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2:聚焦脑血管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9:02: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2:聚焦脑血管保健

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2:聚焦脑血管保健试读:

前言

每年的11月20日,是我国卒中教育日。

在2006年的这一天,偶然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使我震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卒中丧生。500万人致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人们却对它还是认识不足,多数人认为:卒中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疾病。殊不知,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卒中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很多人因为高血压、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少体育活动而使卒中死亡的发病危险增加。

2006年12月1日《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5)》指出: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5000多万,血脂异常者1.6亿,烟民3.5亿,肥胖及超重人群达2.6亿。这数亿人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后备军”,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的“三高”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关照”普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卒死的大多是中青年人,最年轻的不到20岁。长此以往,冠心病真的要成为危害老、中、青三代的大病。

有感于以上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震惊之余引起笔者深思,萌发了撰写一部《健脑、护心与饮食保健》科普图书。

我虽是小说散文作家,曾在20世纪50~60年代活跃在文坛上。但是,写得最多的还是饮食与健康的科普文稿。而且,也爱阅读和研究调理饮食的健康书刊,因为笔者是专业的食品科技人员,中国粮油学会会员,食品营养专业专家组成员,曾被农业部聘为面包、饼干品质审定委员国家级评委,同时又是浙江省民俗研究工作者、中国食文化研究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知识略有研究。但是笔者不是医生,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参加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课题组,曾与多位教授合作撰写科普读物,以后又与多位医学专家合作研究保健食品开发,并取得成功,发表论文多篇。然而笔者对医疗疾病方面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要使撰写的科普文稿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对医疗知识有所了解与研究,为了使科普文稿能做到饮食与健康、营养、卫生与致病、防病、治疗方面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叙述清楚饮食与健康之间的科学道理,必须充电学习,除了阅读有关医学及药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外,还对古典的、传统的、当代的有关涉及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如获珍宝地吸收其精华,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广大医务人员广交朋友,虚心地向他们学习与请教,有时还参与他们一起分析典型病案和病例,搞清楚相关疾病与饮食的关系因素,重点搞清楚饮食与疾病的病因与致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日积月累地从知之不多到略有所知,将点滴知识加以集中起来,写成科普小品或饮食与健康随笔之类科普文稿,告诉人们:怎样选择食物有利于健康长寿,为什么饮食不当能致病,怎样防止饮食不当对健康的危害。同时告诫人们:食物不当能致病,但食物又可防病与治病。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对食物治病极为重视。古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曾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扁鹊治病,首先以食疗为主,倘不见效,第二步以药物治之,说明古人已知道食物在人体防病与治病中的重大作用。现代营养学家有句名言:“食物是您最好的良药,而良药是您日常吃之食物。”由此可见,普及饮食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大事。

撰稿时,确立主题:血管健康人长寿。设计框架:以中老年人饮食防病与健康为主线,串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中心内容,突出饮食对心脑血管保健与防治功用。以饮食的致病与防病、治病为重点,以传统食疗学为核心,针对心脑血管的病因、诱因与防治的典型病案、病例,叙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普及吃的知识与饮食防病常识,这是我们食品营养专业科技人员所关心与追求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科海中掏宝,阅读大量书籍报刊和资料,广泛搜集分散在民间的、口头的、书籍刊物上的各种资料,然后将点滴资料汇集起来,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归纳成集中而统一的论点,突出主题,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的文稿。编著科普图书虽然允许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但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必须经过编者独立的思考进行再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形象的叙述方式,把深奥的科学问题讲清楚,帮助读者提高认识,这便是科普作品存在与被读者所能接受的原因,也是赋予科普作家的职责。所以,必须博览群书,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创作出与社会进步相符合的全新读物,传递新的信息,树立新的观念,提倡新的概念。笔者是这样想的,本书的编著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但愿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

历时两年,撰写成书稿,又经两年时间的修改,辑成两册,冠以《聚焦脑血管保健》和《聚焦心血管保健》为书名。书稿经金亚城先生审阅并赋序,对本书内容进行把关。他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顾问组组长、主任医师。他能为本书作序,自然是我的心愿,君子之交,情深似海,深表感谢!他是我结交的医界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老朋友。

然而,他走了,不再回来了,癌细胞夺去了金亚城先生的生命。很遗憾这本书稿的出版他没能见到,因为有种种原因而使书稿出版延误了。但是,今天这本书稿能够与读者见面,其中有金亚城先生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是他对这部书稿的初稿一字一句地审读并指出修改方案与补充的内容,几次修改都是他审读后指出医学上的错误提法与常识性错误。为此,我曾向他提出:“金医师您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这本书稿您付出了许多心血,应该与您共同署名。”他听了就打断我的话题说:“不妥,不妥,我的名字怎么署在您的大作上,不行,不行。”我仍坚持地说:“这部书稿是您、我共同的产物,您三次审读,三次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提供了许多资料,怎么不可以共同署名?我们是朋友却又是书稿的合作者。”

金亚城先生听了我这一说,他想了想又说:“我们的共同合作并非只有共同署名的一种方式,我想不妨用编著李永海、审稿金亚城,这样的合作更符合实际,如果说我帮助把关审读了这部书稿,就要署个作者的名字上去太不像话了,我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为了尊重金亚城先生的遗愿,我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在书稿上写上“金亚城审定”,以示对金亚城先生的悼念。他走了,他不再回来了。祝他一路走好!

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得到八旬书法名家杨炳生先生题词墨宝,他为本书题写《健身寄语》书名,他是杭州市总工会宣传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又是我年轻时学习文学创作时的指导恩师,在此一并致谢,说声:“老师,祝您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李永海2012年“五一”劳动节初稿作于杭州城东寓所《品味斋书室》灯下2015年10月修改定稿卷首语:护脑、救脑迫在眉睫

新华社曾报道:印尼发生的里氏8.7级地震造成了近万人遇难,这是继印度洋海啸一年之后人类历史上遭受的又一次空前灾难。专家呼吁:各国应建立完善的地震和海啸预警和救援机制,使损失降至最低。然而,相比这些引人关注的自然灾害,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悄悄地逼近人类,这就是我们的大脑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疾病侵袭:中风、帕金森、脑瘫、脑外伤、失眠、头晕、头痛等正在以惊人的高发病率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拯救大脑,开展全球性脑血管保健迫在眉睫。第一章关爱生命,拯救大脑第一节脑病为何如此可怕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8000万人死于各种脑病。仅我国就有5000多万脑病患者,并以每年递增的趋势发展,而每年死于脑病的患者多达2000万。大多数轻度脑病或经过抢救存活的患者也大都在语言、智力、运动等方面留下了各种不同的后遗症,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即便是国家元首,政坛枭雄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也无法逃脱脑病的魔爪。

脑病为何来得如此凶猛?难道得了脑病就没有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方法了吗?为此曾有记者带着众多疑问采访了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界的有关院士。院士告诉记者:对于脑病的发病原因,科学界早已得到证实,是由于中枢神经受到伤害所致。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它控制着记忆、思维、情感、视觉、听觉、运动等一系列功能,其构成极其复杂和精细,因此极易受到伤害。如果大脑出现缺氧、缺血、感染、外伤等,都会造成神经细胞的受损,从而引发中风、帕金森、老年痴呆、脑瘫、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各种脑病。

20世纪初,科学家就曾预言,如果找到一种修复受损神经等方法,脑病难题就能被彻底攻克。但是,由于受“神经不可再生”思想的影响,医学界对这类脑病的治疗一直停留在通过中药活血化瘀、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对症治疗来改善脑病患者症状的水平上,无法起到主动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再生。

一个世纪以来,科学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神经再生的研究。自20世纪中期,美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哺乳动物神经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物质,经过多国科学家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这种神秘物质能明显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并能救活濒死神经细胞。这种物质就是存在于神经细胞膜中的特殊物质——神经节苷脂(简称CM)。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大脑神经受到损伤后,其自身所含的神经节苷脂数量随之减少,由于其自身所含的神经节苷脂数量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受损神经修复等需要,因此无论是通过补充营养还是对症治疗等手段,都无法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导致脑病患者长期不愈的现象。

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意大利、中国掌握神经节苷脂提取和应用技术。20世纪末,美国率先将神经节苷脂列入临床药物,并成为目前脑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使得众多患者得到康复。在1998年美国运动会上受伤的运动员桑兰,在武汉被歹徒射穿头颅的警察方亮,在美国采访遭车祸大脑严重损伤的凤凰电视台主持人刘海若,都在神经节苷脂的神奇作用下,得到了理想的康复状态。

专家呼吁:脑病的危害不容忽视,治疗脑病的方法亟待更新,大家对脑病的认识要提高,对脑血管的保健要重视。第二节我国脑病发病率来势汹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加大,脑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之老龄人口增多,达到了10%以上,饮食营养过剩和不平衡,促使老年性慢性疾病增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使心脑血管病变加速,特别是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脑血管等脑部病变增多,成了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中风患者600万,癫痫患者700万,帕金森患者170万,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达到了7%~8%,而且建筑、交通等意外事故造成的脑外伤患者更是达到了10%。此外,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头晕头痛等脑病患者更是多得无法统计,真可谓我国脑病发病率来势汹汹,全社会必须引起重视,开展一场全民拯救大脑、健脑、护脑的脑血管保健战争。第三节脑病久治不愈,原因何在

现代医学证实:中风、帕金森、老年痴呆、脑瘫、截瘫、神经衰弱、头晕头痛等脑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但是,长期以来医学界对神经损伤修复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一直采取活血化瘀、功能锻炼等对症治疗方法,期待病人在渡过危险期后自然恢复,然而,由于这类常规治疗没有对受损的脑神经专门专项修复治疗,使得多数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由于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脑病缺少正确的认识,在发病后送医院抢救,对患者后期的康复没有采取及时正确的有效治疗手段,使得大多数患者的健康恢复期成了治疗空白期,导致病情不断反复甚至加重,如二次中风、帕金森症状加剧、老年痴呆的反复、植物人的深度昏迷等。

许多中风患者虽然经抢救转危为安,但由于二次中风却导致了死亡或后遗症难以恢复,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众多的不利影响,为此要认识到,二次中风危害更大。

那么,中风恢复期应该如何防止二次中风呢?怎样克服脑病久治不愈的难题呢?一、必须坚持长期规律服药

中风急性期如果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大部分患者都能渡过急性期,经过1~3个月的治疗,可基本痊愈,不留或仅留有轻微的后遗症,从而进入恢复期。中风患者的恢复期比较长,一般需要3~12个月。中风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规律地服药,才能克服久治不愈,降低二次复发的可能。二、勿乱投医滥用药

庸医害人,不胜枚举,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要知道,中风用药,最讲究“个体化治疗原则”,绝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用药经验。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与医生配合,按照医嘱用药治疗,才会取得效果。三、不要奢望有特效药

不少中风患者及家属求愈心切,总想能找到特效药,希望使用后在短期内得到康复,或有效防止复发。有些人甚至认为进口药、贵重药就是好药,于是不惜代价给患者使用。其实,对于中风恢复期患者,不可能有什么特效药能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痊愈,或者防止中风再次发作。中风患者及家属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风久治不愈要复发,重要的是在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后遗症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脂和血液黏度,控制血糖等容易引起中风复发的原有疾病。四、长期规律平稳降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尤其是出现不适症状时,往往大量服用降压药物,甚至成倍加量,或者几种降压药同时服用,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结果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发作。因此,在使用降压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血压一定要降,降到什么程度,选用什么药物大有讲究。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即使血压已经降到正常水平(一般应降到130/90毫米汞柱以下),也要适量用药,不然血压会再次升高。有不少患者认为长期服药会产生耐药性,时间长了降压效果反而不好,这是误解。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降压药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只要遵从医嘱,一般是安全有效的。五、重视并切实降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越重,中风的发生率就越高,两者可谓相伴相随。但是,实际上中风患者对高血脂普遍重视不够,降血脂药的应用远没有降血压药那么广泛。针对血脂增高的类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降脂药物。只有控制高血脂在正常范围内,才能防止二次中风的发生,因为血脂是使血管堵塞的罪魁祸首,是中风复发的元凶,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六、不容忽视中风后抑郁

中风除了因偏瘫、语言障碍对身体造成危害外,30%~50%的患者恢复期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见人、兴趣下降、感叹生活没有意思等表现,且久治不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个别人甚至想自杀。中风时,由于合并症状过多,分散了医生的注意力,只重视躯体症状的治疗和寻找病因,患者和家属也认为中风后情绪不高是中风的正常反应而不予重视。实际上,中风后抑郁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一旦发现抑郁症,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第四节拯救大脑,社会关注,全国在行动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脑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我国政府部门迅速介入,正式将脑病的防治工作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脑病防治热潮在神州大地随之铺开。中国脑病“双百”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继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同)脑病防治教育计划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护脑、救脑的热潮,成为我国近年来投入最大、跨度最广的一次脑病防治工程。计划秉承“关注脑病,科学康复”的行为理念,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合作支持下,邀请100位国内权威脑病专家,在全国32个省市100个城市进行巡回脑病科学康复宣传。

百名国内顶尖脑病权威专家辗转四川、贵州、河南、河北、黑龙江、北京、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推广毕生脑病临床所学,传播当今世界脑病康复的最新前沿科学。中科院著名生理学家、全国脑病权威朱天才教授率强大的专家阵容,于2006年5月2日至7日抵达浙江,分赴杭州、宁波、台州、温州、金华等地,为浙江省数百万脑病患者精心打造科学康复之路,设计脑病科学康复方案。第五节脑病峰会掀起护脑救脑热潮

针对目前脑病治疗和康复手段存在的弊端,国际脑病4C疗法专家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举行。论坛聚集了国内外脑病研究与临床方面的顶尖权威专家。论坛总结了我国多年来脑病治疗的最新进展,通过专业委员会及与会专家的广泛交流,确立了脑病治疗领域的最新标准,并将一条科学的脑病有效康复之路命名为“脑病4C疗法”。“脑病4C疗法”核心为:①使用神经节苷脂修复受损神经。②畅通血流,活血化瘀。③改善或缓解症状。④引导肢体、心理的全面康复。

专家指出:“4C疗法”最关键的是使用神经节苷脂修复受损神经,国内现有神经节苷脂制剂,除了进口的针剂外,还有经卫生部批准的口服产品——脑力健。

脑病为什么如此可怕?脑病的康复之路怎么走?

在脑病专家峰会上,经过几天的热烈讨论,终于有了结果,推出了一项现代脑病的科学康复标准——“脑病4C疗法”。各种脑病是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治疗的要素首先是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修复受损神经,促进濒死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重塑神经网络,随之加强后期的康复治疗,加强组织机能,恢复原有功能,到达脑病患者康复的理想状态。

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唯一取得国际公认的能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再生的药物——神经节苷脂,是脑病患者取得理想康复的首选。至此,神经节苷脂被医学界在脑病峰会上推至护脑救脑的前台,但是,进口针剂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还是中科院研制成功的口服制剂,因为其服用方便,价格相对低廉,应该是目前普通百姓唯一用得起的神经节苷脂产品。

小贴士 神经节苷脂是什么

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成分。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含量尤为丰富,在大脑中约占大脑总重量的千分之一,平均分子量为1800,是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动力物质,同时也是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因子和保护神,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脑和骨髓)损伤后修复的特殊物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用脑过度,病毒侵入以及意外损伤等因素,可引起神经节苷脂的减少,轻者头晕头痛、失眠,重者引起痴呆、中风、帕金森、脑瘫等脑病。神经节苷脂等发现,直接打破了“神经不可再生”论断,为现代脑病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中国科学院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涌现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其中神经节苷脂的脑病临床实验更是取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神经节苷脂提取与应用治疗脑病的国家之一。

相关链接 权威机构验证神经节苷脂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第一、第二、第四军医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发现,神经节苷脂具有以下四大医学功效:

1.促进神经细胞及大脑组织的正常发育,防治脑病等疾病

神经节苷脂(以下简称CM),在大脑发育、生长、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起到能量的作用,被称为“脑动力物质”,每个神经细胞的生长,都要有CM的参与,如果缺少CM,神经细胞就会停止正常发育,形成脑瘫。

2.修复损伤的神经及大脑组织

由于脑缺血及外伤引起的兴奋性质的氨基酸(EAA)持续兴奋,从而增加神经毒性,然而,CM可直接嵌入受损的细胞膜,降解神经毒性,达到修复和阻止神经细胞死亡的目的。

3.增加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

CM犹如一根“天线”,自然镶嵌在突触膜上,调节突触间信息传递,起到“变电站”的平衡电位作用。补充神经细胞膜内CM,可以保持钠、钾、钙离子等神经递质有效传导及增加递质数量,加快传导速度,具有提高记忆力、增强大脑反应能力的功效。

4.延缓神经细胞的衰老

由于神经细胞内脂褪素的积累,以及氧自由基对DNA的破坏,使得神经细胞衰老、死亡。补充CM之后,一方面降低了脂褪素的积累,一方面又激活“修饰酶”修复被破坏的DNA,从而起到延缓神经细胞衰老的目的,还有延缓大脑功能退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特别关注 权威媒体对CM专题报道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脑病发病率迅速增长,神经节苷脂在脑病治疗临床上取得了卓越成果,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为了将这一人类伟大发明快速推广,我国权威媒体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2年《人民日报》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提取神经节苷脂的国家”为题,首次以新的报道形式向人们解开了神经节苷脂的神秘面纱,并阐述了神经节苷脂在中风、帕金森、老年痴呆、头晕头痛、脑瘫、脑脊髓外伤等各种神经损伤性疾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改善记忆、延缓衰老方面的神奇功效。高度赞扬了中国科学院为人类脑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002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技之光栏目”以《现代神经修复术》为题,对神经节苷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向社会揭开了神经节苷脂的神秘面纱及其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各大医院的临床应用情况。

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再次聚焦神经节苷脂,并派摄制组重点拍摄了位于上海的神经节苷脂的CMP生产基地,同时采访了多位著名脑病专家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脑病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了求证神经节苷脂的实际效果,摄制组从2004年6月至8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28个省市采访了近百位服用神经节苷脂而康复的脑病患者。同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6套再次聚焦神经节苷脂,以《神经节苷脂与脑病》为题,用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全面展示了我国脑病专家发明神经节苷脂并在中风、帕金森、脑瘫、脑外伤、老年痴呆等各种脑病临床治疗中取得的辉煌成果。第六节护脑、救脑成果辉煌

据不完全统计,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神经节苷脂治疗脑病,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50万脑病患者相继服用神经节苷脂,逐渐摆脱了常年疾病的困扰,走上了康复之路。

为了求证神经节苷脂对治疗脑病的实际效果,选择几例病案如下:

病案一:中风,千万别忘了修复神经

这位脑中风康复的病人刘某,是铜川市的干部,精力充沛,事业心强,却不想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虽然活了下来,却留下了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失语。他在医院住了一个月,被通知出院了,出院时他不会讲话,右半边身子不能动,不能站立不能行走。妻子追问医生:他现在不会说话不能行走,回去后怎么办呢?医生答复:已经尽力了,只能以后慢慢康复。

刘某才45岁,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于是开始了艰辛的求医问药之路,可是两年多来,他还是只能靠拄着拐杖艰难行走,说简单的词语,记忆也丧失了。2003年的一天,妻子突然拿着一张有关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报纸说:你看报上写的长安区这位杨老师,他跟你的病情类似,年龄比你大,服用几个月“脑力健”,现在都可以走上讲台讲课了,咱们也试试吧。服用一个月下来,刘某头脑变得清醒多了,精神也好起来了,一向沉重的右侧肢体也感觉轻快了一些。两个月后,记忆力开始有所恢复,看到熟人能记起名字,一些旧事也慢慢在脑子里清晰了。三个月后,他可以扔掉拐杖走出几步,语言也有了进步。五个月下来,他已经可以流利地与人交谈了,思维、记忆力完全恢复,他每天都会在小区散步,在家里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现在刘某已经停药多年,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回到了工作岗位。

专家点评:据“美国纽约国家科学院”年鉴刊登的《神经节苷脂研究资料》显示,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构架成分,是神经细胞发育再生的决定性物质,它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重塑大脑神经网络,逐渐恢复神经功能,从根本上治疗中风后遗症。《文汇报》曾刊登一篇报道,介绍有关治疗中风的新突破,详细介绍中风后遗症的根源所在,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的病根不在血管,而是在受损的大脑神经细胞,中风的发病是血管病变,中风发生后神经受损伤。因此,要摆脱中风后遗症,关键是修复受损的神经。

病案二:奇迹!植物人逐渐苏醒

2002年9月22日晚上10时,一场意外车祸使金华市武义大鹏不锈钢制品厂老板应某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当场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急救,而肇事者却逃逸。“严重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严重损伤”,医生的诊断几乎给病人宣判了死刑。经过5.6个小时的抢救,应某的性命保住了,然而医生的又一句话使全家人如雷轰顶:“他的脑细胞基本死掉,最好的结果可能也是植物人!”

手术后,应某发起了高烧,嘴唇上起满了水疱,退烧药物不起作用,姐姐就去取来冰块给弟弟降温,一趟一趟,可是取的速度远比不上冰块融化的速度。不能说话,不能动弹,没有意识,不能进食,甚至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数日后姐姐带着弟弟辗转省内外,遍求各大医院,相关医院请来了上海华山医院权威脑病专家进行会诊,但是结果依然是那么残酷,希望也一次次变成失望。2004年1月,姐姐从《生活与健康》报上看到了神经节苷脂的相关报道,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发现一丝曙光,在了解神经节苷脂的服用周期和其他相关情况后,一次性购买了四个月的神经节苷脂给应某服用。

奇迹真的发生了,一个月后,姐姐欣喜地发现,弟弟脸色红润了,原本冰凉的手脚也开始变得暖和了,原来应某不能咀嚼食物,就算是一粒米饭也会吐出来,姐姐就一直用搅拌机将食物打成糊状来喂食。有一次停电,姐姐试着将米饭放在汤里喂给弟弟,这次竟然没有吐,并且还慢慢咀嚼着,这是车祸之后他第一次自己咀嚼食物,一个小小的进步,却是那么的令人欣慰。两个月后,姐姐惊喜地发现,在喂饼干的时候,弟弟会用手去抓,并能准确地塞进嘴巴里。三月中旬的一天,姐姐照常在弟弟身边叫他的名字,结果意外地听见弟弟回应,姐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应某逐渐苏醒了,姐姐不禁趴在弟弟身上大哭。长久以来的照顾没有白费,自己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恢复可能的弟弟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