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专注去成功:中国女首富张茵的财富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8:14:40

点击下载

作者:黄伟芳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靠专注去成功:中国女首富张茵的财富人生

靠专注去成功:中国女首富张茵的财富人生试读:

前言

PREFACE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依然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创造着无尽的财富。正是这最古老的行业,成就了中国女首富——张茵的财富神话。

张茵的人生经历能够为所有渴望财富与成功的人带来思考与启迪——

她曾经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怀揣3万元闯荡香港,历经千难万险,实现了事业的起步;

她远赴美国二次创业,到异国他乡“收破烂”,从废纸中淘金,再铸一番辉煌;

她不满足于现状,抓住国内造纸业的空白,凭借着过人的眼光与对这一行业的热爱,实现了从废纸大王到造纸行业龙头老大的华丽转身。

2006年,张茵以270亿的身价击败众多男性对手,登顶胡润百富榜,成为该榜历史上第一位女首富,打破了历来以男性为主导的财富格局。270亿这一数字,在2010年10月出炉的胡润女富豪榜中,被刷新到了380亿。

张茵不仅成功抵达了财富巅峰,而且在婚姻与家庭中也取得了成功,她的传奇故事激励着所有追求成功与梦想的女性——

她有一位情深意笃、与她共同打拼事业、愿意把所有光环都给予她的丈夫;

她有两个懂事又聪明的儿子;

她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她的人生实现了完美的平衡。

成功为何如此青睐于她?她的人生何以如此美丽?在她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诀?为何她能够引领女性走进财富“她时代”?

本书将真实展示张茵创富的全过程,解码这位中国女首富的美丽人生——一切问题的答案,尽在此书中。第一章逆境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熠熠生辉的“女首富”光环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困苦。贫寒的家境,磨炼了张茵的性格;创业中的选择与放弃,使她迅速成长。当她怀揣着3万元走上创业道路的时候,这朵铿锵玫瑰,终于在逆境中绽放。童年种下的财富基因

2006年,张茵登上胡润百富榜首富宝座,自此之后,“女首富”就成了张茵的代名词,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她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身家百亿的飞跃、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也成了萦绕在人们心中的谜团,等待人们破解。

其实,对于张茵来说,“女首富”光环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困苦。然而,不经历磨难,怎么能成就辉煌?沿着张茵的创业轨迹,探寻其成功背后的故事,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位女首富的成功之路。

要追根溯源,还要从张茵的童年开始说起。父母的言传身教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广东东莞还是一个四季瓜果飘香的农业县,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自然景色十分怡人。在这个美丽的小城中,一个婴孩呱呱坠地,她就是张茵。张茵虽然出生于广东东莞,祖籍却是黑龙江,在她的血液里,同时流淌着东北人的豁达豪爽和广东人的精明干练。这两种特质的交融,使她既具有勇敢无畏的闯劲儿与拼劲儿,又拥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与堪称一流的生意头脑,这些,也许就是她后来取得成功与辉煌的基础。

张茵出生在一个“南下干部”家庭。在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南下干部”早就已经从我们这个时代谢幕,成为一个逐渐被遗忘的历史名词。然而,要想了解张茵的家庭环境,寻找她童年种下的财富基因,我们就必须重新揭开历史的帷幕,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红色年代。

建国初期,为巩固新中国政权,为了给建设南方广大地区提供中坚力量,党中央号召各省抽调大批党政干部跟随各路人民解放军南下,远赴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接收并管理一些尚未稳定的城市,这些人就是“南下干部”。张茵的父母正是这批人中的一员。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们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南下干部”的队伍之中,飘篷万里,来到东莞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把自己一生的热血和智慧都浇灌在了这里,并在这里生儿育女。

生长在这样勇于奉献的家庭环境中,张茵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她去追求物质或金钱之类的东西,而是向她灌输勤奋、诚信、责任等传统美德,并且言传身教,为女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如此,张茵的父母还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她的独立能力,鼓励她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正是张茵后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与磨难也从不服输、从不放弃的原因。

在张茵通过胡润百富榜的平台、凭借着“女首富”的称号走进大众的视线之后,人们对她的身世和背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好事者对这位女首富进行了“人肉搜索”,网络上关于她的出身更是众说纷纭。

有网友言之凿凿,说张茵的父亲是广东军区一名握有重权的军官,她父亲用自己的人脉为她铺平了发展道路,使她在创业之路上畅通无阻,最终得以取得成功。这种类似于连续剧的剧情似乎比较符合人们心中普遍的揣测,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张茵的父亲并非什么传说中“有权力的军官”,他只不过是部队一名普通的连级干部。

张茵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她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父母虽然工作繁忙,经常废寝忘食,但总会抽出时间来照顾张茵,让张茵享受到了沉甸甸的爱。那个时候,能看到张茵天真可爱的笑脸,就是父母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在父母的爱中,张茵一天天地长大了。动荡年代里的单纯愿望

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的,转眼间,历史的车轮转动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被点燃了,十年浩劫由此拉开了帷幕。在那段岁月中,无数无辜的人受到了冲击,甚至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张茵的父亲为人讲义气、做事雷厉风行,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未能幸免于难,受到造反派的迫害,甚至被判刑入狱。

父亲受到迫害使整个家庭都笼罩在阴霾之中,还不到10岁的张茵也由此过早地领略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原本坚强如铁的父亲被坏人们肆意地欺辱着,母亲也仿佛一夜之间变得苍老憔悴了许多……虽然那时还十分懵懂的她想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但是她的心逐渐变得坚韧起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学会了坚强。

张茵有8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父亲的入狱就像一针催熟剂,使张茵迅速成长起来,她用稚嫩的肩膀与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童年留给张茵的,更多的是对贫穷的记忆——补丁摞补丁的裤子、稀得像水一样的粥、树叶做的食物……都是那个动荡年代所特有的画面。那个时候,能吃到一块儿肉,就是孩子们最奢侈的梦想。在张茵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丁点儿肉,每逢这个时候,张茵总是强咽下口水,把本就不多的肉让给弟弟妹妹。

贫寒的家境磨炼了张茵的性格,使她逐渐变得坚强、勇敢而又上进。从那个时候开始,张茵小小的心里就树立了一个单纯的愿望:今后一定要好好努力,让父母和弟妹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目标在当时看起来是遥不可及的,但它却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张茵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生根、发芽,直至开出了美丽的花。多年以后,张茵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时,还能够记起这个稚嫩的愿望。如今,张茵的梦想早就已经实现了,她的5个弟弟妹妹加盟了玖龙纸业,成为她的左膀右臂,帮她打理企业方方面面的事务。其中,弟弟张成飞还担任了玖龙纸业的执行董事,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为玖龙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甚至中国女首富,与儿时那段艰辛的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也印证了“逆境出人才”的古语。实际上,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是曾经遭遇过1009次失败最终引领肯德基走向成功的山德士上校,还是遭遇事业滑铁卢二次创业再获成功的史玉柱,都是在逆境中崛起的典范。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文革”对于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人来说,就像是一场噩梦,所幸噩梦无论多么可怕,终究有一天会过去,而光明最终一定会战胜黑暗。1976年,“四人帮”垮台,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全国人民一起把这充满伤痕和痛苦的一页翻了过去,开始抒写新的篇章。

张茵的家庭也逐渐从这场浩劫中走了出来。此时,弟弟妹妹们都已经长大,家庭的负担逐渐减轻,这让张茵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

正在这时,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像燎原之火一样传开了。一时间,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工人、农民以及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们,纷纷奔走相告。张茵很快也得知了这个消息,那个时候的张茵就像在众多歧路中看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笔直大道一样,兴奋不已。“高考恢复了,我可以去参加高考了”,张茵在心底欢呼着。此时此刻,大学梦仿佛就在她的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在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激动、疑惑与彷徨后,张茵下定决心选择了高考这条路。

从那个动荡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高考几乎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经历过不平等对待的人、没有经历过漫长的磨难与困苦的人、没有感受过“唯成分论”下隐藏着的歧视的人,断然无法想象到,压抑了将近10年一下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多么巨大。1978年,在体会到了国家真正是在起用人才后,全国上下数以万计的人,近乎疯狂地加入到了备战高考的大军中,张茵就是其中的一员。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早就失去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张茵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都成了被耽误的一代,他们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高考。于是,张茵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自己补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每一门功课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张茵就像愚公一样,开始执著地“移山”。她坚信,只要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张茵开始了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攻坚战,她的脑子一直在超负荷地高速运转着,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她每天复习到半夜,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了,就继续挑灯夜读;饿了,就拿着书去找点儿吃的,边看书边吃……

直到走进考场的那一瞬间,张茵这些日子来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才一下子松弛了下来。监考的老师把试卷发给她,她开始奋笔疾书了起来。当张茵在考场上写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她忍不住长叹了一声——无论如何,自己已经作出了努力,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怨天尤人了。踏上求学路

之后,张茵开始忐忑不安地在家里等着录取通知书,每当有邮递员路过的时候,她都会跑到家门口去,用炽热的目光看着人家。然而,每次都以失望而告终,邮递员从来没有在她面前停留过。

过了一段日子,很多同学都陆陆续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张茵的通知书却仍然杳无音讯。她心急如焚、寝食难安,甚至已经做好了来年再考的准备。

有一天,张茵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去等待,她已经失望透顶了。就在这时,她听到了邮递员敲门的声音,并且还隐约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她飞快地去开门。当张茵看到邮递员递过来的那个自己日思夜想的信封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轻得像羽毛一样的信封,在她的手上,仿佛重达千斤。

就这样,张茵成功考上了大学,攻读自己十分感兴趣的财务会计专业。

随着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日期一天天地临近,家里人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妈妈心疼张茵这么多年来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特意为她做了一件新衣服;担心她上学的时候会冷,还给她准备了一床新褥子;弟弟妹妹们也十分懂事,帮她收拾行李……临走的那天,家里人一大清早就起来了,依依不舍地把她送上了汽车。

她带着沉甸甸的行李和一家人满满的爱,踏上了求学的征程。

坐在大学教室里,张茵百感交集。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在学校里,张茵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如痴如醉地学习。那时候大学里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优裕,还是十分艰苦的,但是,任何困难都已经不能阻挡张茵前进的脚步了。下海淘金,告别深圳梦

1982年,张茵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了,带着自己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她来到了深圳这片热土。

在那个年代,深圳是许多怀有梦想的年轻人首选的创业地,满腔热情的张茵,正是当时投身深圳建设事业的许多年轻人之一,她希望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深圳“淘金”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得益于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了全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量倾斜,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有志青年来到这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淘金”,在这里挥洒汗水、追寻理想。

在深圳,张茵先是从事了自己的老本行——在一家工厂做会计。由于她聪明能干,因此在业务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随着业务越来越熟练,张茵跳槽到了深圳信托下属的一家合资企业担任财务部部长。后来,她发现了自己在贸易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又接过贸易部部长的权杖。从普通的会计到部门的管理者,张茵实现了一个女性打工者的迅速飞跃。

一切都按照张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在合资企业做贸易部部长的时候,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张茵经常与来自香港的一些客商打交道。因为她为人亲切随和,性格坦率直爽,对待工作既认真又极具责任感,因此,客户对她都非常信任。就这样,张茵与很多客户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此时的张茵没有想到,在她毫无察觉的时候,上帝为她悄悄打开了另一扇门。在张茵的客户中,有一家客户的业务是涉纸贸易,主要市场在香港,这是张茵第一次接触到废纸回收这个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茵来到香港,亲身接触到了废纸回收这个行业。这次香港之行使她受益匪浅,她充分了解到了内地纸张短缺的现状。直觉告诉她这个短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就很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辞职下海

此时的张茵面临着人生的又一个艰难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辞职创业?安于现状,自己会平稳度过一生,虽不会有太大建树,却也富足无忧;而辞职创业,则意味着自己要放弃在深圳打拼多年的成果,优厚的薪水、安稳的生活都将不复存在,自己又将从零开始。

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甘于现状的。以张茵的个性,又怎么可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停止进取呢?而那个时代的经商浪潮也强烈地感染了张茵,她的满腔热血和年轻的心也敏感地感应到了这股浪潮不可抗拒的力量。

最终,张茵毅然决然地决定辞职,放弃在深圳优厚的薪水和住房,去香港创业!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辞职下海作为一种潮流并不鲜见。然而,一个女人作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在周围的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令很多人大为不解。领导和同事们都为她惋惜,连最了解她的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丢掉稳稳当当的工作,丢掉舒舒适适的日子,把自己推到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中去,她是不是发疯了?

的确,放弃优越的生活,去面对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这是一场很大的冒险。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更多地还是妻子、母亲等,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是男人要承担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茵无疑是一个异类。然而,张茵并不这么认为,她不希望自己受到性别的束缚,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在这时,张茵的魄力与胆识已经初现端倪。

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曾经与张茵有过业务往来、一直都十分赏识她的广东老板得知她要辞职的消息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力邀她加入自己的企业,并且保证给予她更为丰厚的待遇。然而,张茵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位老板的好意,她想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

1985年,张茵怀揣着自己在深圳工作攒下的3万元和对事业的渴望,孤身来到香港,做起了废纸回收贸易,她的创业之路从此开始。贵人相助

在张茵因成为胡润百富榜第一位女首富获得举世关注后,许多人都好奇她为什么会选择废纸回收这个行业作为自己经营一生的事业。在张茵接受采访时,这个问题也被记者屡次提及。对于“废纸回收”,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大多数人都把这一行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收破烂”,是最低贱、最脏最累、没有什么出路的行当。干这一行的人,也大都被人看不起。然而,张茵却能凭借“废纸回收”起家,并且干得风生水起,直至登上“首富”宝座,创造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纸为财富的奇迹,这令很多人感到惊讶和好奇。

其实,张茵之所以会选择“废纸回收”作为自己创业的基点,与张茵在深圳工作时结识的一位造纸厂厂长有关。正是受到了这位厂长的点拨和启迪,张茵才下定决心投身这一行,干出一番事业。

这位造纸厂厂长与张茵是在生意场上认识的。两个人都性格直爽,很是投缘。谈生意之余,张茵与他交谈时,竟然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自己不谋而合,而且因为经历的比较多,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比张茵看得更深、更远,这令张茵受益匪浅。

这位造纸厂厂长认为,将来造纸业的发展趋势是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转变,废纸回收这个行业虽然现在没有得到重视,但在不久之后一定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拥有很大的商机。

他说的一句话使张茵产生了很深的感触:“废纸就是森林。”这句话,张茵始终牢记于心,并且在以后的经营之路上,一直以此为指导,坚持环保的理念,将废纸变成源源不断的“森林”。时至今日,再回头来看看那位造纸厂厂长的观点,会发现他准确地预测到了废纸回收这一行业的发展脉络——二十多年过去了,废纸回收再利用确实已经成为造纸业的基本生产模式。

在攀登事业之路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张茵来说,这个造纸厂厂长就是她创业道路上的一位贵人,是他引她入行、带她了解了废纸回收的发展前景,帮她找到自己热衷并且擅长的事业。

张茵是一个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人,她一直尊称这位造纸厂厂长为“师傅”。现在,师傅已经八十多岁了,张茵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时常抽时间去看望他。不仅如此,师傅的子女也在玖龙纸业工作,张茵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去拼搏和奋斗,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无穷的动力。有调查表明,如果一个人拥有很高的创业积极性和激情,就能发挥出自己全部才能的百分之八九十;但是,如果一个人对创业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即使他拥有再大的才能,也只不过能发挥出百分之二三十而已。创业者一旦爆发出了激情,就会带来无穷尽的智慧与力量。对于张茵来说,正是如此。创业第一站的磨砺

世人常常只能肤浅地看到那些环绕在成功者周围的光环,羡慕他们今时今日拥有的鲜花和掌声、名利与光荣。我们往往以为他们的财富只是投机取巧、苦心钻营或长袖善舞的结果,却不知道在他们今日所获得的成就背后,是昔日打拼创业时所付出的超负荷的努力、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艰难困苦。张茵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背后也有数不清的劳苦辛酸。香港,梦开始的地方

告别了深圳安逸而优裕的生活,张茵终于站在了香港的土地上。这个时候的她,虽然两手空空,却满怀着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看着街头来来往往的人们,张茵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万事开头难,创业更是如此。抛开人才、资源、市场等种种因素不论,只是初期资金的准备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张茵所拥有的资金只有3万元,这是她工作多年的全部积蓄,但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3万元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张茵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她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产并不是这3万元,而是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闯出一番名堂。

那个时候的张茵不过二十几岁,正是爱美的年龄,然而在香港这个有名的购物天堂里,张茵却没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忙着购物打扮自己,而是执著地、不知疲惫地奔跑在创业的道路上。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在1985年的时候,恰好处于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已经奠定了世界金融、贸易和货运中心的地位,各种各样的光环构成了一个世人眼中光鲜亮丽的香港,而香港的回归也逐渐提上了日程。得益于此,香港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发展方面更是日益融为一体,而香港对祖国的改革开放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打开国门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到处充满机遇,如同一座尚未开发的矿藏,等待着人们来挖掘。张茵在这个时候选择香港作为创业第一站,可谓慧眼独具。

事实上,来香港之前,在深圳工作的张茵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了香港未来在中国经济与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她选择到香港淘金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从这个决定上,我们对张茵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在这个世界上,机遇并不匮乏,但它往往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作为创业者,更应该拥有敏锐地发现机会、捕捉机会的火眼金睛。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决策力是当代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没有敏锐的触角,没有决断的才能,就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就极容易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中迷失方向,最终导致一事无成。艰难的创业之路

张茵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在闯荡香港之前,她就已经联系了内地的一些造纸厂,希望取得这些厂家的委托资格。然而,万事开头难,这些造纸厂并不了解张茵,也没有跟她打过交道,对她怀有戒心,不敢把工厂的生意委托给她。

虽然吃了“闭门羹”,但张茵并没有气馁,她开始转变策略,每天都到这些造纸厂的门口守着,希望能够直接见到工厂的负责人,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想法。“皇天不负有心人”,张茵的热情和勇气使她最终见到了工厂的负责人并打动了他们,就这样,她获得了许多造纸厂的委托资格。来到香港之后,张茵便以委托代理商的身份开始四处寻找香港的厂商,希望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初到香港的张茵既没有亲人在身边,又没有朋友可以交流,十分孤单。她一个人租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条件十分艰苦。冬天的时候,外面寒风刺骨,屋里也不暖和,她经常是裹着厚厚的棉衣还觉得瑟瑟发抖;到了夏天,香港的高温天气又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张茵却连风扇都舍不得买,因为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创业。

张茵在创业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正是他们这一代创业者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到这一代创业者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坚韧。

物质条件即使再恶劣,也不足以压倒张茵,真正令她觉得举步维艰的是,作为一个从广东来的“大陆妹”,很多香港本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甚至十分歧视她,不愿意和她打交道、做生意,这给张茵的创业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困扰。但张茵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狠劲儿,就像弹簧一样,阻力越大,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强。处境越是艰难,她就越要闯一闯,不但如此,还要闯出一番名堂。

为了找到到更多的货源,张茵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去商行收购废纸。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孤身一人在异地四处奔波十分辛苦,但这些张茵都能忍受,让她难以忍受的是一些商行老板的白眼和恶语。为此,她有好几次回到出租屋后一个人大哭一场,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尽管遭到了这样的冷遇,张茵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第二天一早,依然能够看到她的身影出现在这些商行门前。

除了收购废纸之外,张茵每天还要跑码头考察货运的情况。由于每天奔波劳碌,她的脚底磨出了许多大血泡,有时流出的血把鞋底都浸透了。为了能够把香港船运情况了解得更清楚,张茵几乎跑遍了整个香港。只身闯澳门追债

天道酬勤。渐渐地,这位“大陆妹”的执著和顽强感动了越来越多的商行老板。她果断的性格和过人的胆气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他们开始认可她、抢着和她做生意。就这样,张茵的货源越来越充足,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

然而,创业之路总是一波三折的。正当张茵以为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可以停下来喘口气时,生活又给了她一个新的考验。一个澳门商人找到她,主动提出和她合作,张茵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以为接到了大单子,可以大赚一笔。

澳门商人和张茵讲好了300万港元的生意,并在付账的时候给她开了一张支票。初涉生意场的张茵十分单纯,并没有想到其中有诈,于是欣然接受了。然而,当她拿着这张支票到银行兑现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这是一张300万韩元的支票,按照港元与韩元之间的兑换比率,她只能拿到很少的钱。

这个时候,张茵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一想到自己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就这样变成了不值钱的“300万韩元”,张茵顿时感到天翻地覆,怒气一下子涌了上来。

为了找到这个骗子,张茵没等到天亮,就一个人跑到澳门,到处寻访他的踪迹。多年以后,张茵在采访中回忆道:“在那里,人家要让你悄无声息地‘蒸发’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那个时候,我心里从来没有一个‘怕’字。”

创业之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既然你选择走上这条艰难的道路,就注定了要在坎坷与挫折中前行。在这条道路上,谁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柳暗花明,也许在很长的时间里你都需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甚至不知道黎明离自己究竟有多远。

然而,再多的障碍和磨难也无法阻挡住张茵坚定的步伐,在她的眼中,这些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关口而已。虽然在创业的道路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磨难,但张茵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并珍惜和享受创业的过程,把每一次挫折都当做是一种财富的积累。第二章点纸成金,缔造纸业王国她点纸成金,将废纸变为财富;她在最古老的造纸行业中拼搏、奋斗,打造自己的纸业王国;她用自己的经历向人们证明:从一无所有到中国首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勇敢打破“潜规则”

如今的社会,潜规则之风盛行。这些见不得光的“潜规则”发源于人们的贪婪和私欲,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

面对这些行业里的“老鼠屎”,有的人大义凛然,坚持正义,奋力抗争;有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只扫自家门前雪;还有的人本身就是潜规则的信徒,在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赚得个盆满钵满。张茵属于第一种人,在造纸业的“潜规则”面前,她揭竿而起,勇敢打破行规,还这个行业一片洁净的天地。刀尖上跳舞的挑战者

1985年的香港废纸回收业,由于入行门槛低、投入资金少,成了许多底层人民首选的谋生出路。因此,这一行鱼龙混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行业整体环境十分恶劣。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这个行业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潜规则”——往废纸里加水或者其他杂物。这样,在称重的时候,显示重量就会高于实际重量。

按照当时行业流行的“规矩”,每千克废纸里所含的水分大概占20%~30%。新入行的人必须遵守这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否则的话,就会受到排挤、打压。

张茵在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也遇到了这道难题。当时的香港废纸回收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渠道,如果张茵顺应了这个“潜规则”,与他们同流合污,就可以借助这个渠道的力量,创业之路就会容易很多。

然而,张茵却并没有向这个潜规则屈服,她大胆地将加水的比例缩减为15%,毅然决然地成为了这个潜规则的挑战者。15%,也就意味着张茵的废纸品质更好,自然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她的废纸生意变得越来越好。

但这也触及到了其他废纸回收商的痛处,那些潜规则的奉行者们听说有个外地来的女孩子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不遵守“行规”,降低往废纸里掺水的比例,纷纷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开始对张茵施行打击报复,有人甚至明目张胆地对她进行恐吓,要求她“识相点”,趁早断了破坏规矩的念头,不然就要给她点颜色看看。

张茵甚至还在家里接到了黑社会的威胁电话,但这并不能使她退缩,她一旦作出了决定,就会坚持到底。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张茵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改变了以前的出行习惯,时而坐地铁,时而坐公交,让那些人摸不清她的行踪。

有一次,张茵惊讶地发现她的一些合伙人竟然瞒着她往纸里加超量的水,而并不遵循她所坚持的15%的比例。在她的询问之下,那些胆小怕事的合伙人迫不得已说出了真相。原来他们也受到了其他废纸回收商的恐吓,为了息事宁人,他们只能偷着加大了掺水的比例。此外,这也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掺水越多,赚到的钱自然也就越多,合伙人当然不愿意断了自己的财路。张茵对此感到十分气愤,由此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改变这个不合理的“潜规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些废纸回收商不但对张茵和她的合伙人进行恐吓,还对向他们提供废纸的小商小贩们进行利诱。那些小商小贩既惮于其他废纸回收商的威胁,又为了使自己的废纸多卖一些钱,都不再把废纸卖给张茵,纷纷转卖给其他人,张茵的货源因此出现了大幅度锐减。

此时的张茵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的舞者,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艰难。家人和朋友们也都纷纷为她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劝她不要冒险。但张茵已经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个行业的整体状况。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理想,她不会向任何强权和暴力低头。诚心打开突破口

一面是同行的恐吓威胁,一面是货源的紧缺,张茵遭受到两面夹击,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尽管如此,张茵还是勇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她始终认为自己现在做的是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好事,并相信总有一天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同时,张茵也没有一味坐以待毙,针对同行的“围追堵截”,她开始转变策略,寻求出路。她首先从调整废纸回收的价格入手,保证从事废纸回收的小商小贩们的正当利益。为了把他们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张茵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和他们沟通,诉说自己的苦心。那时,从事废纸回收的小商小贩大都是穷苦百姓,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打开局面,张茵决定以这些人为突破口。她和这些人交朋友,对他们诚心相待,并且还到他们居住的窝棚里去探访他们。当他们遇到难处的时候,张茵也会尽己所能施以援手。

一开始,这些人对张茵充满了戒心,以为她是个利欲熏心的奸商,但时间长了,张茵的所作所为都证明了她的古道热肠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博取他们的支持故意伪装出来的。渐渐地,他们被张茵感动了,开始接纳她,把她当成自家人。

后来,那些收废纸的小商小贩们都愿意把废纸卖给张茵,张茵的货源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如今,香港的废纸回收业还坚持着加水量15%的行业规范,这正是靠张茵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解决了上游的货源问题,张茵又开始着手寻找下游厂商。这时,张茵的师傅又对她伸出了橄榄枝。师傅当了一辈子的造纸厂厂长,正直是他始终坚持的准则。当张茵问他是否能够把自己回收的废纸卖给他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对自己这个女徒弟对诚信的坚持大为赞赏,还以实际行动对张茵改变造纸品质的想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张茵用自己的诚信和对品质的坚持获得了良好的行业信誉,无论是香港还是其他地方的废纸回收商在寻求合作的时候都把她当做第一选择,她的业务越做越大。决策者的眼光

短短几年时间,张茵就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废纸出口商,并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她的废纸不但供应内地,还将触角延伸到了东南亚各个地区。

在香港,张茵除了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之外,还收获了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在这里,她结识了牙科医生刘名中,并与他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后来,张茵还挖掘出了丈夫身上的商业天赋,并且极力劝说他也加入了自己的公司,成为她的得力助手与坚强后盾。

正当夫妇二人为了事业努力打拼之时,内地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纸张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张茵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期。顺势,开创新版图

张茵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内地,回到内地寻找投资合作伙伴。张茵的根在东北,因此,在投资建厂的时候,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故乡东北。

为了找到合适的合作厂家,张茵开始四处奔波,考察货源和市场。东北的天气以寒冷著称,张茵虽然祖籍东北,但却出生在温暖如春的广东东莞,自小生活在南方,因此,东北寒冷的气候让她很不适应。但这对于张茵来说,并没有形成什么大的困扰,创业的热情在她的内心澎湃着,让她感到无限的力量。

经过缜密的考察,张茵圈定了辽宁营口造纸厂作为自己在内地的第一家合作厂商。这家造纸厂是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强,并且当地货源丰富,能够为造纸提供强劲的支撑。得益于张茵的敏锐眼光与精心经营,这次合作非常顺利,张茵进军内地的第一步棋大获全胜。

这之后,张茵又趁热打铁,不断扩大自己的投资规模,先后与武汉东风造纸厂、河北唐山造纸厂合作,建立了合资工厂。连续出击使得张茵的造纸厂在内地遍地开花,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虽然生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张茵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她开始冷静地对自己这几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总结。此时,有一个问题涌上了她的心头:目前,自己的生意已经大范围地向内地转移,但是重心依然在香港,地域上的距离造成了经营上的诸多不便,是否应该在内地建立一个总公司?在她的反复权衡与思量之下,在内地建厂提上了日程。此时的她,有了一个更宏伟的产业构想,那就是:自己造纸,向下游进军。

1988年在张茵的创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张茵在广东东莞成立了一个独资工厂——东莞中南纸业有限公司。中南公司主要负责内地业务的拓展与经营,生产的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对于张茵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也是开动马力全速发展的新契机。归零,回到人生起点

此时的张茵,不但已经奠定了自己香港废纸回收业“江湖老大”的地位,还将内地的事业也搞得风生水起。她的事业已经步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称誉、赞美也随之接踵而至。但是张茵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此时的她又作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离开香港,到美国去进行二次创业。

每个听到这个决定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放弃自己在香港辛苦打拼获得的一切,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国重新开始,张茵是不是疯了?如同当初放弃深圳的优越条件转战香港的时候一样,沸沸扬扬的反对声又铺天盖地地向她扑来。

张茵没有作出任何解释,也不为这些意见所动。多年以后,网络上开始盛行一句流行语,叫做“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现在看来,用它来形容当初的张茵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对张茵来说,人生总是在舍弃中才会有所获得的。作为创业的第一站,张茵早就已经对香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管是这里的朋友还是环境,都让她深深留恋。但与此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香港只是个弹丸之地,废纸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伴随着香港和内地的造纸厂对造纸原料需求的蓬勃复苏,有限的废纸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自己的事业总有一天会走进瓶颈期。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资源市场已经势在必行了。为了使自己的事业版图能进一步扩大,为了早一日实现自己“造纸业大王”的夙愿,张茵重新站到了人生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寻梦美国,二次创业

1990年2月,张茵和丈夫刘名中一起移居美国,在洛杉矶创建了美国中南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去美国收废纸

张茵之所以会选择美国作为自己再度创业的起点,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在经营了多年的废纸回收业务后,张茵逐渐发现中国的造纸业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我国的森林资源比较短缺,二是国内废纸回收体系很不健全。

由于缺乏丰富的森林资源,我国的造纸业主要是以草或者掺加了大量草的木浆为原料,与国外主要以原木为原料造纸相比,造出的纸自然质量不佳。因此,用回收来的废纸生产出的纸浆也没有品质保证,无法用来制造高级别的再生纸。没有健全的体系,废纸回收就无法形成规模,导致国内废纸回收现状相当混乱。这给我国的废纸回收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从欧美一些国家引进废纸,美国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张茵却以一个废纸回收商的敏锐发现了这里面暗藏着的商机。她想:既然美国林业发达,废纸资源丰富,为什么不干脆去美国“收废纸”?这样,既能够保证稳定的货源,也能够借助美国广阔的市场环境来开拓自己的事业,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令她顿时兴奋了起来,于是,她就与自己的“军师”刘名中沟通,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听完了张茵的想法,刘名中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作为一个男人,他的根已经扎在了香港,这里有他努力奋斗多年才得到的事业,如果选择去美国,那么他就不得不放弃现在已经拥有的一切,从头开始;而作为一个丈夫,他深知妻子在生意场上打拼的不易,并且理解她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他相信她的战略眼光,并且支持她所作出的每个决定。

此时的刘名中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上,一边是自己的事业,一边是爱情,难以抉择,无论做出怎样的取舍都会令他十分难受。最终,他内心的天平还是倒向了妻子这一边,因为,对于他来说,爱远比事业更重要。

当张茵远渡重洋终于站在了美国洛杉矶街头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回放——几年前,她也是这样抛下一切来到香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今,当她再次重复以前曾经走过的人生轨迹时,是否会感慨万千?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张茵立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成为美国的“废纸大王”!成长中的美国中南公司

美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纸业大国,废纸资源十分丰富。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些废纸处理机构,分门别类地回收人们丢弃的废纸。此外,美国科技发达,环保意识强,为了提高回收的废纸的可利用性,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废纸回收系统。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倡导,美国的废纸回收业已经成为了一种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相对中国来说,美国的市场环境十分完善,更没有什么“潜规则”。以“为世界提供高品质的纸品及原料”为己任的张茵在这里如鱼得水。

1990年,张茵用自己以前做生意积攒下的资金,成立了美国中南有限公司,希望在这个世界造纸业的核心地带大展宏图,使自己的事业再创新高。

公司起步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和人脉资源,因此步履维艰。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解决货源。为了搜集废纸资源,寻找稳定的客户,张茵和刘名中开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一家接一家地上门拜访。有的时候,因为时间紧张,刘名中连饭都吃不上,就随便买个汉堡或者其他的什么快餐,在开车的时候火速解决掉。后来,张茵发现,两个人一起行动,虽然互相有个照应,但效率却比较低。为了尽快打开市场,他们决定分头行动。那时,张茵的英语还不过关,因此,她只能随身带着一名翻译,让翻译来帮助自己解决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问题。

开始的时候,看到这两张陌生的华人面孔,美国客户总是会有所怀疑,并且习惯性地说“no”。但张茵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又拿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游说、拜访,到后来,客户也被她的坚韧和执著打动了。张茵因此而获得了许多机会,这些机会对于成长期的美国中南公司来说,是异常宝贵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南公司终于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和货源,公司运营逐渐步入了正轨。

然而,这并不代表张茵从此就能高枕无忧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在此之前,张茵经营的工厂虽然规模不小,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固定的经营理念,更没有什么管理经验可言。在美国,一切就不同了。为了适应美国市场的需要,张茵必须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游戏规则。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她还要了解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策略,向最先进的管理理念靠拢、取经,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张茵每天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工厂转一转,了解工厂的运营情况。张茵认为,只有对工厂的动态了如指掌,才能在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理性地制定出正确的对策。这样,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能及时作出反应,转“危”为“机”。

在很多人眼里,废纸回收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然而,要想把这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却也并不容易。张茵能够取得今时今日的辉煌成就,与她精准的战略眼光、过人的经营能力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要说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却莫过于诚信。在美国中南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张茵始终以“诚信”作为自己的第一准则。她从来不会像其他一些厂商一样,在废纸降价的时候毁约,而是宁肯自己受到损失,也要遵守合同,把信誉摆在第一位。和张茵合作过的客户都十分信赖她,中南公司因此得以与许多重要客户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张茵夫妇的辛苦打拼、努力经营之下,中南公司逐渐赢得了美国人的信任,并在美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当然,张茵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经过多年经营,张茵的中南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造纸原料出口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欧美、亚洲等许多国家,每年出口的造纸原料超过了500万吨。

很多人也许对这个数字并没有什么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森林和纸业协会曾经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以一年为统计时间,美国的用纸量为4700万吨左右,其中得到循环利用的废纸大约占总数量的3/4。通过计算就能够发现,中南公司生产的造纸原料大约占美国每年可再生利用废纸的1/7。由此,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不仅如此,中南公司的业务量仍在以年均30%的速度飙升。根在中国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张旗鼓的改革开放给张茵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那么,90年代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则为她步入事业的黄金期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张茵身在美国,但却始终心系中国,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向。“再生”废纸=聚宝盆

1995年左右,张茵发现中国的高档包装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高档牛卡纸则更成了稀缺资源,几乎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此时,张茵的战略眼光再次发挥了作用,她察觉到了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于是决定再次回到自己在国内的大本营——广东东莞。

对于张茵而言,19%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张茵在东莞投资1.1亿美元,成立了玖龙纸业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当时极为紧缺的高档牛卡纸。张茵把中南公司在美国回收的废纸全部运送到东莞,在玖龙纸业进行加工,生产出品质优良的高档牛卡纸。这些“再生”的废纸成了张茵的“聚宝盆”,为她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1998年,玖龙纸业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了,这条生产线能够完成每年20万吨的生产量。要知道,在当时,中国大多数的造纸厂每年的生产量只有5万吨左右,相比之下,简直是云泥之别。几年以后,张茵又投入上亿资金扩大了两条生产线。到了2002年,玖龙纸业以三条生产线、百万吨产能奠定了中国包装纸板企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废纸资源丰富的美国收购废纸,然后以廉价的运费运输到中国,再利用中国在土地、能源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紧缺的产品。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商业模式为张茵开创了日进斗金的生意,也为中国造纸行业种下了一片广袤的“森林”。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即将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之时,决定举行一次演说,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画上句号。那天,偌大的一个会场挤满了人,人们都在等待着,希望能够从这个推销大师的最后的演说中获得成功的真谛。在会场,人们奇怪地发现,舞台的上方悬挂着一个沉重的大铁球。推销大师在人们的热切期望中终于走上了舞台。但他什么也没说,而是站在铁球旁。这时,工作人员送上来一个硕大的铁锤。推销大师面对着台下的观众,要求两个健硕的年轻人上台来。大师要求这两个年轻人用大铁锤来敲打铁球,直到铁球荡起来。年轻人笑了,在他们眼里,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一个年轻人先拿起铁锤,攒足了劲儿向铁球砸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那个铁球竟然纹丝不动。另一个人也重演了这一幕。

台下的人们茫然了,不知道大师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时,大师从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锤头,开始认真地、一下又一下地敲击那个铁球。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台下的人们开始躁动起来,有些人起身离开了,还有些人已经忍耐不住开始骂了起来。然而大师始终不为所动,依然重复着那个简单的动作。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那个铁球终于开始摆动起来。伴随着大师的敲击声,铁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这时,大师才收起了小锤头,严肃地告诉大家:其实,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也正是张茵的成功之道。

在张茵执著于造纸业的征程中,难免也会遭遇坎坷、挫折,但她从来没有因此想过放弃。一年又一年,很多同行都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销声匿迹了,张茵却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从国内到国外,从国外回到国内,造纸业一直是张茵的情之所钟,心之所系。第三章上市,打开财富之门谁也没有想到,玖龙纸业竟然成为股票市场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其强劲表现以及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得投资者们争先恐后加入购买行列。正当张茵带领玖龙飞速发展之时,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猛烈袭来,造纸业也走到了行业转型的紧要关口,在重重威胁之下,张茵能否带领玖龙纸业渡过难关?高速扩张,扩大版图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营者很容易产生“做大”的情结。“把蛋糕做大”固然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然而,“做大”容易“避险”难。企业的扩张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扩张决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扩张以后的整合管理过程中,一着不慎,就可能会为企业发展留下难以察觉的隐患,甚至使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泥淖之中,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扩张,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扩张的同时规避风险,就成了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张茵在经营玖龙纸业的过程中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巧妙答案。十年扩张遍及国内外

从1996年成立玖龙纸业开始,张茵就走上了高速扩张之路。我们甚至能够清晰地看到她的扩张轨迹(见表3-1):

表3-1 张茵的扩张轨迹

1998年7月,玖龙纸业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每年能够生产20万吨高档牛卡纸,远远超过了当时同类企业的生产能力。

2000年6月和2002年5月,张茵先后投入巨资在东莞基地建成了两条全新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年产量都能够达到40万吨,以牛卡纸、白面牛卡纸、环保牛卡纸以及高强度瓦楞纸为主要产品。玖龙纸业由此实现了百万吨产能,并成为了中国造纸业的龙头老大。

2002年,张茵在江苏太仓建立了一个能够实现95万吨产能的生产基地。东莞玖龙的模式搬到了江苏生产基地,竟然没有出现任何水土不服的反应,甚至再造辉煌业绩,令业界大为叹服。

2004年,张茵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内对高强度瓦楞纸的需求急剧上涨,于是再次大手笔引进了两台年生产量可达20万吨的造纸机,主要生产瓦楞纸,满足国内需求。在引进高新设备的同时,张茵还加快了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张茵看来,生产基地就如同航空母舰,只有以此为依托,企业的扩张才能打下根基,真正发挥作用。

到了2005年底的时候,玖龙纸业的产能已经被提升到了300多万吨,实现了在中国市场上17%的占有率。在此之前,晨鸣纸业一直稳居中国造纸业的头把交椅,而玖龙纸业如同一匹杀出来的黑马,异军突起,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超越了晨鸣纸业,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这样的扩张速度,实在是令人咋舌。

然而,这只是张茵扩张计划的一小部分而已。2006年,玖龙纸业在重庆的生产基地建成投产,这个位于中国大西南腹地的生产基地很快就发挥出了它的能量,给玖龙纸业的高速发展又增添了一个“发动机”。

2008年,张茵把越南纳入了自己的事业版图,成功拓展国外生产基地。

在此之后,玖龙纸业加快了在中国扩张的步伐。除了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长江三角洲的太仓以及位于西南的重庆等三个地方排兵布阵之外,又把目光瞄向北方重镇天津。2009年,天津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初期年产能将达80万吨,并将分阶段逐渐增加到400万吨。

玖龙的下一个生产基地会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张茵的步伐不会停下来,她还会继续自己的扩张之路。与盲目扩张绝缘

企业在进行扩张的时候,往往剑走偏锋,偏离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专业领域,扬短弃长,盲目扩张,进而陷入经营困境之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史玉柱的巨人集团。

1989年,史玉柱研究生毕业,以身上仅有的4000元和自行开发的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开始了创业历程,仅用了4个月就赚了100万元。1991年,史玉柱成立了巨人集团,开始了迅猛发展,很快就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然而,到了1993年,巨人集团的发展战略开始出现了转移。当时正值全国房地产市场大热,史玉柱认为这对于巨人集团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于是决心拓展房地产市场。1994年初,巨人大厦动土。史玉柱最初的设想是建一栋18层的办公楼,然而,随着他自信心的膨胀,这栋楼从18层一直建到了38层、54层、64层甚至70层。最后,史玉柱甚至希望将其建成为珠海的地标性建筑,建成全国最高的大厦。而投资也从原来的2亿元不断增加,一直增加到了12亿元。与此同时,巨人集团还跨入了生物工程产业。由于管理不善,巨人集团旗下的康元公司累计损失高达1亿元,而兴建大厦的资金主要是来自康元公司的收益。然而,不断地抽血使得康元公司也失去了造血功能。到了1996年下半年,巨人集团的资金链断裂,巨人集团轰然倒塌。史玉柱从亿万富豪一下子沦落为“全国最穷的人”,他用5年的时间演绎了一个企业盲目扩张致死的经典案例。

然而,张茵的扩张策略与史玉柱“赌徒式”的扩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扩张的时候,张茵始终保持理性,绝不盲目,跟随需求的增长而扩大产能。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如何扩张,张茵始终坚守在造纸领域,专注于废纸环保造纸,绝不偏离自己的主业。

同时,张茵还明确了一个基本发展思路:追求规模效应,扩大辐射范围,在扩张高峰期过后,把重点放到内部精细化管理方面,使扩张与管理尽量做到协调一致。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张茵的扩张一直保持着非常稳健的步伐。

张茵希望将玖龙纸业打造成一个百年企业,她给玖龙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在环保造纸领域继续发展并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夯实玖龙的根基。香港上市,股市风云再起

2005年,伴随着张茵的迅速扩张,玖龙纸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已经攀升到了79.5%。资产负债率指的是一个公司到了年底,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它表示在一个公司的总资产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负债的途径筹集的。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公司里,79.5%的总资产负债率是一个十分不平衡的比例。到2005年年底,玖龙纸业的流动负债比流动资产多了将近20亿。这也就意味着,玖龙纸业一年里需要偿还的债务比可以动用的资产多了20亿。

必须要马上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

玖龙纸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然而,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游刃有余地把这个难题解开呢?摆在张茵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上市融资!锁定香港股市

其实,早在2003年,玖龙纸业的老对手理文造纸上市的时候,张茵就深受触动,并清楚地认识到了上市的必要性。然而,当时玖龙纸业还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因此,上市计划也就一拖再拖了。

既然已经下定了上市的决心,接下来张茵需要思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哪里上市?是登陆纳斯达克,还是投靠纽交所,抑或是选择香港联交所?这些证券交易所都各有各的优势,但是,张茵在权衡取舍的时候,坚持了这样一个准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张茵最终锁定了香港联交所。玖龙纸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国市场,因此在香港上市,无论是地缘、人员还是语言上都比较相近,而且在文化上也是相通的。不仅如此,香港联交所还聚集了一大批对中国十分了解的分析师,他们掌握中国的市场情况,也熟悉中国企业的特点,因此,往往能够给出中肯而有效的建议。

两年后,张茵受邀参加了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以“中国企业的成长与挑战”为主题的CEO论坛,并发表了一篇名为《资本市场,壮大企业自律》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张茵讲述了自己选择在香港上市的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把香港的证券市场作为海外融资的首要平台,这就是因为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有以下几个优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