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优质高产饲养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5:55:24

点击下载

作者:陈登松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蚕优质高产饲养技术

家蚕优质高产饲养技术试读:

前言

养蚕业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传统产业,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在新农村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东部地区近30年经济迅猛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养蚕业日益减少。为此,国家商务部提出并组织实施“东桑西移”重大战略。地处东西结合部的湖北茧丝绸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本书针对目前养蚕的发展新形势,从湖北农村实际出发,本着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与可持续发展蚕桑生产的原则,系统地总结了养蚕先进适用技术,吸收了蚕桑业最新科技成果,对湖北蚕区养蚕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巩固“东桑西移”工程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立足于湖北蚕桑生产实际,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详细地介绍了蚕的生活史、养蚕技术、适应湖北蚕区饲养的家蚕品种以及常见的蚕病防治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限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引用了相关著作和刊物资料,在此,谨致谢忱。编者2012年2月第一篇养蚕技术第一章蚕的生活史第一节 蚕的生活特性一、蚕的一生

桑蚕,也称为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其一生(或者说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蛾)4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保护条件下,从蚕卵孵化成蚁蚕食入桑叶,到老熟吐丝结茧,其幼虫期约需要20~28天,吐丝营茧约需3天,化蛹需1~2天,蛹期需10~15天,最后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虫。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1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40~60天。如果产下的是滞育卵,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或者通过人工孵化使其提早进入下一个世代。1.卵期

桑蚕以卵繁殖,蚕卵一般呈椭圆形,略扁,一端稍突,由卵壳和卵内容物两部分构成。卵壳一般为白色、黄色或淡黄色,分为外层、中层、内层,中层较厚,内、外层稍薄。卵壳表面分布有凹凸不平的五角或六角形网状花纹,称为卵纹,不同蚕品种卵纹的形状也有所不同。蚕卵尖的一端表面有卵孔,是卵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卵孔周围的卵纹呈花瓣状。卵壳表面还有无数的微细气孔,是卵内胚胎呼吸的通道。卵内容物有卵黄膜、浆液膜、卵黄和胚胎等。

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有滞育卵(俗称黑种)和非滞育卵(俗称生种)之分。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一般约经3小时后开始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初时多呈淡黄色,经过7天左右,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一个停滞发育的“滞育期”,在此期间形态变化很小,即使温度适宜也不向前发育,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和人工浸酸处理解除滞育后,才会继续发育和孵化,这种蚕卵称为滞育卵。非滞育卵则不同,蚕蛾产下卵后胚胎不停地向前发育,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蚁蚕。

蚕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转为固有色(灰绿色或紫褐色等)。蚕卵胚胎在雌雄蛾交尾产卵后形成,裹在卵黄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渐次发育成蚁蚕。此外,不受精卵不形成胚子和浆膜,卵色一直保持淡黄色;死卵多是赤褐色,且卵涡呈三角形或成为瘪卵,主要是由于胚子死亡的缘故。

蚕卵产在蚕种纸上,使蚕卵固定直至孵化的叫平附蚕种。蚕蛾产卵在棉布、牛皮纸上,后经洗落、选卵,按一定数量装盒的为散卵蚕种。2.幼虫期

幼虫期是蚕摄食成长的阶段,生产上习惯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时间作为幼虫期的经过时间。从蚕卵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体色带黑,形似蚂蚁,故称“蚁蚕”。蚁蚕摄食桑叶后,迅速成长,体色渐由黑褐色变为青白色,当幼虫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时需要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再继续生长,这个过程就称为蜕皮。蚕儿在蜕皮前不食不动,这时的蚕儿称为眠蚕,刚蜕去皮的蚕称为起蚕,起蚕后第一次喂桑叶称为饷食。蚕从孵化到结茧通常经过4次就眠蜕皮,每两次就眠蜕皮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龄期有长有短,最长的为五龄,约6~7天,最短的为二龄,约需2~3天。不食不动的就眠期间称为眠期。蚕一般要经过四眠五龄,通常将一至三龄的蚕称为小蚕或稚蚕,四、五龄的蚕称为大蚕或壮蚕,蚕最后一龄的时间长,食桑多,到龄末逐渐停止食桑,蚕体开始收缩,第五至第六腹节面透明,食叶减少,排出软粪和蚕尿,体呈蜡黄色半透明状,开始吐丝,此时的蚕称为熟蚕,熟蚕寻觅到营茧场所即开始吐丝结茧。从收蚁到盛熟经过的时间称为全龄期,全龄的长短,因蚕品种以及饲养季节而不同,一般春期25天左右,夏秋期约20~22天。熟蚕经过2~3天吐完丝后便在茧内开始化蛹。

蚕体呈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头部较小,位于身体前方,为几丁质的头壳,表面密生刚毛,两侧有6对黑褐色的单眼,具有趋光作用。靠单眼前方有l对触肢,具有感觉和嗅觉功能。头部腹面有口器,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构成,用以咀嚼食物。口器的下方是吐丝孔,丝物质由此吐出。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上有l对胸足。胸足分为3节,上面密生刚毛,足的末端有1个黑褐色的钩爪。胸足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食桑和吐丝做茧,爬行时只起辅助作用。腹部共有10个环节,在第三至第六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第十腹节有l对尾足。腹足和尾足的先端都长有许多钩爪,便于爬行和抓住物体。第八腹节的背面还有1个刺状突起,叫尾角。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各有l对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蚕的体色一般为白色,但品种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蚕体表面长有斑纹,叫花蚕或形蚕,没有斑纹的叫素蚕或姬蚕。花蚕的斑纹有普通斑、虎斑、黑斑、褐圆斑等,其中最常见的为普通斑,即在第二胸节上有1对眼状斑,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半月斑,第五腹节背面有1对星状斑。蚕体的斑纹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蚕体的特定斑纹识别蚕品种,还可以通过育种的手段,培育出通过斑纹鉴别雌雄的蚕品种。3.蛹期

熟蚕在结茧过程中,体躯逐渐缩小,结茧终了,腹足和尾足萎缩以至消失,体色变为乳白,体向后弯曲,大致在结茧终了的2~3天内蜕皮化蛹。蛹初化时,体壁柔软,色乳白,受震动很容易出血,污染茧层。随着发育,蛹皮渐老,体色由乳白色逐渐变为深褐色。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过渡的阶段,表面上静止不动,实质上体内进行着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边把幼虫期的组织器官逐步解离,一边又重新组建成成虫的各个组织器官。从上蔟之日算起,蛹期一般经过时间为15~18天。

蛹呈纺锤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构成。头部有发达的触角和复眼。化蛹初期复眼未着色,随着蛹的发育复眼逐渐变成褐色,到羽化前复眼变为黑色。因此,根据复眼的颜色,可以预测羽化的时期。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的腹面各有1对胸足。胸足紧贴在胸部腹面,大部分被掩盖在翅下。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各有l对翅,前后两翅交叠。腹部由9个环节构成,前方和后方的环节较小,第四、第五、第六环节较大,并能活动,称为运动环节。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各有l对气门。

雌蛹和雄蛹的形态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差别。雌蛹腹部大,末端钝,第八腹节正中有1条纵线,与该环节腹面前、后缘形成“x”状的线纹。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九腹节腹面中央有1个褐色小点。根据这些特征,可以鉴别蛹的雌雄。4.成虫期

蛹期经过15~18天后羽化为成虫(即蚕蛾)。蚕蛾能分泌一种碱性的含有溶茧酶的液体,湿润茧层,溶解茧丝中的丝胶和部分丝素,使茧层膨松,然后用胸足扒成羽化孔,从茧内钻出。随即交配产卵,约经一周左右自然死亡,完成一个世代。

蚕蛾也由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全身披着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触角和复眼各1对。触角呈双栉状,由30~40个小节构成,雄蚕蛾的触角比雌蚕蛾的长而大。复眼呈半球形,由多数小眼构成,表面以小六角形排列成整齐的蜂窝状。复眼一般为黑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红色或白色的。口器位于左右复眼之间,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构成。蚕蛾的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下颚具有分泌作用,能分泌溶茧酶。雌蛾体大,爬动慢,振翅频率低;雄蛾体小,爬动较快,振翅频率高。一般交尾3~4小时,雌蛾就能产下受精卵。蚕种繁育中,雌蛾在产卵结束后按规定袋入蛾盒,送交进行母蛾微粒子检验。二、蚕的眠性和化性1.眠性

从收蚁开始到老熟吐丝即整个幼虫期间,蚕眠的次数是一种特性,称眠性。眠性是遗传性状,现存蚕品种资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蚕、眠三次的三眠蚕、眠四次的四眠蚕和眠五次的五眠蚕。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会因温度、营养、光线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中国现行普遍饲育的属四眠蚕品种,在实际饲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少量的三眠蚕或五眠蚕。眠数多的品种,幼虫期长,食桑多,蚕茧大,丝粗量高;眠数少的品种则相反,综合二者的利弊,一般认为以养四眠性的蚕品种最为经济。2.化性

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几个世代的特性称为化性;一年内只发生一代即产下滞育卵的称一化性;发生二代,第一代产非滞育卵、第二代才产滞育卵的称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者称多化性,其中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产滞育卵,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仍产非滞育卵。不同化性蚕的发育经过日数、体质、产茧量、茧丝的品质等均有不同。一化性品种茧大丝多,但幼虫期长、食桑多、体质较弱;多化性品种幼虫期短、食桑少、体质较强,但茧小丝少;二化性品种介于两者之间,综合经济效益以二化性品种为优,故目前生产上多使用二化性蚕品种。带有一化性或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其化性会受温度、光线、湿度、营养条件影响而改变,因此需按照品种特性及饲养注意事项饲养。

家蚕的化性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但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可导致化性的变化。典型的一化性品种和极端的多化性品种遗传性稳定,其化性不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二化性或具有二化性血统的一化性和多化性品种,因其遗传性不稳定,环境条件的改变易导致化性的变化。第二节 蚕与环境

任何生物都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条件而生存。蚕一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要求是有一定限度的,适合它生长发育阶段的要求时,就能正常完成其生活世代,否则,在异常的环境条件影响下,将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充分了解蚕正常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蚕生理的影响,主动创造适合蚕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蚕就能正常地完成其生活史,从而获得蚕茧的丰收。一、气象条件(一)温度

1.温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蚕儿没有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缺少调节温度的健全机能,属于狭温性、变温性动物,因此蚕的体温总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蚕的体温随气温的上升而上升,随气温的下降而下降。但就蚕本身来说,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至四龄蚕的体温略低于气温,五龄蚕的体温略高于气温。蚕的体温还与周围气流的大小、蚕的饥饱、蚕的强健性等有密切关系。气流大时,体温较低,无气流时体温较高;蚕饱食时体温高,饥饿时体温低,蚕的体温不正常时,就是健康状况不好的表现。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蚕的体温调节主要依赖于外界环境,这就决定了蚕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密切关系。

饲育温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蚕的生长发育:(1)影响激素分泌。蚕体内一切腺体的分泌活动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饲育温度高,能促进脑激素的分泌,而脑激素能抑制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同时又能够促进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而蜕皮激素的作用一是促进蚕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二是促进蚕儿生长蜕皮和变态蜕皮。因此在营养及饲育技术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饲育温度,就会促进蜕皮激素的多量分泌,从而加快蚕的生长发育。(2)影响蚕的营养和健康。饲育温度的高低对蚕的营养和健康影响很大。试验证明,在蚕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蚕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使蚕处于营养良好,蚕体健康的状态,因而生长好、发育快。(3)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通过影响蚕体内酶的活性进行的。因为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酶催化的,而温度对酶的催化反应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蚕体内的酶有上千种,不同的酶,分工明确,作用专一,并各有本身的适温范围。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温度降低,酶的活性减弱。如胃液中的淀粉酶,适温范围是20~60℃;血液中的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适温范围分别为10~24℃和15~25℃。如果饲育中温度达28℃以上,血液中这两种酶就会逐渐衰退,甚至失去作用。所以要使蚕儿食下、消化良好,生命率高、生长发育快,就必须充分调动蚕体内各种酶的积极性。其手段就是将温度控制在各种酶的适宜范围之内。一般现行品种的饲育温度小蚕期是26~28℃,大蚕期是23~25℃。

2.饲育适温与蚕茧产量

以蚕的生理为基础,蚕体内的主要酶能发挥较大活性时的温度范围,称为生理适温。它是客观的由生理学实验结果得出的一种理论性温度。如淀粉酶在20~60℃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活力增强。酪氨酸酶则在10~24℃的范围,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升高到28℃反而减弱。过氧化氢酶则在15~25℃的范围内活力较强,在28℃减弱。因此,一般认为蚕的生理适温是20~28℃,在这范围内,蚕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延续其生命。

虽然蚕在生理适温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以很好地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的目的是生产,这不仅要求蚕儿能完成生长发育,同时还要高产、优质、低耗。从经济方面来考虑,所谓饲育适温,是在蚕儿生长发育所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控制环境温度,使蚕儿向着有利于生产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饲育适温是要求主客观相一致,生长发育快,体质强健,又能生产出量多、质优的蚕茧,还要节约桑叶,少花劳力,其主要立足点就是经济方面。所谓适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蚕的龄期、季节、品种、湿度等其他内外条件的不同而异。就蚕的全龄而言,龄期增加,适温降低;就环境而言,通风差的比通风条件好的适温要偏低;在同一龄中,前、中期宜偏高温,后期、眠期宜偏低。只有在饲育适温中生长发育,蚕才能生长发育的快,体质强健,能生产出量多质优的蚕茧,提高蚕茧产、质量。(二)湿度

湿度就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程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克数来表示就是绝对湿度;一定温度下,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最大量,为一常数,即为饱和水汽量,也就是饱和湿度;一定温度条件下,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之比即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值小,表示干燥;反之表示潮湿,当相对湿度达100%时,为水分饱和。蚕的饲育环境中相对湿度的高低和蚕体的水分代谢平衡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湿度对蚕的影响,仅次于温度,它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地或间接地对蚕的生长发育及蚕茧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

1.湿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湿度对蚕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温度影响相类似,蚕在多湿环境中饲养时,血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加,呼吸旺盛,体温上升,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随着湿度的上升而增加,多湿时饲育经过时间缩短,其中小蚕期较显著,大蚕期影响较小。

湿度能通过影响蚕体表面水分发散速度而影响蚕的体温。在干燥的状态下,蚕体水分发散快,散失热量多,体温就下降;反之,蚕的体温就上升。即湿度大小与蚕体温的高低成正相关,这与温度与蚕儿体温的关系是一致的。由于湿度与蚕体温高低成正比,湿度增加,体温升高,则蚕儿发育速度加快,经过时间缩短。其生理趋向与温度基本一致。饲育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的间接影响就是湿度通过影响桑叶的萎凋速度、蚕座的卫生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而影响蚕的营养,从而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2.饲育适湿

蚕的适湿范围也和适温范围一样,因蚕品种、发育时期以及气象、营养条件而不同,大蚕期比小蚕期或同龄后期比前期湿度亦低。按气象条件,27℃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加上通风不良,营养条件差,再给予水分过多或未成熟桑叶时,适湿宜低。在适温范围内其他饲育条件正常时,不同蚕龄的适湿范围,一龄为80%~90%,以后逐龄降低5%,即一龄90%~80%,二龄85%~75%,三龄80%~70%,四龄75%~65%,五龄70%~60%。50%以下的干燥环境对任何龄期都是不利的。(三)空气及气流

1.空气与蚕的生长发育

空气新鲜的情况下,蚕儿呼吸旺盛,生长发育健壮。蚕室内产生的不良气体,一定限度内对蚕不会产生危害,但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浓度的提高,危害程度会逐渐加重,对蚕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死亡。2

CO本身对蚕是无毒的气体,但其过量时能妨碍蚕儿正常的呼吸。2当空气中CO的含量超过1%,蚕儿接触时间达2h以上时,蚕的生长发育和茧质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表现出发育经过延长,群体发育不齐,眠蚕体重减轻,减蚕率增加。当达10%,蚕就开始吐胃液;当浓度达215%时,蚕立即死亡。蚕儿对CO的抵抗力,因蚕龄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小蚕比大蚕抵抗力大;同一龄中,起蚕抵抗力最强,随着龄期渐次减弱,盛食期最弱,到眠蚕或熟蚕时又增强。一般情况下,2蚕室内CO浓度不超过1%,尤其大蚕采用开放育,基本可以排除危害。

当空气中CO的含量达到0.5%时,就能使蚕中毒死亡。主要是呼2吸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到组织细胞内氧化作用的正常进行。SO在0.1%~0.2%时对蚕就有害,且蚕茧的解舒不良。蚕食下受害叶后,3食欲减退,不活泼,发育不齐,最后呈软化症状而死。NH对蚕也是一种有害气体。当空气中含量达0.05%时,能使蚕的气门经常开放,大量的水分从气门散发出来,破坏了蚕体内水分平衡;另一方面造成3蚕座多湿。蔟中NH过多时,有害丝质。工厂废气例如玻璃厂、钢铁厂等散发出来的氟化物也能通过污染桑叶引起蚕儿中毒死亡。另外,还有农药发散的气体、油类臭气、燃烧木材发出的烟等,都是对蚕有毒的气体。

2.气流与蚕的生长发育

气流即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排除不良气体,促进蚕室内空气新鲜,调节蚕室内温湿度。调节蚕的体温和蚕体含水率,加速桑叶萎凋,影响蚕儿饱食,导致营养不良。

气流对蚕的影响因蚕龄大小、气象情况的不同而异。小蚕期不要过多通风,大蚕期尤其是盛食期,在高温(28℃以上)多湿(85%以上)的情况下,蚕室内如有0.1~0.3m/s气流,可以消除蒸热。低温多湿时,以补温和通风来提高温度,同时使湿度下降,但在低温(20℃以下)、干燥(空气湿度50%)的环境中,有气流反而不利;五龄时蚕座上有0.1~0.3m/s的气流也足够了。(四)光线

光线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如温度、湿度和气流那么重要,但是要养好蚕夺取蚕茧丰收也是不可忽视的。蚕对一般的光线都表现着趋光性,蚕的趋光性因光线强弱、蚕龄大小而不同。在正常的饲育条件下,一龄蚕的趋光性最强,以后逐渐减弱;同一龄中,以起蚕的趋光性最强,盛食蚕、眠蚕较弱,熟蚕对光线的反应最敏感。光线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饲育温度及蚕龄大小而不同。

在蚕儿饲养过程中,直射或片面光线,会造成蚕的背光趋向,使蚕在蚕座内分布不匀,发育不齐,同时直射光线,使局部温度增高,给予桑叶容易萎凋。所以养蚕室一般采用散射光线,蚕座上以白天微明,夜间黑暗的自然状态为宜。二、营养环境

蚕的幼虫饲育期是家蚕一个世代中唯一的营养时期,依靠这一时期的摄食,取得营养而生长、发育和繁殖。蚕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桑叶,桑叶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参与体内代谢作用,是促进蚕机体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因此,桑叶的质和量,直接影响蚕体的强健和茧丝的产量与质量。蚕在不同的龄期需要不同质和量的营养,按照蚕在不同龄期对营养的需要,喂给蚕优良的适熟叶,可以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茧质量。

稚蚕用桑,特别是第五龄用桑,要求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多、碳水化合物适量且叶质柔软。随着龄期的递进,所需碳水化合物逐渐增多,而水分、蛋白质相对减少。稚蚕期吸收的营养物,主要用于建造体躯,也就是营养生长,而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体细胞的基础物质之一。另一方面,为了使蚕机体能够充分利用饲料蛋白质而健康地成长,还需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作能源。所以稚蚕用桑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并且稚蚕期蚕体的水分容易散发,需含水分较多的嫩叶。到了壮蚕期,尤其是五龄中、后期,需要较多的蛋白质作形成丝物质的原料,同时为了提供能量以及贮藏养分的脂肪和糖原,也需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鉴于以上的生理需要,稚蚕期用水分和蛋白质较多、碳水化合物适量的适熟偏嫩的桑叶较好。壮蚕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多而水分适量的成熟桑叶为宜。(一)桑叶品质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叶的品质(简称叶质)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与产茧量、茧丝质量和卵质等各项成绩关系极大。桑叶的品质因饲育季节、桑树品种、肥培管理、采伐方法等各种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不同季节的叶质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不同饲育季节,桑叶的质量有所变化。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桑叶开始萌发,从开叶到成熟,随着春蚕蚕龄的增长,桑叶生长与蚕的发育基本一致。因此,春季桑叶品质比较好,营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龄期蚕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夏秋季气温高,桑叶生长快,成熟快,如加强肥培管理,合理采叶,也可取得适龄的叶质。但如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桑叶含水分过多,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减少;如遇久旱不雨,桑叶含水量降低,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粗纤维增多,叶质硬化变劣,营养价值降低,蚕的食下率、消化率就降低,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和饲育成绩。所以,一般来说,夏秋叶质不及春叶。

2.不同桑品种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不同桑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春期桑树发芽的迟早、秋叶硬化的快慢、枝条的粗细、节间长短、叶肉的厚薄以及叶质的大小等等,均能影响到蚕龄经过和体重,从而影响到养蚕成绩。

3.不同叶位的桑叶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枝条上从梢端到基部不同叶位(或叶龄)的桑叶,由于生长时间和叶绿素含量不同,影响到光合作用的强弱,故不同叶位之间桑叶的营养成分和物理性状亦有相当大的差别,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用接近枝条梢端的嫩叶饲蚕,因桑叶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蚕的发育经过延长,就眠不齐。反之,以含糖分高、水分和蛋白质少的老叶饲育,蚕的发育慢,体重轻,产茧量和茧质下降。以中部成熟叶C/N比值在3.5~5之间的桑叶饲育,养蚕成绩较为理想。

4.不同施肥量的桑叶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园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叶绿素形成和叶面积增大,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叶迅速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但若偏施氮肥,会导致叶片徒长,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比例失调,因此桑园施肥必须氮(N)、磷(P)、钾(K)合理搭配使用,需根据季节、蚕龄大小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等等合理施肥。选用适当的肥料,小蚕期用叶应多施有机肥料和P、K肥,少施N肥,以利叶质充实;大蚕期用叶特别是五龄用叶,应多施N肥,不仅可提高桑叶产量,还可增加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有利于增加丝物质的合成,增大蚕茧和增厚茧层。总之,桑园施肥要与养蚕要求密切配合。

5.适熟叶的选择

所谓适熟叶是指桑叶在物理性质上组织软硬厚薄适当,蚕喜食,且食下消化容易,即在单位时间内食桑量、消化量、消化吸收率均大,在化学性质上具有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且其间的比例适当,这种适合于各龄不同成熟度的桑叶,习惯上称为适熟叶。

由于各龄蚕对各种营养成分的要求不一样,故适熟叶的标准也随着龄期的变化而不同,生产上一般把叶位(即叶龄)、叶色浓淡和软硬度等性状作为鉴别适熟叶的主要依据。(二)给桑量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在养蚕过程中,桑叶的消耗约占养蚕总生产费用的50%。用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的高低。特别是五龄的用桑量占全龄总用桑量的85%左右。此期的用桑量对养蚕成绩和经济效益关系很大。

1.给桑量与蚕的龄期经过

家蚕龄期经过时间的长短,除和蚕品种、饲育温湿度、饲育技术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给桑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当给桑量不能满足蚕体生长发育要求时,龄期经过就延长。给桑量越少,龄期经过越长。随着给桑量的增多,蚕的龄期经过又逐渐缩短;当营养能满足建造其体物质与丝物质需要时,龄期就不再继续缩短。

2.给桑量与产茧量、产丝量

产茧量、产丝量随给桑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量却随给桑量的增加而减少。

3.给桑量与食下量、消化量

在食下量不足的情况下,随着给桑量的增加,食下量和消化量亦增加,当食桑量能基本满足蚕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后,食下量和消化量的增加就很少或不再增加。从不同给桑量与叶丝转化率的关系来看,短时间内(14小时)食桑,叶丝转化率随着食桑时间的增加而提高;长时间内(超过4小时)食桑,叶丝转化率则随着食桑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由于食桑时间不同,影响到食下量的多少,从而也影响到蚕体生产茧丝的能力。根据叶丝转化率高低的变化情况,可以合理地控制食桑时间以增加茧丝量,从而提高叶丝转化率。

4.经济合理的给桑量

现行二化性一代杂交种,一般春期每盒种用叶600~700kg(芽叶量,梢条约占15%),夏秋蚕用叶400~500kg(片叶量)。1盒种的经济合理用桑量指标,春期为650kg,产茧40kg以上;夏秋蚕为450kg,产茧30kg左右。(三)不良桑叶对蚕的影响及处理

所谓不良桑叶,是指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对蚕的营养生理不利的桑叶。

不良桑叶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来物质附着的不良桑叶,如在桑叶上附着有害蚕体生理的毒物,如氟化物、煤烟、烟草、农药、蚕病病原微生物或尘埃、泥土等;二是桑叶本身化学成分中缺乏蚕体营养生理所必需的成分或某些成分含量过多。其中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未成熟的过嫩叶、日照不足叶、旱害叶、老硬叶,也有人为造成的,如贮桑不当而产生的蒸热叶、萎凋叶以及有害物的污染叶等。

1.未成熟叶和日照不足叶

未成熟叶是指着生于新梢顶端部的过嫩叶。这种桑叶由于含水分多,干物量少,碳水化合物、脂类、粗纤维和灰分都很少,蛋白质绝对含量少,有机酸增多。用这种叶饲蚕,蚕体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蚕病。

日照不足叶的形成是由于长期连续阴雨或栽植过密,或生长在遮阴处所致。这种桑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含水量较高。用此叶养蚕,蚕体发育缓慢,经过时间延长,而且体质虚弱,减蚕率增多,容易诱发蚕病。

对这两种桑叶,要延迟采用,或经过短时贮藏,以减轻危害。

2.过老叶和旱害叶

过老叶是指桑叶过老含水率在65%以下,叶质粗硬,手捏便易破碎。这种桑叶内,可利用的营养成分显著减少,而不能利用的纤维素增多,用来饲蚕,则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均少,蚕体因缺乏营养而造成生长缓慢、蚕体瘦弱、经过延长。在秋蚕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要合理布局,分批饲育秋蚕,桑叶成熟后随时采用,不致叶龄过老而硬化。对已经老硬的桑叶,采用时可适当增加给桑量或给桑次数,并务求新鲜。

旱害叶指天气久旱不雨时,桑叶水分显著减少,蛋白质含量少,而且纤维素特别多,叶质粗硬。蚕多食旱害叶,则体质虚弱,发育不齐,经过延长,产茧量低。不得以采用时,叶面应喷洒清水补湿。

3.萎凋叶和蒸热叶

萎凋叶指桑叶采下后,经时过长,容易造成失水萎凋,桑叶含水量下降,这时蚕的食下量减少,会使蚕体瘦小,发育缓慢,龄期经过延长。

蒸热叶指桑叶在运输或贮藏过程中,因堆积过多过紧,时间延长,叶片间蒸发热量不断积累增加,形成蒸热,严重的灼伤叶片,并会使桑叶产生不良气体,这种桑叶不宜喂蚕。

4.泥叶和病虫害叶

泥叶指低干桑或无干密植桑,枝条下部叶容易被泥土玷污,公路两旁的桑叶也会附有泥灰。如连续食下泥叶,可能产生粪结病,损害蚕体健康。这种叶可用清水洗净后饲蚕,但稚蚕不能用。

病虫害叶指被病害寄生或害虫食过的桑叶,叶质被污损,一般水分少,营养价值差,有时害虫尸体或排泄物中,还会带有病原体,通过污染桑叶感染蚕体引起发病。稚蚕期应特别忌用这种桑叶。第二章养蚕前的准备第一节 养蚕生产计划的制定

全年的养蚕计划,不仅直接影响当年的蚕茧产量和品质,而且关系到劳力的妥善安排和蚕室、蚕具、桑叶的合理利用,还会影响到树体的强弱及下年的产茧量。因此,必须本着“前期想后期,期期想全年,今年想明年”的观念和“春蚕分批养,夏蚕适当养,秋蚕分期养”、“酌情养早秋、足量养中秋、看叶养晚秋”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劳力设备通盘考虑,合理安排,确定全年的养蚕品种、次数、时期和比例。从长远来讲,合理的养蚕布局能够提高桑蚕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全年养蚕计划的合理布局是增产蚕茧的重要方面。制定养蚕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一是桑叶产量;二是饲养时间;三是饲养品种;四是蚕室、蚕具和劳力。

桑叶是养蚕的基础,首先要根据桑叶的产量决定饲养数量。桑叶的产量可进行预测。预测当年春季桑叶产量一般在春蚕饲养前1个月进行。桑叶的估产应根据桑树品种、树龄、栽植形式、肥培管理、气候条件、用叶时间及历年产叶量等因素综合分析。春叶的估产主要有条长估产法和经验估产法两种,条长估产法是根据桑园总条长和每米桑条的产叶量来估计桑叶产量的方法,它是生产上常用的方法。首先根据桑树长势、树龄、桑品种等将桑园分类,然后每类桑园分别选15~20株代表性桑树,调查亩桑总条长,再估计米条长春叶产量(一般情况下湖桑品种米条长春叶产量在0.08~0.1kg,据桑树品种、树龄、肥培水平、气候条件、发芽率、上年春期实际情况等略有差异),最后推算出亩桑产叶量。经验估算法是根据上年春叶产量再结合肥培管理、枝条长势、当年气候条件和收获日期来确定春叶产量,一般适用于有丰富栽桑经验的蚕农应用。夏叶与秋叶的估产,均是根据春叶产量再考虑夏伐迟早、当时气候条件、肥培管理、桑树长势等情况进行估计的,以春叶产量为100%,一般夏叶产量为15%~20%,早秋叶产量为30%~35%,中秋叶产量为65%~70%,晚秋叶产量为15%~20%。用叶量的多少,因饲养季节、蚕品种、饲养条件和饲育技术不同而有差异。春用蚕品种,每张蚕种一般需用叶650~700kg(芽叶,春季);夏秋蚕品种,每张蚕种一般需用叶450~550kg(片叶,夏秋季)。

一般来讲,春蚕可以足量养。因为春天随着气温的上升,桑叶叶质逐渐成熟,营养丰富,适合蚕儿生理需要,加上气候好,病原微生物少,桑叶质量好,养蚕易稳产高产,蚕茧质优价高。为调节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养春蚕可分2批,收蚁时间相隔7~10天左右,有利于调节桑叶,掌握桑、蚕平衡的主动权,避免发生桑叶过剩或短缺,并充分利用劳动力。头批收蚁数量占85%~90%,要保证上蔟不缺叶,并留有余地;二批收蚁数量占10%~15%。

夏蚕的主要饲料是桑芽和新条下部4~5片叶。夏蚕期气温高低适宜,蚕室、蚕具、劳动力都较宽裕,桑叶新鲜柔嫩,蚕较好饲养。但桑树已进入旺盛生长期,采叶量不宜过多,所以夏季要控制饲养数量,饲养量占春蚕的20%为宜。夏蚕用叶时,千万不能过量采叶,否则将会影响秋季桑叶产量。

秋蚕是全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当年蚕茧增产,而且关系到来年春叶产量,所以应根据秋季桑条不断伸长,叶片不断生长成熟和硬化等特点,合理安排,分期饲养。早秋蚕要适当养,可用桑树枝条下部快要硬化的桑叶养,采叶量不超过当时枝条着叶片数的1/2,其饲养量约占春蚕的20%~30%。中秋蚕要足量养,中秋期气温逐渐降低,早晚温差大,适宜蚕的生长发育,且这时候桑树次年有效条已基本形成,正是桑叶生长茂盛的时期,桑叶叶质好,要充分利用桑叶,养足中秋蚕。但采叶后,桑树梢端必须留7~8片叶。中秋蚕的饲养量以占春蚕的80%~85%为宜。因此,养好中秋蚕是整个秋蚕养殖的重点。晚秋蚕要看叶养。晚秋气温下降,桑叶逐渐停止生长,这时候可根据桑树余叶的多少,决定饲养晚秋蚕的数量,采叶后桑条梢端至少应留4~5片叶,其饲养量约占春蚕的10%~20%。秋季气温高,桑树生长快,气候变化异常,又常出现秋旱,桑叶容易老化,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良桑,做到采留结合。总之,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拟定出全年养蚕批次和各期的饲养数量,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第二节 蚕室蚕具及蚕用物资的准备

养蚕生产特点是时间短、技术性强,须在一定的季节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此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设备条件,即蚕室、蚕具等物质材料,才能保证蚕茧的质量和产量。一、蚕室的准备

蚕室是蚕生活和饲养人员操作的场所,宜选择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通风良好,交通便利,距离水源和桑园较近的地点为好,便于清洗消毒及微气候的调节等,其结构要有利于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和养蚕操作。目前农村养蚕多为副业生产,一家一户的饲养规模一般较小,农户都是将住房兼作蚕室,因此蚕区在新建住房时应考虑兼作蚕室的要求。根据养蚕生产的用途和要求,蚕室可分为小蚕室、大蚕室、贮藏室和上蔟室及其他附属室。1.小蚕室

小蚕室指用于饲养一至三龄蚕的蚕室。由于小蚕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所以要求小蚕室具有较好的保温保湿性能。养蚕生产上,条件较好的农户宜建小蚕专用蚕室,条件不允许的农户可用塑料薄膜等从原有住房中围出一小间作为小蚕室。小蚕室的加温设施要根据房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当前较适宜于农村各家各户饲养的小蚕室主要有以下几种:(1)炕房。炕房是自然村为单位建造的专供小蚕饲养的设施。建造时,地下建造的地火龙是回龙式的,保温保湿性能好,不占空间,操作方便,一间蚕室可养一、二龄蚕50张。(2)地面地火龙。地面地火龙是在地面上用砖块砌成烟道的简易加温设施。建造容易,不损伤地面,如果房屋面积大,需用尼龙薄膜围起来(指一、二龄)保温。不用时可拆除,不损坏地面,但占用空间,影响养蚕操作。(3)家庭式小炕房。这种小炕房与专用蚕室结构差不多,但不是专用蚕室。它是在家居的房屋中建造而成,面积亦比专用蚕室小,适宜于3~5户家庭联户共育使用。(4)回龙式靠壁灶。壁构筑回龙式烟道进行加温。建造方便,不损坏地面,加温快,但不够均匀,适宜于现有住房增建改造。(5)天火龙。大的炉子,用煤饼加温,上面用铁皮作烟道,装置方便,加温快,保温性能差,铁皮在室内占据一定的空间,影响操作,且铁皮接触煤气易锈蚀,使用时间短。2.大蚕室

大蚕室指用于饲养四、五龄蚕的蚕室。大蚕室要求通风透气性能好,当前农村养蚕农户大都将住房兼作大蚕室。3.贮藏室

贮藏室为贮备桑叶的场所,要求低温多湿、光线较暗、邻近蚕室及便于清洗消毒。专用贮藏室则采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兼用贮藏室则选择水泥地面、无直射光的小房间。4.上蔟室

上蔟室通常与蚕室套用,是蚕营茧的场所,要求通风排湿性能好,光线均匀。二、蚕具的准备

养蚕所需的用具统称为蚕具。蚕具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消毒用具:喷雾器、水桶(或缸)、皮管、消毒锅、扫帚等。(2)收蚁用具:摊卵的蚕座纸、蚕匾、鹅毛、蚕筷、收蚁棉纸、一龄网等。(3)饲育用具:蚕架(梯形架或三角蚕台)、蚕匾、竹竿、塑料膜、防干纸、干湿计。(4)给桑用具:切桑刀、切桑板、秤、给桑架、盛桑叶的塑料盆、踏脚凳等。(5)除沙及其他用具:蚕网、蚕沙筐、水桶、簸箕、扫帚、喷雾器等。(6)采、贮桑用具:采桑筐、桑剪、贮桑缸、气笼、盖桑布等。(7)上蔟用具:蔟具(方格蔟、塑料折蔟或蜈蚣蔟等)、芦帘、蔟架等。

除必要用具外,还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物资,如蚕药、石灰、稻草、焦糠、燃料等。三、养蚕生产资料的准备1.蚕品种的选择

选择优良蚕品种是蚕作安全、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同蚕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为此,选择蚕品种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叶质、饲养条件及饲养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春蚕期气候适宜,叶质好,应选用多丝量的春用蚕品种;夏秋季气候较恶劣,叶质也较差,应选用体质强健的夏秋用蚕品种;大气污染(氟化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可选用耐氟性较强的蚕品种。2.桑叶的准备

养蚕前要做好桑叶产量的估测工作,做到“以叶定种,种叶平衡”,在充分利用桑叶而又不影响桑树生理的前提下,提高亩桑产茧量。3.劳动力安排

养蚕所需安排的劳动力,因饲养技术水平、饲养方式,以及饲养季节等不同而异,小蚕防干育,大蚕普通育。熟练饲养员每人可负担的养蚕量一般为:一、二龄蚕期4~5张,三龄蚕期3张,四龄蚕期2~2.5张,五龄蚕期1~1.5张,其中三至五龄蚕期不包括采叶。其他饲养方式及饲养人员可适当增减。4.蚕室、蚕具及消耗物品的准备

蚕室、蚕具及主要消耗物品所需的数量,应按所饲养蚕种数量来计算,在养蚕前全部准备好。四、养蚕前的清洁消毒

做好蚕病的预防工作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养蚕前消毒是消灭饲养环境中的病原体,实现养蚕稳产高产的基础,是预防各种传染性蚕病的关键,因此养蚕前的消毒至关重要。一般在养蚕前15天开始消毒,2~4天内完成最后一次消毒。僵病发生严重的蚕室蚕具可在养蚕前一天用优氯净熏烟剂熏烟消毒。每立方米5g,密闭12小时。按照先蚕室后蚕具进行消毒。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确保蚕期前、中、后全程和蚕体、蚕座、蚕室蚕具环境等全方位彻底消毒的同时,还要根据历年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突出消毒重点。(一)消毒步骤

为了提高消毒效果,蚕室、蚕具的清洁消毒必须按扫、洗、刮、刷、浸、消的步骤进行,否则消毒效果差,消毒会不彻底。

扫:打扫是清除房屋内外残留病原体的第一步,对提高消毒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做到蚕室周围无杂草、环境无垃圾、阴沟无污泥,并将清除出的垃圾、杂草、污泥运到远离蚕室、桑园的地方挖坑深埋,不能随便乱倒,以防病原菌扩散。

洗:蚕具的清洗一定要尽可能用活水,而后置于晒场充分暴晒。有条件者,蚕室门窗、墙壁及地面、房顶都要用清水冲洗干净。

刮:主要是将蚕室土地面表土及蚕室门口外表土层刮去3~5cm,换上无病菌新土。发病(重)的蚕室一定要刮掉墙皮。

刷:蚕室经打扫清洗后,用石灰浆将蚕室内外墙壁粉刷一遍。

浸:将蚕具浸泡在石灰水中,浸泡时要淹没蚕具,取出后稍晒,再搬入室内用药物消毒。

消:提倡两次消毒,第一次:石灰浆消毒,室内外墙壁用10%~20%的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石灰浆浸泡消毒30分钟捞出晾干。第二次消毒:将蚕具搬进蚕室,蚕室蚕具用药物进行消毒,可用2%福尔马林1%石灰浆混合液进行。(二)蚕室消毒(1)打扫、清洗和刮地。把蚕具从室内搬出,将蚕室及周围环境打扫干净,清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最好远离蚕室作为堆肥。蚕室及周围环境,凡能用水洗的地方,都要用水冲刷干净。蚕室(如是泥土地面)和周围的泥土地面刮去一层表土(3~5cm),垫上干净新土。刮出的旧土不宜倒在蚕室及桑园附近,应深埋或制作堆肥。(2)用生石灰浆粉刷。蚕室墙壁用20%生石灰浆,地面及天花板周围用2%~5%石灰浆喷雾。养蚕前10天进行。(3)用1%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在消毒前2小时配)喷洒,养蚕前7天进行。

加水倍数=〔漂白粉原有浓度(%)-目的浓度(%)〕/目的浓度(%)

如市售漂白粉含有效氯为25%,则1kg漂白粉加24kg水,即为含1%有效氯漂白液。(三)蚕具消毒(1)蚕簸、蚕杆、蚕架用流动的清水清洗后,再用2%~5%生石灰水浸1天(第1天下午浸,第2天捞出),捞出用太阳光暴晒2天。晒干后,搬回蚕室再用1%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喷湿。(2)蚕筷煮半小时,鹅毛100℃蒸1小时。塑料蚕网用1%有效氯漂白粉浸1小时,用清水清洗后晾干。麻线蚕网用沸水煮1小时,晾干备用。(3)贮桑缸用来配漂白粉时,可一同消毒。贮桑室或贮桑窑也要用1%有效氯漂白粉喷湿。(四)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1)日光消毒。将蚕匾、蚕网洗净后平摊在水泥地面上暴晒,利用紫外线直接杀灭病原。(2)蒸煮消毒。将小蚕网、盖桑布等小蚕具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水浸没并煮沸15分钟,然后取出晒干。也可用蒸气消毒灶集中消毒。

2.化学消毒(1)福尔马林消毒。以1kg福尔马林加水17kg,然后在此液中加入约0.1kg新鲜石灰粉,对蚕室、蚕具喷洒消毒。喷洒时要做到喷全、喷匀,喷药后蚕室内温度应保持24℃,5小时以上,并继续关闭门窗一昼夜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待药味散发后才能养蚕。

注意事项:第一,福尔马林石灰混合液应当天用完不能搁置太久;第二,福尔马林有强刺激性气味,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罩住鼻嘴才能进入蚕室喷药;第三,所用石灰必须是加少量水刚化开的新鲜石灰粉。(2)漂白粉消毒。以含有效氯为25%的漂白粉为例,1kg漂白粉加入24kg水,先用少量水将漂白粉调成糊状,再加足所需水量,搅拌后半小时取上清液用喷洒法进行消毒,喷药时要均匀,喷后保温半小时。

注意事项:第一,漂白粉药性不稳定,不能久贮;第二,漂白粉对金属制品、棉麻制品腐蚀性强;第三,漂白粉不宜用作蚕具浸渍消毒。(3)石灰消毒。该药对病毒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取新鲜石灰粉0.5kg加水50kg搅拌,对蚕具可用喷洒或浸渍消毒,蚕室喷洒消毒用药量为每平方米225ml,蚕具可以采用浸渍法消毒,即在消毒池中配好药液后,将蚕匾、蚕网等浸入其中。

总之,为了提高消毒效果,消毒工作必须全面彻底,不留死角,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可合理采用。第三章蚕种催青与收蚁第一节 蚕种催青一、催青的意义及准备(一)催青的意义

催青又称暖种,是指将经过越冬解除了滞育以后的蚕卵,或经过人工孵化法处理后的蚕卵,以及不越年卵保护在合理的环境条件下,使卵内胚子顺利地、健康地向着生产所需要的方向发育,直到孵化的过程。由于蚕卵在孵化前一天卵色变成青灰色,因此称为催青。已经活化的蚕卵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发育成蚁蚕而孵化,但由于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变化无常,忽高忽低,有碍蚕卵生理,会导致蚁蚕孵化不齐、孵化率低、蚁体虚弱。经过催青的蚕种,可以使蚁蚕在预定日期孵化,孵化率高,孵化整齐,蚁体强健,为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打下重要基础。所以催青是获得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春季蚕种催青时间一般需要10~11天,夏、秋期约需9~10天。(二)催青的准备

1.催青室的周围环境要求

催青室应设在饲养蚕种数量较多、环境卫生良好、交通方面的中心地点,便于运送蚕种,并应注意附近有无散发对蚕卵有害气体的工厂。

2.催青室房屋及布置要求

催青室在房屋设备上要求能保温保湿,光线明亮而均匀,便于换气,便于操作和消毒。因此,催青室必须设置天花板和南北内外走廊,便于催青室与外界的隔离与操作,南北有门,门的两侧设换气窗。南北走廊上的窗应与催青室的门相对,以便于换气,催青室的进出口,不要和外界直接相通,以防室内温湿度的剧变。一般一间进深8m、宽5m、高度3.7m的催青室,可容纳蚕种5000~6000张。

催青室的布置要合理,要根据蚕种数量、现有的设备条件、品种多少及分批情况来决定,一般在室内并列两排架子,四周留有适当的通道。催青架层数,根据催青蚕种的多少而定。催青架南北两端不要过于靠近门窗。加温热源距离蚕种不要太近,宜保持1m左右。干湿计应悬挂在催青架的两端和中间,不要挂在墙壁上或离热源和窗口太近的地方,以免影响测定室内温湿度的准确性。

3.催青人员、物质的准备

目前各蚕区所饲养的蚕种,已基本实行集中催青。集中催青节省劳力,节约成本,技术力量强,便于贯彻技术措施,保证催青质量。一般催青5000~6000张蚕种需要催青人员4~5人,催青人员要有一定的催青工作经验,并由一位催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催青技术总指导。催青人员必须相对稳定,催青前必须先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技术标准,并制定催青工作制度和操作细则。

催青用具和消耗物品的准备要根据催青蚕种的数量和所用催青室来决定,现在按照每间房屋催青5000~6000张蚕种计算,所需主要用具和消耗品如表1。表1 催青用具和消耗物品需要量

4.催青室的消毒

催青室和催青用具如有病原存在,就会成为很大的传染源,使养蚕失败,因此,催青室和催青用具必须在充分洗刷的基础上严格消毒。一般要消毒两次,第一次用含有1%有效氯的漂白粉,第二次可用毒消散熏烟剂消毒。由于消毒药剂往往渗透到木材的内部,一时挥发不尽,到加温后挥发引起危害,因此催青室的消毒必须在催青前10天完成,并在催青前通过升温开窗,充分排除消毒药剂残留的气味,这些气体如不充分排除,在催青中随温度升高而挥发出来,对胚胎有害,会增加死卵并降低孵化率。

5.催青日期的确定

适时催青可使桑叶的老嫩与蚕的生长发育相适应,从而使各龄蚕都能吃到成熟度适当的桑叶,并有利于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且使蚕的生长发育良好,生活力强,并能充分发挥有益的经济性状,为蚕茧丰产奠定基础。(1)春季蚕种催青日期的确定。春蚕蚕种催青日期主要是按照当地桑树发芽情况(在湖北省,湖桑品种开叶3~4片,早生桑开叶4~5片),同时参考当地历年来催青日期的历史资料和当年春季的气象资料,妥善安排,保证蚕期中有适宜蚕儿发育的桑叶,能使春蚕用叶高峰与春叶产量高峰相吻合。(2)夏秋蚕催青日期的确定。夏秋期蚕种催青是从蚕种即时浸酸、冷藏浸酸或复式冷藏蚕种出库开始的,因此催青适期的确定就是蚕种即时浸酸、冷藏浸酸或复式冷藏蚕种出库适期的确定。应根据全年养蚕生产布局进行安排,兼顾当地桑叶产量与质量情况、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农业生产和劳力条件等情况来确定。催青日期应以大批为主,适当兼顾前后批时间上的不同。

6.蚕种出库

各期所用蚕种应在出库时核对蚕品种、批次及点清数量。运输时,装运蚕种的车辆要清洁,蚕种运输时间一般以清晨或傍晚为宜。途中防高温、防闷热、防雨淋、防剧烈震动、防接触有害物质。二、催青期各发育阶段胚子的主要特征

在生产上,为便于技术处理,根据卵内胚子在发育过程中形态上的变化,人为地将胚子划分为15个发育阶段,并给各发育阶段胚子以一定的代号和名称,其中与催青有关的为12个发育阶段。为便于催青技术上的处理,必须熟悉催青期各发育阶段胚子的主要特征。现将其主要特征列于表2。表2 催青期胚子特征2334

催青期胚子中的丙、戊、己、己这4个胚子的特征应重点掌握。2丙胚子是催青加温的起点胚子,在20℃以上发育快,在15℃时发育+1慢,而丙胚子恰恰相反,在15℃时发育快,所以生产上为了使胚子发育齐一,往往蚕种出库不加温,在自然温度中放2天,等胚子进入2丙期,然后开始转运或者升温。起点胚子的老嫩关系到以后胚子发育的快慢齐一,因此必须正确观察与确定起点胚子程度而后决定升温3标准。戊是胚子发育上的重要阶段,是催青中化性转变的开始,是转向高温保护和光照处理的临界胚子,若过早转入高温,会使后期胚3子发育不齐,过迟转入高温则影响化性;达到己时决定发种日期;4己胚子点青,见点时间的迟早和齐否,为调节后期保护温湿度的依4据,便于促使孵化齐一,为了达到孵化齐一,己开始黑暗保护,确保蚕卵达到一次收蚁的效果。三、催青方法及技术处理(一)催青方法及标准

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二化性蚕品种,催青时要解决其向越年性方向变化的问题,应采用高温、多湿、感光的催青标准。现行一代杂交蚕种都采用高温感光催青,催青标准有渐进催青法和简化催青标准两种,分别见表3与表4。(二)催青的技术处理

1.蚕卵的解剖方法及升温

在催青中每天早晨解剖蚕卵,观察胚子的发育程度,作为升温的依据。解剖方法:一般都采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浸渍法。配制10%~2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加热煮沸,然后离开热源,待其停止翻泡时,将散卵(约30粒左右)放在小勺内,浸入溶液中,约经10秒钟左右,蚕卵呈现赤豆色时,立即取出放在清水中冲洗2~3次,3除去碱液,然后放在盛有清水(戊前用温水)二重皿中用吸管喷吸蚕卵,使胚子与卵壳分离,将冲出的胚子吸在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2镜观察其发育程度。每天早晨按品种、批次不同分别抽样解剖,戊3胚子起,可在下午3~4时增加一次解剖,以便正确掌握戊胚子到达期,及时升高温度。表3 现行一代杂交种渐进式催青标准表4 现行一代杂交种二段催青标准

2.温湿度的调节与记载(1)温湿度对胚子发育的影响。催青中温度对蚕卵胚子的发育速度和化性变化的影响最大,温度高低关系到催青经过长短,孵化齐一以及孵化后蚕体的健康,直至蚕茧质量的优劣和产丝量等。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发育快,超过或低于适温范围发育不齐,甚至发生催青死卵。如果用15℃低温催青,经过天数延长,蚕儿发育不齐,茧形小,茧层薄;若用30℃以上的高温催青,则胚胎呼吸旺盛,代谢旺盛,卵内的营养物质消耗过大,虽然胚胎发育快,催青经过短,但蚕体虚弱,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对蚕茧的产量、质量都有不良的影响。催青温度对化性的影响也很大,现行二化性蚕品种在胚子发育后期用较高温度(26℃)保护,可使其向越年性方向变化而达到茧大、产丝多;如果用低温(15℃)保护,则向不越年性的方向发3展,结茧小,丝量少。因此,为了提高茧质,胚子发育后期(戊~4己)必须用25~26℃的高温催青。

催青中湿度的高低,主要影响孵化的齐一程度和蚁体的强健度,对化性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温度那么显著。过干或过湿都有害蚕卵生理。蚕卵没有外界营养和水分的补给,卵内水分随着呼吸、蒸发而逐渐减少,如果在相对湿度50%以下的环境中催青,卵面散发的水分量大,催青经过延长,蚁体瘦小,孵化显著不齐,死卵增多;若在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催青,虽孵化较齐一,蚁体较肥大,但蚁蚕体质虚弱。所以在催青中应防止过干或过湿,相对湿度前期宜保持70%~75%,后期宜保持78%~85%。(2)温湿度的调节。要根据当日胚胎发育情况将温湿度调至目的温湿度。一般上午10时前调节好。特别要掌握最长期、缩短期、点青期等三个阶段的温湿度。

蚕种出库时,在12~15℃的低温中保护2~3天,可促使胚子发育齐一。大多数胚子达到最长期胚子就可以开始催青。因为蚕种在冷藏保护中,胚子发育程度有些差异,经过低温保护,已经前进的胚子发育较慢,而落后的胚子发育较快,可缩短胚子间发育差异。

缩短期是胚子发育上的重要阶段。胚子发育到这个阶段,需要进行高温保护。但如过早转入高温,会使胚子后期发育不齐;过迟转入高温,又会影响化性的变化,因此需特别注意。

胚子发育到见点期,要注意观察见点时间。一般以日本系统为母本的品种(即反交品种),要掌握在14~16时见点;以中国系统为母本的品种(即正交品种),掌握在18~20时见点,收蚁会较齐。(3)温湿度的记载。在整个催青过程中,必须保持目的温湿度,值班人员要勤观察,勤记载,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每小时记载一次室内外温湿度,24小时值班,密切注意温湿度的变化,力求温湿度稳定而均匀。

3.空气调节

蚕卵胚胎在催青过程中,随着发育的增进,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到点青时约为催青开始的2~3倍。室内补温补湿时间越长,空气越污浊,因此,必须做好催青室的换气工作,保持空气新鲜,以适应胚子发育的要求。一般结合调种,催青前期每日换气2次,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