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唐诗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6:28:21

点击下载

作者:六神磊磊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孩子的唐诗课

给孩子的唐诗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给孩子的唐诗课作者:六神磊磊编排版:李洪达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8-01ISBN:9787532171156本书由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课(上)唐诗里的那几场华山论剑知识点:了解关于“鹳(ɡuàn)雀楼”的唐诗,学习《登鹳雀楼》床前明月光,无诗不成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五百年中一乐天,合着黄金铸子昂。

上面这几句顺口溜,其中包含有四个人。他们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唐诗里四位著名的“高手”: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其实在唐朝诗人里,厉害的远不止这四位,可以说有成百上千。我们唐诗课要讲的,就是关于这些了不起的诗人们的故事和知识。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华山论剑”?就是说武林高手们每隔几十年,都要到华山上面去比试武功,看看是谁天下第一,这就叫华山论剑。

唐诗也是一样的。唐朝有多少诗人呢?有名有姓的约有两千二百多人。那么有多少诗呢?到今天留下来的约有五万多首。这些诗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互相之间也往往是不服气的。就好像武林高手们要比武,诗人之间也要比拼。他们你一首,我一首,留下了很多火星四溅的论剑。我们先来讲几场最著名的唐诗论剑。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战,我把它叫做“鹳雀楼之战”。

话说在唐朝,有一座诗人们都爱去的楼,就叫做鹳雀楼。大家有没有听过“江南三大名楼”?就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都很有名,经常被写进唐诗。鹳雀楼却不在江南,而是独自待在北方的山西。但要论名气,它可一点也不比“江南三大名楼”弱。

它风景壮美,靠近黄河,在楼上还可以眺望中条山,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写诗胜地”。诗人们老爱跑到鹳雀楼上去写诗,互相比拼,看谁的诗最棒。

有一年,有一位“重量级选手”来了。他的名字叫李益,是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益登楼远眺,但见黄河波涛滚滚,远处群山苍茫,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八句诗:同崔邠登鹳雀楼唐·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tīnɡ)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简单讲一下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我站在鹳雀楼上,看见船儿停着,有百尺桅樯(wéi qiánɡ);江边上的树木耸入云里,一片苍茫。时间过得真快啊,以前的汉朝和魏国,都已随流水逝去,如夕阳坠落,不能挽回了。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起了家乡,不禁更加感伤。

这里面有一句名句,“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意思就是说有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千年也好像一眨眼;有时候时间又过得太慢,当遇到忧愁、烦心事的时候,一秒钟都觉得很长。有一个成语叫做“度日如年”,就是这个意思。

就比如考试,你只考了个二十分,老师却还要你回家签字,你肯定会很忧愁,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每一秒都是折磨对吧?这就叫做“愁来一日即为长”。

李益写出了这首诗,感觉特别棒,嘴边都忍不住浮起了微笑。他大概心想:我这首诗写得太好啦,一定会流芳千古。

确实,后来许多人都表扬这首诗:好!真好!既气势雄伟,又韵味悠长,李益干得漂亮!然而,这首诗想要成为鹳雀楼上诞生的最好的诗,还没那么容易呢。

这一天,鹳雀楼上来了另一个“重量级选手”,也是一位水平很高的诗人,他叫畅当。他也写下了一首诗,很短,却十分精彩,我们今天一般读到的是四句:登鹳雀楼唐·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人说这座楼太高了,比飞起来的鸟还高,好像高处于人间之上。诗人接着写景物,“天势围平野”,苍天好像张开了怀抱,拥抱着辽阔的原野。接着,“河流入断山”,河流滔滔远去,消失在险峻的山峦之中。

畅当看着自己的诗,大概心想:绝了,简直绝了,我这个诗写得太棒了,气势多么雄壮啊!应该很少有人能超过我了吧。

没错,这是一首杰作,气势雄伟,写尽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不少人都认为超过了李益那一首。那么,畅当这一首诗能拿鹳雀楼第一吗?答案仍然是不能。因为有一个更厉害的人曾经来过这里,他的名字叫王之涣。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以后我们会经常提到。

那是一个黄昏,太阳已落,暮色笼罩了原野。晚风中,王之涣拿起了笔,写下了四句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没错,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可当这些字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最美的诗句。

这其中不但有白日、黄河的强烈的颜色对比,更妙在感情上的对比。“白日依山尽”,仿佛太阳是依依不舍的,好像是怀着一丝某种依恋落下去的。而“黄河入海流”,则是坚决、澎湃的,是永恒不变、一去不回的。

诗人前两句写了风景的壮美,后两句他还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要“穷千里目”,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广阔的风景。所以诗人“更上一层楼”,再向上走一层,永远不满足,永远向上去追寻。我们说这就是大唐的气象,是王之涣这个大唐一代诗人的胸襟。

由于这首诗太棒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每一个启蒙学唐诗的小孩子都会学这首诗。

鹳雀楼上的这一场大战,王之涣拿了冠军。那么,会不会有其他的诗人对王之涣不服,向他发起挑战呢?咱们下一课接着聊。小作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说作者是王之涣。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认为作者不是王之涣,而是另有其人。大家查一查这个传说中的另外那个作者是谁。第二课(中)唐诗里的那几场华山论剑知识点:了解“旗亭画壁”的故事,熟悉王昌龄、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

在鹳雀楼上,王之涣靠着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打败了所有对手,拿到了冠军。那么其他的诗人真的服气吗?会不会有人还想挑战王之涣呢?答案是有的。接下来我们就要介绍唐诗里的第二场大战,叫做“旗亭之战”。

同学们可能会问:旗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你只要把“旗亭”理解成“酒楼”,就大概差不多了,这是一场发生在酒楼上的“论剑”。那么又是谁的胆儿那么肥,敢找王之涣“论剑”呢?答案是他的两位朋友。这两人可都是大诗人,是唐朝诗坛上的重量级人物。

其中一位,叫做“边塞牛人”高适。叫这个外号,是因为他的边塞诗写得特别棒。边塞诗是唐诗中很重要的一种,一般都是描写边关行军打仗的生活、大漠戈壁的风光等。

比较典型的边塞诗是什么样的呢?譬如一个战士,拿着葡萄美酒,骑着骏马,弹着琵琶,准备去打仗,这就多半是边塞诗了。就好像流行歌曲,“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就有点边塞诗的意思。高适就特别善于写这种诗。

除了高适之外,王之涣还有一位朋友,叫做“绝句牛人”王昌龄。绝句是唐诗里的一种体裁,一首诗为四句,其中每句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做七言绝句。王昌龄写绝句特别厉害,特别是七言绝句,写得出神入化。

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有个高手就是李白。同学们大概都学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特别棒的七言绝句。可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却恨不得比李白还好。后世许多专家都认为他们是唐朝写七言绝句的前两名。

高适、王昌龄,这两个大诗人朋友对王之涣都有点不服气,一直想找机会较量。可别担心,我们的王之涣有一个本事:专治各种不服。

当时他们三个人都在洛阳。有一天下起了小雪,三人一起到酒楼上去饮酒。正在吃喝间,忽然来了几个美丽的歌女,手拿乐器,开始唱歌。我们今天人喜欢唱流行歌曲,当时的人唱什么呢?往往就是唱这些诗人们写的诗歌。

王昌龄早就想挑战王之涣了,趁机说:“我们三个写诗都很厉害,都很红,但到底谁最红呢?要不然今天咱比一比,看这些歌女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最厉害,我们就认谁当老大。”另外两人都没意见。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就此开场了,那就是“旗亭之战”。

只听一个歌女首先唱了。她唱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名篇,叫《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得意地微笑起来,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我一首了。”

接着第二个歌女唱了。她唱的是:开箧(qiè)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首诗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露出微笑,照样在墙上画了一道,说:“我也一首了。”王之涣已经落后,却只是淡定地笑着,并不慌张。

又一名歌女开口唱了,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得意洋洋地提醒王之涣:“瞧,我都已经两首啦,你怎么还一首没有啊?”

王之涣微微一笑,说:“刚才那几个歌女的品位都不高,所以才唱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不信咱们赌一赌。”他指向人群中最美丽的一个歌女,说:“咱们一把定输赢,如果这个歌女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老实认输。万一她唱了我的诗,你们俩就都要拜倒在我面前,认我当老师!”

高适、王昌龄一挥手:“好!就这么办!”大家于是都屏住了呼吸,等这个最美丽的女子开唱。终于,她开唱了,这首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现场一片寂静。王昌龄和高适都死死盯着王之焕,陷入了沉默之中。因为这首诗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他胜利了。他的两位朋友有没有当场下拜叫“师父”?我不知道。但这一首《凉州词》,被后人称为“绝句之最”,意思就是最好的绝句,成为唐诗里的不朽名篇。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赢了,在旗亭也赢了,可以说是唐诗里的“战斗之王”。顺便说一句,这么厉害的王之涣,到今天一共留下来了多少首诗呢?大家猜一下?五十首?一百首?答案少得让人吃惊:只有六首。可以说非常可惜,对不对?他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失传,我们今天读不到了。

好了,讲完了“旗亭之战”,唐诗里还有别的精彩的比拼吗?当然有的,且听下回分解。小作业:找一首王之涣的诗,当然是除了《凉州词》《登鹳雀楼》之外的你喜欢的诗,把它读几遍。第三课(下)唐诗里的那几场华山论剑知识点:了解“彩楼赛诗”的故事,并初步了解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我们说了唐诗里的两场论剑——鹳雀楼之战和旗亭之战,都是大诗人王之涣赢了。接下来我们要说第三场大战了,叫做“彩楼之战”。和前面两场一样,它也是很激动人心的唐朝诗人的大比拼。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705年,在唐朝建立快九十年的时候,诗坛出现了两大“天王”,注意不是李白、杜甫,李白当时还小,只有五岁,而杜甫还没出生呢。当时诗坛上最红的两位诗人叫做“沈宋”,这是两个人的合称,“沈”是沈佺(quán)期,“宋”是宋之问。他们两人是诗坛最厉害的人物。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终于有一次,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大“天王”之间爆发了一场正面对决,这就是著名的“彩楼之战”。

故事发生在正月的最后一天,皇帝唐中宗带着文武百官,到长安的郊区游玩。注意,在我们今天,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正月最后一天照样要写寒假作业。但在古代,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晦日”,大家一般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到水边赛诗、饮酒、划船等,小朋友估计也不用写作业。

中宗皇帝那天大概心情很好,下令搞了一场赛诗大会。现场搭起了一座彩楼,装饰得非常漂亮,作为比赛诗歌的场地。皇帝对大臣们说:“大家平时不是都很会写诗吗?今天就来比一比,看谁最厉害。”

为了比赛公平公正,还找来了一位很厉害的评委,而且是一位女评委,叫做上官婉儿。有喜欢看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个上官婉儿。

大家的诗陆续交上来了,由上官婉儿当场判卷,只要觉得不好的便从楼上扔下来。一时之间,现场像雪片纷纷,满空都是稿纸。很快地,几乎所有人的诗都被上官婉儿淘汰了,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手上。经过了一番思索,上官婉儿终于又扔下一篇诗稿,大家抢上来一看,是沈佺期的。这说明宋之问赢了。沈佺期对此很不服。上官婉儿说:“你俩的诗水平接近,难分高下。但是你的结尾比宋之问的弱,所以输了。”

原来沈佺期的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大意是:我这么没本事的人,能有幸看到朝中这么多能人,真是觉得很惭愧。这个结尾很谦虚,但也很泄气。

而宋之问的结尾呢?是气场完全不同的十个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这一句诗很有气势,很阳光自信。“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它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我不担心今晚的月亮会黯淡,因为一定会有明珠来照亮我大唐的夜空!

沈佺期这才表示服气,再不敢争了,胜负就此判定。

大家听了可能觉得宋之问好厉害,不愧是一代著名诗人。那么他又能百战百胜吗?答案是不能。

有一次,宋之问来到杭州,夜游灵隐寺,忽然想写诗了,好不容易憋出两句:“鹫(jiù)岭郁岧峣(tiáo yáo),龙宫锁寂寥……”然后便写不下去了。旁边一个老僧随口说:怎么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

宋之问大吃一惊,这两句的气势、水平,可比前两句高明多了。等到第二日再访,老僧已经人影不见。宋之问后来才省悟,那老僧很可能是一个鼎鼎有名的诗人,叫做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有一首诗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大家看,这就是唐朝,一山更比一山高,高手之外有高手。宋之问那么厉害,“彩楼之战”大获全胜,却也不能保证自己次次都赢,搞不好旁边一个扫地的老和尚就能胜过自己。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无敌的诗人,这就是唐朝。

在这几节课里,我们讲了唐诗里的几场“华山论剑”,大家有没有觉得唐诗还真有点意思?其实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把唐诗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头说起,把它整个的故事都给大家慢慢讲一遍。小作业:宋之问有一首很好的小诗,叫做《渡汉江》。请找出这首诗,试着把它翻译成现代的话。第四课那一年,李白的偶像死了知识点:了解南朝大诗人谢朓和他的山水诗名句

从这一课开始,我会把整个的唐诗的故事给大家从头讲起,让每一位同学听了,都会大概清楚唐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先说唐诗出现之前的一个故事,叫做“李白的偶像死了”。这一年是公元499年,那时候还根本没有唐朝,当时的朝代叫做南北朝。当时的中国分成两半,北方是北朝,南方的那自然就叫做南朝。就在这一年,就在南朝的首都建康城的一所监狱里,有一个诗人死去了。

这个诗人的名字叫做谢朓(tiǎo)。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觉得不是很出名,不像“大咖”,而是一个“小咖”吧。其实谢朓可真不是小咖,只说一件事你就知道他有多么厉害了——他是李白的偶像。

李白比谢朓晚接近两百年,他一辈子都特别崇拜这位谢朓。崇拜到什么程度呢?李白走到哪里都说:我好怀念朓爷。简直是不厌其烦,没完没了。

比如李白登上了高楼,就会想起谢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公就是谢朓;他看见美丽的月色,也会想起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就是谢朓;当风吹起来的时候,他也会想起谢朓:“长风万里送秋雁”,然后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就是谢朓。

谢朓的诗,尤其是写山水的诗,写得很清新、美丽。后来南朝的梁武帝就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谢朓的诗简直是口香糖。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口香糖”一样的诗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你坐着船离开家乡,逆流而上,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大江上一望无际,两岸云雾缭绕,对面不断有船行来,你却越走越远,家乡也已经是若隐若现、模模糊糊了。

现在请你描绘一下这个景色,该怎么说呢?如果是我,可能只会说“大江两岸一片茫茫,江上帆船点点,我离开家越来越远,好惆怅啊”之类。

那么谢朓怎么写的呢?他写的是: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大家看这两句诗。风帆在哪里呀?是在天际;树木在哪里呀?是在云中。一切都是遥远的,都是淡淡的,像一幅水墨画,在天水一片中晕染开来,是一幅绝美的长江行旅图。

更关键的是,诗句里不但写了景色,还写出了人——“天际识归舟”,其中有一个字“识”,是一个游子在眺望;云中“辨”江树,有一个字“辨”,是一个游子在分辨。这个旅行的人一定很想念家乡,才会这样踮起脚眺望,努力分辨着岸上的景物。一句诗里,不但有美丽的景色,还有游子的心情。所以说这个诗写得好,是千古名句。

以上说的是大江上的情景。下面我们换一个场景再看:

假如有一天傍晚,你登上了山峰,眺望着远方。山脚下有一条大江正在夕阳下流淌,景色很美。你该怎么描写?如果换了是我,水平这么差,多半就只能说:“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我站在山上,只看见江水在静静地流。”很俗气是不是?

谢朓是怎么写的呢?同样也是两句诗,同样也是千古名句:余霞散成绮(qǐ),澄江静如练。“余霞”,就是残余的晚霞。“绮”的意思是锦缎。这句诗就是说,灿烂的霞光铺满天边,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下一句“澄江静如练”,所谓“澄江”就是清澈的大江,“练”是丝绢。诗人这是在说,清澄的大江平静地绵延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色丝绢。

在这里,“余霞”是红,“澄江”是白,对比很鲜明。这两句诗是那么安静,充满了柔情,使得我们好像也穿越到了那个黄昏,在那个彩霞满天的下午,也在那个山顶上,站在谢朓的背后,和他一起仰望着远方的彩霞。真是让人神往的画面。

李白特别喜欢谢朓这一句诗。他曾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就是:每想起“澄江静如练”这一句诗,就好想念谢朓啊。李白对谢朓真是充满了仰慕,像一个学生、晚辈,总想和偶像在一起。不只是崇拜谢朓,李白还努力学习谢朓,他自己写诗的风格也和谢朓很像,很清新,很飘逸。

之前我们说了,谢朓很不幸地被害死了。大家可能很好奇:一个大诗人不是应该被国家请到作协、文联去吗?不是应该给他发诗歌奖吗?怎么会不明不白死在监狱里面呢?

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朝代——南齐,当时朝政很混乱,皇帝信不过亲戚、大臣,动不动杀亲戚、杀大臣;大臣们也信不过皇帝,也动不动造反杀皇帝。一个人今天还在做官,明天就不幸被人给杀了的事情经常发生。

比如说,南齐有一个西昌侯萧鸾(luán),杀了皇帝萧昭业,立了其弟弟萧昭文做皇帝。才过了几个月,他又杀了萧昭文,自己做了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位子,萧鸾又把鄱阳王萧锵、庐陵王萧子卿等皇族二三十人几乎全都杀了,其中最小的不过六七岁而已。之所以说这些,就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南齐朝政混乱、互相屠杀到了什么地步。

当时,有一帮人拉拢谢朓造反,谢朓不答应,还把这件事情讲了出去。别人当然就很恨他,设法把他弄到了监狱里,谢朓最终死在了里面。

谢朓的这一死去,后果很严重。在他之后的一百年,几乎整个公元6世纪,中国再也没有出过一个一流的诗人。大家也许都想象不到,在唐朝之前居然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是诗的低谷,诗歌会那么差劲。

那么,当时的诗歌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了呢?为什么谢朓之后这么长的时间,一流的诗人就诞生不了呢?我们下一课再聊。小作业:李白有一首怀念谢朓的诗,特别美,叫做《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请同学们找到它,朗读一遍。第五课“美文”这东西,一千多年前也流行过知识点:了解“宫体诗”,学习“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谢朓去世后,当时的诗歌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了呢?难道当时有一种厉害的传染病,把诗人都给染上了?还是出现了杀手,把诗人们都杀了?还是因为当时写诗的稿费太低,诗人都不赚钱,大家都跑去做手机贴膜之类,不写诗了?

都不是的。

当时中国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一堆“乱哄哄”的统称北朝,南方一堆“乱哄哄”的统称南朝。北朝的诗歌比较落后,没什么可说的,主要的诗人都在南朝。我们之前说的谢朓,大山水诗人,就是南朝人。

南朝的诗歌,写着写着,路子给写“歪”了。尤其是谢朓死了之后,好的山水诗写不出来了,大家专门爱写一些讲宫廷生活的软绵绵的诗,一般叫做“宫体诗”。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以后会经常讲到。宫体诗,形式很工巧,词语也很精致,珠光宝气。都是一些什么人在写这类诗呢?比如做皇帝的人,做太子的人,做大官的人。

这样的诗很好吗?一般都认为不好。不是说你是太子、是大官,你写的诗就一定好,没有这回事。那为什么不好呢?有很多原因。我们讲两点主要的:

第一是写的东西太单调。

宫体诗主要都是写宫廷里的生活,吃喝玩乐,花花草草,唱歌跳舞之类,很单调,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讲一个题材做例子:女性,大家就知道它有多么单调了。

宫体诗人经常写女性,但写来写去,描写最多的只是一种女性,就是宫里面唱歌跳舞的宫女。当然,有时候他们也写一些别的女性,比如采莲的民间姑娘,或者是一些军人的妻子之类,叫“征人妇”,但是总体上数量很少。写得最多、最主要的只有宫廷里的宫女。

怎么写的呢?例如有一个宫廷派诗人,叫梁元帝萧绎(yì),一听名字我们就知道是一个帝王。他在宫里听歌女唱歌,写下了这么几句诗:咏歌诗南朝·萧绎汗轻红粉湿,坐久翠眉愁。传声入钟磬(qìng),余转杂箜篌(kōng hóu)。

他写这个歌女微微出汗,打湿了脂粉,所以叫“汗轻红粉湿”。她久久地端坐着,双眉含着愁,所以叫“坐久翠眉愁”。诗人还说,歌女们的歌声很婉转,很动听,与那些钟、磬、箜篌等声音融合在一起(箜篌、钟、磬这些都是当时的乐器)。

这就是典型的宫体诗。像“红粉”“翠眉”之类的艳丽词语,在宫体诗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当时的王公贵族就喜欢写这样的诗,津津乐道于这样的话题。

但是世上的女性只有这一种吗?当然不是!女性的身份、年龄、性格、职业有千千万万种,可我们的诗人一百年里基本只写一种女孩子,这当然不正常。

对比一下后来的唐诗,大家就明白了,唐诗里写了多少种女性?可以说是姿态各异,万紫千红。

比如,“慈母手中线”,这写的是什么女性?是母亲。比如杜甫写的隐居在山里的女性,“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她在山谷里自己生活,自己修补房子,是一个很独立、很坚强的女性。还有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每天做手工针线活,“为他人作嫁衣裳”;还有流浪江湖的女性,给人弹琵琶,“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舞剑的女性公孙大娘,有一手精湛的剑术……每一个女性,都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心事、自己的风采。

所以说对比一下你就懂了:为什么后来的唐诗了不起。

第二点,宫体诗它不但单调,还缺少真情实感。

人都是有情感的,有悲伤,有愤怒,有欢喜,有惆怅。可是宫体诗缺少这种丰富的情感。比如梁元帝萧绎,他说别人“坐久翠眉愁”,他是为了写愁而写愁,他真的关心那一个女孩子在愁什么吗?并不关心。他只是需要一个女孩子坐在那里愁,摆个pose而已。

大家记住,我们写作文也一样,没有真情实感是大忌。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写作文一开头是:“今天天气晴朗,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啊,我爱祖国的蓝天。”

好吗?不好。不好是不是因为没有用成语?没有用漂亮的词?不是的,而是没有真情实感,导致这是一句假大空的话,不是你真心的情感,是你为了写作文凑出来的话。

它反而不如:“今天天气真坏,又不能踢球了!”这是你的真情实感,是真心话。这样反而更好,更生动。我们看唐诗里怎么写女性的情感的。有一个诗人叫金昌绪,他有一首诗叫《春怨》: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诗里的女主人公要“打起黄莺儿”,要把黄莺赶跑,因为黄莺要叫,吵得她不能做梦,不能在梦里去辽西。她的丈夫在那里打仗,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做梦都想去辽西和他团聚。

多么质朴,多么简单,但却又多么巧妙,多么深情啊。回头看宫体诗,“坐久翠眉愁”,显得多么空洞啊。

不禁想起我自己以前上中学的时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时兴一种文章,叫“美文”。这种文章用词很华丽,每一句都写得像诗一样,但是没有什么意思。这种美文某些方面就很像宫体诗,用了很多很华丽的词藻,但却不是真心话,很空洞。

我们小时候也觉得美文好,有的同学还拿小本本抄。可是现在一看,这些文章并不好。开玩笑说,只要做一个电脑软件,事先准备一些词输入进去,什么青春、欢唱、憔悴等,电脑软件自动就能生成这样的文章来。

在中国,谢朓死了之后,整个公元六世纪,诗歌江湖上就是被这样的“美文”充斥着,大家都在写这样空洞、单调的诗。

那么到什么时候才会有一种更好的诗,才会有一批更出色的诗人出现呢?历史还在等待。

好了,在这一课里,我们讲到了一个人——梁元帝萧绎。他写了一些很珠光宝气、很艳丽,但却没有什么内容、很空洞的宫体诗,结果没有成大诗人。

别看他写诗没有出名,干别的事却干出名了。这个萧绎干了一件大大的坏事,给我们中华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他也因此臭名远扬。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下一课接着说这个故事。小作业:把《春怨》这首诗熟读,试试能不能背下来。第六课写不好诗就算了,你还烧书知识点:了解“江陵焚书”这一历史事件,学会更加尊重、善待书籍

谢朓去世之后,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不但诗歌写得不好,还发生了一桩糟心的事件,连最宝贵的图书也被烧了。这就是著名的“江陵焚书”事件,我把它叫做“皇家图书馆纵火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555年,有个家伙放了一把火,一次性烧掉了当时几乎是流传于世的一半的书籍,而且是精品书籍。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干这坏事的居然还是一个号称爱写诗、爱读书的诗人皇帝。这个放火的皇帝,名字叫萧绎,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梁代的第三个皇帝。“绎”字是“推理演绎”的“绎”,记住它是绞丝旁的。这个皇帝还有很多兄弟,都是用绞丝旁的字取名的,比如萧统、萧纲、萧综、萧绩等,一家子都是绞丝旁。

大家可能对萧绎不熟悉,但多半知道一个成语“徐娘半老”。这位徐娘叫徐昭佩,就是萧绎的夫人。“徐娘半老”是形容女士年纪不小了,但依然很美丽,有风韵。萧绎就是徐娘的先生了。

这个绞丝旁的一家人,说起来其实挺有文化的。萧绎和他哥哥萧统、萧纲以及他们的老爸萧衍,历史上合称“四萧”,在写诗方面都有点名气。萧绎本人就流传下来一百多首诗。这个量很大了,后来李世民疯狂写诗,也不过传下来近一百首。

萧绎这个皇帝不但喜欢写诗,还喜欢读书,学习起来也蛮拼。根据史书记载,他小时候害眼病,一只眼睛失明,但还是用另一只眼睛博览群书,五六岁就能背诵经典书籍,长大后不但爱写诗、能写书、会画画,还热心于图书收藏。他手上的梁朝的“皇家图书馆”里一共有十四万卷的藏书。

本来,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有才皇帝,即便当不了史上最牛的诗人,也有机会成为史上最牛的图书馆馆长吧!我们都会敬佩他。可是,他却干下了一件大坏事,给我们中国的文化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大损失。

话说公元555年,萧绎才当了三年多皇帝,就遭遇了强敌入侵,北方西魏的大军打来了,把梁朝的都城江陵团团围住。

事情到了这一步应该怪谁呢?怪你皇帝自己对不对?你是一国之君,打了败仗你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萧绎很有意思,他的大脑与众不同,不去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莫名其妙地怪谁呢?怪书本!他说是书害了他。

根据后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江陵城破的时候,萧绎气鼓鼓地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意思是:我读了这么多书却仍然要亡国,岂不是书害了我吗?所以要烧掉它们!他命令一个叫高善宝的手下,放了一把大火,将整个皇家图书馆的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烧了!不知道十四万卷书堆起来有多高,恐怕一天一夜都烧不完吧。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十四万卷书,来得有多么不容易。我简单给大家讲一下这些书是怎么来的。

早在汉代的时候,国家存有一批书,据说有三万三千多卷。后来国家动荡,发生了董卓作乱。如果我们喜欢《三国演义》就会知道这个人,一个很坏的大胖子。

他的士兵在宫殿里抢东西,毁坏书籍。当时很多的书是用绢帛(bó)写的,士兵便拿来当作帐子、当包袱,破坏了很多书。再加上连年打仗,这些书基本都毁坏、丢失了。

到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父子开始慢慢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魏国之后是晋国,又从一些地方搜集图书,比如从河南的古墓中发掘出来一批古书,据说共有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好不容易又有一点书了。

不久,国家又发生战争,首都洛阳又变成一片废墟。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太不容易了,好不容易安定几年,又开始动乱。这些图书又被抢的抢,毁坏的毁坏,荡然无存了。

接着,中国的南方建立了东晋朝廷,又陆续开始找书,只剩下多少呢?三千卷。

之后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东晋、宋、齐、梁等朝代,南方安定了一段时间,打仗少了,积攒下来的书又开始慢慢增多。到了梁代,图书终于重新达到了几万卷的规模,直到我们今天说的这个皇帝——梁元帝萧绎的时代。

他在江陵本来就有七万卷藏书。后来,他又把在建康的七万卷藏书运到江陵,加起来一共达到了十四万卷,使梁朝的“皇家图书馆”前所未有地充实。

这十四万卷书,可以说每一卷都很珍贵。可是萧绎一怒之下把它们全部烧掉了。在那个年代没有印刷术,所有的书基本都要靠手工抄写,根本没法像现在这样很方便地复印、拷贝、转换电子版,一烧掉就彻底没有了。作者们毕生的心血结晶,千百年的文化传承,都在火中化为灰烬。

萧绎这个坏皇帝也没有好下场,他烧完书后,拍了拍身上的灰,当了俘虏,没多久就被敌人杀了。

烧书,毁坏书本,是我们历史上一些皇帝的臭毛病。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好几次大的毁书事件,有些是因为战乱时被破坏,有些则是皇帝残暴昏庸,下令烧书。比如秦始皇就“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书籍,只留下一些农业、医药、占卜的书和秦朝自己编的历史书。

唐代的李贺写了首诗叫《白虎行》,把秦始皇比作凶残的大老虎:“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玦(jué)惟将军……”全诗比较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原文来看。

事实上,烧书能够帮坏皇帝维护统治吗?根本不能。秦始皇烧了书,可是秦朝存在短短十四年就覆灭了。

给大家讲这个“江陵焚书”的故事,是希望大家记住这把火,记住萧绎这样的坏皇帝。

烧书,是一种犯罪。记得小时候家长就告诉我,绝对不能撕书,你把玩具搞坏了都不怪你,就是不能撕书。没有任何理由给烧书来辩护。

今后如果有人对你说“谁毁坏书籍也是不得已”,可不要听他们的。用烧书来阻挡文明,是可笑的。文明是挡不住的。就像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一本被烧掉的书都照亮了这个世界。”破坏文化的人,终究是得不到民心的。

好了,讲完了焚书的故事,我们再回到诗歌。这些丢掉了书的诗人们,面对这么不利的条件,该怎么办呢?他们怎么重新写出一流的好诗呢?我们下一课接着讲。小作业:唐朝诗人章碣有一首诗《焚书坑》,就是写秦始皇烧书的,请同学们查一查,读一读,猜猜它是什么意思。第七课李白杜甫们的教科书,已经悄悄地编好了知识点:了解“昭明太子”萧统,以及他编的《文选》

梁元帝萧绎放了一把火,烧了十几万卷藏书,成了千古罪人。大家可能觉得那个时代简直一塌糊涂,诗写得不好,还出些烧书的疯子。但其实在那一段时间也不是一点好东西都没有。接下来就讲一件那个时代完成的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话说,疯子皇帝、烧书狂萧绎有一个大哥。萧绎自己虽然不争气,但是这个大哥很出色,对中国文化做过一个很大的贡献——主持编写过一部了不得的书。

后来,唐代的无数诗人都拿着这本书当写诗的教材,连李白和杜甫的书桌上也都有过它的位置。这部了不起的书叫做《文选》。

上节课讲过,萧绎兄弟几个的名字都是绞丝旁,这位大哥也一样,单名一个“传统”的“统”字,叫做萧统。萧统出生于公元501年,那时他爸爸萧衍已经三十八岁了,岁数不小了才得了这第一个儿子,高兴得不得了。很快,萧统才两岁的时候,老爸就把他立为太子。

在过去,当太子是不需要资格考试的,一般来说只要你是皇帝的大儿子就行了。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平庸甚至痴呆的太子,像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类。

可萧统不一样,他还真是太子界的一股清流,简直可以评“三好太子”:

第一是对父母好,据说他母亲病重期间,他很尽心地服侍,哀伤不已,把自己累得瘦成了一道闪电。

第二是对老百姓好,处理罪犯的时候比较宽大,在灾荒年还救济穷人。

第三是学习好,五岁的时候就把“四书五经”中的“五经”给读遍了。后来他也一直很爱学习。

萧统的学习好,离不开老爸——梁武帝萧衍的一番苦心。萧衍本人年轻时就是文学青年,参加过当年一个诗人组合,叫做“竟陵八友”。

老爸很关心萧统的学习,专门组建了一个十多人的教学班子,搞来十几个著名的老师和伴读,阵容很强大,比如有举国闻名的文史学家沈约,又有之前“竟陵八友”中的诗人陆倕(chuí)等,和太子一起读书。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相当于今天把国内的大学,以及文化部、教育部名气最响的教授、专家都拉过来当一个小孩子的家教。再加上萧统自己又很聪明,所以学习一直都很好。大家都觉得他要是当了皇帝,多半是个好皇帝。

可惜的是,这位“三好太子”寿命不长,三十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真是梁朝的一大损失。如果萧统当了皇帝,就没有弟弟萧绎什么事了,也就不会发生疯子皇帝“江陵烧书”的事件了。

萧统虽然早死了,但他在短暂的三十年人生里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率领一班文人编了一部书,主要内容就是把过去的诗歌、文章中最好的都给挑选出来,分门别类编在一起,名叫《文选》。《文选》这个名字,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普通?其实编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梁朝的年号还真就叫做“普通”。当然这个“普通”不是“平常”的意思,而是要拆开来解释,是“广大、通达”的意思。《文选》名字很普通,但内容却一点不普通。为什么呢?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是一部很厚的书。你可别笑,厚是有意义的,说明它收录的诗歌、文章数量大。《文选》收录了从周朝直到梁朝之前一百三十多位作者的七百多篇诗文。

编书的人必须把之前的文章、诗歌都精读过,百里挑一,才能选出那些最好的,分门别类编成书。所以说,这一部书的内容相当充实、完备,这是第一个不普通的地方。

第二个“不普通”,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总集子。

大家注意,《文选》之前,也有过不少类似的集子,但那并不是纯的文学作品集。它们里面收的很多东西,除了诗词歌赋,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杂七杂八”的文字,比如记载历史的、制定法规的、教你种田打鱼的……这些并不能算“文学”,这些书也就不是纯的文学集子。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诗歌、散文、小说等等是文学,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们文学的美。而像会议记录、交通法规、“种花指南”等不算文学。比如《小学生守则》,这个算文学吗?当然不算。

但是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清楚的,古人理解这个概念花了很长时间。像曹丕、刘勰(xié)等大诗人、大专家都对这个做了研究探讨。“文学”的概念慢慢变得清楚起来,真应当感谢萧统的《文选》。

第三个“不普通”,在于它选作品的眼光好,所选的文章、诗歌,作品质量都属上乘。萧统的审美眼光是很了不起的,完全对得起他老爸给找的那么多老师。

他选诗选文,别的不看,就看两个字:典丽。就是说诗文既要典雅,又要有美感。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气的审美观,绝对不是洗剪吹,绝对不low。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当时梁朝人的审美眼光不太好,都喜欢软绵绵的宫体诗,但《文选》却不一样,照样收录了其他很多类型的好诗,比如阮籍的咏怀诗、鲍照的乐府诗、谢灵运的山水诗……所以,当这本高质量的书“出版”后,立刻就火了,很快流传开来,在当时的“图书市场畅销榜”上一火就是几百年。

在唐朝,《文选》那是相当的红,好多人都在专门研究它。当时研究《文选》成了一门学问,叫“选学”,就跟后来研究《红楼梦》的叫“红学”一样。这可能是萧统在世时都没想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都是中国诗人桌子上最重要的教科书。李白、杜甫都是啃着这本书长大的。如果没有《文选》,李白、杜甫会不会产生,都是一个问题。

比如李白,就从《文选》中收录的谢朓的山水诗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杜甫年轻时也是熟读《文选》,不但自己学,还让孩子学。他给儿子写的祝贺生日的诗里,都不忘提醒儿子:希望你学好《文选》里的诗歌作文。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还记载过一句俗话,叫“《文选》烂,秀才半”,意思是把《文选》翻烂了,考秀才就有一半希望了。想想现在哪本语文教材或作文选能有这般风光?《文选》的编者——太子萧统,去世以后谥(shì)号叫“昭明”,所以他也被人称为“昭明太子”,《文选》也被后世称作《昭明文选》。

让我们记住昭明太子萧统。他用短暂的一生,用毕生的学问,在唐朝到来之前,就把一本重量级的教材准备好了。后来唐朝的那些诗人们,他们将会打开这本书,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小作业:去图书馆、书店找一本《文选》,如果没有,网上找图也行,看看到底有多厚。第八课杨广:本来我有机会红的知识点:了解个性诗人隋炀帝杨广的诗歌

在前面的课里我们说了,在南北朝的时候,很多年里中国都没有出过一个一流的诗人。大部分的诗人都在写一些表面上很精致,但是也很无聊、很空洞的诗,叫宫体诗。换句话说,当时的诗有“毒”,而且毒了接近一百年。后来,分裂、乱哄哄的南北朝慢慢走向统一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王朝——隋朝。

在诗歌上,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这样的诗不好,有“毒”,要安“杀毒软件”。于是,当时中国诗坛上前赴后继,先后涌现出了很多人,努力地写诗,想要“杀毒”,改变风气。接下来,我们就要介绍几支“杀毒”的队伍,看看他们能不能让我们的诗歌走出低谷,走向繁荣。

首先第一支出场的代表队,就是大隋朝代表队。

他们的头号选手叫做杨广,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隋炀(yáng)帝。他的口号是:朕是天才。其实,在这支代表队里,第一个提出要给当时的文风杀毒的,还不是杨广,而是他的老爸——隋文帝杨坚。

杨坚在刚刚建立隋朝,当了皇帝不久,对于当时文风的浮华、空洞就看不下去了。他觉得国家都已经统一了,新的时代都已经来临了,你们还这样写东西,这怎么行呢?

于是他大手一挥,下命令“给我杀毒”!杨坚还专门发了文件,要求“斫(zhuó)雕为朴”,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东西不要搞雕龙画凤,要朴实,统统不准用太空洞、太艳丽的词语。

不过,杨坚虽然发了文件,但他基本上是个粗人,不太会写诗,史书上说他“素无学术”,也就是没文化。这支大隋朝代表队里,真正扛起写诗大旗的,还是他的宝贝儿子——隋炀帝杨广。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隋炀帝历史上名声不好。中国历史的“昏君榜”上要是按照知名度排行的话,隋炀帝可以进前三名。

这个皇帝,平生最喜欢干的有三件事:

第一,喜欢打仗。

比如打高句丽。他看高句丽不顺眼,就亲率大军直接打到朝鲜半岛上去。而且,他是重要的事情做三遍,打高句丽打了三次,还都没打赢。

第二,喜欢搞大工程。

比如挖运河、修长城、盖宫殿,拼命拉动GDP。他这样接连上马大工程,也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隋炀帝被认为是“昏君”,主要是因为这两件事。

那么第三件呢,就是喜欢写诗了。

大家可能会说,一个大昏君,还能写出好诗来?可是你别说,杨广的诗有的还写得真不错。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话说,后来宋词里有句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一句出自大词人秦观的《满庭芳》,是千古名句。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个名句是模仿的,是Copy的。Copy谁的呢?就是隋炀帝杨广。杨广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野望隋朝·杨广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就是秦观词的出处。“寒鸦飞数点”,指的是在苍茫的天空上,几只乌鸦在盘旋飞舞。诗里面说的是“数点”,用词很精彩,形容乌鸦飞得很高、很远,很形象。我甚至觉得,后来秦观的“寒鸦万点”,不如杨广的“寒鸦数点”有韵味。

下一句“流水绕孤村”,就是说:蜿蜒的河流犹如一只温柔的手臂,绕住了小小的村庄。大家想象一下,河水缓缓流淌,村里炊烟袅袅,是不是一幅特别宁静、美丽的画面?

杨广这首诗,和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很不一样,一点都不艳丽,没有珠光宝气,而是有一种安静、清新的美。

杨广还有个特点:喜欢写打仗的诗,仗打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在北方的云中,他走进突厥可汗的帐篷,写下:“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西征到了渭(wèi)源,他就写下:“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到了河西走廊,他又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饮马长城窟行》,我们之后会讲到这首诗。

还有榆林、五原、张掖(yè)、雁门……他完全可以说:大隋边境上哪个地方我没去过。我们现在手机里都有一个微信足迹,如果皇帝也有“微信足迹”显示的话,杨广的步数肯定排在前面。

他的这些诗,虽然不很精致,艺术上不是很完善,但可以说跳出了当时宫体诗人艳情的老路,里面有一种宏阔的感觉,有一种浩大的气魄在。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隋炀帝确实走的地方多,看到的风光、景物多,感触比较真实,写出来就不空洞。

除了上面说的雄壮的边关诗、行军打仗的诗,杨广写很美丽、空灵的诗,也很不错。我们就来看一首小诗《春江花月夜》,有这么几句: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什么是“流波将月去”?月亮是在天上,波浪怎么能够把月亮带走呢?那是因为诗人看到的月亮是倒影,映在奔流的江水中,所以说流波将月去。

同样地,大江中波光粼粼,就好像满天的星斗都洒在了江水里,所以叫“潮水带星来”。诗写得一点都不油腻,而是晶莹剔透,很有想象力。这个人真是有一颗诗人的心,比之前那些诗人们写的宫体诗确实是高了一筹。

你能想象这是我们心目中,那个残暴、昏庸的坏皇帝写出来的诗吗?

杨广对自己的天才也是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的诗就是好,自己就该红。史书上记载,说他“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就是说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

他还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以为我杨广是投胎投得好,才当上皇帝吗?错了!就算我和大臣们比拼文采,我也该当皇帝!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杨广这么拼,又这么自信,那么他的诗红了吗?答案是没有。他差一点就红了,可最后还是没有。

杨广这个人有一些毛病。比如嫉妒,见不得别人的诗比他好。表面上他也好像很求贤若渴,还说过有名的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但事实上,他很容易嫉妒,据说只要谁的诗好,超过了他,他就把人家杀了。

据说有一个叫薛道衡的诗人,就被杨广所杀,说是因为薛道衡有一句诗,叫做“空梁落燕泥”,抢了杨广的风头。杀了薛道衡,杨广还酸溜溜地念叨着:“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意思是:“小薛啊,你现在还能不能写‘空梁落燕泥’了呀?”

在那之后不久,又有个不长眼的诗人叫王胄(zhòu),不老老实实地为杨广的诗点赞,反而自己也写诗,写了一句很漂亮的诗:“庭草无人随意绿”。自然,这个王胄也活不到下一集,杨广也把他杀了,还喃喃自语:“庭草无人随意绿,就是这货的句子吧?你现在还能写吗?”有点变态。

更要命的是,杨广当皇帝,没有把国家治理好。杨广频繁地打仗,搞大工程,把民众折腾得过分了。当时隋朝刚刚安定下来,还没有打仗、不停搞大工程的条件。杨广一折腾,老百姓起来造反,他的大臣也造反,隋朝到他的手上就灭亡了。他的结果很凄凉,在扬州被一群造反的手下给勒死了。

一句话,他是一个不错的诗人,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他的诗才。所以后世曾有人写诗感慨隋炀帝,说: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好了,铁血黑心、邪魅狂狷(juàn)的杨广,终于没能活到下一集。他的这一支代表队没有赢得最后的胜利,成为振兴诗歌的领军队伍。那么下一支代表队是谁呢?是什么牛人带队的呢?我们下一课再聊。小作业:杨广的老爸隋文帝,没什么文化,不大会写诗。但历史记载他留下来的一首作品,居然还挺有意思。大家熟读几遍,了解它的意思:红颜讵(jù)几,玉貌须臾(yú)。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第九课终于来了,从《饮马长城窟行》开始知识点:学习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比较李世民、杨广、陈后主三个人的诗歌风格

在隋朝,铁血黑心、邪魅狂狷的皇帝杨广想当诗歌领袖。可惜他没把国家治理好,自己也很快被人给推翻了,没能活到下一集。他的“大隋诗歌代表队”也失败了,没能成为我们期待的诗歌梦之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接下来,我们要请下一支代表队出场了。

这一支队伍,鲜衣怒马,斗志昂扬,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的名字叫做“大唐贞观代表队”。队伍里人才济济,很多都是家喻户晓的著名选手,比如魏徵(zhēng)、虞世南、上官仪……

这支队伍,领头的人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他骑着高头大马,英姿焕发,浑身充满了朝气,背后立着一面大旗,叫做“秦王”。之前我们说了,杨广的队伍的口号是“我是天才”。而这一支秦王的代表队,口号是四个字:“我很努力”。

这位年轻的领袖,向天下发出了声音:诗歌的盛世,杨广不行,就让孤王来领导吧!那么这个秦王是谁呢?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我把当时的形势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李世民的爸爸刚刚当了皇帝,建立了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正在南征北战。那时候唐朝还没有统一全国,和他李家争天下的势力还很多。可是,李世民在打仗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一件事,就是写诗。

这一年,他带着大军,出了山西龙门关去打仗。当时天气很寒冷,放眼望去,河水已经结冰,群山上带着雪,一片苍凉。李世民望着眼前的雄壮景色,心潮澎湃。诗人写诗都要先心潮澎湃一下。他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叫做《饮马长城窟行》。

记住,我们之前说的诗人,谢朓、杨广,他们的诗都不是唐诗。而今天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可以算是一首正儿八经的唐诗了。说了这么久的唐诗,唐诗终于来了。

这首诗的题目《饮马长城窟行》,来历很大,可以说是一个传奇。“饮马长城窟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牵着马,让马在长城边的水窟里喝水。这个题目不是李世民发明的,是个非常古老的题目,几百年前的汉代就有人写了,而且还写得特别好。

那个时候,汉朝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做乐府。这个机构有点像是专门的“音乐诗歌管理局”,它会把一些写得很好的民歌、音乐收集和保留下来。所以这一类诗后来就叫做“乐府诗”。就好像今天,你写诗写得好,惊动了宣传部、文化局,把你的诗收起来,差不多一个意思。而《饮马长城窟行》就是一个汉代乐府诗的题目。

话说,当年汉代人写这首诗,真是一个字——美。我们简单讲几句,来看一下到底有多美。尤其是女同学,一定会喜欢这首诗。

诗的开头叫:“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河边的小草青又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我的心也飞向了远方。大家会说:哎,我好像听过,琼瑶阿姨有本书的名字就叫《青青河边草》,是不是就是从这些古诗里来的?是的,这句话确实不是琼瑶阿姨自己发明的,就是从古诗里来的。

诗人说自己“绵绵思远道”,就是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接下来诗里说:“远道不可思,夙(sù)昔梦见之。”路太远,思念也没有用,只有做梦的时候能团聚。

她梦见丈夫回来了,夫妻团聚了,叫做:“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梦里好不容易团聚,可是一觉醒来,仍然不在一起,丈夫仍然在他乡,辗转不能相见。

女主人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得到丈夫的消息,知道他的归期,什么时候回来。终于,盼啊,等啊,送信的人来了。诗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远方终于来了客人,也就是丈夫托人捎信的使者,给我带来一对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发现鱼中有信。尺素书,很小的丝织品,就是信。“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女主人公激动、虔诚地长跪着读信。长跪,是古代一种很郑重、很认真的姿势。信上说的是什么呢?只简短地说了两层意思,短短两段话:“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先说让你多吃饭,然后说长相忆,就是我想你。

诗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结束了。让你加餐食,和你说会长相忆,很感人,很温馨,可是归期呢?信里说丈夫什么时候回来了吗?没有说。等待女主人的仍然只能是继续绵绵思远道,只能继续着无尽的长长孤独。

这首诗写得真是太好了。《饮马长城窟行》这个题目也成了经典,几百年以来都不停地有人写。每个人都想写出属于自己的《饮马长城窟行》,连后来一些大官、皇帝都写。到了隋朝、唐朝的时候,前前后后就有三个皇帝,都写了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简直像是比赛一样。

第一个皇帝,叫陈后主。

之前我们不是说过,中国一度分为南朝和北朝吗?他就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国君。他不理朝政,生活很奢靡,每天就喜欢喝酒、听音乐、看跳舞、写诗歌。他的《饮马长城窟行》也写得软绵绵。来看一下:征马入他乡,山花此夜光。离群嘶向影,因风屡动香。

为了让大家不那么累,我只引了前四句。你瞧,虽然写的也是行军打仗,但他写的却是花草、香气,写得很精致温柔。这是陈后主的特点,诗写得不错,却缺少霸气,不是一个适合治国、带兵的人。

果然,这个陈后主很快成了亡国之君。他的敌人从北方打过来,势如破竹地攻破了他的首都。陈后主慌忙躲到一口井里,结果仍被敌人抓住了。

这位打败他的人,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杨广也写过一首《饮马长城窟行》,我们来比较一下: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这里仍然只引了前四句。和陈后主比,杨广的作品没有那么精致,但是硬朗多了,霸气多了,多了一种孔武有力的气势。难怪杨广能把陈后主打败,大家写同一个题目,都能看出性格的不同。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杨广很快也成了亡国之君。隋朝又被唐朝取代了,另一个牛人又取代了杨广,成了新的统治者。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李世民。

在杨广写出《饮马长城窟行》后几年,李世民也交卷了,他也写出了自己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和前两位又不一样,可以说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有一种新的面貌在里面。我们好像看见,一个大牛人正带着部队,在冰天雪地里前进,进行着一个新的、伟大的事业。

短短几十年间,同一个题目,三个帝王写三首《饮马长城窟行》,味道完全不一样。所以说诗歌这个东西,你能读出来诗人的性格,能读出来历史的风云,读出来时局的变迁。

此时此刻,李世民带领着他的队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登上了诗歌的舞台。

他要在事业上超过陈后主、杨广,我们信了。但是他要在文学上超越杨广,要当诗坛的领袖,李世民行吗?他的这一支大唐贞观代表队又行吗?我们下一课接着讲。小作业:找到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全文,熟读这首特别美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