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庆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3:26:5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学文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祭祀庆典

祭祀庆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祭祀庆典作者:张学文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518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祭祀庆典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寻根问祖人文始祖祭典

祭祀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威力,能够决定人们命运,所以人们十分崇敬鬼神。人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3类,而且以人鬼就是祖先为祭拜主要对象。人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亦可赐福子孙。因此,人们每年都要安排时日,进行虔诚祭祀。

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着,就形成了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在其中,对上古之神女娲、中华始祖炎黄二帝、人类始祖伏羲、伟大君主大禹的祭祀尤为隆重而盛大,在我国千百年而长盛不衰。中华民族母亲女娲的祭祀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个叫华胥的神国,这个神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公主,她到一个住着雷神的雷泽去游玩。她看到雷神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便有了身孕。华胥氏公主怀孕12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非常聪明,取名为伏羲。在伏羲出生后,他又得到了一个蛇身人首的妹妹,叫作女娲,号曰女希氏。自从盘古从混沌中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图后,临死化身,又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有一天,女娲行走在大地上,她感到非常孤独,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一些更加有生气的东西,使得大地具有活力。

偶然间,女娲来到一处水池边,清澈碧透的池水,倒映出她那秀美的身影。于是,她抓起地上的黄土,就照着自己映在水中的样子,揉捏成了一个娃娃形状的小东西。

说来也很奇异,当女娲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上时,这个小东西就有了生命,眼睛睁开了,嘴巴张开了,还手舞足蹈、活蹦乱跳的。女娲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异常欣慰,就给这个泥娃娃取名叫作“人”。

这个人的身体虽然很小,但因为是女神亲手造的,所以,他与飞鸟、走兽都不同。他集天地的精华,是万物中思想最丰富的生命,他有管理大地的智慧。■伏羲女娲石像

女娲又继续用手揉合掺了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女娲想用这些小人去充实大地,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

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个个欢欣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才有了我们人类。共工 我国古代神话中掌控洪水的水神,与兜、三苗、鲧同为四大凶神,性格冲动暴躁,是个胆壮气粗脾气耿直的神灵。传说共工曾撞断了用来给天地之间支柱的不周山,震得天空的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的河流都改了走向。

后来,女娲教男女结婚生子,教人们结网渔猎,并建立了婚姻制度。据史书《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女娲像

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了而羞愤地向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燃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虫猛兽也出来残害、吞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灵符 我国道教中具有神力的符咒的一种除魔降妖、祈愿祝福工具。灵符的类别繁多,用途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祈福开运符、镇宅符、护身平安符、催财符,和合的情缘符、姻缘符、化煞符、解降符、斩鬼符等。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补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造人雕像

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们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们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时候,就是女娲补天神石的彩光。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每造一人,取一粒沙计数,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女娲补天塑像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霄,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

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于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

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秦砖上的女娲图案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美丽的女娲神话传说。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主要还有:兄妹结亲、抟土造人、制作笙簧、炼石补天、占地移山等。《论衡》 为东汉王充所作,王充在《论衡》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武器,无情地批判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论衡》不但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

这些生动的神话故事,重彩描绘了女娲这位上古时期带领人类治理洪水、孕育人类、建章立制、制作丝竹、创造文明、推进历史进程的始祖形象,高度赞扬了女娲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不屈不挠、仁慈博爱的始祖精神。《淮南子·览冥训》载:

考其(女娲)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照后世,光辉熏万物。

这位开宇宙、立世界的人类母亲,将永远被后世所崇敬。

在我国,还有人认为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临汾的洪洞县赵城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我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杜光庭 (850年~933年),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我国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其实,关于对女娲进行祭祀始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顺鼓篇》,书中记载:

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久雨而祭女娲,跟治水有关,顺鼓篇女娲是旱神。专设女娲皇祠进行祭祀,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瓦亭水流出北山,是谓成纪水,女娲祠在成纪。成纪水有二说,一谓天水成纪,一谓渭水支流葫芦河,也就是瓠河成纪。从女娲祠祭祀意义上说,无所■女娲塑像谓天水、渭水葫芦河成纪,二者同源。北魏辖境内,也有陕西潼关等诸女娲山。北魏三皇祭,是伏羲、女娲、神农。唐末五代前蜀杜光庭的《录异记》记载:

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河南陈州伏羲女娲庙,能够回溯《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鼬姓之国南境陈州山。不太昊,即祭坛、瓮衮。由此可见,女娲庙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广阔土地上。

其中位于甘肃东南部的秦安号称“女娲故里”,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此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后来,这里陇城镇的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自发筹资在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娲大殿。■女娲补天图《水经注》 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3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在秦安陇城镇的风沟悬崖上,一直都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气宇轩昂、雕梁画栋的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情景。女娲作为氏族女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民间的供奉,自商周以来就形成了祭祀女娲的人祖庙会,后来经过国家的提倡和宣传,祭祀规模越来越宏大。每年的仲春三月,虔信女娲的人们都要来庙里进香拜祭,并举行盛大的公祭和民祭活动。民祭是我国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祭祀女娲活动,是当地人们最为重视的祭祀形式。每到这天,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前来祠堂祭拜。这里的人们对女娲的传说简直深信不疑,谈起女娲,他们都会以一种崇敬的神情,指着附近的山冈和丘陵,介绍“风谷”、“风台”和“风茔”。他们说这三个以“风”命名的场所,分别是女娲出生、成长和辞别人间的地方,这些地方一直都遗留着女娲在此生活过的痕迹。祭祀一般进行5天,从农历三月■女娲补天塑像十一日开始设坛拜祭,十二日取龙泉圣水洒坛祈福,以保民安,十三日风沟迎接銮驾,十四日风台迎馔,十五日上午正坛祭祀。

公祭保留着最传统的祭祀方式,举行公祭符合群众的心愿,人们在每年正月十五都会自发祭祀女娲,公祭肯定了人们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农历 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为农历。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阴历是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女娲庙

仪式开始前,民间的祭师就会身着法衣,手持笏板,头戴“三清冠”,守在即将供奉给女娲的“三牲”和“五谷”旁边。紧接着击鼓鸣钟,先击鼓34咚,代表整个国家共同祭祀女娲,紧接着鸣钟9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最高礼数。仪式开始后,伴随着礼乐,祭师和其他民间祭师及数十位年长的“乡老”一起,进入女娲祠并献上供品和宣读祭文。取龙泉水向万民祈福,向娲皇圣象行礼,祭祀仪式古老,风格典雅。在我国,女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为丰富,她是人类始祖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包括国家和民间对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女娲造人壁画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做笙簧等功德的朝拜和祭祀,其主要形式为传统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的民祭、公祭、重温神话传说、女娲传说中造福于民的故事。并进行村名地名的关系的溯源和婚嫁、生育、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我国民间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女娲生日,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三月十八日,为娲皇宫庙会。庙会期间,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祭器 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古代的祭器多瓷器、陶器、铜器或铁器等,古人祭祀很少用铁器,不是因为容易生锈,而是古人认为“铁以镇魂”,故有“棺不见铁”之说等,铁会镇摄祖宗亡灵,所以是忌讳铁器的。

周边地区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都要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去寻根祭祖,谒拜女娲。本地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别为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

农历三月初一,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民间活动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零散香客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财、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还愿即祈禳时所许之愿,在达到目的后的兑现之举,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这种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进香朝拜的时间不太固定,一般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时也可。形式多为烧香叩首,进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国泰民安,物阜民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愿,全家安康等。■女娲观

政府公祭也是女娲祭祀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清代嘉庆《涉县志》记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公祭女娲大典女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为丰富,她是人类始祖文化的杰出代表。女娲文化中还有很多内容与生活中的礼俗、习俗有联系。比如,相传伏羲、女娲兄妹成亲,由于害羞,女娲用草帘遮住脸,伏羲则用土把脸涂黑,两人才入了洞房。涉■女娲宫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打扇鼓 又叫扇鼓舞,使用扇鼓、马鞭这两种道具,扇鼓是由鼓面和鼓把两部分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主要出现在庙会上或者是庙的开光典礼等地方。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敬神舞蹈。

由于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创造了华夏先民,所以在涉县人民心中她不仅担当起了送子的重任,还要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远近的青年男女结婚后,如不生育,婆婆大都要带媳妇到娲皇宫来求子,娲皇奶奶送子后还要把小孩的真魂锁在娲皇宫里照看,不被邪门歪道夺去,直到13岁成人时父母再带孩子来娲皇宫开锁,把孩子领回家去。

开锁时要由3个不同姓氏的人边唱开锁歌,边用荆条拍打孩子,每人反复开锁3次。唱词多是保佑孩子健康、聪明的语言,比如:天门开、地门开,奶奶面前开锁来,头上打打,精明伶俐,脚下打打,长命百岁。

开锁仪式也是一种较早期的成人礼。涉县的村名、地名很多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簧有关,磨盘山与女娲造人有关,桃城村与女娲教民种植有关。

女娲是华夏先民最伟大的母亲,每当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要岁时节庆日,人们都要到娲皇宫拜谒女娲,并把这些节庆当作女娲赐给他们的幸福和节庆欢乐。

女娲文化作为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神话传说故事、民间祭祀朝拜、祈禳还愿、史料记载等内容,且流传地域广泛,妇孺童叟皆知,久传不衰,有口皆碑。

长期的祭祀活动积淀成了厚重的女娲文化,伴随着祭祀活动,同步产生了祭祀音乐、祭品文化、祭器文化、服装文化,在打扇鼓、坐夜、求应等朝拜形式上也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对于满足人类的祈禳、求应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链接我国民间相传,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儿一点儿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祭典那是远古的时候,华夏部落降生了一个神奇的男孩。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这个男孩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就是后来的河南新郑的西北,因此以“轩辕氏”为号,人们称他为轩辕。也有说因为他发明了轩辕,就是一种古老的车,所以人们称他为轩辕。■轩辕黄帝铜像轩辕继承了有熊部落的首领之位后,因为这个氏族居住在黄土地上,人们在黄土地上耕种生存,以地为大,于是就把轩辕首领称为黄帝,就是管理整个黄土的帝。

黄帝继承部落首领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的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黄帝当政期间,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暴虐无道,到处发动兼并之战。蚩尤在向炎帝部落发动战争时,由于炎帝部落以农耕为主,不敌蚩尤的进攻。炎帝无奈,只好求助于黄帝。

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各部落于是尊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领,这样黄帝便成为了天下的共主。因黄帝有土德之瑞,是管理整个黄土的,所以沿袭尊称为黄帝。■涿鹿故城壁画蚩尤 远古时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长,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我国神话中的古代战神。同时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其中,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蚩尤的身体异于常人,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作战时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面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了,于是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于是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他就去加以讨伐。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黄帝塑像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皋陶 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也作“皐陶”、“皋繇”或“皐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史书典籍中多称为“大业”,传说他是我国上古“五帝”之首的少昊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是上古中华第一任司法部长,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是原始社会父系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统一了当时的各个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领袖人物,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篇章,因此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古代的人们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黄帝去世后,对黄帝的祭祀又逐渐显现出一种新的迹象,黄帝不但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还赢得了其他部族的崇敬。《绎史》 清代马骕撰,史学书籍。《绎史》共160卷,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5部分,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全书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先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后世子孙为了表达对黄帝的功绩的怀念与感戴,对他进行隆重的祭祀。据马骕《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记载:

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黄帝祭祀便从此开始,据《礼记》记载,虞、夏、商、周都祭祀黄帝。此后,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对黄帝的祭祀,上至王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历经千年而不衰,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继志述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操。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国家的盛典,形成了既定的规模格式和祭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形式。■黄帝故里的庙宇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祖先的祭祀主要是郊、祖、宗三大类,所谓郊,就是在祭祀上帝的时候同时还祭祀祖先。黄帝崩,当时人们自然要根据传统习惯祭祀黄帝。《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它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迄于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都是互不统属的。《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黄帝的祭典也可能在本族内部流行了相当长的时期,在当时祭祀始祖的禘礼中,黄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天帝之一的黄帝祭祀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和发展,出现了六天说,而黄帝作为五方帝之一,在郊天之礼中得到附祭,有时还得到特祭。在天帝祭典中与黄帝之祭有较多关系的有圜丘祭天和“五郊”。■黄帝陵庙宇

在两汉以后,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中央的三皇五帝庙中得到祭祀,时间一般是春、秋各一次祭祀。可以断定,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即747年,即已有比较固定的祭礼、祭器规定,而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了清代,黄帝祭典开始成为了定制,只有个别细节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

这种祭典大致有3类内容,其一是作为天帝之一在郊祭天地的大典中得到附祭;其二是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历代帝王庙中被祭祀;其三是作为帝王陵寝之一的黄帝陵受到祭祀。

作为始祖的黄帝祭祀据《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和夏后氏都将黄帝视为自己的始祖加以祭祀。在古代,祭祀始祖的具体礼仪可分两类:一是在祭天之礼中配祭始祖;二是在宗庙举行的禘袷之礼和时享■黄帝石像之礼中加以祭祀。

祭天之配祭礼仪,包括很多重要的环节,首先,君主要首先进行斋戒,安排相关人员陈设,安置黄帝神主于上帝神主之左,在黄帝神主前,也陈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准备相应祭品。《国语》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紧接着,就是祭日早晨了,礼官请上帝神主至神坛时,也请黄帝神主。皇帝就祭坛。皇帝至上帝神、黄帝神主前上香,请神降临。并奠玉帛、进俎。皇帝及众官俱跪读祝文,根据《大唐开元礼》规定,皇帝恭读祭文为:

维某年多次目朔日,用致火香祀于皇天上帝,优惟庆流长发,德冠思文,对越昭升,永言配命,谨以制帛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侑神做主、尚飨。

读完祭文,皇帝再向上帝神和黄帝献爵,行亚献礼、终献礼、饮受福胙,撤馔,最后送神,望燎,祭祀仪式结束。《大唐开元礼》 唐开元中敕撰,150卷。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定礼仪。开元中从张说奏,取贞观、显庆礼书,折衷异同,以为定制。由徐坚等创始,萧嵩等完成。此书修成于唐代开元盛世,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全盛期。

值得一提的是,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仪式上,一般都会供奉着鼎、俎、簋、尊、壶、爵、笾、编钟等祭器和各种极具民族文化传统的器具。■黄帝陵衣冠冢

按照中华文化传统,祭器体现着祭祀者对受祭者的尊重程度和祭祀的礼仪等级,是各种祭祀礼仪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项目。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作为国家大祭,应该享有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历朝历代对黄帝的祭祀,都使用天子级别的“九鼎八簋”。

早在周代时期青铜器就是贵族世家的标志了,也是庙堂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周代以后包括明清在内历朝历代的宗庙祭祀、三皇五帝祭祀、孔庙祭祀,以及天坛、社稷的祭祀等,也都使用青铜礼器,式样都是仿自商周。■黄帝陵

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仪式上,供奉的鼎、俎、簋、尊、壶、爵、笾、编钟等祭器就是按照这一原则供奉的。如在黄帝陵公祭的典礼上,就供奉了共58件、套的祭器,其中就有鼎一列9件。编钟 我国古代汉族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这9件鼎的原型采用西安长安区出土的勾连雷纹鼎,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最大的通耳高135厘米,最小的通耳高55厘米,圆形,窄平沿,双立耳,圆底,3条柱足,内壁铸篆书铭文,内容为:

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华夏,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用享。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书、楷书之间的过渡。

俎9件,与9鼎配套,原型采用《商周彝器通考》著录中的兽面纹俎,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46厘米,长88厘米,宽22厘米。■轩辕庙前的鼎

簋8件,与9鼎配套,原型采用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夔龙纹方座簋,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40厘米。

尊4件,其中,圆尊2件,原型采用的是陕西扶风出土的商尊;方尊两件,原型采用荣子方尊,均通高65厘米。香炉 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做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没有定论。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壶4件,其中圆壶两件,原型采用陕西扶风出土的微伯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颈部有一对衔环兽首耳;方壶两件,原型采用陕西眉县出土的单五父壶,圆角方形,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对衔环顾龙形耳,均通高65厘米。

爵4件,原型采用陕西扶风出土的父辛爵,通高60厘米。

笾8件。原型采用陕西扶风出土的微伯口铺,直口浅盘,喇叭形镂空座,通高25厘米。■黄帝故里壁画

还有其他小件共9件,其中小爵4件,做祭酒之用,通高22厘米;烛台四件,仿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跽坐人漆绘灯,跽坐人头梳偏髻,着小冠,身着右衽长袍,腰束宽带,双手撑掌灯柄,灯作浅盘形,通高35厘米;香炉一件,仿曾侯乙鼎,浅腹平底,两耳外张,三足呈兽蹄形,通高35厘米,口径45厘米。

此外,还有编钟、编磬和建鼓各一套。在黄帝像前方的左右侧设有编钟、编磬和建鼓各一套。钟、磬和鼓这些打击乐器在古代祭祀和宴飨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礼器。编钟原大仿制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全套共65件,重5吨。建鼓 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悬鼓。蒙古、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曾为历代宫廷所用。建鼓的历史悠久,3000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此鼓,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已广泛应用。建鼓在壁画中较为少见,敦煌石窟唐代156窟壁画中有建鼓图像,但奏法完全不同。

编磬放置在黄帝像前方的左侧,与编钟相配套,共32枚,仿湖北荆州出土的彩绘编磬制作。建鼓亦放置在黄帝像前方的左侧,仿曾侯乙建鼓制作。■轩辕庙里的编钟

当然,黄帝作为始祖被祭祀,最重要的祭地就是祖庙。后世一般把陕西黄陵县的黄帝庙视为黄帝祖庙,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773年,以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多次对黄帝庙进行了整修、修葺。

除了政府举行庄重的公祭之外,我国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热闹的民祭黄帝的活动,民祭开始后,全场肃立,鸣炮奏乐,敬献三牲,摆放贡品,焚香点照,向轩辕殿轩辕黄帝圣像行三叩首礼,恭读拜祖文,并拜谒祖殿,此后还会举办形式各样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中华民族缅怀先贤、先祖的传统习俗,在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黄帝陵祭祀在我国民族文化和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产生重大的影响,与我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建筑、艺术、教育、音乐的传统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黄帝开创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无所不包的。之所以要祭祀黄帝,就是要弘扬黄帝文化,传承黄帝精神,继承祖先遗志,奋发图强,继往开来。对进一步增强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链接传说黄帝发明一种带轮子的运输工具。仓颉起名叫“车”,成为迁徙游牧生活的运载工具,大大减轻了先民的体力。为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黄帝当时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作为黄帝的正式名字。黄帝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一直没有正式“职称”。大臣们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黄帝觉得,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确定自己的尊称是“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定了下来。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不雅,故借“地”和“帝”谐音,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沿用下来。形式不断丰富的炎帝祭祀据说,我国古时候东方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而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在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炎帝画像于是向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答应了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了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在力量对比上占据了数量优势。

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和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采取“应龙高水”的方式,就是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炎帝陵内的炎帝像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

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图腾 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我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

同时,炎帝还“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系辞》 是《易传》的第4种,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道德教训之书《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说,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氏制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创造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猪、狗、羊、鸟、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他们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力农耕。东汉学者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载述炎帝之世,神农氏“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便是当时畜牧饲养业的写照。■炎黄二帝塑像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30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王充 (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此外,还著有《讥俗》、《政务》、《养性书》等。

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炎帝壁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