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你在想什么(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0:01:30

点击下载

作者:姜聚省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宝你在想什么(大夏书系)

宝宝你在想什么(大夏书系)试读:

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书(序一)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由姜聚省、刘儒德合著的有关0~3岁宝宝心理发展的科普读物——《宝宝你在想什么》,是一本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亲和性为一体,能让年轻父母读懂自己的孩子的好书。

一、科学性应该是任何一本科普读物的基本要求

本书以宝宝的口吻列举了64种比较突出的婴幼儿心理现象和问题。作者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不仅在行为层面上作了生动、如实的描述,而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扔玩具真好玩”(第44页)这一内容——10个月大的宝宝总爱把自己面前的玩具扔掉,而且扔得特别高兴。作者把宝宝扔东西这一行为视为宝宝手眼协调发展和宝宝探究事物的需要,看作宝宝由被动探究世界发展到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一种体现,并从这一层面上加以分析,认为这是宝宝认知能力的一大飞跃。这种科学的分析确保该书满足科学性这一基本要求。

二、实用性是科普读物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本书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都是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完全知识的框架来建构的。在“怎么办”这一内容中,作者对父母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读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宝宝身上,促使宝宝更健康地发展。如宝宝扔玩具,作者就对父母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一是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如玩具,一要不易损坏,二要安全,三要比较大);二是父母参与宝宝自己发明的游戏(扔玩具),在参与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宝宝看看玩具滚到哪里去了,听一听发出了什么声音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认知能力,促进宝宝的动作发展,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父母可以引导宝宝自己捡玩具。

三、可读性是科普读物的主要特点

本书所描述的64种0~3岁宝宝的典型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都是来自宝宝成长中所发生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因此读起来不仅易懂,而且富有亲切感。对宝宝行为的分析和对父母的建议,作者都立足于事实,作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在建议部分还给父母指出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宝宝扔玩具的行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提到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作者还提醒父母,当宝宝吃完饭后,就要把餐桌上的饭碗、食物拿走,以免宝宝养成扔食物的习惯,父母还要注意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收好,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读者很容易接受,能读懂,这就引发了往下读的愿望和行为,让父母在阅读中读懂宝宝,而读懂宝宝是对宝宝优育的前提。

四、亲和性是指读者对读物的喜爱,以及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交流

本书的内容建构和层次安排,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作者在书中首先描写“案例故事”,接着说明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最后说明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我认为这样的框架结构非常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过程,因此本书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和吸引力。这种策划,非常好,也增强了本书的亲和性。《宝宝你在想什么》之所以能融科学性、实用性和亲和性为一体,我认为,是因为本书作者不仅对宝宝怀有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而且还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倾注在其中。姜聚省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十二载之多,刘儒德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学博士。他俩有了自己的宝宝,就把深厚的爱倾注在宝宝身上,详细记录了宝宝的成长历程。他俩站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角度来审视宝宝的成长,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好书,值得年轻父母一读。我更希望广大年轻父母都用“爱”和“智”来培育自己的宝宝,为每一个宝宝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解宝宝是成功家教的首要前提(序二)

桑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宝宝的诞生通常对我们意味着太多的东西。当注视着他时,我们常常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在另一个小小的身体中延续。我们用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来形容他们,因为他们如此纯真无邪,如此美丽可爱……但就在我们惊叹着这种生命的奇迹,享受着宝宝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喜乐和希望,看着他们慢慢长大时,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经常为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扰着。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爸爸妈妈们常常感到焦虑、不安、矛盾和不知所措……“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宝宝现在这样是正常的吗?”“我这样做对不对?”“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这些都是经常浮现在父母脑海中的问题。

为了帮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更好地去了解宝宝、应对宝宝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聚省和儒德写了《宝宝你在想什么》这本书。这本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书中不仅包含着他们多年来从事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也包含着他们自己在养育宝宝过程中所收获的点滴心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聚省不仅从一个母亲的细腻角度给了孩子爱、关注和照料,而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专业角度思考孩子的成长变化,在实践中探索怎样才能让宝宝更健康地长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既是一名研究者,也是一名实践者。12年幼教工作帮助她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宝宝的诞生又给了她一个契机,让她能够亲身体验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逐渐长大的每一个细节。专业知识指导着她的具体实践,而实践也帮助她更好地去回顾、修正、完善以往的知识,这个过程在她每天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五十多万字的育儿日记记录了她在这一过程中倾注的心血和热情。这本书无疑是作者长期探索,而后反复斟酌、酝酿下的心血结晶。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都是0~3岁的小宝宝。在这个时期,小宝宝们的语言发展还不是特别好,他们还不会或不善于说话,我们无法像和大人一样去跟他们沟通,也无法像教大孩子那样,直接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对的或者是不对的,因为宝宝还不能全部听懂你的话。爸爸妈妈们或多或少会感到有些头疼,因为他们在与成人交往中所习得的经验很难适用于他们与宝宝之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办呢?

聚省和儒德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中或身边发生的育儿故事,向你解释了宝宝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心理变化,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不再对宝宝感到生气、焦虑或无助。正如他们在书中所提到的,读懂宝宝是成功家教的首要前提,因为所有真正成功的家教,都必须建立在对宝宝的独特心理状态的了解,并据此因势利导之上。

了解了宝宝的心理活动之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做了。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自己父母、朋友给的建议正确吗?聚省和儒德同样通过那些小故事和你一起探讨了以往育儿经验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情况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很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因为这也是作者自己作为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果您对小孩子感兴趣,想知道更多他们的心理变化;

如果您正计划要一个小宝宝,想为以后提早做些知识储备;

如果您已经有了一个小宝宝,正为他的一些问题感到烦恼;

如果您想要更好地了解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策略;

如果您看到那么多种类的育儿书籍,觉得有些挑花了眼;

那么我很真诚地向您推荐这本书,

因为我相信它有足够的价值为您所用,您也一定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读懂孩子(序三)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孩子为什么老爱哭?”“孩子为什么老爱粘着妈妈?”“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了?”“孩子害怕声音怎么办?”“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办?”

……

经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我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是自身做了父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然停留在儿童和教育心理学的书本符号上,而缺乏深刻的体验。

自从孩子出生后,我们一直记录着她的成长历程,其中有突出的事件、活动、行为、对话以及指标等。当我们以儿童心理学知识审视它们时,我们发现,婴幼儿虽然不会或不善于说话,但会通过很多表达方式,告诉我们她的需求、感受和思维。大凡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正好顺应了她的这些心理活动。读懂孩子,实在是成功家教的首要前提。父母需要时时刻刻反问自己:“宝宝,你在想什么?”

理虽如此,但孩子的行为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有些家长可能感到困惑:我们怎么能够从孩子的行为之中,知道宝宝在想什么呢?的确,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世上没有哪一本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会告诉你,对于你的特定的孩子、孩子的特定问题,如何进行特定的教育,但还是有些共同的规律可循的。

例如,有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什么都不肯做、不会做。殊不知,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自己在无意之中将他的独立性扼杀在萌芽阶段了。1岁多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拿东西时,特别喜欢做事。2岁以后,这种独立做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你帮他穿袜子,他要自己穿,你硬帮他穿好了,他会脱下来,自己重新穿。他要上沙发,你若抱他上去,他会溜下来,自己再爬。可是,2岁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难免动作笨拙,不是穿反了鞋,就是摔倒在地。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忍不住责怪他,为图省事而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什么也不愿做了,心想反正有人还会做一遍的。等到孩子的自卑、依赖、退缩日益显露出来时,问题确实难办了。这种不幸,不是你故意造成的,而是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

读懂孩子的心理其实并非什么难事儿,只要你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精心思考就能做好。为了提示、启发父母观察与思考,在这本书中,我们以孩子的口吻做标题,列举了64种比较突出的婴幼儿心理现象。每种现象都是以一二则具体、形象的案例来描述的。这些案例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发生的育儿实例。其中有些案例可能反映了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盲区、误区。对于每种行为现象,我们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孩子的心理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招儿,建议父母如何应对,希望对父母们多有帮助。

读懂孩子,因势利导,实为育儿艺术的至高境界。

0-1岁

宝宝怀着渴望的心情开始了生命之旅。他吮吸着妈妈的乳汁,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渴望去抚摸它、认识它。对于够不着的东西,他就试着通过翻身、坐、爬行去接近它、得到它。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会用小手去抓。高兴时会自然地露出微笑,不高兴时就毫无顾忌地哭闹。10个月后,宝宝就会有意识地发出简单的咿呀之语,走出说话的第一步。

01 我最爱吃妈妈的奶

案例故事

亮亮的妈妈不愿意让宝宝吃自己的奶,她一来怕影响自己的身材,二来觉得现在的配方奶粉也不错,再说,喂不了几个月就要上班,还不如宝宝一生下来就让他吃配方奶粉呢。

文文的妈妈却认为最好让宝宝喝母乳,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幸福的,母乳包含着新生儿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成分,能够使宝宝很好地进行新陈代谢,具备很好的免疫力,并避免早期的过敏。文文一生下来就开始喝母乳,妈妈为了母乳的质量,非常注意自己的营养与健康,文文长得非常壮,而且几乎没有生过病。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完美的食物

母乳相对于牛奶而言是满足宝宝能量和营养需求的最好“食品”。母乳的营养“配方”恰到好处,除了维生素D,这个阶段的婴儿几乎可以从母乳中得到各种需要的营养素。母乳适合宝宝的肠道消化功能;适合宝宝有限的肾排泄功能;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宝宝能够从中吸收铁元素;具有抗病免疫功能;是无菌的;温度适宜,用不着加热;能防止早期过敏。

美国育儿专家苏珊·罗伯特说过:“婴儿期所吃的东西,能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甚至整个的一生。骨骼的发育就是一个例子。不用母乳喂养而用配制成的婴儿奶粉喂养的宝宝,8岁时他的骨质的钙化作用发育比母乳喂养的差。”她又解释说,母乳喂养的另一项好处是,在智力效应、体格发育、运动技能、免疫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喂养食物,原因就在于,形形色色的奶粉均配不齐在母乳中所发现的生长必需物质。

宝宝喜欢母乳的“就餐环境”

妈妈的怀抱、温暖的身体和心跳,使他感到安全,享受到被关爱的甜美滋味。当宝宝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宝宝感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从一出生,宝宝就开始吃母乳,这已经成了宝宝生活中的一种规律,宝宝习惯了妈妈的姿势、妈妈身上的味道,如果突然让宝宝停止吃奶,宝宝会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妈妈要有母乳喂养的心理准备

从产前开始,妈妈就要相信自己能够分泌充足的乳汁喂养宝宝,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不要担心母乳喂养会影响自己的体形。

在孕期,妈妈可以通过阅读育儿书籍、杂志,参加讲座等形式来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喂养方法。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

在怀孕期间,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保证母体的营养需要,促进胎儿的发育,还有助于妈妈作好哺乳准备。

产后妈妈还可以多吃一些促进乳汁分泌的食品,如鲫鱼汤、猪蹄汤、赤豆汤等,但要注意饮食不要太油腻。

如果乳汁不够,就要给宝宝加配方奶。

让宝宝早吸吮

吸吮反射是宝宝的本能,尽早让宝宝吸吮可以刺激母乳分泌。分娩后30分钟内,医护人员会将宝宝放在你的胸前,让宝宝吸吮,这时,虽然妈妈非常疲劳,乳汁也少得可怜,但请妈妈们不要拒绝。

02 妈妈,我喜欢看

案例故事

辉辉的小床上方挂着小鸟的音乐响铃,当辉辉醒着的时候,妈妈就打开音乐响铃,响铃随机奏出甜美的音乐,每当此时,辉辉都会手舞足蹈。音乐演奏完毕,妈妈还要让辉辉看看彩色的气球和颜色鲜艳的小玩具,并用温柔的声音告诉辉辉气球的颜色、小玩具的名称等。妈妈还常常把音乐响铃换位置,让辉辉看、听。奶奶却认为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不懂,没必要跟他又说又唱的,真是白费功夫,有时间还不如休养一会儿。妈妈尽管说不出什么道道来,但是看到辉辉高兴的样子,就坚信这样做是对宝宝有益的。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一出生就有看的能力

研究表明,90%以上的新生儿有追看移动东西的能力。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新生儿处于安静的觉醒状态时,用一个颜色鲜艳的球,在他眼前10厘米处轻轻移动,先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将球从中间向一侧慢慢移动,一边移一边轻轻转动球。这时会发现,婴儿的眼睛和头会慢慢跟着球转动。当球从中间向头上方移动时,新生儿有时也能略抬起头,眼睛向上继续追逐球。

满月后,宝宝对色彩就有了反应。

宝宝的运动机能及听觉机能开始发展

宝宝还具有听的能力、对声音的定向力。例如,父母可找来一个饼干盒,在里面装上一些黄豆,在婴儿的耳边轻轻地摇动饼干盒,发出柔和的“咯咯”声。新生儿的脸显得警觉起来,他的头部和眼睛转向饼干盒的方向,并用目光寻找声源。在另一侧耳边摇动饼干盒,他的头会转向另一侧。宝宝不爱听尖锐、过强的音响,当他听到这类噪音时,头部会转向相反方向,或以啼哭表示拒绝这种干扰。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布置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父母可给宝宝布置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睡床的周围及整个房间里都有鲜艳的色彩,使他有机会看到一些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等。还可在宝宝睡床的上方悬挂一些彩色玩具,如吹气塑料玩具、彩色气球或用彩纸折叠成的小玩具等。这些玩具悬挂在宝宝胸部上方70厘米左右的地方,还应经常换换位置,以免宝宝睡偏了头或造成斜视,而且每换一次位置宝宝都有一种新鲜感,还可以使宝宝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个物体。悬挂的物品也应经常更换,使宝宝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和形体。

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

父母可以经常和宝宝对视,让宝宝多看看亲人的脸,并用亲切的语调放慢速度跟宝宝说话,让宝宝看他所喜爱的东西,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对他进行良性的刺激,让他了解这个世界。

当宝宝清醒且情绪好时,父母可以让宝宝听音乐,和宝宝说话;当宝宝疲劳的时候,如宝宝的目光离开妈妈或所看的物体时,不要再打扰宝宝,让宝宝美美地睡上一觉。

多准备一些轻软、有声有色的玩具,宝宝能摇动的,就让他摇一摇,摸一摸,以此来锻炼宝宝完整的感知能力。

跟宝宝玩一些轻松的游戏

妈妈可以在宝宝耳边(距离10厘米左右)轻轻地呼唤他,使他听到你的声音后转过头来看你。还可以利用一些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小塑料玩具或颜色鲜艳的小球等吸引宝宝听和看的兴趣。如妈妈抱着宝宝,然后让爸爸摇动能发出声响的玩具,让宝宝寻找声源。

03 妈妈,抱抱我

案例故事

习习在小床上哭,妈妈跑过去刚要抱,姥姥对妈妈说:“娃儿不能老抱。抱惯了就放不下,今后不好带。即使她哭,也不要理她。”习习在床上继续哭着,妈妈迟疑了一下,还是跑过去把习习抱在怀里,这下小家伙不哭了。

妈妈喂完奶,把明明放到小床上。可是没过多久,明明就哭起来了。妈妈自言自语:“不是刚刚喂完你吗?你怎么又哭了,难道没吃饱?……”妈妈边说边走到明明身边,抱起明明一看,小家伙尿湿了。妈妈笑着说:“噢,原来你是想告诉妈妈尿湿了,对不对?”妈妈赶快给明明换了干净的衣服和尿布,明明冲着妈妈笑了。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用哭声表达一切需求

刚出生的宝宝软弱无力,茫然无助,只会通过哭声来呼唤周围的人,用哭声告知一切需求。宝宝对父母几乎百分之百地依赖,这在他最初的生长阶段是自然的、必要的。宝宝不断地要求看护、拥抱、喂奶、换洗、爱抚和哄逗,以获得舒适和满足,这完全是正常的。

有的老人说,不要总抱着宝宝,抱惯了就放不下,今后不好带;有人说,让宝宝在床上自己玩,自己睡,只要在他旁边摆放一个收音机就可以了;还有人说,宝宝都是要哭的,哭累了就会睡觉,不用总守在他身边……他们怕当妈妈的惯坏了宝宝,也想让妈妈轻松一下。但是专家认为,宝宝哭闹,肯定是宝宝有某些需求或不舒服的地方,想想看,当你很无助的时候,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别人来到你身边,哪怕是几句安慰的话。

宝宝渴求抚摸和拥抱

宝宝喜欢父母抱他、搂他、抚摸他。父母与宝宝的亲密接触或情感交流,是人类伟大感情的一部分。正如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所写的:当脐带被剪断之后,宝宝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稚弱的生命多么渴望以赤露之躯贴近他熟悉的肌肤,以减轻分离的苦痛。他需要温暖,衣物不能提供温暖,只是保存体内已有的能量;他需要母亲继续用他所熟悉的体温温暖他。

父母多抱宝宝还能帮助宝宝长高身体。搂抱时的皮肤接触和情感交流,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促使机体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促进身体发育的激素正常分泌,为身体长高提供必要保证。

妈妈抱着自己的宝宝时,经常会从头到脚仔细地观察他、抚摸他,让他尽快认识妈妈,也让他获得一种安全和舒适的感觉。通过拥抱、抚摸,亲情和温暖在妈妈和宝宝之间无声地传递着,这是妈妈最初能给予宝宝的最珍贵的爱。

宝宝可获得一种安全感

宝宝的哭闹是一种有益的反应,他期待着自己的哭闹立即得到父母的回应,这种因果联系带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也教会宝宝信任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细心体验,就会发现宝宝对我们的拥抱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6~8周,宝宝以微笑回报;3个月时,除了微笑外,宝宝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甚至手舞足蹈。通过这种关心、拥抱和互动,宝宝学会了信任,这种信任会使宝宝逐渐变得独立起来。

事实上,宝宝哭闹的时候把他抱起来并不会惯坏他,相反,有助于他建立起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自然会使日后的哭闹逐渐减少。如果父母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或者回应得不及时、不确定,宝宝会很快感觉到自己对环境的无奈和无助,从此对周边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如果没有产生正确的信任、安全依恋感,宝宝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

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

专家研究显示,宝宝的智力发展与感官所受刺激量密切相关。当把宝宝抱起,带他到外面接触五彩缤纷、新奇陌生的世界时,宝宝可以通过视觉摄取更多的信息。这可以大大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并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多抱宝宝

爸爸妈妈多抱抱宝宝,通过搂抱、亲吻、抚摸、轻拍等动作,与宝宝的身体接触,可以更加了解宝宝的需求,从而及时满足这些需求。

妈妈抱着宝宝哺乳

妈妈要常常抱着宝宝哺乳,妈妈温暖的身体和心跳,会让宝宝陶醉。当宝宝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宝宝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妈妈温柔地触摸宝宝

妈妈为宝宝换尿布、洗澡、穿衣的时候,动作轻柔并富有感情,这种温柔的触摸也会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和快乐。

抱着宝宝交流

当父母抱着宝宝并跟他说话的时候,要用爱的眼神看着宝宝,宝宝很喜欢父母高低音律的说话声音。

抱宝宝到户外去

把宝宝抱到外面去,将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就可以通过视觉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还能增长宝宝的见识。

04 妈妈,我用哭声告诉你

案例故事

明明的妈妈刚要睡下,明明就哭了起来,妈妈只好把奶嘴放在明明的嘴里。可是没过多久,明明又哭起来了,妈妈只好又起床,检查一下,没有小便,刚喂了奶,怎么还不睡觉?明明的妈妈很纳闷:这个宝宝怎么这么爱哭呀?有时候,要哭好几次,简直弄得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笑笑的妈妈正在吃饭,笑笑在小床上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放下碗就去抱笑笑,边走还边摇着笑笑,但是笑笑继续哭着。后来,妈妈才发觉笑笑大便了,赶快替笑笑换上纸尿裤,这时候笑笑才止住哭。原来,妈妈一着急判断错了,笑笑是因为下面湿漉漉的不舒服才哭。从此,笑笑的妈妈非常注意观察,知道了宝宝哭是有很多原因的,还很快学会了安抚笑笑的方法,她有时把笑笑竖直抱起来,放在肩头上,轻拍她,并来回走动。这样笑笑很快处于警醒状态,并且能够平视周围新鲜的环境,笑笑的哭声越来越少了……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啼哭是宝宝最早与成人交往的方式之一

啼哭是婴儿最早与成人交往的方式之一,是婴儿影响成人行为强有力的手段。对于婴儿特别是一点都没有自理和自制能力的新生儿,啼哭非常重要。他通过哭声提醒大人注意他、照料他,及时满足他的各种生理需要,啼哭能对成人照顾婴儿的活动起一种导向作用。

不同的宝宝哭声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宝宝还会经常在夜间哭,但是要知道这些啼哭都是宝宝在告诉父母自己的需求。

宝宝啼哭的原因

我们可以根据宝宝什么时间哭、什么情况下哭,以及宝宝的一些特征来确定宝宝啼哭的原因。细心的妈妈经过摸索会很快掌握宝宝啼哭的原因。例如,妈妈是4个小时前给宝宝喂的奶,现在宝宝哭了,可能是因为饿了;但是如果半个小时前喂的奶,那么宝宝哭通常不是因为饿了,而可能是因为还没有打完嗝或尿了,以至于宝宝难以入睡。

一般来说,宝宝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身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身体需要方面的原因:饿了,累了,刺激过度,大小便,疼痛,气候变化,生病等。社会需要方面的原因:不愿意一个人待着,想得到身体上的接触,想一起玩,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等。

宝宝啼哭是有周期的

在出生后的数周内,所有的宝宝总是要哭的。3个月之后,大多数的宝宝就不哭了,或哭得少了。但是不同宝宝哭的周期是不同的,有的宝宝4~5周时哭得很凶,有的7~8周时哭得很凶。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观察宝宝,尽快获得护理宝宝的经验

大自然赋予了父母对宝宝啼哭行为所具备的敏感性,但是仅仅跟着感觉走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借助经验和知识。

首先,啼哭不一定是肚子饿了。没有经验的父母对宝宝啼哭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喂奶。

其次,在出生后数周内,不同宝宝的需要和个性就已经出现不同,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有的宝宝哭是因为累过头了睡不着觉,有的是因为环境太吵,有的是因为尿湿后宝宝感觉不舒服等。父母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任何忠告都不如与自己的宝宝直接打交道好,这样父母才能掌握宝宝的个性并因材施教。

一般而言,新生儿是很少真正生病的,他们从母体那儿得到了避免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也有例外,如小肠岔气使得宝宝疼痛导致啼哭。如果宝宝啼哭不止,或者不吃不喝,发烧了,那么就必须上医院。

正确理解宝宝的需求

有的母亲能够整天待在家里照顾宝宝,有的则由于各种原因只能短时间和宝宝接触,宝宝一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应他本身的需要,而不影响正常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的啼哭行为一般在他们出生后3个月内发生。父母要对自己的宝宝进行观察,找出相应的正确的安慰方式来减少宝宝的啼哭次数,但是不可能杜绝宝宝啼哭现象的发生。如例子中,明明啼哭大概就是想获得妈妈的抚摸与安慰。

有规律地搂抱宝宝,可相对减少宝宝的啼哭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一个婴儿每天被抱3个小时以上,那么他哭得就少,关键是不要等宝宝哭了再抱他,而要养成一天中经常抱他和有规律地抱他的习惯。事实证明,经常被搂抱的宝宝啼哭就少。

宝宝醒着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玩得越多,宝宝就睡得越好,哭得越少。

父母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醒来进餐的习惯,使宝宝的生活有规律,这样,宝宝啼哭少,啼哭周期也短。

运用适合的方法来安慰宝宝

父母有很多方法可以使宝宝安静下来。如看着宝宝,对着宝宝轻声说话或唱歌;抚摸宝宝;把手放在宝宝的肚子上;抓住宝宝的手臂和双腿;给宝宝奶嘴,把宝宝搂抱在怀里;抱着他轻轻摇摆或来回走动等。这些都是安慰宝宝的方法。父母要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的方法安慰自己的宝宝。

积极对待宝宝的啼哭

切记不能不管宝宝,让宝宝啼哭。有的父母对待哭闹的宝宝,采取放任不管的方法,任宝宝哭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宝宝绝对不会因为父母不管而停止哭闹。有的父母认为,宝宝一哭就迅速做出反应,宝宝就会养成啼哭的坏毛病。这并不适合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如果宝宝能够迅速得到父母的安慰,啼哭反而会减少。宝宝半岁之后,父母才有必要产生这种担心。

对待宝宝的啼哭,不要垂头丧气,要知道任何一个宝宝都有啼哭的周期,要积极乐观地对待。

05 让我好好睡吧

案例故事

玲玲快3个月了,从出生到现在,晚上还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妈妈被她弄得非常疲劳。每天晚上,玲玲都要哭闹几次,妈妈只好起来安慰、喂奶,折腾半天,玲玲才能又睡去。妈妈每晚要起床好几次,被宝宝弄得垂头丧气,白天没有一点精神。

玲玲总要在妈妈的怀里才能睡觉。睡觉的时候,她含着妈妈的奶头,妈妈还要轻轻摇着她,一直到她睡熟,才能把她放到床上,这时筋疲力尽的妈妈才能松口气。

军军的妈妈比玲玲的妈妈幸运多了。军军出生4周左右,就每晚只醒来一次,喝奶之后又立刻睡去。等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军军能够一觉睡到天亮。每天睡觉前,军军醒着的时候,妈妈就把他放到小床上,然后坐在小床边,当军军哭了,不安静的时候,妈妈就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拍着他,跟他说话或唱歌,然后军军就安静地睡去。好多妈妈都羡慕军军的妈妈,并询问她如何使宝宝养成这么好的睡眠习惯。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出生后的睡眠规律造成的

宝宝出生后2~4周内,大概每隔2~4小时睡觉一次,醒着的时间也很短,其睡眠还不能与昼夜交替相适应,宝宝醒来的时间没有和白天联系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和黑夜有关联。

睡眠时间是由宝宝的睡眠需要决定的,而每个宝宝都有各自的睡眠需要。每个宝宝每天睡觉的总量基本上是固定的,白天睡觉时间长,晚上睡眠时间就会短。

宝宝的睡眠逐渐有规律

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宝宝晚上睡眠不好是因为他们的睡眠周期还没有形成,以及晚上还需要补充营养。一系列的刺激使宝宝在出生后开始逐渐适应昼夜交替,例如,白天光线明亮和夜里光线昏暗,白天的喧闹和晚上的宁静,温度的变化以及换穿不同的衣服、尿裤,与爸爸妈妈在不同时间段的接触等,因而宝宝的睡眠越来越趋向规律。

宝宝开始在晚上的固定时间睡觉,在深夜的固定时间醒来,这时,宝宝醒来的持续时间还比较长。10周左右,宝宝第一次能够一觉到天亮了。接下来的几周,宝宝上午醒着的时间较长,开始形成两个睡觉的时间段。15周左右,宝宝的睡醒周期就比较规律了。

宝宝的睡眠行为因人而异

宝宝的睡眠行为也因人而异。宝宝的睡醒周期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发育情况,而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宝宝能很快形成有规律的睡眠,在3个月前就能“连续睡觉”,而有的宝宝3个月之后才能“连续睡觉”。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帮宝宝建立睡眠模式

让宝宝慢慢形成一个固定的睡眠模式。每晚睡觉前的模式应该基本相同,这样宝宝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了。例如,固定时间给宝宝喂奶,给宝宝洗澡,然后和宝宝玩一会儿,把宝宝放到床上去,抚摸宝宝,把灯光调暗,给宝宝唱摇篮曲或让宝宝听安静的音乐……

创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宝宝不仅白天需要安全感,晚上同样需要安全感。如给宝宝洗澡,体贴入微地照料,给宝宝轻轻按摩等,都会让宝宝全身心地放松,令宝宝愉快。睡觉前,不要突然心血来潮地逗弄宝宝,让宝宝情绪激动,或抱着宝宝一同观看父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并哈哈大笑等,这样非常不利于宝宝安静入睡。

采用合适的安抚方式

玲玲的入睡是和妈妈的奶头、搂抱以及摇晃联系在一起的,这已经成了她睡觉前必不可少的程序,只有和妈妈在身体上紧密接触,她才能入睡。而军军则独立一些,他入睡前不需要跟妈妈有紧密的身体接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妈妈想轻松一些,不妨跟军军的妈妈学习一下,慈爱地看着宝宝,跟宝宝轻声说话、唱歌,轻拍宝宝,让宝宝安静下来。

持之以恒,改变宝宝的睡眠习惯

日常生活有节奏,宝宝也会感觉舒服,不规律的生活既给父母带来麻烦,也会使宝宝烦躁。父母要给宝宝时间慢慢地适应白天黑夜的变化,合理地调整宝宝吃饭、睡觉和玩耍的时间,努力使宝宝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睡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宝宝的睡眠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一到两周才能达到目的,这虽然费力但非常值得。

共同协商,照看宝宝

对待夜里总是哭闹的宝宝,如果父母双方都夜夜起来照顾宝宝,两个人都会非常疲惫;如果总是一方去照看宝宝,另一方则蒙头大睡,也容易使劳累的一方无法忍受,从而影响夫妻间的感情。所以父母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考虑如何“夜间值班”。如父亲可在周末晚上照顾宝宝,既让疲惫的母亲身心得以调节,又不会影响父亲第二天的工作。总之,对待刚刚出生不久的宝宝,父母千万不要着急,遇事共同商量,精心抚育宝宝,使宝宝健康成长。

06 我想吃蛋黄了

案例故事

小雪3个半月的时候,妈妈开始给她添加蛋黄,开始只给她四分之一个蛋黄,把蛋黄放到水里,搅拌均匀,喂给她吃,她也不拒绝,吃得干干净净。妈妈观察几天,发现小雪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就加大了蛋黄的量,从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个蛋黄,再到一个蛋黄。后来逐渐给小雪添加了米汤、菜泥等辅食,小家伙长得非常健壮。

伟伟4个月的时候,妈妈也开始给他添加蛋黄。伟伟很喜欢吃,妈妈看伟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就给他一下加了很多种辅食,结果伟伟有些不接受了,出现了腹泻、消化不良的现象,吓得妈妈又都取消了这些辅食。因为她不知道是哪种食物引起了宝宝的不适。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4个月时需要更加丰富的营养

宝宝逐渐长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多,光靠母乳是无法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必须逐渐添加辅食。每个宝宝的发展不尽相同,但是当宝宝4个月的时候,体内的铁元素储备已经消耗殆尽,为了防止宝宝贫血,应该从这个月龄开始添加蛋黄,以补充铁质。

宝宝对辅食的接受情况存在差异

有的宝宝能够很快接受辅食,有的宝宝接受起来较慢,父母要根据自己宝宝的接受情况,逐步添加辅食。

妈妈缺乏计划

妈妈急于求成,给宝宝一次添加好几样辅食,这样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的现象,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循序渐进

给宝宝添加辅食,要逐渐增加,先试一种,然后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没有过敏反应,再给宝宝添加一种,循序渐进。

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

添加辅食的量要由少到多,如蛋黄,可先加四分之一个蛋黄,然后加二分之一个蛋黄,慢慢过渡到加一个完整的蛋黄。注意开始不要强迫宝宝把东西吃完,他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宝宝未长牙的时候,给宝宝添加辅食要从液体开始,逐渐向糊状、泥状及固体食物过渡,即从果汁、菜水到米糊、肉泥,再过渡到小块的肉或菜,这样有利于宝宝的消化。

加辅食的规律一般为:2~3个月,可以喂煮菜水、果汁;4~6个月,先加蛋黄,后加蛋羹、米汤、肉泥、鱼泥、菜泥、水果泥;7~9个月,加焖面、豆腐、鱼、虾、馒头;10~12个月,加软米饭、碎菜、肉沫、包子、饺子。辅食一定要讲究营养、味美,让宝宝爱吃。

因人而异,注意观察,灵活掌握

宝宝的个体差异较大,父母在给宝宝添加辅食后,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如果发现大便异常或其他不良反应,暂停这种辅食。还要根据宝宝的身体发育情况灵活添加辅食,如果宝宝患病或天气炎热,父母可以延缓增加新的辅食,避免宝宝消化不良。

丰富食物品种

给宝宝的食物,要注意变换花样,变换口味,以免宝宝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要注意不要给宝宝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过甜会增加宝宝龋齿的机会,过咸则会增加宝宝的肾脏负担。

宝宝的食物要单独制作,最好现做现吃,特别是菜汁、果汁。要保证原料新鲜,器具也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07 妈妈逗我玩

案例故事

萱萱4个月了,自从她白天不是光睡觉之后,每天妈妈几乎都要跟她一起做操、玩游戏。有时,萱萱躺在小摇床上,有时,妈妈让她坐在自己腿上,做操之后,妈妈就随意改变一些动作,逗萱萱玩耍。此时,妈妈拿着会发声的小兔子正在逗她玩。妈妈把小兔子先放在她的身后,然后放在她的侧面,摇一摇,说:“萱萱,你找找小兔子在哪里?”萱萱听到这种声音,就会非常高兴地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妈妈就势把小兔子拿出来,萱萱手舞足蹈。妈妈夸奖说:“找到了!我的萱萱真聪明!”

然后妈妈拿着小兔子在她的眼前一晃,说:“小兔子又跳走了,你再找一找她跳到哪里了?”萱萱找到后,又是一阵高兴。

妈妈还常常把她放在床上,让她的手放在身体两侧,边抚摸她边逗她玩。“长个啦,长个啦!”有时,又像擀面条那样滚动她的手臂,说:“妈妈擀面条啦!”萱萱高兴得不得了。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动作发展和智力发展的需要

宝宝随着月龄的增长,醒来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也更加强壮,他们有了足够的精力去挥舞小手、踢腿、活动身体。但七八个月前,宝宝还不会独立移动自己的身体,是个“被动”的小东西,父母要以逗宝宝玩为主,给予宝宝丰富的、适度的刺激。对宝宝来说,玩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有趣”,宝宝通过玩耍可以学会很多,玩耍可以促使宝宝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感官,丰富想象力,开发智能。

宝宝有了足够的情绪表达能力

随着宝宝的发展,他们不只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时候,用宝宝最喜欢的小东西逗逗他,说一些有趣的话,是宝宝非常喜欢的活动。虽然有时候他还不能全部听懂,但是他可以通过妈妈的关注、神态、声音、抚摸和交流变得快乐起来。总之,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宝宝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宝宝喜欢妈妈这种互动的玩耍方式

零岁是宝宝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形成的时期,此时父母可采取给予宝宝身心满足感的接触方式,如舒适的皮肤接触、适当的刺激等,使宝宝身心安定,保持健康快乐的状态。互动的玩耍方式往往使人思维变得积极活跃,妈妈跟宝宝的互动,也会使宝宝做出积极的回应。这种互动比给宝宝一样小玩具要好得多,因为宝宝更喜欢妈妈鲜活的表情和动作,而且在活动中,发展了宝宝的动作能力和与妈妈沟通的能力。因此,千万别低估了逗宝宝玩的教育意义,更不要以忙为借口逃避和宝宝一起玩耍。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有趣味地扮演小动物

妈妈拿出宝宝喜欢的小动物玩具,用小动物的口吻跟宝宝说话,宝宝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拿着小狗玩具,就可以唱小狗的歌曲,说小狗的儿歌,让宝宝用手摸摸小狗、用脚踢踢小狗,让小狗在宝宝的身上爬一爬,这样,宝宝就会感觉小狗好像真在说话,他会非常高兴。或者让宝宝拿着小动物,摇动它,妈妈说:“这次让宝宝做小狗,给妈妈说儿歌。”然后妈妈再说儿歌、唱歌,宝宝的动作也会给他自己带来无尽的快乐。经常和宝宝逗玩、说话,引导宝宝学语,并躲在不同的地方叫宝宝的名字,以锻炼宝宝的转头转身,等等。妈妈要注意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声调对宝宝说话,逗宝宝玩耍。

帮助宝宝做一些有趣的动作

妈妈除了可以让宝宝做一些模仿操和被动操,还可以随意地改变一些动作,继续让宝宝愉快地活动,逗宝宝玩耍。如腿部运动是脚心相对,然后两腿伸直,妈妈就可以改一下动作,让宝宝的脚心顶着大腿,然后按摩大腿。宝宝看着妈妈高兴的神情,体验着有趣、痒痒的“按摩”,会咯咯地笑个不停。

玩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

妈妈可以和宝宝做“躲猫猫”的游戏,即妈妈用布蒙住脸,在宝宝疑惑的时候妈妈把布拿开,向宝宝逗乐说“喵,喵”。宝宝看见“不见了”的妈妈再现,会非常高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自己创造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原则就是对宝宝不会有伤害,可以逗宝宝开心。妈妈也要有很大的兴趣,笑呵呵地跟宝宝一起玩。如拿着小玩具跟宝宝捉迷藏,边藏小玩具,边跟宝宝进行有趣的互动,宝宝会非常喜欢。

不要过分逗弄宝宝

有的年轻父母常常抱着宝宝用力向上抛扔,这种过分逗弄宝宝的做法对宝宝的身心发展很不利。从宝宝的发育看,大脑发育较早,所以头部比较重,但颈部肌肉却松软无力,抛扔宝宝可能会使宝宝的脑部受到较强烈的震动,对其智力发展不利,甚至会使脑部受到伤害。

还有的父母只要宝宝醒着就逗他玩,时间久了,宝宝不善于自己嬉戏,一会儿也不肯自己玩。父母应该适当地和宝宝玩耍,并给宝宝自己玩耍和休息的时间。不过,当宝宝失去兴趣的时候,应该停止游戏,让他安静和休息。

08 我喜欢咬着玩

案例故事

6个月的丁丁躺在小床上,他双手抓起一个塑料玩具,不管三七二十一塞到嘴里就咬,还不停地转动玩具,用嘴咬,用舌头舔,而后又用手把玩具拿出来甩两下。玩具碰到别的东西,如床、沙发等,发出“”的声响,他又把玩具塞到嘴里咬几下,拿出来甩两下,不断地重复,直到手拿不动玩具掉落在地上才肯罢休。过了一会儿,他又拿到一种玩具,又会塞到嘴里去咬,拿出来敲、摇……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嘴巴是宝宝感知外部物质的第一个感觉器官

几个月的宝宝都喜欢将手上拿的东西往嘴巴里塞,有时候还常常舔尝自己的小手、小脚。这是因为他要通过嘴巴来认识这个东西,进而用嘴唇和舌头来感觉这个东西的形状、大小、硬度等。8个月之前,嘴巴是宝宝感知这个物质世界的第一个感觉器官。

这是宝宝最重要的玩耍方式

宝宝天性喜欢玩和游戏。1岁之前的宝宝拿到一件玩具后,就会用嘴巴和双手去认识它,用嘴巴和双手认识物体是宝宝最主要的玩耍行为,可以说是宝宝的一种生命需求。

宝宝4~12个月,先后会出现3种探索方式:第一种是品尝,即“口部感物”;第二种是使用,即“手部感物”;第三种是观察,即“眼部感物”。

宝宝用手甩东西,将东西在床上擦来擦去,或者把两件东西互相敲打,这是宝宝用手来了解物体的方式。通过将手中之物互相敲打或扔出去,宝宝就知道了每一种东西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等等。这就是宝宝的“手部感物”。宝宝1岁半之后还会用这个方法,但这已不再是最主要的玩耍行为了。“眼部感物”就是宝宝拿着东西在手中进行好长时间的观察,在手里颠来倒去,而且会非常小心地用小手去摸它们。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要注意宝宝身边的任何东西

宝宝非常乐于摆弄一切到手的东西,在摆弄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光滑程度等各种属性。

要为宝宝提供材料

给宝宝提供很多材料让他摆弄。大人要为宝宝创造摆弄物体的条件。从6个月到1岁,给宝宝提供的玩具要逐渐增加复杂程度。

让宝宝有很多机会观察大人用手

第一年的最后几个月,是宝宝越来越愿意模仿,也是最善于模仿的时期。大人可以因势利导,用动作教他拧下盖子、用线穿小圆圈、推玩具车或泼水等,经过模仿、理解、实践,宝宝的双手会越来越灵活。

没必要纠正宝宝的用手习惯

人一般习惯于用右手操作,但也有宝宝用左手活动,并逐渐成为习惯。如果发现宝宝使用左手,没有必要纠正,因为习惯用左手并不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理想的是发展宝宝左右双手的活动,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充分发展。

注意安全

父母要注意,在宝宝活动范围内的物体应是安全、易清洗、不会碎、无毒的。宝宝不能将整个东西吞进嘴里,以免阻塞呼吸道。

09 我喜欢和妈妈“聊天”

案例故事

自从牛牛出生,妈妈每天都跟他有说不完的话,说话时也总是注视着他的眼睛,做什么事情时,妈妈都要用语言告诉牛牛,比如“你尿湿了,没关系的,换块尿布,就舒服了”,“牛牛,饿了吧,来,妈妈抱你吃奶”

……牛牛7个月了,今天,牛牛吃完奶,冲着妈妈“哼”了一声,妈妈学着他也“哼”了一声,他又发出一声“哎——”,妈妈又模仿他,继而他又变化了音调发出“啊——”,牛牛看妈妈学他,更加高兴。于是说个不停,一会儿大声,一会儿轻声,一会儿短音,一会儿长音。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用发声表达愉快情绪

宝宝满月后,开始发出不同的音节。百天后,能够像唱歌一样发出一些音节,并出现了辅音。如果高兴,宝宝在第一、第二个月就会用充满特征的喊叫音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慢慢地,就会用兴奋的发音来替代喊叫。

这一时期的宝宝不仅喜欢与别人“聊天”,而且经常自言自语。例如,清晨醒来时,喝完奶后,他都会躺在小床上,一边玩耍,一边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

用发声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爸爸妈妈重复宝宝的发音,宝宝会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宝宝也会模仿他们的发音。百天时,宝宝会像“聊天”那样咿咿呀呀地问候妈妈。他会试图用“聊天”的方式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如果宝宝的声音得到了父母积极的反馈,宝宝会更加兴奋,从而刺激宝宝发出更多的声音。

发展语言能力的需要

宝宝的语言是在模仿成人的语言中产生的,为了尽快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他接触时应尽可能给予其语言刺激。当宝宝更大一些的时候,他更加喜欢妈妈和他说话,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父母要把宝宝当成会说话的人,不要以为宝宝听不懂,就不跟他说话。说多了,他自然会理解的,他只是不能用成人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表达,如眼神、微笑、动作等。这一时期宝宝会大量储存信息,一旦会说话了,这些信息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父母要尽量多跟宝宝说话

妈妈无论给宝宝做什么事,如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做操的时候,都要抓住一切时机,以温柔而亲切的声音、富于变化的语调,对宝宝说“悄悄话”。例如,当宝宝饥饿而啼哭时,妈妈要将宝宝抱在怀里,用温和、亲切的语调哄他。在喂奶时,轻轻地呼唤着宝宝的名字,反复地说:“宝宝饿了,妈妈给宝宝喂奶来了。”

但要注意,这一时期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很短,父母要认真观察宝宝,如果宝宝感到疲倦了,就让宝宝好好休息。

多给宝宝做出解释

凡是宝宝看到的、感知到的东西,父母都要解释给宝宝听,让宝宝的眼中没有盲点。当宝宝脖子有力的时候,可以适当托着他的脖子,竖直抱着他,这样可以大大扩展他的眼界。当宝宝注视一种东西时,妈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东西,为他的主动探究创造条件。妈妈在帮助宝宝干这干那时,用言语来提示他所做的动作或事件。例如,宝宝进食时,可以把食物名称和有关动作告诉宝宝,像“把口张开”、“来喝牛奶”等。

通过这种重复和强化,宝宝也就慢慢知道了任何物品都是有名称的,这有助于宝宝建立符号意识。同时,这些具体直观的形象也被宝宝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在头脑中,为今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父母的语言要适合宝宝

与宝宝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夸大口形,提高音量,放慢速度,拖长发音,并经常重复所说的话。这样才可以适应宝宝非常有限的语言接受能力。并且,在和宝宝交流的时候,父母的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行为举止也应该遵循放慢、夸大、重复的原则。

认真倾听,给予相应的反馈

当宝宝对着父母咿呀说“话”的时候,父母要看着宝宝,认真倾听宝宝说“话”。如果宝宝无意中出现了一个元音,如“啊”、“噢”、“咿”等,都应加以赞扬。

父母还可以模仿宝宝的发声,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仿佛在跟宝宝玩一种语言的游戏;或猜测宝宝在说什么,如“宝贝,是不是要告诉妈妈,你舒服呀……”等。

妈妈甚至可以对宝宝的哭声做出回应。当宝宝啼哭时,妈妈发出与宝宝哭声相同的叫声,这时,宝宝可能会试着再发声。宝宝会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渐渐地学会了叫而不是哭。这种互动对宝宝的发声尝试是非常有益的。

10 让我到处爬吧

案例故事

7个月的明明试图用手、脚和膝盖挪动自己的身体。妈妈认为,宝宝应该学走路,不必爬来爬去,在地上爬太脏,在床上爬又太危险。并且,怕他从床上掉下来受伤,就把他固定在床的中间,不让他随便乱动,这样妈妈就能很安心地收拾家务了。可怜的明明只能看着同龄的宝宝快乐地爬来爬去。

晴晴会爬了,妈妈为了防止晴晴从床上摔下来,就在地上铺了40块塑料拼图当垫子,晴晴可以在上面任意地爬来爬去。她时而停下来抠一抠拼图,摆弄一番,时而玩垫子上的玩具,每天都玩得非常开心,晚上睡觉也格外香甜。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爬行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大多数宝宝都是在6~9个月开始爬行。爬行是宝宝全身独立活动的最早形式,可以扩大宝宝的认知范围,增强宝宝的感知能力,促进其心理发展。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复演了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从水中到陆地,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经的。不要像案例中明明的妈妈那样,不让宝宝随便爬行而改变生命自然的进程。

爬行有助于协调宝宝的动作

宝宝七八个月时,会试图用手、脚和膝盖挪动自己的身体,开始匍匐前进:最初是贴着肚子向前爬,只能用手和胳膊肘;慢慢地开始用双腿了,四肢的运动越来越协调;最后他们能用手和脚交替着向前爬行了。

在宝宝的爬行中,他需要昂着头,挺着胸,抬着腰。上、下肢要支撑身体,保持动作协调、平稳。这样可以锻炼宝宝胸、腹、腰和上下肢各组肌群,使肌肉结实丰满,并为日后宝宝的站立和行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爬行能促进宝宝眼、手、脚的协调运动,从而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有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学会爬和没学会爬的同龄宝宝对比观察发现,会爬的宝宝动作灵活、敏捷,情绪愉快,求知欲强,充满活力;而爬得少或不会爬的宝宝,由于接触新鲜事物少,往往显得较为呆板、迟钝,动作也缓慢些,且易烦躁。

爬行能扩大宝宝的活动范围

爬行是宝宝更主动的探索,宝宝可以克服“距离”的障碍,去接近他感兴趣的人和事物,为宝宝扩大和深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及开发智力创造了条件。

宝宝因为爬行,活动范围扩大,不属于他的东西,如药瓶、电源等物品,他都可能拿到。而且,这一时期,他对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兴趣,想触摸所有的东西,拿到后便会往嘴里送,并观察它们。所以,宝宝爬行的时候,危险也就加大了,但不能因噎废食。

爬行能增加宝宝的食欲

对宝宝来说,爬行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消耗能量较大。据测定,爬行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的能量,这样就有助于宝宝吃得多,睡得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为宝宝准备一个安全的爬行空间

父母要欣喜地迎接宝宝生长中新阶段的到来,为宝宝练习爬行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不放置小的、尖利的东西,以免宝宝放到嘴里或者扎伤。将所有可能使宝宝受伤的物品(如暖水瓶、药瓶、塑料袋等)收起来,在宝宝的小床周围的地上,放上一些柔软的垫子或软塑料拼垫。

鼓励宝宝爬行

父母需要给宝宝爬行提供鼓励、引导和支持。在宝宝练习爬行的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过于急躁,尤其要注意不要过早地让宝宝爬行。当宝宝尚未做好爬行的准备时,父母就在宝宝前方放置一个玩具诱导他向前爬,有可能让宝宝感到受挫。

教宝宝爬行

当宝宝7~8个月时,每天都应该做爬行的练习。宝宝不会爬行,父母可以助宝宝一臂之力。当宝宝俯卧时,父母可将他最喜欢的玩具摆放在前面,以吸引他向前爬过去抓取。当他撑起身体跃跃欲试时,父母就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掌,帮助他用脚蹬着成人的手向前爬行,可以多次这样练习。

与宝宝玩爬行游戏

父母可以和宝宝共同玩一些爬行的游戏,增加宝宝对爬行的兴趣和情趣。如父母拿一个颜色鲜艳的小球,往宝宝的前方滚动,吸引宝宝自己通过爬行拿到球;或者父母可以在宝宝身边一同爬行,当他拿到球后,和他一起玩球、滚球,不仅锻炼了宝宝的动作,而且家庭气氛非常和谐。

11 妈妈,我爱听你说话

案例故事

妈妈抱着7个月的宝宝到户外,指着迎春花对宝宝和蔼地说道:“宝宝,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宝宝看看妈妈,又看看一朵朵漂亮的黄花。然后妈妈说:“这是美丽的迎春花。你看,它多像小喇叭呀,它告诉你,嘀嘀嗒,嘀嘀嗒,春天来到啦……”宝宝也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看完迎春花,妈妈又带着宝宝看柳树、桃花、小草。妈妈每看到一样东西,都要跟不会说话的宝宝说上好半天,宝宝不哭也不闹,总是认真地看看妈妈,又看看妈妈指的那些东西。还不时地咿呀回应妈妈。看得出来,宝宝喜欢这样,喜欢妈妈告诉他外面的东西,也渐渐地知道了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宝宝为什么会这样

宝宝对妈妈的声音感兴趣

宝宝刚刚出生,既不会走路,又不会说话,只能在小小的婴儿床上度过无聊的时光。此时,妈妈成为了宝宝与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妈妈的声音是他们唯一的慰藉。多年来,一些人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懂什么,跟他们说话真是对牛弹琴,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研究表明,宝宝刚降临人世时,就不仅能看、能听,而且天生对人的脸和声音感兴趣。

宝宝从妈妈的声音中获得情感满足

宝宝不会说话,不等于听不懂说话。宝宝从生下来起,就喜欢听妈妈说话,从妈妈温和的声音和委婉的语调中,得到安全和信任。有研究表明,当妈妈用慈爱的眼神凝视婴儿时,他会感到宁静;他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妈妈的关注,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妈妈经常对着宝宝说话,宝宝有机会同妈妈进行目光对视、表情交流,有机会多看亲人的脸和所喜爱的东西,宝宝会感到温馨与美好,从而极大地增进母子亲情。

妈妈的言语刺激了宝宝的认知发展

大自然中的事物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会感到强烈的好奇。妈妈随时随地跟宝宝交谈,宝宝的脑海里就不再是一片空白,外界的事物在妈妈温柔的话语声中引起了宝宝的注意,培养了宝宝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在宝宝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时,妈妈在一旁告诉他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发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宝宝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发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不要怕重复

宝宝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在重复,妈妈每天几乎都做着重复的事情,宝宝的学习也是简单的重复。所以父母今天说的话,明天还可以说,没有必要天天变着花样去说。当孩子睡觉时,妈妈就可以唱摇篮曲;当他醒着时,妈妈就跟他玩有趣的游戏。这样,宝宝一天的活动既有规律,又充满了丰富、愉快的刺激。在愉快温馨的环境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宝宝也由此对妈妈产生更多的信赖。

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把妈妈说的话和宝宝的咿呀声录制下来,让宝宝玩的时候听一听,可以进一步激发宝宝说话的兴趣。

给以丰富的人声、人语刺激

在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把成年人司空见惯的、隐含的东西都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编一些顺口溜。如看到小兔,可以说:“一只可爱的小兔,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看到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