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20:20:57

点击下载

作者:乔布云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

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试读:

第1章 计划课:要有自己的理财目标

聪明的人未雨绸缪,愚蠢的人花光所有。——德国谚语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塞·约翰生

简明易行的理财规划四部曲

每个人都希望过更好的日子,而不仅仅只是满足由生到老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已。然而职业上的收入有限,因此,当财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理财的重点在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就是有效地运用财富,产生投资收益,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收益率可以告诉我们,今天的一元钱,20年后会变成更多倍钱。可是我们的现金流是流动的,我们在挣钱的同时也在花钱。如果手里的现金时多时少,甚至出现断流,肯定感觉不舒服,因此,保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生活舒适的前提。我们不仅要通过投资赚到钱,更需要通过规划用好和保护好手中的钱。

理财规划可以使现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实现财富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在国外,很多人都请专门的理财规划师为自己作完善的理财规划。目前,国内也有很多理财规划师为个人提供理财规划服务。

如果你不想请理财规划师的话,自己作规划也是可行的,只要你愿意花点精神与心力,了解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持续地执行与修正。简单地说,理财规划的内容可以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设定理财目标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一般为了能更清楚地划分,会有长、中、短期目标的不同。只要长期目标很确定,中、短期的安排就会很清楚,而且长期目标本身也要排好优先级,一一实现。

长期目标一般指的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退休或死亡前想达成的财务目标,因此时间都是5年以上。

如有些人会希望孩子受大学教育,因此,必须累积足够的资金作为孩子的学费及生活费;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在30岁前有资金而能另行创业,开创事业的第二春;有些人希望自己退休后能拥有可随心所欲支用的财富,不必向孩子索取生活费就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有些人希望能留给孩子一些固定或流动资产等。

这种目标可能会随个人或家庭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绝对需要分期设定、定期修正。

二、列出现有财务状况

除了拟定未来的目标,还要检查自己现有的财富,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要在这段时间内利用理财弥补赶上。

三、诊断现有财务状况

将第二步骤搜集、整理好的资料,用理财的观点加以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及弱势。例如:你是否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支出太多,既没有有效利用又累积成一笔可观的金额;你的投资是否和阶段性的目标相符;你是否没有将闲钱好好地规划而任通货膨胀将其价值侵蚀;如此种种,都应在这一步骤中弄清楚。

四、为现有财务状况开处方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坐下来好好将上述三个步骤做完后,接下来可要身体力行了,否则一切只是纸上谈兵,不会让你的财富增加。例如:你是否应该将套牢的股票认赔卖出,得到一笔资金,去作其他更有报酬率的投资,如购买基金、交给专家来帮你投资;还可以用较优惠的费率通过网络购买,节省许多时间与投资成本;或者,最近新添了一位家庭成员,在保险方面可能金额不够,须重新购买或增加保额。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相信可以对你的财务作好全盘规划。此外,若能时常浏览投资理财网站的理财信息,增进理财功力,再加上身体力行,必定可使你的财富有更有效的累积及应用。

钱能生钱,也能生出富人

在计划经济时代,钱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人们挣的钱不多,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别,根本没有理财的观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钱不仅仅是人的价值的一种体现,更主要的,钱是人们生活的前提条件。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大家都听到过很多人一夜间中了500万元彩票,但在几年内就挥霍一空变成穷光蛋的故事,原因就是其没有利用中奖资金创建稳定的现金流。

理财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会理、敢理、巧理”,简言之:投资,让钱去“生”钱!钱能生钱,也能生出富人。

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后随家人移居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他曾在联盟军中服役。复员后学习法律,21岁时获得律师开业许可证,开始了他独自创业的生涯。普利策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他觉得当个律师创不了大业,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进军报业界。

那时候,普利策仅有半年打工挣的微薄收入,不过正是靠这一点点的钱,他逐步走向成功。“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使地球移动。”普利策决心先找一个“支点”,有了“支点”才去实现移动“地球”的壮举。

据此,他千方百计寻找进入报业工作的立足点,以此作为他千里之行的起点。终于,他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馆。那老板见这位青年人如此热心于报业工作,且机敏聪慧,便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以半薪试用1年后再商定去留。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接受了半薪的条件,他告诉自己,金钱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从这个机会中学到知识。

几年后,他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金严重不足。那时候,美国经济正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让自己的报纸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

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开办5年,每年赢利15万美元以上。普利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发了财,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能从两手空空到报业巨头,原因在于他不但善于使用自己的资金,同时也善于使用别人的资金为自己服务。这就是聪明商人的绝妙之处,无论何时都是金钱的主人,让钱给自己挣钱。

当你经过努力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要想想怎样让钱生钱,让钱变得更多,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千万不要成为葛朗台,抱着钱不放手!

如果你的金钱能够在你睡觉、娱乐的时候,还在不停歇地为你工作着,那该是多么令人吃惊的事情啊!相反,你如果总是为了钱而去盲目的工作,那你就成了金钱的奴隶。看那些富翁,哪个不是懂得资金分配和利用而富有的?

有的人会问:究竟要赚多少钱才能满足,才能够花啊?这要根据你对自己的要求来定。有人做过一个统计:

假设不买漂亮衣物,不下馆子,不旅游,不买房,不看电影,不听音乐,不玩电脑,不交际,不赡养老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当然也不生病等,一切生活所必需的东西都作为奢侈品摒弃掉,只有一日三餐、一间小屋,几件为保暖和遮羞的换季衣物,每月1 000元人民币可能就足够了。

从出生到成年这18年中,我们有长辈关照;如果我们能幸运地一直干到60岁,那么这42年是为将来做准备的;60~80岁这20年里,如果以前面说的每月400元的生活水准计算的话,应该有9.6万元的养老准备金,还不算上超过80岁的用钱期。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自己挣多少钱才够用。

在货币价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我们仅为生存,每月挣1 000元就够了。其中400元用于现在的支出,400元留作养老,另外200元用于年老时的医疗,因为,那时疾病会频繁地光顾你。

如果你对400元的生活水准充满恐惧,如果你现在每月挣2 000元还觉得不够花,那么你将来的生活就要设定在这个基础之上,现在你每月就得挣4 000元、5 000元;如果你打算出国深造、打算投资、打算旅游,那么这个数目就远远不够了。

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水准就要有相应的金钱储备,当然,相信每个人都不想过那种每个月400元就足够的生活。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上档次呢?谁不想在吃饱穿好之余,去旅游,去KTV,去看电影,去听音乐会呢?高标准的生活就要求你必须能够有足够的金钱储备,这就要求你有赚钱的本事,有让钱生钱的本事,而不是把钱放在银行或保险柜。

尽早理财,尽早获利

2004年,蒋同毕业于北京的一所知名高校,而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电信公司,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每个月都有不菲的收入,而且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在电信公司工作了5年多,蒋同拥有了一群铁哥们,平时吃吃喝喝,有空就一块打牌、泡泡酒吧,或者开车出去兜风。

如今蒋同已经32岁了,女朋友、双方父母都催着结婚,买房自然而然就成为头等大事。蒋同翻出自己的存折看看,才不过5万元。从去年开始,电信公司内部因上市而进行大幅度改革,员工的工资福利也都不像之前那么多了。蒋同觉得自己基本上就是月光族了,拿什么去买房结婚?

有朋友建议蒋同:“比起其他人,你的收入也不算少了,应该尝试着理财,适当节制消费,再把闲钱拿出来投资,总比存活期好。”蒋同说,“要是我有三五十万元,我也弄弄投资,兴许还能把房子问题解决了,就现在这点钱,投资也赚不了几个钱,懒得折腾它了。”

很多人都像蒋同一样,觉得自己不需要理财,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对理财的误解。不管钱多钱少,人人都需要理财,而且理财是越早越好。越早进行理财规划,就能越早地开始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合理安排,结余的钱财也就能越早地利用到金钱的时间价值,让钱生钱,利用复利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一辈子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钱,却又不知所为何来,既不知有效运用资金,亦不敢过于消费享受;或有些人图“以小搏大”,不看自己能力,把理财目标定得很高,在金钱游戏中打滚,失利后不是颓然收手,而是放弃从头开始的信心,落得后半辈子悔恨抑郁再难振作。

要圆一个美满的人生梦,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外,也要懂得如何应对各个人生阶段的生活所需,而将财务做适当计划及管理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因此,既然理财是一辈子的事,何不及早认清人生各阶段的责任及需求,制订符合自己的理财规划呢?

许多理财专家都认为,一生的理财规划应趁早进行,以免年轻时任由“钱财放水流”,老来时才嗟叹空悲切。

一、求学成长期

这一时期以求学、完成学业为阶段目标,此时即应多充实有关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若有零用钱的“收入”应妥善运用,此时也应逐渐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切勿“追赶时尚”,为虚荣所役。

二、初入社会青年期

初入社会的第一份薪水是追求经济独立的基础,可开始实务理财操作,因此时年轻,较有事业冲劲,是储备资金的好时机。从开源节流、资金有效运用上双管齐下,切勿冒进急躁。

三、成家立业期

结婚是人生转型调适期,此时的理财目标因条件及需求不同而各异,若是双薪无小孩的“新婚族”,较有投资能力,可试着从事高获利性及低风险的组合投资,或购屋或买车,或自行创业等。而一般有了小孩的家庭就得兼顾子女养育支出,理财也宜采取稳健及寻求高获利性的投资策略。

四、子女成长中年期

此阶段的理财重点在于子女的教育储备金,因家庭成员增加,生活开销亦渐增,若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则医疗费、保险费的负担亦须衡量,此时因工作经验丰富,收入相对增加,理财投资宜采取组合方式,贷款亦可在还款方式上弹性调节。

五、空巢中老年期

这个阶段因子女多半已各自离巢成家,教育费、生活费已然减少,此时的理财目标是包括医疗、保险项目的退休基金。因面临退休阶段,资金亦已累积到一定数目,投资可朝安全性高的保守路线逐渐靠拢,有固定收益的投资者尚可考虑为退休后的第二事业做准备。

六、退休老年期

此时应是财务最为宽裕的时期,但休闲、保健费的负担仍大,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时,若有“收入第二春”,则理财更应采取“守势”,以“保本”为目的,不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退休期有不可规避的“善后”特性,因此,财产转移的计划应及早拟定,评估究竟采取赠与还是遗产继承方式应符合需要来定。

上述六个人生阶段的理财目标并非人人可实践,但人生理财计划也绝不能流于“纸上作业”,毕竟有目标才有动力。若是毫无计划,只是凭一时之间的决定主宰理财生涯,则可能有“大起大落”的极端结果。财富是靠“积少成多”、“钱滚钱”逐渐累积的,平稳妥当的理财规划应及早拟定,才有助于逐步实现“聚财”的目标,为人生奠定安全、有保障、高品质的基础。

如何作投资财务计划

在你确定投资之前,首先要作个财务计划,通过制订财务计划,你可以清晰地知道有多少余钱可以用来投资,可以从总资产中分配多少资金用于投资。

制订财务计划对于有心人来说很简单,用以下五个步骤就能制订出一个完整的财务计划。(1)计算出你的总资产数额。(2)计算出你的支出数额和所需的应急储备费用。(3)计算出你的净资产数额,即用总资产数额减去支出数额和应急储备费用就是你的净资产。如下页表所示,你一项一项地填写出资产和负债,然后用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出家庭的净资产数额。如果家庭净资产数额是正值,说明财务状况良好;如果家庭净资产数额是负值,说明财务状况很不妙,你得好好反省一下你的理财方式了。家庭资产损益表(4)设定你的投资收益目标和投资成本。什么是投资收益目标呢?就是你设定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例如:有的保守投资者追求资产保值,希望投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持平即可,有的激进投资者希望投资收益率为30%以上,有的稳健投资者希望投资收益率略高于通货膨胀率即可。什么是投资成本呢?就是你愿意动用净资产的百分之多少的钱用来投资。(5)根据财务计划启动投资。

以上五个步骤从理论上说很容易,但在现实中做起来很难,因为繁琐的日常生活很容易让你忘记你的日常支出究竟占了收入的多少份额,更大的难度在于制订财务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你每个月定期做,每个月计算出你的净资产,根据净资产随时调整你的投资计划。

投资贵在坚持,制订并履行财务计划也是贵在坚持。

设定理财目标

对于财富,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想想”的层面。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要形成一个计划。

第一步:设定目标,先从脚下开始“现实性”是制定理财目标首先要考虑的要素。无论什么样的目标,都要从自己现在的财务基础和能力出发。理财目标不宜制定得过高,脱离现实的目标只能增加自己的压力,目标也就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比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月收入不足3 000元,要想在1年内通过理财从而在北京拥有一套住房,这样的目标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对于一位拥有一些家产,年入十几万元的人来说,制定这样的目标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就可能成为自己更为努力的动力。“具体化”则是对目标的第二个要求。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抱有一些期望,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些愿望,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地描述出来。比如,很多人都有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但是如果你把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具体地描述为“在两年之内,购置一辆15万元的家庭用车”,实现起来目的性就会更强。

第二步:设定目标,兼顾现在和将来

有一位30岁的年轻妈妈抱怨说:“理财好像就是考虑孩子上学的费用,怎么样去买一个大房子,如何过上幸福的养老生活,好像所有的钱都应该为这些目标去储蓄,去投资,时间长了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啊,还不如该花就花,该用就用。”

其实,设定理财目标的初衷在于保证人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有长远的目标固然是对的,但是因此而牺牲了现在的生活就不可取了。这就好比运动员在进行长跑比赛时需要绕着运动场跑很多圈,教练员不仅会告诉运动员,最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水平,还会为运动员制定出不同进程中的途中跑成绩目标。理财有时候也很类似于长跑,在长期目标中加入一些短期的理财目标,可以让你的收获更加富于幸福感,也减少了实现长期目标中的枯燥感。

像上述这位年轻的妈妈就可以考虑一些“新年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个万元名牌皮包”或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去旅游度假”这样的短期目标,虽然看上去“牺牲”了一些长期目标,但远远比中途就放弃长期目标要好得多。

第三步:制定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确立自己的目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竭尽全力地付诸实施。因此,如果希望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不妨就从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开始做起,按期完成定额目标,也许你会发现很多看上去很遥远的目标实现起来也并没有多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担心的一项负担。有人计算,在大城市生活,大约需要积累200万元的养老费。所以无论如何,养老已经是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养老金筹备的重要性,要想在退休之后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及早建立起自己的养老账户。可是说归说,真正进行筹划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觉得养老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而要想保证养老生活的品质需要的“天文数字”也让他们无所适从。

养老费用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李先生为此很忧虑。按照他现在的收入水平,李先生依然觉得富裕养老离自己是遥不可及的。李先生家庭年收入能够达到20万元,除了要供房,要养车,要负担父母的一些费用,还要为儿子的教育作一些计划。按现在这种收入水平,要想在退休前积累起近200万元的养老费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是当理财师为李先生制订出养老金筹备的定期定额投资计划时,李先生感到有了希望。理财师告诉李先生,如果从零开始的话,他每个月大约需要投入3 400元的资金到自己的养老投资计划中去,以8%的年收益率来计算,20年后李先生退休的时候就可以达到200万元的养老储备。每月3 400元的月投入,对李先生来说,显然是可以实现的。李先生没有想到,原来把目标分解之后,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所以,如果你像李先生那样,希望实现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不如去看看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途径可循,也许你会发现做起来并不那么难。

理财要考虑的其他问题

由于每个人想追求的生活和自身所处的情况,像年龄、工作及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有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设定的目标会不相同。另外,人生当中,可能会因一些预料之外的状况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财目标。

一、风险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导致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一般而言,影响一个人风险偏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的自身状况。如果一个人经济的支出比较自由,没有什么负担,可能会采取高风险的投资方法。如果收入低而且不稳定,还有经济上的负担,如负债,那高风险的投资就不适合你。二是个人投资趋向。如果你接受过经济方面的教育,对股票投资很有研究,心理也能承受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可以偏重于通过股票投资进行理财。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也左右人的理财行为。

二、通货膨胀

2009年复苏后的中国经济,又面临通胀预期。作为理财投资,通货膨胀仍是财富的最大杀手。

完成理财目标的过程称得上是长期抗战,不幸的是通货膨胀的恶果时间越长越明显,1年之前准备花5万元购买汽车,目前1年的通货膨胀率是3%,那么准备5万元,到购买时可能会因价格调整而买不成,这时候你需要的是5.15万元。

王先生和太太今年均已43岁。王先生是做建材生意的,自2000年就开了一家小门面,生意还过得去;太太是银行职员,工作稳定。两人有一个正在念高中的儿子。

财产方面,两人每年有约15万元的现金流入,家庭房地产总值400万元,房贷100万元,另有现金20万元在打新股,还有15万元市值的基金和几只股票。家庭还有一辆私家车。

王先生敏锐地感觉到各种物价的上涨趋势,近期更经常关注媒体上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考虑到还有100万元的房贷未还,手上的现金也并不宽裕,而且早已经计划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王先生深感压力重大,特别是一想到通胀将至,心里就有点慌,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胀呢?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理财师给他提出了建议:首先,王先生不存在负债缺口,未来的一项重要支出计划就是子女教育金。王先生的儿子目前在读高一,如果子女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出国留学的话,大概还需要准备100万~200万元教育准备金,这样就会出现100万元左右的缺口,根据目前的家庭收支情况,需要6~7年的积累时间。所以,至少需要配置一个10年期100万元的保额保障。其次,计算养老金缺口。如果王先生60岁起开始退休,而且退休以后要保持现有的消费水平的话,儿子的出国留学计划可能会有所影响。所以,从现在开始应该适当注意节约,增加储蓄,以实现未来退休生活的平稳过渡。可以考虑购买一些终身给付型的年金产品,具体金额可以根据自身的缴费能力量力而行。

如果通胀是一场侵蚀我们的财富的战争,那赢得战争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办法不是在通胀期间囤货追涨,而是在通胀前做好备战的准备。

市民应该正确看待通胀危机,把防御通胀作为理财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如果抱着提高生活质量的短期目标,盲目追求高风险产品,急功近利,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准备工作与理财目标之间,绝对不是平行的直线,我们要随时为中间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早做准备。做到未雨绸缪,一些问题就能够轻松得到化解。

第2章 审查表:你现在的资产有多少

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约翰·坎贝尔始终遵守你自己的投资计划的规则,这将加强良好的自我控制!——伯妮斯·科恩

你有多少闲钱可以投资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回答不清楚,大部分人知道银行卡里有多少存款,但对于存款里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投资却不甚明了。

用来投资的钱必须是你的闲钱,这笔闲钱你暂时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派不上用场。如果你动用了必需的生活费和应急的钱投资,结果自然不够美妙。当你急着用钱时,必然要撤出投资的钱,这样你不但赚不到投资收益,甚至还会赔进手续费。

只要不动用必需的生活费来投资,在生活上就不会出现财务危机,也不会在投资的过程中心生恐惧和焦虑。投资的过程是平和快乐的,享受投资收益的过程是愉快和幸福的。

要想弄清“家底”,建议你先编制一份资产负债表,也就是算算你到底有多少净资产。

在这个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大概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基金、寿险现金价值、定期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其他;负债则是信用卡未偿余额、短期消费贷款、汽车贷款、房屋贷款;还有就是净值。

当然,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前,还要编写家庭每月收支损益表和年度资产总结表。

也就是说,计算净资产可以设计三张表,分别是每月收支损益表、年度资产总结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三张表不但在计算净资产时能派上用场,在作理财规划时也能派上用场。

可以说,这三张表是理财中很有用的工具,我建议你把它贴在自己的案头,每个月填写,将能帮助你监控现金的流向。每月收支损益表年度资产总结表资产负债表

例如:一个家庭的净资产为89.68万元,总资产是108万元,那该家庭的偿债比率就是89.68÷108=0.83,说明该家庭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也有能力偿还所有债务。

一般偿债比率数值应该高于0.5为宜。如果太低,说明生活主要靠借债来维持;如果很高,接近1,说明还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借款能力。

同理,负债比率应低于0.5。而投资比率(投资资产/净资产)应保持在0.5以上,以保证家庭通过投资增加财富的能力,当然年轻家庭将该指标维持在0.2左右就可以了。

通过以上工作,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家底”,知道是否有余钱进行投资,以及如果投资,能投资多长时间。

你的财务是否陷入“亚健康”

在招商银行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亚健康报告》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财富亚健康”。

财富亚健康是指财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低下的状态。具体地说,它是指人们的财富虽然没有出现危机,还没有达到入不敷出或资不抵债的状态,但在理财手段和方法中已经有了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的存在。这些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就像是埋伏在财富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为市场环境等因素而“点燃爆炸”;或像潜伏在财富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人们的财富价值。如不及时清除,可能导致个人的财富危机。

财富亚健康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保障不足

45.4%的人群保障资金占比低于家庭资产的10%;超过15%的家庭保障充裕,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人群,由于风险防范意识强或者出于保证退休后生活水平、做好遗产规划等考虑,因而增加了家庭保障资金的比重。

二、收入来源形式单一,财务自由度过低

有70%接受调查的人群属于收入单一群体。此种亚健康状态是隐性的,该群体在工作稳定时不会有所影响,但是一旦发生特殊状况,收入中断,其个人和家庭都很可能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陷入瘫痪状态。

三、盈余状况不佳

33%的人节余比例低于10%,而消费比例高于60%的人有46%之多。调查数据显示,盈余状况不佳的主要为年轻人群(20~30岁),其他年龄层次则较少出现此种状况。

四、资产流动性过低或过高

受访者中资产流动性比率过大的约占38%;过于不足的占37.9%,而反映个人财富总体流动性的比率(流动资产/负债总额)也大体呈现同样分布。

五、净投资资产与净资产比值不合理,投资目标不明确

受访者中该比例处于合适值域的仅占34%,有43%的人群在该比例方面不足10%。该比例在50%左右为理想指标,过低很难达到资产增值目的,而该比例过高则容易带来过大风险。

六、负债比率过高

接近30%的受访者家庭负债比率高于40%,高负债比率无疑会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更可怕的情况是,如果遭遇金融危机有可能使家庭收入减少而影响还债能力,被加收罚息直至被银行冻结或收回抵押房地产。

财富亚健康成常态

林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忙族。她在国内一家航空公司做空姐,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和奖金,每月都接近万元。在这个城市,这样的收入本可以让她过得很滋润。

由于职业需要,林静平时总是很注重打扮,每天都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精神面貌。在工作半年之后,她的胃口渐渐地变差,一旦错过了吃饭时间,胃就会隐隐作痛,为了不影响工作,她经常随身携带着药,感到胃不舒服就吃两片。

林静工作很累,有时还会忙着加飞。一般像感冒之类的小病她都不请假,就是为了多攒点儿积蓄。化妆品、服装等方面在她的花销中占有很大比重。看着同事们穿的用的都是国际一流品牌,她自然也不能老土,于是她每月购买化妆品就得花掉一两千元,服饰装扮花掉三四千元,加上其他方面的开支,她每个月几乎都要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财富亚健康状态在中国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甚至已经是大多数都市白领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就像故事中的林静一样,他们每天忙忙碌碌,收入却没有成比例增长。

虽然人们的理财意识正逐步增强,理财积极性在渐渐增长,但是整体财富管理水平还处于一个需要提升的状态。换而言之,中国广大人群及其家庭的财富状况呈现了一种亚健康趋势。财富亚健康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但会悄无声息地、逐渐地损害掉财富和生活质量,长期则会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准。

多数情况下,财务状况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理财不当引起的。负债是造成财富亚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贷款买车、贷款买房、无节制刷信用卡等借贷消费行为,导致个人或家庭负债过大;对一般个人或家庭来讲,负债30%是警戒线。负债超过30%就是财务亚健康,如果超过50%,就可能带来财务危机。“房奴”族就是财富亚健康的主要群体之一。“房奴”贷款买房,本意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可现实情况却是:在巨大的还款压力之下,造成的失业恐惧、社交恐惧等心理压力,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精神紧张”以及身体亚健康。如果年轻人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

财富亚健康五大人群

一、传统存钱族:钱存银行最安全

存钱族是指赚钱就存银行,认为存钱就是安全理财,理财观念消极的人群。这类人群受传统思想禁锢,理财意识淡薄。

存钱族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财观念——延迟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存钱这一动作,不与存钱的目的相结合,不考虑通胀与通缩,那么存钱就是盲目的。存钱族可以尝试通过多了解其他投资品种以扩展投资渠道,通过丰富投资品种来聚积财富,抵御CPI上涨。当然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存钱方法,让存钱更灵活与增值。

二、“疯狂”好高族:投资还是投机

好高族是指把理财等同于投资,追求高回报,不顾高风险的人群。这类人群投机心理比较重,容易为追求高回报而盲目投资。

好高族有一定的理财观念,但需要定期做理财体检,引导自己学会投资。随着股市的行情高涨,基金的分红喜人,“羊群效应”开始涌现,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局限于把钱存进银行,或者购买国债这些虽然风险低但是收益较少的投资理财品种,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股市、基金、黄金等投资产品。

虽然对投资产品的敏感似乎还相对迟缓,但希望投资的热情高涨。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缺少对投资产品的详细了解,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投资违背了我们经常提及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其结果只能导致失败。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对某一投资领域做深入研究,如果时间有限可借助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帮助,以避免投资失败。当然理财方式是因人而异的,理财品种的组合也只是表面形式,问题的关键是要独立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三、固执抵触族:我们不理财有什么错

抵触族是指本身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又不信任银行专业理财师,缺乏理财知识和方法的人群。这类人群因性格原因认识比较固执。

对于抵触族首先要改变其理财观念,合理搭配投资和消费,做好两者平衡,学习一些成功的理财经验和方法,避免盲目投资。抵触族手中有大量现金闲置,由于对投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大都把每月大量的结余收入存入银行,从而手中备足了准备金,最终导致过多的资金闲置,这可能是流动性指标过剩或是投资能力差引起的。

建议抵触族无需存有大量的现金储备,最多在家里留存3~6个月的费用就足够了,其余的资金可以合理分配,用于购买保险、基金、股票、信托等金融理财产品,以获得更多的风险发生时的现金使用权,或通过组合投资,产生更多的投资收益。

良好的投资能力会为你最终实现财务自由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制定明确的理财目标,不要以赌博的心态投资,以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大手”月光族:我们没钱怎么理财

月光族是指每月工资消费殆尽,毫无理财意识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只图一时消费痛快,没有长远打算,财商较低。

消费支出过多是造成“月光”的缘由。月光族多为年轻人,造成他们“月光”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收入低,二是消费高。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他们的消费比例控制在40%~60%,节余达到20%~40%,将攒钱与享受生活兼顾会更好。可以尝试开始记账,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抑制消费欲望。

对于月光族理财,第一步是养成储蓄的良好习惯,建议将每月工资按照一定比例强制进行定期储蓄、定投基金或购买股票,同时适当控制消费。建议将每月的费用分为基本生活开销、必要生活费用和额外生活费用三个项目,养成记账的好习惯,这样有助于理顺家庭的财务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做到开源节流,以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资产增值。可选择零存整取储蓄,每月固定存额,一般5元起存,存期分1年、3年、5年,存款金额由储户自定,每月存入一次,到期支取本息;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到期支取时按实存金额和实际存期,以活期利率计算利息。这是一种强制存款的方法,每月固定存入相同金额的钱,养成一种“节流”的好习惯,可以严格地控制月光族的消费,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采取日积月累、定期定额的投资方法,用时间和复利的力量来达到获得收益的目的。

五、“可怜”穷忙族:我们没空理财

穷忙族是指工作繁忙,有空赚钱,没空理财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可怜”之处在于单一的收入方式。

穷忙族辛苦地整日工作,从不请假。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睡觉前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所有的时间只为赚钱,忽略了理财与其他。

能足额拿到每月的工资或酬劳,靠正常的固定收入养家糊口还不成问题,但是要面对那些额外的开支,诸如孩子升学、家人生病、旅游、外出、享受生活等,却只能量入为出,算计再三,甚至难以负担。

从理财体检的角度讲,他们的这种生活主要是由于收入构成过于单一所造成,家庭收入过于单一,说明家庭面临一定的风险,假如这项单一收入中断,家庭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而陷入瘫痪状态,应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兼职收入、租金收入等其他收入分散自己的家庭收入来源,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使收入多元化,也可利用各种理财工具积极投资,如办理基金智能定投等,使资产达到稳步增值。

如何使你的财富保持健康

围绕着健康理财,可以从风险管理、子女教育、退休管理、财富管理四个方面来一一认知,着手规划。

一、风险管理

构建健康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风险管理。何为家庭/个人风险管理?简言之就是对目前家庭/个人的生活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找出能对家庭/个人未来生活、财务造成重大影响的隐患,利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以达到家庭/个人生活和财务的最终安全。

二、子女教育

现在的父母往往期望尽可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而非简单包办终身,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为孩子准备一笔可观的教育金,也成为我们幸福理财的重要一环。由于教育理财具有特殊的难度,十分有必要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加以解决。因此,专家建议教育理财宜早不宜迟,宜宽不宜紧,根据家庭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教育的目标,未来在哪里读大学,是否出国进修等,之后就应该着手根据这些目标进行准备,确保教育基金,专款专用。

三、退休管理

未来退休生活的品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之前的准备。社保是其中的基础来源,但是,如果光靠社保体系的退休金,那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退休前后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者说,仅仅依靠社会保障系统来实现舒适的晚年生活是不够的。按目前的养老金提取比例,自己能够领到的退休金大概相当于眼下1/3左右的月收入。换句话说,很难继续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在健康理财中自然包括对于退休金的规划。投资物业(在退休前结束还贷),用于出租,获取租金收入;选择稳健的投资工具,定期定投一笔资金,细水长流地积累养老基金……无疑都是准备退休养老金的好方法。

四、财富管理

财富管理建立在风险管理、子女教育金、退休养老金的基础之上,而且与之密不可分。我们首先要明确财富管理的目标。我们都知道货币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现实的价值。既然作财富管理,意味着我有一笔闲钱是今天用不到的,但未来某一天,我或我的家人会用到。我们可以根据未来使用的目的,使用的时间,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选择不同的投资工具,进行合理的配置。投资伴随着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最好遵循“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条,这在资金量较大的时候格外有效。更为有效的投资策略,可以通过判断当前的市场环境及其未来走向,适时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在每个时期构建最优投资组合,以获取尽量高的投资回报率。

与进行资产配置后等待相比,应时而动的投资策略更为进取。但同时也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炒股的波段操作稍有类似。需要投资者深思熟虑、小心谨慎地选择投资组合,以使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并根据市场变化、新资产类别的产生以及全球前景来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地调整组合中的资产。

第3章 基础课:投资须知的金融常识

投资者成功与否,与他是否真正了解这项投资的程度成正比的。——沃伦·巴菲特股市是谣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听到什么谣言,就要买进卖出的话,那么钱再多,也不够赔。——是川银藏

重视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技巧

在理财的道路上,由于各人的理财理念与方法不同,其最终获得的“收成”也是参差不齐。因为,在理财的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十字路口”,倘若缺乏指导,随心所欲,势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比如,面对眼花缭乱的投资渠道,一些人往往无所适从,最终随波逐流,跟在“大部队”后面“依样画葫芦”。画得好倒也罢了,倘若画不好则将“赔率”颇高,到时任如何抱怨也是自找。殊不知,从一开始在投资渠道的选择上盲目跟风,只顾盯住高回报却忽视高风险,就已犯下了理财大忌。

与上述“失败者”相异,生活中还有些人懂得理财乃是对自己的家庭财产、个人特长、所处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再为自己设计一条适合的投资渠道,最终凭此取得良好的财富回报。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理财尤其应该如此。技巧运用得好坏,就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败。那些成功者之所以事半功倍,前提是他们重视对理财知识的积累和专家的指导。因为,如果投资者没有一点理财知识,那么即使机会在眼前,也依然不会发现它。

比如,如果不知什么是封闭式基金,什么是折价率,怎能抓住2006年的封闭式基金的难得机遇?而且,这种机会纵使再来10次,倘若对基金知识一无所知,也会一再错过。所以,巴菲特说得好:“最好的投资,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知识,培养自己的眼光。”可见,成功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都重视知识的积累,我们就更需要在这方面狠下工夫。

理财无小事。失败的理财历程也好,成功的理财过程也好,都是一种“人找人”的人生体验。如巴菲特所言“钱找钱胜于人找钱”。只要树立积极的投资理念,懂得合理有效地管理资产,相信我们最终能打开理财大门,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

什么是泡沫经济

经常听人说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经济泡沫,然而对于什么是泡沫,它是怎样产生的,大多数人却一知半解。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主要是针对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形成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

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呈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一些手中持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潜力的项目上,这就是泡沫经济成长的社会基础。

第二,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目前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这种投机活动发生在投机当事人之间,是两两交易活动,没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去监控它。作为投机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步——货款支付活动,更没有一个监控机制。虽然货款支付活动一般要通过银行进行,但银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据客户指令付款,对付款的内容无力约束,加上银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监控投机活动的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之中。而且,政府还常常容易被投机交易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假象一时迷惑,觉察不到背后隐藏的投机活动,直到问题积累到相当程度才会发现。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就会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画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如何正确评价投资回报

在预估和计算投资回报的时候,应该用百分比计算还是用实际金额计算?哪一种方式更能反映资金的使用效果?

不同投资需要的本金数额不同,投资股票的本金要求大于投资邮票,投资房地产的本金要求又远远大于投资股票。在预估报酬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报酬额,就是以绝对数额表示的金额;一种是回报率,就是用相对值表示的比率:报酬数额/本金数额。用这两种方式评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我们来看个例子。假如有两个投资方案,甲方案投资1万元,1年后预计可获得1 000元,回报率是10%;乙方案投资5万元,1年后预计可获得2 000元,回报率为4%。假定两者的投资风险没有差别,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呢?

从绝对额上看,乙方案优于甲方案2 000>1 000;从相对值来看,甲方案优于乙方案10%>4%。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两个方案是相互排斥的,即选择了此就不能选择彼,两者只能取其一的话,就应选择乙方案,因为在计算报酬的时候,早已把资金成本考虑了进去;如果两个方案是独立的,即选择了此并不排斥彼的话,就应优先选择甲方案,因为甲方案的回报率高于乙方案。

换句话来说,如果你的资金充裕的话,你可以优先选择回报率高的投资;如果你的资金只够投资一种资产的话,选择绝对额高的投资更能充分发挥资金的增值作用。当然,我们事先已假定风险是一样的,计算报酬时是以净值而不是以总值计算。

了解投资的税务知识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有投资行为的发生,就要缴纳相应的税金。所以,学习投资就要了解中国的税收制度和相关的税务知识。

中国的税种现在按大的分类,主要有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和其他税。(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4)财产税:房地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作为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必然会对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方式进行投资。目前,个人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

证券投资涉及的税收知识并不多,如股票投资现在只缴纳印花税,其他税收暂时免征。这里简要讲述一下实业投资的税务知识。一般而言,个人可选择的实业投资方式有:作为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从事承包承租业务、成立个人独资企业、组建合伙企业、设立私营企业。在对这些投资方式进行比较时,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投资者应承担的税收,尤其是所得税便成为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下面就各种投资方式所应缴纳的所得税进行分析。

一、个体工商户的税负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个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例如:某个体工商户年营业收入54万元,营业成本42万元,其他可扣除费用、流转税金2万元,其年应纳税额为(540 000-420 000-20 000)×35%-6 750(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28 250(元),税后收入为100 000-28 250=71 750(元)。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税负

税收政策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个人独资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所承担的税负依年应纳税所得额及适用税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万元,适用税率为35%,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0 000×35%-6 750(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14 250(元),实际税负为14 250÷60 000×100%=23.75%。

三、私营企业的税负

目前设立私营企业的主要方式是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即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作为投资者的个人股东以其出资额占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获取相应的股权收入。作为企业法人,企业的利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当投资者从企业分得股利时,按股息、红利所得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样,投资者取得的股利所得就承担了双重税负。

由于单个投资者享有的权益只占企业全部权益的一部分,其承担的责任也只占企业全部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因其取得的收益是部分收益,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税负个人投资者也按出资比例承担。

例如:个人投资者占私营企业出资额的50%,企业税前所得为12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应纳企业所得税120 000×33%=39 600(元),税后所得为120 000-39 600=80 400(元),个人投资者从企业分得股利为80 400×50%=40 200(元)。股息、红利所得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投资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40 200×20%=8 040(元),税后收入为40 200-8 040=32 160(元),实际税负为(39 600×50%+8 040)÷(120 000×50%)×100%=46.4%。

四、合伙企业的税负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在合伙企业中合伙损益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企业成立后,各投资人获取收益和承担责任的比例就已确定。和个人独资企业一样,从2000年1月1日起,国家对合伙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合伙人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由于合伙企业都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而每个合伙人仅就其获得的收益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如:某合伙企业有5个合伙人,各合伙人的出资比例均为20%。本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为30万元,由各合伙人按出资比例均分。这样每个合伙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为300 000×20%×35%-6 750(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14 250(元),税后收入为60 000-14 250=45 750(元)。合伙企业每个合伙人的实际税负为23.75%(14 250÷60 000×100%)。

在上述几种投资方式中,通常而言,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税负是一样的,私营企业的税负最重。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企业等三种形式的企业,是法人单位,在发票的申购、纳税人的认定等方面占有优势,比较容易开展业务,经营的范围比较广,并且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在三种企业形式中,私营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出现,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相对较小;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由于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特别是个人独资企业还存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相关法规不健全不易操作的现象,加剧了这类企业的风险。而合伙企业由于多方共同兴办企业,在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存在优势,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少。相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较低的税负有利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发展。个人投资者在制订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优投资方案。

第4章 必杀技:钱生钱的投资学原理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巴尔扎克股票永远不会太高,高到让你不能开始买进,也永远不会太低,低到不能开始卖出。——安德烈·科斯托兰尼

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

对于每个想学习投资或是对投资感兴趣的人来说,他们首先需要接触的概念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原理,此原理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今天的1块钱不等于明天的1块钱。比如,若银行的存款利率为10%,将今天的1元钱存入银行,1年以后会是1.10元。可见,经过1年的时间,这1元钱发生了0.10元的增值,也就是说今天的1元钱和1年后的1.10元钱等值。

一、资本的时间价值的含义

首先要说明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金在周转使用中产生的,而通常情况下,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当于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实际上,投资活动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风险,通货膨胀也是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因此,利率不仅包含时间价值,而且也包含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只有在购买国库券等政府债券时才会几乎没有风险,如果通货膨胀率很低的话,可以用政府债券利率来表现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政府债券利率-通货膨胀率

影响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包括:(1)资金的使用时间。在单位时间的资金增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金使用时间越长,则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大;资金使用时间越短,则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小。(2)资金数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数量越大,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大;反之,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小。(3)资金投入和回收的特点。在总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前期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的负效益就越大;反之,后期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的负效益就越小。而在资金回收额一定的情况下,离现在越近的时间回收的资金越多,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大;反之,离现在越远的时间回收的资金越多,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小。(4)资金周转的速度。资金周转越快,在一定的时间内等量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大;反之,资金的时间价值就越小。

总之,资金的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投资经营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时间价值,这就要加速资金周转,早期回收资金,并不断进行高利润的投资活动;而任何积压资金或闲置资金不用,就是白白地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终值与现值的含义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现金在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俗称本利和。比如,存入银行一笔现金100元,年利率为复利10%,经过3年后一次性取出本利和共133.10元,这3年后的本利和133.10元即为终值。

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现金折合为现在的价值。上述3年后的133.10元折合为现在的价值为100元,这100元即为现值。

我们把现值(PV)和终值(FV)之间的关系,用利率K和期数t来表示为:

FV=PV(1+K)t

例如:今天的100元(FV),在通胀率为4%(K)情况下,相当于10年(t)后的多少钱呢?答案是148元左右,也就是说10年后的148元才相当于今天的100元。

什么是复利

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复利是长期投资获利的最大秘密。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而是“复利”。

关于复利,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非常爱下棋的国王,他棋艺高超,从未碰到过敌手。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击败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

一天,一个小伙子来到皇宫与国王下棋,并最终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小伙子要什么样的奖赏,小伙子说他只要一个小小的奖赏,就是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再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以此重复向后类推,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

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里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其要求的1%。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满足。尽管从表面上看,小伙子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积,就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复利看起来很简单,其计算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n(n:期数)

由于很多投资者没有了解其价值,或者即使了解但没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下去,这是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想让资金更快地增长,在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就必须对复利加以足够的重视。

打比方说:1万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计算,第一年年末你将得到1.1万元,把这1.1万元继续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年末是1.1×1.1=1.21(万元),如此第三年年末是1.21×1.1=1.331(万元),到第八年年末将达到2.14万元。

同理,如果你的年收益率为20%,那么3年半后,你的钱就翻了番,1万元变成2万元。如果是20万元,3年半后就是40万元……

听上去如此诱人,事实真是如此吗?

来检查一下这个“神奇”的公式。

首先关于本金。以一个1994年开始工作即开始投资的人——赵星为例。1994年,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在当时算是中等水平。假定他把这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出100元用于一个年收益率为10%的项目投进去,到第十一年即2005年年末,也就是100×(1+10%)×11=285(元)。285元,那是他当月收入的90%还强!而今天这个经过投资收益达10%的投资得到的285元相对于他现在的工资来说仅仅是个零头。

由此看来,想要让你的复利来得神奇,你的本金可不能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复利公式中的本金即使以万元为单位,都只能在两位数上停住,多不过几十万元。而当你有了几十万元的时候,你就该看看利率了。

关于利率。以上的计算,我们选用了10%这个数字。但凡是存过钱的人都知道,上哪里找10%的银行利率呢?正如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上哪里找没有风险的10%的投资产品呢?

关于期数。这个期数和你的利率相对应。利率按年利率算,期数就以年为单位,如10年、15年。如果利率按月利率计算,那期数的单位就是月了。再说说72法则。所谓“72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1倍。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的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14.4年(72÷5)本金就变成1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要6年左右(72÷12),才能让1元钱变成2元钱。

综合起来,复利要让它成为我们心中可观的累积,需要三个条件:(1)让你足够满意的本金。(2)好的投资渠道。(3)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由此可以看出,要让复利真正的为我们的钱财服务,首先要完成本金的积累,或者持续地对本金进行投入;其次要了解有限的投资渠道和在这些渠道里进行恰当地选择;最后要具备精明的选择能力,这是复利能否发挥神奇作用的分水岭。

复利真的可行吗

在复利的模式下,一项投资所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就越高。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得到的回报也许不理想,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经过年复1年的积累,你的资金就可以攀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己的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投资。

现在人们的收入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一个大众家庭从现在开始投资1万元,通过运作每年能赚到15%,那么,连续20年,最后连本带利变成了163 660元。看到这个数字后,我们也许并不感到满意,但是连续30年,总额就会变成了662 117元,如果连续40年的话,总额又是多少呢?答案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是2 678 635元。也就是说,一个25岁的年轻人,投资1万元,每年盈利15%,到65岁时,就能获得200多万元的回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市场并非总是一直景气。如果每年都保持15%的收益率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里说的收益率是个平均数,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合理的投资,这个回报率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种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被人们称为“复利效应”。不但投资理财中有复利效应,在和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其实也广泛存在着复利效应。比如,一个国家,只要有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下去就能实现经济繁荣,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这个时髦的词,实质上是追求复利的另一种说法。

可以说,复利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以耐心和坚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复利思维,不管投资还是人生,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正复利与负复利

复利的力量无处不在。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投资,莫不如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在一篇题为《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的文章中重点谈到过复利的作用。当时的西方正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许多人认为,未来世界繁荣将不会再现,但凯恩斯却指出,萧条不过是两次繁荣周期中间的间歇,支撑西方经济发展的“复利的力量”并没有消失。凯恩斯在当时已经发现,近代社会的崛起是从16世纪的资本积累开始的,而这个崛起导致人类进入“复利时代”。有趣的是,凯恩斯毫无隐晦地告诉我们,“英国对外投资的始端可追溯到1580年德雷克从西班牙盗窃的大批财宝”;只不过经过长年的复利累加,“德雷克在1580年带回来的财宝中,每1镑现在已变成了10万镑。”复利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大!

然而,在为复利如此神奇的增长而兴奋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负复利”的存在。

相对于正复利,负复利也同样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甚至比正复利作用更大。在复利发挥同等作用下,下跌1/3需要上涨50%才能复原,下跌50%则需要上涨100%才能复原。

巴菲特规避“负复利”增长的方式,在全世界是做得最好的。研究一下巴菲特1957—2007年共51年的投资业绩,可以看出,仅有2001年的收益率为-6.2%,为负增长,其他所有年份的收益都为正的增长。巴菲特的这一业绩充分说明了复利的魅力,也充分说明规避负复利增长的重要性。

规避“负复利”增长是巴菲特一贯的投资目标。巴菲特在1966年7月12日给合伙人的信中指出:“当大多数人赚钱时,我们也赚,而且赚的程度差不多;当大多数人输钱时,我们也输,但是输得少一些。”在1960年2月20日给合伙人的信中说道:“在熊市中取得优秀的业绩,在牛市中取得平均业绩。”

所以,想实现复利增长的梦想,关键之处是要规避“负复利”。

在投资市场中,规避熊市中的“负复利”,在熊市中继续获利,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熊市初期需要克服人性的贪婪,熊市中后期需要克服人性的恐惧。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市场是由两种力量驱动的:贪婪和恐惧。”也就是说,贪婪与恐惧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本性。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获利心理是永无止境的,投资者对利益的贪婪是永无止境的。同样,投资者面对风险时,希望其少些更少些,最后使得投资者害怕风险到了恐惧的地步。

在股市繁荣的时候,投资者往往都会忘记以往市场崩溃时的惨痛教训。因为,投资市场的繁荣不仅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对股市上涨的预期,而且也会提供机会让已经进入了的投资者来哄抬或操纵股市的价格,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反之,如果被悲观或恐惧的力量所笼罩,那么股市的价格就会发生逆转,而投资者认为股市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跌,整个股市就会处于恐惧之中,股价跌到最低也没有人敢购买。

投资市场的暴涨暴跌,是由于市场的本性及投资者的人性贪婪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恐惧与贪婪在复利的作用下比在其他环境里更能无限地放大。

所以,投资,就要最大限度地规避贪婪和恐惧。

投资的杠杆原理

杠杆是物理学中的术语之一,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撬起很重的物体。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对杠杆原理最精彩的描述。杠杆原理也充分应用于投资中,主要是指利用很小的资金获得很大的收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杠杆原理的使用可以增加你的购买力,使你掌握自己的潜在资产。它的机制远比你想象的要普通,比如说,当你进行抵押贷款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运用杠杆原理来支付你无法用现金兑付的某样东西,而当你偿付了抵押贷款后,你就可以在资产买卖中获取利润。

你也可以将杠杆原理运用到股票投资的保证金交易中。在这个场合中,可以用自己的钱加上从股票经纪人那里借来的钱来购买股票。如果股票上涨,你可以卖出而获取盈利,然后将借的钱和借款利息归还,剩余的钱就归你了。

因为,你只是用了自己很少的钱进行投资,使用杠杆原理可能会比不用在投资回报上赚取更多。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自己出5 000美元,又借了5 000美元做一笔10 000美元的投资,然后又以15 000美元出手,那么你盈利是以5 000美元赚取了5 000美元,换句话说,你的投资回报率是100%。如果你全部用自己的钱来投资,则只是在10 000美元的投资基础上实现了5 000美元的盈利,或者说是50%的回报率。

虽然在投资中运用杠杆原理会增加你的收益,但也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风险。

如果一旦拖欠贷款,即便你以前一直有规律地支付贷款,贷方也会因这次欠款收回你的房屋。因为杠杆性要求你抵押一定价值的物品来把握你的财务合伙人投入资金数量的风险。如果你卖出的资产总额不足以偿还借贷,那么你仍然应该向贷方支付剩余的款项。

如果你以保证金来购买股票,一旦你的股票跌至低于相应的购买价格所预先设定的百分比,你就必须上缴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便你的股票经纪人的那笔钱不会处于危险之中。况且如果你割肉的话,你仍然必须偿付全额的保证金。

运用杠杆性投资的波动越大,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性越高。事实上,你损失的钱会比你的投资还多,而这种情况在没有运用杠杆性投资的时候是不会发生的。

俗话说,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甘蔗没有两头甜,杠杆也不例外。我们在使用杠杆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需要把握住:那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赚钱的概率比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杆,因为这样赚钱快。如果失败的概率比较大,那根本不能做,做了就是失败,而且会赔得很惨。

在投资市场上,人们都有以小博大的欲望,希望用很少的钱赚更多的钱。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用杠杆必然是以巨大的风险为代价,这就需要投资者不要只看到收益,更要看到风险,谨慎使用这一工具。

投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投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是指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其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它的许多外部因素的难处理性,使得其运行规律难以被理解和刻画。然而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好多人最喜欢做的事却是去预测,或者就是让别人去预测。这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的表现。其实,从来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出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的具体点位或价位,最多也就是根据当时的走势判断一下趋势如何。市场会以它自己的方式来证明大多数的预测都是错误的。

那些著名的投资大师,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股票本身,以及大的趋势,很少花心思去预测股市的短期变化。例如: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和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告诫投资者:永远不要预测股市。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更不可能预测到具体的点位。即使有一次预测对了,那也是运气,是偶然现象,而不会是常态。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分析市场的运作与试图预测市场是两码事,了解这点很重要。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市场行为的边缘了,但我们还不具备任何预测市场的能力。复杂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他坚持认为,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他还说道:“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是不堪设想。”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那些所谓的预测的不可靠性。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预测成功的话,他们早就成了大富翁,还用得着到处奔波搞预测吗?

即使那些投资市场上的大型机构,也无法准确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例如:在中国市场上,近年来机构对上证指数最高点位的预测(这些预测无疑代表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高端的研究水平,集中了许多重量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智慧)就屡屡失算。2005年年末各大券商机构对2006年进行预测,认为1500点已是最高目标位的顶部了,当时有个别专家分析股改大势后提出,1300点将成为历史性底部时,不少分析人员还嗤之以鼻。但事实上,2006年却是以2675点最高点位收盘。到了2006年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4000点,而实际上2007年以来,将近半年以上时间都是在4000点上方运行,到10月份上证指数还一度达到6124点的高位。随后股市大跌,有好多人预测4000点是政策底,绝不会跌破,结果股指最终跌破了2000点。还有,很多人预测2008年奥运会时会有一波大行情,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但奥运会前夕股市表现很弱。而且,就在奥运会开幕当天,股市开始了向下破位。在奥运会进行的那些天,股市一路向下。预期中的奥运行情没有出现,留下的是黑色梦魇。由此可见,对于具体点位的预测常常是“失算”的时候多于“胜算”。

本杰明·格雷厄姆如是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

虽然,股市的具体点位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大的趋势还是可以判断的。其实,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是一个寻找股市规律的有效工具。

在鸡尾酒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总结出了判断股市走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只与他碰杯致意,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他们更多的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宁愿谈论明星的绯闻,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病也不谈论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探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着还是走开了,继续关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而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牙齿时,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当人们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经理时,纷纷围过来询问股票购买:哪只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而再没有人关心明星绯闻或者牙齿。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到达阶段性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特谈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向彼得·林奇推荐股票,告诉他去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只股票,而是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顶部了,大盘即将开始下跌震荡。

我们既然无法准确地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说:“对于未来1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基本面,而不要去枉自预测市场的变化。

所有企图预测市场的人最终都以惨败告终。所以,不要企图精确预测,特别是企图把握股票的短期波动。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投资者能把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有限的股票和企业上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买入股票的公司加以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投资的效果会更好。

投资市场的波动原理

在投资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也不可能一直下跌,而是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不断地涨涨跌跌进行波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休谟指出:“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同样的结果——价格的起伏。”休谟还进一步说:“商品增加,价钱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反之,商品减少或货币减少也都是有相反的倾向。”其实,股票也是一种商品,也受这种规律的制约。当某一特定的股票入场,交易的股票数量增加,而参与交易的资金不变时,交易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当参与交易的资金增加,而交易的股票数量不变时,交易的价格就会上涨。

关于股票波动特性的研究,最著名的当属艾略特的波浪理论。艾略特认为,不管是股票还是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与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波,周而复始,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任何波动均有迹可循。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预测价格未来的走势,从而确定自己的买卖策略。

一、波浪理论的四个基本特点(1)股价指数的上升和下跌将会交替进行。(2)推动浪和调整浪是价格波动两个最基本形态,而推动浪(即与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个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来表示,调整浪也可以划分成三个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3)在上述八个波浪(五上三落)完毕之后,一个循环即告完成,走势将进入下一个八波浪循环。(4)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波浪的形态,因为市场仍会依照其基本形态发展。波浪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短,但其基本形态永恒不变。

总之,波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八浪循环”。

二、波浪的具体形态

那么,如何来具体划分上升五浪和下跌三浪呢?通常来说,八个浪各有不同的表现和特性。

第1浪:(1)几乎半数以上的第1浪,是属于营造底部形态的第一部分,第1浪是循环的开始,由于这段行情的上升出现在空头市场跌势后的反弹和反转,买方力量并不强大,加上空头继续存在卖压,因此,在此类第1浪上升之后出现第2浪调整回落时,其回档的幅度往往很深。(2)另外半数的第1浪,出现在长期盘整完成之后,在这类第1浪中,其行情上升幅度较大,经验看来,第1浪的涨幅通常是五浪中最短的。

第2浪:

这一浪是下跌浪。由于市场人士误以为熊市尚未结束,其调整下跌的幅度相当大,几乎吃掉第1浪的升幅。当行情在此浪中跌至接近底部(第1浪起点)时,市场出现惜售心理,抛售压力逐渐衰竭,成交量也逐渐缩小,第2浪调整才会宣告结束。

第3浪:

第3浪的涨势往往是最大、最有爆发力的上升浪。这段行情持续的时间与幅度,经常是最长的,市场投资者信心恢复,成交量大幅上升,常出现传统图表中的突破讯号,如跳空高开等。这段行情走势非常激烈,一些图形上的阻力位,非常轻易地被穿破,尤其在突破第1浪的高点时,是最强烈的买进讯号,由于第3浪涨势激烈,经常出现“延长波浪”的现象。

第4浪:

第4浪是行情大幅劲升后的调整浪,通常以较复杂的形态出现,经常出现“倾斜三角形”的走势,但第4浪的底点不会低于第1浪的顶点。

第5浪:

在股市中第5浪的涨势通常小于第3浪,且经常出现失败的情况。在第5浪中,二类、三类股票通常是市场内的主导力量,其涨幅常常大于一类股(绩优蓝筹股、大盘股),即投资人士常说的“鸡犬升天”,此期市场情绪表现相当乐观。

a浪:

在a浪中,市场投资人士大多数认为上升行情尚未逆转,此时仅为一个暂时的回档现象,实际上,a浪的下跌,在第5浪中通常已有警告讯号,如成交量与价格走势背离或技术指标上的背离等,但由于此时市场仍较为乐观,a浪有时出现平势调整或者“之”字形态运行。

b浪:

b浪表现经常是成交量不大,一般而言是多头的逃命线,然而由于是一段上升行情,很容易让投资者误以为是另一波段的涨势,形成“多头陷阱”,许多人士在此期惨遭套牢。

c浪:

c浪是一段破坏力较强的下跌浪,跌势较为强劲,跌幅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久,而且出现全面性下跌。

从以上介绍看来,波浪理论似乎颇为简单和容易运用,实际上,由于每一个上升/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均包含有一个八浪循环,大循环中有小循环,小循环中有更小的循环,即大浪中有小浪,小浪中有细浪,因此,使数浪变得相当繁杂和难于把握,再加上其推动浪和调整浪经常出现延伸浪等变化形态和复杂形态,使得对浪的准确划分更加难以界定,这两点构成了波浪理论实际运用的最大难点。附:波浪理论的缺陷(1)波浪理论家对现象的看法并不统一。每一个波浪理论家,包括艾略特本人,很多时候都会受一个问题的困扰,就是如何判断一个浪是否已经完成而开始了另外一个浪呢?有时甲看是第1浪,乙看是第2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错的后果可能十分严重。一套不能确定的理论用在风险奇高的股票市场,运作错误足以使人损失惨重。(2)甚至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浪,也无明确定义,在股票市场的升跌次数绝大多数不按五升三跌这个机械模式出现。但波浪理论家却曲解说有些升跌不应该计算入浪里面。这种波浪完全是随意主观。(3)波浪理论有所谓延伸浪,有时五个浪可以伸展成九个浪。但在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准则之下波浪可以延伸呢?艾略特却没有明言,需要各自启发,自己去想。(4)波浪理论的浪中有浪,可以无限伸延,亦即是升市时可以无限上升,都是在上升浪之中,一个巨型浪持续一百多年都可以。下跌浪也可以跌到无影无踪,但仍然是下跌浪。只要是升势未完就仍然是上升浪,跌势未完就仍然是下跌浪。这样的理论有什么作用?能否推测浪顶浪底的运行时间甚属可疑,等于纯粹猜测。

总之,波浪理论是一套主观性很强的分析工具,不同的分析者对浪的识别和判断会不同,对浪的划分也很难准确界定,这就对投资者的判断力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波浪理论不能运用于个股的选择上,只用以分析大盘或平均指数,并由此发现较理想的买卖时机。而且波浪理论运用也非常灵活,投资者不能死搬硬套。

投资的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安全边际”和“成长性”。其中,安全边际是比较难把握的。这也很正常,因为如果人们学会了确定安全边际,短期虽然难免损失,但长期来看,应该是不赔钱的。这样好的法宝,当然不容易掌握。

那么,什么是安全边际?为什么要有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呢?

安全边际顾名思义就是股价安全的界限。这个概念是由证券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来的。作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内在价值与价格的差额。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格雷厄姆认为:值得买入的偏离幅度必须使买入是安全的。最佳的买点是即使不上涨,买入后也不会出现亏损。格雷厄姆把具有买入后即使不涨也不会亏损的买入价格与价值的偏差称为安全边际。格雷厄姆给出的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即使不挣钱也不能赔钱。同时安全边际越大越好,安全边际越大获利空间就会自然提高。

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忽视安全边际。但什么样的情况下股票就达到安全边际,股价就安全了呢?10倍市盈率是不是就安全呢?或者低于净资产值就安全呢?未必是。如果事情这么简单,那就人人都赚钱了,股市也就成了提款机。

我们打个比方,鸡蛋8元钱一斤,值不值?就现在来说,不值。这个8元钱是价格,我们还可以去分析一下价值,从养鸡、饲料、税费、运输成本折算一下的话,可能是2元钱一斤,那么这个2元钱就是鸡蛋的价值。什么是安全边际呢?就是把价值再打个折,就能够获得安全边际了。例如:你花了1.8元钱买了一斤鸡蛋,你就拥有了10%的安全边际,你花了1.6元钱买了一斤鸡蛋,那你就拥有了20%的安全边际。

所以,安全边际就是一个相对于价值的折扣,而不是一个固定值。我们只能说,当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有了安全边际,至于安全边际是大还是小,就看折扣的大小了。

为什么要有安全边际呢?曾有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如果一座桥,能够允许载重4吨,我们就只允许载重2吨的车辆通过,显然这个2吨就是安全边际。这样,就给安全留出了余地,就内因而言,如果我们设计或施工中有一些问题,那么这个2吨的规定可能还会保障安全;就外因而言,万一有个地震或地质变化什么的,2吨可能保障不出事儿。

股价的安全边际也是如此,就内因而言,我们可能对一个企业的分析有错误,那么安全边际保障我们错得不太离谱;就外因而言,一个企业可能会出现问题,会在经营中进入歧途,那么在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可能还吃亏不大。因为,我们的选择有安全边际,说白了,就是股价够便宜,给我们留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空间。当然,安全边际不仅让我们赔得少,还能让我们赚得多。很简单,因为买价低。比如说,一只股票的股价从2元上涨到12元,内在价值是4元,2元就是很大的安全边际。

巴菲特在2元时买入,一般价值投资者在4元时的价值线买入,技术分析家则根据趋势在6元买入,结果是巴菲特赚了5倍,一般价值投资者赚了2倍,技术分析家赚了1倍,这是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如果股价从2元上涨到6元,巴菲特赚2倍,一般价值投资者赚50%,技术分析家可能还赔钱。

或许,有人会说,大盘涨起来的时候都没有安全边际了;但问题是,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时候,很多有很大安全边际的股票却根本无人问津。话说回来,安全边际能不能保障股价安全?未必。最大的安全边际是成长性。比如,一个生产寻呼机的企业只有5倍市盈率,不高吧?可是现在连寻呼台都找不到了,安全就是笑话。可见,只有在具有成长性的前提下,安全边际才有意义。

关于安全边际的理解其实非常容易,但是怎么判断安全边际或者什么时候才真正到了跌无可跌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还有就是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等。根据格雷厄姆的原意就是“等待”。在他眼里,人一生的投资过程中,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5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地等待,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击。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其实,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时候体现了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

投资的洼地效应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洼地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就是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简单地说,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资金一定会流向更具竞争优势的领域和更具赚钱效应的“洼地”。

例如房地产。当房地产围合一个湖泊中心发展之时,便形成了自湖心向四周土地递减的级差地租,大致出现“近贵远贱”的圈层分布,这其实就围合出湖心的价值洼地。一旦因某种特殊原因填湖开发,那么,湖心洼地的地价和房价就会突然井喷,创下区域地产的最大价值,甚至引发周边地产的价值飙升,即产生了洼地效应。当然在房地产实际开发中,所谓的洼地不一定就是湖心区,也可能是市政中心、城市广场或历史建筑区等对于区域价值有提升作用的区域。“洼地效应”是近两年比较流行的词,在经济学的财经分析中我们常会看到。比如,中国市场的巨大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的目光,使外资投入持续增加,这样就可以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产生了洼地效应;这个词也可以形容江浙一带对人才的吸引,说江浙民间资本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洼地效应;而当解释蓝筹股在弱市中的井喷行情时,就会比较其动态市盈率和平均市盈率,说其产生了价值洼地。

日本股神是川银藏如是说:选择未来大有前途,但却尚未被世人察觉的潜力股,并长期持有。对于投资者来说,“洼地效应”的概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在股票市场上找到真正的“洼地”,获得投资的巨大收益呢?

一是,如果发现有做实体产业,每股业绩高达1元以上,而且其产业方向和经营业绩基本能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在经济危机中不但没遭受重创,还能迅速翻身挺过来的公司股票,则是属于“洼地”的投资目标。

二是,遭受长期冷落,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股票。例——属于人民大众最重要的吃饭问题的粮食和农业概念股,是可以而且必须持续发展的永恒产业,如果其业绩和发展预期良好,而且没有被爆炒过,则属于价值洼地,非常具有投资价值。

三是,关注那些属于国家规划扶持发展,真正生产与科研结合,有能力、有规模和有实力做新能源产业的,必然在不远的将来影响到后续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现在起始阶段多么迷茫,或是股价已被炒得很高,但只要是符合全球人类革新方向的,就还值得长远投资布局,不过可能得有一定耐心。

第5章 提高班:投资须读懂宏观经济

图表能反映出一切股市或公司股民的总体心理状况。——威廉·江恩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彼得·林奇

大环境决定小投资

成熟的投资者都非常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因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对一国的股市有着重大影响力,而且波及范围广泛,作用机制也相对复杂。

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一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该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投资对象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证券业本身也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左右。

首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增长是股价能否稳定上升的重要因素。因为,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较好,股价上升的可能性也较大。

其次,宏观经济周期对股价的影响也很明显。许多研究发现,股价的变动常常领先于实际经济的繁荣或衰退,即经济高涨后期股价会率先下跌,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之际,股价先行上涨。所以,股价被称为经济周期变动的先导性指标。

再次,一国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股价也会有影响。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需要新的投资机会,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将会引起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同样,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另外,调节税率等财政政策会影响企业利润和股息,发行国债等也会改变证券市场的证券供应和资金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股价。

此外,市场利率、汇率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等都会给股票市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在股票投资时,投资者绝对不能忽视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经济指标来分析大的经济环境对个人投资的影响。

一、GDP的影响

理论上说,GDP是反映一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宏观指标。当一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较快时,预示着经济前景看好,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改善,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极想扩大规模,增加投资,对资金的需求膨胀,因而股票市场趋向活跃。在股票市场均衡运行、而且其经济功能不存在严重扭曲的条件下,一般来说,股票价格随GDP同向而动,当GDP增加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上升;当GDP减少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因此,GDP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二、利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利率是影响股市走势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资金的供给来自储蓄,需求来自投资,而投资和储蓄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下调,可以降低货币的持有成本,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流和企业贴现率,导致股价上升。所利,率提高,股市走低;反之,利率下降,股市走高。

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预期效应、投资组合效应和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来实现。以上三种效应一般来说都是正向的,即货币供给量增加,则股市价格上涨。因此,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而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又存在正向变动关系,所以,储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负的。

四、汇率的影响

汇率又称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汇率变动对一国股票市场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进出口、物价和投资。汇率直接影响资本的国际流动。一个国家的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会促进出口、平抑进口,从而增加本国的现金流,提高国内公司的预期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股票价格。因此,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五、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当前决策,还会诱发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通货膨胀时期,一方面,由于货币贬值所激发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居民用货币去交换商品以期保值,这些保值工具中也包括股票,从而扩大了对股票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往往会为抑制其发展而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利率上升。此时,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较好的选择,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供给相应增加。此时,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大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否则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小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因此,通货膨胀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能确定。

经济危机带来投资的良机

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危机就是机会。每一次危机皆有一批巨无霸型的企业或倒闭或衰败,雷曼兄弟和通用汽车就是现实的案例,但这些百年老店的陨落,恰恰给创业者的崛起带来了机遇。对于这一点,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在参加第八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时表示,中国现在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但长远看来,实际上却给投资人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柳传志解释道,“经济危机下,中国从经济和消费方面,会把拉动内需作为拉动国内GDP的基础,和出口联系紧密的大批企业要倒下去,但也会有很大的一批企业起来,这对创业的人和投资的人,都有很多更好的机会。”

唐骏也表示相同的观点:“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所能经历的唯一的一次金融风暴,它可能会带来经济危机,但在危机发生之前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是最好的投资时机。我最近也经常在做企业的兼并、收购,因为我看到了机会,未来市场有太多的投资机会。”

其实,许多世界富豪都是抓住了危机所带来的机会,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人们耳熟能详的财富标杆人物巴菲特、李嘉诚的财富新起点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时代起步的,如同巴菲特所言:买在“市场先生”害怕时,而不是“市场先生”大胆冒进时。2007年无疑是“市场先生”大胆冒进时,人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李嘉诚选择了撤退;而现在经济危机肆虐,已是“市场先生”害怕时,那么创业者的机遇也正在慢慢临近了。

巴菲特在1973年危机时刻投资华盛顿邮报的典故为人熟知,但是,人们并不熟知的是李嘉诚也是在同时期借助危机之机获得了事业的转折,20世纪70年代初正处于冷战高峰期,当时的危机更令人喘不过气来,其时香港地区的英资企业出现了迁册撤资的高潮,不少华商也紧随英资撤退步伐,大户撤离给当时李嘉诚这样的小户带来了逆风向上的机遇,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小虾米吞下大鲸鱼”,从汇丰银行手中买下了和记黄埔的股权,并且进一步增持股票最终获得了经营权,现在李嘉诚已经被人誉为财富“超人”。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之前,无论是巴菲特还是李嘉诚都仅是千万级的富人而已,远远不为人所知,不仅仅是李嘉诚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收购行动被人视作是小虾米,巴菲特在1973年购买华盛顿邮报股票也被人反复追问巴菲特是谁?可见每一次危机都是诞生创业英雄的良机。

人们可能要问:巴菲特、李嘉诚是创业者,但是普通人可能终生依赖工薪为生,这危机只可能带来困难哪有良机可言?巴菲特2008年10月16日投稿《纽约时报》:提醒投资者长期持有现金的风险,而且宣示加码股票投资。虽然至今全球股市仍处于筑底过程之中,巴菲特现在增持股票就与去年减持股票一样广受非议,但最终“姜还会是老的辣”,房利美和房地美近20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巴菲特下属哈撒韦公司重点持有的股票,但是,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的1年巴菲特以看不清基本面为由清仓了,而2007年借国际油价攀高每桶90美元之际巴菲特又清仓了中石油H股,人们必须关注到,在2007年之前全球资金流动性泛滥、“市场先生”大胆冒进的两年,巴菲特始终在抛售股票囤积现金,至2008年上半年巴菲特累计囤积超过400亿美元现金。但是当金融风暴发生、“市场先生”害怕时,巴菲特已至少将2/3的现金变成了股票型资产。巴菲特的理由就是:“政府为缓解危机而实行的政策势必引发通胀,现金是注定会贬值的,这时投资才是最好的策略。”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主要的投资品种就是股票和房地产。长线来看,人类的货币史,就是一部通货膨胀史,通货紧缩时间很短,通货膨胀占了绝大部分时间。2008年中国资产价格的调整给普通投资者投资A股指数和购置自住房地产带来了极佳良机,使人们真正体会到“现在如果战略上漠视投资机遇,那么未来将会极度扼腕叹息”的含义。当时,首先,中国央行也已开启松动银根的降息周期,与巴菲特描述的美联储降息前景类似,投资者应该懂得在“市场先生”害怕时适时选购资产;其次,虽然A股看似经历了暴跌,但是“救市”行动已是进行时,每次股指暴跌之际都会闪现汇金公司的护盘身影,而中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更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增持是必需的。”不仅隐含政府托市的信息,更透出2009年“大非”重头戏已被锁仓。实体经济撇除中央政府4万亿元刚性投资撬动之外,前有国家发改委透出“稳定股市、楼市、车市”的政策信息,后有全国人大在审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时有常委指出:“要克服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着眼于保就业重民生,着力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关键是刺激消费,重点是救股市、房市,提振市场信心。”这些都可以成为危机时刻大胆出手投资的理由。果然,上证综指从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开始反弹上升,到2009年4月22日的时候,冲上了2579点,涨了54%。那些在股指跌到1664点的最危机时刻积极行动的投资者,最终绝大多数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由此可见,所谓危机,可以理解为险境降临,也可以理解为危境中的机会。

诞生于日本明治时期的三菱公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之一,在1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七次大的经济危机,但至今屹立不倒。每一次危机到来,无数企业鬼哭狼嚎,三菱人却在欢呼,因为:“我们的敌人死了!”

利率调整中的投资理财机会

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那么,利率的调整会对投资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对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等方面上。

其一,利率对投资规模产生影响。

这主要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正是由于利率具有这一作用,经济理论界与货币管理当局都把利率视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其二,利率对投资结构产生影响。

投资结构主要是指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投资比例关系。利率作为调节投资活动的杠杆,不但决定投资规模,而且影响投资结构。

通常而言,利率水平对投资结构的作用必须依赖于预期收益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资金容易流向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活动,而预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的投资,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从短期来看,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结构的调整。利率越高,投资会越集中于期限短、收益高的项目。

由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化对投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何根据利率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呢?

一、加息时的投资理财策略

通常情况下,加息是央行在回收流动性,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投资者在投资股票的时候就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因为市场顶部随时会出现。特别是连续加息后,就要更加注意。

其实,在加息周期下,投资者应该多关注收益可随利率浮动的产品。在这类产品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这类基金的配置重点可以是央票、同业存款利率等资产,投资这些基金能及时把握利率变化及通胀趋势,获取稳定收益,因此,具备防范通胀的作用。

第二类选择是本身并非随利率浮动的产品,但收益能够覆盖可能到来的通胀率。如信托产品,这类产品购入门槛较高,一般在100万元以上,虽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不能跟随浮动,但该类产品操作灵活,一般为1~2年期限,部分产品还可以通过转让形式变现。从历史数据来看,信托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价值尤为明显,平均5年的复合收益率可以达到40%,基本覆盖了未来利率调升的空间。

除关注投资产品的种类外,还应对产品的标的市场有所选择。一般来说,一国加息意味着挂钩该国币种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投资者应考虑潜在的加息可能,灵活操作。在全球各国加息节奏和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投资者应选择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货币。

二、降息时的投资理财策略

在降息通道下,很多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都会受到影响,比如,新的储蓄存款、新发的国债等。但是,投资者只要能把握好以下几点,就能确保自己的资产不会在降息周期下出现太多的“缩水”。(1)要尽早储蓄。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降息的规定是:“老存(贷)款老办法,新存(贷)款新办法。”其意思是自宣布正式降息当日起,不论是贷款,还是存款,都要按新的基准利率标准执行;而降息日之前的存贷款,则按原来的利率执行。如果投资者能在降息之前存款,则会保证较高的收益。(2)要尽早买银行理财产品。降息后,新发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债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调。因为这些产品在设计时都要参考当时的利率水平确定收益。利率一降,它们的收益也会相应下降。因此,对于偏好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应尽早安排资金购买。(3)要购买债券基金。降息对债券市场是一种利好。因为债券的利率是固定的,持有债券的人利息收入当然也是固定的。但是,随着降息,以后发行的债券利率就低于之前发行的债券,所以,以前的债券在市场上的售价就高于后来发行的债券。换句话说,减息导致债券价格上升。所以,在降息时候投资者就要购买债券基金。

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也会对投资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投资者要根据利率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

汇率变化中的投资理财机会

汇率就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种货币折算时的比例。而汇率变化是指货币对外价值的上下波动,包括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汇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个方面:汇率通过物价影响投资。

汇率变化会对物价产生影响。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贬值要引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的上涨,使国内生产的消费品和原材料需求上升,这会刺激国内投资;反之,汇率升值,则会起到抑制进口商品物价的作用,使国内投资相对减少。从出口商品看,汇率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使出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从而抬高国内市场价格,也同样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反之,汇率升值,则会使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增加了国内市场供给,使商品价格降低,抑制了投资扩大。

第二个方面:汇率通过进出口影响投资。

一般情况下,汇率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其影响过程大体是:在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贬值时,该国出口商品所得的外汇收入,按新汇率折算要比按原汇率折算获得更多的本国货币,出口商可以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出口需求增大,进而刺激投资的增加。对于进口来说,由于进口商品按新汇率所需支付的本国货币,要比按原汇率计算多,从而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进口的作用。这样,国内需求必须通过国内投资来满足,这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国内投资的增加。相反,一国汇率升值,则会增加进口,抑制出口,引起国内投资的减少。

不过,汇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还需考虑到进出口需求弹性,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影响的程度。如果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那么,一国汇率贬值和相应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数量;而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可以有效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进口数量,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内投资的增加。如果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较小,则汇率降低对进出口数量以及对投资的影响就较小。

第三个方面:汇率通过资本流动影响投资。

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一国的投资活动往往不能从国内储蓄得到满足,而必须依赖于国际资本的投入。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的流动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但短期资本流动常常要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汇率贬值条件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贬值国货币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因而会发生资本外逃的现象。

同时,投资于汇率较高的国家的金融市场可能谋取更多的收益,因此,汇率贬值,会减少金融市场的投资;汇率升值,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例如:2006年到2007年中国的大牛市,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吸引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的投资市场。

汇率能否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及其作用的大小,因各国的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异。当然,对外开放程度也起重要作用。通常而言,一国的市场调节机制发育得越充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密切,汇率的作用就越能有效地发挥。

以上我们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汇率变化对投资的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具体从人民币升值的角度来论述投资者如何把握投资理财的机会。

从大的趋势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由此决定了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板块将是持续的投资主题。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人民币升值带来价值重估机会

人民币升值将对国内的资产形成价值重估,从各国在本币升值过程中的应对来看,受益最为突出的也正是国内的非贸易品部门。

那些拥有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如房地产业、园区开发、拥有地产资源的商业企业;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资源类的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都将受益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产重估。

在股市上,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对国内资产的全面重估,自然也包含股票资产在内,因为人民币升值将推高这些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资产。另外,资产资源价格的上涨,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土地、房屋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行业的业绩同时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进一步强化了这些板块的投资价值。这一点从中国房价的持续上涨走势中就可以看出来。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板块具备升值的驱动、良好的业绩增长前景,应当成为升值主题下重点配置的对象。

二、人民币升值推动产业升级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贸易部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其竞争力。而贸易部门中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技术含量低、价格转嫁能力不强的行业,如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行业。

人民币升值在给贸易部门带来压力的同时,可能也是促使产业进行升级,提高竞争力的外在动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有利于改变国民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各个产业而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面对升值压力下的最佳出路,这将有助于实现产业的升级。

从这个角度长远地看,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目前来看,机械行业中工程机械、机床等细分行业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这样的企业。

以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于这些企业,分享其在国际竞争中所获得的成就,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如机械、钢铁、汽车、家电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失业率和投资的关系大吗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率。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而该数据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投资者都喜欢利用失业率指标,来对工业生产、个人收入甚至新房屋兴建等其他相关的指标进行预测。在投资的基本分析中,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说来,失业率下降,代表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而失业率上升,则代表国民经济发展开始出现衰退。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态势。

失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是短期或者是过渡性的,一般由劳动力的供给方造成。举个例子,你的一个学金融的同学现在在一家银行上班,但是他对目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太满意,觉得去证券公司待遇也许会更好。于是,他辞掉银行的工作去证券公司找工作,但是也许一开始工作并不是马上能找到,于是这段时间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的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空缺。例如,现在中国一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便属于结构性失业。细观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就业难,而是他们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并且薪水要优厚,否则宁愿失业。实际上,中国高学历人才在总量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在许多偏远的、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和一些小城镇,高学历人才非常紧缺。目前中国存在的高学历人才失业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出现时,因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这样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

了解了失业的三种类型,我们就要分析失业率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影响。

失业率是所有宏观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指标。这一点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个国家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看出来。自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经济刺激计划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所区别,但有共同的一点,就是将拯救就业作为中心任务。比如,在美国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将确保创造400万个就业岗位看成经济刺激计划的“底线”,这也是其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核心目标;欧盟采取了“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以防止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目标则是3年内为140万~200万人创造就业机会。

失业率指标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每一次失业率指标的公布,都会引发证券市场的波动。例如:美国劳工部公布了美国2009年6月份的失业率从5月份的9.4%攀升至9.5%,创下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份就业报告令市场担心此前对经济复苏前景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对经济状况尤为敏感的工业和原材料类股因此遭遇沉重打击。同时,国际原油期货合约跌破每桶67美元,能源类股领跌大盘。到纽约股市2009年7月2日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跌223.32点,收于8280.74点,跌幅为2.63%。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26.91点,收于896.42点,跌幅为2.9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49.20点,收于1796.52点,跌幅为2.67%。失业率指标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密切关注失业率这个指标,并根据失业率的变动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失业率低,也就是就业率高,居民生活稳定,消费、投资欲望强,有利于股市的上涨。过高的失业率不仅影响个人投资意愿,还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股市也会因此震荡走低。

货币供应量对投资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M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着的现金。这类0货币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最为活跃。

M即狭义货币,实际上就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商业银行的1活期存款。这类货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随时可以用来进行支付。

M即广义货币,是指在M的基础上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21和储蓄存款,一般说来,由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都不能随时支付,所以流动性稍微差一些。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

M=流通中的现金0

M=M+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10

M=M+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21

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它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M数值高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M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01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货币投放的渠道有两类:一是2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这两类的投放增长越快,M的增速越大。2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M和M的增长率变化来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状12况。具体来说,货币供应量对股票等投资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M同比增幅与股市涨跌关系1

M同比增幅与股市涨跌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我们首先从1M的低点周期性进行考察:M从1995年年末至2009年5月,有5次单11月同比增幅跌到了10%左右,分别是:1996年1月的11.4%、1998年6月的8.7%、2002年1月的9.5%、2005年3月的9.9%和2009年1月的6.68%。巧合的是,5次中无一例外股市出现了大涨行情。5个时点的间隔也较为有趣,跨度分别是29个月、43个月、38个月和46个月。从M的低点和股市低点之间这样的规律性判断,那么2008年10月的11664点就是熊市的最低点。

高点周期考察:M自1995年年末至2009年5月,有4次同比增幅1超过20%,同时股市都出现了向下的拐点,这4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和2007年8月的22.8%。4个时间点的间隔分别是41个月、45个月和41个月,也非常有规律。

从近15年M同比增长率走势可以看出,M增速呈现3~4年的周11期波动,并且周期的波峰与波谷都较为稳定。

二、M与M同比增幅之差与股市涨跌关系12

1998年1月以来M与M同比增幅之差,可以看成是“流动性泛滥12指标”,与股市基本同向变动。

由于M包括的是M以及M以外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此,211M增速若快于M增速,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大量资金转向交易活12跃的M,从而对股市的资金供给形成较为积极的影响。1(1)M增幅>M增幅,即M-M为正值时:股市多向好。1212

当M增长速度较M增速为高时,反映出个人或企业倾向把资金12投放于股市、楼市,而企业也加大投资金额。这时因入市资金多了,自然有利股市向上。(2)M大幅回落:股市多下跌。1

当M增速大幅落后于M时,投资者需小心:这或是见顶的先12兆。配合市况而言,当M不断地大幅回落,大市则有机会进入熊1市。

如2007年8月份后M增幅反复下挫,沪指于10月16日创下6124点1的高位后急速下跌。(3)M增幅>M增幅,即M-M为负值时:熊市多见底。2112

当M不断上升,且其增幅大幅抛离M之时,熊市有机会见底,21此时若配合M1增速重拾升轨,熊市便正式见底回升。(4)M回升:股市多回升。1

2006年年初,M的增幅逾19%,而M的增幅只是逾10%,其21后,M的增速急速上升,反映出资金进入股市,A股也由2006年的千1余点水平急涨至2007年年末的6000点。

从21世纪前10年的历史看,每当M比M低时,尤其是两者差距12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当M1比M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2

消费者物价指数对投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价格进行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但是到底涨了多少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上一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这一年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上一年94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最通俗的说法“涨价”,是不受欢迎的。如果CPI升幅过大,则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不明朗。但是,如果CPI连续下降,则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也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价格不能停顿地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下面,我们就通过CPI的变化,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分析其对个人投资理财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通货膨胀与投资。

通货膨胀对人们财富的侵蚀非常严重,因此,人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以降低通货膨胀的伤害。

一、通货膨胀时期要尽量避免投资的品种(1)现金投资。这里所说的现金投资指的是账户储蓄、各种期限的存款。但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现金的实际购买力就将随之下降。人们指望用这些投资的利率来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是不现实的。(2)债券。债券是政府或公司向公众借用的贷款,到期后必须要偿还,年收益率高于存款,比股票安全,但回报远远不及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央行会上调利率,债券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投资者应减少债券投资,或者缩短债券投资期限。(3)股票。人们常说“通胀无牛市”,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就要尽量减少股票投资。在通货膨胀率高涨的情况下,只有少数股票才会表现出众,股市的整体回报率会表现欠佳,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和通货膨胀会让公司的实际收益率降低,特别要避免的是受能源制约的相关行业。

二、通货膨胀时期最佳的投资品种(1)黄金、黄金期货和黄金股。当经济稳定增长的时候,各类理财产品收益会很好,黄金投资往往默默无闻,一旦遇到艰难时期,黄金就会挺身而出。它是能够与上涨的物价保持同步的最好投资。1970年黄金的价格为每盎司40美元(1盎司等于31克),1977—1981年间的通货膨胀,使金价由100多美元涨到最高的700美元左右,之后渐渐回落到2001年的250美元左右,然后又稳健回升到973美元/盎司。而到2008年3月份的时候,金价突破了1 000美元。以前投资金条很不方便,如今有了黄金期货和一些针对黄金的理财产品,门槛也大大降低,另外投资黄金现货和期货要比投资黄金开采公司的股票更有优势,这些公司受到能源价格上涨、开采运输和环保等方面的制约较大。(2)石油、石油股和石油服务公司。这里说的石油股是指受益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勘测、开采的上游企业,如中海油。同样,石油服务类公司的收益也会随着石油生产公司的收益同步上升,这类公司需要投资者深度挖掘。(3)替代能源。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其本身不能再生的特性,使得再生能源的开发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开发替代能源的公司一般都会受到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如风能、水能、液化天然气等。这类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大,是投资的理想对象。但这类公司大多是我们不熟悉的,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调研才行。

第二个方面:通货紧缩与投资。

通常而言,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主要通过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变化而发生作用。

一、通货紧缩对投资成本的影响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从全社会投资来看,投资倾向会随着通货紧缩加剧而有所减弱。其中,投资实际成本的上升起着更重要作用。名义利率的下降又使新发行的企业债券成本上升,通货紧缩对投资影响可以从投资倾向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货紧缩时的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这种实际成本的增加还使投资项目处于劣势,因为相关投资项目未来重置成本趋于下降,这就使当期投资决策不合算。这一点对许多新开工项目所产生的制约较大,迫使其投资倾向下降,从投资方面来看,通货紧缩可以通过降低社会投资倾向从而对经济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通货紧缩可使投资预期收益下降。投资的预期收益主要由商品的未来市场性和价格趋势所决定,通货紧缩使远期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有所加剧,导致预期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条件下,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据此,理性的投资者的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公司的预期利润有所下降。因而投资者不仅会推迟新的投资项目实施,而且会努力缩减产量以减少投资项目亏损。这样公司税收有所降低,股市价格趋于下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促使投资市场更加低迷。

投资的风向标GD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GDP的提出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出,或者说是生产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应该存在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到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有多强,或者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以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而GDP就是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也就是说,GDP是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的尺子。

社会财富到底包括哪些呢?一般来说,工厂生产的产品,银行提供的服务,学校创造的价值……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社会财富。把这些社会财富都加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简单点表示就是,社会总财富=书籍+碟片+丝瓜+……+鞋子+衣服+床垫+美酒+香烟+……为了使这些毫不相干的产品相加,经济学中便出现了“价值”这个概念,即冬瓜多少钱,丝瓜多少钱,衣服多少钱……这样用统一的货币表示各种产品的价值,就可以算出社会总财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的GDP增长百分之多少,就是指社会总财富在前1年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

这里所指的社会总财富是没有民族和国籍之分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无论肤色,不管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是在这个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都归入GDP内。例如:戴尔电脑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所获得利润就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不能计入美国的GDP;联想在美国的公司所获得利润就会计入美国的GDP,而不会计入中国的GDP。

当然,关于GDP这个概念,我们还有几个修饰词要把握好。一是时间概念,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生产的”,这说明GDP是个时间段的概念,不是某个时间点的概念;二是生产的概念,是指所有生产的产品价值,不包括销售的收入,否则就会重复计算。比方说生产了10台电视,就会有10台电视的社会财富的价值表示,并不会因为你没有销售出去,而只记部分的价值表示;三是“最终产品和劳务”,这是指最终为人们所消费和使用的物品,不包括中间产品,这样也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四是“价值”,这是指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都是要通过市场价格来统一计算的,不是某个厂家自己臆断的价值。

GDP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中国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成为核心指标。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而对于个人的投资理财而言,GDP的变化非常重要。因为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就是说GDP的快速增长是股市上行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一旦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减弱,股市自然也牛不起来。例如,2006—2007年,我国的GDP增速持续保持在100%以上,股市自然是大牛市,;而2008—2009年,我国的GDP增速大幅放缓,2008年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0%,到最后一个季度只有6.8%,而到了2009年的第一季度更是只有6.1%,所以这段时期,股市低迷,是个大熊市。

因此,在个人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对国家GDP的变化保持足够的重视和敏感。如果投资者能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则会增加盈利的机会,减少亏损的概率。

投资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是一种古老的数学方法。黄金分割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在当时十分有限的科学条件下大胆断言:一条线段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个线段的比即0.618,那么,这样比例会给人一种美感。后来,这一神奇的比例关系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线的神奇和魔力,数学界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它屡屡在实际中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摄影中的黄金分割线,股票中的黄金分割线……同样,黄金分割线在个人或家庭的投资理财规划中也有着神奇的效果,妙用黄金分割线也可使资产安全地保值增值。

孙民是广州一家饮食集团下属分公司的财务部长,妻子也在一家财务公司任职,孩子正在读小学,家里还要供养2位老人。孙民每月的家庭总收入在11 000元左右,这个水平在广州市只能算是个小康之家,日常节余也不多。但是,多年来孙民家的资产一直在稳步增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原来,专业出身的孙民非常关注自己家庭的财务规划,对家庭的每一笔投资都非常慎重。他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创造性地总结出“黄金分割线”的家庭理财办法,即资产和负债无论怎样变动,投资与净资产的比率(投资资产/净资产)和偿付比率(净资产/总资产)总是约等于0.618。这正是他所谓的理财黄金分割点。多年来,孙民一直在这个理财黄金分割点的指引下不断调整投资与负债的比例,因而,家庭财务状况相当稳健。

2008年时,孙民的父母相继去世,孙民每月的负担减轻了2 500多元,还分得了7万多元遗产。1年后,随着孙民在银行的存款快速增加,黄金分割点有失衡的可能,于是孙民决定做点投资。

一般来说,个人的负债收入比率数值应在0.4以下,高于此数值则在进行借贷融资时会出现一定困难。要保持财务的流动性,负债收入比率维持在0.36最为合适。如果一个人的该项比例值大于1,则意味着他已经资不抵债了。从理论上讲,这个人已经破产了。

一、投资额度要设上限

当时孙民的家庭总资产包括银行存款、一套109平方米的三居室、货币市场基金和少量股票,总价值为105.5万元,其中房地产尚有28万元贷款没有还清,净资产(总资产减去负债)为77.5万元,投资资产(储蓄之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有39万元,孙民的投资与净资产的比率为39÷77.5=0.503,远低于黄金分割比率0.618,意味着家庭有效资产可能得不到合理的投资,没有达到“钱生钱”的目的。因此,加大投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要让资金最快增长,毫无疑问,第一要件是多投入资金。但是因为存在着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孙民给投入的资金量设定了上限。加大投资额的同时也要考虑家庭的偿付能力,在偿付比率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理财投资。这就是孙民家庭财务一直很稳健的原因。而大部分人进行理财投资时,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偿付能力。

二、借款可优化财务结构

在经济风险膨胀的今天,如果偿付能力过低,则容易陷入破产的危机。偿付比率衡量的是财务偿债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家庭破产可能性的参考指标。孙民的家庭总资产为105.5万元,其中净资产为77.5万元,而他的房地产贷款还有近28万元未还。按照偿付比率的计算公式,孙民的偿付比率为77.5÷105.5≈0.735。

从孙民多年的财务经验看,变化范围在0~1之间的偿付比率,一般也是以黄金分割比率0.618为适宜状态。如果偿付比率太低,则表示生活主要依靠借债维持,这样的家庭财务状况,无论债务到期还是经济不景气,都可能陷入资不抵债的局面。而如果偿付比例很高,接近1,则表示自己的信用额度没有充分利用,需要通过借款来进一步优化其财务结构。

0.735是个比较理想的数字,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这样的资产状况也有足够的债务偿付能力,但0.735远高于黄金分割比率,可见孙民资产还没有得到最大合理的运用,信用额度也没有充分利用。当然,0.735的偿付比率增加了孙民投资住宅房的信心。

孙民开始寻找符合自己财务的投资住宅房,一方面他要使有效资产得到合理的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家庭财务的偿付比率维持在黄金分割比率上下。

由孙民的事例可以看出,黄金分割线可以作为投资理财的一个度量。

第6章 补充课:不可忽视的投资风险

要知道你打扑克牌时,总有一个人会倒霉。如果你看看四周看不出谁要倒霉了,那就是你自己了。——沃伦·巴菲特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组成是一种自卫的方式:当经理们想要向你解释企业的实际情况时,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的规定来进行。但不幸的是,当他们想要耍花招时(起码在部分行业)同样也能通过会计报表的规定来进行。如果你不能识别出其中的区别,你就不必在资产选择行业做下去了。——沃伦·巴菲特

什么是风险

风险就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可以通过识别、分析来应对管理。风险可以从一般引起的原因、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影响的方面、造成的损失(换算为金钱)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风险的期望值为可能性与损失的乘积。

风险就是危险发生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包括损失发生与否及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风险;雇员的恶意行为、不良企图等道德风险;疏忽大意、重大过失等人为风险;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上涨等市场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等等。“风险”这个词来源模糊,充满争议。据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在古语的用法中,风险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而这个词的现代意思已经进一步衍生、扩展为“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的含义。经过2个多世纪的发展,风险这个概念与人类的决策和行动及其后果联系更加紧密,并被视为对待影响个人事件和群体事件的特定方式。

从近代保险业产生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险研究出现了大量的文献,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塞尔顿·科里姆斯基与多米尼克·古尔丁认为,对风险的研究一度只局限在学术团体和保险业狭小的领域,但现在已经在公共政策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迅速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这些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风险进行了定义。有代表性的是:统计学、精算学、保险学等学科把风险定义为一件事件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通用的公式是风险(R)=伤害的程度(H)×发生的可能性(P)。这个定义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采用的是成本—收益的逻辑,但有意思的是,人们通常只从伤害的可能性角度来了解“风险”,因此,忽视了风险所带有的潜在收益。

从风险角度看理财

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对于非专业投资者而言,往往只注意到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视了产品中蕴藏的风险因素。但是收益率和风险是不可分开的,一般而言,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只不过要发现产品中的风险点,需要投资者熟悉相关金融知识,而这往往是大众投资者所欠缺的。

很多金融机构在推介投资产品的时候,也往往将风险因素隐藏起来,总是把收益描绘得很美好。其实理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下尽量降低风险,或者在相同风险程度下尽量提高收益率。因此,认清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按照自身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选择是做好理财的关键之一。

第一类: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银行存款和国债由于有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作保证,具有最低的风险性,同时收益率也较低,投资者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资金适度的流动性,满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时机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第二类: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它主要指各种货币市场基金或偏债型基金,这些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而这两类市场本身就具有低风险和低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由基金经理进行的专业化、分散性投资,使其风险进一步降低。

第三类: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

信托类理财产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提供专家理财、独立管理,并由投资者自担风险的理财产品。投资这类产品的投资者要注意分析募集资金的投向,还款来源是否可靠,担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誉等因素。

外汇结构性存款,作为金融工程的创新产品,通常有几个金融产品的组合,如外汇存款附加期权的组合,这类产品通常有一个收益率区间,投资者要承担收益率变动的风险。

偏股型基金,是由基金公司募集资金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投向股市,以期获得较高收益率的一类产品,由于股市本身的高风险性质,这类产品风险也相对较高,本金也有遭受损失的可能。

第四类: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股票、期权、黄金、艺术品等投资项目,由于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征,投资者需要依靠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才能在这类市场上取得成功。

投资者可从两方面分析自身可承受的风险水平。(1)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可依年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及稳定性、家庭负担、置产状况、投资经验与知识估算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2)风险承受态度即风险偏好。可以按照自身对本金损失可容忍的损失幅度及其他心理测验估算出来。

总之,投资者在进行理财前应先评估自身的可承受风险水平,并深入了解准备投资的产品,对于不熟悉的产品可向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进行咨询,避免片面追求理财的高收益率。

风险的种类

就证券投资而言,风险就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损失;另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的可能性损失。

在多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都有可能遭受损失。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发行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亏损时,或者没有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其分派收益就会减少,有时甚至无利润可分,投资者根本得不到任何股息;投资者在购买了某一公司的股票以后,由于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因素影响,大多数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此时,因大批量的抛售,该公司的股票价格直线下跌,投资者也不得不在低价位上脱手,由于高价买进、低价卖出,投资者的本金因此遭受损失。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债券发行者在出售债券时已确定了债券的利息,并承诺到期还本付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债券发行者都能按规定的程序履行债务。一旦债务发行者陷入财务困境,或者经营不善,而不能按规定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甚至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就必然会遭受损失。

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损失,主要来自通货膨胀。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时,尽管投资者的名义收益和本金不变,或者有所上升,但是只要收益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的上升幅度,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就会下降,通货膨胀侵蚀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从风险产生的根源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可以区分为企业风险、货币市场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

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两种。

市场风险,是指与整个市场波动相联系的风险,它是由影响所有同类证券价格的因素所导致的证券收益的变化。

经济、政治、利率、通货膨胀等都是导致市场风险的原因。市场风险包括购买力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和货币市场风险等。

非市场风险,是指与整个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它是某一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例如:管理能力、劳工问题、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对于证券收益的影响。非市场风险包括企业风险等。

具有较高市场风险的行业,如基础行业、原材料行业等,它们的销售、利润和证券价格与经济活动和证券市场情况相联系。

具有较高非市场风险的行业,是生产非耐用消费品的行业,如公用事业,通讯行业和食品行业等。

由于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的波动相联系,因此,无论投资者如何分散投资资金都无法消除和避免这一部分风险;非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的波动无关,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分散化来消除这部分风险。不仅如此,市场风险与投资收益呈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可以获得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非市场风险并不能得到的收益补偿。

在西方现代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中,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的划分方法得到了相当广泛地采用。为了更清楚地识别这两种风险的差异,下列表格列出了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的定义、特征和包含的风险种类。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的比较

风险的成因

证券市场中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风险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客观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类是由投资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风险。

外部客观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有利率风险、物价风险、市场风险和企业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出现货币供给量变化,从而导致证券需求变化、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利率下调,人们觉得存银行不合算,就会把钱拿出来买证券,造成买证券者增多、证券价格便会随之上升;相反,利率上调,人们觉得存银行合算,买证券的人随之减少,价格也随之下跌。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变动频繁,因利率下降引起股价上升或因利率上调引起股价下跌的利率风险也就较大;而有些国家,利率较少变动,因利率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也相应较低,人们承担这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差。例如,1988年8~9月间,我国银行利率上调,对一些原来买债券的人来说,当初购买时就是因为看中债券比银行利率高,这时,债券回报率反比银行利率的回报率下降了,而且还不能“保值”,故有不少债券投资者向银行、发行债券的企业以及新闻媒介呼吁,要求调高债券利率。实际上,这正是缺乏投资常识,不知道买证券还会遇上利率风险的一种反映。

二、物价风险

物价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重要物品(如电、煤、油等)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大部分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种是物价指数的变动。一般来说,在物价指数上涨时,货币贬值,人们觉得买债券吃亏,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降,1988年抢购风时100元面值的国库券以七八十元的价格抛出,就是受此影响。但是,股票却是一种保值手段,是拥有企业资产的象征,物价上涨时企业资产也会随之增值,因此,物价上涨也常常引起股价上涨。另外,物价上涨,特别是煤、电、油的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这时投资股票也不免会有风险。不过总的来说,物价上涨,债券价格下跌,股市则会兴旺。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证券市场本身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

证券市场瞬息万变,直接影响供求关系。政治局势动荡、货币供应紧缩、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投资大众心理波动以及大投机者兴风作浪等,都可以使证券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就拿上海股市来说,1991年6月前“跌跌不休”,持股人眼看自己手中的股票价值不但没有增加,股票反而跌至票面以下,对股市毫无兴趣,泄气之至;拥有资金者面对行情持续处于跌势,也不愿贸然进场,造成进出均少的局面,尽管上市股票不过区区几千万元,仍是供过于求。7月以后,在外地投资者的影响下,加之浦东开发等重大项目带来的兴奋作用,上海股市大振,大众心理起了根本变化,几千万元股票变得大大供不应求。对这样畸冷畸热的股市,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在意料之外,因为其中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偶然因素。换言之,投资者若在6月投资股市,尽管价格很低,却会碰到许多难以意料的风险,正因为风险大,获利机会也高。6月投资的人,到10月,就见到股价翻了两番。

四、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是指上市企业因为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原材料供给、成本费用的变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响企业业绩所造成的风险。企业风险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营业风险,这里有市场上某种产品饱和滞销的因素,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从而使某一行业或产业受到限制。例如,为防治污染,有污染性的企业或因此关门,或者迁移,或者必须花极大费用去整治污染,从而造成企业利润大大下降甚至亏损。二是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财务状况不良,包括财务管理不当,规划不善,扩充过失等,从而造成不应有的营业损失和资本损失。一个企业若发生营业性风险尚可调整方向,若遇财务风险,有时在其会计报告中会用不属实的财务数据来欺瞒股东,误导投资人,当财务报告中突然出现大额营业外收入或非常利益所得,公司看起来获利大为增加时,投资者需特别引起注意,这很可能是一种假象,一定要谨慎对待。

投资风险若按风险影响的范围来说,可分为社会公共风险和个别风险,上述利率风险、物价风险、市场风险均属公共风险,企业风险则是一种个别风险。同样,因投资者本人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也属于个别风险之列,包括盲目跟风、不必要的恐慌、贪得无厌、错误估计形势、错过买卖时机、像赌徒一样迷恋股市,等等。其中盲目跟风和贪得无厌更是会将投资者置于死地的两种常见风险。

盲目跟风常常与不必要的恐慌联系在一起,成为大投机者操纵股市的牺牲品。一些大投机者往往利用市场心理,把股市炒热,把股价抬高,使一般投资者以为有利可图,紧追上去,你追我涨一直把股价逼上顶峰;这时投机者又把价位急剧拉下,一般投资者不明就里,在恐惧心理下,又只好盲目跟进,不问情由,竞相抛售,从而使股价跌得更惨。

这种因盲目跟风而助长起来的大起大落常常让投资者跌得晕头转向,投机者则从中大获其利。

贪得无厌则跟赌博心理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在股市中获利后,多半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像赌棍一样频频加注,直到输个精光为止。反过来,假如在股市中失利,他们常不惜背水一战,把资金全部投在股票上,孤注一掷。毫无疑问,这种人多半会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

风险的度量与回避

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的风险是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衡量就是要准确地计算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一、风险的度量

一般来讲,有三种方法可以衡量证券投资的风险。(1)第一种方法是计算证券投资收益低于其期望收益的概率。

假设,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为10%,但是,投资该证券取得10%和及以上收益的概率为30%,那么,该证券的投资风险为70%,或者表示为0.70。

这一衡量方法严格从风险的定义出发,计算了投资于某种证券时,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低于期望收益的概率,即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但是,该衡量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许多种不同的证券都会有相同的投资风险。显然,如果采用这种衡量方法,所有收益率分布对称的证券,其投资风险都等于0.50。然而,实际上,当投资者投资于这些证券时,他们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第二种方法是计算证券投资出现负收益的概率。

这一衡量方法把投资者的损失仅仅看作本金的损失,投资风险就成为出现负收益的可能性。这一衡量方法也是极端模糊的。例如:一种证券投资出现小额亏损的概率为50%,而另一种证券投资出现高额亏损的概率为40%,究竟哪一种投资的风险更大呢?采用该种衡量方法时,前一种投资的风险更高。但是,在实际证券投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后一种投资的风险更高。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基本的原因就在于:该衡量方法只注意了出现亏损的概率,而忽略了出现亏损的数量。(3)第三种方法是计算证券投资的各种可能收益与其期望收益之间的差离,即证券收益的方法或标准差。这种衡量方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该衡量方法不仅把证券收益低于期望收益的概率计算在内,而且把证券收益高于期望收益的概率也计算在内。其二,该衡量方法不仅计算了证券的各种可能收益出现的概率,而且也计算了各种可能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差额。与第一种和第二种衡量方法相比较,显然,方差或标准差是更适合的风险指标。

二、回避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回避方法。(1)要掌握趋势。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例如:经济型小汽车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小汽车的消费者就会大为减少,这时期一般就不能轻易购买它的股票。(2)搭配周期股。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1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时期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3)选择买卖时机。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则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4)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在西方国家,股市的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经济出现衰退前6个月,股价已开始回落。比如,1991年2月,美国经济进入新的一个衰退期的前6个月,著名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已开始下跌,而在经济开始复苏前半年,股价即已开始回弹。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还可知道它的经济繁荣期大多持续48个月。因此,有可能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把握好投资期限。

三、防范经营风险

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即某企业或公司的财务报告,研究其现在的经营情况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况趋势。如果能将保持收益持续增长、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的企业当做股票投资对象,而和那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资距离,就能较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如果能深入分析有关企业或公司的经营材料,并不为表面繁荣现象所动,而是看出其中的破绽和隐患,并作出冷静的判断,则可完全回避经营风险。

四、避开购买力风险

在通货膨胀期内,应留意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高的商品,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中挑选出获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业来。当通货膨胀率异常高时,应把保值作为首要因素,如果能购买到保值产品的股票(如黄金开采公司、金银器制造公司等股票),则可避开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

五、避免利率风险

尽量了解企业营运资金中自有成分的比例,利率升高时,会给借款较多的企业或公司造成较大困难,从而殃及股票价格,而利率的升降对那些借款较少、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获利影响不大。因而,利率趋高时,一般要少买或不买借款较多的企业股票,利率波动变化难以捉摸时,应优先购买那些自有资金较多企业的股票,这样就可基本上避免利率风险。

降低风险

一般而言,投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选错投资标的;选错买入时机;选错卖出时机。

一、分散投资标的——建立基金投资组合

降低风险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广泛地被采用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资,即“不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种方法之所以具有降低风险的效果,是由于各投资标的间具有不会齐涨共跌的特性,即使齐涨共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所以,当几种基金品种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的基金投资报酬是个别基金投资的加权平均,因此,几个高报酬的基金组合在一起,仍能维持高报酬。但一部分风险却因个别基金间的涨跌作用而相互抵消。分散投资越来越时髦,似乎也的确是很好的办法。基金不就是分散投资的典范吗?那么是不是买一堆基金就是分散投资了?其实不是。

最理想的分散投资应该是投资在互不相关的投资品种上,如股市、基金、房地产、黄金甚至古董等。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用资产组合来进行分散投资呢?

显然,我们还得寻找那些互不相关,或者相关很小的证券品种。从大类上讲,股票和债券是独立的。从小类上看,大盘股和小盘股也似乎相关性不大,价值股和成长股之间相关性小。所以首先是要决定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其次在股票中应该尽量覆盖“晨星九方格”的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