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3:00:26

点击下载

作者:林正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

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试读:

送礼不如送健康

尊敬的贵宾客户:

这是一本养生书,既是年轻人的养生科普书,也是年轻人孝敬爸妈的一份心愿,更是中老年人的养生佳品。

感谢您对农业银行一往情深地厚爱,现谨将这本养生书赠送给您。

我们衷心地祝愿:您及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辉煌!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2014年3月

送礼更要送吉祥

农业银行独家推出“传世之宝”贵金属系列产品,真金白银,成色标准,质量上乘,“传世之宝”四个字由当道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手书,实为投资收藏明智选择。“传世之宝”标准金条,有20、50、100、200、500克五款产品。“金钥匙”,有5、8、15克三款产品。“小马奔奔金吊坠”,有3、6克两款产品。“吉祥银瓶”,有30克一款产品。

注:双向买卖,随时变现,黄金销售与购回价格紧贴国际金价,开办网点均可办理。更多理财产品信息,可向贵宾客户理财经理咨询。农业银行祝愿您

劳动得以增值 家庭得以保障 财富得以传承序言一做自己健康的“操盘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中国心脏联盟主席

学医近50年,行医40多年,被问得最多的是:“大夫,我这个病怎么治?能治好吗?”很多人一旦生病就指望医生,尤其是名医,能开出一剂方子,吃几个疗程就能痊愈了,而且永不复发。

其实,对于任何问题,都没有“一招鲜”;对于任何疾病,也没有“一药灵”。身体出现问题,需要追根溯源,只有改变了始动的那个“因”,才能彻底改变现在的这个“果”。

一般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是在中老年以后,但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强,吃得越来越好,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血管问题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5个有高血压、高血脂,每年因心肌梗死猝死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单位体检,常能发现2/3的人有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而很多人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如胸口痛),才去医院检查,一查已是心肌梗死,突然间就进入“病危”状态,面临要不要装支架的困难决择。病来如山倒,但山倒绝非一日之功。疾病和健康并不是一黑一白两个面,生病了就是黑底朝上,找个仁心妙手就能立马翻面。身体是台永不停息的机器,心脏就是机器的动力核心——发动机。过度饮食、疏于保养、无意的伤害,都会造成机器磨损,时间长了就易出现问题。

很多人和我一样,就像本书的作者林先生,忙于工作顾不上身体。我曾经是个肥胖患者,身高1.76米,体重一度达到93公斤,血脂异常(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出现脂肪肝,血糖也不稳定。现在,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转为正常,并不是因为我是专业医生,用了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我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坚持快步走,随身携带计步器,见缝插针使用侯机、等地铁、上下楼梯、上下班、会议茶歇、去买东西等一切或整或碎的时间,每天一万步,每餐吃八分饱、少吃肉,现在体重一直维持在75公斤左右。

这本书的作者林先生与我素昧平生,只是一位普通的心血管病患者,出版社送来书稿时,我有些担忧林先生的个人经历能否对其他患者有普适作用。当我读完书稿后,疑虑消失了。基于三个方面,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

一、思想认识比知识更重要“上医治未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些观点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做科普宣传工作,就是在“治未病”。作者林先生在几次住院抢救后认识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此他“改变”了不健康的活法,这种“改变”本身就是治疗,而且是最重要的治疗。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悲观不抱怨,主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自己鉴别真伪,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做笔记与思考,把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们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这比知道“黄芪能补气”“支架有风险”等某个知识来得更重要。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医生说十句,可能不如病友现身说法说一句。林先生的经历非常具有普遍意义,年轻时身体强壮没把健康当回事,数次严重心绞痛抢救才幡然醒悟,而后在数年的坚持中重新赢得健康。要做到这样并不难,但很多同样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只忙着跑医院或者哀叹命运不济,却不敢相信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逆转冠心病。他们觉得医生说的“清淡饮食”“心情平和”等充其量只能是个注意事项,更寄希望于科学发达到可以“药到病除”。希望林先生这个正能量的榜样,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在平时注意有意识地“保养”身体,在患病时能竖立信心,战胜或者逆转病情,重获健康。

三、养生需要不断学习

林先生不是医生,但他掌握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平素强身健体需要养生知识,比如说冬季晨练心脑血管容易出问题,每天一个鸡蛋不适用于营养过剩的人,五谷杂粮是好东西但不能只吃粗粮等等;求医问药需要医学知识,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或者说是常识),才能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和医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最佳方案,否则只能无奈听从医生的却又有各种于事无补的担忧,或者盲从某个大师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养生保健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为了健康,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值得。

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先生曾讲过:“90活不过,那是你的错。”在这里,借林先生的书再重复一句,“只要做到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有氧运动,心态平衡,降压、降糖、降胆固醇,3年可以让你远离癌症,延长寿命10年。90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

健康需要智慧,要明智选择一种活法;健康需要责任,人人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健康才有希望;健康需要能力,只有花时间花功夫学习维护健康的科学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人生才能实现。序言二赚取生命的智慧王振兴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威胁。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快速增长和逐步年轻化的特点。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医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1977年世界第一例心脏介入治疗手术成功实施以来,不断创新发展的各种医疗新技术,挽救了无数的心脑血管危重病人的生命。

但正如《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一书作者所讲的,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等医学治疗的主要作用如同消防队员灭火一样,只能为患者尽可能多地消除冠心病带来的痛苦及生命风险,却无法铲除疾病的根源。

进入21世纪,新的医学模式更强调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若从健康投资成效分析,毋庸置疑做好预防就一定会事半功倍,而片面依赖治疗则只能会事倍功半。

本书的作者林正,曾是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初见时他饱受疾病折磨、忧心忡忡的样子,令我至今印象还很深刻,但短短的几年过去了,他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大有改观,与那时相比的确有天壤之别,完全看不出曾是危重心脏病患者。他在书中有一句话讲得相当精彩,即:“人生不能只有赚取金钱的智慧,更要有赚取生命的智慧;人生不能只对工作精益求精,更要对健康精益求精。”我认为,正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感悟和理念,才能为最终取得防治疾病的良好效果,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

现代医学科学从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正确的养生理念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这些疾病。但这些正确理念和科学知识要真正普及和深入到广大民众心里,变为大家的实际行动,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健康收益,仍然还有一个漫长过程,还需要做许多的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工作。市面上不乏所谓专业人士写的健康科普书,但很多因追求绝对严谨、系统而充满专业词汇,着重点放在如何在医院进行治疗上,让读者望而却步。更有甚者,一些为逐利而编造出来的养生书,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不少“养生并发症”。

作者林正是一位既普通而又极具个性的患者,与很多患者不同的是,他生病以后并没有消极待治,而是积极地向医生学习和向书本学习。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许多病人原本就该掌握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坚持不懈地运用到实践中,终于获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

为了推广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成功经验,以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之苦,经过更深入地学习、思考和总结,他最终撰写出《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这本书,可以说这是患者刻苦学习并亲历实践的丰硕成果。

为什么作为一位非专业人士,他能够写出如此之好的养生科普书?

我认为:一是他饱尝了疾病之痛苦,通过亲历的感同身受,知道病人最该关心的是哪些问题;二是他始终相信科学,懂得人是一个综合体,患者是以疾病个体为中心,这样才更容易融合各科的知识并加以应用;三是他重视实践出真知和理论指导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更加深理解了这些知识;四是他作为一位普通患者,更了解广大民众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渴望掌握哪些科普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就为这本书的撰写,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作者的文笔十分流畅,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书中许多地方以优美的散文笔调介绍科学养生知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可操作性强,避免了一些专业书籍枯燥无味的感觉,阅读起来使人倍感轻松。

我相信,《智慧养生:养好血管人不老》一书,一定会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和喜爱,心血管病患者也一定会从书中获益良多。第一章别让血管比你先衰老很多情况下人的寿命是由血管决定的,血管有多健康寿命就有多长。然而,血管这个为全身各组织输送营养的“交通要道”,因其不可见而常常被我们忽略。大吃大喝,熬夜,吸烟,久坐不动……不经意间,我们的血管正悄悄地变“脏”,一些“垃圾”滞留在血管壁上,致使“交通要道”越来越狭窄。血管不通,2年间我曾7次住院

堵塞的心血管曾经引发了我无数次的心绞痛,有几次严重心绞痛发作时,浑身大汗淋漓,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磨盘,身体无法动弹,脑子一片空白,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仿佛灵魂就要脱壳,真有一种不得不撒手人寰的感觉。

我不是养生专家,也不是专职医生,我只是一位普通患者,今年66岁,当过兵,打过仗,立过战功,后来转业到某企业工作,现已退休。8年前我曾患胆结石、尿道结石、肾结石、痛风、肠胃病、血脂异常、严重高血压和重度脂肪肝等疾病,后来发展到严重的冠心病。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在2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心脏上一根冠状动脉严重堵塞,血管狭窄程度达到80%,我住过7次医院。

堵塞的心血管曾经引发了我无数次的心绞痛,有几次严重心绞痛发作时,浑身大汗淋漓,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磨盘,身体无法动弹,脑子一片空白,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灵魂仿佛就要脱壳,真有一种不得不撒手人寰的感觉。当时我爱人为我测血压,测得高压(收缩压)不到80mmHg,低压(舒张压)只有30mmHg,心跳也十分微弱,每分钟只跳20多次。后来,我把这些感觉和症状告诉了医生,医生在我的病历中写下了“濒死感”三个字,并说这已经到了休克和心肌梗死的边缘。

记得2006年10月,我第一次犯严重心绞痛时,医生就怀疑我患了冠心病,并让我进行了多项检查,在经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彩超等检查后,并未发现患冠心病的可靠证据,并且在输液、服药和休息后,身体逐渐恢复,于是我就要求出院了。没想到过了不久,我又因严重的心绞痛第二次、第三次住进了医院。为了诊断疾病,我又做了核素显像、平板运动试验、64排CT等检查,但仍未确诊为冠心病。医生建议我做冠脉造影检查,但被我拒绝了,因为当时我总认为自己不可能患冠心病,即便是在医院走廊中看到关于介绍冠心病形成原因的健康宣传图片时,我仍然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个陌生的名词距离我还很遥远。直到第四次犯严重心绞痛住院时,我才同意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严重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80%)。当医生要为我安装支架,并告诉我如果不安装支架,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我才感到大祸临头,心想这顶令人生畏的冠心病“帽子”,怎么会戴到我的头上呢?

我扪心自问,并很快意识到我是多次跨进“鬼门关”又侥幸逃脱厄运的人,既然命运之神给了我几次生还的机会,那我必须要珍惜生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首先要通过学习养生知识,弄清楚这到底是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儿,哪怕是死也要死一个明白。绝不服输,誓与冠心病较较真

在我的心底里的的确确是在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一定要把那堵塞心脏血管的恶魔驱除出去!

我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出身于医学世家。说实话,由于参军离家时年纪尚小,在这样的家庭中我并未能学到多少医学知识,但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培养了我学习医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我的祖籍是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这是被毛主席称为“模范乡”的老革命根据地。我的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我的父亲林金亮于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军总部医务所所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模范医院(白求恩亲手创建、现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院长,并有幸作为主要助手与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一起战斗生活了18个月。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于1939年拍摄的那张后来家喻户晓的《白求恩大夫》照片中,有3位协助白求恩为八路军伤员实施手术的助手,位于中间的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李长龄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被选派到白求恩卫生学校第一届培训班学习,多次聆听过白求恩亲自授课,毕业后曾任八路军和解放军军医,后来转业到地方医院任医生。

我的父母一辈子热爱和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养成了对工作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因此他们对我们兄弟要求非常严格。至今我们都记得,当顽皮或做事不认真时,父亲批评教育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像你们这种工作态度和能力,用不了三天,就会被白求恩赶走。”我的父亲始终也不忘他的外科手术及业务,他总指着我对家人说:“看这孩子骨头架子大,头脑又聪明,肯定是当外科医生的好苗子,因为外科医生需要有高大强健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我从小就认识到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医疗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并对学习医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长大后能子承父业,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但后来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使我始终未能如愿。

在被确诊为冠心病后,我迸发出学习医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在退休后我又具备了充裕的学习时间,我决心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一方面积极寻求最佳治疗方案。记得有一次住院时,我曾到医生办公室向几位医生请教一些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女医生看到我那认真执着的样子,笑着对我说:“我看你真的是想把那堵塞血管的硬化斑块抠出来吧?”我当即有些不好意思,心想我这样刨根问底、死缠烂打,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病人应该关心的问题的范畴?但是,在我的心底里的的确确是在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一定要把那堵塞心脏血管的恶魔驱除出去!读书能治病,我的血管变年轻了

通过治疗和养生,我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近两年春节,亲戚朋友再看到我时都说:你现在穿得比我们还少,再也不怕冷了,与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看来你养生知识真的没有白学。

我出院回到家中后,把爱人单位发的十几本医学书和养生知识书都翻找出来,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很快阅读完后,我又陆续到书店购买了十几本养生书阅读,还向兄弟、朋友借阅了十几本养生书。我总共精读了近20本、粗读了近30本书,其中包括西医、中医、运动、营养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科普书,也不乏国外专家学者撰写的专业书籍。几年来,我还剪裁了大量报纸上刊登的养生知识的文章并认真学习,还经常看电视中的养生节目并用小本子进行记录,也从网上浏览了很多养生知识。我的亲戚朋友来看望我时,看到我戴着老花镜读书的样子,都说:“看你像个老学究,指望读书能治病,那可能吗?还是要靠医生和医院啊!”当我向他们介绍我读书的心得时,他们大都不以为然,并认为这应该是医生操心的事。

但是,我深深地感到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生命。我把学到的知识坚持运用到实践中去,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我的心绞痛逐渐减少了,而严重的心绞痛不再发生了,到目前为止已有5年多未发生心绞痛了。脸色也好多了,嘴唇也红润了。过去我爬一层楼心脏都承受不了,而现在我一口气能爬十几层楼,并且不会有大喘气。然而最明显的变化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

回想2007年和2008年的冬天,心绞痛频发的那段时间,我的身体极度怕冷,总感到背部和腿部有股寒气往里钻。说起来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家中空调即使开到了26摄氏度,腿上仍须穿一条棉毛裤、一条毛裤、一条棉裤、一条羽绒裤,再裹上带毛绒的护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还须盖上一层棉被。我的亲戚朋友看到我这个样子,总会流露出十分惊讶的眼神。穿得如此厚重,就连走路都非常困难,最冷的那2个多月我都不能下楼,但我实在没有办法,也只能如此。我知道,这是由于心血管堵塞,致使心肌严重缺乏氧气和营养,心脏跳动异常衰弱,造成身体血液循环十分缓慢,身体自身就不能产生所需起码的热量的缘故。

后来,通过治疗和养生,我的病情明显改观。近两年春节,亲戚朋友再看到我时都说:你现在穿得比我们还少,再也不怕冷了,与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看来你养生知识真的没有白学。我与他们开玩笑地说:“不好意思,我这是回光返照啊。”他们听了我的话后,对我不乏自信与自嘲的幽默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并说:“你这是焕发了第二春啊。”

虽然我并不承认什么“第二春”之类的说法,但我深知一个人的血管年龄决定了他的寿命,血管越年轻,身体就越健康,寿命也就越长。短短1年,我就成功逆转了冠心病

我清楚地知道,冠心病的症状虽然基本消失,但不等于冠心病完全康复,今后养生的道路还很长。

可以说,借助于书本的知识和智慧,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近6年多的时间里,我取得了骄人的战绩——2008年第一次冠脉造影检查狭窄80%的冠状动脉血管,至2009年第二次冠脉造影检查仅狭窄45%,如今又过去了4年多,从身体感觉看,狭窄可能又有进一步的缩小,心绞痛也有4年多未发生了;过去身上常带的速效救心丸早就不再带了,现在除了每天服用1片拜阿司匹林和1/4片降脂药(立普妥)以外,其他治疗冠心病的药全部停服已有3年多了;5年前体重总在84公斤(千克)上下浮动,如今一直保持在78公斤左右,体重指数(BMI)一直在24以下;血压也基本趋于正常了,在连续服用3年降压药后,现也停服4年多了,绝大多数时间高压(收缩压)保持在130mmHg以下,低压(舒张压)保持在80mmHg以下;血脂异常也有了很大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5月体检达到了1.31mmol/L,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我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严格控制在2.0mmol/L以下);5年多来空腹测血糖20多次,从未超出正常范围,绝大多数保持在5mmol/L以下,多次测餐后血糖也未见异常;胃肠疾病和神经衰弱已经痊愈;重度脂肪肝完全消失;大量的肾结石也都清扫干净;痛风更是早已不见踪影。

近几年来,除了检测血脂以外,我已经很少再往医院跑了,与那两年的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并住了7次医院相比,真不知道心中有多么的轻松啊!我清楚地知道,冠心病的症状虽然基本消失,但不等于冠心病完全康复,今后养生的道路还很长。我深深地相信,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养生知识,不断提高养生能力和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疾病,赢得健康。千万不要傻死、笨死或蠢死,我的切身感悟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孝顺,其父亲患有冠心病,常感浑身发冷和脚底冰凉,为此他买了个高级电热足浴盆送给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但是第3次泡脚时发生了心绞痛,幸亏及时采取措施,才避免了严重后果。

我曾因为冠心病多次经历“鬼门关”,在庆幸自己还活着的同时,也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端端一个人,不到60岁就悄然患上重病,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就突然面临死亡?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一方面注意在看病或住院时请教医生,另一方面购买一些医学、养生书籍开始认真阅读学习。通过学习使我获得不少医学知识,同时也引发许多感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感悟就是:原来像我一样,许多人对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掌控,其实都是非常的无知、无奈和无助,许多人在工作上好像很有智慧,但在养生方面却是孤陋寡闻、相当的弱智。

大家都知道人类自然寿命极限在100多岁,但现实中真正能活到100岁的人并不多,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很小的。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许多人活不到100岁的原因,假定把天灾、人祸、事故、战争和某些严重遗传疾病等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排除,当然也应把那些为了人民忘我奉献生命的情况排除,这样就不外乎还有以下3种类型的死亡原因:

第1种类型是“傻死”的;

第2种类型是“笨死”的;

第3种类型是“蠢死”的。

我的这种说法,并非想哗众取宠,也不想危言耸听。这样说既有自嘲的成分,也有警世的用意,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大家都不想承认和面对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客观地想一想,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大量的实例支持我的这种说法。

下面我就分别举例说明。

第1种类型是“傻死的”。“傻”是我们通常对一个缺乏知识的人的俗称。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孝顺,其父亲患有冠心病,常感浑身发冷和脚底冰凉,为此他买了个高级电热足浴盆送给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以为烫烫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第1次烫过30分钟后感到心脏不舒服,第2次仍是如此,第3次发生了心绞痛,幸亏及时采取措施,才避免了严重后果。后来他父亲干脆把这个足浴盆送人了。当他告诉我这件事时,我对他说:“你们真是太傻了,患有冠心病的人心肌本来就缺血,长时间烫脚,血液都跑到下肢及皮肤上了,心肌不就更缺血了吗?早就有专家对老年人提出不要长时间烫脚或泡澡的忠告,难道你们没听说过一位著名的影视明星,就是洗桑拿浴时心肌梗死去世的吗?”听我这样一说,我的朋友恍然大悟,他感慨地说:“缺乏养生知识真是会要人命的。”

我年轻时没得过什么大病,自然对养生知识学习不够重视,总认为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到55岁时不知不觉患上严重胆结石、重度脂肪肝和严重高血压,我仍不以为然,除了有时吃降压药外,就没采取什么措施,结果58岁时因严重心绞痛住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如果事先我能了解脂肪肝的警示意义和高血压的实际危害,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冠心病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当时我不具备这些养生知识,假如我真的就这样死了,那不也是“傻”死的吗?

其实,养生知识并非医生专利,为对自己生命负责,每个人都应学习和掌握养生知识,并且这样的知识越多越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是需要有很多知识的。

第2种类型是“笨死的”。“笨”是我们通常对一个缺乏能力的人的俗称。

我有一位老同学烟瘾特别大,每天都要抽两包烟,几十年过后肺部常感不适,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诫他说:不要再抽烟了,抽烟危害极大。大家看他边抽烟边咳嗽的样子,也劝他戒掉烟,但他说:抽了几十年,戒不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被查出肺癌已至晚期,手术后没几年就去世了,终年58岁。

我还有一位老战友,平日很喜欢吃肉,特别是对羊肉感兴趣,一顿能吃1斤多,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应酬较多,常常大量喝酒,一次能喝1斤多白酒,久而久之患上了胃病。医生和同事们都劝他少吃荤菜,不要喝酒,但他缺乏改变已有生活方式的决心和能力,照旧吃喝不误,最终被查出胃癌,虽做了手术,但没过几年癌细胞全身扩散,不久就去世了,终年不到60岁。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致使人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生活方式,这都是致病折寿的危险因素。而拒绝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又是非常不容易的,没有很大的决心和很强的能力,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是需要有很强能力的。

第3种类型是“蠢死的”。“蠢”是我们通常对一个缺乏智慧的人的俗称。

2003年,被称为“排毒教父”的林光常,以《无毒一身轻》等著作,在台湾掀起饮食养生浪潮,大陆很多城市纷纷邀请他去演讲,许多患者看了他的书或听了他的演讲后,就不再求医问药,完全按他的饮食养生方法治疗癌症。结果台湾有一位患者由于癌细胞扩散导致死亡,家人为此诉诸法律,最终伪养生专家林光常被判刑。但人死了不能复生,这就是缺少识破伪科学的慧眼,付出生命惨痛代价的典型案例。而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2010年,被称为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在全国又掀起一波饮食养生大潮,短短几个月时间,该书销量高达数百万册,请他咨询的预约费就高达3000元,他推崇的所谓良方,如吃生茄子、白萝卜及喝绿豆汤就能医治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和癌症等,也不胫而走,流传大街小巷。许多人为防病治病,购买大量绿豆,助推绿豆在很短时间内价格翻番,每斤高达十几元。很多人从此不再求医问药,结果导致旧病复发。幸亏在有关行政部门干预下,这场闹剧及早收场。如果人们盲目相信不科学的养生保健信息,延误了治疗导致死亡,那不也是“蠢”死的吗?

2010年6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谈到“张悟本事件”时说:中国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养。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缺乏养生智慧,不能识破伪科学的养生保健信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是需要有较高智慧的。

综上所述,所谓“傻死的”“笨死的”和“蠢死的”人,即那些不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人类自然寿命的人,其实就是缺乏养生的知识、能力和智慧的人。

可能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并没有多少养生知识,不也能健康长寿甚至活到100岁吗?我认为这样的人的确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和山林地区,有不少人并无多少文化,但也能健康长寿甚至活到100岁。从主观上看,他们可能不具备多少养生的知识、能力和智慧,但从客观上讲,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适宜养生,生活方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科学养生,因此才能健康长寿。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大城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绝大多数人无法突破众多养生认识误区,不能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养生方法,也就不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人类的寿命。

所以,为了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突破各类养生认识误区,最大限度地避免“傻死”“笨死”和“蠢死”,就非常有必要学习养生知识,强化养生能力,提高养生智慧。

所谓智慧,即是对某种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快速处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智慧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任何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都可以逐步提高智慧层次。智慧养生,你我都可以做到

我始终相信,有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有的疾病即便是专家也治不好,而有的疾病无需专家也能治好。智慧养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我认识一位姓朱的老大姐,今年77岁,她年轻时患胆结石和胃肠疾病,同事们看她弱不禁风的样子,都称她为“林黛玉”,50多岁时她又患上糖尿病,于是下决心学打太极拳并坚持服中药。一段时间后胃肠等疾病有了明显好转,但血糖未能稳定下降。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每天注射胰岛素,同时坚持打太极拳和练太极剑,20多年来血糖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未发生过并发症。看她打太极拳时精神矍铄、身姿矫健,绝不会想到已患糖尿病20多年,并年近八旬。当有人问她养生有何秘诀时,她总是自信地说:“健康在自己手中,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中西结合,持之以恒,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我还认识一位姓叶的工人师傅,其父亲60岁时患脑萎缩症去世,而他自己在年近60岁时也被检查出患慢性肾炎和脑萎缩症,于是他看了许多中医书籍,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主要与肾气不足有密切关系,他就从饮食、运动、按摩等方面入手,以治疗慢性肾炎、强健肾脏和补足肾气为治疗和保健的方向,尽力延缓脑萎缩发展的进程。几年来已获得明显效果,慢性肾炎已经痊愈,常头昏的现象也不再发生,象棋水平还有明显提高,就连为他看病的医生都开玩笑地说他是“久病成良医”。

我认为,朱大姐和叶师傅都是可敬的有智慧的成功养生者。他们的事例也充分表明,智慧养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可是在我掌握了大量的医学和养生知识,并获得了很好的养生效果的同时,我发现,身边的许多朋友由于不重视学习,就连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或养生知识都不具备,他们对自己身体的特性毫不了解,以致在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力不从心。于是,我就产生了把自己学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写出来的想法。我想,这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成果,让那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养友”们,也能增加一点儿养生知识,提高一点儿养生能力,增长一点儿养生智慧。第二章用智慧看病,我拒绝了支架不少报道说,医院如何滥用心血管支架,以牟取暴利。我想说的是,与其惶恐地任人宰割,或者怨天尤人,不如主动“出击”。身体是自己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对医生说的话做一个自己的判断。用智慧养生,用智慧看病,用智慧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所经历的7种心脏检查

2006年10月我因严重心绞痛第1次住院,至2008年2月我第4次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经历西医诊断冠心病常用的7种检查方法。

一是心电图。

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缺血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查和诊断比较实用可靠。

但在多数情况下,单单心电图检查并不能对心脏功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尤其是对心肌损伤和心血管堵塞程度等,很难取得较准确的直接判断。

我住院期间,先后做过十几次心电图检查,其中有2次还是在心绞痛发作时进行的,但均未能获得预期的检查效果,只有两次显示出心肌缺血的征兆,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若在体检时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则只能做个参考而已,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心脏肯定没问题,因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如果心电图有问题,那就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请医生分析判断。

我的体会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如果心电图正常,而自己一直感觉胸口发紧或者背部有异于平常的疼痛,一定要告诉医生。

二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胸部粘贴若干个电极片,每个电极片有导线与手掌大小的盒子相连接,盒子放置腰间,上有带子斜背在肩上,基本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24小时后由医生解除并作诊断。被查者须将24小时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运动、吃饭、休息以及出现何种不适感觉等,详细记录在一张表格上,供医生作诊断时参考。

我做过3次该项检查,除了一次查出24小时早搏(期前收缩)4900多次,其余两次均未获得预期的检查结果,也就是说都无法获得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检查结果。

三是多普勒彩超。

多普勒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重大发现之一,即声源与接受体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会有所改变,被称为多普勒效应原理。利用该原理和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人体进行探测检查,就是超声波检查。

多普勒彩超的优势是,能够探测血液流动的相关信息,彩色图像也较为清晰,从而比普通超声波检查诊断更为准确。医生将探头在被查者胸前来回移转,可将心脏各部位的结构比较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对诊断心脏左、右心室功能以及早期心力衰竭,均有较好的检查效果。

我曾做过2次彩超检查,结论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医生告诉我,这主要是老年性的功能退化现象。

可见,彩超对心脏大小、结构变化有较好的检查效果,但对冠状动脉硬化状况无法精确诊断。

四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许多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已经明显“受伤”,但在身体没有负荷的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症状。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让被查者戴着心电监护仪,先在跑步机上行走,再逐步加快速度变成跑步运动,记录此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检查身体在运动负荷时有无心肌缺血的症状。

我曾在2007年5月做过一次平板运动试验,未发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现象。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病变程度判断有重要意义,但有一定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医生会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其他合并症综合分析。

五是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对疾病进行检查诊断的方法。检查时受检者须口服牛奶和煎鸡蛋作为标记物,然后注射放射性药物,再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这样就可运用探测仪器,测得放射性药物在脏器中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而后通过计算机对放射性曲线进行分析,即可获得定量参数,据此就能对评估脏器功能作评估和诊断。但由于显像清晰度不高,检查诊断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2007年我因频发心绞痛做过一次该项检查,结论是:冠心病可能性小。但是,这个检查结果让我空欢喜了一场。

六是双源CT。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英文简称。

双源CT是以两个不同能量X射线和两个探测器对人体组织进行断层扫描,比普通CT对人体扫描速度和精度均提高一倍,受检者接受的X射线也大幅度减少。因其透视成像效果好,所以能对血管、肿瘤和骨骼等病变做出较为准确的检查诊断。我做过一次双源CT检查,结论是:左前降支中段约6mm冠状动脉紧贴于心脏表面。

医生说这是先天形成的,即有很小部分心脏肌肉如同桥梁一样横跨在血管之上,故称其为“肌桥”,虽对血流会产生影响,但还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心绞痛。此次检查后,我仍不断出现心绞痛,为了查找到真凶,在医生的建议下我终于决定做冠脉造影检查。

七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及血流状况的检查诊断方法。

在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医生将专用导管穿刺进入受检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右手腕处的桡动脉,再慢慢推至心脏上端冠状动脉开口处,而后将造影剂从导管注入冠状动脉血管,此时开启X线摄像或摄片,便能在显示屏上清楚地看到冠脉主干及分支血流状况,即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堵塞状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包括对硬化病变的血管位置、狭窄程度和范围大小等。

由于冠脉造影诊断的准确程度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取代的,故在业界被誉为“金标准”。

冠脉造影还有一大优势,即检查、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在检查中可做诊断,在需要时即安装支架,从而完成手术治疗。

尽管冠脉造影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要住院检查,费用比较高,属于微创手术,需要局部麻醉,有痛苦和风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2008年2月,我做了第一次冠脉造影检查,当即确诊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80%。至此,导致我心绞痛的“真凶”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7种方法的检查,这一过程表明了一个事实: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确诊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除了冠脉造影以外,其他任何方法检查效果都不是最可靠的。

可能有些人心里会犯嘀咕,为什么不能只做冠状动脉造影这一项检查呢?是不是医院为了创收搞出来的噱头?其实并非如此。前面几种检查都对身体没有伤害,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冠心病的情况,虽不能明确诊断,但也给今后的检查、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当你真的了解了这些检查方法的作用后,心里就会少了被医生忽悠的担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直接选择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医怎么检查我的冠心病

传统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检查方法,可以对心脑血管疾病做出大体上的诊断,简便易行。传统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其独特的认识。

一望:我耳朵上就有明显的冠心沟。

望诊,即医生看患者的神态,胖瘦、舌苔、唇色、面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查方法。

患有冠心病的人,从表面上看与普通健康人并无多大的区别。但肥胖的人尤其是向心性肥胖的人,即那些有啤酒肚的人,患冠心病的比例偏高,并且往往会气色不好,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现象。

患有冠心病的人,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全身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血液中含氧量较低,因此通常舌头发暗,舌苔厚腻,嘴唇发紫,鼻梁上端有横纹并发乌色。

患有冠心病的人,通常耳垂上都有一道深沟,称为冠心沟。我耳垂上的冠心沟就非常明显。记得第一次医生向我指出这一点时,我感到莫名其妙,并不以为然,后来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消息,才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美国的一家科研机构对5000多人的调查统计结果证实,冠心沟较深的人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比例达到90%左右,反之,冠心沟不明显的人未患冠状动脉硬化的比例达到91%左右。那么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硬化后,心肌不能获得足够血氧,心脏搏动力量会降低,因此为远端毛细血管供血就会减少,就造成耳垂养分供应缺失,长此以往耳垂皮肤就出现皱折,最终形成了冠心沟。如果耳垂上出现一条“小沟”,说明患有冠心病或有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也有的中医检查时,会看手掌心纹路线的变化情况,例如生命线下端若出现三角形的纹路,则说明曾发生过心肌缺血现象。还有的中医看握拳后手掌再迅速伸开,此时发白的手掌能不能快速地泛红,若能则说明血管弹性较好,身体动脉硬化的程度不严重;若不能则说明身体已发生动脉硬化。

二闻:口臭可能是因为心火旺。

闻诊,即医生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病人的气味,借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诊查方法。

医生听患者说话声音强弱,可以判定属实证或虚证。例如患者说话声音低弱,则说明多属虚证和寒证,反之,则为实证和热症等;听呼吸、听咳嗽、听打嗝等,也能帮助判断病情。

医生闻患者口气、体味、伤口、大便或小便等气味,可以判定疾病性质和严重程度等。若有口臭,说明牙齿或肠胃可能有问题,有冠心病的人通常心火比较旺盛,口臭也会比较严重;若身体汗液中散发出腐臭气味,说明已患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等。

白求恩大夫就曾用闻八路军战士伤口、大便等气味的方法,判断其受伤严重程度,再据此决定手术方案。这既反映了白求恩大夫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也说明了闻诊的重要性。

三问:我习惯提前将情况写下来。

问诊,即医生询问病人或家属,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查方法。

我几次看中医,通常门诊医生都会问这么几个问题,例如:有什么症状,生活习惯怎么样,家族史;在哪些医院看过病,做过什么检查,诊断结果是什么,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如何以及其他脏器有没有患过病等问题。

由于医生每天要接诊很多病人,所以,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让医生了解情况,保证我的就诊效果,我常把我患病的诊断结果、医生曾经为我开过的药、目前正在服用的药及其效果与感受等工整地写在一页纸上,看病时先将它呈给医生看,使医生能很快就掌握我的基本情况,并把精力集中在问诊的关键问题上。

有一次,一位老中医仔细询问我患重度脂肪肝、胆结石和肾结石的情况,当我问他:“这些病对冠心病有影响吗?”他对我说:“传统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有机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任何其他脏器功能损伤或患病都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只有通过分型辨证,找到患病的根源,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综合治疗,才能最终获得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这样看来,传统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对我们养生治疗疾病也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四切:脉搏情况反映心脏功能。

切诊,即医生通过对患者病变部位触摸按压或者把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传统中医认为,脉是血液汇集的地方,脉象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例如《黄帝内经》说“涩则心痛”。专家解析为:脉涩表明血少气滞,会出现心痛的症状。我在心绞痛严重的时候,看过两位老中医的门诊,他们把我的脉时都皱着眉头,反复多次按摩,并说我的脉搏跳动比较衰弱无力。

2007年下半年,在心绞痛发作比较频繁的阶段,我在西医的建议下做了多项检查,均未获得明确的诊断结果。于是,我就挂了一位老中医的门诊号。他运用四诊方法对我进行了检查,迅速地做出了大致的判断,认为我患有冠心病,但发展到何种程度,还难以确定,就建议我再做冠脉造影检查以进一步确诊,但看我犹豫不决,于是就建议我先做64排双源CT检查,并告诉我说:某医院刚引进了这种新设备,检查准确程度较好,仅次于冠脉造影,但不会有什么风险。

不得不指出的是,若单纯利用传统中医的检查方法,即便是有经验的老中医,也都无法准确判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到底是哪一根冠状动脉血管堵塞了,在那一段堵塞了,堵塞有多大程度等,都是无法做出准确诊断的。

我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检查方法,都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但关键是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检查最适宜,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习和注重养生的人,心中要有个大概的数,应当对各种检查方法多做些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必要的简便的检查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习并掌握西医和中医有关疾病检查方法的基本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正规治疗从吃药开始

我听医生的,吃了很多西药。是药三分毒,但当我们的身体已经受到疾病的严重侵蚀,必须靠药物等治疗手段来尽快消除危险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

当时我的身体状态非常差,血压、血脂高,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医生建议我安装支架的同时按医嘱吃药。我拒绝了支架,原因在后面会详细解释,可我知道,一点药都不吃,完全靠自己慢慢恢复,也许有可能,但我更愿意相信科学。

西医对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有3种:一是药物治疗,二是支架治疗,三是搭桥治疗。采用哪种治疗方式,需要根据病情而定。如果吃药可以缓解病情,就不需要进行其他治疗;如果吃药不能缓解,则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看看病变是适合进行支架治疗,还是做搭桥手术。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其基础都在于和医生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或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缓解或稳定冠心病的症状,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针对高血脂,我先后吃了立普妥(阿托伐他汀)、舒降之(辛伐他汀)两种药。

针对高血压,医生开过北京降压零号和络活喜两种药。

供应心脏营养的血管狭窄了,心肌供血就不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医生为我开过倍他乐克、万爽力、合心爽、依姆多等药。

由于大多数西药都有副作用,对肝、肾和胃肠等脏器功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服药期间,我根据医生的“指示”,定期验血监测,以便观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以上所讲到的药,仅仅是医生曾为我开过的药。其实治疗冠心病的西药有很多,远不止这些药。负责任的有经验的细心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需提醒大家的是,也有些不负责任的医生,不是从患者的病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专门开一些与厂家事先有约定的药品,而后从厂家获取药价提成。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有一次我到医院去开药,当我对那位年纪不大但已发福的女医生说我以往吃的降脂药时,她立即说:“给你开个新的好药吧,价格更低效果更好,也没什么副作用。”我相信了她的诚意后,她大笔一挥一下子就给我开了3个月的药量。当后来问到原先住院时我的管床医生时,他对我说:“你多半是被忽悠了,这哪是什么新的好药啊,她是位临时的实习医生,不排除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尽管大部分医生不会随波逐流,但善良的患者还是多长个心眼吧。这并不是叫你们像盯贼一样不停地问:这个药真的不贵又好用吗?而作为一个病人,应该主动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医生开出来的药要有一定的了解,你才能做出基本的判断。

从总体上看,西药对冠心病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吃药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并不能让你的血管一下子恢复畅通无阻,也不能让你随意吃喝而不再犯病,就像消防队员一样,只能灭火降低火灾的影响,而不能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为什么拒绝支架治疗?

主任对我说:“你右冠上端开口处狭窄80%,如果不安装支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到时抢救都来不及!”。但看我坚持不肯安装支架,也就不再勉强了。

我心脏上的右冠装动脉上端开口处狭窄达到80%,按照治疗标准,血管通常狭窄70%以上就须做支架治疗。

我并非是一味盲目地反对支架治疗。支架可将狭窄或堵塞的血管撑开,从而迅速恢复心肌供血,对缓解严重的急性发作的心绞痛和抢救心肌梗死患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安装支架是在心内科导管室进行。医生把专用导管插入心脏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部位放置折叠的网状金属支架,再向支架内球囊加压,球囊就像膨胀的气球一样将支架撑开,然后再将其减压后从导管退出,手术即告完成。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从里面扩开,用支架撑起来。

2008年2月,我在某家大医院做冠脉造影检查,当时诊断为:右冠状动脉上端开口处狭窄80%。医生立即要为我安装支架,但被我当场拒绝,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刚进入手术室,正当我心情紧张而有点不知所措时,一位女护士指着手术床,突然冲我来了一句:“脱裤子上床!”这冷不丁的一句欠文雅的话,使我的心情十分不悦并更加紧张。

二是过了一会儿,有两位年轻医生有说有笑地走到我旁边,甚至没向我打任何招呼,就开始进行股动脉穿刺,这使我心中产生了一种任人摆布的无奈感觉。

三是当两位医生没查出什么问题即将收工时,只听隔壁一声大吼:“你们再仔细看看右冠!”(说这话的是主任,他在隔壁也能看到检查情况)这使我顿时对两位年轻医生的态度和技术产生了很大疑虑。

四是一位医生向隔壁喊道:“拿五号的来!”(事后知道这是指内径5毫米的支架)女护士回答:“没有五号的!”医生说:“那就拿四号的吧!”这使我立即感到自己就像一架破旧机器,维修时随便找个零件就能凑合了事。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当场就拒绝了支架治疗。他们请主任来说服我,主任对我说:“你右冠上端开口处狭窄80%,如果不安装支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到时抢救都来不及!”但看我坚持不肯安装支架,也就不再勉强了。2天后,我带着医生为我开的数种西药出院了。冠状动脉上的“斑块”造成血管狭窄,使心肌缺血安装支架后,支架像一把“小伞”将血管撑开,使血液顺畅流动

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越早开通血管越好,稳定心绞痛患者植入支架须谨慎,要严格掌握指证。我多次发作严重的心绞痛,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也比较严重,是安装心脏支架的适应证,所以我的拒绝是一种冒险行为,不提倡读者向我学习。

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要想不装支架,不是简单地临危拒绝,而应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就注重保健养生,让血管保持健康。如果生活方式依然不健康,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即使安装了支架,也不能一劳永逸地保证动脉的其他部位不再发生硬化和狭窄。想尝试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拒绝了安装支架,我并没有“坐以待毙”,抱着一线希望,试图寻找更好的方法逆转我的动脉粥样硬化。

冠脉造影为我戴上的冠心病帽子,犹如一座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虽然我拒绝了手术,但心中并没有底,内心十分纠结,神情非常沮丧,吃不下睡不香,出院后半个月体重就下降了10多斤。

前面讲过,我并非一味地反对支架治疗,只是由于一些具体原因暂时放弃。我抱着一线希望,试图寻找更好的方法逆转我的动脉粥样硬化。

就在此时,我爱人翻出一本养生书,名为《登上健康快车》,作者为洪昭光、胡大一、向红丁三位教授,我拿到该书如获至宝,一口气将其读完。洪昭光教授在书中有一段话:“走路就是使动脉由硬化变软化的最有效的办法。研究证明,只要坚持步行1年以上,粥样硬化斑块就能部分消除。”看到这段文字,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救命良方,当即就下定决心尝试服药加走路的方法来治疗冠心病。

为了防止发生心肌梗死,经朋友的推荐,我到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挂了心内科主任王振兴医生的号,我告诉他暂不想安装支架,他详细地了解了我的病情后,提出了5点意见:

1.不要过于紧张,要树立治好病的信心。

2.为了更加符合我的个体特征,将我当时服用的4种西药改了其中的3种。除了拜阿司匹林坚持服用外,用合心爽、依姆多、络活喜取代了原来的倍他乐克(这个药能降低心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预防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可是我吃了这个药心率降得非常低,不能承受)等3种药。

3.饮食既要注意营养,也要避免油腻,同时要坚持适度运动。

4.定期检测和观察血脂等指标,作为治疗疾病的参考。

5.1年后再做冠脉造影检查,如果没有明显好转,就考虑安装支架。

王振兴医生年富力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娴熟的心内科手术操作能力,他曾经主动挑战,在抢救当中成功地为90岁高龄的老太太安装支架。他对待病人既有高度的责任心,也很有人情味,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医生。吃了他为我开的药,配合他教我的一些生活注意事项,加之坚持量力而行的有效锻炼,心绞痛明显缓解,尤其是以往凌晨多次发作的严重心绞痛再也没发生过,这就使我对心肌梗死的担心大大减轻了,服药加走路治疗冠心病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要提醒广大养友的是,王主任为我开的药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规用药,大家也不要被一些不良商家欺骗,去相信什么旁门神药、保健奇丸。老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求医犹如救火救灾,调养犹如“小心火烛”,科学养生才是最重要的。王主任叮嘱的康复建议也并非什么奇思妙想,就“避免油腻”“坚持适度运动”这两条,你若真能做到,自然也可以像我一样取得非常好的治疗、保健效果。第三章为什么是我的血管堵塞了直到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出来,我都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我的冠状动脉怎么就突然堵了80%,到底是什么东西将我的血管堵塞了?它们又是如何堵塞的呢?这个病能治好吗?我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跳进血管里,奋力将那些可恶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扫光!要能早发现身体预警就好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养生知识是多么的贫乏,警惕性是多么的低下。事实上,早在住院前,我的身体已经为我一次次发来了预警信号。

2007年2月,我因为心绞痛第3次住进医院,在医院走廊的健康宣传栏中,我看到有关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科普小知识。那时我觉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个陌生名词与我关系并不大,距离可能还很遥远,于是也就没有将心血管疾病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养生知识是多么的贫乏,警惕性是多么的低下。事实上,早在住院前,身体已经为我一次次发来预警信号:一是有时我突然感到体力大不如从前,走路稍多或爬一两层楼就特别累,心脏狂跳不已,这时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年龄大了体力差的原因;二是时常会感到左胸口有些发闷,这时我认为可能是没休息好或天气不好的原因;三是偶尔会感到左胸内隐隐作痛,一般仅持续几十秒钟,这时我认为可能是岔气了或肋间神经痛的原因。我唯独没想到的是,这些症状都是心肌缺血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发生在我的心脏血管里,自己可能已经患上了冠心病。

同样,脑血管疾病早期也会有一些身体感觉,例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忘事,尤其是近期和瞬间的记忆力明显下降;经常出现头痛或头昏的感觉,特别是早起后,由于血黏稠度增高,头脑长时间不能清醒。这些现象,都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血管狭窄,致使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另外,如果突然不能清楚地说话和表达,身体一侧或两侧突然出现活动困难和行动迟缓,甚至连茶杯都拿不住,一只眼睛突然看东西模糊或发黑等,这都说明脑部已经出现较严重的病变,如继续进展,就可能发生脑梗死。

那些像黏稠的粥一样的东西,逐渐地在我的血管上越积越多。我的心脏血管在悄悄地变狭窄,而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在身体负荷加大,需要心脏更大地供能时,比如爬楼、跑步等运动,心脏肌肉的血液供给就明显不足,就会感到胸口不舒服,如果再加剧,就会发生心绞痛,严重时则会发生心肌梗死。

从毫无症状到心肌梗死,常常没什么过渡,或者像我一样有一些容易被忽视掉的症状。心血管或脑血管动脉硬化而导致的狭窄,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哪一天它就会引爆。

我是58岁时发生严重心绞痛的,很多看似健康的人,还有一些年轻人像我以前一样,总觉得冠心病与自己没关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让心肌缺血的,但它一旦发作,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