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应用写作(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0:03:11

点击下载

作者:邹家梅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应用写作(第四版)

新编应用写作(第四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新编应用写作(第四版)作者:邹家梅排版:KingStar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18ISBN:9787566804952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编基本理论[导言]本编从文体角度阐述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即应用文概述,应用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特性。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从而指导应用文的写作实践。第一章应用文概述第一节 学习应用写作的意义

应用写作学是研究应用文写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应用文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处理各项事务所使用的具有规范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行文简约的文体。应用写作与经济写作、新闻写作、科技写作、司法文书写作等专业写作并列,属于写作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担任什么职务,都需要读或写应用文。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已普及了应用文写作教学。如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高等院校对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有明确的教学指标要求,并将该课程指定为“核心课程”(比必修课更高一级的课程),可见他们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应用写作教学逐步登上各高等院校讲坛。目前,几乎所有高等院校,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均开设了这门课程。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对外交流也日趋频繁,这就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写出内容扎实、格式规范、结构严谨、文句通顺的应用文。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交流现代化、管理工作科学化,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一些旧的文种被淘汰,一些新的文种应运而生。各种应用文的写作除了要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之外,还要与国际社会接轨。因此,我们要学好应用写作理论,全面认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了解应用文写作的特殊要求,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只有经过课内、课外举一反三的学与练,才能写出规范的、合格的应用文,才能与各专业课的学习相适应、相配合。可以这么说,应用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下的重要反映。应用写作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二节 应用写作的特性一、写作目的明确

应用写作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直接用来处理实际事务的。正如借钱就得写借条,有凭有据,以便明确借贷关系。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没有应用写作明确,其作者只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某种情感、抒发某种情怀而作,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实用目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阅读同一篇文学作品,理解也可能大相径庭,但这并无大碍,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与应用写作不同。

应用写作,或者是为了上情下达,告知领导意图、有关指导意见、组织生产、规划经营;或者是为了下情上达,反映情况、汇报工作、请求批准、表达意愿;或者是互相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反馈市场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或者是记载史实、记录现状,以便日后查考。凡此种种,均可表明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十分明确,是据以办事的。一篇应用文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能否达到写作目的,关键就看作者能否将写作意图表达清楚。二、读者、作者明确

应用文的读者往往是特定的。一张借款条写好后,借钱的人“读”一下,看看数字有没有出入,还款时间是否正确,然后便收藏起来,待还钱之日取出销毁即可。有些文书,会在附注中写明“此件传达至处级”,那么处级与处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阅读;如果注明“此件在党内传达”,那么只有党内人士才能知晓。文学作品刊登在报章杂志上,它的读者是广泛的,没有哪一位作者在写作时划定只有哪一部分人才能阅读自己的作品,总是希望读者越多越好。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它们的读者群虽有所不同,但划不出具体的界限。

应用文的作者也是明确的,他们是依照法律和一定的组织程序产生的法人单位或其负责人、当事人。如谁借钱就应该由谁亲自写借条;党内文件,非党内人士无权起草拟定;市政府行文,市委不能代笔。各行其是,职责分明。

应用文中,简单的或涉及个人事务的文稿由个人单独完成。有些复杂、重要的文稿,牵涉到方方面面,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往往要成立一个起草小组,共同讨论,分头执笔,集体研究定稿。文学作品的创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三、政策界限明确

应用文是据以办事的,它往往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些文章还要与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相符。所以,应用文在行文时,政策界限要明确,一旦发表就产生某种权威约束作用。它不同程度地规范了人们的行动准则和行为方向,文章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在某个问题上该怎样办、不该怎样办、办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规定。与公务文书相比,事务文书、生活文书的法定权威性相对弱些。文学作品要求主题明确,在行文中一般无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挂钩,也不用与某系统、某单位的规章制度相符合,讲究的是以生动感人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独具风格的语言打动人。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是否发表、在哪里发表,一切由作者自定。四、执行时间明确

应用文是在有实际需要时才写的,是办事的凭据,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传递某种信息、达到某个目的而写的,所以它要求及时写、及时发、及时办。正如借款条是在拿到借款之后,必须立即写成的,往往是一手交款,一手交借款条。公务文书中常常出现“此件到达之日起执行,不得延缓”、“此件自某月某日始至某月某日止执行”等字样。待问题已解决、信息已传递、目的已达到,该文也就完成了使命,重要的存档以备查考,不重要的存放一段时间之后销毁。文学作品的创作没有时间限制,成文时间可长可短,“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也行,“提笔立就,一气呵成”也行,随意性很大,因为它不会被人们据以办某件实事。第三节 应用文的作用及学习要求一、应用文的作用(一)宣传教育,指导工作

市场经济需要有关法规、规章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而应用文可以宣传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大政方针、政策法规,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并且直接指导广大群众的行动。有些应用文如命令、意见、章程、条例等,可用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些应用文用于宣传政策、法规,如讲话稿、工作报告等。这些文种都直接向人们宣传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人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二)反映情况,交流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

各单位、各部门都希望及时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应用文可以起到通报、交流情况,沟通协调关系的媒介作用,如简报、电函、通报、调查报告等应用文,都起着上传下达、左右沟通、交流情况、研究工作的作用。(三)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应用文记载了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其要求,一方面为当时当地的工作保存了依据;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历史资料,为现实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参考,如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四)训练思维,提高素质

应用文写作讲究逻辑性,写作者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之后运用文字组合形成文章,所以作者必须思维清晰,表达准确严密。整个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训练逻辑思维的过程。

人的素质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写作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应用文写作尤其看重对准确、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二、应用文的学习要求(一)学习态度要端正

有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不用花时间去学,只要文章文通句顺,再套上具体文种的格式就行了。如果持这样的态度去学习,就学不好应用文写作。因为应用文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马马虎虎,就不能全面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写不好应用文。“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往往对此深有体会。对于在校的年轻学子来说,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常常缺少一种紧迫感,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体会不够深刻。(二)加强理论修养

加强理论修养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因为很多应用文都直接体现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篇应用文要能正确地、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所写的文章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

另外,还要加强应用写作理论学习,其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增强写作的自觉性,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三)熟悉有关业务

应用文是为处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日常工作而写的,如果不熟悉业务,就会无从下笔,真要写起来,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甚至闹出笑话,不可能写好相应的应用文。比如,为棉纺厂写一份年终生产总结,就必须知道棉花变成布的过程;要写信贷管理分析,就必须对关于信贷的政策了如指掌。(四)多读勤写

应用文写作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大量的应用文佳作名篇,其思想和文字水平都很高,且各具特色,多读这些文章,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多想,读好的文章时,品味它的“好”处;一般的文章,有长处也有不足,在读的过程中细细分析、不断体会,找出其长处和不足,自己在写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学以致用。“人之所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将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能力。单凭懂得一些文章作法,就妄想成为文章高手,这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常言道:“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所以,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写作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第四节 应用文的起草、修改和定稿一、起草

起草即打草稿。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初步表达出来,其认识活动主要受个人意志支配。应用文在起草时,作者一般是代表一定的团体机关行文,不完全是或根本不是“自己”的感受。这是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起因的不同之处。

写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起草。起草之前作者首先要完成选材、立意和构思三项工作,之后作者头脑中就形成了较完整、清晰的思路,但此时还没有形成可供阅读的文字,属于潜写作阶段,这是起草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将作者头脑中形成的思路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形式表达出来,把作者的思维成果物化为文章,这是显写作阶段。起草包含这两个阶段。

起草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最通常的方法是先立提纲后行文。提纲立好,思路理顺,然后作者应该迅速将构思成熟的内容写到纸上,最好是一气呵成,这时候字词的推敲、语句的斟酌都不需要太讲究,甚至遇到不会写的字都可以跳过去,只求将大体意思写出来,不让思路中断。等到草稿完成了,再回过头来增补内容、推敲文句、翻查工具书,完善文稿。个别文章高手可以不立提纲,只打腹稿,然后提笔疾书。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

内容较简单的应用文,可以由个人完成起草工作。一些较繁杂、重要的应用文往往通过集体讨论,由多人共同完成,此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一人写,众人议。先由一位有经验的人按提纲内容起草成文,复印给起草组成员阅读,然后集体讨论,指出不足,由起草人综合各方意见,再行修改。(2)众人写,一人合。先由起草组成员按提纲内容分头写,成稿后交主要执笔人统稿。统稿以后,如有需要的话,再由起草组成员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按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成文。《论语》曾提及,郑国发表公文,必经多人起草、讨论、修改和润色,所谓“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官方对应用文的写作已经是慎之又慎的了。二、修改(一)修改的意义

修改,这里指从初稿完成到定稿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进行斟酌,去其不当,留其精华,补其不足。这是提高文稿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

前文讲过,写作初稿最好是一气呵成。但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就达到正确、完美的境界,往往会矢不中的、言不逮意,所以成文之后就应该细加推敲、认真修改。应用文与文学创作不同,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让人据以办事,如果言不简、意不明,让人无法理解,就会贻误工作,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修改,不仅能提高文章质量,保证办事效率,还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可以说,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提高作者写作水平的过程。(二)修改的范围

文章的四大要素是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修改文章也应该先从这四个方面考虑。

后面几章将具体阐述这四个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之外,修改文章时首先要考虑所用文种是否得当。有人做过统计,现代应用文的文种已达数千种,通用的、常用的文种也有近两百种。国务院颁布的公文文种就有15种。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该用什么文种,作者首先要搞清楚,然后选择恰当的文种行文。

其次要考虑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应用文的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同的文种对标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检查文章内容与标题是否统一,是否符合该文种拟制的要求。

最后还要检查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正确。标点符号绝对不是文章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应用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尤其要准确无误。表示停顿、并列、中止等都有不同的符号,都应该准确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因错用一个标点,损失上百万、上千万的事情时有所闻,大家都应该引以为戒。(三)修改的方法

应用文写作往往是代表单位行文,是应需写作、应时写作,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时效性,所以它的修改方法与文学创作不同,要及时行文、及时修改。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作者自改

作者自改是最传统、最常用的修改方式,一些内容简单的或者是代表个人的应用文可用此方法。一般是边读边修改,读到语句不通、语意不明的地方就要停下来,仔细推敲,找出毛病,加以改正。

2.集体修改

内容重要的、复杂的应用文,往往是集体修改。在集体修改之前,作者应经过自改这一关,实在找不出毛病了,再拿出来让别人斟酌。(1)领导、专家审阅。

应用文需要体现领导意图、聆听专家意见。领导要统管全局,专家分析问题较透彻,能较全面、较深刻地看问题。文章经他们审阅后再作修改,更能发挥指导工作的作用。(2)会议讨论。

有些应用文如会议纪要、会议决定等,本身就有传达会议精神的作用,这类文章,往往一人起草之后,还得开一个小会讨论,征求修改意见,最后再由撰稿人修改定稿。

另外,文章中修改的符号要有统一标记,作者和修改者都应该用规范的符号标示。三、定稿

定稿是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文章经过几番修改以后,作者认为已达到既定要求,便可定稿。有些重要的应用文必须由签发人签名后,才算定稿。

定稿后要认真誊写或打印。有些应用文体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应该严格按照其格式要求去做。此外,标题的书写、汉字的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与标示都要正确规范。

文章誊清或打印后,要做好最后的审核工作。必须再从头至尾检查一遍,确认准确无误以后,文章才能发出去,整个写作过程才告结束。第二章应用文主题第一节 什么是主题一、主题的含义“主题”是一个外来词,最初是指乐曲的主旋律,它是乐曲的核心。后来才引申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国古代传统写作理论中没有“主题”这个词,和主题意思相近的词有“意、志、道、旨、主脑”等,实际上都是指文章主题。在古代应用文中,常用“圣旨、密旨、宗旨”等词表示君主在应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图。因此,有些应用文教材把应用文的主题称为“主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把主题、中心思想、主旨等视为同义词,已经通用。为了尊重人们这一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在此将应用文的主题与其他体裁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主旨等一起统称为主题。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无论写什么应用性文章,总有个明确的意图,或宣传某种思想,或介绍某件事物,或传播信息,或介绍经验,或立字为据。凡此种种,实际上就是应用文的主题。简而言之,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和写作意图就是应用文的主题。二、主题的作用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确立文章主题都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萧统在《文选序》中指出:“作文必须以意为宗。”主题是写作目的和基本精神在文章中的反映。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人们评价一篇应用文的质量如何,首先会从内容上进行分析,看它的观点是否正确,对工作的指导是否明确,揭示问题是否深刻,社会价值大小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写作前的总体构思,写作中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要受主题的制约。主题犹如作战时的总指挥,正所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具体到一篇文章,行文的目的、依据、意见、措施等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必须合乎逻辑地连缀在一起,要受主题这个总指挥的调配。从这一点来看,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主题同样起灵魂和统帅作用。但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以人物形象或事件情节体现出来的,主题没有赤裸裸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应用文主题的针对性、目的性很强,作者应将要表述的内容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写出来。否则,文章达不到实用的目的,读者抓不住要领,就会贻误办事时机。如果主题不正确,会给实际工作、生活带来直接损失。第二节 主题形成的特点

应用文主题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受命于集体和领导

应用文的写作,在多数情况下,是集体或领导布置的,是被动的写作行为。这种被动的写作行为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是为用而写,是“要我写”,所以十分强调“主题先行”、“意在笔先”。例如,某企业上缴利税很多,到了年终,领导要求写一篇经验总结在报刊上发表。此时作者就应紧紧围绕“总结经验”这一主题去行文,在搜集材料过程中总结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工作中的欠缺或失误,这些欠缺和失误如果不加以重视,后果会很严重。但这些新的发现不应写进这篇经验总结中,否则文章的主题就改变了,也就违背了领导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另外行文,呈送领导。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本人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有话要讲,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就提笔去写,主题的确立不受任何人制约。朱自清写《背影》,通过叙述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爱子、子念父,以及父子之间深沉、真挚的骨肉亲情。他写这篇散文完全由自己的创作冲动驱使,是“我要写”。这类文章的作者往往在动笔之前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写作意图,但有时也会在写作过程中丰富、深化主题,甚至改变初衷,这是作者个人的事。二、产生于调查研究

应用文的写作,作者在领会了集体或领导的意图之后,就要着手搜集材料。首先要了解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然后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全面、充分、详尽地搜集材料,反复深入地分析研究材料,找出领导意图与所搜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深刻、全面地得出符合领导意图的认识结果,主题也随之形成。还有一种情况,即作者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时,发现集体或领导的意图存在偏颇、疏漏、矛盾甚至错误的地方,这时应及时与领导一起斟酌、修改,共同归纳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要进行“调查研究”,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体验生活”,它的目的是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为表现主题服务,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用不着时时处处体现某个集体、某位领导的意志。三、提炼于作者和他人

应用文主题的提炼、深化过程是在作者与他人之间进行的,不能取决于作者本人。因为作者写的是“奉命文章”,要受集体、领导、编稿单位的制约,所写的文章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在文章初稿形成以后,往往要经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几个环节的斟酌、检验。有些内容重要或涉及范围较广的文章,常常需要事前发提纲、草稿或讨论稿,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才正式定稿,所以文章最终确立的主题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群体思维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应用文的主题较少体现出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主题的提炼、深化过程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加工,并且文责自负。应用文的作者代表的往往是集体或领导的意愿。第三节 确立主题的原则

由于应用文主题的形成具有上述特点,它对主题的要求与文学创作相比也会有所不同。文学创作对主题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深刻,而应用文对主题的要求是正确、明确、单一。一、正确

应用文主题的正确与否往往与实际工作、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所以必须符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规定,符合客观实际,能指导实际工作,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文学作品也要求主题正确,但与应用文所要求的正确不完全一致。文学作品只要真实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特点与本质,就会得到历史的肯定与人们的喜爱。如古典诗词,不少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但千古传诵;维护封建统治的文章比比皆是,教材也大量选用,但读者可以只学习其说理方法,欣赏其文思韵律。

我国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文欲其工,犹弓矢之欲其良也。弓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文史通义·言公中》)这句话大意是说,文章可以说明正确的道理,也可以宣传错误的思想,这与文章写作技巧好不好没有关系,就像弓箭可以抵御强盗,也可以为强盗所用,这与弓箭好不好没有关系一样。

应用文有了正确的主题,才具有社会意义,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例如,政府部门的领导人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任命,如果某单位只以党委或某行政领导的名义发任命通知,结果违反了选举法,这就是错误的。又如在承包山林的合同上写“不准外人进山,否则电枪打人概不负责”的条款,在工厂门口的通告上写“出厂时应该接受行李物品,甚至搜身检查”等,都是有违法律法规的,主题都不正确。二、明确

应用文写作要用“直笔”,不允许主题表现得隐约含蓄、模棱两可,犹如雾里看花一般。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过:“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所谓“明言”、“露文”是指主旨的表达必须明确,它要求作者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制止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必须明白显露地在文中表达出来,否则就达不到实用的目的,不利于人们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上级的一份公文主题不明,下级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理解、执行,后果会很严重。总括起来,明确包含缘由明确、观点明确、意义明确、措施明确、要求明确。

文学作品的主题不需要明白畅达地写出来,讲究含蓄,要意在不言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一般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让读者根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己去体会。高尔基说,主题“由生活中暗示出来”;恩格斯说,主题“通过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两人说的都是同样的意思。古人写作有曲笔、直笔之分,文学作品多用“曲笔”。三、单一

古人说:“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主张一个统帅、一个灵魂,否则会导致“意多乱文”。但是文学作品有时会出现复合性主题,即一篇文章中有一个基本主题,又有一个或几个副主题,这些副主题围绕着基本主题,共同构成一个总的主题表达意向。

应用文没有复合性主题,有些应用文体如工作报告、总结,内容牵涉面广、时间跨度大,主题不易提炼,这就要求作者统观全局,抓住重点,提炼出单一的主题之后行文。一篇经验总结介绍一个企业获得新生,主要是新上任的领导精明干练,建立了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实行了科学管理的结果。如果行文中又加入了“上级领导关心,本厂职工团结”等内容,主题反而混乱、不单一,没有抓住企业获得新生的根本原因。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有些应用文较特殊,如大事记、会议记录等文种,主题无法单一。如会议记录,与会人员怎么说就怎么记,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各种意见,这是由这类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第四节 表现主题的方法

前文已经提到主题是统帅,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要受主题的制约,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应用文的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此外,应用文在表现主题的时候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一、在标题中直接点明主题

应用文的标题与文学作品的标题大不相同。文学作品的标题讲究含蓄,莫泊桑的《项链》、朱自清的《背影》,分别以物品、形象作为标题,读者看了标题不能立即明白文章究竟要说什么,要卒读全篇才能明白。而应用文的标题讲究一览无余,经常是标题直接反映主题,如《关于表彰广东省××××年“南粤优秀研究生”的决定》、《农村信贷工作重在管理》,从“表彰”、“重在管理”这些词语就知道文章的主题所在。这是由应用文讲求实用的特点决定的。二、用主题句揭示全文主题

主题句即用来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安排在文章开头。应用文最常用的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用主题句揭示主题。在正文第一段就写出主题句,使读者一读开头,就明白全文主题所在,起到突出主题以引起重视的作用。如《关于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通告》开头写道:“为推进本市的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根据国家墙体材料革新的有关规定及《广州市建筑条例》,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本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这句话前半部分是目的、依据,后半部分“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本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是揭示主题。公文经常用这种方法开头。

有些应用文在文章开头会简略交代背景、介绍经过、叙述事由,然后用概括的语句揭示主题,这也应该算是开门见山,用主题句揭示主题。三、用段旨句概括层次大意

段旨句即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即“一言以蔽之”。《冬天来了,准备过冬吧》(见本书35页例文)中,“第一,要有过冬的信心和准备!”“第二,要做冬天该做的事!”就是段旨句,这一段的大意已经概括在一句话中,有时间可以细细往下看,无时间可以跳过这一段,不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可以节省阅读时间,也便于别人摘录。用这种方法写文章还可以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眉目清晰,读者对全文主题、对全段旨意的理解也绝不会有偏差,据以办事就能步调一致。四、篇末点明主题

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加深读者的印象。应用文中,常常是开头点题,结尾重复强调,做到上下文呼应、首尾圆合。

上述几种表现主题的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第三章应用文材料第一节 材料的含义和作用

前一章讲过文学作品是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来体现主题的。因此,同一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归纳出不同的主题。应用文是据以办事的,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分歧,所以必须明确提出主题。主题的提出又要靠材料来证实,因此材料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材料的含义

什么是材料?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所搜集并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统称为材料。为写作搜集但暂时没有写进文章的,也是材料,这是对材料广义的理解。后文“材料的搜集”所指的各种原始材料,就应该从广义去理解。

在文学创作中,通常把材料分成素材和题材两类。素材是指作者平时有意识地搜集的、尚未提炼和加工的实际生活现象。题材是指经过提炼、加工后写进文章中,用以表达主题的一组生活现象——这是狭义的题材的概念。广义的题材是指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领域,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儿童题材等。素材、题材这两个概念只用于文学作品。应用文写作统一用“材料”这个概念。文学创作也可用“材料”这个概念,但其在实际运用材料时与应用文写作是有区别的:应用文写作中的材料绝不能随意改编,只能真实地反映它的本来面目,文学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加工改制。二、材料的作用(一)材料是提出问题的依据

应用文是为了应用而写的,它要求作者行文时能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问题,以便讨论解决。譬如“抗洪抢险”是一个实际情况,围绕这一情况可以提出许多具体问题:为什么近年来洪水频频泛滥?为什么防洪大堤如此“不堪一击”?军民抢险时无私无畏的精神动力是什么?如此等等,都有文章可做。没有上述“实际情况”,问题就无从谈起,写作活动也无法进行。(二)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应用文的主题是从真实的、大量的现实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是在对材料的研究分析中形成,是材料孕育了主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确的主题是作者在占有大量客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可见,应用文主题的形成离不开材料。(三)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主题确立以后,必须依靠材料来支撑,主题才站得住脚。只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才能支撑起主题,才能发挥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写文章要摆事实、讲道理,不摆事实,不以材料为证,道理就说不清,主题就无法阐明。文章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作证,受文者看不出上级指导的原因、下级请求的理由、平行机关之间商洽的依据,写作目的就不能实现。这一点在应用文写作中至关重要。(四)材料能充实文章内容

人们常把材料比喻成文章的血肉,可见材料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有了材料,文章才有内容;有了内容,文章才能构思,进行布局,恰当表达。材料的充实与否决定着文章的优劣。有的文章内容空洞,说服力不强,未必是主题不明确、不单一,也不一定是构思出了问题、表达欠功夫,而是失之于材料欠缺,不丰满、不生动。可见材料的重要性。第二节 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搜集材料

既然材料对于写作有以上几方面的作用,所以写作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搜集材料。正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写作材料就如行军作战的粮草,没有粮草或者粮草准备不充分就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

如何搜集材料?一种是平时积累。应用写作很多是奉命行文,领导临时交代一个写作任务,时间又较紧迫,如果平时缺少资料积累,临时抱佛脚去查找,往往手忙脚乱,不尽如人意。所以要求作者时时处处留意,点点滴滴记录,这样集腋成裘,待到需要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另一种是现用现搜集。领导布置了写作任务,除了手头已有的材料之外,还可以带着明确、具体的写作目的再去搜集材料。用这种方式见效快、效率高,但是往往因为时间、条件等制约,不能保证一定能搜集到作者急需要用的材料,因此,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基于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其长处与不足,有经验的撰稿人往往是二者兼备,做到“粮草”有库存,用时再“选择”。

至于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观察体验、调查采访、网络检索。

观察体验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综合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感受,它还要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参与感受,从而较全面地感知被观察对象。观察时要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伴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见人之未见,提高观察的质量。

调查采访是通过向别人了解情况获得材料的取材方式。因为一个人目之所及、足之所至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向别人了解,借助别人的所观所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方法有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制作调查问卷等。

网络检索是当今最便利、最普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坐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作者所需要的有关材料便源源而来,全省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材料均可“一网打尽”。

写作时,作者手中材料要越多越好。搜集材料要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写作时材料一定要充分。著名文学家茅盾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二、整理材料

作者为写作而搜集的材料往往数量多、内容杂,接下来就得进行艰苦细致的整理工作。整理时,可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根据诸如写作意图、应用文各文体需要、撰稿人的写作习惯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步工作是大家必须做的,即对材料进行审查。错误的要纠正,虚假的要去掉,遗漏的要补上,多余的要剔除,从而保证材料的准确、真实、完整、精练。

此后,可以按写作需要,如情况梗概、基本观点、典型事例、生动细节、任务重要程度等来进行分类;也可以按材料种类进行分类,如现实材料与历史材料,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具体材料与概括材料,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事实材料与理论材料,文字材料与数字材料;还可以按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分类,如政府机关的撰稿人可以按下属机构文教、卫生、司法、财贸、工交、城建、粮农来分。这样分类之后,便于写作时查找、比较、分析和研究。不管用什么方法整理,都是为了写作时运用材料方便,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第三节 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鉴别,然后择优采用。在应用写作中,材料的选择格外重要,直接关系到写作目的能否实现。例如,在一篇要求免税的请示中,如果免税的理由不充分,有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材料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典型性,那有关职能部门就很可能不批准其免税。

选择材料的原则有下列几条。一、确实

确实,即材料要准确、真实。准确即材料要确凿无误,持之有据,“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真实指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文学创作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应用文要求的则是“绝对的真实”,哪怕是一个细节都不能有差错,“要经得起读者去查户口”。否则,别人对全篇文章的真实性都会产生怀疑。二、典型

所谓典型,即材料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说服力,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三、新颖

新颖指新产生、新发现,别人尚未使用过的材料。诸如新的方针、政策、法规,新的统计数字,新的科研成果,新产生的问题等。这样的材料能使人获得新的信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颖的另一个含义是从旧材料中开掘出新意。材料新,文章才有吸引力。四、切题

上述三条原则都要归结到切题这一点上。所谓切题,就是材料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凡是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就采用,有的放矢;凡是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哪怕再准确、真实、典型、新颖,都要忍痛割爱,不能采用。第四节 材料的使用

材料的使用,即材料在文章中的应用。在材料经过选择写进文章之前,对哪些材料为主,哪些材料为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还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文体的需要进行一番技术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一、剪裁

前文已经讲过,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材料的使用也应如此。在一篇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能直接表现主题,有的是间接表现主题;有的证据确凿,说服力强,有的说服力不那么强但生动,能让人过目不忘;有的材料有深度,有的材料不那么深刻但有鲜明的特色……在实际使用时,不同的材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不同,这就需要作者对材料进行精心剪裁。二、缝合

材料经过剪裁就更精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组织安排这些材料,即缝合。就如做衣服一般,哪些放在领口、袖口,哪些放在前胸,哪些放在后背,安置恰当才能制作出一件合体的衣服。

有的应用文运用材料较多,这时应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结合使用,使之优势互补,提高整体表达效果。理论材料使文章有深度,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事实材料的运用使理论有了针对性,更具体地说明了理论材料;具体材料是点的材料,概括材料是面的材料,点面结合既能丰富情节内容,又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规律性。文字材料可以对数字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评价,数字材料最能说明问题。材料使用得当体现了作者的缝合艺术。

有的应用文通篇就是一个典型材料。如奖励某人的通报,取舍材料是针对某一事实的某一部分,把整个事实中最能说明主题的、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写进文章。同理,如果是批评某人,应将最能反映其错误事实的材料写上。第四章应用文结构第一节 文章结构概述一、文章结构的含义及作用

结构一词,原本指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及内部构造,因文章在布置格局、策划全篇时与其有相通之处,所以被借用来指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所谓结构就是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

确立主题决定了文章“写什么”,选择材料解决“用什么写”,安排结构则是解决“如何写”。所谓安排结构就是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所选材料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安排,将之连缀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 ‘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处的。”由此可见,写文章时有了丰富的材料、明确的主题,所面临的就是安排结构的问题了,这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主题和材料没有完美的结构去表现,就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也就很难称得上是文章。

结构是组成文章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写文章只有找到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主题和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二、安排结构的条件

安排结构的条件就是“言之有序”,即材料的安排要有次序,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路线,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认识的反映。

思路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思路是形成结构的基础,结构是思路的体现和反映。安排文章结构,一要思路开阔;二要思路清晰。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大意是:文章的构思,它的想象很远,即思路开阔。思路要开阔,就要打破思维定式,进行多方探索,然后要理出头绪,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内部规律,构思文章时,要顺应客观事物的规律一步步进行。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要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内在规律,因而它对思路清晰的要求更高。

锻炼思维的方法主要有拓展法、挖掘法、控制法和梳理法等。拓展是求广,挖掘是求深,控制是求集中,梳理是将思路理清、定型。第二节 安排结构的原则一、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字词的运用都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都应该围绕主题的需要去安排。元人程端礼曾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这段话说的就是文章的结构、语言、材料,都要服从“将军”,即主题的调遣。做到兵随将转,尊卑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表现的主要意图和见解明确,否则,撰写文章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二、要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变化都不是偶然发生、孤立存在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文章的结构就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这是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例如,记叙一件事情,总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总要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类文章,一般都要介绍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办法或要求,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三、要适合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章体裁不一,结构也就各异,所以安排结构应该因“体”制宜,尊重各种文体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注意依照体裁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结构。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据以办事,各项公务活动纷繁复杂就形成各种结构不同的应用文文种,如调查报告和合同,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格式,甚至同一文种也会因为主题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构方法,又如计划的结构有表格式、条文式、段落式、综合式等。了解这些,既便于作者掌握运用,也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四、要周密和谐

这一要求对应用文结构特别重要。周密的意思是结构的安排要使文章的内容充分完整,有头有尾,无遗漏、残缺不全的毛病,且首尾圆合。和谐指文章的内容通过结构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详略得当,上下贯通,通体匀称。

安排结构虽然有这些原则,但文章结构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一篇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除了符合共性之外,有时还有其独特的个性,文学作品尤甚。第三节 文章结构的内容一、层次与段落(一)层次与段落概述

层次指的是文章中作者表达主题的阶段和次序。因为它们之间必须层层相属,依一定次序排列,所以叫层次。层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问题的各个侧面和作者思维的过程。

层次也称为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大段等。

段落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段落也叫自然段,用换行空格表示。

段落有规范段和不规范段之分。每段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段落称为规范段。应用文经常用这种段落构建文章。不规范段包括兼义段和不完整段,如通常所说的过渡段,它承上启下,就是兼义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有开启下文、总结全文的作用,但没有集中表明一个中心意思,属于不完整段。

应用文的段落常用统一顺序的数码标示。

层次和段落都能表示文章意思的转换和间歇,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但是,层次着重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着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层次蕴含于文意之中,段落表露于文字之外。有时它们是一致的,一个段落恰好就是一个层次;有时它们并不一致,几个段落表现一个层次;一个段落内部,有时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二)层次之间的关系

层次与层次之间,必须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表示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层次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

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为连续关系;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有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两种;按从总到分或从分到总的关系安排层次,就是总分关系。这几种关系的层次,在一篇文章中尤其是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中常常是交替使用的,不能将文章机械地划分为某种层次关系。(三)段落的作用和划分的方法、原则

段落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文章意思的转换、间隔,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脉络,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此外,某些段落还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如可以强调重点、加深印象,可以制造气氛、加强语气等。

应用文段落划分的方法有:①提行式,即以提行空格的形式来显示自然段。其他文种也常用此方法。②条款式,即以序数为标志,按不同的表述内容分条划段。③合一式,即一段就是一篇,较短的应用文常用此方法。

段落的划分原则有三:第一,要注意段落的单一和完整。不要把几个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个段落内,使其无间无隔;也不要把一个意思分成几段,弄得支离破碎。第二,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每个段落都是全篇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段与段之间丝丝相连,环环紧扣,各个段落有机组合就组成一篇文章。第三,注意整体的匀称。并不是所有的文体都有这个要求,文学作品构段不讲究匀称,一篇文章中长的段落有千来字,短的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应用文的段落比较讲究匀称,要长短适度。二、过渡和照应(一)过渡

过渡指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转换。一篇文章是由一段段内容,一层层意思编织、连缀起来的,过渡就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桥梁,它把文章各层的意思沟通融合,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过渡得好,文章意思就连贯,文气贯通;过渡得不好,或者该过渡时没有过渡,文章就脱了节,结构就不严密,脉络就不畅通。所以写文章应掌握好过渡的技巧。

什么情况下文章需要安排过渡呢?一是内容的开合处,如内容由总到分或者由分到总时;二是意思转换处,如由今至昔或由昔至今;三是表达方法的变动处,如由叙入议或由议入叙时需要安排过渡。

过渡的形式有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上下文空隙大,往往用段过渡;上下文空隙小,就用句或词过渡。应用文中,在由条文式转为表格式或由表格式转为条文式时,往往也要加上过渡。此外,应用文中,用表示顺序的数字来连接上下两层意思,完成内容转换是常见的,所以,序数也可表示过渡。(二)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相互呼应和关照。对文学作品而言,照应能使文章情节更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唤起联想,形成一些艺术效果。对应用文而言,则是为了使文章组织得更周密、严谨。如某份建议书,前文指出三种存在问题,后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条建议措施,这就是应用文的照应。如果前文叙述了问题,后文没有涉及;或者前文没有提出的问题,后文又突然有所叙述,这种行文结构中的突兀、生涩现象,主要是文章前后内容缺乏照应造成的。

照应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首尾照应。即在文章的结尾处,把开头交代过的事或提出的问题再次提起,有的还进一步加以概括、归纳、补充。这是最常用的照应方法。第二种是文题照应。这是指在行文中照应标题,它能对主题加以揭示、强调,还能对含蓄的标题作一些解释和交代。不过,应用文的标题往往都是直白的。第三种是文中照应。这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是“瞻前顾后”、“前设伏笔,后文挑明”的写法。三、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内容,会写文章的人都是十分重视的。

所谓“万事开头难”。文章开头的任务是为全篇定基调,为后文打基础,又要能吸引人往下读。

常用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揭示主题。《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请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指出:“除简短者外,一切较长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到一个总概念,由此决定是否继续看下去。”应用文经常用此手法。另外,可以先交代人物、事件、环境等有关情况,便于展开后文;也可以先说明写作动机或写作意图;还可以用抒情、描写开头,但此方法在应用文中较少运用。

结尾是全文的收束。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尾好,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是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应用文结尾的任务就是要能帮助读者加深认识,把握全篇,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常见的结尾的形式是:总结概括全文,揭示文章主题。此外,也可以用提出希望、建议、号召等形式收束全文。公文中常用“特此通知”、“此复”等惯用词语结尾。

一些简短的应用文只有一个段落,没有专门的开头、结尾段落,意尽言止,不穿靴戴帽,小题大做。

另外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标题也是文章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在第二章曾经说过,应用文的标题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此外,应用文的标题方式还有:①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办公会议纪要”。②标题只提出问题,如调查报告“家庭轿车 ‘钱’途在哪”。③标题只标明文种,如邀请函、推荐信、请柬。第四节 安排结构的方法

应用文的目的性、实用性特别强,结构安排与其他文章有明显不同,应按如下方法去安排文章结构。一、行文前要编写提纲

在编写提纲前,要了解所写文种的结构要求,然后打腹稿,理清思路。动手编写提纲时,将文章的各个部分按照彼此间固有的规律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全文结构的框架。此后,再对提纲进行修改,进一步理顺、调整和修正思路,这样可以减少写作时的障碍,赢得时间。二、行文时要提纲挈领

文学作品要求情节复杂、曲折、多变,“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也随之千变万化。应用文往往是据以办事的,变化了就无法操作,因此结构相对固定,行文时常常将性质相同的材料写在一段,用一句话概括全段大意,即为段旨句,写在一段之首,再用序数标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序数的层次顺序第一层用汉字的“一、二、三、四”标示,第二层用加半圆括号的“(一)、(二)、(三)、(四)”标示,第三层用阿拉伯数字“1、2、3、4”标示,第四层用加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4)”标示。四个层次的序数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混用。同一种形式数字的标示,就体现了一篇文章中同一层次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三、行文后多看多改

多看多改的前提是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创作没有时间限制,看和改都比较从容。应用文的写作时间性强,但也应挤出时间看和改,检查内容有无遗漏,句子是否冗长,用词准确与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第五章应用文的语言与表达第一节 语言的含义和作用一、语言的含义

语言是反映思想的物质手段,是表情达意最重要的工具。人类社会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口语与书面语。口语是口头谈话的语言,书面语是写文章使用的语言,它们共同的作用是表情达意。在使用时,因为场合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口语灵活自由,常用短句,跳跃性大,讲话时可以根据对象、场合、方式的不同,省略一些句子成分,以让人听明白为目的。书面语比口语周密、严谨得多,要求句子前后衔接紧密,词语规范。所以,书面语的运用比口语的运用复杂得多。本章所探讨的是书面语在应用文中的运用。二、语言的作用(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了语言,人们就无法交流思想,交流复杂的感情。文学大师老舍先生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和感情怎样的好呢?”一位名医说:“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表现思维的工具。构思文章之始,作者的大脑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们流动、跳跃、模糊不清,此时,就要凭借语言来理顺思路,将思维变得清晰、明确、富有条理,然后用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要求、修辞手法、逻辑顺序将思维固定在纸上、电脑屏幕上。一般来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三)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

语言是文章的基础。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细胞、文章的基础。古人云:“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篇。”语言就是这样构成了文章。离开了语言,再好的主题、材料、结构都无法表达,无所依托。第二节 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应用文语言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形成的。人们办同一件事,使用同一类文种,说同一类型的话,时间长了,使用多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些话就在使用时固定下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一、词语的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应用文词语的稳定性是指某些固定的词语相对稳定地用于某些应用文书。例如,介绍信的开头总以“兹有”开启下文,许多公文的结尾都以“特此”一词收束全文,如“特此通告”、“特此函复”等。没有这些相对固定的词语出现在相对稳定的位置,就会使人觉得怪异。

另外,不同行业有各自的专业用语。如金融文书中的信贷、资金平衡、银根、币值、盘子、寸头等专业术语用于专业应用文中,具有相对稳定的作用。

此外,应用文书中数词、介词、介词词组的运用都有其稳定性。

应用文词语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选择性。恰当地选择词语,可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机械地理解“稳定性”,写作中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词,机械呆板,可读性就差了,甚至影响到办事效率。二、句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句法的稳定性是指某些类型的句子在应用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和比例。应用文中,陈述句用得最多。总结中要汇报情况,请示时要阐述原因,求职信中要作自我介绍等,主要靠陈述句组织文章。其次是祈使句的运用。应用文是为了一个明确的、实用的目的而写,在陈述的基础上,往往就要提出要求,无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如“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以上请求,望领导批准为荷”等。有人仔细阅读了我国的《婚姻法》、《宪法》,得出此两“法”用的全是陈述句的结论。而在《环境保护法》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除了陈述句就是祈使句。因为陈述句便于直接明确地陈述事务,祈使句则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正符合应用文据以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