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7:33: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志刚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试读:

前 言

历史是人类的传记,是国家的传记。同时,历史也是生活的老师。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翻开司马迁呕心沥血、含垢忍辱,历经13年而成的《史记》,一部三千余年的历史呈于眼前。自黄帝始,止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这部纪传体通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渗透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没有司马迁这位伟人,就没有《史记》这部巨著。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字子长)出生。太史令司马谈是他的父亲,在学识渊博的父亲的影响下,十岁起司马迁就开始读古文,日日积累学问。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18岁的司马迁来到了长安,先后拜经学家孔安国和哲学家董仲舒为师,分别向他们学习《尚书》和《春秋》。次年,司马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回到长安后,汉武帝任命他为郎中(侍从官的一种),得以随从汉武帝四处巡游,并奉汉武帝之名出使巴蜀之地,丰富了他的阅历。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继承了太史令之职。

自太初元年(前104年)始,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编纂工作。至天汉二年(前99年),46岁的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时惹怒了汉武帝,结果在年近半百的年龄遭受了宫刑。在狱中,他没有为此而自暴自弃,而是致力于撰写《史记》。太始元年(前96年),50岁的司马迁赶上了汉武帝大赦天下的机会,得以出狱。

出狱后,司马迁担任了负责传宣诏令的中书令(该职位在当时多由宦官担任)。他别无他求,专心编写《史记》,花费了5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编纂。《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取材广泛,比如《尚书》、《牧民》、《轻重》、《晏子春秋》、《国语》、《天问》、《国策》、《秦记》、《诸子百家》,等等,都是司马迁的写作素材。在司马迁的筛选、润色和考证下,《史记》内容丰富,据后来的多方专家考证,虽然有纰漏之处,但整体却不乏翔实的史事,值得阅读和欣赏。

本书在以白话文的形式讲述史记故事时,重新进行了有代表性的分类,挑选出富有特色的故事以飨读者。在有纰漏的地方,做了一些考证,比如对齐威王和齐宣王的在位时间、苏秦游历各国时拜见的国君等进行了细微的校改,以便把同一个时代中的人物脉络理顺,保证整本书的连贯和通畅;在故事缺乏的地方,进行了一番归纳,比如在讲述某位大臣的时候,会从本书未涉及的《史记》篇章中搜集材料,保证各个章节的内容丰实,方便读者了解这些历史人物。

历史是过去的回声,是记忆的生命,我们也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记忆,希望本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做最鲜活的生命。第一篇千古帝王溯源

在《史记》中,本纪有十二篇,主要记录帝王之事。其中,西楚霸王项羽和汉吕太后虽然没有帝王之名号,却有着帝王之实权。帝王的更换,朝代的延续,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由夏商周到秦汉,最终延伸到我们所处的时代。追溯帝王之源,便于了解中华祖先。

 五帝创中华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名为公孙轩辕。出生后才70天,黄帝便能开口说话。年幼时,他不仅口才出众,而且诚实机敏。成年后,他更是见闻广博,能够明辨事理。

随着诸侯领袖神农氏(炎帝)领导力的下降,各地诸侯不再听其号令,战争不断,导致老百姓吃苦受难,纷纷抱怨。神农氏有心无力,难以征讨。于是,黄帝前去征讨,使得那些反叛的诸侯重新听从神农氏的号令。当时,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虽残暴凶狠,但势力庞大,黄帝并没有前去征讨。

神农氏虽然重新有了权威,但却开始欺负一些实力单薄的诸侯。为了自保,各地诸侯纷纷归附黄帝。黄帝一边治军,以对抗炎帝;一边治德,积极发展农业,使得天下民众安居乐业。随着矛盾的加深,黄帝和神农氏进行了一场大战。在阪泉(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一带经历了多次交战后,神农氏落败。

蚩尤乘着黄帝和神农氏交战的时机,发动了叛乱。黄帝打败神农氏后,立即率领诸侯军队东进,在涿鹿山前的原野(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与蚩尤开战,擒获了他并将他杀死。此后,黄帝一声令下,四方诸侯拜服。

黄帝在诸侯的拥护下,做了天子。为了巩固政权,他不辞劳苦,居无定所。凡是有不顺从者,他就会前去征讨。在掌权期间,他遍历中华东西南北,在涿鹿山下建起都城。在其住所,有大量军队驻守,戒备森严。为监管众多部落,他设立了左右大监机构,专门负责监察一事。黄帝对神灵极为敬畏,祭祀规模宏大。

黄帝当政期间,风调雨顺,土地连年丰收,并且珍宝频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他改变了原始的野蛮,开创了文明时代,由此被尊称为“黄帝”。

帝尧是帝喾的儿子放勋,他有上天般的仁爱和神灵般的智慧。人们渴望依附他,就像渴望见到日月。他虽然富有,但从不骄纵。他平易近人,节俭朴素。他宣扬德行,以恭顺教化民众,使得各个部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他划定职务,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他的治理下,天下诸侯团结而祥和。

帝尧任命羲氏与和氏,令他们根据天象规律总结出历法。在春夏秋冬四时时令的指导下,农耕井然有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羲仲和羲叔是一对兄弟,和仲与和叔是一对兄弟。羲仲奉命掌管东方的天象,居住在郁夷(今山东半岛一带),恭迎朝阳,安排春季的农事耕种;羲叔奉命掌管南方的天象,在南交(南方的交趾)居住,督导夏季的农事劳作;和仲奉命掌管西方的天象,居住在昧谷(神话中的日落之处),恭送夕阳,监督秋收;和叔奉命掌管北方的天象,在幽都(指北方的阴气聚集之地)居住,安排冬储。帝尧时,一年开始定为366天。为了调整四时造成的误差,又有了闰月的设置。

帝尧渐渐年老,于是召集各部落首领前来商讨继承人的问题。商讨过程中,大家提出了两个候选人:帝尧的儿子丹朱和掌管水利的共工。在帝尧看来,丹朱虽然比较开明,但喜欢争强好胜;共工虽然能言善辩,口才了得,但此人表面和气,内心阴险,难成大器。于是,帝尧认为他们二人都不能胜任联盟首领一职。

为了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帝尧再次召开会议。此次,各部落首领共同推荐虞舜为部落联盟的继承人。帝尧虽然听说过虞舜的美好德行,但没有立即表示同意,而是让他们讲讲虞舜的一些事迹。

据他们所说,虞舜一家有四口人:父亲、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他。虞舜的父亲瞽叟一向糊涂,对后母言听计从;后母心肠恶毒,特别宠爱自己的亲生儿子,对虞舜则百般刁难;弟弟象在父母的宠爱下,显得傲慢无礼。虞舜在这个家中虽然处处受到鄙视,但他从来都没有报复过父母和弟弟,而且对他们都非常好。听了大家的讲述后,帝尧认可了虞舜的高尚品德,但他还是没有同意让虞舜做继承人,因为他要亲自考察虞舜。帝尧对虞舜的考察方法很特别,他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虞舜,还送去了粮食和牛羊。虞舜的后母和弟弟象见他突然变得这么富有,顿时起了歹心,唆使瞽叟与他们一起谋害虞舜。

第一次,瞽叟让虞舜将粮仓顶部的漏洞补好。谁知虞舜在仓顶补漏洞的时候,瞽叟已经悄悄将梯子搬走,并偷偷点燃了粮仓中暂存的柴草。虞舜发现粮仓起火后,无法下去。他灵机一动,将两顶用来遮阳的笠帽分别握在手中,借着风力从仓顶轻轻地落在粮仓附近的草丛里。

然而,他的父母和弟弟三人并不甘心,想再次谋害虞舜。

第二次,瞽叟让虞舜淘井。待他跳下井后,瞽叟和象开始向井中填土块。虞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铲子挖了一条小道,然后顺着小道爬了出来。

瞽叟和象认为虞舜这次不可能逃生,回家后得意扬扬地将此事告诉了虞舜的后母。三人正在高兴的时候,突然听到虞舜的屋子里有琴声,顿时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家中只有虞舜会弹琴。随后,象前去看个究竟。他在虞舜的屋子外发现虞舜正抱着琴坐在床上,此时,虞舜也发现了他,并把他叫进房中。虞舜对他们谋害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并让弟弟以后好好帮他料理事情。从此以后,虞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再也没有想办法谋害他了。

虞舜在以德报怨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了美好的品德,又显示出了常人少有的机智,令帝尧感到非常满意。同时,在虞舜的管理下,帝尧的两个女儿严守妇道,从不傲慢,小心翼翼地侍奉虞舜的父母。

帝尧不仅把女儿嫁给了虞舜,而且又将他的九个儿子派了过去。通过交往,他们对虞舜十分忠实恭敬。并且,在教化民众时,虞舜总能以身作则,处处谦恭,与人和睦相处;讲究诚信,不违背约定。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受到百姓的拥戴。无论是农民、渔夫还是工匠,都仰慕他的为人。为此,很多人搬到他周围居住。经过三年的发展,他的住处先是变成了村落、乡邑,后来竟变成了一个大都会。有了这些考察,帝尧开始试任用虞舜,令其管理百官。

华夏祖先有高阳氏一族(颛顼帝所在)和高辛氏一族(帝喾所在)。在高阳氏一族中,颛顼帝有八位贤能的儿子,合称为“八恺”,后来发展成为八个部族;在高辛氏一族中,帝喾也有八位贤能的儿子,合称为“八元”,后来也发展成为了八个部族。在这十六位贤人的后代中,人才辈出,帝尧在位时未能举用他们,而虞舜却能很好地举用他们。在他们的宣扬和教化下,为父者变得仁义,为母者变得慈爱,为兄者变得友善,为弟者变得恭谨,为子者变得孝顺。家家和睦融洽,社会一团和气。

有帝鸿氏一族,有一人不成才,为人凶残暴戾,并且极力掩盖罪行,被人们称为“混沌”;有少暤氏一族,有一人没有仁义,四处害人,不守信义,并且憎恨忠直的人,满口恶言,被人们称为“穷奇”;在高阳氏一族,有一人不成才,冥顽不灵,不分善恶,被人们称为“梼杌”。这三人繁衍的部族,承袭了他们的恶行,弄得百姓忧虑不堪。帝尧在位时,并没有清理他们。后来,缙云氏一族中也有一人不成才,贪酒好财,被人们称为“饕餮”,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厌恶。虞舜则顺应民心,把他们统统流放到边疆,用他们抵御境外的野蛮部族。

帝尧去世后,虞舜做了帝王。

帝尧时起用了很多贤才,但并没有划清职责,没能让他们发挥特长。虞舜即位后,把四方诸侯召集起来,商讨了此事。他向诸侯们问道:“在众位臣子中,谁能管理百官,助我发扬先帝事业呢?”诸侯们一致推举伯禹,认为他最适合担任司空一职。当时水患严重,虞舜听从了百官的建议,当即令伯禹前去治水。接着,虞舜安排弃去管理农事;任命契为司徒,令其教化民众,使百姓团结,使家人融洽;任命皋陶为刑官,惩罚那些扰乱中原的蛮夷人和国内犯法的人,吩咐他一定要明察秋毫,判刑要得体,有轻有重,要让老百姓信服;任命倕管理全国工匠;任命益为虞官,管理四方草木鸟兽;任命伯夷协助他掌管礼仪;等等。安排具体职位后,虞舜还制定了考核制度,以决定百官升降。

虞舜的任命很得体,各位官员表现得都很出色。比如在弃的管理下,百谷生长茂盛;在契的管理下,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睦相处;皋陶执法公平,判决合理,得到了民众的信服;在倕的管理下,百工听命行事,大力发展了各行各业;在益的管理下,山林茂盛,水泽丰润;在伯夷的管理下,万民遵照礼仪,处处谦让;等等。

虞舜在位三十九年,其间有三大功劳:治理洪水、划定九州和明确职责。

 夏商周的演变

虞舜在年老的时候,和帝尧一样,同样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伯禹,因为伯禹在治水的时候立了大功。

早在帝尧为联盟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的百姓就饱受了洪水之苦。由于当时没有比鲧更精通治水的人,帝尧接受了众部落首领的意见,令鲧前去治水。然而,鲧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不仅没有制伏洪水,而且使得洪水更加泛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在治水时,只知道筑造堤坝阻截洪水而不知道及时疏通,以至于被阻截的洪水在堤坝被损后更加凶猛。

虞舜接替了帝尧的位置后,立即着手治理洪水。他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将办事不力的鲧杀掉,然后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伯禹。

伯禹不仅身强体壮,而且头脑聪明。他没有采取父亲的治水方法,而是以疏通为主,组织当地百姓挖沟开渠,不断将洪水引入大海。在治水期间,伯禹不仅亲自指挥,而且参与劳动,常年在洪水泛滥之地工作。不仅如此,为了把洪水制伏,伯禹数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去,即使在自己新婚后。

伯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重任,使得黄河流域的百姓不再遭受洪涝灾害。

虞舜病死后,伯禹顺理成章地成为继承人。虞舜有一个儿子叫商均,伯禹本想让位于他,于是搬到阳城居住。不过,四方诸侯并不认可商均,根本不去朝拜他,而是赶往阳城朝拜伯禹。因此,伯禹即帝位,建立了夏朝。

到了夏代后期,出现了一位腐败的君主孔甲。他迷信鬼神,并且十分荒淫。在他的统治下,先祖的德望日益衰减,夏王朝的威望也日益衰微,不断有诸侯背叛的情况出现。

据说,当时天上飞下四条神龙,两雄两雌。孔甲很喜欢它们,只是苦于找不到养龙的人。后来,有一人名为刘累,声称学过驯龙术,能够为孔甲养龙。孔甲十分高兴,重赏了他。但刘累并没有把龙养好,那条雌龙被他给养死了。接着,他把它做成肉酱,然后献给夏后。夏后品尝后,觉得很好吃,于是令刘累再弄一些这样的肉酱来。刘累既无肉酱可贡,又担心把龙养死的秘密泄露,于是逃走了。人们从这件事上看出,夏王朝再也得不到上天的庇护了,必将走向灭亡。

夏王朝末代君王桀,是一个暴君,以残暴出名。他毫无德行,竟对民众用武,伤害他的子民。他自比太阳,认为他能像太阳一样,一直照耀四方、统治四方,永远不会灭亡。百姓们知道后,难以掩藏心中的悲愤,指着太阳说:“你这个太阳呀,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消失呢?如果你消失了,我也宁可灭亡。”

商族首领成汤曾被桀囚禁,后来被释放。他回到封地后,勤政爱民,积极修德,赢得了四方诸侯的归附,力量不断壮大。后来,汤顺应民意,率军讨伐桀,打败他后,把他放逐了。临死的时候,桀对身边的人说:“真是后悔呀,当初没有杀汤,导致我落得如此下场。”

殷契是古代殷人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他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在一次去河川洗澡时,正好遇到一只玄鸟从树上弄掉了一个蛋,于是她把它吃了,不久便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成人后颇有才华,不仅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且在做了司徒后教化民众有功。为了表彰他,虞舜把商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封给他,并赐了子这个姓。

成汤出生后,是契的第十四代传人。从契开始,殷人屡屡迁都。成汤即位后再次迁都,定都于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帝喾曾经定都于此,契则受封于此。

当时,一旦有违背夏朝的诸侯,成汤就有权率军征伐。有一次,诸侯葛伯违背夏制,不行祭祀。成汤征服他后并告诫说:“你以后如果不恭顺天命,我一定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你。”此后,葛伯谨记教训,遵循夏制。成汤说:“以水为镜,可以见形貌;体察民情,可以知国情。”臣子伊尹听后大加赞美:“真是英明的君主啊!听从谏言,就能改进治国方法;爱护百姓,就能提拔贤能。努力,努力!”

有一次,成汤在出行时遇到了捕猎者捕猎的场景,在四面都张开了大网,于是向捕猎者请教。对方回答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四方猎物都收入网中。”成汤说:“不能这样做,否则会捕尽猎物的!”令其去掉三面,仅留一面大网,然后说:“这样的话,有的猎物想从左边逃走,有的猎物想从右边逃走,那就让它们去吧。那些不愿意逃走的,才是我的猎物。”四方诸侯听说后,纷纷赞美成汤的仁德。

在成汤部落逐渐繁盛的同时,夏桀的残酷统治日益彰显,顿时异心四起,诸侯昆吾氏率先反叛。成汤立即召集四方诸侯,合兵前去讨伐,然后乘着时局动荡,公开讨伐夏桀。为了团结一致,成汤对大家说:“其实我并不敢叛上作乱,可夏桀惨无人道,犯下了滔天罪恶,使得百姓敢怒不敢言。听说大家不是十分赞成征讨夏桀,可夏桀的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一定要看清呀。如果不征讨他,我害怕会得到上天的惩罚。有人也许觉得我不体恤民情,让大家放下生产而赶来征讨,有人或许会问夏桀到底有多深的罪恶。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夏桀不顾民众,耗尽了国家资财。民众对他恨之入骨,甚至想和他同归于尽,也不愿意再受他的统治。夏桀有如此堕落的德行,因此我不得不率军征讨他。如果大家愿意和我同行,顺应天意去惩罚夏桀,我一定会重重赏赐你们的。如果有人违背了誓言,我也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经过这番声明,四方诸侯不再有什么疑虑,愿意服从成汤的领导。

经过一场激战,成汤获胜。在四方诸侯的归附下,成汤登上了帝位。

当帝位传至雍己时,商朝在他的治理下,难以树立起威信和德望,呈现出了衰败之势。一些诸侯国见此情景,不再前往朝见。雍己的弟弟太戊即位后,任命伊陟为宰相,辅佐他治理国家。

在国都南亳城里,生长着一棵独特的桑树,能够预示吉凶。有一次,这棵树在一天之内就长成合抱之粗。太戊帝非常惊恐,连忙令伊陟解释。伊陟说:“臣听说妖孽是战胜不了德行的。是不是您在治国的时候犯了什么错误?臣建议您专心修德,以德政治国,妖孽迟早都会消失的。”太戊帝听后深受触动,专心致志地施行德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没过多久,那棵桑树便枯死了。太戊帝由此更加敬重伊陟,在祭祖时对其大加称赞,并打算提高其待遇。伊陟表示谦让,一如既往地辅佐太戊帝治理国家。在君臣的同心协力下,商朝重振雄威,那些有反叛之心的诸侯又重新开始前往朝见。

盘庚即位后,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了迁都的打算。在他之前,追溯到成汤,商朝已迁都了多次。这时,百姓们已经厌烦迁徙了,毕竟在一个地方住得好好的,已经习惯了,并且一些贪图享乐和安逸的贵族们对盘庚提出的迁都一事也抱有不满。由于反对的人很多,盘庚不得不耐心劝导:“我们之所以要搬迁,就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安定。我们的先祖正是因为团结一心,才平定了天下。如今,我们也应该团结,一起把迁都这件事做好。迁都顺利的话,我们就会为我们商朝创建一个千秋伟业!”听了盘庚的这番话,大家这才愿意搬迁,随着盘庚从黄河以北搬迁到黄河以南的殷地(今河南省安阳市)。在盘庚的治理下,商朝得以复兴。

公元前1075年,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即位。他是前任商王帝乙最小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是帝乙的正室,因此他继承王位顺理成章。

纣王自小聪明过人、善于言谈,见识也很广博。他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曾徒手勇斗猛兽。可是,纣王一向自恃聪明,不听大臣劝谏。他经常口若悬河,炫耀自己的才能;也经常天花乱坠,粉饰自己的错误。他觉得自己本领高强,谁都及不上。他贪杯好色,对宠爱的妃子妲己言听计从。他命令乐师涓作出了很多淫乱不堪的乐曲,只是为了满足他的邪欲。

纣王一即位就开始享受生活,用象牙筷子吃饭。其叔父太师箕子听闻后叹息不止:“既然用了象牙筷子,就不满意用陶制的食器,饮酒也要用犀玉做成的酒杯。这些奢华的餐具只能用来盛美食,那些野菜将再也不会端上餐桌。接着,粗布衣服会变成锦衣,茅草屋会变成富丽堂皇的宫室。随着他的需求,整个天下都难以让他满足,他还会弄来各地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等,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使用了象牙筷子。因此,我非常担心朝廷会由此走向灭亡!”

纣王贪财无度,多次加重赋税,除了鹿台(宫苑建筑,位于今河南省汤阴县朝歌镇一带)存放的大量珠宝财物外,就连国库里都堆满了粮食。他派人四处搜集奇兽异物,派遣工匠大肆扩建位于沙丘的行宫,将那里变成种草养花、休闲娱乐的场地,在其中放养了很多飞禽走兽。

纣王肆意怠慢鬼神,在祭祀的场合毫不避讳,仍然大行淫乐,命令下人不论男女都得赤身裸体穿梭其中,互相追逐嬉戏,不分昼夜。文武百官和贵族都怨恨不已,四方诸侯也开始悄悄地背叛商朝。

纣王为了加强统治,多次加重刑罚,并且发明了炮烙这种酷刑:在燃烧的炭火上面横放一根铜柱,等到铜柱烧红之后,让人在上面行走,直到忍受不了脚下烫烧,掉入炭火之中被活活烧死为止。实施这种酷刑的时候,纣王、妲己等人在现场观赏,以此为乐,残忍的程度令人发指。

当时,姬昌继承了父亲周王季历的西伯(西部诸侯之长)之位,遂有了西伯昌的称谓。西伯昌继承父业,效法先代,专心致志广施仁义,尊老爱幼,对待贤士谦卑有礼,有时候为了接待贤士都顾不上吃饭,因此士人纷纷归附于他。

纣王提名九侯、鄂侯和西伯昌出任三公,辅助他执掌军政。九侯将自己非常漂亮的女儿进献给了纣王。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惹怒了纣王,后来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谗言,将她杀了,并且对九侯施加了醢刑,残忍地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非常气愤,言辞激烈地劝谏废除酷刑,纣王恼怒,将他杀了,还把他的尸体熏制成了人肉干。西伯昌听闻之后,只得独自暗暗叹息,无可奈何。不知崇侯虎在哪儿打听到了这个事情,向纣王告了密。于是,纣王将西伯昌关押了起来。西伯昌属下的臣子闳夭等人一心救主,进献给了纣王一些美女以及一些奇珍异宝,纣王这才将西伯昌释放。

西伯昌被释放后,将自己的很多土地拱手献给了纣王,顺便请求他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王应允,并赏赐给西伯昌一大批弓箭和大斧,赋予他征伐诸侯的大权。于是,西伯昌在西部诸侯中变成了最为强大的。三公尽失之后,纣王把国家大事交给费仲处理。费仲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贪财图利的小人,都城殷地(今河南安阳一带)的百姓非常厌恶他。后来,纣王又提名重用了恶来。恶来喜好诋毁他人,如此一来,四方诸侯和殷商王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西伯昌自从回到周国以后,暗自修身养性、遍施恩德,四方诸侯纷纷背叛纣王而臣服于他。当时,芮国人和虞国人因为土地问题争执不休,相约到周国找西伯昌裁决。等他们进入周国疆域之后,只见周国农民都互相谦让田地的界限,每个人对待老者都谦和有礼。于是,他们虽然还未见到西伯昌,就已经非常惭愧了,双方都说道:“我们争来争去的,却是人家周国所耻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找西伯昌了,去了也只是自取其辱罢了。”双方各自返回本国,互让田地,再也没有产生分歧。四方诸侯听说之后,愈加敬重西伯昌。

此后几年,西伯昌征伐了几个忠于纣王的小诸侯国,而后又建造了丰邑,将国都从岐下迁到了丰,做好了伐纣的基本准备。

西伯昌的势力愈加强大,纣王渐渐没有了以前的威严和权势,但他却丝毫不担忧。当时,纣王的叔父比干担任少师(官名,周代设立,职责是辅弼君王,是太师的副官;“三孤”之一,除它外,还有少傅和少保,又称“三少”)一职,极力进谏,纣王不予理睬。当时商朝有位大贤者,名叫商容,很得百官贵族的尊敬,可是纣王却毫不吝惜,将他废弃了。

随着实力的增强,周国开始对抗商朝。饥国,是一个忠于商纣的小诸侯国,被西伯昌灭掉了。商朝大臣祖伊知道以后,心想如果情势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商朝就完了。他连忙上奏道:“大王啊!我朝的国运将要被上天收回了啊!我使用大龟占卜法占卜多次,都没有一次好兆头。不是先王们没有保佑我们,而是大王您的暴虐和淫乱造成的,我朝就要灭绝了!大王您不顺应天意,又不恪守国家礼法。因此,上天只能放弃我们了!如今人心惶惶,四处散播的都是亡国思想。人人都说‘上天为何还不惩罚商纣王’?我朝的处境已经如此凶险了,大王您说说该如何是好啊?”纣王不以为然,散漫地说道:“我既然生为天子,上天就会保佑我和我的国家,有什么好担心的!”祖伊听到纣王这番话,顿时大感失望,于是离开商都,返回了封国。他慨叹地说道:“看来纣王确实是无可救药了啊!”

西伯昌过世之后,传位于儿子武王姬发。纣王依旧肆无忌惮,愈加淫乱、暴虐。纣王的庶兄微子劝谏多次,纣王都不予理睬。微子失望之余,就和其他两位大臣太师(“三公”之首,除它外,还有太傅和太保)和少师,一起离开了纣王。比干忠心不二,认为身为人臣哪怕以死劝谏国君都是应该的,于是极力进谏。纣王怒道:“听闻圣贤之人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是否也这样。”于是令人将比干的胸膛残忍地剖开。大臣箕子见纣王残暴无道,为了保全自己,只得整天装疯卖傻,但是还是被纣王囚禁了起来。

至此,讨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姬发率领着诸侯联军,向东讨伐商朝,纣王出动军队前去迎战。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一带)这个地方,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不料,纣王的军队临阵移志,纷纷倒戈归顺武王。纣王惨败,只身逃回王宫。他穿上金线玉饰的华丽衣服,登上鹿台,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同时,祸国殃民的妃子妲己也死在了战争之中。

周武王很早就听说了箕子的美名,因此亲自前去拜访箕子。武王道:“上天安守百姓,让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我却不知道上天是用什么常理秩序来安定百姓的,敢问先生,您说我该如何是好呢?”箕子回道:“尧舜时期,洪水泛滥,鲧奉命前去治水。鲧采用了堵塞的方法,扰乱五行之律,惹得天帝大怒,就派祝融杀死了鲧。到了鲧的儿子大禹时,他对天神恭恭敬敬,于是天帝赐予大禹九大主持天道的方法,天道常理才恢复了秩序。”武王听完大为受教,十分感激箕子,不勉强他成为自己的臣民,依然给了封地。

箕子受封后,有一天去朝拜周武王,从故都殷墟经过,看见殷朝已经坍塌毁坏的宫室,四处生长着翠绿的禾苗,于是触景生情,悲痛异常,想要大哭一场。他又怕随从报告周武王、惹周武王不满,因而只得小声哭泣。箕子根据这个情景作了一首诗,名叫《麦秀》,诗中说:“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与我好兮!”(尖尖的麦芒,绿油油的禾苗。那个小子呀,不和我交好!)诗中提及的小子,指的就是纣王。殷商遗民听到后,都暗自垂泪,悲伤不已。

周夷王姬燮死后,其子姬胡即位,是为厉王。厉王即位后,在宠臣荣夷公的影响下渐渐有了贪利的嗜好。

厉王三十年(公元前848年),大夫芮良夫进谏厉王:“王室真要衰落吗?荣夷公喜欢独享利益而不知大难正在靠近。利益是从世间百物中得到的,应该使其充满于天地。如果想独占它,就会招致很多害处。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利益,大王怎么可以专享呢?大王这样做只会引起众怒,大难随时都有可能到来。荣夷公以专利来教唆大王,大王怎么能够保证社稷经久不衰呢?作为王者,应该疏导利益,使其广布天下。否则,天下之人每日都会生活在警惕之中,担心自己的利益被大王占有,久而久之就会对大王产生怨恨。所以,用来赞美功德的诗中写道‘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中写道‘陈锡载周’,正是因为历代君王因惧怕大难而广布利益,周朝才能延续至今。如今大王采取专享利益的做法,这是需要杜绝的。普通人要想专享利益,必定会成为盗贼;大王继续这样做的话,很少有人会愿意依附大王。如果继续重用荣夷公,周朝必将走向衰败。”厉王非但没有因此惊醒,反而对芮良夫的这番肺腑之言视若罔闻,并最终擢升荣夷公为卿士。

厉王不仅贪婪,而且为人暴虐,生活奢侈,国人对其多有责备。召公进谏说“民不堪命”。厉王大怒,专门派人在国内监视国人,一旦听说有人责备他便将此人杀掉。不久,国人大都把不满憋在心里,各个诸侯也都不再前来觐见。

厉王对待国人更加苛刻,以致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能用眼神进行交流。厉王大喜,得意扬扬地告诉召公说:“我已经消除了国人对我的责备。你看,他们连话都不敢说,还如何责备我。”召公反驳道:“大王这种做法并没有消除国人的责备,只是暂时阻隔了他们的责备而已。堵住国人的口舌比堵住水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堵住水流,只能换来暂时的安宁。时间一长,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冲开堤岸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堵住国人的口舌同样如此。要想消除水患,就要在大水来临之前主动挖开堤岸,对水流进行疏导;要想彻底消除国人的责备,就要让国人畅所欲言。天子之所以要听政,就是要从文武大臣口中得知民声,然后仔细斟酌,争取事事不悖民心……”厉王不听,仍然我行我素。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年后反叛周朝,合力攻打厉王。厉王被击败后,逃向山西一带。在周公和召公的努力下,周朝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周幽王即位后,成为了西周最后一个帝王。当时,得罪过周朝的褒国人担心受到周朝的惩罚,于是给幽王献上了一个宫女,这就是褒姒。

褒姒从来没有笑过,幽王为此大伤脑筋,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换不来褒姒的一个笑容。幽王在无奈中,又想到了一个方法。他令人点燃烽火,各地诸侯见后纷纷以为有敌人来犯,于是都急匆匆地赶来救援。谁知到了以后,并未发现敌寇,于是吵吵嚷嚷,乱成一团。不料,褒姒这次被逗得哈哈大笑。幽王终于有了这么一个好方法,于是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以博得褒姒的笑容。四方诸侯数次被捉弄,心生愤怒,不愿继续归附商朝。

后来,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幽王十分宠爱褒姒,于是废掉了王后,并将王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废掉,转而立褒姒为王后,并将伯服立为太子。前王后的父亲申侯对此非常愤恨,于是聚众攻打周朝。幽王惊恐,赶忙点燃烽火求救,各地的诸侯早已对烽火麻痹,均未派兵救援。申侯杀死了幽王,席卷了周王室的财宝。

幽王死后,诸侯们纷纷归附申侯,拥立了宜臼。宜臼即位后,是为周平王。接着,平王迁往东都洛邑居住。此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德威,一些诸侯国纷纷反叛。

 

 第一皇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期间,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将能歌善舞的姬妾赵姬许配给了子楚。不久,赵姬生下一子,名为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年仅13岁的太子政即位。秦王政即位后,太后赵姬执掌朝政。吕不韦被封为相国、被尊为仲父,得到文信侯的封号。

赵姬依然难以割舍与吕不韦的旧情,使得吕不韦进退两难:不应承太后之召属于违令,而应召又有可能使自己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于是,在迎合赵姬的同时,他时时寻找摆脱太后的时机。后来,吕不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嫪毐,对外诈称嫪毐被施了腐刑,然后让他以“宦者”身份在后宫侍奉太后。

嫪毐很讨赵姬的喜欢,与其如胶似漆。不久,赵姬生下一子。为避人耳目,她移居故都雍城。一段时间后,她再次怀孕。因此,嫪毐备加受宠,权势日益膨胀。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河西太原郡为封国。很快,他在秦国的权势与吕不韦不相上下。

然而,嫪毐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一次,他与秦王政的侍臣饮酒博戏,酒醉后发生了口角之争。嫪毐自恃有太后撑腰,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对我无理?”侍臣见嫪毐如此嚣张,忍气吞声地离开,回到王宫后把嫪毐所说的话向秦王政做了详细禀报。秦王政听后非常恼怒,决心除掉嫪毐。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年满22岁。按照秦国礼制,应加冠亲政。就在举行加冠礼前夕,秦王政从亲信口中得知,长信侯嫪毐并非宦者,常与太后秽乱宫中,并生有两个儿子,藏匿在民间。并且,他与太后密谋:一旦秦王政驾崩,便立他们的儿子为秦王。

秦王政非常震惊,立刻密令官员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因加冠礼在即,秦王政并没有立即下令逮捕嫪毐,而是照常前往雍城行加冠礼,暗中做好了一切部署。

嫪毐爪牙众多,秦王政要调查宫闱秽事的消息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中。他顿时恐慌,急忙与赵姬商议对策,谋定在举行冠礼时除掉秦王政。

秦王政下榻蕲年宫时,嫪毐按计行事,征发县卒、卫卒、官骑以及门下舍人,向蕲年宫进发,企图一举推翻秦王政,另立新君。嫪毐刚发兵,秦王政立即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兵镇压。嫪毐兵败逃走,秦王政发兵追击,并将其斩杀。叛乱平息后,参与叛乱的大臣一律被施以车裂,且被诛灭三族。接着,秦王政没有善罢甘休,杀死了赵姬和嫪毐生下的两个儿子,把赵姬迁离了秦宫。

秦王政怒气未平,认为乱事之根、罪魁祸首应当是仲父吕不韦,于是要除掉他。朝中大臣纷纷为吕不韦说情,尽数其功劳。秦王政考虑后,免其死罪,同时罢相。

吕不韦权倾朝野,虽然失去了相国之职,但影响力并没有减退。为此,秦王政又把他驱逐到河南的封邑。在返回封地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的门客接连不断地从河南前往咸阳,在秦王面前为他说情。秦王政深感不安,正式赐书给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能受封河南,享受十万户的食邑?你与秦国有什么血脉,敢号称仲父?”遂将吕不韦及其家属迁徙蜀地。吕不韦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饮鸩而死。

秦王政对韩国用兵,韩国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通过劝谏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借以削弱秦国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卫国人吕不韦失势后,郑国做间的事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被发觉,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

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国任职,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国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当年给他造成的威胁,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下了逐客令。接着,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将诸侯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是楚国人,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辅佐帝王的权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秦国最有前途,于是来到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来成为了秦王政的客卿。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政。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人,但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才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辞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条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接着,秦王政取消了逐客令,重新重用了李斯。

秦王政取消了逐客令后,李斯重新受到了重用。特别是在尉缭(军事家,魏国人,精于相面,认为秦王政没有仁德之心)主动离去后,李斯更是成为了秦王政的心腹。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政开始实现他的宏图霸业。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刚柔相辅的手腕,将军事攻打和政治分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并且,赵国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攻秦,数次重创秦军。因此,秦王政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不敢对其掉以轻心。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得到消息:赵、燕两国关系再次紧张,赵国派庞煖率兵攻燕,连克燕城数座,而且继续向燕国腹地推进。秦王政判断赵国国内必然空虚,于是派王翦等人以救燕为名,乘燕赵两国做鹬蚌之争时攻打赵国。

秦军兵分两路,王翦一路很快攻占了好几个城市,另一路秦军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秦军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磁东)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赵国的上党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同年,赵悼襄王病死,赵幽穆王即位。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军士气正旺,而赵国则兵势不振。秦王政再作决策,派将军桓齮攻赵。桓齮行动迅速,指挥秦军快速东进,将武城和平阳两城包围起来,对其发起猛攻。平阳和武城皆位于赵都邯郸之南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扼住邯郸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王见形势危急,急调十万精兵,以扈辄为将前去救援。双方在平阳外围展开了激战,结果赵军被全部歼灭,扈辄战死沙场。

平阳之战,赵国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秦王政接到捷报,兴奋不已。为了鼓舞士气,他起身前往距前线不远的河南地区督战,决心一举灭赵。

第二年,桓齮奉命继续攻赵。桓齮率军从上党出发,翻越太行山,向赵发起进攻,夺取了赤丽、宜安。秦王政此次出兵的目标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要塞,与在邯郸以南的秦军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合击的态势,为灭赵创造有利的战略条件。

赵幽穆王在千钧一发之际,急调李牧出征。李牧不负所望,击败秦军两次进攻。秦王政见两次失利,决定放弃临时制订的先行灭赵计划,恢复执行既定的先行灭韩、翦除秦腹心之患的战略方针。同时,他也在寻找时机,以除掉李牧,确保统一战略的顺利进行。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韩两国被迫向秦国献地。韩献出了南阳后,秦国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郡级行政长官),为迅速吞掉韩国作准备。次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就近攻打韩国。秦军将士勇猛如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顽固抵抗就攻入了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北),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宣告灭亡,秦国将其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就在这一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国内混乱。秦王政认为这是天赐的灭赵良机,再举前往征伐,由于李牧的存在,结果收效甚微。为此,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李牧遭到赵幽穆王的捕杀。

李牧死后,王翦和杨端和率军前进,再次对赵国发动猛攻。在不足三个月内,秦军全歼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公子嘉逃往代郡,后来自立为代王。灭掉赵国后,秦王政在以邯郸为中心的地区设立了邯郸郡。

秦于公元前228年灭赵后,兵临易水,对燕国构成了直接威胁。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先发制人,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政,未遂。秦王政立刻下令前线秦军大举进攻燕国,王翦和辛胜指挥秦军于次年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联军,燕国灭亡。

秦军占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后,燕王喜和太子丹慌忙退守辽东郡,秦将军李信领兵继续追杀。代王嘉建议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讨好秦王,燕王喜走投无路,派人杀死藏在衍水的太子丹,将其头颅献与秦王,求秦退兵。不过,秦军根本不予理睬,继续猛攻。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生擒燕王喜。接着,秦军回师攻代,将盘踞此地六年之久的代王嘉俘虏。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魏。尽管此时魏国已经臣服于秦,但这并不是秦王政的最终目的,因为他要让魏国彻底消失。王贲领命后,采用了智伯的“水可以灭人国”的计策,阻断故渠,引黄河、大沟之水淹灌魏都大梁三个月。魏王假向秦军请降后仍被杀,魏国灭亡。

魏被灭后,中原地区已尽入秦国之手,攻楚时不再有后顾之忧。为取得对楚作战的全面胜利,秦王政召集将领,商讨方案。在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秦王政充满自信地环视座前的各位虎将,说道:“诸位爱将,此次对楚作战,需要动用多少物资和人马?”“最多不过20万军马,便可平定楚国!”李信答道。

李信不久前以数千铁骑在辽东追杀燕太子丹,立了奇功,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豪言壮语后,内心无比高兴。这时,老将王翦一言不发。秦王政向王翦问道:“老将军,您看对楚作战须用多少人马?”“非60万不可。”王翦认真地回答。

秦王政禁不住笑着说:“王将军确实有些年老了。”

会议结束,秦王命李信、蒙武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即日出发。李信进攻楚国的平舆,蒙武进攻楚国的寝。王翦则告老还乡。

进军之初,秦军进展顺利,两军在城父会师,合兵一处。此时,楚王命名将项燕率大军抵拒秦军。项燕率楚军杀入秦军营垒,斩杀秦军的七名都尉。秦军大败而逃,项燕率军乘胜向西挺进。秦王政大为震惊,意识到了老将王翦的独到眼光。高傲的秦王政屈尊降贵,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山。王翦再次郑重地向秦王提出条件:“承蒙大王不弃,一定要老臣出征,非60万人马不可。”

王翦不仅充分地估计了楚国的军事实力,而且意识到这次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当年,秦将白起虽然攻陷楚都、重创楚军,但楚国并没有灭亡。要想彻底吞掉楚国,没有60万大军无法成功。王翦自然明白60万大军意味着什么,更何况秦王向来猜忌心重。在这关键时候,秦王政一反常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王翦提出的条件。

王翦与秦王政同车回到咸阳后,秦王政立即调集60万部队,由王翦统一指挥,择日出征。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抵达前线,取代李信。他下令构筑工事,坚守于深沟高垒之内,违令者一律斩首。楚军多次到阵地前向秦军谩骂叫阵,秦军不作回应,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相持期间,王翦令士卒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然后伺机而动。项燕见王翦始终坚壁不出,令楚军东移,想以此牵动秦军。王翦见项燕移师向东,在楚军拔营之际下令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出击,猛攻楚军。楚军大败,项燕见楚军主力被歼,知道大势已去,自杀而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大片土地落入秦军之手。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攻入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将军王贲率兵南下攻齐。秦军很快开进临淄,俘虏了齐王建。秦军兵占临淄,标志着秦统一六国的全面胜利。至此,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华夏大地归于一统。

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政以气吞山河之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彰显宏图霸业、名传千秋百代,秦王政决定更改名号。大臣们根据远古传说中的三皇和五帝,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而秦王政则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三皇和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改名号为“皇帝”。

并且,秦始皇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命被称为“制”,皇令被称为“诏”;皇帝的印信用玉做成,被称为“玉玺”,并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玺”;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将全国政权牢牢握在手中,对全国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避免形成诸侯自立、权力分散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君权,秦始皇设置了三公和九卿。

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在平时并没有军权,战时要听从皇帝的命令,并且要在得到皇帝的符节后才能调动军队;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将皇帝的诏令转交给丞相执行。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是皇帝的警卫,同时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卫尉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以及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专门管理皇室事务;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等。

为了管理地方,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替代了以往的分封制。郡县官吏由皇帝亲自任命,罢免权也掌握在皇帝手里。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制定了严格的官吏管理制度,“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已经不复存在。官吏犯法,不但不会减轻惩罚,反而会加重处罚。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其一,驱逐匈奴,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匈奴视为国家大患,派蒙恬率兵北击匈奴。蒙恬不辱使命,痛击匈奴。随后,他驻守边关十余年,迫使匈奴退往阴山以北。

为防匈奴进一步侵扰,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辽河以东地区)的万里长城。

其二,没收兵器,防止作乱。

为防止天下作乱,秦始皇下令没收兵器,然后将这些兵器熔化,铸铜人12个,将其立于咸阳宫前。铜人巨大无比,每个重达24万斤。

其三,修建官道,速递信息。

官道即驰道。秦始皇时,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了三条官道:一条向北通向内蒙,这就是著名的“九原直道”;一条向东通向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向湖北、湖南和江苏。官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其四,迁徙后裔,统一监控。

六国虽然被灭,但各国仍然有后裔。为杜绝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各国的贵族后裔以及富豪统统迁至咸阳,以便统一监视。

其五,焚书止学,坑儒愚民。

秦始皇在加强统治的过程中,种种残酷的手段引起了士人的不满,遭到了士人的指责。这时,丞相李斯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要求进行焚书。

诏令一发,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被烧毁,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无一幸免。至此,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全国只剩下了农业、卜筮和医药方面的书籍。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清洗,同时也体现了秦朝的暴政。

但是,焚书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抗议,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共抓获460余人。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一齐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活埋。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儒生,后人因此把秦始皇的这种行为称为“坑儒”。

关于秦始皇的功与过,后人评说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忧患意识很强烈。为了维护领土完整、防止秦帝国的分散瓦解,他费尽心思,在有生之年不仅维护了国土的完整,而且还有所扩张。秦始皇末年,秦朝的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

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就开始到处巡游。这一年,他“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公元前218年,第二次东巡;公元前215年,出巡碣石,这是第三次东巡。每到一处,他都令人立功德碑,记载他的丰功伟业。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景象。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开始扩建宫廷,先后建起了近300座宫殿和700余座行宫。其中,关内行宫有300座,关外行宫有400余座。规模如此宏大,以至于有人感叹“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在众多宫殿中,阿房宫的规模最为宏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115米),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约能容10万人)。”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每年要调用70余万民工。

秦始皇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天下分裂时忙于打江山,天下统一后又开始守江山,生怕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或许是为了能够永远守住江山社稷,他开始寻求仙药,以便长生不老。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时,见到了汹涌澎湃、仿佛要吞噬一切的大海。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他有了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念头。

当时,秦始皇在离海不远的琅琊山一住就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一个名叫徐福的齐国人上书说海中有三个神仙,分别叫蓬莱、方丈和瀛洲,表示愿意替秦始皇入海求仙。秦始皇大喜,选择了数千名童男童女随徐福同往。

秦始皇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徐福身上,为了尽快找到仙药,他在出巡碣石时派燕国方士卢生求仙,并令韩终、侯公、石生等人求取不死药。尽管花费了财力、人力,但并没有结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出巡。此次出巡,他直接南下,先后经过了云梦(今湖北境内)、丹阳、会稽(今浙江境内)等地,祭祀了舜和禹。在会稽时,他仍不忘刻石颂德。

随后,秦始皇再次赶至琅琊,继续寻求仙药,不久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一病不起。七月,在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市广宗县境内)驾崩。

 短命皇帝秦二世

秦始皇驾崩后,他的第十八皇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胡亥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得益于他的老师赵高。

赵高原本只是宫中的一个太监,此人不仅身强体壮,而且擅长书法,谙熟刑狱之法,因而深受秦始皇喜爱,屡屡被提拔,直到升为中车府令。后来,他做了胡亥的老师。

中车府令虽然不是一个很高的官职,但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高做了中车府令后,主要负责为皇帝准备车马仪仗。不仅如此,他还要为皇帝起草诏书和下传符玺。因此,他可以时常跟随在秦始皇的身边,特别是当秦始皇出巡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随行。胡亥得到秦始皇的允许后,跟随在老师赵高身边。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有50岁了,一番长途跋涉后,病死于沙丘平台。临终前,秦始皇留下遗诏,要立长子扶苏为皇帝。

诏书未发,秦始皇已死去,赵高立即在李斯面前分析了扶苏即位给李斯带来的不利,并最终说服了李斯。二人将秦始皇的遗诏扣下,然后商量如何将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城。为了防止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泄露,他们像往常一样为秦始皇安排饮食起居,并在随行的车上装满鲍鱼,以鲍鱼的腥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

不久,赵高、李斯等人将秦始皇的遗体运进咸阳城。接着,他们将篡改的诏书公布于世,立胡亥为皇帝,就这样,胡亥做了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任命赵高为郞中令,并对其言听计从,在国内大开杀戒,除掉有威胁的人,并以此震慑他人,欲使朝野上下臣服在他的脚下。

早在胡亥即位前,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已经伪造了一份诏书,派使臣送往远在北方固守大秦疆土的蒙恬和扶苏,令蒙恬和扶苏自裁。扶苏心中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在真伪未辨的情况下自刎而死。蒙恬并不甘心,不愿意死得不明不白,于是被关押起来。

即位之初,秦二世效仿父亲秦始皇巡游天下,所到之处同样立石刻碑。不过,秦始皇刻碑是为了记录功德,而秦二世无功无德,只好将他与臣子的零言碎语刻于石上,令后人忍俊不禁。回朝后,赵高建议秦二世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异己。接着,秦二世和赵高二人向朝中元老重臣举起了屠刀,咸阳城内外顿时更添杀气。朝中和地方上的官吏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比如,赵高考虑到蒙恬有可能为扶苏平反,不仅除掉了他,还除掉了他的弟弟蒙毅。

不仅如此,秦二世生怕兄弟姐妹们知道他犯下的恶行,丝毫没有念及手足之情,残忍地将他们杀害。一次,他在咸阳城中处死了十二个兄弟;又一次,他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碾死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

在秦二世的众多兄弟中,将闾等三人性格比较沉稳,处处谨慎行事。秦二世一时找不出陷害他们的理由,于是暂时将他们囚禁起来。待处死了众多兄弟后,秦二世指使赵高逼他们自尽。将闾对赵高派来的人说:“我们时时牢记朝中的礼节,处处遵守朝中的制度,为什么要赐死我们呢?”只可惜,来人只是执行命令的,向他们述说冤屈也是徒劳的,将闾三人无奈,拔剑自刎。

秦二世元年四月,秦二世表示要完成父亲秦始皇的遗愿,在全国范围内征发民夫继续修造尚未完工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并向咸阳城调遣了五万士卒负责守卫。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秦二世下诏,各地必须准时向咸阳进献粮草,运送者须自带口粮,不能动用咸阳周围三百里区域内的粮食。

胡亥做皇帝前是纨绔子弟,只知道吃喝玩乐,做皇帝后仍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次,他对赵高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极为短暂。既然做了皇帝,我就应该及时享乐。你觉得如何?”赵高求之不得,自然一味奉承,以便能够专权。

不过,秦二世并不放心,因为一时的安逸唾手可得,但永久的享乐却难以触摸。他找到李斯,对李斯说:“我以前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时,住着茅草房,喝着野菜汤,夏天穿麻衣,冬天裹鹿皮;大禹治水时,不停地奔波忙碌,以致小腿脱毛,后来客死他乡。做帝王竟然如此辛苦,恐怕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应该是那些过惯了贫寒生活的书生们提出来的。如果拥有了整个天下,却从中得不到一点好处,帝王又怎么会有心思治理天下呢?我想在有生之年一直享乐下去,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