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涂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9:51: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孩子涂鸦

听孩子涂鸦试读:

推荐序

魏小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幼儿时期一路走来,直到我们能用双手创造出奇迹。

谁不是用涂鸦的双手开始最初的学习的?谁小时候不曾用蜡笔在桌子、墙壁、沙发上涂涂画画?

小时候,我们用蜡笔无意识地涂鸦,用蜡笔画出了一个圆圈,把它变成了太阳公公,放射出万道金光。我们还用蜡笔画大头娃娃,画爸爸妈妈,画爷爷奶奶,然后在图画上一笔一笔地画自己的名字。

到了七岁,我们换上了铅笔,在印有方格子的作业本上写字,才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可能是长大了。

长大了,小时候的记忆渐渐忘却。直到有一天我们当上了父亲和母亲,有了可爱的小宝宝,忽然又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过去的岁月如同黑白影片里的画面,又重新在我们的记忆里回放。

可是,我们已经找不到孩童时期留下的痕迹了。如果能找回小时候的作业本,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小纸片,该多好啊!如果找到的是小时候的一幅涂鸦,该有多么幸福啊!

很遗憾,不经意间我们丢掉了非常珍贵的东西,记忆的链条少了最美好的一环。

翻开《听孩子涂鸦》这本书,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叙述孩子成长的故事。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印迹清晰。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接上了断裂的链条,弥补了许多人的遗憾。

虽然说孩子的涂鸦行为是一种游戏,但我们常常在影片中看到,几乎所有的小动物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捕猎的,那可是了不起的生存本领啊!

我认为孩子涂鸦算是最初的学习,属于早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学习质量的好坏与孩子的将来有一定的关联。

人的一生,刚开始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孩子稚嫩的身体从此要接受外部环境的压力。他们的大脑尚且空白,成年人的习惯和思维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父母怎么做才能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呢?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纯净的土地。如果在土地上播种了真、善、美的种子,收获的将是爱的果实。绘画和音乐是心灵美的营养液,对人的素质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能给予他们适当的艺术训练,孩子接受的是美的事物,便会养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自觉地排斥丑陋的东西。这里所说的美是审美。审美不局限于艺术领域。审美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美德。

审美意识是可以培养的。通过涂鸦游戏,孩子从中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情趣高雅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其人必胸怀美德。胸怀美德的孩子必然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机会,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涂鸦作为家教,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例子真实可信,读来很亲切。但我不认为这本书仅仅是家庭记录。我和作者相熟,我了解他,李钊老师没那么自恋。我想书中所写的女儿只是泛写的一个符号,是读者共同的女儿。这只不过是作者习惯的写作手法罢了,与德国漫画家卜劳恩所创作的《父与子》相似吧。

不管怎样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对于为人父母者,对于那些希望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准爸爸妈妈来说,这本书确实值得好好读一读。

前 言

我画画是玩,是游戏。只要手上有笔,心里就痒痒。书上的空白页、桌子上的白桌布、厨房里的碟子,都画上了画,漂漂亮亮的,很好玩。

家里墙壁上的卡通图形当然是我和女儿的涂鸦作品,有的机器猫图形是左邻右舍的小朋友随手加上去的。

我整天没大没小地和孩子们打闹。妻子抱怨说没一点父亲的尊严,让我阅读曾国藩家书,学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当然,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做法对现代家庭仍具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我习惯难改,仍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涂鸦和打闹。

我在客厅的地板上铺上结实的牛皮纸和其他颜色的包装纸,坐在上面和几个孩子一起涂鸦。纸很厚实,经得起反复涂改,经得起扯压。这些不值钱的纸是我向附近商场讨来的,很好用。我和孩子一起画米老鼠和唐老鸭,画狮子王辛巴,讲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有时候,我故意关上电灯,讲恐怖故事“吓唬”孩子。用荧光笔画一头大灰狼,点燃一支蜡烛,黄色的蜡滴点在狼的脑袋上,像黑夜里狼的眼睛。孩子们尖叫着往我身上挤,爬到我身上。大家开怀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像一尊弥勒佛雕像,胸前背后爬满了胖乎乎的孩子。

周末及节假日带女儿到郊外写生是很诗意的家庭活动。一家人早早就出门,在近郊选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安安静静地画画,消遣,不亦乐乎。女儿在田野里奔跑玩耍,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妈妈釆撷野花野草,彻底放松劳累的神经。女儿玩累了就坐在爸爸身边画画。

女儿画的是简笔画,一片草地,一所农舍,两三棵树就构成一幅画了。在开阔的草地上,树木的远近、农舍的大小所呈现出来的透视关系是很容易被观察到的,女儿无意间就建立起“近大远小”的透视概念。

风景如画,女儿的画如风景一样美,左邻右舍的爸爸妈妈们羡慕极了。郊游写生的队伍一天天壮大,追逐着春夏秋冬的脚步。孩子们用彩色铅笔画简笔风景画。爸爸妈妈们也没闲着,拿起画笔和孩子一起涂鸦,画出印象派风格的美景,似乎回到了童年。

大人和孩子的画摆放在田埂上,这是露天的美术展览,展示的是一天的辛劳,是纯真,是久违的艺术感觉。

劳累了一天,孩子们早已累了,大人也累了。

夕阳下,女儿骑着爸爸的脖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尽情地唱着:“我骑着马儿过草原,青青的河水蓝蓝的天……”我累极了,但歌声很美。

父亲节的那天,家里挤满了小朋友,我的家成了幼儿园。

平时和我打闹毫无顾忌的孩子们今天怎么变得老实了?怎么不抱着我的腿要把我摔倒在地上了?和孩子们摔跤时,我会假装被摔倒在地上,满地打滚。看着孩子们以胜利者的姿态,用一只脚踏在我身上时,我假装着求饶,像动画片里的大坏蛋。

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自己英勇的故事,总是画得很投入。一幅画里有许多分镜头,又像是卡通连环画,趣味无穷。

家长送来了大蛋糕,厚厚的奶油铺在蛋糕上,油画颜料似的。

点燃生日蜡烛,把灯关上,烛光下孩子们唱起生日祝福的歌。我使劲吹灭最后一根蜡烛。这时,孩子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把我摁在地上,用缤纷五彩的奶油把我涂抹成了大花脸。

笑声中,女儿没有动手,静静地站在旁边。她不愿意看到爸爸是这么个模样。第1章婴幼儿的绘画第一幅涂鸦作品

孩子尚不会说话时,除了用声音,同时还会用手表达自己的诉求。无意中拿起笔便会乱涂乱画,在纸上、在桌布上、在床单上留下乱糟糟的笔痕,让父母很伤脑筋。有的父母想从这些涂鸦痕迹中分辨孩子的绘画才华,想象孩子长大后成为画家;更多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设计师、建筑师,设计出鸟巢和水立方那样令人瞩目的建筑物。

常有年轻的父母向我询问,孩子多大才能开始学画画?绘画早教什么时候开始效果最好?

据我所知,有的家长在孩子还不到一岁时,就迫不及待地要为孩子请美术老师了。家长们认为,与其让孩子乱涂乱画,还不如早请老师、早起步。

其实,涂鸦是儿童的画画游戏,跟捉迷藏、滑滑梯的意义差不多——都是玩。

涂鸦游戏不讲究绘画技巧,不论年龄,更不需要专业老师去教,只要妈妈有耐心陪着一起玩就行。

和孩子一起玩涂鸦游戏,孩子两岁时开始不算早,三岁才开始也不算晚。这种游戏可以一直玩到五六岁。即使七八岁的孩子画的仍然是儿童画,同样跟游戏差不多,只是画画的形式和内容都比以前更丰富、更复杂了。

九岁左右是儿童绘画的转折期。这时候的孩子已不满足于幼稚的儿童画表现形式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希望画出更理性的绘画作品。这时候,才需要让专业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一般来说,孩子在八九个月大时就能握住笔随意乱涂了,无秩序、无目的性地涂画出杂乱无章的线条。我认为孩子的第一幅涂鸦作品对每个家庭都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值得好好珍藏。我至今还保存着女儿的第一幅涂鸦作品,那是画在一本画册上的。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支铅笔。我随手递给她一本画册,翻开画册的空白页,鼓励她往上画。在对笔迹的惊奇中,女儿创作出了第一幅涂鸦作品。女儿的第一幅涂鸦作品。

这些潦草的涂鸦作品,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废纸一张,但在父母的眼里,它如同初生婴儿的小脚印,涂上了厚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具有了纪念意义。涂鸦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孩子来说,笔和纸是一种玩具。与其他玩具不同,笔通过手的运动能留下痕迹。这让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来回摆动手臂时,纸上便出现一些重复的线条。线条的轻重缓急与线条的长短粗细取决于手臂的活动,这不一定是孩子有明确目的的行为,是否与意识有关并不关键。

有专家试图通过这些涂鸦痕迹来判断孩子的性格,那肯定是徒劳的。还有人说,通过分析孩子的初始涂鸦线条能预测孩子的未来,那更是无稽之谈,是胡说八道,家长千万别相信。

婴幼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画出来的图形是线条偶然形成的痕迹。虽然没有具体含义,也没有优劣之分,但并不是说孩子的涂鸦就是没有意义的。有研究表明,经常和妈妈一起涂鸦的孩子比那些不玩笔的孩子,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智力上都发育得更好。

涂鸦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行为艺术”。那么,不会画画的父母能和孩子一起涂鸦吗?能辅导自己的孩子涂鸦画画吗?孩子最初的涂鸦是不用教的,但需要妈妈陪伴着玩。

怎么陪?陪孩子涂鸦就跟陪孩子说话一样,不需要技巧,只需要耐心,但切忌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的绘画行为是纯粹的玩耍,与知识无关,而成人对绘画的要求更强调知识性。家长陪孩子画画,大多希望通过绘画让孩子得到文化的启蒙教育,但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

刚开始涂鸦时,孩子画出来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形,如同孩子在地上玩泥巴、玩沙子,只是觉得好玩,你不能要求他画出一个有结构关系的房子来。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也可以当孩子的玩伴参与进来一起玩,但必须把自己也当成孩子。

涂鸦是孩子学会说话前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最初的涂鸦意义含混不清,是孩子牙牙学语的另一种语言。刚画出来的线条可能是没有意识的,如同儿语。涂鸦的技巧与语言表达同步,都需要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发展才能表达清晰。一家人都操着儿语陪孩子说话虽然有点儿可笑,却很有效,陪孩子涂鸦其实也是如此。这是牙牙学语的宝宝和妈妈共同创作出来的涂鸦作品。宝宝趴在纸上用水彩笔乱涂乱画,妈妈陪在身边一起画着玩。涂鸦作品虽然没有任何内容,也不需要任何绘画技法,但涂鸦是亲子游戏,是爱的交流。怎样看待简笔画入门类范本

家长大多没专门学过画画,为了能和孩子一起涂鸦,有的家长买来简笔画入门类的图书,希望能从中学会一两招造型的技巧,掌握一点画画的小方法,方便与孩子沟通。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积极的办法。

但是,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直接临摹书上的简笔画,我以为这是欠考虑的。其实,简笔画范本只适用于成人,而不适用于孩子,因为简笔画范本的图例是按成人的思维概括出来的图形,虽然造型经过简化处理,但仍然属于成人画而不是孩子自己画的画。

大多数专家对这类貌似儿童画的简笔画持否定态度,担心简笔画概念化的造型会框住孩子的艺术思维,从而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每天耳闻目睹电视上的卡通和绘本上的插图,还有身边的玩具。这些生动有趣的造型早已占据了孩子的认知空间,当然也包括简笔画,这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多了,有的东西自然就忘了,而有的事情经过甄别已经转化为知识。孩子成长要经历的事情多着呢,怎么可能就容不下小小的简笔画!

客观地说,简笔画范本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家长而言,简笔画学起来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家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画点东西没什么不好。我相信能画出简笔画的家长会更自信,也有更多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也有专家担心,父母陪孩子涂鸦会影响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我以为这种担忧也是多余的。孩子的涂鸦出自天性,确实不容过多干涉,但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玩伴。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不陪着玩,哪来的玩伴?

平时,我有事没事都爱陪女儿涂鸦,把自己当孩子,用画笔跟女儿聊天。通常的做法是,当女儿在纸上乱涂乱画时,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时不时顺着她的思路和她一起涂,边涂边说话,猜她画的是什么东西。年幼的孩子对形的指认是很随意的。同一幅画,一会儿说画的是鸭鸭,一会儿又改口说画的是妈妈。大人只需参与画着玩就行,无须作任何纠正。

陪孩子涂鸦也不能太被动,有时候得想点办法活跃一下气氛。一次,我在女儿乱糟糟的线条中加上几笔,让线条变得好像一只鸭子。女儿在纸上无目的地画出了一些线条,乱糟糟的线条像一团乱麻,翻来覆去地审视,仍找不出任何形的倾向。从大体上作分析,线团呈现椭圆形倾向,我可以把它概括成鸭子的身体,因为在简笔画中,鸡、鸭、鹅的身体通常是用椭圆形概括的。椭圆形周围无规则的一些乱线,稍作加工可变成鸭子的脖子和脑袋。在这个基础上,按鸭子的特征画出扁扁的鸭嘴巴,画出鸭掌,鸭子的基本形就完整了。然后用黑色画出眼睛,再让女儿往鸭子的嘴巴和鸭子的脚上涂点黄色,一幅涂鸦就算完成了。

女儿把爸爸当成比自己大一点的好朋友,对我参与涂鸦从不反感,甚至对我那点睛的几笔感到很神奇,由此对造型产生了兴趣。

我想年轻父母特别是妈妈,如果能画点简笔画,这种游戏必然会玩得更自如、更开心。画笔与涂鸦作品

孩子的第一幅涂鸦既可以放在柜子里珍藏,也可以将它装裱配框,展示在墙上,变其为室内装饰画。

有心的父母在孩子尚未开始涂鸦前,就应当做好画前准备了。

涂鸦的纸和笔决定了涂鸦作品的效果。孩子的第一幅涂鸦作品是宝贝,应该选用厚实的素描纸,质量好的纸有利于长期保存。但通常情况下,孩子涂鸦是随兴而起的,拿到笔随手就往报纸和杂志上画。我觉得这种随意性的涂鸦更纯真无邪,因此也更具有收藏价值。

曾接到不少家长来信,询问孩子涂鸦用什么笔最好?

我建议给孩子买些蜡笔、油画棒等软性的彩笔。尖硬的笔对年幼的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要慎用。蜡笔、油画棒色彩艳丽如同玩具,很讨孩子喜欢,涂鸦效果又非常好,应该是首选。

马克笔和儿童水彩笔也是可供选择的涂鸦用笔。这两种笔使用方便,色彩鲜艳,用它能画出流利的线条,是儿童绘画使用最多的画笔。其缺点是幼儿只把它当玩具,不把它当笔。用力戳几下,笔头便缩进去了,比较容易坏。

毛笔和水粉颜料对于孩子也是好玩的东西,先准备大小两支毛笔。油画笔和刷子也能用,甚至更结实耐用。涂鸦所用的笔和纸不用太讲究。孩子用的彩色水笔和铅笔太尖太硬,不适用于婴幼儿。建议给婴幼儿使用蜡笔和软性的绘画棒。打印纸、包装纸,甚至是报纸都可以作为涂鸦的画纸。给孩子布置一个画画的地方,不用太整洁,任由他随意地涂鸦画画就行。

家长先把颜料挤进调色盘,引导孩子用笔蘸颜色,然后涂抹在纸上。水粉颜料可以调水、调色,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不经意间就能涂画出具有“现代派”风格的绘画效果,趣味无穷。

现代派绘画是19世纪在印象主义绘画之后兴起的绘画流派,其中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等。现代派画家强调个性的解放,强调以纯粹的本能画画。现代派画家的作品大多形象怪异,笔触随意,色彩强烈,看上去有点儿像是孩子的涂鸦,所以说孩子的涂鸦很接近现代派画家的作品。

色彩好玩,孩子玩够了,家长要把笔和调色盘用水洗干净,留待下次再用。

有一种绘画材料叫木炭条,是用柳树枝烧成的。木炭条很便宜,三五块钱一盒,是专业画家画素描喜爱的画笔。与铅笔、炭笔相比,木炭条质地又松又脆,很容易碎,但表现力更强,画家用它画画更容易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绘画效果。这是“新巴黎画派”华裔画家朱德群的一幅现代绘画作品,画家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强调画面的形式感,绘画中的点、线、面是该作品的内容,看起来有点儿像孩子的涂鸦。

木炭条是一种画画的好材料,也是孩子涂鸦的好材料,但需要画在粗糙的纸面上,如素描纸、包装纸等。女儿小时候经常用木炭条涂鸦,常弄得满脸都是炭粉,黑乎乎的。木炭条画出来的画容易掉色,因此,画完后要用定画液喷洒覆盖才能保存。经验告诉我,木炭条更适用于五岁以上的孩子。年龄太小的孩子两下子就会把木炭条弄碎,还是选用蜡笔、水笔比较好。

因为我是画家,家里的绘画材料比较多,所以女儿从小就把画材当玩具,但常用的也就是文中介绍的这几种笔。它们既是绘画材料,也是孩子的玩具,算不上是复杂的专业工具,一般文具店都能买到。家里备上一两套,大人忙的时候给孩子一些纸和笔,孩子就可以玩半天了,特省心。左右手同时训练

家长们都知道手的运动有助于脑的发育,因此在孩子才几周大时,父母都会尽可能多地帮助他活动手脚,让他玩玩具。孩子再大点的时候,便鼓励他涂鸦画画了。我也是这样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聪明。

自从女儿成功画出第一幅涂鸦作品后,我便经常和她一起涂鸦了。我发现,女儿画画是不分左右手的,两只手同时拿笔,左右开弓,不像我们大人只用一只手,另一只手“浪费”着。这是达·芬奇的科学文献手稿。从笔迹中看得出,达·芬奇大多数的笔触是从左向右形成的,但也有的是从右往左行笔的,或许他左右手都能用?这留待历史学家去研究。

据说,用左手的孩子较别的孩子聪明,因为聪明绝顶的达·芬奇是用左手写字画画的。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其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是绘画史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达·芬奇在数学、建筑学、解剖学、机械制造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可以说,他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巨人。可能是受了他的影响,我尽可能多地让女儿使用左手,希望她也跟着聪明一点。但女儿并没有放弃右手,不管大人用什么招,她还是两手并举,左右手同时使用,还不时把笔塞进爸爸左手,希望我也跟她一样左右开弓。这是一幅真正的涂鸦。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左右手同时握笔,在纸上画了十多二十分钟。从笔迹中,我们根本分不出其左右,只感受到了孩子左右手并用的快乐。

其实,孩子小时候都是两手并用的,没有左右手的概念。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长大后统一用了右手?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大人的影响?这不得而知。我琢磨着孩子用两只手画画肯定比只用右手能得到更多锻炼,因此从不纠正她,任由她发挥。

我注意到,女儿小时候虽然左右手都用,但她不是左撇子,画到细微处还是改用右手的。一幅画左右手轮番用笔,根本分不出哪一笔是左手画的,哪一笔是右手画的。

不知不觉中,女儿长大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用右手写字做作业了,但两只手还是同样灵活,学习文化课的领会能力也不错。左右开弓画画让一些家长羡慕不已,有的家长也试着让孩子用两只手同时画画,但都坚持不下来。我没有去考究孩子用双手涂鸦是否真的就聪明一点,但起码没什么坏处。

来我家画画的孩子,有的一直坚持用左右手同时画画,有个别孩子甚至左右手都能写字。他们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学习也很出色,无论是画画还是做别的事情,都完成得很快。不知这是不是与他们小时候双手同时得到锻炼有关?我不是人类行为的研究专家,不能妄下结论。

最近,还有家长通过博客询问,说自己的女儿三岁,只用左手画画,她很担心,请教纠正的方法。我告诉她,孩子左手画画只是用手的习惯,算不得是个问题。达·芬奇一辈子都用左手写字画画,从没考虑过要纠正。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简单的语言和最初的涂鸦

女儿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已经能画出一幅画了。当然,这是手运动的结果,算不得是真正的图画。只有在妈妈的心里它才属于“艺术作品”。

一岁左右的孩子很早就会摆弄玩具了,当然握着笔也会涂鸦画画了。他们边涂边“啊啊”叫,陶醉于笔留在纸上的痕迹。纸和笔是一种玩具,孩子从中找到了乐趣,所以才会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涂鸦。虽然画出来了,却说不出来,大人也猜不出他画的是什么东西。我把孩子这个阶段的涂鸦游戏称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近年来比较时髦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为了阐述某种概念,以真人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完就散场了,跟孩子们玩的游戏差不多。

既然是行为艺术,那么也就是说,行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和孩子的妈妈都自觉参与到女儿的涂鸦游戏中来。当女儿挥动小手乱涂时,我们在她身边随着她一起涂着玩。为了增添趣味性,有时我会握着她的小手像推磨一样画出一圈圈的线条,边画边说圆圆的太阳、圆圆的车轮……有时,又故意引导她画出一只小猫咪,让她学猫叫声,逗得女儿嘎嘎大笑。

这样的涂鸦是没有目的性的,当然画出的东西是抽象的,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这种状况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两年内,孩子还不具备造型能力,还画不出具象的图画。可能有的家长会问,什么才算是具象的画呢?如果孩子把老虎画成了猫,也算是具象的吗?我告诉家长,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具体想法画出来,无论画出来的效果怎样,画出一个不像老虎的老虎,依然是老虎,还是具象的。陪孩子涂鸦的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涂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成长中的孩子一天天发生的细微变化,其乐无穷。九个月大的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当发现一支铅笔时就拿起来往嘴里放。大人用铅笔在纸上示范画了几下,孩子很好奇这东西能画出道道来,便抢过来在纸上乱戳乱画一通。孩子第一次握笔,才画几下就脱手了,反复了好几次才完成了第一次涂鸦。一岁的孩子拿到笔仍然要乱点乱戳的,但手上的笔已经握得比较稳了,画出来的线条也比两个月前长了。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孩子握笔的手臂可以大幅度地活动了,画出来的笔触,如同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左右来回画出的痕迹是手臂运动的结果。这时候的涂鸦可能是无意识的。一岁半的时候,孩子运笔更熟练了。有时,妈妈握住宝宝的手在纸上画圈圈,推磨似的,绕了一圈又一圈,帮助宝宝活动手臂,留下来了这些亲子涂鸦痕迹。小手沾满颜色在纸上爬行

女儿还不会走路时总是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爬累了倒头便睡,像条大胖虫子。

房间里满地都是小玩具、书报和杂志,当然还有小枕头什么的,乱糟糟的,没一点儿童房的样子。客厅是画室,也是乱糟糟的,从房间爬到画室来捣乱是女儿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女儿的手经常沾满颜料,触摸到的东西都是脏兮兮的,地板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小手印,爬行的轨迹看起来倒很像是抽象主义绘画作品。

抽象绘画看起来跟孩子的涂鸦差不多,都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抽象画家用画笔在画布上无拘无束地舞蹈,以线条、颜色为媒介表现出艺术的韵律和节奏。画家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理论与我国书法中的草书类似。

有这么一种说法:“孩子的爬行能力和绘画能力是有关系的。如果全身的运动机能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话,绘画的能力则不能得以充分发展。”

对此,我不以为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有空便喜欢陪孩子玩,对人的行为及目的没什么兴趣,也不作研究。但从女儿的日常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游戏中偶然产生的绘画美。这种爬行中产生的痕迹虽不是绘画,却十分有趣。我想把它当作女儿成长的印迹保留下来。图画中布满了手印和爬行的痕迹,小手印是孩子无意中留下来的,大手印是大人故意印上去的。印痕斑斑驳驳有点像是抽象的壁画。我让女儿用笔在上面随意涂画几笔,接着我又在画上按画面的需要画了几下,爬行的痕迹就变成了貌似抽象绘画的涂鸦作品。

我想当然地在地板上铺了一张展开的厚纸,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十种不同的颜色涂在女儿的十根手指上,手掌也涂满了颜色,期望她在纸上爬行留下整齐的手印,没想到女儿还没开始爬行已经把脸蛋抹成了大花脸,手指还不时地往嘴里塞,吓坏了爸爸妈妈。

孩子把抓到的东西往嘴里塞是正常行为,也无须大惊小怪,但涂鸦时最好有大人守在旁边,以免孩子真的把颜料和蜡笔给吃下去了。

为了得到一幅女儿爬行出的“画”,爸爸想了不少办法,甚至把自己的手涂满了颜料和女儿一起在纸上爬,弄得很狼狈,但还是得不到理想的画面效果。孩子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她说,游戏达到玩的目的就行了,何必刻意去造这么一张画出来呢?这是抽象派艺术大师康定斯基的水彩画作品。画家用灵动的笔触将色彩涂抹在水彩纸上,画面上色彩与线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既像是书法,又像是涂鸦。

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呀,不到一岁的宝宝怎么能当演员配合导演去完成一件作品呢!再说,不是自然状态中留下来的印迹能有什么价值呢!

为此,我改变了做法,放弃赶鸭子上架的游戏方式,而是在画架周围铺上几张结实的牛皮纸和素描纸。女儿在纸上自由地玩耍,纸上自然留下了许多小手印,也记录下了女儿爬行的轨迹,很有趣。

后来,我从中挑选出一张,稍做加工,配上画框后挂在客厅的墙上,真的很像抽象绘画作品,以至于许多朋友误以为是我的新作呢。女儿画出了不规则的弧线

女儿一岁两个月大时已经能指认出许多物品了,但是还说不出来。涂鸦时手臂如车窗外左右摆动的雨刮器,还边涂边“呀呀呀”地不停说话。大人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只见她笔下的弧形线条,线条虽然没有任何美感,但我清楚女儿是在用这种方式和大人交流。

如同小动物追逐打闹一样,幼儿的大部分活动也是一种学习,从玩耍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有用的知识是需要教的,我琢磨着在教女儿认物品的同时,教她用最简单的线条把物品画出来。比如,女儿说鸭子时,当即让她把鸭子画出来;说太阳时,立即画一个红圈圈。我期望几个月后,女儿学会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简笔画。

我猜想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就画一个圆圈吗?再怎么笨的孩子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应该能学会。然而,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却怎么也做不出来,或者孩子根本就不听指挥。如果坚持让她按大人的意思做,女儿干脆就不玩了,还因此而嗷嗷大哭,弄得大人和孩子都不高兴。

孩子成长有其成长的规律,任何有悖于成长逻辑的做法无疑是拔苗助长。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过去,女儿发音越来越清晰,单词量也逐步增加,可是涂鸦画出来的东西还是那样,只是不规则的弧线中偶然多画几根竖着的线条,或者在线条中多戳了几根短线条的点,线条显得更加乱了。

看在眼里,我内心很焦急。难道女儿比别的孩子迟钝?或者是她天生就缺乏艺术细胞?我暗自将她与同龄孩子作比较。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画画只是活动活动手臂。尽管画出来很多线条,其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大人想当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徒劳的。

家里的老人告诉我,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不必太刻意“教育”。孩子涂鸦的过程中,父母只需要参与就行,帮助宝宝活动活动手臂,无须教她画画,甚至可以不跟宝宝说与学习有关的事,附加太多内容的游戏没有任何意义。涂鸦是游戏,纯粹玩就够了。

孩子涂鸦画出来的线条是无意识的。大人给孩子什么颜色的笔,他就画什么颜色的线条。孩子对纸从不挑剔,给旧报纸孩子照样在上面涂鸦。其实,旧报纸是拼贴画的好材料,因为报纸上的大小字体及图片所构成的绘画上的黑、白、灰元素非常自然。画家从报纸上剪裁出自己所需要的形状贴在画纸上,然后利用报纸的肌理为基础形,用画笔在上面加工刻画,最后完成画的创作。这类拼贴式的图画大多都是抽象艺术作品。我们熟悉的毕加索、米罗等画家经常用这种方法作画。

这幅抽象画是从孩子涂鸦的笔迹中发展而成的。首先,由孩子用旧报纸随意撕出大小不等的形状,把它贴在灰色的纸上,形成不规则的色块。然后,用黑色的写字笔在上面涂鸦画线条。让孩子用线条把这些色块连接起来,按疏密分布的需要,由大人用不同色彩的点、线、面调整画面,最后完成抽象画的创作。乱糟糟的线条渐渐变成了圆圈

一岁六个月的时候,女儿左右活动的手臂似乎开始兜圈子了,涂鸦的线条也随之变成了圆圈。

我注意到了女儿成长中的这些微妙变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造型的能力,但对形象应该是有感觉的,不然女儿怎么能够指认出这么多的物品?我还发现她对声音的敏感更甚于对图像的敏感。我认为这个阶段是形象认知的初始阶段,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孩子在涂鸦、在玩的时候不需要理解。大人也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只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就行了,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多么喜欢她所画的东西,要给孩子足够的鼓励。

我很清楚,虽然女儿还不到学画画的年龄,但得想办法丰富她的涂鸦游戏。女儿小时候,我家总是开着音响,播放好听的音乐,或者放诗歌朗诵的录音,让她跟着音乐的节奏边听边涂鸦,但声音要调得比较低,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尽量不过分引起她的注意。

虽然画出来的都是些重重叠叠的圆圈,但在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对响亮的声音显得特别兴奋,对蓝色和红色的线条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爱,以至于画出来的都是这两种颜色的圆圈。当然,孩子涂鸦高兴就行,怎么涂都是可以的。只是大人嫌两种颜色太少了,不过瘾。为此,我故意把红色和蓝色的笔收起来,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看看她有些什么反应。

只见她左顾右盼找不见这两支笔,便拿起一支绿色的笔画了起来。运笔的节奏慢悠悠的,不知是不是与音乐旋律有关?

色彩与声音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强烈的音符让人振奋,而舒缓的旋律则让人感觉安静。色彩也一样,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橙色和蓝色都是对比色,两种颜色排列对比会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同样让人感觉振奋。如果用相近的色彩搭配,如草绿色和黄色,则让人感觉春意盎然,非常舒适。

音乐的节奏与绘画的线条也有相通之处。行云流水的长线条是舒缓的旋律,而短促的线条使人感到精神紧张。不同的两种线条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舒缓的长线平静悠扬,绿色和黄色搭配让人感觉春意盎然,非常优美。蓝色和红色的短线顿挫有力,很容易让人产生斩钉截铁、咄咄逼人的联想,让人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想起暴风骤雨。短促的线条往往具有动感和力量。

在音乐的伴奏下,看着女儿时快时慢地运笔涂鸦,大人很是陶醉。

我故意把音乐放得很慢很慢,只见女儿慢慢地停下了手中的画笔,东张西望,不知是否对音乐节奏真的有感觉?但那一天,女儿画的圆圈明显少了许多。

从那以后,女儿画的圆圈越来越简约了。虽然不够圆也不规范,但已经可以看出来画的是个圆形了。这就是进步!加与减不同的痕迹

孩子用笔在纸上乱涂,直到涂满一张纸,我对女儿说这用的是加法。如果用橡皮把线条擦淡或者擦掉,这便是涂鸦中的减法了。

很少有人故意让孩子把画上去的东西擦掉的,而我无意中发现女儿对擦掉痕迹也很感兴趣。

有一天,我递给女儿一根木炭条,让她在纸上涂鸦。木炭条质地很软,画画时若不小心就会把画上去的线条给抹掉,或者抹淡。

画家正好利用了木炭的这一特点,创作出自己所需要的画面效果。

那一天女儿涂鸦时,自己的手无意中蹭掉了画上去的木炭痕迹,好像用橡皮擦掉似的。她很好奇,又用手摸了摸画面,结果又抹掉了一些线条。

女儿很惊讶,看了看我。我也用手轻轻地在纸上抹擦了几下,黑色的线条瞬间变模糊了。再抹几下,这些模糊的线条又变成了一片灰色,淡淡的,很微妙。这正是画家追求的灰调子。

素描中的灰调子如同高、中、低音阶中的中音。画家在素描中用黑白灰来表现物体的层次,如黑白照片,只有黑白灰处理得好的照片才精彩。我用木炭条又加了几笔,灰调子上的黑色线条显得很含蓄,由此产生的黑白灰变化使涂鸦的效果显得丰富了。

我告诉女儿,用手抹掉线条叫减法,用笔往上画是加法,同时让她试着用橡皮擦掉铅笔痕迹。女儿虽然不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但觉得这样做好玩,并认识到涂鸦也可以这样玩。

其实在绘画中,橡皮是可以当笔用的。用橡皮在深色的块面中擦出一道道白色的线条,橡皮就成了白色的笔。

为了让女儿看得更真切,我给她示范画了几棵树和一片草地。木炭条画出来的树和草地灰蒙蒙的,女儿觉得不怎么好看。接下来,我用橡皮当白色的笔,在草地上擦出白色的笔触,草地便有了光感,天上的乌云经橡皮擦拭也呈现出了光彩。

橡皮的魔力让女儿感到不可思议。

在以后的涂鸦游戏中,我发现女儿时不时用手涂涂擦擦,还若有所思停下笔欣赏一下,看得爸爸妈妈开心地笑了。

有一天,女儿在海滩上玩,看着海浪抹去了自己的脚印和画在海滩上的鱼,兴奋地说:“海浪用的是减法。”想了想又补充说了一句:“是鱼自己游回家了。”

这是一幅风景素描,画法很简单。家长用木炭和孩子涂鸦时,不妨尝试画一下,作为涂鸦的调节。用木炭条在素描纸上画出树的形状,画出草地和天上的云朵。下笔要大胆,第一步不必考虑细节。把橡皮切割成三角形,用尖头当白色的笔,擦出草的质感。用橡皮把云朵提亮,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减法。用加法画出树干和树枝,加深树叶的阴暗部。最后,用炭笔刻画草地和云朵。不同的线条不同的解释

女儿两岁生日的那天,似乎一夜之间换了一个人。

她抛开了结结巴巴的单词表达形式,突然会用连贯的长句子提出自己的诉求了。与之相反,女儿涂鸦的时候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来回摆动手臂连贯地画画了。笔下出现了断断续续的线条,这些线条不流畅也不好看,当然也构不成具体的形。然而她却画得很慢,东一笔西一笔的。有时故意把一根长线拉到纸的外面去,有时又莫名其妙地用笔乱戳乱点一通,涂鸦状态似乎又回到了一年以前。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她的涂鸦痕迹中发现了与以前的不同之处。

细看她画的这些线条,长短不一,有的像草,有的像是乱麻,有的又像是跳跃的音符。虽然乱,但有了明显的节奏变化。

这些线条不像中国画中的线条。我国的国画家是用毛笔画画的,传统画家创造出了叫“十八描”的笔法,每一笔都讲究出处,每一笔都安上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如线条中的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仅凭名称就可以想象出线条的形状了。两岁孩子画出来的线条缺乏理性,显得格外抽象。

欧洲的抽象画家也用线条作画,但比较自由,抽象画家笔下的线条是不表现具体物象的。他们要通过线条的节奏传达个人情绪,如悠闲的线条在散步,跳跃的线条在舞蹈。这些抽象的线条其实也是很理性的,画家称自己像鸟儿一样用线条歌唱,并解释说啾啾鸟语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却很美。我以为这句话是对抽象艺术最准确的诠释了。

女儿涂鸦时,画画停停,停停画画,不时停下笔观看一会,接着又添一两笔,画的过程中似乎也在思考。以前涂鸦只是靠手来回运动,现在开始用脑指挥手了,虽然这种意识是朦眬的。

我还发现女儿丢开笔的时候,竟然主动告诉我说画完了,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面对这些抽象的线条,问她画的是什么,女儿说画的是车车,可过了一会儿又改口说画的是花。两岁的年龄还没有形成始终如一的说法。其实这是认识的过渡时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开始。

我很欣赏这些不同类型线条组合的涂鸦作品。身边的画家朋友看了也觉得不可思议,戏称为抽象艺术的大师之作。这两幅类似的涂鸦作品都是用彩色铅笔画出来的。上图是女儿小时候画的。女儿笔下的线条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形象,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意思,但样子很抽象。这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抽象画作品。米罗是与毕加索齐名的艺术大师,他的画看起来很神秘。他用线条表现一种抽象的意境,人们从线条中感受到温馨和幽默,但作品令人费解,人们只能用鸟儿的鸣唱来理解他的抽象艺术。让孩子认识色彩

女儿的小手常黏着颜料,总是脏兮兮的,因为绘画颜料对于孩子来说是好玩的东西。女孩子对色彩特别敏感,她们从小就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色彩艳丽的玩具,这是女孩子的天性,是不用大人教的。

女儿喜欢摆弄颜料,我便顺着她的意,把颜料和纸摆放在地板上让她玩。

颜料是常见的水粉颜料。水粉无毒无味,用水稀释可以调配出浓淡不同的效果,用水多则稀,像水彩画那么透明;用水少则稠,可以画出油画般的效果。水粉颜料很便宜,使用也方便,是专业画家常用的材料。这种颜料同样适用于儿童。

水粉画的用纸要求不高,只要是厚纸就行,专门的水粉纸、素描纸都可以,包装纸也可以用,甚至纸箱外壳的硬纸板也是水粉画的好材料。

水粉画用的笔不必太讲究,油画笔是首选,普通的毛刷也可以当作画笔来使用,我给女儿的就是一把刷油漆用的小刷子。小刷子短小结实,经得住孩子的折腾,而且效果特别好。

刚开始,女儿选择把自己喜欢的绿颜色挤在调色盘里,用刷子蘸颜色往纸上涂。她使劲地用刷子在厚纸上乱搓,一会儿工夫,纸上便呈现出一片绿色。虽然是一片没有具体所指的色彩,用它却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思。我对女儿说这是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儿在吃草。我在绿色上面用白色点画出几只羊,同时顺着图画的意境编故事。用故事撩拨孩子的求知兴趣很有效,女儿因此兴趣大增。这是两幅俄罗斯巡回画派风景画家的作品,一幅画的是春天,一幅画的是秋天。画家希什金被誉为森林的歌手。他用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俄罗斯森林,所画的树林春色绿染,苍翠欲滴的嫩绿色让人感到一丝凉意。这是一幅冷色调的画。

有时候,我和女儿一起把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和在一起。比如,蓝色和黄色调在一起时变成了绿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么来的。又如,红色调和黄色变出橙色。如果将红色和蓝色调和在一起,便成了紫色。世间所有的颜色都是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出来的,因此红、黄、蓝三种颜色在绘画中被称为“三原色”。

调色本是绘画中最简单的知识,但在孩子看来如同变魔术似的神奇。协助女儿调色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她介绍色彩的知识。

我告诉女儿,色彩是分冷暖的。太阳是一团火,暖洋洋的,所以火光中的红色和橙色是暖色。冰山下的湖泊是蓝色的,嫦娥阿姨住的广寒宫也是蓝色的,那里很冷清,所以说蓝色是冷色。秋天,染成了金黄色的树叶是暖色调的,春意盎然的黄绿色则属于冷色调。这是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列维坦是俄罗斯最具诗人气质的画家。他用画笔作诗,画作充满诗意。这幅名为“金色秋天”的名画是他的代表作。阳光下的大地暖气融融,让人感觉非常温暖。这是一幅暖色调的画。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绿色虽然属于冷色系,但也存在冷暖不同的倾向。一般来说,橄榄绿偏暖,而翠绿则是冷绿色。红色也有冷暖之分,朱红色最暖,而紫红色最冷。

为了让女儿感受到色彩的美,我在示范的过程中,同时和她一起欣赏世界名画,我相信名画中的美对孩子的审美认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还告诉女儿,色彩不仅仅漂亮,还具有象征意义。对于不同民族的人来说,同样的色彩意义却可能不同。比如,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喜庆的颜色,象征着吉祥如意,但在欧洲人的意识里,红色是流血,是危险的象征,欧洲人对红色大多没什么好感。对颜色不同的理解往往反映出该民族的性格,其实通过国旗就可大致了解民族性格了。

孩子调颜色是玩,用颜色涂鸦是游戏。从游戏中认知色彩,是非常美的学习。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两岁前,孩子的画是没有内容的,喜欢自由自在地乱涂。

孩子涂鸦时,有的家长喜欢在一旁喋喋不休地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呀?”还不停地对孩子的涂鸦作纠正和指导。这让孩子感觉很烦,很生气。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涂鸦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自己玩,说这是无为而治。

确实,不少专家不主张大人陪孩子画画和游戏,认为大人的参与容易左右孩子的思想。在大人的参与下,孩子画出来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儿童画了。

我无意评论专家的观点,但家长的两种不同做法是否合理呢?仍值得商榷。

我个人认为,家长是可以陪伴孩子涂鸦游戏的,关键是看怎么个陪法。

如果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通过涂鸦提前教孩子知识,这种目的性很强的陪学行为是在拔苗助长,肯定是不对的。

任由孩子自己玩耍而完全不过问的,其实就是在放羊。这样的家长也未免太过懒惰了。缺乏了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孩子的积极性必然受挫,涂鸦的兴趣是难以维持的。

其实,家长没必要在陪与不陪的问题上纠结。陪孩子、逗孩子玩是每个家庭的乐趣所在。只要不把自己放在“保姆”的位置上,陪孩子涂鸦自然是很随意的事。

和女儿一起玩的时候,我通常把自己当成孩子,就算在工作时也会腾出手来跟她玩一会儿。我顺手在女儿的涂鸦中添加一些东西逗她开心,用笔画,用手印,用报纸剪贴……只要能引起女儿的兴趣,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幼儿涂鸦不需要任何绘画技法。涂鸦只是游戏,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父母完全可以胜任孩子的涂鸦老师。我鼓励女儿邀请小朋友们到家里来玩,也让妈妈参与小朋友的涂鸦游戏,把自己当成孩子。虽然从早到晚总有小朋友在闹,但只要女儿高兴了,我们也就高兴了。

陪孩子游戏,妈妈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的。

一张餐巾纸折叠几下,口红一点,就变出一只红眼睛、长耳朵的小白兔。两片苹果在碟子里摆弄一下,苹果片就变成了小金鱼。任何东西到了妈妈手里都能变出新花样来。

有一天,妈妈和女儿找来一个黑色的纸盒,她们要在盒盖上画一幅画。母女俩在旧报纸上剪出小猫的形状,然后把它粘贴在黑色的纸盒上,用油画棒在上面涂涂画画,不多时就画出了一只黑夜中的小猫。最后,在夜空中粘贴星星和月亮,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就出来了。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高兴,重在参与,没必要计较是谁画的、是不是真正的儿童画。

我在上述案例中介绍了涂鸦游戏的一些方法,是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家庭设计的,但各家各法,每个家长都有办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我认为只有符合孩子性格特点的游戏才是最好的游戏。这是一幅在黑色纸盒上拼贴、加工而成的画。首先,用黑颜色覆盖盒盖上特别明显的字。然后,在旧报纸上剪下椭圆形和圆形各一个,粘贴在黑色的盒盖上。椭圆形当作猫的身体,圆形当作脑袋。按猫的形状剪贴耳朵、尾巴和四条腿,粘贴出小猫的外形。用油画棒在猫的身上涂棕黄色,眼睛涂浅黄色和粉绿色,用黑色刻画小猫的眼珠,用银白色画猫的胡子,画出小猫的具体特征。用银白色的油画棒画树的外形,用湖蓝色和绿色涂树叶和草地。最后,在夜空中粘贴星星和月亮,让黑色的背景充满神秘感。第2章听孩子涂鸦叛逆期女儿爱上了画画

才过了两岁,孩子涂鸦的线条由一团乱麻逐渐变得简约了,眼睛跟着笔尖慢慢移动,小心翼翼。一根线从起笔开始,绕了一圈能准确地回到原点。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技术活,表明孩子已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形象。从此,父母陪伴孩子涂鸦时,交流起来也变得更有意思了。

这时候的孩子爱说话、爱动手,什么东西都要用手捏一捏,用指尖戳一下。他们喜欢剥香蕉皮,喜欢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如果妈妈动手帮忙,孩子就会生气。这应该算是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

涂鸦时,孩子也逐渐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意图,拒绝帮忙。从叛逆行为中,我看到了孩子成长中积极的一面。

除了叛逆,这个时期孩子最大的变化是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说出口的词语已组成连贯的句子,喜欢缠着要爸爸妈妈讲故事。

我给女儿讲故事时,喜欢用笔比画着,一面讲一面画。故事大多是从童话故事书中搬过来的,有的故事是自己随意编造出来的。边讲故事边画图解,模仿五岁孩子画的简笔画,本意是想调节气氛,让故事变得更生动有趣,没想到这种即兴式的插图撩拨起女儿的涂鸦兴趣,她也模仿大人边讲故事边画画了。她自言自语,咕咕嘟嘟不知说的是啥,讲的故事跟涂鸦一样,言语表达含混不清,画出来的东西像是抽象的符号,需要大人费脑筋去分析、去猜想。

我清楚这是一种模仿行为,如同孩子模仿大人看书,把书拿反了还照读不误。女儿一只手拿着书本,一只手握着画笔,装模作样地边讲故事边涂鸦,样子特逗。

其实,女儿讲的是什么故事、画的是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总有不同的特点,享受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快乐比完成学习目标更重要。

女儿爱听故事、爱画画。我曾试图从女儿画的抽象符号中辨别出故事内容。这些抽象符号只有几根线条,线条的末端和线的周围有一些点,有的线条是交叉的,有的像米字,读起来像是天书,根本看不懂。或许这些符号本来就没有什么内容,但挺好看的。

我琢磨着这些抽象符号虽然看不懂,但可以让它变成抽象的装饰画,因为古今中外也有不少抽象画跟孩子的涂鸦差不多,普通人也是很难看懂的。

我给女儿彩色的纸,再给她一大一小两支水粉笔和一些颜料,任由她在彩纸上面点画。她一面画一面说话,弯曲的粗线说是月亮,红点说是果果,大圆圈说是鱼儿的家。因为家里有两个大鱼缸,缸里面除了小鱼还有些水草,所以女儿往圆圈内涂了点绿色。这幅抽象绘画作品出自西班牙画家米罗之手。米罗是与毕加索齐名的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巨匠。米罗以抽象的符号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作品纯朴天真而又幽默。他还是一位“视觉诗人”。欣赏米罗的抽象艺术如同阅读现代诗,让人产生梦幻般的美感。给孩子准备一张有底色的纸,或者是废旧的纸盒,从旧报纸和一些彩色的纸上随意撕下简单的图形粘贴在上面。旧报纸及彩色纸片的肌理有一定的装饰效果。让孩子用黑色水性笔和蜡笔在纸上随意画线条。线条和纸上原有的字母以及报纸碎片和彩色纸片共同构成了有趣的点、线、面画面。给孩子一支油画棒,让他在纸上画黑色的粗线和黑色的点。大人可以帮助调整画面,完成涂鸦的最后创作。这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涂鸦作品,有点儿像米罗的画。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给它配上画框,作为装饰画挂在客厅的墙上。

这回我终于听明白了,其实孩子想的东西是不连贯的,画出来的东西如同说出来的单词,形象所指也是随意性的。大人只需耐心听她解释,不要取笑也不要加以纠正。孩子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要细心呵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