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5:04:53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

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试读:

前言

如何让自己的心随时随地找到那份从容和自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什么是禅。

大家舒适地坐着,可以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可以盘腿,可以翘着二郎腿,也可以很恭敬挺直地坐着。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能让自己身心安住的那份灿烂,找到自己本有的愉悦就可以。把眼睛闭上,绑紧的腰带放松,然后双手放到脸部,耳朵,颈部推拿,捏捏耳朵,搓搓脸,揉揉颈部……(静坐中)

当你全力以赴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能从这个努力中得到收获。所以当我们碰到问题,千万不要去抱怨别人。今天有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你以前种下什么样的因。同样的,未来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果,取决于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因。

有句话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智慧的人,当他听到一句有道理的话,就会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把它运用起来。中等人,听到这个道理之后,记起来就实行,记不起来就丢在一边,这叫若存若亡。根基最低的人听到这个道理就只是哈哈傻笑而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旧有的思想让你走到今天,如果明天你会失败,恰恰就是这个不思悔改的固执。一个智者,总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面对新的挑战。

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他说这个世界上如果要用一样东西来比喻老子的话,那就是天上的龙。见到它头却见不到它的尾,见到它爪却见不到它的身,见到它呼出的气你却不知道他身在何处,这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个时候孔子已经功名成就,却能用这样谦卑的心来向老子学习。那我们今天在学习上,心量能打开了多少呢?

有很多父母问,孩子该怎样成长。我就跟他们讲,让孩子去了解伟大的人物,其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他们碰到困难如何去面对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关键是你的心如何安住在当下,在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中如何抉择。

有一个故事。一个乞丐每天在街边坐在他的一个破旧的箱子上乞讨。有个人问他:“你坐的那个是什么箱子?”乞丐说:“一个破箱子,没什么稀奇的,我几十年一直坐在这上面。”这位先生又问:“可不可以打开看一下?”当他把这个箱子打开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装满着一箱金银。其实人都跟那个乞丐一样,自身内在拥有无尽的宝藏,但是不相信自己,永远拿着碗到外面乞讨:给我一点时间吧,给我一点健康吧,给我一点知识吧,给我一点能量吧……

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个人很贫穷,然后他来祈求佛陀说:我贫困潦倒,没有福德。佛陀跟他讲,如果你想富有,就去布施。他说,可是我什么都没有,如何去布施呢?佛陀说,你身上有很多东西可以布施。比如当你用柔和、善良、真诚的眼神注视着别人,人家就会感觉到温暖和诚意。再比如我们课程结束了,你可以帮忙把桌子整理一下,这都是一种布施。只要你有一颗布施的心,布施就无处不在。

大家想过没有,当你不断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眼神和言语去布施的时候,你身边的磁场会变成什么样?种西瓜肯定长出西瓜,种南瓜肯定长出南瓜,这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原理。我们都希望身体健康,但大部分人都在种什么因呢?黑白颠倒,彻夜不眠,爆吃爆饮等等。这样我们怎么会得到健康的果呢?

可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磁场把它吸引过来的,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境界,就要从改起自己的心念开始。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要得什么果,就要种什么因。深深记住这一点。

古代婚姻强调“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只有两个人的生活品味走到一起的时候,家庭才会越和谐。如果你们的文化、出身等各方面没法达成共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追逐别人。如果你钦慕对方的修养,那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一章 修行六度

佛教的思想能给我们智慧的启示,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断地去总结和超越。我们可以用佛教的“六度”思想来修正自己的人生。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如何从最初的愿望抵达目的地呢?佛教讲,一个修行人从发心开始,直至最终达到觉悟,中间就要做这六样功课。

1、布施

不求回报的付出,就是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就是宁可舍掉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企业家真正能做到这点的时候,你的事业和人格魅力,就会让人刮目相看了。

中国有两个字叫“舍得”,舍掉越多,得到的就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奉献自己,最好把人生就变成一个不断付出的人生。“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这是我曾经在交大和同学们分享的主题。心要打开,像虚空一样没有局限,不管是丑、恶、染污、清净,都能包容和接纳。作为一个有愿景、有大格局的人,他的心胸一定要像虚空般宽广。这样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人凝聚在你的身边。

物质的布施,其力量反而是最小的;布施知识、精神、理念、技术,会有更大的功德。古人说,给人以鱼,还不如教会他钓鱼。所以我们要学会把爱、包容、智慧传播给他人。

文化是有足够的力量来管理我们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让他们凝结成一股绳。我们有很多顾虑,很多东西放不下,自私自利堵在我们的心中。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舍身饲虎”。这在我们听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佛陀之所以勇于舍弃自己的身体,就是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佛教延续几千年的思想传承。一个能屹立几千年的组织,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做到这点?

台湾星云大师说,一生当中,如果你有那么一两次把自己所有的财产,把身上除了进监狱可以带走的东西,都能全部舍下,重新再来的话,你的人生境界就会跟之前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学会布施,不断地把我们最爱惜的东西看淡,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是将你内心当中腾空,然后以更大的力量去面对他。

2、持戒

人应该要树立一些不可触碰的戒条。比如要遵守国家的制度,遵守自己道德的底线,遵守什么东西是可做的,什么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

佛教有最基本的“五戒”。“杀生”,佛教的不杀生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了根本戒。当然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杀小动物,只是有主次之分。“偷盗”,人家没有答应给你的东西,拿走的话那就属于偷盗。“邪淫”,夫妻之外的性关系属于邪淫。“妄语”,就是讲谎话,不诚实的话。“饮酒”,佛教为什么倡导不饮酒呢?因为饮酒会迷失自己的智慧,佛教特别注重智慧。酒喝得迷迷糊糊,就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戒律就是保护我们的慧命。

3、忍辱

忍辱并不是懦弱,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你的心量足够大,才能包容别人,这种包容就是忍辱。

在团队中,你想让团队和谐,关键就是修忍辱,接受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包容别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引领大家往同一方向走,何必斤斤计较细枝末节。

4、精进

精进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就像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不需要太聪明,重要的是坚持向一个方向前进。我们寺院有块六十多亩的地,准备要盖一个禅修学院。要办这么大的禅修学院,那就要从现在做起,坚持举办禅修。禅修学院的架设,就是要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来。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梦想,都如聚沙成塔,一点一滴做起来的。

5、禅定

禅定就是静虑。让自己安定下来,思想做个过滤,把不好的东西过滤掉,好的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能量。《陋室铭》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下来身心才会柔软。刚才有位同学问如何轻松自如的微笑,身心处于柔善的状态,自然就会流露出动人的喜悦。

禅定就是调伏我们烦躁不安的心。我们时刻都能享受禅修。第一,全身放松。第二,把心收回来。坐在这里,就不要去想别的东西。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融合在一起。第三,做几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气,吸到尽头,憋住几秒钟,再慢慢吐出来。当感觉到很疲惫的时候,用这个方法很快就会恢复精神。深呼吸一定要吸到气一点都吸不进去为止,吸到全身绷紧;吐出来时要做到轻、长、细、缓。

6、智慧

智慧就是“道”——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律。佛教讲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当你以短暂、生灭、幻化如泡沫的这样一种认识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你就会珍惜现在,活在当下。一切俱在变化生灭之中,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功夫熊猫》中讲到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一张白纸。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懂得如何通过一张白纸去描绘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面你可以尽可能地去创造发挥。

吃亏是福,这也是一种智慧,自己姿态很低,很包容,就可以站在别人无法理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都很木讷。

很多人会把各方面算得很精,其实你算得再精也总有失算的时候。佛教中有句话叫“贪欲之人如仰天而唾,反唾己身”,就说贪心的人就像对着天空吐一口口水,最后口水没有吐到别人身上,而是掉到自己头上;“贪欲之人如执火炬,逆风而行”,最后也是反烧自己。

义工银行”的思考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企业责任的问题。

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领导人不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少消极影响;但企业做大了,企业的决策和领导人的风范常常会成为新闻的焦点,这时你考虑问题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就像一个塔尖,越是顶端的人,底下辐射的面就越大。所以企业越大,你的德行就要越厚,才能承载这么大的事业。就像一艘万吨游轮,需要很深的水去承载它。这水就是我们的德行,德行就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我们内在的素质和高瞻远瞩的品质。

浙江有很多私营企业为什么会走入瓶颈?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没有魄力,其实就是格局问题。他们不愿意放开原有的经营模式,不愿意让企业的利益面对社会,只是局限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

那怎样放开手脚让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把思维格局打开。我建议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有空读一读《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带兵打仗跟我们领导企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真正的智慧在人类的所有事业上都是适用的。

前几天国家统战部在复旦大学做关于未来佛教的调研工作,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就在全国选了四个寺院来做研究,分别是北京的龙泉寺,苏州的西园寺和东林寺,还有就是我们香海禅寺。香海禅寺名不见经传,原因就是我们提出的很多理念突破传统,具有现代意义。

前段时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义工银行”。理念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做些公益事业,把服务作为资本存下来,等到我们老了,就可以支出来让别人来服务我们。

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那些老人每天就搬张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其实他们还可以做些事情,还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义工银行”的理念,只要我健康,我就是社会的一个资源,就不应该浪费掉。

答疑

问:您刚刚说的义工银行,怎么实现呢?

师:我们现在正在策划,还没有具体行动。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有缘人参与进来,因为这不是某一个团体的事情,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应该加入进来,一起把它完成。比如你在美国做义工,回中国来养老,也会有义工来帮助你。同样的,我在中国做义工,去美国养老,也会有义工服务我。只要愿意去付出,把时间奉献出来,就有无数的人会成为我们的后盾。其实人活着,有事情做是最快乐的。特别是老年人,如果不动的话毛病会越来越多。年纪大的人去扫扫地、拔拔草、帮人洗洗衣服、给人按摩,识字的话可以给人念念报纸等等。这样,通过帮助别人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乃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刹那,都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问:怎么才能像您这样笑得那么灿烂?

师:当你觉得身边每个人都像你最亲的人,或者是你最欣赏的人,那么你看到他们,心就像被融化了一般,那么你的表情自然而然的就会像花朵般灿烂。

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师:信仰可以分为很多种,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其实也是一种信仰。世界上那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宗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可以放心的去相信。如果是新生的组织,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如果你要选择信仰,就要慎重,选择那些经过长时间历史考验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作为你的信仰。

问:师父,请问您收徒弟吗?我想拜您为师。

师:收啊,大量地收。其实在佛教中,师父只不过是一个中介人,他不是你皈依的对象,你皈依的对象是佛陀。佛陀是位智者,他所发现的宇宙真理,可以让你得到智慧的启示。因此,我们皈依佛陀,就是跟他学习这样一种智慧的人生,这就是佛教。

问:一个人已经学了很多课程,再怎么去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师:古代有位画家,他的画作已经非常好了,于是他就想找一位更优秀的大师,跟他学习。他到处寻找,但当这些大师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都能发现不足,有的用布不到位,有的设计不到位,这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他很失望,背着行李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借宿一家寺院,并把一肚子的苦水倒给那位接待他的师父。师父就问他:“你会不会画茶壶?”他说:“会啊。”然后拿起笔很快就画了一个,这个茶壶正往下向小杯倒水。师父就说:“你茶壶放那么高,倒水的方法不对啊!”画家问:“哪里不对,不都是大茶壶倒水到小茶杯吗?”师父说:“不是,应该是小茶杯的水倒在大茶壶里。”画家被他这么一说就愣在那里,似乎突然悟到什么了。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什么吗?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只有你去向每个人学习他最优秀的一面,最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最圆满的人。

第二章 二入四行

禅修就是通过一种方法,让我们的内心比平时更安宁,通过呼吸改变身体的循环机能和免疫状态,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身心状态去面对生活。修禅就是面对自己原有的那种身体结构,进行一种新的转换。

这堂课给大家分享一下菩提达摩讲的“二入”和“四行”。这是禅修最基本的东西,达摩祖师把禅修最中心的思想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

理入和行入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

首先你对禅修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说为什么要禅修?禅修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要想得到什么?或者说期望通过修禅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维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一般的人给他一个这么宁静的场所,让他把眼睛闭起来面对自己,他就很难受,脑子里面总想从外面找一些东西,而不想从内在去挖掘。

禅修首先要理入,就是从理论上,从事物的本质上去认识它。

大家都知道,佛教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用禅来开发第一智慧。不是无缘无故叫你坐在那里就能开智慧。你首先要对事物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从这里面去悟出生死,悟出人生。

每天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让我们困惑不已,我们总在黑暗当中摸索,在迷茫的人生里面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人家说这个对,我就这样去做。人家说要有好车、要有洋房、要有什么什么,这才是成功的人生,然后自己就不停地往这方面去追求。等到把一生的时间和健康都投入进去以后,才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快乐。

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怎么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们去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这个世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每一样东西都是由缘分聚合而成,因缘离散了,这个事物就消失。宇宙也一样,人也一样,山河大地也一样,我们的房子和椅子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想让种子发芽,就一定要具备阳光、土、水、空气,这四个条件是最基本。

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当我们很痛苦的时候,时间是以秒计算。当我们快乐的时候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说“天上一日,世上百年。”

在大海旁边,人就像沧海一粟,所以《华严经》说“须弥可以纳入芥子,芥子里面可以存在三千大千世界”。芥子是很小的物质单位,一个芥子里面可以存在无量的世界,无量个世界也可以在一个芥子里面存在。

人稍微有一点成就,那种贡高我慢的心就不断地膨胀,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当我们的思想境界跨过这种固定思维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就像培训行业,有些班很多人排队上课,而有些就连学员都招不满。你如果追钱,钱跑得比你还快,当钱反过来追你的时候,你想不赚都不行。

这实际上这就是“利他”的思想。你不断地为别人着想,不断地为别人的利益考虑,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别人所需要的东西,那别人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反过来讲,你的东西人家不需要,当然就离你远去了。这里告诉我们,不明理,你做什么都很困难。

认识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要不断地去印证和觉察。实际上禅修没有多少理论,你每天拿二十分钟时间,把手机关掉,或者设成静音,离你的电话远一点,在门上挂一个牌“现在禅修中”。然后,这个时间内什么都不要做,把眼睛闭起来,全身放松,把心收回来,用心感觉当下。如果腿盘不好,只要交叉着就行。把身体坐直全身放松,把手合在一起,然后感觉呼吸就行了。没有那么多要求。就是每天都拿一点时间来自我反思、觉察和自我观照。观照我们的心,观照我们的思想,观照身体的感觉。“理入”是要正确地认识它,行入就是要去实践它。佛教的典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它所有的思想都是为实践服务。你如果不去印证,不去体验,所有的思想都等于白说。

入道四行

1、报怨行

报,就是对待,报怨就是对待我们的冤亲债主。跟你的思想不吻合的人,敌对的人,如何去面对?佛教里面讲的债主,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甚至跟你生活在一起,天天给你打击,天天给你难受,你又离不开他。

比如你的孩子,一天到晚会给你找很多麻烦,他也是债主。如果你们身边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抱怨是没用的。

我们不要认为这些麻烦都是别人造成的,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吸引过来的,这就是“业”的理念。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好像很迷信,真的不是这样。当我们起一个什么念头,相同频率的东西就会被我们所吸引。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念,转变我们的思想,转化我们的磁场。

所以对我们的敌人,对我们的债主,对那些让我们不顺心的人,不要用敌对、对抗的心理去面对他,要学着去接纳、去包容、去理解、去转化。

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事事顺心的。天上的月亮一个月里面只有三天是圆的。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想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很多的快乐其实建立在痛苦之上。让你饿上两天,再给你一碗饭,哇,这个饭菜真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品。把你放到很热的地方,突然间给你一个冰块,哇,这个冰块是世界上最凉爽的一块,是不是这样?

易中天说:“要想成功,要靠朋友;要想大成功,要靠敌人,因为只有敌人才能让你超越自我”。佛家把这样一种人叫做“逆增上缘”。他总是堵你门槛,总是刺激你,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时,就能在这样的挫折里战胜自我。

禅修就是练习一种坚韧心。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每一刻都要自我挑战,不断地挑战我们的身体,挑战我们的观念。我刚到桐乡的时候,有个局长说:“这个贤宗师父风一吹就倒了,到这里怎么做事情?”过了这么些年,发现我的韧性特别好,被风吹倒了,我又会爬起来,这就是禅的力量。

报怨行,就是让我们在碰到逆境的时候知道如何去面对它。如果有强大的磁场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锻炼你的坚韧。你不能面对,不论你在哪个岗位、哪个道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挑战逆境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哪里都是乐土;在哪里,哪里都是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成功的机会。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没有不顺心的事情。

禅修就是要学会去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对任何东西我都能接受。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顺增上缘”。2、称法行

称法行能让我们了解禅法的本意,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禅法的规范(称,符合;法,禅法)。就像菊花于秋天盛开,梅花则开于严冬;树木在春天发芽,秋天它会落叶。我们了解了这种规律以后就知道,人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我经常观想这么两件事情:第一件事,什么时候可以让我退休。第二件事,对死亡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我们连死都敢于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放不下?任何烦恼,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在死亡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禅宗里面有个说法,叫“当下承担”。当我们敢于面对生死的时候,生活当中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我们: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跟别人的怨恨都解决了,我们的虚荣心、傲慢心、膨胀心都不产生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称法行,就是让我们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运转规律。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剧中男女主人公,从走到一起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想着哪一天他们会分手。这世界哪有永恒的东西?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

当我们能正确地面对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对任何事情。当然了,你要把这种认识,印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去,在你的思维和行动里面展现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这种智慧要我们用心去接纳,用行动去印证,当我们把禅修落实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每天都离不开的时候,那你们的人生就会有180度的转变。

要不然现在好像明白这个道理,但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会暴跳如雷。所以智慧要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变成一种卖弄口才的本领,那是没用的。3、无所求行

无所求是一种境界,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把我们对物欲的那种执着放下。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就不能轻装上阵。比如说你在这里扫地,却一直挂念着电话,你扫地就扫不好。心有挂碍,就不能从容地去面对当下。

平常人做这件想着那件,做那件又挂碍这件。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后天。你生活得越久,身上的包袱就越大。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看到事情就解决它,解决了或者暂时没办法解决就放下,不要顾忌太多。

无所求行就要求我们把自己腾空,把自己放下。我跟厨房的鲁居士沟通的时候说,你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北方人喜欢辣,南方人喜欢甜;有的人喜欢咸,有的人喜欢淡,众口难调。我说怎么做,听谁的都不对,只有你能做好什么你就掌握什么,别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把它变成空。

当你把自己看成一个个体,你就会跟别的个体产生分别和对比,矛盾和是非就出来了。因为我总是在自我维护,修行就要从对个体的执着里面解脱出来。

要学会自我超越,打开自己的格局,跳出框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无所求”实际上就是打破一个局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个角色里面。大家今天来听闻佛法,就是要学会提升自己到一个高度上。4、随缘行

缘就是缘分,一切东西都有因缘相续而存在,我们不要逆缘而行,应该顺缘而为。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不能唯才是用,就是逆缘而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

要你的家庭长久地幸福下去,就是要不断地创造这幸福存在的可能性。我打一个比方,很多女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跟我结婚了,希望他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晚上要按时回家,不能和别的女人讲话,给他规定了无数条要求。他是个人,你却把他变成一个物体随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随时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说他能服气吗?他能得到幸福吗?这是违背事物规律的,这种幸福你永远得不到。

我来这里建设这个道场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定位:寺院的信众需要什么帮助,那我就怎么去做。就像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情,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这件事情关乎多少人的利益?能帮助到多少人?

所以我经常跟身边的一些朋友讲,人生方向应当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有你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个人你就只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两个人就是两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亿人,你就有一亿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面,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我们的生命,其实没有门槛,没有篱笆,而是一片浩大的虚空。

所以心量决定我们的人生舞台,我们要修的是什么?就是修那颗“心”。缘呢,就是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要想摄受更多的人,就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别人喜欢你,你的舞台就很大,那就是缘。你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缘,他们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什么都没有了,那他们怎么会凝聚在你身边呢?

从“理入”讲到“行入”,再从报怨行、称法行、无所求行,到随缘行。这就是禅的智慧,如何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能够以智者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命,看待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的那种规律,这样我们就不会活得迷茫,生命就不会黑暗。

答疑

问:为何说上帝、天主、玉皇大帝等,这些名称其实表达的都是宇宙的主宰?

师:上帝是万能的,玉皇是万能的,天主也是万能的。这个所谓的万能,实际上讲的就是佛教的业力。做了坏事,得到报应,这就是业。自己所造的业你要去接受它,你把人家打死了,你就得以命偿还。你种这个因,你就得接受这个果。不是说上帝来惩罚你,而是你自己造成这样的一种人生。佛教讲的可能会更合理一点,但人总是希望找一个依靠,希望那个东西是万能的,靠它提升自己到天堂去。实际上,在佛教看来任何东西都不可靠,包括佛,你都不能依赖他。你造的业,佛没办法代你受啊,还是要你自己去接受。

问:人为什么活着?

师:因为活着,所以要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你们说为什么活着?这就是缘,缘没了的时候你就会死掉。你如果死掉了,爸爸妈妈会为你伤心,身边的朋友会伤心,所以你只能活着,人生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这个缘还在。

问:如果万事都有因果,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暴力而遇难的人,属于什么共业?

师:有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琉璃王,小时候寄养在释迦族里面,经常被人欺负。于是琉璃王发了一个愿,要报复释迦族,把这个国家的人都要消灭。后来他真的当上国王,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来了。佛在路上拦了七次还是没用,最后自己感叹“共业所成”。佛的弟子目犍连不相信共业,看着琉璃王开着军队到释迦族里面屠杀的时候,就用神通将一些族人放到他的钵里面。等到琉璃王把释迦族的人全部杀完以后,目犍连打开钵,结果发现里面的人都变成了脓血。因为以前释迦族的人是捕鱼的,而琉璃王就是被他们捕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这就是过去所种下的业,今生所得的这个果,共业所成。

任何灾难都不要去埋怨别人,这是你的业,如果去恨他,你今天又种下一个恶因。下一生又去报复他,然后又等他来报复你,你再去报复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问:禅修是什么,有几种方式?

师:我经常打这样的一个比喻,禅修就像USB,可以连接很多东西。你如果跟哪一个人生气,他就老是去跟你作对,你用慈悲观去观他就化解了怨愤;如果很爱一个人,你就用白骨观去观他,观他死掉,观他烂掉,观他全身臭味熏天都长出虫子,你就不爱他了。如果说自己坚持力不行,那你就要观自己的忍耐性。实际上禅修里,各种各样的修法可以在这里面产生出来。你发现自己身上哪一方面特别薄弱,就用禅修去观照自己,甚至还可以治病。特别是呼吸,会改变我们身体的潜能和磁场。

问:法师能推荐几本关于增长智慧与佛学的书?

师:哦!你们走的时候我会送你们五本书,以后经常跟香海禅寺结缘,我们会不断地推荐书籍给你们。我们现在成立了一个好书大家读的社团,希望大家一起来读书。

问:请问生活中烦恼来临的那一刻我怎么办?

师:烦恼每个人都有的,否则你已经解脱了。当我们内心产生困惑的时候,就有烦恼的种子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用禅修把这个种子扫除去。

还有要学会把我们的格局打开。我们是否烦恼取决于自己的心量。眼睛只看着眼前的利益,你就没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也没法接受新的事物与转机。要把心的格局打开。打开越大,你的烦恼越少,你的快乐就会越多。

问:如何看待出家和在家,禅修与内观的区别是什么?

师:一个住在寺院里面,一个不住在寺院里面,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分别。如果讲得深刻一点的话,我穿着出家衣,你穿着俗装。在家,有很多家庭的事缠绕着你。出家了,生存问题会少一点,单纯一点,可以全身心地去修行。实际上修行到三果以上,才需要出家,平常的时候修行,我个人觉得在家修会更好。

你们有没有看到一本书叫《当和尚遇到真爱》。书里面就讲到如果夫妻之间,把对方当做一个修行的对象,两个人在一起修行,可能那个效果比我们一个人修速度还更快,因为你监督他,他监督你。西藏就有这样的一种修法。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另一半当做修行的对象,一起修。总之在家和出家各有千秋,很难用一句话说谁对谁错。

实际上内观也是禅修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所学的禅是很初级的,就是教你们怎么把浮躁的心调过来,让它安静下来,能自我面对,能自我独处。然后,你们要不断地深入到禅的境界里面去,那你们回去以后就要每天坚持禅修。等到哪一天你的腿一盘起来可以坐两个小时了,那才刚刚开始入门。

问:对事业的追求与佛家所说的不执著是否矛盾?

师:佛家讲的不执着就是放下。大家记住这句话,把心放下,对这件事情成功与否都不要去执着,但是我又能全身心地把它做好。事情还是照样拿起来。其实这里一点都不矛盾,你放下执着的时候,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圆满,乃至它的成功会超出你的想象。

问:烦恼生起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内心生起正见?

师:那你多念佛。念佛,佛就会告诉你。你烦恼生起的时候你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告诉你光寿无量,要光明,要健康,要快乐,要喜悦地活着。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祝你光寿无量,祝你健康快乐。

问:是不是所有的观点都不是完全的真理,当进入无思想的状态,是不是只有当下才可以进入永恒和佛同在?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也只是一个思想,因为无思想的状态既然不是思想,肯定不能想象和定义。

法师:哇!你是个哲学家啊。如果说你修到那个“非想非非想处地”的时候,那个想已经非常的微妙了,相当于没有,实际上它也不是彻底的解脱。是要你修到灭尽定,修到毕竟空,如果说你执着一个空的存在就是不究竟。所以佛教里面要打破一切你所执着的东西,证究竟的“空”你才能得到究竟。

这样的一种思想,现在跟大家讲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宇宙间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相的,都是存在的,都是固定的。当我们突然间讲到空无所有,讲到没有任何执着的这样一种空的境界,就没办法理解。目前要怎么做呢?就是把“我执”放下,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挂碍,这些东西全部打开,初步达到“无我”的境界,那你们的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

学员:佛教讲的无我、破我执与爱该怎么区别?爱自己和自私的区别是什么?

法师:你所说的爱自己就是善待这个身体是吗?我们所谓的爱自己就是以“我”为中心。当我们把那个“我执”打破的时候,就能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事物。

身边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从“我执”里面产生出来的。所以佛教里面讲从发心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完了以后,才进入见道,从那一刻开始你才可以不断地前进,在这之前都是起起伏伏的。

关于“爱自己与自私”。自私就是在我执的层面上自我执着,自我呵护,它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问题。而这个爱自己,也是自私的表现,另一个名称罢了。

佛教讲“三轮体空”,以“空”的状态破我执的思想,去面对那个自我。只有我执打破了,你才能证到那种无我的境界。

我提两个要求:第一个,希望你们禅修完回去以后,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朋友,每天说一句赞美的话。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不管任何理由,都给予他赞美、支持、肯定、认可。好不好?我们一起来做,赞美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第二、我们每天做十件善事,比如发十条短信,在地上捡十个垃圾,给家里人洗十件衣服,拖十下地板,洗十个饭碗,都是十件善事。自觉地把它变成你的一个习惯,用心地去做。

从这两件小小的事情开始,就会渐渐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三章 善学善用

为每一朵花朗诵一首诗

我们每天都像老牛拉磨一样辛苦。我们都希望心想事成,但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如意,也什么都得不到,我们活得很辛苦!那如何从这辛苦的状态里面去调适自己呢?那就需要一份自在、一份安住、一份开阔、一份理解和一份珍重。

禅也叫“禅那”,就是让我们烦躁的心安住下来,让自己融入当下。身体会劳作,但我们的那份心永远是清凉的。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没办法心想事成,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改变,愉悦,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生活的逃避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想像在山路上走到水的尽头,坐在山上看着云从山底慢慢升上来,可以看到天地之间的万物,感觉到很舒服很自在。“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不怖,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邂意潇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田埂采菊花的时候,把头抬起来,看到悠然的南山高高地耸立在天的边境,看到云朵在南山中间飘扬。“手把青秧插满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的时候是往后退的,在太阳照射下,看到太阳的倒影印在水面上。这些诗词都表达出一种超然自在的心,表现出一种把握当下的智慧。

你给别人剪头发就是在创造艺术,可以在解读一句诗歌的时候得到人生的感悟,可以在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的时候欣赏你的杰作。在做每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永远都能找到那份从容和自在,在身心愉悦的状态里面去欣赏、解读、感受你的生活。《香海日诵警策文》第九条“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外在的事物,只有改变自己,学会接受,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过程中欣赏生活的每一个状态,你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幸福的,或者有好的家庭,或者家财万贯,或者身体健康。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去比呢?一比较当然就有痛苦。

无常,万物永恒的墓碑

我经常不断地假设明天自己就要死掉了,今天遇到的苦难如何面对;假如明天所爱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这个世界了,又该如何面对;假如今天在路上开车,突然一个车祸导致手和脚都锯掉了,怎么办?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叹我,给我掌声和鲜花,明天开始每个人见到我都巴不得咬我一口,我的心又该如何安住呢?……这不是诅咒,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些状况。所以应该把你放不下的感情、家庭、事业、朋友、金钱、名望、地位等,这样统统把它们观想一遍,想象成都会突然在你面前消失,那么你该如何从内心当中找到那份净土。

人世间所有的不快乐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因为不了解,所以迷惑、恐惧和不安。那什么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呢?就是《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果想要了解人类的终极智慧,那就好好读一下《心经》,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个世间离不开两种东西:“精神”与“物质”。《心经》就剖析了一切物质在世间存在的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聚而成,因缘离散而灭。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存在。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吗?我们生下来注定的结局就是死亡;每一天都有昼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不是这样的一种规则?

当我们了解了这种原理之后,我们也许就会明白,不要过多地追求结果,而要学会重视奋斗的过程。

你现在做什么,能把你身上的能量发挥多少,就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精彩。霸气如秦始皇,辉煌如贞观盛世,都已过去成为历史。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切不过是个过程。你抱怨,排斥,恐惧都是没有用的。

可能我们都听过很多课程,看过很多书,了解过很多思想,但是真正能改变我们生命历程的,也许就只有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句话,或者就是今天这两个字“无常”。

我希望大家永远能够从无常的角度来认识世间,以无常的思维来鞭策自己。

把众生视为众神

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了解众生你就不了解佛性。

我们做企业,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客户,怎么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回报呢?前几天我在北京罗亚帝就讲到,世界500强企业,除了财富和规模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理念能够深入人心。

很多人跑到庙里烧香拜佛,都希望天上有个神来帮助我们,其实那个所谓的神就是你自己。

有个秀才屡屡落榜,最后到庙里拜观音。抬头一看,发现一个观音打扮的人也在那里拜。他就很好奇:“你自己就是观音,为什么还跑来拜?”他说:“真正的佛就在自己心中,只有向自己祈求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自己内心丰足,你才不会像乞丐一样,总是向外去乞讨。即使拥有百亿资产,内心不丰足,依然是乞丐,须知百万金钱都只是身外之物。内在的丰足与否,只和智慧、德行、见识有关。

对财富的占有欲望,像毒火一样永远炙烤着你,每天都活在恐惧和挂碍之中。如果你随时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里面,即使发财也只能发芝麻大小的财。

如果你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找到事物存在的规律,明白财富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来到你身边,那你就能成为一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足的人。

大部分人都在做加法,钱越多、权利越大就意味着成功。佛教是让我们做减法。不管你拥有很多公司、很多财富,内心当中对这一切的执著都要完全、彻底的放下,然后再把精进的心提起来。心放下,手提起,专注、喜悦、坚定地去做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你产生出来的能量就会乘以倍数地增加。

我原来一直在普陀山佛学院教书,后来“下岗”了就来到香海禅寺。刚来的时候就是一片荒地,一下就背了380万的债务。但到今天为止,我们投入建设的资金已将近5000万。一直以来,我们就是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地去做事情,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要求,无条件地去付出。包括现在我在这讲课,除了机票和住宿费之外,没有别的报酬,刚刚送给大家的小册子也都是免费的。“万法唯识”,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解读世界,展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一支笔在设计师的眼里和在使用者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其运行的规律,让我们迷惑的心对这个世间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快乐。

我想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永远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未来的道路最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向走下去。那就要活得明白,活得清醒。所以今天这个课不是演讲,而是分享:分享我对这个世间的解读,分享我在了解事物真相过程中的一点理解,分享佛教在2000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世间最高远、最终极的智慧。“学而思,思无邪”,要学会思考,把握人间的正道;“正则通,通则达”,如果我们的心念是正确的,自然就能通达善巧,成就善缘。

所以要用正确的心态理解自己的生活,用正确的心念解读世间万事万物,用这样的一种思想让自己屹立于天地之间。你的心念正确了,你的行为就会融入事物的规则,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就像前面讲到财富,如果我们真正地为我们的客户、消费者所想,真正让每一位消费者都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改变,想想看,企业发展的道路是不是就会越走越宽敞明亮。

这种宽敞就取决于你有正念,有远大的格局,独到的眼光和开阔的心量。

心量像虚空,愿景像大海

我们寺院的内刊上有篇文章《有大愿者必有大福》,大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心量要像虚空一样开阔,人生的愿景要像大海一样的博大。当你把自己有限的身躯献给无限的人生的时候,你的福报永远享受不完。所以我们的愿景和目标一定要远大。不要觉得这些话很虚无、很不着边际,实际上人生就是这样的。每一个做成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是因为他们把人类期待的那个理想,社会发展朝向的方向解读透了。

大家有没有解读过水的哲学?水永远趋于低处,流动的。把它装到什么里面,就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水的力量也很强啊,所谓水滴石穿,它甚至可以把整个山推倒,把整片大地冲毁。看似那么柔弱的水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正因为它永远把自己放得那么低下,所以才能成就大海。

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不管给你的是什么角色,你都能扮演好。佛教中每个菩萨面前,会有很虔诚的弟子给他们供水,因为水代表清净、无形、谦卑、包容。

日本有个很著名的科学家叫江本胜,他写了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在这本书里面,它告诉我们: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万事万物。以水为例,我们祝福一碗清水,或是给予诅咒。然后将这碗水放到冰箱里结冰,拿出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被祝福的水,它结出的冰花无比美丽;而给予诅咒与蔑视的水,结出来的冰花就丑陋不堪。连看似没有生命的水都能感知我们的思想,更何况是生活在我们周围一切的生命呢。所以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怀揣悲悯之心,去付出我们的真爱。

了解宇宙的真相,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活得更明白。《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当中一切法,就像梦幻的华彩,像泡沫,像影子,像闪电一样的不实在。大家了解了无常的道理之后,就要明白一切都会变化,人变,事变,物变,山河大地变,万事万物都在变。

善学,善用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并且是随时随地都要有学习的心。一般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名师指点,阅读古人的智慧,和身边良友的影响而得到进步。而更深邃的智慧是来自万事万物的运行的脉动,正所谓所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比如坐在你旁边的同事,他的形象、坐姿、微笑、行为举止等,或是别人讲话的语调和论述的逻辑,都可以是你学习的对象。最高境界的学习还不只是跟老师跟书本学,甚至也不只是跟圣贤学,而是从山河大地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当中去感悟。

春夏秋冬,春天叶子发芽,那么的鲜嫩;夏天不断地生长,绿荫成片;秋天成熟,慢慢枯萎;冬天树叶凋零,作为一年轮回的终结。——大家有没有体验到大自然那种无声的言教呢。

人生是苦。企业业绩不好,我们焦虑和苦恼;企业生意好的时候,又忙又累,也很苦。如果饿上三天,突然有碗白米饭摆在你面前,你会快乐的欢呼;但如果不小心吃撑了,也很难受。真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快乐,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痛苦,快乐与痛苦永远是交叉存在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听完这堂课后,能从内在去反思、觉醒。不要成为在快乐与痛苦之间摇摆的奴隶,而是真正从内心找到本自具足的自信,让自己丰足地活在这个世间。当你找到那份自信,你的人生永远都快乐。当你那颗心解脱了,当困扰你的那根绳子解开了,你做什么都可以成功。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得到超乎想象的财富。

还有要“做而思”,每做一件事情,之后都要总结、思考,然后在这个思考中超越。不要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当你在实践的时候,又能总结,产生新的思维。真正的企业家能把复杂的思想变成最简单的行动,将最简单的行动变成可持续的运作。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我们,就要不断地从实践当中学习、思考、总结,然后付诸新的开始。

第四章 知行合一

佛教修行的法门有很多,因此我们常说有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可以指示我们修行的路径,包括吃饭、打坐、诵经、念佛、调息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都含摄了体证和实践合一——“知行合一”,这是修行重要的精神。

观想数息

现代人缓解压力的简易修行法

由于条件所限,大家现在坐在椅子上,不要求一定要盘腿,把你身上所有让你感到沉重、负累的东西都取下来。(背景音乐起)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眼睛闭起来。

现在头皮放松,眉毛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眼睛放松,脸部肌肉放松,嘴巴放松,颈部放松,肩部放松,身体放松,手放松,腿放松,脚放松。从上到下,每一块肌肉,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统统放松。

注意自己的呼吸,尽量地平缓,轻松。一切的重担、压力似乎都随着身体的放松而全部丢开。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云朵一样,渐渐地飘了起来,很舒服,很轻松,很愉悦,很自在。我的心此时没有挂碍,没有恐惧,没有分别,没有不安。我的心此时此刻和我的身体在一起,感受、觉察、观想自己。

第一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着。第二步,观想自己全身放松。第三步,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觉察,觉知,觉醒自己于当下。第四步,调整自己的呼吸,用力吸气,直到再也吸不进任何的气体,吸到尽头,此时你的身体感到非常地紧张,屏住呼吸四秒钟,然后慢慢将气吐出,全部呼出来,一点不剩,然后再吸气,要做到气长而缓慢。如是数息,往复十次。

现在我们把双手伸出来,把手心搓得热热的,捂在紧闭的双眼上,此时,你的眼睛感到非常温暖。双手的中指压着上眼眶,重重地压下去,沿着眉骨的走向同时往外拉;如此重复五六次;现在,中指重重地按住下眼眶,往外拉,也做五六次。这时,你眼眶的神经开始酸胀。

现在将双手放在双耳上方的头皮上,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指按住头皮,大拇指按到耳朵和眼睛之间的那块软软的地方,用拇指按摩这里,向左、向右,以此重复二十次。

然后用双手轻敲自己的头,头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敲到。敲完以后,双手回到脸部、颈部,做一个简单的推拿。

两手交叉,向我一样,尽量向上拉伸,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拉长了一样。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双手交叉,整个人向上向后拉伸,往上提,向后仰。然后做一个有力地拍打动作,右手拍左手臂,左手拍右手臂,像我所做的一样。这种拍打,只有力量到位了,才会有效。

大家在家修行的时候,就找一个薄而柔软的垫子坐下,头身保持一条直线,双脚如果可以盘起,就盘起来;如果不可以,就双腿交叉。冬天的时候,就将双手握在一起;夏天的时候,就把双手放在双腿上。然后再按照我前面教给你们的方法:放松、观想、数息、推拿。

这是一种快速让你恢复精神的修行法门。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们常常过分消耗自己的体力来追求现世的成功,结果身体就出现了种种危险讯息。这种观想数息推拿的方式,就能够让你很快地打通自己的经络,加快身体的气血循环,恢复体能。

为尔安心

如何脱苦,乐往何寻

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就要在自己的内心种下快乐的种子。有人为了快乐之道,而一再地求师问药,最后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神想将快乐藏起来而不被人类发现。为了这项工作,他耗尽心思。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他们太聪明了,将快乐沉到海底,会被人类发现;藏在山洞里,乃至高高的山顶上,仍然会被人类发现。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地方,是哪里呢?他把快乐藏在了人的心里。

看吧,快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然而我们还要向外寻觅。

禅宗是教外别传,讲究心印。这种传承不落言筌,不依靠语言文字来传道。正是因为心的感受超越了言外之意,镜外之象,因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禅宗初祖达摩与二祖神光(慧可)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安心公案。神光最初求道的时候,自断一臂而求法,这种不惜形骸的行为感动了达摩,因而最终得到了他的衣钵。但是神光对于佛法的真谛,最初还是希望可以得到达摩明确的开示。神光曾经问过达摩:“一切诸佛法印,可不可以明确讲出来听一听呢?”达摩告诉他:“这并不是可以在别人那里求得的啊!”神光不解,又问:“但是我的心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安宁,师父能给我一个安心的法门吗?”达摩大师说:“把你的心拿出来,我来给你安。”神光知道心无形相可得,无定位可求,是没有办法拿出来的。于是达摩就说:“那么,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这就是教示修禅者,要学会向内观察。快乐不快乐的原因都在自己的心里面,不要想着依靠外物来求得安心。达摩大师还曾经开示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当你的心平静无澜,一念不起的时候,就是可以入道的时刻了。

至于大家问我怎样才能入禅修之门,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今天教你了,你是不会禅修的;你回家练个五六天,还是不会入门的;禅修的法门,就是要依靠你自己的慧心去体悟,依靠你的正定去坚持。懂得禅修的人,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修行。吃饭、睡觉、开车,都能够进入禅修的状态。

禅修最要紧的是什么?首先是保持轻松的状态;其次是能安于当下,身心合一。

只有内心处于宁静、安和的状态中,我们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气质才是美丽高贵的。内心安宁的人,即使身着破衣烂衫,你也依旧可以感到他周身的气场不同凡响。能够使我们内心安宁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简单的,比如水和空气。古人“一箪食,一瓢饮”,就可以活得怡然自得。所以说生活越简单,心灵就越安宁。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多青少年就每天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到最后甚至丧失了在现实中生存的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美丽服饰和玩物,许多人沉浸其中,无法解脱。结果物质越来越丰富,生存空间却越来越逼仄,生活越来越压抑。人类本来想把这个世界打造为天堂,而最后却使之成为炼狱。《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欲念强烈的人,就像拿着一把焰光烈烈的火炬逆着风在行走,那会怎么样呢?想必会自灼其手吧。因此我们提倡:知足常乐。很多人都认为我不追求财富,就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难道我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就只是财货的多寡吗?我们做事情,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吗?一味地谋取暴利,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一样,能够得到怎样的果报,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吗?

在无尽的欲望中浮沉的人,就像时刻处在三界火宅中一样,蝇头微利、蜗角虚名都能够牵动他的怒火,这实在是非常可笑的行径啊。所以佛学的思想就教我们调整自己的欲望,看清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后安然地生活。

安于当下,则无处不是净土。

命运之辩

随顺与精进

除了苦乐的问题,还经常有人问我相不相信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把命和运分开来讲。世间的确是有注定的事情,不可以改变,这个是命。在命的范畴里,我们要随顺。比如我生来是一个男人,就不要去玩女人的装扮;我生来是父母的孩子,就不能去抱怨父母的不是。

我也经常被问:“师父,你是怎么出家的?”我就回答他们说:“我是命里注定要做出家人的。”四岁的时候,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她就把我交给了我的伯父,恰好我的伯父在山上的一座庙里当住持,我就跟着他长大了。那个庙里面住着三十多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只有我一个四岁的小孩子。那你们可以想一下,我在那里该有多么受宠爱啊!今天这个老人家叫我去吃冰糖,明天那个老人家叫我去吃红枣。在七十年代,这些东西都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家里面没有这些好吃的,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再回家了,于是就在庙里面一直住着,并出了家。后来又去隔壁的村子里和小朋友一起读书,再后来去佛学院,毕业以后就在佛学院当了老师。后来又下海管理寺院,一直走到今天,我也一直没有离开讲台,一直在做着教育的工作。

这些大势是什么呢?这就是命了。如果我的妈妈生病以后,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生意人,我可能就去学生意了;如果把我交给一个皮鞋匠,那你们今天可能会在街口修鞋的地方看见我了。这些事情在冥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