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0:05:19

点击下载

作者:曾伟忠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试读:

前言

本书的编写始于作者申报的2010年度江西省省级教改课题——基于开放存取模式的信息组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研究。

信息组织这门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60多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因为信息组织这门课程的前身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图书分类和文献编目,所以国内信息组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文献分类和编目。在教学中作者发现,个别教材偏重于理论,教材中缺乏实践流程,更缺乏企业信息组织和政务信息组织方面的内容,而现在本科生毕业后进图书馆工作的不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实际工作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基于以上想法,作者有了想编撰一本既重图书馆和档案馆实践工作又有企业信息组织和政务信息组织内容的教材,正好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提供了这个契机。

作者以前在图书馆从事过多年的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自2009年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就一直在南昌大学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和情报学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组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作者在这本教材中除了增加了ERP信息编码等企业信息组织及政务信息分类与公文主题标引等内容以外,还增加了电子商务网站和电子政务网站信息组织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益处。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用性强。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本书摈弃空洞的理论和概念的罗列,代之以实际工作中需要懂得的技术和知识。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图书馆和档案馆中外文图书及档案的计算机分类与编目工作,而且能掌握企业中的供应商、客户和物料编码工作以及政务信息的分类和主题标引工作。

二是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本书涵盖了档案信息分类和编目的内容,这样便于实现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一体化。

三是本书还配有系列教学软件,软件包括中图法分类软件及具有简单编目功能和MARC编目功能的编目软件,需要的读者可通过邮箱zwzzwz9211@163.com与作者联系。

四是本书还附有CALIS分类标引及主题标引的标准和规则,可以作为图书馆专业分类编目人员的工具书。

鉴于企业信息组织和政务信息组织两部分是作者前瞻性的探索内容,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如果本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由衷感谢南昌大学给予本书的出版资助。曾伟忠2012年10月于南昌大学前湖  第一章信息组织概论第一节 信息社会

1963年,日本社会学家梅棹忠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信息产业》的论文,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社会”这一概念。

信息社会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农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获取初级资源,土地资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资源,劳动为财富之父,土地为财富之母。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成为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产品和市场,谁就具有竞争力。信息社会则是围绕着信息运行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革新,信息成为获取一切的重要手段。

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且高度普及;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成为财富和力量;信息推动人类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是信息社会的两大鲜明特征。

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首先表露出来并为人们注意到的是“信息产业化”,接着是“产业信息化”,这其中伴随着“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之后就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最后是全社会的信息化。

2000年我国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

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使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体化的全球体系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与此同时,信息产业自身以及全球贸易、合资合作、跨国联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国际交流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和相关服务在内的全球信息技术市场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力争在前途无量的信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第二节 信息组织

一、信息组织的概念、特征、类型和目的(一)信息组织的概念

对于信息组织的概念,国内很多专家都有精彩的论述。

马张华认为:“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是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标引与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的集合。”

柯平认为:“信息组织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信息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采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可用。”

周宁认为:“信息组织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予以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戴维明认为:“信息组织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而将庞杂、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信息组织的内容包括信息搜集与选择、信息分析与揭示、信息描述与加工、信息整理与存储。”他还认为,对信息的描述与揭示以及序化是信息组织的中心内容;或者说,信息组织首先是实现对信息的规范控制,包括对信息形式特征的描述和对其主题内容特征的揭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集成方式予以信息整合,建立有序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有效检索和利用。可见,信息组织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马费成认为:“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

笔者认为,信息组织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和标引,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换,从而使信息资源达到科学组合以实现增值,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二)信息组织的特征

信息组织具有渗透性、依附性和增值性等特征。渗透性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依附性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增值性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的价值,提高信息传播、检索和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信息利用的保障。(三)信息组织的类型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组织的类型可分为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按信息的加工程度,信息组织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四)信息组织的目的

信息组织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换。具体地说,信息组织的目的包括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建立信息产品与用户的联系、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

二、信息组织的步骤、原理和工具(一)信息组织的步骤

信息组织的步骤包括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和信息存储。

第一步是信息选择,即从采集到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

第二步是信息分析,即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容和外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

第三步是信息描述,即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

第四步是信息存储,即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二)信息组织的原理

信息组织的原理主要包括分类组织原理和主题组织原理。

分类组织原理是按照一定知识概念体系的树状等级结构或分面结构来组织信息的主题概念,使信息按学科、专业或范畴、组面等逻辑顺序排列,形成信息资源的逻辑分类体系。

主题组织原理是把用来描述信息资源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通过规范控制作为检索标识,构成简单概念或复杂概念逻辑关系的知识语义体系,再对语词进行字顺排列以达到对信息资源整序的目的。(三)信息组织的工具

按结构原理,信息组织的工具主要分为分类组织工具和主题组织工具两大类。分类组织工具称为分类法或分类表,又可分为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及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主题组织工具称为主题词表,依据主题标识特点和构成原理,又可分为标题表、单元词表、叙词表等。

此外,信息组织工具还有术语词典、规范文档、概念图和语义网络等。第三节 信息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信息组织

我国古代信息组织以信息的揭示为基本目的,虽然那时还没有“信息组织”这个名称,信息组织的对象主要是文献,信息揭示的方法主要是对信息的记录和分类,着重于信息外在特征的记录和描述,操作完全由个人以手工方式进行,古代信息组织的代表性成果是目录。我国古代信息组织以文献分类组织为主,形成了七分法、四分法和十二分法等分类体系,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就是一部带有主题法性质的检索工具。

七分法以刘向和刘歆的《七略》、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等为代表;四分法有唐朝魏征的《隋书·经集志》等,该分类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系统,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采用四分法已较为完善;十二分法有郑樵的《通志·艺文略》。我国古代使用最久、影响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四分法。

信息组织在我国已经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文献分类法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公元前26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刘向等人校勘当时皇家藏书一万多卷,并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册取名《别录》,分成六部:第一部“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御、论语、孝经、小学九类;第二部“诸子”,包括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类;第三部“诗赋”,包括屈原、陆贾、孙卿、杂赋、歌诗五类;第四部“兵书”,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第五部“数术”,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第六部“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共计三十八类,六部前有总序一部合为七部。刘向死后其儿子刘歆把《别录》简化,编为《七略》,意思是存《别录》七部之略。全书分为七大类,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合称《七略》,其中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这七部(书目只是六部)分类法是现存有文献可考的我国第一部最有系统的图书目录,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别录》和《七略》在唐末已经佚失,现今我们只能从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的《汉书·艺文志》中窥视《七略》的概貌,《汉书·艺文志》也就成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刘歆父子建立的六部三十八类图书分类法并没能沿用至今,因西汉藏书在东汉献帝之时遭遇劫难,魏文帝曹丕时代“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由秘书郎郑默据以编撰成《中经》,形成了后来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中经》这部目录由于亡佚,难以确知其分类,但据晋武帝泰始十年秘书监荀勖校理群书编成的《中经新簿》(也称《晋中经簿》)可以确知其采用了四部分类法。《中经新簿》类目分为:甲部,有六艺及小学诸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到了唐代,魏徵、长孙无忌等修撰的《隋书·经籍志》用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取代了甲、乙、丙、丁四部。此后历代的公私藏书目录均采用这种四部分类法。因唐朝初年设立的集贤书院是按经、史、子、集分四库储藏图书,名为“四库书”,这便形成了“四库”名称的由来。清代修《四库全书》仍沿用着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只是对子目进行了一些调整。由于纂修《四库全书》出自钦定,《四库总目》成书后,四部分类法便占据了当时分类界的统治地位,此后称四部分类法为四库分类法。《四库全书》的排列体系如下。

经部,包含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共十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六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属。

史部,包含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共十五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两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五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十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两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二属。

子部,包含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两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七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四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三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六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三属。

集部,包含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共五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属。《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图书集成,总计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属,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三百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共抄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南三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杭州的文澜阁)中。《四库全书》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著作,而把章回小说、戏剧著作排除在外。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深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害,过度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诸子著作放在子部之外。此外,轻视自然科学,仅收录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少数科技著作,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近代信息组织

近代是信息产品进一步丰富、信息管理逐步开放的时期,体系分类法的确立、主题法的研究和应用、索引文摘的发展打破了信息组织中书目形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近代,国外有美国图书馆学家、教育家杜威于1876年编制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奥特勒和拉封丹编制了《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制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

国内有沈祖荣、胡庆生于1917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以标记符号代表类目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刘国均于1929年编制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及叶圣陶编制了《十三经索引》。

三、现代信息组织

到了现代,信息组织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是信息组织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用户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信息组织工作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五是信息组织成果共享和国际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组织顺应了以上这些变化,吸收了先进的信息组织技术方法,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其特征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组织、检索语言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具体包括分类法的改造、主题法的发展、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兴起等;其中,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兴起表现为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在分类主题一体化方面,英国学者艾奇逊于1969年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分面叙词表》。

我国现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20世纪20~30年代模仿杜威法,到全面探索适用我国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理论和分类法。

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是理论多元化、方法集成化、技术智能化、内容揭示深入化、系统标准化和工具易用化。第四节 信息组织的技术

信息组织的技术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

一、计算机技术

传统的信息组织是以文献或以“文字”为处理单位,基于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信息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组织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1956年,美国海军兵器试验站首次将计算机引入到书目工作,该站采用IBM-701型计算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书目存取系统,同期卢恩首创题内关键词索引,开机编索引之先河。进入20世纪60年代,书目工作自动化进一步发展,机读目录MARC研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组织现代化的进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组织的现代化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自动索引、文摘、检索网络化、翻译自动化、编目自动化等都得到了大发展。自动标引技术也相继问世,特别是有关自然语言的自动标引将信息揭示与标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组织的核心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组织将逐渐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二、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等的有机统一体,是诸项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由单纯文字和数字处理进化成综合性、网络化及交互性处理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维化、非线性、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改善了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多媒体系统里信息组织方法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显示效果。

三、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20世纪60年代,在文件管理的基础上,人们开发了信息管理的新技术——数据库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表明它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最佳方法。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代数据库(层次式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应用和第二代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的辉煌。目前,第三代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向对象的第三代数据库不仅能管理常规数据,而且能管理绚丽多姿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就是一个实例。多媒体数据库为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的数字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五节 信息组织语言

一、信息组织语言的概念

信息组织语言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而开发的人工语言,专门用于各种手工的和计算机化的信息标引和检索系统,是表达信息主题概念和检索课题概念的语言,主要是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信息组织语言是表达一系列概括信息内容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标识系统,它可以是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并加以规范化的一套词汇,可以是代表某种分类体系的一套分类号码,也可以是代表某一类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的一套代码,用以对信息内容进行主题标引、逻辑分类或特征描述。

二、信息组织语言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信息组织语言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一)文献外表特征语言和文献内容特征语言

按构成原理,信息组织语言分为文献外表特征语言和文献内容特征语言。

文献外表特征语言有题名语言、著者语言、号码语言等:题名语言按文献题名字顺逐字排检,西文起首冠词一律不排;著者语言按著者姓名以姓前名后的字顺逐字排检;号码语言按文献代码,如专利号、标准号、报告号、ISBN号、ISSN号等的顺序排检。

文献内容特征语言有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分类语言是用分类号和类名来表达信息的主题概念,并且按照知识门类的逻辑次序将信息系统地组织和划分的语言;主题语言是用主题词或标题词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语言,以主题词表或标题词表作为词汇规范化的工具。(二)先组式语言和后组式语言

按组配方式,信息组织语言分为先组式语言和后组式语言。

先组式语言指在文献标引之前,表达文献信息内容的标识已经事先组配好了的信息标引语言,也称列举式语言,如分类语言。

后组式语言指在标引文献时,不预先规定组配关系,而是在进行标引时,用户按照组配规则临时组配起来的信息标引语言,如主题语言。(三)规范化语言和自然语言

按照规范化程度,信息组织语言分为规范化语言和自然语言。

规范化语言又称为受控语言,是指人为地对标引词和检索词的词义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语言。简单地说,规范化语言是一种由主题词表或者分类表控制的检索语言,包括主题语言中的叙词、标题词和分类语言中的分类号。

自然语言是直接从原始信息中抽取出来的未经规范化处理、用以揭示信息主题概念的自由词,如关键词语言,它除一般的事物名称、科学术语外,还包括俗名、商品型号和缩写等。自然语言具有不用编制词表、及时跟上事物发展、准确表达事物新概念、选词灵活方便、专指性强、标引和检索速度快等优点,便于计算机检索。

三、信息组织语言的特点

信息组织语言包括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词汇是分类表、词表、代码表中的全部标识,一个标识(分类号、检索词、代码)就是它的一个语词,而分类表、词表、代码表则是它的词典;语法是指如何创造和运用哪些标识来正确表达文献内容和信息的需要,以有效地实现信息检索的一整套规则,其又分为词法(主要用于分类表、词表、代码表编制过程)和句法(主要用于信息标引和信息检索过程)两部分。

信息组织语言必须符合唯一性、规律性、定型性、通用性、准确性和政治思想上的正确性等质量要求,必须排除自然语言中的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和词义含糊现象,并要有适当的专指度。

信息组织语言采用等级结构、参照系统、轮排聚类法、范畴聚类法和图示法等各种显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方法,来实现对内容相同及相关的信息加以集中或揭示其相关性这项功能,这是信息组织语言优于自然语言的最主要之处。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检索计算机化,对信息组织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信息组织语言的创新和改造,使词表、分类表向机读化和机编化发展,让多种语言结合使用成为可能,促进了信息标引过程和索引编制过程的自动化,促使许多新的信息组织方法的产生,扩大了信息组织语言的应用范围,特别是使自然语言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二章分类法与分类工作第一节 分类法原理

分类是指依据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和类聚,并将区分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的活动。分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类分信息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的目的是便于管理和利用它们,如编制分类目录和索引、组织信息的分类排架、进行信息的分类统计等。分类在信息检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分类目录可以向用户展示一个科学分类系统,用户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去选择和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分类排列是编制检索工具的基本方法,而信息的分类查找则是信息检索的一个重要途径。掌握信息分类的基本原理,不但有利于从分类途径检索信息,而且对于积累资料,分析、研究及处理信息都十分有益。

一、类目关系

类目是能够准确表达信息对象内容中一组有共同属性信息的名词、概念、词组或短语。

类目名称是等级体系分类语言的“语词”,它限定着所表达的事物概念。一个类目可以表达一种或几种事物,也可以表达事物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类目的名称简称类名,类名的选择应确切、科学、简洁。

类目间的关系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

1.同一关系是指一个类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如“伦理学”与“道德哲学”,虽然它们的名称不同。

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类目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类目的外延之中,成为另一个类目外延的一部分。类目表是采用等级的形式表达类目间的从属关系,在类目表中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和缩格排列的方式表示。

3.类目间的交叉关系是指两个类目的外延有一部分相重合。

4.类目间的并列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下面的两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类目表中,并列关系是指由同一个上位类划分出若干个小类之间的关系。

5.类目间的矛盾关系是指同一属类下两个种类在外延上互相排斥,但其外延之和等于属类的外延。在类目表中,矛盾关系是指两个互相并列而且互相矛盾的类目之间的关系。

6.类目间的对立关系是指同一属类下两个种类在外延上互相排斥,但其外延之和小于属类的外延。在类目表中,对立关系是指两个互相并列而且互相对立的类目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与对立关系是并列关系的两种特殊形式。因此,在类目表中表达的方式与并列类目一样,即将其作为同位类处理,所用的印刷字体和格式完全相同。

二、分类法的类型

分类就整体而言包括聚类和归类两个方面:聚类是指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使用需要,通过区分和类聚建立起类目体系的过程;归类则是依据建立的分类体系组织信息资源的活动,一般是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将其分门别类地归入该系统的相应类目,通过这一操作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

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类目体系,编制适用的分类表是进行分类组织的重要条件。分类表亦称信息资源分类表,是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分类表是分类法的具体体现,它与分类规则一起构成分类语言,是进行分类工作的依据和规范。鉴于分类表的重要作用,人们习惯上也直接将它称为分类法。没有预先编制好的分类法,要准确一致地对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是不可想象的。文献分类法按照其编制方式,通常分为等级体系分类法、分面组配分类法和混合式分类法三种。(一)等级体系分类法

等级体系分类法是以文献内容的学科性质为对象,运用概念概括与划分的方法,按照知识门类的逻辑次序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划分所形成的一种等级体系;等级体系分类法是以数字/字母(即分类号)作为表达文献的学科内容的标识,并以此标识编排组织和查找文献的一种排检方法,其具体体现为各种分类表,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等。

等级体系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或枚举式分类法,这种分类法通常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按照划分的层次,逐级列出详尽的子目,并在以线性形式显示时,以缩格表示类目的等级关系。由于这种分类法通常是依据传统的知识分类体系编制的,人们习惯上也将其称为体系分类法。

等级体系分类法是一种传统的分类法类型,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分类法形式,比较著名的等级体系分类法有美国的《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C)、我国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

等级体系分类法从古代起就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中对文献资料的分类和检索,现在也仍然是图书情报界广为使用的重要的分类法,其优点主要有: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组织,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便于用户按学科系统检索有关文献信息,族性检索的适应性强;类目的树型结构更适合文献的排架管理和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通常采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标识,通用性强。当然等级体系分类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受其体系结构的限制,直接的专指性差;不适于多角度标引和检索;类目体系固定,事先列举,不能及时反映新学科、新事物,修订、增补很困难。(二)分面组配分类法

分面组配分类法运用概念可分析和综合的原理,将构成文献主题的概念分析成为单元或分面,设置若干标准单元的类表——分面公式,使用时结合文献内容和分面公式,用综合的方法组配形成类号,即通过概念的组配将有限的基本类目扩充,组配成无限的主题概念,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

分面组配分类法是一种为克服等级体系分类法的不足,适应现代信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分类法类型,这种分类法放弃详尽列举的做法,是以简单概念组成复合类目的分类方式。其基本思想是:任何复合主题,不管它多么复杂,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基本概念;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相应基本概念的组合加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分面组配分类法编制时,不必详尽列举所有主题,只需要在类表中按照范畴列出各种基本概念,并分别配以相应号码;使用时,先分析标引对象的主题,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通过相应概念类目的组配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以这些类目的标识的组合,表示该主题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三)混合式分类法

混合式分类法是介于上述两种分类法之间的、既应用概念划分和概括的原理又应用概念分析和综合的原理而编制的分类法。根据侧重面不同,又有体系—组配分类法和组配—体系分类法之分。第二节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信息分类的概念和原则(一)信息分类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信息分类包含分类对象和分类的依据两个要素。分类对象由若干个被分类的实体组成,分类依据取决于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信息内容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在信息分类体系中,类可称为类目。(二)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进行信息分类宜选择事物或概念(即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原则。进行信息分类应将选定的事物、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3.可扩延性原则。进行信息分类通常要设置收容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原则。进行信息分类应与相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5.综合实用性原则。进行信息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即在满足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系统内各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

二、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三种,其中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体系分类法,面分类法又称组配分类法。(一)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即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被划分的类目称为上位类,划分出的类目称为下位类;由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各类目,彼此称为同位类;同位类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下位类与上位类类目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

例如,我国GB/T14721.1-1993《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就是采用线分类法,并用五位数字代码进行表示的。该标准将森林类型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用第一、二位数字码表示森林植被型,第二层级用第三位数字表示森林类型组,第三层级用第四、五位数字表示森林类型(详见表2-1)。表2-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部分)

在表2-1中,经济林相对于饮料林、鲜果林为上位类类目,饮料林、鲜果林相对于经济林为下位类类目,饮料林、鲜果林是同位类类目;同理,饮料林相对于茶叶林、咖啡林、可可林是上位类类目,茶叶林、咖啡林、可可林是饮料林的下位类类目,茶叶林、咖啡林、可可林是同位类类目。

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该上位类类目范围相等;当某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个下位类类目时,应选择同一种划分基准;同位类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并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分类要依次进行,不应有空层或加层。(二)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该分类法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服装的分类可采用面分类法,选服装所用材料、男女式样、服装款式作为三个“面”,每个“面”又可分成若干个类目(详见表2-2)。表2-2 面分类法表

使用时,将有关类目组配起来,如纯毛男式中山装,中长纤维女式西服等。

根据需要选择分类对象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对象的各个“面”;不同“面”内的类目不应相互交叉,也不能重复出现;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面”的选择以及位置的确定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三、信息编码的概念和原则(一)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具有一定规律、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符号,形成代码元素集合,代码元素集合中的代码元素就是赋予编码对象的符号,即编码对象的代码值。所有类型的信息都能够进行编码,如关于产品、人、国家、货币、程序、文件、部件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编码包含数据表达成代码的方法、数据的代码表示形式、代码元素集合的赋值等内容。信息编码的主要有标识、分类、参照的作用。标识的目的是要把编码对象彼此区分开,在编码对象的集合范围内,编码对象的代码值是其唯一性标志;信息编码的分类作用实质上是对类进行标识,信息编码的参照作用体现在编码对象的代码值可作为不同应用系统或应用领域之间发生关联的关键字。(二)信息编码的原则

1.唯一性原则。唯一性原则指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个编码对象仅应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指代码结构应与分类体系相适应。

3.可扩充性原则。可扩充性原则指代码应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便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4.简明性原则。简明性原则指代码结构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以便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

5.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指代码应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相关应用领域,支持系统集成。

6.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指在一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类型、代码的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应当统一。

四、信息编码的类型

编码方法应以预定的应用需求和编码对象的性质为基础,选择适当的代码结构。在决定代码结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各种代码的编码规则,又要考虑各种代码的优缺点,还要分析代码的一般性特征,选取合适的代码表现形式,研究代码设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避免潜在的不良后果。

信息编码的类型如图2-1所示。图2-1 信息编码类型(一)顺序码

顺序码一般作为以标识或参照为目的的独立代码来使用,或者作为复合代码的一部分来使用,后一种情况经常附加着分类代码。

在码位固定的数字字段中,应使用0填满字段的位数直到满足码位的要求。

在三位数字字段中,数字1编码为001,而数字15编码为015。

顺序码有递增顺序码、分组顺序码、约定顺序码三种类型。(二)层次码

层次码以编码对象集合中的层级分类为基础,将编码对象编码成为连续且递增的组(类)。

位于较高层级上的每一个组(类)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它下面较低层级全部的组(类)。这种代码类型以每个层级上编码对象特性之间的差异为编码基础。每个层级上特性必须互不相容。细分至较低层级的层次码实际上是较高层级代码段和较低层级代码段的复合代码。

层次码的一般结构如图2-2所示。图2-2 层次码一般结构

层次码通常用于分类的目的。层级数目的建立依赖于信息管理的需求。层次码较少用于标识和参照的目的。

层次码非常适合于诸如统计目的、报告货物运转、基于学科的出版分类等情况,在实践中既有固定格式,也有可变格式,固定格式比可变格式更容易处理一些。(三)矩阵码

矩阵码以复式记录表的实体为基础,赋予这个表中行和列的值用于构成表内相关坐标上编码对象的代码表示。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对矩阵表中的编码对象赋予有含义的代码值,这些编码对象在不同的组合中具有若干共同特性。

矩阵码可有效地用于标识那些具有良好结构和稳定特性的编码对象。

例如,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根据矩阵码编码方法对汉字信息交换用的基本图形字符编制了区位码,其中区号为矩阵表中的行号,位号为矩阵表中的列号。汉字字符“啊”用区位码16-01编码表示,在这里16为区号,01为位号;同理,拉丁字符“A”用区位码03-13编码表示,图形字符“…”用区位码01-13编码表示。(四)并置码

并置码是由一些代码段组成的复合代码,这些代码段提供了描绘编码对象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相互独立的。这种方法的编码表达式可以是任意类型(顺序码、缩写码、无序码)的组合。

并置码非常适用于那些具有若干共同特性的商品分类。应用代码段是要作出描绘性编码(何种产品、何时何地生产)或者是用作开发制造业方面的成组技术方法。

下面以轨道编码为例进行说明。

××××  ××  ××

等级  形状  尺寸

可见,等级、形状和尺寸这三个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五)组合码

组合码也是由一些代码段组成的复合代码,这些代码段提供了编码对象的不同特性,与并置码不同的是,这些特性相互依赖并且通常具有层次关联。

组合码经常被用于标识目的,以覆盖宽泛的应用领域。

下面以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为例进行说明(详见表2-3)。表2-3 公民身份号码组合码

18位组合码共分四段,前两个代码段标识了编码对象(公民)的空间和时间特性,第三个代码段则依赖于前两个代码段所限定的范围,第四个代码段依赖于前三个代码段赋值后的校验计算结果。第三节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初版于1975年,2010年出版了第五版,修订后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通过新增类目、调整完善类目体系、修改类名、扩大类目外延和增加使用注释等修订方法,补充了新主题、新概念,增强了类目主题的容纳性,明确了类目含义和使用方法;第五版新增类目1630多个,停用与删除类目约2500多个,修改类目约5200多个。第五版还增加了复分、仿分等使用标记,完善了类目相互参见注释,同时继承第四版对增删改类目加沿革注释等办法,使类表的实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第五版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社会福利、娱乐业等),以及发展迅速的通信业、交通运输业、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大类进行了重点修订,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体系分为五大部类:第一大部类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部类;第二大部类为哲学、宗教部类;第三大部类为社会科学部类;第四大部类为自然科学部类;第五大部类为综合性图书部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五大部类的基础上,展开形成22个基本大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宏观结构包括编制说明、基本大类表、基本类目表、主表、附表、索引和使用手册;微观结构即类目的结构包括标记符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功能是用于编制分类检索工具和组织文献分类排架。

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结构

1.基本部类: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2.基本大类:构成分类表的第一级类目,分为22个基本大类。

3.简表:由基本大类与由其直接展开的一、二级类目所形成的类目表。

4.详表:由简表展开的各种不同登记的类目所组成的类目表,是文献分类的具体依据。

根据文献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编制原则,《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记符号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即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字母后用数字表示大类以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编号使用小数制。

部分类号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号法,使类表有延展性。八分编号法是为了解决十进位法之有限而采用的一种编号方法(又称扩九法),是在采用等级制编号法的情况下,当同位类之类目数量超过八个时,第九个类目以后的编号,就采用扩九的作法,即依次编配为91、92、93……97、98,如此编配出的号码,其等级与1、2、3……7、8……是属相同的等级。

双位制编号法是层累制编号方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当某一类列的同位类超过十六个时,从第一个类开始依次用11、12、13……19、21、22、23……29、31、32、33……39……直至99。虽然00~99在理论上有一百个号码,但由于不用00~09,10、20、30……直至90等带“0”的数字,因此双位法最多可容纳81个同位类,以下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简表(详见表2-4),其中A大类是详表。表2-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记符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记符号包括基本标记符号和辅助标记符号两部分。基本标记符号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标记符号,以拉丁字母标记基本大类,并可根据大类的实际配号需要再展开一位字母,用以标记二级类目,在字母段之后,使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各级类目,辅助标记符号有以下几种。

1.间隔符号。间隔符号置于字母段之后,自左至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圆点,当最后一段正好三位时其后不必再加圆点,使用字母标记法的类号,其尾部字母部分不用“.”分隔。当组合的类号中夹有其他辅助符号时,以辅助符号作为计算数码位数的界限,各段分别计算,每隔三位数字加一个间隔符号,如TS293.7。

2.推荐符号a。该号置于A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六位经典作家著作的互见分类号之后,以示推荐作用,如G25a。

3.起止符号/。该号表示类目的起止范围,在主表类号中用以表示概括一组相连类号的起止区间;在注释中,表示类目仿分的类号区段或参见的类目范围,如J527陶瓷、漆器参见TQ173/174,起止符号/在分类时不用。

4.交替符号[]。该符号用以标记交替类目,表示该类目是供选择使用的,如[K902]经济地理学,交替符号[]在分类时不用。

5.总论复分符号-。该符号置于总论复分号码之前,是总论复分号的前置标识符,如-03方法论;TU-80建筑艺术理论。

6.国家、地区区分号(),如TJ761.2(351)印度的中程导弹。

7.时代区分号=,如O411.1=535 20世纪80年代的数学物理方法;K892.11=6民国时期的纪念日。

8.民族、种族区分号“”,如J732.2“510.5”吉卜塞民间舞蹈。

9.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如TV553〈114〉冬季打桩工程。另外,“〈〉”号在类目注释中用来说明类目的沿革。

10.组配符号:,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目号码用组配符号联接起来,组配成一个新类号,来表示分类表中未列的复杂概念,如Z89:TV21水利规划索引。

11.联合符号+,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出现的符号,用于两个学科概念并列组合时使用,如B2+G12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12.指示性类目提示符号______,用一条横线标识,用来标识类表中的“指示性类目”。“指示性类目”是为给一组类目作共同的注释而设置的,不用来类分文献,如U48其他道路运输工具______。

13.停用类目指示符{ },如{O515}超低温(小于1K)获得〈停用;4版改入O514.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记符号排列的规则是:类号由左至右按逐位对比的方法进行排列,先比较字母部分,再比较数字部分,字母部分按英文字母固有的次序排列;类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依小数制排列;数字之后如果还有字母,则在前部类号相同的基础上,再按字母顺序排列;类号的末位标记有推荐符号“a”者,排在本类号的最前面;类号中有辅助符号时,在其前的各位符号相同的情况下,按-、()、“”、=、<>、+、:的次序进行比较排列。

三、复分表的使用

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就是将一组可适用于多个类别的子目结构单独制表。在分类时,若有需要用到这个复分结构可以自行组合运用。常见的复分表有形式复分表、时代复分表、国别复分表、语言复分表等。复分表是分面组配的一种基本使用形式,利用复分表处理共性区分问题的作用是缩小类目的篇幅、加强类表的伸缩性和增强类表的规律性。

复分表是一种辅助区分的手段,使用时一般应注意:除有明确规定外,一般不得单独使用,必须结合主要类目使用;是否使用复分表,应按表中有关的规定进行,通常可根据复分表中的说明以及类目下的注释确定;各文献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复分表的使用加以调整或限制,但一旦明确,就应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改动,以确保复分表的使用的一致性;由于复分表使用意味着新的分类成分的插入,一般还应注意标记配置方面的有关规定。

复分表依据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通用复分表一般均列在主表之后,专类复分表则列于相应的类目之下。

总论、地区、时代、民族等六种复分表依照各类目的注释及说明进行复分。(一)总论复分表的使用方法

1.主表中任何一级类目(除个别者外),无论是否注明“依总论复分表分”,均可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

2.主表中的某些类目,如已有或者隐含总论复分表中的某些区分内容,或已将总论复分表中部分区分内容编列成专类,或已编列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列举的类目,无论配号是否一致,均不能再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如“B3亚洲哲学”、“B4非洲哲学”、“B5欧洲哲学”等类下均注释有关“哲学史入此”(已包含总论复分表中历史区分的内容),因此处理东方哲学史、非洲哲学史、西洋哲学史等著作时,不应再分别加总论复分号“-09”;“H1汉语”类下编有“H19汉语教学”类目(已列有专类),处理有关著作时不应再用“-4”及其下位有关区分号码复分。

3.主表“C社会科学总论”、“N自然科学总论”由于其本身就是总论性类目,因而重复列出了总论复分的类目和类号(省略了短横符号)。当使用这些类目类分文献时,不可再依总论复分表复分,如C61、N54等。

4.凡总论复分表中的某些区分内容已在主表中的专论复分表或仿分类目中编列,则不能再使用总论复分表重复细分。

例:《苏联对外关系史》,入D851.29,不能给号为D851.29-09;《体操教学》入G830.2,不能给号为G83-4。

5.当某一文献涉及到总论复分表中两种以上区分标准时,只能选择其中主要一种加以区分。

例:《外交名词手册》,入D8-61,不能给号为D8-61-62。(二)世界地区表

1.主表、专类复分表、总论复分表中的类目凡注明“依世界地区表分”的,均可使用世界地区表复分。

2.主表中的某些类目如果未注明“依世界地区表分”,而又需要依世界地区表复分时,可将地区复分号用“()”括起,加在主类号后面,如《法国油画》入J233(565)。

3.凡使用世界地区表中属于概括性地区的号码(洲和洲以下的地区)复分后,还需要再次依其他标准复分时,则必须先在概括性地区号后加“0”,再进行复分。

例:《西欧近代文学史》入I560.094,不能给号为I560.94;《南美各国高等教育制度》入G649.770.2不能给号为G649.772。(三)中国地区表

主表中未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的类目,一般不使用“中国地区表”复分;如果自行使用,应在658前先添加“2”并采用“()”形式。例如,香港艺术方针政策是在J120.0中国艺术方针政策以下(类目已经标明“中国”),当自行使用中国地区复分表时,还需要加中国号2,类号应为J120.0(265.8)。

1.主表中的类目凡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的,均可使用中国地区表复分。

2.主表中某些类目如果未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而又需要依中国地区表复分时,一律在中国地区子目号前加上中国代码“2”,并用地区区分号“()”括起,加在主类号后,如《四川省小儿肥胖症调查》入R723.14(271)。

3.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如需进一步细分,可使用中国地区表中的专类复分表分。

4.使用中国地区表所列概括性地区类目(如华北、西北)复分后,若再依其他标准细分,须在概括性地区号后加“0”再复分,如《西北地区县志汇编》入K294.04。(四)国际时代表、中国时代表

1.主表中的类目凡注明“依国际时代表分”或“依中国时代表分”的,均可分别使用相应的时代复分表复分。

2.主表中某些类目如果未注明“依国际时代表分”或“依中国时代表分”,而需要进行时代复分时,应在分类号前先加时代区分号“=”。

3.主表中某些类目凡已具有某时代特征的,则不能再使用时代复分表重复反映该时代。例如,《明清书法》入J292.26,不能给号为J292.26=48。

4.除人物传记和跨两个时代的作家作品集外,凡文献内容涉及时代中的两个时代时,应归入前一个时代;凡涉及三个以上时代时,应以其概括时代号码复分。

例:《中国明清财政史》入F812.948;《历代诗抄》(唐代至清代)入I222.74。

5.“I212/217各时代作品集”类下注释“依中国时代表分,再依下表分”,凡涉及使用“中国时代表”中的“2”、“3”、“4”、“5”等几个概括性时代复分号时,不须再使用该专类复分表复分。这是因为具有概括性时代属性的作品集不可能有“别集”,也就无需再进一步区分。

例:《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集》入I214;《唐代文学作品选》入I214.21(末尾的1是复分号“总集”)。(五)中国民族表

1.主表中的类目凡注明“依中国民族表分”的,均可使用中国民族表复分;未注明“依中国民族表分”的,不采用民族区分号。

2.凡涉及中国古代民族的文献,均归入“K289古代民族史志”,如《匈奴西迁考》入K289。(六)世界种族与民族表

1.主表中的类目凡注明“依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分”的,均可使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复分。

2.中国少数民族与世界民族有交叉时,凡专论中国少数民族或我国编著、出版的兼论中国少数民族的著作,用“中国民族表”区分;凡综合论述某个民族(包括我国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编著、出版的兼论中国少数民族的著作,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区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