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创新: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7:26:55

点击下载

作者:骆东奇,邓德敏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商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创新: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实践

商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创新: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实践试读:

前言

高校的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也逐步形成了各高校各具特色、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经验。同时,各学科、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累和探索历史也不尽相同,相对于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积累,商科类人才培养发展要晚一些。特别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和水平的影响,我国商科人才培养相对于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人才培养起步更晚。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宏观层面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不断转型与变化;在中观层面上,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重点、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在微观层面上,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管理与组织、客户的选择与市场、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力培养适应各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与转型所需要的商科人才更显得重要而特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培养掌握市场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市场规律、懂得资源要素市场运作机制的现代商科人才就更显急切和紧迫。

随着培养对象的不同、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更新、知识获取来源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的教育教学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翻转课堂、远程在线学习、MOOCs、交换学习、互认学分等新的学习方式和认证办法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作用,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考与探索的方向。

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商务策划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学院,也是我国第一个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长期以来,商务策划学院本着“务实、创新、发展”的院训,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商科人才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来抓。在学院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格局,所培养的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商科人才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管理工作积极思考,在培养商科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摸索出不少适合于现阶段商科学生本科教学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育人经验。这些经验在商科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了共同探索,抛砖引玉,我们将商务策划学院教师们在商科专业与学科、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范式、课程教学、思想政治与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思考、研究与实践选择了38篇优秀成果汇编成册。这些成果凝聚了30多位老师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法改革、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切身体会,既有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课程设计;既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又有对最新的MOOCs的考量;既有对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又有结合专业课程、科技创新来探索商科学生的培养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既是长期以来商务策划学院教师们在商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的总结,又是教师们对于教学改革的展望与尝试。希望本书能对广大的商科教师有所启发和借鉴,更希望借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推进商务策划学院教师在商科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创新。

本成果是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项目建设计划中市场营销特色专业部分建设成果。成果中部分论文获得了重庆徽商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特设的“徽商奖教金”的优秀教学论文奖励。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特军主任的支持,商务策划学院教务办彭洁老师进行了本文集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者2014年10月

商科专业与学科建设

普通高校现代商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

骆东奇 邓雪霜 林小莉

[摘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商科人才将在市场中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如何培养现代特色商科人才是各高校一直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商科的起源演进以及内涵,并对我国高等商科院校分布情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等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是商科特色明显的高校,本文结合重庆工商大学的商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为实例,探讨了高等商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定位和培养体系,提出塑造商科人才特色发展的路径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即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责任意识教育、强调领导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校社(企业、政府和社区)合作等。

[关键词]现代商科 人才培养 普通高校 路径一、商科发展演进与界定(一)商科界定

1.商的含义

商科概念的界定与人们对“商”的理解密切相关。“商”的概念起源于交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交换活动变为以盈利为目的,“商”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学者在理论上对商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梁慧星等把“商”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商品交换行为。苏惠祥等对“商”的定义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黄国雄等认为,商行为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不是任何一种买卖行为都可以成为商行为,其范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直接媒介商品交易活动,如批发商、零售商直接从事商品购销活动,称为“买卖商”;第二,为“买卖商”直接服务的商活动,如运输、仓储、居间行为、加工整理等,称为“辅助商”;第三,间接为商活动服务的,如金融、保险、信托、租赁等,称为“第三商”;第四,具有劳务性质的商活动,如旅馆、饭店、理发、洗染、影剧院等,称为“第四商”。

2.商科的内涵

由“商”到“商科”是把“商”作为实用性学习内容引进教学范畴。商科教育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作为教育内容之一,在学科分类上被称为“商科”,亦有“商学”或“商学科”之说,学者们对于商科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有些学者凸显商科的演变性。商科即工商管理,其由来是1993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商科(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并列成为经济学类下设的两个独立门类;而后1998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将管理学独立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经济学并列,而商科基本上集中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类。

第二,有些学者看重商科的流通性和技术性。他们认为商科是一个宽泛的学科,是涵盖了商品生产的产、供、销三大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中与商务活动有关的全部学科。商科不是某学科的一个分支,而是集“商贸”、“工程技术”、“管理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学科。

第三,有些专家强调商科的盈利性和经管性。他们把商科看成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专门研究盈利性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学科,大致包括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财务会计、金融学等专业。宽泛地讲所有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企业活动均属于商科范畴,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等教育有18 个大科类,其中商务管理就是通常的商科。

第四,有些学者注重商科的职业性和企业性。他们建议把商学定义为一门职业学科,侧重于企业领域,着眼于提高效率和效益,融合经济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并用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科学等研究一切组织和个人在商品生产与经营管理中的行为活动的应用性学科。

在西方,“商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一开始用“Commerce”,现在则是“Business”和“Commerce”并用,前者偏重于应用层面,后者偏重于研究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商学科”表述为“Commercial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原分类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商学科”表述为“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在国外,商科是一个包括经济、管理、贸易、投资、金融、财会、统计、审计等学科相关内容的学科泛称。

本文认为商科是指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涉足经济学、管理学、商贸学等内容的复合交叉学科,包括金融、保险、贸易、管理、会计、营销、物流、物业、旅游、服务、信息管理等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商务及相关管理、运营、实际操作的专门化人才的学科门类。(二)发展演进

1.古代起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即使受到“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商科教育也开始萌芽:一是古代商人招收学徒以传授经商经验;二是通过《史记·货殖列传》《管子》等古籍传播经商之道;三是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十大商帮,《中国商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是儒商风貌的概括和总结。

2.近代雏形

我国最早的高等商科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大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所置课程分普通科和专门科两类,其中,专门科设置了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科、商务、医术七个学科。

1902年清政府公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高等教育阶段设立高等农工商学堂,其中的高等商学堂可以看成是我国官学中最早的高等商科院校的雏形。

民国初年的《大学令》规定了文、理、农、工、商、医、法等学科的设置,其中商科为七大学科之一,相应地设置了商科院校。

自1929年起,中华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专科学校规程》等法规,各大学设文、理、法、农、工、商、医学院,并增设教育学院。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政府对大学进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部署,理、工、农、医等学科学生数逐年增加,文、法、教育、商等学科学生数逐年减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

3.现代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专业目录几经修订。1987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原来的“财经”类改为“经济、管理学”类;1993年专业目录再次修订时,又改为“经济学类”,下设“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门类;1998年的专业目录修订又将“管理学”独立为一个学科门类,而“商科”基本上集中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类,但在其他门类中亦有商科的成分。总之,商科教育经历了1953年、1963年、1987年、1993年及1998年的5次专业调整改造(见表1),由几经取消到重新恢复再到快速发展。表1 1953—2012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结构情况

①此比例表示当年各个专业数量占当年总专业数量的比例,其余年份以此类推。

商科专业的变革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要求,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对原有以欧美模式的高等商科教育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高等财经教育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创造了条件。1998年,增设了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2012年,新颁的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与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11预留,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此次调整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二、商等商科教育发展现状(一)我国高等商科院校分布情况

目前,在高校分类统计中,并没有“商科院校”之说,而是将以经济类为主的院校(包括管理类院校)统一归并到财经院校类。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542所,高等商科院校共计155所,其中教育部直属5所,其余均为地方高校。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商科院校中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88所;在地方高等商科院校中,58.2 %属于专科类商科院校。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高等商科院校按行政区划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表2 2014年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高等商科院校分布

很多商学院、商业大学(工商大学或工商管理大学)、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职业学院等冠以“商”字的院校,从名称上看似乎属“商科院校”之列,但从学科专业设置上看实属多科性院校。(二)专业设置

国外高等商科教育的专业是根据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和时代的需要,并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设置,一般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理财(或称金融)学等专业,体现了商科发展的共同趋势。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统计,国外高等商科教育本科专业(见表3),澳大利亚有58种、美国有49种、英国有40种、加拿大有24种。表3 国外高校商科专业设置

①孙晓莹.高等商科院校的定位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3(9):37-39.

①王家新,姚加惠.国外高等商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趋势——以英、美、加、日、澳为例[J].高教探索,2006(5):47-49.

②http://wenku.baidu.com/view/dfd25c90dd88d0d233d46a38.html.

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3591780100ik73.html.

国内商科专业的设置各高校侧重点不同,有的以管理学作为构建核心,有的则以经济学作为重点内容;有的基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而来,有的基于理工、自然科学演变而成;有的以培育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有的以打造操作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见表4)。然而,商科教育大都包括会计、金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表4 国内高校商科专业设置

①王祥翠.基于“大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36-50.

②资料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9年)》.

③资料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三)高校人才培养定位

1.商科人才的能力定位

商科人才具有很强的“经济人”本质、市场理性与成本价值核算精神,其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商科人才的一般能力是适应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包括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能力,包括经济核算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是规范化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指方法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对于商科专业人才,还需要“财务实践能力”,即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包括财务知识认知和学习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预决策能力、财务管理创新能力、财务学术能力等。

2.商科人才的素质定位

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商科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有商业道德(特别是“儒商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共事。

文化素质方面,商科人才应具备一定的自学、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热爱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正确的审美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身体心理素质方面,高等商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心理上能承受挫折和失败,勇于接受挑战,有团结协作精神,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独立个性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身体、敏锐的反应力以及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

3.商科人才的知识定位

高等商科院校培养的知识应是社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的有机统一。社会性知识是商科人才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知识以及伦理学、文学、美学、史学、自然科学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工具性知识是商科人才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针对行业要求进行各种活动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中文、外文、计算机、统计学、会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性知识是商科人才为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重要方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营销学、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三、重庆工商大学商科学科及人才培养现状(一)重庆工商大学商科专业体系

重庆工商大学是典型的商科院校,学校专业设置体现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重庆工商大学的商科分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经济、贸易、管理、财务、金融、会计等多个学系,专业设置围绕经济学、管理学等主体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商务策划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学院和研究机构。包括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等专业;财政金融学院的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税务等专业;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商务策划学院的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专业;会计学院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专业。(二)重庆工商大学商科人才培养定位

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其商科办学定位有以下几点:

1.培养有商科素养的人才

对于多科性的商科高校来说,如要培养有商学特色的人才,就必然要把商学素养作为一项基础的教育模块渗透到各个专业中去,集中体现在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思路中。商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商业理论教育模块、商业文化与核心价值教育模块、商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来完成。

2.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双专业,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理学+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法律、文学+经济(管理)等双学位双专业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和发展,从而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

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结构。知识层面反映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能力层面反映在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上;素质层面反映在职业道德、心理、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三)重庆工商大学商科人才培养体系

1.理论与实践双体系

学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完善商科应用能力导向的分层、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践行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坚持“1634”建设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坚持“六个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模拟与实战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搭建“三大平台”(课程实验平台、开放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四个保障”(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监控)。

2.“五实”并举

学校实现商科人才应用能力的路径分为“实践、实验、实训、实习和实务”的“五实”教育路径。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加强实验,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加大实训比重,规范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精选课程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形式。

3.“六课堂”并重

为提升培养成效,重庆工商大学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第一课堂为商科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基本知识的培养质量。第二课堂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识、认识实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以及各类仿真模拟实训等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项目下担任不同角色,自主地去参与到经营过程当中,类似于一款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娱乐中对抗、在对抗中娱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三课堂校外实践以实习和实际参与为主,一种是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暑假三下乡”、“认知社会”等实践活动;另一种是按照教学执行计划中规定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通过这类实践教学,学生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又可以提前认识社会,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四课堂实施海外研修计划、交换学习、1+1远程学习等系列项目,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营造开放、自主的成长氛围。第五课堂依托网络技术和在线课程,推动MOOC、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程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让商科学生学习到国内外最优质的课堂教学。第六课堂重点打造成长社区,通过建设校友论坛,强化教师、学生、校友之间的联系互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终身学习。

4.教、赛、学一体

学校根据商科类专业现有实验课程,结合现有学科竞赛,在全校范围内开发建设教、赛、学一体化课程群,即相关课程开发教学大纲、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等实验教学要件;对应教、赛、学一体化课程群配套出版系列实验教材;针对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学视频资源以及案例库等辅助教学资源;配置或开发满足教、赛、学一体化的教学软件资源;通过学历学位提升、国外国内访学交流、观摩培训等方式,建设一支既懂实验教学规律又擅长指导学科竞赛,适应教、赛、学一体化要求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团队。

5.产、学、研融合

学校以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重点实验室、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桥梁,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开展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学校依托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创意产业研究所、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究基地,聚合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优势,与重庆市各区县、相关企业、行业开展合作研究,共建实体学院、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共建师资队伍、学校外派挂职锻炼等多形式、全方位、求实共赢的产学研一体化,既打通了学校在教学上与一线接轨落地,又加强了学生在大学期间与行业、企业零距离的了解和认识,还缩短了学生工作适应期。四、商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的商科人才既不同于重点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其主要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也不同于高职专科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的商科人才,其主要面向企业基层管理。重庆工商大学的商科专业学生主要是以培养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自主创业者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应该成为理论的“创新者”与实务的“经营大师”。商科师资结构不仅要有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也要有著名的企业家和实践者,促进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一体化,形成风格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引入问题教学法、行动导向法、案例引导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和学生间的良好交流情境,帮助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和能力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实现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解惑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信息获取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和建构者,教师是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辅导者与支持者,随着知识的流动,思想的碰撞,见解的分享,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融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定期来校讲课,为学生创业提供新鲜的案例,把创业者感受、事例分析和创业过程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而丰富,同时拓展学校与企业界人士的联系。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到课堂,高等商科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升商科人才质量。

2.注重学以致用

商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实际考查和亲手操作,就难以真正掌握所学的东西。商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付诸实践,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总结经验,进而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一方面,学校设置各类仿真模拟训练,如 “创业之星”、“ERP沙盘模拟”、“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会计综合实训平台”等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去参与经营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效率。

另一方面,学校与政府、社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走出象牙塔,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利用企业和社会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学习已贯穿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采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两大板块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和异地学习等途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3.做实人才培养环节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而言商科人才的培养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教学育人环节。拓宽师资来源,大胆引进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计划并合作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模拟与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与领会。

第二,协同育人环节。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不同主体间协作,促进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动科研与教学结合,把学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

第三,实践育人环节。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通过观察感受,使抽象的理论转变为隐性知识,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性活动和能力培养,根据工作单位的业务特点和个案进行处理,形成经验、技巧和业务能力。

第四,反思整合环节。学生基于实践工作的体验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整合,通过反思研究,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使学习达到质的飞跃,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二)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只有实现了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在持续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商科人才培养需要独特的育人理念,即大德育理念、大商科理念、大实践理念、大对接理念。“大德育理念”是指以育人为本,学校全员参与,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教育协同机制,切实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健全人格、公民素养以及现代财经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财经从业者。“大商科理念”是指商科教育不囿于商科专业,而是以市场条件下的“大流通”与“大市场”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精明理性的商业头脑、敏锐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商战实践能力为目标,既注重发挥商科教育优势,强化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又注重引领非商科专业依托学校商科教育背景和人才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形成自身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比较优势。“大实践理念”是指坚持“五实”理念,构筑以实验、实训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对接理念”是指人才培养诸要素实现动态、和谐对接,其目的是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坚定自身使命所向。要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要与社会商科人才特殊性需求对接,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需求对接,要与经济全球化对接。(三)注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1.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投入,强化相关课程设置

为应对社会责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商科院校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培养专门教师,组织编写教材,吸引更多的教授投入到相关研究和教学中。很多院校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相关课程的一个模块,建议将“商科社会责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立,将社会责任原理融合到商业课程中。

2.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商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

商科院校在做好招生、教学、就业工作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促使商科学生能够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判断问题、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以研讨会和讲座形式,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以志愿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如积极捐款、担当社区义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活动。

3.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首先,企业在招聘行为中,应设置环节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加过社会责任教育相关课程并拥有社会责任实际经历的毕业生。同时,有着良好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应走进课堂,就其社会责任的做法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讲授,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教学案例的开发。此外,国际认证机构及排名机构也应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考核,增加其分值比重。(四)强调领导能力培养

1.改变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认识

学生领导力教育应本着培养有全球视野的新型公民领导者的宗旨,紧密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培养新时期青年领袖。相比技能和能力培训,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应更为基础和重要。商科人才更需要培养领导能力,在基本领导理论和领导技能方面更详细、具体,内容涉及沟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增设相关课程,对领导能力培养多方面可实行学分制开展和组织。

2.建立领导能力培养体系

领导能力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素养。高校学生领导能力主要包括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师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专题,让学生分小组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自选创新课题,从初步构想到具体实施,全部工作都由学生负责,创造机会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管理上主张学生自主服务,如班级、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的干部都由学生通过竞选产生,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协助老师举办运动会、挑战杯、文艺汇演等活动。校外实践上,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有益青少年身心的社区活动,由学生负责策划、安排、组织、管理、实施,学生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组织者。

3.丰富领导力的实践学习经验

领导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学生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效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或系统。应根据领导力教育目标与要求,同时体现商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开拓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美国加州拉文大学实行两个学期的领导力教育课程,其中一个学期用于实践;罗特格斯大学让项目训练班的学生用一年时间在母校运作项目;鲍尔州立大学领导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有对社会活动、社团活动和社区服务之类的活动。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多提供领导力模拟训练和领导岗位实践机会,以学院、社团和项目化为平台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丰富领导力的实践经历。(五)加强校社(校企、校地)合作

学校应当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贡献,致力于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先培养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校社(校企、校地)合作,搭建商科人才培养平台。

1.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设置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地方高校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面向和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这决定了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使命。

商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设置新专业时,要符合地方发展战略和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既体现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又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相互之间适当匹配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以便实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目的,做到学科发展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商科院校以原有特色和优势专业为基础,凝练学科专业的方向,形成学科专业的亮点,突出重点、强调特色、注重品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扶持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专业,对传统优势的专业在继承精髓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对市场需求差的专业要合并整合,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挖掘和拓宽原有专业的内涵。

2.加强校地合作务实开展人才培养

校地合作的主体由学校、政府、社会各界等多方组成,从校地双方的需求出发,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准则,全方位开展校地合作的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商科院校的专业比较贴近企业,与企业的战略和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之建立伙伴关系,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咨询,以及经济、管理和营销知识与方法的培训,能够激发合作企业的内在活力。

目前应用型人才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校地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构建稳定的商科类高校校地合作长效机制,要从顶层设计上落实到校务管理、教学管理、课程安排、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参考文献

[1]梁慧星,王利明.经济法的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2]苏惠祥.中国商事法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3]黄国雄,曹厚昌.商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4]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元树.地方高等商科院校的界定及办学特色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22(1).

[6]张莉萍.21世纪中国高等商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教探索,1998(3).

[7]吉宏,刘静,谭祖飞.面向21世纪高等商科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14(12).

[8]欧阳峣.刍议地方性商科院校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9]徐恒山,丁明利,张丹.商科及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模式[J].中国市场,2014(4).

[10]刘淦清,梁前,德路杨.面向21世纪的我国商科专科教育——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11]王洋,李四光.中国商科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区域EMBA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M].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3]郑淑蓉,吕庆华.中国商学教育的历史演进[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3).

[14]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15]国内贸易部国际高等商科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组.国际高等商科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6]周一萍,夏庆利.地方本科院校商科人才财务实践能力的多维培养浅析[J].商业会计,2012(19).

[17]郑确辉.面向未来的商科人才培养[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61).

[18]姚新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

[19]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0]顾纪生,郭林艳.国内商学教学:现状、趋势与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1]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22]朱峥.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管见[J].江苏高教,2014(5).

[23]叶小兰.高等商科教育发展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24]孔祥冬,李伟玲,徐菲.水利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7).

[25]梁卓欣.学生领导能力培养浅探[J].沧桑,2007(1).

[26]孙飞飞.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以JA电力团队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

[27]殷志云,朱开悉,谢小明.地方商科类本科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湖南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8]包镕.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9]朱立峰.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2(4).

打造优势专业群落,提升特色学科水平——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科专业群建设

蔡继荣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科自1981年创设。30多年来,该学科紧紧围绕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重庆市及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要,以服务和促进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主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协同发展机制、整合和优化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资源、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努力打造专业群优质资源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涵盖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包括16个本科专业,7个二级硕士点学科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硕士点的优势特色专业群落。其中,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均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是重庆市“十五”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庆市“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两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并建设有市场营销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该学科目前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8 000多人,有279人规模的专职教师队伍。一、学科专业群建设现状(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管理学学科专业群

管理学科发展于隶属于原国内贸易部的重庆商学院的管理学相关专业,并于2002年整合原渝州大学的管理学相关专业而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专业为“五朵金花”,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财务管理等专业在内的现代商学学科专业群落。相关专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并得益于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科和重庆市金融学院的交叉支持,形成了商学特色突出的学科,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学科立足重庆、面向西南,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紧紧围绕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重点发展产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立和不断优化改革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战技能,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全程导入理论与实战一体化思维,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企业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学科彰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社会职能,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在注重管理学理论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培养方案中将全部学分划分为“理论学分+实验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学生专业活动学分”,制订了四年不间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结合,在师资队伍上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并通过学生创业大赛、学生模拟公司等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四)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经营管理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产学研结合、知识素质能力结合、一二三课堂结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与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遂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商社集团、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太极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以实习实践基地为主,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公司和校企联合培养为重要方式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在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就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也丰富和优化了办学资源,并使培养模式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展的基础上,其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五)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管理学科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积极引入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谙熟国际惯例,通晓国际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化企业运作的跨文化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管理学科努力加强与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多所著名公立大学的合作,不断创新和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精品项目,先后开设了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国际商务等7个国内四年制本科专业,并开办有中加合作“精英项目”、中外双学士交流项目(中法2+2/1+3,中加2+2)、中法本硕连读项目、中英本硕连读项目,共输送近800人赴国外合作大学学习,开创了中外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新路,合作办学成果得到各方的充分肯定。法国前任驻华大使兰峰先生、加拿大使领馆官员、图卢兹市长代表团等先后访问我校并指导管理学科的发展;法国电视台对管理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做了专门的报道;2008年《光明日报》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为题,对管理学科的国际化开放式办学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10月,《光明日报》在头版以《培养国际商务“行动大师”——来自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报告》为题,对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了积极报道。二、学科专业群建设措施(一)大力推进团队建设

管理学科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数量最多、实力雄厚的管理学科师资队伍。目前,管理学科师资队伍拥有279人,其中教授60人、副教授86人,博士69人;师资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巴渝新秀理论人才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市级学术骨干2人。师资队伍非常注重科学研究,学术梯队充满活力,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和管理实践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过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了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参与企业改革和咨询的“双师型”教师,副教授以上教师中50%以上具有企业经营的实战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二)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管理学科自创设开始就一直十分重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针对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管理学科先后取得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品牌专业、市级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等荣誉和一系列教学成果奖励。30多年来先后为社会输入应用型专门人才3万余名,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领域的优秀人才。目前管理学科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2 500人左右,在校学生达到8 000多人,已成为学科基础扎实、培养模式有特色、教学管理规范、专业梯队合理、师资队伍学术水平较高、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办学历史较长的管理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在西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国内兄弟院校和社会中具有良好声誉。(三)努力提高学科研究水平

管理学科紧紧围绕管理学前沿和重点问题,形成了企业发展与公司治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营销理论与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重点研究方向,对公司发展战略与企业跨组织网络化成长、战略联盟、财务治理机制、旅游效益测评等开展基础研究,取得创新性进展,在家族企业成长、战略联盟方面承担“家族涉入、组织间网络模式与家族企业成长”等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风险投资财务治理、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方面承担“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风险下的财务治理研究”等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围绕企业成长内生因素、财务治理、三峡库区旅游开发、扩大消费与结构优化等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针对重庆“七大支柱产业、九大产业集群”开展对策研究和社会服务,完成各类规划、咨询报告100余项,培训政府及企业管理干部4 000余人。近年来管理学科承担纵向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5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926篇,其中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5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项;团队教师共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科研立项32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四)积极推进学科平台建设

管理学科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市级重点学科的支撑,并建设有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一批国家级和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具有高层次的学科发展平台。在办学资源方面,管理学科共享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研究平台,1个市级经管类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高校管理本土化案例教学实验基地及10个专业实验室。同时,依赖重庆工商大学建有的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南财经大学在重庆工商大学设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分站,以及英国女王大学将与重庆工商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管理学科在博士培养方面奠定了基础。管理学科还不断尝试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与中石化维尼纶厂、中国长安集团、重庆商社集团、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太极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管理学科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专业化”紧密结合,并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普及案例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配合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管理学科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在建市级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两个试验区,承担了32项重庆市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24部,获国家和重庆市教学成果奖4项;建成了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等7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发展了中国长安集团等实践基地35个;每年向法、英、加等国派出50多名留学生。三、学科专业群未来的重点建设任务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使管理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学科将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改革、四项任务”。其中,“一个体系”,即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两项改革”,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四项任务”,即建设一批市内外有影响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和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机构,产出一批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力争使学科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与经费等各项科研指标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一)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

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企业价值链,强调公司理财、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通过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形成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基础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结构,并积极开展多层次办学,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实施协同创新。(二)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

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围绕管理学科建立多院系融合、多团队协同的充分互动、开放融合、综合性的协同发展平台,打破权力配置结构,按学科归并学院,实现管理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