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心理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4:10:3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000个心理常识

1000个心理常识试读:

第1章 你容易被人操纵吗

卡拉高一时因父亲工作调转而迁入一所新学校,学校里的同学都不愿意搭理她。卡拉为了能融入她们的圈子中,不惜一切。她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重新购买新衣服,把“旧”衣服统统扔掉,力求和同学们保持一致;她请同学们喝汽水,吃冰激凌。当然这些统统由卡拉的父母出资,可依然收效甚微。

于是,卡拉决定举办一次SPA聚会,邀请班里十五个女孩参加,费用预计要几千美元,卡拉的母亲开始要求卡拉把人数降到七人,而卡拉大哭大闹,不屈不挠地折腾了三个小时,母亲看到女儿伤心欲绝的模样,只好让步。聚会看上去似乎相当成功,女孩们都说自己很开心,卡拉露出了转学以来的第一个微笑。但她的微笑只持续到第二天上午。卡拉对她的同学们而言已经不具备利用价值,眨眼之间,昨天聚会上欢声笑语的女孩子重新开始对她冷若冰霜。

她们无情地操纵了卡拉。这些女孩子知道,只要让卡拉保留一丝加入她们圈子的希望,她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玩弄卡拉于股掌之上。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卡拉也同样操纵了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母亲。

那么,为什么有人这么容易被操纵,操纵者会利用你的哪些弱点来控制你呢?

你的性格存在哪些弱点:

弱点之一:你想讨人欢心——拼命讨人欢心的习惯和心态

如果你不幸有“讨人欢心”的心态,那么,你和他人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简简单单了。你不是偶尔答应别人的请求,也不是偶尔为别人做好事,而是将自己的情绪始终和他人对你的期望保持高度一致,这终究会让你感到身心疲惫。

弱点之二:没有别人的认可和赞许,你便活不下去

如果你过度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对此感到不可或缺,那么,这时的你就很容易被他人操纵了。当你想得到别人肯定的时候,你就会像吸毒者那样,行为受控于人。操纵者只需做两步就可以了:第一步,给你想要的东西:第二步,威胁你要将这东西收回。

弱点之三:害怕负面情绪——你有“情绪恐惧症”吗?“情绪恐惧症”用来指对负面情绪过度的或非理智的害怕情绪。具体来说,这些害怕情绪包括愤怒、侵略性,或敌对、冲突和对峙。如果你有这样的弱点,那么,为了避免愤怒、冲突和对立,你可以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

弱点之四:优柔寡断,缺乏说“不”的能力

你感到对人说“不”会让自己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很自私,因为你把说“不”等同于令人失望。多年来,你习惯了说“是”,别人也因此习惯了你的妥协。现在,你恐怕会觉得,说“是”已经成为你惟一的选择了。

弱点之五:消失的自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不知道除了为别人服务之外自己究竟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那么,你正是“自我消失”人群中的一员。生活以他人为中心,缺少个性,因而无法被人深刻记住。

弱点之六:不够自立

如果希望自己免受他人操纵,就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缺少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或习惯依赖于别人的判断和帮助,你就会逐渐加深对他人的依赖程度,逐渐陷入为别人而活的地步——做他们希望做的事,以他人的利益为中心。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

弱点之七:外控型个性

外控型的人通常认为,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在别人的控制下,和他们自己无关,自己是无力控制的。相反,内控型的人则相信,他们能够把握住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反控制的七大步骤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反击宝典,准备投入到反控制的斗争中去了。

第一步:控制节奏

在操纵者对你施压后,给自己一分钟的考虑时间(可能更短),别小看这一分钟,你能在这一分钟内迅速冷静下来,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将大大提高你对局势的控制权。一旦操纵者开始适应你的节奏,主动权就会回到你的手里。

第二步:打破常规

在你开始试图避开操纵者时,他们会百般阻挠、打击你,逼你屈服。这时,你就必须有实在的回应。这种回应的技巧叫“打破常规”,这一技巧有两个要点:

1、告诉对方你明白他(她)的处境和急切的心情。

2、调整节奏,出奇制胜。

采用“打破常规”法的最佳方法就是快速浏览早已准备好的“台词”。事先预测操纵方可能出的招数(你已与他(她)打过多次交道,很容易猜到他(她)的套路。)

第2章 别让负面意识影响身体

我接触过许多病人和朋友,发现有不少人抱着宿命想法,认为人来到世间是为了受苦或还债,其实,这是一个极负面的错误观念。我们当初会选择来到人间,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地方。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欲望与热情,希望透过彼此相爱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把人间建设得更温暖美好。把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爱,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才是人生在世最大的目的。

人来到地球上,就是要追求喜悦自在、健康平衡,以及与他人共享生命中的快乐与感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身体天生具备了相当高的智慧与能力,它本身就是一个精致复杂的小宇宙,蕴含丰富的能量,并且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必须给予身体极大的信任,并应时时感谢它给予我们的保护。

理论上,我们生活中的食物、饮水、空气以及环境愈干净,身体也会愈健康;但当整体环境不甚理想时,我们的身体会本能的产生抵抗力,它的能力会随外界挑战而增强。因此,大家在生病时,不须一下子就掉入恐惧中,更千万别轻视身体的抵御能力。

我先举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一下,我们身体的适应力有多大。

一般人都明白,许多人工合成食品,本身并不含有什么营养价值,反而其中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有害处。但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它自己会主动吸收部分的化合物,因为,它必须先吸收少量有毒物质,当成一种刺激,以便令身体建立更完善的防御系统,有更强的抵抗力和排毒能力。所以,人体绝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实际上,一个愈怕污染的人愈容易生病。我们要对身体建立信心,当身体接收到主人对它有信心的讯息,自然就会产生更好的效能。

我常跟大家强调心灵能量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例如说,有些人虽然生病,但因为自己根本不知情,忙得没时间看医生,或没检查出来,之后身体经过自我调整,就逐渐疗愈了;反之,有些人在得知生病后,思绪就陷入恐慌中,内在原本的信心和平安很快就被打破了,反而使得疾病愈治疗愈严重。

大家要了解,当我们的心灵产生恐惧时,身体会立即感应和产生变化,不仅能量下降,身体也变得更加脆弱。所以,在健康碰到问题时,我们得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别让负面意识对身体产生影响,透过内在智慧来反省与判断,并学会当下去面对和解决,而不要被莫名的恐慌掌控生活。

第3章 女性不同时期抑郁症的治疗策略

研究发现,青春期女性抑郁症有其特殊表现,主要反映在人际关系的损害和学习功能的下降上。此时,患者还会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除了小英的症状外,通常还包括偏头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此外,有些女孩还会感到极端无聊、和家长对着干以及故意学坏等。

目前有研究显示,生理变化和社交发展是女性青春期抑郁症两大诱因。在生理上,女孩进入青春期后,雌激素和孕酮激素急剧增加,研究表明,青春期女孩激素的分泌紊乱就可能导致抑郁症。在心理上,社交发展成为导致抑郁症的一大主因。研究证明,青春期女孩将她们大部分的自尊都放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因此,此时她们对自己是否属于某个团体、是否受到同伴欢迎更敏感。一旦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或消极,极易让她们感到压力,可能因此引发抑郁症。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的支持很重要。我建议,家长首先要带她们到医院治疗。而在家中,父母不要硬逼着孩子上学,更不要板起脸教训她们。在医生确诊后,最好告诉孩子真实的病情,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鼓励她们配合治疗。此外,旅行是最好的家庭治疗方法,如爬山、游泳、远足等……

青壮年期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表现:看不到前途

马女士是某出版社的图书策划,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35岁的她经常满眼血丝,脸色也不再红润。她老担心被淘汰,经常超负荷工作;然而巨大的压力让她感到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开始失眠、体重下降,甚至感到悲观厌世。

抗抑郁组织beyondblue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7500名职员中,近10%的受访者称自己有中度或重度抑郁症状。而罹患抑郁症的全职女性的比例就更高一些,她们除了一般抑郁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外,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生活失去信心、把未来想得很糟糕、对工作失去热情及对家人冷漠等。【如何判断失眠症抑郁症?】

而全职女性患上抑郁症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一是外源性、激烈的竞争让她们无法达成既定目标而长期压抑;或是既要精力充沛地挣钱养家,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照顾一家老小,双重压力易引发抑郁症。二是生理因素,如遗传、内分泌变化、免疫力下降等,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其实,除去遗传等因素外,全职女性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远离抑郁症的困扰。首先,8小时之外多谈诸如服饰、育儿、美容等话题,以便从工作压力中抽身。其次,做放松活动,如跳舞、健身等,每周最好做3次,一次坚持15—20分钟。最后,平时如果心情烦闷,最好主动找心理咨询师聊聊。此外,氨基酸和维生素对精神健康有益,因此要多吃鱼和粗粮。

更年期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表现:管不住脾气

年逾五旬的杜女士遇事就急躁不安。因小事和老公争执后,就认为家里不需要她了,自己是家中最没用的人。自此,她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半夜坐起来发呆或哭泣。后经诊断,杜女士患上了更年期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多发于40—55岁的女性中,全球范围看,发病率大约在5%—8%左右。女性在更年期时卵巢开始萎缩,绝经后雌激素分泌锐减,影响到垂体前叶、肾上腺、甲状腺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活动,诱使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从而降低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加交感神经的应激性,这便成为更年期抑郁症发病的生理基础。另外,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经济压力等因素也可引发更年期抑郁症。【都市人常见的四种心理疾病】

杜女士表现为遇事情绪急躁和自我评价低,是更年期抑郁症的突出症状。此外,她还常伴有紧张、嫉妒、疑病的症状,总感觉家人会遭遇不幸、搓手顿足、坐卧不安等。出现了这些现象,如果不伴有自杀观念或行为,一般不用住院。

在家中,家人要宽容,尽量不刺激患者,并创造安静的环境,以保证她们获得良好睡眠。家人还应多带她们去做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不剧烈的运动,并鼓励她们与人多交流。最后,一般医生会选择稳定情绪的药物加以治疗。

第4章 宗教会让人更幸福吗?

如果地球是一个100人的村落,这里将有33名基督教徒,18名是穆斯林,14名印度教徒,6名佛教徒,13名信奉其他宗教。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是中文读者,你很有可能是16个无宗教者中的一员。

数十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宗教和幸福感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仰宗教的人,会觉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长寿,更不易自杀,更不易遭受抑郁的困扰。而无宗教者除了有更多心理和健康上的烦恼,还被认为更不道德,更不被信任。他们还是最不可能当选美国总统的人——排在黑人、女性、穆斯林、同性恋之后。

不少国家的人民正在沐浴宗教的祝福。不丹,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几乎全民信教的小国,也是“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的诞生地。它的幸福感在2006年《商业周刊》的评选中名列亚洲第一。哥斯达黎加,一个没有军队的中美洲小国,近90%的国民信教。在2009年和2012年,它被新经济基金会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度。

那么,宗教是如何使人快乐的呢?

宗教让人心理强大

从个人角度,宗教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的方法和框架,帮助人们应付周遭的冲突和不确定。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的迈克?因兹利奇(Michael Inzlicht)和亚力克萨?杜里特(Alexa M.Tullett)认为,宗教可以充当一个缓冲器,减少人们在冲突面前的紧张感、焦虑感。当人们遇到错误或不一致时,大脑的前扣带回皮质会产生一个错误相关负电位(ERN)。例如判断一些颜色和含义不匹配的词的颜色(如一个用绿色显示的“红”),就会引发这个电位。

如果让信徒先写下宗教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或仅仅是排列一些和宗教有关的词语后,错误引发的负电位会更小,焦虑感更低。不过,宗教有关的概念,反而会增加无神论者面对矛盾时的紧张感,因为它们启动了一个和他们原本信念不兼容的意义系统。

仅从减少焦虑来说,马克思的那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还真有一些科学依据。

宗教还能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好处。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凯文?郎丁(Kevin Rounding)等心理学者的实验中,启动了一些和宗教相关的概念后,人们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例如能喝下更多的橙汁与醋的混合饮料,或是能够延迟满足,决定一星期后领取更多的报酬。宗教仿佛燃料一样,补给人们控制自己的能力——当参与者因为一项苛刻的打字任务殚精竭虑后,若仅是排列一些宗教的词汇,就能在接下来的无解的几何题上坚持更长的时间。

不过,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林蔡胤(Chaeyoon Lim)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看来,宗教的幸福感,主要得归功于它的社会功能。这两名社会学家调查了约三千名美国民众。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越高,宗教集会时的好友越多,人们就越幸福。可若在活动时没有好友,宗教似乎也无法带来幸福感。他们还发现,无论是私自进行的宗教活动,如诵读经文、祈祷,或是宗教本身的体验,如感受上帝的存在,对于幸福感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宗教团体具有如此大的魔力?研究者认为,因宗教建立的集体能给信徒提供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宗教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比较相似,成员更容易相互理解、支持、信任。

宗教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感,增加亲社会行为。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群,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营造出健康快乐的氛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奇姆?沙里夫(Azim F.Shariff)和阿兰?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的一项实验中,被试在一个完全匿名的环境下,决定将自己收到的10美元分配一部分给一个陌生人。当启动了和宗教有关的概念后,64%的参与者分配了对方5美元甚至更多。而对照组中,只有12%留给对方5美元,没有人给别人比自己更多的钱。“举头三尺有神灵”。信仰宗教的人,或许会因为感受到“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的注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更愿意帮助他人。进化心理学家还用宗教的亲社会性解释它的起源。有宗教信仰的成员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这些合作行为让群体在进化中获得优势。

宗教会让你更幸福吗?

不过,宗教与幸福的联系尽管证据确凿,但有趣的是,根据盖洛普公司2010年的调查,全球最幸福的几个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和荷兰,同时也是世界上几个最世俗化的国家。在这以福利系统闻名的北欧地区,幸福似乎不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

宗教与幸福的关系,还会打上文化的烙印。

一直致力于幸福感研究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埃德?迪纳(Ed Diener)和他人合作的研究发现,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人们更愿意将宗教视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发达、生活有保障的地区,宗教扮演的角色就较小。当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考虑进来时,在生活艰苦的地区,信仰宗教者会比不信教者更加幸福,而在发达地区,两者报告的幸福感并无多大差别。无论是在美国各州之间,还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比较,都发现了这一层联系。

个人与文化环境的匹配性同样值得关注。柏林洪堡大学的约亨?格鲍尔(Jochen E.Gebauer)等心理学家调查了11个欧洲国家的18万民众。只有在宗教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信奉宗教对于人心理健康的好处才比较显着。在宗教处于小众的地区,不信教者和信教者的幸福感就没有太大差别。

看来,信仰宗教,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幸福。除了文化特异性外,宗教和幸福感的联系虽然已被证实,但调查研究只能提供相关关系,无法确证因果联系。而一些实验室研究揭示出宗教带给人的短暂的好处,也说不定能否转化为长期的幸福。

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信仰带来的好处。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丹尼尔?莫孔(Daniel Mochon)和他的合作者指出,没错,笃定的信徒的确能从宗教中得到诸多好处,可那些信仰不那么坚定,只是处于中等水平的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甚至没有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高。

如果你还没有心仪任何一种宗教,不妨继续做一个快乐的无神论者。

上帝会原谅你的,这是祂的职业。

第5章 对自己说谎的好处多多

对自己说谎——按照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自我欺骗”——其实并不一定不好。而且,采用新实验技术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表明,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说过谎。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学教授德尔·保卢斯(Del Paulhus)表示,自欺并非仅仅是说谎或假装那么简单,而是有更深层次和更为复杂的含意。他说,我们不愿承认有关自己的某个危险的事实,是受到强大的心理因素的驱动。保卢斯制定的用于评估自欺倾向的标准已经被广泛采用。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人类学教授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表示,相信自己比实际更有天分或者更聪明,能让我们感染甚至说服他人。特里弗斯在2011年出版了《愚人愚道》(The Folly of Fools)一书,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一名高管如果成功让自己相信自己具有出色的公开演讲能力,也许在演讲时他不仅不再紧张,还会有出色发挥。特里弗斯说,“他越是装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人们就越容易相信他真的很棒。”

研究人员还没有基于大样本人群对自欺比率或者男性女性之间的不同进行比较,但小样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副教授迈克尔·诺顿(Michael I.Norton)称,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禁不住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也是人类最令人费解的行为之一。”

那么,人类在自欺过程中,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研究人员也莫衷一是。社会心理学家称,人们下意识地自我欺骗,是出于自尊或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受些。进化心理学家则认为,大脑的不同部位可以同时处理相互矛盾的想法,因此自我欺骗也是愚人利己的一种倾向。

有些人的自欺倾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可能是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后天形成的。

近年来,行为科学家们开始利用新的实验手段,预测人们可能会在什么时间、出于什么原因进行自我欺骗。例如,研究人员可能先给被调查者创造夸大自身吸引力、技能或智能的机会,然后,他们通过影响或调整一些变量,如被调查者的情绪、奖励许诺、欺骗机会等,以评测自欺倾向的高低变化。

今年早些时候,纽约州汉密尔顿市科尔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凯利·基廷(Carrie Keating)领导了一项成果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活动。根据研究人员的要求,一批年轻女性先在摆在其面前的一张牛皮纸上勾勒出自己的外形轮廓,然后,这批女性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看一篇关于约会的故事(给她们营造浪漫气氛),第二组则看些关于房屋建筑的内容。

之后,这些参与实验的女性在纸上重新勾勒自己的外形轮廓,结果,与第一次的勾勒相比,第一组的女性把自己画得更苗条、腰身更细。基廷博士表示,这显示出“遮挡自己身形中不理想部分”以使约会成功的努力。而第二组的女性前后两次素描的差别并不大。《儿童发育展望》(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杂志2010年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称,早在三岁时,人类就已经表现出被研究人员称之为“正偏差”的倾向,即容易无视自身真实能力的高低而自视聪明,并容易夸大他人身上的积极特质。研究还显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强,属于最优秀的那1%。

基廷博士最近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在学生团体中担任一定领导角色的女生的自欺评分相对较高。她分析道,有领导欲的女性可能不得不“有意忽略掉一些消极的东西”,例如,“处在主导地位的女性会让人觉得比较男性化”之类的事实。

特里弗斯博士表示,很多人都有办法“自我蒙蔽”,相信自己比实际更成功或者更有吸引力。如果提供一组本人照片,其中有些是未经任何处理的真实照片,有些则是经过了至多50%的美化或丑化处理,让人们从中选出与其本人最接近的一张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美化了20%的那张。

很多人选择自我欺骗是不愿做出艰难的改变。曾在高中橄榄球队担任四分卫的格雷格·杜瓦尔(Greg Duval)表示,多年来,他一边跟自己说“我只要去跑个步”就能甩掉赘肉了,一边体重还在不停增加。目前在达拉斯担任销售主管的他说,“我曾经抱着‘大男子主义’的心理,认为‘男人不需要私人教练’。”这种想法让他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下,但也给了他拖延锻炼的借口。前段时间,年近50的他决定“不再给自己找借口了”。自从去年冬季聘请私人教练马洛里·曼苏尔·杜布莱特(Mallory Mansour Dubuclet)以来,杜瓦尔已经成功减掉了53磅。杜布莱特表示,“在保持健康和体形方面,很多人对自己应该控制的饮食量和实际完成的运动量掩耳盗铃。”

要防止自我欺骗成为工作或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绝对也需要一定的自律能力。在个人成就或公众形象上太过自以为是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留着“沉疴旧疾”,老是跟自己说“以后会去解决”,也是很危险的信号。

诺顿博士表示,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虽然“一定的自律是不错,但过度自律就不好了。”研究表明,拒绝消极思想、畅想未来的成功或是乐观看待自身的才能,这样的倾向往往会带来好处,帮助当事人提高绩效或变得更加令人信服。

对于有些人来说,自我欺骗成为一种习惯,失去了控制,会让他们说出越来越多的谎言。诺顿博士参与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去年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上。在此项研究中,一组大学生在获准作弊的情况下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得分高于对照组。之后,这组大学生竟然预计自己在不得作弊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测验时,得分也会更高。研究人员总结道,这些大学生“欺骗了自己,让自己觉得是凭真本事在第一次测验中取得了好成绩”。

如果奖励他们,认可他们的成绩,会进一步加重他们自我欺骗的倾向:这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在下次测验中能取得更加好的成绩。

诺顿博士指出,就像模拟战的胜者会真以为自己骁勇善战一样,谎话说多了的人有时连自己也会忘记了真伪。诺顿博士说,“他们很容易就忘了是彼时彼刻的情势促使他们说了谎。”

你容易自我欺骗吗?

按1-7分由低到高给下面每道问题打分,1代表“不正确”,4代表“差不多”,7代表“非常正确”。

1.我的第一印象总是很准确。

2.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3.一旦我做了决定,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

4.我的命运完全由我自己掌控。

5.我从不后悔自己做过的决定。

6.我是非常理性的一个人。

7.我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

—评估标准:七道问题中,凡得分不低于6的计一分。累计计分越高的人,自欺倾向就越高。

—评估方法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德尔·保卢斯

第6章 意象对话技术中意象与象征性的分析

在心理学着作中,Imagery 的中文翻译并不统一。大多数普通心理学着作中译为表象,也有人译为“意象”(克雷奇1980)、“心象”(罗伯特1990)。尽管用词不同,但是对它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指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意象一词,也可以表示其他感觉的心理“形象”,如听觉意象、体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等,(车文博,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427页)。

不过仔细分析,imagery可以分为2种:一种只是外界事物的图解,比如一个小孩没有见过蛇,问我蛇是什么样子的动物,我就会在自己脑子里想象出一条蛇的形象,这种图解性的形象叫做“表象”比较合适。而想象出的形象还有另一种,那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你在梦里梦见了一条蛇,那这条蛇的意义往往并不是仅仅代表草地中的一种没有脚的爬行动物,它会有其他的意义。也许它代表的是你生活中的一个阴险的小人;也许它代表是一个男人的性欲望——因为蛇的形状很象男性生殖器,所以梦里经常会用它代表性;也许它代表的是直觉。有这种象征性的称为意象是更为恰当的。

意象是有象征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不是这个形象直接的意义。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弗洛伊德从梦这种特殊的意象开始研究,发现梦里的意象和人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所以一个人梦见蛇,很有可能和蛇这种动物没有关系,而是反映了梦者在想一些和性有关的问题。以后心理学家发现,不仅是梦,其他意象也可以有象征意义。

第7章 成熟的爱,我可以随时离开你,也可以随时让你离开我

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爱恨关系”。我们常常觉得在爱一个人,可以转眼之间,我们也对他怀着深深的恨。

我的生命中常常碰到叫J字母的男人。那一年我遇到一个有着两个J字母的人,我就姑且叫他double J(简称DJ好了)。这个DJ几乎如一个谶语一样,注定要给我带来双倍的磨炼。

我们双方都觉得彼此太相像了,像是一个人,几乎都是第一眼就爱上了对方。实际上,心理学上有内在男人和内在女人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爱的是自己的内在男人或内在女人,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要去和自己内在的另一半会合。

我们因为相像而相爱,彼此都觉得刻骨铭心。但是,我们最后还是分手了。

当时的他面临太多的内在矛盾,而我那时候虽然已经在开始向内走了,但是“功力不够”,情绪也常常失控,多年来被别人宠坏的自己,那时候虽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学着去妥协,可是,仍然无力面对那份折磨。两个人思想的锋芒如两把锐利的刀子,碰到一起就会受伤害。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可是,我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走出那份纠结,这当中有我们彼此的牵挂,有分分合合,我也因为无法面对那份伤痛而选择了离开上海。

但是,我没有离开心灵成长的路,实际上,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医治我内心爱情的幻象。我对待自己的内心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不停地去看清其中的期待、欲念、幻想、失望、矛盾、自责、怨恨、妒忌等等,在他决定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的时候,我仍然泪流满面地为自己做了一次内心的对话和治疗。

后来,我终于真正地把对对方的深爱放在心里了,并发展这个男女之爱成为更大的爱——友谊。

对于一个浪漫如我的女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蜕变。

这一次我去S市办事。已经好多次了,我去S市,都是因为他忙着出差而没能见上一面。这次我们说好,周五一起吃晚餐,见一见,我们都很想念对方。在和他的关系当中,我一点点学会不再对别人有期待,这是他今生给我的最大教训。

在九型人格中,他是一个三号,工作和做事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我后来学了九型人格以后才理解的。以前,在工作和约会之间,他常常会因为工作而忘了约会或者推迟约会,这实在让我这个把爱情当饭吃的四号觉得不可思议。

好,话说回来,周五的中午他告诉我,他不可能和我见面了,因为老婆的妈妈病了,他必须和老婆一起去看丈母娘,而他又实在是太忙了,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要工作,找不出时间来见我。

虽然我已不再对他有任何期待,可是,我仍然觉得非常不舒服:怨恨、悲伤、失望……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地跑出来。我觉察到这些情绪,于是,我告诉自己,允许自己有所有的这些情绪,给自己一点时间。

是的,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在想他所面临的现实,虽然那个丈母娘不一定让他想去见,可是,他生活在他自己的现实世界中,有些人,我们可以不爱他们,不想见他们,但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系很重要。

我在想,在他的心上,我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重要?

三分钟,我让自己平复下来,给他发短信,说没事,希望总有一天我们能见上面,并祝他周末愉快。他回短信说,希望有一天能去北京看我,我没当真,我对他的话从不当真。因为这样的话他说过N次了。

可是,他就是他,永远生活在一个没完没了的工作状态中,我常常因此而怀疑他是否弄丢了自己。可是,突然间,我对他的爱意又冒上来了,我说的爱是那种大爱,我想给他发短信告诉他——我很爱他。

可是,我怕他误解,最后就什么也没有写。

第二天,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爱恨关系”。我们常常觉得在爱一个人,可是转眼之间,我们也怀着对他的深深的恨。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让我们说“我很你”的时候,我当时还想,我现在不恨谁了,可是喊着喊着,我意识到了——我恨他!恨这个DJ!

我当时不由自主喊的竟然是“我恨你,我那么爱你!”

这一次,我再次意识到这个爱恨关系。爱与恨是同一个通道,就像一个钟摆的两头,我们有多少的爱就有多少的恨,这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爱。

但是,大爱却有着不一样的品质,有人把它叫做慈悲。它是完全单向度的,从心里流出,不求回报。随着我一点点的清洗自己,越来越多地接纳自己,内心的爱的能力也开始增长了。

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我爱你,我可以随时离开你,也可以随时让你离开我”了。

以前的我,活在深深的“爱恨关系”当中而完全不自知,很多时候,爱情只是自己的幻想,总以为会有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等在那里,而我要的幸福就会发生在某个不可知的未来……

这些年,我渐渐学会了不再幻想。而那一天,在我警觉地意识到我那个片刻的爱恨转换之后,经验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恨意全然地消失了,心里面就只是爱了,单向度的爱。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恨,要去爱。但是,当整个社会都不允许我们去恨的时候,我们的爱也是不可能出来的。实际上,只有允许自己恨,并且把内在的恨意完全倒干净之后,真正的爱才能如泉水般涌出。

这两天,走在街上,看着不同的陌生人,我的内心也时时涌动起一股暖流,那是爱,只是爱,无论男女,老幼,美丑,我觉得我爱他们,尽管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在爱着。

我在爱着,

而它没有理由,

也不需要理由,

我只是纯然地在爱着,

我的内心因此而充满了甜蜜的芬芳。

第8章 80%的疾病来自心理问题

根据现代心理分析学的统计,人类有80%以上的疾病均来自于心理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十六字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心理平衡是重中之重。光阴进行到现在时,事业心重于任何时期的白领丽人和白领先生,在事业上孜孜寻求自我成就感的同时,往往会因为无暇顾及心理调试与心理疏导,而产生出一系列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导致的重压,不断在身心两方面积聚、叠加,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和排遣,便会渐渐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投射到肌体上,影响到人体的“疾病防御门”——免疫循环系统,向主人发出疾病的“求助”信号。

偏头痛

——心理潜意识诱因

抗拒被别人操纵自我意识、行为方式、个性习惯等;抗拒生命的发展过程;对性问题的恐惧。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要放松自己的整个身体,整个心灵,自然跟从生命的流动;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接受生命为我而存在这一事实。

脑肿瘤

——心理潜意识诱因

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些人、事、物的偏执信念;个性固执、拒绝改变一贯陈旧的意识形态。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会重新为我“心灵的电脑”设计程式;我能承认生命一直在改变的事实;我的心灵会随着生命的改变而更新。

坐骨神经痛

——心理潜意识诱因

伪善、不愿意付出爱心;对经济来源、未来的生活事业发展感到无助和害怕。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是有爱心的,我能够努力在生活中发挥自己更大的善德,帮助别人得到快乐;我会充实自己,有能力接受未来。

中风

——心理潜意识诱因

逃避使自己不安的现实中的人、事、物;抗拒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宁死也不愿改变固有的模式;排斥生命存在。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我能够学会轻松地接受新事物;我将接受人生的全过程,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失眠症

——心理潜意识诱因

恐惧周围的人、事、物,缺乏接受现实的勇气;不信任生命的过程;对自己一些所作所为有罪恶感。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将以对自己宽容的心情,承受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我会以平静的心,进入安详的睡眠;我相信明天发生的事情自有解决办法。

心脏疾病

——心理潜意识诱因

来自内在与外界的压力,导致长期的情绪困扰;生活中紧张得缺乏喜悦与快乐的感情;对人和事渐渐淡漠、冷酷无情。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喜悦、喜悦、喜悦!对着镜子让笑容带来的喜悦在我身心内外流动;我生命中的一切经验教会我感动和轻松自在。

高血压

——心理潜意识诱因

有来自内在和外在压力导致的长期负面情绪困扰;紧张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和舒导。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会试着忘记过去一些令我压抑和不愉快的人和事;我在深呼吸中,试着学会保持心理平衡,让内心和情绪平静下来。

低血压

——心理潜意识诱因

幼年时期缺乏关爱;生活中、事业上有自我挫败感;对外界压力产生无力感和徒劳无功感。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会试着忘记过去一些令我伤感和心痛的人和事;我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我选择活在此刻的喜悦中,我的生命是充满喜悦的。

肺部疾病

——心理潜意识诱因

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和接触的一些人产生悲观沮丧;害怕接纳生命中发生的一些事;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

——有效的“自我疗伤”心理暗示法

我渐渐了解忧伤、痛苦同喜悦、快乐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将以一颗积极平静的心,接纳生命中可能发生的一切。

胃部疾病

——心理潜意识诱因

对生活事业的发展感到恐惧;害怕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无法接受和吸收新事物。

第9章 与癌细胞和平共处

从赛斯思想的身心灵观点来看,一个人身体健康才是必然现象,生病反而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内心若是没有什么执着、不去自寻烦恼的话,那么,生命原本就应该是清静无忧且自由自在的。从我多年研究癌症的经验发现到,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一个人内心蕴藏、蓄积许多悲观和痛苦的念头,伴随着它们的,往往是强烈的压力、恐惧、无奈与绝望感。人体细胞病变就是这两者的结合催化之下而产生的,因而,学习释放内在负面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癌症本身并不具传染性,它的出现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人是否能继续活下去,必须由自己来承担。修行这件事完全在于个人。这条生死路上,唯有你自己踽踽独行,所以必须学会放下。”其实,癌友们都是命中注定的修行者,他们因为生命巨变,不得不诚实面对自己,并且脚踏实地去走人生的每一步路。

目前大多数人都是以化疗或放疗来抗癌,若我们整天让心境处于紧张或恐惧的状态,癌细胞反而会因负面情绪而得到滋养。如今,已有人大力提倡与癌细胞和平共存的观念——面对顽强的癌细胞,一味对抗可能只会两败俱伤,不如谈判和解,采取不得已的妥协作法。这是透过接受癌症存在的方式,以降低内在的焦虑和恐惧,达到“与癌细胞和平共存”的目的。

这种负面情绪会成为癌细胞滋长的动力。有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内心怨天尤人,不断向外寻找可能致癌的肇因,但这种心态反而让癌细胞逮到扩张势力的机会。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它们可以随时感应你的情绪波动;因此,若内心怀着憎恨和恐惧的情绪,根本无助于改善病情,而只会使病情更加恶化。

第10章 感受“爱”的能力随时都在

“谢谢你帮助我,嘿嘿”“哎呦,还谢谢呢,嘿嘿”“是啊,我的老伴儿,难道不对吗?哈哈”

这是一段妻子搀扶丈夫从公交车上慢慢下来时一对儿老夫妻的对白。当时我正站在这辆公交车的下车门口,正对着这两位老者。乍一看以为他们素未平生,但接下来就是上面那一段对话。我冲他们微笑,那位弓着背的老大爷抬起头也朝我笑了笑说:“对吧,小伙子”。那位大娘顺手缠着老大爷向马路对面走去,我目送他们,慢慢地发现原来老大娘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

这一幕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好久,仔细地想了想这是为什么?原来我很羡慕这对儿老伴的那个状态,在他们简单的言谈举止当中看到了幽默、从容、默契、接纳……我在想,将来老了以后和老伴也炼就成这个状态,那真是一种幸福,想到这里我内心涌动出了一份感动……看到那对老者互相搀扶渐行渐远的身影,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孩子一定也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孩子们不会为父母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担心,而会平和友善且全身心的经营着自己的事情。因为当我看到那一幕就感到了舒服与踏实,而内心产生的温和感却如此不忘。“少来夫妻老来伴”,年轻的时候我们是夫妻一起养育孩子,一起打拼生活,等到了老就互相搀扶度过岁月的秋天。我想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婚姻抱着最美的期待,期待在人生的道路上结伴而行能走很远。现实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夫妻在结为连理后经历着跌跌荡荡的夫妻生活,也都带着彼此的期待拷问着对方,等到暮年能有多少像我看到的那对儿老者一样彼此开着幽默的玩笑一起过马路呢?

我想说的是,在大千世界里有多少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很早就因一方或双方的放手而各奔东西?要么就是一方跟跑了一段时间追不上而掉队的;要么就是在拉拽对方希望和自己并肩前行而累的放弃掉的;要么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最后越跑越远彼此尽然都不认识对方的;还有就是夫妻双方硝烟几十年在彼此身心灵伤痕累累在叹息中陨落;还有就是一起跑,跑快的一方等等对方,跑慢的一方抓紧一点跟上的……

总之,在理想层面我们期待白头到老相随而终。为了达到那幅画面的理想境界世世代代的人们进进出出演绎了多少生离死别、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故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标准可循?也就是说能不能找到让所有夫妻幸福永相伴的密码?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留给看到此文的所有朋友……

往下走。我在想,当看到那对老夫妻的一幕后我心情的愉悦感,当时确信有一股清风像我扑面而来,一种清爽从心底升起。再品味一下,感觉到在两位老者身体里当时流动着一种温和舒心的能量,这股能量通畅的流向彼此的身体里,而且感染着我及周边其他的人。当时就在想假如我是那对夫妻的孩子我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我又会以怎样的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我知道父母给我们撑起了一片天,在这片天空下我们慢慢长大,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再具体一点就是父母亲的相互的状态会影响下一代生活态度的乐观与否与人际关系适应程度的阈限!所以我想说:一个乐观、开明、宽容的父母必然会造就出乐观、开明、宽容的孩子,这是彼此爱的能量在整个家庭和谐流动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比喻,乐观、开明、宽容的父母撑起的那片天可以比喻成是一个良好的生态园,在这期间孩子们的成长理所当然的根深叶茂,浑然天成。我还想说,每个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态度都是来源于那个给我们撑起天的父母。

有这样一则比喻我记忆犹新:说把父亲比作阳光雨露,把母亲比作大地,孩子就是那一粒种子。当这粒种子植根于平坦肥沃的土地加上阳光雨露的滋养,这粒种子就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又高又直,我们会把它称之为栋梁;当这粒种子植根于悬崖峭壁且风雨无常的气候下,我们会看到那粒种子一定也在生长,也许会七扭八歪但始终向着有阳光雨露的方向,但你会发现这棵树虽然不是栋梁但却成了一道风景。这时我就想起了闻名遐迩的“迎客松”。

于是我又有些感动,这粒种子无论植根于何种环境下都有它自己的成长轨迹,没有挑剔过自己成长的土地肥不肥沃,也没有抱怨过阳光雨露是否吝啬,始终努力地生长并展现着自己。此时我又想起了所有天下的孩子们,有这样一个形容:人世间最最忠诚的莫过于我们所生育的孩子。

作为孩子从不挑剔自己会有怎样的父母,但却有为孩子设置很多得到爱的条件的父母,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我们就爱你,如果你……我们就不喜欢你了!听到了吗?这就是父母有条件的爱。我们多会儿听到过这样的话语?爸爸妈妈,如果你们……我就当你们的孩子,如果你们不……我就不是你们的孩子了!这种话好像几乎没有。

那些长大后背离父母、怨恨父母的人也许曾经得到了太多父母对他们有条件的、苛刻的“爱”,有一天当父母希望得到孩子的关爱时,孩子给予父母的也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有条件的、苛刻的“爱”。因此延伸出了一个很具有冲击力的概念“不孝”使很多人承受不来。孩子渴望父母的笑脸,渴望父母的宽容,渴望父母的怀抱,更加渴望父母互爱互敬撑起的天,让自己心中那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一天能为父母遮风挡雨的栋梁。“可怜天下父母心”,又要为父母“平反”了。有这样一个比喻:把父母比喻成左右手,把孩子比喻成双脚。当双脚受到伤害时,两只手一定是千方百计的去关照那双脚;当双手受到伤害时,我想没有哪只脚会反过来对那双手“问寒问暖”,最多也就是“左手握右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胜过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现实里我们更多的记忆是那些曾经父母对我们很多的伤害和不理解,当我们体会自己无助失落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父母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他们也受到了他们父母的影像,他们带着很多无助与失落长大并生下了我们,拿出他们尽其所能的“爱”哺育孩子。

当我们感到那些令孩童年代痛苦的时光时,实际上父母的心里和孩子们想的正好相反,他们所要表达的是:孩子啊,爸爸妈妈希望你们好,我们是爱你的,只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会,也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方法来表达对你们的呵护!当我们做孩子的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个层面的话,很多对父母不合理的期待就会放下,学着接纳我们的父母,原来他们也是很平常的凡人而不是“神”的多年期待。

因为那对老夫妻下公交车的对白让我浮想联翩的表达了这么多关于“夫妻间”“孩子父母间”“父母孩子间”的很多可能,所以我感觉到原来“爱”是一种在彼此间流动的能量。“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两个短语我就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切了。把这两个短语所表达的感觉想象成爱的能量的流动,那么应该是一种蓝色清澈的液体在彼此间缓缓交融,当这个画面呈现在你的脑海时,你是不是就会感到一种力量?一种沁人心脾的久违?

写到这里真得谢谢那趟公交车司机把车正好停到了我的面前;谢谢那对老夫妻下公交车精彩对白的场面;谢谢那阵扑面而来的清风使我顿有所悟;当然还得谢谢我自己捕捉“爱的场面”的能力与敏感度!

我有感受“爱”的能力,谢谢你!

第11章 人生就本质而言是孤独的

幸福感对一般人来讲是很依赖于别人怎么对待他,而如果能做到不依赖这个外在,内心很稳定,不会被忽然而至的东西影响,不会看到雷雨就心旌摇晃,那么这时候应该是更满足的。

采访那一天,大雨,风声、雷声、咖啡馆装修的钻头声,声声入耳,他全然不为所动,叫拍照就拍照,叫摆姿势就摆姿势,真真是“很习惯把自己抽离出来”。

而跟他聊天,就好似开启了一个自动问答机,抛过去的问题在他那里都不是问题,也不怕没有好答案,并且嗓门大,言语密集。当然,前提是他肯说。

间中还卷了好几次烟卷——从随身背的黑色双肩大包里摸出烟盒和烟纸,捏一小撮烟丝出来,再两手并用认真投入地把烟丝捋成长条状,卷起,点着。烟瘾不小——真真似有老派文人的嫡传。

他声名渐涨,擅长在公共领域指点江山,每当发生一些事件之后,很多人就会产生“看看梁文道这回怎么说”的应激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信任机制。而他识时务地说,“这样很危险”。

喜欢他的人都拣好的说。“他什么都懂,是百科全书”;“他的声音有迷惑力,发音的调子、频率刚好是最容易给人信赖感的那个刻度”;“他造型温润,没攻击力”;“他幽默可爱,没那么多的矫揉造作”;“他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他坚持观点但没有戾气”;“他乐于自嘲和暴露缺陷”……

豆瓣梁文道小组人数近万,组员发帖踊跃,他觉这“不是好事”,屡屡劝散。“他们知道的我都是从媒体中看到的我,那是意识的一个幻影,为一个幻影耗费那么多的心血和时间是不值得的。”

梁文道出道20年,17岁开始写报纸专栏,他不吝啬随时随地传达声音、表达自己,深谙“借力打力”之道:“我在内地的影响力,可以提升我在香港的话语权。”但他也深知早晚自己会退隐江湖,很早就做好心理准备,那就是“有一天应该而且必然要被人忘记”。

爱情是很重要的一种分享

记者:你在新书《我执》里谈论情感、人生、困境和矛盾,那么你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是消失了还是依然存在?

梁文道:我肯定有很多个人问题,但我并没有把我自己的历史放到书里面去处理,它不是我个人矛盾的表达。我顶多是把我看来大家面对情感时会遇到的问题,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来。那里面有一些对情感的思考可能是我个人思考的结果,或者是由我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东西,可是,基本上“我”是一个半虚构的主体,它其实是在营造一种自传效果,这是文学里常常使用的技巧和方法。

我研究过,这个自传效果的达成主要是靠给人一种喃喃耳语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有一个语蔫不详的“我”在发言,那它就会营造出这种氛围和感觉。所以我在写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地探讨这种写法可以写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挺好玩的,因为以前没写过这种类型。

记者:在书中也时常能看到你对感情非常理智的感悟,比如“情人按其本质就是一种长久不在,永远隐身的对象”、“对不起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爱情与伤害是共生的”、“人间的一切情感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调整与挣扎”等等。你好像对待很复杂的感情问题也能做到以极大的理性和透彻去裁剪它。

梁文道:我不算是一个太理智的人,但我可能比更多人容易马上回到理智的状态。比如我认为爱情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种分享,不只是爱情,所有的感情都是这样。

人生在世就本质而言是孤独而寂寞的,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不知道现在跟我说话的你是不是我想象出来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遇到高兴的或者悲伤的事情,就需要找一个人分享,极力去确定我所看到的东西是真的。人生如此孤独,需要透过他人的保证来告诉自己,“我不是单独存在的”,这就叫做分享。

记者:你觉得成就幸福婚姻最重要的核心或者说决定性的条件应该是什么?

梁文道: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分享的状态。所有的爱情、婚姻,一切人间的亲情、友情都是这样,要分享,要选择一些人来分享,这些人就是能够帮助你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的人。

但是,当这样的关系再发展下去,比如往一个成熟的感情方向推进之后,最好的结果应该是放弃自己。所谓放弃自己就是不自私地去爱,爱一个人不是因为要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恰恰相反,是开始放弃对自己的一种我执,这个时候你是打开胸怀的,这个时候的爱才是比较完美的。

记者:你说的这个状态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很多感情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后来就没有办法继续了。

梁文道:这是因为我们都自私,我们大部分时候是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而不是想着怎样放弃自己,爱情也是如此。所以有的人越爱,他的自我就越坚固,当自我越坚固的时候,就越痛苦。如果一直想着自己,就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而越是不执着于自己的满足则越容易获得满足。这是一个悖论。

读书是为了颠覆我的既有想法

记者:很多人都很好奇你的知识结构非常庞杂,这样的一个知识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梁文道: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对世界上各种事情有好奇心。真正难的地方在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都会知道很多事情,接受很多新知,问题在于你有没有选择,怎么规划自己的资讯。我的资讯吸收量跟大家差不多,可能我能做到的事情只不过在于我有规划,知道自己应该吸收哪些信息,怎么吸收,以及吸收回来之后怎么用。坦白讲我不是一个记性特别好的人,但是当我要写、要用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像是有个搜索网或者档案库,会自动分类整理过去我所看过的东西。

记者:通常你的阅读速度很快吗?

梁文道:阅读速度不是我决定的,而是由书来决定的。我一个月大概看20本书,有时多点有时少点。其实速度不是问题,专心才是问题。我相对来讲是个容易专心的人,现在我在说话,需要的话我可以随时拿本书来读,我很容易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

记者: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梁文道:有必要吧,要不然没有锚了,人就在海上漂了。很多喜欢看小说、诗歌的人在30多岁以后就不看了,通常最热衷看话剧、舞蹈、电影的都是二十几岁的阶段,年龄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就觉得自己不需要了。但是真的不需要了吗?我觉得不是,只是这个需要被埋没、被忘记了,他麻木了,不再开放,不再有问题了。一个人并不是后来没有了问题,而是他以为自己没问题了,结果他就活得很有问题了。

信仰是通向真理的一个路标

记者:思考过多、看得太透太清楚的人,是不是也不容易获得一种普通层面上的幸福感?

梁文道:我不认为想得很清看得很透就特别痛苦,对人际关系看得很透,了解到虚伪、懦弱、卑鄙,不会因此就更恨那些人,相反可能会更宽容,更自在,这是一种大智慧大情怀。幸福感对一般人来讲是很依赖于别人怎么对待他,而如果能做到不依赖这个外在,内心很稳定,不会被忽然而至的东西影响,不会看到雷雨就心旌摇晃,那么这时候应该是更满足的。

记者:说到你自己的信仰,你也经历了一个从寻找到坚定的过程,人的信仰是不是都是为了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一个出口?

梁文道:人会有很多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而对于这类人类必然面对的问题,人类历史上发展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所谓信仰,是你知道并且相信一个东西有答案,而且你肯定自己顺着这条路走就能够到,这就是信仰。信仰等于是通向真理的一个路标,路标不是终点,你顺着这个路标走,能走出去,有希望,这就叫信仰。

记者:参禅修佛真的解决了你的很多个人问题吗?

梁文道:没有解决了,但是在解决,在寻找解决的方式。

记者:你说过说话负责、写东西负责这是写作人应尽的本分,这个其实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吧?尤其是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之后,很有可能会产生虚荣的心理。

梁文道:我也有很不负责任的时候,也常有说错话、写错东西的时候,虚荣我也会有,所以更知道自己的虚荣,要修行,摆脱它,跟它保持距离。你会不会习惯了别人的掌声、追随这种掌声,会不会有一天没有了掌声你觉得好难受、寂寞,要注意这个。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准备这一天的到来,这个准备不是为了让自己到时候好过一点,而是现在就了解到,这一切是如此的虚幻。

第12章 爱情藏身何处?

基因学研究表明,男女间之所以会相互吸引、爱慕,原因在于我们体内,存在某种通过几万年进化所形成的基因物质,促使人类为了自身繁衍而“不得不”寻求交媾对象;荷尔蒙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基因与荷尔蒙首先促成的是看到异性在生理层次上的冲动。而对于爱的产生,还要从人类的精神层面上去寻找缘由。

西方宗教告诉我们的是: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于是男人们便要带着近似“原罪”的痛苦,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根“肋骨”。但科学家证实,事实上最初决定男性生命形成的染色体,是由女性染色体裂变所得——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才是“肋骨”(怪不得女性天生具有如此深厚的“母性”)。

现代精神生理学研究表明,互生爱慕的男女双方,所发出的脑电波频率是大致相同的,爱得越深,则和谐共振的频率图谱就会越优美。中国古代有“夫妻相”一说,意思是相爱的双方在精神气质上有相当符合的地方,以至于他和她在外表容颜上也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在爱情的由来上,德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给出的解释更加详细、合理和完备:“爱情其实由三种需求而生,一种是”性“的需求,它激发你去寻求那些”合适“的人;另一种是”渴求浪漫,“类似于那种初恋时的眩晕感觉,但这种感觉大多数人只能珍藏于求爱时期;第三种对于爱的需求,是由我们大脑里的”婚姻系统“发挥作用,那就是对生活伴侣的深深依恋。”

爱情的“筛选标准”

上面说了爱情产生的源头,那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时,有什么选择标准吗?当看到潜在的爱情“候选人”时,我们首先会从外在感观上对“候选人”作一番优胜劣汰。这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上作判断。

视觉:不论男女都喜欢漂亮面孔和性感身材,男人喜欢丰胸细腰翘臀女;女人则中意宽肩厚胸络腮胡须男。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审美观,事实上基因的本能让我们更偏爱这些生育能力强的相貌特征。

听觉:女人偏爱低沉浑厚的男声,声音好听程度和相貌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人们从声音中也能获取身体的部分信息。

嗅觉:嗅觉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视觉和听觉。比如,女性排卵期时分泌的弗洛蒙(pheromone,一种可以刺激同类其他动物响应的化学物质)数量要比平时高。这些弗洛蒙会改变周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使住在一起女性的生理周期会逐渐同步。从繁衍后代本能上讲,处在排卵期的女性当然对男性有更强的吸引力,所以当许多女性生理周期同步时,则每个人找到自己中意伴侣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当然男性对这类气味更加敏感,如当伴侣处于排卵期时,男士们会更有爱意,更殷勤,也更容易嫉妒。可能是从女性身上嗅到的这些味道,唤起了男性内部的配偶守护者(mate guard)意识。

弗洛蒙等分子不仅告诉人们哪些人最值得考虑,同时也帮他们排除了部分候选人。比如人体基因中掌管免疫系统的是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为相容性抗原复合体),会影响组织排斥反应。如果两人的mhc系统太相似,胎儿流产死胎的危险性会大大提高。所以找和自己mhc不同的伴侣,也是有利孕育下一代的生存策略。

据研究显示,实验室的老鼠能从另一只老鼠的尿中闻出过于相似的mhc,从而避免和那些个体交配。在由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的实验中,女性能通过男性衬衫气味选择出与自己mhc差异最大的男性。

触觉:从眼神交汇到深情相吻再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就像连锁反应,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止,接吻在爱情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唾液中含有和气味中相似的化学物质,可以用来测试mhc的相容性(也许接吻在最初只是一个味觉测试);同时接吻也是一个信号放大过程,提高人体对气味、声音、呼吸等的所有感受;接吻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心理的、物理的、化学的)信息交换过程(当然这些都是自动操作,不用大脑费神);此外,接吻也是男性“投放催情药”的过程。男女体内都含有一种雄性激素叫testosterone(但通常男性的要远比女性高),对保持性欲至关重要。男性的唾液里,特别是那些本身血液中荷尔蒙含量高的男性,会含有testosterone。经过一段时间内的多次接吻,女性接受到的这些激素就开始工作,性兴奋水平提高,愿意接受更亲密的行为。

大脑内还有爱情“生产线”

除了上述外在感观因素,人类大脑中还有条爱情“生产线”。人脑中和爱情有关的区域主要有3块: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多巴胺的精炼厂,愉悦系统或反馈回路),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次脑皮层中的反馈回路);和尾状核(caudate nuclei,是主导行为模式和乏味习惯形成的区域,比如打字、开车等技能)。

爱情产生的神经化学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当我们感受到爱情萌动时,腹侧被盖区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高浓度的多巴胺让人感到极度的快乐甚至心醉神迷(但这只是短暂的愉悦,还称不上爱。);伏隔核针对从下丘脑传递过来的神经信息,用多巴胺和血清素、催产素进行调制,写入尾状核。任何记忆感受一旦写入尾状核,就很难消除,这就不奇怪为什么爱情的回忆是终身难忘且历历在目。

在这个过程中,催产素是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任”,促成男女承诺的物质。大脑中的爱情反馈回路是由多巴胺等调制的,这些物质浓度越高,调制出的信号越强。

这个过程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说共同经历过灾难的伴侣,更倾向于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终身伴侣。这实际上是在经历灾难这一过程中,身体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让我们形成了这种认识。

当然,爱情可能会破裂,但大脑的神经活动或相关记忆并不会随之消失,这也是失恋者痛苦的根源。更有甚者,尾状核与成瘾相关的区域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对这样的人安慰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是没用的。幸好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最终破裂,绝大部分的爱情经过最初的狂热,逐渐冷却,变成亲情。亲情虽说不令人心跳,但比爱情更稳定。

第13章 你不知道的3个心理常识

1、人在饥饿的时候爱乱花钱  在人感到饥饿时,最好不要轻易上街购物,因为饥饿会让人更爱花钱。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发现,饥饿时人的购物欲望会大大增加,不仅觉得食物更加诱人,对其他商品也更容易动心。研究人员发现,人在饥饿时会分泌出“饥饿激素”,这种激素会提高人们对食物的注意力,同时会对大脑施加影响,让人们对货架上的食物垂涎欲滴。

2、自言自语有益健康

和亲朋好友说说自己的近况与烦恼,能舒缓压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对健康大有好处。但亲友们却不一定总是有时间和耐心洗耳恭听,弄不好反而伤害感情。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其实没有必要非找人听自己唠叨,自言自语或许更有益健康。研究人员发现让倾诉者尝试通过自言自语将烦恼加以排解,同样能起到减轻压力,有利健康的作用。对着自己倾诉烦恼与不满,一来可以调节自身情绪,二来能够理清头绪,帮助自己更理智地看待事情。而且不会耽误别人的时间,更不会泄露自己的隐私。

3、“出点丑”心情更开朗

心理学家埃利斯发明了一种“打击羞耻”的练习方法:让人在公交车上大声地报站名,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块钱等等。做完这些“蠢事”后,人们觉得很多担心的事“不过如此”,从而心情大好。这些“出丑”的行为会让人大大提高被人嘲笑的“免疫力”,从而把自认为很困难的事情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心理学,需要心理医生,但是并不意味着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活中磕磕碰碰,起起伏伏,都会导致内心的不平静以及负面情绪,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以及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家走出心情的低谷,华夏心理网是国内唯一人保部授权的心理咨询师机构,十年来培养了六万名心理咨询师,并且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注健康,关注心理,想要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第14章 以“感谢、创造代替对抗”

一个人不论生什么病,都要对这个病发出祝福的心念,并且应凡事感谢。在用餐时,应当感谢天地的爱,以及将食物带到我们眼前的人;更要感谢身体消化、吸收这些食物,带给我们健康、活力与能量。当人内心充满感激时,身心就会愈加健康。由于心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即便是吃进相同的食物,但被运用的方式也会不同,因为,当我们对食物和身体都发出善意和信任的心念时,它就愈会带给我们健康和力量。

大家在看待癌细胞时,请别视之为异己或敌人,反而要生起感恩之心:感谢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的生命有机会改变,生命得以重新思考和成长;诚心地感谢癌细胞让我们脱离过去的生活轨道和痛苦的漩涡,迎向崭新的生命。当一个人的生命进入此境界时,癌细胞会因为你的诚意和柔软而感动,因为它明白,你已愿意抛弃以往地狱般的生活。这时,癌细胞心中的秘密,就被我们破解了。如果你肯倾听癌细胞的心声,真正同理它们的感受和苦心,那么,它们就会停止作怪,因为其使命已经达成——引领人们走上追求快乐、真理的道路,让生命得到完全转化。

新时代赛斯思想最高的理念是:“我创造我自己的实相。”何谓实相?就是我们的身体、生活和人生,是我们自出生以来,发生在身上的每一件事,包括周遭的环境,所有跟我们互动的人,以及所经历过的一切;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在做“创造实相的那个我”,而是“在实相当中莫名受苦的我”。既然“我创造我自己的实相”,那么,不论我想要生病、受苦,或轻松、自在,其实都能够被创造出来。一个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都可以创造。这理念应用在癌症治疗中,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是由你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得到癌症。你才是那个能创造实相、转化实相的你,而不是那个跟实相对抗的你。大部分人往往都在跟实相对抗,我们应该抛掉过去的习性,创造新的生命,舍弃对抗的方式,尤其是面对癌症时,更应该实践以“创造代替对抗”的信念,来拥有健康的实相。

我们要学习把痛苦和癌症都丢出去,感觉到整个人重新沉浸在宇宙大爱里面。这需要我们学会信任宇宙、信任我们内心拥有强大力量,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快乐自在的实相。人有时受苦会上瘾,要把这个瘾给戒掉,把心中的难过、伤痛给戒掉,把它交出去,这样才有新空间来容纳快乐和创造,以及轻松与自在。

第15章 微博会使心理出现转变

研究者发现,“长期使用微博将意味着用户投入大量精力维持微博好友关系,当他们失去其中的一个朋友后将产生强烈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这意味着你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多,某个好友的主动“消失”对你造成的伤害越大。

研究者们测量了人们自己感知的对方解除好友关系的原因,比如自己在微博过于活跃、发表了极端观点、发表了不恰当的评论,或者在真实生活中与对方发生了不快,或者双方并不是太了解。

虽然大多数人们相信好友是因为线下事件与自己断交,但是如果对方是因为微博有关的原因接触好友关系,这会激发用户最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

自己是否主动发出好友申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你主动向他人发出好友申请时,你已经将自己置于一个较低的地位,你必须耐心等候自己的申请是否会被接受。

如果对方在接受好友申请后又解除这段好友关系,这将引起你的认识失调。想知道他为什么之前要接受好友申请的这类念头可能会引发你的沉思以及负情绪。

和现实生活一样,微博上越亲密的关系破裂,对你造成的伤害越大。不过这里的例外是家长,由于微博中的学生群体比较反感和自己的父母成为线上好友,因此当父母和自己解除好友关系时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渗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很多时候甚至已经很难分清线上和线下的区别。

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这个研究还是告诫我们不要对社交网络投入太多的精力,我们需要适度回归到正常生活的交往。

也许,这会儿你应该关掉人人或者微博页面,抽出点时间和亲朋好友共处。

第16章 多给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

儿子今年13岁了,从他小时候起,每天我都很辛苦地为他做事,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到学习辅导、兴趣培养,都由我一手打理。可是孩子却很冷漠,对我所做的一切毫不领情,我有时抱怨他不知体谅我的辛苦,他反而不耐烦地说:“是你自己愿意做事,又不是我让你做的。”我既生气又寒心,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呢?程程妈。

分析:要给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像程程妈一样困惑:为什么我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没有心存感激呢?究竟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父母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把爱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内心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应树立三个观念。第一,为孩子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应当带着快乐的心情为孩子做事,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一种乐趣。我们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为你做事是快乐的。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是真正爱他的。相反,如果把付出作为一种苦差,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负担而产生负疚心理,或者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逐渐冷漠。第二,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虽然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会感激自己的付出,但是如果以此作为要求孩子回报的条件,那么爱就成为一种负担,不仅不会引发孩子内在的感激,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和对立。第三,父母施爱要考虑孩子需要和感受。案例中,程程妈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到学习辅导、兴趣培养,一手为孩子打理,做了这么多,孩子却不领情,这时程程妈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有从孩子的内心需要出发的爱,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

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还要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为此,父母一方面要引导孩子表达爱,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爱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孩子感到他们的爱是父母生活中的一种力量。比如,孩子的爸爸过生日,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为他精心准备礼物,做一顿丰盛的美食,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达爱。爸爸感动于母子两人的爱心,流露出激动与喜悦,会使孩子得到鼓励和信心。对此,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口爱的源泉,它唯一的事情就是流淌,而在父母这方则要保持体贴、友好、感恩、孝顺、奉献这些渠道不封闭、不阻塞,而且永远向前流动。”如何让泉水保持流动呢……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每一次爱的流露所创造的喜悦。感恩之心,要从小在家庭中培养。因为只有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才会把这种情感扩大到他人与社会。

第17章 亲子生活,学会“约定”

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应学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换位思考,凡事要考虑周全,还要学会相互坦诚。大人与大人之间应该如此,大人与孩子之间其实也应该如此。大人和孩子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融洽相处,作为大人的我们就应该拥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凡事要与孩子商讨,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亲子生活,学会“约定”,事半功倍!

约定是商讨,体现的是一份尊重。

和孩子提前约定,不是对孩子的“命令”,而是和孩子之间的商讨,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而和孩子商量约定好之后,孩子投入自己的活动,这时候就千万不要再贸然打扰孩子,一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来也是对孩子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的不尊重。

在与孩子做“约定”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和大人“磨”,尽力争取多一点自己的利益,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在“讨价还价”。就算是“讨价还价”,其实也体现了孩子的商讨意识,也体现了孩子思维力的发展,更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

约定是告知,体现的是一份承诺

我们做大人的,不要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还理解不了,或者觉得麻烦,很多事情就不与孩子商议约定,甚至懒得“告知”孩子。在孩子的理解力和反应力许可的范围内,孩子有权了解,甚至有权参与家庭生活的部分决策,这给了孩子莫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认真等待、反馈孩子的每一个发问,一是可以“告知”孩子他所需要的信息,二来也可以灌输给孩子必要的社会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很自然地与孩子做些“约定”。而一旦“告知”、一旦“约定”,就应该信守承诺。如果一时满足不了孩子的心愿时,也要真实委婉地“告知”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学会等待,再选择适合的时间完成对孩子的承诺。承诺孩子的,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到!这体现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诚信度,这种诚信榜样的效应比再多的说教更能发挥作用,而父母作出了表率,之后对孩子对于“约定”的执行度也是一个良性的鞭策。

约定是规则,体现的是一份责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照既定的规则办事,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到了孩子身上,为什么时常听到妈妈抱怨孩子最后履行不了之前的约定?我觉得问题多半出在家长身上。在与孩子做“约定”之前,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规则,确保孩子明确具体的规则,让孩子拥有知情权、主动权、民主权,这样才能激发出孩子的责任感。

当然,在与孩子做“约定”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明明已经和孩子商量好了他只看一会儿电视,可孩子迟迟不愿关电视。妈妈就会疑惑,“约定”是不是会被孩子利用为耍赖的武器?其实,这还是妈妈的原因。与孩子“约定”,一定要明确规则、明确时间。比如说,看电视的时间约定为10分钟或者20分钟这种明确时间段的概念,如果孩子不懂10分钟或者20分钟有多久,可以看着钟告诉孩子时针走到哪里算10分钟或者20分钟,这样孩子自然对时间上的约定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学会“约定”,做好“约定”,执行“约定”,亲子生活和谐融洽之余,还能培养孩子的诚信力和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呢?

第18章 让“代沟”变“代桥”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随着孩子的成长,烦恼也逐渐增多。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和谐的家庭时起争端。“代沟”一词成了父母和孩子常挂在嘴边的话。

怎样缩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呢?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宽松要求子女。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家长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争取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不能固执地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子女。

及时加强沟通。交谈、倾听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倾听,多与子女“以心换心”。但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只会使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学会接纳包容。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应该相互接纳、彼此融合,家长要学会接纳子女更现实、更合理的态度和意见,如能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体谅、融合,更是一件快事。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伙伴式”“朋友式”的关系,如此相处,“代沟”肯定能有效弥合。

注意相互尊重。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再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的尊严。父母要学会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让孩子保留自己的天地。过多的保护只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主动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没有旧观念、旧模式而轻装上阵,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了解时尚、了解现代青年的爱好,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语言,获得他们的信任。

讲求求同存异。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两代人,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必然的,这些差异有时可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达到统一,有些则难以协调而长期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我们也不要指望能彻底填平“代沟”,因为“代际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然,父母只要通过努力,惜时积学,敏于与世界的时尚去接轨,从而使两代人和睦相处、让孩子健康成长,“代沟”也能变“代桥”。

第19章 国庆假期,和你的心灵一起私奔

7天长假,只有国庆才有,很多人需要这个假期来释放积攒了半年多的压力。可爱卡通形象的国庆表情图,会舒缓人们的焦虑,对工作和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释放。

压力山大 国庆表情图成白领节前精神支柱“上班,盼国庆;再上班,再盼国庆……”“还有7天就上班,还有6天就上班,还有5天……”国庆节前后,相信很多人都会比照着可爱的国庆表情图,掐着手指算着时间。不少网友表示压力很大,现在都在靠这样的图做精神支柱了。

可有了欢喜也会有忧。“喜”的是攒了大半年的压力,好不容易盼到国庆七天长假,终于可以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了;“忧”的时,虽然是七天长假,可也是屈指可数,每过一天便少了一天,还是会回到茫茫的工作中去。这可真纠结……更让人心里痒痒的就是国庆还要加班。看着别人美滋滋的筹备着假期的旅程,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个国庆 一起和心灵私奔

无论是美滋滋的筹备国庆旅游计划,还是正在为加班而纠结,反正这个国庆就在眼前,如何快乐度过这个国庆假期才是当务之急。

趁着放假的时候好好的对待自己,不要让平日里那些烦躁的琐事干扰你的心情。心理专家表示,7天长假,只有国庆才有,很多人都需要这个假期来释放积攒了半年多的压力,鼓励大家在长假多出去走走,给自己一个身心放松的空间。而对于“加班族”或“留守族”来说,也有很多的减压方式可以尝试:唱K、聚会、运动、按摩等等,心理专家认为,其实每个放松方法都能找到轻松和乐趣。

假期简单易行的5种减压方法

方法1:放松唱歌

据报道,英国伦敦那些承受着极大压力的银行家们有了一种新的放松方式,那就是唱歌。在工作日的上班高峰期,成千上万的穿正装的工作人员像水流一样从地铁站里涌出来,急匆匆地冲向在高楼大厦中的办公室,然后开始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他们很少休息,且压力巨大。

专家解析:所有的韧带都与声音联系在一起,所以握紧手腕的方式都会影响你的声音。唱歌先从轻松的呼吸开始,通过轻快的音乐,让身体和精神得到调和。

方法2:精神活力

全面激发人的活力,让精神和身体一起“活起来”。一种叫做“步尔加”的运动在上班族中一天天热起来。这种发源于古老朝圣仪式的原生态健身运动在本世纪初流行于美国。通过训练可达到精神和身体的愉悦和活力,改善生理机能。步尔加最突出的三大特点是:更加注重精神的专注与放松;全面运动身体的每个部位;改善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从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都达到良好的健康状况。

专家解析:步尔加的动作,能够让身体每个部位的肌肉都得到运动,这会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更加全面的均衡;而那些平常得不到运动的肌肉,在得到运动之后,对能量和脂肪的消耗会更多,从而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

方法3:适当咀嚼

白领一族可尝试通过咀嚼口香糖舒缓紧张情绪。一项调查显示,连“工作中吃零食”都是压力来源,因为既要担心可能会因此而发胖,也要担心“吃相”不好而影响“专业形象”。目前,在北京一些较大的写字楼里还出现了箭牌“嚼吧”。

专家解析: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梅建教授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扫描技术,发现咀嚼口香糖增强了某些脑区的活动,显著提高了这些脑区的供血和供氧水平;咀嚼口香糖还可引起α脑波增强。α脑波的减弱与紧张和焦虑密切关联,因此,专家得出结论:咀嚼口香糖可能有助舒缓紧张情绪。

方法4:美容香熏

将身体完全浸泡在38℃-40℃加入芳香植物精油的温水中,先让手松弛,轻轻浮在水面上,想象这种松弛上升到肘部,并沿着手臂、肩膀和背部上升到头部。水疗是SPA最普遍的形式,是一种集香熏、精油、泡浴、按摩及日常皮肤护理及花茶与音乐为一体的具有养生与美容效果的养颜方式;秋天,应选择常用的敷脸产品,包括深层清洁和保湿效果好的面膜。

专家解析:在家中做SPA免去路程的麻烦,放松更彻底。但不同类型的皮肤应选择不同功能的精油和护理用品,皮肤类型可通过对专业美容机构的咨询和测试后确定。目前,不少专业美容院都可提供此服务。

方法5:冥想发呆

集中精神,冥想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或是一片随风摇曳的荷塘,或是波光粼粼的湖面,或是鲜花盛开的山坡,或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小径……安静地冥想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为全身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可以明显地减轻焦虑。

专家解析:无论是在飞机上、宾馆里,还是出租车里,都可以发呆,什么都不用想,往往可以达到同样的心理放松效果。即使在享受一串葡萄,也可以让自己慢慢沉浸在咀嚼美食的过程中,从而进入意识放松状态。

第20章 意象对话技术:精神病的幻觉的象征性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的象征性,和梦也是一样的。因此,有精神病学家指出精神病患者就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曾经和一个精神病人谈话,她问我“你是不是相信世界上有鬼?”并且说,“我可以随时见到许多鬼——他们象影子一样,你可以穿过他们,仿佛他们不存在一样。”而在随后的谈话中,她说了她的母亲和哥哥对待她自己的态度,“仿佛我不存在一样”。

她幻觉中见到的鬼就是自己的象征,同样的是被别人忽略、被当成不存在的。

实际上,精神病患者的各种幻觉,都如同梦的意象一样,除了直接的反映他的欲望之外,都是象征。

正常人偶发的幻觉或者错觉中,也一样有象征意义。有这么一个小例子,一个青年和妻子在到岳父母家的时候吵了架,他一怒之下从岳父母家跑出来了。但是过了一会他后悔了,就算是这样,他总不能自己再回到岳父母家吧,那样太没有面子了。他很希望谁出来找他并且劝他回去。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看到:他的岳母和他的连襟一起走过。

实际上他的岳母和他的连襟没有一起走过这里,这是他的幻觉(或者错觉)。但是这个简单的意象也是有象征意义的,他用连襟来象征自己(因为他也是这家的女婿),这个意象的意义是他的愿望——岳母来找他回去。

第21章 谁与我一起改变世界?

谁与我一起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似乎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命题。或许有些成年人会发笑,心想着你怎么可能改变世界?

请允许我先说说自己的想法。记得每年十一月底,我的大学都要组织去福利院探望孩子,去了四年之后,我就很少再提及公益。那时在寒冷的初冬,光着脚穿着不合尺码的胶鞋的孩子站在我们面前,茫然看着这个世界。我说孩子们姐姐教你们画画好不好?他们茫然回答好,安静在一旁看着我画,没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我知道他们要的或许只是一双能在冬日有些许温暖的鞋子,当时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为什么我的力量如此渺小,面对这些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深深困扰了我毕业之后的几年,每当看到有人说要去做公益,我心里就都会想其实我们做不了多少有用的事情。然而在一部电影里面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仅要有爱,更重要的是要有方法。《把爱传出去》中讲述在一次社会学的课堂上,老师给了一个命题:拿出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这个是大人也无法轻易回答的问题,这位12岁小男孩却设计了一个方案:一个人帮助三个人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帮助三个人,然后变成九个人分别帮助三个人……这样传递爱,让每一个人都接受爱和付出爱,世界就可以变得更为美好。

小男孩开始实践自己的计划,他在身边挑选了三个人,可是事实不如人意,因为还是孩子,他的力量还很渺小,三个人都没有在他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在维护最后一个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的时候,小男孩被误杀了,到这里似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而在他的葬礼上从各地来了千千万万悼念的人,原来他的想法被一个记者传播出去,即使他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但其中有能力的人知道了这样的方式,并了帮助了无数的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全球有1000多个公益组织用“把爱传出去”的模式。

当我们把这些并不仅仅局限于公益,而是在用爱与世界建立联系,这就不是一个让人发笑的命题。谁与我一起改变世界,并非一句空话。因为为爱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撑的方法,什么是爱?爱的沟通方式?爱的表达方式……

爱为生命提供最大的改变的信念。当我们回到柯老板的故事,你会问这只是一个老板创业发家史,有什么爱的意义吗?我想首先追求事业并没有错,即便是在“把爱传出去”的模式里,有能力的人可以却是帮助到更多的人,能力稍弱的人作为宣导者,让更多有能力的人知道怎么去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

我们来看看柯老板故事的完美结局吧。一次偶然的学习让柯司机变成柯老板,不仅仅是对团长说谢谢,而是在一个数十人参加的聚会上由衷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去告诉更多的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不管你今天过得如何,你的生命一定可以变得更加美好!同样,在坐的嘉宾中一定会有一些人受到他的感染,也开始学习,开始自己成长之旅……当他们有收获后,又把这份爱像柯老板一样传播给更多的人……

那么,现在你愿意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吗?

第22章 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情绪不是让我们去控制的,它是一个指标,告诉我们内在有个旧伤口被触动了,我们可以借由扩展自己内在空间,增大内在力量,来和情绪共处,并且获得疗愈。

当你受苦时,想想全天下和你一般受苦的人,把他们像孩子一般的拥入怀中安慰他们。当这么做时,你的痛苦不再专属于你,而你其实也拥抱了自己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只有小孩会受苦,大人能够和痛苦同在而不会受苦。无论你多大了,在情绪上多半都是小孩,从你生气时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你的心理年龄。

不用自己的情绪责怪父母

当我们内在无法承受某种情绪(悲伤、愧疚、恐惧、委屈)时,就会找个人来责怪,亲密伴侣和父母是最佳投射板。天下的确有不是的父母,但是他们的不完美是他们的事,我成长我自己,所以我有能力承受自己的痛苦而不怪罪他们,这是我的事。

我的努力是尽力孝敬父母,但活出真实的自己。接受他们的不接受我,勇敢表达我想说的话。我不是“改变”他们,我只是改变我自己,和我与他们互动对应的方式,最终获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想要好的亲密关系,先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真正爱一个人不是平常表现有多在乎他,而是当闹矛盾你被伤害到时,能否拉下脸来显示自己的脆弱,告诉他你这么说或做让我很受伤。不是责怪,只是分享。不是抱怨,只是倾吐。在我们先自我安抚情绪之后,才有能力这么做。

亲密关系最大的冲突来自于我们期待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满足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内在对于“关爱、呵护、认可”的需求,那么你的伴侣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而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个好的亲密关系中的爱是循环流动的,你给出去,对方收下了,然后又以更多的爱响应。如果你规定对方的响应方式,或是你给出去的爱不是对方想要的方式,爱的流通就会受阻。以对方想要的方式爱他,并且接受他独特的回应方式,你就会拥有历久弥新的亲密关系。

担心爱人变心是最不划算的投资。有那时间精力,不如放在自己身上,心灵成长,变得更健康、智慧、喜悦自在。这样的人是人见人爱,如果对方不识货,离开了,你绝对还有其他机会,毕竟没人会喜欢受害心态的弃妇,而健康快乐有智慧的人却到处受欢迎。

灵修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内修,不是外放

灵修让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更清楚的理解,不是要我们去和别人争执对错。如果别人说的和做的与你灵修的宗旨不和,你看见了,知道了,心里了然,但不需要去争辩。因为灵修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内修,不是外放。

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是被宇宙和生活接纳的,否则你不会还活着,亲爱的。它们在每个当下接受你之所是,也接受你的不是,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当你认清这点时,所有向外追寻爱的行为都会终止了。“当我们学会将心安住于自身的美善之中,就能更清晰洞察存于他人身上的善性。当我们培养出对生命的尊敬与关怀后,即使置身最平凡的环境,也能处之泰然,这些特质的价值无与伦比。”~杰克?康菲尔德,《智慧的心》。

第23章 无论你怎样评价别人,你评论的都是自己

自从有了网络和博客,就有了评论。

因为评论是匿名的,所以不少人就借评论空间当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泄粪而不感到羞耻。作为人,耻感是作为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耻感的人只停留在动物的本能上,缺少自律的能力。

面对博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其实都和博客中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而只和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有关。比如,有些人对一些博客感到特别认同,而有些人特别愤怒。

这些喜欢、反感、认同和愤怒,与博客无关,与别人无关,而只和自己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密切相关,比如潜藏很深的情感。

博客只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对一篇触碰到你某根神经而感到愤怒的博客时,镜子里照出的不是博客,而只能是你自己。

面对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只可能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镜子非常诚实,无论你是丑是美,它都会如实地呈现给你。

所以,无论你怎样评价别人,别人也只是一面镜子,你评论的都是自己。

如果你认为别人是一个天使,或者是一个魔鬼,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堆牛粪,你都是对的,因为那正是你内心对自己的评价。

你是一个天使?还是一个魔鬼?你是个很可爱的人还是个很可怕的人?你不知晓,但是你可以从你对别人的评价中寻找到诚实的答案。

博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镜映功能。

你喜欢经常上别人的博客上评论吗?那恭喜你了,这是一个绝好的了解内在自我的好机会。

在博客中,无论你潜在情感隐藏得有多深,在你对他人博客的评论中,你会从这面镜中,发现一个你平时不大有机会了解的你自己。

如果你很美好,你在这面镜子中也会看到美好;如果你很丑陋,你在镜子中也只能看到丑陋。

如果你看到一篇博客让你感到愤怒,那说明这面镜子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愤怒是一种特别难以控制的强烈情感,而愤怒下面又是些什么呢?是不能被碰触的痛苦。而痛苦的下面呢?——深深的恐惧。在这面镜子中,你看到了吗?满满的净是些不可言状的恐惧、不可触摸的痛苦,不可压抑的愤怒!然而,你以为,是这面镜子让你愤怒,而不是镜子中的你自己让你恐惧和痛苦。

所以,你尽可以谩骂、指责、分析、抗拒,但是这对于解决你内心深处无法触碰的痛苦和恐惧,没有任何帮助和好处。你并不会因为这些宣泄而感觉良好。

如果你对一篇博客充满了愤怒的情感,就像对着一面镜子中的自己,充满了对自己的愤怒,并且冲着镜中的自己谩骂,这只是自己跟自己的一场游戏。

是镜子让你感到愤怒和攻击的冲动,还是镜中的你自己?!

如果是镜子让你感到愤怒和脆弱,你尽可以朝着这面镜子射出你愤怒的子弹或者随意泄愤。

可假如是你自己让你感到愤怒和无力呢?你准备拿自己怎么办?

第24章 冥想练习:创造生命新实相

让自己安静下来,问自己内心:“我为什么创造出生病——这个实相?”找到创造实相的我。我是一个创造者,我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健康,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疾病。我今天要真正让自己成为实相的创造者,不要成为疾病的受害者。

请问自己:“我为什么创造出这个病痛?”让内心浮现出感觉,它也是痛苦、无力感、伤心、难过或挣扎的感觉。把心中的苦交出来。无论是生活、经济、家人相处关系上或自我贬抑的苦,都完全交出来,在当下浮现。

我很清楚这份内心的痛苦,如何转变为生病的实相;心中的压力、负面情绪的实相,如何成为这病痛;看到内心的苦,如何变成自己不快乐的实相。清楚看到病痛的实相,就是这样形成的。告诉我的病痛,身上的癌症,是我自己所创造的实相。

从今天开始,我要创造快乐、轻松的实相,我要创造喜悦、自在的实相;从今天起,我不要再创造痛苦、生病的实相,而要当下解脱、顿悟;我要当下创造完全不同的实相,我要摆脱生病和不快乐的的实相,我要在当下成就新生命的实相。

开始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创造力量,由心中升起。它让所有人可以重新创造健康、快乐、幸福的新生命。没有任何疾病可以侵犯我,因为我是生命的创造者。请在心中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只当生命的创造者,而不当疾病的受害者。

现在,将心中的苦交出来,把身上的癌症也交出来。在这个当下,把心里面的苦交出来。把过去到现在累积的所有痛苦、压力、难过都交出来,把身上的病痛、不快乐也交出来。当下回归到那个轻松的自己。把心中所有的苦,统统交给我们彼此之间的爱,交给宇宙的爱;把烦恼、痛苦,以及身上的癌细胞都交出来!不要再犹疑和思考,把身上的苦痛交出来。

现在,每个人开始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爱和能量。把所有的苦痛都交出来,别再放在自己心头或身上。当下解脱,当下自在,当下重新接受新的生命。所有的人把心都连结在一起,把苦痛跟病痛都交出来。

真心希望大家开始走上“我创造我自己的实相”这条道路,把心交出来。我也把心交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创造健康快乐的实相。我们的生命可以改变,它是有力量的。疾病其实没有这么可怕,我们要让这个“创造实相的我”不断扩展、延伸。

过去我们太习惯把生命的痛苦、压力和委屈吞咽下去,但今天,我要大家把苦痛丢出来。丢给谁呢?丢给信任和宇宙。各位已承担够多痛苦了,把太多的苦吞入五脏六腑中,于是产生肝癌、肺癌、肠癌、肾脏癌、乳癌等疾病;现在,把病苦丢出来之后,宇宙大爱会去承接它。当我们把心中的苦丢到大地当作肥料,它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内心的能量会重新再起来,帮助我们创造新生命。

第25章 老年人的孤独心理自救

老年人的生活总是一沉不变并不是件好事,虽然说老年人的生活要更加有规律。随着活动量的减少,人脑开始懈怠,认知功能大大下降,有的老年人出现了老年痴呆症。老年人感到越来越孤独,身边没有子女相伴,把全部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孤独的生活。

因此,老年人需要孤独自救,怎么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情感不再依赖于子女后代呢?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五: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第26章 沟通的本质:做人!

沟通,这个过去曾经很生疏的词汇,现在已经成了口头语,在管理上也已形成一个特定的概念,写沟通的书和讲沟通的课也很多。而且,沟通是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沟通是什么?人际交流而已,怎么就成了一门学问,因为它确实很重要。我们工作中的失误,70%是由于不善于沟通或沟通不畅造成的,即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不通畅的沟通渠道,扮演了不恰当的角色所致。有专家称:管理就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管理最重要的事,第一是沟通,第二是沟通,第三还是沟通。

近年来,公司里组织了不少次关于沟通的学习和培训,但是许多管理人还是觉得沟通不畅、不顺、不高效、不深入,还希望再请人给讲讲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我思来想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沟通的本原在做人,沟通的功夫在沟通之外。

沟通有没有方法,肯定有,但那只是表象,只是工具。不论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哪种方式,不论如何刻意和用心,最终都改变不了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都不会超过你品性格局的限定。一个糊涂的人说不出明白的话,一个浅薄的人说不出精深的话,一个计较的人说不出大气的话,一个虚伪的人说不出坦诚的话,一个傲慢的人说不出谦逊的话,一个固执的人说不出顺应的话。总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沟通风格和沟通方式。

电视台上有这么一个栏目,就是把个人和家庭的纠纷搬上去,让当事人去说,往往不是财产分割就是情感官司,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情绪激昂,有的态度冷漠,有的谩骂,有的痛哭,好不热闹,旁边有几位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嘉宾观战,间或发几句议论,时而来几句劝说,最终也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其实,当事人之间那点事,不是沟通所能解决的,而是做人的问题。

一个善良的好人,不用天天去表达,大家也会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的情感在与人沟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用学得巧舌如簧,大家也能知道他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他的行为在与人沟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家都是冷暖自知的,需要的是真诚,而不是作秀,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表白。

当然,有效的沟通会消除误会,能增进了解,助形成共识,可分享观念,但前提一定是你的心态、境界、才干和品格。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一笑,这是心有灵犀的超级沟通。有一次孔子在讲堂上,一言不发。学生们急了,说老师您不讲话我们学什么呀?这时孔子才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教给我们这么多,天说话了吗?你们要学会体悟。《沉静领导》一书认为,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反而是那些低调、内向和沉静的领导。

我没有否定要学习沟通技术,提高沟通能力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比学习沟通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第27章 善用期望理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作为管理者,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个必修课题,因为这与企业是否能健康运转进而获益直接相关。而期望理论就是一种能够很好的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

期望理论又叫预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1964年在他写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当人们有了需要并看到可以满足的目标时,就会受需要的驱使,在心中产生一种欲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既与目标价值密切相关,也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一般地讲,人需要有六个条件才能产生被激励的行为:①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②好的绩效导致报酬;③报酬满足一项重要需要;④满足需要的强度足够使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⑤主观上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足以获得报酬;⑥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应很高。这一理论详细分析了影响动机强弱的具体条件。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大小,影响着动机的强弱;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意义、价值的大小,也影响动机的强弱。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即:激发的力量=期望值×效价。

期望值是指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判断;效价是个人对实现目标重视程度,以及目标实现对个人意义的大小。该理论还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有人认为是有价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格。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从公式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越大,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发的力量也越大。期望值与效价其中一个小,激发的力量也相应减弱;一者为零,激发力量也为零。例如:完成某项任务可得到一大笔奖金,当不存在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时,奖金再多,人也不会去积极争取。另外,做一件事对个人与社会都没有意义,即无效价,这种事情,再容易,人也不会去做。

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另外,期望值不仅受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事件也影响期望概率的大小。有些特殊事件,如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领导者应早做工作,使大家的期望值保持在适当水平上。适当降温,有利于使员工减轻挫折的打击,保护其身心健康。

效价受人的价值取向、主导需要和个性特征等的影响,所以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带来的效价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人都存在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所以要想使奖励对人产生更大的效价,即产生更大的意义,最好是奖励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奖励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有的工厂开展生产竞赛,优胜者可免费旅游。这种奖励形式,使员工不仅感到光荣,满足了荣誉需要,又为实现了旅游愿望,且节省一笔开支而高兴,从而对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比只发给一笔奖金的效价要大得多。

宋朝时期,某位将军被派驻边地镇守。他到了边地之后发现守城的尽是些老弱残兵,虽然人人都会武艺,但全都是些花拳绣腿,根本无法打仗。用这样的军卒来防守,根本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金兵,怎么办?这位将军计上心头。他颁布了一条命令,就是用一块银子作靶,凡是射中者,银子便归他所有。自此后,边地军民争以习箭为任,箭术均有提高,个个精于箭术。不久,金兵入侵,边地军民同仇敌忾,把金兵打得抱头鼠窜,成功地守住了边城。

正是这位将军把军民期望得到银子的心理运用到训练中,使得军民人人习箭,最终达到了守城的目的。作为领导者,也可以将这种心理应用于激励下属的措施中,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28章 在你的情绪爆发前,用几个方法缓冲一下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沈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沈默。

1、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沈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沈默。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有什么话可说?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沈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2、至少平静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毕竟,谁能在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3、学会弯腰

这会是我意外的收获和别人发生意见上的纷歧,甚造成言语上的冲突,所以你闷闷不乐,因为你觉得都是别人恶意。别再耿耿于怀了,回家去擦地板吧。拎一块抹布,弯下腰,双膝着地,把你面前这张地板的每个角落来回擦拭干净。然后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场冲突,所说过的每一句话。

现在,你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了,是不是?你渐渐心平气和了,是不是?有时候你必须学习弯腰,因为这个动作可以让你谦卑。劳动身体的同时,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绪。而且,你还拥有了一张光洁的地板呢。这是你的第二个收获。

4、不要想如果

当初你说,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做选择。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大,但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你又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

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5、努力吧

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曾经美丽漫步林间,你看见一株藤蔓附着树干,柔软与坚实相互交缠,你感动于这静美的一幕。让幸福与归属就此驻足吧。你想。不知未来会有怎样一番风雨摧折?也许藤将断、树会倒,也许天会荒,地将老。你又想。那么,请时光停格在此刻吧。停格即是永恒。永恒里若有这静美的一刻,未来可能遭遇的种种劫难,便已得到了安慰与报偿。

6、保持单纯

因为思虑过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复杂化了。明明是活在现在,你却总是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你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而单纯是一种恩宠状态。单纯地以皮肤感受天气的变化,单纯地以鼻腔品尝雨后的青草香,单纯地以眼睛统摄远山近景如一幅画。

单纯地活在当下。而当下其实无所谓是非真假。既然没有是非,就不必思虑;没有真假,就无须念念不忘又忧心忡忡。无是非真假,不就像在做梦一样了吗?是呀,就单纯地把你的人生当成梦境去执行吧。

第29章 心理分析俄狄浦斯的十二阶段

1、被抛弃(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抛弃)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

2、与另一个人的相遇

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3、怀疑、疑惑-我是谁(脑子里的冲突)

俄狄浦斯长大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告诉他:他是那个弑父娶母的人。

4、认同

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5、十字路口—杀父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十字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奥斯正是为了寻求解救才走出忒拜。

6、与怪兽斯芬克斯相遇(象征问题、疑问,我们的问题会象怪兽一样被吞噬掉)

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

7、与母亲的婚姻(不想做的,压抑下去的,在无知状态下做了)

他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

8、生了四个孩子,并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当我们压抑的时候,在压抑反弹产生症状之前有一个阶段一切都会显得很好,压抑看上去是有度的)

9、瘟疫发生(压抑反弹产生症状)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

10、俄狄浦斯的调查(开始自我分析;我们自己是造成不幸的凶手,是我们压抑了自己)

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被告知有谁找到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就可以制止瘟疫。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自己是杀死父亲的凶手。

11、刺瞎双眼,流浪。(毁灭的阶段,当我们躺在躺椅上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毁灭,分析师是凶手)

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自己的王国。

12、神预。俄狄浦斯死的地方就会繁荣,各国都希望俄死在自己的王国,最后俄狄浦斯死在生父王国的郊区雅典。(隐喻:分析者经过分析开始新的生命)

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膨胀的欲望、被抵制的欲望。

如果我们像俄狄浦斯那样脑子里被词语和意象所控制,那结局是悲剧性的。

来访者说的都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但不一定是顺着这个时间顺序,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情绪,识别情绪进行工作。

第30章 抑郁症会遗传吗?

虽然我知道抑郁症并不像水痘那样传染,但我怕我的脆弱会不知不觉“沾染”到女儿身上,担心她在面对生活无法避免的困难时也会做出和我一样的反应。

我最快乐的时刻是做母亲的时候。话虽如此,但我根本不快乐,我一生都在与一种渐渐袭来的黑暗作斗争,而我并不是每次都能战胜黑暗。

那些快乐的时刻,比如,几十年前的夏天,我们在布洛克岛上租了个小屋,我习惯睡懒觉,但每日清早天刚一破晓,我就会被十个月大的女儿佐依叫醒,她站在摇篮里,兴高采烈地冲我咯咯笑,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新的一天。又比如近期,像上周,我和已满22岁的佐依讨论分析刚看过的电影,我们谈得很久,我惊讶于彼此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某些感性认知习惯却又如此相似。

生下女儿后,为了战胜慢性抑郁症,我曾数次到精神病诊所求诊。我第一次住院是在女儿满6个月的时候,第二次是女儿7岁的时候,最后一次是女儿18岁的时候。我很担心和女儿分开会给她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分开的时间并不长,而我更担心和我这样常常竭力维持正常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会给她造成的影响。(佐依四岁的时候,我就跟她爸爸离婚了,长期以来,只有我们母女俩一起生活。)虽然我知道抑郁症并不像水痘那样传染,但我怕我的脆弱会不知不觉“沾染”到女儿身上,害怕她在面对生活无法避免的困难时也会做出和我一样的反应。

我永远忘不了她小时候,最多六七岁时,一天晚上我冲她发了火,她于是宣布要拿把菜刀上床自杀。我记得她说这话时,还穿着心爱的印着粉色蝴蝶结的睡衣,这话从一个7点半就要睡觉的人嘴里说出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我吓坏了,赶紧跟着追进了她的房间,夺走菜刀,并试着安慰她。然后我读书给她听,直到她睡着。她再也没有同样的或类似的举动,但我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深深的内疚。我只能认为她是跟我学的,她无意中听到了我与他人悲痛欲绝的谈话,听我威胁说要做傻事。佐依逐渐长大,我极度绝望的时候就很难瞒过她了。她已经听到我想自杀的意愿,并且在我最糟糕的情形下,她还看到我几乎陷入完全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的状态。

看过一个电视脱口秀节目后,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这些事儿。喜剧演员萨拉·丝沃曼(Sarah Silverman)在节目里说怕抑郁症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不想自己生孩子,情愿领养。尽管我非常同情斯沃曼女士的担忧(姑且认为这些担忧须认真的对待),我却认为这些担忧表明我们夸大了基因的影响。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现象,此现象可通过最近先天与后天争论的风向来解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坚信环境因素对塑造性格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引发了如“引起精神分裂症的”母亲这样粗陋,但又过于简单化的概念。也产生了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的缺乏母亲关爱会导致自闭症的理论。眼下由于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有了更多的认识,于是就完全听信于生命机理。我们曾经害怕是由自己无知而造成的问题,现在我们又担忧命运是由化学物质来决定的。

那么抑郁症的遗传几率有多大呢?

抑郁症并没有单一的基因标记,目前研究显示可能多个基因同时决定其遗传的几率。该领域的研究很困难,因为我们的实验无法做到完美,如我们不能在同卵双胞胎呱呱坠地之时就把他们分开,寄养在不同的家庭,然后看哪些会患抑郁症,哪些不会。但是科学家可以把同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卵子和精子孕育而成)和异卵双胞胎(由不同的卵子和精子孕育而成)进行比较,看有何不同。

类似的双胞胎研究最近得出结论,抑郁症的遗传概率大约是40%。

这一概率看似很高,但要意识到遗传率只指患抑郁症的潜在危险率,并非抑郁症本身。纽约市精神病药学家安德斯·圣马丁(Andres San Martin)医生指出,“这并不是孟德尔基因学。”他坚称“因果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在多个层面”共同决定的。

也许我们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就是试图将人们性格的形成用截然相反的字眼来描述,非先天即后天,而没有将其看成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集合体。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教授、生物伦理学研究生主任罗伯特·克里斯门(Robert Klitzman)医生评论道:“人们对基因学有误解。”他说:“人们想把基因测试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但医生认为它应该更像预测天气那样。”

克里斯门医生指出人们在面对他称为大赌注“罪责游戏”时,很容易归罪于基因。换言之,人们想知道是否该怪我们自己,或者怪我们的母亲。如果是你的基因造成的,那么这不怪你,人心里就会感到轻松。当百忧解(Prozac,一种抗抑郁药)出现后,抑郁症在生物学上的诠释得到大家认可,于是此病症不再让人们引以为耻。所以在很多动机的驱使下,人们将精神疾病与基因因素联系起来,尽管这么做,夸大或混淆了事实。

虽然在采集基因信息方面的科学进展迅速,但是普遍的疾病很少能归结于一个基因,如泰萨二氏病(Tay-Sachs),囊性纤维化及镰状细胞贫血就是例子。其他的情况,就算把某个基因分离出来(如老年痴呆—阿兹海默氏症),该基因却远远不能说明那些疾病的所有病例。有时基因发生变异,因此并未患病,或者患病了,没有发生基因变异。这都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例如研究者有报道称单胺氧化酶A基因(被称作是“斗士基因”)加之儿童受虐待的成长背景,可导致好斗及反社会行为。

生命机理并不是命运:任何父母生的孩子(无论是否患有抑郁症),在其一生当中,都有16.5%(即六分之一)的机率会经历抑郁时期。抑郁并不是单一的现象,因此要找到其根源,异常困难。

大多数人都清楚,抑郁更多的是由环境和经历造成的,而非与生俱来的天性。也即是说“教养”(套用一个过时的词)仍然很重要。如果你做得还过得去,并且没有意外的痛苦经历,如失去重要的人或过大的压力,那么患抑郁症父母的孩子很可能有五成以上的把握长大后不会得抑郁症。这一统计数据绝不会让我放弃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无论怎么说,佐依就是最好的抗抑郁剂,疗效超过最好的抗抑郁药物配方。

在获得更加有说服力的基因信息之前,我们能做的似乎是留意孩子们的禀性,同时将注意力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够掌控的方面。(这包括了解孩子的性情,特别是在孩子性情与你不同的情况下)在未陷入黑暗时,我用母爱包围着女儿,这点是我的父母未能做到的(由于他们都没有抑郁症,因此我认为这是我自己抑郁的根源所在)。目前,佐依不再是那个双眼明亮,很早就爬起来的婴儿,和大家一样,她也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但至今为止,她看上去并未被终身忧郁所困扰。

第31章 全身疼痛因心病而起

在现行的临床实践中,碰到像范女士这类病人,大多数医生都会发愁。

病人:范女士,36岁,家庭主妇,家住湖南长沙市。

毛病:腹胀、下肢痉挛性疼痛伴紧张不安两年。

医生见闻:范女士体形娇小,一见到主管医生就泪光点点,说:“两年前我做了结扎手术,可老公就知道赚钱,都不关心我,没有养好伤,以致落下这个病根。大大小小的医院去了几十家,钱花了好几万,就是不见效。他们推荐我到你这儿来看看,反正治不好了,我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她叹了口气,接着埋怨道:“每次小腹及两腿疼痛难忍去看病,检查的钱倒是花了不少,就是没有查出个名堂,家人还说我是装病。”

陪她一同前来的丈夫,私下向主管医生透露,妻子的父母在她很小时就因分居两地而离异,她一直和母亲生活,从小就胆小软弱,不自信。尤其是近年来,有几次被人问及“你怎么变得这么瘦了”的时候,更觉自己变丑了,觉得老公不爱自己了,总担心丈夫移情别恋。医生检查,发现其左下腹部及双下肢有压痛,伴痛觉过敏,其余都正常。各项辅助检查也未见异常。

初步印象:躯体化疼痛障碍。

身体的病痛,来自于心理问题

所谓躯体化疼痛,是指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心理不适的一种现象,是表达与应对个人烦恼的一种手段。这种病尤其容易发生于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的女性。病人常反复陈述一些躯体症状,不断要求作各种医学检查。即使检查结果全部正常,病人仍不停地为自己确实患有躯体疾病的想法找证据。虽然疾病与生活上的不如意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讳疾忌医,拒绝探讨其心理病因的可能。

由于民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因心理问题求医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心理上的问题往往被外人归因为意志力不坚定。病人也害怕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病人就以一些易被接受的躯体症状前来就诊,“躯体化”症状可被视为一张获得医疗服务的门票,使他们能够体面而快捷地得到治疗。

同时,因为躯体疾病常常可以获得一些属于病人角色的特权,如免除面对工作上的不适和烦恼,赢得亲友的关注和同情等。这些“继发性收益”都可能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但长期就医使病人无法工作,生活失去保障,而这些问题又导致更多的人际障碍或其他社会心理问题,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对于范女士,医生起初给予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疼痛始终不能根治。于是采用暗示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护理,让病人大量暴露并表达失望、孤独等情绪。

在临床上,心理问题躯体化常成为人见人怕的“医见愁”,作为病人家属,如何使病人能够心平气和地认识到他们的病痛是由心理因素所致,并且积极主动地促进病情康复呢?

家属也是医生

当病人诉述不舒服时,应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仔细倾听,让病人感到“被理解的感觉真好”。如果简单地说“你这是庸人自扰,想出来的病”,或责备病人“装病”,只会让病人感到委屈甚至愤怒。只有给病人清理情绪垃圾的机会,让病人把不满和担心等负性情绪宣泄出来,才能减轻其焦虑症状。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仍需系铃人。了解到范女士对婚姻和家庭的担心之后,作为丈夫,应对妻子和家庭多些关注,多陪妻子散散步、聊聊天,转移其注意力,改善家庭关系,这才是治本良药。温暖的家庭环境,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独立,是避免范女士疾病复发的根本。

做自己的保健医生病人也可以应用以下方法减轻疼痛,如想象自己在草原沐清风,幽谷听松涛,并详细描述这种知觉体验。重复默念一个词,如“放松”或“舒适”等,都可使身心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状态。将个人不愉快的知觉体验转移到较愉快的焦点上,学会自我放松,如让肌肉群全力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都有助于减轻疼痛、缓解焦虑。

有意识地放松,还可让大脑中超载的不适感和疼痛刺激通路中断。其他如生物反馈疗法等,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经过共同努力,范女士的腹胀消失,下肢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一年来症状未再复发。

第32章 职场减压,你会吗?

职场中风云变幻,工作产生的压力随即而来。压力到来时,必须倾泻出去,否则,轻则郁闷,重则得病,想不开还会做出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举动。

其实,减压不需要大的动作,也不需花许多钱,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下面将综合起来的减压“八部曲”,在此与大家分享:

照镜子

镜子可有多种功能,不但可正衣帽,而且可正精神。当你在镜子里看到受到压力而灰心丧气的自己,产生愤怒而横眉冷对时,你会感觉到不认识自己了。为了证明自己,你必须打起精神,面带微笑,正视困难,排除万难,你才会有可能成功。另外,出门前照镜子,也避免将坏心情传播给他人。为此,在办公室装面镜子,既正衣帽,又正精神,抛弃颓废的你,保持昂扬的气质,助你走向成功!

观影片

心情不好时看自己喜欢的大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和许多人一样,爱看国外大片。瞧着金发绿眼的外国人,感觉与己无关。幻想自己成为影片的主人公,虽经历千难万险,最后终取得胜利,忧郁的心情会得到一定的宣泄。女士们爱看琼瑶类的电视剧,把自己当成主人公,随主人公的曲折命运哭哭啼啼,悲悲切切,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释放。

去散步

压力大时,我们经常感觉昏昏沉沉,不知所措,跳不出来,判断失误。我在郊区工厂上班并住在宿舍时,晚上往水库方向走三公里,寂静的夜晚,一个人在依山伴水的路上静静的快走,心情不由自主的逐渐清静下来,冷静地梳理着压力杂乱的头绪,清晰的处理方案接踵而来-这样一举两得,即锻炼了身体,又冷静的思考,是健身房中绝对做不到的。

去K歌

酒足饭饱后,和亲朋好友们到歌厅去放歌一曲,绝对是放松压力的好办法,将自己的压力、郁闷之气通过自己的“鬼哭狼嚎”放出去,还自己心里一个宽敞的空间。当然要注意,不要做出对不起亲人的出圈事啊!

观美景

你不必到名山大川,只要你登上山顶,就会涌现出“一览众山小”的大气;一到海边,就会感到大海“含纳百川”的胸怀,和大自然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更别说小小的一点压力算得了什么?敞开胸怀,拥抱大自然,让自己宽广的心胸接纳工作生活的“甜酸苦辣”吧!

写文章

遇到压力,写写文章,也是一种好办法。思想容易随情绪走,写作时要求按理性思维写,不但思想上可以冷静下来,而且在写作时冷静分析其原因,理性做出各种对策来。况且,还可为你的人生留下篇章来。

常倾诉

将自己的压力向他人进行倾诉,也是减压的一个好办法。你若有一个可以静静听你讲2小时的知己,胜过你有10个保健医生!实际上,不管倾述对象如何,只要你把心中的压力、郁闷说出来,心情就好了一半!回家试试对你宠物、敬仰歌星的照片讲出你的忧虑和悲伤,就会换来好心情。一定要讲出来,切忌:压力讲出来是福,闷在心里是祸!

去陵园

遇到重大压力,或压力时间较长时,去陵园走走,可算是减压的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在松树下读着墓碑缓步而行,通过“黄泉路上无大小”的事实,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活着的伟大,要珍惜今后的每一天,享受快乐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亲爱的朋友,当你有了压力的时候,以上的“八部曲”,你试过么?

第33章 请不要轻易拿心理分析去骚扰别人!

最近见到一个女性朋友的男朋友,他似乎对在我面前分析我以及我的朋友特别有兴趣。比如,最近我的朋友因为天气很热,刚把头发剪了,而又他正跟女朋友闹起了矛盾,于是他就开始分析我这个朋友剪头发的原因。他分析这个我这个朋友剪头发是因为情感不顺,而我的朋友回应,我们闹矛盾之前的一个月就想要剪了,而且当时也想顺便烫一下,但一直很忙没弄(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是因为闹矛盾要剪的)。他说,不对,是你潜意识那么想,但你不知道你是那么想的!我的朋友无语。

后来,我们几个人一起吃饭,然后我们的发小来了。这个发小是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同班的同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们几个男男女女都保持着类似死党的关系。后来我们一起吃饭,我有时候跟发小说话,会很随意的就会碰碰她的肩膀,有时候因为人很多声音吵我也会很近的跟她说话。结果,他在一旁“分析”,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是因为要故意使用这种伎俩去“套近乎”,让别人对我有好感才做出的这种行为,而这是“搞心理学的人”惯用的伎俩。于是,我被雷到了。

我不知道按照他对我那种分析方法,有哪一件事情“不是”一种计谋,如果你否认你根本没那么想,那么他可以按照对我朋友分析的方法,说:“这都是你潜意识这么想的。”总之,按照这种“潜意识”阴谋论,他很难去清醒的认识自己眼中所见的事物,因为他已无形中被“潜意识的阴谋论”蒙蔽了双眼。

心理学的分析应该严谨且符合逻辑的,至少不能用那种方式胡乱猜测。如果按照那种方式继续下去,将会演变成“方舟子”,从所谓的“合理分析”变成了一种诽谤和骚扰。当然,要是大家彼此都乐意,就像彼此谈论星座和属相一样,是一种快乐的气氛,倒也无妨。

希望学习心理学并且对“心理分析”特别感兴趣的童鞋,请注意:在分析和揣测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也不要忽略了当时所在的场合,去进行所谓的“合理的分析”。而且我认为,这已构成一种语言骚扰了,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心理学Tips:

1,“潜意识阴谋论”在这里是指,把任何一种行为当做一种事先的预谋,然后当他人否认,就说这是这个人的潜意识的想法,只是自己不知道。

2,潜意识阴谋论可以用来“合理解释”任何事,例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说明你情感不顺才来读。如果你说你情感很顺利,那说明只是你没意识到,但是你潜意识知道,所以才来读。或者一位男性教授在讲课,当他让某一位女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说教授是故意点女生起来回答问题的,因为这样会增加被关注度。如果教授觉得你是无稽之谈,你立刻就说,这是他潜意识的想法,只是他不知道。诸如此类,你怎么去说都成。

第34章 为什么有的人只信陌生人

以前蔡康永上节目时说,“十五岁的时候不愿去学游泳,十八岁的时候一个你喜欢的人邀你去游泳,你只能说”我不会“;十八岁的时候懒得去学英文,二十八岁的时候有个很棒的工作机会,不过要求流利的英文,你只能放弃。年轻的时候,懒得去学习,未来也许真的会为此错过很多机会。”

然后他就突然说,这不就是以前的人总在讲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么。

我在看节目的时候就觉得前面说的好有道理好有内涵,看见后面那句“俗语”,却很抵触。

老师父母朋友在给建议摆道理的时候,很多时候只是一遍一遍的在重复过去说过的或是讲老话,目的是针对某一缺点希望我们做改变,但我们早已练就听老话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直接从另外一边的耳朵冒出去了,根本不会再对心灵有所触动。

我相信如果身边的人,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提炼出来,对着你就像是对着想让彼此产生好感的人那样说话,你也一定会听进去,而且这个人在你眼中,也不会只是“亲近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棒的亲近的人”。像也有回答说,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在意,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互相习惯造成思维定式导致行为死板最后无视。

人脑在处理新异刺激和处理熟悉的常规刺激的时候流程是不同的,对新异刺激人脑会分配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去进行处理,以便学习新的处理方式;而对于常规刺激人脑会在不断刺激-反应过程中形成一套习惯性的反应方式,以后再遇到也不需要分配注意力,直接就会自动处理掉。

这种机制主要是为了节省注意力资源,我们可以注意到小孩子看朵花都能看半天,成年人则大多直接略过,如果成年人也是一朵花看半个小时,那就没法做其他工作了,我们每天很多的反应都是高度自动化的。在熟人和生人劝诫方面也是一样,一个熟人说了一百多遍的话,大脑早就自动处理掉了,而生人因为有陌生这个新异刺激,大脑就会分配注意力去考虑,因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印象。

另外所谓熟人,不管亲子、同学、父母、上下级,多少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有利益联系,其建议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多少都会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我们潜意识里都知道这一点,因此有时候熟人的建议反而打个问号。相比之下,陌生人跟你萍水相逢,以后可能也没什么关系,一般他没有什么动机刻意来讹你,所以对陌生人的建议有时候反而容易采信。

亲近的人,除去直接血缘关系,往往是利害关系很密切的人。自己也经常在他们的相同的环境中,平时也喜欢他们的各种观点。会觉得他们和自己一样在局中,无法看得清环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敌人和不认识的人,站前不同自己以往的角度,会有一些新鲜或者不太俗套的话,有时候听着可能很烦,但是很有用。

哲学上来说,兼听则明。听取了多方面的言论,才会对一个事情有足够的了解,能做出自己不后悔的抉择。

第35章 负面情绪是一块缓冲板,好好面对它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小孩子摔倒后痛哭,成人一般会积极的劝解:不哭不哭;或埋怨地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逗孩子破涕为笑。这源于成人觉得哭是不好的,而笑是好的,但这种快速转化的后果之一:孩子不会处理负性情绪。只接受笑不接受哭,意味着只接受一半的自己,只接受50%的世界。

即使是消极情绪也不完全是负性的,负性情绪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一个在平常状态下,我们没有认识到的自身的“短板”,随着消极情绪的出现,这些“短板”得以显现,显现了,就有被识别、被处理的可能,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就会随之更丰富、更全面,所以消极情绪不完全是负性的。

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不要急着去将它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这种转化还是二元的,非好即坏,所以还是有局限的。比较妥当的办法:和这个情绪共处,允许自己沉浸其中,跟着这个情绪“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会使我们获益,从而完成一个情绪过程。

要适时地保护我们的负面情绪《心理月刊》的刘丹老师对负面情绪作了更加详细的诠释,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就看我们如何转化了。

进电梯的时候,看到一家三口。可爱的小女孩,两三岁的样子。我走进去站在里面,小女孩迅速移动到妈妈身后。我对小姑娘说:“你好,你几岁了?”她把脸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腿上,一声不响。妈妈低头对女儿说:“别不好意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女儿躲藏得更深了。妈妈有点歉意地对我说:“她就是这么不大方,有点胆小。”旁边的爸爸也说:“快出来跟阿姨讲话呀!”直到他们离开,小女孩都没有开口。

小女孩所表现出来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怀疑和警惕。与陌生客体保持距离、靠近母亲是她保护自己免受不可预料之伤害的主要方式。这种情绪与通常的高兴、愉快、喜悦、兴奋等正性情绪相反。正性情绪会引导我们靠近给我们带来正性情绪的客体。而负性情绪,比如伤心、痛苦、悲哀、愤怒、紧张等,则引导我们远离带给我们这种情绪的客体,或者帮助我们的身体准备应对可能的伤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正性情绪帮助我们靠近对我们生存有利的资源,比如爸爸妈妈,好的食物,玩具。而负性情绪则帮助我们远离危险,比如陌生人、滚烫的食物、黑暗等。所以,正性情绪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而负性情绪保障我们的生存安全。

10年前,我的德国老师西蒙教授在教学现场演示心理治疗。一位家长焦虑地向他求助:“我们7岁的女儿怕黑,不肯自己呆在房间里,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完全颠覆了我的理念:“你的女儿很敏感,她很懂得保护自己。”然后,他翘起大拇指,对女孩子说:“你很棒!”本来缩在沙发上、紧张不安的小女孩子,脸色立即明朗起来,治疗结束时,居然兴高采烈的。我猜想是因为终于有人帮助她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她了。

西蒙所演示的,正是“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而电梯中的父母,以及我们通常所做的,则完全相反。我们常常批评、压制、否定、责备甚至呵斥那些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孩子。

其实,母亲在孩子刚刚降生的最初1年里,都做得非常好。当孩子哭闹时,母亲不是制止孩子哭,而是检查孩子是否饿了、冷了、尿了、受伤了。所有疑点都排除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哭,母亲就会送孩子上医院?负性情绪提示我们,人正处在不良状态中,或者很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克制情绪或者压制情绪,而是去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或者积极主动地调整我们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常常简单、“粗暴”地遏制这些具有保护意义的负性情绪。

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它会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危险。电梯中的母亲,发现孩子的躲避行为后,可以立即把孩子抱起来,给她直接的安全感,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认识这个阿姨,所以有些害怕。”然后,把孩子的情况和对方交流。当孩子观察到母亲可以轻松愉快地和这个“陌生人”交流时,她就会慢慢放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境安全感评估”后,孩子也许就敢尝试接近陌生人了。

当然,如果孩子一直表现出强烈的负性情绪,且长时间难以平复,请不要责备他/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带孩子去见有经验的心理医生。

第36章 抱怨让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对自己失望的深层意义是不接纳自己,对别人失望的潜在含义是想要控制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唯一的“身份”,“身份”就是一颗钻石,而“角色”就是钻石的每个面,也就是说,“身份”是唯一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你,但是你的角色却是多样性的。

抱怨是使自己继续沉溺在问题中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抱怨别人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幅画,什么画呢,就是我们内心里“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的画,这幅画就是我们寻找伴侣的标准。每当你遇上一个异性,也许你就会用心里的这幅画和他对比一下,相差的太远?算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相差的比较近?还行,愿意去再做做了解。

如果你能感受到你对别人的帮助是给你带来自我价值感的弥补,那么,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谦卑的人。

漂流到荒岛的鲁宾逊,在日记里写道:“总而言之,根据我的经验: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再多再好的东西,只有在我们所能使用的范围内,对我们才具有价值。”也许只有和文明世界拉出距离,我们才能看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古希腊有句谚语“当你爱着的时候,爱神站在你这一边”。爱神只支持有爱的人,当你失恋的时候,你还可能怀揣着对他的爱,爱神依然守护着你。失恋并不是你失落了爱,而是他失去了你的爱。

第37章 青春为何热血沸腾?

许多20来岁青年的父母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的子女还没找到自己的事业之路,还没有结婚,或者还没有在经济上独立。

专家说,这些家长应该淡定一些。

对大脑发育的最新研究表明,人在20多岁年龄段的后期比前期更具有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能力。科学家称,曾被认为在青春期之后就已发育完全的大脑在人生的第三个十年期仍要继续发育,清除掉从未使用过的连接,加强剩余的那部分连接,最终达到成年人大脑的形态。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神经学家杰伊·吉德(Jay Giedd)说,“直到最近,我们都是在部分大脑尚未发育到最佳状态时就不得不做出涉及教育、事业、结婚对象、是否参军等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决定。”他对几千名年轻人所做的脑成像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新见解。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推迟那些决定是有道理的,他说,“20多岁的年龄段正在成为自我发现的阶段,这是件好事。”

这些发现是一股研究“始成年期”的新浪潮的一部分。始成年期大致是指18-29岁之间的时期,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神经学家都逐渐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人生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或出于自愿或迫于经济原因延长他们的教育,推迟承担传统的成年人责任,青春期和完全成年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大。在时隔不远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是20岁,男性是22岁。今天,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为26岁,男性为28岁。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Worcester)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杰弗里·J·阿内特(Jeffrey J.Arnett)在2000年的时候新造了“始成年期”一词,他说,“人在20多岁时的典型特征是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常改变想法,生活看似很不稳定,家长们如果了解这一点就应该放下心来。”

对于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期。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机动车事故和喝酒的比率在18-25岁之间达到高峰,这种态势往往到28岁才趋于平稳。克拉克大学最近对全国1,000多名刚成年的年轻人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72%的人说人生的这一阶段充满压力,33%的人称他们经常感到郁闷。尽管如此,还是有89%的人相信他们最终会得到自己的生活所求。

28岁的尼基·科恩(Nikki Cohen)对事业的探寻已经比很多人整个一生里所做的还要多。科恩在长岛(Long Island)出生长大,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念了一年医学预科之后,她回到了纽约,进入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学习。她说,“当时我觉得时装比科学更激动人心,更适合‘我’。”

23岁时,她开了一家服装店,并在MTV短命的真人秀节目《都市女孩》(Downtown Girls)中担任主角。当这个节目被取消、她的商店也受经济衰退所拖累之时,她认为自己终究还是对健康问题感兴趣,现在她正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撰写健康教育的硕士论文。

科恩说,“这绝对是个让人提心吊胆的时期,我一直都在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遇不到能够让我幸福超过一个月的男人。但是我也很高兴自己尝试了不同的东西。”

研究人员对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不同经历如何对大脑发育产生影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吉德和他的团队把未成年母亲的大脑影像拿来与未生育青少年的大脑影像进行了对比,但是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差异。然而,其他研究已经发现,像弹奏乐器或说另外一种语言这样的技能对大脑连接尚在形成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学起来更容易。成年人也能够学习新的语言,但是难度更大,而且常常带有口音。

吉德说,大脑发育在成年初期尚未完成这一事实“是发生在人类身上最好的事情”,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适应变化的环境,“我们可以弄清楚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之中以及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一技之长。”

大脑前部称为前额皮质的部分是最后成熟的大脑区域之一。这个区域负责规划、优选和控制神经冲动。

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说,到了20岁年龄段的后期,“大脑中处理情感和社交信息——比如人们对你的看法——的部分与大脑中重点负责事先规划、平衡风险与回报的部分之间建立了更好的连接。”

处于始成年阶段的年轻人如何才能把他们的大脑潜力发挥到极致呢?斯坦伯格说,“能够提供认知刺激的东西很重要,对认知发展而言,在YouTube上看会说话的猫不如读书或听课。”

就算是那些在经济上还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锻炼独立的能力。学术机构“始成年期研究协会”的联合主席、发展心理学家詹妮弗·坦纳(Jennifer Tanner)说,“我的建议是,如果家长现在还在替你做你力已能及的事情,你要主动自己去做。你可以说:‘妈妈别管,让我自己拿香波。’”

从生理上讲,人的身体在始成年期达到巅峰状态,在一段时间之内,成年后期的慢性疾病都不会发生。

年轻人的十大死因——包括机动车事故、他杀和自杀——都是可以预防的问题,牵涉到判断力,与疾病无关。

青少年和20来岁青年的大脑也尤其容易受到心理创伤、虐待、酒精和毒品的侵害。脑部扫描显示,年轻人酗酒(界定标准为一个月喝酒达20瓶及以上)可以导致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减退。

一些20来岁的年轻人正在为自己以后的健康问题埋下隐患。大约3/4的年轻人体重超标,增加了今后患肥胖病的危险,吸烟的年轻人约占25%。

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在15-25岁年龄段也开始变得明显起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征兆包括幻觉、突发敌意与疑心、茫然盯视及说话语无伦次。躁郁症则是在心情抑郁与鲁莽冲动(比如过度消费)之间交替循环。

怀疑自己的子女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家长应该立刻带孩子去检查。坦纳说,“即使是专业人员,要分析出这个年龄阶段里哪些属于心理发展问题,哪些属于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一件极端复杂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去,你自己也要去向专业人士咨询建议。如果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的所有努力甚至都无从入手。”

除了80多岁年龄段以外,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人出现抑郁、焦虑和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比其它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高。一些专家认为青年时期过山车式的情绪突变与不确定性造成了这种局面。阿内特说,“大多数始成年期的年轻人发现人生的这一阶段很有刺激性,但是有些人觉得这段时期难以应对。他们想,‘我如何才能看清我是谁,或者我想做什么?’又或者他们想当一名医生或创业经商,却发现所有的门都是紧闭的。”“这一时期还有很多的孤独感以及与恋人的分分合合。”

那些问题到20多岁年龄段后期很多都会缓解。研究表明,到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找到了工作、爱人以及较高的自信与生活满足感,而且多数人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克拉克大学的那项调查发现,18-21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有28%的人定期从父母那里得到生活费,这个比例在26-29岁年龄段下降到了6%。

与此同时,阿内特说,“不要因为你21岁甚至26岁的子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感到惊慌,放松心情才有好处。几乎没有人到40或50岁的时候还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大家最终都会想明白这个问题的。”

第38章 去个性化很可怕

做个本我的社会人,虽然很难,但是必须;否则,我们将失去自我,丢失个性,让自己化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凡人……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看楼层数

有一天,乘电梯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抬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每次乘电梯的时候都会抬着头看楼层数呢?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竟然和我一样,也都抬着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总之,大家的这种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

实际上,乘电梯看楼层数的行为与我们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里,一旦有人闯入,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在拥挤的电车中我们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有人闯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看楼层数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表现。

此外,盯着显示楼层的数字看,不只是为了确认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楼层,而且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看演唱会的时候,观众为什么会跟着唱

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当人把自己湮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而会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因此,有的人甚至对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当然,“去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去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式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

由此可见,有时,“去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第39章 白领丽人必知的五种心理保健术!

白领丽人若想达到修德养性、养生保健之目的,首先就得从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做起。有以下五种心理保健术值得推荐。

一、友善术

美国着名精神病专家雷斯福·威廉斯研究发现,易生气和易妒忌的女性比性格沉稳冷静、信任他人的女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由此而引出对同伴不友善女性更易早卒的结论。这是因为,友善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可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等,而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控病能力。而不友善的女性往往怨天忧人,动辄怒气中烧,从而引起肾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发紧,导致不良情绪加剧,造成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友善的处世方法,是现代白领丽人尤为要注重的。

二、宽心术

即通过营造有利自己宽松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状态,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错位、名利熏心、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天过的是消沉、灰暗、呆板、枯燥的生活,所看到的社会都是阴暗和肮脏,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丧失对生活的审美观,心里便会充满黑暗、仇恨、嫉妒和不满。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其生活氛围都不可能和谐、宽松。为此,白领丽人要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女人,就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心胸豁达,淡于名利,对周围的人宽宏大度。没有危机,少了是非,她周围的生活气氛便始终会是和谐、宽松的。

三、戒逸术

好逸恶劳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中国医学认为“饥、饱、劳、逸”四者致病。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人们的饮食起居比过去有很大改善,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即坐车、膏粱厚味、安逸少动常导致“逸病”的发生。患逸病的人,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起居无常,不是发懒贪睡,就是闲坐不动。民间谚语所说:“坐了等瞌睡,睡了等病来。”而白领丽人逸病的防治则在于勤勉、多劳,重要的是要克服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应根据自身条件,选学一二门艺术,每日安排一些家务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

四、敬业术

心理专家认为,敬业是白领丽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在工作上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乐于工作,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2)能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对人的态度是正面的态度多于反面态度;(3)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适当的了解,并乐观积极,愿意努力发掘身心潜能,对于无法救补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过于自卑;(4)对工作中的问题,能用实效之法谋求解决。

五、安详术

白领丽人生理现象,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白领丽人不如白领男士胸襟开阔,且多疑善感、郁闷不舒、急躁易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缺少安详。尤其是在临行经之前和更年期的白领丽人,表现更为突出。这些虽是生活变化引起的神志异常,但若不加强自身修养,则将对白领丽人的健康构成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其养生的方法,主要是安定情绪,保持思想清净,不贪欲妄求,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的话,病即无从可来。此外,对于地位能随遇而安,不羡慕地位高的人,没有嫉妒心和高傲心,这样才合于养生之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安详的情况下,能使免疫功能增强,代谢旺盛,气血和畅,从而调整气血阴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第40章 职场强迫症,你有没有?

主题为“轻度强迫症”的微博,不到一天就能被转发5000多次;天天挂着习惯性微笑表情的同事,有可能悄悄抑郁着……风光出入高级写字楼的白领们,似乎正在遭受“此一症彼一症”的困扰。

职场总有那么多“忍不住”

在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卢小姐“忍不住”转发了一条几乎是为她度身定制的微博——“忍不住”这个短语,概括了她的行为特点:隔几分钟总“忍不住”看一下手机,生怕漏掉了短信或电话;出门后老是怀疑煤气没关,走到小区门口了还是“忍不住”折回家检查;明明已经很困了,第二天上午还有任务,却还是不肯上床睡觉,美剧看完一集总“忍不住”再看一集……“我知道这些行为和担忧都无意义,但就是忍不住!”卢小姐几近抓狂。

一项名为《办公室一族,你是否有强迫症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成参与者“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而在“你认为哪个行业最容易出现强迫症状”中,24.6%的参与者选择了销售,排在其后的分别为设计、公关、人力资源、媒体等行业。

芝麻小事也“亚历山大”

种种“忍不住”只是冰山一角。医学上,强迫症是焦虑症的一种,而受此困扰的上班族不计其数。在一家美资企业担任行政工作的Emily自嘲为“邮件焦虑症”患者。她的工作邮箱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邮件,每当看到刷屏的“未读邮件”,除了涌起瞬间把它们消灭掉的冲动,Emily还有更深的忧虑。她不但检查收件箱,连订阅邮件、垃圾邮件、广告邮件都会时不时查收一番。“就怕丢邮件,万一重要邮件被邮箱自动归类到垃圾邮件或广告邮件就惨啦!”Emily坚信,自己产生“邮件焦虑”的根源,是学生时代因漏收一封面试通知而致错失良机的往事留下的阴影。

Emily近日还给自己找到了“组织”——她加入了豆瓣“焦虑症”小组,发现原来这么多人“病得不轻”,一点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令人“亚历山大”(注:即压力很大)。有人害怕家里有虫子,怕到失眠;有人仅仅因为不知如何给工作任务排序才是最优方案,竟能心情焦灼地在电脑前枯坐一下午;还有人焦虑、肌肉紧张,睡着都绷着肩膀、咬着牙,导致醒来时肩膀疼、下巴酸……“不过,在小组里,大家都很愿意说出自己的焦虑,互相鼓励、帮忙出主意,感觉挺有帮助的。”Emily说道。

上班笑靥如花回家冷若冰霜

还有些职场人受到一种特殊的抑郁症袭扰——“微笑抑郁症”。出于工作和礼节需要,白领们必须时刻保持笑容和温和的态度,然而这种并非发自内心感受的习惯性表情,反而成为心理负担。

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胡小姐自称是“微笑抑郁症”患者。面对朝令夕改导致一个方案改十几稿反而改回原样的客户、死活不肯批预算的客户、总喜欢在下班时间打电话来抱怨的客户,胡小姐始终面露微笑、热情周到。“没办法,客户是衣食父母”,胡小姐说道,“虽然我已经尽量把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但长此以往心情很难不受影响,自己感觉得出一下班回家整个人就烦躁不安,尤其在家里接到客户电话以后就容易对家人乱发脾气。”“微笑抑郁症”患者多见于与人打交道的白领,如客服人员、HR,而最典型的莫过于公关、广告业从业者。如果不科学进行调解的话,被压抑在“微笑”背后的不良情绪可能发展成有害身心健康的负面压力。

轻度强迫症的7种征兆:

1、戴耳机的时候必须看清了左右才戴;

2、定闹钟5分钟一次,但还是不肯起;

3、怀疑门没锁;

4、看到别人没把黑板擦干净就觉得别扭;

5、发呆时一次次右击刷新页面;

6、调音量一定要调到自己顺眼的数字;

7、喜欢咬吸管,纸杯。

别随意给人扣上心理疾病的“帽子”

对于职场强迫症,心理专家表示,在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现代人有心理困扰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对于白领们自我归类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专家指出,不宜随意给自己或他人“扣帽子”,到底是不是心理疾患、到了什么程度,都要由专业人士根据个体情况做评估后才能确定。

有类似问题的人在网上组成支持团体,得以交流想法、彼此启发,有比较大的正向功能。不过,网上的沟通总不如现实中面对面交流来得具体,且发布者不对信息负责,因此并不能完全依赖,要有辨别力地选择信息。如果确有困扰且化解不了,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较严重的干扰,也不要忌讳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第41章 小心不要变成一只高压锅

当你面临一个极其紧张的环境,在你脑部中的视丘下部腺体(hypothalamus gland)只消十五秒钟就会激使肾上腺素突然涌进静脉,形成心理学家形容为“格斗或逃跑”的状态。

1.压力影响你的情绪

易变的情绪反应可能会由明显的愤怒促发为恐惧。当你长时期受压,你原来颇为冷静、受控制的情绪会顿时拉紧起来。你变得暴躁、易怒,甚至说出一些无意伤人的话,通常受害的会是你的家人。

大部分家庭纠纷,在晚膳时间短短三十分钟之内就爆发,成因往往是由于其中一名成员下班回家后,其一言一行仍无法摆脱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其实,压力能支配一个人犹如[废物场的狗只]一样,使其四处巡察,随时准备格斗。

2.压力影响你的健康

当你读下去时,请捏起拳头一分钟。当你快将接近完成时,你会发现你的拳头开始震抖。神没有想过要你带着紧张的拳头过活。好像带着致命的武器一样。当你在压力底下时,你的胃部就会收缩,正如你的拳头一样,但你不能对它说:“胃呀胃,放松点呀!”因此当你要使神经平静下来时,就要服食抗酸剂了。

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因为紧张引致头痛而要看医生。在《纽约时报个人健康指引》(NewYork Times Guide to Personal Health)撰写文章的作家博狄(Jane Broady)女士说:

当大部分人谈及压力时,他们都是指一些负面的反应,例如:肚子绞痛、背痛、喉部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精神沮丧、暴躁、尖叫、失眠、阳萎、感染传染病、气喘、溃疡、心脏病或癌病。

3.压力会影响你的属灵生命

当你在压力底下,你会感到自己做错了其么似的,神似乎离你很远。因为你有两个错误的观念,令你产生罪咎感。这两个误解就是:(a)基督徒不可能面对压力;(b)在压力底下的人都是不属灵的。

一份基督徒杂志的编辑听到我在其中一个电台节目中说到(引述保域的话):“当你压抑情绪时,你只会令自己的胃部继续受伤。”

她这样写:从阁下精简的一番话中,可见阁下在那些挣扎的问题上,会以祈祷支取力量胜过。我对阁下的回应是:“赞美主”,然后大声呼求。

她接着写道:“昨天医生告诉我极有可能患了溃疡,必须要在星期一再前往检查,证实是否患有此病,抑或是可能患有其他毛病。医生的建议令我着实难受,因为我一向认为基督徒与溃疡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患有溃疡的人就等于说他不倚靠神。”

你的想法是否跟这位女士一样呢?在你的客厅中有一张茶几,是用来摆放灯、花瓶、小饰物或杂志的。这张茶几的设计足可承受这些东西的重量。现在,你打算挂一幅窗帘,但又不想到车房处取梯子,于是你望着茶几,并想:“我可以站在上面的。”就把茶几拉近窗边。

当你站在上面之后,茶几或会摇摆一下,但仍能撑着。可惜,你始终触不到布帘的顶部,你就叫唤正在看电视的丈夫帮一个忙。假若两人都站在上面,这张茶几必定承受不了,并且会塌下来。明显地,这张茶几是不属灵的,对吗?

那就错了!

属灵的事与这张荼几无关。设计师设计这张茶几时不是要作梯子的用途,是你破坏了这张茶几原初设计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所承受的重担是有限制的。当我们承受的负担超过我们的设计师所要我们所承受的时,承担重量的限制就成为最基本的问题,而并不是属灵与否。

假如说信耶稣的人不可能面对压力的后果,莫如等于说基督徒不能患伤风或流行性感冒一样。作为一个基督徒,当你面对紧张的处境时,你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应付压力的。

事实上,有些人因为信仰的缘故而明显地压力加增了。例如,一个太太希望星期天早上带同孩子返教会,但她的丈夫却希望她留在家中,或者一起做早餐。于是,这位太太返教会时自然会产生罪咎感,而这样只会令丈夫更烦躁,如此一来,她的压力就会加重。

许多人会根快给你作证,指出他们的同事虽知道他们所信的,却不能分担他们的感受,反而诸多批评,那只会造成压力。

第42章 绝望时,从哪里汲取力量?

生命中会有一些时刻,诸事不顺,我们开始怀疑还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继续一往无前。

1930年,飞行员亨利·纪尧姆在阿根廷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发生坠机。他在严寒中行走数日,没有食物也不能睡觉。他的意志和体力濒临崩溃。他终于筋疲力尽,瘫倒在雪地里等死。可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鼓起勇气,凭着最后一口气重新站了起来。他在一块岩石上躺下来,伸展四肢,希望能使别人更容易确定他所在的方位。他又一次站起来,怀着对妻子的爱,继续不停地向前走,最终获救。妻子的形象和他对妻子的爱,重新赋予他超越自身极限的力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因他的“神经元间的新记忆形成机制”研究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他最近发布了一项惊人的研究: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有可能控制大脑产生出生命能量。

这项研究建立在抗抑郁药物研究所使用的经典实验的基础上:让一群老鼠在一个水池里游泳,它们的脚够不到水池底部。让它们一直游直到耗尽勇气,任自己沉入池底。此时,向它们的体内注入抗抑郁药物。如果能增强老鼠的求生意志或延缓它们的绝望速度,则认为药物是有效的。

埃里克·坎德尔为自己的新研究沿用并改进了这个经典的实验:让一群老鼠在一个水池里游泳,它们的脚够不到水池底部。让它们一直游直到耗尽勇气,任自己沉入池底。此时,向它们的体内注入抗抑郁药物。不过坎德尔没有选择常规药物,而是尝试了一个新东西:实验前,他用蜂鸣器收集了一种能带来安全感的中性声音,并将蜂鸣器安装在已受惯电流惊吓的老鼠旁边。当声音响起,老鼠就确信自己不会再受到电波刺激……这样,它们会在这声音出现的时候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能够控制反射作用的产生。当老鼠游泳筋疲力尽就要放任自流的时候,坎德尔只需播放能带来安全感的蜂鸣器,老鼠就重新开始游泳。

研究者甚至能够证明,这种“有安全感的”的声音会加快新神经元的形成,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这也是注射抗抑郁药物后我们观察到的典型反应。这位因研究艰涩的纯神经生物学而闻名世界的研究者总结说,他的实验表明,心理治疗、冥想或其他减压方法的介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对大脑最深层产生作用。

我们还可以更深入些。埃里克·坎德尔的研究认为,我们是有可能调控大脑的——这不是巴甫洛夫时代得到证明的控制恐惧或唾液分泌——这里指调控出好心情和生命能量!我们常常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使用大脑的这一禀赋。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身处困境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眼前浮现出海边度假的画面、乡下的某个花园、神秘角落里的童年小屋,或是我们的孩子的动人微笑,或是与我们相处融洽的生活伴侣的形象。幸好有这些图像,让我们重获能量,重新出发。

埃里克·坎德尔的新发现,可以激发我们更系统地利用大脑中的“缆线”。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置身于音乐、芳香、照片、动物和家人朋友之中,这样能唤醒我们停驻在过去的安全感。这大概是最好的天然抗抑郁药,也是激发我们产生生命力的最好的兴奋剂之一……

第43章 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时,为什么就容易变得怯懦又自卑?

“自卑”是个“复合概念”,它既涉及到你的“感觉”(可能伴随类似紧张恐惧等有生理唤醒的反应)也涉及到你的“认知”(什么是优秀)。自卑感不受控制就出现了,它也可以看作是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习惯”。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是,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不是自卑的充分条件和体现。自卑是感到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没有价值,没有长处,毫无存在意义。问题不在于肯定了别人,问题在于否定了自己。

感觉,认知,发展心理学,三者紧密联系

从感觉上而言,自卑感和其他感觉一样,是物种进化中形成并且保留下来的。它集合了多种比较“基础”的感觉,例如:恐惧害怕,紧张忧虑,无助,迷茫。

从认知上而言。自卑感既是受到上述感觉影响,也影响了上述感觉的形成。可能在某段时期的经历中,人长期出于上述的感觉中,因此对自己下了“我很差”的判断。也可以是长期专注在“我很差”的自我评价上,没有进一步的认知(比如,如何变好,比如发现自己的潜力),使得上述的感觉频发出现。无论哪一个起点,都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自卑作茧自缚变得更自卑。

当你面对一个比你更优秀的人,而且是在同一个组织里面的时候。如果那个人是你的领导,你的“自卑容易转化为”服从。“这个过程中,你接受了自己比领导差的”现实,“选择了一个角色(忠实的下属)和态度(服从)去面对。”自卑“感就被转化了。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下属去服从的时候,自己很有价值。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就把脱了”自卑“中的焦虑状态。他的心理自我认识从自卑的”我很差,比他差。“变成了为”我是比他差,但是我服从他做事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如果那个人是你的同事,甚至下属。自卑感的焦虑和自我否定,就更容易会以“超越”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不想再自卑,人不愿意一直比别人差,通过提升自己能力或使用权力去让自己感到良好。关键就在于,虽然“自卑”但是你肯定了自己成长进步的可能,你肯定了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心理的自我认识就从“我比他差,我很糟糕”变成了“我不会一直比他差”或“我也有自己的优势”。

但综合以上两种可能来说。“自卑”都源于一种绝对的判断:要么更优秀,要么更糟糕。

如果可以才能够认识到:没有更优秀,只有更合适。(另一种评价体系)或者认识到:没有永远的劣势,只有永远的进步可能。(同一种评价体系的动态形式)那么“自卑”就会被彻底消除(换了评价体系)或者被转化(如前面两个例子)。

进化心理学和意识的角度再试着解析一下

作为一种群居生物,在更强势的同类面前产生“怯懦”有助于产生阶层的分化与分工。这对于集体生活适应自然环境是有益处的。所以进化中保留了这种感觉。

自我评价作为大脑认知功能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最高级的意识。你有“自我意识”才有“自卑”的可能。问题在于,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有些人受制于经验、思维、想象力,或者过于强烈的“感觉”(感到紧张,不知所措,恐惧,迷茫)妨碍了进一步做更多角度更深入长远的思考。过于专注于眼前经验和过去经验,也是限制思维发挥,使得“自卑”一直无法突破的原因。

最后,这有些精神分析的味道了:自卑是一种中间状态。一直卡在这种状态,就说明了人对自己期许和定位不明确,或者碍于恐惧(对失败的恐惧)或者互相矛盾的愿望(想服从,又想超越)而不能突破自卑的状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很好的阐述了“自卑”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他把“超越自卑”看做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我想用“摆脱自卑”来说会更准确一些。

对你内心的小孩说句话

你的内心有一个小孩。从前你还是个真正的小孩的时候,生活中的权威(通常是父母)总是拿优秀的他人或理想中完美的你来要求你。如果你没有达到这种要求,他们会失望。你害怕他们失望,因为你还是个小孩啊,如果你的父母疏远你了,你该如何生存呢?往大了说,这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这种深切的恐惧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本能。

好了,现在你长大了。你的父母很难干涉到你的生活了。但是你内心的小孩还在,同时,你的内心还存在着一个代替父母的大人。为什么?因为当你从小孩变成成年人,为了应付生活中的种种,你最先想到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这种模仿是发生于潜意识中的,所以这个内部的“父母”不会去判断某些行为的是非对错,而是照单全收。结果他在遇到比你优秀的人时,开始对你内心的小孩提出当初父母给你的要求。而你的恐惧也随之而来。

请接纳自我,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将内心的小孩培养成大人。那个内部的“父母”就会逐渐消失。这需要你和自己的潜意识沟通,从理性上消灭不合逻辑的期待。你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过高地评估别人,过低地评估自己;

因为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别人和你交往的意义;

因为在意别人怎么想你,而不是我怎么想自己。

实际上,优秀的人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擅长。

优秀的人会选择交往的对象。

优秀的人更多是从自身的意愿去做事,别人怎么想对他影响不大。

所以,怯懦和自卑,是庸人自扰了,说到底是由于知识欠缺判断不足容易受到别人影响导致的。

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喜欢用简单的标签逻辑思考问题。

人每天有多达86400秒,每时每刻的思维,是无法被他人理解的。

所以,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别人,或被别人了解的。

客观了解他人——肯这样做的人太少了。

所以,他人对你的判断,基本都不可能准确——而且,他们对你的许多看法,非常受情绪支配。

所以,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喂喂你们看见了我在做什么吗”上面,别太在意他人对你的反馈,做好自己分内的、喜欢做的事就好了。

第44章 不喜交流的人喜欢坐门口

你发现了吗?在饭桌酒桌上不喜欢说话或者消极的人喜欢坐门口,他们哪怕是坐在门口帮忙递盘子,或者把东西也不想坐中间来调动饭局里的气氛。而关于不喜交流和消极的人喜欢坐门口这一说法,心理学家怎么看呢?

饭局酒会上,有的人总是受人瞩目,有的人总能煽动席间气氛,有的人却总像空气般被无视。谁都知道,这跟个人性格有关。日本心理咨询网最近发文表示,人们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所选的入座位子已无意中透露了个人性格的特征。

文中声称:“一般来说,性格消极的人喜欢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性格积极的人,喜欢往里坐,远离门口。”同样道理,在家庭餐厅或小酒馆里的长方形桌子前就座时,坐在桌子中间位子上的人,具有带动席间气氛的“领导气质”;越是远离中间位置的人,其参与席间交流的积极性越是依次递减;坐在最靠近门口位子上的人最缺乏交流欲望。

当然,位置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文中说:“某人所坐的位置,也跟他在该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以及当天的心情有关。”如果某人想说服对方或与对方辩论,就会坐到同对方面对面的位子上;反之,某人若想避开不愿意接触的人,他就会尽量坐得离对方远一点,无论位子是否靠近门口。

此外,如厕时也是一个人心理上最无防备的时候,也最容易流露本性。该网站说:心理学上认为,在宽敞的公共空间里,比如马路上,小孩会喜欢走中间,而大人喜欢靠边走,这是因为大人更理性。在男厕所里尽量靠边站的人,也通常是更为理性的人。如厕时喜欢站在厕所中间的人,则可以说其“童心未泯”。如果有人如厕时喜欢站到另一人隔壁位置,他很可能是感觉孤独,心理上想多与人接触。

因此说不喜交流和消极的人喜欢坐门口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想知道哪些人不想说话,看看哪些人坐在门口离中间位置最远吧。

第45章 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

大众对学心理学的人也抱有有定偏见或者说是期待,期待他们学习了这么多心理知识应该无比“正常”才对,事实上“正常”你细想就会发现,是个根本没法定义的标准。结果就是这些人有一点与自身不同,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学心理学还这样,是不是有毛病?所以又有一部分本来没心理问题的人被打上了有心理问题的标签。

坦白讲,的确很多人都是有一定心理疾病倾向的。

心理学在美国的前后发展

这个和心理学在美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有关。早期的心理学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搞的是理论研究,关心的是心理的基本过程和动机。看看心理学的历史,一般上认为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Wilhelm Wundt),冯特同志研究什么呢?研究如何把思维过程分解成基本元素,跟心理干预一点关系都没有。再往后,功能主义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两位同志都是玩哲学出身的,主要研究大脑的功能。再往后出现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同志们,比如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斯金纳(B.F.Skinner)玩什么呢?人家玩狗玩鸽子,不玩人。

到这时为止,以及后来的认知主义都是正常路线,研究的是正常人怎样色声香味触法,怎样处理信息,怎样思考,怎样有情绪……不研究人为什么抑郁,为什么焦虑,为什么精神分裂……另外研究的主体也经常动物,至多也是正常人——就算是不正常人,也是脑损伤的病人,接触心理有问题的人并不多。

在二战之前接触心理有问题的人多的是另一类人:心理医生(Psychiatrist),这是和心理学者(Psychologist)完全不同的人:心理医生负责治疗精神病——后来拓展到心理疾病,而心理学者负责研究心理是怎么回事情,两者有交流但远远不是一回事情,区别就好像医生和生理学家一样(从构词上就能看出来,-iatry是“治疗”的意思,-logy是“研究”的意思。)。

这个边界在二战后被打破了:大批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有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的数量就捉襟见肘了,而心理医生和其它的医生一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补充,一下子这个缺口补充不上,于是美国国会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心理学者上怎么样?”(How about‘psychologist’?)这个办法显然是当时最靠谱的——总不可能让IT男去解决心理问题吧(当然二战结束的时候电脑还没出现,根本没有IT男),于是大量的心理学学者和学生被送去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然后赶紧出来给士兵们治疗心理疾病。

然后,美国是个商业社会,大家懂的,谁都进来掺和一脚:有些干的不错的心理医生开设了心理诊所大赚特赚,原来没有希望上医学院的学生们转而学习心理学好拿到一份高薪的“心理医生”的工作,保险公司推出了关于心理的保险项目……这个职业滚雪球式地增长,越长越大,直到1970年,“临床心理学者”(Clinical Psychologist,就是那些学心理学了之后出来当心理医生的)已经成了美国的第一大职业,而“心理学”也成了美国大学的第一大专业了。

心理学阵营分化为两派:学院派和临床派,两派面争斗不休,都觉得自己是正统,由于人数和社会影响上的优势,临床派占了上风,心理学逐渐演变成了“治疗心理疾病”的代名词。

心理学到中国发展

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跟随美国,很大程度上也不幸地继承了这种看法和行为,甚至偏得更严重。在美国,心理学者除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之类的职位,还有很多担任业界的心理咨询(Industrial Psychologist,主要负责帮助企业,机关,部队等让雇员变得更加有效率,有满足感,有归属感等等)和教育心理学者(Educational Psychologist,主要负责选拔和培训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后面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实际上是非常少的:你见过哪所中学的“天才班”是心理学者去挑选学生的?你见过哪个公司的员工政策是心理学者参与制定的?

国内的心理学系毕业的学生大都是三条路,除了和其它专业一样的留校任教以及出国留学之外,主要就是去各个场所担任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了。

对学心理学的人的影响

主要是三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的教育是“心理疾病治疗训练”,所以对认识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征兆非常敏锐。能在普通人察觉不到的时候察觉出来。

另一方面,出于某种私心,希望扩大自己行业的影响,甚至希望直接能吸纳更多客户(病人或咨询者),也就希望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希望寻找各种例子证明之。

第三方面,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有些还很严重。

前面两点造成了他们倾向于“看什么都是心理疾病”的问题,这和经济学家看什么都倾向于是经济问题,律师看什么都倾向于是法律问题是类似的。可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普通人的观点是:你说我经纪上处理不我可以接受,说我对法律拎不清我也可以忽略,可是你要说我有心理疾病,那我可绝对不干——你才有心理疾病呢!于是很多心理学从业人员不自觉地就会给人“有心理疾病”的感觉。

第三个方面就更严重了,如果说前两方面还只是造成误解的话,那第三方面就对心理学工作者们的心理确实造成危害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干预,最先一个步骤就是要能理解对方,最好能感同身受,这样就给自己造成了疾病:比如经常来咨询的是抑郁症患者,那么心理学者为了治疗必须能体会到抑郁的感觉,而抑郁症是什么来着?去翻翻不管哪一版的DSM或是ICD,主要不就是经常感觉抑郁吗?得,真就有了心理问题了!

当然,很多心理工作者能够用各种手段进行自我干预让自己恢复常态,但是往往也有两个问题:

一是有的时候非常严重的病人直接就能影响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如果干预病人失败了,自己也往往难以解脱;

二是很多时候干预不能彻底解决心理问题,于是问题越积越多,越滚越大,就会造成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问题了。

按照心理学的严格定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问题,心理学的专业人员会对自身的状况有更明晰的认识,自然而然会在日常的社交中试图遮掩这些,这种刻意为之的遮掩,反而会给人“他有问题”的感觉。

其实,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他们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心理治疗师,遇到了跟普通人一样的心理问题;但是,跟普通人有所不同的是,心理治疗师遇到问题之后,善于观察自己,善于总结和思考,并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自己身上进行实践,查找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尝试和探讨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终使自己能够走出困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而普通人,在遇到了心理问题之后,由于没有用心地去反省自己,没有在心理治疗方面去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探讨,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让他们失去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机会,当这些心理痛苦持续存在,并达到不堪承受的程度时,他们就开始求助于心理治疗师,让自己变成了“来访者”。

第46章 自闭症的一切

把高能力程度的自闭症人士视为某些适应问题,多于是一种疾病。自闭症人士就像初到陌生地域之旅客,他们不习惯那种语言、文化和制度。“本地人”所给予耐性帮助和谅解,可以令他们生活于地球期间过得较写意。

自闭症对个人的影响可谓因人而异,其中有很轻微、也有很严重情况,且有不同副类别。由于自闭症人士看来与非自闭症者无异,亦无身体缺陷,别人很难去体谅这“隐形”障碍。自闭症儿童一般有下列困难:

对时间的问题

他们可能只懂得“现在”的时刻,由于缺乏主观之个人历史,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习。他们经常对将来有所恐惧和忧虑,因为无法以直觉本能去预计将发生的事情。他们无法能够一时间移心转念应付多宗难以逆料的情况,又不懂得分配空闲时间,遂养成重复刻板习惯。

空间的难题

他们只靠两维视觉观感,难以把位置、形式、质感联系起来,或有可能因为对身体觉察力差,甚至不觉得自己躯体的存在,以致肌能活动的控制亦有困难,难以判断如何可以稳握对象。“人性自我”之困难:“我”、“他人”、“一族(一群人)”、“(人性)意向”、“感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他们只能从交易角度去了解关系。他们可能完全不觉得家庭成员和友朋之间的亲切和眷恋之情,既没有“主观之个人历史”可供借鉴,别人的意图对他们来说更是高深莫测了。

感官知觉的问题

对世界缺少一种连贯性的知觉,他们只有零碎的意识经历;有些时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听漏了说话的一部分,令人以为颇不专心。他们可能缺乏了感官和情绪上的享受乐趣,生活只是令他们沮丧的连串琐事与妥协。即使普通不过之刺激—如:光管中隐隐闪烁、浓烈香水味、繁忙的车辆噪音—都使他们感到难受。

说话的困难

由于说话需要口、舌、喉和肺部的功能协调,他们欠缺身体直觉感应,便有困难说话,甚至不能言语。也由于缺乏人际间直觉,他们谈话内容亦仅限于说出他们所想、所做、所见、所知的,无意去影响别人。

对自闭症的误解在1943初发现此症状,如今专家们已把自闭症分门别类,包括:自闭症障碍(一般是较严重的)到亚氏保加症(一般是较轻度和高能力程度的)。由于不同自闭症者各有其独特样式,专家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来包括所有与自闭症有关的障碍。

自闭症有时被误作社交方面羞怯,但实际上,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识。自闭症不只是一个标签而已,自闭症人士经常被周围的人误会,承受着痛苦,也因无法享受别人一般多姿多采的生活(朋友的温情、美食、同时担当多项角色身份)而沮丧,作为自闭症者绝不是好玩的事。

许多自闭症人士能力较低,需要在别人帮助求生;但亦有些高能力的自闭症者可以贡献社会,如:谭宝格兰汀(Temple Grandin)、白朗高翰(Bram Cohen)。有些人怀疑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盖茨(Bill Gates)都属自闭症谱系者。

自闭症征状自闭症人士患抑郁症或愤世嫉俗是常见的,那是因为与人相处时积压了不少负面经验所致。其它普遍的相关征状包括:

拒人于千里:自闭症儿不像其它儿童一般与人亲近、有热情表现。即使母亲亦不例外,盖他可能感觉不到感情冲动去与人建立联系。

不懂如何游戏与分享:

自闭症儿童不懂得游戏,也缺乏分享自己世界之本能。他们缺乏对周围世界的意识,也没察觉“人们”这观念。因此,他们不会向旁人指出有趣的事物。

不懂生活常理(No common sense):

自闭症人士不会视世界为贯彻的整体。由于他们不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直觉,容易对别人误解。因此,他们对运用“生活常理”来遵行指示或处事感到困难。

不辨样貌(Prosopagnosia):

自闭症人士常常很难去辨认和分辨他人的样貌。就如把两头同种、同色、同大小的羊分别开来那般困难。与其辨别面貌特征,自闭症者时常倚赖位置、衣物和发型来辨别(如:同处一办公室的人)。

中枢听觉运作失调(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许多自闭症者有困难把说话的背景杂音过滤;然而,他们一般能够通过听力测验,部分甚至有超敏锐的听力。

自闭症成因自闭症影响男性甚于女性,专家们普遍认为当中存在某遗传基因的因素,但对于自闭症成因仍未能作出定论解释。

有些人揣测自闭症是尼安得塔尔人(Neanderthals)的后代(注:已绝种之石器时代原始人,最接近新人类之部族)。或者自闭症人士的身体语言和功能并非实在的缺陷,只是尼安得塔尔人的行为习惯而已。

与此同时,全国精神健康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及当今自闭症治疗基金(Cure Autism Now Foundation)正对猴子进行群性研究,藉以更好了解自闭症。美国贝勒医学院(The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in the USA)正利用染色体微序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为自闭症提供基因测试。

自闭症教育因为自闭症儿童的知觉和功能异于同龄学生,故必须有别出心裁的学习方式,利用“社交故事”这类技巧是有帮助的。其它补救方法如早期干预课程(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有助减轻自闭症征状,从而方便自闭症者与身处的世界作互动。某些药物亦可令一些自闭症人士抵抗其缺陷,但药物也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若我是一名自闭症人士,那么又该如何?研究:找出更多关于自闭症的信息,上网进行自闭症测试,假如你强烈感觉“正是如此,我就是这般的。”那么,你或可能是自闭症。若没有这强烈感觉,还是多点谨慎吧。

讨论:找一个对你有深入认识的人,你也必须清楚你童年发展史:自闭症的征状在孩子身上是最为明显的。往往是童年期已决定了你是否患上自闭症。

考虑接受诊断:正式诊断可以令你生活容易一点,因为人们会多些去了解你的差异。假如你家庭经济有困难,你可以申请经济援助以支付诊症费用,可向区内就近的自闭症机构查询。

第47章 心理学与释梦

看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籍,总会有点感悟,写点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

说到梦,在中国古代就有个经典的例子。大家都应该听过周庄梦蝶的典故吧?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看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对梦这个奇特的现象有所感悟了。

再看看近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把梦的解析当成一种非常科学的工作,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释梦。因为有些梦是自己的潜意思的心理活动,而且往往被我们的道德和教育体制所压抑,也常常忽视这些心理活动,但有的时候,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的根源,也许就出在潜意思。谈到梦和潜意识,不可不说的人就是弗洛伊德。他是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了,在这方面做出的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还有把力必多(性欲)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心理动力,就不细说了。还是来说说梦吧。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么样,但他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比如直接的愿望满足:梦到吃东西,生理需求的刺激会影响梦的内容。还有愿望的反向满足,也就说你梦到自己得到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就有可能单位评先进,但没你的份,也即我们所说的反梦,还有一种是梦的象征满足:一个男士曾接连两晚做同一个梦,梦到自己骑马,每次跨上去,就被摔下来,总想驯服它,去终究驯服不了。心理医生说:你不是是最近在追求一个女孩,但常遭冷落?这先生也不由得十分钦佩。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但他解析梦的中心思想却是力必多,因为他认为人的很多梦都可以用人性的性欲来解释,很多梦境里面的事物总是性欲的象征物。人的很多思想都有童年经历和男孩的恋母情节和女孩的阉割焦虑等有关。

在看看心理学家卡尔容格的释梦学说。

自古以来,梦就掌握了人类的潜意识,经过了数千年,人类一样对梦感到困惑,感到难以理解的。事实上,梦是人类的集体潜意思,即所有的人类分享一个潜意识心灵,而此一个心灵则借梦境显示。

西方神秘论者,他们则相信所谓的灵体概念,当我们的肉体处于睡眠状态的时候,灵魂将游历至灵体国度,梦就是我们对当时见闻混乱,残缺,扭曲的记忆。在灵界神游之际,我们会接触到死去的亲友的亡魂,神话中的奇珍异兽等等。其间的所见所闻,将透过各种事物的象征,告诉我们未来的预言以及现实世界的真相。

下面说几个我们会经常会碰到的梦境的分析——释梦:

1:梦见自己在天上飞或者漂浮在半空中,寓意着你潜意识里可能想从某个地方逃脱。2:梦中你在为某件事担心,这说明近段时间你的焦虑心理。3:梦见一个奇怪或者陌生的房子:这个梦非常普遍。这是一个伪装的与性有关的梦,而现实的解释是我们在梦中追求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4:梦到你被人追赶,而且你无法逃离那里,这种梦通常是由于极度的担忧或者现实生活遭遇挫折时产生。5:梦到从高处摔落,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只是肌肉突然的痉挛反映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6:梦到暴力情景,这个梦我想是由于人类原始的暴力和攻击冲动由于现实中的压抑没办法释放,而通过潜意识在梦中体现,就像男生很多人都对暴力血腥的电影,游戏感兴趣一样。7:梦到水,到处都是水,梦里的水喻示生命的精华,代表了精神的洗礼和重生,一旦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你就有可能会梦到自己遇到水,或者是落水。洪水和狂怒的江水喻示着你面临不能控制的压力和局面。8:与老朋友重逢:这意味着你想忘却现实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想寻找象年少时代那样质朴,忠诚的朋友。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对梦有所了解,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梦境结合外界的一些因素来了解你现在处于的状态,释梦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第48章 你的情绪玻璃化吗?

在百度上搜索输入“公交车上抢座位大打出手的女子”,会跳出好几页的相关新闻。有同车目击的网友发帖:“至于么?”这样的疑问,相信你我周围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现象相信你我的周围也并不鲜见。那么你呢?你的情绪是否正在玻璃化?你是否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一个叫“世界价值调查”机构发布的“世界快乐地图”排名,在10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人的快乐排名在世界第82位。焦虑、易怒已经转化为一种戾气,充斥在现代社会里。所谓戾气,就是那种一点就燃、一触即怒的躁狂情绪,也就是我常常说的“火药桶”。而公交车似乎就是让这个“火药桶”爆炸的最佳温床。易被激怒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那么是什么让现代都市人的情绪像琉璃般脆弱易碎呢?

重胜泰山的生存压力

对于大多数“漂”在陌生城市的打工者,单一个房价问题就让无数人无法喘息;更别提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生活得承受什么样的压力。沉重远胜泰山的生存压力使得现代人不得不长期压抑心中的“气”,就像公交车上的四位女子,一点小小的火花就能让他们“爆炸”。

女士们的“愤怒基因”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些妇女之所以易怒和情绪化,可能和她们体内一种变异的“愤怒基因”有关。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大脑内有一种基因,它能产生复合胺,这种化学物质在帮助脑神经细胞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易怒女性体内,这种基因发生了变异,它使复合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研究发现,越易动怒的女性,这种基因的变异就越明显。研究人员将这种变异基因称为“愤怒基因”,因为具有这种基因的女性更敏感,也更容易生气。但男性是否也受“愤怒基因”的影响,报告没有给予解释。

公交车厢的特殊环境

情绪与气温密切相关。寒冬腊月,多数人都懒动少语;高温天气,大部分人则烦躁易怒。原因就在于,气温会影响人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这一点,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相对密闭的公交车厢,空间狭小,乘客有多,气温自然较高,人的烦躁、易怒情绪也就更容易被点燃。

噪音影响。公共汽车之所以是公共汽车,就是因为它所搭载的乘客形形色色,大声吵吵的农民工;哭闹的孩子;难闻的空气……这样的空间绝对的嘈杂,人的烦躁情绪本就被“勾”到了即将爆发的边缘,这个时候一旦发生点摩擦,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摩擦,烦躁也会轻易转化为愤怒并且爆发。

中医说“怒伤肝”啊,年轻的大好青年们,生活压力再大,也不能让这戾气把我们炸飞哦。控制易怒情绪,必须从现在开始!

平息怒气有方法

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并且自我暗示:“别发火”。

情境转移:火气上来的时候,对那些看不惯的人肯定是越看越火,此时不妨“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迅速离开让自己发怒的场合。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听听音乐、散散步,都有助于使自己平静。

承认自我:勇敢承认自己爱发脾气,以获得他人帮助。如果能够有周围人的善意提醒和监督,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提升也将更有助益。

饮食调节:少吃肉,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因为肉类使脑中色氨酸减少,大量肉食,会使人越来越烦躁。而保持清淡饮食,情绪就会比较温和。

此外,当气温超过35℃时,出汗多挥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也会引起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多喝水可以起到让血液稀释的作用,让心情平和。

医疗保健:如果经常脾气暴躁到无法自控的程度,就需要借助医生或药物帮助了。

第49章 掌握自己的心理周期

小A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哈佛有一个着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他决定严格执行此理论,每天晚上花两小时学日语。第一个星期,他热情高涨,吃完晚饭之后没有坐在电视机前,而是奔向书房,打开电脑看学习视频,默写单词,大声朗读……他坚持了7天。第二个星期,坚持了两三天,他就陷入一种莫名的心烦意乱中,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看上十分钟视频就开小差了。再过几天,他回到家连动都不想动,就想窝在沙发上懒散的躺着,他的学日语计划就此告一段落。

回顾这段经历,他和我说:“看来,我还真是个没毅力的人。不过这几天我又开始充满热情想去学点什么,你说我是不是该换一种语言。”

听完小A的描述,我笑了,和他分享小B最近和我倾诉的内容:小B说她前几天差点和男友分手,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疼她,没有人在乎她。男朋友,就像是一个没用的摆设,只有一个身份。

小A很纳闷:“小B的男友对她很好啊,每天都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接她,今年生日还送了那么大一个惊喜给她。”的确如此,可小B似乎记不得这些了,她处于一种难以言说的哀伤中,甚至还小题大作地和男友找茬发火,甚至提出了分手。

小A问道:“那现在呢,分手了吗?”

结果是没有,小B被男友哄好了,过了两天,她也承认前几天自己是无理取闹,还为此做了深刻地检查和道歉。

我为什么和小A说这些呢?其实,他和小B一样,都遇到了自己的心理周期。

我们所处的宇宙和其中的万物,都是随着周期运转的。人也不例外,在人体内有一个无形的“时钟”,体现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依据德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个时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23天转一圈,这就是人的生理周期。配合生理周期,产生了人的心理周期,即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再加上33天为一个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这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

其中的心理周期,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既然是周期,必然有高峰和低谷。

一个心理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高潮期、临界点和低潮期。

小A和小B正是处于心理周期的低谷,他俩的“不在状态”都是事出有因。

小A并不是没有毅力,而是他处于低潮期,产生倦怠感,打不起精神来。他需要的只是放慢脚步,调整一下学习的力度和强度,休息一下再继续发力,他的日语学习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要不然在每个高潮期就定下目标积极启动,在每个低谷期就默默放弃,自我谴责一番……如此循环,即使每个晚上都在努力学习,估计收效也不会太大。

小B的悲伤情绪,也属于处于情绪低谷的后遗症,当她知道自己的处境时,也不会怪罪于无辜的男友,通过倾诉和自我缓解,也可以走出来的。女孩子很容易在低潮期时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周围的人和物都有可能称为“无辜的替罪羊”,当不良情绪侵袭时,如果自己知道身边人也知道,杀伤力就不会那么大了。

如果,处于心理周期的高潮期,情绪状态会非常赞,充满激情,乐观积极,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亮的;做事认真,容易集中精力;对待身边的人如同“春天一样温暖”,心胸开阔,即使听到刺耳的话也不会太放在心里。如果,处于心理周期的低潮期,打不起精神,有些悲观,看到的场景可能就是灰色的,急躁,爱发脾气,会据的自己很孤独很寂寞。

心理周期,让我们从快乐到郁闷,从勤奋到懒散,如此循环。这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它保障我们有紧有松的应对生命,而不是一直绷到底。我们需要知道它,把握它。当低潮来临时,让自己休息休息,不要逼自己,每个人都有低潮期。减轻工作量,降低压力,你的心理需要休息需要按摩一番。当高潮来临时,那就“顺风前进”吧。

第50章 催眠的一切

经常有人问我会不会催眠、我能不能把他催眠,还有人用会不会催眠术来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我想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可以定义为:具有特定生理特性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可表现为具有一定觉醒程度的类似浅睡眠的状态。

催眠可以由催眠师来施行,也可以自我催眠(Self-hypnosis)。使用催眠来进行治疗通常被称为“催眠疗法”,而将催眠作为娱乐性质的表演手段则被称为“舞台催眠”。

科学研究催眠术的历史

科学研究催眠术的第一人,James Braid医生。

Franz Mesmer是民间健身术“动物磁流学”的发起者,他认为磁力可以影响生命的健康状态,并用磁铁来治疗各种疾病(似曾相识啊哈哈)。174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要求对“动物磁流学”进行实验检验,结果是对照组也出现了阳性反应,证明其实并不是磁力在治疗疾病,而是患者的信仰在起作用。

随后哲学家Dugald Stewart在其着作中鼓励医学家们辩证地分析Mesmer主义,他倡导用科学的思想来取代Mesmer关于“动物磁力”的迷信理论。苏格兰医生Braid受其影响,分析和改进了Mesmer的技术,从而发展出了现代催眠技术。

Braid在其着作中认为催眠是由于眼睛持续注视固定的物体、导致神经疲劳而造成的,他将催眠状态称为“神经性睡眠”。

到了1855年,Braid医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在其着作《催眠的生理学》中指出自己早年对于催眠机制的解释是错误的,并且在很多病例中也并不需要催眠诱导技术。

与大众的误解不同,催眠状态并不是一种睡眠状态,相反,它其实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造成了外围警觉性的下降。

从Charcot的时代开始,医生们认识到催眠的机制其实是在应用心理暗示。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催眠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可由注册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等人操作。在维多利亚时代,催眠术主要应用于癔症患者。目前,亦有将催眠疗法应用于焦虑、亚临床抑郁、不良习惯等领域者。

舞台催眠(Stage hypnosis)是一种娱乐形式,由于舞台催眠师的展示,很多人误以为催眠是一种思想控制的手段。舞台催眠的效果取决于心理学因素、观众的选择、受暗示性、舞台技巧等很多因素。

据一些魔术师自爆,有时他们需要对上台观众悄悄话,以取得其配合,使得台下看来真的是被催眠得百依百顺了。

Ormond McGill爆料了舞台催眠师的悄悄话:“咱们要一起捉弄一下观众,让他们哈哈大笑……所以当我告诉你要做一些搞笑的举动时,你就照我说的来做,怎么样?”

一些常在舞台催眠中表演的节目(如图所示)其实与催眠没有任何关系,人类的背部肌肉其实很发达,只要姿势合适,任何人都可以完成。

根据某国近年解密的一份文件,曾有军方试图将催眠应用于军事,但研究的结论是催眠无法应用于军事,且尚无法确定催眠现象是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原文件称“如果被催眠者抗拒催眠,那么实施催眠极为困难,因此并不适于军事应用”。

另外,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曾推行过“MKUltra计划”(始于1953年,止于1973年),该计划大量利用美国和加拿大平民,在被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验,采用包括催眠和致幻剂(LSD)在内的方法来研究如何对人进行思想控制,结论是催眠并不适用于思想控制。

催眠可以使人回忆起前世的经历吗?我想说的是:一个这么和你说话的“催眠师”一定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搞科学的人。前世是否存在,不是科学实验可以证明的东西,所以也就让我“敬鬼神而远之”吧。

催眠中回忆起来的事情都是真的吗?不是这样的,会有记错了的时候,甚至会有虚构记忆的时候,比如那些在催眠中想起来自己被外星人绑架的病例报道。可悲的是神秘现象爱好者大多把这些催眠经历当做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催眠到底有多大的治疗作用?

2003年,循证医学界对于催眠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meta分析,从444例研究中精选出57例有对照组的研究,结果提示催眠疗法具有一定效果,但这项研究涉及的病种并未纯化。Cochrane协作网在2005年和2007年亦有系统综述发表,证明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催眠疗法对吸烟成瘾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治疗有效。

既然催眠是暗示,所以催眠所起的治疗作用和安慰剂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精神药物不断进步的今天,催眠术已经很少作为治疗手段来应用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尚无对催眠师资格认证的制度,所以各种“催眠速成班”“催眠培训班”均为非正规培训。我还见过一个挂了一堆协会会长头衔的“大师”,也许我也应该给自己挂一些头衔,比如“中国光棍协会荣誉会长”之类的。

第51章 五条增加心智的自我暗示

你了解自我暗示的力量么?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辆火车想到达山顶,起初它并没有能力上去因为它只是一辆小火车,于是它唱起歌来:“我想我行,我想我行,我想我行。”

这个方法让火车全神贯注的成功登顶。

你认为自己能做到或者做不到,你都没错。

事实就是你已经每天在对自己自我暗示了。这是你思维过程很自然的一部分。

自我暗示就是当你有意识的制造出一个意识,这个意识会让你更加接近你想要的。

这一切全部始于意识。

停下来思考一会儿。你能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和自己交谈么?一股连续不断的意识流或无意识流穿越你的思想。

你是否:

放弃某事后对自己说“我真拙”

对着镜子和自己说“我真胖”

犯错时和自己说“我真笨”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频繁的自我交谈。这就变成了一个被认可的习惯,并且你总是无意识的去做。

开始把这些想法带入你有意识的思维中。如何去操作呢?其实很简单。

花一周时间带上一个小巧的记事本,每次发现自我谈话现象出现的时候,就把它记下来。有可能的话,在第一天的中午,你就可能把本子填满。你会有很多的想法去记录,最终可能写到嫌烦。

结果怎样,大部分的想法都是消极的么?别担心,并不是你一个人才这样。我发现大部分人做这个练习时,他们不想做的几率要远远大过想做。

现在,决定一下自己的目标。你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作为一名催眠师,在我的委托人身上经常证实这种推论。我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他们面对人生的挑战,让他们梦想成真。

尝试用下面一些自我暗示的方法,你将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按照下列五条自我暗示规则去做:

选择积极的暗示而不是消极的

使用现在进行时

化繁为简

使用激动人心,充满感情的词语

使用第一人称“我们无法一直控制自己的思想,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语言以此反复的加深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掌控时局。”——弗洛伦斯。

举个例子,别说“我现在打算减肥”而说“我很纤细迷人”

别说“我会戒烟的”而说“我不会吸烟”

下面是一些自我暗示的例子,你可能想用他们来做个示范。

我渴望成功。

我值得被爱。

我健康强壮。

我誓死实现目标不会让任何事情阻碍我。

自我催眠用法说明:

加入诱导结束时使你的自我暗示的语句,使用此网站上提供两个免费催眠脚本之一。

选项#1(阅读诱导)你所要做的只是在末尾添加你的自我暗示。

选项#2(录制诱导)根据选项,读出你自我肯定的暗示,在练习时间内大声重复每个语句。

虽然许多人将受益于这个自由的自我催眠法,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专业录制的CD,参加有经验的催眠师的现场研讨会或私人会议,但是你会发现你将获得更好,更快的结果。

第52章 一见钟情是自恋反应?

研究表明,社交中眼睛的凝视才最具有吸引力,这种社交性暗示远比容貌更重要。这项研究同时证明,人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心理学家称,一见钟情只是自恋的反应。

如果你希望对方觉得你有吸引力,一定要看着他(她)的脸同时保持微笑。男人硬朗的下巴、女人柔和的颧骨、高耸坚挺的鼻梁以及毫无瑕疵的皮肤或许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体征。但最新研究表明,眼睛的凝视才最具有吸引力,这种社交性暗示远比容貌更重要。这项研究同时证明,人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心理学家称,一见钟情只是自恋的反应。

凝视最具吸引力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面带微笑地看着你,其吸引力远远高于那些同样保持微笑却没有直接看着你的人。这无疑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把视线的方向看作一种信号,以此判断对方是否对你足够有兴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她)会直视你的脸。而这种信号本身就是具有吸引力的。

该研究指出了一些更复杂的因素。当人们相遇时,就开始进入了一种“战略游戏”。男人和女人此时都开始寻找一些能反映别人对自己感兴趣程度的信号。人们都试图判断出谁喜欢自己。

好印象可与外貌无关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报》上。研究人员分别组织一批男性和女性志愿者,让他们对自己看到的同性和异性面孔图像的吸引力进行评级。这些面孔的表情包括微笑、皱眉、把脸转到一边以及直视观察者。科学家经过统计发现,那些直视人,同时看上去快乐的表情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尤其当这张脸属于一个异性的时候。

这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喜欢那些看上去喜欢他们的人,但这种吸引力并非来自于外貌上的美,而是源于视线的方向,人们更喜欢对方注视着自己。

第53章 非语言沟通,你了解多少?

我们把声音和肢体语言都归为非语言交往的符号,那么人际交往和销售过程中信息沟通就只有7%是由言语进行的。

1、目光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销售活动中,听者应看着对方,表示关注;而讲话者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光,除非两人关系已密切到了可直接“以目传情”。讲话者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将目光移到对方的眼睛。这是在表示一种询问“你认为我的话对吗?”或者暗示对方“现在该论到你讲了”。

在人们交往和销售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注视还因人的地位和自信而异。推销学家在一次实验中,让两个互不相识的女大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预先对其中一个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研究生,同时却告知另一个人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高考多次落第的中学生。观察结果,自以为自己地位高的女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都充满自信地凝视对方,而自以为地位低的女学生说话时很少注视对方。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往往主动者更多地注视对方,而被动者较少迎视对方的目光。

2、衣着

在谈判桌上,人的衣着也在传播信息与对方沟通。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说:“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型,它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

衣着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人们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种衣服来表达心中的思想和建议要求。在销售交往中,人们总是恰当地选择与环境、场合和对手相称的服装衣着。谈判桌上,可以说衣着是销售者“自我形象”的延伸扩展。同样一个人,穿着打扮不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对交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美国有位营销专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现在同一地点。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而且本身看来基本上是绅士阶层的人;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找火借烟的。

3、体势

达芬·奇曾说过,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同样,销售与人际往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涵义。

销售人员的体势会流露出他的态度。身体各部分肌肉如果绷得很紧,可能是由于内心紧张、拘谨,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中常会如此。推销专家认为,身体的放松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向后倾斜15度以上是极其放松。人的思想感情会从体势中反映出来,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起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和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恶和轻蔑;背朝人家,表示不屑理睬;拂袖离去,则是拒绝交往的表示。

我国文化传统很重视交往中的姿态,认为这是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表现,因此素有大丈夫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之说。在日本,百货商场对职员的鞠躬弯腰还有具体的标准:欢迎顾客时鞠躬30度,陪顾客选购商品时鞠躬45度,对离去的顾客鞠躬45度,表示真诚的道歉鞠躬90度。

如果你在销售过程中想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你首先应该重视与对方见面的姿态表现,如果你和人见面时耷着脑袋、无精打采,对方就会猜想也许自己不受欢迎;如果你不正视对方、左顾右盼,对方就可能怀疑你是否有销售诚意。

第54章 纠正6个对自杀的谬误

为什么人会想到自杀?也许是因为太过绝望,也许是那一时刻的冲动。有些人动不动把自杀挂在嘴边,有些人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但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结束生命呢?还是在做一种决绝的抗争?如果我们能够从旁了解一些自杀心理学,便可帮助这些喊着要自杀的人,重拾信心,面对人生。

1、不能和想要自杀的人谈论自杀,因为谈论自杀会诱发其自杀的行为。

事实并不是这样。以温和的、镇定、接纳的态度与对方交谈,可以让对方重新思考,可以赢得时间来做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接纳对想要自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苦闷会得到宣泄,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承托。有可能他们会因为这些温暖而留恋世界,把跨出去的那只脚收回来。

2、把自杀挂在嘴边的人不会自杀。

确实有一些人是这样。但也有一些自杀者会在发出预警信号后实施自杀,据研究80%的人自杀死亡者生前曾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和求救声。当我们没法辨别对方属于哪一种时,最安全的策略是充分重视。

3、有过一次自杀念头的人总会想自杀。

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之间有一段长长的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危机时都曾动过一死了之的念头,但这只是短暂的念头,过后往往会克服危机,重新投入生活。

4、当一个人自杀行为未遂后,危机就结束了。

这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是用自杀去威胁别人,自杀未遂、达到目的后会停止。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因偶然原因自杀未遂,连续实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些状态转变非常快、非常好的自杀未遂者值得关注,因为其背后可能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5、自杀是冲动性行为。

这不完全正确。那些受到强烈情绪支配的自杀,确实有可能是冲动行为,但有些自杀行为是在强大理性支配下的行为,会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6、只有严重的抑郁症者才会自杀。

不完全正确。有些严重的抑郁症者可能连实施自杀的动力和精力都没有了。那些处于抑郁加重、想要摆脱又无力摆脱的人自杀的危险性最大。

第55章 我们都不是完美之人

我想谈谈自我价值。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些人,习惯否定自己。充满了挫败,抑郁。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羡慕着别人的好或者幻想着一种理想的状态发呆。

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在北京挣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更找不到价值。每月领着两千块的薪水,不敢随便请人吃饭甚至不敢轻易吃肉,更不敢去谈朋友。在理想面前,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很奢侈。更可怕的是,没有阅历没有能力没有任何积累,而最让自己难以接受的,则是性格懒散不思进取不够努力,许久来却没有一丝改变的迹象。

要财没有要才也没有,甚至连长相都没有,几年下来,依然在挣扎。然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活着这么痛苦有什么意义,然后用沉沦来安慰自己。只有在偶尔回到家的时候,和朋友谈论起,在哪工作,北京。不知道是一股自豪还是自卑感从心底升起。只有听朋友谈论起,你这不错那不错的时候,才开始半信半疑。只有当朋友用羡慕的眼神列举出一大串优点的时候,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这么否定自己。

当我开始注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断去否定自己。

他们否定自己的理由跟我大径相同:年纪大了依然被剩,自己找不到对象觉得要孤独终老;无才无貌平凡到不被人注意到,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悲剧;领着微薄的薪水,痛恨着自己没有能力;拼命坚持着却找不到方向弄丢了理想,觉得再无出头之日;性格懒散拖延成性,能力不济毫不上进,觉得自己活该生活凄惨。总之结局都一样,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没有未来没有伴侣,找不到活着的感觉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可是我又很好奇,既然自己这么差,一直都这么差,又是什么让你坚持活到了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自己太差,就这么否定了自己。很显然不是。和比尔盖茨比,我们都太穷。和姚明比,我们都太矮。和玛丽梦露比,我们身材真的太差。和周润发比,我们又有些丑。我们总能发现有人有地方比我们好,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否定自己。

你说,他们都是名人,你并奢望达到那个地步,你只是想有个正常的能力。可是你告诉我,界限在哪里。和吃不上饭的孩子比,你又太优越,和重病在床时的人比,你又太健康,和被大火毁容的女孩比,你又太美丽。和在工地上挥汗的伯伯比,你在办公室又太舒适。那么这个正常或者比较的标准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有些方面比我们优秀,让我们惭愧难当。我们想成为那样,却没有做到,然后挫败,然后否定自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他的痛苦。我们羡慕那些年轻有为的咨询师,却看不到他成长的历程中父母早年离异自己饱受沧桑,他只想象我们一样有个正常的家。我们羡慕那个有钱的孩子继承了父亲遗产,可是他只想用所有的钱换回父亲的一年,羡慕我们父母虽穷但是依然健康。我们羡慕那个在单位叱咤风云的女领导,可是他年近四十依然跨不上红地毯,她羡慕我们活得平凡但家庭和睦。我们羡慕某个女孩有着魔鬼的身材,她却只想像我们一样平凡些不再被单位领导骚扰。我们羡慕的很多人都在羡慕着我们。

听起来像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不要比较而已。我们不可能成为那个完美的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有些人有些方面会比我们优秀,但是这些人同样羡慕我们的一些其他方面。羡慕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他们却拥有不起的东西。

既然没有完美的人,那我们只要多看看自己优点和拥有的地方就好了,就容易感觉到价值了。我们都是半杯水,看你看到空的部分,还是看到有的部分。

我们拥有太多资源被我们所忽略,以至于我们常常挖掘自己的优点或价值的时候,也难以找到。

我们能工作在北京,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享受着办公室的空调,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健健康康着,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父母曾好好爱我们,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还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奋斗着,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在北京租得起房子,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能吃饱饭,我们感觉不到价值。

可是当我们换一个环境的时候,又感觉两样。当我们回到家,带着北京的特产给亲戚朋友,我们享受着那些羡慕在北京工作的眼光;当我们到孤儿院去救济献爱心的时候,我们又感恩着父母给的幸福;当我们和给家里装修的工人一起用餐的时候,又怀念起单位的空调温度;当我们去医院探视的时候,又庆幸着自己的健康;当我们和刚失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能领到两千块而沾沾自喜。

同样是那些让你感觉不好的东西,又会让你感觉很好。价值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同样是我们拥有的特质,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有时候又让我们感觉很差,可是我们自己本身却没有变。那是不是环境变了,我们的价值感就变了。也就是环境控制了我们的价值感。

我们的价值到底建立在哪里之上。

很多年前,当我还没有开始研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听说,幸福是由你的邻居决定的。当你拥有了你的邻居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价值,感觉到幸福。好可悲的思想,我们自己的价值感,居然要被环境所控制。我们把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

有时候,别人夸我们,说了我们很多好,我们就觉得得意,喜笑颜开。别人说我们不好,说了我们很多缺点,我们就觉得难过,自己哪都不好。又常常把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判之上。如果从事的是公务员,有的人羡慕我们的工作有的人则说我们安于现状。如果我们吃饭吃两盘肉,有的人说我们浪费有的人则说我们爱自己。如果我们赚到很多钱,有的人说我们能干有的人说我们精神匮乏有什么用。如果我们考试考了高分,有的人说我们学习好有的人则说我们书呆子。我们听到不同话的时候,感受就不一样。

我们是否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那么当我们失去环境独处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感要从何而来。我们是不是要将价值感建立在他人之上,那当不同的人说我们不同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身上每样东西都是资源,只是看到的角度却不一样。有的人会因为胖而自卑,有的人则会称自己“唐朝美人”,后者更容易招人喜欢。有的人会阻抗自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文静和羞涩,后者就懂得欣赏自己。有的人会痛恨自己太固执失去了太多机会,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坚持。

没有一样特质是好或者是坏,只是我们身上的一样特质,只是我们用了褒贬的形容词来形容。但当我们把他还原,他依然只是我们拥有的特质。倔强其实就是坚持,讨好其实就是爱心,指责其实是力量。年近三旬是成熟美,长得太平凡则是安全。防御是因为保护自己。如果我们退去了比较和评判,那只是我们身上的特质而已。无所谓好坏。

我们都是半杯水,没有人会一满杯。有空的部分,也有有的部分。看到什么,则就有什么?

第56章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

最近常常听说一些无奈的事,生活在这个喧嚣的都市,每天太多身不由己。

下午在和一个学员聊起来的时候,他说很喜欢萨提亚的课,但是时间调不开,他太忙了。我苦笑,说了一句,“你是有选择的”。当时他很不理解的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后来也不知怎么的,聊聊就聊多了,最后,他还是决定放下这些“忙”,来上萨提亚的课程。

那么到底是没有选择,还是我们选择了没有选择。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每天奋斗在生活的边缘,为了获得生存资料而奋斗着,我们区分着哪些是生活,哪些是生存,怎样算是白天图生存,晚上谋发展。然而物质的积累,却再也逃不过心灵的空虚,对生活,越发的迷茫,就越发的忙碌。到最后,不敢闲下来,也不再有理由愿意闲下来。或许不是真的忙,而是不敢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更可怕的是,明明已经无力承受这种生活,还是要强迫自己去做,强迫自己去做出这样的选择,并美名曰:为了明天,为了家人,为了成功,为了挣钱,为了争口气,为了太多。当我听了太多的时候,才发现,有多少是为了自己,为了更好爱自己,如果是爱自己,又何必去折腾自己。

真的是没有选择吗

想起了太多这样的故事。在酒席上,一杯又一杯的酒让自己想吐,但又不得不喝,你说你是没选择的,喝完了这几杯,客户高兴了,一个大单子就到手,所以你忍着胃的翻滚坚持喝下去,最后到厕所去呕吐甚至去医院洗胃。可是我又看见,你其实有三个或以上选择:你可以选择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些酒精,可以选择改变现状,譬如萌发思维用另外的方式去取悦客户或促单(我想没有人会强迫你只有陪喝很多很多酒精才肯去和你交流),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而拒绝,也可以选择失掉这个单子,没有什么是必须的。

如果你非要计较值不值或者赚不到钱怎么办,我也可以和你翻一翻历史,多少人为了陪酒陪客,年纪轻轻身体开始倒塌,体质下降,出现秃发,血压升高等等,这些代价又是多大。

你是有选择的,也只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改变,或者放弃。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得和失。

你可以在身心疲惫的时候选择继续出差,为了增加收入,也可以选择暂停休息一下爱惜自己身体,你是可以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以一种好的心情面对不公平,也可以选择去逃避麻木面对,更可以选择去为一些不平而愤愤生气,你是可以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去花钱上课滋养心灵,也可以选择去陪酒出差加班来赚钱,更可以选择在家睡觉好好休息,你是可以选择的。

正如萨提亚所说,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然是可能的。

你无法选择你的性别,但是你可以选择怎样去认同自己,你无法选择家庭,但你可以选择怎样去爱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年龄,但你可以选择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当你改变不了即无法选择情境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你改变不了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

只是,没有一种选择是好的,或者是坏的。确切的说,没有一种选择,是绝对好的,或者是坏的。你可以选择看到事件的哪一面。

而当你选择的时候,在当下那一刻,是最安全的,最适合你的,最有利的。也可能回头望望,当很多选择连到一起过了很久很久后,你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让事实更糟了,你后悔了,伤心了,抱怨了。而其实这些,只是你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结果。即使有了结果,已成定局,你依然是有选择的,那就是去接受,或者改变,或者逃避这个事实。也可以去抱怨,去欣慰,去感恩,去反思这个事实。你所能做的,只是选择。

所以到底是生活给了我们太多无奈,让我们无从选择,还是我们选择了无法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一针见血的说过: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

我们拥有的自由,就是我们所有的选择,我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即使风雨荆棘,也只有自己能真正为自己负责任。

萨提亚模式则很简洁明了的说明了这些,萨提亚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当事人看到他有的三个及以上的选择,并鼓励当事人自己做出选择。

那么今天,你是看到了自己的选择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还是选择了没有选择。

第57章 挖掘提升自己的意志力

一、认识意志力“我要做”,“我不要做”,“我想做”三者的PK和协作

原始社会,人为了生存而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现在,依然如此:能否做出正确的决定,意味着生存或者死亡,倒不是说那些十字路路口上的抉择,而是——节食减肥失败:这其中,必定做出了无数次吃还是不吃的决定;坚持学习英语失败:这其中,包含着无数次学习还是去娱乐的决定。

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每分钟都在伴随着这些决定:

马上去做重要的工作,还是继续刷微薄刷豆瓣;早上起床跑步,吃早餐,还是多睡一个钟头;周末晚上,在家里读一本书,来是接个电话就和哥们儿出去喝酒。

自检:面对自己所处的结果,反思自己曾经在一分钟内做的那些决定。

幸运的是,这种决定能力,让自己在每分钟做出对成长有益的决定,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二、意志力的一些特点

1、人天生具有抵制诱惑的能力

遇到事情保持平静,可以提高自己在那一秒钟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呼吸频率控制在4~6次每分钟,长期对此训练,通过,锻炼身体,良好睡眠,饮食合理,以及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意志力不断进化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它不是个别人的特异功能。

2、过度自控,长期自控,意志力过强,引起压力

正确识别外在的威胁(不要主观扩大威胁)放弃对意志力的完美控制。

曾经,我对上司说,我真希望自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高速精准的运转起来(难得他没把我当成神经病哎)。压力,对意志力的损耗极大。这也就是,我们压力过大的时候,反而更加拖延,更加容易被外界诱惑,也更加容易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正确的对待压力,日常进行放松练习。另外,疲劳也会消减人们的意志力。这样就是,累了一天,下班后很难高度自控的去做计划中的业余事情。

3、找到你的意志力变化曲线意志力是会枯竭的

意志力的波动,一般呈从早到晚减弱。我想,这也就是提倡晨型人生活的根据。未来企业家,都要是晨型人。在早晨,意志力最强的时候,思考最重要的创业、发展问题。

糖分对意志力的影响:糖分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意志力。但建议低糖饮食。保持身体糖分的稳定,有利于长期的意志力培养。

4、锻炼意志力,可以从量化自我

开始“对小事儿上的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所以,要想改变旧习惯,不放先找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训练。比如:每天早起之后喝一杯水类似的事情。

5、意志力的极限可以扩张

真正发现,“我想要”的能量。做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意志力比你想的要多。因为大脑会在意志力还有一部分留存的时候,提示信号,让人误以为已经扛不住了,是为了能量的保存。所以,跟800米跑一样,熬过一个时间点,意志力就会返回增强。

三、意志力培养的一些注意

1、关注目标,而不是关注自己的进步。比如,终于达到了每天看一本书,于是洋洋得意,因此放松了努力,忽略了真正阅读到了什么。取消许可:不要让自己有可以放弃的理由。戒烟:再抽一根,最后一根。不要给自己这样的许可。这部分,书里写的熬复杂仔细一些。

2、不要为明天赊账。不要以为,我明天再多学1小时,不为自己辩护:因为今天上班太累了,所以今天不学英语了,也没问题。

四、大脑的多巴胺这个东西,在生活里的体现

只说结论,这部分看起来吃力的说——

1、错把渴望当幸福,被奖励的承诺所吸引刷微薄,刷豆瓣。这些瘾,渴望再次刷出来点什么好东西。

2、反向利用,可以克服拖延症

3、欲望,同时引发压力和焦虑特别注意,使用正确有效的解压方法锻炼身体,阅读,听音乐,按摩,外出散步,冥想,瑜伽而不是:购物,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电子游戏——干过这些事儿认为减压的举手(偷偷举手中)

4、没有欲望的生活,不能称之为生活

5、商业上的运用:引发恐惧来宣传产品,让人们产生对安慰的渴望。我马上想到了,卖得特别好的一本理财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

6、在失意时候,鼓励自己,做自己的朋友,出发点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苛求,允许自己的失败。

7、意志力可传染。最明显的就是烟民,看到别人向诱惑投降,大脑里会发出同意的信号。

所谓意志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我不抽烟,不玩电子游戏,对物质欲望不是很强烈,不会有什么东西不买睡不着,对食物欲望不强。淡素,在注意力和情绪控制方面,我也在频繁的刷豆瓣,刷微博,早上在镜子面前逗留太久。甚至于,我是个急脾气的人,上一周,跟一个慢性子的同事合作一个项目。对于回应慢5秒的合作者,我竭力保持不发脾气,以至于那一周下班回家都在冲老公发火!

五、提高意志力有方法可循

1、意志力提高是一个多方面配合平衡的结果

做晨型人,一开始不要求自己起得太早。6点半-7点半之间均可。外出散步或者跑步,拉筋。大概15-20分钟。拉筋之后,精神状态会有明显的改善,不再昏昏欲睡。(起不来的问题:话说早起就需要意志力呀!不强制早起,只要早上起来给自己十分钟运动,逐渐改善。在小事情上持续一阵子,意志力整体提高。)

饮食问题:提倡低糖饮食。(现在糖尿病好普及啊~早上跑步,食物低糖,对血糖的平稳很有好处。低血糖的人也要注意了,糖尿病并不一定血糖高引起,血糖时常不稳定就有可能。上班族不要饿着自己。这句话我对自己说呢!经常把自己饿到低血糖的人!)

注意时间管理,一天的工作安排妥当,高效,避免过度疲劳。(疲劳的人意志力就会很差。)每天下班后可以进行5分钟冥想,集中注意力呼吸。(对我这种急性子的人会很有好处!)

早睡,10点半左右吧。这点自己一直做不到!多和家人、朋友感情交流。周末多和朋友聊天,分享正能量!(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

2、培养做记录的好习惯,了解自己的状态

参考“晨间日记”,意志力在早晨的时候最强。跑步、拉筋回来洗完澡,坐在沙发上,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来涂抹,反思最近的情况。记录,前一天都做了那些事情,做了哪些决定,效率状况以及自己的意志力状况。记录自己自控或者放弃自控,之后的结果和感受。(比如,刷豆瓣,2个小时什么都没干,下午忙得紧,却又很想睡觉。

回顾自己目前所处的境遇,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善。对于我,早晨这段时间,是最有耐性的时候,所以今天我又把《自控力》看了一下,昨天是中午开始看的,很没耐心。有耐心,会跟老公聊一下最近的事情,潜移默化的诱导他改善不良习惯。(今早上这厮主动要求吃早餐!——然后,我发现以后晚上不给他吃饱,即可达到这样的效果。嘿嘿嘿)

3、情绪状态波动会有规律,莫要强迫自己产生压力压力越大,越是不想干活!

跑步可以减压。按摩可以减压。压力大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有怎么强的意志力了。

先放下心中的恐惧(仔细想想,你一定会发现这其中是有恐惧的。正视恐惧,说出来,并且明白,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进入日常状态,5分钟呼吸冥想——自然的工作。

人生,就是一笔很亏钱的买卖。不管结果如何,如果我们过程中很不开心很艰难,那又有什么必要呢?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秒,要相信,最舒服的不是懒着(因为内心会带着不安),而是自在的放松。

第58章 分享增加幸福感的技巧

你在这种生活里尽量找乐子,获取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为此你需要掌握增加快乐的技巧。然而快乐的生活有三点缺陷,这就是为什么积极心理学不是快乐学、不只研究如何取乐。第一点缺陷:快乐的生活,也就是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看来是可以遗传的。就快乐而言,遗传起了百分之五十的作用,并且快乐的状态很难更改。第二点缺陷:人们很快会对积极情绪产生适应。快乐就像法国香草冰淇淋,第一次品尝是百分之百的美味,六次之后,滋味全无。第三点缺陷就是我刚才说的难以更改了。

下面就要谈谈第二种幸福生活了。

我想说说我朋友Len。他的例子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是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寻欢作乐。三十岁的时候,Len在生活中的三个领域中的两个非常成功。第一个领域是工作,他是个期权交易商,二十五岁时就已经身价百万,还拥有自己的期权交易公司。第二个领域是玩乐,他是位全国桥牌冠军。但在第三个领域,也就是爱情方面,Len却一败涂地。原因在于Len是个缺乏激情的人(底下的科学家发出会意的笑声),性格很内向。

Len和美国女性约会时,对方都会说他没意思,说他没有积极情绪,还叫他滚蛋。Len很有钱,请得起最好的心理医生,医生花了五年时间,试图发掘将积极情绪压抑在他心底的性创伤,但结果什么性创伤都没有找到。Len在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ivity)方面处于人群中的末百分之五。我们能说Len不幸福吗?我认为不能。我觉得在我认识的人当中,Len属于最幸福的那群。这是因为Len和各位一样,很擅于获得涌动体验。

他早上九点去美国证券交易所上班时,就觉得时间停止了;桥牌巡回赛开始时,他同样觉得时间停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涌动”了。涌动和快乐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快乐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快乐;可是Len昨天跟我说,在涌动体验中,你什么都感觉不到,你觉得时间停止,心无旁鹜,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好生活”的特征。

获得涌动的诀窍,就是了解你自己还有什么未被发挥的长处。在我们的网站上还有个量表,能测量你在五个方面的长处。知道结果之后,你就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以尽可能多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重新设计的方面包括工作、恋爱、玩乐、交友、和哺育。你从中获得的好处并非欢笑,而是获得更大的专注。

好了。第一条路径是积极情绪,第二条路径是涌动体验。第三条路径呢,就是意义了,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和涌动有相似之处,它包含了几点要素:了解你的长处在哪里;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

刚才谈了三种生活:快乐的生活,参与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是:有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改变这三种生活?答案看来是肯定的,下面我就给各位看几个例子。我们的研究很严格,用的方法和药物测试相同。我们对被试进行了随机分配,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控制,对不同的干预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

我们发现了几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当我们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的生活时,我们发现,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留意技巧(mindfulness skills)和品位技巧(savoring skills)来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一天。我们可以证明,被试生活中的快乐感确实增强了。

另一种干预方法是感恩拜访(Gratitude visit),希望各位能跟我一起做:闭上双眼,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造成巨大转变、使你的人生得到改善、而你又没有认真感谢过的那个人,必须是个仍然健在的人。好了,现在请睁眼,相信各位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人吧。诸位的任务是给那个人写一封300字的感谢信,然后给对方打个电话,问他你能否登门拜访,别告诉他原因,见面时,你对他念出这封信,在场的人都会感动到哭。一周后、一个月、三个月之后,双方都变得更快乐、不再抑郁了。

还有一种干预方法是长处约会(strengths date),我们让伴侣说出各自的长处,接着我们设计一个晚间约会,让他们各自的长处都能在其中得到施展,我们发现,这样的约会能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牢固。“快乐对慈善”(Fun vs Philanthropy)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在座各位不大适用,因为你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投身慈善了。而我教的本科生和我的委托人还不了解这点,于是我让他们做些协助他人的事,再做些快乐的事,然后比较两种活动后的感受,他们发现,取乐所获得的乐趣很快消退,但帮助他们所获得的乐趣持续了下去。

积极干预的例子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谈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我们想知道对快乐、参与、和意义的追求各自在生活满意度中起到什么作用,于是我们对上千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我们发现,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对参与的追求同样起很大作用。当你对某事有参与感,也获得了意义感,快乐就如锦上添花。

如果你在生活中同时获得了三者,你就拥有了充实的人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你没有获得三者,你的人生就是空虚的,那么整体就小于部分之和了。在企业中,生产效率是否是参与、意义、和快乐的函数?同样,健康是否是三者的函数?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Chirs说,最后演讲的人能对他听到的内容做一番总结,很高兴我能有这个机会。在我看来,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娱乐、以及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都知道,技术、娱乐、和设计可以用作毁灭性目的。我们还知道,三者能用来减轻痛苦。顺便说一句,减轻痛苦和建立幸福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十年前,我刚做治疗师,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能让病人不再抑郁、不再焦虑、不再愤怒,那么,我就能使他们幸福。事实并非如此,最佳疗效是让病人归零,他们的内心变得空虚。我后来发现,获得幸福生活的技巧,也就是获得快乐、参与、和意义的技巧,与减轻病患痛苦的技巧并不相同。我相信,技术、娱乐、和设计方面也是一样。

人类社会的这三种动力能用来增加幸福感,增加积极情绪,人们也确实在这样使用它们。然而,如果各位像我这样分析幸福,不仅仅着眼于快乐,同时也看到涌动体验和意义感,那么设计、技术、和娱乐也能用来增强生活中的这两个方面。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第十一个理由,就是我相信,设计、技术和娱乐能增强全世界人类的幸福感。如果技术能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能帮助人们获得快乐的生活、参与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如果娱乐也能起到这三个作用,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如果设计能起到这三个作用,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谢谢各位。

第59章 潜意识是强大的治愈力

以下两个基本实事提醒人们:你的大脑功能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你的潜意识总是不断地听从暗示,而你的潜意识完全控制你的身体功能、状况和感觉。我敢说,几乎所有的病症都可以通过暗示的诱导,在受试者身上产生。

例如,通过暗示,你可以在受试人身上进行试验,可以让他发烧,脸红或发冷;你可以让他瘫痪,不能行走(其实他能行走);你可以拿一杯凉水,对处在催眠状态下的受试者说,“这是杯辣椒水,闻一闻”!他就会打喷嚏。

如果一个人说他对梯牧草过敏,你可以对他做测试。当他进入休眠状态时,用人造花或空杯子给他闻,并告诉他这是梯牧草,他肯定会出现对梯牧草的过敏症状。这说明他原先的心态是病的根源。

人们也注意到,通过整形术、按摩、物理疗法也能治愈疾病;同样,各宗教团体有时也能治疗疾病,但很明显,所有这些治愈过程都是通过潜意识。

当你刮胡子不小心划破了下巴,医生处理过后对你说:“好了,没事了,自然会好的。”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潜意识的规律。潜意识的功能也就是自卫的本能。你最强大的本能就是进行自我暗示的能力。

如果花许多时间来讨论各宗教派别的理论,不仅乏味冗长,而且毫无结果。他们都声称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其实并非如此。奥地利医生费朗茨?安东?梅斯莫(1734—1845)曾在巴黎行医。他发现用磁铁靠近病人可以奇迹般地治愈病人。他也曾使用过玻璃块及金属块等,也能治好病。

后来他放弃了这种疗法。他认为这是由于“动物磁学”的原理,理论上来讲是医生身上的物质投射到病人的身上了。后来他改用了催眠疗法,但其他医生说这只是暗示疗法,并不稀奇。

因此对所有的治疗类型,像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整形、按摩、教会等,都是在利用潜意识的力量。但都声称是自己的理论正确。

实际上只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内在的认识,一种思维方法(即信仰),让潜意识释放的力量。治愈的力量就是信仰,因此,如果你选择了一种理论或信仰,你可以放心,如果你信,你就会有结果。

菲利普斯?帕拉斯尔萨斯,着名的瑞士炼金专家和内科医生(1493-1541),他说:“不管你所信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会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我信奉圣彼得,不管他是一尊雕塑还是他本人,结果都一样。但那不是迷信吗?是的,信仰产生奇迹,不管信的是真是假,同样产生奇迹。”

他的同代人,16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皮尔特罗?庞波纳茨也接受了他的观点,他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信仰和想像力所产生的奇迹效果。一些遗物能治好病实际上是想像力和信心的结果。江湖医生和哲学家知道,如果放一些骨头在圣人场所,让人们相信这确实是圣人的遗骨,相信的病人多多少少会有效果。”

如果你相信圣人的骨头能治病,或你相信什么水能治病,你都会有结果,因为它们对你潜意识起了暗示作用,是潜意识治好了你的病。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1810—1919)是法国医学教授,他解释了医生对病人的暗示可以通过潜意识起作用。伯恩海姆在他的一本《暗示疗法》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说得是一位患舌头麻痹症的病人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各种治疗都不起作用。

他告诉患者说,他有一个新设备可以治好他的病。他其实只用了一个袖珍口腔温度计放在病人的口中,病人却认为这是能治好他病的一种特殊仪器。几分钟后,病人居然大叫了起来,他的舌头恢复了自由。“在我们的案例中”,他说,“有许多类似的情况。一次一位姑娘来我办公室,她已有四周不能说话了。确珍后我告诉学生,失去讲话的能力有时候可以通过电来治疗(其实这句话只起一种暗示作用)。我让人拿来电感应设备,用手捂住她的喉部,动了几下,跟她说:‘你现在可以大声说话了,’我让她读a,又读b,然后读Maria,她接着说起来了,她的病好了。”

伯恩海姆在这里表明病人可以通过信心和期待的力量来治病,也就是对潜意识进行有效的暗示。伯恩海姆说,他可以在病人的脖子上贴一张邮票,暗示病人说这是一张粘蝇纸,病人就会起水疱。这一试验也被世界上的其他医生证实,所以,毫无疑问,对病人的口头暗示可带来组织的变化。《精神作用》一书的作者赫德森写到:“出血和血斑都能通过暗示在受试者身上出现。”“伯鲁医生将受试者处于催眠状态,然后暗示他说,‘下午4点你醒来以后,到我办公室来,坐在沙发上,两臂双抱,你的鼻子会出血。’受试者按照他说的去做了,并且果真有几滴血从他的左鼻孔内流了出来。”“在其他的测试中,测试人在受试者的前臂上用仪器的棒(只是一根粗头金属棒)写他的名字。当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向他暗示,说在下午4点他会去睡觉,手臂上会出现血迹斑斑的名字。到下午4时,人们看他睡熟后,他手臂上果真出现了明显的血痕名字,并且好几处都有血。甚至几个月后名子还依稀可见。”

这些事实都清楚地表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潜意识不断地服从于暗示的作用;潜意识能控制身体的各功能、感觉及状况。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暗示的作用,也证实了,“你就是你想的”这一事实。

要点

要经常提醒自己,治愈的力量在你的潜意识里。

要知道,信仰如同栽在地里的种子,各按其类生长。将自己的想法或主意(种子)栽在心里,浇水上肥,期待它成长,它会有结果的。

如果你心中真的想写一本书、搞一项发明或写一个剧本的话,你现在就可以相信你已有了它。相信你的想法会成为现实,现实中就会有它。

在为别人祈祷时,要知道,你内在的美好思念可以改变他人潜意识中的消极模式,并能产生奇妙的结果。

你所听到的有关在宗教场所的病人治愈的情况,都是想像力加盲目信仰作用于潜意识所产生的结果。

所有疾病均源自于内心世界。如果内心世界不做出反应,身体是不会生病的。

几乎所有的病症都能在催眠状态下通过暗示引发,这表明了你思维的力量。

治愈过程只有一个,就是信仰;治愈力量也只有一个,就是你的潜意识。

不管你的信仰目标是真的还是假的,你都会有结果。你的潜意识对你的心中想法会做出反应。寻求信仰,存在心中,就行了。

第60章 不要像受害者一样工作

我周围一群无能之辈,因为我不擅长拍马,所以不得提升,他们迫害我!

我的部分经理把本来应该属于我的功劳都给抢了,你说说有这样的人吗?

公司让我完成我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头天加班到12点,第2天晚点到公司还要扣我的钱,太没人性了,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我经常能听到类似的报怨,而且我必须承认其中有很多是事实,但今天我要说的是“不要像受害者一样工作!”

受害者是怎样工作的?

一般情况下,受害者会这么想:

发生什么问题之后,会认为全都是“别人”的错,我是无辜的受害者,我是被迫害的对象;

项目进展延后,是因为部门里太多只看不干的家伙;

工作未完成,是上司拖了我的后腿,让我不能全力工作;

部门被点名批评,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别人都嫉妒我;

我做不好是因为公司资源不够。

以上种种人物相信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少见,他们是工作中的“受害者”,生活在别人的“歧视”里,总是低头在“别人的屋檐之下”,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说句难听的,还干什么干啊!辞职吧!

我不知道您是怎么样的,反正我的周围有这种人,我希望离他们越远越好,以防止他们的坏习惯影响到我。

受害者心态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不公平、遇到一些困难。

我们工作中的成绩被别人占为己有;

能力比我们差的人因资历得到提升;

别人的薪水比我们高,但干的比我们少,等等。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对待以上情况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 消极处理

逐渐在内心之中扩大我们所遭受的不公平,让自己从内心之中真正成为一个受害者,每天生活在抱怨之中。这样成本很低,既不必承认别人有什么长处,也不必找机会提高自己,只需要在原地发脾气就可以了。这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我们遇到不公平的问题,反正都是别人的错,别人都是站在公司角度,站在非人性的角度虐待我们的(还不如大喊我是受虐狂算了!)。

建议:赶快辞职!你看别人不爽,别人看你也不爽,我们一起来结束这个痛苦吧!

第二种 积极地面对

相信事情都是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绝少有无缘无故的福,也绝少有无缘无故的祸。

别人在工作中比我得些实惠必是有个中原因,找出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让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得更好。即使真的因公司而非我们个人原因导致我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会笑着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在原地怨天尤人。

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任何工作都是对自身的积累。除非我确实不适合这公司,否则我们至少要坚持到既定目标的实现(符合我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比如:销售经理职位。

为什么不要像受害者一样工作?

像受害者一样工作,可以从表面上解决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心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无法找到工作中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使自己提高;

疏远我们和团队中其它成员的关系,让我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不能让我们有所进步,在报怨生活的同时止步不前。

如果以上三点我们感觉可以接受,那祝贺我们自己吧,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受害者”了(其实想想也挺幸福的);如果不能接受,那请用更阳光的心态,理智地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

几种情况的应对方法

在本文的最后,简单分享工作中几种我们可能遇到不公平待遇的应对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无能的同事占居高位时

先问一下自己,他或者她真的是“无能”吗?还是他或者她的才干、能力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在与我们共事时得到充分地体现。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结果,而未经历过程。观察一下,我们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答案。我见过一家伙在部门经理位置上干了10年,虽然没提升也没被开除,但至少能坚持是他的优点。(我们可以不学,但不能看不到。)

2、有人抢了我们的“功”

目前社会上,很少有不依靠团队协作就可以成功的事了。我们在项目中做出了贡献,有可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诺,所以才让我们感觉是别人“抢”了我们的功。我们应该更有自信下次会发挥得更好,会被给予正确的对待和认同,我们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当然,公司也可能全是混蛋,那我们尽早离开好了。

3、公司分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我们

与其当作是被折磨,不如当作是上天对我们的磨炼。虽然薪水不会因此而增加(其实也不一定),但我们从艰巨工作任务中所得的经验必将是日后的宝贵财富,这可能是拿钱买不来的。我之前在的公司,3K薪水的程序员开发的都是上千万的项目。即使薪水永远不涨,他们做上3-5年之后,也是非常容易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的。

总之,工作之中我们最后成为一个受害者还是问题的解决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遇到困难和不公平时,我们是积极的吗?还是省力地坐下来使劲问候老板的父亲或者母亲呢?

消极处理,还是积极应对,这或许是个问题。

心理Tips:

受害人心态,是指身在职场中发现自己不受老板偏爱,就自怨自艾,觉得老板不够慧眼识珠,甚至因此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一种心态。受害者心理不属于任何一个心理学类型。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所以,把这种心态摒弃,才是最要做的事。

第61章 孩子怕黑怎么办?

幼小的儿童特别怕黑,本能恐惧。不少家长努力锻炼孩子一个人睡觉,但是收效甚微,孩子半夜惊醒了还是忍不住跑进父母房间要求一起睡。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怕黑的恐惧心理呢?

一、孩子害怕时以鼓励取代安抚

有些孩子会被打雷或者黑漆漆的房间吓哭,家长见到自己孩子哭了通常第一反应就是上前安慰。部分家长出于爱护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害怕的东西特别谨慎和在意。家长的紧张和在意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认为黑暗是很严重的大事,因此变得更加大惊小怪。家长应该适当忽略孩子的怕黑情绪,摆出黑暗不可怕的态度,并且可以多些一起和孩子待在黑暗的房间,或者通过鼓励孩子进黑房间拿东西,身体力行告诉孩子黑暗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二、弄清楚孩子害怕什么

孩子到底为什么怕黑呢?遇到孩子怕黑,家长一味单纯安慰不要怕是不管用的,必须认真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很多孩子白天了神怪小说或者是看了吓人的电视剧,晚上就忍不住乱想会有妖怪来抓他们。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跟孩子解释电视剧里面的妖魔鬼怪是骗人的,另外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很安全,从而减轻孩子的焦虑。

三、临睡前多让孩子阅读温馨的故事

营造一个好的睡前气氛对于克服孩子怕黑的心理也是非常有效的。孩子睡前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转移他们害怕黑暗的注意力。家长不妨在孩子睡前给孩子读几个好玩的小故事,让孩子从正面、快乐的东西上吸取积极的能量。

四、黑暗中也有快乐

家长晚上可以多带孩子出外散步,抬头仰望星空,跟孩子一块数星星看月亮,令孩子明白原来晚上也有好玩的事情。经常在黑暗里玩玩闹闹,孩子自然忘记黑暗的可怕,转而将黑暗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孩子渐渐对黑暗熟悉了,哪里还怕黑呢。

第62章 幸福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是女性更幸福,还是男性更幸福?

在美国,女性抑郁患者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这似乎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快乐。然而,男性嗜酒的可能性至少是女性的两倍。饮酒可能是男性免于抑郁的一种方式。

因此,男性和女性抑郁的真实比率可能是相近的。研究者只有通过实际的研究才能解答幸福感的性别差异问题。所幸,已有一篇优秀而全面的关于性别与幸福感研究的综述。研究者分析了146 例关于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性别只能解释1%的幸福感变异。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中都发现男女之间在幸福感上不存在差异。另有研究者收集了来自39 个国家的共18032 名大学生的数据,他发现有相同比率的男性和女性评价自己对生活是满意的。迪纳也报告男女在总体幸福感上没有差异。

幸福感更有可能出现在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群体?

我们通常认为某个年龄段感受到的压力可能比其他年龄段更大,比如中年危机或青春期压力。这会让我们认为人生的某个年龄段会比其他时间更幸福。有研究者选取来自16 个国家的169776 名被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能使人感到幸福的环境因素随年龄而改变。例如,对老人而言,有经济保障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或说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而对青少年而言,学业和工作顺利、满意的亲密关系对幸福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就总体幸福感而言,研究者指出,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人生当中的某一段时间比另一段时间更快乐。

种族是否与幸福感有关?

某些种族的人是否比其他种族的人感到更快乐些?许多研究都涉及种族认同问题,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总结了这方面的许多研究以后,研究者指出,种族身份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例如,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报告的幸福感大体相同。事实上,前者报告的抑郁水平还稍稍偏低。另有研究者指出,来自底层社会群体的人通过标榜自己所擅长的活动,或与自己群体的其他成员做比较,以及将问题归因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外部事件等手段来维持幸福感。

幸福感有没有国家差异?

某些国家的人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快乐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迪纳等的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通过概率调查的方法,获得了来自55 个国家的幸福感分数。这些国家代表了地球上75%的人口。你认为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国家之间的差异?

研究者罗列出一大堆关于国家环境、社会和经济的信息,然后检验这些变量是否与国家的平均幸福感有关。结果发现在国家水平上,贫穷国家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似乎比富有国家低。不同国家提供给公民的权利也不同。研究者发现,与公民权利和个体自由受法律保护的国家相比,在提供较少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家里,公民的幸福感相对较低。其他国家变量,如人口密度和文化同质性仅与幸福感呈微弱相关。迪纳等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主观幸福感差异的主要根源。有研究者实施了类似的但是规模较小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这些发现可能会让人相信金钱可以让人幸福。人们经常认为,如果他们再多挣一些钱或者再多拥有一些物品,就会更幸福。也有些人相信,如果能中彩票就可以安享余生。而研究者发现,关于金钱能否让人变得快乐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第63章 吃的越营养心理越健康

通常来说,人们能够理解健康地饮食对身体是有益的。健康的食物会降低生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糖尿病。

据罗杰·沃尔什在2011年十月刊的《美国心理学家》发表说,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营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回顾160多个研究发现,饮食和营养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Gomez-Pinella,2008)

在最近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不健康的生活形态以及缺乏锻炼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健康问题,但同时在心理健康以及保持幸福感上也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这周,我会再次特别探讨营养。以下,我总结了一些沃尔什的发现,在他核查的文献中,探讨营养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营养原则:提高幸福感】

众多文献中有很多复杂的资料关于营养的专题。为支撑他的观点,沃尔什规定了三个关键的饮食原则,以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1.饮食中要包括主要的五彩水果和蔬菜。

2.饮食中要包括一些鱼类,特别是那些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如鲑鱼。

3.饮食中要避免过量的卡路里。

有两份食谱已被大量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证实。

被称为pesco-vegetarian的食谱,要求包括水果、蔬菜、坚果、谷物,豆类,蛋,奶制品和鱼(但不再含有其他肉类)——已被用于预防某些精神病理学,提高学术成绩,减少与年龄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的情况。

在一些研究中,地中海食谱——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饮食,强调丰富的植物食物,豆类、精制谷物和鱼,吃水果甜点,用橄榄油烹饪,还包括适量的乳制品、酒,以及少数其他肉类——这份食谱被发现可以减少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疾病的发病率。

在以上两种食谱中,相同点是都强调鱼类、蔬菜和水果,以及少量的肉类。虽然这些饮食食谱已经被一些研究所证实,但它们也许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的食谱。【营养补充剂与心理健康】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乏某些补充剂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鱼和鱼油可以提供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对神经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也具备抗炎和保护机体系统的功用。一些研究还证实,人们减少对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使用,会导致程度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如抑郁症和躁郁症。

而如果菜谱中缺乏什么,如缺少维生素D(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认知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那些探讨营养补充剂与改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很复杂,对于医疗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然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治疗的考虑。

关于营养和饮食方面的信息,因为涉及到人们身体、心理的健康,因此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那么,综合考虑来看,基于较低的副作用以及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你想改善你的心理健康,多补充营养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64章 我们是怎么开始焦虑起来的

有时,焦虑和担忧似乎不知不觉就冒了出来。在你意识到之前,你变得心烦意乱,你的脑袋充斥着令你烦恼的想法。

但是,你的焦虑并不是随机的。Holly Hazlett-Stevens博士是内华达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在她的书里《忧心过甚的女人:如何停止让忧虑和焦虑毁掉感情、工作和享乐》中写道:“你的焦虑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思想、感情、感觉和行为组成的。”

更好地理解你的焦虑和担忧的关键,就是分别检查所有这些焦虑的组成部分。一旦你知道了你的焦虑和担忧如何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努力减少它们。

你的思想

你对自己说了什么能当作是焦虑的一个主要触发点。Hazlett-Stevens指出,担忧的想法一般源于“如果……会怎样?比如,”如果他们出了事故会怎样?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个白痴呢?如果我失去了我的工作怎么办?如果我的丈夫不爱我了怎么办?

除了担忧未来,你可能会担心过去。Hazlett-Stevens说,你还可能(错误)解释某些生理的感觉,假设心跳加速以为着哪里肯定出了错。

要确认哪个特定的想法让你焦虑和担忧,按照Hazlett-Stevens所说,请考虑以下方面:“当你感到焦虑时,你脑子里贯穿着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怎样影响到其他焦虑部分,包括你的感受、身体的感觉和行为?”

然后将你担忧的想法和你感到快乐、平静或愤怒时候的想法相比。

你的感情&生理上的感觉

Hazlett-Stevens说当你焦虑时,感到沮丧,不安或烦恼是正常的。我们的身体信号会自动地的表现出来,如额头皱起,呼吸变浅,下巴紧咬或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出汗和发抖。

Hazlett-Stevens建议我们问问自己以下问题,搞清楚自己的感觉:

当你烦恼时,你有什么样的身体感觉?

每次你都遇到同样的感觉或感受吗?

这是否要视情况而定了?

你越是着急,你的感受或感觉就会升级或改变?

什么时候你会遇到强烈的感觉,例如心跳加速?

你的行为

据Hazlett-Stevens所说,你的行为是指你做或者不做的任何行动。当你焦虑或在担忧着什么,以避免或逃避这件事是正常的。

她举例说,你可能选择不出席社交场合、开车去某个街道或是向别人说出你的想法。甚至你的逃避行为可能更加隐蔽,如因为焦虑或担忧寻求他人安慰。

所有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您做了这些来获得短暂(暂时)的宽慰。但问题是,逃避会使事情事与愿违,这实际上加深了你的焦虑。

这里有一些关于你的行动的问题:“因为你的担心,什么样的情形是你避而远之的?”

如果你没有避而远之某种情况,你有没有避免某种行为?例如你参加派对,因为担心自己尴尬,所以不和其他人进行任何交谈?

在你的亲密关系中,你会畅所欲言吗?你是否会进行微妙的回避行为,譬如寻求他人慰藉或者打给你的亲人反复地确定他们没事?

确定你的个人模式

Hazlett-Stevens 说当你过分焦虑时,分离出每一个组成部分会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可以帮助找出你的个人模式和反应。例如,想想那件让你烦恼的事情,它是如何引起你的烦躁的感受,某些感觉又是如何引起你担忧的想法。

据她所言,留心你未来的担忧同样会有帮助。要对自己如何变得那般焦虑这件事保持好奇与关注。

她建议问问以下问题来找出你一系列的焦虑和忧心:

你最后一次感到平静或不焦虑是什么时候?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从这次后,你开始有一系列的担忧想法吗?

这是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吗?

你有没有看到或听到些什么提醒了你你的担忧,或者你的担心出现却没有明确的原因?

一旦你开始担忧了,紧随其后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和感觉?

你对自己说些什么来回应它们?

你是否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以任何方式改变你的行为呢,如检查东西、寻求安慰,或避免做某事?如果是这样,随后是什么想法、感受和感觉呢?

第65章 老人经常冥想性格会开朗

研究团队选取了40名年龄在55—85岁之间的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在调查的初始阶段和后续期间,每个人用心理学量表测量了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并被抽取了血液样本。

每名受试者被随机分组,一组受试者进行为期八周的冥想练习,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另一组受试者并不接受任何治疗。冥想练习的内容包括每周参加一次两个小时的集中培训,受试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感觉身体的意识、对各种感觉器官的特别留意、呼吸技巧和对日常行为的情绪控制等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8周的实验结束后,接受冥想练习的受试者的孤独寂寞感明显减轻,血液中的炎症也减弱了,因此与炎症相关的很多健康隐患也能得以消除。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练习者进行聚精会神的冥想所引起的精神心理作用的积极效应。为了更好地获得冥想的有益功效,老年人练习时要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对老人进行精神功能训练的重要性等同于体育锻炼。

第66章 如何预防强迫症发生自己身上?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预防强迫症的发生?

如何预防强迫症的发生:

1、暴露和仪式行为阻止治疗的是强迫症的不同方面,所以这两步都必须进行。

2、暴露的频率要足够多,每次暴露的时间要足够长,最好有其他人的参与。

3、由于这种疗法短期内会使人更加焦虑和痛苦,所以必须有足够高的治疗动机和改变的决心,要作好“忍受暂时的痛苦,带来长久的解放”的思想准备。

4、有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的朋友、有严重错觉和妄想的朋友、以及有严重抑郁症的朋友不适合以上疗法。

5、强迫症的预防还包括整个过程中的认知调整是防复发和保持长期疗效的关键。

小编温馨提示:由于这种疗法短期内会使人更加焦虑和痛苦,所以必须有足够高的治疗动机和改变的决心,要作好“忍受暂时的痛苦,带来长久的解放”的思想准备。

第67章 做个幸福的“刁蛮”小女人

霸道又爱撒娇,有些女性特质可能让你在女人圈里受了不少白眼,然而某些“缺点”或许你并没有必要完全改正,只要合理掌握表现方式,这些“缺点”不仅会让你在女人中间收获好人缘,轻松抓住男人的心,更有助于你自己的内心发展哦!

1、迷糊:“小事上装糊涂”

迷糊不是贬义词,但某些时候会因为误事而令人生厌。然而,在小事上犯犯“迷糊”却可能会让你收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遇到不顺心的事,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借酒消愁,吸烟解闷;要么以牙还牙或破罐子破摔,更有甚者轻生厌世,其实,“小事糊涂”都可以帮你轻松化解,既能使非原则的矛盾悄然化解,也可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缓和些。

2、八卦:“增强凝聚力”

八卦有时会被人用来形容女性无所事事时的乱嚼舌头,但似乎女性天生都有八卦因子,一旦有一件新奇的事情,她们都会去围观。85%的女性对熟人的“小道消息”特别感兴趣,10%的女性守不住秘密。但是你知道吗?女性在传闲话的过程中会集中精力,张大耳朵倾听对方的谈话。此时女性体内的荷尔蒙血清素分泌量增加,有助其对抗压力和焦虑感。并在交谈中建立起亲密感。窃窃私语传八卦是女性增强社会凝集力、提升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3、爱“撒娇”:示弱让你获益更多

娇嗲的声音可能会让周遭人鸡皮疙瘩掉一地,然而适时的小小撒娇则会展现出你懂得示弱的一面,不仅会让男人心动着迷,也会降低周遭女性对你的警惕和防备,撒娇不是让你凡事都寻求帮助,而是一种内心的温柔流露,寻求援手的同时让你结交更多的战友,展现出你对人无心的一面,一定会加倍惹人疼爱。

4、“不讲理”:表现你的直率

别误会,这里的“不讲理”绝对不是让你部分时间场合的无理取闹,而是希望你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展现你的霸气,表面貌似“不讲理”,实则霸气有味道。无意间流露出你的坚定果敢,也让同事及恋人看到你“有主见”的一面。

5、“野蛮”:懂得发泄才更健康

知道吗?不少男人有“被虐”的心理需求,被心爱的姑娘骂一骂、打一打反而活络了筋骨,刺激了心花,也更换出所有的柔情去迎接一波又一波的“霹雳娇娃”的恋爱打击,好像也应验了中国一句老话:打是疼骂是爱。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任打任骂的男友,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妨小小的发泄一下,闷在心中装温柔的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4、“冷傲”:让你不变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姆“冷傲”不是目中无人,而是帮你摆脱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当然,“冷傲”的气质如果掌握不好,很可能会令周遭同事及领导反感。在那些你义务之外,又会影响你正常工作内容的事物,“冷傲”的措辞要小心委婉,但态度要坚决彻底。

久而久之,你不再需要顾虑他人对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吆喝,为你的心理腾出更多的空间,从而让你更加轻松。

第68章 怎样摆脱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

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走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补偿心理的作用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鹜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如何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第69章 女人的事业和爱情

当男人们热衷于用锐利的理性、权力、战争来肢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女人们正在用水一样的感性重新编织、修补、弥合并整合这个世界。

心理学与女性

心理学起源与宗教与哲学,研究世界的起源、生命的繁衍、再生与发展;研究神性、人性、动物性;研究人对自然的感知、感觉、情感与行为。如果我们接受女性更多是感性支配的,男性更多屈从于理性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学是母性的,是阐述世界万物诞生、存在与变化的学说。

当我们回溯到人类原始文化的起源,会发现许多人类内心深层印刻着的意识原型也是母性的,文化图腾中的繁殖、丰收、生产无一不包含着“崇母”这样的原始意象。中国的佛教蕴涵着包容、博大、轮回与再生,应该也是母性的。心理学家埃利希。诺伊曼所着的《原型分析——大母神》认为人类原始意象基本是以母性为主的,而“原始意象是人本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描写——荣格。”说心理学的内涵更接近女性的灵性本质一点不为过,心理学应该是女性最好的朋友。

如果我们接受上述观点,那么,我们立即可以看出,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现实里,女性内心深层的意识原型必然遭受压抑和引发自我冲突。她时时刻刻面临是按本我的方式去把控生活,还是把自己伪男性化,伪理性化去屈从现实。这是两难选择,因为如果她坚持本能的意向,独立、自主、强势的生活,她会被社会视为异类;如果她选择讨好和服从男性世界,她始终扮演着弱者。

心理学会引导冲突中的女性用隐秘的和谐这一超越的思想去选择接纳和被接纳,对文化的顺应并不意味着臣服,而是适应。把世界的控制权交到男人手里,并不意味着女性失去什么,而是女性心灵的升华与成熟所致,这是一种佛学的空灵境界。因为男人都是诞生于女人之腹,他们是女人自性中的一部分,用原型来解释,男人只是大母神背面的阴影,代表女性的恶、贪婪、幼稚与未分化的一面。

知道这些,我们何必对自己的“那一部分”计较呢?宽容与接纳才是女性生活的智慧。十年前,我为《时尚先生》杂志写了“弱势控制”这篇文章,谈到聪慧的女性是通过示弱的方式来支配男人和调控这个世界的。接下来,我们会讨论女性在事业、爱情、自身成长三个方面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从心理学那儿获益并寻找内心的平衡与心灵的飞跃。

第70章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眼睛视而不见?

我们很难发现电影里的穿帮镜头。而那些原来没有检测出病变的X光照片,有90%本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肿瘤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对这些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区实际上不超过1/4的象限。

一个人走进一间酒吧,他的名字叫做伯特·雷诺兹(BurtReynolds)。

没错,就是那个伯特·雷诺兹。只不过那时他还刚刚开始自己的演员生涯,不像现在这样声名显赫。为了不让我的讲述影响你对接下来发生的故事的判断,还是听一听雷诺兹自己是怎么说的吧—这是他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的时候,回忆自己当年的生活时讲的。

那时候我正在学习表演。上课前,我常常和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家伙一起去44大街上的“剧院酒吧”喝两杯。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大约五点半左右,我们大摇大摆地走到那里去避雨。“剧院酒吧”里面很长,但很窄,大概只有街道上的一个车道那么宽,在那样的雨天,里面就显得特别昏暗。吧台在左侧,我走进去的时候,看到一个身材很高大的家伙,肩膀又宽又厚。我坐的位置离他也就有两个凳子远……

我在这边喝着啤酒和榨土豆汁,就听见那个大个子突然大声嚷嚷起来,骂着不堪入耳的脏话,一对年轻的情侣就坐在他的正对面。于是,我转过头对他说,“嘿,注意点儿!有女士在这儿呐!”

那家伙也转过头来,对我说“嘿!小子,关你屁事!”然后冲着我就来了。我记得,当时我看了一眼脚下,调整了步子,右脚踩在后面的黄铜扶手上,回身一记右钩拳,重重地打在那个大块头的脑袋上。随着一声巨大的声响,那个家伙顺着我的拳头飞出了凳子足有15英尺远,然后重重地栽倒在过道上。

他的身子飞在空中的时候,我才注意到……他竟然没有双腿。

事后,雷诺兹离开时才注意到,那人的轮椅被折叠起来,就放在酒吧的门边。

把一个没有双腿的家伙一拳打飞出去,确实很惹人注目。我们对这件事情进行剖析的目的,并不在于腿的问题,而是在于眼睛的问题。尽管雷诺兹在揍那个家伙时,就是眼睁睁看着他的,但是他根本就没有看到本应看到的一切。

人类眼睛自身的局限造成了我们视而不见

这种错误在人类所犯的错误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我们称之为“视而不见”之误。当我们在看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切。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我们每每会遗漏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像是刚才故事中的腿和轮椅,甚至会是更大的东西,比如一扇门或一座桥。

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呢?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眼睛和它的基本工作原理。眼睛并不是摄像头,它无法拍下事件的照片。而且,它也不能一下子就看到视线中的一切。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区域,只是全部视线所及区域的一部分。比如,在正常的观察距离内,清晰的视觉区域,实际上只有不超过1/4的象限。眼球每秒钟大约有三次的转动和停止,眼睛通过不停地四处“张望”,来突破自身的上述局限。

男女视觉差异

当眼球转动的时候眼睛到底能够看到什么,这部分地取决于是谁在看。比如说,有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趋向于看到不同的事物。同样是在观注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女士钱包的场景,女性会更注意那位被盗女士的表情和反应;而男性,则更留意那个偷东西的小偷。在记忆目标的活动方向的时候,习惯用右手的人,比习惯用左手的人有着更准确的记忆力。

多年以前,海尔·波普彗星曾在夜晚的天空呈现出一道辉煌的奇观。随后,英国的研究人员分别询问习惯用右手和习惯用左手的人,问他们在观察彗星时是否注意到,彗星的头部是朝哪个方向飞行的?习惯用右手的人比后者更能清晰地回忆出,彗星是向人们的左手方向飞行的。人们的方向偏好也和惯于使用哪只手有关系:当在十字路口猛地转弯时,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会右转,而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会左转。至少美国的情况是这样。

女性更注意那位被盗女士的表情和反应;而男性,则更留意那个偷东西的小偷。

第71章 意识创造了大脑,还是大脑创造了意识?

大脑的死亡证明主观体验依赖神经化学。

3月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举办了一场智者和科学家座谈会,会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红色”这个体验位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与会的一众发言人认为,神经科学家还没能提出一个完整理论,来解释神经活动如何转化为意识体验(比如“红色”),因此在意识的问题上,采取物理主义的立场是不够的,甚至错误的。

后来,乔普拉又在一封电子邮件里详细阐述道:“所谓‘主观体验是电化学活动的结果’,只是一个假说而已。它并不比‘意识才是根本,意识引起大脑活动,并造就物质世界中的性质和物体’的说法牢靠多少。”“当米莉阿姨的大脑因阿尔茨海默病而死亡,她的意识又在哪里?”我这样回复了乔普拉。乔普拉回应道:“米莉阿姨是宇宙中一个暂时的行为模式,当她死亡,她就回到了生前的潜在状态。以东方哲学的眼光来看,人的自我是一种错觉,悟道的目的就是升华到一种更加普遍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不局限于物质的自我。”

不过,与意识创造大脑这一假说相比,支持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的证据要多得多。比如,大脑颞叶的梭状回一旦损坏,就会导致脸盲症;而对这个脑区实施刺激,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看到人脸。视皮层上有个叫做V1的区域,一旦被中风破坏,就会让人丧失有意识的视知觉。

意识体验的种种变化,都可以由功能性磁共振、脑电图和单个神经元的记录来测量。通过观察受试者在作出选择时的大脑扫描图像,神经科学家能够在受试者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之前就知道他选了什么。只须凭借大脑扫描结果,神经科学家就能在电脑屏幕上再现受试者看见的图像。

数以千计的实验都证明了“神经化学过程产生主观体验”这一假说。虽然神经科学家对哪个物理主义的理论能最好地描述心灵尚无共识,但这并不能说明“意识创造物质”的假说就能够成立。为了反驳我的这个观点,乔普拉给我寄来了2008年发表在《心与物》(Mind and Matt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家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论文题目是《意识实在论和身心问题》(Conscious Realism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文中的意识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即不依赖于某个特定观察者的知觉而存在的世界——是完全由意识的主体所构成的。”意识是宇宙的根本,意识创造了粒子和场。霍夫曼还写道:“意识并不是宇宙演化史中的后来者,不是从无意识的物质和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和场的存在都依赖于它。”

这种认为意识是宇宙之根本的理论,它的证据何在呢?霍夫曼解释说:“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和运动,都是观察者的视觉建构。”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在大脑中建构出物理实在的近似,感觉的运作方式更像是图形用户界面,它和计算机内部的物理过程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甚至截然不同。在霍夫曼看来,我们的感觉是在创造现实,而不是再造现实,也就是说,它“并不需要假设独立存在的物理实体”。

那么,意识是怎么创造出物质的呢?霍夫曼的文章里没说。在物质产生之前,意识又在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呢?同样不得而知。在我看来,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是大脑产生了意识,而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的因果关系。实际上,霍夫曼的整个论证,看起来很像是那个叫做“空白处的上帝”的理论(God of the gaps,即用神力来解释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认为“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因此生命一定是上帝创造的”),它在物理主义的空白领域填充非物理主义的实体,无论那实体是全知的神还是有意识的主体。

意识是一个难题,这一点没人否认。但是在把意识拔高为能够创造现实的独立实体之前,还是先给“大脑产生意识”这一假说多留一点时间吧。因为我们知道,当大脑死亡,能够测量的意识也随之消失,除非另有证据,否则我们还是应该默认“大脑产生意识”的假说。我在,故我思。

第72章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下面有21组项目,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你可根据一周来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全部21组都做完后,将各组的圈定分数相加,便得到总分。依据总分,就能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一)

0.我不感到悲伤。

1.我感到悲伤。

2.我始终悲伤,不能自制。

3.我太悲伤或不愉快,不堪忍受。(二)

0.我对将来并不失望。

1.对未来我感到心灰意冷。

2.我感到前景黯淡。

3.我觉得将来毫无希望,无法改善。(三)

0.我没有感到失败。

1.我觉得比一般人失败要多些。

2.回首往事,我能看到的是很多次失败。

3.我觉得我是一个完全失败的人。(四)

0.我从各种事件中得到很多满足。

1.我不能从各种事件中感受到乐趣。

2.我不能从各种事件中得到真正的满足。

3.我对一切事情不满意或感到枯燥无味。(五)

0.我不感到有罪过。

1.我在相当的时间里感到有罪过。

2.我在大部分时间里觉得有罪。

3.我在任何时候都觉得有罪。(六)

0.我没有觉得受到惩罚。

1.我觉得可能会受到惩罚。

2.我预料将受到惩罚。

3.我觉得正受到惩罚。(七)

0.我对自己并不失望。

1.我对自己感到失望。

2.我讨厌自己。

3.我恨自己。(八)

0.我觉得并不比其他人更不好。

1.我要批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2.我在所有的时间里都责备自己的错误。

3.我责备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坏了。(九)

0.我没有任何想弄死自己的想法。

1.我有自杀想法,但我不会去做。

2.我想自杀。

3.如果有机会我就自杀。(十)

0.我哭泣与往常一样。

1.我比往常哭得多。

2.我现在一直要哭。

3.我过去能哭,但现在要哭也哭不出来。(十一)

0.和过去相比,我现在生气并不更多。

1.我现在比往常更容易生气发火。

2.我觉得现在所有的时间都容易生气。

3.过去使我生气的事,现在一点也不能使我生气了。

第73章 梦是你最好的灵性导师

1.把做梦当作一个嗜好

做梦和看电影差不多,甚至比电影还逼真,更有趣。如果你做了明晰梦,即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就更有意思了。梦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宝库,如果你长期深入地探索梦,就会发现梦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限的延伸。

2.做梦的目的

然而,我们做梦的目的不是去挖掘个人潜能,而是将它作为灵性成长的工具,或者说是自己与大我,与道的沟通方式,就像收发电子邮件和短信一样。首先,这样的沟通起了一个灵修反馈系统的作用,可以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地方需要修正,什么地方需要提高;等等。其次,如果你在生活中产生困惑和疑问,你的问题将在梦中得到解答。

3.关于老师

灵性老师并非是什么居住在灵界的神仙。老师就是道,老师也是你的大我。这里,先解释一下大我和道的关系:还是用前面的海水和海水滴作比喻,道就是一个灵的海洋,大我就是那一滴水,你的灵,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同,都是爱,是真理。大我不能代表道,是道的一部分,大我会因人不同而担负某一独特的角色,大我在不同意识层次上也在不断地演变。

老师通过梦的语言指导你成长,传授你智慧。老师在梦中并不一定会以某个形象出现,如某个男人或某个女人;当老师以人物形象出现时,也是变化的。但是,老师始终和你保持独特的私密关系,老师知道你的人生使命,知道你的修道途径,知道你面临的困难,知道你的独特性。老师每分每刻都没有离开你,每分每刻都在支持你。因此,应该想到老师是你的父母,是你的朋友,你的联盟伙伴,是永恒的爱人。

4.记录自己的梦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梦有助于你回忆起做过的梦,同时,也是一种提升觉知意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经过日积月累,你可以发现梦中的规律,比如,反复出现的人或事,这将有助于你去解释自己的梦,了解梦中符号的象征意义。久而久之,你还可以为自己建立个人解梦辞典。

第74章 不做偏执狂,拒绝网购成瘾

心情不爽,就努力刷!刷!刷!结果发现买回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心情各种低落?相关调查证明,网购成瘾是一种强迫症,是一种偏执。当心情压抑时,要学会通过旅游、听歌等方式来排解,拒绝网购成瘾,不做偏执狂,从今天开始吧!

前段时间,某社区一个《晒晒你淘宝一共花了多少钱,我反正想去死了》的帖子被网友热转,发帖者晒出了自己近年在淘宝的消费金额,一路“看涨”从2007年的1000多元到2011年的16万多元,4年里他的网购账单达到了28万多元!网友纷纷跟帖称“再上淘宝就剁手”!

最近又有消息曝出,由于没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沈阳女孩三个月花掉了9万多元。很多网友表示,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网购的不归路,最喜欢就是购物网站搞的“团购”和“秒杀”活动。“秒杀”的出现,让不少消费者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一些市民甚至成了网购奴,网购成瘾、花钱如流水,使原本可以省钱的网上购物,反而变成了自己烧钱的阵地。

很多网友表示,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网购的不归路,最喜欢就是购物网站搞的“团购”和“秒杀”活动。心理专家杨子说,网购成瘾其实是一种强迫症,白领是多发人群。

上网成瘾的人说,“很多东西其实并不需要,但看着便宜就想买,根本没法控制自己冲动的购买欲望。每天睁开眼睛就想上网找打折信息,看哪家网店推出了新品,然后就下单购买。”

有网友感慨说:“网购真是个无底洞,感觉也没那么多需要买的,但是一笔一笔交易就出去了。”还有人表示,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虽然不至于再上淘宝就剁手,但以后真得控制一下了。

有心理咨询师说,“网购成瘾是一种偏执,也是一种心理问题。”网购成瘾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理财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关系,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网购成瘾其实是一种强迫症,白领是多发人群。心理咨询师建议,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购买商品以实用为主,有选择地进行网购,对于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尽量不要买;其次,当心理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时,尽量不要将网购作为宣泄途径,可以通过旅游、听歌等方式来排解;最后,一旦出现网购成瘾而又无法自拔时,要找专业人士进行对症治疗。

第75章 如何让成为一个超级乐观者

“悲观者从每个机会中看到困难,乐观者从每个困难中看到机会。”——温斯顿丘吉尔。“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但任何人都可以演绎今天,创造一个新的结局。”——玛利亚罗宾逊。

基于这个博客名和我写的文章,人们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人们怎样才可以变成一个超级乐观者。

因此,今天我想简单分享一下三个我们每天都用,并且在任何情景都能使我保持乐观的习惯。有时,在我变得乐观之前需要一些时间,但这三个习惯通常会帮助我找到感觉。

1、问自己一些可以让你乐观的问题

当处于看起来十分糟糕的情景,我最常用的让我更好走出困境的方法是问自己一些乐观、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

例如: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是积极或好的?(任何不利的情况总有积极和好的一面)

我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学到什么?

这种情况下蕴藏着什么机遇?

刚结束一段经历时,我并不能马上就问自己这些问题。有时候需要一些时间处理和接受突然而至的感觉和想法。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大部分感觉和想法消逝了,我就会问自己一个或多个问题。

2、从你周围的世界中寻求乐观

是否能够保持乐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外界对你的影响。乐观就像热情,可以传染的。因此赶紧寻找可以营造美好环境的方法吧!

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试着多跟乐观的人在一起,少点儿接近那些看起来总是抱怨的人。一个切实可行的,可获得乐观的方法是跟一些和你关系较亲密的人谈论你当前的问题。发泄出来或者大声说出来可以帮助你听到你内心的想法,看看自己的情绪变得多么夸张。通过和一些能给予你帮助的人一起谈论这些问题,会使你的世界观得到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转变。

进入你脑子的信息。创造、保持乐观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是有规律的看博客、书,还可以听、看由乐观者制造的录像。

3、用创造乐观的方法开始你的一天。

在过去,这个方法我已经提过很多次了。一天之计在于晨,你用什么方法开始一天会影响到你接下来的时间。

一天中,一个轻松愉快的早晨会减少紧张感。提前做好一天的规划会给你的一天带来更多正能量。快乐地喝麦片粥或咖啡可以使你在一天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有建造性的思维。

要想获得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看、读一些积极的东西。或者在吃早餐时进行一段振奋人心或能激发你信心的对话。

第76章 如何做到自信

信心能影响你事业的成败。幸运的是,对缺乏自信的人来说,信心是很容易提升的。

自信有多重要?

Talentspace的企业心理学家罗布?杨(Rob Yeung)表示:“从领导力和团队的角度来看,非常重要。”杨着有《自信:心想事成的技巧》(Confidence:The Art of Getting Whatever you Want)一书。“你必须相信其他人对你有信心。人们将信心等同于竞争力”。

销售、谈判和演讲培训人鲍勃?埃瑟林顿(Bob Etherington)表示,自信可以决定你成功与否。“公司的管理者不是最优秀的人才,而是自认为最优秀的人”。

假装自信怎样?

埃瑟林顿表示:“通常你一开始确实需要假装自信。你要努力模仿那些胸有成竹的人的情绪。”

但他补充称,假装自信的最佳之处在于它往往会演变成真正的自信。“你在脑海中勾画自己想要获得的结果,运动员一直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脑海中看到球落入了篮筐里。即便你并非真的相信它,你的大脑也会留下印象。这会激发你的自信”。

我如何才能建立自信?

埃瑟林顿的建议是,当与人交谈或发表讲话时,“吐字清晰,降低音调,双脚分开约30公分,说话时运用手势,并与听众进行目光接触”。

Praestad的高级教练彼得?肖(Peter Shaw)表示,个人经历也能有所帮助。他表示:“记住你曾经自信满满的时刻。封装成功的记忆。你还可以给自己想个咒语,比如‘我能做到’或者‘保持镇定并继续’。或者回想起你在工作之外感到自信的场合,随后把一部分场景转变为工作环境。”

杨表示:“心理学家也提到了‘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大多数人认为,当自己紧张时,所有人都会知道,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记住这一点便可以让你更自信。”

提前准备有多重要?

提升表现有两个办法:确保你做足功课和早到。肖表示:“你实际上可能不需要在前一天晚上阅读全部资料,但它会提升你的信心。提前准备既有心理效果,又有现实效果。”

早到也是集中思想的好办法。“如果你慌慌张张地赶到目的地,并不得不为此道歉,那些与你会晤的人就不会对你有信心,因此你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一个人有可能自信过头吗?

自信与傲慢之间有着细微差别。杨还补充道,一个自信的经理头脑清醒,能够“接受批评并欢迎反馈”。

第77章 女性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

社交恐惧症的分类

这种社交恐惧症主要分成一般社交恐惧症和特殊社交恐惧症两类。

因害怕的具体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称,如见人脸红、害怕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为赤面恐惧症。

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视恐惧症或余光恐惧症。

害怕在公共场合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对人恐惧症。

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对异性恐惧症等等。

案例:特殊社交恐惧症

女生宋欣心里总有个无法解开的结,她觉得从那时开始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光彩,每天她似乎在与自己和别人抗争,明知道不该这样,却无法摆脱。

她的心结从一次数学课开始,那时她需要看自己左侧的幻灯片,可不知道怎么眼睛却总向她后桌的方向看,当时她特紧张,忙着看幻灯,却怎么也管不住自己的视线,急得她出了一身汗。大概她的波动情绪被后桌男生发现了吧,女生的这种紧张情绪可能容易引起男孩子的误解。

当她感到所有的男生一传十、十传百地对她指指点点时,他们已经以咳嗽、故意说脏话等方式来公开排挤她。她是一个学习较好、自尊心较强的女孩,怎受得了这些,可又无法向谁去解释和诉说。她开始少说话,少出门,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后来,她顺利地转入职高,可是她不能适应新环境,不会调节自己。虽然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但却仍然会受到个别人的排挤。她越来越怕去公共场合。她似乎总听见别人在指责她,她想躲起来,想过离家出走,甚至想过结束生命,可是她不愿让父母为她伤心。

原以为家是她的避风港,可三个月的假期生活,她不敢面对家人、邻居,尤其对男性更敏感。她每天闭门不出,抑郁寡欢,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母亲知道她是心理作用,她鼓励她,可她知道不靠她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社交恐惧症的特征

很明显,宋欣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据心理学家研究,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交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为特殊社交恐惧症。患有恐惧症的病人当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或进入害怕的情境时才会出现症状,此时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并常伴有脸红、出汗、心慌或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症最突出的表现。认知方面则与人相遇时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评价过低,有的发生认知曲解。

如:任意推断或过度引申等等,严重时发生敏感性关系妄想。就像女孩所认为的她的波动情绪可能被后桌男生发现了(任意推断),“他们已经以咳嗽、故意说脏话等方式公开排挤她”,“她似乎总听见别人在指责自己……”(敏感性关系妄想),时间久了便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害怕社交场合,不敢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性格与社交恐惧症的关联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心理疾病呢?性格特征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帮助患者认知重建和社交技能训练是消除社交恐惧症的重中之重。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明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仅是问题的一个小的部分。找出发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对整个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帮助会更大。

第78章 计较太多,幸福离你越远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吓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智者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有一句歌词叫作“计较太多人易老”,可是我却觉得“计较得越多,失去得越多”。

朋友初涉社会,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她很喜欢,兼具挑战性和稳定性,长远看来也挺有发展的潜力。她十分庆幸自己的好运,和同事混熟后,更觉得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很不错。

一天,她和同事在聊天时,一位比她晚进公司的同事问她月薪多少,两人比较之下,她发现自己比同事的月薪少了一千元。“那个同事比我晚进公司,工作能力又没我强,月薪竟然比我高!真是太过分了!”她生气地说,从此上班也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心情。她有种被打败的感觉,就连原来因为尽全力达成目标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踏实感也弃之不顾。那一千元夺走了她的自尊、内心平静和自给自足的快乐。所有的事都没有改变,只因为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一些”。

我们终日计较自己“够不够多”,而忽视你内心真实需要的那份快乐。相反,如果我们解开了这个结,可能会过得更轻松、更自由。

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家里给的零花钱多少,不和别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装。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还情有可原,年纪到了一个“整数”,就该懂事了。如果家计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应该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纵不能“提篮小卖拾煤渣”,也不可再给爹娘添堵心事了。

二十岁时,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父母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弱冠”之年,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而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还处处依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纨绔子弟不远了,会一辈子都没出息。

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有了几年家庭生活的经验,丈夫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会过日子的媳妇比会打扮得媳妇更让人待见;老婆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没有谋生能力的老公,纵然长成丈二金刚,还不如卖烧饼的武大郎。

四十岁时,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五十岁时,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觊觎他人的财富。半百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

六十岁时,如果经商,该不再计较利大利小,钱是挣不完的,再能花也是有限的,心态平和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如果从政,该不再计较官大官小,退了休,官大官小一个样,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舞文弄墨,当不再计较文名大小,文坛座次,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心情愉悦,有感而发就行了。

七十岁时,人到古稀,该不再计较得东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广。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格外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79章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我对很多人说。“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会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每天听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

你自己或是你周边的人,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种事情呢?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

特别地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会更明显。

令人吃惊的是,每天叫着“没钱”的人,真的都要是跟金钱无缘的人。这里最关键的信息不是“因为穷而没钱”,而是“天天说着没钱所以穷”。

你必须要意识到,每天从自己嘴巴里说出的话拥有很大的威力,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话语。

每天你所说的话,都要给你的一天指明了方向。

你说的话一定会在说出口后,变成现实。

这是由人的大脑与自律神经决定的事情。人的自律神经通过决定大脑皮层来支配身体。而我们的大脑正是通过学习自律神经将想法传达到身体各部分,从而操纵它们把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

小到从自动售货机买饮料这种日常琐事,大到搭乘航天飞机飞太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人们最初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人们最初有某种想法,在考虑“就这样做”会变成这样的后,最终得以实现的。

如果要给人们的想法找一个合适的载体,那一定就是人们说的话了。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语言其实已经在脑海里浮现了,因此,要把脑海里的语言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如何让语言在脑海里浮现,又该如何把自己正考虑的事情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你最终决定说出口的言语,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

积极的语言,才能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

语言就如同把飞机带到目的地的自动引擎。只要按下按钮,它就一定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

所以,大家首先需要记住的是: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于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

第80章 每次相遇,都是一种启示

爱与你相遇的每个人。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启示。你给予他们,同时你也被给予——给他人或自己给予。这是个并不神秘的秘密,但必须再次由我提出,再次让你得到和明确: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启示,如果你能带着反思自己的觉知。

生命并非是个耗能过程,它只是个能量的转化过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损失,所有的损失只不过是一种转化。能量是守恒的,在精神领域也同样守恒。生活没有真正的减法,你想真正失去是不可能的。一些东西你不要也得要,人类的奇怪正是于:他总是觉得,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却来……事实上,这是没有觉知的结果,因为他总是在看到一面。如果他能看到整体存在,那么,他就会觉得存在从没有丢失,存在只在转跳。人类那一点点智慧正是应该用来找寻并融合另一面的。

如果你带着足够的觉知,与人相遇,你就有返照的能力。你给予别人的同时,你一直在给予自己。在那个自我觉知的情况下,你是别人的镜子,事实上,任何人也都是你的镜子。如果你有觉知,任何与你相遇的人都是一种镜子,你从那里面一定能够望见某种开启,神的开启。如果你有觉知,你就能获得两种信息的反馈:客体实相给予的信息;还有你自己在那面镜子里的虚像的神启信息。如果你有那种觉知,你一定会相信,与你相遇的每个人都是你的启示。而且你还会发现,你得到总是多与你给人的,所以有了那么觉知与对启示的摄取,你的感恩之心是自然的显现。

你无法遇到感恩,所以你就必须得来计算。你要计算你爱了多少,恨了多少;得了多少,少了多少……头脑必须看到实物及其数量,否则它会不安。烦恼不是人遇到的,恰是人创造的。

每个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在看到镜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镜中的你自己。常常是当一面特别的镜子来到人家的面前时,他们只在看镜子而不知在看镜子中的自己。——这正是你无法在与你相遇的每个人身上看到启示的原因。一面玻璃之镜送到你面前你很容易用它来照见自己,但为什么一个“人”——一面特殊的镜子至你面前时你却只见镜子而不见镜象呢?因此照镜子也是需要修炼的。——人一生在把自己打磨成镜的同时,也练就了一种能把别人视为镜子的功能。神启正是周围的墙上看到自己的镜像。修炼的另一个秘密就是能把所有的墙变成你眼中的镜子,同时你自己也变成了镜子。如果你没有达到这样的能力,那么你将很少获得神的启示。你也就无法得知:与你相遇的每个人都是你的启示。

所有与你相遇的人都带着一定的财富与你相遇。没有一个纯粹的乞丐是来向你纯粹乞讨的。每个人都在给予你什么,无论他们标明要向你讨要什么——如果你有开悟的能力,你仍会觉得他们在给予你。没有纯粹的乞讨,你不想要那个与你相遇的人的信息也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减法,你拒绝做加法也不可能;反之也成立,你只想做加法也不可能,加法必定伴随着减法在运算当中发生。同理,在人的生活中,乘法和除法也是一样的:没有纯粹的乘,也没有纯粹的除——一切相对的运算法则都在同时进行。从存在整体上从存在全局上看一定是这样,之所以你总在觉得亏本,你在做减法,甚至是除法,那是因为——你总是在看到与你直接相关的利益得失,你的能力有限,你无法看到与你相间隔的间接的东西。烦恼就是常常来自于你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评价的失颇正来自于你只看到硬币的一个面。你无法看全大象,因为你是蚂蚁。要想蚂蚁看全整头大象,蚂蚁必须爬上大树。如果你没有灵性的高度,你如果能看到你的全部。如果你未曾将墙壁变成你眼中的镜子,如果你无法把他人看成发光的物体——你将无法在周绕看到自己的相,你将无法获得那种存在的启示。只有从内心接受自己后,才会真正接纳别人,才能感知这个你遇见的人给你的人生启示。

每个人都是你的人生启示,只要会觉知。每件事情,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缘法。也许过程是幸福,也许过程是苦难,但最后留在心底的,都是一种积累,一种生命的沉淀。

第81章 静坐与冥想的异同

瑜伽修习者们都知道,瑜伽练习动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有两个,一个是冥想,一个是静坐,乍一看他们似乎是同一概念,但其实不然,静坐与冥想作为瑜伽练习中的基础动作,两者之间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冥想与静坐的相同之于在于其修习目标是相同的,都是透过练习,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都静下来,达到什么都不想,无我的状态。到达那个状态,可以说是“三摩地”,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水波不兴,完全静止的情况。

冥想与静坐的区别在于这两者的过程是不同的,静坐,望文生义,就是坐在那边尽量什么都不想。冥想则相反,我们在冥想中是有主题的,思想尽量围着它绕。

冥想想什么呢?

有几个方向可想:想颜色、想画面、想声音……这些在冥想中的主题,千万不要和现实生活中有紧密的连结。请不想在冥想中想工作、家庭、子女、财务等您每天都在困扰的事。相反,要想的是可以让自己集中去想且能放松,但又不会在过程中睡着的主题。想颜色怎么想呢?可以以一周一个颜色来进行,若是能配合着脉轮的颜色来冥想更好。比如:海底轮的红色、生殖轮的澄色、脐轮的黄色、心轮的绿色、喉轮的蓝色、眉心轮的靛色或是顶轮的紫色(或白色)。在冥想中一方面想着颜色,可一方面观想它相对应的位置。或是可以在心中想象一个美丽的风景,如蓝天、碧海……,在把自己放在这个美景中,很舒服的冥想并观察自己呼吸与身体的变化。或着可借着先盯着一幅图画,在看得很专心后,慢慢的闭上双眼,静静的观想着之前的图案。

静坐观想何处呢?

至于静坐时,放掉冥想所想的主题,要进入什的不想,会比冥想还难。随时有杂念浮现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能控制不起杂念,但可以做到的是不去“寻思”。也就是当杂念出现时,不要跟着它一直想下去,而是让它轻轻的离开。就像我们仰望天空的白云,它怎么来,也怎么走,在脑海中不留痕迹。但是,单这样还不容易做到,可以试着把您的专注力放在身上的某个位置。可以是眉心,可以是前额,也可以是鼻尖,也有人放在肚脐。当您把意念放在那个位置时,就集中精神注意那个部位的变化,把其它感官的知觉与想法,逐渐降到最低。

以上说明是对静坐与冥想对比最浅的解释与分析,修习者在具体的练习的过程中可慢慢体会,并将领悟告之教练,由教练点拨再深入研究,以参透其中异同奥妙,领会瑜伽的美妙及享受瑜伽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境界。

第82章 老人过寿太兴奋或导致死亡

过生日总是让人高兴的。但近日英国《每日邮报》上的一则报道却带来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英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相继发现,老人在生日当天死亡的风险远远大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

报道称,英国研究人员在对200多万人进行研究统计后发现,生日使心脏病、中风、坠楼、自杀,甚至癌症的风险都大大增加,造成死亡人数激增。60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有14%的人死于生日那天。瑞士研究人员近40年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他们发现,生日当天,老人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的几率比平时增加了18.6%;因中风死亡的几率增加了21.5%,女性尤其明显;因癌症死亡的几率增加了10.5%。

研究者认为,老人生日当天死亡率增加,可能与生日时过于兴奋从而导致意外,或因无人关心加剧情绪抑郁等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华也表示,不管是大悲或大喜,毫无疑问都易引发意外,老人更是如此。此外,生日也往往会给老人带来心理上的较大变化。比如,子女热热闹闹地为老人过生日,虽然他们当天很开心,但在第二天一切恢复常态之后,寂寞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这种情绪上的过大起伏,并不利于老人健康。更有些地区,给老人过寿太注重排场,导致老人沦为仪式的配角,还让他们生日过得疲累。

那么,老人生日到底应该怎么过?王大华认为,首先,子女一定要记得老人的生日。老人敏感,他们对生日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既会因为增寿而欣喜,也会因为子女的忘记而失落。因此,老人生日时,最好能回家看看他们,当面说声“生日快乐”;若实在回不去,也要打个电话,让老人知道自己并没有被遗忘。

其次,老人的生日排场并不重要。不管是买个蛋糕,办个温馨简单的生日宴,还是送上一句生日祝福,只要能传递出关心和关爱就够了。团圆的生日足以使老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奢华排场、宾客众多、应酬不断的寿筵其实是操办者自己的面子,和老人是不相干的。当然,要是遇上老人大寿,办一场大的寿宴倒也未尝不可,毕竟,老人高寿是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事。

再次,准备精心的礼物。不用年年有特别的礼物,但总得有那么几次让老人记忆深刻。礼物并不需要太多钱,很多时候,开动脑筋,投老人所好,制作些别具新意的礼物,更能给他们带来惊喜。比如,用照片精心制作一个视频,把想说又当面说不出口的话写上,生日当天播放给他们看,必会让老人十分感动。

第83章 心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的,肯定是对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心理学比较熟悉的人,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问这个问题——心理学?不就是可以解读人类各种心理的学问嘛!还有催眠、读心,总之,肯定是很神奇的东西!

最为这个问题困扰的,大部分也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因为他们(或者应该说我们)苦于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专业的不了解、误解,对我们形成了错误的期待,对我们能够给予的回答常常感到失望,我们自己也因这份失望感到挫败、却又冤枉。

我推测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是不感兴趣的,甚至会感到复杂、无趣、大失所望,也只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能从真正的答案里找到熟悉感、归属感,然后希望分享给更多实际上兴趣不大的人,奢望他们能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

所以以下我先把一些想法写给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最后再附上正式的回答(想了解真正回答的可以直接跳过下面的4点)。

1.心理学的普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别抱太大希望

据我了解,即使是每年博士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心理学、发达程度比国内高出不知道多少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样充满了误解。要期望中国老百姓都那么了解心理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也许永远也不会有那一天。

2.对心理学的误解,体现了对心理学的期待,要理解

大部分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其实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与需要。读心,可能是出于神秘感和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如何赢得客户、和别人搞好关系等);催眠,既是好奇于它的神秘,也是希望通过它获得神奇的力量。

3.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难以满足大众对心理学的期望,但这未必是坏事

心理现象也如物理现象一样,拥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心理学目前的研究进展应该还只是为对这个宇宙的理解搭出了一个大概的雏形,还很难满足很多细节的了解。比如读心,虽然看似是一门神奇的技术,但也可以还原为心理学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通过纯粹的外部观察获知内心的活动内容(目前借用fMRI等仪器已经能够起到简单的读心作用,看过用这种方式来判断人是否见过某一场景,可以用于鉴别犯罪嫌疑人是否见过犯罪现场)。心理学对催眠的研究似乎也还不深入(至少并不普及)。心理学暂时也没有开发出十分神奇的方法,能够瞬间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扰。

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心理学做不到这些可能是人类的幸运:假如人跟人之间真的可以轻易做到读心,人的内心真的无法再隐藏任何秘密,这将对人类社会的运行产生多么天翻地覆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自己没法读心的不利,却忘记了自己也无法被读心的安全。

而心理学没有特别神奇的方法来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扰,也有类似的道理:如果任何心理困扰,都不需要通过任何努力来沉淀、思考、觉察、行动,就能够通过一种神奇的方法来解决,世界会怎样?首先它是违背自然的,以压力来说,很多压力来自于现实的环境,但若有某种神奇的心理学方法可以瞬间减压,那么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岂不是可以达到无限大?

现代人就是恨不得一直给自己加压就好,社会比较的压力是永无止境的。其次,这相当于把世界和生活变成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痛苦、迷茫、伤心、悲痛、恐惧、愤怒……),看起来这样很好,但是假如没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还有多大的意义?人类又如何从困境中体验生命的力量、深度与意义?人们总以为神奇的方法很好,殊不知它彻底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美学。

4.为了自己生活的轻松,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士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适度调整可能比科普更容易

之前在QQ群里讨论过知乎的话题问题,一些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士希望通过关注“心理学”话题来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内容,却看到了大量寻求日常心理解读和心理咨询的内容,很是受其苦恼。我们专业人士当然可以去把话题改过来,改成“日常心理分析”或者“心理”,但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或许又会改回来。

怎么办?我觉得更容易的方法,是我们调整自己,比如约定俗成把“心理科学”当成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的话题。

生活当中亦然,可以尽量避免容易让人误解的介绍。与其介绍自己是心理学专业的,不如介绍自己研究的具体课题,比如我是研究人的记忆的,我是研究大脑神经活动的,我是研究人类视觉的,我是研究社会心理规律的……简里里自从某次很郁闷的经历后就说她跟别人都直接介绍自己是幼儿园阿姨,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每个人可以为量身设计自己的……

第84章 90后大学生谨防5种心理“陷阱”

90后大学生遭遇的心理“陷阱”,一起来看看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面临着哪些重要考验呢?

陷阱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不喜欢,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烦躁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失落感和缺乏信心的态度,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

陷阱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90后普遍娇生惯养,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学校里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家里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一些人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陷阱三、不擅处理人际交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适应上。大学校园里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性格、背景、习惯各有不同,交往上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如此。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陷阱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问题

90后大学生普遍早熟,已具备了生物学所谈到的求偶行为的各项条件。特别对于一些背景离乡的学生来说,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形成了潜意识中对异性的强烈渴求。可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于是焦虑、紧张、偏执、愤怒就成为了恋爱的伴生品。

因失恋而出现抑郁和失眠问题的大学生并不是少数,严重者还会擅胜自杀等心理危机。情感问题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大陷阱之一。

陷阱五、对就业和前途的忧虑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逐渐由对理想的憧憬转向对就业的现实。当前社会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学长学姐们的就业困境,再加上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问题,都需综合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困扰。就业问题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大陷阱之二。

编后语: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收到家长以及老师们的关注,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是每一位家长的烦恼,家长们不妨尝试下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看看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孩子更好的相处,从而更好的教育,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第85章 企业文化如何融入“90后”员工?

2012年被称为“90后入职元年”,按常规入学就读时间计算,1990年出生的人在2012年作为应届生正式步入职场。“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有700万左右大学生毕业,他们绝大多数出生在1990年代,成为职场的生力军和企业未来的接班人。以人才资源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时期,如何将企业文化工作融入到“90后”员工,让这一群体感受到“有尊严的工作,有笑容的生活”的企业愿景,使他们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将是企业管理面对的重要课题。“90后”时代背景和性格特点“90后”一代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国家地位日益上升并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逐渐成型,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90后”一代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呈现出新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有强烈的表现欲;追求平等和尊重,喜欢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沟通方式,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追求物质享受和情感、创新的精神感受;敢于反抗,敢于质疑权威;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内心孤独,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韧性差,情绪稳定性差,相对缺乏对团队的忠诚感。渐趋成熟的“90后”登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他们开始有所担当、有所坚守,也在诸多方面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敬重。

以创新管理让“90后”员工融入企业

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企业发展、建设起指导意义,因此,其更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而管理上的小技巧也恰巧成为一个润滑剂。在对“90后”管理中,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让“90后”快速融入企业,夯实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以批判的精神引导“90后”员工准确定位。据调查,“90后”一代中,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产生失落、彷徨、迷茫等情绪,由此也产生频繁跳槽、长时间无法融入工作等现象。对此,企业管理者应以批判的精神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90后”一代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团队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公司团队,为其准确定位把握事业方向。

以包容的精神帮扶“90后”员工融入企业。在对“90后”一代管理中,我们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改变对“90后”的固有看法,除了敢于批判他们的缺点外,要用一种更为欣赏和包容的心态来容纳这一群体,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潜质。准确把握和尊重每个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使其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另外,通过科学的人格测评或评价中心技术,对“90后”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将其放置适合的岗位上。

以爱心和情感为“90后”员工营造文化氛围。爱心和情感是管理文化的永恒,在对“90后”一代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做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准确认识和把握“90后”员工心理需求,采取家长式的管理,融入更多的爱心和情感文化,让他们在企业中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他们喜好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交往、沟通和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者身上找到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其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尊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笑容。

以激励和表扬让“90后”员工更加务实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发挥“90后”员工的潜能,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90后”员工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向,制定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创新管理方式上,加大正向激励与外激励,正向激励可以让90后更加了解企业容纳他们的态度,外激励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表现欲,这些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模式将增强“90后”对企业以及企业其他员工的认同,这将为心理契约的达成增加砝码。

让原有的企业文化快速融入“90后”员工。在接纳“90后”员工后,不仅要重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要让“90后”员工由被动接受企业文化变为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他们更多的去体验,培育他们去发现企业文化中的可贵以及与他们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这样,由文化教化变为文化感知,变他人布道为本人悟道,从心里油然而生的认同,才是适合“90后”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结合“90后”员工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体系。“90后”虽然有些桀骜不驯,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的闪光点。“90后”一代更为大胆创新,不拘泥传统,不恪守陈规。他们既然选择了企业,说明企业愿景与他们自己的目标存在着交集,共同的心理契约不是不可达成,只是“90后”更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为此,企业文化不能只重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绝不是睿智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调整企业文化的架构与理念、表现形式,改变原来企业文化的宣贯模式和培训路径,用一种更先进的体验式培训、情景式实践来感染“90后”的身心和感官,让企业文化与“90后”完全融合,也给予企业文化自身一个良好的成长机会,从而实现变则通、通则达的效果。

第86章 自我意象:美好生活的关键!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户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两个重大的发现: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按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有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者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学生或者“算术上不开窍”的学生,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总是没有人理睬。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种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的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病历说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患者对我这样说过:“你说的‘积极思维’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然而,进一步追问就不难发觉,这些人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思维”,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或者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如果某学生学习某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这种观点体现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一个学生在一百个单词中拼错了五十五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九十一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同学校的辅导员谈过三次话后,以八十四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整容,整的是外表,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改变形象可以造就一个崭新的人。我手中握着的手术刀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一根魔杖,不仅改变了患者的外表,而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胆怯畏缩的人变得大胆勇敢;一个“低能”、“愚蠢”的男孩变成一位机警开朗的青年,后来成为一家着名公司的管理人员;一位丧失了自信心的推销员成为典型的自信型人物;最令人惊奇的是一名“无可救药”的惯犯,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毫无悔过之心的囚徒成为模范犯人而得到保释,后来还在社会上担任了要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美貌是最好的介绍信”。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体象(身体映象)和她的自尊水平相关。容貌和身材的改变,可以带来内心自我评价的改变。要求整容的人,很多时候是对自我的一种不接纳,缺少自信。很多人都不愿意或者不相信能够通过内心改变,来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所以有人选择整容。当然一定程度上,整容确实能增添一个人的自信。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美丽起来,看到镜子中的改造过的自己,从而让内心接受自己的身体。

但是,很多人,即使整容了,确实变漂亮了,却依旧觉得自己没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外部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形象。即使你的脸整得再美,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对自己并不接受,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对自己不自信,没有一个“美”的自我形象,永远也不会相信那张脸是美丽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接受,相信自己是值得爱和尊重的,拥有积极的自我形象。那么即使她不美,也可以高歌“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依然会很可爱和快乐。

自我意象,就像公分母,决定着你的一切!

自我意象是公分母,是一切成功的或失败的病历中的决定性因素。真正的奥秘是:要想真正的“生活”,也就是使生活得到合理的满足,你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象伴随着你。你必须能接受自己。你必须有健全的自尊心。你必须信任自己。你必须不以自我为耻。你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意象隐藏或遮掩起来。你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你必须认识自己——包括你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你的自我意象必须合理地近似于“你”本人,不能多也不能少。

当这个自我意象完整而稳固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如果它受到威胁,你会感到忧虑和担心。当它适应于你而且可以引为自豪时,你会感到自信。你会自由地作为“你自己”而存在,并且表现你自己,你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耻辱的对象,你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你就会心怀敌意,无法与人相处。

面对生活,你绝不是孤军奋战。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生命本能”,它永远指向健康和幸福,永远以为个人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为目标。这种“生命本能”通过我所说过的“创造性机制”为你服务。当这种机制运用得当时,也可以称之为每一个内在的“成功机制”。

第87章 倾听情绪波动的旋律

恐惧、焦虑、孤独、欢愉、贪欲等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在未被文化贴上标签和被二元化对立的时候,都是我们生存的重要能力与活力。

生命能量创造了世界

现代量子力学的终极世界观,触及了物质根源的临界线:一切物质都是物质波,能量是存在的基础本质,身体、情绪、思想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组合的表现。实验科学终于证明了先知们早已洞悉的宇宙之源:中国道家和印度瑜伽学者们称之为充满无限生机的“气”,也是佛陀所说的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空”。我们仿佛来到创生万物的伊甸园之侧,倾听着生命、自然和宇宙微妙的共振,并探寻自身的生命能量与那生生不息之源头的融合。

生命能量贯通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亚原子粒子的高频率运作、更新、碰撞,激发着春华秋实的生命力,我们拥有完美生活和工作的天赋。在身、心、灵的能量链的奔流中,有一个汇合的交点,这就是情绪。

情绪是观察内在的工具

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映,是你观察内在真理最好的工具:人的情绪有各种振动频率,情绪越正面者,能量越高,反之则越低。安详、喜悦、爱、谅解等情绪带来舒适的振动,因为身体的循环系统得到了温煦的疏通和推动;愤怒、焦虑、恐惧、嫉妒等情绪使循环的速度遭到拖宕,产生不舒适的生理感受。当负面情绪得不到恰当释放时,会滞留在我们身体细胞里并产生毒素和郁结。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情绪与生理、病理密切相依:“气在心为喜,心气虚则悲;气在肝为怒,脾虚则忧”等。人体的气血盈虚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能量的流变,也会通过濡养人体脏腑的气血,对经络、脏腑构成正向或负向的力量。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国人自古重视情绪的适度调配,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来塑造心智,情绪因此也具有丝缕般柔和温婉的诗性特质。

感受情绪,感觉它的幻灭

佛陀更是早已洞悉情绪之流对物质身体的改变,并发现了情绪疗愈最好的方法:每一种微细的感受都具有无常的特质,很快地升起、灭去,我们不必对转瞬即逝的感受产生执着。无论任何感受出现,就只是接受、观察,没有贪爱、没有嗔恨,这样就断绝了新的习性反应,结束了对痛苦的继续制造,负面情绪也会因失去力量而灭去。

每当我们经历一次情绪波动,就是一股聚集的量子能量需要舒解。让我们只作一个观察者,观察情绪的起点和末端在不断轮转,倾听它的歌唱。深入,再深入,不是将情绪封装,因为它也有保质期,会像腐败的食物一样侵蚀你的身体;不要排斥它,因为情绪具有如汹涌逆流的回溯之力;更不要沉溺,因为它像镜花水月一样,只是思维的幻象。你只需保持觉知,和身体建立连接,活在当下,接受情绪的本然面貌。

第88章 揭示心理状态的“老来控”

老人其实是个很可爱的群体,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让人想不通的行为,其实都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需要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小平台,拥有健康,得到关注和关心。

位置控

在门诊中碰到这样一位老人,他总是感觉不舒服、难受,原来是家人觉得老书桌太破烂了,没跟他商量就换了个新的,这让老人心里很不踏实。

解放军304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彭国球:很多老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家中东西必须按照他的要求来摆放,谁要是弄乱了,他就不依不饶的,必须重新摆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没办法摆回,就会特别生气,甚至会吃不好、睡不好。这是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接受能力弱了,如果熟悉的东西不见了,感觉特别不方便,还会因此缺乏安全感。家人要更换家具、改变物品位置等最好跟老人提前沟通。

保健品控

我的一个邻居60多岁了,他那桌上、床下摆了很多保健品,一有“保健专家”讲座就去凑热闹,免费测血压、测血糖、测钙流失,甚至还免费试用新产品和参加免费旅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舒拉:老人都有强烈的健康长寿需求,再加上推销人员的亲切话语和关注,会让老人感觉得到了尊重和陪伴。老人一旦精神方面有缺失,就会把精力放在健康上,来获取家人更多的关注。作为儿女应密切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让老人将对“保健专家”和保健品的依赖转为对家人的依赖和关心。

厨房控

老太太觉得厨房是她的地盘,虽然已经快70岁了,仍坚持煮一大家子的饭,从洗菜到洗碗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干。不是子女不帮忙,而是她不让他们来帮忙。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吕继辉: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家中只留有这一个空间给他们自由活动。所以子女平时在家中应注意给老人留有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

第89章 “健康”与“病态”的心理解读

最近经常登录微博,与网上朋友们交流的很愉快,谈论了很多关于成功和幸福、健康和病态的问题。很多年轻朋友认为成功是第一位的,否则就没有幸福。也有人认为自己有心理病态。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做什么有好感觉,而不是别人说做什么好。有好感觉的事情你就会做的好,就会被人认可,这就是成功;被很多的人认可,就是很大的成功。而你本人只是感觉到幸福,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功,只是饶有趣味的生活了一把。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动力。

比如有一个小孩,自幼备受贫困之苦。他可能从小在内心深处埋下一个种子,就是将来一定要挣大钱,这有可能成为他一生的动力。另一个小孩全家文盲,因为不识字,家庭遇到各种生存困境,这个孩子有可能在幼小的心田中下一个种子,一定要学文化知识。如果有人持续跟踪这两个小孩20年、30年的生活,就会发现,前一个成了富翁,后一个成了专家教授。

在他们俩成才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但始终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归根到底,第一个小孩内心的动力始终指向发财,第二个孩子内心的动力始终指向要成为特别有学问的人。

按照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人告诉我们,这个事情“我做不了”的时候,其实不一定是这个事情他真的做不了,而是他没有选择“去做”这样的事。而另一个人,面对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仍然信心满满的说“我能做”的时候,一点也不代表这个事情容易,或者他有超常的才智,而是他的心理动力就是指向眼前这个事情。

所以我们不要说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重要的是要问我们自己:我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再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想做,就一定能想出办法去做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无所谓什么叫病态。做成了事情的人,被别人称为成功和健康。前述的那两个小孩,若干年后也有可能成为病人。如果他们的生活历练不够,尽管内心的动力很强,但缺乏恒心和毅力,在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却步,退回到自我的陷阱当中不能自拔就可能形成症状。

于是,本来他应该能够奋斗胜任的事情,被抛在脑后。他强烈的内心动力无法表达,调动起来的体力和智力资源转而用于构筑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就会管他们叫“病人”,而他正是由于病理症状,大幅度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因为在“病人”的面具后面,他们的内心可以稍微平静一些,对自己说:“因为我得病了,所以没办法干成自己想干的事。”让症状成为自己失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90章 犯点小错误才会更幸福

中国的精神病人有1600万,抑郁症患者有2600万,吃饱了睡不着觉的、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有恐惧症终日担心的,有8000多万。在外企中,很多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郁闷、压力大、没精神。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学会提升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能力。

首先要建立亲密关系。一个人的幸福感80%以上来自于亲密关系。我们要有爱人、有家人,学会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留些时间给家人,就会觉得幸福快乐。

其次,要保持积极心态、培养兴趣。积极乐观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你是否开心,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还会影响身边的人,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同时一定要有点爱好,会玩的人压力就小,快乐也多。

再次,允许自己有点小缺陷、犯点小错误。社会太大,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就可能活的越累,房子小一点没问题,车子差点没问题,要接纳自己。

最后,要学会拒绝。在这个时代,我们得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自在一些,让自己自由一点,自然一点。还要学会表达感受,把心里话说出来,就会轻松很多。

总之,每个人都有觉得累的时候,这往往是我们脚步迈得太快了。把脚步放慢一点,有利于我们放松身心获得幸福感。

第91章 少年常感恩,长大少犯错

感恩之心,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善良美好,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近日,据美国“每日医学”网站报道,心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不仅心情好,而且品行更端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选取了700名10—14岁的学生,逐一评估他们的感恩之心,随后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情更愉悦,而且他们的行为更加检点、规范,很少沾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这项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心怀感恩之心,会让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下降13%,意志消沉的发生率降低15%,违规行为减少9%;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增加17%,对生活的目标感提高15%。哪怕这些孩子在成长初期并没有太多的感恩之心,只要家庭和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就能受益匪浅。

第92章 女人舌头痛是什么原因?

灼口综合征常偷袭精神焦虑的女性,它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

舌头发烧、刺痛,却要去查查心理。郑州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主任郑曦说,如果舌头痛是因为灼口综合征的话,查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郑曦主任说,灼口综合征常偷袭精神焦虑的女性,它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舌痛的特点是早晨轻、晚上重;说话多、吃干燥食品、空闲静息时会加重。但在工作、吃饭、熟睡、注意力分散时疼痛减轻甚至消失。此外,还伴随有头痛、压抑、焦虑、易怒等症状。

近年来临床中这种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在20~69岁人群中,约3.7%有口腔烧灼感。它在精神焦虑的女性、更年期或绝经期妇女中发病率高,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7倍。“当发现灼口综合征时,对患者一定要耐心解释,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郑曦说,临床中很多患者会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其实这种病只需要对症治疗,如消除局部刺激因素;纠正患者伸舌自检不良习惯;更年期症状明显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尼尔雌醇及黄体酮;失眠、抑郁明显者可用谷维素、舒乐安定等。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治疗和暗示治疗,因为这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关键所在。

第93章 倾听自己内心的愤怒

人们一度认为愤怒是一种雄性情感。然而,雷斯利·布鲁迪(RaselyBroudy)在《两性情感与家庭》一书中却指出:“认为男性表达愤怒多于女性的看法,并不准确。”一般来说,男性更多地以攻击性的方式表达愤怒,而女性则常以口头方式表示。而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往往在争吵时的态度更为激烈,甚至比男人更倾向于暴力。

男性发怒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权利受到威胁,比如想做某事却被禁止;而女性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尤其是感到被拒绝、被忽视和嫉妒时。托马斯教授说:“女性常常希望某人或某事有所改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又看不到出路,于是发怒。”心理医生多丽丝·赫尔明(DorisHellmin)在《感觉能力》一书中指出:“女性更多地是在家里发脾气。她可能会在工作中忍受上司的无理而一言不发;而在家里,孩子磨蹭却能气得她大怒,暴跳如雷。”

社会规范也在左右着人们对男女表达愤怒的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小男孩的攻击性是得到认可的。男人提高嗓门,或者想动手扞卫自己,往往被认为是男子汉气概;相反,女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就有可能被看成是泼妇,形象大损。

第94章 压抑还是爆发

心理治疗师让-包罗·奥斯特(Jean-PauleAustruy)说:“有一个误区是,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要让怒火酿成苦果,害人害己。”

然而压抑愤怒会引起一系列的机能障碍:不满情绪会转化成一种内心的狂躁,让神经饱受考验,甚至变得更敏感易怒;怒火很可能会找到一个替罪羊,发泄在无辜者身上。最关键的是,压抑愤怒并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倒增加自己无能的痛苦。最后,身体会慢慢用不易察觉的病痛来消化这些情绪。“那些压抑的怒火会回转头来对自身进行攻击。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就该遭殃了,比如背部疼痛、溃疡、银屑病等等。”奥斯特说。

心理学家詹尼弗·莱纳(JenniferReiner)说:“在令人紧张害怕的情况下,愤怒是一种合适的情绪。愤怒不是坏事。事实上,愤怒比恐惧对人的健康更为有利。”当然,长期的爆发性的愤怒或者对外部世界持有一种敌对情绪,则对健康有害。

很多时候,我们不但拒绝承受别人的愤怒,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其实,只要方法恰当,愤怒也可以表达出来。一味隐忍可能会让愤怒更加强烈地爆发,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毫无疑问,认清自己的需要,学会表达愤怒,就是和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第95章 什么导致了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核心的心理特征是特有的关于体型和体重的超价观念。病人可能对自己身体有歪曲的体象,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太胖。这种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病人不想得到帮助以增加体重。

美国精神医学给出的厌食症诊断标准为:

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例如,设法使体重减到低于应有体重的85%,或在生长发育期间体重未按预期增加,以致体重低于应有体重的85%)。

即使体重过低,仍强烈地害怕体重增加或发胖。

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型的体验有问题,自我评估过分地受体重或体型影响,或否认目前体重过低的严重性。

已有月经的女性至少三个月月经周期停止(如果月经仅在用了激素如雌激素后才出现,仍认为是停经)。

厌食症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因素

发展为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贪食)的患者大多有着易于增进他们对进食、体型和体重过分关注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患者家庭中对节食和对体型、体重关注程度很高。

家庭因素

通常神经性厌食患者家庭关系都是紊乱的,一些作者认为这种关系对发病有重要作用。Minuchin等认为本病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由“羁绊、过分保护、僵化以及缺乏解决矛盾的方法”组成;他们还认为神经性厌食病人病情的进展起到了避免家庭矛盾的作用。Kalucy等发现神经性厌食患者家庭的其他成员也有对食物不同寻常的兴趣和躯体表现,并且这些家庭团结非常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人的青春期发育。

个人心理因素

Bruch是第一个探讨神经性厌食的心理因素的作者。她提出这些病人陷入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是为了控制、为了得到认同和证明自己有力,而对苗条的不懈追求则是作战的最后一步”。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自我评价低、过度依赖以及极端的完美主义是该病的病因。

另外,厌食症患者一般性格敏感聪慧,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痛苦的外界,感受和控制饮食成了她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她可以在感受食物的色、香、质感与外界安全的沟通,通过体验自身自身的感受,获得生命的存在感和心理的确定感。

第96章 改变自我,从改变心智模式开始!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1.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第97章 曝光效应: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自拍?

自恋让人类发明了镜子,自恋让姑娘们迷上了自拍。为了迎合人类的自恋,如今的拍照应用中大多为自拍设定了诸多特效:增白,祛斑,有些甚至是自带PS,一键把普通小妹拍成国色天香。

但是依然有一些人,长得并不寒碜,有些甚至有几分姿色,却总是不愿自拍,推说自己不上相。软磨硬泡拍出一张,旁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一看连声说:“丑死了,删了删了,根本不像我嘛。”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相片中的自己“丑死了”“根本不像”呢?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既来自内心的反省,也来自外界的反馈。“自己的模样”这一概念,大多数人是如何形成的呢?闭上眼,略一思索,你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是通过观察镜中的自我来形成“自我的模样”这一概念的。

问题就出在这,你所以为的自我的模样其实是“镜中的自我”,当你看到镜子里的你时,会很熟悉的说,看,那就是我。而相片中的你,才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一本来面目同“镜中的自我”之间的关系,就同左右手一样,如此的相似,却又根本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相片中的自己不如镜中的自我好看呢?

学点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曝光效应”,是指某样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当然前提是这件食物首次出现没有给人带来极大的厌恶感)。比如隔壁的小兰,第一次见过眼就忘,见得多了你会逐渐发现她身上有着诸多美好之处,比如皮肤好心灵美眼睛很水灵。最后你终于发现小兰其真是个标致可人儿,才知道人家三天前刚刚名花有主了。

回到正题,由于曝光效应的存在,我们会对镜中的自我更有好感。因为在自拍之前,我们已经无数次看到过镜中的自己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相片中的自己“丑死了”。

等等,那些整天往人人微博上传各种嘟嘴自拍照的妹子是什么个情况?她们就不觉得“丑死了”么?

我猜曝光效应又一次起作用了。如果一个人经常自拍的话,你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另外一点就是,这种姑娘一般的确是颇有姿色,所以在最初也许她们会觉得丑了一点,但是瑕不掩瑜嘛。

所以,为了让更多不那么自信的人拿起相机开始自拍,我希望拍照应用能加上这么一个功能,一键反转成“镜中的自我”,不如就叫“魔镜”吧!

第98章 心理补偿理论对日常生活的启示

个体对于其它个体或者组织具有内疚感,或者报恩的思想,就会以言语、行为、态度,或者精神与物质上对其它个体或者组织进行回报,以寻求心理平衡感,这就是心理补偿理论。

心理补偿理论的对象是人与组织。这种心理补偿的人必须有内疚感,或者知恩图报的思想,才会有补偿对方的动机与动力。没有内疚感,就会没有歉意;没有歉意,就不会有补偿对方的想法。没有知恩图报的想法,就会没有还人情的想法;没有还人情的想法,就谈不上有补偿对方的想法。

心理补偿是其他人与组织付出,或者利益损失的前提下,己方获得其他人的利益与帮助。他方是损己利人,是牺牲者,己方是得利者。当己方具有偿付能力后,对他人或者组织付出,或者损失自己的利益前提下,他方获得了利益与帮助。己方是损己利人,是牺牲者,他方是得利者。

如果进行心理补偿,当然是各有千秋,不会是同一样的补偿的方法。例如,补偿对方,可以是一句“谢谢”。也有可能是外表流露的敬意,更有可能是支持与合作,还有可能是给予对方金钱,或者其它物质与利益。心理补偿标准,是以实施补偿行为人的内心衡量来确定。补偿行为人,会根据内疚感的重要程度,或者是报恩的份量,来确定补偿标准。补偿行为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与被补偿人商量补偿标准的。当然,双方内心约定的补偿标准,是以补偿人乐意接受补偿为标准的。也有口头与书面商量约定的补偿标准,这种情况是特殊的个案,一般情况下是很少出现的。

现举例来说明一下心理补偿理论是怎么一回事。先讲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秦穆公外出丢失了自己的马,便出去寻找,看到一群人杀了自己的马,在一起吃肉。他对这些人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很惶恐害怕。秦穆公原谅了他们杀马的行为,还赐酒给他们吃。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后来,晋国围攻秦穆公,情况很危急。曾经杀秦穆公的马,喝他的酒的人聚在一起,想要感恩回报秦穆公,他们奋勇杀敌,以死来报答这份恩情。最后,打败了晋国军队,解了秦穆公之危。秦穆公乘胜俘虏了晋惠公。这是杀马、吃马的这群人,实施心理补偿的案例。

再举个国外的案例,有个国家的镇官员,比较好色。他们镇长与副镇长相约去嫖妓快乐一下,有专车司机载着他们来到妓院。镇长与副镇长们,想要司机一起嫖妓,哪知道,这司机不想对不起老婆。镇长于是对司机说:“你去超市买些东西吧,不管价值是多少,到我这里报销。”镇长与副镇长为了快活,司机没有参与,让他们觉得有点内疚感,于是他们让司机去购物来补偿司机一下,还可以用好处来封司机的嘴。这是镇长实施心理补偿的案例。

企业对员工们很爱护与关心。员工们用努力工作来心理补偿企业。父母对儿女们有养育之恩,儿女们用孝顺来心理补偿父母。打工仔对企业有卓越贡献,老板用丰厚的奖金,或者管理职位来奖励打工仔。这些都是心理补偿理论的延伸。心理补偿在社会中无处不在,心理补偿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越来越大。灵活地运用心理补偿,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99章 情绪不好时 身体更易生病

很多人并不清楚,皮肤也能透出我们的心情。中华医学会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紧张、压力、愤怒等情绪,会让很多人反复出现红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过敏”。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进而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能释放过敏因子的肥大细胞,出现过敏症状。此外,情绪起伏剧烈时,皮肤中还会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加剧过敏反应。皮肤这个“压力探测器”通常能引起两种反应,突然的压力增加,通常容易引起红疹、瘙痒等速发型过敏症状;而反复的情绪波动,则容易出现过敏性皮炎等迟发性过敏反应。

最近,英国皮肤病专家还注意到,压力过大还可能引起湿疹、牛皮癣、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皮肤病患者会明显增多。英国皮肤病基金会比维斯·曼医生表示,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解除负面情绪。

因此,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第一,要细心观察自身变化。如果某一段时间总是出现各种皮肤不适,可能提示压力太大,需要调整了。第二,在治疗皮肤问题时,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越担心治疗效果可能越不好,告诉自己“病去如抽丝”,要耐心一点。第三,对于经常过敏的人,平时可以多锻炼身体,及时排解压力,尽量让自己处在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

第100章 选择痛苦也就是选择成长

选择那件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并且耐着性子把它做的很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生活中我们时刻都会面临着选择。有的时候选择很简单,比如地上有一张100元钱和一张10元钱,你会选择哪张?如果是个正常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是两张都捡起来。可是,有些选择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此刻你本来计划着要去学习英语,而电视上正好播放着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你该如何抉择?

虽然你对学习英语并不讨厌,但是似乎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对你更大一些,于是,你更倾向于先去看电视。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你选择了那个比较容易的事情,看电视不需要你动脑子,并且你可以得到快乐。

但是,英语呢?学习英语当然会给你带来一些头脑上的痛苦,要记忆单词,练习听力,多么无聊啊。看电视多好啊,又不用费脑子。

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实力提高,你必须逼着自己选择那件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呢?通常我们选择逃避一件事情,大多数是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做的并不好,或者说我们并不擅长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努力去弥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101章 林书豪一夜成名的喜与悲

林书豪的一夜成名,你羡慕嫉妒恨吗?当所有人都把他当星星月亮一样捧着的时候,可能当事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狂喜,甚至压力悄然而生。

林书豪一夜成名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界的关注与赞誉,中国人关注他的华裔血统,希望他有机会为中国男篮出征;韩国人说他有1/4的韩国血统,已经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美国大导演斯派克-李竟然发短信讽刺裁掉他的NBA勇士队主帅;甚至,林书豪曾经躺过的沙发,如今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被拍卖。

对于这个88年出生的年轻人来说,他做好准备迎接一夜成名带来的所有好的、不好的影响了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不乏一夜成名的明星,他们有的成名后不久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他们或许是再也没有好的表现,也或许是没有经受住成名的诱惑而堕落;也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一帆风顺的在走下去;但是更多的人却是,依然坚持不懈的在努力,只有不放弃梦想、坚持下来的人,才会在明星辈出的时代,一直为人所称颂。

一夜成名真的如想象般迷人吗?

曾有一项针对40位国内明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其中25人表示自己经常情绪低落、毫无理由地感到害怕,36人透露自己经常失眠,31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有压力。重要的生活事件都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成名带来的生活作息、人际交往、工作安排上的剧烈变动,更会形成多重大山,可能让人因此一飞冲天,也可能把人压得一蹶不振,可以说是心理成长上的分水岭。

一夜成名者的心理轨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自我意识膨胀,自我价值的夸大和短暂的狂喜。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名者的心理会慢慢稳定下来,然后开始适应新的自我定位,成名容易成功难,名人需要长久地维持多重的社会认可,对外妥协难免会牺牲心中真实的需要,这会导致内心出现激烈的冲突。

一夜成名之后会遭遇哪些压力?一夜成名之后会开心吗?当然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尤其是一夜成名往往令人喜不自禁,只是这种开心会很短暂,不会长期开心。过度刺激不管好事坏事,来得太突然,打破了原有的身心平衡模式都会对人心灵产生刺激和影响,在心理学的《生活事件量表》中,离婚和结婚都会对人造成压力。

一夜成名的刺激更大,搞不好会出现范进中举后的疯癫。自我定位的调整一夜成名后往往就自我意识的膨胀,突然觉得无所不能,奋斗也失去方向,产生无所适从之感。比如说奥运会中的飞人菲利普斯等诸多名人的吸毒、滥交,皆与此有关。成龙在刚刚成名时也是一辆一辆买车玩,人称“小霸王”,不可一世。

从身份的突然变化到适应与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心灵的一个磨炼。

我们应如何看待一夜成名?“出名要趁早”

有一夜成名的想法非常正常,谁不想迅速成功,尤其是如今这个处处都在“造星运动”的时代。但是,作为还没有出名的我们,要知道:对一夜成名,应该保持理智的价值判断生活的过程比目标重要,不计代价地追求成名,相当于捡了芝麻扔了西瓜。人的心理幸福感既需要外在认可也需要自我肯定,了解和发展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特质,才能真正地鱼和熊掌兼得。

一夜成名,有的是好名,有的是恶名

为了成名而放弃价值判断,即使成名,也是无意义的。现在的媒体宣传一夜成名后的光环多,但一夜成名前的磨炼少,往往会给一般人造成一种假象,一夜成名可以不经过努力,缺乏的只是一个机遇,其实,那大多是骗人的,大多数一夜成名者的背后都有一个痛苦的磨难时。

第102章 善用颜色,优悦生活

生活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颜色来调节和放松身心,例如把卧室装饰为粉红色系,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把书房装饰为蓝色系,给人宁静放松的感觉。蓝心提醒您:颜色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了有许多正面的影响外,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也会存在消极的影响哦。

绿色

绿色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具有镇静神经、降低眼压、解除眼疲劳、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等作用,自然的绿色还对晕厥、疲劳、恶心与消极情绪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但长时间在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影响胃液的分泌,食欲减退。

蓝色

蓝色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也是相当严肃的色彩。具有调节神经、镇静安神的作用。蓝色的灯光在治疗失眠、降低血压和预防感冒中有明显作用。有人戴蓝色眼镜旅行,可以减轻晕车、晕船的症状。但患有精神衰弱、忧郁病的人不宜接触蓝色,否则会加重病情。

黄色

黄色是人出生最先看到的颜色,是一种象征健康的颜色,它之所以显得健康明亮,因为它是光谱中最易被吸收的颜色。它的双重功能表现为对健康者的稳定情绪、增进食欲的作用;对情绪压抑、悲观失望者会加重这种不良情绪。

橙色

橙色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也是暖色系中的代表色彩,同样也是代表健康的色彩,它也含有成熟与幸福之意。

白色

白色能反射全部的光线,具有洁净和膨胀感。空间较小时,白色对易动怒的人可起调节作用,这样有助于保持血压正常。但对于患孤独症、精神忧郁症的患者则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

粉色

粉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经实验,让发怒的人观看粉红色,情绪会很快冷静下来,因粉红色能使人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孤独症、精神压抑者不妨经常接触粉红色。

红色

红色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以燃烧和热情感。但不宜接触过多,过多凝视大红颜色,不仅会影响视力,而且易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心脑病患者一般是禁忌红色的。

黑色

黑色具有清热、镇静、安定的作用,对激动、烦躁、失眠、惊恐的患者起恢复安定的作用。

灰色

灰色是一种极为随和的色彩,具有与任何颜色搭配的多样性。所以在色彩搭配不合适时,可以用灰色来调和,对健康没有影响。

以上是专家对色彩心理的描述,任何颜色都有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颜色能看出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但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有百分百纯色系的人存在,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都是错综复杂的。

第103章 成家或流浪,皆是集体无意识使然

曾有人这样问过:我是不是有问题呢?我很矛盾,有时候我非常强烈地希望可以逃离当下浪迹天涯,可是我还是渴望比较安定的生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稳定和流浪本来就是去往不同的方向,而它们共存在人们的心里,其实皆是集体无意识使然。“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刘欢这首《在路上》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渴望像游牧民族那样过着永远在路上的流浪生活,和人们对安定的渴望一样,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家李子勋说:“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情结交织于每个人的生命里,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平复。”“这种浪迹天涯的情结是跨越时代、超越个体的,以前居住在山里的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不离开一个地方,那不是人们不想去外面,而是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没有办法实现,一旦有了可能,这种本能就开始显现。”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将人性高度压抑,我们就像机器上的零件,周而复始地旋转,这让我们浪迹天涯的冲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人们对存在的好奇有了更广泛意义上实现的可能性。

渴望安定又渴望流浪

人的性格是如此多重。我们一方面想要安定、安全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到“无限的陌生世界”在召唤。一方面,我们想“居有定所”——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地方、专一的性生活……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想逃离由家庭和夫妻组成的“幸福狱室”,挣脱镣铐。“安定与流浪都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精神分析师向程这样解释——

原始人类过着游牧生活,哪里有可供生命存活的资源,人们就在哪里居住一段时间,接着流浪到下一个地方。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祖先会遇到灾难、会受伤,会受到野生动物的袭击。为了规避对未知和灾难的恐惧,人们结伴而行,慢慢地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聚集成村落、城市。

然而,发展至极的现代都市又在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新的创伤——对自然人性的极度压抑与禁锢。生活于现代都市的我们对“安定文化”颠覆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它以各种形式在人们的心灵及行为中迸发。

只要上网漫游,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出走的冲动。登录各类“出走网站”,不计其数的帖子,征友共同徒步穿越陌生山林、自驾车出游、城内一日游……如果你愿意,今晚你就可以参加一个夜间穿越冰河的活动。

往外跑的同时也在往里跑“两年前的一天,接连几天的会议翻译让我快窒息了”,在日企供职的37岁的日语翻译紫煜回忆她第一次出逃的经历:“什么也顾不上了,我几乎是奔出办公室,跑到公司附近的日坛公园,我大口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后来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个假期,我都会迫不及待背上行囊,奔向远方。我觉得只有到大自然里,我才找回真正的自己,就像回到小时候。”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认为,人类只有被判处的自由。我们被抛掷到这个世界,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当代都市人的处境却正好相反——“人们的自由度越来越少,看似千种万种选择,实际却无从选择。”向程说,在这个“安定”的文化中,我们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被强大的外界左右。工业、后商业化的发展,非人性化的规则,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朝九晚五、上下班刷卡,一周又一周,永远忙不完的工作和家庭琐事……我们就像高速运转的陀螺,不断在同样的轨道里运行;文化也开始倾向于指向一个经济目标,不断干预人们的生活、忽视心灵的自由;科技进步,技术层面变化速度之快,给个体的感受就是——一切都不可控制。

人性被淹没在社会运转的表象之下,外部世界控制了我们的命运,而流浪则是我们去寻找、掌握自己的命运。心理专家朱建军说:“往外跑的同时也在往里跑,流浪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需要看到自我的不同侧面。”

第104章 宽恕他人实质是宽恕自己

如果你心里记恨某个人,那么受累的只是你的身心;在一段感情里如果你不能原谅对方的抛弃或背叛,痛苦的只有自己。聪明的你应该懂得:放过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宽恕他人实质是宽恕自己。学会了宽容、懂得了宽恕,身心自然就会健康!

第一,降低血压。年岁大的人都知道有一出京剧叫《红灯记》,有一句台词是“血压增高,手冰凉”,说的就是人生气时身体常有的一种反应。如果你爱生气,如果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你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血压是否升高。专家告诉我们,一旦你宽恕了他人对你的伤害或者过错,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血压也就会降下去了。

第二,减轻压力。心眼小的人,压力也大,这是因为很多事情装在他心里,讲不出来,也放不下,压力自然不少。一个人总是扛着压力,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身体能好吗?一个人若是宽宏大量,什么都想得开,包括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无事一身轻。心里没包袱,生活、工作都会很快乐,幸福也会随时来到你身边。

第三,消除敌意。“敌意”这个词我们不常用,用我们的话就是看谁都别扭,动辄出言不逊,重则拳脚相加。不论人家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会往坏处想,好像别人总是跟他过不去。学会宽容,你对别人就不那么有敌意,话也不会横着说出口。

第四,控制愤怒。几年前,我跟几个老同学聚会。多年不见的人见了不是嘘寒问暖,相反却把几十年前求学阶段的恩怨重新拾起。看那架势,尽管过了几十年了,愤怒还是没有消退。对那些善于宽恕他人的来讲,莫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几天前的是非曲直都能忘得一干二净。记住那些不快之事对自己毫无益处,聪明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找出理由宽恕对方。

第五,稳定心律。一般人的心律在每分钟七十左右。生气的时候,特别是面对面争吵的时候,心律一定会加快,从而增大心脏的负担。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肯原谅他人的过错,气愤不止,心律就很难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为了不给心脏更大负担,弄一个宽宏大量的胸怀,我看比什么都强。

第六,远离烟酒。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让人气得不得了。怎么办?猛烈吸烟是一个办法。不过,这样做的男人居多。还有的人跑一个小酒馆借酒浇愁。我没有过实践,不知道烟酒能否让我减轻内心的愤怒或者痛苦。要是这两种做法没有效果呢?身体岂不要两面受敌吗?有那工夫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一些。

第七,拒绝抑郁。想不开、心眼小的人最容易心情抑郁。学会宽恕至少会减少很多令你抑郁的机会。不信的话,可以问问已经抑郁了的那些人,他们一天到晚大脑忙得很。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过好生活、如何做好工作,相反别人如何对不起自己的地方隔三差五就要拿出来“晒”,唯恐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不抑郁谁抑郁?

第八,少点焦虑。有人说,一个人适当有点焦虑有好处。不过,对于缺少宽恕情怀的人来说,那种焦虑还是没有为好。不能宽恕别人的过错往往有这样一种情绪,好像别人都在跟自己过意不去。人家从他眼前经过,没有跟他打招呼,他也觉得对方对他有看法。殊不知,是他对别人的“不是”耿耿于怀才使人家少说为佳,唯恐哪句话不到位让他老人家生气十天半个月。

第105章 信仰:通往身心健康的另一途径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当我们祈祷、冥想或者斋戒时,大脑和身体内都会产生对健康有益的神奇化学反应,这也许可以证明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一剂健康良药,在我们的个人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让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时候,多了一个选择。

假如你曾经如此专注地祈祷,以至忘记了自身之外那个宏观的世界,那么,这时候起作用的就是你的大脑顶叶。假如你曾经如此深深地冥想,以至发誓说体验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这时候起作用的还是你的大脑顶叶。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丘脑和额叶也在共同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使得大脑成为一个“灵性游乐园”。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信仰真的会带给我们健康。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Gail Ironson正在对艾滋病和宗教信仰进行研究,他说:“那些进行灵性冥想的病人,往往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能力。例如,当你在跟艾滋病毒抗争的时候,你体内的病毒载量会降低,因为你的‘考的素’(一种压力荷尔蒙)水平会率先降低。”

过去15年来,对于大脑的灵性数据处理中心是如何工作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放射医学和心理学教授Andrew Newberg博士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Newberg和他的工作团队发现,当人们祷告时,大脑额叶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额叶统领人的精神专注状态。当人们处于极其深度的祷告中时,大脑顶叶暂停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此时人们会忘记自己的存在。有时候,额叶的活动会变得更加不活跃,此时做礼拜的人只是喃喃自语,却浑然不知自己在说什么。

一旦进行祷告和冥想的时间足够长,大脑里一些变化甚至会变成永久性的。将冥想视为生活一部分的人,比如那些有着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冥想习练者,他们的大脑额叶组织比非冥想者更为稠密。

那些信仰非常虔诚的信徒,他们的丘脑往往显示出不对称的特征。而其他人只有经过长达8周的冥想技巧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特征。这些特征无疑都将进一步改变大脑。大脑额叶的功能如果更强,就能帮助我们提高记忆力。Newberg对那些抱怨自己记性不好的人的脑部进行扫描后,发现接受冥想训练之后,他们大脑额叶的面积增大,记忆力也随之提高了。

人体有几大神经系统,其中与情绪有关的是自主神经系统,它们可以调节我们五脏六腑的功能运作。而心理学认为,祈祷、静坐和冥想之所以对我们的身心有一定的帮助,是因为当我们发生情绪突变时,或者处于长期压力之下,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身体器官的运行。

当人的情绪平和时,各个器官也就会在它的指挥下变得更协调。因此冥想和祷告时,身体的运行会变得平和。宗教信仰和健康在其他方面也有重合之处。以禁食为例。不论是作为传统的健康方式还是传统的宗教仪式,沐浴、禁食被认为首先可以排除体内毒素,其次能够清除罪孽,敬表虔诚。

各种宗教信仰都有不同形式的斋戒。正确禁食,可以达到清洁的状态和极度愉快的情绪,另外,人体内部在禁食期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也起了作用。

自1992年以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家Robert Hummer一直在跟进一项研究,他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令人难以辩驳。

他发现,在随后8年里,那些从未去教堂做过礼拜的人,比那些每周做一次礼拜的人,其死亡率要高一倍;而去教堂做礼拜的次数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在随后8年里的死亡率也介于两者之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外科医生兼牧师Daniel Hall所进行的类似分析也发现,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寿命能够延长两到三年。

第106章 人生由你自己去选择

有些道理总要等到适当的年纪才能明白,人生的哲理总是来得太迟。

回想曾经让我们激动万分的事情,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为什么当初就不能领悟?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我们为什么还在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无法自拔?

如果你知道一个人能做的最大的冒险事情,就是乐意在公共场合经常暴露自己的愚昧。你现在愿意这么做吗?

许多人不遗余力地学习,遗憾的是真知往往来得太迟,以至于我们没法充分利用它。

的确,我现有的知识在我早年的生活中肯定会更实用,这些知识能让我少走弯路,避免过去那些年受过的痛苦,而这些痛苦,我也让别人承受过。

我不相信生活会无故地变得富裕而有情趣,那只是浪漫的妄想。

因为我一生都充满动荡和不安。失败不会主动传授你知识,我通过芸芸众生的无知、胆怯和愚笨来获取真知。

有了它们,生活会变得轻松,也更成功。

因此,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姗姗来迟的道理,期待能让一些人避免重蹈我的覆辙。

很多事情其实无关紧要

许多令我激动、担忧或殚精竭虑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不值一文。只有很少的事情确实关乎我们一生的快乐。我多么希望早点知道这些,以便能把精力都投入到这些关乎幸福的事,而不是其他。

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来源

看那些恐怖组织和军事武装集团,往往都是为了陈年旧事,为了索取一小块土地的历史所有权,为了修正一项错误的历史决定。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将杀戮正义化的基础。

等待有把握时再去做一件事,往往意味着永远的等待

一个人能做的最大的冒险事情,就是乐意在公共场合经常暴露自己的愚昧。没有什么能比这样学得更快。“哎呀”,也是一种乐趣。

盲目追赶潮流是对精神和智力的扼杀

你可以成为一个廉价的时尚木偶,也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你,这些都在于自己的选择。信仰不是群众的鸦片,流行才是。

如果有人抱怨你太特立独行,恭喜你,你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谁愿意像动物一样活着?那些强有力的家伙们不希望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希望你停止给他们制造麻烦并听从他们的命令。但你得知道,你无法做到在卑躬屈膝的同时又能活出自我。

如果你将工作等同于生活,那么你将为工作而生活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那些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工作几乎是全部的生活,我感到很困惑。其实那不是工作,那是他们的自我。除非你有无法抵挡的激情,恰巧也能让你从中得以谋生,否则请永远记住,工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享受生活。在实现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少花时间在手段上。只有傻瓜才是为工作而生活。

破坏关系的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浪费你时间的最糟糕方式是传播这些谣言。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好比瘟疫的携带者,相比之下,蟑螂都比他们干净、善良。

试图取悦别人是徒劳无益的做法

总有些人会对你发飙。很多你接触的人,在很多时候也会不喜欢、贬低、轻视或忽略你。另外,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真正的需要,因此你为此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放松些吧,爱你的人终究会包容你的过失,他们才是值得我们在乎的人。其他那些人,他们甚至都不值得花5分钟去考虑。

没有永久的胜利者

踏上冠军宝座是件好事情。但不要梦想着可以永久占据这个位置,最糟糕的是,你正决定为达此目的而不择手段。

你不可能取悦、平息或改造一个混蛋

你能做的最好方式,是和他们敬而远之。变成混蛋也能传染,你和他们呆的时间越长,你也越有可能染上混蛋的习气或者你就成为混蛋。

努力加倍,期望减半

任何事情都是花掉你计划的两倍时间,最后却只换来你一半的期望结果。没什么好为此沮丧的,(中国俗话说:事倍功半)让它去吧,你要继续前行。

第107章 旅行的意义

出门旅行,我们习惯拿着手机,上微博或者微信,放弃眼前最难得的美景,跟旧世界纠缠不清。

在肯尼亚纳瓦沙湖旁一座乡村俱乐部,雨季刚刚过去,绿色铺天盖地。头顶上高大的金合欢树支开天然帐篷,远处一头角马于微风中浮动白须,天鹅绒草坪尽头,一条林间小路通向湖边。置身其中,时光倒错,仿佛是20世纪初英属殖民地时期,身穿猎装的白人男女会骑着骏马飞奔而至。

但来不及再细细品味场景,我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打开微博,拍摄照片,告诉微博上那几万粉丝,此刻我正在何处,这个地方如何美妙。看到微博发送成功,才有如一块石头落地。

落座叫来侍者,两个同伴也纷纷拿出手机、照相机,我们急需记录下眼前的一切,用最方便易得的形式,再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别人,同时期待着几万公里外的回应。那些回复多半会夹杂着羡慕与嫉妒,或者持反对意见,认为非洲高原跟他家门口街心花园风景没什么不同。我一边喝着肯尼亚咖啡,一边点开这些回复,思索着该如何做个巧妙的回复。

与此同时,隔壁桌一对黑人情侣情话正浓,几个德国老人被日光晒得红光满面,不时开口大笑,一桌带孩子的夫妇,忙着跟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在草地上打滚。唯独我们这一桌,无论你何时转过头,总能发现其中一个拿着手机。这种现象发生在我走过的每一个城市,出门旅行,我们习惯拿着手机,上微博或者微信,放弃眼前最难得的美景,跟旧世界纠缠不清。

大多数国人的旅行,总跟记录相关。没有人会放弃带一部照相机,摆下到此一游的心愿,这是平常意义上的旅行。如果是非平常意义,我们更愿意将其冠名为壮举。比如有人搭车去柏林,有人跑步回中国,有人骑了一圈滇藏线,出了一本《转山》,有人去了一趟南美,开始撰写美洲传奇。

我们总觉得到达此地十分不易,于是旅行的第一要素,开始变成记录。阳光沙滩,热带雨林,金字塔顶,沙漠星空,必须都要变成现成的展示品,迅速展开给围观者欣赏。比风景更壮烈的,是旅行者本身风餐露宿的辛苦,言语不通的焦虑,身心疲惫的孤独感等,这些情绪一个不漏也被展示在众人面前,变成一档又一档别人的旅行速食面。对于一个想出门旅行又没时间的人来说,吃到这碗面,已经足够让他心满意足。

但对旅行者本身,我一边戳着手机一边感到悲哀,这片绝美的风景之地,最后居然只是变成一张模模糊糊的风景照片,出现在一秒钟刷新几百万条新微博的网页上,稍瞬即逝,来不及赢得更多赞美,已经成了一条过时信息。

真正的旅行远比手机与视频记录得更为厚重拖沓,只是匆匆忙忙的现代人不愿意相信。他们在一个经过几百次剪辑的视频上,收获到旅行者的所有高潮,满意的心情激荡几秒,留下溢美之词,企图让旅行者相信,这才是他旅行最大的用处,去另一片土地做一场生活秀。

第108章 不要过打折的生活

我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时候,有一天陪女上司上街选购圣诞礼物。当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坐下喝咖啡时,女上司问我:“新年要到了,不买点礼物送给家人?”

我笑着说:“我爸妈都很节省,只有不乱花钱,他们才会觉得我会过日子,将来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女上司看着我,讲了她自己的故事:“知道吗?我曾经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担忧未来的人。我总是担心事业,总想攒更多的钱,读更多的书,拿更高的学位。36岁的时候,我怀上一个孩子,可当时我考上了经济学的博士。学习很紧张,为了更优秀,我彻夜苦读,结果孩子流产了,我再也没有怀上过孩子。现在我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但却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

女上司的话让我非常震惊。她又说:“很多人都认为节省能让他们的生活更保险,所以,他们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潦草而廉价。其实这是对生活没有自信的表现。我绝不主张挥霍浪费,但你要知道,健康的享受是人生的进步。当你为了将来而省略了生活中应有的享受时,你的生活就打了九折;如果牺牲了自由与亲情,你的生活就打了七折;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意愿和爱情,那你的生活就打了对折,再富足的生活也经不起打折。”

其实何止金钱如此,时间和精力也一样,当你全部投入在工作中,没有分配给亲情和爱情的时候,就离失去不远了。

一,当你发现自己不再盲目的喜欢跟风似的和一群人混在一起,开始尊重自己的意愿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开始安排自己的种种计划,规划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独处也变得充满意义。

二,当你面对很多选择时,不再犹豫不定,脑中会很快得闪过三个以上选择某种选项的必要原因。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开始学着镇定理性得思考问题。

三,当你开始觉得时间明显得不够用,渐渐的觉得睡懒觉,逛街等是相当浪费时间金钱的事情,思想与行动上的时间概念达成了一致,合理的安排时间,充实的生活会把自己带入一个更喜欢的世界。

四,当你在上网或阅读时,会把侧重点从一味的关注娱乐杂谈转移到新闻国事,经济发展趋势的版图,娱乐杂谈永远是用来开怀大笑的,而新闻国事则是提高个人认知程度关心国家发展以及爱国的表现,开放的心灵开放的国度,互通有无,共同进步,闭关锁国万万不得已,经济发展趋势往往会影响人们囊中银子的分量。

五,当你在饮食习惯上越来越重视食物的质量,养生之道的念头闯入脑海,学着坚持吃早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俗话说得好,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无人不知晓吧。

六,当你再次被人问到爱情,友情,亲情三者的分量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家中的妈妈,血浓于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七,当你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再是用哭闹来解决问题,眼泪能冲刷的永远是面容,能改变现状的只有行动。

八,重视自己的朋友,爱人。因为这些人不是总会存在你的生命中的,也许在不轻易间就物是人非了。在他们面前你无需作假,天真无瑕的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是为他们上演的。切忌不要忘了真诚。

第109章 为什么“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从心理学上讲,对期望和现实的评估与调整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一套高级意识系统。其过程为:

初步判断——建立目标和期望——实施——反馈——修正目标和期望——实施——反馈——修正目标和期望——实施……

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进步、或者说不断适应环境、不断认识自己的循环过程。

举个例子,假设你希望你100米自由泳游50秒,你跳下去游了一圈,游了1分钟,你这时候根据你的成绩(反馈)决定你是不是继续训练,如果继续训练有没有可能达到50秒,如果有可能,继续训练,过一段时间达到50秒,OK,第一阶段满足了,进国家队了。那么这时候第二阶段目标确立,向45秒进发,在冲击45秒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体条件不够,游不到45秒(第二次反馈),拿不了金牌,在国家队待着也没意义,那么修正目标,退役,经商。等等等等……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没什么太大失望。

假设你一开始看到刘翔跨栏12秒84,你觉得你也能跨,结果跨一个20秒。这个差距是比较巨大的,你看到这个巨大的差距,造成了所谓“失望越大”,因为你之前的期望过高了。这个巨大的失望,主观上阻止你继续向这个目标迈进。因为一则,你确实不具备那样的身体条件和实力,同时主观上,你很可能连继续训练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反映的是故事的一个方面,即,当目标和期望制定的不合理时,或者与现阶段情况差距过大时,往往就会失败,而且造成的失望就越大。不过相反的,故事的另一面是,如果目标和期望客观上虽然很高,但自己又有充足的把握和实力完成目标,且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达到目标,这便不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了。

综上,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是一个片面的说法,指的是当目标与期望与指定不合理导致的失败后的反应。并不是说,所有高希望都一定导致高失望。

第110章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奢侈品

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额连续数年全球第一,曾经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如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在消费水平远未达到欧美的情况下,中国年轻人为何如此钟爱奢侈品呢?

消费“年轻化”趋势显着

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年轻白领吴小姐,每月收入过万元,从前年第一次出国旅游时买了一款LV的手提包之后,从此在国际奢侈品上的消费就一发而不可收。这两年只要有出国的机会她就会穿梭于海外各大奢侈品商店“淘宝”,身上的钱包、鞋子、衣服、项链,每一件几乎都是价格不菲的国际大牌。

像吴小姐这样年轻的奢侈品粉丝,近年来与日俱增。“在未来3到5年内,年轻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表示,目前月收入约万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不过,在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看来:“只能说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年龄在继续下沉和拓展,但不能以偏概全。”她表示,奢侈品分为入门级、中级,还有顶级,国内真正核心的奢侈品消费者也就只有20%,但是这20%的人决定了80%的市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而且对奢侈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看到80%的普通消费者,只消费着其中20%的产品,而这些奢侈品大部分是一些入门级的。

第111章 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第112章 不能对你扮演一个“父亲”、“丈夫”、或“精神导师”

假如一个女子,从小与父亲感情很深,事事问父亲拿主意;长大了嫁人,这个“支柱”就由丈夫来承担,每逢问题,她就从丈夫那里得到安慰、支持、指导。后来,丈夫离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地希望,咨询师能够像从前的丈夫和父亲那样,一直告诉她:“你最好怎么怎么做”。

如果咨询师满足了她——你需要一个父亲,好,那我就来对你扮演一个父亲,她会马上得到很大安慰,并对咨询师充满感激之情。

但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这样做,当她说:“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师的意见”或“我有一个烦恼,希望咨询师帮我解决”,他可能显得很无能,甚至很可恶,要不含糊其辞,要不就顾左右而言它,反正不肯爽利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如果他扮演了这个角色,咨询者就会继续依赖这种关系,失去独立和成长的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阔广的天地中。

第113章 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

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30~45分钟。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收费不一,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块钱;社会咨询机构可能高一些,大多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300元/次。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1小时100美金。

第114章 不同于与朋友间的倾谈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咨询师的话,经常与朋友的话很不一样。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他不会说:“千万别。”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当然,需要与咨询师讨论自杀的人,往往没有真的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与一个妓女发生了关系,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赶快去做检查吧!如果是阴性就没事,如果是阳性得赶快治。”——那来访者就被咨询师推进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咨询师应该预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帮来访者做好相应的心理预备:感染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来访者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度过危机,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没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一旦查出阳性能不能承担医药费?如果是阴性,他是否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中……等等等等。

第115章 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震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扩大。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第116章 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在某些时候觉得孤独或者想找人说说话,你或许可以寻找心理咨询。

当你的工作、生活、情感压力过大,例如失恋、工作挑战太大、同事相处不良、生意伙伴失信等,而使你觉得有点胸闷难受、心区疼痛(但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身体问题)、焦虑不安、容易发火、心情忧郁、失眠,那你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的家庭婚姻关系出现问题,如夫妻间交流困难、夫妻间的性功能障碍、处理离婚,这时候你显然也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与自己孩子的亲子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小孩学习成绩下降,与你产生对抗等等,那你或许要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心理咨询。

或许你没有任何困扰,你丰衣足食、家庭幸福,你的生活已经有了一定质量,但你觉得需要一些精神层面的成长或回顾,那你或许可以参加心理咨询。

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觉得自己被某种不良心情压抑超过两周时间,并且这一情况还在持续,那时候你就需要参加心理咨询;

当你对于某些特定的物体和行为,例如与人交往困难,怕猫狗,或者当你面对一些社会场景,例如广场、商场,或者没有特定对象场景的情况下,你都觉得焦虑不安,甚至呼吸困难,心跳加速,那你或许需要参加心理咨询;

当你的某些行为,例如洗手、关煤气,表现出十次以上的反复,或者当你对于某一事物的思维反复顽固的出现而无法摆脱。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你就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被一些性问题困扰,例如青春期手淫问题,暴露性器官,获取异性衣服等等情况,那建议你参加心理咨询。

物质依赖也可以是一个参加心理咨询的原因,例如吸烟。

对于食物的障碍,例如出现暴食然后呕吐等、厌食,显然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是明智的选择。

遇到丧偶、被非礼、人质危机、离婚、自然灾害、威胁等突发事件之后一个月,你如果继续经常被这些事件的记忆干扰你的生活,甚至经常发生恶梦、哭泣等情况,那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建议你有必要最好去参加心理咨询。

如果你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正在医院方面接受药物治疗,但你很少获得谈话式的心理咨询,那建议你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来接受谈话式的心理咨询。这样你会更快更巩固的好转。

当你的人际关系一直遭遇有时候有原因、有时候没有原因的挫折,而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这让你迷惑或痛苦,例如你经常严重猜忌别人是否说你坏话、或随时随地会遭受批评而害怕交往别人、或你经常和很要好的朋友反目成仇、或你经常以自伤和极端事件要挟亲密的人、或你觉得你的情绪经常没有原因的泛滥成灾而影响你的生活。那你或许需要接受长期的心理分析式心理咨询。

第117章 模仿令我们更亲近

经验说:东施的故事告诉我们没事儿别随便模仿别人,一不小心就丑化了自己。

实验说: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交流对象的一举一动,这样的模仿恰恰能使两人更加亲近。

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你或许认为自己从不刻意模仿对方,但仔细回想一下,和一个人聊着聊着,自己说话的语调是否会和对方有些相似?是否会一不小心蹦出几句对方的口头禅?亦或是当对方微笑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

心理学家发现,模仿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而它恰恰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交流变得更加愉快。

不经意间的模仿

纽约大学的坦尼亚?恰特兰(Tanya L.Chartrand)与约翰?巴奇(John A.Bargh)教授通过实验发现,在相互交流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对方。

实验中,参与者要在两个不同的房间与别人交流,他在两个房间中所做的事是一样的,均是和一名伪参与者(实验者请的托儿)轮流描述三幅图片的内容,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方的肢体动作,在两个房间中对方的动作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者在交流过程中设定了搓脸与抖动双脚这两个动作,当一个房间中的伪参与者搓脸时,另一个房间中的伪参与者则会抖动双脚。研究者将整个谈话过程通过摄像记录下来,并对参与者的肢体动作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当对方出现搓脸动作时,参与者搓脸的次数便会猛增,同样的,当对方抖脚时,参与者抖脚的次数也会猛增。

这份不经意间的模仿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杰西卡(Jessica L.Lakin)教授认为在语言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代,模仿可能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而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则更有利于生存。因此,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模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与他人拉近距离的社交手段。

模仿,拉近彼此的心

荷兰内梅亨大学的玛里勒尔?斯特尔教授(Marielle Stel)通过实验发现,在交流过程中,模仿对方的表情等非语言信号,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而当对方发现自己被模仿时,反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模仿使整个交流过程变得更加流畅顺利。

实验中,一部分参与者担任描述者,另一部分参与者则担任观察者。描述者要观看一段视频(有趣可爱的迪士尼动画或是母子分离的悲情片段,其中不同的视频内容诱发不同的情绪,前者诱发快乐,而后者则诱发悲伤或愤怒),随后他要将视频内容与观察者分享。与此同时,研究者将观察者分为两组,一组观察者在交流过程中要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一个皱眉,或是一个微笑都不能放过。而另一组观察者,在交流过程中则需要克制自己模仿的欲望。在整个交流结束之后,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这份调查问卷,研究者对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7分制量表测定快乐、悲伤或愤怒的程度)、与对方的亲近程度(呈现6张图片,以两个圆的相交程度来代表亲近程度)以及对交流过程的体验(以7分制量表测定其对交流过程中流畅程度的体验)进行测定。

研究发现,当观察者模仿对方的表情时,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加一致,同时,交流双方都感到与对方更加亲近,对这段交流过程的评价也更高。

模仿不是万能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会给对方带来好感,格罗宁根大学的刘佳教授(Jia“Elke”Liu)通过实验发现,当参与者惦记着钱时,在交流过程中,倘若对方模仿他的一举一动,会使参与者对对方的印象大打折扣,并且会认为对方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反之,那些没有进行模仿的人反而得到了参与者的好评。这是由于当人们惦记着钱时,他们更渴望独立行动,不希望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模仿作为一个增进社交的好方式,在这里则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不过,不论怎样,在交流过程中,适时的模仿,能够帮助我们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令谈话变得更加愉快,尝试一下吧。

第118章 如何克服工作焦虑

焦虑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焦虑就仿佛跟人的痛觉一样,具有保护性,但当产生焦虑的时却感身心不适。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克服焦虑情绪呢?以下谈几点关于克服焦虑情绪的心理策略。

一、养成一次搞定的习惯

发现问题再返工,往往得花比第一次多几倍的功夫来调整,折腾得你心烦意乱。动手前想清楚,争取一次就“搞定”,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洒脱自在。

二、把任务分类

手头事情一大堆时,不妨先按紧急、重要两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优先做“紧急又重要”的事,快速完成“紧急不重要”的事;至于“不紧急不重要”的事,可千万别耽误太久。

三、提前完成多半任务

日本效率专家松本幸夫建议:把时间分成两半,在前一半时间里快马加鞭,尽量完成一多半任务。接下来的时间,你会轻松很多。这叫“前半主义”法。

四、睡前给第二天“预热”。

如果事务繁杂,晚上睡觉前可以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提前归纳一下,做到心中有数,会让你得心应手、不慌不乱。

五、提前开始

日本时间管理专家高井伸夫发现,早上1小时的效率,能抵下午2、3个小时。因此,提前1—2小时开始工作,这个办法虽然“老土”,但确实有效,能让人减轻不少压力。

六、上午用脑,下午动身体

松本幸夫发现,不同时间适合做不同性质的事。建议上午用头脑,比如整理资料、开会等,下午则动动身体,比如跑业务、见客户,从而消除紧张心理。

七、用零碎时间做小事

等人、开会前这种琐碎的时间,不妨做些小事,比如订东西、写便条等,不知不觉事情就少了。

八、果断排除干扰

很少有人能从头到尾、不受干扰地做完一件事。遇到“突发事件”,比如临时任务等,除非十万火急,最好坚持自己的节奏,忙完一件再做下一件事。

九、准备时间不能少

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矫枉过正”,拿到任务就开始,结果找不到头绪、手忙脚乱。其实,充分的准备能帮你找到最佳办法,让你有的放矢。

第119章 怎样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4、交往缺乏技巧。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坏自己的形象。

5、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障碍常常诱发人际孤独。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与孤独感密切相联的是害羞和恐惧,害羞和恐惧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离群索居,封闭自我。到了青年期,少年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继续发展着。但青年期人际关系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一、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冲破,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人与人不可相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了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孤独。

二、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三、“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热烈的气氛中会感到倍加孤独。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四、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有孤独感并不可怕。但是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成孤独症,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了。人际交往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中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材尤为重要。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孤独感。“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

第120章 什么话该说和不该说?

就算是作为我们人类高级沟通方式的语言,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利弊皆有的。有些话语说出口来会很让他人讨喜,但是如果你任由自己性子来说话,特别是在职场的交流和沟通上,就有可能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也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说什么样的话真的非常重要,一起来看看下文中有些不该说的你是不是也说了呢?

也许你会羡慕别人站在万人讲坛或辩论场上滔滔不绝地演说,或是进行激烈的唇枪舌剑,再看看现实中的自己,却好像总是笨嘴拙舌,老是讲错话。其实,你如果懂得在自己的讲话中间巧妙地穿插一些演讲的小技巧,也许你根本不会比那站在讲坛上的雄辩家逊色。

当然,在与同事和上司的交往过程中懂得使用适当的言辞,也并非易事。专家建议,在商业谈话中应该尽快切入正题,但在切入正题之后,一些人总是喜欢使用一些烦冗的托词,例如:“我原来只是认为……”,“我们也许可以……”这就使得表达效果大打折扣。要知道,谦虚不过是粉饰之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大家继续讨论——不知不觉已没有了你的份儿。

要想改掉这些不恰当的言词其实并不难,法则就是——让你的讲话听上去更有力。斯图加特修辞训练学家及作家Zngo Vogel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她说,“语言就像一个人的名片,你完全可以通过言辞来伸张你的个性,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的词汇,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来唤醒这些词汇,使它们成为我们成功的资本。

因为只有懂得有意识地巧妙运用言辞,并避免讲那些毫无意义而空洞的话,才不会让自己变得很被动,而是应付自如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参考下列的重要法则:

法则:1.不要说“但是”,而要说“而且”

试想你很赞成一位同事的想法,你可能会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必须……”本来你让你的话字字千金伶牙俐齿的你,当然深受同事和上司的爱戴啦!伶牙俐齿的你,当然深受同事和上司的爱戴啦!让你的话字字千金是认可别人的,这样子一说,这种认可就大打折扣了。你完全可以说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希望来表达你的赞赏和建议,比如说:“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会更好……”

法则:2.不要再说“老实说”

公司开会的时候会对各种建议进行讨论。于是你对一名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特别强调你的诚意。你当然是非常有诚意的,可是干吗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呢?所以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

法则:3.不要说“首先”,而要说“已经”

你要向老板汇报一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你跟老板讲道:“我必须得首先熟悉一下这项工作。”想想看吧,这样的话可能会使老板(包括你自己)觉得,你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却绝不会觉得你已经做完了一些事情。这样的讲话态度会给人一种很悲观的感觉,而绝不是乐观。所以建议你最好是这样说:“是的,我已经相当熟悉这项工作了。”

法则:4.不要说“仅仅”

在一次通力攻关会上你提出了一条建议,你是这样说的:“这仅仅是我的一个建议。”请注意,这样说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这样一来,你的想法、功劳包括你自己的价值都会大大贬值。本来是很利于合作和团体意识的一个主意,反而让同事们只感觉到你的自信心不够。最好这样说:“这就是我的建议。”

法则:5.不要说“错”,而要说“不对”

一位同事不小心把一项工作计划浸上了水,正在向客户道歉。你当然知道,他犯了错误,惹恼了客户,于是你对他说:“这件事情是你的错,你必须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只会引起对方的厌烦心理。你的目的是调和双方的矛盾,避免发生争端。所以,把你的否定态度表达得委婉一些,实事求是地说明你的理由。比如说:“你这样做的确是有不对的地方,你最好能够为此承担责任。”

法则:6.不要说“本来……”

你和你的谈话对象对某件事情各自持不同看法。你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本来是持不同看法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词,却不但没有突出你的立场,反而让你没有了立场。类似的表达方式如“的确”和“严格来讲”等等,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第121章 从海南嬉水节袭胸事件看群体心理

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以“相约七月七,浪漫嬉水节”为主题,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广场盛大开幕。在嬉水狂欢开始后不久,有数十名女性被几十名男子按倒在地对其性侵,被当众扒掉衣服,抚摸其胸部,被摸得全身通红。我们不仅要问,人类文明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的群体闹剧?

事件回顾:多名男子当众按倒女性扒衣

8月23日,网传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嬉水节狂欢现场有女孩遭到性骚扰,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23日上午,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在嬉水狂欢开始后不久,在各大微博、论坛就有网友爆料,有数名女性被数名男子当众按倒在地,还被扒掉了衣服。

网上热传的图片显示,一名20来岁的女子倚在一名男青年怀中哭泣,其上身已经不着片缕。这名男青年紧紧护住该女子,眼睛观察着周围。在另一张图片中,几名身着制服的民警保护着一名疑似遭到侵犯的女子离开现场。

为什么是多人袭胸?

恐怕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种对女人的性侵犯行为,居然还是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参与的。难道说这些人是彼此相互认识的同伙吗?目前事件正在保亭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调查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事实被夸大了,几十人是没有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涉案人员有十多人,以未成年人居多,其中有些是互不相识的。

而在以往的新闻中也出现过类似案件,比如闹洞房中众人对伴娘进行了类似的性侵犯,此类新闻不绝于耳。我们不仅要问,人类文明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的群体闹剧?

个人与群体心理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对妇女袭胸,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袭胸和性侵犯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当个体融入整体,我们确实会变得更无私,更有牺牲精神,但代价是理性的消退与责任感的丧失。因为判断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个人不用承担结果,于是,群体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案,更自恋,也更暴力,并因此而引发危机。

正如一百多年前法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所说: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首先,群体的普遍性格特征受无意识支配。“人们在智力上差异巨大,但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无意识的深层结构中,包含着时代相传的无数共同特征,它们构成了一个种族先天的禀性。于是,在嬉水节,男性面对浑身湿透的女性的躯体,扭动的曼妙曲线,就会诱发起对性的本能。可能成年人还能克制住,但是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很难。

其次是由传染现象导致。这对公众情绪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还决定着它所接受的倾向。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情绪极端者的言论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因而他们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追捧,他们的声音也日益响亮,声势日益浩大。而那些理性的声音则淹没在了其中。而那些中立者则受到了情绪的传染,情绪极端者的队伍越发庞大。

我们可以设想到在现场肯定有理性的声音,但被嬉水节的嘈杂给淹没了,尤其是带头袭胸的行为引起旁观者的亢奋,刺激了他们的情绪。这种情绪逐步扩散,传染给了当时群体中的每个个人。

远离闹哄哄的群体保持理性

最近由于钓鱼岛的事件,反日情绪也极大感染着整个中国社会群体。各地纷纷出现愤青反日打砸案件,遭遇损失的个人和商家不计其数。由于躲藏在集体中,个人所做的犯罪行为都很难问责,人开始丧失理智,屈从于不良情绪和原始本能,做出与文明社会不相符合的事情。我们应当强烈谴责这种逃避责任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做出的行为负责,不管你是身在何处。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而不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

第122章 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心理根源

钓鱼岛的敏感,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它纯粹的政治和情感象征。伴随两国历史荣辱的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便没有完全胜利,历史的创伤便没有痊愈。

9年前的一篇报道说,北京有位女士肚子断断续续疼了近20年。断时,无事人一样;续时,则痛不欲生。多方求治,都查不出病因。最后在一家医院透视,发现原来腹腔里有一团纱布在作祟。20年前,该女士在某家医院接受腹部小手术,纱布就是那次手术留下的。故事的结局是,法院判那家粗心大意的医院赔付受害者一笔巨款。

钓鱼岛也是这样一团纱布,被留在了东亚的腹腔里,中日关系因此时时作疼。2003年伊始,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又触动了这团纱布,说日本政府以每年2200万日元的价格租借下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诸岛中的3个小岛。中日关系又因此“发炎”,两国三方(包括台湾在内)都在喊疼。

如果超越钓鱼岛来看中日美俄等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不难发现,说钓鱼岛是被遗忘的纱布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它是大国棋局中的一枚小子,但却是关节点上的小子,其作用可比它的面积大得多。

东亚的“耶路撒冷”

钓鱼岛肯定不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要朝拜的圣城,但它确实是中日两国人民都不忍割舍的一块心头肉。它的归属与两国的光荣和梦想相伴,它的丧失与两国的失败与屈辱相随。

1895年,强大的老牌亚洲帝国清帝国战败于新兴帝国日本,原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岛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一起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深谋远虑地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

好像国运和钓鱼岛一同被割走了一样,从此,中国在败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当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因此,日本让钓鱼岛暂时躲避了被归还的命运,似乎自己也躲避了衰落的命运,到1971年6月,当美国将冲绳和钓鱼诸岛“归还”日本时,中国正在“文化大革命”的深渊里自我摧残,日本却在经济起飞的跑道上滑向蓝天。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便没有完全胜利,历史的创伤便没有痊愈。

尽管有舆论认为,1960年代末联合国的一个委员会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一消息加剧了日本对该岛的争夺,但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钓鱼岛在政治和情感上的象征意义可能比它的经济价值更大。它似乎浓缩了人民的爱国激情,成为拒绝对方触碰的极其敏感的穴位和人们心目中的圣岛。日本每次在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都会点燃全球华人的愤怒情感。近日许多有关的中文英特网页,都渲染着这种情绪。

可是,网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他们对钓鱼岛的情感是直白的,但钓鱼岛问题的成因却是复杂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仅靠情感的方式解决。

第123章 从《北京青年》中看到什么?

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赵宝刚导演“青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北京青年》已在各大电台登陆。作为“青春三部曲”的终结篇,不仅延续了前两部中对两代人不同观念的探讨,也将父辈与年轻一代对人生价值观念的对撞以更为激烈与深入的方式呈现。让我们随着《北京青年》找回青春自我。

赵宝刚导演的最新力作《北京青年》,在这些天又卷起了轩然大波。剧中青年何东的一句“重走一回青春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想想这句极富现代年轻人前卫思想的话,再看看身边的大多数80后们,按程序都应该进入了结婚生子这样成家立业的套路,还在结婚的门前没边没谱的都被冠以剩男剩女的帽子。

赵宝刚对当下年轻人的内心脉门拿捏得很准,《北京青年》的确是一个探讨该如何选择青春的命题。《北京青年》展示给观众的就是年轻人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的过程。这是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也是《北京青年》的精神所在。

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青春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北京青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李晨饰演的何东。这个看起来有些刻板矛盾的人物刚一出场便“惊天动地”。他做了一件很多当下年轻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在婚姻登记处公然“逃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当你看到李晨抽走结婚证的那一刻,你又会为他的艰难选择而感到庆幸。当一个人迷失或即将迷失自己时,一定要做出让自己坦然的选择,不然将追悔莫及。赵宝刚的《北京青年》做了很多这样的选择。

何东这个角色是抛给观众一个话题,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当然,观众们倒是未必真的要像剧中人物那样去做。但事实却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着与何东一样的事,他们行走在世界各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他们有着全天下屌丝们共同的梦想——决不能残忍地虚度青春。

学点心理学:自我意识及自我发展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

1、遵奉者水平 遵奉者就是按规则行事,个体的行为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自责感。这是由于处在这个水平的个体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需要。中年期只有少数人处于这一水平。

2、公平水平处 于这一水平的个体,已经能将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即规则内化于己;个体具有自己确定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发展了自我反省思想;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但思想认识具有二元性,倾向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要么具有独立性,要么具有依赖性。

3、自主水平 这一水平的突出特点是,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如认识到在自我评价与社会规则之间、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不会总是和谐一致,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人际关系方面,能认识到既要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也要看到人之间的朴素的依赖性。

4、整合水平 达到这一水平的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和冲突,还会积极地去解决这些冲突,他们善于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数人的自我发展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第124章 心理能量与意象

弗洛伊德实在伟大,他的释梦技术和自由联想方法,让人们知道精神世界是可以探索的。跟随弗洛伊德进入潜意识世界的人们,都面临了一个困难:如何理解千变万化的自由联想画面、梦境、意象。这些内心的意象画面如何解读?让无数人概叹,心理世界真像是浓浓黑幕,难以窥测其真面目。

就算是弗洛伊德大师,也只是从千变万化的梦境中看出了性本能、压抑、攻击本能等,不过这已经给我们拨开了一些精神世界的迷雾,让潜意识世界没有那么的黑暗。可惜他的释梦理论还是太重视分析了,把人们误引到了梦境的解读上。

所以初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解梦时,我们都在分析梦境,很想知道各种梦境画面的意义,很想知道更多的象征。因为一旦要解读那些梦境画面时,没有对各种象征意义的理解,释梦几乎寸步难行。我们很想建立一个象征词典,好随时翻开查阅梦境。

初学者们看来都充满了对象征的困惑。不了解象征,更难读懂荣格流派的沙盘治疗,对很多人来说,沙盘治疗的奥秘像是宇宙奥秘,深邃而遥远。

梦、绘画测试、投射试验、沙盘、艺术,都充满了潜意识世界的意象画面。我们都艰难而执着地往里看:意象的里面究竟还含有什么呢?

把注意力从意象上移开,是能量觉察疗法特别重视的治疗经验。

能量觉察疗法的由来,与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很有关系,初创者陈祥志在使用意象对话来进行心理治疗时,以他特别的职业敏感和好奇心,思考和关注了来访者意象背后隐藏的能量。

他发现,意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甚至非常的虚幻,可是其背后的能量,却是相对稳定的存在。换句话说,一种情绪情感能量,意象仅仅是它在头脑里的瞬时表现形式,可以以无数的内在视觉画面表现,可是“能量”,才是其背后最本质的东西。

因此,如果直接觉察其中的能量,岂不省下了太多的功夫?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视觉画面的分析带来的误差!因为分析者始终都需要一个分析比对的标准,这个标准就直接影响了解读意象画面的准确度!释梦、绘画测试、投射测验,如果以某种“标准”来解读分析,那就已经是头脑的工作了,如果能够直接觉察其中的能量状况,那才是更初始更准确的信息!

能量觉察疗法由于对精微能量的觉察技术的掌握,使得对各种层次能量的直接觉察成为可能,直接通过觉察,改变能量的状态,使能量得以流动、转化、消散、平静下来,获得了身心灵的状态改变,因此,能量觉察疗法的诞生具有非常的意义,临床显示,它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从能量角度看,象征就是能量在头脑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如果弗洛伊德更多地了解东方的宗教,体验过佛学禅修当中的觉察技术,他会更直接地通过梦感受能量,他的释梦理论一定不是那个样子。我们也就不需要那么困难地解读象征了。

理解了意象背后是能量,学会了直接觉察能量,我们就很容易直接抓住梦境背后的情绪能量或灵性能量。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梦就是由能量促发的,梦境画面表现的就是能量状态,梦境就是能量在人右脑里的视觉画面表现。

这就容易理解了,荣格的解梦为什么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因为他认为“梦的功能是揭示”,是能量的表现,而不像弗洛伊德说的梦多是无意识的“伪装”。

新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流派在探索早年亲子关系时,描述了儿童心理世界内部的很多“客体”。能量觉察观点看来,那些内部客体就是一些能量团,一部分可能是重要人物的情绪能量,另一部分可能是一些灵性能量,比如能量觉察观点主张的“灵格”能量,还有家族能量、死亡恐惧能量、生命能量。不管其以什么样的内部意象出现,都在影响着人的早年客体关系,延伸至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能量觉察疗法认为,意象是表层,能量在深层。不管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还是荣格的意象技术,或是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多停留在意象层面上。客体关系理论离深层的能量层面更接近一些。

而能量觉察疗法,则依靠精微觉察技术,直接觉察深层的能量的存在状况,疏导能量固着、郁结点,消除更多的能量郁结,释放深层的生命能量。尤其是能量觉察疗法更关注了深层的灵性能量,比如家族能量连结,效果直接得多。

第125章 中国心理学发展整合过程

九十年代至今是中国大规模学习西方心理治疗的时期,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层出不穷。而且近年来这些培训开始逐渐从初期的入门性质的简介进化到比较深入的水平。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治疗师也对西方的心理进行了一些整合。

在认知治疗方面,徐俊冕发展了一种3人认知治疗模式(治疗师,护士,患者),该方式在全中国不同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在中山医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医学院)建立了门诊心理咨询诊室,该模式的应用中咨客首先由护士给予中国版SCL-90和贝可抑郁量表等量表的测试,然后由治疗师开始会谈或治疗。咨询/治疗基本没有预约,谁先在门诊挂号处挂号,谁就先看。治疗或咨询时间有长有短,但很少超过每次30分钟。中药,镇静剂,抗抑郁剂常常作为补充治疗措施。

到1996年为止,发表了20篇文章考察了认知治疗在治疗抑郁,焦虑,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的作用。徐俊冕和季建林对这些研究做了回顾,得出的结论是认知治疗的疗效是得到普遍肯定。

钱铭怡是最早在中国介绍理性-情感治疗(RET)的人,也有不少成功治疗的报道。近年来钱教授所在的北大心理系和心理咨询中心在引进认知——行为疗法方面不余遗力。其中的EMDR治疗师的认证培训已经完全和国际接轨,并且发明出了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双侧声响刺激的技术。

90年代张亚林和杨德森通过整合道学和认知理论发展了中国本土第一个认知疗法。整个治疗需要15次访谈,每次访谈1小时,时间总跨度是6个月以上(第一个月有5次访谈,在随后的2到6个月内每2周一次)。在患者的压力水平,需求等级,冲突和应对方式都得到仔细的评估后,治疗师跟患者讨论从道家学说中概括出来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等三十二个汉字所表达的道义,患者运用这些道理来控制和监督他们的负性认知。143个广泛焦虑患者参加的随机临床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了治疗作用。

在动力学治疗方面,申荷永在发展介绍了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同时,在理论上重提中国传统学脉的“心性”说并逐渐地整合中国的传统和荣格心理分析的技术,而且不断有专着出版。

朱建军结合精神分析和国外的意象治疗的方法发展了“意象对话”技术,是目前国内比较具有深度心理学底蕴的方法,同时其理论开始靠拢中国传统如《易经》和佛学思想。

霍大同也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提出一些新颖的理论,如其代情结理论和承袭拉康的对汉字和无意识结构的关系的讨论。

人本主义治疗和超个人心理治疗在李绍昆和张宝蕊的大力推动下,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特别是在理论推介方面,有很多专着、译着的出版,同时一直致力道家学说和人本主义的结合。

第126章 拜访“未知”的自己 亲身感受意向对话的奥秘

朱建军教授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具有丰富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经验和很高的功力。我国心理咨询领域的领先者,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创立者。心世界网特别邀请了朱建军教授展开一次生动的意向对话体验,带领大家进入到意向对话的神奇世界中。

注:意象对话,是朱建军创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是我国仅有的4种自创的心理咨询和技术治疗之一。这个方法首先诱导来访者进行想象,所诱导出来的想象是人格深层的象征,然后心理医生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做想象,心理医生想象的形象可以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向健康成长转变。这个方法使用起来表现很神奇:从一个想象,心理医生可以知道来访者掩藏的问题,可以知道来访者的性格。通过想象,心理医生甚至可以理解部分精神病人的思想。笔者获悉到,意象对话可以使心理治疗成功所需的时间缩短4到5倍。便亲身兴趣盎然而来,打算亲身体验一下众说纷纭、被神秘光环笼罩下的“意向对话”。

白胡子老头的秘密

心世界网:朱教授您好。

朱建军:您好。

心世界网:很多人对您的意向对话非常感兴趣,既神秘又有趣,我可不可以亲身体验一下“意向对话”?

朱建军:呵呵,当然可以了。那么请您先做在蒲团上,微闭双目。

接下来,笔者进入了潜意识的梦境。

朱建军:你的眼前有一条小路,你在沿着这条小路走,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心世界网:“我看到一条窄窄的小土路,俩边都是长的高高的玉米地。”

朱建军:“再往前走,你能看到一间房子,看看房子是什么样子?”

心世界网:“我看到了一间小木屋,它的后面是大海。”

朱建军:“小木屋是旧的还是新的?”

心世界网:“新的。”

朱建军:“门锁了没有?”

心世界网:“没有。唉,怎么是俩扇窗户?”

朱建军:“看看有人吗?”

心世界网:“有。出来一个老头,白白的胡子。”

朱建军:“象哪儿的人?”

心世界网:“象印地安人。”(不知为什么,我不由得嘿嘿的乐了。)

朱建军:“他在做什么?”

心世界网:“他微笑着请我进去。”

朱建军:“你进去了吗?”

心世界网:“进去了。”

朱建军:“看到了什么?”

心世界网:“看到了墙壁上挂着用石头穿起来的大项链。”

朱建军:“你问问是用来干什么的?”

心世界网:“他说是用来祭神的。”

朱建军:还有什么?

心世界网:“还有桌子、椅子、单人床。对,还有一口大黑锅,下面的火烧的很旺。”

朱建军:好,现在让我们回来,回到我们的会客室,请慢慢睁开眼睛。你心中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心世界网:我感到很舒服。而且从心地涌出一种再度想进入刚才的状态看个究竟的强烈心理。

朱建军:在你的意象里,你的心态正常,不太在乎表面的东西,最强烈的愿望是,探索人生,渴求智慧。遇到的那位老头就是智慧老人的象征。你目前没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圣女和魔鬼会同时出现

心世界网:通过刚才的意象对话,我觉得您的分析很正确。

第127章 意象对话:一项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

2月13日下午,在绿城社工服务站的办公室里,“封闭式”心灵成长小组“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活动正在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小组成员有教师、社工、销售人员、文字工作者等不同的社会人群。“大家慢慢地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提示,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放松。”服务站常务副站长、社会工作师刘维琴给小组成员做简单的练习,现在开始额头放松、眼睛放松、鼻子放松……脚趾放松,全身放松,心中无任何杂念,这时你的眼中出现了什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质地?记下来。然后,大家随着刘维琴的引导慢慢睁开眼睛。奇怪的是,通过大家的描述,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几乎都是不同的。刘维琴说,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应该出现不同的意象,这就是意象对话的真正内涵。“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确切的说,是一种自知的方法。”刘维琴说,它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据刘维琴介绍,意象对话的基础是心理精神分析和自由的联系。在实施意象对话治疗技术的时候,每个人的大脑中出现的某一种或者几种意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而不是别的意象呢?因为这个意象潜意识里给你造成的印象更加深刻,在你脑子里出现的这个意象可能是你抗拒的、反感的,也可能是你喜欢的、擅长的,这个意象往往最有可能是你以前经历过、看到过的,不管它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都给你的大脑造成很深的刺激和影响,让你难以忘却,因而会在大脑中出现这些意象。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涉及的范围和对象也不同,所以出现不同的意象是正常现象。

通过意象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大概是什么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开导治疗,对患有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意象对话治疗也是按摩心灵、清洁心灵的一种方法,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心的目的。

第128章 什么是催眠术?

催眠是指一个人精神高度精神集中的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催眠不同于睡眠。催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内心和潜意识层面。简单地说:催眠术是利用心理暗示进行沟通的技术。

复杂地说:催眠术是绕过表面意识而进入潜意识输入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行为。

理论地说:催眠是心理暗示行为,施术者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术者的潜意识输入信息,改变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受术者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闭上眼睛,甚至会无意识接受了催眠师的心理暗示。

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催眠术第一步是学习放松。第二步是学习催眠诱导。先要进行催眠暗示性的测验,催眠暗示性强的可以获得更好的催眠效果。

其实催眠不是目的,通过催眠获得放松,获得精神高度集中的恍惚状,然后通过这种状态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沟通内心,获得内心的释放和整合,然后应用于生活才是目的。学习催眠先要有被催眠的经验,然后要学习自我催眠,然后还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因为催眠不是儿戏,帮助别人催眠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和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这样子才可以帮助到别人。

第129章 情感揭秘:婚恋心理 夫妻吵架身体变迟钝

九种情绪影响心理、生理健康,其中多种情绪对改善情侣、夫妻关系有所帮助。

经常争吵的夫妻复原时间要加倍。

据研究:如果和爱人争执半个小时,起码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来恢复你身体的反应能力;对于那些经常争吵的夫妻来说,复原的时间还要加倍。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已婚夫妇的手臂上安装上抽气装置,对他们进行测试:当他们被问及曾有过的不同意见并激烈争吵过的问题时,这些夫妻手臂上的伤口比正常情况下的康复速度慢了40%。

这一反应是免疫细胞因子突然增多所致,如果该细胞因子长期偏高,就会导致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生气之后的一周,只要想到这件事,血压还会升高。所以不管是怒火万丈也好,或是感到小小的挫折也好,最好尽快忘掉它。“被爱”使人身体和思想更镇定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坠入爱河会使人在一年之内,身体里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处于增高状态,这一类似激素的物质会刺激新的脑细胞生长,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并增进记忆力;同时,由于恋爱中“被爱”的满足感,会使人的身体和思想处于镇定状态。但恋爱一年后,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会出现回落,那时,恋爱中罗曼蒂克的感觉不复存在,人又重回现实之中。

怒火烧灼血压升高在人类的情感当中,嫉妒是强烈而痛苦的一种,也是最难控制的。男人最典型的嫉妒就是当他们发现有情敌时,而女人的嫉妒则往往在怀疑爱人背叛之时爆发。

伦敦医学家简·弗莱明博士表示,嫉妒是害怕、担心和愤怒等情感的混合体,这三种情感会使人一触即发,被怒火烧灼的人通常会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免疫力变弱、焦虑甚至失眠。

第130章 开学临近,一些大学新生出现焦虑心理

心理医生:积极面对,积极迎接新的生活“一个人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也是其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以及人员关系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专业医师周美春向记者介绍,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由原先的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难免会出现慌乱、焦虑的心理状态。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因为种种环境的改变,他们会感到烦躁,他们的家长也会感到担忧。“最近就有一些新生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入学前应该如何疏导他们的心理焦虑。”周医师认为,大学就好比半个社会,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大学新生不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心理负担而回避它、害怕它,而是要积极面对它。同时作为新生,还应该积极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会自我调节,学会与他人沟通。周医师还指出,“作为家长,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放开臂膀,让孩子自由飞翔。孩子毕竟长大成人了,一味宠溺孩子,只会有害无利。”周医师建议,家长不妨趁暑期时间,鼓励孩子做一些适应性训练,比如简单的家务活。同时,培养其正常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大学生活。

本报记者姜蕊家长:舍不得,恨不得“全程陪护”

孩子在那边会不会水土不服?第一次离开家,会不会不适应?从没干过家务活,衣服会不会洗不干净……当日,不少受访的家长在谈到孩子即将进入大学时,难掩喜悦之情,同时又有许多“放不下”。“孩子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我们,有一年她和同学结伴旅游,还没待上一天,就哭着说想家。”家住人民西村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从小就有很浓厚的“恋家情结”,如今孩子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大学,离家比较远,这让她甚感忧虑。“真恨不得跟孩子一起到那边生活。”周女士坦言,她的儿子从小在“蜜罐子”中长大的,从未洗过一次碗、扫过一次地,就连自己的袜子也不会洗。为此,周女士这几日都在教儿子做最简单的家务,看着孩子干家务笨拙的样子,周女士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疼。

新生:忧心忡忡,提前“恶补”“今年暑期买书的顾客中,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占了很大的比例。”16日上午,位于长江中路的一家书店老板向记者介绍,暑期两个月里有不少大一新生前来购买英语四六级资料。“听说大学要考英语四、六级,像我这样英语成绩较差的人肯定得提前恶补一番了。”家住长淮新村的小赵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就去书店购买了好几本英语资料,谈及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坦言有点担忧。“高中时,大学生活是我梦想中的生活,然而,真正要到那一天了,我心里反而没底了。”即将踏入重庆文理学院的小刘最近可谓是家中的大忙人了,从早到晚都泡在电脑上,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的大学校园,下载英语、计算机等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提前感受大学的学习生活。

再过几天,家住郊区的韩文娟就要踏上她人生新的旅程,走进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了。然而最近几天她却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气躁,甚至害怕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8月16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临近开学,不少大学新生都有着如小韩一样的焦虑的心理状态。专业医师说,这是因学习、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可通过自我调节恢复正常,学生及家长不必担忧。

第131章 心理学家提醒从小懂感恩,长大少犯错

感恩之心,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善良美好,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近日,据美国“每日医学”网站报道,心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不仅心情好,而且品行更端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选取了700名10—14岁的学生,逐一评估他们的感恩之心,随后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情更愉悦,而且他们的行为更加检点、规范,很少沾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这项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心怀感恩之心,会让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下降13%,意志消沉的发生率降低15%,违规行为减少9%;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增加17%,对生活的目标感提高15%。哪怕这些孩子在成长初期并没有太多的感恩之心,只要家庭和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就能受益匪浅。

感恩之心,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善良美好,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近日,据美国“每日医学”网站报道,心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不仅心情好,而且品行更端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选取了700名10—14岁的学生,逐一评估他们的感恩之心,随后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情更愉悦,而且他们的行为更加检点、规范,很少沾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这项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心怀感恩之心,会让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下降13%,意志消沉的发生率降低15%,违规行为减少9%;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增加17%,对生活的目标感提高15%。哪怕这些孩子在成长初期并没有太多的感恩之心,只要家庭和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就能受益匪浅。

第132章 心理专家家分析为什么网民乐于愤怒

BWCHINESE中文网讯,互联网从来都不乏骂架的热潮,尤其是微博。虽然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恶意的、停不下来的相互回敬对社会和心理都有害,但为什么人们还要这么做呢?

据国外媒体报道,网络世界硝烟弥漫,几乎每个话题都能够引发一场“战争”。对此,心理学家表示,这样的网上口水战应该被极力避免,那些言辞激烈的评论应该直接被网络媒体删掉。因为它不仅伤害危害社会,还会影响民众的心理健康。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阿尔特?马尔科曼说:“最近,网上的评论异常尖刻,但却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最终,你会觉得没有任何人在听你说话。产生这样激动的情绪,却不能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问题是,如果网上骂战如此不好、让人不快,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马尔科曼说,很多因素导致了互联网充满各种无礼、挑衅的声音。

首先,发表评论的人都习惯匿名,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无礼负责。第二,他们远离发泄情绪的对象,比如一篇文章或者文章下的一条评论。与活生生的、可以进行回应的人相比,人们总是更容易对遥远的、抽象的事物发起进攻。第三,与直接发表评论相比,人们更容易在书写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就像以前人们写纸条表达愤怒的情况。

由于网上评论并不发生在事件产生的时刻,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写下长篇大论,这就常常使他们愿意发表极端的言论。马尔科曼说:“当你进行面对面对话的时候,除了电影中的人物,谁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现实生活中,即使你很生气,你还是会一来一往地进行对话,最终,你会平静下来,倾听对方的观点。”

另外,媒体也给这种尖酸刻薄的网络表达做出了坏的榜样。华盛顿与李大学的教授爱德华?沃塞曼说:“不幸的是,主流媒体要为教给公众这种错误的表达方式负责。媒体让公众错误地以为,愤怒是政治的语言。于是,人们就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事实上却不该如此。”

学者称,沟通实际上应该是谈论、理解、回应别人的观点。马尔科曼说:“对方说话的语调和姿势会影响到你理解他表达内容的能力。越是远离面对面、现实生活的对话,越是难以进行沟通。”

在他看来,这种出现在读者评论中的愤怒和仇恨应该被网络媒体控制。他说:“我们需要让不同观点的声音都能被听到。但是,我们不应该让交流的环境充满人身攻击和愤怒的极端表达。即便一个人在用愤怒的语调阐述一个合理观点,也会损害这个论证的本质,因为他会鼓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回应。如果一个网站纵容网民用最肮脏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那么它就仿佛在释放这样一个信号:这样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

马尔科曼说,公众应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并且允许我们的社交圈中有一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的存在。他说:“这样,你将会学会如何尊重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

第133章 心理压力越大越想“疯狂”要小心

心世界提醒大家,精神压力过大时,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预警信号。寻求强烈刺激,如参加冒险行为、极限运动等,便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压力越大越想“疯狂”。因此,如果有人突然热衷于冒险、找刺激,甚至把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放在一边,最好提高警惕。

另外,还有一些信号也值得重视。注意力涣散:如果注意力严重下降,难以完成具体任务,比如不能安排好需要持续一个星期以上的工作等,可能提示工作过于繁重。体重波动明显:体重突然减轻或增加,是持续精神紧张的另一个典型信号。其中,有人可能变得喜欢暴饮暴食,有人则可能整日茶饭不思。爱上烟酒:当压力无法排除时,不少人会用选择用吸烟喝酒来缓解压力,如不及时调整,有可能加重神经紧张,甚至发展成物质滥用或依赖。拒绝交流:如果一个人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宅”在家里,什么社交活动也不参加、什么人也不愿意见,很可能说明他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第134章 意象对话技术心理咨询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引入的过程

1、姿势

意象对话对外在条件的要求不多,来访者可以保持坐的姿势,如果有躺椅,半躺的姿势也可以。原则是有利于来访者身心放松。

2、说明

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简要说明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来访者有安全感,不会因突然做一个不熟悉的操作而担心。对儿童的说明可以很简单;对成年人的说明需要稍微详细一点。目的是消除来访者的顾虑。

放松

下一步是放松。再调整一下姿势,调节一下呼吸,要来访者闭上眼晴(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好),并进行放松指导。如果来访者是第一次做意象对话治疗,或者心情比较紧张,放松的过程就需要长一些。通常所用的放松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方法一样。

进入想象过程心理治疗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去想象它。这个意象称之为起始意象。最基本的起始意象是房子,“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人的身体或者人自我的心灵。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房子内外的样子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因此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态的依据。

除了用这些起始意象外,还可以有另外一些开始意象对话的方法,包括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从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喻开始、从来访者的身体感觉或异常姿势开始、从来访者自发产生的意象开始,以及从来访者表现出的情绪开始。无论从哪里开始,当来访者进入了一个意象能比较自发地出现的状态,意象对话就实质性地开始了。

第135章 意象对话技术对心理障碍的理解

走夜路的人有时会遇到鬼打墙,他们走啊走,走了很久之后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于是再出发,拖着疲惫的身体,壮着自己的胆子,再走很久之后,发现自己又一次回到了起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他们越来越害怕,他们说真是见鬼了,最后他们失望了,再不相信自己能走出这迷茫。

鬼并不存在,阻碍他们的“墙”也并不存在,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阻挡他们的道路,而他们之所以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光:这是在暗夜,他们看不见路标;没有灯塔;他们看不见指引;他们没有望天上看,或者看了,但是天上有乌云而看不到北极星。我们或许可以说“黑暗阻挡了他们的道路”,但是黑暗并不能阻挡一个人的道路,黑暗也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阻挡他们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走不上想要走的快乐之路,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路在哪里——道路本来就有,就在那里,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没有道路,直到有人点亮了灯塔,指给他们看北极星,或着一直等到了天亮,他们才能看到道路,道路对他们来说才存在。

也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在“障碍”着我们的心理,但是许多人却实实在在地有了所谓“心理障碍”。从根本上看,心理障碍也并不存在,心理障碍不过就是我们心理的鬼打墙,但是对那些黑暗中行走的人来说,心理障碍却似乎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快乐是人心灵的本性,永远不会消失,但是对那些黑暗中行走的人来说,却没有幸福和快乐,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

第136章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有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有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意象对话技术的根本的特点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在人格的深层进行的,是用原始认知方式进行的,它是一种“下对下”的心理治疗。心理学家和来访者的关系,就像两个不使用逻辑思维的原始人。

因此,意象对话表现出的具体特点有:

一、心理诊断容易,可以迅速探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治疗经验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诊断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如MMPI所需时间短很多,比用一般的访谈也迅速的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

仅仅用最简单的“想象房子”这个练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许多东西。在大学做讲座的时候,只要有学生告诉我他想象中的房子是什么样子,我甚至看不到是谁说的,就可以说出许多关于他们心理的东西来。

在这个时候,意象对话是一种投射测验。

当然,和其他投射测验一样。它需要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经验。

利于建立医患关系并减少阻抗。

由于不必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所以有助于很快建立医患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治疗中来访者的阻抗。

在来访者的意象反映了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如对父母的强烈敌意、乱伦的性冲动等)时,分析解释意象必然会遇到强烈的阻抗。精神分析治疗中,必须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可以逐步把解释说出来。这样,就需要很多的时间。

而意象对话治疗法不解释,从而绕过了这种种阻抗。

在前言中的那个例子,来访者是有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把话说到性问题上,也许他会否认,这样就需要增加时间。但是,用意象对话就不同了,因为我们不提什么性,就只谈他想象中的“箱子”“刀”,解决就容易多了。

第137章 什么人适合学习意象对话

什么人适合学习意象对话意象对话有一个适合的人群,有些人适合学习和使用意象对话,有些人就不适合。

目前正式用此技术治疗过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显着,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性神经症。对心身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对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问题也有很大作用。意象对话对儿童疗效更为显着。可以是因为儿童想象力更丰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缘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意象是很丰富的,但是偏偏是他们不适合做意象对话治疗,因为太危险了。

意象对话归根结底是一个在引导下的清醒的梦,它是不现实的。重性精神病人现实感本来就极为缺乏,在意象对话中,他们会把这些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这是很危险的。意象对话对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来访者疗效也不佳。

原因是,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来访者很难想象出丰富的形象来。我有一个假设,精神病药物之所以有疗效,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可以阻断来访者潜意识中的想象,没有想象,自然就没有了消极的意象(当然,积极的也一样没有了),没有了消极意象,也就缓解了心理冲突。他们内心的眼睛被精神病药物蒙上了,眼不见心不烦,于是他们没有了烦恼。

第138章 意象对话技术是什么

意象对话技术是什么意象对话技术是主要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既简单易学,又深邃开放,既见效快,又疗效持久;它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意象对话是什么?说是一种心理调节和治疗的方法,不如说更是一种自知的方法,是黑暗中的眼睛,是眼中的光。意象对话帮助我们看清“鬼”、“墙”和“鬼打墙”这些意象,更帮助我们看清“鬼”、“墙”和“鬼打墙”的虚幻,于是我们不再害怕鬼,鬼不能再诱惑我们,于是我们不再理会墙,墙也不能再阻挡我们,我们知道鬼只是我们自己的化身,是我们自己的恐惧的化身,我们知道墙只是我们自己的化身,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了限制,于是我们自知了,自知之后我们才有了真正的自由,自由将带我们走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

朱建军简介: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自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90年代创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十年,他是一个思考者和尝试者,他研究精神分析、释梦、催眠等技术。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十年,他是一贯探险者和自修者。他曾经在近一年的时间中,每天用十几个小时对自己做心理训练和自我催眠,甚至冒险诱发自己的幻觉体验和神秘体验,深入潜意识,获得了对人性的直觉的领悟。

第139章 享受孤独的另类滋味

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孤独。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不怕自己努力了不优秀,我只怕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看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五年》的时候还在国内,那时觉得那样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连吃饭都要人陪着的我无法忍受一个人吃饭的感觉。所以后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能适应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这个世界运转速度那么快,没有人会在意你是不是一个人。

以至于后来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也得了社交恐惧症,我笑笑,其实不是,只是自己慢慢地变得懒了,懒得去经营一份感情,至于朋友,有那么几个就足够了,有些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见得是朋友。

好像这样久了,倒是会忘记开始遇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自己生活的旁观者,看着生活平静地流淌。都说人是慢慢成长的,其实不是,人是瞬间长大的,就像是突然间沉淀一般,突然不会谈恋爱了或者说不想谈恋爱了,一个人生活单一却也不会觉得无聊,即便很多时候还是会迷茫却也不会觉得烦躁了。

去年的今天我在不一样的城市,背着不一样的书包,留着不一样的发型,走着不一样的路,想着不一样的事情,有着不一样的心思,爱着不一样的人。谁说改变需要十年呢。

身边的牛人倒是不少,像是神抵一样的存在,我也只是羡慕想着反正自己也不会变成那样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个学长跟我聊起来,才知道原来他也有看不进去书的时候,也有写论文写到想撞墙的时候,我们都忘了他们是用怎么样的一个代价才换取来了这样的一个人生。

他说,如果你想要去实现梦想,孤独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就没有办法去实现它,因为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独能让你更坚强,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第140章 你也是“手机不离手”一族吗?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要买东西,也用手机上网。”这是很多城市白领手机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家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偶尔一起吃饭时,都各自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什么话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

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

而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三、影响人际关系。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

四、缺乏同情心。不少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因为在短信里,你可以回避眼神的交流,可以省却温暖的寒暄,可以不用担心对方看到你的信息后会产生怎样的表情和回应。

五、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着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复杂的层面。

六、导致疲劳。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手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烟酒一样严重。

第141章 做自己幸福的主人

什么是幸福?看过影像的朋友应该多少有些感触吧?不知你导演的是一部什么片呢?什么是幸福?看看这十七句名言,或许你会有不少收获!

1、忘记过去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宝。——丽塔·梅·布朗如果你总是不肯忘掉过去你就无法变得幸福快乐。你犯过错误吗?你有过很糟糕的经历吗?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都忽略掉。你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你最好忽略他们,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处理当前。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修西得底斯只有自由了才获得幸福。自由的最根本一点就是有选择的权利。不过情况有多么坏,你还是有权利选择怎样面对。人们可以惹恼你,但是是否对别人发怒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

但是,上面的名言说到:自由需要勇气。自由选择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为选择负责。当情况变得糟糕是不要埋怨别人,承担责任并且记住你有选择的权利。

3、建立关系网络生活中最幸福之所在是我们一直以来搭建的情感网络。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网络来活得幸福。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我们才能体验爱与被爱。把这些感情当作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寻找真正幸福的必经之路。

4、寻找各种个样的激情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夏洛特·凯瑟琳激情带你找到幸福。所以你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激情,更要寻找找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多的激情。这样你又为幸福创造了可能。

寻找激情的方法是好奇心。如果你好奇,你就能发现世界上令人兴奋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

5、磨炼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约束。——乔治·桑塔耶那磨炼自己的意志力是幸福的基础。当你对待你自己和你的朋友的时候能够自律时,你就获得了宁静。

磨炼意志力的方法是做出承诺并且履行承诺。例如:你承诺再也不抽烟。当你真的开始履行的时候,你就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再或者你像别人允诺要准时,当你真的开始变得准时了,那就是在磨炼你自己的意志力。

6、成为你自己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德西得乌·伊拉斯谟只有当你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幸福。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而为他人活着。大家可能期望你能做什么工作或者是某种确定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要被他们吓到,你要成为你自己。

第142章 拥抱是最动人的身体语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拥抱和触摸有利于心理健康。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人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的人健康很多,在英语的谚语里也有“每天需要3个拥抱才能活下去,另外3个拥抱才能神采焕发”的说法。

但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里是很少拥抱的。我们每天要和很多的人接触,但缺乏真正的“接触”,因为彼此的身体保持着疏远的距离。而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回到家里,与家人之间也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久而久之,在我们还没有发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皮肤饥渴”。人类之间最好的身体接触方式就是拥抱,因为它很简单又很明确地表达着人与人之间最真的关爱。拥抱也会帮助人消除沮丧、消除疲劳、增强勇气、注入活力。

1、消除沮丧如果发现爱人闷闷不乐,不如默默地靠近,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面对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即便心有再多的委屈和不快,也会对你说个清楚。

2、消除疲劳每天拥抱可能很难做到,但在他加班或出差回家后,一个热情缠绵的拥抱,一定会让他感觉到回家的温暖,这足以消除他在外的疲劳,与你共享生活的激情。

3、增强勇气人在压力下往往会很烦躁,情绪失控时会让他失去奋斗的勇气,甚至想放手逃避工作、逃避你、逃避家庭。你的深情拥抱和安慰鼓励不仅能平复他烦乱的心绪,更能鼓足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第143章 选择痛苦收获成长

选择那件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并且耐着性子把它做的很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生活中我们时刻都会面临着选择。有的时候选择很简单,比如地上有一张100元钱和一张10元钱,你会选择哪张?如果是个正常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是两张都捡起来。可是,有些选择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此刻你本来计划着要去学习英语,而电视上正好播放着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你该如何抉择?

虽然你对学习英语并不讨厌,但是似乎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对你更大一些,于是,你更倾向于先去看电视。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你选择了那个比较容易的事情,看电视不需要你动脑子,并且你可以得到快乐。

但是,英语呢?学习英语当然会给你带来一些头脑上的痛苦,要记忆单词,练习听力,多么无聊啊。看电视多好啊,又不用费脑子。

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实力提高,你必须逼着自己选择那件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呢?通常我们选择逃避一件事情,大多数是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做的并不好,或者说我们并不擅长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努力去弥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144章 善用颜色,优悦生活

生活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颜色来调节和放松身心,例如把卧室装饰为粉红色系,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把书房装饰为蓝色系,给人宁静放松的感觉。蓝心提醒您:颜色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了有许多正面的影响外,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也会存在消极的影响哦。

绿色绿色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具有镇静神经、降低眼压、解除眼疲劳、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等作用,自然的绿色还对晕厥、疲劳、恶心与消极情绪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但长时间在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影响胃液的分泌,食欲减退。

蓝色蓝色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也是相当严肃的色彩。具有调节神经、镇静安神的作用。蓝色的灯光在治疗失眠、降低血压和预防感冒中有明显作用。有人戴蓝色眼镜旅行,可以减轻晕车、晕船的症状。但患有精神衰弱、忧郁病的人不宜接触蓝色,否则会加重病情。

黄色黄色是人出生最先看到的颜色,是一种象征健康的颜色,它之所以显得健康明亮,因为它是光谱中最易被吸收的颜色。它的双重功能表现为对健康者的稳定情绪、增进食欲的作用;对情绪压抑、悲观失望者会加重这种不良情绪。

橙色橙色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也是暖色系中的代表色彩,同样也是代表健康的色彩,它也含有成熟与幸福之意。

白色白色能反射全部的光线,具有洁净和膨胀感。空间较小时,白色对易动怒的人可起调节作用,这样有助于保持血压正常。但对于患孤独症、精神忧郁症的患者则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

粉色粉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经实验,让发怒的人观看粉红色,情绪会很快冷静下来,因粉红色能使人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孤独症、精神压抑者不妨经常接触粉红色。

红色红色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以燃烧和热情感。但不宜接触过多,过多凝视大红颜色,不仅会影响视力,而且易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心脑病患者一般是禁忌红色的。

黑色黑色具有清热、镇静、安定的作用,对激动、烦躁、失眠、惊恐的患者起恢复安定的作用。

第145章 如果你自信请主动打招呼

有很多人不重视打招呼,觉得天天见面的同事用不着每次看见都打招呼;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又觉得打招呼怕对方认不出自己来会造成尴尬;还有些人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他们老是在心里想:“我为什么要先向他打招呼?”蓝心提醒您,勿以善小而不为,主动打招呼,也许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而要有效地打招呼,首先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

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

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1.主动打招呼不等于低三下四有人认为,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代表比别人低下,其实恰好相反,主动打招呼说明你有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民间有句俗话:“大官好见,小鬼难缠。”大官随和易见,主动跟下属打招呼,是其自信的表现;小官故意端架子,正是他生怕别人不承认他的权威,这也恰恰显示出他的不自信。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自信,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养成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习惯,从今天开始,见到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主动向他们打招呼:“您好,小王!”“您好,李总!”不久后,你就会给别人留下自信热情的印象。

2.主动打招呼是职位升迁的通道同时进入单位的两个年轻人,一年后一个升为了部门经理,另一个却还是普通员工。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事细节的差异。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因此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而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作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如此一来,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你不主动向领导和同事打招呼,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损失。对于领导来说,有很多人想去结交他,也不少你一声问候,可是对你影响却大了,你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也不能和同事拉近距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会得到提升呢?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不仅让别人心情畅快,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你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赏识、同事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你自然会有很好的发展。

3.主动打招呼创造美好环境在发达国家,当别人为你提供服务和帮助时,你要给对方小费,但是在中国,小费并不普遍,因此,为了表示对周围为你提供服务的人的尊重,主动打招呼是中国式的小费。

见到小区保安主动打招呼:“您好,今天是你值班啊,辛苦了!”这时,小区保安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站姿更加标准,下一次见到你时,他很可能会主动帮你提东西;见到邻居时点头问候,一句简单的“您好”会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和睦的邻里关系;见到公司的保洁阿姨,主动问候:“阿姨您好,您把地拖得真干净,都可以当镜子使了。”你的一句问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可能换来更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4.主动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被冷落的人对于那些被冷落的人,一声主动的轻声问候对他意义非凡。例如有些领导在位时被人前呼后拥,别人见面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而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便更加在意别人对他的问候。这时,一个问候对他非常珍贵,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动打招呼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另外,在社交场合,一些普通的参与者经常被冷落在一旁,而人们只关注显赫的成功人士,此时,我们应当用主动的关心和问候去融化普通参与者内心的冰山。比如,在餐桌上,除了赞美老总之外,还要顾及司机,一句“张师傅车开得很好”,会让司机开心,老总也会觉得你做事周全,因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赞美一个人的下属,其实也是变相地赞美这个人。

第146章 “屌丝”们如何在行动上逆袭?

什么是屌丝?屌丝是“苦B青年”的自称,又称“吊丝”,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思。屌丝这个标签,充满了诱人的气息,有的人把它当作自己堕落的借口,躲了进去,让其提供给自己藏身之所,获得暂时的舒适与安宁,有的人则不断努力,超越了它们。你是怎样的人,一切就看你的选择。

当年自考的时候,我考了三次才过了那门该死的《社会学概论》(天哪,那本书有4、500页,我啃了N遍,前两次都且只考了56分,真是痛苦不堪的过去啊)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标签理论”。它由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屌丝就是这样一个标签!

前几年香港有个阿伯说:“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人人都有压力。”成为语录。纵观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你是屌丝,我是屌丝,人人都是屌丝。”还有那些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高富帅们或者富二代们,同样也是屌丝,甚至连屌丝都不如。屌丝这个标签,充满了诱人的气息,有的人把它当作自己堕落的借口,躲了进去,让其提供给自己藏身之所,获得暂时的舒适与安宁,有的人则不断努力,超越了它们。你是怎样的人,一切就看你的选择。

年轻的屌丝想逆袭还是很有机会的。个人提供一些屌丝逆袭的不完全指南:

一、认真去做。

我始终不理解“认真你就输了”这么错误傻逼的话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口口相传。事实摆在那里,无论做事情还是谈恋爱,只有认真二字,才会有赢的可能与机会。比如我上次的竞标事件。

那些在感情上假装、做作与玩弄的人,洋洋得意地说:“因为我不认真,所以我也不会受伤。”我是很鄙视的,难道你为了获得那短暂的性乐,花的那些假情假意的时间不算浪费吗?浪费自己的时间,难道不是对自己人生的最大伤害吗?我也从不认为他们会比认真诚挚的人能收获到更多的幸福,也许真诚的人会更容易受伤,但是受伤也比空白与虚度要强很多。遇到喜欢的姑娘就大胆去追吧,真心的小伙子才有打动好姑娘内心的机会。

二、不怕失败,多多尝试。

我觉得很多年轻男生对小女生喜欢大叔这事的认知是比较片面了。在婚恋博弈中,23、4岁的年轻小伙子以为自己和30岁以上的大叔相比,自己输在财富积累的多少上,说白了就是认为自己钱太少,殊不知是大多是输在人格魅力上,所谓的人格魅力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成熟、踏实、睿智、博学、温柔、耐心、宽容大度,眼界开阔、懂得克制、人生阅历丰富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经历带来的,一般来说,一个男人经历的事情越多,解决过的问题越多,他就越有人格魅力,因为很多事件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以上我提到的那些特质。

当然年轻的屌丝们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比如比大叔真诚,比大叔年轻精力旺盛等。年轻屌丝想逆袭,只有多多去做事。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认清现实,多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用真实的做事经历来塑造自己,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酒精和玄幻小说,那么毕业之后应该能收获到一些人格魅力吧。

三、多看书,多思考。这一点没啥好说的,说起来也没完。

四、建立自己的牛人档案和梦想清单。

把你做过的自认为牛逼的事情记下来,遭受打击,心灰意冷,感到绝望的时候,拿出牛人档案看一看,然后告诉自己有多牛逼。一个人需要一样东西,它时刻活在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梦想。我看过一部叫《遗愿清单》的电影,故事说起来很简单:两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去完成他们在病床上拟下的遗愿清单。你也可以列下你的梦想清单,然后一件一件去实现它,像遗愿清单中的主人公一样,做到一项就划掉一项。

牛人档案总结过去,激励自己,给自己信心与勇气;梦想清单展望未来,引领自己,给自己方向和目标。

第147章 影星朱茵往前走才能遇到最爱

其实错过了的就不会是最爱。有些人总喜欢回过头去眷恋曾经的快乐、美化已经离开了的那个人,不断地制造许多的错觉……其实那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与其总是回头找最好,不如大胆地踏步往前走吧。

错过的一定不是最爱。所以,还是要往前看,正如朱茵往前走遇到黄贯中,你也会遇到你的爱。

很偶然地在亚视看到一期《MAY姐有请》,两个女主持(曾华倩是其中之一)访问朱茵,谈及现在的爱情,朱茵一脸小女人的幸福,而她也滋养得非常好,依然清纯靓丽,惹得曾华倩不断地夸她是仙子,性感女神。

看完节目才知道,朱茵现在的男友是黄贯中。节目里回放了不少朱茵和黄贯中的生活瞬间,其中之一是,黄贯中不顾一切保护朱茵,让她感觉他很疼爱她。而交往细节,朱茵说,平素上街都不敢穿太暴露,因为怕黄贯中吃醋,怕被他揍,但语气则是一种自豪,而非埋怨,是情愿他这样的享受。

而我的记忆还停留在朱茵和周星驰的旧情上,而朱茵也在节目里详细回味过这段秘闻,有人说她老了,过气了,也有人解读为,朱茵被伤得太深,难以走出。而今次的节目却是另一番景象:爱情显然是甜蜜的,事业也有大进步。谁说朱茵还沉浸在旧痛里?

反观周星驰,朱茵之后,不知道换了多少女朋友,而没有一个让他坚持到底,尤其是那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圈外女友,对他也是死心塌地,结果也一样踢分。而他的老搭档们则都不约而同地炮轰他:脾气暴、性格怪、小气、抠门、贪财……是否属实尚难求证,但有一点却值得深思:难道他分手的那些女生全都不够好吗?

如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手,那或许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男人和许多女人都分手,那他肯定是有缺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朱茵离开周星驰,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就如《细节给力爱情得意》所写:相逢的人会再相逢错过的人会依然错过。这是很久以前的文字了。其实,错过的人一定不是最爱:不是你最爱的人;也不是最爱你的人。

我经常听女人念叨:我以前那个男朋友对我多好多好;我们彼此喜欢,但因为他家里反对,我们分手了;或者,我们真的很相爱,可能缘分不够吧;更搞笑的是,他很爱我,但他出轨了,我离开了他,但我不怪他。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你会那么轻易放弃吗?如果一个人真那么爱你,他会轻易放弃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他之所以放弃你,就是因为不够爱;而你之所以还怀念他,也不是因为他是你的最爱,不过是因为那段感情并未出现太大龌龊的情形,回忆起来还算虚飘朦胧;或者,那段感情让你受伤太深,咬牙切齿,回忆起来都是恨,其实你是无法容忍别人背叛你,不甘心。

错过的,本就无最爱。只不过,世人都喜欢回头看,目力所及,都是他,便显得他是万众之中的焦点,是重要的了,其实他不是。

所以,还是要往前看,正如朱茵往前走遇到黄贯中,你也会遇到你的爱。虽然你遇到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最后,但总比那个伤害你的人继续伤害你好。

第148章 二十岁出头的一无所有会让全世界羡慕

如果你二十出头、未满四十;如果现在的你一无所有、处于归零状态。那么那些曾经从零开始过的很多人,会对你投来各种羡慕的目光。因为你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各种事情的过程等待着你的体验、你可以创造人生无数的可能性……读书的时候,每天骑着脚踏车上学放学,等着中考结束成为高中生,等着高考结束成为大学生,等着考研结束把书一条龙念完,即便目标明确,其实你一直很迷茫;找工作的时候,满是热血,四处投递简历石沉大海后,在家里守在电话机旁等面试通知常常很无助,你心想着工作稳定了一切都好了;有了份工作,每天上班挤在拥挤地铁的人潮中感到很落寞,整日穿得人模人样说话圆滑得体,其实你的内心还是当初那个迷茫的少年,不知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活而忙而悲伤;终于鼓起勇气辞职去旅行,辗转在路上,拍好看照片分享有趣故事,发的帖子鼓舞了无数人,其实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真的觉得自由和快乐,却是另外一桩事了。

我们常感到自己在过着并不理想的生活,以至于嘴里总嚷着无数的“如果……我就可以……”

如果高考结束了,我就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在没有意义的教科书里面浪费青春;如果毕业了书终于念完了,我有文凭后就可以走出象牙塔,过上真正的生活;如果面试通过了,拿到这份工作,我就可以有房有车娶妻生子,人生一帆风顺过幸福的小日子;如果这份工作没有那么累,我就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许生活就不会那么枯燥没有意义;如果旅行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我就可以从此海阔天空书写自己的人生……二十岁刚出头的我们,热切拥抱改变,容易被鼓舞,更容易被别人的故事触动心扉,勇往直前拼了命努力,也试图毁坏现状,不顾一切出走。然后呢?最终仍没有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寻找下一个“如果”。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预测是有偏差的。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过一场浪漫的恋爱,收到礼物,错过选举赢得比赛,和被误解后的感觉。”一位苏格兰诗人写得恰到好处:“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以后,他们感到他好像从未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离开。”

这样的感觉,就是此刻的我们:一无所有,理想生活很飘渺。

第149章 心理解读人们自称为屌丝的时代

在这人人自称吊丝的时代,有些问题很值得人深思。为何“吊丝”能够如此横行的霸占网络?“吊丝们”一声声阿Q般的自嘲……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或许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

何谓吊丝?他们没钱,没背景,没未来;自嘲“穷丑矮挫胖笨撸”;在“高富帅”面前,只有“跪”叫爷的命;鼓足勇气跟“女神”搭讪,只换来一句“呵呵”;因而他们宣称:我就是这副样子,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吊丝”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的李毅吧。足球运动员李毅曾经说他护球很像亨利。因为亨利被称为亨利大帝,所以网友戏称李毅为大帝,于是李毅吧被称为“帝吧”、“D吧”。作为他的粉丝,常在贴吧聚集的网民也自称为“D丝”。

在争吵不断的网络社区中,有人把他们这个称呼中的“D”解为“吊”,以嘲讽的语气称他们“吊丝”。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此领受下来,从此以“吊丝”自称,附加上无奈和自嘲的意味。这个词开始爆红。

从贴吧到微博,从社交网站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吊丝”一词如同从石头里爆出来一样,迅速密布网络,无处不在。如今,以“吊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称“吊丝”的中国年轻人,以留言评论的方式占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Google+主页,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国外用户直呼中国网民占了位,他们跟总统插不上话,以致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吊丝”的定义在不断拓展事实上,“吊丝”一词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国电视剧的剧名翻译中。一出来自德国的喜剧小品被译为《吊丝女士》,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其实该主角表演夸张,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为平假名的日剧《桃花期》,也因被网友命名为《吊丝的逆袭》而吸引到不少眼球。“他们让我感觉像是一群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概括为“一场语言的狂欢”。伴随着“吊丝”一词的产生,不少具有高度风格化和模板化的“吊丝文”,在乐此不疲的年轻人群体中流传。“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来划分的话,吊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总的来说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在文字阐述中,“吊丝”起初被定义为一众出身卑微的年轻男性。

他们当中有的十载寒窗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读书无法改变自身的经济窘况;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小工,或成了网吧网管,更有成为搬砖工人,或是无业游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他们都与城市的繁华距离甚远,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唯有方便面、火腿肠果腹的生活。

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职场精英。读书期间上课坐在最后一排,在餐馆吃饭总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简历上写上受过何种奖励,或许只能填“获得过‘再来一瓶’奖”。他们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吊丝,处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吊丝文”都围绕在女性身上。在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眼中,异性是他们的狂欢中最为关注、最有文章可做、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在虚拟、匿名的网络空间上,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地说出自己最内在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启齿。”

他们喜欢用“穷矮丑”3个字描述“吊丝”的形象,而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高富帅”。女性资源是“吊丝”与“高富帅”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这3个简单直白的形容词概括了“吊丝天敌”的特征,身高、财富、相貌等择偶条件上的完美无缺。“高富帅”的男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

典型的“吊丝爱情故事”俨然一个结构简明的恋爱食物链,而“吊丝”处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高富帅”和“白瘦美”门当户对;“土肥圆”当然也喜欢“高富帅”,不过却不入“高富帅”法眼,只能从实际出发,对“吊丝”示好“吊丝”却看不上;“吊丝”真正追求的却又得不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吊丝”“尽管它的背后同时反映着诸多现实问题,但情感故事是其中最容易吸引人的,”柯倩婷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这类亚文化中逗趣的形式很吸引人。”“吊丝”的共鸣不仅仅在于年轻男性当中,很快,女性网民也不甘于年轻男性垄断“吊丝”这个自我嘲弄的模式。当柯倩婷看到“女吊丝”与“高富帅”之间的对话时,感到相当好玩,并坦言自己和朋友在某个方面也是“女吊丝”。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同样坦承,若自己现在还是学生,在某个方面也是“穷吊丝”。“这样可以让人活得不那么累”,朱崇科认为,“吊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自称“吊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

事实上,“吊丝”绝非中国大陆特产。在中国大陆“吊丝”火爆之前,分别经历经济低迷和金融风暴后的日本和香港地区,早就开始盛行“宅男”、“毒男”、“电车男”。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生活、工作、爱情和家庭中不如意的一群男人,是各自社会中的男性“弱势群体”。

在香港,18岁前从未拍拖、每年都自己一个人过生日、月薪低于6000元……这些物质和感情生活的硬件是香港常见的“吊丝”标准。香港“吊丝”中,逃避社会是常见的表现。这些年轻人被称为“隐蔽青年”。在结束学业后,由于能力不足或缺乏信心,他们存有放弃找工的念头,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通过上网浏览网络社群,或玩电子游戏来慰藉自己。更有甚者,产生厌恶社会的情绪,做出自杀、犯罪等过激行为。

而“毒男”一词源自“独男”,表现为“明明自己对异性很有兴趣,却从来不敢行动”,每天只躲在计算机后面幻想与自渎。他们同样缺乏自信心,不懂异性间的相处之道。或因性格内向,或因样子长得不够好,而自尊心过强;或因经济问题,觉得自己底气不足。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战后出生的婴儿潮演变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同样面临信仰迷失、价值观重建的问题。自工业化以来,在世界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加剧分层的过程中,不适应的群体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当腾飞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戛然而止、倒退,原本对未来信心满满的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则会产生集体焦虑。吊丝,反映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集体焦虑“吊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据统计,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

有心理专家分析称,“蚁族”是焦虑情绪最突出的人群。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出来的,家里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他们要买车买房。而在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看来,今日社会利益集团成形,大量中下层社会出身的青年挤不进上升通道。

近日,一份有关部委针对毕业后低收入大学生聚集群体(“蚁族”)的调研报告显示,接近九成的“蚁族”属于“穷二代”。有评论认为,这些青年人是相对弱势的城市群体,在高收入行业,或许缺乏竞争力,但他们最缺的是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婚恋中的现实压力,加剧了这个群体的焦虑情绪。”柯倩婷指出。“吊丝”的狂欢背后有明显的失落情绪。在今年两会期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有人预计,到2020年左右,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前所长景天魁就此问题表示,“剩男”的基本特征是自身经济、文化资源处于劣势,多处于婚配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找不到配偶的适婚男性,陷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更需要关注。

可以说,这种最具有“吊丝”特征的群体焦虑既没有退路,又没有前途。“吊丝”不过是以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姿态尝试发出劣势群体的声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曾被批判和抛弃的阿Q重新附体,并成为时代自我安慰的精神资源”,长期研究鲁迅的朱崇科表示,物质上的贫穷,压缩了年轻人的视野和雄心,但自称“吊丝”,并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某种借口。

当美国年轻人接过祖辈的反叛精神,面对金融资本的掠夺,走上纽约街头宣泄不满的时候,中国的年轻网民正在进行一场“语言狂欢”,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绝非中国特产的“吊丝”,极具中国特色。

第150章 解析微表情心理秘密

一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就可能决定了你的成败——即使这是一次千万元级别的商务谈判。是的,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微小的身体语言,就是有着如此之大的魔力。正是这些微妙的身体语言,透露了一些信息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掌控别人,还是为别人所掌控。

交叉双臂会大大降低可信度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躲在障碍物后寻求保护的自卫方法。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一旦感觉有危险,我们就会立刻躲到诸如桌子、椅子、家具等固定物体或妈妈的裙子后面。六岁以后,我们逐渐学会了将双臂紧紧交叉抱于胸前来保护自己的动作。当长到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又学会了掩饰,知道可以通过稍稍放松手臂以及配合以双腿交叉的动作来隐藏环抱双臂这一动作的自卫性,从而掩饰我们内心的恐惧。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在我们的刻意掩饰之下,双臂环抱于胸前这一动作的防御性也显得越来越不明显。不过,每当感到有危险,或遇到不愿遇到的事情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将一只或两只手臂交叉抱于胸前,用自己的肢体形成一道身体防线,抵抗外来的危险,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

当一个人感到紧张不安想保护自己,或不愿接受他人意见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将双臂交叉,紧紧抱于胸前,借此告知对方他有些紧张或不安。当你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时,你的可信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黛妃用“眼睛向上看”的姿势博得全世界的同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眼睛一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器官,它对人类行为习惯造成的影响也成为我们经常研究的课题。目光的互相接触有时能够控制谈话的局面。

比如,当某个人说“他用十分轻蔑的眼神看着我”,就显示出交谈对象高高在上的态度。而当你对别人说,“在你说话的时候请正视我的眼睛!”那就表示你怀疑他在撒谎。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们的目光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对方的脸上,所以眼睛所传递的信息,是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对方态度与想法的最佳利器。当人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对新朋友的第一印象,而这个印象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在恋爱期间,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为什么罗曼蒂克的相遇总是发生在灯光朦胧的地方呢?瞳孔扩张就是答案。在微暗的光线中,人们的瞳孔会不由自主地扩张,从而让相遇的两个人互相产生吸引力,成就罗曼蒂克的爱情。

为了向他人表示自己的威严或者攻击性,人们常常会做出压低眉毛的动作。反之,提升眉毛的动作则是顺从谦恭的表现。有人发现某些种类的猩猩和猴子也会用这些动作表示相同的含义。他们还指出,常常有意提升眉毛的动作会带来一种顺从的感觉,而常常有意压低眉毛的人则会被认为具有相当的侵略性,在这一点上猩猩和人类的感觉完全一样。

在低头的时候抬起眼睛往上看,是另一种表示顺从谦恭的姿势。这种姿势同样对男人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会让眼睛显得更大而且让女人看起来像个孩子。这种心理反应可以这样解释:小孩的身高比成年人矮得多,所以在看成年人时必须抬起眼睛往上看;久而久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这种仰视的目光激发出类似于父母般的情感反应。

在婚姻遭遇危机时,黛安娜王妃用“眼睛向上看”的姿势博得全世界的同情。下巴微微内收,抬起眼睛向上看,露出纤细的脖子,这个姿势几乎已经被黛安娜王妃艺术化了。这种像孩子般的姿势触发了成千上万人的怜爱之情,特别是当人们认为黛安娜王妃遭到英国王室的攻击时,更是希望能像父母一样保护她。这样一种表示顺从的姿势,人们平时并不会有意识地去练习,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做出这样的姿势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女性更喜欢微笑可能是天生的罗伯特。布诺温发现,人在群居生活时欢笑的次数是独处时的30倍。同时,他还发现,与各种笑话以及有趣的故事相比,和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一目的与笑声的联系似乎更加紧密。在引发我们大笑的各种原因当中,只有15%%来自于笑话。

人们用嘴角上扬的表情来表达心中的快乐之情,与此相反,当人们不开心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嘴角下垂的不高兴的表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撇嘴。只要感到不开心,沮丧,绝望,愤怒或紧张,人们的脸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撇嘴表情。然而,我想告诉有这一习惯的人们一个不幸的消息: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这种负面、消极的表情写在脸上,久而久之,他的嘴角就会永远保持一种下垂的状态,看起来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沮丧样子。

波士顿大学的马文。海切特和玛丽安。拉。弗朗斯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在面对主管和上级时,无论是在气氛友好的前提下,还是在不友好的紧张气氛当中,下级人员都会面带微笑;而主管和上级人员在下级面前,只会在气氛友好的前提下才会露出微笑。

这项研究还表明,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在职场交往中,女性微笑的频率远高于男性,而这也就在无形中使微笑的女性在面对不苟言笑的男性时居于弱势或下属的地位。有的人认为,正是因为女性笑得更多,所以长久以来她们才会一直被置于男性之下的从属地位。不过,有研究显示,早在出生八周之时,女婴笑的次数就远远多于男婴。所以,微笑这一特征很可能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培养所致。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女性多扮演安抚者或抚育者的角色,而微笑正好与这一类角色的特性和功能相吻合。

第151章 如何看待三大电商价格战

昨儿个三大电商京东商场、苏宁易购、国美电器价格大战,你是否很受此吸引?电商类网站的运营最喜欢利用“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人性弱点,这场价格大战的消费过程中你是否被算计?

网站运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用户心理的运营,如:“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都是网站运营者最喜欢利用的“人性弱点”,特别是电商类网站。

1.从众心理从众俗称:“随大流”,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网站运营中被最常利用的社会心理学就是:从众心理。如:“产品热销排行”、“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查看(购买)过”等网站模块设计,就是瞄准的“从众心理”,即社会认同,在“凡客”、“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网站中能够找到很多例证,如下:热销排行榜2.对比心理对比心理在网站运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手段,如:在对商品进行促销时,商家往往在刊登折扣价的时候会同时显示商品原价,这种显而易见的价格差对比,对消费者的冲击很大,促销效果十分显着。价格相当,样式不同的衣服陈列在同一界面。

3.占便宜心理网站运营中还有一个商家利用最多的心理学,即“占便宜心理”,最典型的招数有:产品试用,返利,打折等。商家通过这些最常用且简单招数,能够达到各种不同的营销目的(1)试用可以让商家的产品直达用户,并有机会获得口碑;(2)返利则能够达到让用户消费更多次的目的;(3)而打折则能够促使用户购买更多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

4.物依稀为贵物以稀为贵常用的营销手法就是“限量出售”、“限时供应”。

对此最优发言权的当属那些服装服饰的奢侈品牌了,如Lv、Gucci等,每年都会发售一些限量版产品,将消费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另外的例子就是最近两年最为风光的苹果,更是将“物以稀为贵”心理学应用,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领域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团购网站。

第152章 中国愤青为什么越来越多?

国内涉及到民族事件的报道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主要人群就是那些愤青,愤青为什么在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多?

如今,在搜索栏中键入“愤青”二字,大约有数以千万计的网页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这还没有算上与“愤青”二字有关的其他衍生词条。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愤青”大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了。有人因自己是“愤青”而感到自豪,并因此将“愤青”改作“奋青”;也有人将“愤青”头衔专门留给自己厌恶的对象,并将之贬低为“粪青”。

然而,在“愤青”一词被越来越多网民所使用的同时,却鲜有认真严肃的学术研究告诉我们:被称为“愤青”的这个群体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而“愤青”现象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杨丽君博士和郑永年教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通过访谈、调研和分析网络内容等研究手段,清晰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期刊上。

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愤青”作为一个群体,其人员构成与行为话语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但当下的媒体报道与学术研究,大多对此认识不足。人们或是将“愤青”简单地等同为民族主义者,或是认为“愤青”只不过是在网络上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然而,通过对包括“反CNN运动”、“韩寒现象”和“69圣战”等一系列网络热门事件进行剖析,杨丽君和郑永年却发现:

自称或者被称为“愤青”的这些人,其实是由三个差异极大的群体构成的。

杨丽君和郑永年将第一个群体称为“民族主义型愤青”,这个群体是2008年反对CNN等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的主要力量。他们大多是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或者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青年。这类网民所愤怒的对象,主要是外国媒体及其他与国家事务有关的机构,他们对国际形势的关切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国内情况的关注。虽然这些网民常被指责与政府站得过近,但他们的愤怒往往出于自身,而他们过分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也未必是政府所真正希望看到的。在外国媒体对中国“愤青”进行报道时,他们所说的“愤青”一般意指这类网民。

第二个群体被称为“批判中国型愤青”,这个群体主要由对社会现状不满的青年人构成,他们更关注国内情况,热衷于讨论社会问题,并且对自己所不满的现象进行批判。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虽然这个群体所使用的刺耳词汇和语句,常会被作为管控的对象,但只要他们没有过激的举动,政府一般也不会对他们进行干预。而韩寒是“批判中国型愤青”群体的代表人物,但媒体对他的关注,主要还是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娱乐精神。

最后一个群体被称为“忿怒发泄型愤青”,包括网络黑客、游戏发烧友,以及其他许多处于高度社会压力下的人们。他们因为自身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环境而充满忿怒,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都可能成为触发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扳机。这个群体很容易发起或参与到突发性的网络集体行动中,他们的行动虽然在网上可能有很强的短期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一般并不会成为正规媒体的报导对象。

不过,杨丽君和郑永年也发现,虽然以上三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它们之所以都会被置于“愤青”这个标签之下进行讨论,是因为这些群体的成员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共同特质。

首先,三个群体都善于使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精通互联网技术。第二,每个群体中几乎都同时包含生活在国内与海外的中国人。第三,每个群体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似乎也是他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即便是“愤青”之间的线下活动,往往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组织的。最后,每个“愤青”群体所关注的重点虽然不同,但他们往往都对国内的社会现状持有批判态度。

那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成为“愤青”呢?

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这个现象反映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快速变革的中国社会,迅猛而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与许多人都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当人们开始体验和对比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时,难免出现不安、不解和不快;而这些情绪在高度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发酵为不满和愤怒。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恰好给人们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于是,许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不仅自己成为了“愤青”,也吸引或者刺激着许多类似的青年人加入这个群体。

第153章 心理分析刘翔意外摔倒退赛

中国飞人刘翔在2012年伦敦奥运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意外摔倒,无缘晋级,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悲情英雄。为什么刘翔在伦敦奥运掉链子?为什么观众对此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应?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2012年伦敦奥运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在“伦敦碗”打响。中国飞人刘翔以第六小组出场,由于伤病影响,刘翔在跨越第一栏时摔倒。但刘翔最终还是站起来,坚持单脚跳到终点。退赛、抢跑,对于径赛选手而言都属突发事件,而在刘翔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意外”可以算得上是刻骨铭心了。

对于刘翔的这次突发事件,人们的争议很大。支持他的人说,刘翔带着伤痛,亚历山大,能参赛就是大英雄;也有人说,为什么总是他受伤,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刘翔摔倒悲情出局的焦点事件。

刘翔:伤病在身+压力躯体化比赛开始前,刘翔在起跑器后方对有伤的右脚做最后的处理。枪响之后,刘翔正常完成起跑,但是在跨越第一个栏的时候,意外摔倒。倒地后的刘翔坐在地上手扶右脚,表情痛苦。在此之后,刘翔还是站了起来,单腿跳到场边,然后绕过栏架跳到终点附近,两名已经完赛的选手上前搀扶着刘翔,全场观众也抱以热烈的掌声。

从刘翔的具体表现来看,导致这次比赛摔倒的最主要伤势应该还是刘翔右脚跟腱钙化的老伤。虽然在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刘翔就此伤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是实际上,这种跟腱的损伤几乎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可以说刘翔是中国选手中承受着最大压力的运动员。十个栏架,一百一十米距离,13秒左右的时间,刘翔却要准备四年。2008年的北京,刘翔只留下了一个失落复杂的背影。以后每走一步,刘翔身上都背负着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舆论、攻击、质疑。他内心有着一道封闭的阴影。伦敦奥运上,飞人紧张备战的时候,国内就漫传各种流言。人们越关注他,就越容易把他包裹起来,重负与攻击可能会比伤痛更牵绊他飞翔的高度。

大家对他的期待让他亚历山大,这样的话,他的压力会躯体化,把身上的疼痛扩大化,当然,这样的情况下,刘翔应该是控制不了的,压力躯体化的情况下,他的脚伤让他感觉到的程度可能是他实际脚伤的10倍、甚至可能是100倍。

刘翔这个人心理学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是很强的,要不然也不会在雅典奥运会上爆发出那么强大的实力,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再强的人,也承受不了全国观众对他那么关注那么期待的压力,而且他已经默默的承受了四年了。其实,仔细想想刘翔应该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观众: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平心而论,运动员在发挥中出意外也是情理之中可以被理解的事。但是为什么刘翔的这次意外会引起轩然大波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期望和失望总是成正比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这就是期望值过高带来的负效应。

第154章 教你4个高效阅读小技巧

1。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一般人所谓的读书目的,就是指从书本、杂志等文字媒体,学习到自己所必要的信息资料。所谓的必要信息,则因人而异,但迅速的引用信息,也就是提高效率的读书法,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又要工作,又得睡眠,又非吃三餐不可,实在很难以腾出读书的时间。”有一些人这样说。关于这种说法,绝对不能苟同。读书并不一定限制在这些时间内进行。例如上下班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就寝以前,等待客人的时间等等,无一不能利用于读书方面。

为了有效率的读书,首先必须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书本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例如,有一个问题你无法理解,当你拿到能获得解答的参考书时,根本就不必从最初的一页开始阅读,你一定会翻到解答的那一页,且只阅读这一页。一旦获得了必要的信息,再阅读这以外的部分,将构成时间的浪费。当然啦,如果整册都刊载着你需要的信息,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这种情形很少。如果自己都无法明确的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话,那就不能开展重点式阅读法。假如,你想阅读一本有关税金方面的书籍,那你就得考虑一下,你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一部分。例如你想在生前就把财产赠予妻子,或者想知道继承税的申告期限,那就去购买这方面的书籍阅读吧!如果在漠然的态度下,认为某一本书现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绍你阅读某一本书,你就去购买阅读的话,由于你在无心之下阅读,所以可能会在毫无目的中浪费时间。就像食物有季节性一般,信息这种玩意儿,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最能够使你记牢。因此,以“忙!忙!忙!”做为借口,大叹没时间读书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确化,再开展有效率的读书方式。

2。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读书的时间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工作的间隙,回家以后的时间读书。在车里阅读书报,在办公室、卧房,以及配合TPO(即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阅读的书籍都不同。换句话说,你在同时阅读好几本书。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欢在未读完一本书以前,再阅读另一本书。理由是并读是没有效果的读法,根本就无法同时理解两本书的内容。但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一心一意地阅读它,也不见得是很好的阅读法。例如,在客满的车内,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辞典,或者厚重的法律书籍,实在很困难。同时,你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存在于一本书里面。因此,最好应用读书的TPO,来选择内容适当的书本,同时进行阅读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车厢里,可阅读从早报“撕下来”的消息,到了工作场所,可阅读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种资料书本与外国的社会法等,回家后则阅读一些轻松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围棋之类的书本……因为,这些书都属消遣性质,阅读速度相当地快。只要能够从书籍吸取信息,就不难拓宽信息收集的范围,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3。先看目录的话,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有些人在阅读一本书时,未看目录,就直接阅读本文。

如果是小说、小品之类的趣味文章,目的只是用来消遣的话,那就无可厚非。假如是为了工作方面的需要,或者想学习一些东西的话,如此的阅读将会产生弊端。因为对一本书来说,目录好比是一幅地图,或者是一个罗盘针。欲航海时,没有人会胡乱开船。他们必须事先研究航线,为了抵达目的地,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行进,以及应该停泊在什么港口。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必须先看所谓目录的“地图”,以便捕捉到目的地的全部过程,再检查如何去阅读哪一部分。对于不必要的地方可以避开,重要的部分则多耗费一些时间阅读。

广场能带来良好的效率,一开始就要想到这一点。等到决定某章某节应该阅读,以及哪些不必阅读以后,就可以进入本文。在这个时候,你不必拘泥于书本的章节,可以从刊登你需要信息的那章阅读就行了。有时甚至可以从最后一章阅读。

实际上,在阅读各种企业方面的书籍时,往往从最后一章开始阅读。因为有一些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大堆不怎么重要的话,到了最后才确切的揭示出秘诀。读书的人急于知道具体的秘诀,实在没有耐心看一大堆不重要的文章。利用目录抓住书的纲要,再选择你自己想要阅读的章节,只要熟读那些章节也就够了。例如,时常阅读的法律方面书籍,虽然非常的厚重,但是,必须阅读的部分并不多,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率地阅读。

4。重要之处,可以多读十分钟或二十分钟一年平均要阅读三百本书。这些书籍,包括纯消遣的,涉及工作方面的,以及为了研究而阅读的书籍。因为工作很繁重,不可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从头到尾阅读每一本书,所以耗费于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平均只有二十至三十分钟即够。“咦?那么短的时间能读什么书呢?”,或许有人会表示疑问。事实上,一本书所刊载关于个人所需的信息,充其量,只有那么几页罢了。不过,在阅读重要的地方时,一页往往要耗费十到二十分钟。只要把握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他的页数不看,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最重要的事情,并非在短时间之内“读完”一本书,而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仅利用短时间阅读,而想有效率地获得信息,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明确地知道,你想知道一些什么?不仔细地阅读目录,如果不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那就找不出应该熟读的地方。如果在不知自己的需求之下,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那还不如花十分钟只熟读必要的地方,效果要来得好些。对读书来说,最重要的并非阅读的时间,而是一种敏锐的判断力,知道应该熟读哪一部分,应该放弃哪一部分。在跳读时,都是适应需要而选择页数,有时只精读刚开始的十页。那是因为有某些书在开头部分,叙述全部的核心之故。如果,你的需要并非十分具体的话,那就不妨精读开头的部分,或者结论的部分。

5。只要弄懂一本书的“关键字”,即可迅速地理解内容因为你身兼律师、合计师数职,必须时常阅读法律、税务,和经济方面的书籍,然而,不管从事法律、会计工作多少年,阅读了这些书籍以后,并非一下子就能融会贯通,有时必须重复阅读好多遍,再把“关键字”打上记号。

所谓的“关键字”是在一本书里面,以比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重要用语。也是它出现的部分,必须做为重点阅读。如果一开始就打上记号的话,再次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变得更好。汉语成语往往会变成所谓的关键字。日本的语文呈合式。它使用汉字,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阅读起来效果很不错。因为成为文章的关键,即重要的概念都以汉字表现的缘故。阅读的人只要用眼睛盯着汉字看,即可理解内容的七成。因此,所谓的“关键字”,只要从“汉语成语”挑出就可以了。另外,必须注意专业术语。这些用语也往往使用汉字,到了最近,也有人使用片假名表示出来。尤其是在理工、经济方面,几乎都全部使用外来语。汉语成语加上专业术语,只要从中找出关键字,就算是艰涩的专业书籍,也可以在很有效率的阅读下融会贯穿通。

第155章 12个问题帮你复苏内心能量

春日暖阳里,充满复苏的能量。用这12个察觉自我的问题,让你的心也新鲜地吐纳和吸取养分吧。

1、我如何度过自己独处的时间?

没错,依靠你的老方法(比如拉着爱犬出去散步,或者沉醉于园艺),是会让你觉得舒适和满足,并且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在我18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跑步了,当我80岁时,我还是会继续跑下去。”但是如果你始终坚持同样的事情,你可能会渐渐觉得无聊而没有活力,如同面对一条穿了20年的裙子。何不将时间花在一些你以前没有去做的事情上呢?离开你跑步的小径,去面对你未知的世界,让自己感受新鲜的好奇感和新挑战。谁知道你会爱上什么呢?去上一段课程,加入一个团体,参加一场远足,或者去看一个艺术展。总之,准备开始一场小小的习惯冒险吧!

2、我是否注意到,我的身体需要什么?

你是否聆听到它告诉你,你的工作太辛苦,喝的酒太多,或者你放任自己的手臂肌肉越来越松弛,如同一个干瘪瘦小的老太太?想一想,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具有强烈洞察力、能告诉你许多预兆的新朋友,你可以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3、我要感谢谁?想一想鼓励你发表自己意见的老师,教你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的朋友,主动给你假日来处理个人问题的老板。记得他们对你给予的关注、鼓励、关心和宽容。仔细回顾你要感谢多少人,是为了哪些原因,这些回顾可以完全改变你的人生观。当你翻阅自己的记忆,在众多温暖的记忆里看到自己的生活时,你会知道你是真的在被关怀和祝福着。你和别人之间的连接感会更加强烈,这时,你会感到真正的喜悦。

对别人的感谢还可以揭示你心中隐秘的愿望。如果你感谢你生活中出现的女强人,也许说明你自己正渴望成为一位更强大的女性。如果时至今日,你仍然感谢10年前在你做临时演员时教了你小技巧的人,这感谢也许是一个暗示,暗示你现在正在寻找一个有创造性的新出路。所有这些感谢,以及你从这些感谢中接力下去的友善,会使自己前进,并且点亮别人的心。

4、我是不是总把我的生活和别人相比?

如果你花费了太多的脑细胞来对比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他们的孩子,你的孩子;他们的厨房,你的厨房,那么你需要从这种严重的攀比心态中解脱出来了。否则,你所有的想法都是别人的,你想要的东西其实也都是别人的。这些人对你而言,是什么人呢?当你看到他们开车经过你身边,他们也总是在幸福地笑吗?不,并不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看到你总是在与之攀比的女同事,也在闷闷不乐地望着窗外——因为她也想知道,她的家和邻居家比起来,哪家更好。这样的攀比哪里有尽头?停下来,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5、每周我会花多少小时在电脑、电视和手机上?

计算一下,如果数字对你来说很高,下周试着去减少你在这些屏幕前的时间,体会一下在某个时间不去坐到电脑前的感受如何。看看你能如何使用这些挪移出来的时间,将它们花在什么地方。

6、我是否为我真心想做的事情付出了努力?

你是否能小额地、象征性地每个月为你所关心的事情投入一小笔钱(即使每月只投100元)吗?无论它是对你来说很有意义的慈善机构,或者是为自己储蓄然后买一件艺术品。

7、每天早上我在看镜子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镜子里,如果你已经看到了唇边偶尔出现的小皱纹,或者觉得自己今天选择的衣服有点怪异,你会郁闷吗?何不给自己一个笑容,轻松点让这些纠结的小心事过去。对于刚开始转变心情的人来说,你可能需要在穿衣服上面找到更多的乐趣,穿上你最喜欢的颜色,你会变得更加快乐。而当你开始变化,每个人都能看见更美丽的你。

8、生活中有些事情和关系并不那么完美,我是否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它?

你是否曾经对着一些人大叫,只是想挽留他或者弥补你们的关系?或者你是否尝试修复这些关系却失败了?也许你该接受你的妯娌、老板、大学同学本身的样子。请将他们的性格和做法如实地描述出来,并决定如何让他们恰当地融入你的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让他们远离。

9、我是否信仰比我自己更强大的力量?

当你面对一种比你自己更高更强的精神力量(比如修习瑜伽),一种敬畏感会让你觉得很幸福而依赖。你会意识到,你是一个大社会的一部分,是渺小的——但有所安慰的是,我们在所生存的空间里被有意或者无意地联系在一起。无论你是喜欢冥想,还是在河边散步行走,这些心灵宁静的时刻可以帮助你探索生活中奇妙和快乐的事物。

10、我在与丈夫、孩子和朋友的相处中,是否为这些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

是你的幽默?明智的建议?还是你习惯为自己心情沮丧的爱人烘焙世界上最美味的小点心?意识到自己带给别人怎样的感觉和风格,能帮助你去认识你自己,这样你才能够更容易去面对这些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种种摩擦。另外,当你的优点被提醒,你会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去管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处理家中的各种关系危机。

11、我的家中,是否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去做些我喜欢的事情(画画、练瑜伽、和朋友们聊天喝红酒)?如果没有,为什么不赶快建造这么一个空间呢?

12、与真实年龄相比,自我感觉的岁数是更加年轻,还是更年长?

什么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确实是处在目前的年龄里?无论你到现在为止过了多少个生日,记住:你可以在任何年龄发挥出你的潜力。你可以得到并且保持匀称的好身材;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寻找能让你像个孩子一样兴奋的新刺激,来自别人的眼光不应该成为你止步不前的原因。而如果你暗自希望自己更加成熟,你会看到你在以切实有效的方法“长大”。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如果你愿意给自己自由,你的行动就会自由。这时,你可以问出所有问题里最重要的一个:我将如何来度过这份只专属于我的人生?

第156章 怎样迅速捕捉异性的芳心?

在恋爱中,其实女人并不是只有美丽的脸庞和妖娆的身材才可以将男人牢牢的迷住,男人也一样并不是只有自身的帅气和洒气才能夺得女人的芳心,在这里为你介绍一些实用的招式,可以迅速使异性把眼光投向你!

男人版有人说恋爱中的人总是喜欢将自己在爱人面前扮成上帝,但是如何彰显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还是有技巧的。无论你是GG还是MM,你总能在下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而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让自己表现的更好也会大大增加你们的甜蜜度。

男人吸引女人的10方案在妻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丈夫能让妻子倾心、追随,甚至为了爱,能使女人舍弃生命呢?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要点:

一、真实男子要真实,真实是最有力量、最有信心的表现。实话最好说,不假思索,怎么表达都是真的;谎话最难讲,怎么编也编不严实,所以,丈夫大可不必自己找罪受。

二、深刻男性的深刻最有魅力。“思想深刻”的男人要比外貌高大更有吸引力。

三、胸怀有胸怀的丈夫,让妻子感到放心,感觉到安全,所以平时生活比较轻松,很少惧怕什么,能够完全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敢为一个男子汉至关重要的品质是敢作敢为,大致包括:敢想、敢讲、敢做、敢胜、敢败、敢爱、敢恨、敢于战斗,又特别能战斗。

五、风度风度与人的气质相联系,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倾向。男人的风度是一种成熟美,女性最欣赏男人的成熟。

六、机灵做事奇特,也不多做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不和盘托出,而只是给人最后的结论。这样机灵的丈夫使妻子感到深奥,男性的这股“鬼精灵”劲儿再加上他们的好品质,将是对女性有力的吸引。

七、幽默有幽默感的丈夫,大多是十分乐观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的丈夫,受到挫折,遇到逆境,也决不愁眉苦脸,仍然是打趣、逗笑别人,使人不感到逆境的压力,使沉重的生活显示出轻松,减少烦恼。

八、进取男子汉的进取性应该表现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是对事业、未来的一种进取心。

九、浪漫婚后的好丈夫应该具有浪漫色彩,给生活创造“故事”,这种浪漫型的丈夫非常有吸引力。

十、冒险妻子喜欢冒险的丈夫,因为那将有一种神秘、危险、探索的意味,令人神往。

第157章 专家解析周克华的犯罪心理

“爆头哥”周克华8年来,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作案,至少9人死于其枪下。如此丧心病狂为何能够屡屡成功且逃出追捕……下面就周克强一些作案手法和犯罪心理做简单解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来自重庆台的最新消息,重庆8·10持枪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周克华今天(14日)早晨被击毙。

从2004年至今,周克华涉嫌先后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作案,至少9人死于其枪下。丧心病狂的犯罪嫌疑人有着很高的反侦查技巧,屡屡逃脱“天罗地网”。

专家解析周克华犯罪心理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王顺安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分析了这个涉嫌多起枪击案的“爆头哥”的犯罪心理和作案手法,有三个显着特点:

1、为抢钱周期性犯罪用完再抢还会作案王顺安当时分析,嫌犯历次作案,钱财就是动机,而且,他的目标主要是银行取出来的现金。据分析,嫌犯作案有周期性,有一个抢钱、蛰伏、用完再抢的周期。他屡次成功,未来还会作案。

除了2009年10月发生在长沙南郊公园的枪击案外,其余案件中,嫌犯都有劫财动机。他四次抢走了现金,一次抢走了电脑。另有一次,他打伤了一名从高档车雷克萨斯上下来的男子。在抢劫银行储户之前,嫌犯可能多次踩点。

在南郊公园枪击案中,身中六枪的死者是刚到长沙仅一星期的农民,身上只有20元。警方分析,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比如嫌犯在练枪)嫌犯动了杀机,或者嫌犯就是拿死者在试枪。

2、作案具有地域性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王顺安说,嫌犯作案的另一显着特点是地域性:沿江作案,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水陆空立体型交通条件,好逃遁。

根据嫌犯作案的重庆、长沙和南京三个城市分析,这些城市都有崎岖的河道、复杂的地形,周边还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便于嫌疑人躲藏。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沿江犯罪防范网络尚未构建,铁路有铁路公安,公路省道国道都有控制点,但水路的管理很麻烦,正规客运可以控制,但还有货运及数不胜数的小船小筏,嫌犯方便逃遁。

3、枪法很准心狠手辣不留痕迹嫌犯作案的第三个特点是枪击,而且枪法很准,多次劫案都是近距离射击,心狠手辣,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重庆警方10日公布的四张监控视频截图,可以明显看到周克华作案时步行,从容不迫地接近受害人,举枪射击,捡起受害人皮包,再快速逃离的情形。

在警方通报中,周克华有着残酷的一面:作案沉着、下手凶狠、直击被抢对象的头部等要害,有网友直接称呼其“爆头哥”。

另据报道,2004年在重庆第一次作案时,警方就指出嫌犯用的是一把仿五四式手枪。南京警方公布,嫌犯用的是缅甸制“五四”手枪,用的是过期的子弹。本次重庆犯案,警方公布枪匪使用了仿“五四”式手枪。

为什么至今才被抓住嚣张,独行,凶残,喜欢在银行附近抢劫,一枪爆头提钱就走……这是疑犯周克华给人留下的恐怖印象。

第158章 从心理分析干露露事件

这对母女为何如此疯狂?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她们是异类吗?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心理原因。

从干露露最近的车展中各种裸露着装、现场脱衣洗澡,还有之前轰动的“浴室征婚门”事件……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为了出名做什么都可以!这是对“浴室征婚门”最通常的理解。

所谓“浴室征婚门”,即一位母亲为了给女儿征婚,闯进女儿浴室,给正在洗澡的女儿拍一份火爆的录像,最后这份录像“不知怎么”传到了网上,最后演绎成当下最火爆的网事。

这位母亲叫雷炳侠,女儿叫干露露,她们来自河南。母亲自女儿读中学起就一直陪着女儿到北京“北漂”,后来干露露成功地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浴室征婚门爆发前,她们的努力已小有成就,干露露出演了许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偶尔担任过女一号,并拍了上百部广告片,即便不算是明星,也应该是已脱离了“北漂”的困境。

当然,干露露这一切成就,假若只按影响力来计算的话,都不如浴室征婚门闹得大。如果你认定浴室征婚是为了出名,那么你难免会这样看:她们嫌裸浴征婚还不够,最后又到电视上做了一个更雷人的节目。

在电视节目“Lady呱呱”上,干露露着短短的睡袍出场,与母亲一起谈征婚。作为肇事人,雷女士说,她担心女儿的性健康,因她知道女儿为了解决性需求而买情趣用品,并透露说女儿在不到一岁时就会模仿父母亲热的动作。

雷女士讲的东西如此雷人,以至于嘉宾和主持人一再打断她,并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譬如质疑她根本不是干露露的亲妈。

见到妈妈被攻击,干露露不高兴了,威胁说如继续有人对母亲不客气,她就退出这个节目。干露露几次重复这个威胁,却激怒了妈妈。雷女士突然劈头盖脸地殴打女儿,一边歇斯底里地喊叫“什么意思啊”,一边用最难听的语言辱骂女儿。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露露说,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但这个说法并未平息母亲的怒火,当干露露靠近母亲时,母亲仍会劈头盖脸地殴打她。

雷女士是女儿的全权经纪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这是这位母亲在用特殊的方式“经营”女儿。

然而,将节目弄得如此雷人,真的是有目的有策略地追求眼球经济吗?将女儿裸浴的录像弄到网上去,其初衷真的就只是为了出名,而与征婚没有一点关系吗?

在征婚录像中,在“Lady呱呱”中,在干露露的新浪博客上,我们都可以嗅到一种感觉——这对母女的关系是相当怪异的。那么,是不是有一些很奇特的心理在发挥作用呢?

表面越戏剧,内在越相反雷女士说自己是爱女心切,干露露则不顾一切扞卫妈妈。好像是,她们真的是只有母女情深。

但是,世界是相反的。这是我自己通过无数个故事体悟到的一个道理。更具体的说法是,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特别是,当一个事物在A 的方向上简直可以得最高分时,你就要警惕,这个事物的真相是,它在-A是方向上可以达到最高分。

由此可以推测,当干露露在电视节目上不顾一切地扞卫母亲时,她内心中涌动着的极可能是对母亲极大的愤怒甚至仇恨。

同样的,当雷女士以“一切都是为了女儿”而用裸浴征婚的方式想给女儿找一个男人时,她内心的真相是,她不想女儿离开自己,她惧怕女儿真的会嫁出去。

依照常理来看,雷女士的做法是最容易被怀疑的。她的女儿很漂亮,堪称尤物,事业发展得也不错,找一个恋人不是难事,何苦用女儿裸浴的录像来征婚呢?

用这种方式来征婚倒是可以有一个相反的结果——没有人敢正儿八经地追求她的女儿。事实也是如此,她们说,目前还没有谁来应征。

第159章 有自闭症不合群怎么办?

咨询内容:

我今年23岁,女,从事财务统计工作,工作内容比较枯燥机械。从小就不太合群,朋友极少,到现在差不多没有朋友,从毕业到现在4年了,一直在找工作与换工作之间一般都是我的人际关系问题,因为我的不合群,一般的老板都认为我没有团队精神,所以试用期一结束就被炒掉。到现在为止,我的的自信与自尊差不多已经降到了零,同事觉得跟我在一起压抑很闷,不怎么跟我说话。我就是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除了电脑以外。我喜欢与电脑有关的一切喜欢上网下象棋。总是没什么高兴的事,很无聊提不起情绪,年轻轻的没点朝气和活力,都快忘了应该怎样笑了,成天脸上没什么表情,反应有点慢,记忆力下降。

想去看心理医生但费用太贵,还有怕碰到熟人把我当精神病人。看过些文章可没什么用。想通过环境来改变自己换了多次工作环境。觉得自己很失败,感觉没什么前途,也想过自杀的办法。

心理咨询师一森的回答:

你好!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从你的来询中可以看出,你的情绪有些低落,原因何在呢?我想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与个性有关,因为你说了从小就不太合群,一般过分内向的朋友,常常将注意力投向外界,如别人对自己会是怎么样的评价?自己会不会说错话?对方是否不喜欢自己?总是考虑很多的问题和为什么。

第二,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如工作中的挫折,常常不能正确地评估,多次的失败感,增加了自己的自卑心理,从而更不愿与他人交往。

第三,没有多少好友,难以释放自己心里的苦闷与不快,所以越积越多的压抑感。

如何做呢?

关键还得靠你自己。别人不可能代替你,更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的,只你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慢慢地改变自己,才会取得一点一点地进步。

第一,主动与他人交往,如简单的打招呼,不是要你一下子侃侃而谈,而是能主动地向别人问个好,我想别人也会有相应的反应的,只有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你才会体会到快乐,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总是主动地与你交往,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与别人的交往,要注意肯定认同对方,自己不喜欢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这是你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技巧上或以多称赞对方,认同对方。

第三,多找一些与自己人生观、价值相同的朋友来交往,这样可能相处得会更广泛一些,更长久一些。

第四,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让别人觉得有你无你无所谓。

第五,你可以到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去求询,因为有一些个性或认知的因素,一次咨询只能取得某些进展,面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160章 女性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不喜欢那种肤浅的不真实的“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真正的心理互动、情感(情感博客,情感说吧)交流的基础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伪朋友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让这种滋养友谊的关系永久的延续下去。“施比受更有幸福”,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总结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圣经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你愿意人怎样待你,那你就要怎样待人!”如是,你就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第161章 离职时别说哪些话?

许多人在离开原单位时心里都有很多感慨,与同事、老板相处的感受,对工作的各种看法……这些话说还是不说?说和不说分别有什么好处、坏处?应该怎么说?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该说?

林洁到公司一年后,就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因为这个家族企业的人际关系太复杂,每个部门都有老板的亲友,同事们平时很少沟通,好像互相都防着似的。刚到公司的时候,林洁提交了一份财务计划,其中谈到销售部门的费用过高。第二天销售部经理助理就来找她谈话,希望她能“实事求是,不要只盯着费用,应该把效益和费用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林洁被这次谈话弄得不明所以,后来才搞清楚,原来销售经理是老板的表弟。

自己部门的工作问题,就更大了。财务部经理是老板的妹妹,她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一揽公司的财务大权,而且还做了许多不符合财务规范的事情。这些,林洁都看在眼里,也非常清楚长此下去会对公司会造成危害。可是,碍于她的特殊背景,林洁不知道该跟谁说,只有自己郁闷的份儿。

直到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林洁还在为一个问题摇摆不定:说还是不说?公司的管理存在漏洞,尤其是财务方面,老板是因为对外人不放心才用自己妹妹的,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员工与老板之间隔了一道天然屏障。如果不说,问题会越积越多,终究要出大麻烦;可是如果说了,老板会相信吗?——她毕竟是个“外人”。再说,如果这些事情传出去,对她再找工作也不一定有好处,因为做财务工作是最忌讳“多说话”的。

最后,林洁还是选择了缄默。职场险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说既然自己已经选择离开,原公司的好坏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了,何必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但缄默的林洁,并没有因此而平静,内心的挣扎总是撕扯着她,直到一年后,新工作的忙碌才让她渐渐淡忘过去的事。

专家解析:

通常辞职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个人原因和外部原因。由于个人原因而辞职,比如另谋高就、深造以及家庭变迁等而主动放弃工作的,大多都会对公司有些许不舍,进而产生些许内疚,所以在跟领导和同事沟通的时候,会本着善意和相对平和的心态;而由于外部原因离职的,比如因为公司环境不好、领导不公正等不得不放弃工作的人,大多心里会有很多负面情绪,会有很多委屈、愤懑、抱怨要倾诉,这时的“说”与“不说”就涉及到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后者应该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像林洁这样因为在单位遇到烦恼不能解决而辞职的人,在离职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总结她的离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公司大环境不好,人际关系复杂直属领导有私心,使林洁不能秉公做事鉴于直属领导的特殊背景,林洁不能把遇到的问题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公司前景危机四伏,林洁的职场发展前景不乐观。“说”的正面效果——有益于心理健康对于像林洁这类的离职者而言,“说”,是一种倾诉和发泄。人心里的各种情绪总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即使不在工作单位说,也会跟家人、朋友倾诉;即使说的不是事情本身,也会通过一些载体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不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它很可能转化为身体的某些病症,比如失眠、焦躁、忧郁、烦闷等等。所以,“说”——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有益的自我保护过程。“说”的负面效果——放大负面情绪有些人在说的过程中情绪激动,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想说,把本应该思考的过程以一种不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强化了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反复通过这种非理性的方式解决压力,进而使理性思考逐渐减少。但其实这个“说”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反倒放大了负面情绪,使自己更加不开心。这时的“说”,就是一种损伤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做法。“不说”的正面效果——有利于理性思维的成熟如果林洁不说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觉得这些问题没有必要说。即使不说,公司的相关领导也了解情况,多说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不说”的决定就会成为林洁的一次理性反思过程,有利于她理性思维的成熟。“不说”的负面效果——可能对自己和亲友造成伤害如果林洁不说是因为害怕,或者不知道跟谁说,那么林洁内心的问题既没有化解,又没有倾诉渠道,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会积累成疾,或者以其他方式发泄出来,对自己和亲友造成伤害。

与专家对话——说还是不说?

判断说与不说,一定要看自己的选择是否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出于过激情绪的反应?如果林洁确定自己想说的话是为了公司的利益着想,并且有理有据,心态平和,就可以说;如果林洁是在激动的情况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为了心里的郁闷和不快而发泄,最好就不要说。否则很可能后悔或者伤害别人。

怎么说?就某一件具体事情而言,例如林洁在财务工作中遇到阻碍和违反财务法规的行为时,如果觉得自己不说心里放不下,那么最好选择正确的方式说。所谓正确的方式,即就事论事,澄清事实。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眼里的事实也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在对别人和对自己负责任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的事实说清楚。

对谁说?

通常应该是谁的问题对谁说,比如林洁的烦恼主要是财务主管工作中的问题,那么就应该跟主管直接说,而且要开诚布公地说,这样更有利于直接解决问题,以免造成误会和错觉;但如果跟对方说了以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林洁也不妨跟上一级的主管人员说,但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私怨。

第162章 社交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有人认为社交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社交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社交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那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1)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2)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第163章 爱吹牛的心理原因

都说吹牛不上税,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逾八成人承认,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究竟吹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呢?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爱吹牛有些出于心理原因,有些则是病理表现。

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两种常见心理原因。“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王国荣说,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要么是领导如何器重他,但这些并不属实。“这是出于心理补偿。”王国荣说,“这时吹牛既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

而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的典范,当属二战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有一次,德国空军一颗炸弹在他附近爆炸,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躲开。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王国荣指出,这种大话也被称为“正常的大话”,它能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降低了焦虑情绪。

如果说这两类人都是刻意而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则表现为不自知。“一个男孩逢人就说自己要超过比尔·盖茨了。”王国荣说,这个孩子后来被确诊为轻度躁狂。人患上了轻度躁狂或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时,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处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其变得亢奋、不知疲倦,自我评价过高。“这种不正常很容易识别,如果吹嘘得很离谱或完全不符逻辑,就该带他们去精神科检查了。”王国荣提醒道。

无论何种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一方面,惯于吹牛让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从而极少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难以成功。另一方面,吹牛或许可以获得他人暂时的虚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愚弄他们,从而失信于人。

改变爱吹牛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王国荣建议,爱吹牛的人要从自己擅长的小事做起,认清自我的能力。另外,这些人还可以把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列举出来,这也有助于他们回归现实。

第164章 压力过大易成“购物狂”

圣诞、元旦刚过,春节、情人节又齐齐驾到。节日万家团聚,到处是欢声笑语,商场纷纷开展减价促销活动,更是惹得人如潮涌,到处是提着大包小包兴奋不已的时尚男女。

刚工作不久的小柴尽管挣钱不多,但她有时也能把几千块钱在几个小时内花完,买回的东西有没用的首饰和衣服,有时还可能花几百元买支口红送人。

在某电视台做编导的程小姐平时工作很忙,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很少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一旦哪天不用工作,就要抓紧时间去逛商场。将上千元的毛衣、皮鞋,数千元的外套提回家,虽然衣橱已塞得满满当当了,但她还是高兴,觉得是对自己前一段辛苦劳作的犒赏。

心理专家认为,消费不但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与空虚孤独,反而像一个黑洞般吞噬着人们的财产。这个黑洞不断扩大,使家庭和婚姻逐渐出现危机,躯体接着受累,渐渐百病丛生。

国外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一套紧张的运作模式,使人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当节假日来临,大脑从工作状态中停下来,原本紧张的模式就会突然失去对象,惯性作用使人感到不适应。

例如,现在大都市白领接电话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好意思,您现在说话方便吗?不方便的话过会再给您打……”这足见都市生活之繁忙,压力之巨大,很多时候连话都说不上了,久而久之人际关系趋于淡漠,但却能感到无处不在的不安感,促使人们做出种种反常的行为,购物成瘾就是其中之一。

有这样一部美国浪漫爱情片——女主人公瑞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每次逛街都疯狂地购买各种衣服、鞋子和很多不实用的东西,后果就是:不但存款花得一分不剩,还刷爆了几张信用卡,债台高筑。

讽刺的是,作为一名财经记者,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文章教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而她却管不住自己的口袋,难以从挥霍无度中自拔。

瑞贝卡曾经试图戒掉购物瘾,但以失败告终,只能绞尽脑汁去挣更多的钱来弥补亏空。信用卡公司和讨债的人不断追上门来,她只能编造各种谎言来敷衍对方,或者躲一时算一时,令人啼笑皆非。该影片将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刻画得淋漓尽致。

心理专家认为以下3种人容易购物成瘾1.异乡客  陈女士只身一人在异乡,每逢佳节心情都很沮丧,偶然一次去商场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开始用购物来打发时间,无论有用没用的都买回家。“独在异乡为异客”是在广州、北京等中国大都市南漂、北漂一族的内心真实写照,他们到了节日就格外的形单影孤。专家称,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被赞美,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他们只有在商场里才能感到服务人员的热情,受到上帝般的礼遇,令冰冷的心感到一丝温暖,但代价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辛苦挣来的钱财,买了一堆并不十分必要的商品,过后又沉浸在懊悔之中。

2.家庭怨妇 田女士因老公出轨,婚内长期没有性生活,下班之后就不愿意回家,而去购物后才会感觉好一点,但同类的商品,例如衣服,已经重复买了很多,已经放满了整个房间。

研究表明,亲密关系建立得不顺畅,夫妻相互关爱功能没有得到满足,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温存、体贴的缺失,造成妻子内心的失衡,唯有通过购物来发泄,用花费金钱来惩罚丈夫的不理不睬,这样的购物狂热是一种无奈而伤心的表达。

第165章 女人什么地方最令男人讨厌

以下35条是众男士总结出来女人常犯的一些小错误,也是男人最讨厌的一些小习惯。希望有以下习惯的MM们改一改,以便博得更多男性的爱。

1.胸部细小,而且配戴不适合的胸围,常误会自己可以用大一个cup的胸围。(和某些GG一样非要买大2号SIZE的“小雨衣”一样)

2.不懂适当穿着T-back内裤,有时更会穿妈妈型惯穿的内裤。

3.缺乏常识(No common sense),甚至以为娱乐新闻是生活常识。

4.晚晚追看电视剧集,甚至以为电视中的剧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5.阅读的范围只限于爱情小说及八卦杂志。

6.翻报章只看娱乐版,甚至以为报纸只有娱乐版。

7.用大量金钱购买护肤品和化妆品,却又不懂化妆,甚至花了两小时也化不完。

8.发型千篇一律,发色人染我又染。

9.疯狂迷恋偶像,甚至可以为偶像牺牲生命。

10.没有主见,或要男友代出主意便以为是自己的主意。

11.缺泛正确的性知识,曾遇过近25岁的女人还以为接吻可导至怀孕。

12.性态度两极化:A.过度活跃,且配合频繁苛求形象;B.过度保守,视为爱情附属差务。

13.脾气臭。

14.平时高呼“男女平等”,但付钱/供款时便推说这是男人的责任。

15.永远以为外国男人比身边的男人浪漫,甚至以为胸部长毛就是浪漫。(其实白条鱼有什么不好,毛多那是因为没进化好……HOHOHO)

16.愈来愈多女人成为烟灰缸。

17.不擅长也不愿做家务,以为煮饭是佣人的天职。

18.自为价值模糊,以为女人的价值在于处女膜是否存在。

19.没有人生目标,仅以嫁个好(有钱)老公为人生目标。(我的目标是找99岁的有心脏病的,老富婆……新婚那晚大跳艳舞刺激她。HOHOHO……)

20.喜欢说是非,以是非做人情。

21.喜欢衣着性感,但另一方面又怕蚀底给男人。

22.贪钱,但不肯承认23.贪小便宜,总之减价的货品就会买,却又不想自己会不会用。

24.大女人主义,以为自己可以做女强人,甚至以为自己已经是女强人。

25.说不过男人时便常以眼泪做武器。

26.以性做交易筹码,男人听的最多的便是:“你再这样那样,我不会再给你了。”

27.喜欢作无谓的比较,尤其与别人的男友比较。

28.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男友随传随到。

29.不停拨手机,以为电池是永用不完的。

30.不懂尊重男友的私人空间,从电话来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在哪里?”

31.小器且喜欢翻旧账,永远对人不对事。

32.情侣吵架后无论谁是谁非,必须先由男友道歉。

33.不愿为家庭付出“私房钱”。

34.经常想着如何在经济上控制自己的男人。

35.要男人/老公经常陪伴自己和娘家。

第166章 做人要有平和忍让之心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忍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无为地好争而不好让。

君子坦荡荡,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高尚品德。做人要胸襟豁达,要有平和忍让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人的必备个性。

所谓忍让,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谦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态度和行为。这里忍让的是那些与自己的朋友、同事等之间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如与朋友或同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计较,应该豁达一点,吃点小亏算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同事之间的团结。而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坏人坏事,则不但不能忍让。反而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所以,我们说的忍让并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事物的忍让,该忍时忍,不该忍时则寸步不让。应该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才是成功者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智慧。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却看到了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温暖阳光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现实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总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说邻居家污秽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将一位朋友领到家里,指着窗外说:“你看,那家绳上晾的衣服多脏啊!”可那位朋友却悄悄地对她说:“如果你看仔细点儿。我想你能弄明白,脏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玻璃。”

是啊。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为什么不学着宽厚待人,而是去轻易地指责呢?即使脏的真是邻家的衣服,我们为什么不能表示理解和容忍呢?要知道,这样做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损失。

第167章 各种心理效应解说

不能相信视觉?

常听人说:“眼见为凭,否则不要相信。”但遗憾的是,人类的视觉出乎意料并不可靠。图中的例子,是在犯罪调查中目击者常犯的先入为主的错误。目击到疑似罪犯的人,实际上对方手中并未拿什么东西,却在作证时加油添醋地表示那人手拿凶器。这常是使犯罪调查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人类的想象力会凭空捏造出其实未看见的景象。

做梦男女有别根据调查,男性的梦里大多出现与自己敌对的人,女性的梦里多是与自己友好的人。女性的梦境常与家庭相关,而男性若未特别意识到什么,不太会梦到家人。女性常梦到自己在购物或与朋友见面等日常生活的事,男性多梦到冒险或旅行。两者显着的差异在于患重病时的梦。男性大多直接梦到死亡;女性则梦到与好友分别等人际关系中断的梦。

相信分析结果的心理/巴南效应将血型性格分析这种谁都可能符合的一般性内容当成只在描述自己一人的心理现象,称为“巴南效应”(Barnum effect)。人们一听到“你渴望受人喜爱”、“你其实拥有浪漫的一面”等叙述时,几乎没人会否认或表示“这种说法好笼统”,大多数人会说“没错没错”并坦率地接受。相信算命的现象也属于巴南效应。尤其对方若是着名的算命师,说服力更大。

搭电梯时为何往上看?/个人空间一搭电梯就习惯抬头看楼层显示灯,这其实与“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密切相关。个人空间犹如在身体四周有一道隐形界线。当外人踏入这空间,自己就觉得受压迫。个人空间距离因人而异,一般是前后0.6~1.5公尺、左右约1公尺的空间。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大空间。电梯的空间狭窄,搭乘者彼此的个人空间几乎互相重叠,人们想尽快逃离这令人喘不过气的空间,抬头往上看便出自这种心理。

恋爱高手的把妹绝招/先贬后褒?从开始到最后都不停称赞?一开始称赞,后来贬抑?一开始贬抑,后来称赞?从开始到最后都贬抑这四种方式,最让人留下好印象的是“一开始贬抑,后来称赞”的方式。人一旦遭贬抑,自尊心会受伤;后来受称赞,低落的心情从谷底爬升,会非常高兴。这是称赞女性相当有效的方法。但“一开始贬抑,后来称赞”,却未在最初称赞时拉大与贬抑的差距,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周四较多意外事故(产业心理学)产业心理学是研究处在产业社会里的人类行为心理的学问。

尽管会因产业不同而有出入,但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周四这天发生最多事故。根据某地的整备局建设劳动灾害数据显示,周四的事故率比其它上班日平均高了2.03倍。周一是一周工作的开始,自然会比较紧张;相对地,周五是一周最后一天上班日,也会打起精神工作。所以周五前一天的周四,就会因为疲惫和松懈容易发生危险。

应用心理学的交涉技巧/以退为进法在预想对方会拒绝的情况下,先提出过分的要求,等对方拒绝后,再降价继续要求,这种方式就称为“以退为进法”(Door-in-the-face-technique)。像推销订报的人一开始都会请对方“订半年的报纸”,一旦被拒绝后就会接着说“那先订一个月看看”,就是利用这方法。由于对方拒绝你之后多少会产生愧疚感,所以会答应你接下来的请求。

第168章 女人购物的二十种心理

说女人的钱好赚,女人买东西冲动,女性商品利润高,男人赚钱女人花……可是好多电商遇到的问题是,女性用户格外挑剔,女人砍价砍到你想哭,女人磨起来你宁可不想卖了,女性用户更容易八卦得到处说你不好,甚至无理取闹……有的人觉得女性购物好做,有的人觉得女性购物做起来好难。女人的生意到底怎么做?

在现在众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里,是否有一个男性掌门人,或者一位男性,是真的可以设身处地的考虑女性的购物心理?男人真的能够了解女人嘛?

以下是个人对女性购物的看法,不代表全部女性,女人心,海底针,你捞不到,我也捞不着;没有太多数据,女人的随意性,无法用太多理性数据分析,凑合看看吧~一面面俱到,精于计算女性精于计算,不同于男性。男性会非常直接的计算产品的性价比,而女性则计算得格外细致,几乎面面俱到。包括邮费(是否可以砍邮费或者直接包邮)、商品面料质地与颜色、是否变形或脱色、是否有买赠活动(没有也可以开口要嘛,或者也可以多要一份~)、卖家态度(态度好买东西也会非常爽快,俗称钱花出去至少换个开心)、是否可在某渠道找到优惠券、可否找到组织团购……等等。

女性精于计算,并为此耗费大量精力,虽说为了节省那么点儿钱不值当的,但是女人也常常会乐死不疲,此快乐也许是男人所无法理解的。

而女性的此面面俱到,经常会不经意的在某处发掘出不佳评论,不买;如找不到任何优惠,不买;如不包邮也没赠品,不买;卖家说话稍有不慎,不买……直让卖家叫苦不迭~ü 服务态度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挑剔率ü 在合适的位置释放合适的优惠,不可多,不可少ü 人性化再多一些,营销理念再精神一点儿~ü 进行全网公关维护二炫的社会生活本质常见女性朋友跟人“炫”说,看看我买了这个,今儿这衣服是昨儿某商场买的……或者见女性朋友见另外一人,诶你这鞋在哪儿买的啊,多少钱?诶你用什么睫毛膏啊……爱炫与互相比较,并不是单纯层面上的虚荣。而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本质。想想看,不管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在每天出门前,是不是都要整理一番,不过女人是整理+打扮,多了个步骤而已。男人也无需五十步笑百步。而当你知道今天彻底不用出门也不用见任何人时,也就是生活暂时脱离社会,自然就不会“浓妆淡抹总相宜”了吧~那么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与身份,也需要在外表中充分体现,同时,也需要他人在眼神或言语上的外在肯定(尽管有时知道听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但是好听的谁不爱听,哈~)。

女人显示美有两大特点,一是穿的非常简单,以体现自己的自然美与出众;二是讲无数华美的东西集于一身,自己还能压得住,以显示自己的貌美出众。现在看来,仍是后者居多。

在现实生活中炫不够,便在网站上炫,管你是炫身体还是炫身体外的内层皮儿,炫的人总是有人关注的,这种关注的反馈远大于看到各种硬软广告,具体数字米有,但是绝对够远,嘿~朋友或周围的人推荐,特别是已经购买者的推荐,比陌生商家的信任度要高很多;主动去关注的信息是积极正向的,而被动收到的各种促销打折信息只能让人愈发腻烦。

ü 进行“炫”心态类活动ü“炫”的各种营销手段(此处可略去一篇文章,哈哈~)三叽叽喳喳的女人世界爱交流时女人的天性,就跟爱唠叨的媳妇儿,爱啰嗦的母亲一样,你无法阻止她们的交流天性。让女性因为某话题,特别是某消费品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导致最终销售,效果比广告投放好很多。如何发起讨论话题,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再者,就是如何把讨论(论坛中俗称盖楼)引导至正确方向,把已经盖歪的楼“扶正”。

ü 社区公关策划与长期维护ü 口碑营销四相信你是女性最纯粹的本质有一个最明显的男女区别,当一个商家叫卖,某某优惠啦~一拥而上的大部分都是女人。因为男人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骗人的,假的……等等,先以质疑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然后让很多事实来证明确定是优惠,才会去买回来(内时候不一定有了);而女性的第一反应通常是相信你,一拥而上先买下来,然后美滋滋的去炫耀,若发现被骗,会不遗余力的要求退货或者闹(虽然很多在卖的时候都说不给退),闹的不是内几块钱,而是一个心气儿。

所以现在的女人也多少有些改变:1、相信你依旧是相信,买错了上当了也不一定去找,大不了下次不来,也告诉周围的人千万别去(那你可惹麻烦了,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2或者哪天心气儿一上来,去了不是为了退,就是为了闹垮你,绝对让你叫苦不迭,内时候你给退,人家还不一定干呢~3、心态最好的新时代女性,也会这么做,买了东西,再不去看一样的或者相似的东西,免得自个儿找气受,就觉得自个儿得便宜了一直美美的最好。所以男人若说两句好听的,即便谁都知道是假话,也是受用的,是一个理儿。

第169章 如何消除别人的多疑心理?

与多疑的人沟通时要尽量直视,不要东张西望,说话要诚恳,多和他聊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有优势的方面,避开他的短处,要努力表现出你的友好,在他说话是最好不要打断,多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赞美他,让他正确认识自己,找回自信。

身边难免会有一些多疑的人,朋友,同事,领导,甚至亲密爱人。和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说什么话都是错的,甚至一笑,一个眼神他们都认为是嘲笑和敌意。我见过的多疑的人既有陌生人也有熟人。认为跟他们交往很压抑,完全不能笑和随意说话,甚至想看一下周围的环境的自由都没有。以免引起他们的多疑和不悦。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多疑是人并不是什么坏人,他们很多时候自己也难以控制多疑的想法,所以我们尽量学着如何和多疑的人相处。

首先,需要你去慢慢的有意识地去减少他的多疑与多疑的人沟通时要尽量直视,不要东张西望,说话要诚恳,多和他聊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有优势的方面,避开他的短处,要努力表现出你的友好,在他说话是最好不要打断,多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赞美他,让他正确认识自己,找回自信。

同时故意给他看一些关于多疑的症状以及解决方案多疑症也属于强迫症的一种,其强迫思维常常是病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强迫正神经症中也是属于需要“长期抗战”的一种心理疾病。我们除了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意外,还可以在思想上给于适当的矫正。例如:增加其自信心,学会换位思考,想法不要过于偏激,善于发现事物的积极面等等另外,可以带他去游玩或多参加一些人际交往活动首先要多疑的人自己要放开。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呆在一边,尽量和他人出去走动走动,多留意开心的事,多锻炼,最好是多参加集体活动,融入集体。而大家有什么活动时,尽量让他们加入,因为多疑的人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让他们多参加一些人际交往活动,接触更多的人,明白他们不同的想法,不要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中,钻进死胡同里。

其次,让多疑的人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当别人于他们沟通时,要尽量保持微笑,保持良好的社交状态,懂得如何给人以好的印象。

第170章 说脏话可以拉近彼此的感情

你会在什么场合下爆粗口?说脏话你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增进友人之间的感情?

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的攻击本能——说脏话是在满足那些被压抑了的攻击愿望。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这样解释:“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灵魂的止痛剂,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

脏话满足我们的攻击本能越压抑就越需要得到即刻的发泄。在我们所能采用的宣泄途径中,说脏话无疑是最容易实现、起作用最快速最直接的选择。要宣泄就要有出口,事实上,人们一直也在充分利用身上的出口表达攻击:瞪眼,通过眼睛流露出愤怒和怨恨;还有人喜欢用吐沫啐人,也是一样道理。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真的想结结实实地把某些人揍上一顿。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时候你没有碰过他们,最多只是骂几句FUCK OFF而已——多数时候还是在背后骂的。此时,这些脏话就代替了你的拳头。因为脏话本身就有许多龌龊、暴力的意思,而人们想到脏话,随之而来的想法一定是底层,暴躁,危险等消极词语。

打一个人,是为了让对方痛苦,那么将脏话作为消极的、肮脏的信息传递给他/她(即使是自言自语,人的潜意识也会这么认为),不是同样达到伤害他他/她,让他他/她痛苦的目的了吗?于是,通过咒骂的发泄,揍人的愿望消失了。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有益处的,包括脏话,否则人们早就在不断的斗殴中死光了。

另外,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说脏话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体。如果一群朋友邀请你参加派对,在场的每个人都在抽烟,你就很难不抽,哪怕你其实很讨厌抽烟这种行为。同样,当大家都在曝粗口,如果你独善其身就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一句带着SHIT的脏话,“高雅的人”在“得体的场合”是不能说的。而一旦你也曝出粗口,立刻表明你是“我们的人”,你们之间的谈话是“我们的谈话”,于是,朋友之间的心理鸿沟瞬间被拉平,轻松愉快的氛围即刻形成。

女人比男人说脏话少吗?

没有任何实证支持,性别是决定说多少粗话的因素。美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穆雷在记录下4000名男女学生的谈话后发现,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脏话从他们嘴里蹿出来的时间比例一样多。实际上,我们头脑中女性不说脏话的观念,只是来自那些穿梭在办公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形象。在一些边远农村,不少妇女可以扯着嗓门隔着一条马路相互对骂,其运用脏话的熟练程度常常让男人也瞠目结舌,甘拜下风。

而绝大多数现代女性在公开场合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主要是受到社会教化的影响。通常,社会大众对说脏话的男人更为宽容,认为他们不拘小节,甚至有男子气。而女性如果在公开场合说脏话,需承担的压力比男人则高得多,所以她们需要更大的勇气面对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

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天然地在性活动中更为主动,性对于男人来讲本身就具有攻击的色彩,因此,很多指向女性下体的脏话,从男人的嘴巴里讲出来,攻击的意味更多、更浓烈。而由于女性在性活动中的接纳角色,性本身让女性联想到的攻击色彩就较男性为弱,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脏话也相对较少地被女人使用了。

第171章 揭秘男女道歉时的心理差异

当一个女人要求你说“抱歉”,聪明的话,你赶紧照办。真的,她不是要跟你一较高低,她是希望你能走进她的心……恋爱中,谁都干过的一件事,除了亲吻,就是吵架……不少男男女女玩笑道:“小吵怡情,大吵伤身。爱情中的滋味,就是不吵不热闹!”

关于吵架,各人尝到各人的滋味。

但吵架过后,所有男人女人最纠结的一点则是——道歉。

永远永远。

每一场战争结束后,不论是不是自己的错,女人都希望男人能先说“抱歉”。

每一场战争结束后,不论是不是自己的错,男人都不太情愿说“抱歉”。

虽然,有些女人很执着,纠结多日,强硬要来了男人的“对不起”。但她发现,其实两个人心里似乎更加不痛快:对迟来的道歉,她不满意;对没躲过的道歉,他不甘心。

一个不肯道歉的男人,会让女人慢慢绝望。

一个总逼着男人道歉的女人,男人会慢慢对她烦透。

男人,把“道歉”视作一种缺点。越是性格刚毅的男人,每说一次“对不起”,都会损伤一点他对这个女人的爱。

但女人不同。

女人,比男人更加重视道歉。这跟“恋爱地位”没太多关系,女人眼中的道歉,其实是一种情感上的理解。

她们总是认为,否定自己,不意味认同对方,却代表关怀对方。

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女人,为了一句“道歉”跟男友闹到地覆天翻。

第172章 如何避免生活倦怠?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你总会在某个“节点”卡住,感到无力应对。其实,你不必独自面对困难,有一种人可以帮你搞定所有的麻烦——生活教练。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你总会在某个“节点”卡住,感到无力应对。其实,你不必独自面对困难,有一种人可以帮你搞定所有的麻烦——生活教练。

无论是你想自学烹饪,寻找伴侣,经营婚姻,还是养育孩子,应付离婚,面对退休问题,减肥20公斤或治疗疾病,几乎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你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生活教练来帮你找到解决之道。“如果你生活不如意,就找个生活教练吧。”这句话在欧美成了口头禅。

生活教练指导这次免费送你!“生活教练”这个职业于九十年代初期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成为一种时尚。工作方法主要是与客人面对面交流后,帮助客户甄别其在个人、职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生活教练收费标准分为按小时和按项目两种方式,按小时一般为300元左右每小时,按项目则一个项目收费600元左右。目前的客户群中,大部分是普通的白领阶层,他们处在人生的发展期、上升期和转换期,遇到较多的问题和困惑,30岁以下的占了90%以上,其他年龄段的约占10%左右。

1、我找不到未来的方向给人生按下PLAY键请尝试把人生想象成一部正在播放节目的录相机:如果是在“倒带”的状态或“快进”的状态,画面和声音都不佳,只有在“播放”(PLAY)的状态,速度、音效、画面才都刚好恰当。所以,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对未来失去了方向感,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在过去的五分钟里,我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据统计:有七成人是在念及过去发生的事情,三成人是在念及未来的事情,只有约一成是想着当时发生的事或自己即时的感觉。而这一成“活在当下”的人,也是幸福度最高的人群,因为他们懂得——人生只需要按下PLAY键。

2、我的生活好平淡!

走路步速加快25%如果安稳的生活让你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那不妨从现在起就把自己走路的速度提高25%,给你陷入“平淡”的生活来点“加速度”。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平稳、闲散的步伐透露着“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步子加快25%,像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15分钟内成功。”使用这一“走快25%”的秘诀,抬头挺胸往前冲,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和生活在改变。

3、我和别人很难沟通用三句话让世界听见你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总是觉得全世界都忽略了你的声音?请尝试改变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试试看只用三句话概括你想说的一切——明快而果断地试着用最精炼简洁的词句表达你的意见和想法,让你的每一次发言都变得好似一篇开门见山的新闻报道。这会让你活得更有重点,也会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

4、我的压力太大了!

自制一张减压表压力通常驻扎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它们会慢慢地积累起来而非被一个一个地解决掉。这样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制作一张“减压表”,列出可能带来压力的每个事件或问题。将事件按照繁杂程度进行排列,包括与压力有关的个人事件或工作相关事件,如完成项目的最后期限、和其他管理者的冲突、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家庭内部的问题,并且注意应尽量详细地列出所有引起压力的原因。然后,识别可避免的压力、审查上述列表,标出那些你可施加直接影响的事件,这一类的压力源可通过具体的行动得以消除,让你的生活重新由红灯变成绿灯。

5、我想要太多买不起的东西打造你的“遗愿清单”

有了房子想着别墅,香奈儿3.55后的下一个目标是爱马仕Birkin-—当你执迷于不停地用物质给生活堆砌幻想的时候,不妨像电影《遗愿清单》讲述的那样,设想一下如果只剩三个月的生命,你会用它来做些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电影中,主角从激情时代自我安慰到危机重重的中年,再自我安慰到老态龙钟的垂暮之年,最后在医院里的病床上想起——这辈子,许多梦想只是在心中播放千万遍,却从来未曾去做过。请一定不要让自己留下这样的遗憾,因为你真正需要的,必定远比物质来得更加重要。

第173章 女人6种不良情绪让健康亮红灯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健康问题和很多因素有关,除了我们熟悉的生理因素影响以外还有心理因素,而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负面的不良情绪,不仅让自己感觉糟糕,更会影响到女性朋友们的健康。

负面情绪一:承受压力经常承受压力,也就是忍受慢性压力的摧残,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张弛有度,你的身体会进入一种长期的强健身体、恢复疲劳的良性循环。不论是记忆力还是做事的准确性都能得到恢复。如果对这种“入侵者”不加提防,你很容易疲劳、压抑,再生产的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常年处于这种慢性压力之下,高血糖和脂肪酸会使你面临患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负面情绪二:忍气吞声遇到烦恼是发泄出来好还是忍着好,真是难说。原因很简单,这两种作法都有副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几个权威莫名其妙地对受试者大喊大叫。面对这种情况而忍气吞声的女性,其因心脏病、中风或者癌症死亡的几率要多一倍。怒火发作出来,虽然只有几分钟,可是肾上腺素、血压和心律都会增加。对一个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讲,因此而患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可能性要增加五倍。就连面带愠色,包括急躁、烦恼、不悦也会损害健康,因为这些情绪会使免疫力下降。

负面情绪三:大吵一顿发火的时候,你会觉得血压在升高——这正是人与人吵架时经常出现的情况,其影响将是长期的。事情过了一个星期,一想到那次吵架,你的血压会再次升高。如果最近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或者跟别人吵过一次,最好不要耿耿于怀,忘得越快越好。有人研究过,跟恋人吵架半小时,至少让你身体的自愈时间增加一天。经常吵架的夫妻,自愈时间将成倍增加。

负面情绪四:醋意大发醋意大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嫉妒心迸发。嫉妒是人类最有杀伤力、最痛苦、也最难以控制的情绪。男人嫉妒的典型表现是别人对其所爱女人的染指,而女人的嫉妒则是感情背叛而带来的疑心。专家说,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充满恐惧、压力和愤怒的感情。醋意大发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同时免疫力、焦虑或许还有失眠情况会减弱。

负面情绪五:闷闷不乐抑郁、悲观以及对待周围的事物漠然置之都与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低有关,而这两种物质是大脑中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可以起到调节痛感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分之四十五的抑郁症患者受着疼痛的煎熬。情绪低落还与睡眠不好、疲劳、性功能障碍有关。

第174章 10条反思助你克服惰性

每年开始你都对自己说:一定要开始完成那个推迟太久的目标。可到了年尾,事情却没任何改观,也许这10条反思能帮你克服惰性。

可是一年过去了,事情似乎没有任何改观:你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要做,你身兼数职,忙的不亦乐乎,那个伟大的目标只能委屈的一拖再拖!

我们似乎总是在拖延,在推迟,不管那个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开始创业,参与社区生活,抑或是装饰自己的住宅。其实,往往不是由于缺乏时间,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对自己承诺!

我当然不会天真的说,想要开始随时不晚。但我真的建议大家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只是在找借口?

我常常会问自己这10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克服惰性,希望它们对你也有所助益。

1、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我的长兄乔纳森是一名电脑工程师,但他五年前开始涉足健康与健身事业,并创办了名为“创世纪”的健身房,起初他总是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他经常反问自己:“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是:“创业失败,重操旧业—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我们大多数人也许可以向乔纳森学习,开始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一个客观而诚实的答案往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恐怖至极、无法接受。

2、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与此相反,我们可以大胆畅想最好的结果和我们可能取得的成功。关注一下积极的方面,将会使我们激情迸发。

3、假如放弃尝试,我会不会后悔?

很多时候,回想那些自己没有尽心尝试的事情,我们往往后悔不跌。后悔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还是尽量避免吧!

4、我能获得什么?

实现目标以后你的收获还是异常丰富的,包括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和真切的物质财富。

5、假如我成功了,能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

我已经发现,这个问题的功效非常显着。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的目标”只跟自己相关,其实不然,“我们的目标”和他人也是息息相关的,应该思考我们的成功将如何提高别人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挖掘目标背后的深远意义。

6、我是否给自己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做了好榜样?

人无完人,但我们依然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们留下效仿的榜样。假如希望孩子们勇敢无畏,机智聪颖,意志坚定,我们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抉择向他们展示这些美好的品格。

7、我想要被恐惧击败吗?

如果你决定放弃尝试,也要是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被恐惧所击败。我们只为胜利而活!

8、即使失败,我是否已经更有价值?

我坚信,生活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将成为什么。同时,也要明白,我们做了什么将决定我们能成为什么。即使你尝试之后,还是失败,但你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勇敢坚毅的人。当一天结束时,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9、这与我想要留下的遗产是否一致?

我们的遗产非一日之功,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晶。假如你很清楚自己想要留下什么,而欲将开始的目标与之一致,那还犹豫什么?

10.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永远没有“最佳时机”,所以从现在开始做:微小的起步远胜于徘徊不前。

不管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显然,我们需要分清主次,做出牺牲。计算成本非常重要,代价通常是值得的——当然不是所有时候。

如果你已经确定,值得付出,那么开始行动吧!

第175章 女性智商百年来首次超男性

新西兰智商测试权威专家詹姆斯·弗林最新研究显示,女性开始比男性聪明了。这是心理学家首次发现,在智商测试中女性的分数高于男性。以往女性智商的平均分数总比男性低约5个百分点,女性已经开始处于领先地位。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着名教授弗林通过对比西欧、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爱沙尼亚等地区的智商测试结果,发现在西方国家男女智商的差距正逐年缩小。他得出结论:“过去100年中,男性和女性的智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女性的提高速度显然更快。”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解释是女性得兼顾家庭和事业,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事务,有助于激发其潜在智商。弗林认为,现代化对女性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另一种解释是:女性的潜在智商原本就高于男性,只是人们如今才意识到而已。

第176章 梦到掉牙可能是焦虑

美国梦境研究专家迈克尔·维格表示,梦见掉牙通常表示做梦者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为此焦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朱迪斯·奥洛芙博士认为,女性梦见掉牙,还有可能是因为她们感到自己正失去某种权力。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我们的梦境可谓五花八门,比如,中大奖的梦会让你乐醒、满口牙齿全部掉光之类的怪梦可能会让你惊出一身冷汗。近日,美国《吸引》杂志报道,梦境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况。

梦见掉牙是最常见的与外表有关的梦。美国梦境研究专家迈克尔·维格表示,梦见掉牙通常表示做梦者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为此焦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朱迪斯·奥洛芙博士认为,女性梦见掉牙,还有可能是因为她们感到自己正失去某种权力。

梦见自己穿着暴露,这种人一般思想比较传统,害怕自己过于开放,或者担心某些私密的事情将会被发现。美国心理学家《释梦》一书作者吉莉安·荷洛薇博士表示,梦见穿着暴露也不见得总是坏事,当生活中出现“惊喜”,比如开展新恋情或升职等,而自己又感到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最可能做这种梦。

经常梦到自己胸部的人,通常比较在乎自我形象和能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女性如果梦见乳汁渗出,可能说明她在“妻子”和“母亲”两种角色之间协调得不够自如,感觉身心疲累。此外,梦见指甲断裂,表明做梦者竭力回避某种场合或者担负某种责任。梦见咬指甲,意味着出现了难以处理的事情。梦见指甲疯长,则表明你对生活的整体掌控不好,整天忙,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177章 心理医生解析人际七大负面

1.自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

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第178章 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呢?

在社会交际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或意外变故,必须迅速适应,并快速说出适合于新情况下的得体的话。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日常口才训练中进行必要的“应变”训练。这种“应变”,有时将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或一项事业的成败。

语言应变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口才训练当中,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和应变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那么,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呢?

冷静自信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反映着他的机智和聪明,一旦碰到意外的变故,要能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强烈的自信,甚至伴以适当的微笑,这是一种强者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冷静中产生急智,发挥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化拙为巧,收到理想的意外的效果。如果情绪过分激动或紧张,只会抑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注意积累语言应变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一个人如果文化修养好,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语言表达方式灵活,词汇丰富,那么他讲起话来一定会得心应手,应对时就能做了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转换话题日常用语中,许多词语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存在一定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利用词语的这一特性,就可以把话题中的某些要领转换成与它相近的另一个概念,避开原先的话题,也可以避免尴尬。例如“老”,《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就有17种念义,以“老”字打头的词组148个,这就给这方面的话题转换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诙谐幽默应变的语言最好能诙谐幽默一些,因为这样的语言能使局促、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缓和,避免正面冲突,也能使自己和对方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甚至可以消除对方敌对情绪,“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179章 办公族必学的超有效“1+1”放松法

“减压”二字如今常常挂在人们嘴边。如何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排解压力,找回健康的心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苏珊·鲍尔曼博士给出了身心“1+1”的减压建议。

身体减压NO不要用吃东西来释放压力。高热量的美食多伴有高脂、高盐和高糖的弊端,这对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而且靠吃来释放压力容易引发恶性循环——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体重增加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又让人吃得更多。

YES如果您感觉很想吃东西的话,可吃一些需要用力咀嚼的食物,因为活动双颚可以释放压力。比如吃一些坚果和小胡萝卜。

NO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当人们觉得精神不振时,常会喝含咖啡因的饮品来提振精神,但这却可能使您晚上无法香甜入睡。

YES您可以喝去除咖啡因的咖啡或喝茶。也可以准备些桂圆、玫瑰、红枣、枸杞、冰糖、莲子等,加在茶饮里,滋养身心。

NO当您面对压力,很容易拖延吃饭时间,甚至干脆不吃。很多白领为了节省时间,会选择速食快餐。其实,摄入健康的食物对调节心情、对抗压力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长“压力痘”的白领,更要管好自己的嘴,平衡饮食。

YES苏珊博士建议,除了注意摄入瘦肉、蛋白、低脂牛奶、鱼或者大豆蛋白外,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也不能少。而后者正是许多白领工作餐里缺乏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中含有一种排毒法宝——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被誉为肠道的“清道夫”,它能清除肠道内的“垃圾”和毒素,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针对久坐的上班族经常出现的便秘、小腹脂肪堆积、长痘痘等问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是很好的解决方式。世界粮农组织要求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最低警戒线:27克。若从日常饮食中得不到充足纤维,则需额外补充。

心灵减压打造零压力办公室调查发现,白领的压力70%来自办公室。稍稍改造你的办公环境,也许会对你放松心情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哦!

养几条金鱼:金鱼游弋的姿态永远那么从容不迫。无论是它们在水中悠游的样子还是斑斓的色彩,都能让你紧绷的心情有所缓解,也能让你的眼睛得到片刻休息。如果你的办公环境不容许你养金鱼,那么准备一些金鱼的图片放在电脑里吧,疲劳的时候播放看看,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准备一双舒适的平底鞋:不面对客户的时候,让你的脚放松下吧。特别是白领女性,高跟鞋往往让你从精神到身体都紧绷不已,回到座位上,换上柔软舒适的平底鞋,能让你放松一些。

睡觉减压:充足的睡眠也可减少压力,为了你的健康,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很多白领都习惯于晚上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甚至更晚。睡眠不足,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运动:有研究认为,运动可以战胜忧郁。运动能够让你由于压力过大而萎缩的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如今很多白领也喜欢办健身卡,但卡的利用率很低。其实,健身不用练足45分钟,单纯流点汗,忘掉一些烦恼,也许你就会爱上运动。

第180章 社交中的七种不良心理你有吗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且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是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二、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四、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第181章 赞赏他人也需技巧

社会交往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礼仪技巧方法能力培养、人际心理关系的处理能力。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

赞美的好处:

有一位心理医生在银行排队取款时,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先生满面愁苦,这位心理医生暗想,我要让他开朗起来。于是他一边排队一边寻找老先生的优点,终于他看到,老先生虽驼背哈腰,却长着一头漂亮的头发,于是当这位老先生办完事情走到心理医生面前时,心理医生衷心地赞道:“先生,您的头发真漂亮!”老先生一向以一头漂亮的头发而自豪,听到心理医生的赞美非常高兴,顿时面容开朗起来,挺了挺腰,道谢后哼着歌走开了。可见,一句简单的赞美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在一次心理咨询中碰到一位女大学生,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似乎相互都有戒心,很难知心交谈,宿舍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我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今天气色很好!”“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等。不久以后,她来告诉我,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彼此关心,在一起时有说有笑,下课后都愿意回宿舍,好像宿舍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赞美的力量:

善于赞赏别人常会使一个领导者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对下属说:“大家知道,你很能干。最近单位人力紧张,有件事我们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这样一来,你的下属一定会为你分忧,即使一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儿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在家庭生活中,学会赞美尤其重要。人们常常婚前甜言蜜语,婚后批评抱怨,以为结了婚就如进了爱情的保险箱,用不着挖空心思讨好、夸奖对方,难怪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其实,婚后妻子更需要丈夫的欣赏,丈夫更渴望妻子的鼓励,批评挑剔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有一则故事叫“王大姐训夫记”。王大姐之夫平日懒惰,从来不理家务,无论王大姐如何唠叨指责毫无效果,无奈之下求教于心理医生。得到心理医生的指点后,王大姐一反常态,再不唠叨抱怨,代之以刻意观察寻找丈夫偶尔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某日,其夫无意中洗了一次自己用过的碗,于是王大姐大加赞赏,并承诺做几道好菜予以鼓励,其夫心里颇为受用。再一次,其夫又无意中顺手洗了自己的袜子,王大姐马上如法炮制,大做文章。渐渐地,其夫感到家庭颇为温暖,一回家即主动寻找家务活,并逐渐乐在其中。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和赞扬更是不可缺少。“小宝真乖,快把苹果分给小弟弟”之类的话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儿子真棒,爸爸为你而自豪。”“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处理好与同学的矛盾。”这些对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非常重要。

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当然,夸奖他人并不意味可以毫无顾忌,以下两个原则是要注意的:

一是真诚。夸奖别人要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是对方确实具有或即将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不要让别人感到你言不由衷,另有所图。如夸奖一位身材矮小者长得魁梧恐怕就要出现“拍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况。

二是夸奖的内容应被对方所在意。称赞中年妇女身材苗条,赞扬老年人身体硬朗便很容易引起良好反应,而赞美儿童年轻、青年人牙齿坚硬等却很难有积极效果。

第182章 友谊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没有朋友的人是可悲的,孤单影只,内心寂寞,痛苦无处倾诉,快乐无人分享。所以,人要过幸福的生活就不能少了朋友。但是,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幸福。

朋友关系是重要的幸福之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它是积极情感的最普遍的一种预测来源。朋友关系同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关系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4。朋友的数量、挚友的数量、共同活动的次数、联系的频率等因素也同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友情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与朋友分享快乐与忧伤,获得情感支持,减少孤独等负面情绪,能够降低消极情感,提高幸福感;遇到困难时朋友之间互相鼓励、支持和帮助,充分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支持与被支持的积极情感,能够增强自我满足感和生活满足感。

亲密的友谊可以增强自尊、提高自信,人们选择品质、技能和价值观方面与自己很相似的人做朋友,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建立互信关系能够满足人的归属需要,因此令人感到幸福和满意。

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幸福正如上面所讨论的,朋友关系能够增强幸福体验。但是,并非朋友越多就会感到越幸福。与朋友的数量相比,挚友的数量和朋友的质量更能对积极情感产生影响。因为人们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一种关系网络。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若要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网络,就应不断增加自我坦露水平,没有这种自我坦露,朋友再多仍然感到孤独。许多调查显示,有些人交了大量的朋友,而且也花了许多时间和朋友在一起,但是他或她却仍然感到很孤独。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自我防卫心理过强,自我坦露较少,较少与朋友分享自我感受,回避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只取不予。

友谊是需要经营的朋友关系网络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人格差异。就性别差异而言,女性的关系网络注重人际亲密,追求情感予取;男性的关系网络注重人际承诺,追求能力予取。关系网络的亲密取向对女性来说更加重要,关系网络的能力取向对男性来说更加重要。因此,相比之下,避免孤独的最佳预示因素是经常与女性交往,至于和男性一起消磨时间,则对避免孤独不起显着作用。

39健康小编建议:友谊所建立的互信关系能够满足人的归属需求,而且能够提供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水平。建议各位职场的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发展并用心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子,使之成为自己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之一,这将有利于积极情感的增强。

第183章 交不到知心朋友怎么回事?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想找一个真朋友更是难上加难。近日,《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人交不到知心朋友。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3874人中,55.2%的人只有1—2个知心朋友,22.4%的人几乎没有真朋友,五成人表示知心朋友多为同学,59.8%的人认为没有真朋友的原因是利益关系所致。对此,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表示,知心朋友首先彼此要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的基础上。近九成受访者认为,知心朋友应该相互信任,有相似的价值观,平时保持较为紧密的沟通,能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私密情感并愿意为彼此做出牺牲。而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们忙于工作,交际时间被极大压缩,很多人没有精力拓展自己的交际面,此外,现代社会交往形式也越来越趋向物质化和商业化,人际关系的淡漠,也是难以交到真心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知心朋友,不利于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王国荣表示,朋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包含着信赖、分享、帮扶等诸多因素,是人在社会网络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如果缺乏知心朋友,人容易产生飘浮、游离的感觉,可能变得孤僻、封闭,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抑郁。

要交到知心朋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不要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与人交往真诚相待、相信他人,因为信任是真诚友谊的基础;淡化物质性或商品性;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开展各种互动活动,以增进了解,巩固友谊。

第184章 如何安慰好朋友?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心理的苦痛与焦虑?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在这种时候,我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心理专家教你如何安慰朋友?

1、要接纳对方的世界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2、要倾听对方的苦恼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3、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第185章 友谊也需心理保鲜

这里有一些方法来确保你的友谊长久、健康。

适度沟通不需过多给朋友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沟通可以很简短,聊五分钟电话或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了解你朋友的作息时间,不要太早或太晚打电话给朋友。若有危急的情况,你就要马上通知朋友,不需介意妨碍他们休息……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

问一个忠实的朋友,他是如何评价你与别人相处。注意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努力改变。

不要攀比不要让友情变成一个隐蔽之争,去比较谁最有钱,有最好的衣服或最酷的汽车。不与朋友争吵。这种做法只会把友谊变成不良的攀比……建立一个健康的,现实的自我形象。

虚荣和自卑,会妨碍你交新朋友。

决心提高自己培养诚实,慷慨,谦逊,使你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受人尊敬和吸引人的朋友……避免无休止的抱怨。

不停抱怨是令人厌倦和使友谊离你而去。与你的密友谈谈如何改变你生活中不愉快的部分。

采取积极的人生观试图找到幽默的东西。笑是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倾听关心你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问题,若你只热衷于自己的想法,友情是不会长久的。

第186章 适度沟通最佳

适度沟通不需过多给朋友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沟通可以很简短,聊五分钟电话或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了解你朋友的作息时间,不要太早或太晚打电话给朋友。若有危急的情况,你就要马上通知朋友,不需介意妨碍他们休息,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

问一个忠实的朋友,他是如何评价你与别人相处。注意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努力改变。

不要攀比不要让友情变成一个隐蔽之争,去比较谁最有钱,有最好的衣服或最酷的汽车。不与朋友争吵,这种做法只会把友谊变成不良的攀比。建立一个健康的,现实的自我形象。

虚荣和自卑,会妨碍你交新朋友。

决心提高自己培养诚实,慷慨,谦逊,使你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受人尊敬和吸引人的朋友。避免无休止的抱怨。

不停抱怨是令人厌倦和使友谊离你而去,与你的密友谈谈如何改变你生活中不愉快的部分。

采取积极的人生观试图找到幽默的东西,笑是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倾听关心你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问题,若你只热衷于自己的想法,友情是不会长久的。

第187章 做自己爱做的事

有人说: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其实这三者都可以合而为一,那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泰德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一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医院来电话请泰德过去主持病人临终前的忏悔。

可是,他到医院后,病人却拒绝忏悔。那位奄奄一息的病人说:“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就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侗的父亲会为他们感到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德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破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先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后弹起吉他,开始唱歌。40年来,他用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了他的每一位听众,获得了内心的极大满足,也从而换取了得以生存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泰德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

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士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德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德神父的这两条准则,被许多美国人信奉为生活的信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才能愉快;想办法从中赚到钱,才能获得经济保障,维持生活。果真实现了这两条,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可算是成功了,也就获得了幸福。

心灵丝语

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用你超越什么,也不是你刻意追求的结果,幸福会自然而然地来到你的身边。

第188章 欲望与幸福成反比

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里面有句台词:当你的欲望越少,你就越接近幸福。

有一部分人始终认为,自己不幸福是因为自己物质上的贫穷和地位上的低下。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的不幸福恰恰是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太甚所致。

人因为有了欲望而充满希望地去面对这个世界,充满斗志地去面对挫折。不少人最初的梦想都是想要幸福,而当自己得到这样的幸福的时候,人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站在新层面上,人也许又会开始不满足,开始奢望更多的幸福,于是又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拼搏。

上进固然好,不过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人因为没有止境的拼搏,错过了许多应该得到的幸福。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有一个“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了这种生活现象:效用与幸福同比例变动,欲望与幸福反比例变动,也就是说人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幸福。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函数并不完全一样,但这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希望越走。失望也就越多”。

欲望,往往是导致使人们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可幸福感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越来越高,甚至还大不如从前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若是心里塞的太满,你就是给他他再好的东西他也不以为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底线的,当上了万元户,就又期待有十万,百万,千万,所以人常说有钱人不嫌自己的钱多。确实没有人会说自己的钱多,不想要更多的钱。钱的欲望和其他欲望一样,人的占有欲都是没有底线,情感上希望自己全部拥有,自己拥有的东西也不希望别人一起共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能克制,不能放纵。

其实,所谓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生活状态,而取决于心态。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这样一想,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心灵丝语: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越少,幸福反而越容易得到。反之,或许有的人终身都未曾有过幸福。幸福应该是完整而纯净的,当欲望越来越多,就将幸福分割得越来越小。

第189章 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当两个不同国度的人在一起用语言无法沟通时,双方达到心灵的交流。彼此一个会心的微笑就会使双方达到心灵的交流。

微笑,其实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双眼一咪,嘴角上翘。但简单的微笑力无限,它表达了一个人生活处事的方式和态度,不但能为我们的工作常来意义非凡的效果:还可以增加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也带给别人自信与力量。

微笑无需成本,它能使得到它的人富裕,献出的人感到满足。既然微笑这么简单,我们何不试着微笑呢?放松你脸部的肌肉,微笑于人,微笑于己,你的烦恼必定在微笑中化解!微笑于朋友,是心灵的默契;于陌生人,是距离的缩短。

笑容是一个人最具感染力的表情。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在社交中能散发无法抵挡的魔力。俗话说:一笑倾城,再笑倾国。这就是微笑的魔力。微笑正是每一个人的魔力源泉。请人帮忙时,带着微笑,让别人几乎无法拒绝你的请求;感谢别人时带着微笑,让别人加倍领受对你的感激之情;心情郁闷时,让微笑解除你的烦恼;开心快乐时,让微笑令你更加愉快。

如果每天你都是春风满面、笑容可掬的,那么别人对你的感觉和印象一定会特别深刻。无论应聘面试、洽谈业务,还是赶赴约会、出席酒宴,微笑都能使你魅力大增,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轻轻露齿一笑,就胜过万语千言,微笑是“消除一切障碍的良方”。

美国一家大型商场的人事部主管曾说,他宁愿雇用一个小学未毕业的女职员——她仅仅只有一副可爱的笑脸,而不雇用一位面孔冷冰冰的行销博士。成功商人卡特丹也自豪地称,他的微笑已经价值100万美元,他所具备的善于讨人喜欢的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微笑说服对方。

第190章 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吗?

莱利非常喜欢拉手风琴,她总是在自家的花园里演奏。

一天下午,莱利正在花园里演奏时,她的邻居走了进来,对她说:“你的水平似乎不怎么样嘛!”

的确,莱利没有经过几天正规的培训,她拉琴全凭自己的感觉。任何懂得欣赏手风琴的人昕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莱利并不在乎。多年来她一直这样不高明地拉着手风琴,感觉很高兴。但她并不认为水平低下有什么可耻,她仍旧继续着自己的爱好,因为她认为自己不是为他人而活,只要自己认为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就达到目的了。没想到,最后她的水平竟然一天天提高了,还获了一次奖。

莱利生活得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获得正在于她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正确立场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懂,因为他们总是认为,那种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于他们得到了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的认可。其实,那些人之所以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是因为他们先战胜了自己。

生活中,要做到不为别人而活,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甚至不敢随心所欲地穿上一件与自己以往风格不同的衣服,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监控器之下,只有固到自己家里,这份担忧才稍稍减轻了一些。甚至有少数人,在家里也不能得到片刻安宁。

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避免刻意地去追逐,当你能够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做自己的顾问时,你就可以得到自己的认可,获得更多的幸福。

心灵丝语

只要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值得重视,那么,你就不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感到沮丧。当你能够把别人的不赞成看做是非常自然的结果,那么幸福就会永远伴随着你。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都是独立的,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

第191章 怎么样发觉身边的幸福

最美好的春天,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对路边的红花绿柳与妙龄少女全然不顾。有个人挡住了他,问:“大好春日,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

小伙子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走着,只是不耐烦地甩了一句:“别挡住我,我在寻求幸福。”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驰。

又有一个人挡住他:“喂,朋友,你在忙什么呀?”“别挡住我,我在寻求幸福。”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成了一个满脸皱纹,老眼昏花的老人,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走。

一个人挡住他:“老先生,还在寻求你的幸福吗?”“是啊。”

当老人回答完那人的问话,猛地一惊,一行眼泪掉了下来。原来刚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寻找了一辈子,可是幸福之神实际上就在他身边。

一个总是急于寻找幸福的人,他必定得不到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幸福。幼年时,因为单纯,所以我们感到幸福;年青时,正因为年青,所以我们会感到幸福;中年时,经历了很多,所以我们感幸福;老年时,一切都过去了,所以我们感到幸福。

幸福不必轰轰烈烈,细水长流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心灵丝语

幸福就在身边,何必四处寻找。何不停下脚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第192章 怎么样让生活变的有乐趣?

奥尼尔是一个法国人,由于工作关系,他得到了一个美国西雅图出差的机会,他从来没有来过美国。后来,工作中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欧文。

欧文告诉他,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他应该去看一看,因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奥尼尔听了,觉得好奇。于是,就和欧文约好,周末一起去参观。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奥尼尔发现那个市场里并没有常见的混乱与刺鼻的鱼腥味,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都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篮球队员一样,让冰冻的鱼像篮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鲫鱼飞到月尼苏达去了……8只蜂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啊,充满乐趣和欢笑。

奥尼尔问当地的鱼贩:“你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为什么还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一个鱼贩说:“事实上,几年前的这个鱼市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所以,鱼市就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另一个鱼贩说:“大伙练久了,人人都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这中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受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工作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来询问:为什么一整天茌这个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工作,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我们已经习惯了给这些不顺心的人排疑解难。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专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鱼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了这个鱼市,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开,手中还会提满了情不自禁买下的货,心里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第193章 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很重要

亨利是个乐天派,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持着一副快乐的表情,他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每当有人问:“嗨!亨利,今天过得怎么样?”他总是这样回答:“好极了,我快乐无比!”

人们问他为什么每天都拥有好心情,亨利回答说:“每天早上起来,我都告诉自己,今天有两种选择,要么向左走,要么向右走,向左选择开心快乐,向右选择愁苦烦闷。我总是选择向左走,即使遇到不好的事发生,我也开心地充当一个受害者,从中选择学习。”

有一次,亨利回家后,把钥匙忘记在门上了,结果三个歹徒乘虚而入,持枪闯入他家,他们要挟亨利打开保险箱,由于过度紧张,亨利弄错了一个号码,抢匪惊慌之下竟开枪击伤了他。值得庆幸的是,亨利的邻居听到枪声,很快赶到了,吓跑了歹徒,并把他及时送到了医院抢救,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亨利终于保住了性命。

转入普通病房以后,他的同事、朋友都去医院探望他,问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他说:我快乐无比。想要看看我的伤痕吗?

朋友们拒绝了,当他们问到抢匪闯入的情景时,亨利答道:“我不应该忘记拔掉钥匙,当子弹击中我时,我告诉自己:我可以向左走选择生,也可以向右走选择死。我选择了向左走。”“那么你不害怕吗?”朋友们问他。

亨利继续说道:这里的医护人员真的非常了不起。可是当我即将进入手术间时,我看到化们脸上忧虑的神情,我知道我需要采取行动了。当时有个护士趴在我的耳边大声地向我,是否会对什么东西过敏。我忍着剧烈的疼痛喊着:‘子弹!’他们笑完之后,我告诉他们:‘我现在选择活下去,请把我当活人救治。’

亨利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生与死的边缘,他还能够选择乐观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第194章 成全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吗?

小美所在的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玉器店。女孩子对那些精致可爱的小东西,根本没有一点抵抗力,所以,很快地,小美就跟小店老板混熟了。

那个老板是个30岁左右的男人,看起来没有一点市侩气,让人感觉很舒服,小美总觉得他似乎是佛门中人,因为他总是平静而豁达,不急不气。

他的店里卖的大部分都是古朴的玉器,遇到他自己喜欢的,就留着欣赏把玩,一段时日后再出售。所以,他身上经常挂着好多块经他盘养过后的老玉,只要有人喜欢,他都毫不吝惜地出售,也不坚持他自己所定的价格,总是让客人心满意足而去。因此,来他店里的人很多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有事没事就去他的店里闲聊。

小美曾经问他:“你为什么可以把心爱的东西让给别人,你难道就不会舍不得吗?”

他豁达地笑笑说:“人世间的东西并没有一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既然如此。那么谁都可以拥有它;有人要买,是那人有缘分,有福气,我能卖,也是我的缘分与福气。”

前些日子,他买来三颗天珠,经他盘养后,都已微微泛红。尤其较大的那颗,红润内敛,十分讨人喜欢。他自己也珍爱万分。他把三颗天珠配上玛瑙玉石做成了一条手链,日日佩戴,连睡觉时都不舍得摘下来。

后来,来了一个识货的顾客,一眼就看土了那颗大天珠,并坚持只单独买珠子,他想了一下便应允了,一刀剪下大天珠,其余残存的玉石顿时失色。

小美那天恰好在场,忍不住为他惋惜,说他不该坏了那串手链,不该坏了整体的美。他不以为然地说:“残缺,不一定不美;完整,也不一定就美。那人那么喜欢那珠子,是他跟它有缘,我成全了他,不也很好吗?”

从那以后,他依然成天戴着那串残缺的手链,仿佛那手链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

第195章 幸福就等于拥有财富吗?

有一对青年男女,他们的家都在外地,但在这个城市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热恋了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决定结婚了。可是成家以后,他们才发现生计问题才是第一位的。可是,夫妻俩赚到的钱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更不用提存款了。所以,经济上常常捉襟见肘,为了省电,他们甚至不舍得多看一会儿电视,一旦有朋友通知他们去参加婚礼,他们就更发愁了——哪有拿得出手的礼金呢?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为此,妻子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始终期待着能过上富人的生活。

但是,日子虽有些清苦,可丈夫却不像她一样整天为钱发愁,他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和妻子一同去医院探望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得了很严重的胃病,一脸的痛苦表情。朋友对他们说:“我总想拥有很多的财产,于是‘拼命地赚钱’。有时为了赚钱不吃不喝地干啊,甚至不睡觉,结果就病倒了。”

回到家里,丈夫问妻子:如果现在给你100万,也让你躺在医院里,你会感到幸福吗?

妻子坚定地回答:“当然不会。”

几天后,夫妻俩到郊外去散步。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座漂亮的别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抱着一只花猫坐在别墅的花园里发呆。

丈夫又问妻子:假如让你任进这样的别墅,但同时让你立刻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你愿不愿意?

妻子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不愿意。”

丈夫笑着对妻子说。虽然我们现在的日子很贫穷,但是咱们还有一双能够创造财富的手,你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妻子豁然开朗,幸福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幸福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个人具备的幸福都是千差万别的,只要满足现状,就能体会刘幸福的甜美。

第196章 换个角度理解幸福

三个人在谈话。一个是软件工程师,另一个是小区的保安,另一个是一位牵着小狗的老人。

软件工程师说:现在每月收入6000多元,除去各种开销还可节余4000多元话音刚落,便引来保安的一声羡慕的赞叹。

保安说:“我一个月才挣1000多元,你节余的钱就相当我四个月的工资呀,你真是太幸福了。”

对此,老人却有自己的见解,他对保安说:“假如钱可以买来幸福的话,你应该学会换算幸福的方法。比如说这位搞软件的年轻人吧,每月可有4000多元的存款,一年可存5万元左右,按说已经不少了,和你相比,的确是赚得很多了。你一年大概只能存下l万多元。可是,有了钱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呀。你以后肯定是要回老家的吧?在你们那里,商品房每平方米多少钱?”

保安说:“一千多一点。”

老人接着说:“这就对了,在北京却要近万元。如此算来,假如你要买一幢上百平方米的房子10年就够了,而这位搞软件的年轻人则要20年,这样算来,你的幸福应该是这位软件工程师的两倍啊。”

这种幸福的换算方法,不仅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智慧。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幸福定义,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感受。

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曾失窃,损矢惨重。朋友以为他肯定很气愤,就写信安慰他。没想到,罗斯福却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第197章 女人如何远离焦虑心理?

精英女人往往最后会沦为“精英”的奴隶。她们因为别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所以不允许自己犯错;因为别人觉得自己独立坚强,所以总是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恐慌;她们独自撑起一片天空,成为众人敬仰的“大姐大”,被大家敬而远之地羡慕或欣赏的同时,却忘记了她们自己也需要支持力量。这样的“遗忘”,换来的就是“精英女人”荣耀背后的生存焦虑和内心压抑。针对这些情况,建议“精英女人”们做好以下几点,来应对焦虑症。

一、找出成功之源

列出过去的成功事件,仔细回想自己为了促成这件事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回忆个人的付出,可使自己体悟到这些成果并非来自侥幸。

二、成功因为敢于失败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遭遇或多或少的挫折,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果我们只允许自己成功,那么无异于对自己下了一个非理性的命令,让自己对抗生活的自然法则。这么做的结果,只能平添我们内心的无助感。事实上,成功的秘诀是:敢于失败。

三、树立合理的生活目标

已婚的“精英女人”,除了担任子女及公民等角色外,更多了配偶、母亲的角色。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若要让每个角色都拿一百分,在精神上、体力上,都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造成力不从心的现象,久而久之,甚至会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因此,必须有所取舍,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

第198章 说实话需要时间吗?

罪恶的确是生来就有的。没有时间反思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自动采用“欺骗”的方式。但是,在有时间反思的情况下,人们会常常做出正确的事情。如果你想让人说实话,那么就不要逼迫他让他马上做出决定。“罪恶生来就有吗?”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心理学家肖?沙威不久前在《心理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沙威和他的同事奥瑞?爱尔达以及以色列班古里昂大学的尤叶拉?贝雷比?梅耶想知道骗子在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情况下其骗人的动机到底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换句话说,欺骗行为是本能的还是精心策划的?

研究者选用了与其研究相符的研究设备:犯罪行为图标和赌博模具。他们想知道人们在扔完骰子之后马上被问起骰子结果时是否会有可能撒谎,或给他们思考时间的话他们是否会撒谎。

为了进行试验,肖?沙威博士、爱尔达博士和贝雷比?梅耶贝博士给76名志愿者每人一个六边形的骰子和一个杯子,并且告诉他们他们会随意选取一部分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可以根据每一个点数10舍客勒(大约2.5美元)获得报酬。然后他们要求参与者摇动杯子,检查投掷结果,并且记住这次结果。接下来他们要求参与者再摇两次杯子,为了试验的需要,没有记录此次结果。之后,研究者要求参与者把第一次的投掷结果输入计算机终端。要求有一半的参与者在20秒之内完成这个程序,而其余的则没有时间限制。

当然研究者是无法知道参与者实际所投掷的骰子点数的。但是根据统计数字他们知道如果参与者说实话的话,平均点数应该是3.5。他们可以以此数字为底线来计算参与者的诚实程度。研究者发现那些被要求在20秒内输入结果的人报告的平均骰子点数为4.6。而那些没有任何压力的参与者报告的平均骰子点数为3.9。也就是说,两组受试都在撒谎。但是有更多反思时间的一组撒谎的要少些。

第二次试验再次肯定了这一结果。要求不同小组的志愿者只扔一次骰子。有一半受试者处于时间压力之下。因为不用再掷骰子,时间限制从20秒减少到了8秒。其它一组则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意思考。

这一次第一组报告的平均骰子点数为4.4,没有时间限制的一组报告的平均骰子点数为3.4。换句话说,第二组实际上讲了实话。

所以,至少在掷骰子作弊的事情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罪恶的确是生来就有的。没有时间反思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自动采用“欺骗”的方式。但是,在有时间反思的情况下,人们会常常做出正确的事情。如果你想让人说实话,那么就不要逼迫他让他马上做出决定。

第199章 男人也是恋物僻

不要以为只有女人是恋物分子,比如像《欲望都市》里的Carrie凯瑞那样,宁愿省下坐出租车的费用徒步走上十条大街回家,也要为一双新鞋如痴如醉。比起女人,男人恋物程度也有过之无不及。只不过,男人恋物的心理根源和女人有所不同。除了占有,更附带着身份、性或者名利的渴望等。

恋物一:汽车

男人热爱汽车就像热爱女人一样。这也许缘于小时候,小男孩都渴望拥有一个汽车玩具的童年经历。当父母把汽车模型给男孩子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拥有它,可以去自己想去的一切地方。

雄性的天性渴望自由,渴望冒险和刺激,如果男人渴望做搏击长空的鹰的话,汽车便是他们飞翔的翅膀。所以,男人喜欢飙车,喜欢奔跑得更快。所以北京“二环十三郎”才会拿着命去赌博。

弗洛依德更绝对,在他看来,汽车象征着男人的一个性工具。男人驶驭汽车去开始一场未知的行程,好像去开始一场性高潮的历险。驾车是否能带来新高潮,可能需要因人而异,但欧美国家的统计是,3/4的汽车族们有过汽车上sex的经历。

另外,男人把汽车当成自己的私密空间,我们经常看见,下班的男人,即使快要到家门了,也愿意静静地独自坐在车里抽一支烟,整理一下忙碌的思绪,那时候,汽车变成了他心灵的第三空间——一个完全属于他的静谧的角落。

恋物二:烟斗

邱吉尔的大烟斗举世闻名。而喜欢收藏烟斗的名人还有格瓦纳,卡斯特罗等。为什么越是位高权重的男人,越喜欢古老的烟斗?这是因为烟斗可以锻炼一个男人优雅、缓慢、沉思的气质。那种烟雾燎绕的过程中,他们借此获得多少灵感,或者在危急中怎样做出决定,恐怕只有他们最清楚。

即使科学越来越发达,但烟斗依然是男人的至爱。所谓的大烟枪,大概便据此而来。男人们虽然都知道多抽一根烟,寿命要减少若干分,但不影响他们依然爱香烟到前仆后继的地步。依然是弗洛依德的理论,一个巨大的烟斗象征了男人内心里的阴茎崇拜症。大烟枪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说他拥有巨大的生殖力。

恋物三:高尔夫球杆

高尔夫球场被国家严格审批,但不影响打高尔夫的新贵男人越来越多。中国大款们要想学习西方贵族,首先让他们觉得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打高尔夫球。房地产广告里总是塑造着这样的新贵男人形象:一边和客户打高尔夫,一边日进斗金。

所以,收藏一个好的高尔夫球杆便势在必行。在许多男人看来,这也同样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某一天,和生意伙伴在高尔夫球场上相见,不但球艺高超,并且能象女人亮相比基尼一样,亮相一款拥有个性的充满品味的高乐夫球杆,那么,大概在绅士气势上,已经震住了对方吧。而且,即使不经常去打,但知道那种优雅的运动,可以让男人变得更绅士。

恋物四:手表

手表和男人的关系可谓历史悠久。欧米茄和雷达表的广告里,常常把手表和男人的关系,比喻为尊贵身份的象征。拥有一款好表,象征着这个男人有教养,事业有成。另外,它对于男人的隐性心理启示是:男人是需要和时间争分夺秒的,这样他才能把握商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手表时刻提示着男人的速度和效率。

性感是需要羽毛的,一部着名的经典电影里,男人和女人正在如火如荼地做爱,他全身裸露,但手腕上有一款亮晶晶的手表,和性感的汗水一样交相辉映,那是一个男人无比性感的时刻。

第200章 语言决定命运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谈话去了解一个人的心态。你不妨录下自己一些平时说话,留意平常很易忽略的口头语和语气,原来我的话,那么粗鲁可憎。一些夹杂在中间的“死”“鬼”“穷”“倒霉”等语助词,以为可以加强语气,殊不知这些负面否定的话,反映内心的悲观消极。

有人一开口就是骂声,批评,粗言,一口两舌,说人是非,都是内心邪恶的表现。

自己嘴巴讲出来的坏话,最先听到的是自己的耳朵,久置心中,将成为心田恶种,日久开出恶花,并且自食其果。

同理,时时说好话,温言暖语,如口吐莲花,不但鼓励别人,也激励自己,犹如心中常发好愿,无形中在祝福自己。

随时说好话,就等于随时随地为自己祝福,这种无形力量之大,难以想象。

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原来“最大的贵人也是自己”。于是反省自己,连消极言语:“我担心”“我害怕”“我运气不好”“我样样都不行”“我讲什么都没人肯信”等,都要戒绝。

心念决定命运,言语也决定命运。靠自己的嘴巴,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自我暗示的力量,就存在于一念之间。想通了,恐惧颓废可以一夕之间,转变成乐观进取。

天天高喊“努力奋斗”,不单口号而已,是信心的宣示,其力足以移山。

第201章 如何幸福?

你对生活感到满足吗?很多人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心理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的生理机制可能根植于大脑中心,这也是多数神经生理学家们持有的观点。一项发明表明,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而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的人在其大脑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

目前心理学家们对“主观的幸福”的研究已日渐推翻许多人对其所抱有的神秘性。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惊人的新发现,例如:幸福不分性别;幸福不依赖于年龄;财富不能创造幸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米哈利·克塞克的说法,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即完全投入一种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他注意到艺术家们常常在工作中忘记了一切。

最后,他研究了“沉醉”的性质。他以工作不同领域的至少8000人,其中包括科学家、学生、机械师、舞蹈家、医生等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在“沉醉”状态下能动用你的全部或大部技能。但克塞克警告人们说,对幸福最大的威胁就是技能运用得太少,以至产生烦恼和焦虑。

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曾提出如下达到幸福的步骤:

1、享受瞬间

要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把孩子的微笑当成珠宝,在帮助朋友们中得到满意感,与好书里的人物共欢乐。

2、控制你的时间

幸福的人确定大的目标,然后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一天写300页书是件很难的事,然而每天写两页则非常容易办到。这样坚持150天,你就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个原则可适应于任何工作。

3、增强积极情绪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而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

第202章 八大安慰换个好心情

抱怨似乎就成了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而让自己过得快乐幸福相对比起来就重要多了,可是如何让自己快乐幸福呢?下面的八种安慰方法或许对你很有效哦。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经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第二个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偶尔的抱怨发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203章 什么样心理素质可以当航天员?

一个合格的航天员必须对他的能力极端自信,而且必须宁愿自己完成而不是依靠别人去完成某项任务。这并不是说有这类个性的人宣称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说,有这种个性的人拥有在遇到危险情况需要自救时会有更多的自信。

怎样的心理素质能当航天员?

超常的心理才能成就超常的事业。在载人航天这样旷世的工程里,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活当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险情,有的人表现得豁达乐观、镇定自若,有的人却显得神情沮丧、手足无措。这就涉及到心理情绪问题。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遭遇无数次挫折,为找到非金属的导电材料,他先后实验了上千次,历经上千次的失败,终于发明了燃亮黑夜的电灯。这需要坚定的自信心和极佳的心理素质。那具备什么样心理素质才能当航天员?

一个合格的航天员必须对他的能力极端自信,而且必须宁愿自己完成而不是依靠别人去完成某项任务。这并不是说有这类个性的人宣称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说,有这种个性的人拥有在遇到危险情况需要自救时会有更多的自信。

航天员心理选拔是为了保证在所有候选人中选拔心理、智能均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在狭小、封闭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完成驾驶飞船和高科技水平的科学实验任务。面对太空中难以预测的风险,要求航天员在太空既不会出现异常行为,也不会有心理生理代谢失调。这就要求航天员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坚强神经”的心理素质。心理方面的检查项目有4项。

1、心理调查

航天员要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因为在未来的太空生活中,两人以上的航天生活持续时间会延长,从俄罗斯、美国航天资料看,一同在太空工作过的航天员往往都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我们在心理调查方面请3位飞行员领导或同事对他们的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幽默感、判断决策能力、应急耐受性和在危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等作出客观的评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心理方面是否适合当航天员。

2、心理会谈

心理会谈包括结构式会谈和情景模拟两部分。结构式会谈有些类似于心理咨询,但更全面更具体,会谈是根据航天员职业活动内容,针对个性心理品质编制的会谈题库,反映成就动机、情绪、冒险意识、竞争意识、人际关系、意志、反应能力、家庭背景、职业技能等,与受检者面对面谈话,评价其个性特征。职业技能包括手工技能,因为一个航天员在机械维修、电线连接、木工、制图、系统安装方面的手工技能,将会在太空派上用场,这是俄、美航天员的经验,应当引起重视。

情景模拟有些类似于野外生存训练。假定飞机失事,掉到北方一个有冰雪的山区,救生包中有火柴、手电筒、食品、滑雪板等20种物品,受检者4人,2人一组,每组先按物品对逃生的重要性排序,然后4人一起协商排序。要求三位以上专家根据每名受检者的表现进行评价。

假定逃生环境也可以是沙漠、丛林或热带地区,通过多个不同环境的情景模拟,逐一考查飞行员的生存、隐藏、脱险、保存体能和逃生等技能。需要对调查者提醒的是寻找水源很重要,如果没有食物,一个人可生存几周,但若没有水喝,则3天后就难以生存。因此,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多喝水以防脱水。另外,就地取材,注意用火,飞行员充分利用各种装备以求生存,如氧气面罩上的气管可当吸管,伞布不仅用于防雨防寒,而且还可以裹在脚上防冻伤等等。

第204章 一夜情可以发展成情侣吗

谈到一夜情,大多数人都认为并不正常,寻求一夜情也会被视为感情随便。但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指出,从一夜情对象中找到终身伴侣,并非绝无可能。

据报道,社会学家帕克在芝加哥调查了642名成人,结论认为一夜情后,差别在于早上起床后,双方如何看待发展一段感情的可能。他指出,虽然认真交往后才发生关系的人“平均关系质量”较优,但真正问题不在于发生关系的时间早晚。

帕克剔除掉调查中没兴趣认真发展关系的人后发现,无论是先发生关系抑或先交往,两者的关系质量几乎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如果两人从朋友或熟人变成性伴侣,又都愿意付出真心,到头来一样能幸福美满。他说:“我们没找到太多证据,足够证明由性开始的关系,质量就比较差。”

研究还显示,很多人就算没兴趣经营长期关系,照样会约会。帕克对这一研究结果表示有点惊讶,他认为,毕竟约会属于浪漫的爱情范畴,而“床上之交”和一夜情则不是。“在约会范畴中,有人想找长期的感情,但也有人只想上床。基本上,‘玩家’和‘非玩家’都有。”

第205章 女人6种典型的金钱性格

吝啬型:典型表现爱财如命,喜欢不劳而获

吝啬鬼不必多说了吧。她在大多数时候拼命地存钱,不过她攒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所有的钱挥霍一空。

她会因为拥有了金钱本身而快乐,她要的就是财富的增加,无论以什么形式拥有了什么东西,她都会感到无比欣慰。不过,别指望她随意扔掉点什么东西,比如残旧的家具、过时的衣服,这对她来说是件难事。

人们有很多获取金钱的方式,继承、赢取、挣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钱是劳动所得。但是吝啬型的她在想象金钱的时候,却很少会联想到自己要做的工作。

她在某些方面很节约,但在某些方面却会大肆挥霍。好比一个人交替患上了便秘和腹泻。

她最怕的就是别人向她索取礼物,或者向她借钱,这些行为真的如同摘她的肋骨般让她感到痛楚。

她是最需要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的。她必须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必须以实用的价值观来看待金钱。喜欢收集的她一定要培养收集金钱之外的一些爱好,比如集邮。这能令她转移收藏的热情,以便以更轻松的角度来看待金钱。

天真型:典型表现不会算计、更重精神世界

她漠视金钱,简朴的生活对她来说意味着自由。金钱对于这种人的价值是—钱能帮助她实现某种理想。窘迫时她也不懂得算计,她会借钱消费,尽管她也知道,如果经常这样做的话,别人便再也不会借给她了。即便借来了钱,她的第一选择也不是购买解决温饱的衣食,而是购买自己喜爱的奢侈品,或者干脆支付一张错误的账单。她做这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其实,她的生活是很简朴的,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对她来说都无所谓。

她不修边幅,这也和她的自我感觉有关,天真的她深深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对于她来说,一切外在的修饰和她的精神世界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因此,有些邋遢的形象根本不会对她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恐惧型:典型表现认为金钱带来了混乱

她害怕金钱,因为大笔能支配的金钱对她来说是太过放任和太过自由了。在她看来,有了金钱,她可能就会有随心所欲的行为,从而陷入困境的可能性也更大。所以她喜欢存定期储蓄,为的就是使自己不能轻易地提取这些钱。

她花钱的时候相当谨慎,并会询问各方面的意见,如果她下不了决定,就将钱存入银行。最终,她可能因为不花一分钱而攒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低享受型:典型表现只懂攒钱,不懂享受

她经常幻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拥有了一大笔的财富的话,她会买些什么。遗憾的是,即使拥有了这么一大笔钱财,她也不懂得合理消费,享受生活。是的,她根本缺乏享受的能力。

她天生与有质量的生活绝缘,她的存折上可能有着惊人的数字,那都是她省吃俭用的成果。这笔钱是她预留给孩子的,她会因此非常欣慰。

她是在为别人储蓄。由于无私奉献的行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这种人给人的形象当然是不错的。

她也偶尔挥霍,那就是当她的无私奉献没有换来相应的感谢的时候,她会抑郁,会在某个时间段内开始对自己不那么苛刻了。不过,当她忘却了这种伤害以后,一切消费习惯又打回原形。

第206章 “转身即忘”是心理病吗?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转身,一扭头,一进门,总觉得自己忘了点什么,死活想不起自己刚才正要干什么,说什么,写什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是黑衣人偷走了你刚才的记忆?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转身,一扭头,一进门,总觉得自己忘了点什么,死活想不起自己刚才正要干什么,说什么,写什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是黑衣人偷走了你刚才的记忆?美国圣母大学的加百利·雷万斯基等人在2011年发表过一项研究报告,称的确有一个使人遗忘的“神奇之门”,仅仅是穿过一扇门,就会诱发人遗忘刚才的事情。而大脑忘掉刚才的事情,只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下一步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神奇之门”切断记忆

雷万斯基等人的实验中,参与者在电脑前控制一个人物在虚拟空间里走动。他们要从一张桌子上拿起一件物品,放进“包”里,然后走到另一张桌子前放下。有时,两张桌子都在同一个大房间里;有时,人物需要穿过一扇门,才能到达另一间房间里的桌子。当人物刚经过一扇门,或在同一间房间走过相同的距离时,程序会让参与者对他们正拿着或刚放下的物品做出判断,记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接着,研究者把上述实验搬到了现实生活中。虚拟的电脑空间换成了真实的房间。参与者把物体放在鞋盒中,在桌子间移动,同时携带笔记本电脑,随时回答问题。

两个实验都呈现类似的结果:穿过一扇门后——不管这是一扇虚拟或真实的门——参与者对物品的回忆,反应会更慢,准确率也更低。

这扇神奇的门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对记忆发挥作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梳理一下记忆的几个基本概念。当你查到电话号码后立刻拨号,拨号后又立刻忘掉时,这时你用到的是“工作记忆”。这个记忆很快会被遗忘。但如果你有意对这些信息进行巩固和加工,它就有可能进入能保存更长时间的“长时记忆”。

这扇诱发遗忘的门又被称为“事件的边界”。尽管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我们的感官,我们却会自动地把这股信息切分为一个个片段,把“正在发生的”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分开。而在这些边界处,我们的“工作记忆”会自动“更新”,以便腾出地方处理下一件事。之前那个实验中,我们穿过了一扇门,记忆其实已自动更换一个场景,开始处理下一件事了。

大脑故意“切割”事件

这扇门正在起到一种“切割”作用,这又要谈到一个“事件切割理论”。

不论是让参与者主动划分电影、图片、文字等信息的界限,还是测量他们在处理这些材料时的生理指标,都能发现人们切割事件的迹象。例如,让一些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参与者聆听交响乐。在每个乐章的交替处,人们右半球脑部活动会悄然改变,首先是前额叶皮层腹外侧区(VLPFC)和后颞叶皮层(PTC)的活动增强,紧随着前额外皮层(DLPFC)和后顶叶皮层(PPC)的活跃。又比如,测量人们观看视频时的眼动和瞳孔直径时,会发现在“事件的边界”处,人们的瞳孔直径会突然增大,代表着认知活动增多。同时扫视增加,表明人们正在对一个新事件进行重新定向行为。“事件切割”对于记忆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在事件的边界处,大脑会清空“工作记忆”,让你遗忘;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的事件,边界处的大脑会迅速建立新的心理模式,此时注意力会增强,认知会更活跃,此时接收到的信息也会更好地被加工,从而可能成为“长时记忆”。早在1992年,研究者就发现,同样的商业广告,如果放在电视剧两集之间,就比直接插入到同一集两个连贯性的画面当中,更容易让人们记住。

第207章 现代都市人常见的病态心理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知足常乐,人要是有了贪念不知足的话,那就永远都回不了头了。可以说都市病态心理就是一种自古有之的一种病,这种病可以治,就看自己想不想治和怎么治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也是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物欲横流。有人说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很疯狂,人们也变得很疯狂,整个社会的事与人的心理都是那么的变态。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人,没有一件事情能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也没有一件事情能用正常的思维去理解。

这虽然有些过激,但是所言不无道理。现代社会与以往的所有时期都是大有不同的,这样的社会里的人当然也是不同的。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心理,有现代人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然而现代人的一些心理却是病态的,这些病态心理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无益的。

现代社会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芙蓉姐姐、凤姐之流。这些人以丑为美,为出名不怕丑,不顾什么人格尊严,只要能红,怎么样都无所谓。当然还有不少所谓的脱星,也是如此。

当他们一拖而红的时候他们也把自己的尊严人格都扔掉了,然而他们毫不在乎。这些人其实是可怜的,人不管多成功,作为一个人,尊严都是不能丢的。然而在这样的社会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这太多太多这样的闹剧。

现代社会是讲究质量的社会,牌子是一种质量的象征。但是很对人买牌子只是为了面子,并无其他。质量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是一种品味的代表。然而有些人就是如此,穿着名牌衣服,开展名牌跑车,却满大街横行,不会给老人让道,不会为迷路的小孩指路,只会破口大骂。言谈之间尽是粗口,毫无修养可言。这样的人,用沐猴而冠来形容,毫不过分。

人这人一辈子活着就是图个开心快活。生活质量是人人追求的目标,有车有房是每个人的理想。但是如今有一部分人虽然是有车有房,但全都是贷款贷来的。为了能在别人面前开得起车,住得起洋房别墅,他们苦苦地背着债来过日子。表面上光鲜亮丽,暗地里却终日为还贷款奔波劳碌。这一切的一切就只是为了面子两个子,这样的生活,容易吗?

上街看看到处都是打折的店,到处都是买着打折商品的人。就在这些买着打折商品的人当中就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其实不需要这些商品,只是见到有打折不买白不买。爱贪小便宜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有些人甚至明知道前面的这个打折是个陷阱也还要往下跳。其实何必呢,商品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够用就行了。

第208章 如何克服“驾驶恐惧症”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有车一族数量越来越多。但同时,城市的严重拥堵,频繁的交通事故,许多人在驾车时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现象,甚至严重的会达到恐惧、害怕的程度,引起心理病态反映。委内瑞拉心理专家路易斯·马德里说驾驶恐惧症,应接受心理医生治疗。

什么是驾车恐惧症?

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不敢开车上路,即使在陪练的指导线也内心焦虑紧张。因为开着车怕蹭到路边的行人,其他的自行车,机动车。造成内心紧张的难受,手心后背都是冷汗。甚至小腿大腿因为紧张过去而酸痛不已,眼睛紧盯前方,肩部僵硬。如果您也有上述症状,那么您正是得了驾车恐惧症。

马德里说,患驾驶恐惧症的人在驾车时常感到无法消除的巨大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现实中出现的危险状况引起的,一般的说服和宽慰都无法消除。害怕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和穿滑冰鞋的人也属这类恐惧症患者。

驾车恐惧症从何而来呢?

引起驾驶恐惧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被认可度低、多疑、焦虑、胆小、依赖性强、怀有不信任感和偏执的人容易出现驾驶恐惧症。驾驶恐惧症也有生物的原因,如患者脑额叶分泌的负责情感控制的化学物质较少,或肾上腺素受体多,后者易引起受惊吓时出现出汗、颤抖、腹疼和失控感觉。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驾车恐惧症”

马德里说,研究表明,患驾驶恐惧症的人比普通人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大,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一倍。

如何快速克服驾车恐惧症呢?

1、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新手都不敢开车,要锻炼自己的勇气,敢于开车上路,迎难而上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性格同时熟练开车的技术。

2、如果对路况不熟悉,最好有亲人陪伴,如果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增强自身信心。多多锻炼反映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3、要增强对距离的判断能力,多给自己留余地,一味避让也有危险。

4、如果技术确实青涩,不熟练。那么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将速度拉慢很重要,十次车祸九次快,培养出耐心,开出慢车。

5、如果对市区人多的地方没有信心,那么可以去人少的专门练习地点多多锻炼,培养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克服开车恐惧症。

万事开头难,不过慢慢都会好的。新手怎么啦谁不是新手过来的。不过多多练习,端正思想,建立目标很重要,除此以外还是细心为上。只要多联系周围情况,耐下心,多心观察快速克服开车恐惧症不是梦。

第209章 女人内心的痛苦来源何处

在重男轻女的地区,假若一个女人不能生儿子,那么对她自己和对女儿们而言都可能会是一场噩梦。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女人生了女儿,再生一个还是女儿,于是就一直生,直到生了七八个女儿后才生了一个儿子,那时她才可以不再做生育机器。

作为一个女人,假若你是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那么,你很难不陷入到“他者”的地狱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我好一点,我就觉得自己在天堂,他对我坏一点,我就觉得自己在地狱”,女人发出这样的感触,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钩弋夫人来说,这直接意味着生与死。而大多数女性还要承担被抛弃、忽视、冷落乃至虐待的痛苦。

更要命的是,最初这样对待她们的,恰恰是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首先,成年女性的生命价值被否定了,她们必须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她们作为女性而被蔑视、被否定甚至被欺辱,这令她们讨厌自己的女性身份。接着,她们有了女儿,如果不是有很好的觉知,她们会将对自己的女性身份的讨厌和抵触淋漓尽致地投射到女儿身上。

在早期,这种讨厌和抵触可能会表现为,她们不愿意碰触女儿,不愿意给女儿喂奶,忽视、冷落女儿,乃至虐待她们。有报道说,一个幼小的女孩身上被插进了很多针,而做出如此暴行的恰恰是女孩的奶奶。

生命早期的痛苦非常难平复。托尔斯泰与林肯所遭遇的创痛是被吞没的创痛,这种创痛很深,但它比不上被抛弃的创痛。托尔斯泰与林肯是有自我的,他们的痛苦是发现在与妻子的朝夕相处中正在失去自我,他们的自我被妻子吞没了。而他们的妻子是没有自我的,她们所遭遇的被抛弃的痛苦令她们很早就失去了自我。

并且,每当她们试着去寻找自我时,她们总是会碰到被抛弃的创痛,这种创痛看起来是不可修补的,这时她们就会去抓伴侣,而这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是一种上瘾,因为看起来,当自己痛苦时,男人对自己好一点真的会有天堂的感觉,所以她们会不断去追逐这种逃避痛苦的方式。

这种做法无异于吸毒,但是,男人早晚有一天会拒绝做毒品。

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要成为一个“主体”,女人就必须学习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第210章 失眠心理因素你有哪种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饱受失眠困扰。而失眠者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入睡,却越想睡越睡不着,久而久之又会陷入担忧、焦虑过度的情绪中,从而导致真正的慢性失眠。因而,很大程度上,心理因素是导致现代都市人失眠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6类导致失眠的心理原因是为心理学界所公认的:

1、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2、做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3、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4、期待心理

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5、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6、左右为难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状态。

第211章 你有病态心理吗?

你自认脾气很好、个性很好吗?明明大多时候是很温柔和顺的一个人,但是有时候却忽然会忍不住就飙火了,凶起来的时候可能连杀人的冲动都有;明明是挺活泼的姑娘一个,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在适合发挥的时候,你安静得就像哑巴一样……这样的性格突然转换的背后,是否有着心理上的问题呢?我们来看看就知道了。

许多人具有病态性格而不自知,这样的性格不仅会常常伤及他人,对自身健康也极为不利。如果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性格,并随时加以自我心理调节和矫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处世心态,自我完善,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利莫大焉。

下面为大家介绍了五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祝大家天天开心幸福。

1.癔病性格

癔病性格也称情绪不稳定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即使在非常轻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较严重的情绪冲突表现,他们待人接物凭感情用事,“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动作言语都有点夸张,爱表现自己,喜欢博得别人的同情和赞扬。他们的感情和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很容易转变。平时常想入非非,稍不如意就可能暴跳如雷,在遭遇意外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缺乏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仅靠意志控制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痛苦磨炼的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待平静下来后,冷静地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这种不良性格的危害,同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不可任感情随意发泄。

2.忧郁性格

忧郁是诸多异常性格中最常见的一种,忧郁性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不开阔,常把一些事实或意见夸大,为之烦恼,不能自拔。他们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多来往、好生疑、常孤独;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自怨自艾;对事过于敏感、多愁善感;常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有忧郁性格倾向的人应着重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和困难。更多参加户外活动,敢于对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抑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学会分享别人的欢乐,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

3.躁狂性格

具有躁狂性格的人,周期性地出现双向情绪变化,一段时间(数天到数月)情绪持续高涨或持续低落。高涨时,心情愉快、遇事乐观、兴趣广泛、藐视困难、口齿伶俐、自视颇高、脾气暴躁,甚至会有攻击和破坏性行为;情绪低落时,消极悲观、少言懒动、思想迟钝、自怨自艾,对一切都没兴趣,睡眠、食欲、性欲都有减少,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这种人应当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调节自我心理。情绪高涨时,适当控制自己,或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情绪低落时,要鼓励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可以相应做一些轻微的或者持续力稍短的工作。另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