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6:56:31

点击下载

作者:陈虎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打破自我的标签

打破自我的标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打破自我的标签作者:陈虎平排版:KingStar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ISBN:9787121275487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

本书从演化论的角度看人生和自我,是关于人生奋斗的理论分析。我喜欢思考,有时想得太多,必须要倒出来。写文章一开始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后来得到一些鼓励,于是决定集合成书,找到更多的读者和同类。本书写给自己,也写给想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有志青年,尤其是出身平凡但努力向上的年轻人。书里的思想也许在每天、每周、每月的日常行为中没什么作用,但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面对重要的选择,希望这时它们有用。我们都要先接受家族和生活的现状,包括财富、地位、知识、行为模式、思维格局,与之和解,然后从这里出发,一个一个台阶向上。也许现状不算理想,但我们不逃避、不否认,而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前进,而努力从不辜负,成长总能开掘。全书先谈人生观,从自我,到家族、到社会、到国家与时代,再谈科学方法指导下的自我观。

在人生观中,我从行为积累谈好的人生如何一步步实现。好的人生,不能把自我定型,而要不断成长(“打破自我的标签”,引号内为文章篇名关键词,下同),不能只靠主观精神和个人意志,也要借助非个人的平台(“误把顽固当理性”),不能急躁冒进或者悲观失望,而要逐步积累(“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唯有把自我的价值与家族、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才能走出小我,与更广阔的人间对接。一个好的人生,一定是多层设计的结果,其中一些设计来自你的基因、你的家庭,还有一些设计则来自群体、社会、城市、国家、时代这些非个人力量的因素。在分析时,我采用假说演绎和概念实证的方法。首先假设,伟大设计所需要的工作量是恒定的,任何人要到达它,都要从零开始,需要同样多的时间积累(“时间积累”)、行为积累,接着用这些命题来分析人生。例如,个人技能都是从不会到会不断练习的结果。天分相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要用一样多的时间、一样多的努力,达到一样的结果。别人花了时间,得到了;你花了时间,也能得到。同理,优秀的人也是在各个方面不断积累的结果,没有谁是偶然成功的,你要是做了那些努力,也能得到那些成绩(“优秀的行为条件”)。客观的价值观应该是,你得到你应得的,你得不到你不应得的。努力够了,就能得到;得不到,那是努力得还不够。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一切都是努力的函数,一切都是成长的函数(“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

家族成就也如是。每个家族都是从零开始,一代又一代积累,这才有了二代、三代耀眼的存在(“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如果你的上一代积累太少,就要从你开始最初的第一步。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牺牲更多的娱乐,你首先要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不能追求太多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享受(“普通子弟不要做学问”),然后再拾级而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段位,从就业到创业、从个人和家族发展到行业贡献(“十台阶论”)。

成长、努力、积累,并不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读书写文章而已,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深度练习。一种努力方式用到一定程度,边际收益就递减了,必须转用新的方式,做新的练习。人生是深度练习的函数,这意味着每过5~7年,要超越自己以前的行为模式、思维格局、社会圈层。在个人努力的效果增量有限时,就要升级到家族积累,家族积累也不足时,就要升级到协调社会资源(“弱关系”),然后继续向上到行业、社会、时代趋势。只靠自己,会有一些成果,但没有家族、组织、社会和时代的帮助,一个人很难超出其他人多少。大家都很聪明,都很勤奋,最终差距是被家族、社会资源、城市与国家发展空间、时代发展趋势拉开的。要把自己逐级放在特定的群体、社会和时代环境中,让伟大震撼你的心灵,让大爱感动你的灵魂,才有动力,找到贵人引领你,带你进入新的层次,找到升级的方向,然后用不断的练习来获得新领域所需要的行为和思维(“动力、方向、技术”)。这不仅是理性的选择,更是一种感性的选择,是对特定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强烈的情感认同(“选择需要社会化的情感”)。事实上,由于高阶的未来的变量都不清楚,你无法用理性来计算,你只能让新层次的社会化情感来给你带路。

我们多数人都出身平凡,为生存而焦虑,为小康而欣喜;如果奋斗要从你这一代开始,不要怕,不要逃,你要担负自己的责任,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人,每上一步,都是家族的新高度(“扛住黑暗的闸门”)。人生的价值不是你无法选择的出身,而是从出身到下一步走了多远。要用小我、中我、大我,以小范围的爱、中范围的爱、大范围的爱,一步步升级自己的行为和视野,与自己、家族、公司、行业、社会、国家、时代和谐相处(“人间何处不相逢”)。

在今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时代,不能只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刻苦读书而已,埋头做事而已,那样35岁到了50万~100万元的天花板就很难往上,而要认识这个社会、感受时代脉搏,充分借助中国这个超级平台、这个21世纪最大的风口,切勿贪恋欧美的小草坪和自然风(“时代如飓风,潮流已转变”)。这需要爱、大爱、各种范围的爱,爱让我们勇敢选择,爱让我们愿意承担。有了对行业、社会、对国家的爱,有了这些社会化的情感,我们才不是仅仅擅长理性计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不会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精神的孤魂野鬼,而能践行现代中国人的新理想,感受到充沛能量、浩然之气、赤子之心(“修身齐家,从业兴城,报国行天下”)。

在分析人生时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不能只是诉诸个人有限的感悟。多层演化的分析方法是我在多年求知的过程中学到的最有趣、最有威力的思维模式。演化论的核心是微小优势的连续多层积累,一个好的设计是由无数小的好设计一层层积累而成;上一层受下一层的作用者控制,符合因果关系;同层的行动单元之间有时还存在相互作用的正反馈,最终结果收敛,而不会陷入完全的混乱,否则不会在演化上保存下来。例如,人类的认知、计算机程序就是如此(“多层还原与层层编程”)。演化论由达尔文提出,最初被用来分析生物个体的性状,后来新达尔文主义者用它分析动物和人类行为,演化心理学把这种分析推广到认知和心理模块(“科学与人类的演化认知模式”),社会心理学和演化博奇大!此外,多学科的思考模式对于有效思考也非常必要,芒格和西弈论更用它来研究人类群体和社会。我强烈建议各位学习演化论,真的受益奇大!此外,多学科的思考模式对于有效思考也非常必要,芒格和西蒙多次强调多学科多模式思维的作用。人生有各种各样各个层次的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因此需要不同层面的知识。我努力学习了统计概率和演化论多个学科的基本常识(“多个学科的基本模式”)。

借用认知科学和行为遗传学的知识,我分析了人的天生性格和思维倾向,重点讨论自闭症光谱的行为和心理,这对你了解自我也许有用,特别是习惯于系统推理而非情感共振的聪明人(“自闭光谱与天才”)。我还讨论了聪明人如何管理自己的神经兴奋(“神经兴奋控制论”、“运动对神经兴奋的受控式氧气剥夺”)。最后,我分析了自我概念。与夸大个性的“文学的自我”不同,与不断取非任一固定性格的“精神的自我”也不同,“演化的自我”追溯自我的多层演化史,完成了自我分析的最后一步。结论依然是,自我是多层演化设计的产物,你并不是你的自我的唯一作者,而是若干共同作者之一,你的基因、家庭、朋友、同事、工作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等,都从不同层面塑造了你的自我。

本书一些文章的思路来自我在课堂上的演讲,感谢我以前的GRE课堂的学员对这些演讲的反馈和鼓励!看到这些奋斗的青年,我觉得有一种责任,本书是这种责任的延续。感谢江曼姝帮我收集和整理了本书的初稿,并同我多次讨论,这些对本书的最终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感谢一些同学试读本书初稿并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全书结构。感谢王晓可帮助整理了“多层还原与层层编程”的演讲稿。书里的一些文章曾在网络发表,感谢所有点赞、评论、打赏的朋友和粉丝,没有你们的鼓励,我不会持续地写文章;写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在今天社交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尤其如此。我希望本书的内容,尤其第一部分讨论人生的内容,对中国努力向上的青年人有益。如果你们觉得好,请告诉我,请告诉身边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欢迎大家对本书提出反馈和建议,各位可通过我的实名微博与我联系(weibo.com/chenhuping)。本书有些文章的信息可能较为密集,你可以跳过去,先读你能读下去的部分,以后有机会再回头看。

高中时我就希望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人和社会。这几年,我终于尝试用多层演化设计的框架分析人生和自我,写了这些文章。我也用多层演化的工程学思维分析了工业化和现代社会(见我将出版的另一本书《中国本位的工业社会观》(暂定名),与此书正好是姊妹篇)。回头一看,我很满足。在书里,我也写了我的挫折、我的痛苦,我希望与如我一样的青年人交流。我并不孤单,你们也不孤单。陈虎平2015年6月9日于北京引子一个青年人的奋斗:意象杂陈

2011年5月20日:

1. 2001年夏天我来到新东方的讲台,为了备课经常去听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上课。自己的课当时上得不算太好;不是因为自己不懂,而是自己不知道怎么教别人懂。运动员会跑步,但他们不一定知道如何教别人跑步。所以我去听课学习技能。有一天晚上,下了雨,从听课的水清教室出来,路上很多地方都有水。找的士,但是没有。一下雨,的士就消失了。很多同学骑着自行车,街上很湿滑,飘一些雨,偶尔有车开过,灯光把一切刺得分明。

2. 1998年,一个人来到北京的新东方学校参加GRE培训。听了很多课,还有俞敏洪的演讲,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这样活着,为了自己的梦想活着。在那时,美国,于我是多么遥远的所在。学习的时候住在北大我朋友的寝室里。也才知道北大的学生上自习室是要排队的,7点多就排一串,暑假都是如此。于是我也日日夜夜学习。什么是学习?每天从早到晚就是学习。记得自己中午经常不能回住的地方,就到农园食堂后面买半个西瓜,跑到未名湖边上,一边啃西瓜一边看单词,或者看着湖水发呆。永远记得自己也曾经站在教室外的IC电话亭里,打一些奇怪的电话,说不了几句话,但内心是温暖而感激的。那是唯一的心理调剂。

除了学习,哪里也没去。没去任何景点,只是去了一些书店。

回到自己的大学,已经是8月下旬,同学们还没有回来多少。于是就开始上自习去了。坐在教四的阶梯教室,没有多少人,但是,看书,看书,看书。有人问我,在北京学GRE怎么样啊?我就说,很好,好极了,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一股子的力气全能用在正确的地方。找到这件事,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教四的教室外墙都是爬山虎,绿绿的。我觉得自己站立在地球上,再没有那么慌张。

3.学GRE完全是偶然。住我楼上的化学系的一个朋友,跑到我住的宿舍,跟一个舍友聊天,说他要到北京学GRE。说没有伙伴,问我去不去。简直是发神经!学GRE干什么?他说:去美国。——去美国干什么?他说:不去美国也行,学GRE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啊!——是吗?他催促说:你去不去?去学吧!我看着他,我完全没有主意:这看来是上进的事,但我好像完全不知道做这个是为了什么。同时在聊天的还有一位沉静的大眼睛的师妹。我看到她沉静的眼神。我的情绪忽然镇定下来:好吧,我去学。

4.但我没有钱。报名要650元,来回北京又需要几百元,要在北京呆50天,生活费也没有。怎么办?

最蠢也最自然的办法是回家找老爸要。他说他没有。我说我要去读书。他深受不能读书之苦,小学时候是学校学习成绩最好的之一,结果是地主后代,忽然就不让读书,他的小学校长流着泪,把流着泪的他送回家。现在,他的儿子要读书,他没有钱,他能接受吗?

最蠢也最自然的办法是借钱。老爸说,舅舅那里也许有一点钱。于是我跑到舅舅家去,他还没起床。我于是坐在床边跟他说,我需要2000元,去北京学英语,算我借你的。他说,可以,但还是让你的爸爸写一个借条吧。

最蠢也最自然的办法为什么能够奏效?为什么不是让我这样一个家庭贫困的子弟,暑假到哪个地方打工,贴补家用,而是居然放任我花钱到外地学习?

我的爷爷是地主,年轻的时候立马万言。我的外公是民国一省政府的幕僚,从我小时就用鱼和甜的食物诱惑我读书。读书大概是家族的偏执症。什么钱都可以省,读书的钱不能省。

于是我拿到了2000块,北上读书。

5. 2000年的时候,我在自己的大学里开全校性质的义务英语培训。听我课的一些朋友,也去新东方上课。有一个女孩跟我说,你教得比新东方老师好些。我说真的吗?于是我就递了一份求职材料到北京新东方。4个月毫无音讯。我想,这太邪门了。我已经翻译过一本学术英文书,GRE语文考690分,而且已经在本地教GRE阅读1年多,为什么不给我面试的机会?是不是他们把我的材料弄丢了。于是我又递了同一份材料给北京新东方。几天之后,他们说,让我马上去面试。到了北京,当时的国外部主任告诉我,老俞刚好卸任,这几个月招聘暂时停止了。面试通过了,然后试讲班,然后暑假开始上课。上得不太好,上大班的课经验匮乏。于是我开始猛烈地学习新知识。

6.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而奋斗结果在最后一刻被人为打毁更令人痛苦的事。我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决定跟我尊敬的邓晓芒老师多学几年,于是就到了2002年才开始申请。我没有意识到2001年的事件对美国人心智的巨大影响,居然让他们可以收紧签证政策。拿到JHU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正在西安的一个网吧里,高兴地走出去,买了好多饮料喝。全奖,专业排名第三,但是出不去。那时非典刚刚过去,我刚狂热地写完了我的科学方法论的4万~50万的文字。但是这当头一棒,令我情何以堪!我实在太难受了,我打电话给很多人,分担我的痛苦。我的老师说,命运是偶然的,它捉弄一下,它没什么,但你就受到巨大影响,但你不能被这个偶然的命运玩弄。我想,我正在被命运玩弄。我写了一封伤感的长信给在大学就一直鼓动我们到美国学习分析哲学的一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他当时正在华盛顿,马上打越洋电话给我。后来我到他的家里和他聊天,他很不忍,但是他也没办法。

我的一位师弟问我,这个事情对你的影响大吗?我说,也许要过几年再看。

I must fight, over again.

7.我犯过很多错误。人在探索自己的生活道路时,犯错是难免的。一个像我这样没有太多指引和信息的年轻人,犯的错就更多了。但我希望对抗命运。我似乎对美国的态度愤怒了——我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愤怒对象。虽然JHU的秘书希望我再次申请,但是第二年我没有再申请美国。我申请了德国和中国香港。也许是深受一些经济分析文章的影响,我后来决定去香港这个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接受熏陶。我反复地问自己,要不要继续走学术之路。但是不需要问,在香港的三年,我几乎住在图书馆,每天读书。我心里想,我只要一个好的图书馆就够了。但是,我错了。为什么呢?顽固的人往往不了解人际网络的重要性。我是后来才知道,一个好的同学群体,是学术擦出火花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一个好的图书馆是不够的。你可以日日夜夜读书,但你也需要几个人跟你一起讨论,有些时候你还需要最前沿的青年教授来引导你,你还要经常发表一些文章。这些条件对于学术成功缺一不可。而我,只是读书,读一流学者的书。但是,无论如何,从学术成长的角度来看,我当时是有点自暴自弃了。我只是自己读书。

后来我的一位年轻朋友对我说,要是你当时申请哈佛,你也许就不会被拒签了,哈佛据说会保证它的学生不会如此。我没有申请过哈佛,当时他们那里的几个学者的研究思路我不太喜欢。我是应该尝试的,失败的概率虽然大极了,但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保障都能帮助你对抗命运的戏弄,我错了。她后来申请了哈佛。

什么是错误?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8. 2002年,我经常写一些伤感的分析文字。写了好几年,汇集成了一个文本文件。我不想回头看那时的文字。那时我不太理解现代工商业社会需要人做多少行为和心智习惯的调整。当我读了演化心理学,知道人的天性喜欢大地、芳草、小溪、山冈多于现代陌生人聚居的钢筋水泥的城市,我才意识到,我还没有有意识地约束和限制自己的天性,用后天的人类文化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大脑。我的修养不够。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无数文化因子在你的头脑里的聚集。自己的大脑所暴露的环境不够现代化,则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一定不适应大都市,不理解人类文明的奇迹。我开始在研究学问之余找空闲时间读英美的工商业和政治历史,读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书籍。对我冲击最大的就是Thomas Friedman的The World is Flat,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和印度是这样在接纳全球化。我对接单和外贸工业有了很多兴趣,于是到深圳找朋友去问,到惠州、番禺等地去实地考察。我也经常有事无事跑到中环去感受气氛,想香港是如何变成了这样,资本主义的分工体系为什么这么伟大。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生理的、心理的很多与工商业社会脱节的地方。我又开始了自我改造。后来我也看到Jane Jacob的《城市与国家财富》,很感触。城市是人类贸易的结果,是农业的创始地。我在香港感受到了行为震撼,而从这本书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城市是怎么回事。我应该很少有文人或左派青年对于城市的拒斥和不安的感觉。我强烈地认同权利保护体系下的分工网络,这是市场经济和人类自由的核心。

9.最好玩的事情是,2007年我接触到一些做投资的人的文章,讲的生活原则和生意原则,与我的价值观是如此地一致。生意和财富的原则居然就是诚实和信用,通过正确的努力在长期而不是在几个月内获得回报,而且要对商业文案和计划进行实证分析。看了这些优秀的深圳投资家推荐的书,有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书,写得好,还有芒格(Charlie Munger)。当时找不到芒格自己写的书,但从亚马逊上查到芒格推荐的书。居然有《自么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第三种黑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 《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难道这和投资有关?他推荐的这些书我之前多数都读过。难不成我也已经无意之中培养出了投资需要的多学科的知识模式?衷心拜服之下,好似找到了新的人生榜样。于是我决心去参加他们主持的会议。I did it, by myself.

10.从2003年开始,我就知道有一个人叫Daniel Dennett,用演化理论来研究人的认知和文化问题。多年以来,我看了他所有的书,以及其他的生物演化论和心理学的书,建立了一整套以演化论来分析人的几乎一切方面的思想框架。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很迷人。你怎么能拒绝迷人的思想呢?用演化论来分析我自己的行为、心智模式、文化养成、社会交往等,我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力量,远远超过曾经的最好期待。

11.跨越如此大的时空距离,对任何人都是巨大挑战。我的一个朋友说,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改变成了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多大改变。我想,改变如此之大、之剧烈,这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变身给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的一个难以避免的结果。我的朋友也说,那些改变巨大的人,也许会比较痛苦,对快乐不会那么敏感了。我是承受过巨大改变的人,我希望我依然很快乐。

有位同学说:“这周看了虎平老师的文字,觉得大学时代的他和现在相差好大,大学时代的他似乎显得有些颓废,有些黯淡,也有些虚幻,但是前两年的懵懂并没有让认识深刻的他迷失了方向,一个不经意的机会都能够让他脱胎换骨般地改变,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质量。看上去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可是期间的汗水和艰辛又是文字无法表达出来的。不敢去想,不敢去猜,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身心的历练,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排解不时的苦闷与彷徨。”其实是生活的问题在驱动自己,汗水和艰辛是回头叙述才有,当时只是问题本身的牵引,难度大得让自己只能全力以赴。

还有一位同学说:“最后一天也找他签名了,非常谦虚的样子,签在我无印的大笔记本封面上,签完名还抬头将本子递给我。虎平老师家里有精神病的病史,他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习哲学的。但他又不是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他学习科学哲学,学习经济学,学习生物学、遗传学、数学等硬科学,他研究家族的病史,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真的,虽然下文关于我的说法肯定是夸大了。这个同学的这些说法让我感动:“离开万泉河的时候,我看着空荡荡的操场,说,再见万泉河101,再见老师,后会有期,再见北京,我一定会再回来的。”是的,我相信你会回归你的梦想。当你考好这次考试,当你努力到了一个结果的时候,你会在思想上似乎回到最初的起点,在这个力量的发源地,找回你当年的冲动。不用真的回到万泉河或者水清,那里只是一个记录和象征。残雪用她迷人的意象说:“最后你到了一个新的城镇,黄狗在街口庄严地守卫。”(《历程》)你会回到你自己开始的那种激动,从那里,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自己出发。每个这样的时候,你都可以重新选择,获得事业、财富、快乐,或幸福。

12.我看到如我一样的年轻同学们,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拼命奋斗,我想我被他们感动着。我希望我曾在某些时候给他们一点点温暖,或甚至于感动。在心智上脱离身边的普通人,追求更优秀的自己,给家人、朋友和社区带来更多快乐、自由和安全,这是不容易的。道阻且长,请守望相助。

我感谢曾经写些文字提到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们都在努力超出现在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你就是另一个我。我们走在同一条奋斗之路上。在这条路上,有辛苦,有兴奋,有冲动,有疯狂,有百转千回,有望远天际;唯一没有的,就是自傲和浮夸。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的小白领,为了突破现有,敢于变成甲壳虫,以脆弱与敏感的新身,活着。脆弱的个体,伟大的勇气。残雪写下灵魂的城堡,将这一切不断取非当下自我的冲动,化成稳定的叙事,令我们想到如果数年自己都没有奋斗、没有进步,一定会痛哭。最大的责任是自己。建设好自己,就能带出你最想给的,给你想给的人。空想与哀怨,都是停留在伤感的过去,是萎缩的自我,是空洞的安慰。让我们不断取非当下的自我,向优秀的人聚集、靠拢,与他们一起奔跑,而未来,会有人跟随你奔跑。

2013年:

13. 2012年我终于离开书斋,5月前往长三角考察一个月,跑工厂、企业、乡镇,十分震撼,10~11月在美国研究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深感人类都是相似的,中国正重演类似进程。2013年4~6月,我在上海和江浙地区继续考察和分析,并为家乡联系招商引资,回乡四天也有两天在开发区参观企业和园区。从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我跑了上海、江阴、张家港、常熟、苏州、昆山、嘉兴、慈溪、宁波、乐清、温州、义乌、绍兴、杭州、深圳、江门、中山、广州、唐山、廊坊等20多座城市、40多个工业重镇;走过无数商铺林立的街道;访问30多家企业,包括家庭作坊、小厂、大厂、地方中型企业、国企、上市企业、科技企业;查阅企业和行业资料无数;进过摩托车厂、火电厂、纺织和化纤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看过服装生产、电子组装、LED生产,等等。

这一年多来,才算接了地气,深感中国发展之快,远超经济学家和媒体记者说辞,绝非书斋里可想象。后知后觉如我,非亲眼目睹不愿相信。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是主要操盘手,白领是跟随者,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多数都完全不懂,用观念和个人偏好扭曲事实,发泄情绪。我深感我待在书斋里的时间太长了、太多了,我在书本上了解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亲身感受到人们的爱与恨。

如果中国的大投资模式继续顺利运行,中国会在十年内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罕见的高人口密度发达国家。关于中国,我们缺乏的可能是想象力。2003年,从武汉到北京的火车要12个小时,今天?5小时;从上海到武汉?要绕道徐州或鹰潭,起码15小时,今天?4小时。再有十年,大投资大发展,中西部工业化、城市化。2023年,我们会怎样?不要错过这伟大时刻,不要做旁观者。时代如飓风,人生太短暂。Don' t be a spectator. Be a part of it!

2015年:

14. 2012年以前,我主要还是强调自我、强调思考。这几年的读书和经历,让我更明白行动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前我很相信,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过去比,不断取非,就有精彩人生。但是,很小的进步或好几年才进步也可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这种想法还是太自我,太把自己的过去当回事。要跟别人比,跟同辈比。要依靠顺人性的动力:地位竞争。比赛输了,就憋着、忍着。别玻璃心,别辩解。老是跟自己过去比,进步是太慢了,而且,你的过去这个基准就那么重要?别把过去的偏好和品味太当回事。跟别人比,才知道他们进步得真快。别人就是比你有知识、有钱或有社会资源。外部刺激比内心反省更猛、更直接,伤害了你的骄傲。你真心要战斗!这跟独立人格没关系,人就是要点情绪来推动自己。

以前我很相信,要用思想改变人的观念,即使他们现在不接受,将来会;即使他们感性的部分不接受,理性那部分如被挖掘也会接受。后来我发现,别人通常不会被你改变,现在与将来都不会,理性也不一定胜过感性,我自己也要看到、听到、用了、做了,才能改变。思想不能改变人,产品可以。不必劝人做,自己做就是了,找到跟你一样的人一起做就是了。重要的问题不是思考、辩论、评价,而是自己做了什么。大机会是人尝试、执行、探索出来的。坐而论道、空口评论,无论对错,如果没有下注,都没什么意思。

这不是普通的问题,而可能是现有科学和理论本身的局限。过去我在思考时,会以因果关系为主,因为因果推理是思考的主要结构。它针对已发生的事,反思已有证据,用线性因果的形式来表达,大原因大结果,小原因小结果,不会出现小原因大结果。但是,社会比现有科学复杂。市场、社会运动,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众多的作用者会相互反馈,超越了古典的因果关系,相关、趋势、风、幂律,变成主导。你都来不及思考,新秩序已形成。行动甚于思考,跟随趋势甚于追问原因,行动起来试错、跟随潮流前进,才是社会适应策略。

不仅社会是这样,生活也许也是如此。很多事情理论还没弄清楚,在你有生之年也许也难以弄清楚。一个人如果仅仅按照科学和数据证实的知识和理论来生活,将会寸步难行。等有了恋爱科学你才谈,最好的青春都过去了,有时一辈子都过去了。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大家觉得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那么多数据。等数据收集到手,最佳的决策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生活跟学问不同,学问的确要多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再创造还没发生的,但生活不能总等到理论完备才开始。在懂血液循环之前人类凑合过了几万年,出过错,但能对付。不要害怕出错,事情总会出错。不能等到完美再出发。等到完美,人书俱老。先行动,在路上解决问题,在行动中面对内心的恐惧、犹豫和胆战心惊,在行动中面对不确定和不完美。我们从不完美,但热烈燃烧。要有冲动,要信任爱、信任人、信任人类的情感。社会化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人间各处的爱。理性提高生活效率,但爱指引人生方向。第一章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打破自我的标签

最近看了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受到一些启发。这本书提出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僵固型的,就是认为我天生是这样的、我从来就这样、我不会是那样。成长型的,对我未来如何,保持开放态度,我可以做不同的自己。例如,滑雪,你可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滑雪的材料。这是固化的自我标签。但其实经过50~100个小时练习,花时间学习,你也可以学会。如果你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学会,你花了时间,你就成长为一个会滑雪的人。又如,学车。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方位感不好,永远学不会开车。但其实很多被大家认为方位感不那么好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也都学会了。天分有一些影响,但天分弱的人,只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显然,成长与僵固的心智不仅限于行为,还可应用于思维模式,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判断。

行为进程与时间成本

这两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截然两分,意义不大。僵固的做法,完全可以有别的解释。在你看来是理性的时间计算,在别人看来,就是僵固的心智模式、不愿尝试新事物,甚至固执。为什么?因为你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只要花100个小时学滑雪,你就可以学会。但你就是不去。这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你愿意把这些时间拿到别处去用,即使别处你并没有那么有效率。的确,尝试滑雪,让自己忽然进入费力区,产生了学习的冲动。这种突然的外部冲击,非常有益。你在同一个方向耕耘几年,然后会有停滞,学习的边际收益递减。新的行为也许让你忽然爆发新的感受,但你就是不去。别人可以认为你是不自信或性格固执,但你可能在考虑时间成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概念。我们把成长型和僵固型心智还原到一个可量度、可操作的进程上去。在原有领域不断前进、在学习的平台期切换到其他新领域获得新技能,这些都被认为是成长型心智;在原领域停滞不前、抵制进入新领域,则被认为是僵固型心智。对别人,因为要节约了解对方的时间,不再等待对方改变,于是给出标签化的判断;对自己,则永远觉得时间足够,还可以改变,总是觉得自己将来总会这样或那样,对自己是成长型心智。这种差异是因为每个个体都能守护自己的时间。如果对自己都说自己定型了,那是僵固型心智的经典版,但也可能是时间和成本约束下的理性选择。给自己打上特定的标签,有两个作用:(1)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连续积累,建立自我认同;(2)不在其他方向上浪费时间。给别人打上特定的标签,也有两个作用:(1)确定对方的角色,在互动时以该种角色来对待;(2)不愿再等待别人的改变。这样,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自己现在不行。(2)别人现在不行。(3)自己未来可以、但没有时间去做,因为在做着现在的这种人。(4)别人未来可以,但我没有时间等待别人改变。

德韦克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解决一些明显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行为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他们必须学会一些技能,而不是过早给自己打上学渣标签。再如,企业家的心智状态,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做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企业,这样会导致挫折。又如,有天赋的体育明星对冠军的期待,造成比赛时情绪剧烈波动,发挥失常。这些问题只是一个行为进程在时间中积累这个总问题的子集。

一般的,对天生不太行的领域,例如,系统理性思考者(systemizer)于情感沟通时,或如易受环境影响、智商不够的人于知识学习,屡有挫折,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来辩护,自我保护。这时,可以用成长心智帮助他们,找出一个行动进程:只要努力练习,情商或智商都能提高(的确如此)。对天生很行的领域,要冲击激烈竞争的顶峰时,需要用成长心智来辅助他们,面对失败。在面对与天生能力相关的领域时,知识的迁移有困难,这时也要求用成长心智,让自己先从山顶上下来,重新出发。它的作用就是这些。所以,成长心智这种心智软件,是爬山助手。相应地,僵固心智,则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山坡位置的认识和固化,是爬山标记。这里最基本的假设是,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差异的形成,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自己和他人可负担的时间成本不同。

才华vs努力

一个冠军说:“我只想让别人记住我是一个刻苦努力的人。”这非常重要。没有才华,没有关系。有才华,也不一定就带来成果。才华不是你的标签。你并不需要时刻肯定自己的才华。一个总希望获得肯定的人,其实是很虚弱的,往往有所欠缺,才需要找补。成功是不断成长,不是在某个短期目标中取得第一。社会、市场、城市在不断变化,没有人可以不努力学习、取非自己过去的做法和观念而获得持久的领先位置。领先永远是暂时的,个人、公司、社会都必须不断成长。不要被精英吓倒。已有的精英的确是长时间家族积累的产物,但同时,如果他们现在不努力学习、继续成长,他们就可能被我们超越。我们是有希望、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团队的合作、社会的平台,超过这些现有精英的。

你之所以能够有一些成果,不是你的个人才华所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在不断进阶、不断学习新东西。你好几次在思想的曲折和绝望中,后来通过持续的、不信邪的努力,获得了突破。有人曾经告诉过你,说你天资聪颖,这是不对的;你其实就是努力;而努力并不是错,即使有才华也需要努力。努力获得的成果,并不比有才华获得的成果低劣。有才华,也不是骄傲于人的理由,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一切都是时间的回报,一切都是在社会平台的帮助下努力和训练的回报。换一个人经过类似的努力,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他们有的人还没有这样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引燃人生的线索。

可以认为,成绩=f(天赋平台努力),一些人的天分在开始时的确比别人差一些,要通过更多的后天训练来弥补。因为家族积累不够,有的人的成长环境和平台的确会不太理想,将来还要经营社会关系。天赋无法改变,平台现在还没法营造,努力却是你现在就可以去做的。

用内在品质和天赋才能来贴标签,成功时还好,失败了就麻烦了,那暗示着其实自己很笨,这种归因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情绪波动,将责任归因到外部对象,失去客观性。但把成绩作为努力的函数,就好了,成功了也不会骄傲,因为不过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失败了,也知道这其实是努力程度不够、训练时间不足、学习方法不对。一般的,才华的标签是质,努力的时间是量。用质来评价,很简单,很粗暴,评价很多,不关心人;用量来评估,则不一样,很细致,有可操作的空间。概念的量化很重要;只讲概念的区分、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指出如何实际操作。概念的发展靠量化、靠函数展开、靠可分解的步骤。

为什么还有标签?

那为什么还有标签和天赋这样的观念呢?在人类的原始时代,这些概念毕竟给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思考和行动成本,因此,即便它限制人的潜能,在精确性上出错,对自己也不一定公平,但却可以保证迅速做出决策,在行动速度上胜出。而且,即便今天,品质、天赋、聪明这样的标签,有时还是有用的,因为有时要快速做出决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等待对方通过努力和训练追上当前的要求。

有些人给你快速打上标签,他们说你不会改,他们也不一定多坏,也许只是没有时间来等待你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转变。标签是分手的前奏。人生最重要的陪伴,是用时间等待你的努力。没有时间来等待,他们对你没有信心,你也不必对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多有信心,但你要对自己的努力有信心。他们不愿再给你时间,但你要好好利用你生命里的时间。

概念标签是在自我的人生经历中塑造的。它可以应对相对稳定的人生环境,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概念标签只能阻碍你成长。它给你定型,让你为了证明它而费尽心思。它在给你简便的同时,也让你自我封闭、裹足不前。不管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还是情感关系中,自我认同的性格标签,在现代社会,害处大于益处。

专业方面的概念标签是,我很有才华。因为在专业问题上的兴趣和好奇心重,我持续学习,在思想上的确收获颇丰。但我也意识到,这个过程并不快乐,也不一定是因为我天生如此,而是不断努力、遇到平台期、兜兜转转、层层突破的结果。不要给自己打上标签说,我是有才华的,我比别人聪明。有人就是假定自己够聪明,就不去学习了,忘记了最重要的任务,其实需要持久的训练,却放纵自己思考别的问题,耽误了不少时间,还奢望最后能够在成绩上追上所有人。

才华是别人为了省力给你打上的标签,如果他们剥开来看,才华底下什么都没有,只有连续十年的艰苦思考。别人给你的评价,你也会配合,接受之,变成自我认同。这是社会化自我的演化过程。这样就危险了。有才华,就说明不需要多学习,知识也能自动发明、源源不断涌出。如果你停留在这里,不再思考、不再学习新知,你的能力也到此为止。不要让自己成为才华的仓库,而要成为学习机器。现代社会的知识层出不穷,指数级、非线性地涌现,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容易落后。即使已经学了很多、学到了元认知框架,还是有很多具体知识自己不懂,说不定哪天就落后了。

职业方面的标签是,我就入这行,就做这个事了,我天生擅长这件事。会有天生擅长这回事,但并不一定你在这方面就最厉害。如果你不努力,那么有人即使天资较弱,但努力的时间比你多,到最后还是会超过你。到时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天生擅长这个标签?

感情方面的标签是,我是坚强的,我能够处理感情问题。平常,你会以为感情不需要经常沟通、经营,这不能让你感受到感情关系的美好时刻,体会到与女性在一起的快乐。遇到问题时,也因为自我认同是自己很坚强,以为自己能承受,但这是错的。有问题要说出来,憋在心里,郁积太久,迟早还是会爆发,而且通常是在最不合适的时候。以为自己很狠心、很坚持原则,其实只是把感情关系简单化,粗暴处理。遇到严重挫折时,你怎么办呢?一方面是自己不被对方接受,很痛苦,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被自己接受,因为那么痛苦,不应该啊,我应该很坚强啊,所以装作可以承受。

现在,你意识到坚强的自己只是一个概念标签。它在你能应对的时候,给你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是,当遇到你无法预料和接受的情况时,就让你觉得特别挫败,自我认同碎成渣。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重新拾起勇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你甚至以任何人都不能决定你的幸福来为自己打气。何必打气呢?失败了,就失败了。的确未来会有好的相遇,但这并不能否认你现在真的失败了。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那样优秀,哭了,知道自己并不坚强,面对人生的真相、面对自己的残缺,反而你会更坦然。我不要认为我很坚强,我并不一定很坚强。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自己不能面对的,就要找人倾诉,一个人扛,没有用。敲碎标签的硬壳,你会发现你可以成长。成长的喜悦,胜过承认挫折的难堪。你只需要努力经历、训练、学习,让自己的情感沟通能力不断成长。

为什么以前会给自己贴上这种标签?一个原因是思维倾向和基于效率的选择。越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沟通,就越会试图对此形成简单概念、思维定势,以获得效率。因为深入研究,需要太多时间;我不擅长,因此也不愿花时间,于是简化这种关系,对人和自我都做出定型的描述,这样,在效率和准确度之间折中,我选择效率,牺牲准确度。另一个原因是简单的成长环境。在处理养成环境下的那些简单的、同质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它很适应,它是你从小习得的平均情感定势。但踏入社会、进入陌生人交往的复杂城市生活中时,它就不适应了。就像基因自动编程和从小习得的小社会的平均思维模式不足以应对现代工业化大城市,同样,平均情感定势也不能面对异质人群交往的新环境、新形势。人需要不断面对变化做出调整和改变。所以,不要说自己很坚强。要让情感沟通的能力变得丰富而富有层次、在变化面前有弹性、不断成长。不要做一个情感坚强的核桃壳,一敲就碎,而要成为不断成长的、情感沟通的发动机。

性格组合体

这个人是XXX的,这个说法本身暗示了个体的天生禀赋和后天设计是无法改变的。但其实不是,至少可以修饰、可以打很多补丁。在性格和行为模式这个层面,可改变的空间就更大。对于自我的固定认识,在稳定不变的社会关系下还是有用的;在快速变化和异质人群交流的环境下,在部分程度和在自己不想努力的方面,做出这种简化的属性认定,也是可以节约时间、增加效率的,但是,在一些自己愿意去改变的地方,尤其是情感沟通、公司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固定的自我认同和简化的性格标签,都是有害的。它的害处在于:(1)对自己暂时相对擅长的方面,反复用一些简单的事情去证明,证明了就很自大,没有更进一步,不去努力,因为有才华有能力,就意味着轻松可得,不必努力,而且,一旦失败和遇到挫折,就信心尽失,责怪外部环境。(2)对于自己暂时不擅长的方面,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天生愚笨,没有可能去改变,因此也不花时间去改变、去修饰、去重组性格、去升级思维模式。

没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更多情感沟通能力,足够生活所需,并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做出新的改变和调整。在性格和行为模式方面,人也可以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人不是被基因诅咒的,也不会被养成环境诅咒;人可以通过成长的自我这种文化软件来修补和重组自己的行为模式。他可以从其他禀赋不同的人那里借鉴和习得新的行为模式。他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chimera——一个不同源行为程序的组合体。【参考资料】

[1]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

[2]Helen Li.成长型心智:不完全使用手册:

http://www.helenysli.com/ch/2013/11/manual-in-progress-for-growth-mindset/.

[3]阳志平心智工具箱(4):执行意图: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implementation-intentions.html.误把顽固当理性

很多人不顽固,容易受别人影响,对自己的判断没有那么看重,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学富五车,但在中国的大城市赶上了发展浪潮,生活越来越好。但有人很固执,非要凭自己的判断活着,又因为没人指点,自己摸索,犯错的时候多,结果很糟糕。十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一个都没赶上。

顽固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理性把人、事都当变量,把客观指标当目标,优化解决方案;感性是对人的情绪的共鸣,以人的情绪同步作目标。顽固或固执,则是对既有目标和情绪的坚持。与顽固相对的是改变,它对既有目标不确定,愿意变化。感性的人可能固执,理性的人也可能乐于改变。

顽固的主要原因是天生的性格。顽固的人思维集中,思想和行为高度集中,就是排除别人的影响,也打断自己的短期冲动的干扰,这些都来自神经回路的快速和反复调用,这是天生的。调用得快,思维、说话都很快,这样的人被认为是聪明的。聪明人往往固执,你说什么他/她都不爱听,说到心意,又很兴奋。

顽固的另一个原因是后天见得少、经历得少,用自己仅有的长处作为唯一的杠杆,企图撬动全世界。因为见得少,所以对自己的随意想法都看得很重,如不这样,以为就找不到自信了,把缺乏知识的自大当成自信,把狂妄当勇气,把鲁莽当魄力。大城市的封闭小社区、小城镇、农村长大的人,往往如此。

固执本身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组合。顽固+贵人指引=好结果,脑子比一般人快,想得集中,认定的就学,不认定的不理,遇到贵人,认同了,成绩惊人。但,顽固+自己摸索=一再失败。生活、职业、赚钱等方面没有遇到贵人指点,只能随性,就是按天生思维、从小的行为去做,不撞南墙不回头,误把顽固当理性。

改变的人,脑子不算快,但能生活,平凡,也不乏欢乐。遇到好时代,还能水涨船高,跟上社会平均水平,有贵人引路就更上一层楼。改变+贵人指引或平台正确=中上结果,改变+无人指引自己摸索=平凡生活。而顽固+贵人指引或平台正确=巨大成果;顽固+无人指引自己摸索=一错再错,他的生活你不忍心去想。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

有人认为自己擅长思考,不善执行,但其实有一半人都这样。实践领域需要行为积累,而不只是理论。滑雪,50小时入门,500小时晋级;开车,一周入门,2000公里进阶;健身要2个月;了解异性要好几年;当好领导,要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历练。只要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学会。读再多理论书、在边上看再久,都不行。

有时你也害怕再上新雪道,有时你也不想加大运动量,有时你也不想再跟高冷的女人接触,有时你也不想还去面对难以取悦的新上级或同级。你只有逼自己去做。要提高行为能力,没有其他路可走。行为积累有时就是主动求虐;新目标、新人物,你觉得不爽,其实只是个人主观臆断,实际是自己缺乏应对技能。每一次新的、有难度的练习,都不是重复以前的能力,而是培养新的行为,不是在一味重复,而是深度练习。

打破既有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舒适,胆战心惊地继续更高难度的练习。不要说谁天生就会,不要羡慕别人做得多好、收益多高;你唯一的关注是,你是否有意挑战新高度来训练自己,积累更多技能,有更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控制来应对更多局面。只有每隔一阵就突破既有行为水平,你才能爬上更高的行为平台。

行为积累的基础是神经回路反应的强化。行为会在神经回路层次上体现出来,新的行为对应新的神经回路,没有它,无法发动一个新的行为进程。神经回路需要练习,才能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神经冲动传递的髓鞘,髓鞘越强,则神经元传递的保真度和速度就越高,神经回路的反应速度大致对应行为的反应速度。开始搭建回路时传输慢,反复之后速度加快,反复强度足够高以后速度极快。一切练习,最终都是要把开始的慢速行为,变成不太需要思考的中速行为,最后变成下意识反应的快速行为,甚至是自动行为。

骑车、开车,都是从不熟悉到熟练,从熟练到下意识。外部行为如此,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如此。做题,都是从不会做,到慢慢会做,到快速做,到心算就能做。情感同步沟通的能力,也是从开始磕磕绊绊、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多次练习之后达到应对自如、得体、大气的地步。情感同步的技能,与跳舞同步的技能,在练习进程上没有两样。会谈恋爱,是深度练习的结果。女孩子小时候就爱跟洋娃娃说话,青春期看各种情感小说、感情剧,还经常讨论,经过了很多练习,甚至练习了10000个小时,到了恋爱季节才变得善于迅速把握人的心思。男孩子从小玩刀枪火车,青春期打架拆机器,到了恋爱季节怎么办?女生的心理比男生成熟得早,也是后天不断练习的结果。

绝不能以为,你会的,都是自己努力;别人会的,都是天生就会、运气来了,或善于伪装。别人健身就是有基础?他们在你大吃大喝时挥汗如雨。别人会销售就是会讨好?他们在与陌生人几小时内建立信任上花费多年苦功。别人官当得大就是会钻营?他们放低小我,收起个人性情,为各方满意,多年刻意练习。

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是多层行为积累的结果。它不是浅尝辄止,做了大家都会做的普通练习就结束了,而是超出这些,做更多练习。超出自己已经习惯的状态,在成年以后更加困难,因为神经可塑性可能降低,也因为你身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能过于稳定,以至于无法提供新的刺激。

新的行为模式要超出以前的神经回路自动反应所支撑的习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反应,造成新的习惯。从旧习惯到新习惯,从老心态到新心态,不是自己凭空想几天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新场合新层次的反复练习才可以。人在成年以后依然需要心智和思维成长,儿童与青春期时培养和练习的技能通常只能处理家庭和熟人环境,无法应对复杂的陌生人社会环境。新环境,需要新技能、新思维。这就需要在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练习。

不是说以前的没用了,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依然有用,非常有用;只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它们会失效。单一技能不能跨层次迁移。越是复杂的技能,需要练习的层次就越多。别人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际交往技能,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他们也不是天生就会。你经过同样程度的练习,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就像滑雪,开始是在初级雪道,以后要到中级,将来要到高级,开始是正常雪道,以后要到自然雪道。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是如此。开始是与父母亲人交流,然后是与同龄小朋友玩耍,然后是与同学一起上学、做作业、玩游戏、在群内竞争(例如在分数、身高、美貌方面竞争)、在群体间对抗中合作(团结起来打败其他班的同学),然后是进入工作场所与同事协作,用理性计算的方法对待工作环境中将要频繁或短期接触的陌生人,然后是在基本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的大城市陌生人环境中交朋友、找组织,最后一步相当于滑野雪。事情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超出成年前基因和教养给我们自动装配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思维角度和行为技能,需要我们在成年后继续成长。

多层的深度练习,在一个方向上积累,就能收获伟大的果实。你在每一个新的层次练习,相对于其他没有做过这种练习的人就有了一点优势。许多这样的优势积累在你身上,你就获得了超出普通人的成绩。如果你没有超出平均水平,那也只是说明你做的只是普通练习,普通的量、普通的时长、普通的层次,不是因为你笨,不是因为别人天生就会,而是因为你没有像别人那样练习。只有不断练习,积累小的优势,才能达到不普通的高度。

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是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精髓。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暴发纯属运气,捷径都是陷阱,一切都会回归平均。逐步升级、分层累积,才有伟大的果实。冯仑《理想丰满》一书的连续正向积累,与此同义。爬山路上,匀速前进,只要连续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不知不觉就会到达高处,成就神奇的事。相反,那些一开始就用猛力、快速往上冲的人,往往低估了山的难度,用尽了力气,还只到山中腰,反而没劲继续下去。不要低估山的难度,企图一蹴而就。也不要高估山的难度,认为一定爬不上去。慢慢爬,一个一个台阶上,每过一个平台,补充能量,就能爬上去。

连续的正向积累,过段时间就上一个台阶,这不等于重复。重复不是积累。每天10小时坐在教室里,但脑子不动,不算学习;完成某天目标,只花7小时,其他时间就可以休息。要效果导向,而不是时间导向。达到一个小目标,通常要5~7小时紧张的脑力活动。而原地连续绕圈不是逐层积累: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心智偷懒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你也花了时间,别人也都看到你在花时间,但没有进步,这时不要欺骗自己,你要知道自己是在重复,没有试验新的练习方法、没有真的动脑筋,如果你自欺,认为自己其实很努力,别人无法进入你大脑里面,别人是看不出来的,也无法帮助你。重复的时间,是无效时间。时间积累

理想是有代价的

人们常说理想。理想是很宝贵的。尤其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主要时间还是拿去赚钱以后,理想就尤其宝贵。这个意思是说,理想是昂贵的。理想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很高,一般人负担不起。你有创业的理想吗?有。你知道创业成功需要什么吗?不知道。当你开始创业时,你会慢慢知道创业失败需要什么。避免这些失败的因素,你成功的概率也许大很多。查理·芒格:“我希望我知道我在哪里会死,这样我可以决不去那儿”(Charlie Munger, “I wish I knew where I was going to die, and then I' d never go there.”)。

创业的主要失败要素是穷。没有财富的积累,创业是很容易失败的。开始没有收入流的初创企业,很容易就撑不下去。大学生创业的失败几率应该是很高的,几个月之内可能就偃旗息鼓,因为要吃饭。即使那些参加工作若干年且收入不错的人,创业失败的几率也不会低。他们往往有带来收入的工作,还要自己做点别的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但是,没有钱就不能专注于做自己最擅长同时回报又最大的事。积累原始资本的时间,确实很累人,而且主要是重复,但又不得不做。如果父母和家庭能够支持,直接投入钱来让你做事,那当然最好,你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拿来做你想做的事,成功的概率大一点。但是,现在,你只能一步步来。你先要自己通过别的工作来积累原始资本,然后才能从事自己最愿意投入的工作。然后才期望有可能做成自己要做的事。想想从哈佛辍学的马克·扎克伯格,还有比尔·盖茨,他们能够自己单独出来做一些事,因为他们有很多资源。扎克伯格在10岁时(1995年左右)就有了自己的电脑,他的父母是牙医和心理医生。盖茨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很多公司的董事,外公是银行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哈佛的,更不用说承担辍学的后果。但是,他们可以。与此相关的第二个失败因素是多线作战,无法专注。多数创业者为自己的生存所迫,还需要做些别的工作。你们为此而痛苦,十分痛苦。做成一件事一开始似乎只需要一个条件:专注。但是,要能专注,就是要1天10小时只做一件事。为此,你必须已经有稳定的收入或者资金投入,你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忧。但多数人做不到;尤其是有家有口以后,人的行为就会更为谨慎。

人们理想中的爱人,都是很理想的。但是,理想与空想不同:空想没有成本,理想却是有成本的。为了赢得理想的爱,女人需要打扮自己,这需要时间,要学习如何打扮,学会了以后还需要买衣服和化妆品,这需要钱,而赚钱,你需要时间;为了赢得理想的爱,男人需要很有想法和知识,未来才能为自己的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而想法和知识,不是聪明就能想到的,也需要时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修养,没有修养很容易受到诱惑。修养从哪里来?要读书。读书需要时间,读好书还要去好学校,有好同学在一起讨论,你努力才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