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辅助治疗癌症的现代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23:55:35

点击下载

作者:赖小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斛辅助治疗癌症的现代研究

石斛辅助治疗癌症的现代研究试读:

致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筛选和开发研究》(项目编号:06CXTD004)的资助!

同时得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铁皮石斛等3种中药材GDP基地优化升级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1BAI01B02)的资助!序1石斛类药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石斛味甘、性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现代研究证明,由于兼具增强免疫和抗癌活性,临床上常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古籍中关于石斛已有广泛的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述“清胃除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指的是将石斛煎水代茶饮用于治疗热病伤津;《辨证录》中的石斛玄参汤,可治疗阴虚不足;宋《原机启微》所载的石斛夜光丸最为著名,含石斛、人参等二十余味中药,共奏滋阴明目、补肾调肝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历代医家常将石斛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石斛配人参,治气阴两亏、口干烦渴;配沙参、麦冬,治胃阴不足;配枸杞子,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配天花粉,治疗消渴及热病伤津;配淫羊藿、苍术,可治夜盲雀目。

值得欣喜的是,近20年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立项研究最多的药材品种之一,国内对于石斛类药材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截至2013年1月在“中国期刊网”中对标题含“石斛”的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1978篇,其中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1月陈瑞华在《中药通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如何鉴别石斛药材的报道。统计发现,这些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集在铁皮石斛(Dendrobium.Kimura et Migo),其后依次为金钗石斛(D.nobile)、霍山石斛(D.huoshanense)、流苏石斛(D.fimbriatum)、美花石斛(D.loddigesii)、细茎石斛(D.monilifoeme)和鼓槌石斛(D.chrysotoxum)。在研究内容方面,涉及了药理与临床、组织培养与种苗繁育、化学成分分析、资源分布、人工种植、生药鉴定、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性、市场开发与利用、菌根生物学、遗传育种等多个主题,其中与组织培养、种苗繁育、遗传育种和人工种植四个方面有关的报道占了绝大多数。

一直以来,石斛主要以将茎绕曲成球状的干品形式进行销售,即所谓的“石斛枫斗”,但这种传统的煎煮用药方式,往往难以适应现代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这也为石斛类保健品的开发提供了机遇。虽然目前市面上石斛类保健品种类繁多,如胶囊、干粉、冲剂、颗粒、晶、露、茶、酒等,但普遍存在剂型简单、技术含量低、缺乏深入开发等不足,同时由于产品宣传和营销水平滞后,熟悉和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因此,要真正打开国内石斛类保健品消费市场并树立公众认可的名牌产品,必须在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长时间不断的开拓和积累。

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兼顾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学和物质基础研究,做到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同时挖掘石斛的药学潜力,做到以科学研究引导新药研发。在产品开发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研制出科技含量高、服用方便、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的不同档次的产品,同时配合科学宣传,正确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可靠、稳定、长久的石斛消费市场。只有市场需求增加了,石斛种植户的积极性才可能提高,并进一步推动政府对于野生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和研究中心团队围绕铁皮石斛的抗癌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药理学研究。研究发现,石斛不仅具有直接的抗癌细胞活性,还具有缓解某些癌症并发症的作用,如疼痛、发热和药物性肝损伤等。另外,石斛还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放化疗患者的术后恢复,这些功效与其所含有的大量活性多糖和非多糖成分关系密切,后者如联苄类化合物毛兰素和菲类化合物毛兰菲等,它们对于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已得到实验证实。

本书以石斛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本草考证开篇,结合石斛抗癌研究团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石斛对于癌症的辅助和康复治疗作用为主线,对石斛及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此同时,还从中医学角度对中药抗癌作用的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石斛抗癌活性的“文化”背景。另外,“产学研”合作是当前国家所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希望通过此书将成功经验奉献给广大读者,让我们共同努力。2014年5月20日序2石斛产业化理念“北有人参,南有石斛”,石斛在历代药典中均被列为“上品”,而铁皮石斛则是“上品”中的“极品”。为什么石斛在我国古代医家的心目中会具有如此尊贵的地位呢?

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所创立的“阳常有余而阴不足”的体质说,揭示了“阴精亏虚,相火妄动”导致衰老和各种疾病的原因,其指出随着人年龄增大而伴随的脏腑机能衰退,是引起老年人“阴虚血燥”体质的根源,因此必须重视“滋阴”。在现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精神压力增大,使得许多人都出现了体力和精力透支的现象,而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则往往郁而生痰,引发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

虽然石斛具有极为卓著的“养阴”功效,但一直以来却并不如人参或虫草那样耳熟能详。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人参果的故事能够家喻户晓?为什么一提到人参,就连小朋友也觉得生长在东北长白山里面的人参最好?这无疑与当前社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方法不当有关。

作为一位石斛文化的爱好者,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的传统中医古籍中寻找产品开发和宣传的思路会比浮夸的说辞要有效得多。毛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我相信,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一定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文化中挖掘宝藏,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证实其科学价值。我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药不仅仅可以用来医治人肉体上的疾病,更可以成为营养人们身心的精神良药。

随着社会对于石斛的需求日益提升,在云南、浙江、广东等省的带领下,南方各省几乎都已开展了石斛种植基地的建设。虽然改善石斛濒危状况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基本解决,规模化组织培养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当前我国的石斛产业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铁皮石斛和齿瓣石斛由于作为保健品市场需求的主要原料,发展相对较快,而同样可做药用的其他品种的石斛,如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环草石斛、密花石斛、迭鞘石斛等则发展相对缓慢;另外,由于需求量巨大及其他人为因素,野生石斛资源濒临灭绝的趋势并未随着人工种植基地的扩大而得到减缓。

自2004年始,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就着手开始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对铁皮石斛种苗的组织培养、种植、加工等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联络省内若干企业、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力量,在铁皮石斛的产学研合作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这不仅为广东省铁皮石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都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的地位。

中医学界泰斗邓铁涛教授曾题词——“铁皮石斛利养生”,邓老多年来一直服用铁皮石斛,他对铁皮石斛系列产品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3年,对于我们研究团队来说是一个丰收年,因为本书及其姐妹版《人间仙草——石斛》这两本书终于得以顺利出版,这可以算作是我们团队近十年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石斛辅助治疗癌症的现代研究》与《人间仙草——石斛》这两本书的背后,承载了所有石斛爱好者、科研人员,以及编辑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真诚地希望您在阅读此书之后,能够对于石斛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与我们一道,共同期待我国中药产业的美好明天!赖小平2014年5月10日第一章人间仙草——石斛第一节石斛知识入门一、“石斛”的由来

石斛在我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距今15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古往今来,由于石斛属植物分布甚广且种类繁多,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差异较大,所以在形态、结构、花形、气味及功效等方面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甚至就连名字也极易使人混淆。

1.林兰、禁生《神农本草经》——林兰,即生长在山林中的石斛,常见的有金钗石斛、鼓褪石斛、粉花石斛、密花石斛、束花石斛、兜唇石斛、齿瓣石斛、翅梗石斛、肿节石斛、迭鞘石斛、细叶石斛以及大苞鞘石斛等。禁生,形容的是石斛生长在几乎是没有生命可存在的环境中,最典型的如仙草石斛、铁皮石斛等,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甚至在悬崖峭壁上才可见其踪影。

2.杜兰、石遂《别录》——杜兰,指生在杜树(一种落叶乔木,俗称“杜梨”)上的石斛。石遂,因石斛附生于石壁上而得名,几乎所有的石斛兰都有这一属性。

3.金钗花、千年润《本草纲目》——金钗花,《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又云,石斛名义未详,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有金钗石斛之称。”说的是石斛的假鳞茎外形类似妇女所用的金钗首饰。千年润,源于石斛兰本身具有的附生兰易栽培的特性。明·李时珍曰:“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石斛,短而中实。”

4.黄草《药物出产辨》——石斛植株茎丛生,多呈黄色或暗黄色,故称黄草,如马鞭石斛、环草石斛、束花石斛等。

5.吊兰花《中国药用植物志》——石斛多生于树、石上,总状花序,花梗较长且花朵多,常整串下垂,悬吊空中。

6.蛋花

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翅梗石斛等的花冠呈金黄色,花色犹如蛋心,故称为蛋花。

除了以上常见的别名,还包括父亲节之花、吉祥花、豪猪尖、鸡爪兰、黄竹丫、马草、中黄草、树虾、扁黄草、扁金钗、出芽草、竹亚草、黑节草、水马棒、水打棒、铜皮兰、马鞭草、马鞭杆、枫斗等。石斛异名、别称众多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石斛类植物分布广、种类多,以及大众对它的熟悉程度。

那么,“石斛”一名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对此一直以来存在诸多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其指“附生于石壁上且花形如斛”,其中“斛”系一种外形如鼓的古代量器,这与石斛茎的中部膨大且呈圆筒柱状相似,石斛、木斛即生于石上或木上。相关佐证的记载有,陶弘景道:“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散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栋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苏颂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今荆湖川郡及温台州亦有之。”李时珍也认为“石斛生石上”。

但也有同时结合石斛茎叶的形态及读音进行推断的,如《神农本草经》载:“名义未详,其茎状若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近人释名“叶似竹而生于山石上,竹、遂、斛音近相转,石斛即石遂、石竹”。又如《唐本注》云:“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一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解如竹,节间生叶也。”《本草图经》云:“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二、生物学特征

1.物种分类地位“石斛属”最早是由Loureiro等于1790年以“Ceraia simplicissima”作为模式植物而创立的,并在同一时间又发表了“Callista amabilis”。Swartz在1799年以“Dendrobium crumen-atum”作为模式植物发表,并于1959年通过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将此作为本属的合法属名。

德国植物学家Fritz Kränzlin 在1892~1929年间对石斛属植物进行详细研究后,撰写了专著《Collectanea orchidacea》,该书共收录石斛属植物约600种,隶属于10个亚属、27个组。

关于石斛属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尚存在诸多争议。早在1883年,Benthan和Hooker就根据花粉块4个或2个,以及排成一列或无花粉块柄等特征,将石斛属与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一起归入石斛亚族(Dendrobieae)并放于树兰族之下,而将有8个花粉块、分2群、束生、花粉块具短柄的毛兰属(Eria)作为毛兰亚族(Erieae)放在石斛亚族之后。Smith和Kranzlin则认为石斛属更接近于毛兰属。1960年,Dressler 等结合Swamy在1949年发表的兰科胚胎学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兰科分类系统,并肯定了Benthan和Hooker的观点。在属下分类,Smith和Schlechter的划分方式则得到了大多数兰科专家的支持。

我国石斛属分类专家吉占和教授也赞成Benthan和Hooker的观点,即石斛属与石豆兰属较接近,在石斛亚族里应放在石豆兰属之前。

2.染色体、超微结构和形态学特征

一直以来,石斛属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的就是其形态方面的特征。(1)染色体特征

在国外,有报道D.phalaenopsis、D.bigibbum和D.ruppianum的染色体数为2n=38,D.cunninghamii的染色体数为2n=40,D.kingianum的染色体数为2n=38、57或76。Jones等认为石斛原生种的染色体数目大多为2n=38,少数为40、57或76。程式君等对我国28种石斛(含6个杂交种)的染色体研究发现,其染色体基数为x=19或20,常存在多倍体,且二倍体与多倍体在花的大小方面无相关性,但却与植株长势有一定联系。(2)超微结构特征

Samasya等发现,组培繁殖的石斛幼苗叶无表皮层,而是由圆形的表层气孔和不规则的表皮细胞所覆盖,且气孔小于老苗与正常苗。成熟植株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细胞表面平坦无纹饰,叶肉无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分化。另有报道,细叶石斛(D.hancockii)、铁皮石斛(D.officinale)和曲茎石斛(D.flexicaule)的叶为等叶面,气孔四列型,仅分布于下表皮,且细胞内含有内含物。唐树梅等发现,在养分胁迫条件下,石斛兰叶片表皮细胞正常的角质化受阻,抗逆能力下降,气孔的形状和数量也随之改变。(3)形态学特征

以铁皮石斛为例,其为多年生附生草本,茎丛生,圆柱形,高可达35cm,粗2~4mm。茎节上部可生根并长出新植株,干后呈青灰色。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4~7cm,宽1~1.5cm,先端略钩转,边缘和中脉呈淡紫色;叶鞘具紫斑,鞘口张开。总状花序常生于无叶的茎上端,长2~4cm,回折状弯曲,常具3花;总花梗长约1cm;苞片干膜质,淡白色,长5~7mm;花被片黄绿色,长约1.8cm;中萼片和花瓣相似,长圆状披针形,宽约4mm,先端锐尖,侧萼片镰状三角形,基部宽约1cm,先端急尖;萼囊明显;唇瓣卵状披针形,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或不明显3裂,基部边缘内卷并具1个胼胝体,先端急尖,边缘波状;唇盘被乳突状毛,具紫红色斑点。

3.地理分布、生长和繁殖特征

石斛主要生长在海拔480~1700m的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及其他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中,喜附生于大的树干或岩石上。在森林中一些大的树干上面,石斛几乎可以长满整棵树干有阳光照射的一面,其根缠绕、穿插于树干老皮上下,依赖半腐烂状态的树皮提供无机营养和水分,一棵大树干上的鲜石斛可达上百千克,生长时间可达数十年甚至更长。对于那些生长于岩石表面或石缝的石斛,其根紧密附着于石面,由于受石面风化及落叶、降尘等因素影响,会生成一些泥土,影响到石斛根部的生长环境,使其长势衰落甚至死亡。

石斛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不耐寒,怕霜冻及高温,忌干燥,要求生长环境湿润而又不能有积水,尤其是在新芽萌发至新根形成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但遇到较潮湿和低温环境又很容易腐烂。天晴干热时,要往地面多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常绿石斛类在冬季可保持充足水分,但落叶类石斛可适当干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研究表明,石斛对N、P、K、S等无机元素的吸收主要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充足的光照和肥料是其生长的重要条件。

石斛生长适温在18℃~30℃(平均25℃),生长期以16℃~21℃为宜,休眠期16℃~18℃为宜,晚间温度为10℃~13℃为宜,温差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温度超过30℃对石斛生长影响不大,冬季温度不能低于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冻。

在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上,夏秋以遮光50%、冬春以遮光30%为宜。最适宜光照为20000Lux左右,光照过强茎部会膨大、呈黄色,叶片黄绿色,在日照充足的条件下,秋季开花好且数量多。土壤宜用排水好、透气的碎蕨根、水苔、木炭屑、碎瓦片、珍珠岩等,以碎蕨根和水苔为主。

除了适宜的光、温、水分条件外,根生长的环境条件,也是决定其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石斛的根在发育成熟后的结构十分特殊,无根毛,皮层细胞可完全发育演变为由羽状纤维状物质组成的海绵层,既能吸收和贮备一定的水分,又能通透空气。

石斛的繁殖方式主要为无性繁殖,其开花多但仅极少数能结果,果实为塑果,每果约含100万粒细如粉尘的种子,粒重约0.3~0.4g。由于种胚的发育不超过球形阶段,又缺乏胚乳,必须飘落到适宜的环境中并与真菌共生才能萌发,自然条件下的发芽率低于5%。种子在萌发后生长十分缓慢,起初仅为一细小的绿珠,光合作用的面积极小,光合强度低,有性繁殖非常困难。

4.石斛濒危的原因

石斛是濒危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不能栽培于普通的土壤中,多附生于树干或石缝间。“生就如竹似棒丛,婆娑倩影透姿浓。幽兰香远非吾意,只喜结根在野中。”——谭立辉的一首《石斛兰》,形象描绘了石斛的外在特征与生境特点。

我国南方地区的石斛资源在过去曾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据资料记载,1932~1934年重庆口岸每年出口石斛即达5万余千克,新中国成立前及初期,川南各县年产金钗石斛达数十万千克,仅四川合江县1953年就收购干石斛2万多千克,相当于鲜石斛15多万千克。由于石斛主要附生于大树干上,随着林木资源不断被砍伐,野生石斛资源也遭受严重破坏,产量锐减。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传统的野生药用石斛已鲜有所见,药市和药店中出售的石斛基本已为非药典品种。云南的热带雨林曾是石斛种类和数量极其丰富的地区,直到90年代仍有大量的石斛出口,由于需求太大,一些人采取了砍伐大树收取石斛的手段,对石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东南亚地区,随着药用和花卉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野生石斛资源也面临了与我国同样的挑战。

目前,石斛已被列为世界二类保护植物,写进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同时也是我国列为濒于绝灭的受保护动植物药材品种之一。第二节石斛的活性成分《本草纲目》认为,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五脏虚痨”,“壮筋骨、暖水脏,补肾益力,轻身延年”,为“上药”,因此历代均被作为滋阴补身及药用养生的佳品。国内外学者对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包含生物碱、菲类、联苄类、芴酮类、倍半萜类、香豆素、多糖、甾体及多糖等大量复杂的化学成分。一、生物碱

生物碱是最早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932年,铃木秀干等首次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生物碱,并取名“石斛碱(dendrobine)”。王宪楷等统计发现13种石斛中共含有29种生物碱,但只有5种植物含石斛碱型生物碱。2000年,Morita等又从石斛中分离得到3种倍半萜类生物碱。在已经发现的32种来自石斛属植物的生物碱中,倍半萜类有19种、四氢吡咯类3种、苯酞四氢吡咯类3种、吲哚联啶类5种、咪唑类2种。金蓉鸾等对11种石斛的总生物碱进行测定发现,味道越苦的石斛生物碱含量就越高,其中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含量高达0.64%。二、茋类

多羟基茋类化合物(stilbenoids/polyhydrostilbenes,PHS)又称茋多酚,是具有均二苯乙烯母核的酚羟基衍生物的一类物质的总称。PHS主要存在于种子植物中,在苔藓植物中也有发现,作为植物受病虫害等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应激产物,以植物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中含量最多。

马国祥等对18种石斛类生药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石斛均含有Chrysotoxene和Erianine,其中Chrysotoxene含量最高的为报春石斛(D.erianin),Eranine含量最高的为鼓槌石斛(D.chrysotoxene)。目前,已从13种石斛中分离到约30种茋类化合物,它们均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1.菲类和联苄类

毕志明等从石斛中分离得到了7种菲类和联苄类成分,发现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抑制血管生成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目前,已从石斛中分到具菲核的化合物9个,具9,10-双氢菲母核的化合物8个,具菲醌母核的化合物5个,具联苄类母核的化合物15个。另外,杨虹等也分别从鼓槌石斛和流苏石斛分离到多个菲类和联苄类新化合物。

2.芴酮类

1984年,从密花石斛中分离发现了Dendroflorin。杨虹等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出了6个芴酮类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结构。

3.倍半萜类

2000年,Morita等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到2个石斛碱型倍半萜类化合物Flakinins A和B。2001年,Zhao等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到了3个倍半萜类糖苷类化合物Dendroside A、Dendronobiloside A和B,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4.香豆素

郑卫平等分别从密花石斛和迭鞘石斛中分离到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此类成分具有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及抗凝血等作用。

5.甾体和挥发油

目前,已从8种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出了11个甾体类化合物。此外,部分石斛属植物还含有挥发油成分,如李满飞等在金钗石斛精油中分离发现的泪柏醇(manool)、紫罗兰酮等。三、多糖

1988年,王世林等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出3种多糖。1994年,赵永灵等从兜唇石斛的茎中同样分离出3种多糖。黄民权等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出1种水溶性多糖,其单糖成分包括D-木糖、L-阿拉伯糖和D-葡萄糖,其中铁皮石斛、美花石斛及兜唇石斛中的多糖含量分别为2.7%、12.9%和19.2%。由于该类成分与石斛的抗癌和免疫调节作用关系密切,因此在本书第3章中将重点介绍。四、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游离氨基酸是石斛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组成特性还与石斛甘淡微咸的性味有关。黄民权等对铁皮石斛研究发现,其野生品和悬浮培养的原球茎中氨基酸总量可达133mg/g和120mg/g,两者都含有除色氨酸以外的全部人体必需氨酸(含量分别为38%和26%);另外,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53%。

翁棣等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铁皮石斛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其中铁、锌、锰、铜的含量分别为292μg/g、12μg/g、53μg/g和3.6μg/g。许春萱等对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中的微量元素也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此类成分与铁皮石斛的疗效关系密切。第三节石斛的药理学作用

石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和降低血糖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白内障、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慢性咽炎等疾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一、免疫调节“石斛味甘入脾”,中医认为,甘味具有滋补和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正气虚弱。《神农本草经》认为石斛“味甘,平”,“补五脏虚劳羸弱”。《名医别录》指出其“补内绝不足”。《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入……甘入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中,脾属免疫器官,补肝悦脾,则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石斛属植物的多糖类成分是免疫调节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铁皮石斛多糖可强有力地抵消实验条件下免疫抑制剂环磷酞胺的加入所引起的外周白细胞下降,同时促进淋巴细胞产生移动抑制因子。铁皮石斛多糖与rIL-2联合诱导,能显著增强脐带血LAK细胞和肿瘤患者外周血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因此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用于LAK/rIL-2的免疫治疗。铁皮石斛还可促进荷瘤动物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NK细胞活性,并能明显提高荷瘤动物的血清溶血素值,提示铁皮石斛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用。

金钗石斛水煎剂对孤儿病毒(ECHO11)所致的细胞病变有延缓作用,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鸡红细胞吞噬能力强于氢化可的松,但不能改善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所造成的巨噬细胞功能低下。金钗石斛多糖具有直接促进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从金钗石斛茎中提取出的倍半萜苷类新化合物Dendrosides A/D-G,其中Dendronob-ilosides A对小鼠T、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刺激作用,而Dendronobiloside B对其有抑制作用。

从兜唇石斛茎中提取的3种多糖AP1-3能使ICR小鼠脾、胸腺质量增加,抗体细胞数明显增多,T细胞和B细胞显著增殖,显示了免疫增强作用。

球花石斛多糖400、600、800mg/kg小鼠灌胃10天,巨噬细胞的碳廓清能力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并显著增加脾脏重量,提示球花石斛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二、心血管系统

1.抗血小板聚集

环草石斛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抑制由花生四烯酸胶原和PAF诱导的兔血小板凝集的活性,从中分离出的moscatilin和moscatin在100μg/mL浓度下,能完全抑制由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moscatin、moscatilin及其二醋酸盐的IC50值分别为62、37和11μmol/L。金钗石斛醇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家兔全血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从密花石斛中分离得到的moscatilin、gigantol、homoeriodictyol、scopoletin、scoparone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scoparone的活性最强。

2.扩张血管

研究发现,金钗石斛水煎液有明显的拮抗苯肾上腺素(3×-410mol/L)收缩肠系膜血管的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一样可扩张大鼠肠系膜动脉血管。

3.降血糖

金钗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小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但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铁皮石斛对正常小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使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STZ-DM)大鼠的血糖值和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它还可使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血糖降低、肝糖原含量增高。由石斛、黄芪、枸杞、五味子组成的复方石斛合剂对小鼠高血糖的降糖作用与优降糖和降糖灵相当,且无前者所引发的低血糖副作用,其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胰岛功能的损伤而起到降糖作用。罗傲霜等用迭鞘石斛(D.aurantiacum)多糖提取物对四氧嘧啶造成的高血糖动物模型进行灌胃给药,检测发现小鼠空腹血糖明显下降,糖耐量增强,该提取物对于正常小鼠空腹血糖和正常大鼠糖耐量并没有影响。陈云龙等证实,细茎石斛多糖也可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处理过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提高其葡萄糖耐量,但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影响。三、胃肠道消化系统

中医学认为,石斛具有益胃生津的作用。徐国钧等观察了石斛提取物浸膏对豚鼠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钗石斛、细叶石斛、重唇石斛对肠管有兴奋作用并使得收缩幅度增加,罗河石斛对肠管活动的影响不明显,铁皮石斛、流苏石斛、细茎石斛、黑毛石斛、叠鞘石斛先使肠管抑制,几分钟后恢复到给药前水平。浸膏灌胃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观察表明,束花石斛可明显抑制胃肠推进运动,金钗石斛对胃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用浸膏灌胃方法对家兔进行观察,铁皮石斛能对抗阿托品对唾液分泌的抑制作用,与西洋参有协同作用,合用后还能促进正常家兔的唾液分泌。

临床方面,用胃管注入浅表性胃炎患者金钗石斛水煎液,胃液检测显示1和2小时的胃排酸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血液检测显示30和90分钟的血清胃泌素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血浆生长抑素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金钗石斛可通过刺激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增加,使血清中的胃泌素浓度升高,胃泌素刺激壁细胞,起到增加胃酸分泌的作用。四、白内障

魏小勇等体外研究发现,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和粗多糖在体外均有一定的抗白内障功效,且总生物碱的效果优于粗多糖,其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兼具延缓和治疗作用,其保持透明晶状的百分率为36.8%。

体外试验表明,金钗石斛中含有某些抗脂类过氧化及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成分,其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活性以及脂类过氧化的抑制作用随浓度下降而下降。醛糖还原酶是一种能催化多种醛糖生成相应糖醇的酶,其活性升高是糖性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白内障晶状体中,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在注射半乳糖的同时,分别用金钗石斛煎剂灌胃,醛糖还原酶活性无明显升高,其余4种酶的活性均恢复正常,表明金钗石斛对半乳糖所致的酶活性变化有抑制或纠正作用。

在白内障晶状体中,对醛糖还原酶的辅酶还原型辅酶Ⅱ(NAPDH)及非蛋白质巯基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NADPH及非蛋白质巯基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晶状体,NADP/NADPH的比率与正常晶+状体相比无明显升高。而NADP、半乳糖及半乳糖醇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晶状体,在注射半乳糖的同时以金钗石斛水煎液灌胃,上述变化基本恢复至正常晶状体的水平。五、抗氧化和抗突变

铁皮石斛多糖对碱性条件下邻苯三酚产生的超氧阴离子、Fcnton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以及烷自由基引发的亚油酸氧化体系均有显著的清除和抑制效果。

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出的许多成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酚类化合物,如gigantol、moscatilin、tristin、crepidatin、4-HO-3、3′,4′,5-tetramethoxybibenzyl,2,4,8-trimethoxyphenanthrene-3,7-diol、confusarin、moscatin、medioresinol和syringaresinol等,它们对三价铁硫氰酸盐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

石斛还有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降低过氧化脂质(LPO)的作用,以及作为类似单胺氧化酶(MAO)的抑制剂起到抗衰老作用。临床上,用石斛合剂治疗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患者,能明显提高人体SOD活性,降低LPO水平,对免疫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金钗石斛甲醇提取物及其含有的gigantol和moscatilin等成分。均具有抗突变活性,可抑制由诱变剂呋喃糖酰胺(furylfuramide)、1,4-二甲基-3-氨基-5H-吡咯骈[4,3b]吲哚或紫外线照射引发的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TA1513/pSK1002)SOS反应中umu基因的表达。六、其他

除了上述主要的药理作用外,石斛属植物还普遍具有抗菌、清热、消炎、提升记忆力等作用。金钗石斛精油对大肠杆菌、枯菌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金钗石斛、铁皮石斛药液和粉花石斛中的++石斛宁、石斛宁定有抑制大鼠肾脏微粒体Na-K-ATP酶活性的作用。来自细茎石斛的Denbinobin体外试验证实具有抗炎作用。

金钗石斛生物总碱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减退具保护作用。将金钗石斛干燥茎水提液、乙醇提取液及经树脂柱洗脱后的不同6提取部位与UMR10成骨样细胞在体外共培养,用MTT法检测各部位6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发现对UMR10成骨样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铁皮石斛浸膏灌胃对甲亢型阴虚模型小鼠进行研究表明,石斛组的小鼠体重减轻、进食量与进水量减少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西洋参合用有协同作用。七、小结

综上所述,石斛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结构多样,药理作用广泛,尤其以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两方面的作用受到关注最多。当前,石斛的使用仍然以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粗提物为主。缺乏对单体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因此,从石斛中寻找具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并为石斛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合理利用石斛属植物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第四节石斛的本草考证

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山谷。”其基原为兰科石斛属的多种植物,与现今使用相同。作为兰科(Orchidaceae)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1000余种石斛,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至太平洋岛屿,我国有74种2变种,产于秦岭以南各省。一、药典中关于石斛的记载

历代药典中关于石斛的记载见表1-1。《中国药典》是我国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同时也是我国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所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

石斛第一次在我国药典上亮相,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从那时起一直到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多年来“铁皮石斛”一直归结在“石斛”条目下面,且均未明确指定“石斛”到底对应石斛属植物中哪些具体的类群,常出现诸如“主要的”、“部分”、“近似种”这些含糊的词汇。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毫无疑问是缺乏对于石斛属植物准确的物种分类意识和严格的药理学研究。

随着2010年10月1日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正式实施,铁皮石斛终于作为单独一味中药从近百种石斛属植物中凸显出来,并建立了自己明确的专属性标准,具体体现在增加了薄层色谱鉴别、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及杂质、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检查项目,同时制订了多糖与甘露糖含量的测定方法。表1-1  历代药典中关于石斛的记载续表

铁皮石斛单列的原因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国家药典规范的都是使用量大、影响面广的药材,由于一直以来铁皮石斛的药源稀少,所以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规范。近年来,国内已有上百家从事铁皮石斛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公司,向国家申报注册的产品40多种,涉及颗粒、胶囊、浸膏等11种剂型,随着铁皮石斛产业越做越大,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其进行规范就非常有必要了。

2.石斛类药材的来源极为复杂,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石斛药材不仅涉及石斛属70余种植物,而且还涉及兰科金石斛属、石仙桃属、石豆兰属等其他属近20种植物。以往《药典》对于铁皮石斛的鉴定标准仅限于外观、性状等方法,在实际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3.在市场狂热追捧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现象,没有国家权威的标准,各级行政部门很难进行监管。有专家曾说,1958年以前,生产铁皮石斛产品的原料主要是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和铜皮石斛,但随后有将近20种植物均被用来作为铁皮石斛的原料,其中铁皮石斛因药用价值最高,被仿冒的现象也最为严重。二、产地考证

有关石斛产地和生境的首次记载出自《名医别录》,谓:“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今用石斛出始兴(广东省韶关)。生石上,细实。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其生栎木上者名木斛,其茎至虚,长大而色浅,不入丸药,唯可酒渍煮(汤)用。俗方最以补虚,疗脚。”其中,由于石斛属植物不易干燥脱水,故采用以“桑灰汤沃之”的加工方法;石斛的近缘种木斛虽然“长大而色浅,不入丸药”,但却可加工作其他用途。

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中记载了“始安亦产”,“今荆襄及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由此可见:①正品石斛的形态表现为“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意石斛茎似竹,节与节间明显,且叶出生在茎节上;②产地范围包括今广西桂林、湖北省中部和北部,以及长江南岸一带;③“麦斛”及“雀髀斛”可作为石斛的混淆品,它们的假鳞茎着生状态类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的特征与兰科石豆兰属(Bulbophyllum)、蜂腰兰属(Bulleyia)的植物相符。

苏颂《本草图经》载:“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出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该段记载特别提到了“广南者(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最佳”,南宋时的“广南西路”包括了现云南省东南部及广西西部,这也是当前我国石斛药材的主产地。《证类本草》钦定四库全书版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还绘制了2种石斛的形态图——温州石斛和春州石斛,这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兰科植物木刻图,这里的“温州”即浙江温州,“春州”即广东省阳春地区,目前两地均已证实有石斛属植物分布。三、原植物考证

在我国漫长的中医药历史承传中,药物来源发展变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石斛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据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记载:“石斛,一名林兰。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这里仅对石斛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范围等作了概述,而无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描述。

有关石斛原植物的订名曾经有3种不同意见,即细茎石斛(D.moniliforme)、金钗石斛(D.nobile)和铁皮石斛(D.officinale),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包括黄花石斛(D.tosaense)、曲茎石斛(D.flexicaule)等多种近缘物种。《衍义》记载:“细如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近人张寿颐亦称:“必以皮色深绿,质地坚实,生嚼之脂膏粘舌,味厚微甘者为上品,名铁皮鲜斛。”《名医别录》记载:“无毒。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现代研究表明,铁皮石斛中多糖总含量可达22.7%,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癌、防癌、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功效,考虑到这些功效与《神农本本草经》中记载的性味、主治等较为接近,因此,有学者提出石斛原植物以今铁皮石斛为宜。

金钗石斛的鉴别特点为粗长而压扁状,嚼之味苦,与同属其他植物差别明显。有关其记载早见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本草正》云:“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清·严西亭《得配本草》云:“钗斛,苦寒。入足阳明、太阴经,胃火炽热,嘈杂善饥,营中蕴热,烦闷多汗,大有清解之功。”上述记载的滋味、性味及功效与金钗石斛接近,但与《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石斛差别较大。对四川10种石斛的总生物碱含量研究发现,总生物碱含量愈高则苦味愈浓。金钗石斛为0.4%~1%,而铁皮石斛仅0.018%,其他多种石斛总生物碱含量甚微。由此可见,石斛碱为金钗石斛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对血压和呼吸有抑制作用,可兴奋子宫,也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对两种石斛70%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2.5%时对离体豚鼠肠管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金钗石斛能兴奋肠管,铁皮石斛则使肠管受抑制,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由此看来,不论从其性味、功能、主治、药理研究,或现代药化,它作为《神农本草经》石斛药用都不适宜,而宜分出另作一药。四、“枫斗”的考证

石斛类药材按中医用药习惯可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鲜石斛和枫斗4类。所谓“枫斗”,是用石斛属一些富含黏液的细茎类型,经过烘焙、软化、除去叶鞘、搓成条形或卷曲成紧密及疏松团状或弹簧状而制成,由于外观类似耳环,又称耳环石斛或耳环斗。其在东南亚地区被作为一种高档保健饮品,常用于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枫斗始载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云:“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金钗石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阳富清等在《文山风物》中记载,广南(即云南)人民利用本地资源,于20世纪初20年代,从浙江请来师傅加工,远销国内外。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及《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也有关于枫斗的记述。1937年,木村康一从上海药材市场收集了我国各地的枫斗达12份之多,包括云南枫斗、老枫斗、广东顶上枫斗、云南大黄草枫斗、老河口无芦枫斗、耳环石斛、云南中枫斗、贵州中枫斗、安徽中等枫斗、云南沪西铁皮枫斗、江西抚州顶老枫斗及福建枫斗等,鉴定发现,这些枫斗主要是铁皮石斛,少部分为细茎石斛。毫无疑问,在新中国成立前,枫斗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药材商品。

新中国成立后,赵学敏记述的霍山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形短,只寸许,细若灯心,其地所产石斛名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节类竹鞭”等特征,与今之霍山石斛(D.houshanense)完全一致,现当地人仍将其称为米斛。但作为商品的“霍石斛”来源至少有4种,即霍山石斛、铁皮石斛(D.officinale)、细茎石斛(D.moniliforme)和黄花石斛(D.tosaense),其产区除安徽霍山县大别山区外,尚涉及湖北、河南等省。

除此以外,吉占和等报道的耳环石斛枫斗大部分为铁皮石斛;李满飞等收集的枫斗样品除了铁皮石斛外,还有重唇石斛(D.hercoglossum,鸡爪兰枫斗)、美花石斛(D.loddigesii,金钗枫斗)和钩状石斛(D.aduncum,紫皮兰枫斗)。郑博仁对云南西枫斗鉴定发现,除铁皮石斛外,还有多种吊兰生产的“吊兰枫斗”(圆斗),原植物有梳唇石斛(D.strongylanthuan),细茎石斛、广东石斛(D.wilsonii)、美花石斛及重唇石斛等。

还有观点认为,早期的“枫斗”主要源于霍山石斛,后因资源稀少,逐步转变为分布广、产量大的铁皮石斛,但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铁皮石斛资源也逐渐枯竭,因此又开始采用其他种类冒充铁皮石斛加工生产枫斗。五、小结

石斛枫斗的功效以养胃生津、滋阴清热为主,适用于热病伤津、虚热不退、烦渴、舌绛口干等病证。据调查,目前生产枫斗的石斛属原植物有几十种之多,甚至石仙桃属一些植物的假鳞茎也被作为枫斗的原料来源。除了需求量大所致的药源匮乏、人为掺假等因素外,许多企业对于原植物对药材质量影响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到底应该将哪一种原植物作为药用原料制成的枫斗质量最优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除了对石斛的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外,还应重视栽培条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从扩大药源的角度考虑,一方面强调大规模科学和规范化种植石斛,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种源意识,在同属植物中寻找不同产地和来源的种源,以避免只关注某一种石斛而导致对其造成灾难性的打击。第二章中医药防治癌症第一节癌症的基础知识一、分类和特点

癌症主要分为4种类型——影响皮肤、黏膜、腺体等组织器官的癌瘤,血液方面的血癌,影响肌肉、结缔组织及骨头的肉瘤,以及影响淋巴系统的淋巴瘤。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包括血癌(白血病)、骨癌、淋巴癌(包括淋巴细胞瘤)、肠癌、肝癌、胃癌、盆腔癌(包括子宫癌,宫颈癌)、肺癌(包括纵隔癌)、脑癌、神经癌、乳腺癌、食道癌、肾癌等常见类型。

癌细胞可以无限制地增生,并且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这不仅大量消耗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通过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与通常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相对应的是良性肿瘤,后者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局部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

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我国殷墟甲骨文上就已记有“瘤”的病名,该字由“疒”及“留”组成,说明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病理认识。癌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癥瘕”、“积聚”、“噎膈”等“证”的范畴。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难经》的论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别类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和症状,如“癥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等病证,而且还论述了病因、病机,以及若干外科手术方法。二、病因和征兆

许多因素均可致癌,如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

常见的癌症征兆包括:(1)原因不明的消瘦、无力,上腹无规则疼痛,食欲下降,特别厌食肉类食品。(2)非怀孕和哺乳的妇女,乳头流水或能挤出液汁。(3)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4)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胸痛,久治不愈。(5)中年以上妇女,性交后阴道少量出血,或平时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是停经数年后又来月经,白带明显增多。(6)不伴腹痛的逐渐加深的黄疸和上腹包块。(7)肝脏肿大的速度较快,并伴有肝区疼痛。(8)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9)皮肤溃烂长久不愈合。(10)黑痣突然增大,同时伴有灼痒、破溃,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发脱落。(11)反复发热和顽固性牙齿出血,皮下出血和进行性贫血。(12)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高热。(13)口腔黏膜、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上出现白斑,迅速扩大且灼痒不适。(14)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动作失调或伴大小便失禁。(15)无明显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骨折。(16)进食吞咽时胸骨后有异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觉食物通过缓慢。(17)鼻塞,经常少量鼻出血或鼻涕中带血丝,伴有偏头痛、头晕、耳鸣和颈上部耳垂下方前后部位摸到肿大淋巴结。(18)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和便秘常交替出现,大便常带脓血,或大便变细变扁。(19)逐渐加剧的头痛,伴突然出现的短暂视力障碍和呕吐。(20)青少年肘或膝关节剧痛、肿胀,用抗风湿药或抗生素类药治疗无效等。三、癌症转移原因

癌细胞之所以能转移,是因为身体中沉睡已久的负责胚胎早期形态发育的基因被“唤醒”,从而启动相关程序,因此获得转移的能力。癌细胞转移常分为4个阶段:(1)癌上皮细胞会松开癌细胞之间的连接,使得癌细胞“重获自由”并移动到其他地方。(2)癌细胞穿过血管或淋巴管内皮进入循环系统。(3)癌细胞穿过微血管内皮细胞到达其他组织。(4)癌细胞在其他组织中繁衍并形成新的肿瘤。

癌细胞转移路径主要有3种:(1)淋巴转移:淋巴系统遍布周身,是癌细胞转移的理想及首选通道,淋巴转移一般最早,因此进行肿瘤切除时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放疗除了照射原发肿瘤病灶外,还要照射周围淋巴结。(2)血行转移:直接侵入血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血管的癌细胞,会随血流到达肺、脑、肝和骨等部位,如胃肠道癌常转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肾癌、骨肉瘤等常转移到肺,肺癌易转移至脑,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化疗就是为了避免癌细胞通过血行转移,而用药“沿途”消灭癌细胞。(3)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从肿瘤表面脱落而“掉”在胸腔、腹腔和脑脊髓腔等处,就会“生根发芽”,转移的目的地一般在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肠膀胱窝、颅底等处。四、常规治疗方法的副作用

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和化学治疗是治疗肿瘤的3种常规手段,但均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1.外科手术

在癌症未转移之前发现并切除病灶,虽然是一种积极的治疗策略,但手术方法并非适合于治疗所有恶性肿瘤,如肿瘤发生局部或区域转移就很难通过手术治愈,且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常需切除一部分正常组织,造成术后功能恢复障碍。

2.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简称放疗,就是用X线、γ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照射癌组织,通过杀伤局部癌组织而使其缩小。此方法副作用很大,如疲劳、脱皮或色素变化等皮肤异常、食欲减退,以及恶心、呕吐、毛发脱落、口吃、牙齿损坏、口舌疼痛及咽喉疼痛等,此外,放射线照射还可能诱发其他部位发生癌变。

3.化学治疗

化学疗法简称化疗,即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作为一种全身疗法,其无法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且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该方法常引起消化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等严重毒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呕吐、低血压、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许多癌症患者往往因反应严重而难以完成全部疗程。

4.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在X光机(或C型臂)、CT、B超等设备引导下通过穿刺针或导管插入人体肿瘤病灶或肿瘤供血血管注射化学药物,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是,此种方法也可出现类似全身化疗后产生的副作用。

5.其他疗法

目前,生物疗法、基因疗法,在临床上也多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此外,还有如多弹头射频治疗、全身及局部热疗、激光、冷冻等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应用范围较局限,且治疗后的肝损害依然存在。

由此看来,放疗、化疗、介入、射频等治疗方法,均属于“全面封杀”、“只攻不守”的方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还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骨髓抑制等现象,尤其是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时可导致并发感染和人体机能衰竭而死亡。另外,手术和放化疗中残留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极强,极易进入血液而转移复发。因此,放、化疗后如及时进行免疫修复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为中药提供了用武之地。第二节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与发展一、古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人类与肿瘤性疾病的斗争由来已久,特别是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先辈们经历3000余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其独特的诊治方法与疗效,是历代医家们不懈探索的结果。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孕育阶段(殷周至隋唐)“瘤”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记载。该字由“广”及“留”组成,表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这是现今中医记载肿瘤最早的文献。2000多年前的《周礼·天官》记载了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专科医生:“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副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肿疡包含肿瘤,并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祝”意为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恶肉。“祝”、“杀”都为现代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这一时期古人对包括肿瘤在内的肿疡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在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这对后世治疗肿瘤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可谓中医诊治肿瘤之起源。时至今日,仍有日本、朝鲜将肿瘤称之为“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