复查。可用排除法、优选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解题,尽量减少出错率,做到少丢分、不丢分。【2016·湖南】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 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 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答案】C。解析: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与考古发现相印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2016·广东】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14人刻写。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健全,凡对民主构成威胁的人都将被放逐B. 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C. 雅典公民虽然民主法制意识浓厚,但文化素质普遍低下D. 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答案】D。解析:190枚陶片由14个人刻写,说明陶片放逐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且易造成少数人的专政,不能保障雅典民主。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016·山东】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化是其中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其中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D.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近代化的含义,即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太平天国运动属于不同社会阶级间的斗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属于国家间的战争,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都属于为实现政治民主所做的努力,B项予以排除。【2016·湖北】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概念,历史的具体概念有很多种类型。“经济重心南移”“殖民扩张”“美苏冷战”属于( )。A.历史事件概念B. 历史现象概念C. 历史制度概念D. 历史名物概念【答案】B。解析:“经济重心南移”“殖民扩张”“美苏冷战”都是描述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类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现象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 题型介绍

多项选择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考查题型之一,题量一般为4~10道,分值为8~25分,占到了8%~25%。其特点是:考查知识点全面且细致,易混淆度高,对相关考查内容的细节掌握要求较高。

2. 考试内容

从2016年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真题来看,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题目所给文字材料或图片的解析能力。

3. 复习策略

多项选择题的复习可以在正常复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多结合图片类学习材料进行练习,对描述内容相似的选项要仔细研判,结合题目所给的相关线索排除不相关选项。【2016·广东】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 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 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答案】ABC。解析:“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和C项是在1958年;B项是在1956年;所以此题应ABC。【2016·湖南】《1787年宪法》通过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1954年宪法通过后,中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的管理。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B. 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C. 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D. 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答案】ACD。解析: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是统一的国家,地方要服从中央,但不是绝对的服从,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因此B项错误。A、C、D三项符合两国地方管理制度,故答案为ACD。

三、判断题

1. 题型介绍

判断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考查题型之一,题量一般为15道,分值为12~18分,占到了12%~18%。其特点是:考查知识点较为基础,作答难度不高。

2. 考试内容

从2016年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真题来看,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外历史上的常见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相关要素的掌握程度。

3. 复习策略

判断题考查内容较为基础,考生只需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一般题目只需仔细阅读,稍加判断即可得出答案。易错之处常集中在时间节点、历史名词对应的具体内容描述,考生要注意比较题目前后所给内容。【2016·广东】巴黎公社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解析: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题目说法颠倒。【2016·广东】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欧洲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答案】×。解析: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阐述自身诉求的一场文化运动。【2016·湖南】分封制只存在于西周时期。( )【答案】×。解析: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但并非只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初期刘邦对子侄和元勋进行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分封制只存在于西周时期的说法错误。【2016·湖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00年。( )【答案】√。

四、简答题

1. 题型介绍

简答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考查题型之一,题量一般为4道,分值为20~24分,占到了20%~24%。其特点是:知识性强,定位准确,言简意赅,重点考查人物、事件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 考试内容

简答题涉及相关理论和史实的内容,是对考生相关知识掌握,系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观点组织与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3. 复习策略

简答题是向考生直接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问题,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直接加以专业知识解答。考生在备考时应详细了解考试公告(或要求),熟练掌握重要历史人物的主张、重要历史事件的内容。作答时应认真审题,确定考点,明确回答的大体内容,要做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书写无误,规范整洁,字数恰当,言简意赅。【2016·湖北】简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参考答案】(1)政治方面:中央机构划分为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及畿辅地区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2)军事方面: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4)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作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2016·湖南】简述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参考答案】(1)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3)“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4)北约与华约组织相继成立。

五、材料分析题(综合题)

1. 题型介绍

材料分析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必考题型,题量一般为2~6道,分值为16~50分,占到总分值的16%~50%。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且内容丰富,所给材料与重要知识点结合紧密。

综合题是个别地方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的考查题型之一,题量为3道,分值为35分,占到了35%。其特点是:主观性强,开放性强,灵活性强,与教学实际联系紧密。

2. 考试内容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历史专业知识和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论均有涉及,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相关理论原则的掌握程度,以此检验考生的认知水平、是非判断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综合题涉及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是对考生相关知识掌握,系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观点组织与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3. 复习策略

材料分析题的作答是对所给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结合所学的重要概念、史实进行回答。考生在备考中应对照考试公告(或要求),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掌握得准确、扎实、到位。作答时,考生应注意结合所给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问题、做出解答,切不可脱离材料任意发挥。

综合题一般先向考生提供一段有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给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做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考生在备考时应详细了解考试公告(或要求)及历年真题,多读、多看、多学,熟练掌握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多加练习。作答时应认真审题,捕捉题干信号,确定考查内容,然后根据案例要求深入思考,依据相关知识恰当分析,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最后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文字加工,要做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书写无误,规范整洁,字数恰当。【2016·湖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寡廉鲜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参考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提倡道德约束,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格物致知,具有务实倾向。(2)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在皇权至上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提出初步的民主意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社会管理中。(4)思想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要结合时代需要予以一定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交流性。【2016·湖北】教师针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华盛顿会议”设计了下列两组问题:

设计一:(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2)会议通过了哪些主要文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如何评价华盛顿会议?

设计二:(1)美国为何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2)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次会议是否清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3)有人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暂时摆脱了被日本独霸的局面,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人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这是中国外交失败的例子。你的看法是什么?

问题:(1)比较上述两组问题的设计,你更欣赏哪一组设计,请说明理由。(2)你认为问题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参考答案】(1)喜欢第二组。两位老师都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了问题设计,并且遵循了层层深入的原则。但第一位老师在问题一中用背景、原因、作用等作为问题,不能激起思考兴趣,让学生感觉在作答试题。第一组中的问题三提问角度太大,学生不易做到完整全面回答。相比来说,第二位老师从美国的角度来探讨华盛顿会议,并且问题层层深入,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创设辩论情境,为学生指引思考方向。(2)针对性原则: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和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可接受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提问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导学生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并予以及时鼓励。

备考策略

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前,大家要仔细研究当地的考试公告(或要求)和考试真题(我们收录了各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套真题,详情可参照我们的配套试卷—《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汇编及全真模拟试卷·中学历史》),对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考试基本内容、考试情况、命题特点进行大致的了解,为更好地使用本书做好铺垫。

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从历年真题来看,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要牢记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可以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二是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招聘考试各个科目的模块分明,内容体系完备。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

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大家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之后,大家要结合每章后的高效提升练习,进行适当的练习(我们的配套试卷也为大家提供了契合真题的预测试题,供大家参阅和查看),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第一章中学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中学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为60%—70%。本书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分六章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中外历史中涉及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科学、合理地将考试范围所包含的内容呈献给读者。从考试试题和分值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观题和客观题所占分值比较接近。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是主要考查题型。对本部分知识的复习,建议考生在熟练掌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经过和结果或影响)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知识的相互关系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本章内容框架重要考点分布本章考点梳理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一、中国远古人类文化(一)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文化

1.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体质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体质的差别较大,学术界称为“直立人”,亦称“猿人”。这时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群婚制。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1)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2)蓝田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新发现化石为头盖骨一具,上颌骨、下颌骨各一具,还有10余枚牙齿。共存的还有打制石器。经测定距今约65—80万年。(3)北京人: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头盖骨、头骨碎片、下颌骨、股骨等化石,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容量平均为1 043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厚,眉脊粗壮,面部较短,牙齿比现代人粗大,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后来还发现石器以及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是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知识拓展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猿人化石、早期人类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与石器出土地点就有大约100处,分布在从北到南的17个省、市、自治区中,至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2.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旧石器中晚期的人类体质已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其时间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之间。这时人类的婚姻只能在同辈间进行,叫做“血缘群婚”(班辈婚),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大约自距今5万年前起,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基本消失,已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人类学家称此时的人为“晚期智人”,或称“新人”。新人的物质文化已进入旧石器晚期。国内已发现的新人化石主要有河套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其中以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磨光、钻孔技术。山顶洞人的洞穴中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已经能人工取火。考题再现【2016·福建·填空】距今三万年,生活在北京地区,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原始人,考古学家把他们称为_____;距今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_____人已能种植水稻。【答案】北京人;河姆渡(二)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文化

大约在距今1.2万到1.1万年期间,人类普遍进入新石器时代。所谓新石器,就是通过磨制技术制作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重大进步,是人类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从事多种生产活动,如农作物栽培、家畜的饲养和制陶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也是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文化特征较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半坡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知识拓展裴李岗-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是已知华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已有7 000—8 000年。裴李岗文化于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磁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北武安的磁山村而得名,也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因而被有的学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裴李岗-磁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仰韶文化的后岗类型,就是对裴李岗文化及磁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仰韶文化于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及豫西北、晋西南等地。仰韶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尤以彩陶最具特色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广泛。粟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能够种植蔬菜和驯养家畜。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其聚落内部已在功能上做了区分,渔猎仍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因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的中部及南部、河南的东部与江苏的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制陶业相当发达,早期已普遍使用轮修技术,晚期则使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的陶器。此外,大汶口文化的石器、骨器、角器的制作工艺也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农作物也是粟,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

3.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包括山东及苏、皖的淮北地区,在文化内容及特征上有前后继承的关系。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陶器胎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匀称。经考古发掘证实,龙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和城市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4.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及鄂西地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饲养的家畜有猪、牛、羊等。大溪文化中的重要现象是城池出现早。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城址,距今6 000多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池之一。

5.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稻作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形式。出于防潮目的,房屋都是地面建筑。屈家岭文化中也发现不少城池遗存,表明长江中游史前古城在时间和规模上均超过黄河流域。

6.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一带,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骨耜,标志着锄耕农业的出现。家畜中的猪、狗和水牛已经开始被驯养。河姆渡文化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木构建筑,房屋构件普遍采用榫卯结构,反映这一时期木制工艺的发展。木桨的出土,说明作为水上交通工具的船得到普遍应用。

7. 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栽培的农作物种类丰富,掌握了一定的养蚕缫丝技术。玉器种类丰富和制作精美,是良渚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尤其是数量庞大、制作精美的玉制礼器的不断出土,说明礼制在当时获得较大发展。

8. 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生产工具以用于翻土的石耜为主。除农业经济外,渔猎仍是红山文化重要的经济形式。红山文化比较重要的文化遗存是积石冢、泥塑人像与形状特殊的玉器。

9.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 300—6 800年。半坡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知识拓展关于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在传说中,黄帝善于征战,各部落纷纷归附。炎帝和蚩尤也想通过武力进行扩张,黄帝于是先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发生激战。经多次较量,黄帝最终击败炎帝,其部族也并入黄帝的部落。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反映原始社会末期部族之间为争夺财富而频繁战争的情况。黄帝通过武力征伐建立起新秩序,暗示着原始社会末期“英雄时代”的来临。

由于远古时期人类尚未发明文字,要研究远古时期人类历史就必须以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为主要证据。我国现代考古学自20世纪早期从西方传入后,获得较快发展,先后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开展大规模发掘。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更是取得巨大发展,为研究我国远古时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料。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1.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1)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历史文献证明禹因治水有功,威望大增,并随着战争的推进逐步确立了王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的产生。

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从禹到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夏桀统治残暴,外而众叛亲离,内而人民反抗。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与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夏桀,夏朝灭亡。(2)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戈、刀、铃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经测定二里头文化接近夏代纪年,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

2. 商朝

商和夏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商在汤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夏,是夏的附庸,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迎来了商朝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此后270多年间,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后人又将商称为殷。与夏朝相比,商朝的军队和刑法都有加强。商朝的统治持续了约500年。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八百多个诸侯部落在朝歌的南郊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商亡。

3. 西周

周族是陕西渭水中游黄土高原的一个部落。周文王时整顿吏治,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王继位灭商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厉王时期,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被拥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西周末年,周幽王立宠妾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遂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覆灭。(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取各部落首领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尧、舜、禹是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召集部落首领民主推举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又用同样的方式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考题再现【单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夏朝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 商朝都城多次迁移,由最初定都在黄河以南到最终定都在黄河以北C.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在牧野大战商君D. 公元前3世纪,秦国在长平大战赵国【答案】A。

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老年时沿用禅让制的惯例,即用民主推荐的方式选举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王位世袭制度: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商朝还没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父死子继”配合“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到商朝晚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牢牢确立。(2)井田制

西周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时候,耕地沟渠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朝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子,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朝缴纳一定的贡赋。(3)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更为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知识拓展周人的根据地在西方,为了有效管理原商王朝统治的广大地区,武王封商纣长子武庚禄父为诸侯,由他继续统治原商朝核心地区的遗民。然后将商王畿的其余部分一分为三,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为“监”,震慑和监视商遗民的活动。其中管叔镇守东部的卫,蔡叔镇守西部的墉,霍叔镇守北部的邶。(4)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

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西周的宗法制规定: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在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中,小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节小宗之间的纠纷;各级诸侯、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

西周宗法制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家国同构的双重统治,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合二为一,家族观念、家族道德互为表里,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政治结构,这是最基本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通过神权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家与国相结合,加强王权统治。知识拓展殷墟的发掘结果和甲骨文释读证实,商代的农业生产采取集体耕作方式,手工业也是实行集体劳动的方式。西周较为普遍的耕作方式是耦耕(两人相互协作、共同耕种的一种劳动方式),规模很大。手工业生产上形成“工商食官”制度,即由官府提供生产、生活材料,工匠根据要求进行生产,产品供官府调拨和使用。

2. 夏、商、西周的社会结构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我国由此进入了奴隶社会。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盘庚迁殷之后的晚商时期,王权进一步加强。在商朝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神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神意来决定。

周朝建立之初,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行宗法以巩固和提高王权。在宗法观念下,周人又提出礼制治天下以及“孝”“德”等观念,并使其在周朝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周朝的社会结构自成体系。在政治上,周朝注重“分”而非“合”,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国部落的闭塞状态。

夏、商、西周都处于我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具有相似的社会成员构成。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庶民和奴隶,他们共同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

贵族包括国王、诸侯、卿大夫、士,他们管理国家和人民,所有的土地和财富都是贵族的,贵族不用从事体力劳动。庶民被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剥削,绝大多数很贫困。虽然庶民的生活拮据,但他们属于自由人。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或犯罪的人,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丝毫财产,所有劳动成果都归主人所有,奴隶可以被主人任意买卖、打骂,甚至处死。

三、夏、商、西周的文化(一)文字

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汉字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已有的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甲骨文已具备“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构造,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知识拓展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 金文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钟鼎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大篆”。商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多起来,有长篇铭文出现,这些铭文主要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二)天文、历法

1. 天文

商代已有了早期的天文学。在甲骨文中已有鸟星、火星等星名,还有关于日食、月食、风、雨、云、雷等的记录。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历法

夏商周时期,人民对天文有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该书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商代的历法已相当完善,为阴阳合历,以太阴(月)纪月,以太阳纪年,用闰月调整季节。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年终置闰,叫做十三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干支纪日,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干支是指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六十日为一个周期,干支后来用于纪年、月、日等,一直沿用至今。在甲骨文中发现有完整的干支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干支记录。知识拓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干支历的一部分,它以立春为岁首。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三)文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的汇编,其中还包括更早时代的史事记录。《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用书。书中讲述了许多阴阳的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以后的哲学发展有很大启发。(四)雕塑和青铜艺术

商和西周两朝,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商朝青铜器不仅形制雄伟,而且工艺精湛,早期就出现了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青铜器铭文的出现。

商朝的玉雕,利用天然色彩分层,雕出动物的不同形体和部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堪称玉雕艺术的杰作。(五)医药学

商和西周时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医疗器械也有所发展,商朝遗址中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六)生物学和地理学

商周时期,生物学和地理学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的名字。《周易》一书中首先提出“地理”的名称。周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第二节 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变法与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属于这一情况。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为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知识拓展根据内容和篇幅,《法经》形成以下六大体系: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1.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85年,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相地而衰征”是指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这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初税亩”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 魏国李悝变法

战国时期,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废除世卿世禄制,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推行“尽地力”和“平籴”的农业经济政策;任用吴起改革军制,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制定《法经》维护封建政权。李悝的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4. 楚国吴起变法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变法内容: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考题再现【单选】商鞅在秦国变法,造成“商君虽死,秦法未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 变法得到新法地主阶级拥护D. 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

5. 秦国商鞅变法

在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进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有:(1)经济方面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具体措施有: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开阡陌封疆”就是把土地国有的标志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等。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度量衡的统一使得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考题再现【2016·湖南·单选】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在法律上正式废除是( )。A.秦朝建立B. 商鞅变法C. 吴起变法D. 李悝变法【答案】B。(2)政治方面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具体措施有:

第一,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取得贵族身份。制定军功爵制的做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第三,推行县制。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第四,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知识拓展商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在改良社会习俗,抑制大家族势力的发展。秦人长期与戎狄杂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商鞅“为其男女之别”“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既是对第一次变法中相关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大家族被认为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因此要以小家庭替代它。

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为争夺霸权相互间不断进行征战。春秋时期较为重要的战争如下:楚国为问鼎中原,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军采取诱敌深入策略,于公元前632年4月在城濮大败楚军,是为城濮之战;楚庄王时期,楚军经邲之战击败晋军,最终成就霸业。晋楚的长期战争导致两国国力大减,经宋国倡导分别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签订协议停止战争,史称“弭兵之会”。吴越之间的战争称为春秋时期争霸的绝唱。

战国时期较为重要的战争如下: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1年,中原形成齐、秦两国东西对峙,与楚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赵、魏因其战略位置成为大国争夺对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游走于合纵和连横之间,分合不定。公元前318年,魏、赵、韩、楚、燕组成五国联军联合抗秦,最终为秦军所败。张仪的游说破坏齐楚联盟,楚国因秦国背叛大举进攻遭受惨败。赵国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一)国家授田与土地私有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各国先后建立起具有上下统属关系的地方行政组织,州、县、乡、里,成为当时行政编制的基本单位。严密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春秋时期吴、越、楚、齐、秦各国都出现了具有登记社下户口田亩功能的书社组织。到战国时期,秦国的什伍制度最具代表性。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说明基层政权组织已经不断制度化,职能逐渐健全,是各国推行国家授田制的前提。

到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制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占有支配地位。在齐国,授田对象以“夫”或“户”为单位,根据所授土地的质量确定租税征收数额。商鞅在变法过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