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妇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0:13:42

点击下载

作者:洪家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医临床妇科学

中西医临床妇科学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采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的编撰方法,介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妇科临床参考书。全书约100万字,分为九篇,书末附有中药方剂索引与妇科常用理化检查的正常值。第一篇为概论,其它八篇为各论。概论中用中西医两种理论介绍了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妇女保健等有关理论。各论中分为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非赘生性疾病,生殖器官变位,月经病,功能异常,与妊娠产褥期有关的疾病,与妇科有关的其他系统疾病等95种疾病。每种疾病均分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部分进行论述,并将诊断提示、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作为重点,把名老中医经验、他人诊治经验集要尽量采编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实用价值。

本书适用于中西医妇科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中西医院校师生阅读。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为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诊疗方面,三者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大力发展,使其基本形成了一门较为独立的中西医结合学。 中西医结合最大的优势是反映在临床诊疗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和诊疗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医疗实践中,西医努力学习和掌握系统的中医知识,中医学习和掌握系统的西医知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非常重要,现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共识。但目前国内还未有一套系统的大型中西医诊疗丛书出版,广大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实习医师查阅及学习颇感不便。所以,系统总结我国当代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诊疗经验,荟粹临床专家的诊治精华,努力反映临床各科中西医诊疗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了。

鉴于以上原因及强烈的责任感,我们组织了我国数百位临床各科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共同编写了1800余万字,20部的《现代中西医诊疗丛书》这套巨著。该书适合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考使用,是广大基层医师的临床必读书,也是广大中、西医院校实习医师临床学习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套丛书体例新颖,特色鲜明,突出临床,突出诊治,突出中西医并举及在临床治疗上的互参并用。从实际出发,客观介绍每一疾病的各种诊疗方法,围绕临床诊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反映了当代中西医诊疗水平。每一种书一般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本学科临床基本知识和技术,并对本学科临床诊疗中具有一般性的问题设专题进行介绍。各论主要介绍疾病的诊疗。 以西医病名为纲,中西医内容分述。对每一疾病,均从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论述其诊治。西医内容包括:〔概述〕、〔诊断要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诊断提示〕〔治疗方法〕、〔治疗提示〕。 中医内容包括:〔辨证纲目〕、〔辨证选方〕、〔专方验方〕、〔其它疗法〕、〔中成药〕、〔名医经验〕。 中西医结合内容包括:〔治疗思路与方案〕、〔诊疗经验集要〕。

西医部分的〔诊断提示〕和〔治疗提示〕是本书重要特色之一。这部分内容重点对该病在发生、发展,以及诊治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的重点、难点等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临床提示,集中反映了临床专家的诊治精华和实践经验。〔诊断标准〕重点介绍了本病目前最新统一的西医诊断标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部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有辨证论治,又有专方验方的应用,及其他临床行之有效的方药、方法。 中西医结合部分重点介绍疾病在治疗上的中西医方法协同作用,有机结合应用,既体现了当代中西医结合诊治的成果,又具有很好的学术及实用价值。

本套丛书共计20种,包括《中西医临床肿瘤学》、《中西医临床疼痛学》、《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中西医临床儿科学》、《中西医临床妇科学》、《中西医临床外科学》、《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中西医临床呼吸病学》、《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中西医临床心血管病学》、《中西医临床肾病学》、《中西医临床血液病学》、《中西医临床神经病学》、《中西医临床急症学》、《中西医临床老年病学》、《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临床精神病学》、《中西医临床性病学》。

本套丛书的编写工程浩大,各书主编及编写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责任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又得到了许多学术界知名专家的指导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谨此致谢。

鉴于本套丛书涉及面较广,临床疾病诊疗又极具复杂性,又受编审时间和编者水平的限制,故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修订和更新,使本套丛书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师益友。《现代中西医诊疗丛书》编委会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第概一篇  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理变化和身体的各系统之间有着相互的影响。妇女一生中各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点,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指导中西医妇科临床、防治各种妇女疾病、搞好妇女保健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西  医

妇女的一生,从新生儿开始到衰老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点。女性的发育至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但没有截然的界限。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各阶段的年龄可因遗传、周围环境、气候营养等条件的影响而略有不同。一、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所产生的大量女性激素影响,卵巢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子宫、阴道和乳腺均受到影响,临床常表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少量阴道流血:因出生后雌激素作用中断,子宫内膜脱落而致。

2.新生儿白带:阴道上皮受雌激素影响产生阴道分泌物。

3.乳腺增大并分泌少量乳样液:亦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影响的结果。

这些都是生理现象,无需治疗,短期内会自然消失。二、儿童时期

从出生4周至12岁左右,为儿童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较快。7岁前,生殖器官并不发育,子宫很小,宫颈较长,输卵管细而弯曲,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阴道细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内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弱,容易感染而患幼儿外阴、阴道炎症。7岁后,内分泌腺开始活动,生殖器官虽逐渐发育但仍很缓慢。从10岁开始,卵巢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不到成熟程度。此时女性特征开始出现,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区积聚,而使这些部位丰满隆起,骨盆开始变得宽大。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步向盆腔下降。由于卵巢的不断发育,雌激素的分泌逐渐增多,11~12岁期间乳房开始发育。这阶段亦称青春前期。三、青春期

从月经出现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的一段时间,称为青春期。一般是在13 18岁之间。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表现为:身体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已明显形成,月经开始出现,并逐步向性成熟期过渡。(一)生殖器官的发育

随着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所有生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阴毛开始出现,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具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均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值从原来的6~7逐步移向4~5)。子宫体明显增大,输卵管变粗,卵巢增大,皮质内有着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中枢神经系统及下丘脑亦随同迅速发育成熟。性腺开始分泌激素。(二)第二性征

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的征象。在此时期出现声调变高,乳房发育更加丰满、隆起,乳头增大、突出,阴毛腋毛生长,骨盆更加宽大,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发育,胸、肩、臀部皮下脂肪积聚,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态。(三)月经来潮

当少女开始出现周期性阴道出血时为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是女性性成熟的一个主要临床标志。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卵巢周期还不规则,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不一定十分规律。月经的初潮虽然含有开始排卵和具有生育的可能,但早期多数可能是无排卵月经。初潮年龄的迟早,与健康、营养、环境、种族、气候等影响而有所不同。一般初潮年龄可能为11~18岁不等。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及其他消耗性疾病,都有可能使月经初潮推迟。青春期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不稳定,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其身心健康。四、性成熟期

又称育龄期,是卵巢生殖功能及内分泌功能比较明显的时期。一般从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在此时期,卵巢有周期性排卵,分泌雌激素及孕激素。生殖器官甚至机体均随月经而出现周期性变化。如子宫内膜、阴道上皮、宫颈粘液、乳房等。这个周期叫做性周期。在此期间,身体的发育以及大脑对性功能的调节比较完备,这一时期约在24~25岁左右,因此25岁是结婚的适宜年龄。五、更年期

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处在45~55岁之间。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绝经前期,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时期。其特征为卵巢尚存卵泡发育但不能成熟,或排卵前虽仍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分泌,但无黄体形成。临床表现一般为频发无排卵月经周期,月经周期逐渐延长且不规则,月经量由多趋向减少。绝经期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停止,是更年期的主要特征,一般认为年龄超过45岁,停经已达一年者,则最后一次月经期可被称为绝经期。绝经后期,是指月经停止后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的时期,称绝经后期,亦即是进入老年期之前的阶段。在更年期内有多数妇女,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和适应,得以保持健康,顺利渡过更年期。但亦有不少妇女,可在此时期出现或轻或重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其突出的表现为潮热、面部潮红、易出汗、情绪易波动等,因而影响健康和工作,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六、老年期

是指妇女60岁以后,卵巢功能消失及机体所存内分泌功能普遍低落的老年阶段。这一时期除整个机体发生老年期改变外,生殖器官亦逐渐萎缩,大阴唇及阴阜皮下脂肪消失变平,阴道粘膜变薄并失去弹性,穹窿狭窄,宫颈及子宫萎缩,卵巢缩小,阴道上皮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且呈碱性,易感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等。因此老年妇女须特别重视外阴卫生,一有炎症发现,应当及时治疗。中  医

中医学中把女性一生分成七个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已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种“七”数分期法似嫌过繁,但基本符合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实际上妇女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肾气逐渐充盛阶段

这一阶段从七岁开始,肾气逐渐充盛。此处所言之肾,包括了生长、发育、生殖之功能。女子到七周岁左右,先天之肾气得到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而开始旺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乳齿逐渐更换为恒齿,肾之气其华在发,故此时头发也华润而修长,身体发育较快。相当于儿童时期。二、天癸至月事到来阶段

此阶段从十四周岁开始,天癸到来。天癸,是男女到达青春发育期所产生的与生殖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物质。马元台注释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者天癸也。”《景岳全书·阴阳篇》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曰元精”。王孟英引俞东扶之说云:“血与精之外,别有一物所谓天癸者”。如此可见,天癸是肉眼看不见而在体内客观存在之液体,其作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强弱这样重要的功能,与现代医学所言女性内分泌功能相似。由于肾气的作用、天癸的到来,再与冲任、脏腑、气血协同作用于胞宫,使之定期藏泻,月经按时来潮。这一阶段相当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由于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之气尚未健全,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致冲任失固,形成月经不调及崩漏等证。三、肾气平均、身体盛壮阶段

从21周岁至28周岁是妇女身体盛壮时期,也是比较适合育龄的时期,故古人提出来“女子必二十以后而后嫁”。在这个阶段里,女子肾气平均,天癸充沛,生殖功能及内分泌功能旺盛。除妊娠及哺乳的一定时间外,月经周期性出现。这一阶段相当于性成熟期。四、冲任虚衰、天癸枯竭阶段

女性在四十九岁左右,生殖器官开始衰退,天癸这种物质逐渐枯竭,冲任二脉虚衰,而使月经停止并失去了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相当于更年期。由于天癸将竭,阴精有所不足,则心、肝、肾失养,气火偏旺。但如果冲任虚衰,天癸渐竭的进程缓慢,心、肝、肾失养情况不甚严重,就会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如果这段进程较快,或者比较突然,以致心、肝、肾功能失调,出现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轰热汗出、五心烦热,甚至情志失常等经断前后诸证。(洪家铁)第二节 月经的临床表现西  医

健康妇女处在生育期的卵巢及子宫都有着周期性变化。卵巢周期的主要活动是卵子成熟、排卵和激素分泌,故亦称排卵周期。由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每次变化都会引起一次子宫内膜脱落,便形成月经。一、月经的定义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这种周期性变化约每月一次,故称为月经。

每次月经的来潮,都是由于排除的卵子没有受精,卵巢黄体退化,使增厚的子宫内膜随之萎缩引起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而形成月经。月经来潮实际上是每一性周期终结的标志,仅为了便于临床的识别,才将月经的来潮日作为一个周期的开始。严格说来,伴随着月经来潮,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可看到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月经。二、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一般多发生于13~16岁之间。初潮的迟早常受许多内外因素影响,如地理、气候、种族、环境、情绪、健康、营养等。热带区域较早,寒带较迟,早在11~12岁,晚至17~18岁。我国各地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健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三、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以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作为一个周期,一般为25~35天。但周期的长短,不仅每个人之间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周期亦不十分规律。故将月经周期在28±7天范围内仍视为正常。通常所说周期第几天是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计算的。四、月经特续的时间及出血量

一般认为月经持续3~7天,属于正常。月经量的估计颇为重要,一般15~20ml为少量,25 ~40ml为中等量,45~60ml为多量。超过60ml便属不正常量,因逾此界限,患者会逐渐导致贫血。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通过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通过粗略估计,每个长条纸垫可吸收5ml左右的经血。计算所用的纸垫数,大体上可以估计月经的少量、中等或多量。月经量少,月经呈暗色,可以提示卵巢功能不足,或结核性盆腔炎。而每月来两次月经可能是无排卵的月经。月经量过多需要查明病因,如子宫肌腺病,带避孕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五、月经血的特征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量过多时颜色鲜红。经血中除血液外,尚含有退变的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通过月经血内缺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这一事实,设想经血不凝主要是由于纤维蛋白的溶解。现在认为月经血在刚离开血液循环后是凝固的,但开始剥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一定量的激活剂,能激活混入月经血中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裂解为流动的降解产物;此外,月经血不凝不仅限于宫腔内,宫颈粘液也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使经血变成液体状态。六、月经期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盆腔瘀血,子宫血流量增多及内源性前列腺素等影响,有些妇女可以出现下列表现:

1.腰腹部症状:下腹及腰骶部有沉重下坠感,月经排除后很快减轻。

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及情绪激动等。

3.胃肠功能紊乱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4.其他症状: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手足发胀、鼻粘膜出血等。

有些妇女可能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上述的某些症状,但在一般情况,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妇女的工作及学习。中  医

正常月经,一月一行,如潮之有汛,月之盈亏,应时而下,常而不变,故名“月经”。亦称“月事”、“月水”、“月信”。《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月以三旬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月经。”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为脏腑所生化,通过经脉才到达胞宫。《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这说明,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对月经产生有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肾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在女子肾气旺盛时期,天癸开始成熟。并且通过天癸的作用,直接促成月经的出现。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地道不通”,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在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中是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的。

肾中元阴之气通于任脉,在天癸作用下任脉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与冲脉相资。冲脉又得肾精充实,聚脏腑之血,按时满盈,溢于胞宫,经血来潮。

月经的产生,还与督脉的调节、带脉的约束有一定的关系。

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的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调节;同时气又要依靠血的营养。因此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气血不但是最根本的物质,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互相资生的。

气血又来源于脏腑。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同为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精微。是以五脏安和,气血通畅,则血海按时满盈,经事如期。《中医各科问答丛书》:“食气入胃,其清纯津液之气,归于心,入于脉,变赤而为血,血有余则注于冲任而为经水”。可见脏腑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都有重要作用。尤以肾、肝、脾更为重要。

总之,肾气、天癸、冲任督带、气血、脏腑,在月经产生过程中其作用虽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协调,从而保证月经的正常生理活动。

健康女子,一般十四岁左右月经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因地域、气候、种族、营养等而异,在我国早可自十一岁,迟至十八岁。《女科精华》引王士雄云:“有未及二七之年,而经水已行者……赋禀不齐,不可以常理概也”。妇女一生中有月经来潮时期,大约三十五年。到四十九岁左右,月经渐闭,称为“绝经”,也称“经断”。

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但如果经常在二十一天至三十五天而行者,亦属正常。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经行日期,应月而转,亦言其常,若或先或后,参差数天……不可谓病”。经期,即经血持续的时间,一般为三至七天。经量第一天稍少,第二、三天较多,第四天后逐渐减少,总量约50~80毫升(柯应夔认为超过60毫升,则视为量多)。若行经时期延长,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缩短,甚至点滴即净者,乃属病态。经色多为暗红,初来时色淡,量多时色红,最后转至淡红,以至经净。经血一般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经前或行经初期,可伴有轻微的小腹胀痛,或腰痠、或乳房发胀、或精神抑郁等现象,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月经过后症状便自然消失,属正常范畴,一般毋须处理。另外,也有少数女子,初潮以后一至二年,月经却不按周期来潮,甚或停闭一段时间后才再来潮者,这是由于肾气未够充盛,天癸初至而不稳定的关系,俟身体发育成熟后,便可恢复正常。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行经,即身体无病,而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谓之“并月”;每三月一至者,名曰“居经”;一年一行者,称“避年”。亦有一生不行经而能孕育者,为“暗经”。这些现象的产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认为是属于“所禀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须治也”。说明是由于机体禀赋素质不同,而产生上述现象。临床遇此,宜细心体察,如无伴随症状,不可妄用通经之药,讨伐无过;如需用药,亦以健脾益肾,调补气血为善。(洪家铁)第三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变化西  医一、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卵巢激素通过正负反馈,控制调节排卵周期和月经周期的整个功能。卵巢 ——垂体前叶——下丘脑之间关系较复杂。具体控制和调节卵巢的功能有三种不同的激素:①下丘脑释放激素,即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现有学者认为:亦有微量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②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即促卵泡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③卵巢的类固醇激素,即雌激素及孕激素。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功能是通过正负反馈及长短反馈来进行调节的。如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加,使垂体前叶促卵泡激素下降,为负反馈。但当雌激素量继续增加,刺激了下丘脑周期中枢,使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大量增加,从而促黄体生成激素大量释放,使卵泡破裂排卵,为正反馈。

月经周期的调节就是由上述反馈来完成的。具体调节过程如下:

1.在前次月经周期的卵巢黄体萎缩后,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从而解除了对丘脑下部“持续中枢”及脑垂体的抑制。丘脑下部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素增加,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在少量黄体生成素协同作用下,使卵泡分泌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期变化。由于雌激素量逐渐增加,对丘脑下部产生负反馈而抑制了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使促卵泡素水平下降。

2.当卵泡发育成熟时,体内雌激素出现高峰,大量雌激素对丘脑下部“周期中枢”产生正反馈作用,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大量释放,促使垂体释放大量黄体生成素,出现陡削的高峰,同时亦释放较多的促卵泡素,使之形成一个较低的高峰。大约在黄体生成素达到高峰后36小时,卵泡破裂排卵。排卵大多发生于两次月经中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但随着周期的长短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4天。

3.黄体生成素高峰在维持24~36小时后急速下降,在少量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素的协同作用下,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主要分泌孕激素,使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典型的分泌期及月经前期变化。孕激素分泌量增加,对丘脑下部产生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度释放。黄体也能分泌雌激素,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暂时降低,随后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即来自黄体的分泌。

4.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及雌激素,此时丘脑下部处于抑制状态,使脑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素相应减少,如果排出的卵子未受精,黄体萎缩,孕激素及雌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性激素的下降解除了对丘脑下部“持续中枢”的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又开始分泌,脑垂体重新分泌促卵泡素及少量黄体生成素,新的卵泡又在发育,并逐步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修复、增生,转入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整个月经周期卵巢分泌性激素,但受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支配,而脑垂体的分泌功能又受丘脑下部所控制。卵巢性激素一方面影响子宫内膜发育,另一方面又通过正负反馈作用影响丘脑下部 ——脑垂体的活动,故丘脑下部 ——脑垂体 ——卵巢之间是在相互影响,因此,从大脑皮层到卵巢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卵巢功能的紊乱。关于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至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解释还处于设想阶段,各方面的意见还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二、生殖器及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变化是指生育年龄妇女除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外,卵巢周而复始的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

1.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女子从青春期开始,或上一次月经结束,在垂体前叶促卵泡素作用下,卵巢内始基卵泡开始发育。每个始基卵泡含一个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周围有一层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分裂很快。颗粒细胞分泌的液体存留在细胞群的空隙中,称卵泡液。卵泡液中含雌激素。当卵泡液增多时,空隙增大成卵泡腔,颗粒细胞被挤至卵泡四周,围绕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向卵泡腔突出,形成卵丘。卵细胞的外围有一层厚膜,称透明带。透明带周围的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环绕卵泡排列,形成卵泡膜。卵泡膜分成两层,即外膜和内膜。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能产生雌激素。发育到这个阶段的卵泡,称为成熟卵泡。

2.排卵: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最后呈泡状突出于卵巢表面。可能是由于卵泡内含有的蛋白溶解酶、水解酶和前列腺素的作用,使卵泡周围组织收缩,卵泡膜发生溶解、破裂,卵细胞从卵巢排出,称为排卵。排卵常发生在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3.黄体的形成和蜕化:排卵后卵泡腔内充满血块,称血体。残存在腔内的颗粒细胞迅速增大,胞浆中出现黄色颗粒,此时称黄体。大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发育达高峰,称为成熟黄体。黄体细胞能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如果卵子未受精,则黄体约于排卵后9~10天开始萎缩(黄体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即来潮。退化后的黄体逐渐纤维化,成为白体。(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在月经周期的5~14天。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受雌激素影响而增生、修复,内膜逐渐变厚,腺体增多,伸长且变弯曲,血管延长、迂曲,内膜充血。约在增生期末,卵泡成熟、破裂而排卵。

2.分泌期:在月经周期的15~24天。子宫内膜受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影响,继续增厚;血管进一步卷曲呈螺旋状;子宫腺体增大呈分泌状态,腺腔含有大量粘液;间质疏松水肿。此期子宫内膜柔软,血供充足,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

3.月经前期:在月经周期的25~28天。由于黄体萎缩,雌孕激素分泌量下降,腺体缩小,子宫内膜间质水肿消失,最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以至缺血、坏死、破裂、出血,引起内膜下血肿。

4.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的1~4天。由于子宫内膜出血、坏死、脱落,月经来潮。月经来潮是本周期子宫内膜变化的结果,也是下一次月经周期的开始。(三)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随着雌、孕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可以引起阴道上皮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更为明显。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使整个上皮的厚度增加;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为明显。细胞内含有糖原,糖原分泌后,经过寄生在阴道内的一种细菌 ——阴道杆菌的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防止致病细菌的繁殖。这种作用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排卵后,阴道上皮细胞在孕激素作用下,大量脱落,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把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作为了解卵巢功能的方法。(四)子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颈腺细胞所分泌的粘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它的分泌量都受雌、孕激素的影响而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

在月经刚净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管分泌的粘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粘液的分泌量也逐渐增加,变为稀薄而透明,状如蛋清,在排卵期达高峰。此粘液有较强的延展性,能拉成细丝而不断,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如将粘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天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由于受孕激素影响,粘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混浊,延展性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天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形体。宫颈粘液中尚含有糖蛋白,在电镜下可见到这些糖蛋白结构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激素影响下,网眼变大。根据上述变化,可见排卵期宫颈粘液最适于精子通过。(五)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除输卵管肌肉的节律性收缩有周期性变化外,输卵管上皮在月经周期中亦有相应的变化。在卵泡期,由于雌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核近表面;无纤毛细胞较细小,核近细胞底部,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受孕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凸出于表面,并含有大量糖原,成为分泌细胞。中  医

月经的调节与肾、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肾的作用尤为重要。肾精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肾精充足,肾气旺盛,才有天癸至,而达于冲任,使任脉通,冲脉盛,聚阴血以注于胞宫。胞宫既蓄纳精气,又依期排除经血,兼具“藏”与“泻”的功能特性。而这种藏、泻功能是依照一定节律性的协调,来完成女子所特有的生理功能。“胞络者系于肾”,肾气充盛,封藏有度则胞宫能蓄纳精血,蓄满而溢,排出经血,泄之后又复藏之,周而复始,形成一月一行之月经。各种原因引起肾气虚弱、肾阳不足、肾精亏损等都可导致月经失常而发病。可见肾在月经周期的调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月经周期的正常离不开肝的调节。肝藏血,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脏腑所化生之气血,除营养周身以外,则储藏于肝,其存余部分,在女子则下注血海而为月经。肝主疏泄气机与蕴藏阴血而调节血海之蓄溢。故肝气调达则血脉流畅,经候如常。肝气郁结则会引起月经异常。

脾主中气而统血,月经周期的正常调节离不开脾气的统摄,统摄失权亦会引起月经不调。

另外,月经的正常调节除上述三脏的作用外,尚与其他脏腑及胞宫、冲任二脉有密切关系,胞宫是行月经与孕育胎儿的重要器官,属奇恒之腑,其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故说它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能藏能泻。如在月经后至月经前这段时间,表现为藏而不泻,月经期则表现为泻而不藏,以此来调节月经的正常运行;冲任二脉对月经的调节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血证论》中说:“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

总之,月经周期的调节,要通过肾的闭藏开合、肝的调节、脾的统摄,由冲任下至胞中,藏泻有度,周而复始,保证月经周期的正常。(洪家铁)第四节 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女性体内的性激素有三种,即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均属于甾体激素。这些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雌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的囊状卵泡和排卵后的黄体产生及释出,除卵巢外,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的雌激素。目前已被发现的雌激素有21320多种,其中常见的是雌二醇(E)、雌酮(E)和雌三醇(E),合称为标准雌激素。在天然雌激素中以雌二醇的生物作用最强。雌激素自卵巢释放出来后,在循环中与白蛋白或β球蛋白结合,只有20%在血浆中游离而起作用。注入标记雌二醇后,2/3在尿中发现,10%在大便中排出。雄激素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在肝内进行水解,并与葡萄糖醛酸甙及硫酸根结合,从尿中排出。

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可以测知血浆中雌二醇的浓度。正常血浆中浓度为184~1835pmol/L 。

雌激素的生理功能很广泛,主要作用于女性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的发育和保持,形成女性特有的体态,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子宫: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增生,功能层发育,腺体增生增多,内膜充血水肿。

2.子宫颈:促进宫颈发育,使子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透明,易成拉丝状。涂片检查可形成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3.输卵管: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出现纤毛细胞。

4.阴道及外阴: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细胞糖含量增多,涂片出现大而扁平、平铺、核固缩的表层细胞,白细胞减少。阴唇发育丰满。

5.乳房:促使乳房脂肪及结缔组织增生,发育丰满,乳腺导管增生,乳头挺立功能及乳晕乳头色素加深等。

6.卵巢:雌激素对卵泡的发育是必须的,从始基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起一定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存胆固醇。

7.脑垂体:通过对丘脑下部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详见本章月经周期的调节)。

8.骨骼:雌激素对骨骼生长有明显作用,能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9.新陈代谢: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β—脂蛋白减少,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下降,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症。

10.血液:雌激素能增加血溶量,但不影响红细胞数。这种稀释血液的现象可在妊娠期发生。雌激素尚可使血管内、外水分潴留。经前期水肿也可能是这方面因素。

11.其它:雌激素尚可增加血液中许多特殊蛋白含量,如结合甲状腺素的球蛋白含量增加,是青春期、孕期、绝经期妇女较男性易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因素之一。二、孕激素

孕激素主要来源于月经周期的黄体。人体产生的孕激素为孕酮(黄体酮)。孕酮在血循环内半寿期仅13分钟。它在肝脏中灭活。孕酮的代谢产物在尿内主要为孕二醇,代表约20%的孕酮量。孕酮的测定可以间接从24小时的尿中测出,也可以直接用血浆经放射免疫方法、气相色谱方法及孕酮结合竞争方法测出。

孕酮产生率:排卵前每24小时约为3mg,排卵后每24小时约为25mg。在血循环中,排卵前<3.12nmol/L,排卵后15.6~78.0nmol/L。尿中孕二醇在排卵前<3.1μmol/L,排卵后>3.1µmol/L 。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局限于子宫,能适应孕卵的种植及妊娠的维持,而不象雌激素那样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孕激素作用的另一特点,是必须先有雌激素作用的基础,才能发挥它本身的功能。

1.子宫:使子宫肌肉松弛,子宫自发性收缩停止,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使子宫肌处于静止状态,有利于孕卵在子宫腔内发育。使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2.子宫颈:使子宫颈口收缩、闭合,宫颈粘液减少、变稠、不透明,无结晶形成。拉丝度减弱。

3.输卵管:使输卵管平滑肌的兴奋性降低,峡部扩张,出现分泌细胞。

4.阴道: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阴道细胞涂片出现脱落上皮皱褶成堆。

5.乳房:在已有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

6.垂体:通过对丘脑下部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但正常浓度的孕激素不能抑制促卵泡激素的产生,仅在孕激素的持续影响下,可通过雌激素的协同作用抑制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7.体温:孕激素有致热作用。正常妇女排卵后,基础体温可上升0.3~0.6℃。在临床上,基础体温双相型变化被认为该月经周期有排卵的表现。 目前已知孕酮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基础体温升高。因此,基础体温是易于获得、可靠简便的测定孕酮的方法。

8.新陈代谢:孕激素能促进水钠排泄。三、雄激素

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为卵巢及肾上腺皮质所分泌,主要为睾丸酮。女性体内的雄激素有无生理作用,一直是探索中的问题。单纯雌激素就可使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完善,雌激素和孕激素就可使月经周期的各种特征完整地表现出来。但如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代替全部卵巢功能,就可缺少某些特征,如阴毛稀少。垂体功能减退的病人如单用雌激素治疗,可能不生长阴毛及腋毛,如同时加用少量雄激素,则能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此外,少女青春期身体生长迅速,可能与雄激素的影响有关。四、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1.拮抗作用:①雌激素有利于子宫收缩,孕激素则使子宫肌肉松弛。②雌激素使子宫肌纤维对催产素敏感,而孕激素却使子宫肌层对催产素处于“反拗现象”。③对输卵管的蠕动,子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和脱落,钠和水的排泄等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表现出拮抗作用。

2.协同作用:正常情况下,孕激素只作用于受过雌激素影响的组织,或在雌激素同时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①在乳房发育过程中,雌激素刺激乳房的正常发育,使乳腺导管生长和分枝,乳房肥大;孕激素使腺泡发育,两者协同才能使乳房充分发育。单用孕激素对未发育的乳腺没有作用。②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亦必须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洪家铁)第五节 其它内分泌腺体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均可对其产生影响。就内分泌系统而言,内分泌腺与其所分泌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内分泌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任何一种内分泌出现的效应,都可能与其他内分泌的相互影响有关。所以在完整的机体内,性腺的功能会受到其它内分泌腺功能状态的制约。因而这些内分泌腺功能的变化,也会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另外,体内合成的前列腺素,在子宫内膜、月经血及卵巢中均有分布,并产生各种效应,对女性生殖系统亦可产生影响。一、其他内分泌腺

1.肾上腺皮质:肾上腺与性腺之间在功能上有着相互的影响和联系。这两个腺体具有同样的合成和分泌甾体激素的能力,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前身物 ——胆固醇和醋酸盐,只是酶的系统和细胞的类型不同,而表现出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类固醇合成途径,肾上腺皮质能分泌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几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皮质素等)都能影响性腺功能。肾上腺皮质是分泌女性雄激素的主要腺体。少量雄激素对正常妇女的阴毛、腋毛、肌肉及全身发育是必要的。因为雄激素能抑制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并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当其分泌过多时,会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现闭经,甚至表现出男性化。43

2.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T)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两种激素,前者合成较多,但后者生理作用却比前者强数倍。甲状腺素有增进生长发育并促进物质代谢的功能。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对月经生理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改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或者由于全身新陈代谢的异常而使性激素的代谢失常;也可能间接作用于丘脑下部,影响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促卵泡素及黄体生成素的产生及释放失调,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因此甲状腺机能减退时可延迟发育,或引起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闭经、无排卵及不育等;机能亢进则引起月经减少、经期不规律和闭经、流产等现象。二、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几乎存在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和体液之中。它的前身为花生四烯酸等,经前列腺素合成酶转化为前列腺素。其生理功能非常广泛,对女性生殖系统亦有重要的影响。

1.排卵:前列腺素参与排卵过程。在脑垂体促性腺激素作用下,2a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及前列腺素F,当黄体生成素高峰出现时,2a局部产生较高浓度的前列腺素F,促使卵巢间质内平滑肌纤维收缩,导致卵泡破裂。

2.月经:子宫内膜能合成前列腺素,其含量随月经周期而异。前2a列腺素F在分泌期子宫内膜较增生期为多,月经血中又较分泌期为2a多。据报道前列腺素F能促使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收缩,加速内膜缺血、坏死及血管断裂,导致月经来潮。

3.子宫肌肉:前列腺素E能使非妊娠子宫肌肉松弛,妊娠子宫收缩;前列腺F则使非妊娠子宫及妊娠子宫肌肉均引起收缩。分泌期子2a宫内膜因产生较多的前列腺素F能引起子宫肌肉的收缩,有利于加2a速内膜的脱落。临床上,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F含量比正常人多,给予消炎痛等抑制前列腺素的药物时,痛经好转,认为前列2a2a2腺素F含量增多可引起痛经。由于前列腺素F和前列腺素E均能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近年来开始用于催产、中期引产等。(洪家铁)第二章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对女性疾病,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取有关疾病的第一手材料,再通过必要的检查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诊断,这与临床各科的情况是一致的。但由于女性生理及病理上的特点,在诊断方法上必须以西医妇产科的各种检查手段与方法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再与传统的四诊内容结合,才能提高诊断和辨证的水平。

随着妇科临床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不断结合,女性疾病的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这种疗法并不是中药与西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取所长,互补其短,有机结合,方能显示出特有的疗效。

关于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很多,本章仅就临床常见部分进行论述。第一节 妇科病史与检查

诊断妇科疾病,需要仔细了解发病的背景、过程和临床检查征象,将其密切结合起来,经过分析与判断,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结论或诊断。这是治疗疾病至关重要的步骤。一、妇科病史

妇科疾病的诊断,必须依靠确切的真实病史,各种症状发生的时间以及前后关系,一般症状与特殊病征,局部与全身等,均需详细询问,认真分析,以便了解病人就诊时的全部病情。临床上,往往根据完整的病史就可能初步考虑诊断。完整的妇科病史应包括以下内容:(一)一般项目

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单位、住址、对药物有无过敏史等。(二)主诉

必须写在病历的最前面。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的具体描述。主诉要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要抓住疾病的重点,对于主诉性质不必过于描述与解释。(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疾病出现最初的症状到就诊时的发展变化过程。现病史应围绕主诉症状,以时间顺序或症状演变的过程依次描述。应注意出现症状或体征的时间、部位、程度,有关的病因或诱因,伴随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就诊前在外治疗的情况,包括手术、药物、理疗、中药等。以及外地检查诊断结果和依据。除上述情况外,妇科病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阴道出血或月经失调:要重点询问阴道出血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出血持续的时间,血量多少,有无血块,有无接触性出血。月经失调的诱因,有无伴发症状。追问末次月经日期和前次月经日期及持续时间。

2.白带增多:注意发病时间,量、色、性状、气味,白带是否为血性,有无外阴痒感。

3.腹部肿块:发生时间、部位、大小、活动度、硬度,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其它症状,肿块是否迅速增大。

4.疼痛:发生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或持续时间,疼痛与月经关系,疼痛发作的诱因及治疗后的变化。

5.其他:现病史中除描述主诉症状外,要询问全身情况,如发热、食欲、呕吐、大小便异常,有无日渐消瘦等。在现病史中除对主要阳性症状和体征进行描述外,对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及体征,亦应注意提及。如妇科腹痛患者须与外科腹痛鉴别者,应提及腹痛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四)既往史

现病症的发生与发展往往和过去的某一系统的疾病有关,因此,系统地回顾既往史对弄清现病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如现症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则应询问过去有无类似情况发生,有无出血性疾病。如属不孕症,要问清过去有无结核病史、盆腔炎症等。(五)月经史

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及经期伴有症状。如14岁初潮,月经周期为28~ 30天,每次行经持续5天,可简写成天,还包括月经周期是否规则、月经量多少,有无血块,有无痛经史,末次月经日期,绝经年龄及绝经后有无异常分泌物。(六)婚育史

结婚及再婚年龄,对方健康情况,妊娠、足月产、早产、流产次数,分娩方式,产后和流产后有无感染或其它合并症,末次分娩或流产时间,如系流产应问清是自然流产还是人工流产,曾否钳刮,有无异常分娩。计划生育措施。(七)个人史

曾生活居住的地区,工作、劳动、健康情况,有无特殊嗜好,以及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等历史。(八)家族史

家庭成员有无双胎、结核、癌瘤病史,父母有无遗传性或传染性疾病,如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肝病、高血压、糖尿病、梅毒等。二、一般检查

包括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身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发育与体质情况,尤其注意有无体质异常(肥胖、消瘦、恶液质、毛发分布异常、侏儒、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等),还应注意检查皮肤、淋巴结、头部器官(眼耳鼻喉)、甲状腺、心肺等。

腹部检查对诊断妇科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查时应有系统地进行视诊、触诊、即诊、听诊。注意腹部形状是否对称、有无隆起,腹壁是否柔软、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有无肿块及肿块的部位、大小、软硬度、活动情况、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移动性浊音等。

此外脊柱、四肢、神经系统、肛门、直肠的检查应按要求逐一进行,若为阳性体征应重点描写。三、妇科检查(一)注意事项

1.检查前患者应自解小便(如需导尿检查或观察解尿情况者例外),并备好检查所用无菌手套及器具。

2.检查时应仔细、认真、严肃,关心体贴患者,动作要轻柔。

3.检查时病人取膀胱截石位,两手平放,腹壁放松。如为危重病人或不能上检查台者可在床边进行检查。如病人紧张可令其稍事休息,并做好解释,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检查时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用具消毒及台垫清洁。

5.有阴道出血者,需进行盆腔检查时,应消毒外阴,使用无菌手套及器械。如为正常月经期,应避免经阴道检查,待经后再查以防感染。

6.未婚妇女一般行肛腹诊。必要时须经家属同意用一指进入阴道检查。男医生进行检查时应有其他医护人员在场。(二)检查方法

1.外阴部检查:观察外阴部发育情况,有无畸形,阴毛的多少及分布,阴阜、阴蒂、大小阴唇、会阴体、外阴和尿道口有无异常,有无红肿或慢性炎症,外阴皮肤色泽,前庭大腺是否肿大,阴道口处女膜状态(完整为未婚型、破裂为已婚型、仅残余处女膜痕为经产型),有无红肿及处女膜闭锁。阴道前后壁有无膨出,用腹压时有无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外阴检查还应注意有无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疤痕、裂伤及分泌物性状等。

2.阴道窥器检查(1)放置方法:临床常用为鸭嘴型窥器,亦可用单叶阴道拉钩。放置前应先涂润滑剂,以减轻插入时的不适感或局部损伤,但拟取阴道分泌物,做细胞涂片检查时,则不宜用润滑剂,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放置时,左手拇、食指分开小阴唇,右手将窥器斜行沿阴道后侧壁缓慢放入阴道内,然后旋转成正位,打开窥器,直至宫颈完全暴露,注意避免损伤宫颈。(2)阴道视诊:检查时应注意旋转窥器,检查阴道壁的色泽、分泌物及其性状,皱襞弹性、宽度及长度。粘膜有无充血、出血及溃疡等。(3)宫颈视诊:正常未婚或已婚而未产妇女的宫颈呈圆形或椭圆形,宫颈外口为规则圆形,经产妇由于分娩影响,宫颈外口多呈横形或椭圆形。观察子宫颈大小、颜色、外口形状、有无糜烂、撕裂、外翻、息肉或肿物。有无肥大、颈腺囊肿、赘生物、白斑、着色、接触性出血等。并应结合病史及年龄进行防癌、滴虫、霉菌、阴道清洁度、内分泌等涂片检查。

3.双合诊:经阴道手指触诊的同时用手在腹部配合检查称为双合诊。目的在于检查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结缔组织和韧带以及骨盆腔内壁的情况一般在窥器检查后即进行,体位亦同。检查时嘱其患者放松腹肌或做规律深呼吸以利检查。一般用左手(亦可用右手)戴无菌手套,食中指沾润滑剂,轻轻沿阴道后壁进入,检查阴道深度、有无畸型、粘膜面有无瘢痕肿块以及宫颈穹窿部情况。然后将两手指放在宫颈下,以腹部手指的手心面向下按下腹部,与阴道内两手指相合,触摸子宫的轮廓、大小、硬度、活动度及有无压痛。明确其位置。一般的子宫位置是前倾前屈位,“倾”指子宫体纵轴与人体纵轴的关系,如子宫体向耻骨方向称前倾,向骶骨方向称后倾;“屈”指子宫体与宫颈之间的关系,如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纵轴向前形成角度为前屈,向后形成角度为后屈。

摸清子宫后,将两手指移向子宫一侧,另一手在腹壁由上向下与阴道手指在侧穹窿互相对合,触摸有无肿块、增厚或压痛。对侧亦做同样检查。正常的输卵管不能触及,正常卵巢可以摸到,为椭圆形,约3×2×1cm大小,表面光滑,可以活动,触之有酸痛感。

如摸到肿块,需注意其大小、形状、性质(囊性或实性)、活动度,有无压痛以及和子宫的关系等。有时肠管内粪便可被误认为肿块,粪便受压时可变形。

4.三合诊:经直肠、阴道、腹部联合检查称三合诊。方法:右手(或左手)食指置于阴道,中指置入直肠,另手置于小腹下部协同触诊。主要借以更清楚地了解位于骨盆较后部的子宫直肠窝部肿物及子宫和直肠的关系,也可查清极度后位的子宫、阴道直肠膈、子宫颈旁、骶韧带、主韧带、骨盆腔内侧壁、后壁及闭孔淋巴结以及直肠本身的情况。所以三合诊在生殖器官良恶性肿瘤、结核、内膜异位症、炎症的检查和后倾屈子宫活动不良不能复前位时的检查尤为重要。对于子宫颈癌,三合诊为必行的检查步骤,在确定病变程度、有无盆腔转移、选择治疗方法、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5.肛腹诊:食指伸入直肠,另一手在腹壁辅助检查,适用于未婚妇女,阴道狭窄或闭锁者。(三)记录

通过外阴、阴道及宫颈视诊,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检查所得应按解剖部位进行记录。

外阴:按检查所见记录(内容见外阴部检查)。

阴道:是否通畅、粘膜情况,分泌物多少、颜色、性状、有无臭味。

子宫颈:位置、硬度、大小、有无糜烂及其程度,有无撕裂、外翻或肿物,有无接触性出血或血液自宫颈口流出以及举痛等。

子宫:位置、大小、软硬、活动度、压痛。

附件:有无增厚、有无包块,其大小、软硬、活动度、表面光滑与否,有无压痛,与子宫及盆腔的关系。左右两侧分别记录。(四)总结

拟诊断、讨论及治疗计划。摘取病史要点及检查得到的阳性体征,作出初步诊断(印象);并提出应该考虑的鉴别诊断;建议作进一步化验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项目;并拟定治疗计划。(洪家铁)第二节 妇科临床特殊检查【探针检查】一、适应症

1.探测子宫腔的深度、方向和屈度,常作为子宫颈和子宫腔手术的前趋步骤。

2.探测宫颈和宫体的长度,以了解子宫发育情况。

3.了解盆腔内肿物和子宫的关系。当双合诊不易分辨子宫和肿物时,施行探针检查,可了解子宫的位置、大小及方向。

4.生殖道畸型,如阴道纵隔、横隔、双角子宫、双子宫及阴道疤痕等,可借探针检查,了解畸形的性质及情况。

5.鉴别子宫本身的某些病变,如子宫肌瘤,探针入后可感到子宫腔变形;子宫肥大,则宫腔长度增加;子宫腔积液,则有液体排出;宫腔粘连,则感到进针时有阻力。

6.了解生殖道瘘管的位置、方向、深度、部位。腹壁瘘管亦可施行探测。二、方法

1.先行妇科双合诊检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倾屈情况及附件情况。

2.消毒外阴阴道。

3.探测子宫: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以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做牵引固定,然后将子宫探针循子宫的屈度和方向轻轻送入。应注意记录宫颈长度,以了解子宫发育情况,对不孕症的病人尤为重要。探测时切勿使用暴力,如有阻力,可能为探测方向不对,应将宫颈向下牵引以减小子宫的弯曲度或改变探针弯度,再进行探测,以免造成损伤和穿孔。三、禁忌症

1.急性外阴、阴道炎症或宫颈重度糜烂,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时,则不能操作,如需检查,可在炎症控制后施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