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直升机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6:26:37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用直升机传奇

军用直升机传奇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

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使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对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以上各册图书内容全部为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必备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并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是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的最佳读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军用航空科技知识

军用飞机的问世与发展

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飞机在空中持续飞行成功。6年后,1909年,美国陆军便首先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飞机,准备用它来参与战场侦察。

这架飞机上装有一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可以达到68千米/小时。同年又制成了一架双座“莱特”A型飞机,用来训练飞行员。没过多久,这种没有装备武器的侦察机受到了一些国家的重视。

1911年,在墨西哥革命战争中,革命军雇用了一名美国民间飞行员埃文兰勃,驾驶一架“寇蒂斯”式飞机与政府军的一架侦察机在空中用手枪互相射击。这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空战。

此后,人们开始把机枪安装在飞机上,用于空中战斗和对地扫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种战斗机开始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使地面部队受到来自空中火力的攻击。稍后,人们又在飞机上装上炸药飞临战场,然后由投弹手点燃引信后扔下去。于是,专门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出现了。

1918年8月英国在索姆河的反攻中,1918年9月美国在圣米耶尔的进攻中,又使用强击机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但此时飞机的速度较慢,有的1小时只能飞几十千米,最快的也只有200千米左右。

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于空战的战斗机、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以及专门用于侦察的侦察机都出现了。

直升机原理

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主发动机同时也输出动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桨,机载陀螺仪能侦测直升机回转角度并反馈至小螺旋桨,通过调整小螺旋桨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不同转速下的反作用力。

通过称为“倾斜盘”的机构可以调整直升飞机的旋翼的螺距,从而在旋转面上可以产生不同象限上的升力差,以此升力差来实现改变直升飞机的飞行方向,同时,直升飞机升空后发动机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转速下,控制直升飞机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调整螺旋桨的总螺距来得到不同的总升力的,因此直升机实现了垂直起飞及降落。直升机类型

螺距:指螺旋桨在自己本身根轴上的偏转角度,转速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螺距可以更有效的操纵螺旋桨的升力或推进力,甚至得到反推力或者反升力。

单旋翼直升机

单旋翼带尾桨,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尾部一个小型垂直旋翼(尾桨)负责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欧洲直升机公司制造的EC-135直升机。

单旋翼无尾桨,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机身尾部侧面有空气排出,与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侧向力来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国麦道直升机公司生产的MD520N直升机。

双旋翼直升机

纵列式,两个旋翼前后纵向排列,旋转方向相反。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CH-47“支努干”运输直升机。

横列式,两个旋翼左右横向排列,旋翼轴间隔较远,旋转方向相反。例如,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Mi-12直升机。

共轴式,两个旋翼上下排列,在同一个轴线上反向旋转。例如,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50武装直升机。直升机的发展

中国的竹蜻蜓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直升机草图,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我们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

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大英百科全书》记载道:这种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意大利达芬奇的画

意大利人达芬奇在1483年提出了直升机的设想并绘制了草图。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在1475年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

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西方人都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早期的直升机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51、S-55/H-19、贝尔47;苏联的米-4、卡-18;英国的布里斯托尔-171;捷克的HC-2等。这一时期的直升机可称为第一代直升机。

贝尔47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1941年,试验机贝尔30于1943年开始飞行,1945年改名为贝尔47,1946年3月8日获得美国民用航空署(CAA)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

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两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

卡-18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于1957年年中首次飞行,此后不久投入批生产。采用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3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

装一台275马力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旅客。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

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小,比功率低(约为1

桨叶翼型为对称翼型,桨尖为矩形,气动效率低,旋翼升阻比为6

没有必要的导航设备,只有功能单一的目视飞行仪表,通信设备为电子管设备。动力学性能不佳,最大飞行速度低(约为20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在

飞机正式作为战斗机使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现代作战飞机与以前的作战飞机相比,它们在式样和性能上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一是用喷气式发动机代替了老式的螺旋桨发动机,使飞机的速度由每小时几十至几百千米,达到最快每小时约2400千米;

二是飞机的翅膀由初期的双机翼改为单机翼,而且机翼多采用向后掠的样式,主要是为了减少飞机飞行中的空气阻力;

三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武器,提高了作战性能;

四是变滑行起降为垂直起降,以改善飞机的机动作战性能。

目前已装备使用的垂直起降飞机还较少,其代表者是英国的“鹞”式战斗飞机。

这种“鹞”式垂直起降飞机和一般直升机不同。它的发动机有4个喷口,都能在飞机机身两侧喷气,而且喷口可以同时转动。

当喷口向后时,发动机中产生的燃烧气体就向后喷出,于是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飞机向前飞行;而当喷口转向下喷气时,就能使飞机垂直向上升起。如果减少向下的喷气量,飞机就会因本身重量垂直降落到地面。

因此,这种飞机作战使用很方便,只要有三四个篮球场大的地方就能起飞降落,很适合现代作战的需要。

与地面上的坦克一样,现代作战飞机的火力都很强,一般都装有专门的航空机关炮,口径大多数为20~30毫米,射击速度较高,每分钟能发射1500发炮弹。还有一种用6个炮管轮流发射的快速炮,最高每分钟可发射6000发炮弹。

这种航空炮通常是进行空战使用的,但也有用来打坦克的航空炮。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成的A-10型攻击机,就装有一门口径30毫米用来打坦克的航空机关炮。

它有七个炮管,可轮流发射炮弹,最高每分钟可发射4200发炮弹。在2000米的距离内,它发射的炮弹能穿透坦克40毫米厚的钢甲,用来攻击坦克的顶装甲很有效。

不仅如此,这种飞机的机翼下还可挂导弹、火箭弹等反坦克武器弹药3吨以上,而且飞机本身的防护能力也很强,在机身四周装有厚厚的合金钢板。所以,这种飞机用来打坦克是很有效的,它已成为反坦克武器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第二代战斗机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的专家对战争中的空战战例进行了总结,对空战理论和战斗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得到了这样一些观点和看法:

由于在朝鲜战争中吃尽了米格-15的苦头,所以他们认为飞机的最大速度是决定空中优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飞机具有高速性能,可以牺牲其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

对前线战场及敌方机动目标实施战术轰炸,是空军在战争中的重要职能,而轰炸机恶劣的机动性又使它成为敌方最容易对付的目标,因此轰炸任务往往需要大量的护航战斗机,不仅使战争花费大增,而且还是无法避免伤亡。因此专家们主张研制多用途飞机,使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实质上是倾向于研制战斗轰炸机。

主张放弃编队空战,截击机的战术是利用速度优势追击目标。截击机实施攻击时,其飞行动作“平直化”,即不需要进行高过载机动,并力求一次攻击结束战斗;自从空空导弹进入服役并取得战绩之后,有人就认为航炮在空战中已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航炮的作用被极大的贬低和忽视,以至在研制战斗机时甚至提出不装航炮。

认识到了航空电子设备在提高武器装备效能中的地位,加大了在航空电子设备上的投入。飞机设计师们就是按照上述这些作战思想和想法研制了第二代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采用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装备独立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等等。

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斗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型化倾向明显。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代战斗机的主要代表机型有前苏联的米格-21和米格-23以及美国的F-104和F-4,它们各自形成了“轻-重”搭配的系列战斗机格局。

目前美、俄两国的第二代战斗机早已经退役,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代战斗机仍然在广泛的使用,例如法国的“幻影”III、“幻影”F1和瑞典的Saab-37等等。第三代战斗机

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服役之后,参加了越战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结果表明这些战斗机并不如设计时所设想的那样有战斗力,因为他们最为突出的高空高速性能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

研究局部战争经验的专家注意到,空战的高度范围不是扩大了,而是缩小了。朝鲜战争中,战斗机的空战曾发展到平流层。

而在越南战争中,战斗机的使用高度通常不超过9000米,这是由战术航空兵遂行的任务的性质决定的。由于防空导弹技术的发展,导弹的防御高度越来越高,高空轰炸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而地空雷达系统在探测的范围上存在这地空盲区,所以为了避免进入对方防空导弹的毁伤区,轰炸机多半在低空活动,担任掩护的战斗机也必须随之降低高度;另一方面,实战说明,飞行员一般能目视观察到目标的距离为3600米左右,所以飞机的转弯半径不大于1800米较为有利,当高度超过9000米时,

第二代战斗机要以1800米的转弯半径,进行不掉高度和不减速的机动是不可能的,所以也限制了高度。越南战争的空战格斗一般发生在1500~4500米的高度范围内,这属于中低空的范围。

在局部战争中,空战的速度范围也并不大,尽管双方都装备了M2一级的高速战斗机,但经常进行空战的速度范围是

这是由于空战开始的高度低,低空条件下飞机的速度受到飞机结构强度的限制,另外由于第二代战斗机的超音速机动性能较差,为了获得较好的机动性必须降低速度,所以经常在亚跨音速范围内进行空战。局部战争的经验证明,大部分空战仍是在双方目视的近距范围内进行的。

第二代战斗机受到要导弹不要飞机思想的影响,有的飞机甚至在设计时没有安装航炮,然而航炮在空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炮虽没有空空导弹那样的射程,但它的备弹量多、可实施攻击的次数多。

无论在越南战争,还是中东战争,航炮在空战中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而许多第二代战斗机后来都加装了航炮。在局部战争中,战斗机的绝大多空战还是编队空战,飞行员的素质对战斗的胜负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美、苏等国在越战之后开始研制第三代喷气战斗机。它的重点是强调格斗空战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十分重视飞机在亚跨音速范围内的机动性;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

从实战结果来看,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是比较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师们正确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次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其次是由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气动、动力装置,电子技术、机载武器、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也为战斗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F—15、F—16和F-18就是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杰出代表,而Su-27和米格-29则是俄罗斯第三代战斗机的代表。垂直起落飞机

垂直起落飞机是一种可以垂直起飞和着落的固定翼飞机。

多数垂直起落飞机兼有短距离滑行起飞和着落能力。它的这种特性,便于迅速出击、疏散隐蔽或紧急转移,使飞机的地面生存力及机动能力得到提高。

通常可装备在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舰艇上,用以提高舰艇的防空能力和突击能力。

从外表看,它要比歼击机短小,它起飞时直接由发动机带动旋翼和螺旋桨产生推动力和升力,从这点上讲,它和直升机又有些相似,但它的飞行速度要比直升机快许多。

英国于1966年试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垂直起落飞机,取名为“鹞”式战斗机。现在除了英国之外,美国和法国等国家也生产。军用直升机概述

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当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千米/小时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千米/小时,使用升限可达6000米(世界纪录为12450米),一般航程可达600~800千米左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千米以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吨,有效载荷20吨)。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

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现代直升机

20世纪9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出现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典型机种有:美国的RAH-66和S-92,国际合作的“虎”、NH90和EH101等,称为第四代直升机。

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第3代涡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仍采用自由涡轴结构,但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及自动监控系统,并与机载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综合特性。

第三代涡轴发动机的耗油率仅为

这些新桨尖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减弱桨尖的压缩性效应,改善桨叶的气动载荷分布,降低旋翼的振动和噪声,提高旋翼的气动效率。球柔性和无轴承桨毂获得了广泛应用,桨毂壳体及桨叶的连接件采用复合材料,使结构更为紧凑,重量大为降低,阻力大大减小。

旋翼升阻比达到1

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直升机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主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大幅度上升,通常占机体结构重量的30~50%。这一时期的民用型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约为

这一时期的直升机,采用了先进的增稳增控装置,用电传、光传操纵取代了常规的操纵系统,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卫星导航设备及组合导航技术,先进的通讯、识别及信息传输设备,先进的目标识别、瞄准、武器发射等火控设备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采用了总线信息传输与数据融合技术,并正向传感器融合方向发展。机上的电子、火控及飞行控制系统等通过多余度数字数据总线交连,实现了信息共享。

采用了多功能集成显示技术,用少量多功能显示器代替大量的单个仪表,通过键盘控制显示直升机的飞行信息,利用中央计算机对通讯、导航、飞行控制、敌我识别、电子对抗、系统监视、武器火控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从而进行集成控制。

采用这类先进的集成电子设备,大大简化了直升机座舱布局和仪表板布置,系统部件得到简化,重量大大减轻。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工作负担,改善了直升机的飞机品质和使用性能。直升机的全机升阻比达到6

NH-90是“北约90年代直升机”。

早在1983年,北约就提出要开发通用中型舰载直升机,1985年9月,英、法、德、意、荷五国签署联合开发谅解备忘录,为联合发展NH90进行为期14个月的可行性和预先论证研究。

1987年4月英国宣布退出该项计划。NH90目前预计发展两种型号:FH90护卫舰舰载型,用来执行反潜、攻击海面舰艇、搜索和救生等任务;TTH90陆基战术运输型。预计,1994年可望举行首次试飞,1998年开始交付使用。

NH-90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短传操纵系统的军用直升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集体由复合材料制成,性能十分先进,在2004年柏林航展首次亮相曾引起轰动。

该机中54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100公斤,巡航速度28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310公里每小时,实用升限6000米,悬停高度3400-4000米,最大航程1100公里,整机全长19

NH-90机头下方装有360度全景搜索雷达和声纳,机身两侧可携带反潜鱼雷和导弹,机上装有各种探测系统:磁导探测器、前视红外仪、敌我识别器、激光雷达、多功能显示屏等。在反潜作战中NH-90可在半径200公里内执行反潜任务,而且该型机还具有强大的超视距对舰攻击能力和防空作战中探测来袭目标的能力。

总体布局4片桨叶旋翼和尾桨。桨叶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先进叶型和桨尖平面形状。座舱可容纳30名突击队员。通过尾舱门跳板可运载2吨级战术运输车辆。动力装置2台1566千瓦(2129轴马力)的英国罗·罗公司和法国透博梅卡公司联合研制的RIh4332—01/2涡轴发动机或1506千瓦(2048轴马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T7—6涡轴发动机。

尺寸数据旋翼直径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61、贝尔209/AH-1、贝尔204/UH-1,苏联的米-6、米-8、米-24,法国的SA321“超黄蜂”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专用武装直升机,如AH-1和米-24。这些直升机称为称为第二代直升机。

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开始采用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产生的功率比活塞式发动机大得多,使直升机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的比功率约为3

直升机座舱开始采用纵列式布置,使机身变窄。性能明显改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25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降低到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三阶段,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70/UH-60“黑鹰”、S-76、AH-64“阿帕奇”,苏联的卡-50、米-28,法国的SA365“海豚”,意大利的A129“猫鼬”等。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专门的民用直升机。为了深入研究直升机的气动力学和其它问题,这时也设计制造了专用的直升机研究机(如S-72和贝尔533)。各国竞相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促进了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涡轮轴发动机发展到第二代,改用了自由涡轴结构,因此具有较好的转速控制特征,改善了起动性能,但加速性能没有定轴结构的好。

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有所减小,寿命和可靠性均有提高。典型的发动机耗油率为

翼型不再借用固定翼飞机的翼型,而是为直升机专门研制的翼型,即二维曲线变化翼型。桨尖呈抛物线后掠。桨毂广泛使用弹性轴承,有的成无铰式。尾桨已开始采用效率高又安全的涵道尾桨。旋翼升阻比达8

机体次结构也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机体总重的比例通常为10%左右,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一般为

为满足这些标准,军用直升机采用了乘员装甲保护,专门设计了耐坠毁起落架、座椅和燃油系统。电子系统已发展到半集成型。直升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集成的自主导航设备、集成仪表、电子式与机械式混合操纵机构等。

机上的电子设备之间靠一条双向数字数据总线交连,通过这条总线可进行信息发射和接收。直升机采用混合布置的局部集成驾驶舱。第一代夜视系统的使用使直升机具备了夜间飞行能力。

这种较为先进的半集成电子设备使直升机通讯距离显著增大,导航距离与精度明显提高,仪表数量有所减少,飞行员工作负荷得到减轻,也使直升机具备了机动/贴地飞行以及在不利气象/夜间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整体性能。动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直升机的升阻比达到5

螺旋桨飞机是用螺旋桨作推进装置推进飞行的飞机。螺旋桨是由发动机带动旋转,向后排空气,产生向前的作用力,推动飞机飞行。

早期的飞机速度慢,高度低,大多采用螺旋桨式。现在虽大量使用涡轮喷气和风扇喷气发动机,但螺旋桨飞机因其耗油率低,经济性好,仍广泛用作亚音速的民航客机、运输机和军用反潜机等。双翼机

双翼机是一种拥有双层机翼的老式军用飞机。

它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机动性好。不足的是,攻击力不强,飞行速度较慢,仅约500千米/时,而且飞行高度又很低,升高限度不到3000米,同时对气候等外界条件要求较高。

由于载重量不大,它只能配备机枪和携带少量的炸弹。在当时主要被用来消灭对方的地面火力点、摧毁工事和破坏建筑物等。

它的上下两层机翼,靠支柱和钢丝绳斜拉连为整体。与现代飞机不同的是,它的发动机通常装在机头上,飞行时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双翼机曾经被各国军队视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武器。从20世纪30年代起,它在军队的地位逐步被单翼机取代。今天,我们在空中所见到的双翼机,大都是民用的运输机或喷洒农药的专用机等。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指能在水面上起落和停放的飞机。主要用于海上巡逻、反潜、救护和布雷。

按结构分为船身式、浮筒式、水橇式。有的能水陆两用,它凭借船形机身或浮筒能在水面漂浮。

水上飞机的机翼都采用上单翼,以减少喷溅水流对发动机、螺旋桨、外挂式武器和襟翼的影响。机上装有水舵、机动和锚泊设备。

主要武器有:航炮、炸弹、导弹和水中武器。

主要优点:可在广大水域起落,使用机动灵活;水上机场建设费用低;海上飞行安全。

主要缺点是:水上飞机阻力较大,飞行性能较差;水上维护不便,制造工艺较复杂。

无人驾驶飞机

无人驾驶飞机是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

无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尺寸小、成本低、机动性高、隐蔽性好等特点。

无人驾驶包机的机体与有人驾驶飞机大致相同,主要材料为非金属,机上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遥控和遥测设备、电视摄像机、自动导航设备、起飞和着陆系统等。有一次使用的,也有多次使用的。多次使用的无人机,可自动着陆,或用降落伞回收。

无人驾驶飞机的主要军事用途是:供高射炮、地空导弹部队打靶;担负昼间和夜间战术、战略侦察;以及施放电子干扰等。

此外,还可用于通信、反潜、火炮射击校正、核武器试验取样和特种战争效果评定等。

无人驾驶飞机除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外,也广泛用于民用的大气测量、气象观测、地球资源勘查、森林防火、人工降雨等方面。战斗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斗机开发的行话是“机动性”。即快速机动占领有利空域,以便发射空空导弹或航炮,这种敏捷的回旋性能被视为战斗机最重要性能之一。

自战斗机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重要性能的最大飞行速度,反而被摒弃于主要评价指标之外。事实上,现役先进的战斗机,从方案论证开始就摒弃了片面追求最大飞行速度。这种倾向,粗看好像又回归到二次大战重视战斗机的格斗性能,是否可视作轻型战斗机的复活呢?

引发重视战斗机机动性的直接原因,是越南战争与第3次中东战争的教训。原以为进入超音速、导弹时代后不会再发生空中格斗,实际情况是,在超音速战斗机之间空中格斗时有发生,超音速飞行速度对空战作战效能远低于期望值。而高性能的机载武器系统,特别是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在实战中却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为使战斗机具有高机动性,就得使机体轻型化,并配置强有力的发动机。

具体来讲,一是翼面负荷要低,即飞机重量与机翼面积的比,比值越小,则格斗性能越强。现举一些代表性机型的翼面负荷为例:F-86F为279

因此,推重比越大,飞机就越有升力,格斗性能也越好。以上面机型的推重比为例:F-86F为

美国现役先进的战斗机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空军的F-15“鹰”式战斗机,1972年试飞,1975年开始装备部队;F-16“战隼”式多用途战斗机,1976年试飞,1978年开始装备部队;海军的F-14“雄猫”式舰载战斗机,1970年试飞,1972年开始装备部队;F/A-18“大黄蜂”式战斗/攻击机,1978年试飞,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这些战斗机,只是其作战使命任务不同而各具特性,但均广泛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其共同的特征是重视战斗机的高机动性。这些战斗机,不仅成为美国空、海军的主力机种,也销售给许多国家和地区。

再看看西欧各国的战斗机。英国、德国与意大利3国共同开发的“狂风”多用途战斗机,1974年试飞,1982年服役,具有高机动性,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强。法国“幻影”F-1战斗机,1966年试飞,1973年开始服役,经不断开发改进,“幻影”2000战斗机,1983年服役,结构重量轻,机动性能好,除法国空军装备外,还出口不少国家和地区。

这些战斗机都是各国空军的现役主力机种,目前仍维持一定的产量,仍在不断改进。战斗机的使用寿命,一般是20至25年。中国歼-11B战机

概述

歼-11B重型战机是中国在引进苏-27SK后为提高航电系统效能而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国产空中优势战斗机。与其他国产武器相比,中国为实现苏-27国产化而花费巨大,也因此可以冠以歼-11B“山寨之王”的称号。歼-11B的成功服役也明显的提升了中国空军战力。

研制背景

远程攻击能力是进攻型空军的基础,但装载大量空地武器后的轰炸机、攻击机速度变慢、机动性能变差,需要战斗机的护航,同时战斗机还要驱逐对方攻击机来保护我方地面、海面部队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英伦之战就是德国空军无法压制英国战斗机,而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而美英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由于初期缺乏远程护航战斗机,不得不让轰炸机单独面对德国的防空体系而损失较大,直到P-51等战斗机加入战斗以的才得以改观,所以战后美国空军重点发展大型空优战斗机,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轰炸机提供远程护航。

由于为保证战斗任务的顺利进行,护航战斗机必须伴随攻击机群飞行,并清除航线上的敌机,因此限制了战斗机速度和高度,深入对方区域作战,难以得到我方雷达情报支援,而对方即可以在雷达网的支援下作战。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对方的袭击。

在越战中,越南空军的米格-21就是利用美国预警机低空探测能力差的缺点,采用低空出航,高空突进,然后超音速掠袭的战术让美国空军倍感威胁,因此重点发展具备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如E-3A,由于E-3A航程远、探测范围大、指挥控制能力强,可以支援战斗机深入敌区作战,这便是“鹰之墙”——也就是所谓的战机扫荡,就是让己方战机编队进入对方区域,诱使或者迫使对方战机交战,从而达到清除战区对方空中力量为我方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贝卡谷地之战,以色列空军正是利用E-2C与F-15组成的联合空战系统,紧紧的控制了战区制空权。

由于无论是护航还是战机扫荡都需要深入对方区域,因此航程是第一个指标也是基本的指标,大航程意味着战斗机有较大的作战半径,同时也可以在战区较长时间滞留以尽可能为我方提供更多的保护,另外由于空中加油机容易受到攻击,难以深入对方区域提供空中加油支援,所以也需要战斗机拥有较大的航程,同时由于现代防空体系的发展,战斗机可能会受到多种威胁和应付多次空战。

因此需要战斗机具备拥有完善的航电系统、较多的武器搭载数量和较佳的反应速度,特别是要及时、准确的向飞行员提供战场态势,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良好的人机界面必不可少。

要想做到这些,重型战斗机必不可少,只有重型战斗机才会有足够的机体空间来容纳和挂载这些系统和武器,轻型战斗机如F-16可以凭借其较大的载油系数得到的航程,但其难以象F-15那样在机身保形外挂4枚空空导弹,而只能采用阻力较大的外挂的翼挂方式,因此在同样的空战外挂的条件下,其航程和性能都比F-15要低。

在冷战时期,我国空军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作战任务,加上国家经济技术实力有限,因此重点发展较轻的防御性战斗机,因此直到歼十战斗机仍旧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任务,由于难以在机腹挂载中距空空导弹,因此其在执行较远距离的作战任务时,难以同时兼顾战机扫荡任务所需要的弹药与燃料携载的要求。

而冷战结束后,由于陆地威胁的消失,我国的主要作战方向转向海洋,不论是在东南执行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在南海执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空军预定战场距离祖国大陆均较远,因此歼10执行防空作战任务虽然一流,但要执行较远距离上的维护空优作战任务就显得力不从心。

为此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SK型战斗机,与空军其他战机相比苏-27SK最大特点就是载油系数高,航程远,并且由于有较大的机体空间,可以配备较多的航电系统和武器,最有价值的是其可以在机腹挂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翼尖挂2枚格斗导弹时,仍旧能维持上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也就是说其可以抵达较远的战区作战,或者在战区滞留较长的时间,以减少战机续航能力差,只能过较多战机进行频繁轮换而出现的空中掩护空白期,这也是为什么有操纵轻型、灵活但航程低战斗机传统的前苏联前线航空兵也选择了苏-27的主要原因。

研制过程

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为了跟上西方国家以电传操纵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有针对性的研制、装备了苏-27、米格29。其中苏27因为优异的性能被中国选择,成为中、苏第二次军事合作的典范,引进并自己生产。但是,由于当初引进的苏27SK型号,是设计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而在中国引进、生产的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苏27的技术局限、落后显露无疑。

首先是苏27的功能单一,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战斗机的功能多样性。简单的对空作战,其落后的火控系统,分布式的操作模式,缺乏对地攻击的火力控制,只能发射火箭弹、普通炸弹,不能对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通过各种报道,我国的战斗机雷达发展进步很快,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摈弃俄制设备的粗大、笨重,新一代的PD雷达也定型,因此,改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是落后的操作界面,当今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普遍使用”玻璃化“坐舱的设计,集中式控制系统,让战斗机飞行员能够从容地操纵飞机进行飞行、作战。

在这样要求下,苏27显得尤其落后,就连目前国内在研制、生产的飞机也不如。而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我国的航空电子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俄方,这就为改进苏27的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新的空军作战、指挥方式的转变,以前飞行员习惯于听从地面引导作战方式必将淘汰。而新的空中预警机的服役,空中指挥战斗机编队,强调编队飞机之间的协作,包括图象、数据的适时传输,不同电子系统之间的兼容与联结,都是重要的改进方面。在研制预警机的同时,数据链成为有效的沟通纽带。不同国家、标准系统之间的兼容是苏27要必须发展自主的电子系统。

新材料、新技术在原机型上的运用,也是摆脱一味仿制,走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动机的进口、维修、更换是极其昂贵的。用自主发展的新型发动机,不但能挣脱进口的制约,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改进飞机的性能。

在苏-27的引进之初,我国就把发展苏27国产化作为引进、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制订了分步骤,先进行进口散件的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利用我国近年来在飞机控制、航空电子与欧洲交流、航空标准向美国看齐的基础上,开发研制自主的一套改装系统,用于苏27的改进,以适应新的作战任务和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进而全面实现国产化。

不过苏-27SK虽然从平台来讲适合执行战区扫荡这样的任务,但其航电系统及座舱显示系统的落后却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苏-27SK的雷达由于信号/数据处理能力限制,在锁定一个目标后就失去了对其他目标的控制,这在有我方雷达网支援的地区作战尚可以借助外部探测系统来维持飞行员对战场态势力的感知,若深入对方区域作战就比较危险,同时苏-27SK的座舱显示系统也比较简单,只有基本的平显和下视系统互为备份,并且没有实现显示系统的综合。

飞行员需要从不同的仪表中来得到不同的信息,然后由自己进行处理,并且空战瞬息万变,因此飞行员需要随时保持对外界的警觉,如果频繁的低头对座舱仪表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会让对方有可趁之机,同时在紧张的情况下,由于座舱的仪表繁多还有可能造成飞行员误读,其座舱界面也不够好,如雷达告警系统只能用灯光或者音响的方式提示威胁的存在,而不能告诉飞行员威胁的类型和具体的方位,从而帮助飞行员进行正确的战术动作,所以我国空军需要这样的苏-27,采用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座舱显示系统来提高飞行员对战场态势的掌握能力,以便深入敌区作战时能够应付多种威胁,这便是歼-11B。

机载系统

国产综合火控系统

歼-11B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综合火控系统替代原来苏-27SK的简单的攻击/导航系统,其着眼于作战要求的提高和机载武器的增加,围绕着作战任务的相关系统,可以提供更快、更准、更多的目标信息,具有多机协同和多目标攻击能力,整个系统以1553B数据总线为骨干,以任务计算机为核心。

将火控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外挂管理系统、综合显示系统、惯导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有机相连,并且综合了通信/导航/识别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由于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化程度提高,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飞行员顺利的执行战术操作,并赋予战机良好的操作特性,由于使用了模块化结构也助于系统方便的进行功能的扩展、升级和维修。

作为系统主要的探测系统歼11B配备了国产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雷达采用了平板缝阵天线,根据我国相关外销产品的介绍其应该具备远程探测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可在高、中、低三种脉冲重复率多种波形条件下工作,形下工作,可完成自适应的脉冲压缩和自动波形管理。敌我识别器与雷达交联,辨别目标敌我属性。

与其配套的国产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采用引进的俄罗斯主动雷达导引头,其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以提供超20公里的探测距离,其采用的信号/数据处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较强,另并且配备了俄罗斯研制的光纤陀螺,它可使导引头立即入准备状态,并能精确地控制和稳定天线“快速热仅需8s,因此导弹可在惯性飞行状态下预热”,提高了导弹的攻击能力,因此霹雳-12与机载雷达相结合,让歼11B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大大提高了其空战能力。

另外歼11B可以通过数据链与预警机形成联合网络作战系统,可以在远离国土防空雷达网的战区执行作战任务,形成“中华侧卫之墙”对战区敌机进行扫荡,这在我国空军预定战场远离大陆的情况是极其宝贵的。

国产全玻璃化座舱

与先进的航电系统相配套歼11B采用了全玻璃化座舱,根据有关资料歼11B的座舱采一个衍射平显和多个座舱显示器,其中生动衍射平显具备广角、宽视的优点,并且可以支持光电瞄准吊舱的使用,其是飞行员的基本显示系统,可以显示导航、飞行和火控等相关信息,平显下方还有战术输入控制面板,用于通信、导航等信息的输入,

歼11B座舱显示器采用彩色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周围有输入控制键用模式的控制和参数的选择,功能分别包括;飞行/作战信息、雷达/电子战、叠加了战术信息的数字地图等,显示器的功能可以互换,由于具备良好的座舱界面,大大降低了飞行员的负担,提高其掌握战场态势的能力。

即战机可以通过数据链获得外部探测系统如预警机的信息来对战场形势地图进行实时的更新,这样飞行员可以迅速从显示器读取相关信息,不过再先进的探测系统也不能保证对战机所有目标的全部掌握,因此总有少数敌机会靠近我方战机,利用红外制导导弹或者航炮发动“静默”突袭。

因此需要飞行员在作战时尽量保持头向座舱之外,来维持对战机周围的状况的感知,因此飞行员从座舱读取信息的时间越短,其能够向外警戒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对方的可趁机之机就越少,这在复杂战场情况下可以有效的提高战机的生存能力。

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与第三代战机一样,苏-27SK采用放宽静稳设计以降低阻力和提高飞机机动能力,为提供良好的操纵性能,苏-27采用了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但限于当时前苏联的技术条件,其电传系统仍旧属于电子-机械混合体制,在纵向使用了四余度全权全时工作的模拟电传系统,而横航向采用了机械操纵和模拟式三余度阻尼器的混合控制布局。

这个系统虽然满足了飞机总体战术技术指标的要求,但也付出了较大的重量和体积的代价,同时可靠性也较低,歼11B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与苏-27SK的操纵系统相比,有着控制精度高、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易于复杂逻辑和控制律设计实现、软件易于修改、便于与其他机载系统接口通讯等不可比拟的优点,特别是可以减小系统重量、占空体积、加工周期及制造成本。

同时由于取消横航向机械杆系,采用全电传系统增稳。可扩大飞机的大攻角工作范围。提高战机的机动性能,为进一步发展为飞控/火控及推力一体化综合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歼11B另外一个突破在于其配备了国产涡扇10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外电报道我国于1986年利用获得的CFM-56发动机的核心机开始研制涡扇十,由CFM-56发动机的核心机衍生出来的发动机就是美国F-16C/D战斗机的F-110发动机,因此从各方面来讲涡扇-10相近于美国F-110-GE-129,另外由于我国也大量引进了AL-31F发动机,其在某些方面也参考AL-31F的相关技术,涡扇十于2006年设计定型,2008年在珠海航展公开展出。

有消息指涡扇十最大推力超过130千牛,推重比为7

这些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另外太行”发动机采用的复合材料外涵机匣是在国内航空发动机上第一次应用复合材料技术。复合材料外涵机匣比钛板焊接结构的外涵机匣重量减轻30%,而且比强度、比刚度更高,疲劳寿命更长,更耐腐蚀。

尽管现在有资料指涡扇十存在某些不足,如加速性、空中启动包线和地面启动时间都要低于AL-31F,另外在量产初期质量和可靠性也不稳定,但毕竟其代表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制造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对于我国空军和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堪比载机本身。

作战能力

对于中国空军来说由大型预警机指挥的中华侧卫之墙已经能够压制F-15J和幻影-2000-5这样战斗机,如果在研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也称“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固体冲压弹研制顺利的话,那么升级后的歼-11B也可以对抗国外三代半战机如F/A-18E/F和阵风这样战机带来的威胁,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能解决相关问题,歼-11B-中华侧卫之墙将堪称中国空军作战能力的中坚和首战用我的铁拳。

总结

中国为引进、掌握苏-27重型战斗机,前后花费了将近200亿美元,超过建国以来对整个航空工业的总投资。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有能力将苏-27国产化,并改进出性能更加出色的歼-11B。

回顾中国国防工业60年的发展,限于基础工业、基础研究环节薄弱,更多的是选择仿制,众多国产武器或多或少都有引进的部分。歼11B战斗机是沈飞再一次腾飞的象征。50年前,中国的飞机工业第一次就是从引进、组装开始的!10年前,又在沈飞,又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合作。机遇不会永远这样,中国的航空工业也不会永远重复,中国的战斗机不会永远仿制!

消化、吸收,通过引进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让沈飞连贯地学习到苏联――俄罗斯飞机工业的发展方式、研究特点、技术脉搏。对于沈飞自主发展歼11B计划,乃至下一代战斗机都是“点睛之笔“。

歼11B除外形气动与苏27相同外,是完全国产的战斗机,机身涂料全是隐形的复合材料,由于更好的火控系统与电子设备,因此爱说它的比较对象不是直接的苏27的某种改进型号,应该是苏35。但论到整个苏27/歼11项目花费之昂贵、对解放军作战能力提升之巨大,所以冠以歼-11B“山寨之王”的称号,还是贴切的。

随着中国国家的作战方向开始转向海洋,歼-11B无疑在未来将担负起维护中国在远海地区利益的重任,同时这对于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型转型也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10月1日11时17分,12架歼11B型战斗机作为空中第八梯队飞越了天安门广场上空参加了今年在今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这是歼—11B是首次在国庆受阅亮相。中国歼-12轻型战斗机

研制进程

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初提出的。当时。世界上经历了越南和中东几场局部战争之后,有关军界人士开始认识到:设计战斗机不能单纯地追求飞行速度快,还要赋予战斗机以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

美国生产的飞行速度为音速两倍的F—105和F—4等设备精良的战斗机,有时却在亚音速的米格—17飞机面前束手无策。先进的超速战斗机被速度低于它的对手击落的战例时有发生。我国空军的飞行员就曾在1967年4月24日,驾驶亚音速的歼—5飞机击落了l架侵入我广西板兴地区的美国F—4B超音速战斗机。

所谓飞机的机动飞行性能,主要指的是它的加速、爬升和盘旋性能。其中前两项指标是和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而最后一项指标却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互矛盾的。飞行速度越快的飞机,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局部战斗中的空战实践证明;即使在广泛使用空对空导弹的情况厂,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机炮进行格斗仍不可避免。格斗中,战斗机常被迫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弯速率,绕到敌手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这时,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

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国飞行员,强烈地呼吁有关部门要设计出“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也就是说,要加强战斗机的格斗能力。从实质上看,就是要求改善高速飞机的低速性能。

世界有关国家的飞机设计部门是如何解决空战提出的这一复杂命题的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我闪开始研制歼—12的同时,也就是1969年这一年当中,世界有关国家的战斗机研制动向,以便和我国的研制项目相互比较。

1969年1月和12月,美国海军和空军通过了F—14和F—15两种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两者都是通过加大发动机的推力(提高全机推重比)和增大机翼面积(降低翼载荷)来改善机动性能的,前者还使用了变后掠翼技术,因而飞机都变得很大。它们的最大起飞重量分别是33724千克和25400千克,约为歼—5飞机的5倍。F—15A的空战推重比达到14

1964年4月,英国的“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开始服役

60年代末,苏联制成了米格—27和苏—17战斗机,它们都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低速飞行矛盾的、由此也带来了结构重量的增加。

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于1969年开始论证“狂风”战斗机方案、他们最终采用的也是变后掠翼布局。

1969年3月,法国的“幻影”F

与此同时,以色列开始实施“黑帘”计划。他们利用法国“幻影”5飞机的图纸,在该机的三角翼前面加装鸭式小翼,研制成功“幼狮”C

还是在这—年里,瑞典的近耦合鸭式布局短距起落战斗机萨伯—37(Saab—37),在世界上一举成名。瑞典人为了挖掘飞机的气功潜力

1968年4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即后来的歼—12)的计划,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那时,世界上的新型战斗机正朝着机体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我国采取的却是一种朴实的作法——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虽然能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就当时我国的技术贮备情况而言,这可能是最为现实的一条途径。

研制“小歼”的任务在1968年的“8

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5架经过试飞的整机。

技术水平

歼—12战斗机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180米/秒。而和歼—12问年同月首次试飞的美国F—14战斗机I的这一指标是200米/秒;专门针对米格—21而设计的F—5E是160米/秒。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是1140米。而中、低空机动性能突出的歼—6是1200米;美国刻意改善盘旋性能的F—5E是1080米,为此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从M

再看歼—12的地面机动性能,也就是它的短距起落性能。其起飞滑跑距离是500米、着陆滑跑距离是510米。与歼—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是590米,着陆滑跑距离是825米。歼—12能做到比歼—5的滑跑距离还要短是很不容易的,并且具有防尘装置,可在短土跑道起落。

歼—12的最大平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上,最大M数1

歼—12是迄今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它的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295千克,空机重量只有3100千克。它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式发动机,加力推力39

为了使歼—12飞机达到先进的性能指标,南昌飞机制造厂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和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和铝合金起落架等,此外还采用了单块式风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当时的条件下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存在不足

歼—12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所引起的。它的机内燃油贮量为1250千克,可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1385公里,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的飞机。

歼—12的机载武器是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机炮,备弹120发;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而论,火力不算很弱,可是该机采用了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设备不利。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加装先进的火控系统,则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优点也将削弱。

歼—12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较多的先进气动措施,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翼和后缘双开缝襟翼。后来都从简取消,改为只设后缘富勒襟翼。所以,这种飞机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歼—12的不足之处是小型战斗机所固有的,它实现了设计指标,应该视为成功之作。至于能否列入装备,那要受许多非技术性因素的制约,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影响的飞机设计集团,其全部研制过的型号中,若有半数投入使用、就已经值得骄傲了。

我国的飞机研制部门,所缺乏的正是广泛实践的机会,而歼—12是一次很有成效的尝试。

英国著名的罗耳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的一位专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