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子小秘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2:37:4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家教子小秘方

专家教子小秘方试读:

内容提要

培养孩子学习,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相信还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从孩子学习的实践来看,能否学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学习上的主动权。而学会如何学习,则是获得主动权的根本所在。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一位社会学家曾多次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十分重视观察导师怎样活动,怎样思考,怎样对待事物,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

第一章 教子从学习开始

培养孩子学习,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相信还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针对孩子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相信会给父母们一个指导性的帮助。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确认知识重要性。怎样让孩子能有较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规律,做到事半功倍呢?

1.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所谓学习规划,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订的步骤、方法。学习规划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综合考虑这四方面,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学习规划应当依人而异,依内容而定。大体上有三种类型:(1)长远规划,即四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规划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和主攻方向。例如,一个高中生可以考虑自己想上哪所大不;一个大学生考虑自己毕业后考取哪方面的研究生,或毕业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或在哪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当确定了主攻目标以后,应该提出具体目标,在多长时间里,通过什么步骤、方法去实现它。在这里时间和指标是规划的决定因素,方式、内容、进度、方法,全由时间和指标来统筹。(2)近期或短期的学习规划

这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分计划或具体计划,即以有限的时间,实现有限的目标,按学习内容顺序,排列阶段性的学习进度,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要求规划明确、具体、周密。这样的计划,按时间长短和不同要求,可分出许多层次。一年安排:安排一年内的学习内容、指标、进度。以后依次有学期安排、季度安排、月安排、周安排、日安排。各个层次是有机的整体,每一低层次都是为高层次服务的,各层次计划的逐步实现,就是学习总目标的逐渐完成。这里,要特别重视短期规划,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都要通过短期规划来落实。(3)专题学习规划

这是为了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术,或解决某个专门问题的学习规划。如中学生参加某个科学小组而制订的学习规划,大学生为研究某一个专题而制订的学习规划。要读什么书,参阅哪些资料,达到什么水平,学习时间多长等等,都应当根据专题的性质和需要来考虑。

为了保证学习规划的更好落实,必须注意计划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太低。订得太高,尽了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或根本不能达到,容易失去前进的信心;订得太低,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实现,也就失去了规划的目的。因此,规划指标应订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程度上。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切合实际。这里的“实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是指每个阶段,究竟能够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能够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时间的实际,指在每个阶段,除去吃饭、睡眠、娱乐、休息、锻炼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学习;个人学习水平的实际;教学进度的实际,个人规划不能脱离老师教学的进度。

2.掌握学习的方法

怎样让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探索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已成为广大辐家长迫切的愿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样都是从事学习,有的人硕果累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的人则无所作为,被抛入新的文盲行列。这里学习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孩子学习的实践来看,能否学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学习上的主动权。而学会如何学习,则是获得主动权的根本所在。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一位社会学家曾多次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十分重视观察导师怎样活动,怎样思考,怎样对待事物。他们一致认为,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无数科学家成长的道路充分说明了研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科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目前,广大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得的知识死板、思维不灵活、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等现象,这与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3.让孩子注重效率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重点是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要有效率感。所以,单单说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还不够,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延长生命的好办法,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

再打个比方:最先进的汽车每小时行驶300公里,一般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公里,如果它只满足于怎样“笨鸟先飞”,怎样延长劳动时间,就是研究上一万年也不行。同学们对“龟兔赛跑”的故事是非常熟识的了,但它只讲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另一方面还应研究兔子跑得快的方法,否则,那真的只有永远当乌龟了。

要赶超别人,非提高效率不可。那么,什么是学习效率呢?学习的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量的大小。我们用公式表示如下:

即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有效量单位时间。

在同学们周围,学习成绩优异者,当然与刻苦学习有关,但“用功”的学生未必学习成绩就好。有不少学生学习很用功,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很少参加文体活动,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但学习效果并不佳,原因何在?除了别的因素之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不高。一天写一篇作文和一周完成一篇作文,其效率就相差六倍。数十道列方程应用题,平时不紧不慢地做,怕是两天也完不成。可是在竞赛的特定情况下竭尽全力去做,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后者的学习效率就比前者的高。

由此可见,学习必须讲求效率。要讲求效率至少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二是单位时间内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学习活动就无法摆脱无效劳动的重压和延长学习时间所产生的疲劳。

综上所述,学习方法说到底是个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问题,方式,习惯不一样,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总括起来,好的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符合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教课特点的方法;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研究学习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例如,不同学科的学习程序、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做作业和应试的方法,科学支配时间的方法等等。

4.与孩子一起了解影响学习的因素

(1)观察影响学习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地通过感官认识客观对象的活动。人们要想获得知识,就不能没有观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敏锐的观察力是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必备的品质。观察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衡量一个人观察力的优劣,主要是看他能否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富于观察的科学家总是善于在全面考察被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捕捉被观察对象的那些不明显的特征,从而做出惊人的发现。而缺乏观察力的人,对所观察的事物则往往是浮光掠影,既不准确,又不深刻,甚至错误百出。

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①要创造观察的机会 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在校内进行的,可以对教师、同学进行观察,观察时不仅要把握他们的外部特征,还应该把握他们的内在特征,特别是把握他们值得学习的有益的东西,如他们良好的气质、潇洒的作风、优良的品德等。还可以到校外去开展观察活动,如参观动物园、天文馆、博物馆、展览会、工厂、农场等,注意捕捉那些动人心弦、引人注目的事情和那些表面看来虽然微小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具体材料,观察完毕以后,应该说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和各种特征。

②要注意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和不带着问题观察结果大不一样。带着问题观察伴随着积极的思考过程,其结果是能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的或部分的解剖,整理出有一定内容的观察报告,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而无目的地观察其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

③在观察中要注意讲究方法,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观察能力 直观是提高观察能力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直观一般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实物直观,是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参观等方式。其特点是生动性与真实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模象直观,是指观察模型、仪器、图片、图表等。其特点是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理解知识的内容。

言语直观,指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事物作形象的描述,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言语直观的优点是可以摆脱时空、设备与条件的限制,对事物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在直观中,要注意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无目的无计划的观察收不到好的观察效果。可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可以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去观察,以全面把握事物,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无论哪种观察方式,细致、认真、全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成功的经验已经证实:专注精神是孩子治学的法宝。无论学习、研究什么,你必须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否则将一事无成。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维护者。注意的基本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这包括从各种感觉信息中选择少量重要的信息,进行知觉加工,然后选择某些信息保存在记忆中;在必要的时候,从记忆中有选择地提取某些信息,对环境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注意的力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的信息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切智力活动都无法进行。

5.培养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必须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几方面下功夫。所谓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在较长时间内充分指向而且集中在同一对象上。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指向和集中在与当前从事的活动无关的事物上。(1)要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养成注意的习惯

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多样化

③调节身体的疲劳度

④了解活动的结果和意义

所谓注意的分配,是指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这都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完成较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缺乏一的注意分配能力,是难以搞好学习和工作的。

青少年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能力的时期,注意的稳定、转移的分配等注意品质,对搞好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注意力,必须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

●要认真读书

●要敢于和善于设疑

●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住知识的内部的本质性联系

●要以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与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的,表现为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缺乏自信心等情况;一个是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学科知识的难度,客观条件的变化与干扰等。在这两种情况下,都特别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真正坚强的意志,表现为目的明确、措施有力、行动坚决。而能否克服困难,则是意志是否坚强的主要标志。

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和搞好学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凭借着意志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正是凭借着意志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习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科学高峰的攀登也非轻而易举,其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如果缺乏意志,或意志薄弱,那么,就永远不会有良好的成绩。(2)集中注意力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讲过一则“学弈”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不事无成。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如同人们常说的,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是无法照射进来的。

●尽快学习法

上课预备铃响过后,要立刻停止课间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预习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心里就有了底。老师一讲课,你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效果。

小孩从牙牙学语起,就要听父母说话和讲故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年的时间,主要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参加工作以后,人们也要经常听各种报告和谈话。由此可见,听讲能力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听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说,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讲能力。

听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理解语言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重点的能力 即听完老师的讲课,能抓住中心,清晰地归纳出要点。

●判断正误的能力 在听讲时,能辨别讲话内容的正确与错误。

请尝试:某个同学在朗读课文时,你不依靠眼睛看,而是依靠耳朵听,判断哪些地方的感情读出来了,哪些地方的感情没有读出来;哪些句子的停顿读对了,哪些地方读成了破句;还有哪些字读错了,哪些词语遗漏或添加了。

或者如:当某个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你除了能辨别他回答的正误,还能找出哪些是自己所不及,应该学习的;哪些还答得不完整,是需要补充的。

●感受语言的能力 我们在听讲时。不能仅限于言词本身,而应该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给自己插上联想的翅膀,这样,感受就会不断加深,听讲的能力也就会逐日提高。

6.帮孩子计划学习时间

(1)有效利用时用法

时间不像别的物品,可以制造、购买、贮存。但是,有三种方法可以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一,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孩子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其二,充分利用以往被浪费或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小块时间,这样孩子便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几乎等于得到了第二个生命;其三,通过自我控制,孩子能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如何杜绝浪费时间的问题。在生活中,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也很严重。正像有一首歌中唱的:总是要等到放学以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前,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聊天,没有节制的玩,无目的的东张西望,无目的的瞎看书,被路过的同学分散了精力,做白日梦,写或看不必要的东西,整理头发或服装等。在家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做白日梦;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心神不定;找东西;不时喝茶或上厕所;写日记、写信、看信;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被电视机、收音机的节目分了心;被别人的活动分了心;淘气;打打吨,小睡一会儿。

这些都是时间的“杀手”,白白地抢走了孩子的时间,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下决心杜绝这种浪费。(2)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也许看过许多提高学习时间利用率的书,但可能不知道孩子一天学习多少小时为好,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还有,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学习效果最好?这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①学习时间的标准

要确切地说出学习时间的标准是很困难的,因为学习效率并不是靠时间而是靠方法来决定的。一个有好方法的人可能花很短的时间学习,而效果要比有些整天坐在桌前学习的人好得多。而且一个人的身体情况、学习能力、将来的志愿等都会影响学习时间的长短。据调查,现在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时间,小学生平均为一个小时多一些,初中生为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高中学生为三个半小时以上。各毕业班学生的家庭学习时间就相对地更长一些。当然这也有个人差异、学校差异。

②学习的最佳时间

应该在一天中大脑最活跃的时候学习。专家研究表明:一天之中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候是刚睡醒以后3~4小时左右,也就是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这是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要背要记要理解,其效果都非常好。另外,下午2~3点是另一个高峰,这段时间,理解材料的效果最好。这两段时间恰是学校上课时间,因此,也可以说,学校上课时间就是最佳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来说,晚上8~9点是学习的又一个黄金时间,这时人的大脑非常清楚,用来复习一天所学,预习新课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惜的是,许多同学这一时间正好在看电视,把精力最好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影响学习的环境,除了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学习的物理环境。所谓学习的物理环境,就是学生所在地区、校舍、学习室、气候等环境。对孩子来说,自然环境是不可改变的,靠孩子个人要改变学校的条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家里的学习室,也就是“书房”,却是孩子施展“管理才能”的好场所。本讲我们要讨论学习环境的管理。

7.让孩子克服外界干扰的方法

噪音是城市的一大公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常常为噪音的干扰所苦恼。科学告诉我们,噪音不仅影响人的睡眠和工作,还会使人情绪烦躁,对于需要作出思维判断的学习,噪音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因此,学习时应寻找安静的地方。如果在短时间内,学习环境周围出现噪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排除噪音干扰:

①可出声地朗读,以帮助集中精力。

②可学习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科目。

③做一些机械、简单的事情,如抄写等。

关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如果详细讨论还有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注意上述四方面。这些物质环境因素对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家吩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注意三个主要方面:如何选用参考书,如何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如何利用图书馆。

8.巧选参考书

对于参考书,孩子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为补充教材的不足而编写的,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助手”。有人曾把教材比做人体的骨骼,而参考书则是人之血肉。然而,现在社会上发行的学习参考书多如牛毛,约占每年图书发行的30-40%,家长就必须恰当选用孩子的“助手”了。

①学习参考书的选择

书店里排排摆放的参考书,哪些是比较合适的呢?下面几点也许能帮孩子作出明智的选择:

对各科、各单元的要点叙述清楚、易于理解的。

一般教材写得都很简明,但难免流于单调、平谈,没有重点,而参考书则可以清晰地列出所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对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有特殊的作用。参考书中有特殊字体标示的词、句、段落,或有重点线标志,或者用第一、第二……等表示,从这些内容上就可以发现该参考书是否要点清楚、易于理解。

除此之外,“印刷精良”,“作者有一定名望”等,也都可以作为选择参考书的标准,但买参考书还是以其内容为第一标准。有了上述标准以后,对于指导孩子购买优良的参考书,是非常有益的。

②使用参考书的好方法

使用参考书一定要抓住重点。在重点内容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细读苦思,即使一些细节也不要轻易放过,而应仔细琢磨,领会其精神实质。非重点内容,只要粗略一看即可。

一般来说,参考书应是课后复习或阶段复习时,在理解或基本理解课内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记参者书要经常与教材联系起来学习

有些同学大量使用参考书,但对教材的体系却不甚了解,这是很不明智的。记住,参考书只是教材的补充。

9.让孩子利用多种途径学习

(1)利用广播和电机法

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听广播和看电视之中了,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考虑如何利用广播、电视为孩子的学习服务,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视。现在,广播、电视开办了许多讲座,最常见的是外语讲座,还有音乐讲座等。应当利用这些机会,使孩子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讲座,都同在教室上课一样,是以讲义为蓝本进行教授。因此,利用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守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但与上课不同的是,收听收看讲座完全靠个人自觉,由个人支配。孩子可以遵循下面两条原则:

①应有计划

把它加进孩子的整个学习计划之中去,带着一定的目的收听、收看。这些讲座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把收听、收看培养成孩子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②应有选择

要分清是为了充实基础知识,还是为了专题学习,或者是为征服原来不会的新科目,从而决定收听、收看与否。最好是选择与学习目的相适应、时间允许、难度适合孩子的讲座不要遇到讲座就收听、收看。(2)利用图书馆法

图书馆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它为孩子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应坚持到图书馆去学习,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最主要的是要解决怎样查书的问题,借到书后的使用就与在其他场合的方法相差无几了。

要想找到一本书,孩子首先应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版次。有了这些资料,孩子就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书了。查书的第一步是查阅读者目录。

读者目录不是一本分类书,而是许许多多的卡片分别排列在若干个卡片箱中,每个箱上都有标记。这些卡片实际上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藏书索引。所有卡片都按笔画顺序排列。读者目录一般有三种: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分类目录。如果孩子知道具体的书名,最好查书名目录。

假如孩子读完这本书之后,还想再读一下该作者的其它著作,就可以查一下著者目录。如果孩子想进一步阅读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籍,但又不知道其作者或书名,孩子可以查阅分类目录。分类目录是按图书知识内容的学科体系组织起来的目录。孩子可以从这里找到有关某一学科的全部著作和图书。

10.让孩子的学习形成体系

(1)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①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目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②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③反复阅读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④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⑤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⑥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⑦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的旧课弄懂。

⑧做好自学笔记。(2)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按上面的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更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①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②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③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④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3)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至达到灵活运用。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的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基本要点

①反复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多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以及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②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③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④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4)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基本要点

①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②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④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课堂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5)解决疑难

学公在独立完成作业后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然会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基本要点

①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

②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③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弄不清做错作业的原因,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弄懂为止。(6)系统小结

对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系统小结的基本要点,除前面所述做好课后及时复习的要点适用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基本要点

①系统小结是在系统复习基础上进行的。

②以教材为依据,参照课堂笔记、作业和有关学习资料,对要进行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③抓住一个和几个重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具体化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理论),用一个简明的表格或提纲,或几句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④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⑤在小结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然后再进一步修订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7)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本要点

①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

②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身体锻炼和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

③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学练结合,手脑并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④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8)有效地听,有必要地记

一般地说,有效地听,应该做到耐心地听,集中精神地听,抓住重点内容听。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启发大的内容、观点,可以作简要的笔记。简言之在听讲时,耳、手、脑并用,就是有效的听讲。

11.让孩子自己运用学习方法

(1)比较学习法的优点

①有利于全面地深刻地理解问题 比较学习法可以同时研究几本书或几篇文章,在这一本书里还是比较模糊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会清晰起来;在一本书里没有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可以补上。因此,它可以兼取诸家之长,扬弃各家之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各书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完全对立,这就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有利于集中学习和研究某一问题 由于比较学习法往往就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目的明确,内容集中,效率就高。因为如果一本书一本书从头到尾地读,问题不集中,目的不够明确。(2)运用比较学习法要注意的事项

①确定学习课题

根据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确定学习课题。

②选好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选好学习的书本或文章,要多选择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这些书应各有特色,不要选大致雷同的书。

③认真阅读材料

阅读时只读各书中有关学习课题的部分,不要像平时读一本书那样从头到尾地读。阅读时还要注意互相补充、互相比较。

④进行分析、比较

对书本中或文章中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是非。

⑤综合整理提高

通过互相比较、互相补充,弄清是非,纠正错误,形成综合的观念,最后整理出综合的读书笔记。(3)精读材料

就是对所学习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不同分量,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4)编写提纲

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挚领地编写提纲(每篇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划分为几段,每段概括为一句话),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5)尝试背诵

就是对所编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回忆)。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行第二次“反馈”,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记忆。这一过程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实验指出:尝试背诵的方法是单纯诵读效率的2~3倍。(6)有效强化

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再对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把每句压缩为关键的几个字)。然后针对简纲,进行强化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抹不去的印象。(7)电化学习法

电化学习法是指凭借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录音机、录像、电影、电视、微电脑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电化教学相对应的。在语言实验中的学习就是运用电化学习法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为凭借的手段不只是人的感官,而且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8)课前预习法

课前预习是上课的基础和准备。有人把课前预习比喻为作战时的战前侦察。战前如果不搞侦察,对敌方哪是明碉、哪是暗堡、哪是工事坚固的地方、哪是阵地薄弱的环节不清楚,打仗时就难以正确部署兵力,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主动地上好课,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总之,课前预习是上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怎样搞好预习?

①对怎样预习要胸中有数。比如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精细的方式和粗略的方式)预习,对这些问题,预习前先得明确。这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联系、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比如历史课,事实多,不难,不用过细地去预习。而数学课逻辑性强,难度较大,要采用精细的方式预习。

②通过预习,要力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这一单元(或一部分、一课)讲了几个问题、几层意思?第二,哪些内容我懂了,还有哪些我不懂?第三,课后的练习会不会做?

③预习的方法:第一,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第二,在预习本或书上作预习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分几层、每层的要点、不懂的问题。第三,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第四,作些课后练习,检验预习的效果,看理解了多少知识。(9)听课的笔记的一般方法

笔记信息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读书是通过视觉而获得信息。听课和听报告主要是通过听觉而获得信息。当然,听课的时候,讲课人也板书一些信息材料,甚至讲课人的身势、表情都是信息来源,但这是附属于听觉的。听课笔记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读书笔记则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二者有同有异,现分别论述。

听课时,听课人对讲课人所讲授内容的记录由于讲课本身信息传递的需要,听课笔记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和此段时间内所记录的内容。(10)课后复习法

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它也是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①复习要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学习完新课后,必须及时复习(一般在当天复习),减少遗忘。

②复习之前,先回想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看记住了多少。记住了可以稍加复习,进一步巩固;回想不起来的要认真复习。

③对照书和笔记,系统地看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思考后问人。不要不懂也不问,否则疑难堆积,会妨碍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④对重点的内容和需要记忆的东西,要花一定时间来记忆。记忆要讲求方法,先理解后记忆,边诵读边回忆皆可,切忌死记硬背。

⑤对所学知识要注意贯通一气,形成体系,掌握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又要找出重点,把握重点。

⑥复习时,要做些笔记。可以把课堂笔记加以整理:纠正错误的、添补漏记的、增加自己的感想,等等。(11)课外学习法

课外学习是一种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方式灵活多样的自学。其功能在于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

课外学习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围绕课本内容来学习,主要是看一些参考书、学习资料;一类是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如阅读文学作品,自学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等等。

怎样搞好课外学习?

①好好选择课外学习的书籍。书籍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外学习的效果。选择书籍要注意:第一,适合于自己的水平,既不太深奥,也不太浅易;第二,选择比较权威、比较优秀的书;第三,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不选无多大价值甚至无聊的书;第四,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兴趣爱好选择。

②正确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二者就能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互相影响。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是要安排好时间,首先保证课内学习的时间,然后安排课外学习;二是尽量围绕课本内容来进行课外学习,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使基础打得更牢知识面更宽。

③课外学习要做笔记,或记卡片,积累资料。

④注意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既有利于开阔眼界,又有利于启迪思维。(12)作业法

作业是在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作业和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会用,才是真知。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作业?

①必须先复习后作业 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自己并不理解的知识,是无法运用的。不复习,是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

②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如果照抄别人的作业,那么写作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对难题也要先认真思考,实在做不出来,才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③切忌搞题海战术 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来做,这样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做习题关键是要搞清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多角度解答问题的方法。

④文科的作业不要照抄或摘抄书本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做作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13)“大复习”法“小复习”是指课后及时复习,小复习每天都有。“大复习”是指较系统、较集中、较大量的复习,比如单元复习、期中和期未复习、中考或高考复习等等。

大复习的主要功能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进一步巩固知识,切忌为了复习而复习。通过大复习,还可以培养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搞好大复习?

①系统地看书和笔记,以及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并随时做些笔记,把复习的内容在脑中过一遍。

②大复习首先要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编提纲、列表格、作图等方式来找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③大复习要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巩固。

④大复习也要记忆。这种记忆要以对知识的系统和逻辑联系的理解为基础来记忆,要运用推理、归类、对比等方式来记忆。要记住知识点各结构间的联系。对重点内容更要记牢。

⑤在大复习过程中,发现不懂的问尽快题要搞懂,进一步地解疑补漏。

⑥通过做综合性的练习来巩固大复习所复习的内容,并通过测验来进行检查。(14)想象学习法

确实,从科学史上看,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想象。

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想象从舞动的银蛇上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两千多年前,埃及的音乐家莫可里,从偶然碰到的一个乌龟壳引发联想,发明了后来演化为提琴的弓弦乐器。历史上的日心说、放射理论、原子模型等,也都是借助想象完成的。

如同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一样,学习也需要想象。阅读文章,借助于想象,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解数学中关于行程方面的应用题,发挥想象对理解“相向”、“相背”等条件会更容易些。而物理学中的光、热能、磁、电等概念原本很抽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们。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想象,那就如虎添翼,学习知识会顺利得多。

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

①积极联想

联想是想象的主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中,要由此及彼地去调动联想,努力以发散性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如状物文章,我们可由描写的事物浮想联翩,以求所写文字给人们留下多方面的启示。做习题,要一题多解,扩大自己的思考面,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为培养这种意识,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训练。譬如,从一个物体联想到其他的物体——在一张纸上,画一个“S”,然后通过十几种甚至更多的联想,来说出这是什么,等等。

②大胆猜想

猜想,也是想象的一种手段。德国诗人歌德小时候,母亲每天都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的地方,就嘎然而止,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自己去猜想。正是经过这样的“猜想训练”,歌德的想象力从小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为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平时,我们可以像歌德那样进行“猜想训练”,以创造神奇的想象力。

③把文字变成图画

文学作品是驰骋想象的生动材料。我们在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应发挥想象力把作品中的文字化为一幅幅图画,使自己有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

④丰富自己的生活

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去参观画展、聆听音乐,去旅游访问,给自己开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自己想象的清泉不断流淌。

12.让孩子自己选择读课外书

无选择地读书,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是治学的大敌。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如高山大海一般浩博的书籍。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它们一一读遍。那么我们如何登书山、入书海去寻珍探宝,有选择地阅读呢?

①选择最有价值的书读

书籍卷帙浩繁,在内容质量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精品,也有劣作;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也有几百年前的“新技术”。因此,对所读的书要进行审慎挑选,分清良美,选择最有价值的书阅读。

a.注意书目的介绍 书目是学海的指南,打开知识室库的钥匙。

目前,报刊上常有一些书目的介绍和一些关于新书的评论,这给读者提供了读书的线索。读者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选择优秀的书来阅读。

b.向有读书经验的前辈求教 他们是过来之人,在书籍的海洋中领略过深浅。向他们求教,请他们指点,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

c.与同学交流 与同学切磋交流,也是一个好办法。自己看到一本好书,就向同伴们介绍;同时,也可以向同伴们询问最近读了哪些好书。通过“学友相聚”,切磋商量共同进步。

d.由自己鉴别 只有自己才了解哪些书对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所以通常要由自己来鉴别。

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

在书籍的宝库中,优秀的作品是十分丰富的,但里面也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不能拿到一本就读一本。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好主张,即:循序渐进。中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说过:读书“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掉下来不可”。

青年人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础的书籍还没读好,就去啃大部头和内容深奥的书。瑞士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外界各种信息进入大脑,同人脑已有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如果选择阅读的书内容过于深了,或者过于浅了,进入大脑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就不相适应,当然也就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因此,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进行阅读。

③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阅读

要使读书的内容,与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结合课堂学习选择书籍有计划地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④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

一位教育家指出:一个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就应当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应当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

系统性阅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⑤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读书的重点 有了一定的爱好,就可以根据这一爱好认准目标,从而确定读书范围,进行重点阅读。由于阅读的书籍是自己爱好的内容,就能提高兴致,“在每一页每一行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同时,集中、深入、扎实的系统阅读,积以时日,“滴水穿石”,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具体的做法有:(1)把涉及自己爱好的书收集起来(可以借阅,也可以购置),列好计划,逐本阅读。(2)有的书可以选择与自己有关几个章节阅读,其他与自己的爱好关系不大的,可以略读,甚至不读。(3)平时在报刊的测览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爱好有联系的文章,就剪贴汇总,以便需要时查阅。

⑥围绕读书的重点,有机地扩展,选择与之有联系的书籍阅读

读书应当有重点,但也不能只盯在一处。处在人类正知识以几何级数繁茂增长的时期,各种知识互相渗透、纵横交错,围绕重点阅读的同时,还应扩展阅读的范围。确定方向,有重点地读书,可以树立起知识的骨架;由此及彼,扩展开去读书,可以添上知识的血肉。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网络。(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探索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并带来成功和成就。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儿童求知的内在动力。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但由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大自然,以极大的热情观察自然、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在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萌发了对科学奥秘的兴趣,经过综合探讨,最终建立了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成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从河里钓来鱼仔细观察,有时捕捉昆虫,做成标本,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这些活动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着强烈兴趣,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思考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学习活动中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作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14.发展孩子的智力与能力

兴趣不仅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有兴趣的学习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和牢固的记忆,而且也需要热烈的情绪、坚韧的毅力以及稳定而集中的注意?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地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它能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大量事实表明,学习积极性高的孩子,往往善于思考发问,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往往不善于思考发问,死记硬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利于智力发展,甚至还会阻碍智力发展。

15.如何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要想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认识兴趣是不可思议的。”研究表明,兴趣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为什么?因为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兴趣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

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条有效途径。只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做到观察敏锐、记忆牢固与想象丰富,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孩子,只有当他们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唤发出来。

16.怎样培养孩子学习进取的精神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而且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儿童天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这个世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正能满足儿童的这一需要。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不像以记忆为主的学习那样单纯是为了储备知识,这时所获得的知识是用来解除心中的疑问的,于是新的知识变成了儿童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原因。这就使儿童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

17.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和家长都把大量的学习任务压给10岁左右的孩子,我们感到这些孩子的精神生活存在一大缺陷,那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即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兴趣和个性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结果孩子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感到越来越乏味、越来越艰难了。

于是,在许多孩子那里,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认为自己完全是在为家长和老师学习。学习不专心,不愿意做出努力,效率低下,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这种状态的形成与不科学的教学要求紧密相关。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孩子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从而即使在现有学习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大大降低学习负担。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

培养兴趣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智慧发展,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每一位家长所希望的。那么如何培养呢?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向您介绍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您更好地了解兴趣产生的秘密,您只有掌握了兴趣的秘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兴趣培养的各种方法,把您的孩子培养好。

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孩子的成熟程度和能力水平、情感的气氛、家人的兴趣以及环境的影响等。

18.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态度

心中充满疑问、易感动的孩子,常问父母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何会变成这样?等等,追根究底问清楚后才满意。此种倾向越强烈的孩子,将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孩子好奇心和探究心强烈,父母亲不要觉得烦,也不可不理会,而应当积极地帮助他朝此方向发展。

聪明的家长都注重巧妙帮助孩子发展好奇心和探究心。如果总以“讨厌!走开”对待小孩子,等他上初中高中后,再问“为什么自己孩子不用功?”“为何孩子能力弱,成绩一直不好。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小时候就感受到学习快乐滋味的孩子,不用父母亲开口,就会自动地念书。

可见,父母亲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既不能不耐烦地打发孩子的发问,也不能对孩子的提问不懂装懂,敷衍了事。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新奇事物可以引孩子去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孩子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又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兴趣。

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快乐和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努力去发现规律并在规律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死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和检查而把知识鹦鹉不舌一样再现出来。

如果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只有让孩子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要使孩子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究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对学习有兴趣,成为一个人才。

19.引导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

父母在给孩子传授知识之前,如果能清楚、生动、有力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就会有利于引起孩子的求知欲;而如果能够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具体说明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0.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

兴趣产生于积极的思维过程,没有对周围环境主动的观察和思考、没有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探究,是不会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因此,孩子兴趣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受到他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就一般的孩子说,他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并不爱好交响乐。事实上,我们也不能期望他们会有这种爱好。我们知道,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所爱好的是催眠曲和简单的儿歌。但是假如他有机会去学习,去听音乐,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有成熟的音乐欣赏力和口味。

不管是穿珠子,做洋娃娃的房子,还是学缝纫,假如孩子对那种活动的能力不够成熟,他绝对不会爱好那种活动。

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对于超过他能力的活动发生兴趣。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基塞尔教授曾经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对这一点作过一个说明。

照他的说法,5岁的孩子对唱片的喜爱要超过听收音机,而且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听同一首儿童歌曲。到了6岁的时候,他对于“说”的节目的喜爱要超过对音乐的喜爱。到了7岁的时候,他的喜爱就偏重于冒险故事。9岁的时候,他所喜爱的广播节目就又加上了神秘和侦探故事。往后,他的兴趣进一步扩展到了其他的广播节目。孩子究竟会喜爱什么,取决于他的年龄、能力。学校和家庭的影响等许多因素。

21.情感气氛影响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初次接触到一个新活动的时候,“情感的气氛”如何,也是足以影响兴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小“汤姆”的故事里看出来。

汤姆小时候对音乐很有兴趣。他很喜欢祖母给他的唱片。有一次,他到祖母家去,站在她的钢琴前面,小心地把每一个琴键按了一下。钢琴发出来的声音使他着了迷!祖母很高兴。汤姆从这一件新的事情上得到了温暖的感觉。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喜欢。他说,“我讨厌听到这吵闹的声音!”于是刚刚在心中出现的一些音乐兴趣,就被父亲的嘲笑赶跑了。从此以后,小周铭就把讨父亲的欢心当成了独一无二的工作,从而抛开了对音乐的兴趣。

赞美孩子找到的新活动,或在这种活动中所得到的成就,能激励孩子追求这种活动的兴趣。责备和不开心会使他失掉勇气。只有最成熟并具有强烈动力的孩子,才能面对嘲笑和失败,去积极追求一种活动。

22.家人的兴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方法

家人的兴趣对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影响很大。但是“家人的兴趣”又不如家人对孩子的兴趣所持的态度影响大。父母的兴趣是什么,他们以什么态度来看孩子的兴趣,这些都足以影响到孩子兴趣的发展。

兴趣并不是遗传的,即使做父亲的对于摄影毫无兴趣,孩子也可能会有强烈的摄影爱好。假如父亲赞同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摄影兴趣就一定会得到鼓励。假如全家人都各有强烈的兴趣,有所爱好的事物,那么孩子的兴趣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一家人并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兴趣不可,但却不能没有兴趣。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像父母,其强烈程度就跟他们希望获得父母的爱一样;因此,父母的兴趣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模型。老师的兴趣也往往如此。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个老师特别喜爱,那么这个老师的兴趣就会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一种活动里只要有别人,不管这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使这种兴趣的本身更加有趣!

23.注意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在孩子四周的每一件事物,他的“小社会”、学校、邻居和家庭的生活,都是他生活环境里的一部分。独生子的生活环境,跟家中人口多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在一个大家庭里,年纪大的孩子生活环境跟年幼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

除此之外,孩子的朋友,他读的书,看的电影、电视,他玩的游戏,听的无线电广播,和听到的谈话,也是属于他的生活环境。当然,像他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听到的笑话等等,凡是跟他接触的事物,都是构成生活环境的因素。要了解他的兴趣来由,须先明白他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环境中,有些因素的影响力要大于其他的因素。这些影响力大的因素中,又以孩子生存的社会(或团体)“观念”和“传统”的影响力最大。

24.父母如何辅助孩子的学习

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深有体会地说:“教一遍胜过读十遍。”的确如此,一个人将自己所熟悉或擅长的知识、技能教给他人时,无形之中会使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更确实,技能更熟练。

因为“教”,就是把过去以被动方式学到的知识,再次以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语言、方式加以组合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自己所学的知识半生不熟或一知半解的话,要想教给别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由此看来,如果想使您的孩子切实地理解所学的功课,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让他当当“老师”,体验一下“教”的过程。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当父母的最好充当孩子的“学生”多加请教,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25.鼓励孩子:“查字典去”

当孩子有不懂的词的读音、写法等问题而求教于您时,身为家长的您是如何处理的呢?您是随口就回答他呢,还是叫他去问老师、同学去?您是不耐烦地拒绝回答,还是说:“不知道”呢?

心理学家认为每当这个时候,作父母的应告诉孩子:“查字典去!”让孩子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是积极启发孩子读书兴趣的作法。

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拒绝答复固然不对,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也未必全好。后者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家长。家长知识再渊博也不及字典、工具书的广泛、准确。要让孩子查字典,让他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并使他在查阅字典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扎扎实实的知识。

26.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知道的东西

当孩子拿着课本或作业本向您询问不懂之处时,您是否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反问孩子:“你哪里不懂?”而这样的反问常使孩子无以作答,因为往往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什么地方不懂。

所以,当孩子询问的不是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最好引导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知道哪些,再从中找出他思路阻滞不前的原因。

因为小孩子一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父母可以从他所知道的内容中,了解他的思路,了解他的学习进度,找出他不懂的问题,及时、正确地指导孩子的学习,纠正他的错误。

27.运用反问激发思考方法

一般的家庭实施的学习方式多是“父母教,子女听”。这种方式经常使用,可能使孩子变得无法积极地思考,甚至懒于思考、查书等。

家长要想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在家庭学习时,让孩子由问方转为答方,可使学习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因为孩子回答问题,就必须进行思考,认真回答。即使孩子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由家长引导发问,启发他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经过大脑思考而来的答案,孩子记忆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家长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加以反问的方式。

28.告诉孩子不懂就问

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日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即定教学计划授课,等到考试,才发现了解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往往连半数都不到。

美国和日本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美国的家庭,对于不了解又不发问的小孩会严加责备;而在日本的家庭,小孩发问会被责骂为什么都不懂。因此,日本小孩很难培养当场发问的习惯。

鉴于以上情况,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孩子“不懂就立刻问”的习惯,不能任孩子一知半解地学下去,并要把家庭学习的重点放在不懂的地方。要让孩子懂得:不懂就问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29.让孩子先问老师,后问家长

在教学方面,学校的老师的教法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研究出来的、切合教学大纲和孩子实际的方法。教师是职业教育者,而家长大都未学过专门的教育理论,文化程度高低不齐。因此,应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协助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人们周围往往有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辅导功课,觉得老师的教法不行,主观地认定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若使孩子养成只听父母的,不听老师教导的习惯,很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学习。特别是当父母的水平达不到指导孩子学习时,孩子又不信任老师,对不懂的功课干脆放弃,就更无法正常学习了。

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孩子“问老师”的习惯,家长自己要深信老师教学上是最有权威的人,也要把这种观念深植于孩子心中,使孩子懂得尊重老师、信任老师。

30.三番不懂,改换方式

当孩子有个不懂的问题,家长讲解再三,他还是不明白,怎么办?

这时您不要烦躁不安,斥责孩子“真笨”;也不要依旧重复讲解下去;而应改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个角度去启发、引导孩子。

家长们应当了解,施教与受教两者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异的。家长的思维方式不一定和孩子的相吻合。所以,当您再三再四地讲述一个问题,孩子仍不明白时,说明孩子的思维无法向您的思维靠拢。若硬要坚持下去,孩子非但不懂,还会导致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使教与学的关系失去意义。

所以,如果三次重复还不懂时,家长就必须想办法用完全不同的观点来指导,或者将问题暂时放一放,让孩子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31.重要部分要重点教

前面谈到了记忆的相互“抑制”,尤其是新的记忆与旧的记忆内容相似时,这种抑制会更加显著。如果您想牢记某件事情、某种知识,最好暂不记忆内容相似的事情、知识,以使您的记忆更清晰牢固。

父母在孩子家庭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应注意避免让孩子同时记忆许多相似、相近的内容。如果父母过于心急,贪婪地要孩子记这记那,反而会使孩子记忆减退,脑中一片混乱。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到重要的部分重点记,排除其他记忆内容的干扰。对于孩子不懂的重要内容,则要重点教授,并与其他功课分开,这样效果较好。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某些国家升学竞争非常激烈,补习班到处可见。父母们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金钱,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殊不知,补习班却给正规的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许多老师认为,上补习班的学生在校大多不能认真听课。有的孩子觉得学校讲的内容,补习班已讲过了,不愿再听;有的孩子重视补习班的授课而轻视学校教学;有的孩子业余去补习班,晚上在家还要学习,疲劳过度,白天竟然把课堂当作休息之地;甚至有的孩子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进的补习班高于孩子应学程度很多,跟不上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等等。因此,上补习班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作法。尤其是低年级小孩,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更应注重学校的正规教学。

同时,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重视课后复习与巩固,而不应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课前预习方面。因为,以课程的难易度而言,较小的学生并非到了不预习就无法听懂课程的地步。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比例,应是复习占十分之八,预习占十分之二;同时,预习的目的应该使孩子对即将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相反。

小孩子做功课必须要有自发自觉的精神。对于活泼好动、玩心特重的小学生来说,让他自觉地读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母亲万般无奈地督着:“别玩了,快读书去!”你怎么还玩呀!太不听话了!

聪明的父母在要求孩子读书时,最好先不要直接提到读书的事情,而想方设法使孩子自发自觉地产生读书的愿望。当然,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您不妨试试如下的办法:

当想和孩子制定读书计划时,可让孩子先拟定游戏计划,待他拟完游戏时间后,剩余的自然是读书时间了。

试想,既然是游戏计划,孩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会迫不及待、欣喜万分地着手制定的。这时,父母可巧妙地告诉他,游戏“剩下”的时间就要好好地念书了。这种计划,可以说是孩子依照他自己的想法制定的,自然会兴趣盎然地遵行。所以,父母们想要孩子自觉地用功读书,先从游戏入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2.怎样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小孩子的记忆方式一般以9岁为界:9岁以前为“听觉型”,9岁以后为“视觉型”。这时若仍以听的方式记忆,就不如以看、读的方式记忆效果更佳。正确地使用记忆方式可使领悟迅速而准确。

所谓“视觉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读和看。其中看又比读更易使人领悟透彻。比如,您第一次去个陌生的地方拜访友人,若凭借文字“路条”注明的坐几路车、到哪站下,进哪条街,拐哪个胡同,进哪个门……去找,就不如按简单的路线图找更方便明了。

教育部门根据这个道理,在教科书上画有不少插图、图形等,也使孩子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当您的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在家庭学习中,最好帮他把有关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用图表示出来,帮助孩子回忆课上听讲的内容,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有直接记忆和“赋予意义”的记忆,后者效果更佳。有关人士在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中作了一项试验:

试验人把一本连环画中的四个故事分割开,并加入另外四个被分割的连环画故事,打乱画面顺序后,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出四个故事的画面来,并排好顺序,编成故事。结果,不同的同学以不同的画面或部分不同的画面编出许多不同的故事来。

试验人把这些故事分为大人看得懂(合乎逻辑)的和大人看不懂(不合逻辑)的两类。几天以后,试验人又在这八个故事中加入七个不同的故事,共计十五个故事的画面。他让学生们边看边回想“哪些画面是以前看过的?”

结果非常有意思。编出大人看得懂的故事的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地回忆起原先四个故事的画面及内容;而编出大人看不懂的故事的学生,连自己选用过的画面和故事也无法清楚地忆起。更有趣的是,两组学生几乎都无法想起原来自己编故事后剩下的四个故事。

由此可知,小学生之所以能够牢记大人所能理解的与故事有关的画面、内容,证明孩子也和成人一样,适于记忆逻辑化的意义。换言之,先赋予意义再记忆,就可以成为回忆的线索,这当然比死记硬背更容易回忆起来。

这种线索在心理学上称为“指示点”,是促使记忆再生的重要条件。

33.让孩子坚持写日记

前面曾讲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所学习的科目的成绩大有关系。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很普遍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哪怕一天只写一行,也要让他坚持不断地写下去。

写日记不仅可以训练孩子在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有位学者谈到自己写日记所得到的益处时说:“小学时期的我是一个不喜欢读书,令老师、父母伤透脑筋,调皮捣蛋的淘气鬼。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开始了写日记,并养成了习惯。结果发现我已经学会作逻辑性的分析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自己整理、表达的能力。我之所以能顺利地读完初、高中,可以说,写日记的好习惯帮了我大忙。”

孩子读书不是三天两天的事,短的几年,长的十几、二十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于学习是助益良多的。

低年级的孩子,可让他们图、文并用写日记,随着识字的增多,逐步转为完全的文字表达。

父母指导孩子写日记,既可了解他们的思想,又可促进孩子学习,何乐而不为?

34.让孩子养成默读的习惯

就一般情况而言,随着读书速度的增快,大都能自然地培养出默读的习惯。但也有些人较长时间地难改看书时逐字念读的习惯,甚至于不出声就无法读下去。

有人也许会觉得疑惑:“前面刚说了让孩子口诵,这里怎么又说要孩子默读呢?”请记住,前面说的是“口诵记忆深”,在需要记忆时,应让孩子口诵。而默读不是指在记忆阶段,是指在记忆之前的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在学习阶段的默读可大幅度提高读书的速度,进而使知识、资料大幅度地增加、积累。同时,默读时还能学到思考问题时所不可或缺的“内语”——在自己内心不出声的说话、问答方式。

在读书时,快速默读了解大意;反复默读思考要点,在默读中锻炼解释语言、组织语言、作出判断等能力。小孩在养成默读习惯后,在意识化的情况下再口涌记忆,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孩子的读书学习。

35.架起孩子学习基础的“三角架”

自古以来“读、写、算”,被视为是初等教育的三大基础。近来常有人感叹小学生的基本功越来越差,写、算尤其不能令人满意。这确实令人担忧。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在小学时不能打好基础,就更难以负担中学以后的更繁重、更深奥的学习。正如一支三角架,任何一条腿质量差一些,架上都无法放置东西,即使暂时可支撑也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为了帮助小学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家庭学习时,家长们更应让孩子在“写”和“算”方面多加练习。同时,应注意从小学一年级起坚持训练、反复训练,最好每天训练,但一次训练的时间不必过长。要设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毫无痛苦和压力的情况下,架起基础的“三角架”。

36.让孩子学会运用工具书

孩子学习离不开教科书、工具书、课外读物等。有的家长只给小孩子预备少量较浅显、简单的工具书。随着孩子的成长,工具书,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辞源》、《百科全书》等的就较少了。

其实,工具书不必给孩子单买浅显的,以成人版本的给孩子用更有利于长知识,有利于学习。过频繁地更换工具书,使孩子难以对其产生亲切感,也难以熟练地使用。

孩子使用成人版本的工具书,开始时可能受所掌握词汇量的局限,有些困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释条目中的疑难点,过好语言关。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看工具书,了解更多的事情,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开放式的教育制度下,老师从不采取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让孩子自发自觉读书的方法。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孩子周围,放置有随时可方便取用的资料、教材、工具书等,还有许多小电影、小幻灯等。孩子们可以各取所需,自觉学习,老师则等待孩子来问问题。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您若想帮助自己的孩子搞好学习,最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投资,在家中备些工具书。

小孩子翻阅工具书的初期,并不是真正地利用,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但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工具书的“俘虏”。此后,凡是遇到需要了解的事物,他们就会真正地使用。更有趣的是,大孩子往往是较小的孩子的榜样,使那些小孩子也模仿着他们,煞有其事地翻看工具书。

37.引导孩子指出学习重点

有一位母亲,在指导孩子作完功课后,一定叫孩子把功课内容的大纲整理出来并复述几遍。她的目的在于使孩子了解内容并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很好,既可使孩子提高学习效果,又可使家长了解学生掌握功课程度。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问题的能力,每天放学后,父母可让孩子说说当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事情,启发孩子叙述得完整、有条理。好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等,还可让孩子记载下来,作为以后写作文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孩子一个样,即使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性格各异。所以,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也不能一个模式,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然而,父母毕竟不是教师,所以,在指导孩子学习的内容方面,不应过深过细;而是尽量选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

38.让孩子与同学一起学习

前面谈到过,在家庭学习中,让孩子作家长提问的回答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这里再扩大一下,让学生们互相提问、解答,也会使孩子更努力地学习。

英国的幼儿学校,目前正采取一种名为“垂直团体”(简称VC)的班级组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引起社会各界和国际上注目。“垂直团体”与以年级编制的“水平团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将各种年龄大小的孩子都编在同一个班级内,其目的之一在于,让大小同学之间互相教育。在学校,通常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并不马上作答,而是鼓励学生互相解答。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由受教育者的立场,变为指导者的立场,既可满足孩子“为人师”的虚荣心,又可提高孩子的读书意愿。因为孩子在教别人时,自己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要点,久而久之,孩子无形中更熟练地掌握了学习要领,使学习渐趋进步。

在现代家庭中,非独生子女的,可让兄弟姐妹互相帮助;独生子女的,可由同学组成互助小组等,充分利用学生互教,有利于学习。

第二章 与孩子一同赶走孤独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上的诸多因素,造成了孩子的思想空间与活动空间的缩小,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走出自我的天空,到外国的世界去,多交朋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人际交往,如何为孩子将来的社会交际做些辅助性培养,让孩子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哈佛的培养方案和案例无疑是优秀的。

1.帮孩子找到一个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择友之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思想尚未成熟,言行容易受周围的同伴影响,难怪不少家长对于子女结交的朋友非常紧张,非常关注。

因此,常听到孩子不满地诉说:“妈妈不给我一点自由,连交朋友的事也要管。”

一般家长认为是好孩子的,大多是温文有礼、成绩优异、聪明伶俐、活泼开朗、衣着整齐的,如果自己的子女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对孩子一定有好的影响。可是,小孩子们选择朋友,往往有他们的择友观,如果父母自作主张地为他们选择,只会令子女反感。

交朋结友是不能强迫的。一般来说,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知识和能力水平接近、经常见面的,往往可以非常容易结成朋友。而父母干涉子女交朋友,是害怕他们交错朋友,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帮助孩子认识益友,使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是父母的责任。不过,对于子女选友的权利,也不能忽视。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朋友,以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当今社会,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使孩子只有纵向的亲属关系,而横向的亲戚关系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子女不但没有兄弟姊妹,也欠缺父母以外的长辈照应。不像以前大家庭时代,祖父母、叔伯、婶姆、嫂嫂……亲戚一大堆。在没有机会适应与别人相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个体学习必然强过其社会群体。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期比一般小孩要长。这类孩子,通常不是太自我中心,而是太过依赖。

独生子女在与他人相处时,与其他小朋友最明显不同的表现,就是他们通常没有“轮流”的观念,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一直要到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多结识了朋友,才能逐渐学习和改善。

对于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独生子女来说,朋友是特别可贵的。朋友并不纯粹是孩子的玩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学习如何快乐地与人相处,如何自由地与人合作游戏、唱歌……良好的伙伴,虽然无法取代家庭的地位,但多少能补其不足。

禁止孩子交友是错误的,勉强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同样是不对的。采取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多交“良友”才是教育孩子认识他人和社会的最佳方法。

2.让孩子在相互合作中交际

协作式学习是目前教育界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有相关的团体——协作式教育研究国际协会,及从事协作式学习的相关杂志——《协作式学习》,为其应用及其最新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有关协作式学习的书籍和教学录像带也大量供应。成百上千项研究已证明协作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一样,协作式学习也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教授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但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某半天或某一段时间,把正常应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那么,在讲授了价值观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你也传授了价值观。”

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是有稗益的,心理学家玛瑞琳·沃特森在一本研究、评论文章中说:给一个公平的、仁慈的、地位平等的团体的每一位能起作用的成员供与别人一起学习的机会让其发挥作用,这是非常有益的,它会教孩子们去关注团体中其他的成员,发扬利他主义的精神,而其行为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发的亲社会性。

帮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不仅在小组中而且在整个团体里去感受团队精神,可以减少个人纠纷。

其他的一些研究发现,协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残疾人或少数民族以及有种族背景的同学的更大的包容性。而研究发现多民族的背景、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对种族关系的课堂讨论对学生的种族态度和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有不同种族存在的团体成员的交流成功地改善了种族关系,而且会培育出跨种族之间的友谊,甚至到很深的程度。

通过协作式学习可以有助于培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交流,解决争端,与别人一起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等。研究表明,那些进行协作式练习的学生在这些个人的道德准则及其生活技能方面做得的确要好很多。

不管是能力强的学生还是能力差的学生,都从协作式学习小组中受益,有几项研究表明,尤其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是更大的受益者。这在所有学科及年级都有很肯定的结果。

在日本,却呈现出另一番相反的但却有趣的景象。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日本的小学生必须通过考试的竞争,以进入最好的初中;接着又必须面对更大的竞争以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又为进入屈指可数的几所著名学院和大学而奋斗。所有这些竞争压力使日本的年轻人自杀率极高(现在的自杀率有所降低,因为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商业学校而不上大学的行为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但是,在日本,如此激烈的竞争绝不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因为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日本是最重要的。回头再看看美国,则大相径庭,例如,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会暗地里破坏同学的实验室作业。

独立式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成绩优秀与否对其他学生没有影响)而相互竞争式学习(学生为得到最高分而彼此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至少我们的孩子应该花同样的时间用于协作式学习。最重要的是,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充满合作精神和团体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起初是由心理学家艾略特·阿兰森提出展的,目的是帮助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学校当局处理种族隔离废除后引起的问题。伴随着许多团体逐渐合并,那儿的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室里充满了紧张感。阿兰森提出在某些特别的学科采用“互助式”学习方法,以使得白人、黑人和拉美的孩子们都必须相互协作地学习。

跨小组互助式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两个小组——他自己所在的小组和“专家”小组。都扮演一个活跃的、重要的角色,并且相对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专家”,“专家”们必须认真地去学习分配给他们的专题,因为他们要负责把所学到的讲给他自己小组里的其他伙伴们听:其他的人帮不了他,而小组里的成员也必须认真地听“专家”们的讲解,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考试会包括所有的这些内容。

阿兰森对奥斯汀学校实施的这一项学习方案产生了极大影响,与传统的按照能力分组相比,这种有目的的跨小组互助式方法证明更有利于促进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友谊,而且实验证明,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尊和成就感。阿兰森所著的《互助式课堂》同老师们讲述了如何用这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老师应该很好地去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去开发集体的能力,让整个教室充满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

3.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在人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中,学会如何建立及保持友谊,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成年人已经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自信心的根本,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发展。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教给子女们,让他们从小掌握它呢?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问:结交朋友,做别人的朋友还有什么艺术吗?

社会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父母所作出的表率如何——孩子会观察其父母在如何相处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因此,当着孩子的面,父母如何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矛盾,如何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都会对孩子的待人接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做家长的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感到了自己是他或她最好的朋友?

但是,做表率并不是父母教孩子学会交友的唯一途径。还有什么途径吗?是的,请您参考以下途径:(1)孩子在其逐步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也日渐增强,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便不会像从前那样,事事都依赖于抚育他们成长的父母了。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会结成友好的伙伴,在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个时期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总要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乐意去做或极力想做的事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自我优先的意向。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替别人着想,逐步放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2)学龄前时期是父母对孩于进行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对外界的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兴趣,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其中包括让孩子学会如何友好待人,如何结交亲密伙伴。不妨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园等场所,让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并注意孩子与别人在一起时的言谈举止所表露出来的自私,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这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改正的话,就会结交不到真正的朋友。(3)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了。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谈谈他或她的朋友。在交谈中,让孩子畅所欲言,讲他或她和朋友在一起时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或她的朋友是怎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此时,父母就应该开始给孩子讲述一旦选择品质不好的人做朋友,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面前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4)做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交友的基本技能。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当父母在家中为孩子庆贺生日时,邀请孩子的朋友前来家中不失为明智之举。孩子的朋友过生日之前,带孩子到商店为孩子的朋友购买礼物,也可帮助孩子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卡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或她的朋友。在平时同孩子的交谈中,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你对家庭内外所接触的各种各样人的感受。(5)当孩子成长为青春前期的少年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性别的同龄人和家庭之外的成年人。一些团体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归属感,国内的童子军等儿童组织、比如中国的少年队,都是可以让儿童找到被先进集体所接受的归属感的组织。(6)在孩子处于青春前期的几年间,父母应通过带孩子外出旅行、拜访亲朋好友,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的内在价值有所了解。独立处事的能力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而自信大多要靠自己从所交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中获得。

父母应对孩子所交朋友的品质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这种友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应从正面告诉孩子与表现不良的朋友交往的危害,并帮助孩子断掉这种交往。

父母要告诉孩子良好友谊的获得途径,诸如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朋友处于危难之时伸出救援之手、与朋友一起分享成功和分担失败、赞美朋友的良好品质、把机会让给朋友等等。在孩子这样做了之后,父母要郑重其事地夸奖他们。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首先要参与集体活动,并通过集体的认可,随后再通过比以往更多的独立性行为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孩子这一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到集体中,学会与大家和谐相处,找到自己的友谊。

花些时间和孩子交谈,探察自己的、孩子的情感;自身做到表里如一,不虚伪待人;和孩子在交友问题上达成共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告诉你,这说明你还不是孩子心目中的朋友,赶紧努力吧!抛弃居高临下的家长制作风,把口头的交友原则用行动示范给孩子看:倾听、宽容、关心、帮助……

孩子交友技能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做的榜样,以及为孩子提供的经验和学习环境。父亲更是在孩子学习交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男孩女孩,都更加注重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尽心尽力地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那么丰厚的果实能让父母和孩子享受一生。

4.告诉孩子人际关系的奥秘

人从诞生起,要经历一个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的复杂过程。将陆续接受社会影响和经验,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个性的积极性。作为孩子,在这种社会适应过程中,既会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一面,又可能存在不相协调的另一面。那么,因此而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应如何分析解决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体,而是生活在各种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人在生理、智力、精神各方面的成长都离不开外部社会的帮助。人了与周围人的联系,非但不能生活,就连做一个正常人也不可能。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这个环境,人的发育和成长就会出现异常。

一个人如果不同其他人交往,脱离了社会,即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将会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成为生活的弱者,最终被生活所淘汰,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要求生存,还要求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长的过程,就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接受到各种严格的培养和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但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还是良好的文化修养,都不可能在集体之外培养出来,而只有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形成。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社会、集体的土壤以及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同他人的联系都不可能存在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以社会为基础,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会在学业、人际交往、理想等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笑对它们,充满信心,以勇敢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挫折和困难就一定会被战胜。

你们应当了解,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际关系又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生旅途中,谁不希望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呢?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索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接触、作用,构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现在人们常讲,人的亲和力的提升和下降即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反映。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人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良好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距离感及无助感,从而获得安全感、有助感和亲密感。人际关系和谐,能正常的、友好的与别人交往,能适应集体生活的规范,是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

正处在迅速成长变化时期的你们,应当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积极创造密切人际交往的主观条件呢?让我们从两方面看:第一,着眼于未来;第二,着眼于眼前。下面先谈谈未来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要求。“今天播种”为的是“明天的开花结果”,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事业是为“尚不存在的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你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被当做未来人才来培养的,而未来世纪对人才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是很高的。即使进入信息时代,人机对话、多媒体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也无法取代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与对话,人仍不能满足于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对话,相反,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无法放弃对完美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人类呼唤群体意识,人类呼唤真情,过去,社会一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现在宣传团队意识、群体意识。

在这里我们先不谈人类在精神、感情上对人际交往的永恒需要,只谈科技发展本身对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需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集团化,表明对科学群体有效合作的需求增加。事实证明,群体研究已成为当代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首要的基本的形式。科技工作者的精诚协作,在科学创造的总体心理效应上,远远大于两者或三者的简单相加。由此可见,科技人才的合作是科技人才智力效应的放大器。

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个概念,即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所谓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是指科研群体成员在理想、信念、观点上的一致性。有了这个基础,成员才能彼此相互尊重、协调融洽、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有了这个基础,成员的智能可以得到发挥,可以使成员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操作灵活、成效显著。总之,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性强,有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反之,冲突产生,内耗增加,将会给事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再谈眼前的人际关系,你们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家面对的人际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与学校各级领导、教师的关系(纵向);与家长(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监护人、抚养人)的关系(纵向);与校外影星、歌星、球星、球迷等直接间接的关系(交叉);与兄弟姐妹、同学(包括同班、同年级、同校、外校同学)的关系(横向)。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媒体、种类的增加,还会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多层次的人际关系。

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多数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由于客观环境的突然改变,由于主观条件不适应客观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大家困惑不解,应接不暇。

从小学升入初中,最大的变化是:课目增多,老师增加。教师集体代替了班主任独挡一面式的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学生,突然觉得“无依无靠”;习惯于小学班主任一个人的管理,如今面对着七八位任课教师,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分辨力、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与教师集体的关系,那么在学业、品德诸方面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先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以上是以中学阶段两个重要转换期(初一、高一)为例,说明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由此,可以认识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人际关系比较差,轻者有自身焦虑、苦闷、自卑、忧伤、恐惧、孤独之感;重者猜忌、嫉妒,甚至有敌对之举。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人的整个一生。正因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让孩子知道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尽管其对象、方式和环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则去进行的。孩子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影响。这种作用,往往是由交往的内容、形式、环境和条件构成的,并集中地体现在交往者外在的社会作用和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两个方面。

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积极的、健康和进步的功能,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环境的作用

环境主要指人所活动的一定的场所的自然与历史情况、各种条件和人际关系的状况等因素的总和。尽快地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关系到事情的成败。而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往往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

对于你们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新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自己不同周围的人接触,信息不灵,消息不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场所的情况不甚了解,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往往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于自己同周围的人感情上的沟通,不利于利用环境的有利方面、克服不利方面,有时甚至会出差错、闹笑话。由此可见,在你们了解、熟悉环境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团结协作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集体的整体功能和效力。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所形成的合力,往往不仅仅是单个力量的加法,有时甚至是乘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利用整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

就对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同学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大家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就会有好的校风、班风,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学习、纪律、文明水平及各项课外活动就会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每个同学也就会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之中。反之,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个班集体的同学之间互不往来,缺乏交流和沟通,互相争斗,互相抵触,相互之间缺少团结协作精神,那么这个学校或这个班集体的校风或班风就不正,学校或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就会上不去,校风或班风就会死气沉沉,同学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就会缺乏集体荣誉感。

由此可见,在一个学校或班集体中,有意识的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融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之中,对办好一个学校、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培养好一名孩子,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3)信息交换的作用

孩子们生活在群体之中,而且他们的思想相当活跃,渴求知识和信息的愿望又相当迫切。因此他们用于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的时间占了他们整个时间的绝大部分。正是通过这种交往和沟通,使他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

一般的孩子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主要通过交谈、听讲、阅读和书写几种方式进行。

这几种方式又集中以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两种手段表现出来。语言交际是以语言作为交际的媒介,在学习中,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后辅导,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过这样的语言交际,同学们接受了新的课程,掌握了新的知识,同学们之间得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你们在校外、在社会上通过同长辈、同辈、亲戚朋友及各种场合下所遇到的人和事的交际,又获取了大量社会信息和知识,增加了社会阅历经验。文字交际是以文字作为交际媒介,以书刊、报纸、杂志、资料以及书信往来为信息交流的工具。通过这些交流工具,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间接信息,补充了以亲自经历而获取的直接信息,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对于大家来说,脱离了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我们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是难以进行的。尤其是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更是这样。只有把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使我们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4)联络和增进感情的作用

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有其社会属性,他只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不断进行感情交流和联络,才能变得乐观、开朗、充满活力,其精力和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反之,如果脱离社会群体,长期独处,其性格就会变得扭曲、孤僻,其精神与神情就会变得忧郁和变态。有人说,没有朋友、没有感情联络和交流的人,就好比在阴天里行走的人,没有阳光,没有活力。这话颇有哲理。

孩子虽然有较好的客观存在的交往条件,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加集体活动,但如果自身主观上不注意进行人际交往,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仍有可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产生距离,互相封闭。这样不仅影响整个集体的欢愉、融洽的气氛和对集体的热爱,甚至还有少数同学会感到孤独、寂寞,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5)让孩子知道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作用,主要指通过交往,使人际关系协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双方在智力、能力和体力上产生跃进。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顺利时,它能帮助人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夺取新的胜利;在困难时,它能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克服困难和挫折,达到预定的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学习水平、考试成绩、工作与生活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如何使先进的同学更先进,使后进的同学赶上先进?如何提高整个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很明显,同学之间通过交往相互勉励与促进是起很大作用的。先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目标更加明确,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定;先进的同学与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形成一种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的和谐气氛。这种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一个班集体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人际交往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心理保健作用和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完善自我的作用。

6.怎样让孩子心理保持健康

人际交往是正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人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当你遭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我得到疏导,否则,这种压抑郁闷会使人致病”。人们通过交往,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不悦,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中受到启迪,重新产生积极向上的情趣,从而导致心理上的重新平衡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升学或转学的孩子,告别了原来很熟悉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来到一个新的较陌生的环境和群体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他交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会很快与新的环境、新的群体相处融治,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学习、工作很快会出现新的局面。如果他不善交际,适应能力也差,换了一个环境和群体往往会产生陌生、孤独、思念和忧虑的情绪;也许还会感到一种惆怅和抑郁,严重地影响学习和正常活动。这样的孩子特别需要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主动关心,才能尽快地排解心中的孤独与忧虑感,与整个群体融合在一起。学校、班级或团、队组织适时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给同学提供相互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或者某次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遇到一次意外的打击,如果把这些不愉快的事闷在心里,就会感到苦闷、失望、紧张,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如果能及时地通过人际交往,向老师、家长、同学一吐为快,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与启发下,能尽快地制定不利方面的措施,就会很地走出困境。

7.让孩子自我认识与完善

人的自我认识与完善不仅需要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上实现,而且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在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来完成。

通过人际交往,在同别人的对比中,人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持自己的优势,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孩子在同同学与其他同龄人交往中,以他人为衡量的尺度和借鉴的镜子,从与他人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样学习一门功课,考试的结果,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说明自己的学习是刻苦的,基础是好的;在一场知识竞赛中,自己的得分比别人高,说明自己的知识面较广;在一场体育比赛中,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说明自己体力与运动水平与别人还有差距。当然,这种对比、衡量、借鉴的标准,也会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是班里、甚至年级里出类拔萃者,而一旦进入中学,就会成绩平平。这样他的自我认识就会发生变化,由小学时期对自己估计过高,沾沾自喜,逐步转变成恰当的估计,使自我认识在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比较中更趋合理、成熟,逐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出差距,找准目标,进一步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及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来进一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有些方面优缺点自己不容易感觉到,而周围的长辈或同辈人是容易发现的。因此,正确对待别人意见,主动征求别人意见,是使自我认识更趋完善、更趋客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自己更趋成熟的标志。

从上述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和内在的心理作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正确、积极的人际交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8.使孩子掌握人际交住的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在学习、工作、劳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交往,没有人际交往,人也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属性。

对于上中学的孩子来说,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逐步开始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增强。基于这一情况,这些人与他人交往的欲望逐步增强,希望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希望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还没有涉足社会,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善与别人联络。有的学生甚至为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所困惑,在有的场合还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还有的同学有时还会为自己不善交往而带来的后果感到苦恼和自卑,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心理平衡。

要想改变人际交往中的被动局面,很有必要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总是双向的、相互的。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总是遵循一些互动准则进行的。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准则,无疑会有益于进行正确的、和谐的人际交往。(1)平等互利原则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你们在人际交往中,同样也需要平等相待、互助互利,只有这样,人际交往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平等相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不可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也不可逢迎巴结。那种实用主义的或功利主义的使唤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工具,用得着时,想方设法笼络、甜言蜜语哄骗,用不着时,把别人抛在一边,视同路人,必然破坏了交往中平等的基础。那种以地位、权势、金钱为标准,看不起别人、或者逢迎奉承的交往方式,是不能长久的,也是受到人们鄙视的。

在大家的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同学之间不能因为家长身份的高低、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经历的深浅和特长的多少,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在学习成绩、现实表现、能力,甚至外表容貌等方面存在优势而看不起别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表彰、或获得某种荣誉称号、或担任班级与学校的干部而自觉高人一等。应该让孩子从青少年起就树立起平等待人的观念,这样,不但现在能以平等待人去换取别人平等待自己,而且对于今后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与别人平等交往、广交朋友也能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人在交往中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互利、互助。

人们在相互来往中,总是希望能从对方得到同情、帮助、鼓励和启迪,得到力量和慰藉。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相互间的交往就会缺乏吸引力,缺乏持久性。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也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给别人以信心和勇气;而不只想到在人际交往中自己获取自己一方的收益。在帮助别人时切不可以强者、恩人自居,更不可要求报答;但在被别人帮助时,不论收益大小,都应该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应忘却在自己困难时,别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2)相互理解的原则

相互理解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行能够得到对方的接纳、赞成或支持,从而引起双方看法、意见的一致和情感上的共鸣。

互不平等、互不帮助、互不来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样,互不理解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自己采取的行为方式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因而,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别人。由此可见,互相理解对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大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言行需要别人理解,而不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不理解,一般表现为不明白、不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或者根本误会了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说。因此,当别人的某些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是不妥、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地责备别人,而应换一个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设想一下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这样往往就能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言行。

同样,每个人自己也需要别人理解。这要求自己的言行一般要符合常理、有一定的透明度,使对方易于明白、易于接受。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一定能被别人理解,这时也不一定强求别人理解,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就可以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后可以让事实来说明问题。人不应该事事都强求别人的理解,更不能以能否被别人理解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正确的,即使一时不被别人理解也应坚持下去。

人际交往的自律,主要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自身和内在的要求和约束。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3)真诚与守信原则

真诚与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这条原则也非常重要,从青少年时起,就应培养人际交往中的这种良好的品质,长大以后在涉足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才能更好地拓宽领域、广交朋友,使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

所谓真诚,就是为人处世要真、要诚,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获得别人信任,才能使交往和友谊得以巩固和发展;如果给别人以虚假、靠不住的印象,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很难与别人进一步交往。

人们一般都喜欢同真诚、坦率、正派的人交往,因为同真诚、正派的人交往,觉得靠得住、有安全感。因此,孩子无论是同同学交往,还是同其他人交往,自己本身就应该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切不可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是另一套,切不可耍小聪明、搞两面派。否则就会使自己失去友谊、失去信任,最终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

要尽可能避免参与小团体,对自己小团体的人盲目吹捧、言听计从;对其他人或自己看不惯的人背后议论、讽刺挖苦、搬弄是非,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你们在学习上、在要求进步的过程中,更不能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如果染成这样的坏毛病,会在同学中败坏自己的形象,丧失自己的人格,正派的同学是不会与这样虚假、不可靠的人交往的。

所谓守信,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必须做到,不说大话、假话、空话,答应别人的事、商定好的事必须办到,做事必须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守信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人们最不愿意交往的人。

言必信是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说话要算数,言行要一致。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对同学、对老师、对亲戚朋友,都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能帮别人办到的事就答应,不能办到的事就不能轻意答应;对没有把握的事说话要留有余地;万一因情况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实在不能完成,应尽可能及时地向对方作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说明,求得对方谅解。绝不能把守信用当作一件小事来看待,随便失言、失约、失信,既会耽误别人的时间,误了别人的事情,也会同时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失去自己的信誉,使别人今后不愿或不敢再与你交往。

行必果是指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完成,要善始善终,真正达到目的。你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得到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信任,就必须做到行必果、认真地、按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或社会工作任务,认真地、按时地完成同学或亲戚朋友所委托、自己又答应的事。行必果,既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为人办事的品行问题。说话算数、办事有毅力、有信心、说到做到的人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反之,总说大话不办实事,或者说话办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品行问题),具有这样的品行的人,往往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失去朋友。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真诚与守信的原则对大家的际交往是非常必要。(4)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原则

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建立友谊的另一个要素。处在青少年时期,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培养自己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气质,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是十分必要的。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指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量和较深的涵养。

在孩子中,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胸怀开阔的人,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较融洽、人缘较好;而性格不开朗、胸怀不开阔的人,往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不太和谐、人缘就较差。

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一般善于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家生活在集体之中,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会及时沟通、相互谅解,绝不会耿耿于怀;二是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三是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

就应养良好的习惯成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正确地对待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绝不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同时要有宽宏的度量,在集体生活中,在与别人交往中,要容忍别人的失误、过失,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只要对方说得有一定道理,就应愉快地接受。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使人不愉快的事,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只要自己豁达大度,讲究风格,就能够增强团结,搞好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上面列举了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基本原则,掌握这几个原则,对于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具有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

9.让孩子运用交际法则找到真正的朋友

齐克·罗宾教授在《儿童的友谊》中把孩子们学会交友的过程分为4个互相重叠的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3~7岁

这时的他们经常把一起玩或仅仅离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不客气地说,这时的他们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你喜欢玩的玩具,或者你不具备的特点等等。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更擅长开始社会交往,而拙于影响别人。大家会自认为,朋友们和他们想的一样。当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时,大家便会烦躁不安。(2)满足需要阶段,4~9岁

在这个阶段交友过程更多地由利益决定。在家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拥有的东西或住处远近来衡量。由于朋友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这时的他们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块饼干,他们会成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于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方式,相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吸引,甚至会因为不愿意独自呆着而与并不喜欢、小于自己的孩子相处。由于交友主要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因而无法同时交一个以上的朋友,这时候他很可能会这么说:“你不是我的朋友,朱迪才是。”(3)互惠阶段,6~12岁

在这一阶段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这时的你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双方的观点,非常关心平等的问题,因此评判朋友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谁为谁做了什么。比如,邀请朋友来家过夜以后,必须要得到回请;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要和朋友送来的价值相等;哪天多带了一块去甜食去学校,就会希望第二天多得到一块。也许正是因为互惠的关系,这时的友谊局限于一对、小团体或小派别,只不过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而已。(4)亲密阶段,9~12岁

你们在这一阶段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大家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的素质和幸福与否。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时代,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一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共享情感、分担问题、解决矛盾,会形成深厚的感情纽带,大家终生不会忘记,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友谊能维持终生。

托夫勒在《未来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人类通讯和社会结合所需要的某些共同的处世本领”。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应该学习具备适应社会的行为,以能成功地承担该社会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不仅能满足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作为社会的一员,孩子们是在与其伙伴和成人的共同生活中,学会对人对事的感受,获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大家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他们却强烈地希望通过交往了解他人,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取他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离开母亲而寻求独自的活动了,此时,大家已热衷于寻找小伙伴,与他们建立同伴关系,而且常会被其他孩子的活动所吸引,自动去加入谈话和游戏、交流思想和情感。五六岁的孩子对同伴关系更为重视,还会有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

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对于增进孩子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只有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并与他们友好相处,共同享用和相互合作。

游戏是孩子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和愿望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角色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大家就会有机会在主动的、自由的和心理松弛的情况下去体验家庭其他成员或社会其他成员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别人是怎样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的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行为。游戏本身要求大家分享玩具,轮流使用,顾及他人,相互合作,否则,游戏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境下,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与人在最大程度上的分享和合作成为你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愿望和持久态度。因此,大家要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中去体验和感受,形成强大的行为动机,而不是依靠外部的力量迫使自己去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机会经常与其他孩子一块儿游戏的孩子是难以真正学会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的,其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缺陷,甚至障碍。

有人说,礼貌是孩子迈入社会的叩门砖,此话不假。孩子正在尝试着迈入社会,体验着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没有这样一块叩门砖,大家就难以进入这扇社会交往的大门,就有可能被拒之于门外。

日本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井深大主张,对刚开始学习说话的孩子,先要教会他“谢谢”、“对不起”这类礼貌用语,即使孩子尚不解其意,也要先让孩子养成说客套话、礼节话的习惯。井深大认为,孩子在此时所说的礼貌用语对其自身来说并不包含感谢别人、尊重别人的含义,也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表达自己的高级情感,但是,学会说这些词汇可以使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及其应包含的真情早日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如果你们早日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亲切地称呼别人,能在得到帮助时向人表示谢意,能在做了不妥当的事以后及时对别人致歉,那么,你们就容易被别人接纳,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宽容。

孩子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貌教育的,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自己身边最接近的人——父母和教师。因此如果成人的道德水准和教养程度本身不高,就很难为儿童确立礼貌教育的好榜样;成人本身不能做到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就不能期望孩子们能做到言而有礼,行而有矩,文雅谦和,举止得体。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手持这块叩门砖,将使你们的交往之路走得更顺。

10.教孩子获得老师赏识的方法

(1)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08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2)有眼力才是好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

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原封不动地照做。听老师的话,也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毫无自己的主见,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3)“害病的人吃什么都索然无味”

如今校园,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玩电子游戏,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4)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老师的劳动

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5)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帮助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甚至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当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时,老师怎能不感动呢?(6)不是班干部怎样当老师的助手

有的孩子可能不是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

有些同学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这样值得提倡。(7)为什么对你的印象不好

一个学生,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许因为“调皮捣蛋”,或许因为性格孤僻,或许曾做过某种错事,等等,总之给老师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老师不喜欢他,他为此而深深苦恼。那么,该怎么办呢?

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对学生印象不好。印象不好总有其原因。要想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你首先应该认真寻找一下自身原因:究竟是学习不努力?还是没有遵守纪律,还是犯过什么错误?等等。学生应该找到老师对你印象不好的具体原因。找到原因后,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既然印象是通过行动造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用具体的行动去改正。自己的新形象要靠自己来确立,除此而外,没有别的方法。“谁也无权轻视你”,“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必然有一分优秀支撑着你”。人们总爱用别人的赞许来肯定自己,而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人活在世上,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必然会压抑自己,缺乏自信。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应从自信开始。(8)犯了错误后

如果说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并非属于上面这情况,而是因为你确实犯过某个错误所造成的,那么,又将如何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呢?

改变老师对学生的不良印象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作为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相信终有那么一天,老师是会改变看法的。(9)等别人来发现的是傻瓜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一个人能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敢不敢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那种以怀才不露而为美德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有某种才能,何必要等别人来发现呢?你为什么不把它表现出来呢?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寻找自己的伯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自己的推销员。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原因何在?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她)第一次缺乏自信,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因而失败了。第二次,他(她)正视了自己的才能,肯定了自己,大胆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向别人推销了自己,所以才得到如愿以偿的结果。

是的,你是自己的推销员,大胆地表现出你的才华吧,在社会上是如此,在学校也同样是如此。

11.让孩子获得同学友谊的方法

(1)“过去”为什么耐人寻味

还没成为中学生时,多么羡慕中学生能用别人听不懂的外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中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

直到身为一名中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中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股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

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中学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中学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中学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倍觉它的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2)有个性才有美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驰名世界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亚·罗兰,中学毕业初登影坛时,并非那么引人瞩目。几次试镜头人们都说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宽,建议地去整容。可罗兰并没有追赶那种时髦的“美”,而是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并把自己这种柔中有刚的美,在电影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她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平时说:同学之间相处,不要互相猜疑,要以诚待诚,以心换心。但这绝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而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留在心里,要留有自己的一点空间,也就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使你魅力无穷!

两个同学特别要好,关系亲密,或者是三五个同学总在一起玩,形成自己的“小群体”,都不太好。因为,“小群体”一旦形成,就必然存在着排他性。课余他们常常呆在一起,在一起活动多了,也会烦腻,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且容易发生纠纷、裂变。(3)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4)友爱的语言在平淡中体现真诚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

普希金说过: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音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5)助人为乐使你形象高大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你的帮助会令他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你的为人。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为乐的人,对他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6)功劳挂在嘴边的危害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喃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使自己完全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因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7)不摆出来的功劳含金量更高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账。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奉献,有了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8)要征服必须尊重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闻。如果别人无心听下去,自己的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天啊,两个同桌友好时,真诚交出的知心话,说好要绝对保密的,怎么会今天都冒犯了?同学们听了都大为吃惊。彼此都攻破了对方的防线,都伤害了对方。从此,两个人成了“同桌不同心”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9)尊重是胜利者的风度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对方,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如果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观点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对方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劝说和批评,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别人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10)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11)信任感应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12)真诚坦白

争吵都是事出有因的。有时是因为一件小事;有时是为了坚持原则;有时是因为误解;有时是因为某种不周……不管事因巨细,也不管有理无理,争吵总是不好的。所以争吵的双方事后都应该勇敢地解剖自己,向对方诚恳地表白和道歉:“请谅解,刚才都是我心急,多说了几句,其实我没那意思”……尤其是理亏的一方应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争吵犹如积雪,得到阳光普照会融化为水。学生,年青气盛,要在争吵后真诚坦白是不容易的,因为青少年自尊心很强。其实,能向对方勇敢解剖自己,真诚地表白自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宽厚胸怀。(13)曲折地体现真诚“你会慢慢好起来的,别胡思乱想了。”医生常对已病入膏肓的病人这么说。包括病人在内的许多人一听便明白这是一种安慰病人的谎言。

谎言并不总是有害的。

我们提倡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彼此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对方,建立纯真稳固的友谊。

但是,这并不否认,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可以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14)缓解矛盾冲突

能否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全看当事者的机智和社交经验。

善意的谎言是有益的,只要它被用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但正像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一样,运用善意的谎言时,千万注意不要让它成为有害的东西。(15)增加来往,增强了解

两人谈不来,往往是由于相互间缺少情感,感到陌生。感情不沟通,就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闸,相互间就有一条鸿沟。因此,增加来往,增强了解将使你找到“话不投机”的接近点。

同学之间也如此,集体活动中不要孤身一人跑到一边,而应多和同学在一起玩,一起交谈、议论,一起欢笑。课余要多聊聊天,饭后相邀散散步……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沟通。交往多了,情感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填平,话题就会越来越多。(16)寻找“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最能调动对方的谈兴的话题,是对方所感兴趣的、有专长或想了解的方面。感兴趣的,说起来才有激情,越说越起劲;有专长的,说起来就深刻,头头是道,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知道的,是急需的,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这些就是谈话的基础。因此,要找到“共同语言”,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办法。就是说,了解对方感兴趣的、有专长的或急需的内容,然后针对这些话题与之进行交谈,将会有说不完的话。

要做到投其所好,自身也应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渊博的人,与人交谈,左右逢源,出现“话不投机”的概率也极少。(17)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

谈话,是对等的,有说者,亦有听者。谈话是对流的,说者与听者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在谈话中,不仅要谈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发言,不时表示肯定、赞赏……这样,对方才有信心、才有欲望说下去,而你听对方谈多了,自己也会增长知识,更进一步了解对方,从而使以后的交谈更投机。

12.如何在“私交”中如鱼得水

走向社会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人们总会伸出援助的手,帮你解决困难。

看来尊重别人不仅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且还是一个人品行良好的的体现。尊重别人应从小节入手,小节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是一件大事情。

首先应具有尊重他人的观念,这是做人的起码品德。

其次注意小节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另外不拘小节也许能在家庭得到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也可行得通。应该注意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13.告诉孩子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秘诀

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具有各种爱,大至爱国家、爱事业、爱家庭、爱亲人,小到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健全的个性品质,必须从小养成高尚的情操,学会如何去爱。(1)学会爱自己

幼儿时期自爱的表现是不很明显的,常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好态度得到情绪的满足。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成人或同伴的好评,就会感到高兴;受到了批评,则会感到难受。这就表现出对自己的爱。

培养自爱,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保持仪表整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应经常换洗衣裤,学会擦鼻涕。要知道一个整天拖着鼻涕、衣冠不整的孩子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集体规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如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不争夺别人的玩具,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随地乱抛纸屑等。要明白对人有礼貌才能够得到大人和小伙伴的喜爱。

②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慧、灵敏。可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让家长给自己讲一些故事和其他各种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丰富孩子的才能博得同伴们的信赖。

③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要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们玩,遇事要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不要过多的自责。一旦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加强。(2)学会爱家庭

爱家庭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和对家中财物的爱惜。

①要懂得尊老爱幼,例如,父母下班回家,给爸爸妈妈拿拖鞋。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别人吃。

②爱护家中的财物。要节约用水、用电、保护好家具、电器。要为家庭做些扫地、抹桌子等力所能及的事。(3)学会爱他人

要主动地爱家庭以外的人和物。

①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他人,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流中达到互爱的。因此,自己要努力学会爱他人。例如,家中买来了新玩具,自己要主动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②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得到了沟通。应乐于为别人服务。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了困难,要主动去帮助他。

③要爱护公物。国家的财产,人人都要爱护,从小就应该养成这种习惯。例如,在公园里不能采摘花草。幼儿园里的用具、玩具等都要爱惜,不能随意损坏。(4)学会爱集体

①要多为集体做好事。例如,在幼儿园里打扫卫生,为小朋友打开水等。

②要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荣誉。要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为集体争光。如轮到自己做值日生这天,要早点到幼儿园去,不要迟到。

③要像爱惜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爱护幼儿园的玩具、用具。

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就能逐步体验到人类最宝贵的感情——爱,进而学会如何爱,并且逐步由爱自己最亲近的人扩大到爱祖国、爱人民。

14.交友使孩子快乐齐天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到三岁时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一个哇哇大哭的幼儿,妈妈怎么哄他也无济于事,这时如果过来一个小朋友逗他玩,他立即就会破涕为笑,这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心理”,能互相接受对方的影响。小伙伴的作用是大人所代替不了的。儿童和亲人的关系是“竖”的关系,和同龄儿童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伙伴们的关系与母子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要求友谊、信赖和合作。这一关系到五岁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就有了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小伙伴们在一起,起到了“儿童教育儿童”的作用,在这里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联系,开始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与其他儿童交往的,他们必须要遵守伙伴中的“法则”,谁违背了法则就会被排挤,不受欢迎。这样,自己就逐渐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会了谦让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密切,它不仅满足了个人心理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从这里自己开始发展了独立性和社会性,增强了自主能力和社会能力,为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可是,当自己的社会性萌芽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逐渐枯萎。所以要劝告自己的爸爸妈妈克服关门育儿的观念,让自己早一点到小伙伴中去,到幼儿园中,这样等到自己一进入小学,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地成长。

当你逐渐长大的时候,父母开始操心你们的功课、健康、上进心,更重要的,也担心你们的友伴,当然做父母无法完全支配你们交友的选择方向,但可以给你们一些合理的建议。

自己选择友伴,应注意几点:(1)秉性善良

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心眼不会太多,容易表现出同情心、爱心和道义感,孩子通常没有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观念,父母应该帮他去认识,使他有明确取向。(2)诚实

友伴一定要不失“赤子之心”,保持天真无邪的个性,逗人喜爱,不做作,纵使他的智商很高,但动作仍有点孩子气。(3)身世清白

所谓身世清白是指家庭管教比较严。但所交的朋友必须有教养,在待人接物,应对进退方面都能切合社会规范,不至过份任性,而粗野难驯。(4)好学上进

要交往知书达理的友伴,要有“多读书是有益的”的观念。(5)性格乖戾

这种孩子容易冲动,不合群,破坏性大,也容易偏激。有些孩子鬼主意多,喜欢教唆别人做坏事。一定不要和这样的友伴交往。

15.教孩子如何待人接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善于与人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较强人际交往能力,无疑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有些人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这是他们缺乏自主能力的一种表现。

因为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其社交能力就比较强。孩子的处事本领、交往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让孩子自己参加接待客人的活动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感

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和客人地位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比平时小心十分,殷勤百倍。(2)有利于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要接待好客人,让客人满意,就必须在语言、行为上都讲究礼貌,实质上是给孩子提供了礼貌待人的练习机会。(3)能使自己学到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

最初,孩子是不会接待客人的,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怎样培养孩子接待客人的能力呢?(4)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

在客人尚未到来之前,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客人什么时间来,谁要来。客人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该如何称呼。使孩子自己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准备。(5)父母与孩子共同做准备工作

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间,采购糖果等,共同创造一个欢迎客人的气氛。(6)在父母帮助下接待客人

例如,客人来了,孩子可以在父母帮助下招呼每一个人,请客人坐,请客人吃糖果。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客人玩,把自己的相册拿给大家看。(7)学着与客人交谈

孩子应大方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别人在讲话时不随便插嘴。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可以提议他为客人表演。制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

16.告诉你的孩子社会交往的礼仪和规范

由于社会交往都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因此,孩子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先要讲究公共场所的公德。所谓社会公德,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道德准则。

这些道德准则,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平,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完成社会交往的必备条件。当前,有些孩子在公共场所仅仅因为人多拥挤被别人碰了一下,便大发雷霆,以恶语伤人,甚至拳脚相加,“得胜”之后便以“英雄”自诩。殊不知,这正是在公众面前彻底暴露了他的自私、狭隘和粗野。说明他内心的道德感、荣辱感尚处于蒙昧状态,因而他的行为只是受本能的驱使,根本谈不上社会公德,这必然造成他在社会交往的失败。那么,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那些礼仪规范呢?

观看体育表演或各种体育竞赛,应当提前几分钟入场,尽快坐到观众席上静候比赛开始,不要大声喧哗或高声呼三叫四。观看比赛应对比赛双方一视同仁,持公正态度。国际比赛,更要注意国际影响和民族尊严,要为双方运动员鼓掌助兴,不做有损于国格、人格的事情。

应当礼貌地对待比赛或表演,对偶尔失误的运动员要谅解,要鼓励,不可出口不逊、打口哨、出怪声或抛掷物品,以免损伤共自尊心、自信心。

要尊重裁判员,瞬息万变的体育竞技,难免出现漏判误判,不应对裁判呼叫起哄。

对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或胜利一方,既要热情鼓励,又要注重表达方式,不可大呼小叫,飞吻频频,忘乎所以。

要维护场馆内的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果核或包装袋。

退场时不要拥挤,出场后自动疏散,不要围堵运动员或运动员车辆。

看戏或看电影时,应提前到场对号入座。如果迟到,看戏应在幕间入场,看电影则应随服务员悄悄入座。穿行时姿势要低,脚步要轻,尽力不要影响别人。对起身为你让路的同排观众要小声致谢、致歉。

观看影剧时应脱帽,以免阻挡后排观众视线。坐姿要稳,不要时常左右晃动。不要把脚蹬在前排观众的椅背上,以免弄脏别人的衣裳。

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当中,要保持安静,不大声谈笑,不随声哼唱,不用手击拍或大声评论。遇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防唾沫星子溅他人身上。

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每个节目演完,应鼓掌。节目终了应向演员热烈鼓掌致谢,待演员谢幕后再退场。谢幕时,不要拥到台前围观。但散场前提前退场也是对演员的不尊重,也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情绪,是不礼貌的行为。

演员表演失误,要予以谅解,不应喝倒彩、起哄、吹口哨做出其他有损于演员人格的举动。

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学习场所,在那里应特别注意礼仪规范。首先,要衣着整洁,不要穿拖鞋背心进入。就座时,移动椅子要不出声,不要为朋友、同学占座。走路要轻,阅读时不出声,也不要和熟人交谈,更不能大声喧哗、吃零食、扔废纸。也不能利用阅览室休息睡觉。

查阅图书目录卡片时,不要把卡片翻、撕坏,也不能在卡片上涂画。要爱惜图书,轻拿、轻翻、轻放。不能因自己需要某种资料而损坏图书,私自剪裁图书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对开架图书应逐册取阅,不要同时占有多份。阅后立即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阅读。借书应按期归还,“热门书”应速看速还。

到柜台前购物时,应语调和气地招呼营业员,说明购物要求。当营业员正为别的顾客服务时,应在旁稍候,不要高声喊叫,更不要敲击柜台。顾客众多时,要排队按顺序购买,并主动照顾老弱病残者,对外宾也要礼让。

营业员服务出现差错时,顾客应给予谅解、善意提示、切勿争吵。若遇个别态度不好的营业员,可找商店领导解决,不要当场大吵大闹,出言不逊。

要退商品时,需耐心向营业员说明原因,若按规定属于不能退换的商品,则应在购买前考虑仔细,一旦买下,不再退换。

购完物品,应向营业员道谢。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对社会而言,礼仪是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

社会交往活动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尊重,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们遵守礼仪规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17.帮助孩子争取团体接受

孩子学会交友后,融入同性团体的能力便成为他构筑良好社会关系的第二支柱。孩子到了3—4岁时,愿意加入群体。刚开始时,对性别无所谓,但到四、五岁,便开始倾向于同性伙伴了。

到6—7岁,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属于某一群体使他有精神归宿感,可以增强自信心。他们会忠诚于这些团体,如“我们班”、“我们足球队”、“我们女童子军”等,但此时的团体还是绝对由大人定义和组织的。由于孩子们从团体中主要是寻找玩伴,因而属于团体的身份可以和家庭一样具有社会意义。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搬到新地方,在这个完全由大人决定的群体中,他会经历2—3个月的见习期,才能羽翼丰满,得到新群体的完全接受,然后才能成为该群体中平等的一员。

孩子到7—8岁以后,便会自我定义自己的团体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模仿(即使不是拙劣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成人世界。

刚开始,团体的结构比功能更为重要。他们会组成秘密俱乐部,谁能参加谁不能,都有严格的规定,是排他性的。成员们会一心一意地选出主席、副主席等官员,确定会议时间、规章制度等。然而等团体结构基本确定下来后(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孩子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干,随即便把注意力转向别处。

9—12岁时,孩子们对团体的兴趣空前地高,并且几乎全部是同性团体,当然团体内的谈话主题,一概是异性。从这时直到少年时代,团体的特点便是强烈的要求服从,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流放的最残忍方式的幌子。

被同伴排斥在外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最痛苦的经历。成人在被问及童年时代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时,是否得到同伴接受便是最常引用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今的孩子,如果得不到“一般的儿童团体”的接受,会和你儿时经历过的一样,感到痛苦。幸运的是今天有更多类似的团体,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比尔·盖茨等电脑奇才的成功也证明,即使是一度被看成“怪物”或“笨蛋”的人,也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被拒绝。

第一类的学生被视作“外人”,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刚从外校转来,或者因为身体疾病、文化背景不同而被暂时拒绝。一年以后,他们就会被同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区别甚至会被视为优点。第二类的孩子则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可改变的原因而被同伴拒之门外,所以他们会变得或者极端内向,“离群索居,极其害羞”,或者极端外向好勇斗狠,极富侵略性,脾气暴躁,好与人竞争,飞扬跋扈等。

如果没有大人指导,第二类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走向极端。内向的女孩会几天不出房门一步,在学校拒绝和任何人(包括老师)说话,少年期便会患上严重的忧郁症,甚至走向自杀。侵略性、破坏性强的8—9岁男孩,到10—11岁时,会被看成是社会败类,随着身体走向成熟,其他孩子甚至包括成人会将他们视为威胁。他们会变得非常孤僻,郁郁寡欢,沉浸于暴力和报复性行为的幻想之中,也会与同类孩子结成一伙,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被同伴摈弃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辍学率高出2至8倍,更易走向少年犯罪,更易习惯性酗酒或吸毒。所以父母对这一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如果你的孩子找不到朋友,不管是出于上述哪种原因,你都会和他一样感到痛苦和无助。你甚至会过度认同孩子的孤立,把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两极。这种“你和我一起对付这个世界”的想法,刚开始时会让你们双方得到一种安慰,孩子甚至会觉到解脱和轻松。但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如果他不能学会如何成功地进入同龄人的圈子,便不可避免地会一再遭到同伴的摈弃。所以这时候,你不应该强化孩子的失败和无能感,而是应该帮助他掌握必要的情商技能,使他成功地被同伴接受。下面便是几条具体建议:

你永远无法过高估计你作为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如果你自己消极对待各种成人活动,那么就该好好考虑参加活动对你和孩子的好处。孩子会看出你的态度,而这点对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父亲喜欢垒球运动,经常穿着运动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亲勉强加入了“父母—老师协会”,每次开会都抱怨不停,并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无知,那么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对协会产生负面印象。

当然,要想让孩子充分了解团体的价值,最好的办法便是带孩子一起参加。费城保留了一个很好的传统——邻里俱乐部,每年大家一起举行化装游行。往往是一家几代人同时参加,一起制作服装、演奏音乐、排练小品等,从中享受无尽的快乐。对费城居民来说,俱乐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网络,几乎和家庭一样重要。

孩子参加的第一个团体便是家庭。尽管家庭与孩子的同伴团体不一样,但可以为孩子学会社交技能铺平道路,孩子还不必担心会被拒绝。家庭会议就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团体,能让孩子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比如,会议主题是计划旅行时,孩子就可以发表意见,你也应该加以考虑。当讨论某个星期六下午干什么事时,孩子可以担当主持人,集中其他人的意见,主持投票,宣布结果等。所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是很重要的,最好一周一次,以便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如果只在出现大事时才召开家庭会议,这时每个人都不冷静,孩子就学不到正常的社交本领。

孩子7—8岁以后,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类型的团体。你也许希望他参加比较大的团体,但研究表明,那些在学校里被同学拒绝的孩子在这些团体里很少成功,仍然不能被同伴接受。但是,他们却更容易与范围比较窄的团体融为一体,如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交流指南、社会服务等为基础的特定团体等。这些有主题的团体成员在个性、兴趣和社会技能方面更有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因而孩子们更容易相处。这些特定团体包括:

●以特定技能为特点的团体:

运动队、乐团、弦乐队、计算机俱乐部、围棋俱乐部、喜剧俱乐部、舞蹈班、艺术俱乐部等。

●以兴趣为特点的团体:

业余爱好团体。

●以性格为基础的团体:

非竞争性体育俱乐部(比如自行车俱乐部等)、宗教青年团、自然科学班、人文科学班等。

●社区服务团体:

邻里“大扫除”团、附属于成人组织的团体(如美国狮子俱乐部等)等。

有严重问题、不能加入某一团体的孩子往往缺乏某种特定的社交技能,需要在特定的训练团体中才能学会。许多学校都有培训项目,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敏感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产生影响。这些团体都由训练的老师或顾问领导,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然后应用于团体之外更广的范围中。

格利蒙特强调,正规训练项目完成后,后续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即让孩子们谈谈没有解决的旧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参加者们也愿意再次相聚。

这种社交技能训练项目只对有严重社交问题的孩子适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帮助孩子们交友,只有在数次努力均告失败,你已经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再求助这些训练项目。你可以和学校的心理学家和顾问谈谈,询问有关具体情况。

18.如何消除孩子的攻击性

父母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当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时,父母有必要首先对自己做一番检讨。

一天,当玛莎进到幼儿园接儿子维克多时,老师很客气地说:“维克多今天又抓人了,把丽丽的脸上都抓出了痕迹,我们告诉他不能这样,他似乎明白了。不过维克多似乎有困难控制自己,在家里也这样吗?”“他同其他小孩在一起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同我们倒还好。”这件事很使玛莎困扰。维克多总是表现得比较有进攻性,稍有不合意的地方就付诸武力。这种行为方式使玛莎很紧张,每当维克多与其他孩子玩时,都密切地注视着,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后来玛莎同一位很懂育儿之道的妈妈聊起这件事,听她提到,父母处理困惑的态度与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玛莎检查了自己,发现在处理与维克多冲突时,她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常常怒火中升,忍不住要对维克多大声训斥,表现得十分急躁,有时会狠狠地拍维克多几下。在回忆中,玛莎可以看见那惊恐、愤怒、不知所措的表情。这一切会不会是造成维克多进攻性行为的原因呢?

母亲的行为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表现。他们模仿着成人,在成人的行为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维克多看来,对于冲突、不合意的反应方式似乎就是大发脾气甚至打人,他在母亲那里承受的怒气与狂暴转变成了维克多行为的激发点,对成人他还不具备反抗或发泄的能力,但对同龄的甚至比他还小的孩子,却可以加以施展。要想克服或改变维克多的动辄打人的毛病,玛莎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玛莎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性,丈夫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家务事和孩子都由玛莎一人承担。作为一个典型的有职业的妈妈,玛莎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随着维克多的“破坏”能力越来越强,玛莎对他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小,有时甚至小题大做,有些借题发挥的意味。

要去改变这种状况,玛莎应当将生活做一些调整,例如请钟点工来帮助料理一些家务事,陪维克多玩,自己可以得到一些休闲的时间,不至于疲于奔命般地劳作。一周能够有几次这样的小休息,人的精神会好得多,也就不会像燃料桶一样一点就爆。

有些妈妈可能会想,我怎么能将孩子甩给别人几个小时,而自己无所事事地享受悠闲呢?这种高强度的责任心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这种高强度的责任心的驱使下,人的精神会陷入不良的疲惫阶段,效率会降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染上不安的情绪,整日惶惶然不知火山何时会爆发。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应保持自己有个好的心态。休息、娱乐是精神的润滑剂,对此,父母不应感到内疚。

这种情况下,夫妻若能配合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海蒂太太在两个孩子出生后辞退了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里照顾孩子。但每天下班的时候,都看到丈夫彼特背上背着小女儿,带着大女儿在门前玩。询问他的太太是不是在做饭,回答是:没有,她在房子里休息。

他们的大女儿萨米从小就不爱睡觉,总是早晨4、5点钟就起床中午也不午睡。彼特与海蒂便轮流起来照顾萨米。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周末时,彼特出差在外他的父母来访,便在这里用了晚餐。邻居问海蒂带着两个孩子招待客人一定很累,还要准备晚餐,海蒂却说彼特走前已准备好晚餐,只要加热一下就可以,令邻居十分愕然而又羡慕。

彼特当然是一个少有的模范丈夫,但最使人感动的是他能够体谅太太常带小孩的辛苦。他们雇人来打扫卫生,但却不愿让人来带自己的孩子。然而当全职妈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需要很大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当好一个妈妈。这里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辛苦,更多的是情感与智力上的挑战。许多丈夫可能会想:带孩子么,有什么困难的,尤其是全职妈妈,照管家里的事,还需要丈夫分担什么吗?我在外面做着那么重要的工作,还要回来带孩子,不是太不合理了吗?其实他不了解抚育孩子是一件多么需要花费精力的事情,不仅仅是给他们花钱,带他们出去玩儿,更多的精力是花费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丈夫回到家中,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还有帮助妻子教育孩子的任务。这样的家庭才真正平衡。

仍回到上面的例子,玛莎应当给自己适当的放松时间,用策略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急躁与困惑。例如,当维克多一再用无理要求来打扰妈妈,玛莎感到自己正在失去耐心,在这种时刻,玛莎应当向维克多声明:“对不起,我现在很生气,你最好到别的房间待一会儿,我们一会儿再谈这件事,否则我会发脾气的。”

另外一种方法便是用其他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问题中突然跳出来,仿佛以前的话题根本就不存在一样:“喂,你想不想周末邀吉米来玩,是星期六还是星期日,要不要一起去探险园?”这件事几乎是每周的例行公事,也许现在只是周一,离事情还远得很,根本没有必要提起来。但妈妈很肯定,这是汤姆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达到转移视线的效果。

孩子们也经常要有台阶下,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如果父母应对得好,不使他感到被驳面子,他也不会发作。

当然孩子表现得很粗暴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能力比较缓慢,与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孩子在一起,可能会感到恼火,通常需要分辩的事情,被嘴巧的小朋友抢了先,就会引起他很激烈的举动,尤其碰到别人说他:“你会不会讲道理,讲出来啊!”孩子张嘴结舌不知如何辩解,性急上来便不管不顾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当有加倍的耐心,首先应当反复向他解释:打人不好,会伤害别人;再者应当看到孩子不顾一切地扑打其他小孩时,不能高声喝斥或反过来打孩子,这样只能使孩子得到错误的印象,认为只能用武力对付武力。每次发生矛盾后,教给孩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说声:“我现在不想同你玩了。”暂时离开一会儿。

19.告诉孩子怎样与人合作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很没有耐心,只要想到了或听到了,便立刻要求“兑现”,否则便不停地纠缠,直到父母不耐烦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或做出某种让步为止。

妈妈在烤蛋糕,艾米利闻见香味跑进厨房。“妈咪,我要吃蛋糕。”“蛋糕还没有好,再等15分钟。”3岁的艾米利开始发难:“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艾米利,蛋糕还没有好,怎么吃呢。要不要先吃些饼干?或喝果汁?”“我就要吃那个!”如此纠缠着,直到听见计时器“咔嗒”一声响,妈妈才始释重负。

这并不奇怪,因为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培养。当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时,他的哭声就是命令,没有哪位家长说:噢,他饿了,让他哭一会儿再喂,训练一下他的耐心。相反,我们都是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奶瓶,如果不解决问题,便要费气力,找出哭的原因,做所有能做的事去满足他的需要。

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时,我们应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具有耐性,懂得等待,懂得在适当的时刻做某件事,懂得与别人协调行事。这种训练是有原因的。首先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吃、穿、玩、出门、购物,父母若想满足他们的每一个要求,会发现自己成为孩子的奴隶,忙得四脚朝天也不能达到十分之一的满足。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让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每一个人都有要求,都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是总排在第一位,等待是必不可少的,失望也是必不可少的。

训练耐心需要耐心。当孩子开始用不停的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时,父母要沉得住气,提醒自己正在对孩子进行训练,只有付出耐心才能得到耐心的回报。“妈咪,我要去小公园玩。”“等我收拾完厨房就走。”“不,现在就去。”

亲爱的,妈妈要完成手里的工作才能去,你先玩一会儿玩具,不会等很长时间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不停地哭词,就放弃自己的要求,说:“好好好,就去。”便收起自己正在做的事,带着孩子出门。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孩子学到了经验是什么呢?“只要我闹,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那么更大的麻烦就在等待着父母。

在训练孩子的耐心时,要避免用很生硬的口气,拒绝他们的要求。例如说:“不行,等着。”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反感,认为大人无非在行使自己的特权,表现自己的优越。要使他们明白,让他们等待是有原因的,而生活中充满了等待。

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会了等待,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例如:“真是长大了,学会耐心等待了。妈妈会尽快把这点事做完的,谢谢!”

孩子再大一点时,应让他们明白“做一件事以前需要完成另一件事”这样一种规律。从小让他们适应这样的“条件”要求,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便会自觉要求自己主做完作业后再出去玩,懂得克制自己的冲动。

20.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懂得玩具和其他用具对他们的特殊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技巧性地引导孩子处理与小朋友的关系。

克利斯在院子里看见邻居的小女孩萨米骑着一辆小三轮车,车子十分漂亮可爱,不禁扔下自己手中的玩具高尔夫球棒,冲向萨米的车子。“可以给我玩一下吗?”“不行,这是我的。”“我要玩”“不行,这是我的。”“可是我想玩。”

克利斯开始动手抢起来。一直没有开口的萨米的妈妈说话了:“萨米,你已经骑了一会儿车子,不想玩其他的东西吗?也许克利斯愿意让你玩他的高尔夫球棒,你看多讨人喜欢的球棒啊!”

一直在摇头的萨米突然停下来了,看了高尔夫球棒一眼,犹豫地望着克利斯。“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克利斯忙不叠地点着头,这时他一心想着踏上萨米的车,忘掉了其他。一个协议就这样达成了。

萨米的妈妈为女儿提供了可以替代的玩具选择,解决了争纷。处理这样的场面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尊重孩子处理自己玩具的权利,通过这样做也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如果我们为了平息争吵,很富“自我牺牲”精神地将玩具从自己孩子手中抱过来,让给客人或邻居的孩子,自己孩子的感情会受到伤害,而且也给他做了一个不尊重他人权利的示范。如果我们首先向孩子肯定他们有权决定是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或其他,再给他一些选择,这样他就更容易考虑其他选择,而不是死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放。

当孩子决定与他人分享后,应当给孩子适当的肯定,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为社会习俗所赞美的事情,加强他与人分享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说:“喂,这样大家都高兴,可以有一个快乐的时光了”;“你能与人分享真让我为你感到骄傲”。

莱丝莉在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事情上遭遇了几次挫折。儿子杰克总的来说还可以允许别人玩他的玩具,但有几件十分出色的玩具,却无论如何不肯让别的孩子接触。尽管莱丝莉想了不少办法,包括拿出定点钟,帮助他们设好轮流玩的时间,但总是闹得不欢而散。这次又请了拉娜来玩,她决定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亲爱的,上几次请的朋友来都没有玩好,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动我的东西。”“请朋友来家里总是要给他们玩具玩么。”“我就是不喜欢他们动我的东西。”“是所有玩具吗?”“是我的那些软动物玩具。”

这些动物玩具每天轮流陪杰克入睡,与杰克的关系似乎更深一些。“我明白了。如果我们把这些动物收到卧室里,其余的可不可以给拉娜玩呢?”“只要她不搞坏那些玩具当然可以,但不能只她一个人玩。”“可以的,我把时间定好,你们可以轮流玩那些玩具。”

拉娜的这次访问进行得很顺利。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具,在指导和训练孩子与人分享时,应照顾到这一十分个人的角落,尊重孩子对体现个性延展的小东西的眷顾,懂得孩子们是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玩具的。我有很多次抑制不住地对孩子说:“这不过是一件小汽车,给他玩玩又玩不坏,不要这么小气。”在我眼里这不过是一件小汽车、小勺子、小椅子,但“敝帚自珍”,在孩子心目中却不只是一件小东西。

我们成年人也有许多认为珍惜的私人用品,不愿拿出来与人共享,只是我们聪明一些,将它们收得好好的,不让别人看见而没有机会提出分享的建议。意识到这一点,每次对孩子说出不以为然的话,引起的自然是一种内疚。值得庆幸的是我越来越多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强迫他过早地显示出“大公无私”的品质。

21.怎样面对“这是我的,你不能玩”

孩子们常常说这句话:“这是我的,你不能玩。”一向为人慷慨的父母会觉得不好意思,孩子这样做似乎很给他们丢脸,心里说: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别人一定以为我把孩子宠坏了,免不了训斥孩子一番,甚至强迫他与小朋友分享玩具。有些父母宽容一些,只是自嘲地笑笑说:今天的孩子怎么会这样自私,不像我们从前的时候。

的确不像。我小的时候由祖母带大,两间屋中有表姐弟五人,那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只有一些支零破碎的小人书和“退休”的日用品,用来权做玩具摆弄一番。真正可能引起争夺的是食物。但是食物是大人给的,并不归于某个人,给多给少,听凭吩咐,似乎也没有什么好争吵的。反正是一无所有,衣服都是姐姐穿完妹妹穿,不知传几站,也就没有了个人私有的感觉,反倒培养了“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认为抢住一样东西说“这是我的,不给你玩”,是很小气的事,很应以为羞耻。这样的背景成长起来的人当然不能理解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会为一点点小东西争吵不清,不懂得分享。有一天我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3岁的儿子上床睡觉了,我进房去看他是否盖好被子,发现他蜷成一团,被子盖得严严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臃肿。“喂,这样蜷着睡不累吗?把腿伸伸直。”一边讲,我一边将他的脚拉一拉。腿是直了,可是被子里还是那么鼓。“咦,怎么回事啊?”我看见儿子脸上诡谲的笑容,伸手拍了一下被子,听见“嘭嘭”的空洞声。啊,我恍然大悟,掀开被子一看,一只红气球藏在被子里。我笑了:“这是干什么?为什么把球藏在被子里?不难受吗?”儿子一脸得意地也笑了:“这样姐姐就看不见了。”噢,我真是哭笑不得。为了这只气球,下午时,姐弟俩有了一点争执,因为我从中化解,很快就平息了。我告诉儿子说:“这是姐姐的气球,如果她不想给你玩,应当还给她。”儿子当时很快地将气球扔了回去,事后也没有再提,没想到却演出了这一幕。

孩子们这样经常地为“你的”“我的”而争吵,在家里如此,到外面与小朋友也是常常发生争执。使做母亲的十分气恼。

杰西卡还没有上幼儿园,母亲自己照顾他。尽管母亲十分尽职,不断想出游戏来与他玩,带他去公园,但杰西卡还是需要小朋友的陪伴,只与父母玩仍不能尽兴。为了满足杰西卡的需要,母亲不断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因为他们刚刚搬到这个地方不久,没有很多熟识的朋友,母亲要很用心地去交结新朋友,尤其是带着小孩的母亲,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可以请到家里来玩。渐渐地他们有了一些来访者,一天,露西的母亲带着她来访,妈妈将游戏室布置好,精心地安排孩子们相熟,小客人渐渐适应了一些,向玩具走过去,但露西手到之处,都会引起杰卡的反应,他不客气地抓过玩具:“你不能动这个,这是我的。”这样反复了几次,调解无效,露西同母亲只好离开。

母亲们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固执,一屋子的玩具仍不能使他分散注意力,还是为一件小东西与小朋友争吵,最终失去与朋友游戏的机会。

是不是今天的孩子们变得自私了?小气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占有欲呢?这里面有一些道理。

首先,我们应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或其他物品并非与生俱来的品质,对于孩子们来说拥有很强的占有观念,认为手之所及都是“我的”,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并非表明孩子很自私或被宠坏了,这种表现事实上体现了孩子的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获得一种归属感,希望能有效地融入自己周围这一日益扩大的社会氛围。他们试图用各种方法来达到自己占一席之地的目的。用各种违规行为吸引注意力是其中一条途径,这一点我们在上一本《美国人的家庭教育——自信陪伴孩子成长》中有详细论述,而申明自己对玩具或其他物品的所有权也是这种尝试的一个方式。

对于很幼小的孩子,拥有物件对他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是他本身的一种延伸。一件小小的玩具、宠物对大人算不了什么,对孩子却有非常的意义,似乎这种占有给了孩子更有利的地位与归属感。因此在这种心理引导下,他们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劝诱。当两个孩子争夺一件玩具不可开交时,父母一般会怎样劝解呢?“亲爱的,两个人轮流玩这个玩具好不好,那样大家都很高兴,下回小朋友还会来找你玩。”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劝解对小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因为玩具对他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父母这时再责备他:“你这么自私不好,应当学会同别人分享玩具。”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孩子愤怒起来,完全拒绝退让,或者丢下玩具,大哭而去。这样的结局是令人气恼的。怎么办?随其自然吗?当然不行,这样会使孩子日后很难与社会相适应,变得难以合群。

乔治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Party回来,对母亲说:“我觉得汤姆不好,他的玩具有很多,可是却不让我玩儿。”“他让别的小朋友玩儿吗?”“嗯,没注意。”“上次你也是一样的啊,别人玩了你的一些玩具你还发脾气,记得吗?”乔治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过汤姆如果不想让你们玩那些玩具,就应把它们收好,免得请小朋友到家玩,却又不肯和他们分享玩具,搞得别人不开心,你说是不是呢?”这话妈妈以前对杰克说过,但他不大听得进去,这次倒是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懂得占有权对孩子的意义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孩子应当逐步树立起与他人分享玩具的概念,这是毫无疑异的,但要有阶段性,逐渐引导,尊重他对自己玩具的拥有权。

22.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如何做才会使孩子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方法就不能适得其所。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逻辑,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这样一来父母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训斥,孩子不听,就会抓过来打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等。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母这么生气地干涉后,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理。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就是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对发生的这种情况,建议由家长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问题症结何在,从孩子的本质来讲,他们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会曾有过类似的感觉;

●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这完全是以探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公平对待,孩子一般会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找共识。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敬的态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

马丁太太讲了一个有关的经验。

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向她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琳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琳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琳达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起也解决不了。此时,马丁太太记起了三步骤,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琳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只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琳达露出轻松的样子,现在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马丁太太的目的是让琳达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造成了她与琳达情感上的沟通。当马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琳达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琳达的位置,分享她的感觉,使琳达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准备对付妈妈的办法。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他们太在意孩子,不忍心加以约束,结果也会不尽人意。5岁的罗莎总是在妈妈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儿用手摸妈妈的头发,一会儿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母亲怀里钻来钻去。母亲开始时总是搞不明白罗莎究竟是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母亲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其实罗莎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母亲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在心里认为,妈妈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这也暴露出母亲平时对孩子过分注意,而对她讲得道理少有关。事后,妈妈应将她抱在怀里,亲切又语气坚定地说,妈妈打电话是在办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孩子没有这个权利。当然这种情况发生时也要注意避免互相制服,采取生硬的强制态度,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互相展示权力与权威,谁也不让谁。假如父母过分地听从孩子,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证明家长已处在服从地位。孩子就有可能不去听家长的话,也不愿满足家长的任何要求。

23.让孩子走出自我思想的封闭空间

为人父母者可以学习如何帮助这类孩子由他的幻想世界中走出来,并进入现实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成为这个孩子与实际世界之间的桥梁,直到他有能力自处为止。这牵扯到将你自己介入于他的生活中,并抛开你那种不要太过于“侵犯”他的生活空间的想法。在每个发展阶段(集中注意力与参与,双向式的沟通,情绪上的概念,情绪上的思考,幻想与夸张的阶段,入游戏场中的策略,以及发展一种内在的自我确认)你都必须给孩子必要的协助,直到他能够自己设法因应为止。举例来说,你可以对着一个这类的婴儿各种有趣的声音及扮出各种鬼脸,来吸引他的注意。与大多数的婴儿相较下,这种沉湎于自己想法的婴儿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暖身;前者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就够了,但是这类婴儿却可能要花上十五分钟的时间。

请记住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也不希望把自己孤立在他们本身的世界中!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要叫他们调整自己来配合这个世界时,要远比畏缩退却过得更为困难罢了。如果你能让孩子踏出象牙塔,那他就有机会与外在世界进行更多的接触,而他也会愈发喜爱这个世界(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他必定会反抗)。

所谓让他步出自己的象牙塔,真正的含意是指以温柔的方式来说服他;他们的目标乃是要让每一种遭遇对他来说都是一项愉快的经验,让他能够欣喜地去接受并体验。你应该让孩子产生一种个人状态的意识——也就是将自己视为与其他人有所关联之个体的意识。你希望他能够将他的各种经验加以组织,以便能够果断地进入那种个人的、情绪的、以及与其他人愉快相处地关系之中。我们的目标是要能够找出各种机会,以产生那种发自于内心的,能够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想要与人类社会建立关系的愉悦感与亲密感。

那些成功地让孩子步出象牙塔的家长们,必定是那些产生无数情绪上之动力的父母亲。他们精神蓬勃地说服孩子,付出了无数的“心力”。在他们的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散漫,他们毫不犹豫地付出了所有的热情。

23.让孩子走出自我思想的封闭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过于狂势或过于积极。相反地,你应该使用自己的表情、声音的语调,以及你的活力,你所要传达的印象应该是一个和他共同玩耍,或聊天,或是抱着他时都会让你感到满心喜悦的人。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也不可忘记了另外一项重要的目标:培养孩子的主动进取性。就某种意义而言,你正在介入他的生活之中;但是,你同时也应该试着以那种能够激发他自行处理,而不是被动反应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做法。你不可以帮他完成所有的工作;你的目标是要带给他各种想要加入或参与的动机。举例来说,如果他愿意邀请另一个孩子参加,你就可以安排某个特殊的活动——例如在当地的游乐场内欢度一整天。或者他如果愿意邀请某个朋友到家里来玩,你就同意替他拨这个电话。简言之,要激发孩子的主动进取性。

不要犹豫是否该进入他的世界;举例来说,你可以和他一起玩电脑或任天堂游戏。试着让你们之间的竞争变得较为刺激;如果孩子在游戏中显得意兴阑珊,而且老是居于下风,不妨让他拥有某种优势让整个游戏的进展更为平衡,直到他至少能有55%的机会来打败你为止。在这么做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某些优势(例如你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只使用左手);这样一来,你在游戏时就必须全力以赴,而他也未必能稳操胜券,这个竞争的过程自然就会变得更为刺激了。

你也可以利用他在电脑或电视游乐器这方面的兴趣,促使他加入其他的活动。举例来说,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参加游戏课,他每星期就可以有两个晚上尽情地玩任天堂。如果你可以藉着让各种活动变得更有趣或有所奖励的话,你就能在这个孩子的心中创造出某些诱因;这么一来,他想要发展各种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运用于各种不同状况中的机会,也将大为提高。

刚开始的时候,它或许看起来只是件纯然痛苦的工作。但不管怎么说,你终究是在试着诱导一个孩子由安逸舒适的世界中,步入充满危机的开放场合。如果他表现出敏感易怒,或甚至是大发雷霆,千万别威吓或胁迫他。毕竟这些敏感易怒、大发雷霆,以及其他的诸多反应,也是一种与外在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当然,你也不应该故意挑拨或刺激他,让他陷入一种突发的愤怒之中。如果上述这些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应该表现出非常具有安抚作用及感情移人的举动,帮助双方再营造出一种平静的状态,并要接由这种起伏不定的状况,将它视为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虽然对大多数的家长们来说,他们会很自然地希望能避免这种气愤的感觉,但别忘了:在某种程度之内,些许的愤怒事实上会有助于孩子界定出他个人状态的界线。有许多所谓的负面感觉——例如气愤、竞争、妒忌等——都具有这方面的特质;它们很容易产生某些动力,以及一种明确的目的与一种界定的意识。我们并不是要让各位觉得过多的愤怒及竞争是有所帮助的;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们感到负荷过重。但是在一种温馨、慈爱、感情移人,以及接纳的环境之下,再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像一丁点的愤怒或妒忌一般,能让孩子们启步向前迈进了!尤其是对这种沉涸于自己想法的孩子们来说,他需要获得一些刺激与诱因,来让潜伏在他体内的潜能发挥作用。

这种做法就如同你要叫醒某个赖着不肯起床的人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满腹牢骚、心讲不满;对他来说,赖在床上要比起床容易多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真的想要一直待在那儿。在你的协助之下,他可以循序渐进地加入人生的竞赛中。

当你一旦让他开始动起来之后,你还必须帮助他继续待在这场竞赛中。有两种因素会使得这项目标出现困难:这个孩子平常就表现得不活泼及畏缩退却,以及想要逃避某些情绪。你或许会发现到:当你才刚开始让孩子动起来的时候,一眨眼之间他又兴味索然了。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这么做似乎有些不太值得。“要让他把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告诉我,就好像是要他的命一样。”一位精疲力竭的母亲这么说。每当她想尽办法让她那个沉涵于自己想法的孩子愿意和她交谈时,一瞬间那孩子似乎又在两人的对话中“画上了休止符”。我们建议这位母亲:不要太注重她的孩子所告诉她的内容是否与学校有关;而只要将她的焦点放在她是否能够让孩子静下来与她说话。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举例来说,你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他在学校里做了些什么事情来做为谈话的引子;然后,你就应该停止这些讨论,并进入与下列主题有关的讨论:他为什么应该要让你知道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以及你有权利知道这些事情——或甚至是你为什么要如此追根究底!要和他讨论,或是他对你的批评继续进行下去;这种做法与让他告诉你在学校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具有同样的价值。当他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会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关系密切,以及高度的互动影响。此外,他也正在展现出主动进取性。如果你密切注意整个过程的进展,当你的孩子在沟通上由只是两句话增加到四句话,再由四句话增加到八句话的时候,你必定会感到满心喜悦及颇有成就感。这时,你就不会觉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了,因为你不晓得他今天在学校里又有哪些新的事情发生。

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孩子很喜欢保持在相当低调的情绪状态中;他会逃避任何强烈的感觉,同时也会避免与这些感觉有关的各种讨论。因为如此,所以孩子会试图逃避他对某个老师的愤怒、某个对他不友善的孩子,或甚至是他捏你的行为等有关的讨论。同样地,孩子或许也会试图逃避与下面的、慈爱的感觉有关的各种讨论;或甚至会逃避他对于和另一个孩子建立友情的强烈兴趣有关的任何暗示。各种强烈的感觉可能会让一个沉而于自己想法的孩子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热了。我最好是冷静下来。我想要我那平静的任天堂游戏!”能够了解导致孩子想要逃避的各种感觉,将能帮助你体会到他认为这些感觉是如何地令他感到恐惧、乏味、讨厌、不悦、愚蠢,或是不重要。你在这同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感情移人,将可以让你的孩子继续讨论这些他亟欲逃避的各种“令人不快”的感觉。每当你协助他多花几秒钟的时间来处于这些情绪之中,或是对这些情绪多表示一些看法时,你就是正在帮助他逐渐地扩展他的忍受力,以及减低他想要逃避的欲望。再次提醒各位,这是一种渐进式的过程。

但是只要你能持续地以温柔及和蔼的态度来进行,最后必定可以达到你的目标。

提供给流通于自己想法的儿童的身体活动

小问种类的运动、声响、触摸,甚至是颜色,都会对每个孩子造成刺激。举例来说,你的孩子是否会对触摸的敏感性较低,因为如此,所以他会需要较多的触摸才会有所反应呢?他对于节奏性的运动是否会有反应?他对于明亮的光线及鲜明的色彩是否会有良好的反应?当你对于哪些事物最能够对他造成刺激有所概念后,你就能够创造出可以让他保持主动积极与生气蓬勃的最佳实际环境。

对于触摸不会相当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对一团混乱的游戏乐此不疲;例如在地上打滚,与父亲扭打角力,以及骑在母亲的背上等。如果他很喜欢这种剧烈的移动时,你可以让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淄滑梯、荡秋千以及类似的活动上。你或许会发现到,当他坐在秋千上时,你与他之间的交谈可达到最佳效果;那么,你就可以考虑在家里的后院装设一部秋千。如果你发觉到他对于声响极不敏感时,那你和他说话的时候就必须加大、加重音量;音乐及在屋内的喧嚣吵嚷声,都可能会让他觉得生气蓬勃。如果他喜欢许多视觉上的刺激,你就可以在他的房间里使用他最喜欢的颜色,并且让整间屋子也充溢着明亮的光线。

有时候,你可能会做得稍微过火了一些。当你在与他扭打姨闹的时候加入搔痒的动作,这可能会让他变得敏感暴怒;或者是你会发现到他并不喜欢高音调的声音,而是比较喜爱低沉的。隆隆的噪音,但是这些都无伤大雅。有时候,与其不去试着接近孩子,还不如做得稍微超过一些,然后再从中学习经验要来得更为有效。

身体上的活动也可以帮助他改善运动肌肉的状态。某些特定种类的运动,能够帮助他增强伸肌力量;尤其是那些需要跑步及停止的各种游戏(例如在那种妈妈,我可以吗y的游戏中)。你也可以让他仰着躺在地上,假装成一艘船,然后再前后地摇晃着。他也可以和父亲或母亲玩飞机游戏,将双脚环绕在你的腰部上,然后面部朝下;而当你开始在绕着圈子转动时,他则试着让自己的身体维持水平状态。不论你进行的是何种游戏,请切记一件事:这些活动都必须要充满趣味——让他感觉到就像是在玩耍一般。如果它们变成了一种例行的事务时,那将破坏了促使孩子与你产生互动关系的目标。

对一个年约四岁或五岁的幼儿来说,你可以和他讨论有关于他的身体特性方面的事情。当你的孩子蟋缩着身体避开你的时候,你应该就可以观察出来,“我猜你应该不喜欢被别人搔痒]巴!”这时,你们就可以找出哪些感觉及活动是他所喜爱的,而哪些则是他所不喜欢的。他是不喜欢被别人抱着旋转、跳跃、追逐,或是在父亲的肚皮上跳着,或是让妈妈及爸爸把她夹在中间,做成一个“意大利腊肠三明治”(也就是让孩子被“包夹”在两个人之间)——这两种游戏他究竟比较喜欢哪一种?在这种方式之下,孩子就会成为其人生竞技场上的主动指挥者。然而,为人父母者可能也会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对于某些特定的活动会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及恐惧感,因此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将这些活动置于优先顺序中。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找出各种方法,让这些游戏变得充满趣味。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运动肌肉状态较差的孩子,我们或许就可以使用较多的摇船游戏或“飞机游戏”。他或许会需要有一个竞争的目标(例如“我打赌你无法持续这个动作二十秒”)让这项活动变得更为刺激有趣。将各种身体上的活动转换成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尤其是那些对孩子们有益的活动,是需要用些技巧及花点脑筋的。但它的回馈却相当大,因为这个孩子将会获得足够的诱因,并变得主动进行这些活动。

当孩子让你知道越来越多他所喜欢的事情,而且当你观察出哪些活动可以产生热烈的反应之后,你就可以逐渐试着让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承担更多的责任。举例来说,当父亲躺在地板上,敞开他的肚皮时,它就有可能会引起孩子想要在上面跳动的欲望;这时,你大可不必抓着他的手,并告诉他来吧!我们要开始玩跳跃床峻广我们的长期目标,乃是要帮助子女熟练于他(她)自己的身体并感到乐此不疲;而是基本的原则,乃是要协助孩子采取主动及获得乐趣。因为他让足球打到了自己的鼻子,或是当某人把球向他扔过来时他根本就没注意,因而使你对他提供严苛的指导,或是气愤不已及大失所望时,这些反应都只会让孩子对于各种活动变得避之唯恐不及罢了。

你可以对他采用一种感情移入的作法,例如“这个难缠的球一定让你吓了一大跳吧!”或是“在一个赛程激烈的足球场上,要去注意每一件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很困难的。”然后再配合对于踢球及扔球方面的额外练习(例如“我敢打赌你绝对无法让这个球打在我的鼻梁上!”)这必定能够帮助孩子在企图熟练于他自己的身体方面,变得更为兴致勃勃。

24.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当孩子游戏或者学习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是应该鼓励他们去单干,还是合作?有人曾问日本的一位小学校方:“您办学最注重什么?”这位校长回答说:“教育孩子理解别人。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同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也就是说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独立人格,自强自信,敢于拼搏,勇于创造,有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团结他人。世界国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经从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转变成了培养儿童学会关心。所以我们用积极教导孩子学好各种本领,塑造多种能人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引导孩子去积极竞争。这既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的呼唤。

孩子面临的21世纪将是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过程日趋自动化,地球的人口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要求人们在进行更加激烈竞争的同时,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因为广泛意义上的竞争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做后盾。正因为竞争更多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合作。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年到1972年期间286位获奖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行工作而获奖。相比之下,未获奖的科学家当中,只有很少的与别人进行积极的合作。这个结果显示,与别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创造性。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分享”。科学领域就是这样。众所周知,在生物学里,单细胞的生存率是很低的,多种细胞在一起,才能进行营养的互相透,变得稳定、有规律地进行新陈代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在现实社会,一个人若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那么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会十分困难。而且,一个人建立和保持与他人合作关系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的指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如情绪的成熟,顺应良好的社会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他人和社会基本信任的态度,乐观主义的精神等。

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孩子懂事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即孩子的团队精神。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即悦纳别人。也就是说,能够真诚的欣赏他人的长处,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思想,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世上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真诚地加以肯定与赞美。学会微笑与称赞是悦纳别人的捷径,也是开启对方心扉的金钥匙。

二是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善解人意。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联系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任何个人对他人的关心都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而合作能力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让孩子学会关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家长在给予孩子关心的同时,必须让孩子也学会关心,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

三是教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气度,要经常提醒孩子想到别人。人若自私自利,凡事都只想到自己,就会遇事斤斤计较,也就难于与别人友好相处,又怎么谈得上与别人合作呢。这里给家长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则与技巧问题。比方说,要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强迫,也不必讲些空洞的大道理,你可以这么说:“你玩一会儿,他玩一会儿,大家一起玩多好呀!都高兴!……”适当地给孩子们以引导,让孩子觉得分享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剥夺,而是平添更多更新更好的乐趣机会。当孩子较小时,父母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孩子手中拿着玩具,父母可以拿另外的东西,轻柔地、慢慢地递给他,从他手中取走玩具。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

四是为孩子创造机会,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是参与者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习心理学概念课程的孩子分为5人一组,共10组,给每个组提出两个问题去解决。其中5个组是合作组,他们是作为一个组来评分的,即每人分数一样,这样一来,这个组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反之另外5个组是竞争组,他们每个人的分数是按个人的成绩分别评分的。结果表明,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协调一致。为此,家长不妨让孩子多玩一些诸如过家家、共同搭积木、拼板等需要彼此协作的活动。像许多体育和游戏活动,如足球、篮球、跳皮筋跳绳等,既有两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协调导一致,所以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与竞争能力。

五是让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规则与技巧。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要充分顾及到他人的要求与需要,哪怕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步与牺牲;与此同时,迁就与让步是有限度的,不是放弃原则,在合作中要有自己的立场与个性,要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与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在培养孩子团队精神的同时,需要家长们注意解决好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注意孩子的平行交往状况。所谓的平行交往是指孩子与自己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的人交朋友、结成伙伴关系的行为。它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的儿童心理学专家雷特通过研究指出,父母一定要注意儿童的早期平行交往情况,因为从中可以预测儿童日后在人群中的适应情况,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假如孩子不合群,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好好合作做游戏,那是因为孩子缺乏集体观念,从小被溺爱而变得孤独,占有欲过强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教育孩子理解他人、同情他人,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之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与此同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特别是在中学这段时间里,父母还可以透过孩子的平行交往情况,帮助孩子明事非、辨美丑,关注孩子,随时从学校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出现不良现象立即加以制止和教育,做好孩子的思想疏通工作,向孩子讲明交朋友的意义,在与别人相处合作之中,学会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见贤思齐,修正自身。

另一个方面是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孩子的社交退缩问题。一些研究表明,社交性退缩多发生于独生子女身上,其中家庭教养不当是造成儿童社交性退缩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孩子平时表现正常,只是在社交或集体生活中才出现异样表现,如见生人害羞,不说话,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社交性退缩给孩子带来了许多心理障碍,它使儿童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情境而导致自卑,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集体生活中不知所措,并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一些孩子因此而不愿上幼儿园,不愿上学。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与合作能力,及时预防并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性退缩。一方面要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父母若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抓住机会为孩子提供多种社会生活和交往经验的话,就可以预防和避免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另外,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孩子在3岁之后开始产生交往的愿望,如果只和成人特别是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交往心理的需要,他们更愿意更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时候,若能将孩子及时送入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的要求,会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因此,即使家中有条件照顾孩子,也最好能在孩子2岁左右送入托儿所,使孩子能及早地过上集体生活。否则,孩子长期生活在长辈设置的保护圈中,长大后面对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就会显得不知所措、胆怯退缩,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也就更难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了善于合作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敢于竞争。在美国,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叫得越多吃得越多。不开口,人家以为你不需要。电视主持人杨澜在美国学习时就遇到这样的事,课堂上大家都争着当导演,她想我何必跟别人争呢,干点别的吧。后来她发现,人家并不是觉得她是在谦让,而是认为她没有这个能力。当然,下次她也是当仁不让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许多成功、许多机会是靠自己实力去争取获得的,这就是竞争。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随着我国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使我们今天的孩子能在明天更好地适应这种竞争,并力求竞争的胜利,我们有必要从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竞争美德和竞争能力。

第三章 让孩子积极进取充满自信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生活快乐的根基,进取精神是前进的动力,而自信则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让自己的孩子积极生活,充满自信,寄于进取,应该是孩子成长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1.怎样让孩子富有进取精神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播下能把你的希望变为现实的种子。

比尔·布莱斯获得驾照借了一本有关机动车辆维修与保养的书,废寝忘食地学了起来,有时还打开自己汽车的发动机罩,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她的妹妹朱丽娅前段时间参加跳绳比赛时,落到了全班同学的后面,这令一向都很要强的朱丽娅非常难过。于是,她暗下决心,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落后局面。她专门前去文体用品商店,买了一条跳绳,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连续练了好几周。俗话说得好,工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朱丽娅已成了全班跳绳跳得最好的学生。“比尔和朱丽娅进取心比较强,他们俩做什么事情都比较主动,”他们的母亲萨莉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很早就教他们俩学会自立,并让他们认识到,只要积极进取,敢于尝试,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在比尔19岁,朱丽娅18岁那年,他们的父亲建议他们在自己所上的那所大学的旁边,开设一个专卖酸奶的小店,通过经营这个小店,学会如何做生意。比尔与朱丽娅采纳了父亲这个建议,他们相信靠着他他们自己的那股闯劲,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几个月后,他们俩把平日的全部积蓄共计1万美元,作为办好这个小店的初期投资,用来购买更多适销对路的日用品。时至今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当初开办的那个小店,已经发展成为在全世界有1000多家连锁店的大公司。上一年,他们的连锁店的销售总收入高达8500万美元。

一些孩子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从来都懒得看一眼书,而且很少参加外面举办的活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也都有不少像比尔与朱丽娅这样积极进取的人。为完成他们的既定目标,他们甚至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他们的这种首创精神来自何处?

成功的孩子们时常都得到了他们父母的“助推起动”——这正是他们起步时所需要的。

2.让孩子自己来决定

在3岁那年,玛瑞蒂斯·威林汉姆便请求她的父母让她学习钢琴。到5岁时,她想加入橄榄球队。在初中阶段,她志愿参加了夏令营;在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当地教堂的青年牧师,她帮助隶属于该教堂的人们革新生活。她的这项举动影响很大,并在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因此而获得奖励。如今,年方20的玛瑞蒂斯·威林汉姆就读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她还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兼作辅导员。“我的父母教会我和我的弟弟巴瑞特做出合理的决定,”玛瑞蒂斯·威林汉姆说,“他们相信我们的判断力,而且从不强迫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

詹妮是玛瑞蒂斯·威林汉姆的母亲,她相信让孩子们自己来做决定,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在开始的时候,要他们自己所做的选择都比较简单——要穿哪件大衣,或者要吃哪种蔬菜,”詹妮说,“到了玛瑞蒂斯和巴瑞特上高中的时候,晚间是否外出的决定都由他们自己来做出。”

让孩子明白如何做出比较明智的选择,随后就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力。“开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的确也曾为他们提心吊胆过几次,但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合法的,而且不危及人身安全,我们都尽量不去干预。”詹妮动情地说。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相信他们自己,而且敢作敢为,那么你必须首先向他们表示出你相信他们。

3.给孩子更多鼓励

谁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活得更好,但倘若只是给他们现成财物,让他们坐享其成,那简直等于害了他们。我有一位朋友是家中的长子,他大学毕业以后,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一番艰苦奋斗,终于事业有成,财源滚滚。他的两个孩子自然也就拥有了一切物质财富——现金、小汽车、信用卡等,但他们唯一欠缺的,却是远大的志向。当他们上完中学之后,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干什么事业,到如今,他们俩都是一事无成。当然了,我的这位朋友现在回想起当初让孩子坐享其成的做法,真是后悔不已。

鲍威尔·费尔德曼是《成功的孩子们》一书的作者,他的一段肺腑之言发人深思:“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生活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你可以通过给孩子以鼓励,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儿成绩予以肯定和赞赏,来让孩子振作精神,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你不必总是对孩子的每种做法都表示赞同,但你应当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坚信,你是他们前进途中的坚定支持者。”给你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然后肯定和表扬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孩子做些比较简单的游戏,或者给孩子买上一些玩具,让孩子通过做游戏或玩玩具,亲身体验到取得胜利的乐趣。当你和其他成年人聊天时,倘若孩子在场,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夸奖孩子。你也可以通过鼓励年少的孩子表达他(她)自己的观点,来培养他或她的独立意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副教授迪伦·迈克林·伯德说:“一旦孩子认为他(她)们观点有价值,那么他(她)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他(她)的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强。”通过多和孩子谈心,认真倾听他(她)内心的真正想法,你就更有可能了解他(她)的个性,并且知道靠什么可以激励着他(她)不断前进。倘若你不知道这些,那么你就会发现很难去“助推起动”他(她)。

4.让孩子们自己赚得报酬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早日能够独立,”巴法利·弗雷德曼说,“那么你就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从事工作、完成任务并取得成绩。”

倘若孩子想要一件没有列入你的预算的玩具,你可以给孩子解释说家里没那么多钱来为他(她)买这件玩具,并询问他(她)是否能试着找个活干干,自己来挣这笔钱。也许他(她)可以帮报社送送报纸,或帮公司发发广告。如果你正在洗车,当然可以叫上孩子,让他(她)帮你一把。孩子通过亲自做些工作,方可知道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得到报酬,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下来馅饼。在孩子干活的时候,你可以提示他(她)如何才能把活干得更漂亮;但无论怎样,你都不能代劳,也不能当着他(她)的面,吹嘘你若要干的话,能干得多么漂亮。“让孩子做些工作的目的,”巴法利·弗雷德曼说,“就在于培养孩子勤劳的美德。”

理查德·列纳是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建议家长应当设法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而且有助于让孩子及早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5.鼓励孩子主动从事公益活动

玛丽娅·克洛伊建议家长限制孩子看电视及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她说,这类活动只是让孩子被动地接受东西,不需要孩子的首创精神。倘若家长能够很快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

6.如何拓宽孩子的视野

倘若你不让孩子接触到外面的充满奥秘、多姿多彩的世界,你也就很难发现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而孩子也难以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得克萨斯州肯尼代尔的男童子军团长唐·雷尔十分善于组织童子军活动,他把男童子军的功勋徽章活动,看作是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孩子视野的最佳方式。男童子军的功勋徽章活动设置了多种项目,参加者在成人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一个接一个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他们不会对每个项目都比较擅长,”唐·雷尔说,“但一旦我们发现哪位孩子对某一个活动项目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鼓励他坚持下去。”

7.及早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

玛丽娅·科罗伊是一位老师,她对如何教育孩子进行过长期研究。一谈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她便深有感触地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别爱好,而在发现孩子的特别爱好方面,父母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琳达·曼森在丈夫不幸病逝之后,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经济上比较拮据。她最小的儿子马克患上了气喘,很多时间都是坐在长凳上度过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渴望参加体育运动。作为母亲,琳达·曼森不但没有反对马克参加体育运动,反而鼓励他坚持锻炼身体,并且为了能给马克买运动服,宁可省吃俭用。“如果孩子天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琳达·曼森深情地说。到马克上高中的时候,他的身体已锻炼得很强壮,成了所在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如今,他和他的两位姐姐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过着幸福、充实的生活。

8.父母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马克与贝尔·斯卡夫认为,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当斯卡夫一家搬迁到亚特兰大后,马克与贝尔·斯卡夫这两位作父母的,便常常带上他们年少的孩子米歇尔与埃米,前去参加当地社区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几年之后,当马克患上心脏病时,贝尔成了妇女心脏病协会的一名会员,该协会隶属于美国心脏病协会。不久之后,由年仅17岁的女儿埃米倡议的全美第一个青年心脏病协会宣布成立。在该协会成立的第一年中,其会员就达到了137位,比妇女心脏病协会的会员还多。

作家费尔多曼称,孩子的可塑性最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都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言行举止。她总共抚养了10个孩子,当这些孩子们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之时,他们发现了参与的价值。

谁都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独立、创新、进取等优秀品质。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变为现实的种子的最佳时机。

9.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言谈,就会发现很多下定义的反面词语:“你怎么这样自私?”“你真是太懒了。”“你从来就不会照顾好自己的物品。”“你总是马马虎虎。”……孩子们有没有这些毛病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捕风捉影。但这样说有没有好的效果呢?没有,相反只能起负作用,尤其当父母经常地将这些“负”定义扔到孩子头上时,负作用就更大。其中最主要的负作用就是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一个孩子改善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他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要求他摒弃不良行为,力求上进。如果我们急于给他下结论,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药,又怎么能够振作孩子的上进精神,改善他的行为呢?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话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负效果。“快点,布鲁斯,再不穿好衣服就要迟到了。”“你给我穿,我不会。”“你当然会穿,只是太懒了。”“不,我不是懒,我不会穿。”“你都5岁了,应当会给自己穿衣服了。”“我不到5岁,我刚刚4岁半。”“你看莎莎不到4岁已经自己会穿衣服了。快点,不然我们会晚了。”“我不在乎。”

妈妈只好来亲自动手:“你这样无理取闹,我不喜欢你了。”“我也不喜欢你,我讨厌你。”

谈话进行到这一步,妈妈已经是张口结舌了。当儿子说出“我讨厌你”时,去打他吗?对他讲:“你不能这样说,你不能讨厌我?”这样显然不会有效果而且也可笑。当然孩子这样讲也并非意味着他真的讨厌你,但做父母的还是不愿意听到孩子讲这种话。尤其是当父母认识到自己在“一步步地协助”孩子讲出这句话时,会格外气恼。

不断催促孩子穿衣起床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考虑到怎么做才有效果,我们或许会做得明智一些。想想这句话:你当然会,你就是太懒!“孩子听到的是对他的负面的定义,会喜欢吗?当然不会。会不会因此而反弹,要做出个好样子来证实妈妈的判断是错误的呢?如果妈妈对孩子很少用这样的”负“定义,孩子可能会用好行为来反击,但如果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激起的是愤怒和叛逆的心情,却不能从行动上看到好的效果。更可能的倒是坚持做一个”懒孩子,看你如何。

接下来又授予把柄,给布鲁斯留下争辩的余地:“你都5岁了,你应当会给自己穿。”“我刚4岁半。”他说的没有错,父母即使着恼于他的抬杠,也不好驳回。“莎莎不到4岁已经自己穿衣服了。”这恐怕是孩子们最反感的话,拿别人来同自己作比较。同比自己小的孩子比并不能使布鲁斯感到骄傲,不如莎莎使布鲁斯自惭形秽,引起他强烈的反感,他会说莎莎同我没有关系,拒绝看齐。

最后妈妈还是给布鲁斯穿了衣服。经过一系列交锋,妈妈终于妥协了,试想布鲁斯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10.记孩子懂得机会是自己获取的

母亲为兰兰创造各种有利于成长的条件,但兰兰并不积极配合。怎么办呢?兰兰的妈妈想到一个主意。

最近兰兰的妈妈开始了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学校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不够,尤其在对孩子们的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励,另外由于家家都是独生子,目前居住环境也将家家户户隔离,孩子们之间在课余缺乏相互交流,形只影单,这也是他们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妈妈在周末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活动团体,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请来不同方面的辅导员指导他们活动。

妈妈创办这一活动的起因便是为了帮助兰兰,这一点兰兰也清楚。她十分喜爱参加这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以玩为主,又有一些平时自己玩所不具备条件的内容。但如果妈妈不提她也不会主动要求招集活动,就像这次在奶奶家,她居然会一心一意要看连续剧录相带,而完全没有表现出渴望参加明天的活动的愿望。似乎一定都要有人来请她参加,而决定都在她的取舍之间。

兰兰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好机会,因此她并不珍惜。而参加活动的其他孩子们却十分踊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妈妈相信如果她对兰兰说第二天有活动,她会来的,但妈妈希望看到更大的热情,希望她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用一种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的态度来接受它。

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兰兰意识到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地提供给她的,只有当她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时,她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在上一次聚会中,孩子们对表演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她们穿上漂亮的服装,“白雪公主”“睡美人”在假设的舞台上穿梭往来,有的扮公主,有的扮皇后,有的扮侍卫,演得兴高采烈。有的家长提议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故事,充分阅读,然后分派角色,自己写出剧本来,再出演。这样无疑可以促进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妈妈对此十分赞成,原来她想让兰兰来联系、组织这件事,但现在妈妈有了别的想法。她打电话给另一位小朋友,将此事交给她来组织。她知道兰兰知道此事是会“义愤填膺”的,但这样能让她明白好的机会是要去争取,而不应是扣门等候的,今天如此,将来更是如此。看到这一点,她或许会迈进一步,不再对机会毫无感激之情。

人们对自己珍惜的事情和东西往往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因而获益的更多。因贫苦而失学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读书,常会有惊人的表现,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聪明,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对于生长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当然不能给他们创造贫穷的环境,让他们经受历练,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理解好的生长环境之可贵。

孩子们知道父母爱他们,愿意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这种认识使孩子有安全感,这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应当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当父母在爱的鼓励下殚精竭虑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发展空间时,孩子有责任积极配合,极尽探索,否则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做无效功。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给孩子提供机会固然重要,让他懂得机会之珍贵,进而学会主动获取机会这样才能为他的成功备好取之不尽的源泉。

11.让孩子学会乐观

事实说明,生活在幽默快乐的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容易在交际中获得成功,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在人的社交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能让他笑起来的人”。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幽默风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受欢迎。该观点已被无数次研究所证明。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社交能力强就比较容易与同伴幽默地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的幽默逗得大笑。而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有一次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幽默风趣”被当成交友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12.掌握孩子幽默感的发育过程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婴儿刚6周大时,你就可以和她玩躲猫咪,用一块手绢遮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孩子就会冲你笑。

婴儿只能欣赏身体幽默,于是我们就摇身变为查理·卓别林,看着孩子不住咯咯地笑着,从中得到无法言传的喜悦和满足。我们天生就知道怎么鼓动孩子大笑,比如,给孩子一个预料中的惊奇、让他们知道“因果关系”的基本原则(用呵痒痒或其他动作刺激他们的身体)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无师自通的。

根据保尔·麦基的理论,远远超出身体或感官反应的真正幽默,是在孩子进入生命的第二年,对字词和物体的象征意义逐渐理解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时对他们来说,幽默的基础是身体的不和谐性。比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把鞋当成帽子戴在头上,会让他大笑不止,在他的感觉中,这就象卡通片上猫追耗子进洞,最终把脸撞成烙饼一样可笑。

3岁的孩子就会发现纯粹语言本身也会很有趣。刚开始,她会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她会把“脚”说成“手”,“猫”说成“狗”,“妈妈”喊成“爸爸”。重复也使笑话更可笑。两岁半的孩子就会被某个笑话的字面意思笑得喘不过气来。

幽默的内容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永远都是重要的,但对这一年龄段,是尤其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认识幽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寻找。看过《芝麻街》的孩子都认为,大鸟的笨手笨脚和格罗夫的恋爱幽默不同,与伯特和欧尼的愚蠢也不同。他们喜欢修斯先生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但这种喜欢是与作者的奇思怪想和色彩丰富的插图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些色彩,孩子们就不会如此印象深刻。

当你的孩子长到3岁后,便进入幽默发育的第四个阶段。不仅身体和语言的不和谐性,概念的不和谐也会使他们大笑不止。比如,另一个3岁的孩子把一只瓶子放在嘴中并不可笑,但爸爸这么做就太可笑了。然而,如果一位陌生人也想以此来逗笑他,那他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大哭起来。孩子们心中有一个标准线,能区分什么事什么时候可笑,什么时候则不,而什么时候又是个威胁。这就解释了孩子对小丑所怀的矛盾心理,他们第一次当面看到小丑的古怪动作时,会觉得有些离谱。电视节目、电影中的小丑和马戏团中、生日晚会上捏人的面颊、把大鼻子粘到人脸上的小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孩子只有学会把小丑放到现实生活这一“活生生”的背景上,才会觉得它有趣而不是威胁。

幽默感发育的第五个阶段开始于5—7岁,他们这时的语言能力更强,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5—6岁的孩子开始讲有双重含义的谜语。

孩子进入小学时代以后,转而迷恋现成的谜语。许多孩子为能记住许多谜语和笑话而颇感自豪,经常可以看到,全班同学比着讲笑话,看看谁知道的多。

在这些所谓的“潜伏期”期间,笑话和谜语也成为孩子们表达性和好挑衅的基本冲动的工具。许多孩子是通过问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性笑话而开始最初的性教育的。不幸的是,笑话、谜语有时也被用来表达敌意和侵犯性,比如取笑某个种族、某种伦理道德、某些团体等,有些玩笑甚至能造成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已经成熟,能够看出象征意义上的不和谐性,也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双关语和笑话的形式更加成熟,尽管内容不一定发生变化。比如,一位11岁的学生问老师:“锅与便桶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老师回答。“那么,我不会去你们家吃饭了。”

该年龄段的孩子也会把幽默用来对付成人或其他孩子。懒鬼卡通的性施虐狂和性沮丧心理,就是孩子们利用幽默疏远成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例子。7—8岁的孩子,在班上装小丑,用胳肢窝弄出放屁声或手上被划了个小口子便假装晕倒在地,因而常常被叫到校长办公室。他们的这些行为破坏了班里的秩序,对老师不尊重,也就是对权威的一种蔑视。对成年人来说,这些恶作剧式的幽默是很令人不快的,但它们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通过这种恶作剧他们能测试权威的极限。到11年级,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幽默就渐渐变成正面课堂行为,而被视为领导才能。

13.如何对孩子进行幽默教育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本领因人而异,有些孩子较他人更幽默些。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能同等地享受幽默,并用以获得社会承认,应对无法避免的心理矛盾和焦虑感。你可以鼓励孩子和家人的幽默感,它不仅可以使家庭气氛和谐愉悦,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应付特定的精神问题和矛盾。(1)幽默能让你的孩子掌握许多办法,来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幽默感可以使孩子在尴尬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帮他对付愤怒情绪,委婉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比如,我的一位朋友9岁的女儿未被邀请参加学校举行的圣瓦伦廷节舞会。当母亲问她是否心情不好时,她装作轻松风趣地说道:“噢,太可怕了!我不得不退掉特别设计的衣服,回掉预约的高级轿车。”

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讲笑话,在困难中发现幽默。笑话能表达人的好恶,孩子们可以用幽默来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或负面情感,来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悄声说笑话,不让别的孩子听见;有时一个笑话会被当成高级机密,在占统治地位的团体中流传,绝不会告诉那些较低一级地位的同学。事实上,当某个孩子被告知一个笑话的内容时,便意味着他得到他人的接受。(2)鼓励孩子幽默感的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就是玩。孩子们都喜欢完全忘我、看上去很愚蠢的游戏,如打水仗、捏饭团打仗等等。总之,你应该鼓励他们尽情地玩,就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一样,当然要把握好时间。(3)在家里要订出一段时间,全家人一起讲笑话和谜语。可以在星期三晚饭后、周一早饭时(用幽默来开始一周的生活)、定期的汽车旅行中或家庭会议之后,只要大家方便就行。讲笑话时,要记住幽默感在心理学上的重要作用:减轻压力,增强凝聚力,解决困难和矛盾,应付特定的恐惧、忧虑等。

书店里可以买到数十本儿童笑话图书,家庭成员可以一周记下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笑话。如果能讲有趣的故事、作诗、画幽默画则更好。自我创造幽默是培养幽默感的最佳方式。把这些“讲笑话时间”录下来,那么5年后你会从中得到无尽的愉悦。(4)在感到压力,精神紧张时,在孩子面前利用你的幽默感,比如争论中插个笑话,对账单做个鬼脸等。

幽默感经常被用在欺侮和侵犯等行为上。帮助孩子区别敌意的和非敌意的幽默,有助于培养他的容忍力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孩子们必须了解一点,幽默可以和打、踢一样伤人,甚至更加厉害。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伦理观以及残疾等,是不能取笑的。如果孩子开了这方面的玩笑,不仅不应该鼓励,还应该借机和他一起讨论偏见、歧视和委过于人的问题。鼓励孩子了解自己的愤怒情绪和霸道心理的源头,鼓励孩子尊重他人的感情。(5)害羞和孤僻的孩子会更加愿意学习如何充当小丑:穿上小丑的衣服,脸上化装成小丑的模样,使孩子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能鼓励他们变得外向一些。一般来说,小丑是不说话的,因而内向的孩子也不必担心说不出话来。教会孩子装成小丑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你自己扮演小丑了。设计一个小情节,和孩子一起尽情玩耍,互相追逐,玩屁股着地的坐跌动作……玩得越显愚笨越好。孩子们也可以一起扮成小丑玩耍,你可以看看他们是否能“设计”10至15分钟的小丑动作。

有的孩子天性喜欢小丑,愿意在晚会上、在医院或保育所里扮演小丑。要想日后成为小丑演员,最有指导意义的便是图克·皮频的《当一个小丑!迅速成为小丑最新指南》一书。它教给孩子们如何化装、如何做装饰品,如何表演幽默哑剧等等。皮频的小丑原则就是:“不要做得象个小丑,而是要当小丑。”

综上所述幽默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是人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最受推崇的品质。尽管孩子们讲笑话和使别人发笑的能力因人而异,但每个孩子都有欣赏幽默的才能。不同的年龄,幽默的作用也不一样,但它在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终都能有助于你与人相处,应付一系列问题。

14.让孩子知道乐观的作用

要想让孩子变得乐观一点,父母首先要能区分乐观和悲观思想。根据塞利格曼的理论,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

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现实的态度。

安是个乐观的孩子。当他发现全家在三年中又要第三次搬家时,表现出可以理解的烦躁心情。他喜欢现在的学校、朋友,也喜欢现在的家,离社区游戏地只有两个街区。但在发了几次牢骚以后,他开始想象新家的优点。它离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离埃帕科特中心和其他大型娱乐公园都很近。

安知道,这次搬家只是由于父亲的工作,而不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事。他们全家对搬家也很在行,他们会和老朋友保持联系,而且在搬进新家以后的一个星期内,要举行大型晚会,认识新朋友。他决定以这次搬家为题,写篇短文,题目就叫“搬家”。

而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也常常犯错误,或者每件事都责怪自己,或者全都委过于他人。

悲观主义在性格上是“灾难性”的。在逆境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无需如此了。某个孩子因为没能加入篮球队或父母不让她穿耳朵眼,就大哭大闹,是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感情上对夸大了的事情而非实际情况做出同步反应。注意:如果你认同孩子的悲观想法,就会加重他的悲观情绪。

15.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

孩子的乐观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你可以试试下边的方法。

塞利格曼认为批评孩子的方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的乐观与悲观。

批评孩子的第一要点就是恰如其分。“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度。而不批评孩子又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磨灭其改正错误的愿望。”

其次,掌握乐观的解释性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

以8岁的苏西为例。尽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在与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自己却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苏西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苏西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下面是苏西的母亲有可能采取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乐观的解释性的,另一种则是悲观的方式。

乐观方式:“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她的批评是特定的,并且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跟你说过三次,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动。”(她母亲准确地描述了事情,并且把苏西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今天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我们就得替你打扫,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她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间里15分钟,好好想想我的说法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办法。”(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的比较实际的时间段,苏西的母亲给她找了一件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

悲观方式:“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太多的内疚感。)“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从来不听!你是怎么啦?”(苏西的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从来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今天早晨地产商来了,几乎是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苏西的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苏西的一次疏忽会毁掉全家人的生活)。“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所干的一切。”(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的。苏西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但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把你的优缺点一并吸收。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你的孩子也会那样思考问题。如果你希望他们养成乐观品性,那么你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儿童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观。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经受不起诸如忧郁症、学习成绩差、朋友少甚至身体疾病的打击。因此你和孩子记住以下几点,对双方都很有帮助:

●孩子们可以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付忧郁症等身心疾病。

●只有通过现实地思考、经历过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挑战后才能养成乐观性格。

●与孩子相处时,你必须乐观一点。孩子们最容易学到父母的言行。

16.让孩子早日适应社会

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社会,从实践中知道是各阶层人群的组合,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个人离开社会就无法生存。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

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是培养孩子社会性情感和交际能力的最直接途径。

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去,或参加旅游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社会,从实践中知道社会是各阶层人群的组合,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就无法生存。在与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想到还有其他人,否则游戏活动就无法进行。“心目中有他人”的意识一旦形成,事事处处就都会先想到别人,这样才会在内心深处形成惦念、关心、爱护等美好的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往往充满人情味,充满爱心,会拥有很多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见陌生人到家作客,便热情迎送,有说有笑。可是也有的孩子怕见生人,家里只要来人就躲起来。甚至有的少年还害怕见生人,有意回人交往,一见生人就紧张、害怕。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从小就训练孩子进行交往。具体做法是:与同龄伙伴交往,组织同年级跨班级的游戏项目,给5~10分钟时间自由交谈;与不同年龄伙伴交往,组织与高年级学生间的友谊赛、合作表演赛;与成人交往,学校举办家长会、主题班会、校友会时,可以让孩子们担任“小接待员”、“服务员”,看谁热情、大方、有礼貌。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爱意浓浓,对培养孩子的爱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人的情绪、情感往往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其情绪的情境性更为强烈。通过情绪的感染力,以情育情,效果最佳。所以,有经验的家长、教师都十分注意设置教育情境,激起孩子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积极与人交往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热情地欢迎小朋友、小伙伴走进自己的家中做客。在这一点上,家长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不妨辟一方单独的天地留给孩子和他的朋友。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是具有社会性,同样,孩子也是社会的人,同样需要尊重。有位小学生的妈妈曾遭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中午,她打开家门,发现儿子正在和两个同学在家里“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这位妈妈满脸怒气,很不高兴,对孩子的招呼也置之不也理,吓得孩子和小伙伴慌忙溜走了。结果,晚上孩子回到家,情绪低落。一连几天,食欲大减,不爱说不爱笑……你知道么,这位家长的毛病正出在怠慢了孩子的小伙伴上。其实,作为家长还应该明确,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家庭成员之一,他与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他也应有自己的交往、自己的朋友,为什么大人们可以来家里做客,可以又吃又喝又玩,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呢?这位妈妈若能做一下冷处理;先热情招待,等“小客人”走了之后再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其结果将是截然相反的。相反,家长只顾自己的感受,一气之下,没为孩子考虑,没给孩子留一点面子,当然会使孩子觉得对不起小伙伴,在小伙伴面前大跌了眼镜。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尊重孩子的小伙伴,就是尊重你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会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接纳。每个孩子都爱在小伙伴中夸耀自己的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温暖,家长的言行一旦不妥,便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和创伤,在同学当中遭到嘲笑和受到冷落。其结果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17.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进取精神

在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性情感。社会性情感,即高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儿童的发育和成长,儿童的情感不断丰富,深刻性不断增加,并逐渐稳定。但由于儿童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孩子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还很不足,情感容易外露,所以家长应当注意观察孩子情感上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要通过生活实践,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鼓励孩子欣赏和追求真善美,憎恶和反对假丑恶,培养孩子具有丰富和高尚的情感。

道德感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动机、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关于什么是“善”的情感。这种体验总是和人依据一定道德观念对各种事物做道德评论相关联的。比如说自己做了好事,感到欣慰;做了错事,感到后悔、内疚。这些都是道德感。对于儿童来说,道德感在心中很早就开始萌发,儿童不仅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且喜欢“好人”,痛恨“坏人”。家长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道德萌芽,积极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感。例如,家长在和孩子收看动画片时,可以适时地利用片中正反面角色教育孩子从小要有善良、仁爱、同情之心,憎恶丑恶、残暴的行为。还包括教育孩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幼儿园和学校班级的荣誉,懂得做好事光荣,尊敬师长,讲礼貌,守纪律。

美感是根据一定美的标准而引起的对事物美的体验,也就是关于“美”的情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青少年的需要。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在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下,不仅对美的事物产生美感,而且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对美的评价标准和要求。美感能激起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使人能更早地走上成才之路,可以说美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作家都具有很高鉴赏美的能力,也正是这种美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提高了对事物观察的敏锐力和开发创造力。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酷爱文学,他曾说:“搞数学的人,整天和数学公式打交道,大脑容易疲劳,生活比较枯燥……研究数学疲倦了,就拿出《唐诗选》等诵读一阵,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再接着写数学论文,思路就开阔多了。”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也借助了哲学的思考和艺术的修养。他常常弹奏贝多芬的乐曲,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让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可见,一个人才华的施展和抱负的实现都离不开美感的陶冶。那么,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审美情操呢?家长在培养儿童美感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密切结合实际。首先,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美就在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与事对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是强烈的。其次,从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于某种事物的必要鉴赏能力和有关知识经验,即使遇到美的事物,也不会对它产生深厚的美的体验。马克思曾说:“如果你要鉴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情感,也就是关于“真”的情感。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激励着人们积极地去从事各种智慧活动。培养孩子的理智感,主要是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青少年的理智感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投入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为对他们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向家长和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创新、创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和总结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的东西,培养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的精神。

18.告诉孩子积极生存的重要性

父母要重视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发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性格发育与孩子的人际关系总和是相等的。当然,孩子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包括同龄人对他的深远影响。

孩子到七、八岁时,开始脱离父母的影响。越来越看重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喜欢、赞成和支持。尽管论们的感情食粮理所当然地要从家里汲取,但从朋友身上也能得到意外的源泉。而通向这一源泉的桥梁便是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技能。苏利万认为,儿时的友谊影响孩子的交友习惯、自尊心等,其程度几乎相当于父母的抚育和爱。相反,如果孩子失去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那么即使日后取得很大成功,也终生会有一种不完全感和不满足感。

哈维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整形外科医生。尽管一周要工作7天,但他自认为婚姻关系“良好”。然而,妻子弗洛却把他当成“影子”,每周能在他醒着的时候和他相处的时间还不到4小时。哈维爱3个孩子,但承认对孩子们感到失望。他给了他们所有东西,包括他的智慧,可3个正当少年的孩子都不算是好学生,胸无大志,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才回家。

哈维认为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但比较喜欢几位同事,经常与他们一起吃午饭。他说作为成人,他并没有朋友,因为从儿时起就从来也没有过真正的朋友。小时候,他身材瘦小,动作笨拙,经常遭到伙伴们无情的嘲弄,因而从小就学会了把感情藏在心底。少年时代,他学习异常刻苦,从来也没有与女生约会过。妻子弗洛是他在大学遇到的,且是唯一的女朋友。有时他也觉得很空虚,但只要看到候诊室里挤满了人等着他看病,这种空虚感便无影无踪了。

当弗洛提出离婚,希望生活中有些快乐的时候,哈维觉得自己不能责备她。他知道,自己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离婚以后过单身生活,会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如果成功,那么他很可能当上部门主任,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更有意义。

交友的技能在儿童期过后,就很难再学会了,它有点象游泳,对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极其容易,但如果童年时代失去机会,而等到成年后再学就比较难了。尽管孩提时代没有朋友并不注定成人后就会孤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些情商技能的发育是有时间性的,正常的时间段过去,那么相应的技能就会变得很难学会。

齐古·罗宾教授在《儿童的友谊》中把孩子们学会交友的过程分为4个互相重叠的阶段。

19.父母要让孩子有积极感

专家指出,家长们普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他们的孩子能够自行交友。“孩子们只有和小伙伴们经常在一块儿玩时,他们之间才能产生友谊,”玻德姆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指出,“形势可能要求家长参与其中。”

多娜与罗斯·肖把家迁到加利福尼亚州的绍森欧克斯市后,帮助他们的4个孩子很快结交了新朋友。这对夫妇不顾孩子们的反对,坚持让他们参加一个由教堂发起的夏令营。

孩子们在这个夏令营生活一周之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你们猜猜有什么好消息?”13岁的艾伦宣布说,“参加这个夏令营的绝大多数孩子们,今年秋季都要到我们所在的这所学校上学。”“这个夏令营为孩子们提供了建立友谊的机会,”多娜·肖说道,“否则,我们的孩子将要面临一个问题:去一个全是陌生人的新学校上学。”

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必须想方设法介入。当史蒂芬·怀亚特前去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一所新学校上初中时,他以前的好朋友都去别的学校上初中了,他感到很孤单。然而,怀亚特对这件事情总觉得难以启齿。一天晚上,他的妈妈萨拉·菲茨杰拉德翻出自己少女时代记的日记。日记中有些段落所记的是她当初到一所新学校上学时,是如何结交朋友的。菲茨杰拉德把这些段落一一读给儿子怀亚特。“我给儿子读日记上的这些内容,是我所知道的、让儿子明白每个人都要面临那种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他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菲茨杰拉德说道。

妈妈正确的做法,医治了怀亚特内心不便告人的痛苦,并使他领悟到应该如何去结交朋友。

20.怎样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安迪的妈妈以前曾经告诉安迪:“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别人就不可能邀请你一同前去游泳池;如果你不会跳舞,那么别人也不可能邀请你一同前去参加舞会。”妈妈说的很对:安迪在学会蛙泳及华尔兹之后,既有人请她去游泳池,也有人请她去参加舞会。

当孩子们在某些方面比较擅长时,他们就比较自信,而且有机会结识其他人。“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与志趣的基础上,”伯恩特说道,“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几个朋友,那么你就应当首先培养他或她的爱好与志趣;他或她做到了这一点,自然也就有了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诸多试试身手的机会,让他或她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你不让孩子接触足球或篮球,那么他或她对足球或篮球的兴趣永远也培养不起来。

家住洛杉矶市的迈克尔·伊顿13岁的时候,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爱好。他既不参加体育活动,又拒绝和同学们一块儿外出野餐,因而平日也没谁愿意和他来往。后来,他的爸爸妈妈带他去了当地的一家健身俱乐部,看着里面的人们热火朝天地锻炼着,伊顿很受感染,告诉爸爸妈妈说,他想来这儿健身。爸爸妈妈对他的想法全力支持,伊顿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这家健身俱乐部。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就看到了成效。在健身俱乐部,他收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而且还有几位新朋友。他不久又和朋友们一道参加其他体育运动,给自己找到了获得成功的新途径。“运动技能的提高,使我有信心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结交朋友,”伊顿颇为感慨地说,“其实,你不必非得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同样也可以为你打开赢得友谊的大门。”

21.批评孩子要留足解释的余地

孩子也需要自己做出一些决定。例如,家长时常对孩子的衣着或发型操不少心。但专家们指出,家长最好让孩子们在不出格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青少年们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途径,就是成为某一团体中的一员,而这类团体往往是在‘成员的衣着打扮趋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家罗伯特·B·布鲁克斯说道。

一个周六的上午,家住纽约的玛丽·奥德加带着12岁的儿子杰克到商场购物。她和儿子刚刚走到商场内的服装区,就吃惊地发现儿子径直走到摆衬衣的货架旁边,顺手拿起一件她所见过的、最花哨的衬衣,试穿起来。“我的那些朋友们现在都穿这种衬衣。”杰克向妈妈解释说。

玛丽看着儿子试穿的这件花里花哨的衬衣,不由地回想起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想要穿的衣服。“我和妈妈逛商场时,妈妈常常觉得我相中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她尽管对我的选择有些吃惊,但总会为我买下那样的衣服,”玛丽回忆说,“因此,我也给儿子杰克买下了那件衬衣。”

另一个孩子需要一些余地的领域,就是选择朋友。虽然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结交朋友,但他们却不想让孩子结交狐朋狗友。“除非孩子有可能遇到危险,”布鲁克斯说,“否则,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哪些人值得结交,哪些人不能来往。”

佛罗里达州皮特斯伯格的埃里诺·怀特时常尽量接受儿子戴维结交的朋友。然而,当13岁的戴维把一个男孩带到家中玩时,埃里诺发现这个男孩品行不端、举止粗鲁。当这个男孩进到家里的厨房后,未经允许,就随便拿东西吃。埃里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戴维,但她从未建议戴维以后别再和这个男孩来往。

没过多久,戴维就主动不再和这个男孩来往。“他总爱对别人指手划脚,而且言行不一,举止粗鲁,”戴维解释说,“我再也不想和他这样的人来往了。”

认识到孩子的社交需求有所不同是很重要的。例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结交许多朋友。“数量并不代表质量,”拉宾说,“对有些孩子来说,有一两个好朋友就足够了。”

22.父母要以身作责

那些能够记得朋友的生日,并且乐意参加生日聚会的家长们,实际上是在无声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友谊很重要。“孩子们会模仿家长与自己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史蒂芬·克劳福德说道。

在许多家庭中,“倾听别人的心声、关心别人的疾苦”都被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史蒂芬·伯宁是休斯顿的一位牧师,他如今还能记得爸爸一向很关心自己的朋友。“我敢说他的那些朋友不会十全十美,”伯宁说道,“然而,我从未听到爸爸说过他们什么坏话。”

伯宁的爸爸也是一位牧师,当爸爸从原教堂转到另外一个教堂后就通过写信及打电话的方式,与昔日老友保持联系。“最近,我爸爸接到一个阔别20年的朋友打来的电话,”伯宁说道,“爸爸这位朋友的儿子正在休斯顿找工作。爸爸执意让他的儿子住在我们家,直至找到工作为止。”

伯宁正在设法把这一传家宝传给自己13岁的儿子詹姆斯。“最为重要的是,我想让他用尊重与爱心对待他人,”伯宁说道,“我爸爸正是靠着它,才能有那么好的人缘,也才能长期与他人保持友好往来。”

恐怕没有什么礼物能够比友谊更加伟大、更加珍贵。靠着爱心及耐心及温和的劝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获得友谊这块珍宝。

23.用表扬使孩子建起自信心

表扬有时同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C。鼓励则从根本上扶植孩子的自信。

鼓励并不等于简单地说:你真棒,太好了,也就是说鼓励并不等于表扬。我们可能认为时时表扬孩子,孩子就会不断进步。但是事实上表扬得不恰当,有时同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她看到12岁的儿子比尔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床单、袜子,都放到洗衣机里洗好、烘干,这会儿正在叠衣服。“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高兴地抱住他亲吻着,“妈妈并没让你干这些。你却主动做了,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爱你。”

妈妈这样说对不对呢?当孩子做了好事,应不应当赞扬他呢?我们的孩子是要听我们说爱他、夸他是好孩子的,但妈妈并没有选择恰当的机会。当我们用表扬来刺激孩子去做好事,并将爱他与他做好事联系起来时,我们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给他们以鼓励,但不应将孩子是否做了一件事联系到是否爱他。比尔会想妈妈爱我只是因为我洗了衣服——如果我不洗衣服,她还会爱我吗?而妈妈不爱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他们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是不是按妈妈所希望的来做。他们洗了衣服,妈妈喜欢,因此是好孩子;不洗,妈妈就不喜欢,就不是好孩子。他们随妈妈的心愿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我们希望孩子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根据别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态度确定对自己的评价。例如比尔长大后,他会按照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别人告诉他做得好,他自己的感觉就好,别人批评了他,或是忽视了他的成绩,他自己感觉就不好,觉得不公平,太可怜了,没有人会欣赏他,对自己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他们的情绪会很不稳定,总是被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所左右,缺乏内在目标与评判标准。

更常见的情况是,比尔为洗了自己的衣服很可能得到几块钱作为零花钱,这种奖励可能使比尔感受到很大鼓励,但也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如果他干一点好事就该受到物质奖励。如果下次他又洗了衣服,妈妈并没给他零花钱,比尔马上就决定,下次不洗了,因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这就产生了对奖励的依赖,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了为奖励而工作的人。他这辈子总是在说:“我做了好事,给我奖励。”多做一件好事,要多得一点奖励,做了一件大好事,要得更大的奖励,如此等等。这样,将做好事的出发点建立在要奖励上面,从内心看还是缺乏主动、自觉的精神。从这件事看,这种奖励是有坏处的,而不是有益的。

即使简单的表扬也非时时处处可以运用,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要求尽善尽美的孩子,你表扬他把衣服叠得很整齐,他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他会说:“我叠得不好。雪利比我叠得好。”他可能因此而负气,从屋子里跑出去,一天不理你。你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表扬儿子,他反而大发一通脾气,也许比尔和姐姐在竞争。他认为自己永远赶不上姐姐,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么父母对他的表扬是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并未将他放在与姐姐同等的水平上进行评价。对此他会认为很伤自尊心,觉得父母是不公平的。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动后的自我满足。鼓励和表扬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但一些原则和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当10岁的比尔洗了衣服,妈妈该怎样鼓励他而避免表扬弊端呢?妈妈可以说:“你自己把衣洗干净了,叠好了,放好了。你一定感觉很好,是吗?”或“我很高兴,你已开始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了。”妈妈说上面的话着重于事情本身:衣服洗干净了。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妈妈并没说比尔太好了,只在说他所做的事情,妈妈鼓励了比尔,而不是表扬了比尔。区分表扬与鼓励的一个方法是:“你太好了,因为你做了这件事”这是表扬,“这件事完成了真是太好了”这才是鼓励。

当你鼓励孩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那么接受鼓励之后,他会干得更好更多。而表扬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因为你做了某件事,我才爱你,认为你是好孩子。这种爱是不利于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的。

24.用鼓励的方法增强孩子的自信

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卑感和成功感。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够巩固孩子的自信。成功可以来自于建立丰功伟绩,但更多来自于日常的小事中。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小潘妮4岁。一天她的妈妈买回了食品,正在厨房打开冰箱,把鸡蛋放到冰箱里。小潘妮本来能在厨房桌子上,看妈妈摆放买来的食品。当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未放在桌子上,然后把鸡蛋从买来的食品袋中拿出来时,潘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帮着把鸡蛋放到鸡蛋盒里。“别动!潘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我来做这个。亲爱的,等你长大一点儿再来帮忙好吗?”

积极的探索是加速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探索的成功与失败中,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身。如果孩子的探索并不会带来任何危险,只是可能打碎几个鸡蛋,为什么要制止他,又为什么要让他等待呢?如果我们用太多此类阻止“成功”地遏制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么又要用多少鸡蛋弥补这种精神呢?我们太多地注意到正式的、有专家参与的教育,只要花了钱,看见有形迹的结果,才认为孩子得了益处。为什么我们重视分数、文凭,因为它们给我们一种简单的依据,使我们相信孩子进步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于那些不能马上见到成效的潜能的提高,便缺乏耐心会忽视它。家长可能会说“会不会摆鸡蛋有什么关系,还是别给我找麻烦吧。”这样孩子会渐渐失去这种探索的勇气,接受成人的观念,那就是等待适当的年龄或条件再进行学习。

在孩子的出生阶段,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生气。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作用。

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他会对自己微笑,对自己的能力的证明感到满意,但如果失败了,他不但会觉得沮丧,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目信心。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的。鼓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发现鼓励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人地、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就需要我们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自信心的正确办法。

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还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做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做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变得更好。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赞扬更侧重于个人,个体本身。用鼓励的方法,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认为这是教育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失败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你看,这下可彻底摔了一个大跟头。”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而我们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和错误,并使其成为做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习惯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这种自信心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25.使极度敏感的孩子树立自信

身为一个敏感孩子的父母,他(她)的主要目标使是了解及配合孩子的各种敏感性,以期能够提供孩子在情绪发展方面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的心理经验。但是要想成功地与一个沉溺于各种感知的孩子好好相处,还是需要采取一种特别的教养方式。给使她是一个天赋异禀、聪明伶俐的孩子,她可能还是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感知系统。

此类孩子的父母亲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必须同心协力、彼此配合;他们必须营造出一种具有四项基本要素的教养气氛:(1)感情移入,(2)架构与界限,(3)鼓励主动进取,(4)鼓励自我观察。(1)感情移入

与大部分的孩子相较之下,一个过度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感情移入、怜悯,以及弹性;同时,她也会比别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坚毅与架构。换句话说,我在此给各位的建议就是:你应该同时使用更多的诱因及鞭策。“对一个已经是如此哭闹不作及过分苛求的孩子,为什么我还必须体谅及同情他呢?”

孩子的家长们常常会这么问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孩子已经感到压力过重,已经被那些不断侵袭着她的各种感觉所控制;她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非常紧绷,而且这些情绪也带给她相当大的困扰。因此,她需要父母亲能够对她所处的这种窘迫状况,给予更加怜悯体谅的回应——就好像父母亲在面对一个处于困顿状况的成年朋友时,所会表现出来的举动一般。

依据孩子们的年龄大小,这种怜悯体谅可以透过各种形式表现。举例来说,如果是一个年仅八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她受到过分的刺激已经啼哭长达数小时之久,而一直无法人睡的时候,她的父母亲必然会摇晃着她、抱着她走动,或是喂她喝牛奶。他们知道这个婴儿已经非常疲倦了,但就是无法平静地躺下来入睡。这时,你应该如何将感情移入到她身上,让她了解你的怜悯体谅呢?当然,她绝对无法了解你所说的言语;但是,你却可以藉由与她说话、注视着她,以及拥抱她等方式,将你的感觉传达给她:“我知道你现在没有办法睡着,乖宝宝”,你可以用一种和煦的、抚慰的声音来告诉她:“你很想睡觉,但就是怎么样都睡不着。”

与孩子的感觉产生共鸣;稳稳地。但要小心翼翼地抱着她,让她感觉到你的温煦及了解。利用她对于触摸及情绪所拥有的敏感性;她将会接收到你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抚慰的举动。切记一件事,她的这种行为乃是源自于她的身体状况——她并不是故意地或恶意地要这么做。此外,你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节奏的摇晃,以及不同的力量来拍抚她的背部,让她平静下来。

当然,在作疲累不堪的时候还要保持一种温煦的情绪,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请记住一件事:以愤怒为回应(例如:“你最好马上给我安静下来!”)只会让孩子感到负荷更为沉重,使她的啼哭时间更为加长,这对解决问题可说是一点帮助都没有!

对一个年仅八个月大的婴儿来说,当她受到噪音及触摸的过度刺激,但又无法让自己置身事外的时候,很可能会陷入长时间哭闹不休的状态。让我们来假设一种状况:她很想独占三件新玩具,不希望哥哥去玩其中的任何一件玩具。当她哥哥一旦动到其中的一种时,她很可能就会往地上一躺,然后不停地滚来滚去,并拼命地嘶声尖叫。

这时,你就必须在处理她所需要的额外慰藉与安全保证,以及帮助她学习克服这种欲望之间,找出一个最适宜的平衡点了。你可以用一种充分体谅,但却带着坚定口吻的语气告诉她:“我知道你很生气,”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你想要保有全部的玩具。但是,哥哥只不过是想要玩其中的一样而已,”这时你就可以指着她的哥哥。然后,你可以用一种坚定的,但带着支持她的口气,来试着磋商某些交换条件。或许做哥哥的会让妹妹选择他的一件玩具作为交换,以便让自己能够由妹妹的玩具中挑选一样来玩。

再次地,你所表现出来的乃是能够体谅、了解孩子心中愤怒的做法。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一股脑地就表现出过分同情的举动(例如:“幄,我可怜的小宝贝!”),或是一种惩罚式的“警察行为”——猛然抓起其中一件玩具,再气冲冲地怒斥道:称不可以这么贪心广当你在协议这项交换行为时,你不但尊重了她的特殊需求,同时也在教导她如何克服她的自私心理。当然,孩子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是从你的语调中,她可以听到你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移入及决心,并从你脸上的表情与手势解读到这些含意。

对某些家长来说,他们可以很自然地表现出上述这种态度;但是对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则需要刻意地学习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尤其是当孩子们在某方面有额外的需求或贪婪心理,都极可能会让为人父母者在采行的方法上,步入过度保护,或是过于严苛的方向中。

在某个聚会中,当一个四岁大的孩子想要拿到点心桌上的所有餐点,但却被告知她只能拿其中的一样时,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不要只拿一样!”她开始哭闹着,“我要更多!”“幄,我打赌你可以吃光桌上的所有蛋糕及糖果,”你可能会这么说,“我打赌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你,你的胃大到可以将桌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装下去。”当这个孩子变得更为生气时,你的语调仍应保持着体谅,但却要更为坚定;主要的关键在于你应该以一种感情移入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感觉,即使这是一种你并不喜欢的感觉。

一般来说,为人父母者常会认为如果他们对孩子的感觉表现出感情移入的举动时,他们将会或多或少地对孩子想法中的这种感觉造成鼓励,或是强化了这种感觉。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辨识孩子的真正感觉时,就能够帮助她认清及标示这种感觉,而不至于只是以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做为体验。记住;感情移入将可以创造出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性;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并不需要每次都精确无误地去猜测应该在哪一种特定的情绪上给予感情移入;唯一的目标乃是对她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表现出同情体谅的态度——也就是说,在你和孩子之间营造出亲密的气氛。

当这个四岁大的孩子要伸手去拿另一块蛋糕时,做父亲的就应该马上出面,用一种坚定的语气及严肃的目光,阻止她那快速伸出去的小手。而当孩子要因此而开始哭闹时,父亲就应该立刻告诉她:“我知道桌上有这么多好东西,但却又不能拿来吃,对你来说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然后在她隆泣时,将手放到她的背上,给她一点安慰的轻抚。身为一个父亲,不应该表现出来的举动包括有:对着孩子大声咆哮或斥责,或是表现出不当支持或过分溺爱的行为(例如又拿了另外三块蛋糕给她)。做父亲的必须表现出坚定,但又和煦及同情的态度。这点是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可就十分困难的!

当敏感的孩子到达了就学年龄时,她的敏感性可能会以缠着人不放,以及害怕离开父母的身边等方式来表达。这时,你就可能需要针对当她待在学校中,但却又不晓得你要去哪里的这种不确定性,提供适当的感情移入。“我知道你不希望我走出学校的大门,”你可以用温柔的口气向她说,“因为你不知道我要上哪儿去。”然后,你就可以帮助她了解到你将前去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假扮式游戏的策略,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举例来说,你可以用许多积木表示她的学校;利用玩具汽车及房子,你可以告诉她:妈妈及爸爸是如何在办公室、住家,以及学校之间往返。你也可以将她先带到办公室中,然后再送她到学校去;让她能够开始理解到你究竟在多远以外的地方上班。当父母亲不在她身边的时候,这种方式有助于让你的孩子勾勒出父母的目前状况。

有时候,你会想要由你那纠缠人不休的孩子身边逃脱,孩子也会感觉到你的企图;因此,她便会更谨慎地观察着你的言行,更强烈地抓着你不放,并用鹰眼般的目光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我诚心建议大家:收起这种逃避孩子的念头,代以孩子所热切需要的安全感。多花些时间和孩子相处,让她相信你是很希望能够与她待在一起的。

有关于多花些时间来和孩子共处,“地板时间”乃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我将在稍后再向各位说明。把你的感情移入于她的需求之中,将使你们更为亲密。当你这么微之后,不但会让孩子的情绪获得舒缓,并可降低你想要逃避的念头,基本上你也可以“赢得”设定界限的权利,让孩子了解到妈妈与爸爸有时候也要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

对于一个具有愤怒的依恋性——例如“你敢离开我!”——的孩子而言,这种感情移入的做法将会显得特别困难。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孩子或许会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们的母亲或父亲暂时分开;举例来说,当他们要与某个朋友及她的父母亲一起出去买冰淇淋,或是一起到公园去玩的时候。然而,如果他们的父母胆敢自己出去散心,而把他们留在家里和那枯燥乏味的保姆独处时,他们就会变得愤怒不已。

虽然如此,为人父母者还是可以试着进行感情移入的作法。在他们的言语及感性的语调中,他们必须将自己的这种感情直接移入到孩子的这种显著的感觉之内。由于孩子的感觉是愤怒大于恐惧,因此试着针对这种愤怒来做感情移入,将是较有帮助的作法u“当我们要山去散散心的时候,我知道你很讨厌这种情况,”你可以这么告诉孩子,“但是,你知道的,妈妈和爸爸有时候也必须出去走走呀!”

当这个敏感的孩子踏入校门之后,那种游戏场上的策略——亦即“同伴间的关系”——将会对她的许多敏感性构成~种挑战。以一个正在成长,对触摸相当敏感而且也很容易被她自己的感觉所击败的九岁小女孩来说,她现在或许会感到相当地失望;因为她发现到某个被她视为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只把她当做是第二要好的朋友而已。对许多为人父母者来说,当他们的孩子感觉到哀伤或失望的时候,他们也会相当难受。因为这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感受之一;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被这类的感觉所困扰。对于那些敏感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亲,这种情况更是难以处理;因为这些孩子在情绪上的感受会是如此的强烈。虽然如此,父母们还是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来摆脱这些难以处理的感受,学习忍受这种失落及失望的感受,并且再向前迈进。

不论孩子的感觉对你而言是如何的极端或不切实际,都要试着与他们进行感情移入的做法。

当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由那种空虚的感觉,步入到~种“没有人会再喜欢我厂的过于笼统之感受时,就应该试着帮助她检视这种情绪。举例来说,你可以提到自己也曾有过那种非常空虚”的时候,因此你也知道这种感觉似乎是挥之不去的。这种做法或许有助于让孩子愿意继续讨论下去,并且说出其他的相关感受;例如“我实在无法再忍受下去,我觉得自己好孤单。当其他人都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而我却是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好尴尬。”

当你在帮助孩子表达出她的窘境时,你可能会发现到她不断地徘徊于“令人厌恶”、困窘、愤怒,以及空虚的这些感觉之间。你不必试着分析这些感觉,你所要做的只是帮助她成为自己这些感觉的一位“诗人”;尤其是那些你认为会与失落有关的各种感觉,例如“空虚感”。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或许无法将她的感受完全表达出来。但到了第二天,或许就会透露出稍微多一点的讯息。最重要的关键乃是要帮助孩子让她体验到,当她本身在承受各种痛苦的感觉——例如空虚、屈辱,以及愤怒等——时,你对她所付出的关怀与接纳。你只需陪在她身旁就可以了,你不必试图说太多;只要保持一种抚慰的、让人失落与空虚的感觉原本就是剧本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当孩子开始向你提到她所结交的新朋友,或是她刚要认识的不同群体时,你不妨处于一种支持与鼓励她的立场,开启一些更具正面性的感受。

某些感觉确实让人痛苦,但是,如果在经历这些感觉的时候,能将其视为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那么当孩子在克服这些感觉的时候,就不再会感到孤独落寞了。她将会学习容忍这些感觉,而不再被它们所驱使或蹂躏。

如果孩子曾经告诉过你:“没有人会再喜欢我了!”而你的反应是很快地就将话题转开,或是很快就给孩子一段鼓舞情绪的长篇大论,或是脱口提供她许多实际的建议(例如:李小文的做法实在太糟糕了,但你还是有许多其他的好朋友呀,就像是王明。张华,还有钟军。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他们,请她们到家里来玩!“那将是由她身上剥夺了一个价值非凡的绝佳良机。你给她的这些讯息将会变成”我不想听这些悲伤的、孤寂的感觉。它会使得这种情绪被排除在你们的讨论之外,而变成一种私人的感受,成为一种更为持久的孤寂。(2)原则与界限

就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敏感的孩子们虽然需要有较强的感情移人;但是对于他们的哭闹不休。新人不放、过分苛求,以及其他侵略挑衅之行为,仍然需要以一种坚定的、慈爱的方式来对待。你必须将温馨与同情的举动,配合极有助益的架构与界限共同运用。记住:有许多孩子,他们的身体有时候是不听使唤的。对这类孩子们来说,他们格外需要建立界限与原则的意识,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要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来提供原则,老实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孩子的表现超乎常轨时,某些家长们很容易就会自己破坏了这些原则;他们或许会尖叫、咆哮以及哭泣,而这些举动对原本就已怒不可抑的孩子来说,无异是火上加油。而有些家长们则是采取侵略性的行动,例如:一巴掌就往孩子身上打下去,以及威胁他们(“你最好赶快停止这么做,否则就要倒霉了!”)o有时候,他们则是会对孩子们拒绝或狂纵的行为采取威胁的举动;我就曾听过一位母亲说到:“你如果不守规矩的话,我就要把你关在车子里面I”还有人则会让自己在情绪上封闭起来,不管孩子们的反应,或是变得冷淡而疏远。某些人则是会打他们的孩子。

当身为孩子父母的我们,在感觉到自己将要失去控制的时候,就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两个狂怒而近乎失去理智的人,只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为恶劣而已。只要是身为人父母,就有可能会在情绪上感到无法负荷;但因为我们已是成年人,所以应该更有能力观察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开始进行安抚的过程。

当家长们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对一个敏感的孩子设定出最佳界限时,我都会请他们不妨想想电视中的“冒烟熊”——那只身躯庞大,但却非常温柔的熊,以坚定的讯息提出它对个人责任的看法(“只有你,才能够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这种概念有点像是一只玩具熊:坚毅,但总是那么地温柔。你给孩子们的整体讯息应该是“我站在支持你的这一方”,而不是我这么做,纯粹是因为我爱你厂你应该以坚毅的,如玩具熊般的界限设定,来传达你对孩子们的爱。

举例来说,当你那年仅八个月大的孩子,正坐在客厅中间的地板上、失去控制地不停啼哭时;你手边可能正在处理一些家事,但她却期望你能不停地逗着她,并陪她玩。地上虽然有很多玩具,但她却不肯自己拿,只是等着你将玩具拿到她手中;她也不会主动爬到你身边,而只是等着你去抱她。这时,你不妨想想那只大熊!你可以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玩具放在她面前大约两尺的地上,然后以一种坚定,但却充满慈爱的声音对她说:我晓得你一定可以拿到它,我晓得你一定可以拿到它广你透过自己的语调及脸部表情,将这种决心传达给她。当然,她并无法了解你所说的话;然而,她却可以领会到你那充满慈爱、但却坚定无比的语调。

对于一个处于盛怒中,并想要打你或是咬她姐姐的十个月大之幼儿,你的口气必须更加坚定。同样地,她对你所说语句的了解程度上,还是不如对你的语调、姿态、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领会程度来得高。“不可以广你可以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她,摇动你的头,让自己站在她的面前,”你不可以打人!如果这种做法(或是当这种做法)不能发挥效果的时候,你就应该将音调稍微提高一些,并使用一点强调式的说法:不可以!不可以打人!。

假如她还是毫无反应的话,就要使用更为强调的语气:“不可以!不可以打人!现在,我是说真的!”你的语气要更为强硬及低沉,脸部表情要更为严肃,而你的手也要上前去阻止她的追打。

我们的目标乃是在强调的程度上,采用一种“逐步增强”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当你在透过身体及语气表现你已经决定要使她了解到不可以咬人或打人的时候,必须要逐步让其越来越具有强制力。假设你将整个过程分为l-10的不同等级,当你在刚起头的时候可能是由等级一或二开始,然后再逐渐进展到第八等级(就好像是军队中的士官长在训练那些刚入伍的新兵一样)。

如果有必要的话,你也可以对她施以身体上的限制。但是,请切记先前提及玩具熊的例于:因为要包容她,所以只应该坚定地拥抱她,而不要对她施加痛苦或惩罚。当你拥抱她的时候,你也可以使用一种坚定,但带有安抚的D吻来让她平静下来。对一个年纪较长的孩子来说,如果她超越了似事先已经和她讨论好的某种界限时——例如打伤了她的兄长,或是破坏了某些贵重的东西;你也可以对她施以某些你和她事先已谈好的惩罚,来进一步地强调出这些界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她就不会对这些施加于她身上的惩罚感到震惊,而且也将提供她一个适切的理由来对自己的行动多加考虑。

这些惩罚必须要强烈到足以引起孩子的注意,而且不仅要能让她对自己的行为仔细考虑,还要能改变她的行为方式才行;但是,千万不要使和那些会对她的发展造成伤害的方法。举例来说,不要将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她上学,因为这将使她没有机会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经验。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她玩某样特殊的玩具、不准她玩某个游戏,或是让她做些能力所及的家中琐事,都是可以考虑使用的方法;因为这些惩罚不至于剥夺了你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拥有的各种机会。

这此惩罚很可能会让孩子愤怒不已;虽然如此,不管她因为你对她施加惩罚而对你多么的生气,你还是要与她维持一种正面的、慰藉的关系。这并不是说你在处罚她之后,就要立刻给她一个热情的拥抱;因为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只会让她觉得这是一种设计好的阴谋罢了。但是当她正绷着脸、嘟着嘴而不肯看你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她一些有关于你知道她正在生作气的意见。你可以告诉她:她也应该了解到必须要与你配合,来控制或限制自己的一些行为;或是你设定这些界限乃是想要帮助她变得更好,以让她将来不会面临到此类的困扰。

对这种敏感的孩子,你应该以一种非常抚慰但又务实的语调,来将你了解到她正在生你的气,以及整个情况的严肃性传达给她。除此之外,你也应该继续传达给她下列的讯息:她的行为以及她对你的气愤,并不会伤害到你与她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基本上的支持及确定的本质。

你应该切记一件事:融洽与界限设定这两者乃是需要齐头并进的。当你提升界限没定时,你也必须同时增加体的感情移人。让我们来看个例子:一位五岁大的小女孩正因为某个想要分享她的玩具而在生气。你已经向她强调过:将玩具分享给来访的朋友一起玩,乃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是她会将这些玩具弄得支离破碎!”她哭着说。她是一个对触觉极度敏感的小女孩,她觉得自己相当虚弱、敏感,而且似乎很容易就会破成碎片。因此,她很担心这些玩具也会很容易就破成碎片,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了解这种状况并不代表着你就必须忍受这种易怒的脾气。你可以使用前面所述对待那位十八个月大幼儿的相同步骤,以“逐步增强”的方式;但你这次也必须同时将你的立场加以说明——那就是:“你应该要与别人分享!”

虽然如此,你也应该将她的恐惧同时强调出来。“如果你认为这些很容易就被打破的话,要将它们让别人一起分享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时,你也可以在她的帮助之下,将那些特别容易打破的玩具挑选出来摆在一旁。)

孩子应该参与设定界限的过程,而且是越快越好。对于那些敏感的孩子们而言,这点尤其重要。举例来说,一个八岁大的孩子就已经可以在选择惩罚方式的时候,和你一起完成这项工作。让我们假设你的孩子不肯做她的家庭作业。“老师很讨厌我,不论我做得如何,他都只会给我一个烂成绩而已。”她怒气冲冲地说道,“既然如此,我干么不要去做那些愚蠢的家庭作业?”这时,你就可以和她共同讨论一些当她没有完成指定作业时,所应该承受的自动性惩罚(例如:缩短看电视的时间,或是多做~些家务事人同时,你也可以强调出你了解她的感受;例如老师不喜欢她,以及当她有这些感觉时心里必定会觉得很难过等。(3)鼓励主动进取

对一个孩子来说,那种被动的、无助的感觉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这方面而言,对任何人或许都是一样的)。当这种感觉持续下去时,一个孩子将会不再对她自己感到生气,也不再会因为无法更为果断而感到绝望。在某些孩子身上,我发现到I那种如成人般的意志消沉或郁闷,甚至是自杀倾向的想法(希望他们并未活在这个世界上)。

矫正这种心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她找出各种能够让她感到更有安全感,更受到眷顾,更足以自负,以及更为独立的途径。就拿我们先前所提到的那个八岁大的孩子为例,如果你能够倾听,并将感情移入到她的各种感受中——即使这些感受是负面性的,然后帮助她想出处理课堂及作业上更为果断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引导与改变之后,它也将能够引导出正面的感受。甚至可以帮助她想出当老师管教过于严格,或对所教的内容不知所云时,应对或处理的方式。

举例来说,你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到老师那种脸色铁青的状况,应该是在她不专心听课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这种举动会激怒老师,所以就演变成师生之间互不满意的恶性循环。或许你也可以建议孩子请老师,把授课速度放慢一些,或是讲解得更详细一点;这种做法可能有助于在彼此之间营造出一种更为轻松的气氛。当然,你也可以在私下,将相同的讯息提供给老师。

解决这种问题并没有任何捷径。未经考虑的保证,例如暧,我相信老师真的是很喜欢你,因为你是一个这么乖巧的小女孩厂并无法改变她对老师的看法;因为这种印象乃是由她与老师之间的各种经验,以及深烙在她心中的态度所逐渐累积而成的。

鼓励主动进取,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一个年仅八个月,不愿意自己拿起地上的玩具,而是希望你将玩具递到她手上的孩子来说,你就可以将玩具放在她面前几尺远的地上,然后再温柔地鼓励她自己拿玩具。

你可以在玩具的后方为她打气。“你办得到的!”如果她认为这对她来说太困难,而且脸上挂着泪珠啼哭不停时,你就应该如此告诉她。

对一个两岁大,整天缠在你的身旁,并且希望你提供她各种玩具、取待她进食,以及充分照顾她的孩子来说,你可以透过假扮式的游戏来扩展她的独立能力。举例来说,你可以和她及她的洋娃娃们,共同扮演一场午茶聚会,然后你提到她的两个洋娃娃开始争吵,但很快地就又互相拥物及和好如初。这时,你可以问她对于这种生气了的感觉。或者,你也可以开始和其中的一个洋娃娃说话。“我还没有准备好要与你和好。”其中的一个洋娃娃可能会尖声的大叫道。

这种做法的基本精神,乃是你正在试着帮助孩子能够更完全地将她的愤怒,或是某种对冲突的感觉详细的叙述出来。如果孩子太快就跳过冲突的情况,而进入互相拥吻及和好如初的阶段时,你可以猜测到她或许对愤怒感到害怕。藉由帮助孩子在愤怒的过程多停留一些时间(即使是一两分钟也无妨),长期下来,或许可以让她明白:愤怒的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你的共同参与所带来的安全感,将有助于这个过程的进行。孩子将会开始学习到:愤怒及冲突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就如同爱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了解到愤怒与爱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这项事实,将有助于在她年纪更长之后,坦然解决在这方面所遇到困难,而不会只是一味地逃避。

在鼓励主动进取方面,父母亲的态度非常重要。你是否在无意中过度保护了你的孩子?当父母亲对他们的孩子采取过度的鼓励时,反而会让孩子们变得更为被动;对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极易步入的馅饼。我们会认为保护孩子们免于发生冲突或争吵的做法,是帮助他们;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只会加重了他们的被动性与无助感。我们应该避免完全的监督,或是告诉孩子们如何感觉。你的目标只是要协助孩子学习监督自己;而这将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你也应该乐于容忍某些由孩子所带来的挑战。当孩子愿意与父母做些争论的时候,这才是一种真正独立性的讯号。因此,如果孩子针对就寝的时间与你争论(例如“拜托啦,爸爸!现在才九点而已!”)那就让她来试着说服你允许她迟一点就寝。她可能会说:“我明天又不用上学,我想看完这本影集……”。有时候,如果她的争论听起来还算言之有理的话,那就不妨让他说服你一次吧!

当你的做法带有弹性时,你也正在将这种弹性教给孩子。在隔天不用上学的前一个晚上,让孩子多看半小时电视,这种弹性并不代表着你将让她去做些具有危险性的事情,或是让她忽略了家庭作业,或是伤害到另一个孩子。在父母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刚愎,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刚愎的倾向——它可能会是一种叛逆而负面的刚愎形态,或许是一种被动而小心谨慎的刚愎型态。对你的孩子保持一种具有弹性的态度,将能有效的帮助她变得更为果断与独立。(4)鼓励自我观察

帮助敏感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各种感觉以及敏感性,有助于培养他们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由于过度敏感的孩子通常都会被他们的感觉所支配,而且在经历各种情绪时也可能会比别的孩子强烈,因此他们在区别与标示各种情绪这方面,亟需获得协助。敏感的孩子需要成为她的各种感觉的一位“诗人”——也就是说,要能够赋予这些感觉象征性的形式,让她不会觉得自己有如浮沉于各种感知的浩瀚汪洋之中。(我们常会见到有许多成年人也并未跨越这个阶段;他们会抱怨被自己的各种感觉所“驱使”,但却又无法更明确地说出他们真正的感觉——例如快乐、挫折、愤怒或失望。)

第一步,你可以帮助孩子详细叙述她的感觉。与其他孩子相较之下,一个较为敏感的孩子更需要对她的各种感觉加以标示。就拿一个刚放学回到家、脸上明显地表现出沮丧神情的孩子来说,当她的母亲问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她只是一直说:“我觉得心情不好,我觉得很无精打采。”

当母亲再鼓励她之后,这个孩子或许会透露出有一群孩子不愿意和她一起玩。“我在下课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只有我一个人而已!”但是她可能无法以语言明确地表达出其他人对她不友善时,自己心中的那种不舒服;也可以袭着说些自己小时候的类似经验,让彼此的交谈继续下去。

例如:有时候我会觉得真的很孤独及失落,有时候则会感到气愤填膺,想要对着那些不友善的孩子们放声尖叫厂藉由这种来自于父母的感情移入与鼓励,孩子或许会觉得更能够将她本身的感觉详细的描述出来。

家长们或许会质疑:这种做法为什么会有助于让孩子由一触即发的感受转变为特定的感觉,例如:哀伤、孤寂或愤怒。你可能会认为,这种做法最后还是无法解决孩子们在学校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你的孩子仍然可能被同学排斥。然而,我发现到不论是孩子们或是成年人,他们如果能以相当明确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而且也能够将这些感觉向某些他们所信赖的对象倾诉,通常来说都能够发展出更好的处理策略及更佳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明了各种特定的情绪,不但能提供你与自己有关的极富价值之资讯,还能够让你知道在特定的状况中应该如何因应。

一个孩子在经历孤独、哀伤,或愤怒的时候,如果只是把它们视为一种“可怕的”及“不好的”感觉时,很容易对她所处的窘境产生自责,进而陷入一种不利于自己之企图的行为型态。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更清楚她本身的那些哀伤、孤独,或愤怒的感觉后,在某些情况下,她会更容易将已经互动不良的某一种或多种关系加以抛弃,而另外寻找及建立其他的新关系。举例来说,她可能会发现另一群同伴正在期待她的加入。此外,一个能够对自己的愤怒有所了解的孩子,更有可能采取某些果断的行为,改变她所处的状况。

身为孩子的父母,你也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一种对她本身,以及对她的各种倾向来进行“反躬自省”的态度。如果她拒绝吃某种食物,你也可以先观察,或是当她穿某双袜子,只因为“这双袜子弄痛了我的脚”的时候,你也可以强调“我猜这双袜在脚趾头的缝合部分很粗糙,所以让你感到很不舒服,”你可以这样说,你的脚对这种感觉似乎很敏锐。因此你会觉得很生气,如果有人要你穿这双袜子,你甚至会大发雷霆。这可能是因为其他人并不晓得你的脚会有这种感觉吧!

你的目的乃是要帮助孩子对她的各种敏感,做出除了逃避。愤怒,或是抑制等行为之外的其他反应。你必须帮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这些敏感性,以及她对这些敏感性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并找出某些方法来试着处理及克服这些感觉。

不要因为孩子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而感到不安;你应该学习以一种坦然愉快的方式与讨论她的各种敏感性,而且对孩子的行为持尊重的态度。如果你能以一种尊重的方式处之,你的孩子将会感觉到这种尊重,长远来看,她也会变得更有信心及更为泰然。以一种尊重甚至是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所拥有的个人差异,并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迎合她的暴君。你和你的孩子对她身体上的特性(到了最后,她仍然必须与这些特性共度一生)所共同分享的这种尊重,将会创造出一种相互合作的态度。以此为起点,你和孩子将能同心协力于日益增加的情绪弹性上。因为,当她了解到自己必须与这些身体上的特性终老一生时,经过较长的时间之后,她也会认知在情绪上更具弹性对她个人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而不会让这些特性横阻于她与各种目标及人生乐趣之间。(5)迈向圆熟的步骤

敏感的孩子们并不喜欢突如其来的惊讶及突然间的转变;增加压力只会让他们感到负荷更为沉重而已。我们就拿一个三岁大、缠着人不放的小孩为例,当她的母亲要到厨房准备晚餐时,她就会大发脾气。这时,你可以采用第~个步骤就是:把她带在你的身旁;除了让她缠着你不放之外,你也可以让她担任助理厨师。当你在准备晚餐的时候,可以让她在你的脚边搅拌着自己碗盘中的食物。然后,第二就是当你和她讲话及烹调晚餐时,让她自己坐在餐桌前玩耍。经过几天或是几个星期之后,当你在和她讲话及烹调晚餐时,她或许已经可以逐渐地转移到另一个房间中玩耍了。事实上,当你每次在叫喊她或确认她的行踪时,她或许已经在另一个房间里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了。

藉由这种方式,你可以逐渐地帮助她变得更为独立。她已经由必须看到、触摸到,以及闻到你的那种状况,进展到只要偶尔听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事实上,她可能还不见得会需要听见你的声音呢。藉由这种渐进式的过程,她将会学习到如何将你印在脑海中——即使是当你离开她的时候亦复如此,而不会需要你无时无刻都出现在她的眼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敏感的孩子会以毫不掩饰的方式,表现她的各种吹毛求疵的行为。她在身体上会有许多特殊的敏感性——可能是对触摸、对声音,有时候则是对移动或甚至是不同的景象;而这些敏感性都可以让日常的例行事件,变成打击或恐惧。由于她是如此的聪慧的一个小孩,因此她想要去控制,或是逃避这种感知上的过度负荷;当她感到自己负荷过重时,很自然地想要立刻解除这些包袱。而你的目标就是要了解到这些人性中的自然倾向。并运用你的谅解帮助她找出各种更好的处理方式。当她能够学习变得更具有弹性,当她逐渐地学习尝试各种新的事物、更有效地安抚自己、观察她本身的各种感觉及敏感性,然后表现得更为果断及更有自信,并且将你视为一个在她努力的过程中,足以信赖及尊重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保护者或受伤者时,她便能够主动迈向自我成长的路程。

第四章 如何开发孩子的智能

智能开发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应该从小就开始的工作。作为家长,孩子智能的开发是千万不可忽视的。也许你的孩子不会做许多事情,不太会动脑筋,那么您就参看本章的内容吧。

1.孩子不会动脑筋怎么办

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或做游戏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问父母,自己不去动脑筋思考,怎么办?

让孩子学会动脑筋,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是与其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3—6岁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出现了简单的抽象思维。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教育家斯宝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家长可以依据这一原则,让孩子学会动脑筋,爱动脑筋。

中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概念。要让孩子善于动脑筋,就要从引导孩子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并形成准确概念人手。经由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引导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使孩子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思维活跃起来。同时,让孩子学会使用具有一定概括性和抽象程度的概念,也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今经常向孩子提出需要考虑的问题。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启发孩子动脑筋思考问题,走在街上可以问孩子:“你知道这些红绿灯有什么用吗?”、下雨了,你忘了带伞,怎么躲雨啊月参观完博物馆或看完电视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所见所闻,并提出一些问题,如:壁虎爬在墙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如果恐龙再出现,地球将会变得怎样?

中通过各种智力游戏,促使孩子积极思考。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它不仅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经由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特别是一些智力游戏,如拼图游戏。家长可以从画片上剪下一些植物、家具的图形,分割成两截或几块,然后打乱摆开,再让孩子拼接成原来的完整图样。

个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实践。家长可以有意为孩子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况,注重激发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尝试亲自动手操作一些东西,如搭积木、拆装旧玩具等等,家长还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时发现和加以扶植。

今鼓励孩子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思维水平高一些,知识面广一些,但思维方式仍与小一些的孩子相似。所以,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带动、启发年龄小的孩子,在共同游戏中促进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这种使年龄小的孩子容易接受的、非成人化的帮助方式,会使孩子更好地学会动脑筋,学会思考。

2.孩子的智力稍弱怎么办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不但语言贫乏,讲话语无伦次,而且记忆能力也很差,对事物的反应很迟缓,并常伴有一些异常举止,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个低能儿,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真正的“智力低下”是要经过专家检测的,一般经过对幼儿行为反应、动作发展、语言交往、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测定和智商测验,智商在80分以下的儿童才被称为“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上又将弱智儿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于轻度弱智的儿童,可以经由针对性的训练和恢复,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减轻病症,促进大脑的发展。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智力稍弱,家长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应积极采取对策,加强训练,使孩子尽可能的得到恢复和发展。

中利用药物治疗,减轻智力落后症状。对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家长可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饮食疗法,或服用药物治疗;对先天性脑畸型、外伤等造成智力落后的问题,要及时施行脑外科手术,脑功能如恢复较好,孩子的智力也可以逐步得到恢复。

中家长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对孩子要有信心。弱智孩子的自卑心很重,常受到周围人与同伴的歧视。因此,家长要加倍地爱护和关心他们,多鼓励多表扬。要协调好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防止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的刺激。家长也尽量避免用批评和讽刺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要从情感上多给孩子以爱抚,使孩子感到安慰、亲切和满足。

今孩子周围的人教育方法要一致。幼儿园老师、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采用的教育、训练方法要密切配合,方法一致,协同训练。

中教育和训练的方法要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如郊游、参观博物馆、旅行等,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在教学时,多用具体实物、玩具,或图片、幻灯。电视等直观手段,力求生动形象,并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加,加强孩子基本技能的训练。

中利用特长,取长补短,带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智力迟钝的孩子并非所有能力都低,如:日本有位画家,自幼智力发展很低,连话也说不完整,但一位教育家经过对他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经由这位教育家的诱导和教育,这位曾经是弱智的儿童,终于以令人惊叹的名古屋古堡风景画,震动了日本画界,被誉为画坛奇才。

所以,只要家长和教师悉心观察,善于发掘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培养,就可以在某一领域达到或超过常人的水平,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

3.孩子特别爱提问题怎么办

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爱提问题,到四五岁的时候,提问更是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有的问题离奇古怪,连父母也想不到,很难回答,往往被问住了。有的父母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信口开河,或者斥责孩子“走开,没工夫”,“少管闲事”,而不予理睬。

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共同特点,一般来说,越是聪明的孩子越爱提问题。因为孩子提的问题,往往包含着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求,包含了孩子一定的思考、想象、分析和判断。孩子特别爱提问题,正证明孩子好动脑筋,并且将父母作为最可靠、最有权威的百科全书来看待。所以,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对孩子的求知探索欲望要悉心加以爱护。具体而言,家长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支持和鼓励孩子提问。人学前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不自觉的学习方式,家长对此应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充分利用孩子渴望求知的机会对他进行各种教育。家长要认真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力求回答得生动、具体,使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不是万能的。有的问题很难回答,或者家长自己也弄不明白,不能随便搪塞过去或胡乱回答。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暂时回答不出来,等请教了别人或查找书籍、资料后再回答,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奥秘和疑难,有的连父母也解决不了,以此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对一些怪问题的回答要干脆、利落,要讲究方式。有时孩子故意提一些怪问题,目的在于难住家长,然后和父母讲讲条件。对这种提问,家长要干脆、利落,不要让孩子的小聪明得逞。还有一些问题的回答,要讲究方式,不要弄巧成拙,如:一位孩子问母亲“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母亲看看手里的豌豆,掰开给孩子看,说,“就像这里面的豌豆一样”。孩子从此再也不吃豌豆。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想到了就提出来问,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对这些提问,哪怕家长已经知道了答案,也不必急着先告诉孩子,而是启发孩子先思考。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对孩子爱提问、善于提问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引导孩子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会思考,家长在解答完孩子的问题之后,还可以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更进一步地思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