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5:29:39

点击下载

作者:于恩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于恩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2270-9

Ⅰ.①抑… Ⅱ.①于… Ⅲ.①抑郁症-防治-技术培训-教材②老年痴呆症-防治-技术培训-教材 Ⅳ.①R749.4②R5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51976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主  编:于恩彦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2270-9

策划编辑:周宁

责任编辑:周宁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重大发展中包含着精神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体现在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及精神卫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等方方面面;尤其可喜的是2013年5月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有了法律依据。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但精神疾病防治情况仍面临诸多问题,任务仍然沉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浙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部分县(市、区)陆续开展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近年来,我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纳入社区管理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治疗管理指导和随访服务。至2014年3月底,全省通过各种线索发现疑似精神疾病患者21.20万人,确诊精神疾病患者20.93万人,其中19.36万人确诊为6类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等国家卫计委要求报告的6类疾病),17.81万患者信息已与国家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对接。社区随访患者17.69万人,随访率91.37%,社区治疗患者12.38万人,治疗率83.14%(已去除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社区稳定或基本稳定患者15.50万人,病情稳定率80.06%。这些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先进行列,但全省各地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防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抑郁症具有高患病、高自杀、高致残、高复发、高负担的特点,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老年痴呆也具有高患病、高致残、高负担的特点,2012年4月WHO发布研究报告提示,全球每4秒钟增加1个新发老年期痴呆病例,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全球每3.2秒钟新增1个痴呆病例,可见来势凶猛,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患者的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及治疗率都很低(简称“三低”),这与其高患病、高致残、高负担(简称“三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结果是导致沉重的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是必须及早应对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积极行动起来,政府重视,增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预防的自觉性,尤其是提高大众对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识别率和预防意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了。

令人高兴的是,为了提高大众的整体健康水平,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浙江省科技厅出台了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重大项目,通过省级医院将适宜技术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化的途径,使基层医务人员对这些适宜技术了解并掌握,从而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其中包括精神卫生的内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资助力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这个项目的开展,顺应当前形势,符合浙江省实际,对推进浙江省在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工作及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我和我的同道们为能有幸承担这一任务感到非常荣幸,为能在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深感压力巨大,但我们深知这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我们邀请了全国著名的精神医学专家马辛院长、于欣教授、肖世富教授和王华丽教授做项目的顾问,并给技术骨干授课,他们的支持让我们深受鼓舞,非常感谢。在工作中,省卫生计生委的马伟杭副主任、科教处沈唐彪处长、朱炜主任,省科技厅的曹新安副厅长、社发处王桂良处长、金宏伟主任及原副厅长丁康生、原社发处处长钱玉红等有关领导不但关心、支持,还给予热心的指导,经常强调这是一项惠民工程,一定要做实做好。我院的黄东胜院长、童向民院长助理及科研部的何晓鹏同志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王珏、王欣慰、汪宏、陈嫣等研究生在审稿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周宁编辑在本书的撰写及出版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向这些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领导、专家、编辑、同事和学生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在内容上力争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因为我们的水平所限,所做的工作还是初级的,并不精细,适宜技术的提炼、考核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不少瑕疵,敬请同道批评指正。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成果转化重大项目负责人于恩彦2016年3月于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重大项目资助“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成果转化工程”编号:2013T301-19

牵头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

推广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医院

示范单位: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宁波市康宁医院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金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温州市康宁医院

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

嘉兴市康慈医院

衢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章 绪论内容摘要本章重点介绍本项目产生的背景、项目实施的意义以及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现状等内容。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健康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浙江省科技厅发布《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征集社发领域成果转化工程2012年度项目的通知》(浙科发社2012-40号),其中重点提到精神疾病的防治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常见与多发精神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治疗技术、康复护理技术、康复综合管理模式以及心理健康干预技术等适宜技术,联合有关特殊单位和部门,建立特殊示范区,并提高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水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脑功能、骨关节功能、语言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经过层层遴选与反复论证,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于2013年5月正式发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启动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重大项目的通知》(浙科发社2013-104号),由浙江省人民医院领衔,浙江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六家单位共同承担“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历时三年。该工程拟转化7项技术成果,建立全省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协作网络,辐射全省11个地市,42家精神专科医院,24家县级综合医院,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培养1450余名基层医疗技术骨干。第二节 项目实施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疾病超过1600万人;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精神疾病导致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受损,抑郁症、痴呆、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及其他物质使用障碍构成了全球疾病负担的13%,超过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我国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精神疾病和自杀)的负担早在1998年就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19%,远远超过我国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病种所占的疾病负担比例,而且精神疾病还会发生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因此,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和谐和稳定的社会问题。

抑郁是一种低落的心境,当其发作时与其处境不相称,并且严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时,称之谓抑郁障碍,其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脑或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其中以抑郁症最常见。

老年期痴呆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其原因可能是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通常具有慢性、进行性的特点,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最终将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等,其中前三种类型的痴呆占所有老年期痴呆病例的90%以上。

为了规范精神疾病的诊治、康复与管理,由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了《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包括《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和《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南强调精神类疾病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的防治亦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发作,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浙江省于2001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5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调查,为制定全省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项目》(686项目)正式启动,主要是引导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延伸至社区,探求精神病患者住院—社区整合服务模式。社区精神卫生的概念是主张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针对社区成员的特性发展出的一套有组织且适宜社区的精神卫生专业服务,其中包括教育、治疗、预防、康复、宣教等措施,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2000年,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卫生厅牵头,民政、公安、残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省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经费。目前已建立起由省、市精神卫生办公室牵头,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卫生服务站于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三级管理网络,落实相关防治工作。至2010年6月底,浙江省有63个县(市、区)开展了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开展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共检出重性精神患者11.26万人,已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病人监管率达100%,治疗率超过80%,病人肇事肇祸率为0,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率达100%,形成了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模式。近几年,浙江省共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对病人建档立卡,实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实现分级管治、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病人康复评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民警、病人家属、社区医生等进行管理和护理培训。建立工疗站,日间托管精神疾病患者,设立心理危机热线等方式进行危机干预等。

虽然采取了以上有效措施,但目前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仍不容乐观。第三节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现状一、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危害(一)抑郁症具有高患病、高自杀、高致残、高复发、高负担的特点

1.高患病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1994年的一项调查,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7.1%,恶劣心境为6%,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委员会(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WMH)2004年报道了14个国家的15项调查结果,各国心境障碍的年患病率在0.8%~9.6%之间,其中美国最高,尼日利亚最低;我国北京、上海分别为2.5%和1.7%。马辛等对北京市1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5.01%,女性终生患病率为8.46%;抑郁障碍患者的时点患病率为3.31%(年患病率为4.12%),其中男性时点患病率为2.45%,女性时点患病率为4.04%。21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计委在浙江省实施的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发现,浙江省心境障碍时点患病率为8.6%,重性抑郁障碍4.3%。

2.高自杀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很高,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而对于自杀死亡者中90%~93%的患者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其中主要是抑郁症,占全部自杀患者的50%~70%。抑郁心境可导致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对前途悲观绝望,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感到自己对不起他人、家属和社会,只有一死才能得以解脱。司法精神病鉴定经常出现抑郁凶杀案,多为扩大性自杀,也叫怜悯性自杀,被害人多是依靠患者生活的老、幼、病、弱等家属,患者在决定自杀前担心他(她)死后这些亲人要受苦,为了怜悯他们而与其一起去死,其中以女性抑郁症患者杀婴案例较多见;抑郁症患者还有一种自杀行为叫曲线自杀,也称间接自杀,是因为患者多次自杀未遂,故改为胡乱杀人,想通过他人之手或司法部门将自己处死,被害人多为不熟悉的人,这是抑郁症患者一种较少见的杀人行为。

3.高致残

抑郁症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抑郁症患者与无抑郁症者相比,前者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低,躯体功能受限程度严重。评估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2项为期16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有25%和11%的患者存在躯体及社会功能的减退。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

4.高复发

对抑郁症患者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并且重型抑郁症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概率为50%,第二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概率为75%,第三次达到100%。

5.高负担

抑郁症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不仅有直接的而且更多的是间接损失。如美国调查发现(1994)总的健康费用中4%用于治疗抑郁症,高达430亿美元;其中仅90亿美元(20.9%)是直接医疗费用,其余340亿美元则是因患者致病或致残后所造成的各种损失。King及Sorensen(1993)在英国所调查的结果显示,抑郁症所带来的间接损失高达30亿英镑,占总经济损失的88%;而直接治疗的花费,如住院费、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就诊费用及家庭看护费等,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合作研究,分析了1990年、并预测了2020年各国的疾病负担,发现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前5位排序为:下呼吸道感染、围产期疾病、腹泻、AIDS、抑郁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预测从1990~2020年中国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从14.2%增至15.5%,加上自杀与自伤,将从18.1%上升至20.2%,占全部疾病负担的1/5。(二)老年期痴呆具有高患病、高致残、高负担的特点

1.高患病

Lobo等2000年报道欧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年龄标化的患病率为6.4%,其中AD为4.4%,VaD为1.6%。巴西2002年报道的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7.1%,古巴调查的患病率在7.76%~14.96%之间,较其他地区偏高,提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在亚洲地区,Suh 2003年报道韩国1037名年龄65~94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6.8%,其中AD为4.2%,VaD为2.4%,其他类型老年期痴呆为0.2%。Ankri等2003年综述了MEDLINE上的50篇文章,发现8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介于15%~40%之间。张振馨等(2005)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调查程序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4个主要城市对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调查,结果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AD患病率男性为2.9%,女性6.6%,总患病率为4.8%。根据这一结果估计,我国现有AD患病人数约310万。2015年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报告提示,全球共有痴呆患者4680万人,每3.2秒钟增加1个新发老年期痴呆病例,每20年增加1倍,2050年痴呆患者将达到1亿3千万。

2.高致残

老年期痴呆患者由于记忆、判断、思维等能力的衰退而造成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逐渐需要他人照顾,对他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最初患者可能表现为不能独立理财、购物;逐渐地,可能无法完成已熟悉的活动,如洗衣、下厨、穿衣等;严重者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老年期痴呆的疾病进程中,常常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错认、抑郁、类躁狂、激越、无目的漫游、徘徊、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喊叫、随地大小便及睡眠障碍等。最重要的是,老年期痴呆一经诊断,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就已受到影响,且逐渐加重不可逆转。根据国内外常用的有关痴呆的诊断标准,如《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5)以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等,疾病诊断成立必需的严重标准中明确规定,“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3.高负担

老年期痴呆负担费用的高低与支付方式、躯体疾病及老年期痴呆严重程度、缺血指数、日常生活功能总分呈正相关,如在社区通过改善患者的认知状态和预防危险因素,加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便能降低经济负担。由于照料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医疗保健措施尚未完善,超过90%的老年期痴呆患者仍在家中生活,由此给照料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在美国,尽管拥有针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长期服务机构,仍有80%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居住在家里,由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照料,其中有的家庭同时拥有1个以上的家庭照料者。瑞典的一份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用于痴呆防治的开支约为每年3150亿美元,每年每个痴呆患者的医疗费用,在低收入国家为1521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4588美元,高收入国家为17964美元。随着痴呆人群的扩大和非正式护理的机会成本和更新费用的增长,中低收入国家用于老年期痴呆的公共卫生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会不断上升。照料者的心理负担较重,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提高社会支持度可有效降低其负担水平,促进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并最终提高照料质量,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4月,卫计委、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签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中将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作为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并且我省制定了《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均明确提出要“提高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识别率,提高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达到“降低精神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精神疾病就医率,减轻精神疾病的负担,促进全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目前存在的诊治问题

目前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就诊情况不容乐观,且对疾病的总体识别率、治愈率仍较低。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就诊情况有以下特点:

1.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在农村,仅有13.5%的患者曾到乡(镇)卫生院及以上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即使在北京和上海等发达的大城市,抑郁症患者1年内的就诊率也只有22.7%。老年期痴呆的就诊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目前老年期痴呆的患病人数约占全世界老年期痴呆患者的1/4。但与我国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较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在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四地区进行调查显示,1996~1997年,轻、中、重度老年期痴呆的就诊比例分别为8.3%、13.5%和19.4%,而在1998~1999年分别为14.4%、25.6%和33.6%。

2.首次就诊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疾病的识别率较低

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均显示,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时大多选择综合医院,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中有95.92%首诊于综合医院,伴有躯体不适者则全部就诊于综合医院,也就是说在所有抑郁症患者中首次就诊于精神科的仅占4.08%,在统计学上已经属于小概率事件,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综合医院的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在抑郁症的诊治方面将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然而综合医院医师的识别率也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大型的综合医院仍偏低。北京协和医院在2007年对神经科、消化科、心内科以及妇科门诊就诊患者进行调查,4个科室门诊医生识别出并给予精神科药物或精神科转诊处理仅占18.9%。有人报道90.1%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就诊过程中仅19.8%的抑郁症被检出,因此抑郁症患者多次就医,尤其有躯体性不适患者,游荡在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各种检查。据初步研究,患者即使去医院就诊,近半数(46%)的老年期痴呆患者不在神经和精神科就诊,医生的神经心理检查的应用率低(15%),诊断符合率低(26%),这些照料者报告就诊时的诊断显示老年期痴呆漏诊率为73.1%,服药治疗者仅为21.3%,服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的比例仅为2%,反映我国医生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诊断,更不用说早期识别并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导致治疗延误,并且反复地检查与就医,浪费了医疗资源,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原因。

3.就诊延迟

就诊延迟是抑郁症患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有70.2%的患者就诊延迟时间超过1年,就诊延迟率(就诊延迟时间超过30天)达95%,比利时一项文献研究显示,只有14%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1年内接受了首次治疗,就诊延迟非常严重,加之综合医院医生对抑郁症识别率低,导致治疗延迟。对北京4个区县的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调查显示,轻度老年期痴呆就诊比例不到20%,大多数患者延迟求医的原因是缺乏精神障碍及其治疗措施方面的知识,大约47.8%的照料者认为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行为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是正常衰老的结果,带患者就诊的比例低,而促进就医的主要因素是病情加重及失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疾病反复,从而增加疾病复发的概率。

4.治疗不规范,替代医疗多

由于患者或家人对抑郁症认识上的偏差,如不认为是精神疾病,或缺乏必要的精神卫生知识,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有报道80%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认为他们的症状是正常的、暂时的或只是情感问题,大部分患者曾接受过中草药或其他西药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抑郁症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7%接受过各种非抗抑郁剂治疗,36.3%用过气功、迷信治疗;而在农村,仅有1%重症抑郁发作患者接受过精神科药物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服药治疗者仅为21.3%,而服用国际推荐的一线抗老年期痴呆益智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的比例仅为2%。

5.治疗的痊愈率低,复发率高

荟萃分析显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35%~39.3%。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并且重型抑郁症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概率为50%,第二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概率75%,第三次达到100%。

然而,抑郁症又是可防可控的精神疾病,对抑郁症患者,如能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解除患者周围不良刺激,规范化治疗,消除临床症状,可提高其应对环境的能力,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风险。

与其他疾病一样,老年期痴呆也必须早期治疗和干预,从而减慢疾病的进程,减少疾病造成的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期痴呆是一种慢性或者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目前尚缺乏逆转病程的手段,早期识别并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组织病理学观点来看,老年期痴呆早期脑细胞处于细胞内亚结构的改变,如果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细胞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而老年期痴呆晚期,病变的脑细胞处于不可逆的死亡状态,则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临床治疗实践表明,老年期痴呆患者早期比晚期疗效好。因此,对于老年期痴呆病人应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因此,为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平,唤起全社会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重视,给予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必要建立规范化防治技术并向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以加强对患者的管理与康复,减轻疾病负担,这是正确落实新医改的实质性举措,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于恩彦 吴万振)第二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的需求内容摘要为了准确把握基础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精神专科医生和非精神专科医生)对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诊治中迫切需要哪些防治技术,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查摸底,以使我们后续的工作有的放矢。本章着重介绍了对基层卫生机构、基层卫生人员的调查及由此而产生的基层医院对适宜技术的需求情况。第一节 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调查

为了配合项目的实施,2012年7月份委托浙江省六家基层医疗行政主管单位(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单位(精神专科医院及非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的需求状况。一、杭州市卫生局

杭州市下城区卫生局回复关于“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尊敬的课题组专家:

受浙江省人民医院委托,下城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需求”情况调研,现将主要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精神(心理)卫生专业知识相对缺乏,而社区居民群众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迫切需要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2.根据调查,基层医务人员目前最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是:对于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药物治疗技术以及康复指导技术,在疾病排查的沟通能力和诊断能力方面都急需提高。

3.社区精神康复机构服务人员(如:工疗站、精神康复会所等)在老年期痴呆疾病和抑郁症管理中也需要提高康复方面的业务能力和了解治疗方面的知识。

4.调查反馈,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引进和推广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社区防治适宜技术普遍持欢迎态度。二、台州市卫生局

台州市仙居县卫生局分析2011年就诊情况,到仙居精神病医院就诊的不到1%,30%的人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横溪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此时这些痴呆患者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出现了精神和行为症状,人格改变、突然走失等,家属因难以管理才送来诊治,延误了早期治疗和延缓痴呆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随机调查社区2000名正常人群及4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群,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为40%,而老年人群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不到10%(包括老年期痴呆与抑郁症)。不少患者内心认为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像被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断,导致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低,自杀率高,许多人没有坚持全程治疗,变成慢性迁延不治,无疑也是导致这种危害的重要原因。引进适宜诊疗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建议对策:

1.加强老年期痴呆及抑郁症等相关疾病普查工作,组织开展老年期痴呆及抑郁症相关知识讲座,深入社区医院进行抑郁症及老年保健健康知识讲座,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老年期痴呆及相关疾病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及广大民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2.利用精神病医院的平台,对各个社区医院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能力,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3.加强上下联动,推广适宜技术。三、杭州市富阳区卫生局

杭州市富阳区卫生局关于对富阳区部分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对抑郁障碍和老年期痴呆技术需求情况说明。(一)对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专业医师的调查,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1.抑郁障碍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学进展;

2.抑郁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及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

3.对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技术;

4.老年期痴呆的分型、诊断及治疗技术;

5.影响老年期痴呆的预后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6.老年期痴呆患者对家属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二)对富阳区人民医院、富阳区中医院、富阳区妇幼保健院专业医师的调查,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1.妇产科领域抑郁相关障碍的诊断和识别技术;

2.综合医院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技术;

3.易误诊为躯体疾病而长期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的识别和诊断;

4.对老年期痴呆的分类及如何早期诊断。四、舟山市卫生局

尊敬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课题组:

我局近期对舟山医院及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单位进行“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需求”相关调查,把调研结果汇总如下:

1.在综合医院内,普遍需求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疗技术,尤其是神经心理测试和精神检查的应用。

2.在精神专科医院,医生已经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疾病的康复技术以及规范化的心理治疗技术需求较为迫切。

3.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专业的疾病诊疗知识匮乏,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相关内容。

把结果汇总如上,希望上级领导给予支持,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水平。五、杭州市西湖区卫生局

尊敬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课题组:

我局近期对我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需求”相关调查,将调研结果汇总报告如下:

1.在综合医院内,普遍需求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疗技术,尤其是神经心理测试和精神检查的应用。

2.基层医师对两种疾病的治疗技术比较欠缺,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

3.基层医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加强这部分的培训。

4.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专业疾病诊治知识匮乏,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相关内容。

现将结果汇报如上,希望上级领导给予支持,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水平。六、龙泉市卫生局关于基层医院老年期痴呆、抑郁症的情况调查

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本辖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下,抑郁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基层专科医院缺乏人才、设备。调查情况如下:

1.缺少专科医生、护士,基层医务人员因患者多已超负荷工作。

2.缺少病房、床位,因患者较多难以满足住院需求。

3.缺少检查设备,如:CT、MRI、心理测验工具(如韦氏智力测试等)。

4.缺少药物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设备等。

全省各地卫生行政机构反馈的信息基本相同,表达了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推广的期盼,并表示将大力支持本项目的相关工作。第二节 对基层卫生人员的调查

抑郁症、痴呆、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及其他物质使用障碍构成了全球疾病负担的13%,超过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为了完成精神疾病防治康复任务,于2013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防治、康复精神障碍的义务。结合2012年浙江省科技厅筛选适宜技术向基层推广工作的开展,我们进行了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常见诊治、康复技术了解及掌握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于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选择浙江省有代表性的杭州地区西湖区、下城区,绍兴地区上虞市、诸暨市,金华地区东阳市,丽水地区松阳县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为调查对象,根据自愿、匿名的原则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在参考相关文献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诊治问卷》,通过邮寄及现场填写的形式完成相关问卷。该问卷把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防治和康复知识分解为20项技术,调查基层医生对每一项技术的需求与了解程度,其中需求程度分为4个层次,包括不需要、可有可无、需要、很需要;了解程度分为3个层次,包括不了解、了解、很了解,具体见表2-2-1。

在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发放问卷527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为98.2%。调查对象的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1.7±2.3岁,其中男性248人,女性264人;按照学历分类,高中、中专学历的有140人,大专学历的26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07人;按照职称分类,初级及以下200人,中级245人,副高及以上有67人。表2-2-1 基层社区医生对抑郁症和痴呆防治技术的需求情况调查续表

在调查过程中,基层社区医生表现出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技术的浓厚兴趣,表达出对技术的强烈需求:“需要”程度的占全部人群的62%~80%,其中对抑郁症它评心理测试技术“需要和很需要”程度的超过了90%,即使需要一定场地、技术难度较高、风险系数较大(需要多学科联合)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需要和很需要”的比例也达到了70%。

基层社区医生对抑郁症和痴呆防治技术“不了解”的占47%~73%,除对抑郁症的识别技术“不了解”的占47%以外,对其他技术“不了解”的均超过50%,而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管理技术“不了解”者高达73%。对各项技术“了解”的程度均未超过50%,仅有30%的基层医生“了解”抑郁症工具性社会技能训练技术。

本调查结果反映出基层社区医生对于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诊断、治疗、康复等各项技术的需求是强烈的,需求的比例最多达到90%。同时,基层医生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的了解程度也是令人担忧的,几乎有一半人群对20项最常用的诊治技术不了解。《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及,据全国和浙江省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浙江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达10%,抑郁症患者达120万人,同时,老年期痴呆发病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也呈上升趋势,浙江省老年期痴呆患者约有2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为技术依托,非专业化服务积极参与的综合性精神卫生防治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识别、治疗、康复精神患者的能力。

2004年,卫计委启动的“686项目”,引导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延伸至社区,基层社区医生针对上级精神专科医生确诊的病例进行登记注册,随访,督促患者服药,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层社区医生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然而基层社区医生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医疗服务活动,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基层医生缺乏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识别,更谈不到有效的处理,这一点在调查中,基层医生体会较深,并且这已经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健康的主要障碍之一。

有调查显示高达93.4%的社区医生认为自己有接受心理卫生知识培训的必要性,仅有30.4%的社区医生通过继续教育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接受过系统的、规范的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其他人通过媒体或者自学获得片断的知识。本调查结果显示对20项常用技术表达“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较高,其中有7项达90%以上的比例,18项达85%以上的比例,这就提示我们加强基层社区医生常用精神疾病诊治康复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培训使其掌握相关技术,如一些简易的心理测试量表,不断提高其诊治和康复精神疾病的能力,掌握社区居民精神问题的基本情况,不断推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倡议,应对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

可见,针对基层社区医生常用精神疾病诊治康复技术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同时又肩负着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第一线工作的现状,结合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疾病负担不断加重,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实际,做好对基层社区医生常见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 基层医院对适宜技术需求情况

大部分患者首诊于基层医院或者综合医院,内科门诊大约12%~36%患者为抑郁障碍,内科住院患者约1/3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11%~26%在住院初期呈现抑郁,当躯体疾病严重、疼痛或卧床不起时抑郁症状尤为明显。并且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中有95.92%首诊于综合医院,伴有躯体不适者则全部就诊于综合医院,也就是说在所有抑郁症患者中首次就诊于精神科的仅占4.08%。基层医院或者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识别率差强人意,就诊过程中仅19.8%的抑郁症被检出,并且治疗不规范。老年期痴呆的诊治同样不容乐观,患者中77.7%未就诊,其中以轻度患者居多,分析其原因是认为出现健忘、反应迟钝、感情淡漠及多疑等症状是自然衰老过程。21.3%的患者曾接受治疗,但仅有1.8%的患者接受了一线抗痴呆药-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治疗。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因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较少,范围较狭窄,广泛存在缺乏可操作的诊疗规范、缺乏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医疗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医疗质量。

对社区医院医师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5.93%(29/182)的医师在其服务中开展了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仅有11.54%的医师能够全部选对所列出的常见9个抑郁症状,高达88.46%以上的医生未能全部正确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单位中开展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医师人数很少,缺乏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常见症状的掌握,不能识别抑郁症筛查工具,更谈不上掌握及熟练应用。因此要加强基层医师的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中要结合医生的实际需要、工作特点和时间的可行性来具体安排,以充分保证培训的质量。

为了提高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治率,减轻疾病造成的负担,以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和《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为蓝本,参照《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和《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结合具体情况,应着重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抑郁症和痴呆患者的综合管理技术 作为精神疾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其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出现异常,如抑郁症患者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而老年期痴呆患者由于全面的智能减退而造成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逐渐需要他人照料,对他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并且在疾病的进程中,常常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喊叫、随地大小便及睡眠障碍等;走失,跌倒导致骨折,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不当会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进食不当导致吸入性肺炎等,而这些对于患者均是致命性的,并且影响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焦虑、抑郁发生率高,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反过来,这些负性情绪又会影响到患者。这就需要加强患者的科学管理,包括住院期间,居家管理以及社区的管理等,从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减轻疾病导致的负担。

2.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康复照料技术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良好的外部刺激和锻炼能够保护并促进大脑的功能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这是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生物学基础。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康复宣教、工娱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干预等手段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意义在于巩固和提高药物治疗的作用,同时弥补药物疗法的不足,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一方面是通过康复治疗维持或促进他们的精神活动和躯体活动功能,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树立起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填充他们单调乏味的生活,使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有尊严有质量生活。随着精神康复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吸收传统的工娱治疗和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精华,走向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突出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注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整合医院康复、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三方面资源,兼顾康复宣教和康复心理学的全新康复模式。

3.完善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心理干预技术 为了促进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除了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家庭照料外,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它在缓解个体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由患者、家庭、其他照料者、社区人员、福利部门和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制药企业、媒体、医疗机构,以及初级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等不同层面的人群组成。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提供个体化信息、以家庭为基础的多系统干预、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群体支持、环境干预、增强支持等技术体系方面。

4.提高公众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认知和应对技术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主动求医的主要障碍是患者和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疾病抱有偏见。开展健康教育,广泛宣传,普及大众精神卫生知识,尤其是重点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老人、受灾/受害者,提高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提高精神(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对精神障碍患者和精神病院的传统看法和态度,从而提高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就诊率,更加及时的诊治,并给予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以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其康复。加强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患者及其照料者或者家属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更多的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包括症状表现、治疗手段、预后及康复,尽量让患者心中有数,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鼓励面对现实积极生活的态度和主动求医的行为。

5.提高基层非精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干预、防治技术 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非精神科医务人员识别和治疗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相关的精神卫生学术团体和组织的优势,利用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学术期刊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和宣传。在农村主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在城市主要是社区卫生工作者知识培训,而对于大的综合性医院应建立包括各个科室医生在内的有效的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诊治体系,提高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重视程度,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加强精神科联络会诊,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防治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任务。

6.提高基层精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长期随访发现,症状完全缓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的患者复发率为13%,部分缓解(HAMD减分率>50%)的患者复发率为34%,并且维持治疗1年时预防抑郁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最高达到77%,维持治疗第2年时预防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最高可以达到92%。对精神专科医生开展《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逐级培训和推广,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减轻甚至彻底消除临床症状,强化维持治疗的概念,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风险。逐级培训和推广《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使其诊治更加规范,轻度老年期痴呆患者治疗方案的重心是帮助患者及家属尽快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消除病耻感;对中度老年期痴呆患者,以加强看护,防止意外和积极进行促认知药物治疗为重点,同时需及时识别和治疗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对重度老年期痴呆患者则以加强生活照料和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吴万振 于恩彦 谭云飞)第三章 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断标准内容摘要为了便于学习和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将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断标准单独成立一章,详细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痴呆的诊断标准及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并列出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AD及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关于AD的诊断标准,其操作性更好,供参考。第一节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ICD-10):

抑郁发作(ICD编码:F32)【诊断标准】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

轻性抑郁症(轻抑郁) ICD编码:F32.0【诊断标准】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F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

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ICD编码:F32.1【诊断标准】除了在F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ICD编码:F32.2【诊断标准】除了在F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复发性抑郁症 ICD编码:F33【诊断标准】(1)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并在间隔至少2个月前,有过另1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2)以前从未有躁狂符合任何一型躁狂、双相情感障碍,或环性情感障碍标准;(3)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

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轻抑郁 ICD编码:F33.0【诊断标准】符合F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32.1轻抑郁标准。

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ICD编码:F33.2【诊断标准】符合F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32.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标准。

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ICD编码:F33.3【诊断标准】符合F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32.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标准。

其他或待分类的抑郁症ICD编码:F32.8;F32.9;F33.8;F33.9第二节 老年期痴呆的诊断标准一、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

1.痴呆的证据及严重程度(1)学习新事物发生障碍,严重者对以往的事情回忆也有障碍,损害的部分可以是词语或非词语部分。不仅是根据患者的主诉,而且通过客观检查作出上述障碍的评价。根据下列标准分为轻、中和重度损害。

①轻度:记忆障碍涉及日常生活,但仍能独立生活,主要影响近记忆,而远记忆可以受或不受影响。

②中度:较严重的记忆障碍,已影响到患者的独立生活,可伴有括约肌障碍。

③重度:严重的记忆智能障碍,完全需要他人照顾,有明显的括约肌障碍。(2)通过病史和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智能减退,思维和判断受到影响。

①轻度:其智能障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但患者仍能独立生活,完成复杂任务有明显障碍。

②中度:其智能障碍影响到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顾,对任何事物完全缺乏兴趣。

③重度: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2.上述功能障碍不只出现在意识障碍或谵妄时期。

3.可伴有情感、社会行为和主动性障碍。

4.临床诊断出现记忆和(或)智能障碍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下述皮质损害体征时更支持诊断,如:失语、失认、失用。影像学出现相应改变,包括:CT、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