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大全(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3:31:4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教学大全(二)

体育教学大全(二)试读:

内容提要

文中讲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现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对策建议等;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说明体育教学科研在很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体育美学国内主要成就

我国体育美学的主要成就,既包括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消化和吸收,也包括我国学者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几个方面:(——)关于体育美学的学科性质

目前认为,体育美学应属于综合性学科,它的理论构建既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也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对象的研究中有所侧重。(二)关于体育美的本质

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中的感性显现,它体现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体育美是以人体运动构成创造主体和审美对象,因而别于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美;体育美使社会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两者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因而不存在自然美的那种不确定性;体育美以人为主体突出了其目的性,即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对自我的超越,因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此外,虽然各种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审美有差异,但都共同体现体育美的特殊本质。(三)关于体育美的特征

体育美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观性。体育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美在人体运动中的特殊反映,体育美的客观性来自人的社会的客观性。二是社会性。体育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功利性。三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一切美的共同特征,更是体育美的突出特征。竞争推动创造,创造赢得竞争。创造是体育美的灵魂,是满足人的享受的需要,没有创造,就没有飞跃,体育美就随之枯竭。四是感染性。体育美具有使人愉快、引人入胜、催人奋发、撼人心魄的独特力量。体育美的感染力影响巨大、广泛、深远,早已超出国界,跨越时空;五是形象性。体育美是通过人体运动展示的。这种美是观赏者凭感官能感受到的,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体育美是形象的,但并非所有形象的体育运动都美。只有按美的规律创造的体育形象才称得上美。六是象征性。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上的团体操、火炬接力、吉祥物、图案,颁奖时的升国旗、奏国歌,运动员服装的本国标记等,都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的含义丰富,意义深远。(四)关于体育美的分类

由于研究的角度、依据的标准不同,对体育美的分类也不同。有的学者按体育美的表现特征把体育美分为四类,即:表演形式的运动项目,“软对抗”运动项目,“强对抗”运动项目,搏击运动,包括人和自己势力的搏击及对手之间的搏击。有的学者按不同的审美形态分为优美类项目和壮美类项目。也有的学者按不同的项目分为体操美、球类美、武术美、田径美、游泳美等。至今对体育美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五)关于体育美的形式

体育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对形式的含义理解和判断不同,出现了几种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形式美包括整齐、对称、均衡、对比、和谐、层次、曲线、节奏、多样化统一。也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体美、技术美(含动作美、武术美)、精神美、装饰美(包括运动服装美、体育建筑美、运动器材美、环境美等)。还有的学者认为形式美主要包括整齐、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多样化统一等。(六)关于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

真是指体育活动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符合不同年龄、性别,符合健康状况及生理、心理特点,受地域条件和民族文化的制约等;善是指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有助精神文明建设;美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领域中的感性显现。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真是体育美的条件,美以真为基础,没有真也就没有美。美以善为前提,服从美的目的,没有善就没有美。体育美和谐地融合了真和善,以真为基础,服从于善,体现出美。同时,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又有区别,三者也会发生矛盾。如:急功好利而违反规律不符合真,弄虚作假违反伦理不符合善,最终都会损害体育美、因此,在体育运动中,必须不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七)关于体育美感

近几年来对体育美感的探讨是多方面的,在运动者与美感。体育美感的根源、本质、特征、心理要素、体育美感的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们认为在体育运动中,除听觉、视觉外,还有运动感觉、肌肉感觉、运动节奏感、时空感觉、立体感、惊奇感和触觉等感觉都有助于美感的获得;身体运动能力中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和平衡等能给人们带来美感;健康的身体有益于美感。指出运动者集审美主客体于一身是体育审美活动的重要特点。有的学者从审美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基本特征和心理因素等。认为体育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根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根源于体育运动实践,主要表现在审美视野逐渐扩大,审美内容日趋丰富、深化和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指出体育美感的特征:一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二是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三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四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同时获得快感。认为体育美感的心理因素应包括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八)关于身体美、人体美

1.身体美、人体美的含义

作为体育审美对象的是身体美还是人体美,目前意见不一。多数认为是身体美。身体美是由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它要求严格符合解剖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规律,是积淀体育运动成果的外部形态,以静态成果形式肯定了运动造型的巨大力量功能。身体美和人体美的区别和联系在于人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美,而身体美则是包括体格、能力及其他精神素质的有机整体。身体美是动态的人体美,人体美是静态的身体美;身体美是人体美的基础,人体美是身体美的升华。

2.身体美、人体美的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身体美是由各种要素综合构成的,主要有:体型、骨骼、肌肉、皮肤、毛发、身体素质、形体。也有的学者认为,身体美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强壮美、体型美、体态美、素质美、健康美、风度美,还有的学者认为,人体美的内容包括发育正常、身材匀称、容貌端正、肌肤健康等。

3.身体美、人体美的特点

有的学者从身体美的表现形式及其创造过程分析,认为身体美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主体性和可塑性的特点。人体美的基本特点是:发育健全、身体匀称、挺拔、肌肉强劲有力而有弹性、行动敏捷、姿态端庄、肤色红润、精力充沛,给人以一种全面发展的和谐之美,一种朝气勃勃、生命活力之美。

4.身体美、人体美的标准

多数学者认为其标准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相对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有的学者综合古今中外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于人体外形美的见解,归纳出身体美(主要指形体美)的基本标准是:骨骼发育正常,四肢长而直,关节不显得粗大凸出;头顶隆起,五官端正,与头部配合协调;双肩平正对称,男宽女圆;脊柱正视垂直,侧看弯曲度正常;肌肉均衡发达,皮下脂肪适当;胸廓隆起,正背面略呈V形,女性胸部丰满而有明显曲线;腰细而结实,微呈圆柱形;腹部扁平,男子有腹肌块垒隐现;臀部圆翘,球形上收;大腿线条柔和,小腿修长而腓部稍突出;踝细,足弓高。并指出身体美的标准应既是定性的,又是定量的,二者相互结合才更准确和客观。(九)关于运动美

1.运动美的含义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动美是指人在体育运动中一种动态性的操作过程美。是运动主体在征服自身生理极限、超越自我过程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造型力量。运动美受体育美的制约,以身体美为基础。

2.运动美的要素运动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专门探讨的论著也较多。运动美的基本要素概括为:一是意志品质美,主要表现在自觉、果断、进取、顽强、自控等方面;二是技术战术美,技术美的特点是: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优美的节奏感。战术美的实质是:扬我所长,避我之短,避实就虚,灵活多变,为我所用;三是智慧美,它体现在体育运动的全部项目中,贯穿于体育竞赛过程的始终,既表现为运动员的直接斗智,也包括教练员的间接斗智。四是风格美,包括思想风格美和技术风格美,思想风格美是指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觉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战斗作风等综合的意识美,技术风格美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战术的特点和特长之美,其实质是技术的个性之美。

3.运动美的特点

运动美的主要特点,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动态美;二是主体运动与客体相一致,真善美相统一的构造美;三是在激烈的对抗中战胜对手的竞争美。(十二)关于体育美的创造

1.体育美的创造实质体育美创造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体育审美理想,按照体育审美的规律,运用不同的物质手段,自觉进行的体育审美实践活动。体育美的创造,既要以对体育审美理想的追求为动力,又要遵循美的规律和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2.体育美的创造尺度怎样才能创造出体育美,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探讨体育美的创造尺度。体育美的创造尺度在于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合乎目的性是人类体育美创造的动力,它推动着人类不断进行体育审美创造,使体育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

3.体育美的创造规律体育美的创造在于满足人们的目的和需要,而实现这一目的和需要的创造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体育美的创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体育美创造中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也是一切美的创造的共同规律,即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体育美的创造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它必须遵循人体生理运动的规律,必须重视心理训练,必须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特点,必须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十一)关于体育美的欣赏

1.体育美的欣赏的心理因素

体育美的欣赏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它们相互关系的特点是:以情感为核心,感知诱发情感,想象激发情感,理解梳理情感,而情感又使感知更敏锐,想象更活跃,理解更深刻,整个审美欣赏中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审美情感的体验中。

2.体育美欣赏的主观条件

体育美的欣赏是一个知觉、体验、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是:一要具有必要的美学修养,包括对体育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审美能力及文化、道德修养。运动体验和生活经历等。二要有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三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四要以进步的审美观为指导。

3.体育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

体育审美判断的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是审美对象具有真实性,即体育美应是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应是真本事,硬功夫。二是审美对象具有功利性,即体育的目的应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三是审美对象有完善的形式、完美的形式表现在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特定的内容。以上三个方面的客观标准实质上就是真、善、美。(十二)关于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

1.体育审美教育的目的

体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是体育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二是体育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三是体育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锻炼、提高中,已经包含体育审美创造力的开拓因素。

2.体育审美教育的特点

体育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形象示范性,通过审美对象鲜明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二是情感陶冶性。即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三是方式自由性。寓情于教、寓乐于教。四是效应持久性。审美效应深刻、持久,会转变为新的审美需要和期望。

3.体育审美教育的原则

审美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体育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相互交流性原则;体育审美观与操作相结合原则;多样化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4.体育审美教育的任务

体育审美的教育任务是通过体育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三)关于体育美和艺术美

体育美和艺术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两者都以人为对象,都为人服务,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都以形象的手法表现美。它们的区别在于:体育美以艺术美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艺术美以体育美为重要内容,体育美主要表现为身体美、技术美、动作美,艺术美则主要表现为美的观念、感情,美的理想和美的形象。

人体形态测量

体育测量内容之一。为应用规范测具和仪器对人体体型、体态和结构进行的测量。主要内容包括:(1)人体测量。又叫体格测量;(2)体型测量,(3)身体成分测量,(4)骨龄测量,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又把有关“身体姿势”的测量纳入人体形态测量的范畴、如目前在欧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出版的体育测量教科书中已把身体姿势合在以上四大方面内容中来加以介绍。

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所产生的效益和功能状况,研究学校体育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学校体育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提高学校体育的效益,是我们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之一。

关于学校体育功能,国内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教育、审美等多维功能,这些功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溉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调节情感和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本质功能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派生功能,离开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没有体育的派生功能。

随着教育、体育改革的深化,学校体育的功能已发展到多功能,主要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等。这对于传统的学校体育单纯生物观是一个发展,启示我们要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来认识学校体育,形成了生物的、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学校体育观。

健身功能

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姿势,塑造健美的体态;掌握各种基本活动技能,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要符合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的目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在增强体质为本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展其他功能。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运动不足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造成脑力、体力发展的不均衡性,以致出现“文明病”。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学生中来。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它在培养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新人中的重大作用。

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功能是反映学校体育固有属性的功能。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总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教育对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的行为习惯。(2)加速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转变过程:学校体育可以加速人由生物的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教会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去教导人的社会行为规范、责任感,学会把自己融合于社会之中。(3)配合思想教育:学校体育可以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谦虚、诚实、守纪律的良好思想和作风及识大体、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

学校体育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随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学生至少要经历九年以上的体育课屈而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健身健美的基本方法。

启智功能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游戏及有益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现在有人研究出一种健脑体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也有很宽广的领域和美好的前景。

学校体育还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广泛训练记忆力,启迪诱导想像力,帮助提高思维力,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和环境条件。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动作,能组合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通过各种课间体育活动,有利于疲劳的消除,使学生头脑清醒、精神焕发,提高学习效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进行了20多年的考查研究,发现学习落后85%不是由于思维迟钝,而是由于身体虚弱、健康不佳所致。我国也有研究证实,身体好对学习好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情感发展功能

学校体育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生活,调剂感情,增加生活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

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在身体活动的实际体验中,对自己的健康、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是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体育方面的联系和活动,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能加强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交往,增进感情和乐趣。

群育功能

群育功能也就是指学校体育对人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简单一点讲,就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调适,使个体从“生物人”发展成“社会人”。幼儿时期的体育游戏,中小学至大学期间的体育生活,正好在个体时期社会化中发挥它的独特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遵守规则、平等、公正和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学校体育可以通过它的群育功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学校体育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大都是以班、组、队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并且,参加者的一切体育行为,都将影响着所在班、组、队的得失与荣誉。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

在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组织、提供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并不断提高比赛的竞争程度和水平,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而这种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美育功能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体育通过塑造学生健美的外在美,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气质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体魄健美,体形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这既是健康的标志,又是人体美的表现。学校体育能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娱乐功能

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学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为将来生活用得到的文化娱乐知识、技能和方法。广大学生在学习之后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进行互相交往,陶冶情操,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的指导和培育,特别是对体育运动本质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对于享受体育运动的权利的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等,能使学生成为主动的体育实践者,从而为中老年体育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幸福。

竞技功能

学校体育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后备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体育是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竞技运动的基础。各国实践证明,在广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进行多年系统的课余训练,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及其后备力量,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

毫无疑问,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首要的、独特的、难以代替的教育功能,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多功能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的功能和作用。

人体体格检查

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查和计量的过程。医学上简称为“体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史和疾病史;(2)形态指标测量,(3)生理机能测试;(4)身体成分测定;(5)特殊检查(化验、X光、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超声心动、肌肉针刺活检、微量元素检测等)。随着人体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体体格检查已不仅是运动医学范畴的工作任务,它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师、教研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所共同必须履行的责任工作。通过人体体格检查,可较全面获得被测对象有关身体形态、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乎的准确资料,依据这些资料提供的信息,可针对性地实施科学的指导运动锻炼、营养恢复和组织管理,来有计划地增强人体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人体体格检查对建立系统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运动选材模型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防治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学校体育竞赛计划

学校体育竞赛计划

制定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是学校体育竞赛管理的首要职能。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是一个学校体育竞赛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竞赛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竞赛的管理效果。因此,进行学校体育竞赛管理必须加强对学校体育竞赛计划的管理。(一)制定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要遵循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订学校体育计划要根据学校所在市、县教育部门、体委部门的竞赛计划;要根据本校教育计划的总体安排;要结合本校的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要求,传统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一些群众性强、生动活泼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规模、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全面计划安排。

2.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兼顾的目的就是力求做到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

3.有区别的原则。制订学校体育竞赛计划,一定要主次清楚。例如,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是全校性的大型运动会,而冬季跳绳、长跑比赛可安排在系、班、年级中进行,不必每一个比赛都兴师动众,使全年的竞赛重点不突出,费力费时,效果不好。

4.发展的原则。任何计划都需要随着条件的变化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例如,雨季提前,造成竞赛计划实施的困难、可以调整甚至取消,这也是必要的。(二)制订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注意事项

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年(或学年、学期)的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体育竞赛的项目、种类、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参赛人数和主办单位等。

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在校长(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体育教研室(组)根据有关部门的竞赛计划和规定,按照本校教育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情况,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制订的,最后报校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制订学校年度体育竞赛计划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增强广大学生体质为目的,从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出发,适当安排生动活泼和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满足不同对象的要求。

2.竞赛时间和次数不要过分集中,保证重点,使比赛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学期中。重要的运动会和项目,最好固定时间。小型多样和简便的竞赛项目,可利用课外活动或机动时间进行安排。

3.竞赛计划中各项竞赛的排列顺序,应以日期先后为准,列表表示,以便执行和检查。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从工业社会出发,可以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后工业社会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当今任一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对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看法有了这个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领域的发展,日益取决于理论工作的进展。理论工作把已有知识有序化(编码化),并指出用经验来验证的途径。实际上,理论相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5)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18世纪和19世纪的科学家们所处理的问题大多是双变量或三变量、四变量问题。而科学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对大量变元的整序,例如,统计力学中的分子运动,保险业捐算表中的平均寿命,人口遗传学中的遗传分布,等等。社会科学中还有“一般人”问题一智力分布、社会流动率等等。

后工业社会中知识和社会问题,用韦弗的比喻,是“有组织的复合体”,即对有大量相互作用变元的大系统进行管理,使之互相协调以达到特定目标。管理这类大系统的技术目前已经具备。1940年以来,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处理“有组织的复合体”十分适用。新兴学科包括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博奕论、功效学、随机过程等等。由此还发展出许多专门技术,如线性规划、统计决策方法、马尔可夫链的应用、蒙待卡洛随机化方法等等,还有最大风险最小化的决策准则,用来预测根据不同战略形势采用的不同分案可以产生什么后果。这些技术统称为“智能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人们的决策活动规范化,从而实现大众社会有序化。

硬科学

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借用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而得名。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在体育研究领域中,像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可作指标测取与应用方法的研究以及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增强、锻炼手段等的探讨均是硬科学的研究范畴。它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具体的“有形”课题为主的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各种问题。

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体育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这个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的深度、难度要适合年龄组学生的知识、技术、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两者结合,体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二)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

区别对待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近,他们的生理、心理、素质发展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每一个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区别,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个体生长、发育、机能水平、素质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也具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计划中体现区别对待

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和评估,考核标准要有统一的要求,但又要从实际出发,即从地区的条件、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制订出区别对待的措施,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优秀学生能精益求精,后进学生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2.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女生的特殊生理变化,为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3.教学组织要注意区别对待

教学过程既有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统一的教学方法,对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又要根据他们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因材施教。

4.运动负荷要区别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要提出一般要求,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要作区别对待。同一次课,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男女生的运动负荷要有区别,对体弱学生和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也要有区别。

指标权重

某被测对象各个考察指标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按统计学原理,将某事物所含各个指标权重之和视为1(即100%100)、而其中每个指际的权重则用小数表示,称为“权重系数”。如“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小组经多年考察研究,推出的一种采用“指标仅重”的方法就明确指出了各指标计量的“权重系数”。即整个体质综合评价权重为1,其中包括三大指标系列:(1)形态部分定出权重系数为0.2;(2)机能部分定出权重系数为0.2,(3)素质部分定出权重系数为0.6。指标权重是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实践中多因素、多水平分析的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关键问题。

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员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厂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形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是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屯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欠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子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户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加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二次情报的。

科学社会化

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规模日益定向社会并成为一项巨大的全社会整体投入的社会运动态势。实指科学技术与社会泛联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其主要特征为:(1)科学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它经历了由科学家个体研究,研究单位的集体研究,发展到国家组织协调研究乃至全球规模的研究,(2)科学研究系统的形成,它包括各级、各类的专业研究机构,实验机构、管理领域机构、职能机构、技术、后勤服务机构及各种学术团体等;(3)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4)科学与艺术加紧结合。全社会的科学研究系统已发展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社会结构密切结合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系统。科学知识的产生是通过科学研究实践来实现的。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初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相反映了科学知识的生产水平、体现了一般物质生产相科学发展本身的要求。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的改变相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科学日益社会化的最显著标志。目前,体育科学也已逐步加快了其社会的进程。

体育课的密度的测定、分析与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的测定、分析与评价

一般有综合测定(一般密度测定)与练习密度测定两种,并有相应的方法。测定分析与评价体育课的密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准备工作(1)熟悉教案、了解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教法。(2)明确测定要求和分工:测男还是女,测一般密度还是运动密度。一人测定操作秒表,另一人记录。(3)准备好用具(计时表、登记表、直尺、铅笔、橡皮、计算器等)。(4)选择好测定对象:一般是从上课班中选择一名属中等水平的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测定对象(必须自始至终跟踪这一学生进行测定)。

2.测定工作

测定密度是以一次课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计算的。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以秒为单位测定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测定时两人合作,一人负责测定各项活动的时间并分析、报告其是否合理,另一人负责登记测定日期、进行的活动、使用的时间(其中合理的时间和不合理的时间),并附上有关情况。

测定时要注意:(1)测定课的一般密度时,测者应用秒表(两只表,一开一停交替使用)把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全部记录下来,并及时分析其所用的时间是否合理,向登记者报告。登记者应及时根据测定者的报告,用专门的记录表格记录各项活动合理和不合理的时间以及有关情况(包括课的部分、测定的时间、课的内容和各项活动的时间等等)。(2)测定课的运动密度时,测者应用秒表测定课中各项练习的时间并及时报告登记者。登记者应用专门的表格记录各项练习的时间及有关情况。

每次练习时间的计算方法,原则上是从练习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但在具体计算时又应考虑到不同的项目和具体情况。

①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武术操、轻器械体操、一般发展练习等。若边讲边练,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跳绳、攀登、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开始到结束均算练习时间,中间停顿不算。

②技巧、支跳、单双杠若要求有组织地出列、入列要算练习时间。

③田径中跑、跳、投,若要求跑回、走跑交替回来归队或要求跑步拾回器材也算练习时间。

④集体性球类、游戏或比赛,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接力游戏和接力比赛,等待接力的时间不算练习时间。

⑤武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均算练习时间。

⑥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其全过程均算练习时间(包括体操、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等)。

⑦采用循环练习,原则上全过程均算练习时间,但如中间停顿或中断等待不算练习时间。

3.统计、制图、分析与评价(1)将实际测定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一般密度或运动密度的图表。具体方法如下:

①将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分别相加。

②把一节课实际上课时间换算成秒。

③计算某些活动所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如教师指导所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

教师指导时间/全课时间=351秒/2700秒=13%

④按各项活动百分比制图。如用圆形图显示课的密度,则可根据各项活动的密度求出圆心角的度数。如上例:教师指导的密度为13%,在圆心图中所占的度数为13×360÷100=46.8度。

按上述方法计算各项活动在圆心角中所占的度数后,用量角仪定位划出体育课一般密度统计图,并可用颜色显示各项活动。(2)分析与评价:课的一般密度应越大越好,而课的运动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应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来分析。一般课的密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包括运动密度):

①全课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多少?其中各项活动所占的时间比重多少?是否合理?

②学生做练习的时间(运动密度)多少?是否合理?

③课的各部分中各项活动占该部分的时间比重多少?是否合理?

④不合理运用的时间多少(即浪费的时间多少)?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科学决策法

借助一定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思维方法,对多种准备行动的方案法进行选择、以期达到优比目标的话动过程的一种新兴的先进抉择方法。它是应用近代发展起来的多科学科理论和多种技术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作用和意义日益重大。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大型体育工程、大型的体育竞赛和活动的增多,工作的日益复杂,需要进行科学决策;体育竞技的日益激烈、形式的多变、水平的提高,亦要求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日益扩大的体育影响。例如,申办奥运会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正确的决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决策做出不同的分类。其类型有:按决策的范围和对象可分三类:(1)宏观决策。它涉及到国家全局,例如国家体委所做出的重大决策,(2)中观决策。地区或部门所做出决策,例如某省或某系统所做出的决策;(3)微观决策。某基层单位所做出的体育决策。按决策的性质可分两类:(1)战略决策。指带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决策,例如国家体委做出的“奥运会战赂”决定;(2)战术决策。指在战略决策的总方向、总目标指导下,为实现战略决策而做出的战术性问题的决策。按决策出现的重复程度可分为两类:(1)常规决策。亦称程序型决策。是在行动规范中重复出现的例行性决策;(2)非常规型决策。亦称非程序型决策。是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的非例行性决策,例如新产品设计、重大技术革新、试验基地基建等:高级决策者的经验、才能、性格等因素对这类决策有重大影响。按决策效果可分为两类:(1)最优决策。即取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最有利的值(利益最大)去进行决策。实际上很难达到;(2)满意决策;在现实的条件下有把握地求得一个满意的结果的决策。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成三类:(1)确定性决策。指每一个备选方案的后果都是确定的,而且只有一种数值条件下的决策。一般有把握实现;(2)风险性决策。亦称统计决策或随机型决策是指在通常的情况下,环境状态是变化的,常常不能在事前确定出现的环境状态是什么样,但是,可以预测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时做出的决策;(3)非确定性决策。指每一种备选方案有多种可能的后果,且不知各种后果的发生概率条件下的决策,其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科学决策过程的程序有: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价值标准、拟制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试验论证、拟制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试验论证、普遍实施。科学决策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1)计量决策法。这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决策方法;(2)主观决策法。这是充分发挥人们智慧进行决策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购经验决策,传统的经验决策完全是依靠决策者个人的局部经验进行决策;而主观决策法是在对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组体力量进行决策。常见的有: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组织与进行训练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包括: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不向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在制订运动训练的具体任务,选择与安排训练内容、确定和选用各种训练方法。组织各种形式的训练作业,编制训练计划和检查与练评定训练效果等方面,都必须根据专项运动的待点和运动员的实际、灵活地贯彻训练原则。

系统结构与功能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

系统科学

的基本范畴,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切功能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系统纳结构在整体上具有下列特性:(1)稳定性。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特点。一个系统的结构一旦形成,就总是趋向保持某一状态;(2)层次性。它包含等级性和多侧面性。前者属于上下级纵向多层次关系,其中低一级系统是高一级系统结构的有机部分;多侧面性是指同一级复杂系统又可以横向展开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的平行部分;(3)可变性。系统处在环境之中,总要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于是就有可能产生从量变、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存在着可变性;(4)相对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之间关系都是相对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因此系统的结构形式也是无限的。

构成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三类:第1类是集中系统,第2类是分散系统;第3类是多级递阶系统。

对于集中系统来说,系统有n个子系统都集中到上层(称之为协调器),并受它的指挥,使系统运行在一个满意的协调的工作状态。这类系统总的协调性能好,但是系统不能过大,否则协调的工作器负担过重。另外上层的协调器一旦出现故障,则全部系统瓦解。分散系统故名思意是子系统分散工作的,最多在于系统之间有一些信息传送。这类系统运行简单,相当于围绕共同目的“独立作战”,而且当一个或少数子系统出现瘫痪时,整个系统基本上还在运行;缺点是,系统很难运行在整体最理想状态。目前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就属于这类系统。多级递阶系统的结构待点是分组的,每一级只管一定范围,递阶就是降维的,这类系统集中了上两类系统的优点,又克服了他们的缺点,既能实现总体最优,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这类系统是目前大量存在的,如行政管理方面内行政机构和层次的划分就是多级递阶结构。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可以安装成这类系统。

上面介绍的是三种基本的系统结构。在我们构造系统时,可以是上述基本系统结构的变形或复合。系统的功能是与结构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结构是系统内部联系作用的秩序,那么功能就是系统外部联系作用的秩序和能力。系统功能的发挥,既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受系统内部结构的制约,这正体现了功能对于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依赖性的两重关系。系统功能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系统输入输出时同外部介质的相互作用就是系统的功能。系统功能同时也是为实现系统目标所具有的能力。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一类新型的科学群。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管理技术等等许多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科学。这些学科是分别在不同领域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如系统论是在30年代由贝塔朗菲在理论生物学中提出来的;信息论则是申农为解决现代通讯问题而创立的;控制论是维纳在解决自动控制技术问题中建立的,运筹学是一些科学家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问题的决策而形成的,系统工程则是为解决现代化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问题而诞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则是理论物理学家为解决自然系统的有序发展的控制问题而创立的。它们本来都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理论,但它们相互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在发展中趋向综合、统一、有形成统一学科的趋势。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把以系统为中心的这一大类新兴科学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门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的系统科学。早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一些学者看到了系统工程的发展与有关的基础理论紧密相关、系统工程与控制论的大系统理论互相渗透的情况,就将系统工程称为系统科学。

2000年体育科研大事记

2000年全国运动训练研讨会

运动训练学分会于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了2000年全国运动训练研讨会。参会的有教练员、运动队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及科研人员共56人。会议请国家队教练杨汉雄、冯树勇、李晓东、史洪范等作专题发言,就体能训练和训练安排两个主题进行了研讨。关于体能训练,与会者认为:体能和技能是竞技能力的两个组成部分。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体能的表达。二者不可分割,对竞技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应注意;(1)加大比重,全年贯彻。年度训练初期,体能训练一般应不少于50%,比赛期应保持始终;(2)提高质量,加大力度。训练中要求动作正确,节奏明显,并要提高强度与难度。做到练得准、练得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效果;(3)手段应多样,安排要合理。教练对体能训练要认真备课、看课、带课,做到手段多样,编排合理:(4)结合专项特点,加强针对性。目前各项目的比赛次数增多,对此应合理安排训练。

运动、营养与健康和慢性病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为促进21世纪运动、营养与健康和慢性病的研究和实践,加强该领域的学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40名专家、学者和中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于2000年6月11-1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了由中国体育科学会主办,由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北大运医所承办的运动、营养与健康和慢性病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内容涉及运动与营养的健康效益及机理、运动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营养的遗传变异、运动和营养对心血管病、脂肪代谢紊乱;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及老龄化的作用和机理,应激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及基质氧化的转录因素;运动时体内的氧化与抗氧化机理,运动时补糖、补液的重要意义及其机理,运动和营养对健康促进的政策和管理,以及某些营养物质对健康的作用和机理等。

第2届全国田径裁判科学论文报告会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裁判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与中国田径协会于8月12-14日在无锡共同举办了第2届全国田径裁判科学论文报告会,70多名与会人员就如何加强我国田径裁判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当前国际、国内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意见;如何提高田径裁判员自身业务水平,对田径裁判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对田径竞赛场地、器材、设备、裁判用具的研究与改进、创新意见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对提高我国田径裁判工作水平和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体育科技代表团赴澳参加第27届奥运会科学大会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决定,由中国体育科学会负责组建的中国体育科技代表团于9月6日至13日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2000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代表团一行19人,其中专家、学者13人,以中青年为主。大会期间分别参加了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创伤、运动营养、大众健身、运动心理及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获得了较好的交流效果。总局科研所段立公获得了大会报告奖,并获得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颁发的奖励青年学者的奥林匹克基金,提高了我国学者在国际体育科技领域的地位。大会组委会特别向张发强团长颁发了奥科会贡献奖和体育科学与教育贡献奖两枚奖牌。

首届中美

体育学

术研讨会

2000年10月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首届中美体育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北京体育大学共同主办的。有14位美国学者到场,中美双方共有8人报告在竞技体育、大众健身、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国学者在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担任重要职务

2000年在阿曼召开的第三届亚洲运动医学联合执委会、理事代表大会及运动医学大会上,我国学者张长久教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所所长)被选为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反兴奋剂主席。李国平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所副所长)被选为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第四届执委会委员。

第6届体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00年12月2日-5日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本届体育科学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作者报送的论文摘要3032篇。经学会14个分会的专家、学者评审,分别录取专题报告交流535篇、墙报交流534篇、书面交流904篇。录取率65%。除录取为专题报告交流和墙报交流的作者作为正式与会人员参会外,部分录取为书面交流的论文作者也出席了大会。与会人员总计有1400多人。与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相比,本届科学大会的规模显著扩大,墙报制作质量和交流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专题数量和专题报告交流效果也有较大提高。总的来看,本届科学大会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科在评审总结中反映:论文的选题范围有所扩大,研究领域有较大拓展,结合体育运动实际并为其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增多,采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方法的应用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一些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体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届大会的学术交流也得到包括日本、韩国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科学大会与会员代表大会合开,科学大会期间举办了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和专题技术讲座,举行了《体育科学词典》首发式,部分分会还举办了学术讲座以及一些联谊活动,这些都使科学大会的综合效益增大,对宣传体育科技,增强科技兴体意识,推动体育科技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卷调查法

亦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一般有三种形式:(1)报刊问卷。在报纸或刊物上公布调查表、号召读者做出书面问答,并指定地址寄回答案;(2)邮寄问卷。把已印好的调查表寄给一定类型的对象,并请他们填写答案后指示寄回调查表;(3)发送问卷,由研究人员把调查表发给集中在一处的一群调查对象。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后直接收回。

预测技术

所谓科学预测,是根据一定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该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进行估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据统计现代预测方法有200多种,但常用的只有20种,其应用面遍及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人们应用预测方法和技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般步骤包括:(1)明确预测目标,分析预测对象。首先应根据决策任务提出所预测的目标、时间范围,对预测的技术要求(结果的准确程度、时限、计量单位、对预测报告的要求等)应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对厂预测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发展趋势和规律,都要详加分析;同时还要研究和分析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和协调。预测的科学根据如何,将取决于这一阶段工作的完整性和精密性。(2)收集和研究历史数据。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往往贯穿于整个预测过程,其质量取决于预测人员的知识面和业务素质。(3)选择预测方法和建上数学模型。方法的选择不仅与预测对象和目标的性质有关,与可能收集到的数据状况有关,也与预测的要求和条件有关。(4)分析行编制预测报告,要从社全、政治和技术经济各准则对多方案的预测结果进行优选。选取若干个最有前途的方案提供决策部门决策,就是针对某一问题,确定反映决策者偏好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方法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方案的过程。

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

自然系统也叫天然系统,是宇宙巨系统中亿万年来天然形成的各种自循环系统,诸如天体、地球、海洋、生态、气象、生物等。它也是一个高阶复杂的自平衡动态系统,如天体的先天运转、季节的周而复始、地球上动植物的生态循环,直至食物链等维持人体生命的各种系统都是自动调整平衡的p在自然界中,物质流的循环和演变是最重要的,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人工系统亦称人造系统或人为系统,都是指存在于自然系统中通过人类劳动人为地设计制造出来的系统,它与自然系统一样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复杂性、随机性、动态性等一系列系统特征。如人造卫星系统、空运航运系统、机械设备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存在着界面。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和影响。原始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不大。但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加快,也开始对自然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它既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因此已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通过人类智慧和高科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一方面给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却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安全。所以联合国通过巴西会议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要求各国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以确保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

作为系统工程研究对象的系统,大多是既包括人工系统也包括自然系统的复合系统,如社会经济规划系统、军事作战对抗系统等,其中既涉及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系统,也涉及人工系统,即人们通过规划相对抗模拟等手段,对社会经济和军事系统进行直接干预,以期达到预想的目标。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取决于这个国家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因此,我国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赋予教育新的更高的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途。我们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思想,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德才兼备的人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质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耐久的精力从事现代科学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的紧张工作、劳动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变化,从而使增强学生体质富有新的更高更深的含义。因此,我们应从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二)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措施。

在现代,一个国家的体育基本上由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部分组成。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决定我国在本世纪末能否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

我国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中小学属基础教育的阶段。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时代体质增强了,能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人体遗传和优生学说,青少年学生这一代身体强壮了,就能使中华民族的体质一代胜过一代。因此,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从根本上改善和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学校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儿童、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遍布全国城乡各地,抓好学校体育对全国各地的厂矿、企业、机关、农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会有很大的促进。此外,学校体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知识、能力和习惯。他们毕业以后,就可以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推动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学校体育是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样也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人才。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从小抓起,并经长期培养和训练,方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各国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小学生身上。实践也已证明,只有在广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中发现体育人才,进行多年系统的科学训练,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人才,才是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

建设体育强国,要求积极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的协调发展,而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战略和最高层次竞技体育战略的重点。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学校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学生虽然长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就有可能影响、侵入人们的头脑,这就有必要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意志作风,可以起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各种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灵活,有的要求耐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无穷。有的需要集体配合,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坚毅等思想品德以及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精神。训练和比赛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而且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很容易暴露思想行为,这就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体育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体力,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实验证明,经常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学校体育对于美育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审美观。通过体育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练出一副健美的体魄,而且可以懂得什么是动作美、仪表美、心灵美。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体育还是一项有趣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广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体育锻炼,能振奋精神、调节感情、丰富文化生活,是占领课余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四)学校体育是丰富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逐渐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体育成为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是整个人生体育中的中间环节。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育,特别是对体育运动本质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对享受体育运动的权利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等,能成为体育运动的主动实践者,从而为中老年体育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幸福。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在体育方面的联系和活动,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能加强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往,增进友谊、感情和乐趣。学校、社会的体育场地器材互相开放,能为进行体育活动提供条件,活跃学校和社会生活。

此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对运动服、运动鞋以及运动器材设备等的需求,也必将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总之,学校体育发展到现代作用越来越大,起作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它的作用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用。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意义。超出学校教育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同时,认真地抓好体育。

科技体制

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全国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多万人,5000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近8000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00多个重点实验室,3500多个高技术企业,以及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25000个民营科技型企业,具有相当强大的科技优势和潜力。

8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末完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宏观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改革中创造的新的运行机制有待规范化和法律化。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仍然是9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相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在《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务院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不断深化,使科技工作的总体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行业、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在改革进程中,既要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又要兼顾全局,稳步前进。

耗散结构、突变论及协同学

耗散结构、突变论及协同学

客观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即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交换,如人体就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从无序态向着有序态方向发展,也可能从某一个有序态向另一种新的有序态方向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容器装有液体,在其下方加热,当加热强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液体会出现很多中心流体向上运动、周边流体向下运动,形成微小对流形式的六角形的花纹结构。这种空间上有序结构的出现,不是依靠外力的安排,而是发生于系统内部。基于上述分析并加以概括,一个开放系统,当它与外界不断池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可能从原有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向上、或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我们把所形成这种新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普列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耗散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突变理论是1965年托姆提出的。突变论指出,非线性系统从某一个平衡态到另一个平衡态的转化,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突变论》从数学上解决了突变行为的数学分析及突变形式的分类。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序演化的有力数学工具。《协同学》是1971年哈肯提出的。他从研究激光这种典型的系统自组织现象出发,创立了普遍适用的系统向有序化演化的理论。协同学指出,系统中大量存在的子系统,却只受少量的“序参量”支配,实现系统的总体上形成有序结构。所以协同学也是研究系统演化、研究系统自组织的理论。

近年来上述这些系统科学的新的理论方法的发现和成就,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突破了传统的热力学定律和还原论方法,已为进一步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发展及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身体练习分类

身体练习分类

把多种多佯的身体练习,按一定的特征进行区分相归类。按基本活动技能,可分为走、跑、跳跃、攀登、爬越、悬垂、支撑、负重等练习,按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练习,按人体解剖结构,可分为上肢、下肢、腰背、头颅和全身等练习。此外,也有按各种运动项目技术结构划分的。如器械体操中的静止用力和摆动动作。足球运动中踢球、停球、运球、顶球、抢截球等。还有按练习对解决任务意义大小,分基本练习与辅助练习;按难易程度、分简单和复杂纳练习。按负荷的大小,分运动负荷小、中、大的练习等。各门学科根据自身对研究身体练习的需要,各有其独特的分类方法。如生理学中,按肌肉工作待征,分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两大类,按动作结构特点,分周期性、非周期性和混合性三类;按肌肉工作强度、分最大(极限)、次最大(极限下)、大、中等强度四类。生物力学中。把练习分为平动与转动两大类等。采用何种方法分类,均以所解决任务为依据。

选题方法

选取研究课题的办法和途径。随着体育科学及社会发展,体育领域的选题方法亦日益丰富,具体来讲介绍以下四种:(1)同步选题法。就是科研选题要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要和科技发展的主流相同步。它是对选题的一种宏观控制,它主要是针对科研领导部门和管理人员所作的一种规范准则。几百年来,科学技术是按照以下的趋势向前发展的:即由宏观层次向微观层次,由低能量水平向高能量水平,由专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在一个时期内,科研领域总有一两门学科或专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这种科学技术称为“带头学科”或“领先技术”;在一段时间里,总有一两门学科或技术处于发展的兴盛时期,成果累累,人才辈出,这称为“新兴学科”、“新兴技术”或“当采学科”、“当采技术”。每门科学都有自己不断变化着的前沿性课题。采用同步选题法,要注意层次性、相关性、当采性、前沿性、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2)阶段分析法。根据文献统计,确定某一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依据学科的成熟情况来选题。如果说同步选择法主要用来确定一个国家或研究部门的科研主攻方向,阶段分析法则更多地适用于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统计表明、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是呈“s”型,即经过一个时期酝酿之后,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然后按负数下降。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学科诞生阶段,(2)学科发展阶段;(3)学科成熟阶段;(4)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所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是不同的,有待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应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选题首先要了解该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历史,分析它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研究课题。学科诞生阶段选题的主要思路是抓苗头,即抓新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学科发展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实验研究为主,选题的重点应放在实验性课题方为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实验设计、加工各种新仪器、新设备,建立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学科成熟阶段重点放在理论方面、其次为验证理论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相对饱和阶段以探索物质运动规律为目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逐步增多。(3)“边界”选择法。就是在不同学科交叉点的边缘地区选题。正如一位日本科学家指出的:“在各学科领域都向尖发展的时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空隙当然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恰恰在这种空隙之中堆积着重大课题”。原苏联科学家哈拉持尼科夫认为;“重大的发现通常都发生在多个科学领域交会的历史时期”。(4)机遇线索法。及时抓住实验中的偶然发现、奇异现象、思想上的火花。在探索纷繁复杂的未知世界时,许多科学发明、发现寓于意外现象的探索之中,科研者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意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创造学

以革新创造,科学发明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寻求人类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活动的规律,总结革新创造能力培养途径的经验教训,探索发明创造的先进方法相措施,研究创造活动的优良组织形式和创造发明的适应环境,不断开发新的创造功能前景等。它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物理学、化学、美学、哲学、史学、科学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史,文艺与体育科学等有关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方法。

身体姿势

身体练习要素之一。指身体及身体各部位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括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部分。练习前身体及身体各部分所处的准备状态称为“开始姿势”,用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有静力性的,如径赛的起跑姿势、足球守门员的等球姿势,游泳入水姿势等;也有动力性的,如推铅球的滑步、掷标枪或跳高的助跑等。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的活动(移动)状态称为练习过程的姿周期性项目练习过程中的姿势要求较稳定。如游泳的水平姿势、自行车的低骑乘姿势等,可减少外界阻力,提高运动成绩;各种距离的跑、要求身体保持正直姿势,以获得最大的蹬地反作用力。非周期性项目练习过程中的姿势较复杂。如撑竿跳高的踏跳、支撑引体、倒立转体、过竿落地。三级跳远中的三个踏跳阶段,以及体操,武术中的各个动作等。动作结束时,身体及其各部所处的状态称为“结束姿势”。对动作质量和效果有重要作用。在连续动作中,前一动作的结束姿势,即为后一动作的开始姿势,间接影响后一动作的完成。结束姿势同样有静力性的(如体操、武术项目的结束姿势)和动力性的(如各种距离跑完终点后的缓冲跑)之分。体育学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体育学中所反映的体育科学的结构被划分为3个层次和3大门类。体育科学的3大门类即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3个层次即体育学为第1层,它还包括体育哲学和体育情报学两个中间环节;3大门类为第2层;3大门类之下的各门学科为第3层。以体育科学的实际发展为基础体育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局部的特殊性开始,逐步认识总体的普遍性。所以,没有体育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就谈不到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体育学的发展。因此,建立体育学首先要建立体育科学中的各个学科。

根据现代科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以及学科愈分愈细,而又愈趋综合的特点,3大门类各自所属的诸项学科和内容也将分立许多独立的新学科,形成学科群,并且很多都带有综合性。3大门类中的基础学科是指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学科在体育领域里的运用,如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史等。

体育哲学以体育科学的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体育中的生命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其他哲学问题。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还有体育情报学和体育比较学,前者是为体育科学中所有学科服务的辅助性工具学科,后者是将比较的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科学,它概观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的体育现象,探索体育的历史、思想、理论和实践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展望世界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运动技术学科包括各个运动项目和相应的理论。例如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体育手段、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共性的原理与方法都属于这个门类中的已有学科。而运动学、运动效能测定方法等则是这个门类中有待创立和发展的学科。运动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学科。运动效能测定方法是对从事锻炼、教学或训练的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学科。

体育社会学科是指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学科,既研究体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如与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又研究体育内部活动的社会关系。其中学校体育是人们都熟悉的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的社会属性的学科,其中包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对社会的作用、体育的社会结构等。在体育社会学科方面,有的国家还设有体育行政和体育管理。体育行政是研究体育事业如何发挥国家的、社会团体的、基层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使体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的学科。体育管理是研究如何通过对全社会的体育工作实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取得最佳社会效果的学科。此外,还有研究不同职业和不同健康水平的人的社会体育、病残者的特殊体育等。

3大门类的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其他学科的具体规律、原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他学科则为基础学科探索普遍性规律积累材料。各类学科应协调地配合发展。体育科学体系不同于教学体系,它的实际内容既包括又超过了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也是发展变化的,在体育院、系的教学中应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依据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建立各自的体系。

创造工程

本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订了一套创造工程训练计划,这是一项以系统地探明创造发明的过程为基础,以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而制订的培训计划。这可以看成是创造工程的先树。创造工程的目标包括:直接提高创造力,提高研究与开发(R&D)能力以及对集体、组织进行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可以看出,创造工程就是以广义的创新为其目标的。通常认为,创造工程包括设定目标、寻求创意和付诸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1)设定目标,这指的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据以确定创新的目标。任何领域里的创新,在它的第一阶段,都需要提出新的问题,大胆充分地预测未来,创造性地找到其他人还没有预感到的潜在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能否获得重大的、第一流的创新成果,前提条件就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地发挥出这一能力。(2)寻求创意,即探索和提出创造性构思的过程。为此就要了解创新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人的各种创造才能、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和开发有助于人们充分发挥出创造潜能,产生出更多创意的方法和技术。(3)付诸实现、是指将获得的各种创意充实完善、评价筛选、做出选择,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手段等付诸实施,完成创新的过程。

能否获得尽可能多的创意在创新成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