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23:17:06

点击下载

作者:鲍宗豪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明中国行

文明中国行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明中国行/鲍宗豪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3

ISBN 978-7-5473-1381-7

Ⅰ.①文… Ⅱ.①鲍… Ⅲ.①城市文化—研究—中国 Ⅳ.①C912.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3380号文明中国行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电  话:(021)62417400邮政编码:200336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上海万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开  本:710 mm×1000 mm 1/16字  数:332千字印  张:26.5版  次:201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473-1381-7定  价:7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第一章走向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编号:02@ZH003),由中央文明办委托上海市文明办负责、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承担研制任务。2003年5月,上海华夏院专家随中央文明办、上海市文明办领导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5版)座谈会2003年5月,原上海市文明办主任许德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专家学者在内蒙古草原合影2003年5月,原上海市文明办主任许德明与鲍宗豪教授在内蒙古包头市调研合影2005年5月,在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伟(左,现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下,华夏院专家在北京市西城区作2005版《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中试中央文明办协调组张建萍处长(右)主持北京西城区2005版《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中试时任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陈振民,主持黄浦区2005版《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中试2004年10月,在北京西城区指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期间在贡王府参加“北京西城区国际金融论坛”,与时任区委宣传部长傅华(上图右二)合影2005年7月北京东城区调研2005年初,中央文明办举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培训班。时任中央文明办专职主任翟卫华(右)讲话,中央文明办二局副局长涂更新主持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向昆副院长、金家厚、张堃、许卫林副教授为全国31省市自治区文明办主任作2005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培训2004年11月8日,中央文明办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在中宣部召开了2005版《测评体系》专家鉴定会,并通过了专家的鉴定。中央文明办专职主任翟卫华(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右)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文明办主任许德明华夏院院长鲍宗豪教授作2005版《测评体系》研制报告2004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专家学者对2005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鉴定意见华夏院协助完成了2008版、2011版、2015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和测评工作2004年11月,中央文明专职副主任翟卫华在他办公室会见首席专家鲍宗豪院长、向昆副院长等2005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就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首席专家鲍宗豪院长进行了采访2004年12月17日,上海华夏院院长鲍宗豪教授在华夏文明论坛暨华夏院成立10周年大会致词时任上海社科院院长尹继佐教授到会祝贺时任北京市西城区文明办主任李文(现任北京市人大办公厅主任)到会祝贺,并向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成立10周年赠送《走向鼎盛》铜鼎第一节 城市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访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

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已公布。许多城市虽然没有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但追求文明的劲头一点没有减少。

怎样看待这次文明城市的评选?怎样看待未来城市文明的建设?一 用“一个量化标准”测量

记者:这次评选文明城市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鲍宗豪:最值得一说的是,第一次做到用同一把尺子“测评”各市各区,这就改变了一个城市因为有某方面亮点甚至搞了公关就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现象。可以说,这次评选都是按照测评分数来说话的。中央领导非常明确,既然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这么一个研制了2年8个月的“量化标准”,就照此测评。

全国共有116个城市、城区参与了文明城市的评选。先由各个省市自己组织测评,然后再推荐出33个,由中央文明委组织国家统计局来进行测评,用同一把尺、同一个标准测评,用最后的数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入。由于是第一次测评表彰,所以要求比较高,数量也比较少。第一次入选的10个文明城市和3个城区,应该说是值得大家信服的。

记者:每个城市的经济、地理、人文等状况不相同,比如东部与西部,条件、基础各不相同,用同一把尺丈量会不会有失公平?

鲍宗豪:建设文明城市,建设一个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的城市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这样的理想不仅东部有,西部也同样有。评选文明城市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我们理想追求的检验,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称号。

我们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是不是达到最高了呢?也不是,也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标准也会不断提高。二 考量软实力的数据占到69.5%

记者:测评体系有厚厚的一本,几百个指标,通过这次测评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更多的城市?

鲍宗豪:这次文明城市的评选,大量的测评数据放在城市环境和软实力上,对人的素质的考量占的比重比较大。我们现在文明城市的评选,很明确地,就是要求城市的软件、软环境,尤其是市民的素质、行为方面要有个较大的提高。测评体系的考核数据对软实力的考量达到了69.5%,这个比重很大。

文明城市创建是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讲“五讲四美”、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让大家感觉到生活在文明的硬环境中。其实,这远远不够。后来,国家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数量目标。所以说,精神文明的创建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提升的过程很明显,就是从注重硬件向注重软件转变。《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总体的导向就是软件、软环境、软实力的导向。更加注重从一般的活动向内在素质提升上转变。

这次入选的城市,无论是大连、青岛还是厦门,它们在20多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确是沿着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的思路在做的,而且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所以它们的出线是在意料当中的。

还有一些城市也很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评上,比如中央文明委有明确规定,如果某一个方面不合格的,就一票否决。三 广大市民都是受益者

记者:这次评选牵涉面很广,许多城市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只有十多个城市和城区当选,其他城市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费了?

鲍宗豪:努力了就不会白费。

这次测评利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问卷、整体观察来进行数据统计,整个过程非常合理,非常严格,完全按国家关于怎么样有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步步走过来。城市文明的评选实际上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树几个城市样板,它是推进城市文明的一种手段。虽然有大部分城市没有评上,但是即使没有入选,实际上这些城市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老百姓也在创建过程中真正得益了。

要创建文明城市,就要按照文明城市的标准来做,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评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参评城市服务百姓的意识明显得到了改观。很多城市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也都表达了这么一个很实在的道理:让百姓得实惠。

另外,这次测评不是像原来那样兴师动众地进行,而是采用暗访的形式,所以城市文明的工作要做在平时,靠平时的工作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会有较高的分数。这其实是一个导向。原来统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是搞了多少次教育、多少次演出、多少次交流,有多少人参与了,而现在注重老百姓的满意度,如果老百姓的满意度不高,分值不高,也照样不能当选。如果现在不努力按文明城市的要求去为老百姓做实事,3年以后,还可能因为老百姓的满意度不高而失分。这个导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四 变突击式为持续式

记者:这种导向也使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更清晰了。

鲍宗豪:是的。因为名额有限,不可能一次都成为文明城市,但是,城市文明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只有116个城市,而现在大、中、小城市有667个。21世纪,我们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城市化问题,一个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现在看来唯一的出路是城市化,也包括小城镇化。城市化的推进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通过城市化、城镇化来推进的。尤其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城市化出现了一个高潮。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规模扩张,但是大家对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提高经济增长、把规模做大的硬道理上。其实,“发展是硬道理”它还包括整个发展是有序的发展,是科学合理的发展。

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规模预计达到1 500个,每年的城市化增长率是1.5%,增长比例非常高。每年增长1.5%,才能从农村转移1 000万人口到城市。要达到这个数字,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实际上有许多无序的、不规范的发展,城市发展中的不文明现象经常发生。观念上,人们把城市的发展仅理解成造高楼、修道路,各种各样的硬件设施有了就是现代化了,城市的文明就提升了,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我们讲的城市文明本身是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三个文明”的统一,所以这种误解纯粹强调的是城市的形态文明这一种,城市的功能上有所提升,但是真正的素质文明,尤其是市民素质的提升还要下很大力气。这是我们搞文明城市建设很弱的一方面。

通过评选,我们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道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硬件建设,“三个文明”、和谐社会都有涉及。过去文明城市的建设没有量化,伸缩性很大,有了这种清晰的指标后,无论来个怎样的领导,标准和规范都是一样的,对我们的文明城市的长期建设有利。就算城市的领导是新来的领导,他只要拿到这个测评体系,方向就明确了,要求也具体化了,任务虽然很多,但可以分别分配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城市文明的建设不再是突击式的,而是持续式的。五 文明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记者:城市文明的评选已告一个段落,城市文明的建设是不是像某些地方认为的可以松口气呢?

鲍宗豪:我以为,城市文明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仍需要不懈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评选。

中国的城市到2020年虽然要达到1 500个,但是这些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我们国家主要还是个农业大国,公民的素质、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弱;城市非常需要的是民主法制的意识。怎么样引导老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的管理,怎么样加强互动,怎么样保证社会公正,这些都是我们的城市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寻找一种样式,来承载一个和谐的城市。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我们寻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实现这个模式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明城市仅仅是一个理想的设定,需要我们慢慢去实现,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实现。这次评选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不可以有丝毫的松懈。●百姓评点●

新华网网友:文明的构建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绝不是各种非主动性的人为设计。设计的主观引导性必须顺应社会基本形态格局,否则弊多利少。因此,不必对评选结果过于在意。

杭州网友:每个城市都有不足,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城市到底被评为什么,只要老百姓住得舒服,住得开心,这就是最好的获奖了。老百姓最讨厌的就是政府总是把钱花在修路上,忽视其他建设。

新华网网友: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检查小组走了,“文明”也走了。“文明”是简单的城市面貌的改变吗?“文明”是可以在短时期建设成的吗?文明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评上了就真的是那样子的。

人民网网友:我不是浙江人,更不是杭州人,我对杭州的印象却比对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印象都要好。有些问题是中国城市的共性,我相信也是这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没必要看重结果,关键是过程。

新华网网友:中央文明办这次活动的引导意义可以肯定,但是,必须防止设计理念与社会形态脱钩,那样就成为闭门造车,容易滋长弄虚作假的作风。

新华网网友:评比是为了建立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让文明创建不是“时令雨”,而是“天天见”,要时时经得起检查和评比。文明非一日一月一年之功,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明有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值得我们去不懈地努力追求!最终使政府、市民形成合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构筑起坚实的长效管理的群众基础。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05年9月14日第二节 创建文明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创建文明城市”理论研讨会的演讲

如果说19、20世纪的人类文明凸显的主要是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标志的工业社会的文明,那么,21世纪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城市文明。21世纪的城市文明将是以人的文明为根本标志的文明,将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与共生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的新世纪;21世纪的城市文明将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今在我国各省区市开展的评选与表彰文明城市的活动,它对促进中国的城市文明及世界的城市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概要比较分析,认识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 文明城市的历史分析(一)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滥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城市最早产生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在古代,“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我国城市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这是文明的一种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城市近现代化文明的形成是以血与火的代价实现的,体现着我国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争得城市文明而作出的种种努力、种种牺牲,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相对于中国的城市文明而言,西方的城市文明又是一篇无法写尽的大文章。从古代的城市文明、从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再到发展紧密相连的欧洲城市的发展;欧洲城市的发展又推动了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拓展。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其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理性、乐观、世俗、人文等人类最为崇尚的理想之上,因而具有人类文明的崇高性和元典精神。

古罗马文明自出现以来绵延一千余年。在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罗马,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大量的建筑遗址:元老院、神圣大道、凯旋门、纪功柱,还有那极负盛名的大圆形竞技场(斗兽场)。古罗马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也是古罗马的象征。

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一个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是建造城堡的年代,城堡的出现既是封建制的必然产物,也是中世纪公共权力危机和社会无序的一种反映,外族的袭击和暴民的动乱导致建造城堡之风盛行。

12世纪以后,欧洲社会经过几百年缓慢的积攒终于爆发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世纪的盛期也就随之到来,城市复兴步伐加快。古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城市,如罗马、比萨、佛罗伦萨、马赛、里昂、美因茨、伦敦、约克等相继恢复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大批新兴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

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城市建筑与中世纪决裂,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成批出现,体现人文精神的建筑和街道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这些世俗性建筑有大型的城市广场、联排式的多层住房(公寓的前身)、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园林等,显现了优越的城市环境。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推动西方城市发展的最有力的力量。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先从英国开始,继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接着是美国与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一百多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在技术及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的环境里,城市变得更加公共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市政设施的建设中。(二)中西方城市文明的风格

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格所吸引。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拉丁气息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遗迹,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风格而感动。在威尼斯,你处处可以呼吸到刚朵拉小舟挟着亚德里亚腥湿海风扑面而来的热情。维也纳的一草一木都洋溢着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伦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源于英国文化传统的绅士风格,甚至那满街的出租汽车,虽有着现代的发动机,却保持着20世纪的老式模样。我们很难想象,打乱了北京中轴线城市布局,没有了故宫和四合院这些概括了京城从庙堂到民间极具风格化的居所,北京城还会有什么吸引中外游人的风格魅力。

城市风格的第一印象是建筑。富有风格内涵的、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是城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

可以说,城市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而且还具有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多重人文内涵,是形成不同文化氛围和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里弄,就是不同风格的民居;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楼,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具有东西方的不同气派、不同的人文历史内涵。

城市风格,不仅要在现代高技术社会条件下提供人们身体的栖息场所,更要为灵魂的栖居建设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任何违背人性的想法、做法,都是与城市风格追求的终极目的相违背的。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迅速改变了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成为郊区的对立面。汽车化一方面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结构。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走过马路。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还将是美好的吗?这样的城市化真是我们的理想吗?

正因为城市风格是一种为人提供诗意居所的存在,在城市风格的培养发育中,也要注意城市风格应该是主导和多样统一的结构,切忌一刀切的简单化。以伦敦为例,它总体风格相对保守和绅士化,但并不排斥前卫、现代、实验。古老而不古板,恪守典雅的传统又不失现代的奔放,构成了伦敦城市风格的适度张力。它的风格构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城市风格有生长、发育的漫长过程,需要耐心地培育,来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特别是风格还包括一些细节层面的技术处理。如在奥地利小城因斯布鲁克,小城的店招都不大,但各有特色,在阿尔卑斯雪山和蓝天的衬托下,一眼望去,不但醒目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初到者很难发现宾馆的招牌;古罗马的万神殿,在神殿广场上有一家麦当劳餐馆,门前的店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黄色H灯。相比而言,北京、上海的店招,又大多过于张扬,缺少美感。北京、上海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如何把自己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风格魅力的城市这一问题。(三)中西方城市文明的“形态”与文化“神态”

城市都有其外在形象,从民居、建筑、街道到城市文化景观,都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国内外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观光的首选,在于其特色鲜明、令人难忘的文化形象。

西班牙巴塞罗那是一座颇多哥特式建筑的老城。巴塞罗那的老城非常壮观和协调,是欧洲最著名的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城市之一。街巷道路的布局呈十字棋盘格局分布。老城区哥特式街区的那些历史性的建筑物大多都是13~15世纪建造起来的。“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老牌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提出了新世纪将曼彻斯特建设成为“文化之都”的发展战略。在亚洲,日本各地方政府为加强文化的领导,设立了文化咨询机构,将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新加坡已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的文化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成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亚洲核心城市和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香港于2000年也提出了名为“香港无限”的文化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以“全方位发展艺术”为总策略,以发挥艺术功能、扩大社会参与、推动艺术教育、保障艺术自由及提升艺术水平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等为具体策略。

在我国的城市文化形象中,且不说千年古都西安、北京,就银川、杭州、哈尔滨、武汉、长沙来说,就各具独特的城市文化风采。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原湖城”银川号称有“七十二连湖”,其中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湖泊,有的是农田排水造成的沼泽湿地,确实像江南水乡,无愧自古以来就有“塞北江南”的称号。

杭州这个城市里里外外到处是水,有钱塘江的江水、大运河的河水、西湖的湖水;有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有天上落下的雨水,还有地下冒出的井水,甚至还有钱塘江潮带上来的海水。水是平滑、柔顺的。丰沛的水不仅滋润了杭州的青山、树木,还塑造了它的城市性格。杭州是个柔情似水的城市。

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珍珠,长江便是那根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味道,和弥漫在市井中的商业俗气混杂在一起,格外给人以一种土俗的感觉。幸亏有长江,是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甚至使得生长于此的武汉人说话也充满阳刚,他们豪放而直爽,说话高声武气,颇有北方人的气韵。

长沙有很多的街名都是相当好听的,“一步两搭桥”“平地一声雷”“水月林”“落星田”“赐闲湖”“定王台”……这些街名让人对流逝的岁月遐思无限。三湘之地,久远就流传着一副有关地名的趣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下半联指的就是白沙古井。长沙的景观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山、水、洲、城。“山水洲城”里的“山”,当然指的是岳麓山,它是方圆800里的南岳七十二峰之最末一峰。其中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最为有名。

在上述城市各具风采的文化形态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虽然把一些陈规陋习、陈词滥调抛到了历史车轮的后面,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使一些城市更注重经济实力,但优秀历史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永远是城市的灵魂。这几年,一些城市是发展了,但城市自家的文化何在呢?一些城市的文化看起来很热闹,有数不清的这个节、那个节,但这仅仅是城市生活表面的一层油彩而已,其内心是苍白的。

上述中西方城市文明不同的风采和神态,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城市文明成果,凸显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智慧和创造,是人的进化和文明在城市文明上的反映;人一旦意识到人的文明对城市文明的巨大力量,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便是要重视“文明城市”的建设;如果说“城市文明”的概念强调和展示的是“城市文明”演进的自然逻辑(其中蕴含着人在不同时期对城市文明的贡献),那么“文明城市”概念突出的则是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文明城市”创建,既是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的推进已进入到一种自觉意识、自觉创造水平的判断,体现了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通过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文明城市建设将人类的城市文明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1世纪迎来的是新的城市文明的世纪。二 文明城市的涵义、范式与特质

断言21世纪是城市文明的世纪,创建文明城市是开创人类城市文明的新纪元,给我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提供了一种价值论与趋势论的判断,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文明的世纪所蕴含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一)文明城市的涵义

如果说现代化城市以对“文明”(文明市民、文明城市、文明社会)的追求为目标,注重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反映城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那么,文明城市在按通行的国际“现代化”的标准提升城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注重政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的精神文明。可以说,文明城市是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创建工作的积累和综合性提升,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整体文明程度相对高于同类城市的城市。

给文明城市(城区)作如下理论界定: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二)文明城市是人类城市的理想范式

再把文明城市放到人类城市范式变迁的历史中去考察,更能发现其意义和价值。

1 范式与城市范式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用“范式”来表明某一时期、某一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理论方法及其可仿效的科学范例、模式,并表征着某一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路径。我们把“范式”移植到城市的概念上,以“城市范式”指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影响,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所出现的具有不同的城市价值取向、城市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城市样式、城市模式。人类城市的变迁从城市范式的视角来分析,当原有的城市范式不能指导并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时,就会出现“城市革命”,发生城市范式的变迁。当然,城市范式的革命,并不完全抛弃城市原有的功能,而是在凸显新的城市功能、城市主导价值取向的同时,包容城市原有的功能、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城市范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人认识与处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城市人的影响。

2 从城市的“商业范式”到“文明范式”的变迁

以“城市范式”来考察人类城市的变迁,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四种范式。

一是“商业范式”的城市。我国是城市最早产生的国家,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管子·度地》记载:“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市”是商品交换之所。《周易·学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有大市、早市、晚市之分。《周礼·地宫》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币,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显然,我国古代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维护“城市”的自然状态、城民的商业活动、日常生活,故而要在城内兴“市”,以便商品交换,筑“城”以做好军事防御,保护城市市民的商品交换。古希腊的“城邦”,其最初功能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主要是都城、商埠中心、贸易城市。中国的手工业中心城市是明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也与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相关。11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就借海上贸易的便利,并经过几次十字军东征,成为沟通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中心,构筑了一个强大的海上商业王国。

古代与近代城市的“商业范式”,在本质上是与朴素的物质世界观相适应的;对物质世界的尊重,以及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范式”的城市发展。

二是“工业范式”的城市。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100多年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给西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以最大的推动,既带来了城市的文明,又带来了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城市问题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城市问题的出现,是人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的结果,也是盛行于17、18世纪的笛卡尔主义及牛顿力学(机械)世界观的产物。机械世界观把整个世界当作一台机器,把人也当作一种机器,这种世界观直接影响整个工业社会时期,19世纪的蒸汽机革命,引入“熵”的概念,依旧把整个宇宙(系统)也当作一台机器,仍然是机械世界观的产物。在机械世界观的影响下,城市的功能虽然越来越多,除了商贸业、手工业之外,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功能也日益突出。但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范式是以“工业”(发展各种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在批判机械世界观指导下的“增长”模式的缺陷,在反思工业化给城市带来恩惠的同时却又破坏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过程中,1904年,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开始广泛实践1902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实现城市的人本化、生态化回归。

三是“生态范式”的城市。现代物理学所展现的世界观的特色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它也可以被称为广义系统论意义上的系统论世界观。生态危机唤起人类的觉醒,使人类开始反思工业社会所走过的路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钟情“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搞得比较火热。如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都成功地避免和解决了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许多城市问题。1999年初,西班牙马德里城建委员会公布了一项计划,要在21世纪初建成“西班牙第一座生态城市”——新巴列卡斯城。我国也于改革开放后启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江西省宜春市在1986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正式开始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之后,广州市提出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昆明市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楚雄市提出要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生态城市,北京市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等等,都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的。

但是,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与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对生态城市内涵存在片面理解现象。误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当作生态城市建设,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增加绿地,使绿地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经济生产时排除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等。(2)认识及操作时还略带机械世界观之嫌。吴良镛说,用机械的方式,从单一的生态功能分析出发,对复杂的城市内容功能化、机械地简单处理也会忽视一些复杂的问题。(3)过于强调城市规划的作用。如果说19世纪的城市是水泥、石匠的杰作的话,我们不妨说20世纪的城市是规划师、设计师手中蓝图的钢筋水泥模式,忽视了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天然本质。忽视了生态城市的复杂性、多样性及适应性等基本性质,导致城市出现“千城同貌”的现象。

四是“文明范式”的城市。20世纪末21世纪初,各国学者在反思“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提出以新的思维方式认识生态城市,同时预言新的城市范式诞生。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广泛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正是这样一种与21世纪人类城市发展趋势相吻合、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范式,即“城市文明范式”。

文明城市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中精神文明是根本和本质特征。综观当今中外城市,单纯依靠建设物质文明,决不可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城市理想。例如,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物质建设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但仍被评为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我国学者梁启超早期到美国访问,曾意味深长地慨叹:“天下最繁盛者莫如纽约,天下最黑暗者亦莫如纽约。”现代文明城市应是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是富有市民凝聚力、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城市。(三)文明城市的特点

文明城市的理论界定表明,我国创建文明城市(城区)的国内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文明城市(城区)的创建必须体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有三个,即城市的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城市的形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则是文明城市的内在本质特征,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文明城市的风采。

1 形态文明

文明城市不能没有文明的形象,文明的形象是文明城市的首要形象。有人认为,文明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形”和“象”在公众心目中的感受与反映;文明城市的形象是公众在感受、体验城市功能与素质的过程中对城市形态文明的一种认知、判断,其认知与判断虽是主观的,但它是对城市形态文明的一种客观反映。

但“形态文明”不能等同于“形象工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是搞形象工程的主要表现。以大广场为代表的形象工程热,其实是某些领导人或者设计师的浮躁心理在作怪。有一座城市特色是养奶牛,市领导下令,拓宽了一条大马路,在路两旁刻了许多花岗石的牛雕塑,有300多个。这个工程花费了上亿元,而这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中,城建资金只有2 000万元。那位市领导还对人说:“说不定两千年后有人挖出一头牛的雕塑,那就是我的伟绩。”这是非常可笑的。在形象工程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城市规划中的盲目性。城市规划中的盲目性,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把它归结成“八个盲目”。

一是盲目拔高城市定位。我国一共有661个大中小城市,其中竟然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还有很多城市要建CBD。今年5月份在南京召开了一个CBD的国际研讨会,有400多人到会,如果按一个城市来2个人算,就有200个城市参加,可见CBD的热度有多高。

二是盲目扩大城市人口的规模。正因为国家的土地调控政策需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管理,所以这种扩大人口规模的冲动就越来越强了。原来地方政府是“跑部钱进”,现在不要钱了,也不要项目,就要城市人口规模指标。这既有客观的体制策动,又有主观的盲目性。

三是盲目提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市的市长,也片面地认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城市生态良好。

四是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

五是盲目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片面强调防止道路交通堵塞,而规划建造大马路、立交桥和拓宽旧街道。决策者们是坐小汽车的,他们希望能加快行车速度,以至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布置超宽的马路、不分青红皂白地拓宽机动车道、砍伐行道树、取消自行车道。个别城市还对取消自行车道予以立法。

六是盲目地进行功能分区。片面强调功能单一的各类园区。

七是盲目进行周边环境的再造,破坏自然生态资源。

八是盲目地体现第一责任人的权威。认为我既然是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有绝对权力修改规划。这麻烦就大了,有的城市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城市总体规划是第一资源,总体规划错误就会导致建设错误,而建设的错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2 功能文明

任何城市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我们所说的城市的功能文明,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服务、管理和创新三个方面。城市应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场所,不仅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要给“人居”提供能满足人居需要的种种服务。

城市功能还通过城市管理来体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流、资金流、车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中的广泛流动,城市管理如何以人为本、人居需求的矛盾如何解决,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功能文明的内在特质则是创新。任何城市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均会形成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功能;但是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功能文明的差异,不仅仅在于服务与管理,更具特质的是创新。

3 素质文明

城市素质文明可从城市的自然环境素质(质量)、城市基础设施素质(质量)、城市市民素质、城市发展素质等方面去分析。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的素质如何,对于聚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中,大型桥梁、机场和地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四)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选择

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选择、理想的实践路径和现实的根基。

1 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马克思主义摒弃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设计与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提到“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高的追求,同时论证实现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想家(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贵和”思想)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设计与追求,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论证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从城市(或者说城邦——“太阳城”“和谐公社”等)、国家(“理想国”等)、宇宙(“全世界和谐”、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层面;二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贵和”“和而不同”“和美生物”“协和万邦”等)关系的层面。(2)无论是“城市”“国家”“宇宙”的层面,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和谐的关键是“文明”,“文明”是两大层面“和谐”的主导价值取向。(3)人类正是在追求“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关系”文明,展示“城市”和“国家”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2 “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义,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揭开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原始蒙昧时代的文明(或原始社会的文明)、农业社会的文明,工业社会的文明、信息社会的文明,那么,不同时代的城市文明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状态(如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等)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更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即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应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样式、理想追求。

3 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选择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它是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1981~1988年期间,我国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活动,逐步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2)1986~1991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一些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阶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3)1992~1995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只抓经济建设、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1992年春,发表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小平语重心长地说:“经济上去了,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我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1996~2004年,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正式见诸党中央的文件。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规划,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我国各城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文明委、文明办有关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都开展了群众性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研究与设计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的图景,并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指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各大城市、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城区的创建,实现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荣。

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到:(1)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但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主题;(3)我国20多年来群众性的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表明: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越牢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对文明城市的呼声和期望日益高潮,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乃至文明城市之中。20多年来,我国千百万市民对文明城市的期望、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 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逻辑结构《测评体系》以我国城市的文明程度为评价与对象。但是,它涉及面广、层次多,有些测评对象、内容交错重叠,因此如何合理地构建《测评体系》的逻辑结构,将关系到《测评体系》综合评价和测评功能的实现。(一)文明城市测评的“软环境”导向

我们对文明城市“软环境”导向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正是在不断研究、修改与完善《测评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才形成了以“软环境”为导向,研制《测评体系》、开展文明城市测评的思路。

课题组从2002年初开始研究,到2004年8月底完成研制工作,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资料分析与调查研究阶段(草稿阶段)、征求意见与专题研讨阶段、中试与修改阶段、论证与报批阶段。

最后形成《测评体系》的框架是在2004年6月。课题组在中试后又修改了8稿,反复论证,报中央文明委审阅、批准;尤其是在中央文明委领导有明确指示后,课题组又花了2个月时间,对整个《测评体系》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

突出“软环境”的《测评体系》,由“五种类型、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根据城市行政设置,测评指标分为五套。

第二,《测评体系》的结构由“基本指标”(满分100分)和“特色指标”(满分20分)两大板块组成。总分120分。(二)突出文明城市“软环境”的价值

1 文明城市的“软环境”

文明城市的“软环境”是指影响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环境、法律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等。文明城市在重视硬件、硬环境的同时,要使硬件、硬环境与文明城市建设的软件、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使一些至关重要的硬件、硬环境的建设服务于软件、软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在《测评体系》中,就把“GDP增长率”“人均GDP”“无障碍设施”“主干道设施”等重要的硬指标、硬环境建设,放在“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项目中。

2 实现“软环境”价值的关键

既然,“软环境”在文明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在《测评体系》中保证“软环境”价值的实现?在研制《测评体系》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关键是要使思想道德素质类的指标硬起来。为此,我们在《测评体系》设计中,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类指标的比例占到整个测评指标体系的68%以上,这表明了我们研制的宗旨:突出“软环境”建设,解决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难点、顽症。当然,思想道德建设、党政机关作风、公共场所秩序、市民文明行为等,是不可能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指标设计为导向,找到难点与顽症(如公共交通、市民文明行为等),有针对性地逐渐地解决与提高。

如何使思想道德类素质指标硬起来?即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使这类一直难以量化的指标能量化。对“测评指标”的量化,我们采取了将抽象的指标具体化、形象化为可视、可感、可知的行为的方法。首先,将抽象的概念、判断变成具体的有形的行为。如为了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类的指标能量化,我们不仅根据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实践经验来提炼,而且使其通过种种具体的行为来标示。如“公共场所道德”指标,我们通过以下三条市民行为标准来具体化、形象化:①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②禁烟场所无吸烟现象;③影剧院、图书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嬉闹现象;基本无手机、BP机的声音。其次,我们对这三条标准又通过问卷调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等方法获得该指标的状态评估分;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城市“公共场所道德”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状态分,要避免其中的随机性(考察人、考察点随机性)较大的问题。为了保证实地考察合理性,我们将一个城市主要应考察的公共场所(如火车站、机场、公交站、影剧院、体育场、风景园林点等)、需考察的具体要求细化、规范化,使任何人都能根据这一“实地考察”的要求来操作,进而形成这一指标的状态评估分。第三,根据规范的、格式化的指标评估,进而合成分数。如A状态表示这条指标状态分值1.0分,再乘以该指标的权数,才是该指标最后得分(其间的运算都由电脑软件完成)。可以说,《测评体系》中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政府建设等指标,都是通过逐条逐句斟酌,逐条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来评估的。第四,通过指标的认可度、满意率、支持率等来实现指标量化要求。

3 突出“软环境”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

一是突出“软环境”指标的科学性。

六大“环境”指标的设定,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深入调研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统筹东西部发展(调节指标),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指标)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开拓性。

二是突出“软环境”指标的先进性。

在制定突出“软环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过程中,开始我们着重寻找怎样与国际接轨的有关评估指标,力求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项目指标的先进性、时代性。

三是突出“软环境”指标的可操作性。(三)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逻辑关联《测评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反映内部基本要素的自身定位、相互关联,从总体上体现了《测评体系》对测评文明城市的整体效应。

1 四种城市类型的定位与五套指标的构思

凡是城市都有它的共性,国家文明城市的创建要有共同的要求,也要有最基本的统一测评项目和指标。但我国既有的城市,不仅区位不同,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测评体系》在基本内容、主要指标方面应具有统一性外,在具体研制上也须按照现行的行政设置,分别制定直辖市、省会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四种城市类型的指标体系。由于目前直辖市还难以直接参评,故又以直辖市测评体系为样本,研制了《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

2 基本指标的“七大”维度

在《测评体系》的“基本指标”中,我们设置了“六大环境”+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见下图)。

对7个测评项目的逻辑关联,可作如下解读:(1)立足我国各大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创建文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关键在于党和政府的推动,在于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所以,我们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的形成,作为首要的标志与测评标准。(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明城市创建,需要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和“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法治又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与完善的;因此,这两大环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基础。(4)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则是文明城市的内涵,是文明城市的灵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也是市民的人文素养的根本标志,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又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能否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是实现小康生活、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表现;现在人们常说,“是不是小康关键看住房”,“是不是小康首先看安康”,这集中体现了把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作为文明城市一项重要测评维度的重要价值。(6)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文明城市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它所包含的城市绿化、废弃物处理、环境质量等内容,既表明了文明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文明城市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是党和政府对创建文明城市自觉性、主动性、创建性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得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组织协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真抓实干;也是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成效的直接检验,它从创建的不同范围和层面(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创建等),从创建的不同主体和对象(如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从创建的整体效应(如城市带动农村方面),较全面、客观地评估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效,体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对六大环境建设的意义。

同时,为了兼顾东西部城市的差异,我们在基本指标中设置了5条“调节指标”。考核西部城市时,标准予以适当下调,即如果西部城市达到了达标值(B),可以记为优秀值(A),在达标值以下的一定范围内可以计为达标值(B)。调节指标主要都是与经济发展水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