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9:45:55

点击下载

作者:王恩保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作者:王恩保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4-01-16ISBN:9787101098167本书由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附光盘)》是一本吟诵方面的基础教材和参考书,现就这本书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书名《中华吟诵读本》的“中华”二字有三层含义:1.“中华”泛指中华各族人民,“吟诵”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用“中华吟诵”来概括,比较恰当;2.本书所收录的吟诵录音来自全国各地,用“中华”二字来概括它也很得体;3.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所以“中华”又是“中华书局”的简称。因此,我们把本书定名为《中华吟诵读本》。

二、关于吟诵

1.我们对吟诵的认识。“吟”和“诵”在先秦时代都是单音节词,没有组合在一起。在唐代,“吟诵”作为双音节词出现的次数还很少,甚至到了清朝,所用的次数也还不多。“吟诵”这个词收入词典是很晚的事情。《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中,只收了“吟咏”和“吟哦”两个双音节词,并没有收“吟诵”。首先收录“吟诵”这个词的是《汉语大词典》,〔1〕把“吟诵”释为:“泛指读书;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随后2005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才正式收录“吟诵”这个词,释文为“吟咏诵读”。2010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成立,正式确定“吟诵”一词的内涵为吟咏加诵读。

关于“吟诵”概念的解释,吟诵学界仍在热烈讨论之中,众说纷纭。本书编者认为,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形象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又是欣赏和创作古诗文的手段。

2.关于“念”、“诵”、“吟”、“唱”。

与吟诵相关的词语,常见的有“念”、“诵”、“吟”、“唱”,说的是四种不同的表现方式。(1)“念”偏重于文字自然的读音,较少加以修饰;(2)“诵”,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表达古诗文的情意,对汉字的四声、平仄、韵脚、节奏、情趣都要有所体现;(3)“吟”是哼唱,曼引其声,透过声音的延长把诵读所能传达的内容更加强化,与音乐的结合也向前推进了一步。“吟”已具有简单的曲调,可以自由拖腔,但在根本上仍然属于语声,和吟者的心声同步。(4)“唱”即歌唱。古典诗词的歌唱以曲调表达诗情,渲染词意。它和“吟”的不同点在于:“吟”重诗文,注重按字行腔;而“唱”的曲调有独立表现力,注重音乐形象。总的来说,吟诵就是介于念读和歌唱之间的一种表现方式,既有诵的元素,又有唱的元素,既不同于诵,也不同于唱,是一种特有的口头表现诗文作品的艺术方式。

3.狭义与广义的吟诵。

一般认为,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吟诵,指古代私塾、书院等代代相传的读书方法,这种吟诵是在“诵”的基础上加上了“吟”,有人又称之为吟咏,例如本书中朱家溍吟诵的张继《枫桥夜泊》和王利器吟诵的朱熹《观书有感》;广义的吟诵除吟诵(或吟咏)之外还包括吟唱。所谓吟唱,就是较吟诵(或吟咏)更接近歌唱,有一些吟唱是依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谱改编的,也有在继承传统吟诵的基础上谱写的具有吟味的新曲调,如劳在鸣的李商隐《无题》(相〔2〕见时难别亦难)、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和本书中林媛吟唱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中华吟诵读本》的书名中的“吟诵”二字,是指广义的吟诵,而书中具体音频在分类排列上则采取狭义的吟诵概念。

4.吟诵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

吟诵是我国古代读书人诵读诗文的方法,有几千年的传统。《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周代的国子之教中有“兴、道、讽、诵、言、语”;《诗经·大雅·烝民》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足见,“诵”的起源是很早的。至于后来的“诵”是如何逐步衍生为朗诵和吟诵两个分支,“歌”和“吟”的结合又是如何形成了后来的吟唱,至今还没有研究得很清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诵读的方式也随着历代语音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对于吟诵,我们不能笼统地讲“保存古代的吟诵”,就像汉魏之时已无法复原和沿用西周雅乐,唐朝也无法真正复原和沿用被唐人视为乐歌正宗的两汉和魏晋乐府。在吟诵上,我们也无法用所谓“古音”去吟诵诗文,因为“古音”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唐宋古音不同于先秦古音,明清古音也不同于唐宋古音。我们主张学习吟诵要与时俱进,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包括当今一些方言的语音来学习吟诵,而不是一味提倡复古,实际上,也无法做到复古。当然,有些方言还保存着入声、浊声母和尖团音,甚至保存着中古的韵母系统或声母系统,这些方言区的人用方言和本地传统的吟诵调来吟诵古诗词,不仅无可厚非,还能表现出一些特有的韵味。他们这样做,并不等于复古,而是发挥他们方言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提倡普通话吟诵的同时也不能排斥方言吟诵。本书在收录普通话吟诵调的同时,也收录了少量的方言吟诵调,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三、近体诗的吟诵节奏

近体诗的吟诵非常注意行声中的节奏点。如七言绝句,吟诵节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根据平起、仄起得不同分为“二四四二”〔3〕或“四二二四”格式,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是七绝句每句的第几个字需要停顿或延长。例如“二四四二”指第一、四句的第二字与第二、三句的第四字,一般需要在节奏点上作适当的停顿或延长,如本书收录的萧善芗、王文金、陈贻焮吟诵的李白《早发白帝城》;“四二二四”的格式以此类推,如本书中华锋、彭世强吟诵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种是“二二二一”格式,指七言绝句的每一句都以第二、四、六、七字为节奏点,或停顿,或将节奏点上平声字音适当延长,如本书中陈少松吟诵的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三种是“四三”格式,指七言绝句每句前四字一顿,第四字为主要停顿或延长处;后三字一顿,句尾字为主要停顿或延长处。如本书收录的袁行霈吟诵的王昌龄《出塞》、韦应物《滁州西涧》。另外,像五言绝句的“二二一”、“二三”格式等,可以此类推,书中每首诗词都有吟诵说明,这里不再详述。介绍这些格式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把握诗篇的节奏,从目前尚存的传统吟诵调来看,各地吟诵的节奏点是有差异的,吟诵者在实际吟诵时也会有局部的变通和灵活性,不妨各自体会,相互交流。

四、吟诵的功用

1.吟诵有利于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词的精神感化力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两三千年以来,我们的先人创作了成千上万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是历代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源泉之一。但从语言的声音美角度说,纸面上的诗词不够鲜活,吟诵出来,可以使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得到更好地表现,从而渗透到人的灵魂中去。中国一直存在着诗教的传统,而吟诵作为诗教的有力工具,让人们的道德和情操更加完善。从小普及吟诵教育,既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古典诗文,又能让他们逐渐领会古典诗文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少年在长期坚持古诗文吟诵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修养将会得到提高。

欣赏诗文是一种主动的精神活动,而吟诵是欣赏者对诗文作品的一种有声的玩味,吟诵者要么是作者自己要么是读者。如果是作者,那就是“新诗改罢自长吟”,就是创作推敲自己的诗文,有自我陶醉的意味;如果是读者,读者总要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所读诗文的意境结合起来,产生共鸣,才能对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吟诵的过程就是逐渐地加深理解的过程,每吟诵一遍往往都有新的体会。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学会吟诵诗文,是一种终身的享受,在以后人生的各个阶段,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吟诵去体会诗文的意境和内涵,对诗文做更深刻的诠释。

2.学习吟诵,也是帮助青少年尝试创作旧体诗词的手段。

早在唐代,吟咏就是创作古诗的工具。唐朝诗人贾岛曾经写了这〔4〕样一首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把毛笔和砚台比作辘轳,而吟咏就是辘轳上的井绳,要想文思泉涌,就得每天作诗,并用吟咏来触动和感发诗兴。清代曾国藩说得更具体:“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朗朗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5〕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吟”,表面字义是“哼唱”,实际上是指创作。就是说,能把唐诗三百首都吟诵出来,让这些诗在脑中扎下根,就会逐渐地培养起写作旧体诗的能力。这种通过吟诵酝酿和创作旧体诗的过程,在宋元明清的书院、私塾和家庭教育中,是很常见的。现在八十岁以上的人有不少就受过这样的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教学方式,虽然目前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教育把这个优良的传统恢复过来,不但让青少年能吟诵古典诗词,还能让他们创作出旧体诗,让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后继有人。

3.吟诵可以丰富和扩展中小学古典诗文的教学方式。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1912年以前,吟诵在私塾童蒙教育中占有主导位置。1949年以后的语文教学,吟诵基本被丢弃而代之以普通话朗诵。“朗诵”概念产生于唐宋时代,历史悠久;现代的朗诵是由古代的诵和朗诵发展而来的,方兴未艾。朗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949年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中朗诵所做的贡献不能抹杀。在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汉语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朗诵是很有效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古典诗文方面,也有它的长处,朗诵能让读者和听者把握和听清楚每一个汉字的发音,有利于把字音和字形对照得很清楚。当然,朗诵也有它的局限性,古诗词和古文的韵律、平仄、篇章结构,有时候朗诵不能够全都表达出来,特别是普通话入声字消失之后,强调反映古诗词入声之法的吟诵往往更能表现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同时,吟诵比朗诵具有更浓的音乐美。朗诵和吟诵各有所长,不可替代,本书朗诵和吟诵并重,每一首诗都配了朗诵和吟诵的音频。这些音频,可以作为教学的实例,供学习者聆听。并不是每个音频都是十全十美的样板,朗诵也好,吟诵也好,学习者可以选取自己所喜欢的音频,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吟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古诗文的内涵并声情并茂地融入到吟诵中去,让学生陶醉在吟诵的美好声音里,从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种以吟诵为桥梁的“快乐教学”,从目前全国各地正轨的教学实验看,效果是积极而显著的。

五、吟诵教学的两个注意点

1.从听吟诵音频开始教学。

随着当前国学普及工作的展开,全国各地重视经典和传统诗文的力度不断加大,怎么吟诵古典诗文,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华吟诵读本》作为古诗词吟诵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对于小学教学规定的篇目,我们在简要的注释、讲解后,每一篇都配了不同吟诵调的吟诵音频,目的是希望对青少年学习吟诵有所帮助。本书所配的吟诵音频,虽然篇目只限于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但并不等于本书只能供小学生学习。小学老师、家长以及其他爱好吟诵的人,都可以通过本书来学习吟诵。书中的各种解说,小学生未必都能看懂,因此,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音频为主,提倡教师和学生们多听、反复听。感性的渗透比枯燥的讲解更重要,让学生们从模仿开始而逐渐掌握吟诵调和吟诵的基本要领。

2.深化吟诵教学要持之以恒。

搞吟诵教学需要持之以恒,逐步深入。吟诵的学习从听音频慢慢模仿开始,逐步引导和培养兴趣,先立足于传统吟诵调的学习,而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意趣;既不能将吟诵玄妙化,也不能将吟诵简单化;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急功近利,一知半解就急于“创新”。再说,吟诵这一古老的读书方式现在仍然在发展变化之中,需要我们继续进行调查和探索。这对进行吟诵教学的人尤其重要,应该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古代吟诵的发展历史,了解近百年来吟诵跌宕起伏的历程,还要对推广吟诵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怎样既继承传统又面向当代、既保存传统的方言吟诵又探索方言吟诵向通语吟诵的转化、既保持古典吟诵的典雅又让青少年乐于接受等,这些都需要在推广吟诵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王恩保于北京语言大学一枝斋2013年11月16日注 释

〔1〕见《汉语大词典》1993年11月第一版。

〔2〕见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这是华锺彦先生在《关于近体诗的读法》中首先提出来的,见《古诗文吟诵集粹》,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30页。

〔4〕贾岛诗《戏赠友人》,见《全唐诗》571卷。

〔5〕《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弋阳军中》,详见《曾国藩家书》,大象出版社,2011年出版。凡 例

篇目与正文注释

1.《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附光盘)》依据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推荐背诵篇目75篇编纂。所选篇目按时代顺序排列,标明朝代与作者,没有明确作者的则注明时代和体裁。

2.每篇诗词下列“简繁对照”、“注释”、“题解和大意”、“吟诵说明”四个版块:(1)简繁对照:标明每篇当中出现的所有繁体字,前后篇目中出现的相同的繁体字不避重复,以便读者熟悉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及其构形和写法。(2)注音:诗词正文全部注音,注音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因诗词格律要求及古今读法不同的字音一律在注释中加以说明。通假字标注本字读音。“一”和“不”统一标注本调。(3)注释:主要是疏解难懂的字词、说明典故。(4)题解和大意: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大意。作者介绍交代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和著作等,只出现在同一作者第一篇作品中。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主要介绍该篇的写作时间、地点和背景,概括中心思想,解释大意,阐发内涵。(5)吟诵说明。结合诗词内容,对吟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帮助读者学习吟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蕴。

音频和吟诵标识

1.音频:分为朗诵、吟诵和吟唱三部分,排列顺序一般为朗诵、吟诵、吟唱。朗诵音频由名家录制,提供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吟诵和吟唱,一般普通话排在前面,方言排在后面;如果同类收录两个或以上,则按年龄排序。吟诵和吟唱音频是本书的精华部分。

2.吟诵标识:吟诵者对平仄、押韵、节奏的处理,在正文中用不同符号予以标明,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一般以“/”标示吟诵停顿,“—”标示平声,“|”标示仄声,“▲”标示入声,改换字体颜色来标示韵脚字。吟诵停顿一般只标出第一位吟诵者所吟的节奏。

其他

1.附录1:主要参考书目:收录提供诗词原文、作者传记和写作背景、诗词鉴赏、吟诵理论和吟诵规则的图书目录。

2.附录2:吟诵、朗诵、撰稿人员简介:主要介绍吟诵、朗诵、撰稿人员出生年月、籍贯、单位、主要经历和与吟诵相关的著作。名录顺序一般按出生年月排列,有师承关系者归入其师之后。jiāngnánhànyuèfǔ01 江 南 汉 乐府

注释

田田:指荷叶繁茂清秀的样子。戏:游戏、玩耍。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本篇是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作者用轻快流畅的语言,表现了欢乐的采莲场景:繁茂的荷叶一望无际,叶下的鱼儿尽情戏耍,欢快穿梭。忽然间,鱼儿绕游四方,采莲人放歌一曲,唱出了秀丽的江南风光,和采莲劳动中的欢悦之情。

吟诵说明《江南》由虹云朗诵,戴学忱、刘丽吟唱。下面对吟唱做分析说明。《江南》在乐府中属“相和(hè)歌辞”。有人认为前三句是唱,后四句是和,格调清新明快,语句回旋反复,可以用悠然闲适的旋律来表达,如戴学忱;也可以用轻快跳跃的节奏来吟唱,如刘丽。

戴学忱的前三句比较缓慢抒情,表达恬淡、悠闲的气氛,后四句灵动跳跃,表现出鱼儿在水中嬉戏时快速而灵活穿行的样子,一缓一促,动静相宜。另外,她将末句的“北”字处理成长音,显得比较亲切,对全诗做了优美的收束。

刘丽的前三句“莲”、“田”、“间”三字都适当拖长,表现了劳动者喜悦自豪之情。后四句表现了鱼跃四方这一充满动感的场面。在吟唱时,“东”、“西”两个平声字,吟成短音,以显示鱼儿的倏然而游;“南”字还是长音,与戛然而止的“北”字,形成对比,使全诗在“北”字的突然停顿中结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撰稿:林凤慧、彭世强、李梦溪)chánggēxínghànyuèfǔ02 长歌行 汉乐府

注释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可入药。晞:天亮,引申为晒干。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焜黄:草木凋落枯黄。华:同“花”。衰:衰败。徒:徒然,白白的。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长歌行”是乐府曲调名。本诗为励志名篇。诗以青青之葵起兴,用自然界的阳光、雨露和草木代谢的现象,比喻事物的衰败消逝实在是不可挽回的,就像东流到海的江水不可能流回西边来。这些都告诫人们应当奋发自励,珍惜少年时光,避免日后的后悔和悲伤。全诗感情真挚,以自然之理联想到人生之理,明白晓畅,真诚感人!

吟诵说明《长歌行》由虹云朗诵,孙甜、徐晓生吟唱。下面对吟唱做分析说明。《长歌行》是脍炙人口的五言古体诗。明末魏浩选辑的《魏氏乐谱》曾有此诗唱腔的记谱,杨荫浏先生据以译成五线谱,收入《中国古代歌曲》。青少年吟唱此诗时要表现出积极向上、活泼可爱的一面,音调可以高一些,节奏要明快,孙甜的吟唱恰恰是这种类型。她注意句式的变化,开头轻松明快,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开始深情优美,把“复”字做了强调处理,之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作为全诗的结束句,也是全诗的“诗眼”,并重复一遍。

徐晓生的吟唱干脆利落、比较老练,同时注意到入声字和尖团音的表达,特别是结尾处适当地放慢了速度,把“悲”字的韵味表达得比较完满。(撰稿:何凤华、孙甜、刘剑)chìlègēběicháomíngē03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注释

敕勒川: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又称铁勒,主要生活在甘肃、内蒙一带,以游牧为主。川,平原。阴山:又名大青山,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延千里以上。穹庐:游牧民族使用的用毡制作的圆顶帐篷,俗称蒙古包。野:这里可以读为“yǎ”。见:同“现”,显现。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敕勒歌》,敕勒族人创作的歌曲。诗篇以雄浑豪放的语言,将我们带入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苍茫的天空,犹如一顶硕大无比的穹庐,笼盖无边的大地。“天苍苍,野茫茫”展现了大草原天空的晴朗高远和大地的壮阔恢弘,让人感受到了祖国北部风光的独特魅力。“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了敕勒川水草丰盛,牛羊成群,表现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富庶、平和、安详。

吟诵说明《敕勒歌》由于晓鹏朗诵,华锺彦吟诵,戴学忱吟唱。下面对吟诵、吟唱做分析说明。

这是一首产生于大草原的少数民族诗歌,大草原上天高地阔,人与人的交流有居高声远的特征,因此应该引吭高歌。“敕勒川,阴山下”要起得高一些,才能把宽阔的原野气象展现出来,才能把诗人放牧敕勒川喜悦、兴奋的心情现出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全诗的最高处,更需高歌长吟,把敕勒川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光、阴山下天高地阔的境象与敕勒人豪迈的性格表现出来。“天苍苍,野茫茫”由高亢转为低沉,使曲调有所起伏,让吟者能有所喘息;更重要的是,这样吟诵能表现出诗人在咏叹自然的同时还有对自然、历史的沉思,天那么高,有没有尽头?地那么阔,哪里是边际?末句又由对自然的沉思回到现实,看到成群的牛羊出没在草丛中,诗人喜悦异常,“风吹草低见牛羊”应当由低沉转为高亢。只有这样,才能吟得抑扬顿挫,雄浑豪放,得其神情。(撰稿:华锋)

戴学忱是用蒙古长调风格的吟唱调来表现这首诗的。吟者用舒展、放松、自然的声腔表现了草原的辽阔无际。首句“敕勒川,阴山下”,吟者将其处理成一高一低的形式,即“敕勒川”高亢辽远,体现草原的宽阔无边,“阴山下”低沉一些;“天似穹庐”有意放缓速度,以体现天空的静谧与广博草原已经如此之大,天空比草原更加无垠无界,像一个穹庐笼盖在大地之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屏息的美!“天苍苍,野茫茫”恢复了原先的速度,因有两对叠字,吟唱要注意韵律与节奏感,“苍”、“茫”都是平声字,可以将其拖长来表现草原天地间的苍茫之感,深情而优美。末句“见牛羊”的“牛”字的颤音是吟者模仿马头琴的声音,别具异域韵味,更切诗意。(撰稿:李梦溪)yǒngétángluòbīnwáng04 咏鹅 〔唐〕骆宾王

注释

咏:用诗或词的方式描写、歌咏某一事物。咏鹅就是写诗来描摹鹅的情态。曲项:弯着脖子。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拨:划开、拨动。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唐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有《骆宾王文集》。《咏鹅》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鹅的体态特征进行描写,自然、真切、传神。作者从儿童的视角与心理,去观察和描绘:白羽红蹼,长着长长的喙,经常将颈弯曲、靠在后背上向天歌鸣。“白毛”、“红掌”、“绿水”等色彩鲜艳的事物相互映衬,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浮”、“拨”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吟诵说明《咏鹅》由庞莹朗诵,戴学忱、孙甜吟唱。下面对吟唱做分析说明。

戴学忱的吟唱偏于轻快活泼,富含童年气息,字音纯正,富于节奏感,旋律简明单纯,切合诗意。“曲项向天歌”写白鹅伸长脖子向天歌鸣,吟唱时的音高也是向上延伸,“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水面和水下的景象,整个画面由上而下,音高逐渐走低,非常流畅,听起来非常优美。

孙甜的吟唱可以这样来理解: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语气来描写鹅的特征。可以用欢快、跳跃式的情绪吟唱。开头三个“鹅”字的节奏,一字一拍,不要打乱。此外,最后一句在前后两遍的吟唱中并不完全相同,第一遍是给第二遍做提示,第二遍是结句,要有结束感。(撰稿:李梦溪、孙甜)fēngtánglǐqiáo05 风 〔唐〕李峤

注释

解:能够。落:脱落,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三秋的树叶脱落。三秋:深秋。斜:吟诵时可读“xiá”。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李峤(646—715?),字巨山,唐代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官至宰相。他擅长咏物诗,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风》以简练、轻松的笔调,描绘了无形而有力的风。首句写无情的秋风扫落三秋的树叶。次句写和煦的春风吹开百花。三、四两句写猛烈的狂风过江,掀起千尺巨浪,吹入了竹林,又使万竹直不起腰来。全诗字字写风,却无一个“风”字,构思十分巧妙!

吟诵说明《风》由庞莹朗诵,王恩保吟诵,彭世强吟唱。下面对吟诵、吟唱做分析说明。

王恩保遵照五绝“四二二四”的规则,在“秋”、“开”、“江”、“竿”及韵字停顿较长,并对入声字的短促有所注意。“三秋叶”和“二月花”对仗,前者吟得比较严肃,显示秋风的肃杀;后者吟得比较平和,显示春风的和煦。“千尺浪”与“万竿斜”对仗,前者吟得高亢,表现巨浪的汹涌;后者吟得稍微缓和,风力使万竿绿竹直不起腰来,风是何等的潇洒!“斜”字拖长,并稍作美声,就是反映这种意境。吟诵的格调和诗的格调比较一致,明白晓畅。

彭世强对这首诗的吟诵体会有所不同,他要体现全诗字字写风,却无一个“风”字。首句“落”音短促,表现“摧叶”的力度;“叶”音稍长,但是吐字表现先下压后提升的弯曲力度。二句“开”字不仅高音,而且旋律稍微复杂,突出“风”能催开春花的魅力。而“花”字吐音,要张口送气,尽情表达兴奋喜悦之情。这样,前后两句一“冷”一“热”对比鲜明。三句“过江”,改用韵白,没有音调。这一突变,加上“江”字拖长音,让人思考过江会怎么样?“浪”是仄声字,在短促停顿后续上波浪形尾音,给人波浪涌起的形象感。四句的“万竿”起高音,给人以“万枝高竹,随风摇晃”的形象感;“斜”字读“xiá”,不仅照应了诗韵,而且张口的“啊”音,足以表达兴奋之情!(撰稿:王恩保、彭世强)yǒngliǔtánghèzhīzhāng06 咏柳 〔唐〕贺知章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柳叶碧绿如玉。妆成:装饰,打扮。丝绦:形容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裁:剪裁。似:好像。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曾任太子宾客、秘书监。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他为人放诞不羁,擅长草书与隶书,诗文清新潇洒,以绝句见长。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垂柳姿态的咏物诗。首句写柳树的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而成,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三、四两句写柳叶和春风,既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又表现出春风的活力和创造力。

吟诵说明《咏柳》由方明朗诵,孙玄龄、张慧聪吟唱。下面对吟唱做分析说明。

孙玄龄的吟唱比较朴素、大方,基本按照“四二二四”的格式吟唱。首句起调亲切自然,“成”、“高”两字拖音较长。与首句“妆成”上扬不同,第二句“垂下”相对走低,和“绿丝绦”垂下的情景相一致。第三句是设问,“不知细叶”又开始上扬,为“谁裁出”这个问题做了铺垫。问题提得很尖锐,回答更加巧妙。尾句作为问题的答案,平缓从容,用“剪刀”来比喻春风,新奇可感。“春风”二字有飘飘然的气势,后面的“似剪刀”和“绿丝绦”腔调类似。“剪刀”二字稍作间隔,显得不急不慢、从容不迫,给人以水落石出之感。

张慧聪的吟唱将这首诗析为“二二三”格式,强调一字一音,平声字拉长,如“高”、“绦”、“刀”这几个韵脚字;仄声字短促,“玉”、“出”两个入声字后加上衬音。“绿”是入声字,吟唱时可以读为“lù”。“下”、“叶”、“二月”、“似”等字要强调,注意“刀”字的归韵。(撰稿:李梦溪、张慧聪)huíxiāngǒushūtánghèzhīzhāng07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注释

偶书:偶然写下来。少小:幼年。老大:老年。鬓毛:指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指鬓发稀疏、斑白。吟诵时可以读作“cuī”。相:有指示对象的作用。“相见”,等于说见到我;“不相识”,等于说不认识我。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744),86岁的老诗人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写的。诗篇的主要特点是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明白晓畅。头两句描写朴实的老者形象,流露出诗人还乡时的欣喜以及沧桑多变的人世感慨;后两句写儿童不认识自己,笑着发问,既显示出儿童的天真可爱,又表现了诗人微微的失望和深深的感慨。这首诗概述了诗人重返家乡、乡童笑问来客的普通生活场景,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沉沉的离乡之痛。这首诗传诵甚广,因为它把诗人久客还乡的感慨和儿童天真发问的神态都写活了。

吟诵说明《回乡偶书》由方明朗诵,王恩保、彭世强吟诵。下面对吟诵做分析说明。

王恩保的吟诵接近普通话,紧扣平长仄短的规则,入声字吟得很短促。王氏的吟诵注意诗意的传达,“少小离家”起调平稳,“老大回”声音上扬,内心久客还乡的感慨,在“回”字的拖音中有所宣泄。第二句的“乡音”二字也很平稳,表示“无改”的状态。而“鬓毛衰”是衰减的状态,声音也随之走低。第三句“相见”是“见到我”的意思,“不相识”是“不认识我”的意思,所以吟诵的重音落到“见”字和“识”字上,“相见”上扬,表示意外相逢,“不相识”下抑,自高而低表示内心的遗憾。末句吟腔回暖,把“不相识”的尴尬化解于“笑问”之中,所以这句要吟得轻快、俏皮、亲切。王氏把“从”字强调了一下,为后面的“何处来”发问作了铺垫。全诗的吟诵既照顾了诗意的表达,又体现了吟诵规则的要求,兼顾了内容和形式。

彭世强的吴语吟诵首句“家”、“回”字音延长,突出思家心切,步履沉重。次句“音”字拖长,“无改”稍快,紧接送出稍微拖长的“鬓毛衰”三字,让乡音不变与鬓毛之变对比鲜明!“衰”是韵字,照例应该延长,此处略有缩短,显示出诗人的感慨!第三句“见”字音高略有提升,且有力度。用方言读“识”(入声字),更显局促,音效明显。吟唱末句,一反常规,将“何处”的“处”(仄声)字延长,以示疑问。“来”字吟者加颤音延长,以示诗人内心深藏之苦楚。(撰稿:王恩保、彭世强)liángzhōucítángwángzhīhuàn08 凉州词 〔唐〕王之涣

注释

凉州词:乐府诗题,为《凉州曲》的唱词。凉州,唐州名,治所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万仞山:极言山势高峻。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笛:相传笛为古代西北的羌人创制,故名。度:经过,这里有“到”的意思。玉门关:汉武帝时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古代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唐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衡水主簿、文安县尉。诗歌善写边塞风光,为当时乐工传唱。《凉州词》一题《出塞》,作年不详。前两句以“孤城”为中心,描写西北边塞雄阔苍凉之景;后两句感念塞外的荒寒和守边的艰苦,以婉曲的手法抒写了远戍征人的别怨离愁,表达了对朝廷恩泽不及于边塞的抱怨。

吟诵说明《凉州词》由于晓鹏朗诵,陈少松、林庚吟诵,陈岳琴吟唱。下面对吟诵、吟唱做分析说明。

陈少松对这首诗的吟诵体会如下:本诗的情调可用“悲壮”二字概括,行腔使调时须注意并处理好诗中情调的转换。诗的前两句描绘西北边地的景象,雄阔苍凉,吟诵时宜吐字有力,音调高昂,语速稍快些。后两句转到抒写远戍征人的怨情,含蓄隽永,吟诵时音调宜适当压得低沉些,语速放缓些。第三句须突出“何须”二字,重读“怨”字,吟完“杨柳”后宜作稍长的停顿,以让人思索:羌笛“怨杨柳”什么呢?诗人为什么说羌笛何必“怨杨柳”、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呢?诗的结句对此作了回答,原来羌笛在怨边地杨柳迟迟不发青;原因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隐喻朝廷恩泽,两字都吟得较长;重读“不度”后,再轻吟出“玉门关”,“关”为韵脚,拖得较长。三、四两句如此吟诵,方能在徐徐咏叹之中细细玩味远戍征人深深的离愁别怨、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不恤远戍征人的委婉抱怨。(撰稿:陈少松)

林庚先生的吟诵是跟他父亲林宰平先生学的,用的是福州方言。这个吟诵调曾经刘东升记录成五线谱,编入《中国古代歌曲》。整个唱腔雄浑质朴,把边城的空阔旷远之感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他采用了“二四四二”的格式,但是,三个韵字“间”、“山”、“关”都未拖长。首句“上”字表现出一定的弧度,把“黄河”与“白云”的意象自然隔开,使人想见黄河绵延直上,与白云相交的景象。二句“一片”音高直下,突出了“孤城”空而大的特征,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空旷。“万仞”极言山脉高峻,但吟诵者并没有刻意强调它,而是留有一点距离感,显得山既高且远,既符合西北盆地的特征,又把孤城限定在群山包围的辽阔盆地的环境当中。第三句 “羌笛”吟得比较低沉,“杨柳”的“柳”字回环反复,吟得略显苦闷,表现出士兵们因怀乡情绪不得排解而产生的抑郁感。末句的吟诵节奏是平缓的,“玉门关”三个字作为全诗的结尾,节奏放缓,给读者留下一定的遐想空间。

陈岳琴的吟唱遵从“二二二一”的格式,只是在韵字方面,如“间”、“山”、“关”拖得更长。前两句写景,陈氏吟唱得很有气势,尤其是首句“黄河远上”的“上”是上扬的腔调,显示出边塞风光辽阔壮丽;第二句的“山”字尾音作波浪式的处理,和“万仞山”的延绵起伏相一致;三四两句抒情,略显低沉,进入沉思状态。“杨柳”是双关,吟唱者既要表现出这是羌笛吹奏出的杨柳曲,又要反映现实生活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吟唱者做了有益的探索。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吟唱者在“门”字的拖音上运用了一些装饰音的唱腔,反映出远戍征人的离愁别绪,使人回味。(撰稿:王恩保、刘剑)liángzhōucítángwángzhīhuàn09 凉州词 〔唐〕王之涣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白日:太阳,这里指夕阳。尽:消失。穷:穷尽,此指目力穷尽。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本诗是作者为题咏山西永济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而作的五言绝句。全诗写的是登楼者的所见所感。头两句写景,面对远处的中条山、近处的黄河水,诗人大笔勾勒了夕阳下壮观雄浑的山水景色;后两句抒情,表明要有登高望远的视野,必须有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追求;欲目穷千里,须要更上一层楼。

吟诵说明《登鹳雀楼》由于晓鹏朗诵,萧善芗吟诵,戴学忱、张本义吟唱。下面对吟诵、吟唱做分析说明。

萧善芗的吟诵有家传的底子,吟诵者又作了修饰。首句起调悠扬,描述了明亮的夕阳,依傍着青山缓慢下沉。“尽”字虽是仄声,但因此时的夕阳亮度不减,却渐渐消失,故还是可以悠扬延长。第二句写滔滔的黄河向着东海汹涌奔流,宜适当加强音量。渐渐逝去的夕阳,与滚滚奔流的黄河,形成阴柔、阳刚的景色对比,迷人、壮阔的风光令人心动。第三句旋律略微下行,第四句“一层楼”轻悠缓慢吐出,让“楼”字由响亮逐渐减轻、尽情延长,把人带入深思不尽的状态之中。萧善芗对这首诗的尾音的处理很有特色,“尽”和“目”是仄声,“流”和“楼”是平声,但是它处理成一种相近的调型。(撰稿:林凤慧、彭世强)

戴学忱吟唱的特点是平缓舒展,除掉“山”、“穷”、“层”吟得更长以外,其余每个字的间隔大致相近。首句表现夕阳依山而尽的景象时,“尽”字很短,“山”字用颤音拉长,使人想见夕阳在崇山峻岭中缓缓下沉的情景。二句“黄河入海流”吟得非常有力度,吟者在“流”字上下了功夫,用一个变化下行的尾音,表现出咆哮着的黄河奔向遥远的大海的动态感,气势非凡。后两句的吟唱要体现这样的哲理:只有站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所以她吟得比较平缓自信。这两句的尾音和前两句一样,“目”字短,“楼”字长,体现了平长仄短的规则。

张本义的吟唱采用的是“四二二四”的格式,即“山”、“河”、“穷”、“层”四字吟得比较长,同时兼顾了入声字的表达,把“白”、“日”、“入”、“欲”、“目”、“一”等入声字吟得比较短促。他的吟唱最主要的特点是感情丰厚,吟者很想用声音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的“目”是入声字,他在延长时作了断开处理,然后续加了一个衬字“呀”,使他的吟唱更加口语化。(撰稿:刘剑)chūnxiǎotángmènghàorán10 春晓 〔唐〕孟浩然

注释

眠:睡觉。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天刚亮。夜来:昨夜。

简繁对照

题解和大意

孟浩然(689—740),唐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这首小诗,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悠闲的生活情趣,以及爱春、惜春的心情。全诗每句一景,刚刚睡醒的诗人,啼叫不休的小鸟,昨夜的风风雨雨,还有散落满地的花瓣,构成了一幅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