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鲁迅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3:00:3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发建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鲁迅读本

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鲁迅读本试读:

《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

钱理群

我们的理念是: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我们的做法是:提倡“阅读经典名著”。

这就有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阅读”?为什么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小学生能“接受”经典名著吗?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一是受到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偏于物质的日常生活;另一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召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就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逐渐变成“自为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阅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拓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必然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对此,无论家长和教师都不能采取禁止、围堵的办法,而只能积极地引导,而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阅读来吸引孩子,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手段。“读什么”,更是一个大问题。鲁迅早就提醒我们,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是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畸人”的。过于追求阅读的通俗化,也会使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永远停留在“低龄”水平上。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与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

问题是,孩子能否接受,这也是许多教师与家长感到疑惑的。我们的这次编写实验,也正是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编写和教学实践,形成了四点认识。首先,我们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体现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大师、名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自然(动植物)生命和人的生命的大爱,对父母的永远的眷恋,对民间节日、风俗、艺术的亲和,对弱小者的同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都是和孩子的世界相通,而又升华到了一种生命和精神的高度;而他们的语言,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口语,而又提炼成纯净而有味道的现代白话文,是孩子感到亲近,并乐于学习的。这精神与语言的两大特点,就使得孩子接受中国现代经典名著,具有了客观的可能性。其二,我们不能低估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与接受潜力,是相当大的。一些孩子对大师、名家的作品望而生畏,其实是我们的教学不得法而造成的。也就是说,小学生接受经典名著的主观条件也是有的。其三,当然不能否认,经典名著的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我们看来,孩子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即所谓“战胜拦路虎”的过程。对现在颇为流行的“快乐教育与阅读”,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学习,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如登山,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攀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其四,正因为这是攀高峰,就特别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恰当地掌握学习的高度与难度的分寸,如何从孩子的接受实际出发,帮助孩子逐渐接近大师名家,这都需要教学的智慧与艺术。这也是我们的这次编写实验最为用心、费力之处,在这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尝试,在范文的选择及其处理、编排(例如我们确定了“只删不改”的原则),“导读提示”和“读与思”的设计上,都下了功夫,力图在大师名家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而且我们在编写和部分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如何进行经典名著教学”的设想。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找到每一位大师名家的特点,及其和孩子的精神契合点,并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文本中;二是既要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和忽略教育的引导作用的“儿童中心主义”,都是我们所不赞同的。我们整套书的编写都力图贯彻这样两条教学原则,但也还需要经过以后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检验。

这套书也是献给家长的。我们注意到,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高的期待与不小的积极性,却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我们希望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倡导,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与孩子教育的途径,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家长和孩子课外共读的理想读本。

本套丛书在编写组织工作上也作了一些尝试。每册书的编写者都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也有富有创造活力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是所编选的作家的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对其作品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又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有深切的了解。在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我们还为每一本书都约请了一位研究专家担任审读,最后由主编进行审定和统稿。在共同切磋、讨论中形成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良性互动互补。

我们希望本套丛书成为同类教育图书中有自己特色的,能够具有较长生命力的读物。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期待能够得到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特别是批评和指正,我们自己也准备经过一段运用实践就进行修订。我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决心以鲁迅倡导的韧性精神,作长期、持续的努力。2011年4月4日

与鲁迅结缘

亲爱的孩子: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幸运儿。不管你是因父母、老师或者同学、朋友的推荐,还是你自己因着“鲁迅”二字,在茫茫书海中,打开了这本书,你的生命就和另一个伟大的生命结缘了。

鲁迅是伟大的,是我们的“民族魂”。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鲁迅到底有多伟大?他到底伟大在哪里?这个伟大的生命来自何方?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温暖和启迪?

当你带着这样的思考,沿着百草园的泥墙根,走进那个普通的农家菜园的时候,你会发现,百草园不仅仅是当年小鲁迅的乐园,也是你今天所企盼的乐园。那里的泥土散发清香,那里的野草莓很酸甜,那里的黄蜂很肥胖,那里的蟋蟀会弹琴,那里的美女蛇,更令人神往。鲁迅这个伟大的生命,就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

你下了乌篷船,拾级而上,推开三味书屋的漆黑竹门,探寻那遥远而又神秘的私塾学堂,会看到一个与你同龄的鲁迅,在蜡梅树下喂蚂蚁,在教室的一角摇头晃脑地背诗文,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地描绣像,与你一样的天真可爱。你会感觉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生命,是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的。

你走进水乡鲁镇,踏着斑斑驳驳的青石板,来到灰墙黑瓦的咸亨酒店,你会看到迎面走来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这些令鲁迅一辈子纠结的家乡人。即便是鲁迅离开七十多年了,这些可怜的人依旧活在他忧郁温暖的目光里。你会发现,鲁迅的伟大,是因为他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故土上的这些人。

你还会遇上鲁迅的小邻居,听听他们讲述鲁迅当年讲给他们听的笑话和故事,什么剪刀阵呀,壶瓶骂呀,呆虫呀,等等。你会发现,一个伟大的鲁迅,原来如此的幽默风趣,和你一样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精神。

走进鲁迅的家里,你会看到鲁迅小时候最爱玩的玩具,他的床头贴着自己最心爱的图画;你会听到长大了的鲁迅做了父亲,给自己的儿子海婴唱那些信口编来的摇篮曲;看到海婴骑马式地坐在鲁迅身上,想起鲁迅那一句耳熟能详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会发现,一个伟大的鲁迅,是和我们小孩子亲密无间的父亲,是我们的知心人。

走进鲁迅的文字,阅读鲁迅的世界,你会感觉到一种特别贴心的温暖。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世界里,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嬉笑怒骂,总有一种炽热的东西在鲁迅的心中燃烧。到底是什么呢?

鲁迅曾经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时时反顾的“思乡的蛊惑”,不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吗?

故乡不是一切都完美,但故乡是温暖的,就如母亲的怀抱。鲁迅长久地漂泊在异乡,但是故乡的社戏,鲁镇的村姑,海边的沙地,悠长的古纤道,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故乡全部侵占了他的写作、他的思想。他用手中的笔,跋涉在一条永无尽头的回乡路上。因为他对脚下的故土充满真爱。

热爱故乡的人,才是有根的人,有魂的人。与鲁迅结缘,就是与我们脚下的土地结缘。

孩子们,用鲁迅的文字擦亮你的眼睛,你会发现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一天天发生变化;你会发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这每一个生命又都和我们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让我们像鲁迅一样,真实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刘发建2011年3月23日 绍兴第一编百草园的泥墙根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地方,是故乡;世界上最近的地方,也是故乡。

一栋老屋,一个菜园,一条潺潺的小溪,永远是心底最温暖的风景。

一弯新月,一株枯柳,一匹摇着尾巴的小狗,永远是游子心头最深的记忆。

故乡的风,暖暖地吹来,夹带着那熟悉的泥土气息,让我们的生命沉醉。

故乡啊,是我们的根。

借着鲁迅的回忆,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走进那个曾经养育了鲁迅,也时时蛊惑着我们的,乌篷悠悠的水乡绍兴。百草园的泥墙根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腿脚不稳的小鲁迅,站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

短短的泥墙根,爬满了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躲在墙角里的小鲁迅,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咯吱咯吱地、笨手笨脚地挖起了人形何首乌……

结果,挖坏了泥墙根,也不见人形的何首乌,满脸满手的泥巴,摘起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就往小嘴里塞……夜间,蟋蟀为我弹琴,油蛉为我低唱……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①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③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百草园 谢国民 摄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④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节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为编者所加)

如果你试着出声地朗读鲁迅这段回忆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你的声音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越来越响亮,到最后,你也许会哈哈大笑起来。

百草园虽不能算“天下第一名园”,但一定算得上“天下第一菜园”。回忆一下,你的故乡,大概也有“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的迷人风景吧?①朱文公的子孙:朱文公,指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鲁迅的老屋于1919年卖给一个自称朱文公子孙的绍兴人朱阆仙,所以这里戏称为“卖给朱文公的子孙”。②桑椹:即“桑葚”。③拥肿:即“臃肿”。④Ade:德语,“再见”的意思。茅屋,狗,塔,村女

故乡,在岸上,也在水中。

船桨一打,岸上的野花,田间的新禾,茅屋里的鸡,狗,村女,塔尖的天,云……都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并着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这不正是鲁迅的梦里水乡吗?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我在蒙胧中,看见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①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②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③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水乡绍兴 谢国民 摄

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节选自《野草·好的故事》,标题为编者所加)

绍兴,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在鲁迅的笔下,在澄澈的小河里,在阳光闪烁的桨声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分明、幽雅,你是否感受到了“水是江南的灵魂”?

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远方的故乡,是不是也在你的梦里生动地展开?是否也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①山阴道:指绍兴城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②伽(qié)蓝:僧众所住的园林,泛指寺庙。③倒影:这里是“倒映”的意思。水村的夏夜

水村的夏夜,月光如水,水波淼淼,星光点点。水村的夏夜,石桥残影,垂柳婀娜,还有悠悠乌篷。水村的夏夜,会不会有袅袅歌声?会不会有摇着芭蕉

扇的爷爷,娓娓地讲故事呢?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

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的猜谜。水乡暮色 沈标桐 摄

只有陶老头子,天天独自坐着。因为他一世没有进过城,见识有限,无天可谈。

而且眼花耳聋,问七答八,说三话四,很有点讨厌,所以没人理他。他却时常闭着眼,自己说些什么。仔细听去,虽然昏话多,偶然之间,却也有几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夜深了,乘凉的都散了。我回家点上灯,还不想睡,便将听得的话写了下来。(节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自言自语》,标题为编者所加)

水村的夏夜,想想似乎挺美,挺诗意的,读了,其实也不过如此。乘凉,谈天,闭眼,睡不着……生活,就是如此平淡而真实。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那平淡而真实的故乡夏夜呢?夏夜的晚餐

水乡,夏夜,晚餐。似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晚餐丰盛吗?在哪里就餐呢?

总之不在屋子里,因为太热了。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①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节选自《呐喊·风波》,标题为编者所加)风波 赵延年 作

花脚的蚊子飞舞,飞也似的跑来跑去的孩子,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回想起故乡来,鲁迅的文字是多么富有色彩感和温馨感呀。那蒸干菜和米饭还热蓬蓬冒烟呢,你是不是馋得流口水了?①烟突:烟囱。月色朦胧的故乡

鲁迅是喜欢夜的,因为夜里有星星,有月光。在月色朦胧里,摇着乌篷船,远山,就如野兽一样奔跑起来……

河底的水草,岸边的豆花,坐在船头的迅哥儿,都无心流连。他正举目,急切地寻觅远方的戏台……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绍兴乡村 谢国民 摄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节选自《呐喊·社戏》,标题为编者所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种月色下的风景,我们可能都在火车、汽车的窗外看到过无数次了,但这样有趣的比喻,实在令人叹服吧。

请你慢慢朗读几遍,你一定也跟着这“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连山跑起来了呢!雪

冬天下雪,自然是我们小孩子最欢喜的。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虽然都是雪,可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和情调吧?

鲁迅是江南绍兴人,长大后长期漂在北京。玩过南国的雪,赏过北国的雪。你猜猜,他会更喜欢南方的雪,还是更喜欢北国的雪呢?①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②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③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④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江南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选自《野草》,有删节)

雪,“是雨的精魂”,“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这是北国的雪。“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这是多美的诗句呀!

试着对比,反复读几遍,南雪,北雪,都能带给你不同的生命力量。①暖国:指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②处子:未婚男子。③壶卢:现在一般写作“葫芦”。④脂粉奁(lián):放着胭脂的盒子。第二编到外婆家看社戏

绍兴,是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也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越剧,绍剧,莲花落,目连戏……

去过鲁迅故里的朋友都知道,在鲁迅祖居内,有一个叫“鱼乐池”的水池,池上有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叫“水榭”,就是唱戏的戏台。在过去绍兴的乡下,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唱戏的水上戏台。

可以说,鲁迅小时候是听着社戏长大的。你听——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门前看大戏,

阿狗去,阿猫去,

就是不让二妞去……到外婆家看社戏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戏迷,鲁迅常常跟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去看社戏。但鲁迅不是戏迷,他一听到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就哈欠连天,骂声连天。

鲁迅看社戏,不听咿咿呀呀的唱戏,他看什么呢?

莫非“迅哥之意不在戏”?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每年在扫墓完毕之后,都要跟着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①小村庄。我在那里第一盼望的,就是乘船到赵庄去看戏。②

那天晚上,月亮很好,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绍兴古镇 谢国民 摄

过了一丛松柏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这时船慢了,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节选自《呐喊·社戏》,标题为编者所加)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在这里,你是否也看到了一个喜欲狂的迅哥儿呀?

你的家乡一定也有类似社戏这样的民间风俗吧!你觉得这样的酬神祈福,是封建迷信呢,还是老百姓一年劳累之余的娱乐聚会?①第一段为编者根据原文改写而成。②正文中楷体字表示是编者所加文字。下同。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迎的什么神?赛的什么会?

绍兴的迎神赛会,据说,常常是穿东村,过西村,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轰动村社,盛况空前。

可爱的迅哥儿,自然要加入这样的盛会。然而,迅哥儿却希望自己大病一场,这是为何呢?①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②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③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④⑤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⑥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点石斋画报》中的虔祀曹娥 裘士雄 提供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⑦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

⑧⑨⑩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节选自《朝花夕拾·五猖会》,标题为编者所加)

看到迎神赛会上那些扮演各种鬼神的小孩大出风头,迅哥儿心里就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迅哥儿这样的心思,你大概也是有过的吧!

别害羞,有风头,就大胆地出吧。

要明白,不爱出风头的小孩,就是令人讨厌的老小孩啦!①迎神赛会:民间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赐福保佑。南宋时陆游即有“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河桥看赛神”的诗句,足见绍兴迎神赛会历史之悠久。②《陶庵梦忆》:明代作家张岱(号陶庵)著的小品文集。③头陀:指四方游走乞食的带发和尚。《水浒传》里的武松就装扮为“头陀”。④臻(zhēn)臻至至:齐备周到的意思。⑤称娖(chuò):行列整齐的样子。⑥明社:明王朝。社,指社稷,过去用作“国家”的代称。⑦“高跷(qiāo)”:在两脚下各绑上五六尺长的木棍,扮演戏曲故事里的喜剧角色,边走边演。⑧“抬阁”: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立或坐在一个四方形的木制小阁内,由成年人抬着游行。⑨“马头”:扮演戏曲故事里的人物骑在马上游行。⑩扮犯人:绍兴民间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得了急病或久病不愈是触犯了神灵,需去寺庙向神许愿。赛会时穿上囚衣,戴上大枷,扮成犯人向神灵求饶。送灶神

中国的灶神,是一位了不得的神。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灶神就要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主人家一年来的善恶。

所以,送灶神上天的时候,主人就会在灶神的嘴里塞一颗糖。这颗糖,你可别想歪了,绝不是用来贿赂灶神的。

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①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灶王爷

胶牙饧的强硬办法,用在灶君身上我不管它怎样,用之于活人是不大好的。倘是活人,莫妙于给他醉饱一次,使他自己不开口,却不是胶住他。中国人对人的手段颇高明,对鬼神却总有些特别,二十三夜的捉弄灶君即其一例,但说起来也奇怪,灶君竟至于到了现在,还仿佛没有省悟似的。绍兴一景

灶君虽上天,满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说了一通,又下来了。对于下界的情形,玉皇大帝一点也听不懂,一点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今年当然还是一切照旧,天下太平。我们中国人虽然敬信鬼神;却以为鬼神总比人们傻,所以就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他。(节选自《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标题为编者所加)

送灶神是各地都有的习俗,绍兴人用胶牙饧粘住灶神的嘴。你们那里送灶神的时候,也有更高明的方法糊弄灶神吧?

鲁迅说,鬼神比活人要老实。你说呢?

中国人总以为鬼神比人傻。到底谁傻呢?①胶牙饧(xíng):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糖。可怖又可爱的无常

鲁迅不但不怕鬼,而且有点喜欢鬼。什么花脸鬼卒,独脚鬼王,他都熟悉得很。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无常鬼。一看见无常,就高兴起来。

鲁迅说,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就一定和无常交朋友。

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无常呢?

因为无常是唯一有“鬼格”的鬼。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就如①②③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

④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⑤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身上穿⑥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像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

在庙里泥塑的,在书上墨印的模样上,是看不出他那可爱来的。最好是去看戏。但看普通的戏也不行,必须看“大戏”或者“目连戏”⑦。目连戏的热闹,张岱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在我幼小时候可已经不然了,也如大戏一样,始于黄昏,到⑧次日的天明便完结。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阎王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鲁迅手绘:无常

我还记得自己坐在这一种戏台下的船上的情形,看客的心情和普通是两样的。平常愈夜深愈懒散,这时却愈起劲。他所戴的纸糊的高帽子,本来是挂在台角上的,这时预先拿进去了;一种特别乐器,也准备使劲地吹。这乐器好像喇叭,细而长,可有七八尺,大约是鬼物所爱听的罢,和鬼无关的时候就不用;吹起来,Nhatu,nhatu,⑨nhatututuu地响,所以我们叫它“目连嗐头” 。

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生的是什么病?伤寒,还带痢疾。看的是什么郎中?下方桥的陈念义la儿子。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我道nga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这叙述里的“子”字都读作入声。陈念义是越中的名医,俞仲华⑩曾将他写入《荡寇志》里,拟为神仙;可是一到他的令郎,似乎便不大高明了。la者“的”也;“儿”读若“倪”,倒是古音罢;nga者,“我的”或“我们的”之意也。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Nhatu,nhatu,nhatu-nhatu-nhatututuu!目连嗐头也冤苦不堪似的吹着。

他因此决定了:“难是弗放者个!

那怕你,铜墙铁壁!

那怕你,皇亲国戚!

……”《无常》手稿“难”者,“今”也;“者个”者“的了”之意,词之决也。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⑪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节选自《朝花夕拾·无常》,标题为编者所加)

鬼是自然没有的,但人们似乎总是不太相信。虽不相信有,却又时时害怕鬼。如果说有鬼,也不过和人一样,有好鬼,也有坏鬼的。像无常这样有鬼格的鬼,你大概是不会讨厌的吧?

鲁迅说无常有鬼格,请你试着把表现有鬼格的句子画出来,琢磨一下,到底是啥“格”呢?①城隍(huánɡ):传说中主管城池的神。②东岳大帝:道教所供奉的泰山神。③卤(lǔ)簿:古代帝王或大臣外出时的侍从仪仗队。④无常:传说人死了,阴间阎罗王派他来勾魂,是出入于阴、阳两界的使者。⑤稔(rěn)熟:熟悉。⑥斩衰凶服:一种重孝丧服,用粗麻布裁制,不缝下边。⑦“目连戏”:农民业余演出的戏,故事全部是目连救母,有鬼魂上台。但有许多生活小插曲,却随时随地调换。绍兴人也称作大戏。⑧禳(ránɡ):禳解,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⑨“目连嗐(hài)头”:一种特别加长的号筒。嗐头,绍兴方言,即号筒。⑩《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古代长篇小说,写梁山泊头领全部被宋王朝剿灭。⑪口头的硬语与谐谈:这里说的是绍兴方言的特殊风格。“硬语”是指绍兴话里入声多,有一股“硬气”;“谐谈”是指绍兴方言中的诙谐感。这两个方面都是显示了绍兴民性的特点。比一切鬼魂更美的鬼

前面的无常是懂人情的鬼,有鬼格的鬼,但还算不上最美的鬼。

这比一切鬼魂更美的鬼,到底是什么样的鬼呢?

这里暂且不说。但可以告诉你的是,迅哥儿为了看这最美的鬼,瞒着爸爸妈妈,冒着挨一顿揍的危险,偷偷地去演了一回义勇鬼。

可惊险哪!

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

单就文艺而言,他们就在戏剧上创造了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这就是“女吊”。也叫作“吊神”。横死的鬼魂而得到“神”的尊号的,我还没有发见过第二位,则其受民众之爱戴也可想。

我所知道的是四十年前的绍兴,凡做戏,总供着神位,是看戏的主体,人们去看,不过叨光。但“大戏”或“目连戏”所邀请的看客,范围可较广了,自然请神,而又请鬼,尤其是横死的怨鬼。所以仪式就更紧张,更严肃。一请怨鬼,仪式就格外紧张严肃,我觉得这道理是很有趣的。《女吊》手稿

于是就有了演出开场的“起殇”。“起殇”者,绍兴人现已大抵误解为“起丧”,以为就是召鬼,其实是专限于横死者的。当然连战①死者在内。明社垂绝,越人起义而死者不少,至清被称为叛贼,我们就这样的一同招待他们的英灵。在薄暮中,十几匹马,站在台下了;戏子扮好一个鬼王,蓝面鳞纹,手执钢叉,还得有十几名鬼卒,则普通的孩子都可以应募。我在十余岁时候,就曾经充过这样的义勇鬼,爬上台去,说明志愿,他们就给在脸上涂上几笔彩色,交付一柄钢叉。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的许多无主孤坟之处,环绕三匝,下马大叫,将钢叉用力的连连刺在坟墓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我们的责任,这就算完结,洗脸下台,可以回家了,但倘被父母所知,往往不免挨②一顿竹篠(这是绍兴打孩子的最普通的东西),一以罚其带着鬼气,二以贺其没有跌死,但我却幸而从来没有被觉察,也许是因为得了恶鬼保佑的缘故罢。筱艳秋饰演的女吊

这一种仪式,就是说,种种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和我们一同看戏了,但人们用不着担心,他们深知道理,这一夜决不丝毫作怪。于是戏文也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人事之中,夹以出鬼:火烧鬼,淹死鬼,科场鬼(死在考场里的),虎伤鬼……孩子们也可以自由去扮,但这种没出息鬼,愿意去扮的并不多,看客也不将它当作一回事。一到“跳吊”时分——“跳”是动词——情形的松紧可就大不相同了。台上吹起悲凉的喇叭来,中央的横梁上,原有一团布,也在这时放下,长约戏台高度的五分之二。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③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的死守着蛛丝,也如结网,在这上面钻,挂。他用布吊着各处:腰,胁,胯下,肘弯,腿弯,后项窝……一共七七四十九处。最后才是脖子,但是并不真套进去的,两手扳着布,将颈子一伸,就跳下,走掉了。

这之后,就是“跳女吊”。自然先有悲凉的喇叭;少顷,门幕一掀,她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为什么要走“心”字呢?我不明白。我只知道她何以要穿红衫。看王充的《论衡》,知道汉朝的鬼的颜色是红的,而在戏文里,穿红④的则只有这“吊神”。意思是很容易了然的;因为她投缳之际,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红色较有阳气,易于和生人相接近,……绍兴的妇女,至今还偶有搽粉穿红之后,这才上吊的。

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假使半夜之后,在薄暗中,远处隐约着一位这样的粉面朱唇,就是现在的我,也许会跑过去看看的,但自然,却未必就被诱惑得上吊。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奴本是杨家女,

呵呀,苦呀,天哪!……”女吊 赵延年 作

下文我不知道了。但那大略,是说后来去做童养媳,备受虐待,终于弄到投缳。唱完就听到远处的哭声,这也是一个女人,在衔冤悲泣,准备自杀。她万分惊喜,要去“讨替代”了,却不料突然跳出“男吊”来,主张应该他去讨。他们由争论而至动武,女的当然不敌,⑤幸而王灵官虽然脸相并不漂亮,却是热烈的女权拥护家,就在危急之际出现,一鞭把男吊打死,放女的独去活动了。老年人告诉我说:古时候,是男女一样的要上吊的,自从王灵官打死了男吊神,才少有男人上吊;而且古时候,是身上有七七四十九处,都可以吊死的,自从王灵官打死了男吊神,致命处才只在脖子上。中国的鬼有些奇怪,好像是做鬼之后,也还是要死的,那时的名称,绍兴叫作“鬼里鬼”。但男吊既然早被王灵官打死,为什么现在“跳吊”,还会引出真的来呢?我不懂这道理,问问老年人,他们也讲说不明白。(节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女吊》,标题为编者所加)

与其说迅哥儿不怕鬼,不如说迅哥儿喜欢鬼。于是鬼就常常兴高采烈地闯到鲁迅的笔下来,不但不可恶,还个个似乎都有理由地可爱起来。鲁迅到底是真的喜欢鬼呢,还是觉得有些人连鬼都不如?①明社垂绝,越人起义:指明王朝危亡,许多浙江人奋起反抗清军。②竹篠(xiǎo):指竹的细枝条。篠,同“筱”。③犊鼻裈(kūn):这里指绍兴一带人称“牛头裤”的一种短裤。④投缳(huán):自己上吊自杀。⑤王灵官:道观中奉为镇山门之神。第三编传说 故事 笑话

绍兴,是盛产黄酒的土地,也是一方盛产故事的土地。

祖母和母亲都是讲故事的高手,美女蛇,小隐鼠,猫是老虎的先生……鲁迅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有故事听的童年,自然是幸福的。

长大后的鲁迅,自然就成了一个故事大王。据说,鲁迅讲起故事来,常常逗得周围听故事的人哈哈大笑,站都站不稳。但鲁迅自己却不露一丝笑意。

鲁迅在把快乐带给别人的时候, 往往让人在快乐之后陷入深深的思考。因为鲁迅讲的每一个故事与笑话,不单单是一个故事、一个笑话。这些故事与笑话,都能触动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美女蛇

美女,人人爱。美女蛇,你敢爱吗?

百草园里的美女蛇,可厉害了,据说会叫唤人的名字。

如果美女蛇叫你的名字,可千万不要答应哦。

这是为什么呢?①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节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为编者所加)

长妈妈讲的故事,到了鲁迅的笔下,就变得特别神秘了吧!“沙沙沙……”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感觉到美女蛇从后面向你走来呀?请你试一试,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听听吧,看看他们会不会抖作一团。①长妈妈:即阿长,鲁迅家的保姆。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狗和猫什么时候成仇家了?莫非是因为狗拿耗子多管了闲事?

非也!非也!

这个故事比狗拿耗子有趣得木姥姥呢!

木姥姥,不懂吧?绍兴话,就是——许多许多许多……

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节选自《朝花夕拾·狗·猫·鼠》,标题为编者所加)鲁迅像 谢国民 摄

扑哧,你一定在偷偷地笑了吧?笑狗,还是笑猫呢?从鲁迅的文字里,你感觉到鲁迅是偏向狗呢,还是偏向猫?类似这样的动物间结仇的故事,你还知道很多吧!猫是老虎的先生

猫是老虎的先生,这个故事也许你听过无数遍了。但是那些听故事的老手都知道,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人嘴里讲出来,味道可大不一样的。

鲁迅的祖母是个讲故事的能手,鲁迅小时候就是听着祖母的故事长大的。

鲁迅祖母版本的“猫是老虎的先生”故事,别有一番趣味哦!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①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鲁迅故里 谢国民 摄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节选自《朝花夕拾·狗·猫·鼠》,标题为编者所加)

鲁迅是讨厌猫的,自封为“猫敌”。可他却爱听祖母讲的猫故事。你看,祖母给他讲了那么多的故事,长大后,他唯独记得这一个猫故事。这多少有点令人费解吧?

以后看鲁迅的文章,你会发现鲁迅不但讨厌猫,也讨厌像猫一样的人。①脚色:绍兴方言,指那些特别能干的人。红嘴绿鹦哥“红嘴绿鹦哥”是啥玩意儿?

一种鸟?还是一种水果?还是某个特别的好兄弟?

据说,他是老百姓用来对付皇帝的一种好玩的东西。皇帝可是不好对付的大人物。但“红嘴绿鹦哥”能制伏他,且能把皇帝练成傻子。

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两者之间,思想本没有什么大差别。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往昔的我家,曾有一个老仆妇,告诉过我她所知道,而且相信的对付皇帝的方法。她说——“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龙位上,一不高兴,就要杀人;不容易对付的。所以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给他吃,倘是不容易办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时办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办不到,他就生气,杀人了。现在是一年到头①给他吃波菜,一要就有,毫不为难。但是倘说是波菜,他又要生气的,因为这是便宜货,所以大家对他就不称为波菜,另外起一个名字,叫作‘红嘴绿鹦哥’。”

在我的故乡,是通年有波菜的,根很红,正如鹦哥的嘴一样。(节选自《华盖集续编·谈皇帝》,标题为编者所加)

把菠菜叫成“红嘴绿鹦哥”,哄骗皇帝,中国老百姓的“愚君政策”,不比《皇帝的新装》里的骗子差吧?你说,这天下的皇帝,怎么就那么呆呢?①波菜:现在都写成“菠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你也许认识;傻子,你也肯定见识过。但奴才呢?

奴才是什么样的人?

奴才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有多可恶呢?

读了鲁迅的文章,你就知道奴才的嘴脸,可恶之极。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①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②“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