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启迪的智慧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8:26:16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有启迪的智慧故事

最有启迪的智慧故事试读:

善于体验的盲人

集市上有个商人在卖罐子,他卖的罐子有白色和黑色两种。商人不停地向过路人叫卖:“快来买呀,多好的罐子呀!两元一个白罐,三元一个黑罐,快来买呀。”

这时来了两个盲人对商人说:“我要买一个罐子。”商人问:“你要白罐还是黑罐?”盲人说:“我要买一个黑罐。”说着便从口袋里摸出三块钱给了商人。商人接过钱,眼珠子一转,竟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把一只白罐子递给了盲人。他想,反正盲人又看不见罐子的颜色,我给他哪个他就得拿哪个。

盲人接过罐子仔细地摸了一遍,又蹲下身摸了摸地上的罐子,然后大声对商人说:“你卖给我的不是黑罐子,而是白罐子。”

商人听了大吃一惊,心想:他明明眼睛看不见东西,却怎么知道我给他的是黑罐还是白罐呢?难道是他故意在试探我?商人装作理直气壮地说:“你放心吧,我给你的真的是黑罐。”

盲人生气地说:“你这个骗子,你以为我看不见,就无法分辨黑白了吗?你自己摸摸看吧。”这时,集市上许多人都围了过来,听了盲人的话,再看着他手里拿着的白罐,都纷纷指责商人。商人只好换了一只黑罐给他。

有人好奇地问盲人:“你的眼睛看不见,你又是怎么知道商人在撒谎呢。”盲人笑着说:“摸一摸就知道了,在太阳底下摆着,黑罐肯定比白罐热一些。”

大家都很佩服盲人的聪明和智慧。

搜集智慧的乌龟

从前有一只乌龟,想要独占全世界的智慧,做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它想让所有动物,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得不向它请教。

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到世界各地搜集智慧。凡是搜集到的智慧,他都装在一个葫芦里,然后,用一卷树叶把葫芦口紧紧地塞住。

有一天,它觉得已经搜集完了所有的智慧,但是又害怕被别人窃取了,便决定把这个葫芦藏到一棵谁也爬不上去的高树顶上。

它来到那棵树下,在葫芦颈上系上一根绳子,把绳子两端打上一个结,然后将这个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就努力往树上爬去。它爬呀爬,却怎么也爬不上去。

这时候,它听见有人在背后发笑。它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猎人正在瞧着它。“朋友,”那位猎人说,“如果你真想爬到树顶上去,为什么不把那个葫芦挂在后面呢?你不觉得这样葫芦妨碍你的攀爬吗?”

听到这个建议,乌龟感到非常羞愧: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智慧啊!可是自己呢?却愚蠢地认为已经把全世界的智慧都搜集完了。

晏子出使楚国

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楚国威震诸侯,各国都很害怕,纷纷派出使者主动与楚国结交。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也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派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当时正在鼎盛时期,根本不把齐国看在眼里。按说,晏子当时任相国,访楚表示友好,楚国也该派相应的官员出城迎接才是。但楚灵王得知齐国使臣晏子身材矮小,听说晏子求见,就决定戏耍他一番。楚吴王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让晏子进来。晏子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你们代我转问大王,这是什么国?”守门人报告给了楚灵王,楚灵王无话可说,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国宫廷门前,遇见楚国的许多达官贵人,他们各个衣冠楚楚,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还对晏子说:“你贵为相国,出使外邦穿着破旧的衣服,拉车的马又很瘦,难道你的俸禄很少?”

晏子讥笑他说:“你的见解太肤浅了。我自从当相国以来,父族皆穿皮裘,母族都能吃肉,妻族也无冻饿之虑。民间之士,靠我晏子维持生活的有七十多家。我家生活俭朴,但族人的生活比较富裕;我穿着简朴,但我周围的亲友都丰衣足食。这正好显示了君主的恩宠,难道不是我应该做的吗?”

楚王见了晏子后,存心再奚落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一口气可以成云,挥一把汗如同下雨,行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怎么能说缺人?”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晏子便反唇相讥:“敝国派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子矮小,又不是贤士,所以才被派来楚国。”

楚灵王见晏子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但也对他无可奈何。

临到设宴相待时,楚国有别出心裁,安排了一幕丑剧来侮辱齐国人。

宴会进行不久,忽然有几个武士,捆着一个囚犯从殿下走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这是个齐国人。”灵王问:“犯什么罪?”武士答道:“当强盗,抢劫。”灵王便转过身来问晏子:“齐国人当强盗,是不是成了习惯?”

晏子知道楚王是故意侮辱他和齐国,便说:“大王听说过没有?淮南的橘柑种到淮北,味道就会由甜变苦。为什么会变呢?因为南北水土气候都不相同。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出生在齐国,能够安居乐业,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国就变了,不是当窃贼就当强盗,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楚灵主听了晏子的回答,沉默了很久没说话,心中感到很不是滋味儿。但他最后由怒而喜,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应对,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出使任务完成后,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又隆重地送晏子回国了。

曹冲巧用石块代称大象

曹冲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小时聪慧异常,善于动脑筋,而且他心地善良,深得曹操的疼爱。

曹冲6岁那年,东吴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大象运到的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前去观看,曹冲也在其中。

大象是南方的一种动物,北方人很少见到,都感到新奇。

曹操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有些好奇,就想知道它究竟有多重,就问身边的文武官员:“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刚才还振振有词的众官员,听到问话一下子变得哑口无言了。大家都感到象的体积太大了,一时想不出办法来。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文官说:“做一杆大秤,用房梁那么粗的大树当秤杆,或许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来。”

人们纷纷说:“这个方法不行,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秤杆连大象一起抬起来呢?”

这时,曹操帐下的猛将许褚走上前来,大吼道:“有办法了,我把大象用刀砍了,一块一块地称,不就知道象的重量了吗?”

许褚的话一说完,大家“轰”地一声大笑起来。有人挖苦说:“你这个办法很高明,但是这头珍贵的大象却不见了。”显然人们都不同意他这个办法。

曹冲一言不发默默地站在一旁,紧锁双眉,思索着称象的办法。片刻,曹冲走到曹操面前,胸有成竹地道:“父亲,孩儿想出办法来了,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见是自己的儿子曹冲,笑着说:“冲儿,大人都想不出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说说看。”

曹冲叫人把大象牵到河边,对着一条大船说:“我们可以把象牵到这条大船上,船一定会下沉。等船稳定下来,让人在船舷边用刀子在齐水面的地方刻上记号。然后,牵下大象,再往船里装石头。等装的石头重量达到吃水的记号时,再称出船里石头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吗?”

人们照曹冲的方法,很快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操异常高兴,称赞曹冲说:“冲儿的办法好极了!”在场的官员们无不投来敬佩的目光,夸奖他有超人的智慧。

沈括幼年博学终成大器

沈括从小聪颖过人,酷爱读书而且勤奋刻苦,在母亲指导下,他遍读家中藏书,对只是更产生了浓厚多兴趣。

沈括的少年时代,还随父亲走过许多地方,这种经历不仅使沈括开阔了眼界,而且使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沈括虽然博学广游,但由于童年和少年时兴趣广泛,对家中所有藏书并不精通。

沈括在24岁时,因父亲而得官为沭阳主簿。这为他进一步增加阅历,扩大见闻,取得科学技术第一手素材提供了好的条件,入仕后的沈括依旧勤学不止。

他在沭阳任职时,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亲自考察绘制图画,治理了沭水河,消除了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

沈括后来中了进士第一名,在昭文馆编校书籍。他在昭文馆利用职务之便,抓奸时间阅读了大量馆藏书籍,尤其深入研究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学。

一个编校书籍的青年官员,在天文方面如此下苦功夫,不由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昭文馆的馆长向沈括提出几个天文学问题,沈括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使沈括在进入昭文馆的当年,就被宋神宗钦命为提举司天监,指派他负责改造浑天仪。司天监是中央政府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沈括推荐了平民天文数学家卫朴入监修历,并起用了一批士人,为他们分科进行技术培训,学成后分配在监内工作。

沈括与卫朴互取所长,通力合作,终于修成了《奉天历》。沈括在晚年提出了更为先进的“十二气历”。

晚年的沈括,把一生对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数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造册出书,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最终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15岁留日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1971年),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杰出的地质学家。解放前,李四光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及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

李四光小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很懂事,他一边在父亲教书的私塾念书,一边帮助妈妈干许多家务劳动——带弟妹、挑水、砍柴、舂米。

艰苦的环境,不仅培养了他勤奋、努力学习的好习惯,而且造就了他坚强不屈、刻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李四光14岁时,父母决定送他到武昌高等小学考试,李四光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爸爸,我一定要参加考试,争取考上。”

父亲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开心地笑了。

不久,李四光告别了父母兄妹,独自一人乘船去了武昌。果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昌高等小学录取了。

提起这次考学,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呢。他在填写报名表时,由于疏忽,把年龄填在了姓名一栏里,又没有钱再买一张报名表,所以,他灵机一动,把“十”改成“李”,然后在“四”后面加上了一个“光”字,后来李四光也就成了他的学名。

李四光第一次走进学堂,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课程表上有许多私塾里从来没学过的知识,如算术、历史、英语、地理、日语等。来上课的老师都十分严肃,老师在课堂上常说:“同学们,你们能来这里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大家勤奋学习,学得好的同学,省里还会派官费(即公费)出国留学。”

李四光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对每一门功课都不放松,学得十分认真,而且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同学们特别佩服他,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在当时,能到外国高等学府去读书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李仲揆要到日本留学了!”“这孩子小小年纪,还真有本事啊!”

李四光出国留学的消息不胫而走,全镇上下都知道有个孩子要出国留学了,都前来道喜,李四光儿时的伙们笑嘻嘻地说:“仲揆,我们是从小在一起的朋友哟,你以后升官发财,可别把咱们给忘掉了!”

长辈们却语重心长地说:“仲揆啊!你可是我们这个镇上的才子,出去一定要好好学习,大伙都盼着你的好消息呢!”长辈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李四光,他对大家说:“请放心,你们的话我一定会记在心上的,我一定好好学习,为中国人争气!”

李四光就读于日本大坂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无论严冬还是酷暑,他从不放松学习。

1910年,李四光回到祖国。作为热血青年的他,洋溢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学成报国的决心。

可是,当时中国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卑躬屈膝,科学根本无法运用到生产中去,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想振兴中华、大展宏图的李四光,此时心中十分苦闷。

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再次出国留学。这次他去了英国,先是学习采矿专业,然后又转到地质专业。他想,总有一天,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能为祖国服务。

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了6年,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得到他的导师包尔顿教授的高度赞赏。

解放后,李四光运用所学的地质力学在大陆找到了石油,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说法。

李时珍慧眼辨茯苓

幼年的李时珍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药,帮助父亲抄写药方,自幼就获得了许多药草知识,并深切体会到人们对医生和医药知识的迫切需要。

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李时珍并不热心功名,相反,他特别喜欢医药学,常常背着父亲攻读医药书。

为了考察入药的植物,李时珍决定亲自外出采访药草。他与师弟庞宪同行,到处寻访名医。

有一天,他们骑着驴,跑进一条山道,见两旁山谷里生满了松树,一个个身如鳞甲,叶似猪鬃,都是生长了几十年几百年的高大老松。他们边走边看,一会儿,李时珍开口说:“庞宪,你瞧,这里的松树同刚才见到的不一样,都长得干巴龇裂的。”

庞宪抬头,见前面树林里,果然有几棵松树,叶子都已枯黄凋落,便随口答道:“怕都是病松吧!”

李时珍摇摇头,说:“这不是平常的病松,那树根下面的土为什么不像别的地方那么硬实,我猜那里面有茯苓,我们过去挖起来看看。”

李时珍跟着师弟走进松林,围着树走了两圈,看了看土色,选定了一块地方,指给庞宪看。庞宪就用锄头使劲地挖,果然挖出一颗有番薯大的褐皮茯苓来。

庞宪高兴地说道:“书上说,多年松脂化为茯苓,这就是吧!”

李时珍看到松林里很多松树都已凋败,便指着这些松树对庞宪说:“这里的茯苓都是人种的,你瞧这一片全是。这里一定有种茯苓的人家。”

李时珍赶到镇上一打听,果然茯苓是人们种植的。

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走遍了大江南北,亲尝百草,遍访名医,最终撰写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明朝杰出的医学家。

苹果落地的“引力”

牛顿从小对茫茫宇宙就非常感兴趣,长大后,他在研究天体运动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着,要找到使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的神秘力量。有一天,一件突然发生的小事,促使牛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那是1666年秋季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牛顿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就来到沃斯索斯普村庄园的小花园里,一边晒着暖和的太阳,一边思索着天体运动法则的问题。他身后是一棵很大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微风一吹,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过,十分诱人。可是牛顿对眼前的美景无动于衷,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月球是人类最为熟悉,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如果天体运动的法则对任何星球都适用的话,只需弄明白地球和月球的运行关系,不就都明白了吗?可是,这个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牛顿一面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一面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忽然一阵风吹过,一个大苹果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恰好砸在牛顿的头上。“啊!谁在打我?”牛顿从睡梦中惊醒,吓了一跳。他环顾四周,以为谁在打他。可是四周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果树的叶子在慢慢地晃着。于是牛顿没有理会,又低头思考起来。“咦?一只大苹果。”

牛顿拾起脚边的一只大红苹果看了一会儿,又向上看着满树的苹果。“哦,原来是你们在捣蛋!”牛顿笑呵呵的对着苹果树说。

突然,牛顿像是想起来什么似的,愣愣地注视着手里的这个“天外来客”,若有所悟,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掉,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落在树的正下方呢?”

牛顿思考着这个问题,思绪飞到了月亮,飞到了茫茫的宇宙……他手中的苹果,也已经变成了月球,变成了行星,变成了茫茫太空中的一个个天体。

牛顿坐在树下,对着苹果沉思了许久,突然,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只因为地球在用力往下拽它,在吸引着它。”“可是,苹果是因地球的引力而掉在地上的,为什么月球就不会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而掉下来呢?”“又是什么样的力使它们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运转呢?难道是因为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比苹果和地面的距离大的缘故吗?”

牛顿百思不得其解。“地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种力量有没有极限呢?”

一个又一个疑问困扰着牛顿。

忽然,牛顿想到了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

首先把一块石头用一根绳子绑住,然后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手上,再用力地甩,石头就会绕着圆圈打转。

牛顿想:“如果把人看成是地球,而石头就是月球,石头绕着人转,那么绳子也就相当于地球引力,石头越大,转起来越费力。”“这样,就可以了解到月球为什么保持一定的距离,环绕地球转,而不会飞走或掉到地球上来了。同样的道理,太阳与地球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引力。而宇宙中的其他星体之间,也被这种引力吸引着,有规律地运动着。”

牛顿一下子开了窍似的,悟透了宇宙运动规律,于是万有引力就这样被发现了。牛顿悟出了这个道理,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可是,他的思考并未因此止步,仍在思考着地球、月球、太阳之间存在的这种力会不会改变。

牛顿又想到了开普勒的第二法则:假如有一个行星,它环绕地球一周用27年,那么它和地球的距离就是太阳距离的9倍。

牛顿运用这个法则反推回去,结果发现了有名的“逆二乘法则”。运用这个法则,可以推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后来,科学家运用这个定律,测算出了彗星出没的时间,并相继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等。

有强烈好奇心的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年),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他是犹太人,26岁获博士学位,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爱因斯坦因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迁居美国。

爱因斯坦两岁时,他们全家搬到了慕尼黑。他的父亲靠几个阔亲戚资助开了一家小厂,但他喜欢看书,不善经营,导致小厂几次破产。所以,他们一家的生活时常处于窘困之中。

转眼间,爱因斯坦已经3岁了,他自然卷曲的头发又黑又亮,宽阔的额头的下面是一双深陷的、异常明亮有神的棕色大眼睛,略带鹰钩的鼻子,使他显得十分活泼、机灵。

可是,年满3岁的小爱因斯坦不大会说话,这让全家颇感忧虑。

无论父亲和母亲怎样帮助和训练,也不见效果。年轻的父亲焦急万分,难道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天生的痴呆?

看着孩子一双充满稚气和灵性的大眼睛,他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一点。

在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小的花园,附近几家邻居的孩子经常来这里和爱因斯坦兄妹一块儿玩耍。

这些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学着军人的样子,列队步行,然后,分作两伙“打仗”玩。

一时间,花园变成了“战场”,积木和水果、土块变成了“炮弹”。孩子们你来我往,追逐着,嬉戏着,杀声震天,场面非常热闹。

爱因斯坦从来都不参加这种游戏。每当“战斗”即将开始时,他都会找一个角落,拿出他十分喜爱的纸板,一遍又一遍搭房子。慕尼黑城里所有爱因斯坦能够记住的主要建筑物,都是他的参照物。

很快,孩子们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叛逃,他们觉得难以理解:这么好玩的游戏,他竟然毫无兴趣,而是一个人在那儿摆弄那些破纸片。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爱因斯坦已经5岁了。一次,爱因斯坦病了,感冒发烧,医生嘱咐要多休息。一连3天,爱因斯坦把所有的书籍和玩具,都重新摆弄了好几遍,直到腻烦为止。手里边没有可供玩弄的东西,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似乎躺不住了。

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个指南针,送给儿子。

起初,爱因斯坦并没有在意。他漫不经心地拿起指南针,只见中间那根红色的针在轻轻抖动,但总是指着北方这一个方向。

爱因斯坦无意之中,把指南针调了一个方向,奇迹又出现了:那根红色的指针仍然指着北方!

他坐了起来,把指南针猛烈地调过来调过去。可是不管怎么转动,那根红色的指针仍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

爱因斯坦大吃一惊,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针翻过来、调过去地细细查看,没有特殊的东西,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说后来的爱因斯坦对科学有着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话,指南针无疑是唤醒他对科学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兴趣的开始。这种平凡而又神圣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学家成长的必需的动力。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爱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他是爱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启蒙老师之一。

叔叔对这个不爱说话但很聪颖的侄儿非常疼爱。他本人是一个电气工程师,十分喜欢数学,而且颇有造诣。

每当闲暇之时,叔叔都要给爱因斯坦讲数学原理,然后,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目,让小爱因斯坦计算。

有时,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远远超过一个5岁孩子在正常理解能力的难题,然后,眯着眼睛故意逗小爱因斯坦:“怎么样?想试一试吗?”

每次,爱因斯坦都瞪着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回答:“当然!”

此后,就是爱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计算。有时候,他已经上床睡觉了,但当想起了什么时,也要起来在灯下计算一番。

别人看他这样,很为他难受。可爱因斯坦从来都不把这看作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他在计算过程中领略到了科学的奥秘和创造的快乐。这一点,在他每次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感受尤其强烈。

几十年过去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凭着对科学的执着,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曹冲用割衣之计救库吏

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不仅聪明过人,还很有同情心。

有一次,曹操心爱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了一个小洞,管仓库的官吏十分害怕。他知道,这事要是让曹操知道了,说不定自己的脑袋都会保不住的。他想了好大一会儿,最后决定把自己绑起来,主动到曹操那里请罪,恳求他宽恕。

在路上,库吏正好遇上7岁的曹冲。曹冲看到他被绑着,还愁眉不展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道:“你这是怎么了?能告诉我吗?”

库吏便把老鼠咬破曹操马鞍的事告诉了曹冲。

曹冲听后,想了想,对库吏说让他后天正午时分到曹操那里去交代实情。还说,这样做了准保他平安无事。听了曹冲的话,库吏便半信半疑地回去了。

曹冲回到自己的房间,找出小刀,在自己穿的单衣上,一连割了几个小窟窿,像老鼠咬的一样。第三天中午,曹冲穿上一这件破单衣,来到曹操面前。曹操见这个整日活泼的孩子,今天却一脸的不高兴,觉得很奇怪,就问:“冲儿今天怎么不高兴呀?”

曹冲指着身上的破单衣,不高兴地说:“父亲,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几个洞。听人说,衣服被老鼠咬了很不吉利。我的衣服被咬了,这可怎么办呢?”曹冲边说边哭了起来。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忙安慰说:“原来是这样呀,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别人都是胡说的,哪有这种事情呢?你不用再为这点儿事苦恼了。”

曹操的话音还没落,那个库吏便走进来跪下,说:“丞相,您的马鞍子被老鼠咬坏了,请丞相治罪。”

曹操听后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上了小儿子的当。他本想发火,可想到刚才自己说的话,也只好饶恕了那个库吏。

触龙巧妙攻心劝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国起兵攻打赵国,秦国攻下了赵国三座城池。当时,赵国太子刚刚登基,国家大事由太后办理,由于国家衰弱,面对秦国的攻势,只好向齐国求援。齐人说:“一定要让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才发兵。”

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最受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他,就没有答应。齐国不肯发救兵,赵国大臣极力劝谏。太后难舍爱子,明明白白地告诉左右大臣,说:“谁还敢来劝说让长安君做人质,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听了太后的话,大臣们谁都不敢去劝谏了。

太师触龙打算求见太后,说说这事儿。太后正在发怒,她气冲冲地坐在那儿等着触龙进来。

触龙迈着小步慢吞吞地走进来,坐下,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已经有很久没来看太后了,想自己原谅自己,又恐怕太后身体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行动也要靠小车推着呐。”

触龙又问:“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只吃米粥罢了。”太后脸上的怒气这时稍稍有所缓解。

触龙对太后说:“我的儿子年龄很小,没有出息,但我老了,私下里最疼爱他,希望能给他补一个宫廷侍卫的缺职,并希望在我还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我在这儿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请求。”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最小的儿子吗?”

触龙回答:“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太后笑着说:“胡说,哪里能跟女人相比。”

触龙说:“我私下里认为,您疼爱长安君远远不及疼爱您的女儿燕后。”

太后说:“你说错了,我疼爱燕后没有像疼爱长安君那么深。”

触龙说:“父母越是疼爱儿子,那么也就越长远为他的将来打算。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抱着她的脚哭泣,因为一想到她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就忍不住悲伤啊!燕后出嫁以后,您时常思念她,祭祀祖先的时候还会为她祈祷说:‘千万保佑她,别让她被赶回来。’这难道不正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将来能在燕国为王吗?

太后说:“是啊。”

触龙又说:“从现在算起向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继续当官的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因为他们的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而且还拥有许多国家的重器。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重器,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借什么在赵国存身呢?”

太后终于醒悟,她说:“是啊是啊,那就随便你派他做什么吧。”

就这样,赵太后准备了上百乘车辆给长安君,派他去给齐国当人质。齐国见赵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就立刻派出了支援赵国的兵马。消息很快传到了秦军耳朵里,秦军无奈只好撤兵了。

爱动脑筋的王戎

王戎3岁那年,元宵节晚上,家人背着王戎去看花灯。大街小巷,到处挂着式样精巧、竞放异彩的灯笼。十字路口更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家人背着小王戎看了很久才挤出人群。

小王戎看到家人背着他向一个僻静的小巷里走去,觉得很奇怪,低头一看,呀!背他的竟是一个陌生人!他想起父母说的有拐卖小孩的贼。心想这人定是个贼,趁看灯拥挤,人们不警惕,便把自己弄到他的背上。

小王戎心里害怕,可是他没哭也没叫,不声不响地把自己小辫上的红头绳解下来,在贼的帽子上悄悄系好。等穿过小巷,到了另一条人多的街上,王戎就高喊起来:“快捉住他,他是贼!”那个贼吓了一跳,丢下王戎,钻进人群里逃跑了。

正在这时,几个巡夜的官兵来了。他们问王戎那个贼什么样子,王戎说:“我在那个贼的帽子上系了红头绳,快去捉他!”

王戎被送回家时,那个拐卖小孩的贼也被捉住了。

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到临沂城外去玩耍。

此时正值农历6月,太阳热辣辣的。他们走了一段路,觉得都口干舌燥。突然,走在前面的一个伙伴高喊起来:“看,前面李子树上有李子!”王戎抬头向前一看,果然在路旁有一株李树,树上结满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