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单验方选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1:58:49

点击下载

作者:金风玉露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今单验方选评

古今单验方选评试读:

前言

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多少人皓首穷经、穷尽毕生心血仍难以窥其堂奥。古今单验方,作为中医药学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代又一代在中医界、在民间流传着,其生命力何其旺盛!我平时好读古今医学典籍,有意无意间,搜罗到很多单验方,时间久了,积累的古今单验方少说上万个,在临床实践中时常用之,每收奇效。于是我把相对繁复、需要专业中医来使用的方子分开来存放,把自认为验、便、廉的单验方挑拣出来,以“金风玉露”(QQ531432045)的网名在网上(新浪博客、腾讯QQ、华夏中医论坛等)连载“古今单验方选评”系列文章。

起先仅限于在QQ空间里发表,影响力相对较小,仅有三两网友浏览,并未受到重视。后来我得到挚友廖胜勇的指点和王学峰的鼓励,将这些文章逐一放到新浪博客里面,这样任何人只要百度一下就可轻易找到这些文章。网络的传播力量实在不可估量,我的这些文章被大量转载,一部分文章被某网友转至“华夏中医论坛”,竟然未署上我的网名,有朋友知道后告知我,我当时像个愣头青年,血脉贲张,大为光火,要讨要说法。后来“华夏中医论坛”的“人参”兄台敦促该网友在文章上署上我的网名,并联系到我,邀请我做论坛讲师,将“古今单验方选评”系列文章径直发布在论坛上,我欣然接受了,声讨的事也就不说了。文章逐一发布后,在论坛的反响很不错,我深深地得益于他们的宣传。我内心有一个宏愿,就是接着搜集、整理单验方,把这个系列文章继续写下去,写出一千集,如果可能,哪怕更多,至一万集……

再后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王实编辑在网上发现我的文章,联系我出版事宜。我们并未谋面,但我为他的那份真诚所打动,我感觉他有一种编辑特有的使命感。在他的一再鼓励、督促下,我鼓起勇气,将这些文章重新一一修订(增删很多),决定交由他出版。

出版事宜有眉目后,我找到我所在的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恒生医院中医科的虞胜清教授,他是原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江西知名中医,曾参编《中医方剂大辞典》,退休后受聘于恒生医院,前不久恒生医院还为他隆重举办了“从医50周年庆祝会”,虞胜清教授邀请我参加他的庆祝会,令我又惊又喜。我曾多次向他请教中医专业的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细细剖析给我听,让我茅塞顿开。这次请他帮我写个序言,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没想到虞教授奖掖后生,愉快地答应了。

我不敢掠人之美,我必须感谢那些创制单验方的作者及推广宣传使用者,没有他们的方子,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坚定地认为一些单验方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研究、推广的必要,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见《类经》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的虽是文学作品,其实《古今单验方选评》作为一部中医科普著作,写起来何尝不应该慎之又慎。文稿交付前的一段时间,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安云龙主任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另外,同事王勇、饶来生、熊丽辉、张龙芝、陈丽伟等诸位医生对所选择的单验方也有不少可贵的建议,特此致谢。这里也一并感谢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感谢父母亲给我的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感谢妻子为我辛勤地付出。

最后,读者诸君如有发现书中不妥之处,可直接网上联系我,指偏纠谬,善莫大焉!刘全丰2013年元月23日于深圳恒生医院游不出单验方那片海

说起单验方,自古以来在中医界都被视作“奇”,与正统的中医之“正”之间似乎有一条界线,但是这条界线又模糊不清。因为不少大牌的医生除了按正统的方法治疗之外,都多少会使用单验方。

为什么?

主要缘于单验方里面的确不少有特殊的效验。叶橘泉先生使用单味蒲公英、车前草等治愈疾病的经历,在中医界传为美谈。干祖望先生还曾专门写过一篇“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张学文先生曾有用黑木耳拌蜂蜜治愈胃柿石症的医案。太多太多名家使用单验方了,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黄芩条下有:“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皆以为必死也。先君偶思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上火。遂按方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他父亲李言闻以一味黄芩治愈他的肺热吐痰,药味至简,收效甚速,难怪他忍不住发出感叹。

我在后面的具体选评中已经将单验方的局限性,使用单验方的原则、注意事项作以叙述。这里先稍作梳理和简述如下。

1.单验方的来源问题

固然民间有大量单验方流传,但是我选择的是已经记录在书籍上的。主要是古代医家的著作,近现代名家医案、医集、医论、医话,各种医学报纸、杂志,少数是文学作品。毕竟来源要相对可靠,古今医家写书,多有“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等宏论指导,可靠性比单纯口耳相传应该大些。但是历代书籍,良莠互现,很多是限于历史条件,很多是限于著书者水平。

2.单验方的组成问题

古今的单验方,大多比较原始,粗俗,朴素。有的土得掉渣,有的丑得不忍睹,有的臭得不堪闻,有的俗不可耐。毋庸讳言,古今的单验方至少80%~90%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或许这个比例还可以更高。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评它们呢?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单验方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单验方里有大量智慧结晶需要去探求,有不少独具巧思,独具慧眼的东西需要我们整理出来。我总是相信,民间常常卧虎藏龙,民间智慧里蕴藏着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和高妙的东西。大隐隐于市,大音希声。除了接受正统,我们何妨俯身捡拾一些民间单验方(当然是具有价值的单验方)?

3.单验方的选取问题

我选取单验方,药物繁琐的不作考虑,当然没有选出来的不是表示没价值。因为我要将单验方推广运用于民间,如果有繁复的药味,宁愿其直接去找医生了。一般来说,方中药物顶多三五味,且是毒性较低的,最好是药食两用的品种。我们必须知晓很多时候“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尽可能多选取一些瓜果蔬菜及生活中易于觅到的物件,多选取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总的来说,多食物少药物,多外用少口服,多无毒、低毒之品,少大毒、剧毒之味,多简洁廉价,少繁琐价昂。而且,还要符合卫生要求和伦理规范。当然,入选的核心必须是高效。狼毒枣治疗骨结核杂志上有,为什么没选,一个原因是狼毒毕竟是大毒之品;另一原因是多数药店不备此物。蜒蚰定喘,好多书籍上有,为什么没选,因为在普通民众心里,蜒蚰(鼻涕虫)是肮脏之物,假如能变换形式,或可选用。当然我还是选用了白鹅血治疗噎膈的方子,很多时候也不能过于被上述框框限定。

4.单验方的地位问题

单验方多数只能是辅助、佐以治疗存在的,千万不要无限地拔高。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舍本逐末。它不能替代医院、医生。这一点我多次讲过。但它可以为医生广开门径,熟悉掌握之,非徒广见闻,启心智,实亦可添一助手和参谋。借用一句古语:“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

5.单验方的推陈出新

单验方尤其是古代的,大多已经陈腐、僵冷了,大多数实际上已经死亡,不可通过抢救复活了。我们难道还要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肯定不是,我们对待那些已经僵死了的,就让它们永远长眠吧。但是也有一些单验方,还有一丝气息,还有一点体温,假如给予抢救、发掘,或可重见天日,或可恢复蓬勃的生命。有适当的变通,即焕发生机;有适当的改造,就可重新启用;有契合的组装,就可繁殖再生。青蒿素等的例子历历在目,所以陈旧落后过时的东西死了的就死去吧,但是并非全部死了,有的经过擦拭一下灰尘,有的洗去蒙上的积垢,可以成鲜活的生命。有选择,有转化,有组装,有变通。完全可以老树长新枝,旧瓶装新酒。《学习的革命》中说:“一个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但是我们要明白,僵死的东西不能勉强,不能拼凑弄活。大多数单验方只有史料价值,可供研究之用,不可能直接拿来就用。我们要有眼光,有胸襟,有魄力跟胆略来研究单验方。

6.单验方的考证

只做简单的考证,不做繁琐的纠缠。单验方这本书上有,那本书上有,更早的书上也有记载,我就不一一去考据了。那是医史文献研究者干的事情。我要干的是整理、分析、研究、验证、推广。把个案变成大样本,运用中西医学知识来剖析,可能的话纳入循证医学范畴,我主要从临床实用这一点出发做考虑。

7.单验方的神秘性

高明的秘方是可以顿挫病势,达到如汤沃雪、效如桴鼓般的神奇疗效,著名的云南白药秘方,季德胜蛇药秘方,同仁堂的很多秘方,都是得到业界公认的。实在药效神奇,建议申请国家专利,搞成国家保密配方吧。但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有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在我看来,秘方既是一种商业目的,更是一种宣传手段。藏秘方秘术秘书者,挟技而自重,挟术而自负,挟方而自傲。实际东抄西抄,东拼西凑而已,大多不学无术,大多保守而死板。其实,“秘方”这一称谓改作“效方”或许更妥帖。但是人都有追求神秘的天性,说“秘方”似乎能显得技高一筹,实际绝非如此。有个别秘方可能是某个人、某些人一生的心血,但是一代代流传,后代不学习,不发展,只能沦为明日黄花。多的是祖传秘方,多的是几代家传。比如《石室秘录》、《神仙济世良方》等名称,多是托名,主要是宣传、销售、糊口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了我们也无须苛责。

8.单验方的搜集整理“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精华与糟粕如油入面,如何剔除,如果要去除,有时候就会倒洗澡水,连盆里的小孩一起倒掉。我一人哪怕天天在单验方里遨游,还是游不出单验方那片海。梦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是易事。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单验方的搜集整理工作,这需要学识基础,需要满腔的热情,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

9.单验方的学习分析法

取其神髓,去其皮毛;取其立意,去其形式;学的是视角,学的是思维。拣的是吉光片羽,拾的是零金碎玉。单验方里的奇思妙想对我们临床拓宽思路极其有益。假如能径直拿来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丝丝入扣,恰合病情,有何不可?

10.单验方最好是医生使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我相信这本书只要一出版就会有不少民众直接选用的。但我认为这大大不妥,因为这种治疗属于等而下之的治疗层次,我是万万不提倡,不支持的。为什么?“不谙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非医学人士,往往对中西医学不了解,对中西医的基本知识不清楚,是什么病不知道,病分几型几期不知道,对药物作用及组方原理也不了解,对患者的体质更不能把握。这种情况下借助单验方去疗疾,非常危险。哪怕治愈,侥幸、碰运气的成分太大了。我祈愿深谙中西医学的医生同仁参与到单验方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验证使用中来。如能既知道单验方的适应证,又对患者病情悉数明了,对患者体质和心理状况细致把握,也懂得单验方的加减化裁,还懂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单验方可能会真正收获良效、创造神奇!本书总的使用原则

1.在中医理论指引下认识人、病、药(或者其他治疗方法)的关系,尤其避免只知药方,不见病人,不知病情,或者见病不见人的弊病。

2.如有条件,请教高明中西医人士,达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庶几无大谬。

3.每个单验方均有其适应证,不可不经选择妄投,中医关于疾病的证型分类我尽可能地作以介绍,敬请详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加以把握。本书编写说明

1.所选录的单验方力求以效果良好、安全性强、药味简单、使用方便为原则。

2.疾病千变万化,每个人体质多种多样,所选录的单验方只能作为辅助治疗、补充治疗之用,请接受医生的建议与指导,慎勿擅自使用,贻误病情。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并请教专业医师、药师指导。

3.所选录的单验方主要来源为古今医家的著作或是医药学刊物,一般不选用来源不明的处方。个别为文学作品(如中国古典小说等)中的处方,但其符合中医学基本原理,经得起重复使用。

4.共计150个单验方,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六大类,便于查找阅读。

5.选用书籍时尽可能地介绍书名和作者;选用医学刊物时以介绍杂志名称、某月某期为主,略去作者。

6.关于每篇文章的标题:一部分为所摘录的原书所有,一部分为编者所拟,为的是突出该方子的特点,以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7.所选录的原文通常为照录,不作任何改动(有些计量单位,比如斤,两,钱,分,并未折算成现在的法定计量单位,一方面尊重前人,一方面似并不影响使用)。

8.因为选录原文少部分为古籍原文,考虑到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部分编者自行翻译成白话文,翻译难求信、达、雅,为的是便于推广。但有的为篇幅所限无法翻译,难求划一。

9.评注部分为编者参阅相关书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和所见所闻所感而写。卷一内科1.“分水神丹”治水泻确有良效水泻 白术一两,车前子五钱,煎汤服之,立效。(录自《串雅内编》清·赵学敏 编著)

评注:

水泻属于腹泻(俗称拉肚子)的一种,其发病特点是暴泻频频,泻水如注,腹中辘辘有声如雷鸣,发作时常有急不可耐的排便感,如不及时如厕粪便可能污染内裤,其无黏液脓血便,无肛门灼热感,无里急后重。舌多呈胖嫩,齿痕明显,或呈水滑舌,脉象多为沉迟、沉缓。尤以秋冬季节好发,儿童尤为多见,西医认为可能与轮状病毒有关。使用时可以仿其法,按其比例,炒后碾为末,改其剂型为散剂,还可以装空心胶囊服用,成人每服3~6克。我自己幼时多次患水泻,每次只经服分水神丹散剂(3克)1次,立马收到疗效,能够止住腹中作响,泻止后食欲大开,不夸张地说,确实有神效。当然也可将上述两味药物加入相应的中药共组处方服用。

此法的使用如能结合西医治疗,如对腹泻次数较为频繁,脱水较为明显,水液丢失较多的患者,能够配合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就更加安全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水泻必须霍乱除外,当然现今霍乱发病极少,仅偶有在某个局部地区的零星病例了。《傅青主男科》上也载有此方。古代医家多认为水泻乃脾虚湿胜所致,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白术健脾燥湿,车前子利水渗湿,二药相伍,主治水泻。此法确实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车前子止泻,《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有“小便能通,大便能实”之说,可以说是利小便实大便的代表,其利水渗湿之效,尤为历代医家激赏。

山东医家李克绍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提及此方,且一并介绍《苏沈良方》里关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服车前子止泻的典故。《苏沈良方》记载了欧阳修的一个故事: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帖,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公召卖者厚遗之,求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清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此文大意是:欧阳修曾经患水泻,太医治后不效。他夫人说:“街市上有人卖治疗水泻的药物,三文钱一帖,听说疗效极佳。”欧阳修答道:“我们的体质与普通市人不同(我们食物为膏粱厚味,养尊处优,以脑力劳动为主;而普通市人食物为藜藿之味,多有困窘,以体力劳动为主),不能服这些药物。”但夫人还是背着他将街市上买来治疗水泻的药物,与太医的药物合在一起服下去,只服一次就好了。欧阳修知道后就召见卖药的人,厚赠财物予他,求其告知药方。许久才传给治疗水泻的方子:只用一味车前子炒为末,用米汤送下约4克,说这味药能利水而不动气,水道清了则清浊自分,肠道就自然不泻了。2.锅巴焦健脾消食止腹泻锅巴焦健脾消食止腹泻。(录自《绍奇谈医》 何绍奇 著)在没有电饭煲之前,哪家煮饭不糊几次锅?这糊了的锅底,就是“锅巴焦”,四川人叫“焦锅巴”,江南则叫“焦饭滞”。虽然《本草纲目》中不记载,但是民间以焦锅巴入药则久矣。此物有和中、健脾、消食、止泻之功,或以水煮成焦锅巴粥,则焦苦之味全无,竟成焦香可口之味;或以之为细末,1天3次,每次1勺(约10克),开水送服,其效奇佳,不花一分钱,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放心地使用,勿以其为寻常易得之物而轻贱之。新中国成立前,吾乡有一位姓高的,在成都做生意蚀了本,搭“黄鱼”车到了绵阳,两手空空,颇以没有回家的路费发愁,忽然听说当地许多小孩子患腹泻,延医吃药,全然不效。他灵机一动,想起蒲辅周先生告诉他的一个单方来,便在饭铺里讨些焦锅巴,晒干,研细,包成10克一包的小包,沿街叫卖,居然吃一个,好一个。他由此而赚到路费,风风光光地回了梓潼。《蒲辅周医疗经验》(197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载:黄金膏(又名锅焦丸),即以锅焦巴为主药,辅以山楂、神曲、砂仁、鸡内金、莲子之类,谓“此方性味平和,无论男女老幼,中虚脾弱,肌肉消瘦,久患下利(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俱可久服。”由此可证上述传闻是有其依据的。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也有一张方子叫“玉露霜”,用陈米锅焦500克,炒白术60克,陈皮45克,莲肉、薏苡仁各120克,糯米、绿豆各500克,均炒熟,研粉,每服60克,1天2~3次,滚开水调服,主治老人脾虚气弱,食少便溏。与叶天士同时的缪遵义的“四五培元粉”(百合、芡实、山药、莲肉、薏苡仁、谷芽、麦芽、神曲、砂仁、粳米、焦饭滞)也用它。(见《清代秘本医书四种·松心医案笔记》)锅巴焦入菜,即有名的“锅巴肉片”,这道菜又称作“天下第一菜”。其做法是将锅巴焦糊的部分温水浸后除去,晾干,放油锅中炸酥,然后迅速地浇上肉片、滋汁——哗啦啦一声,香味四溢。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大后方的生性幽默的四川人,又给这道菜另起了一个名字:“轰炸东京”。

评注:

此法除何绍奇先生所介绍的几家有使用锅巴焦之外,在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下卷十五中也有类似记载:“里媪遇饭食凝滞者,即以其物烧灰存性,调水服之。余初斥其妄,然亦往往有验。审思其故,此皆油腻凝滞者也。盖油腻先凝,物稍过多,则遇之必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灰浣垢而已。若脾弱之凝滞,胃满之凝滞,气郁之凝滞,血瘀痰结之凝滞,则非灰所能除矣。”当然这种解释属于根据事理的推理解释,今天看来显得空疏了。

中医巧妙之处,就在看似寻常之物,看似废弃之物,却能变为药用,实有变废为宝,让人萌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惊叹!治疗原理还是健脾燥湿,收敛止泻。譬如活性炭、百草霜止泻,有吸附、收敛双重作用。其实用面粉炒焦服用,剂量同上,止泻效果一样令人满意。3.桂圆肉裹鸦胆子仁治疗痢疾族人联升休息痢证治奇验(录自《杏轩医案》清·程杏轩 著)(据原文翻译)族人联升,患上“休息痢”(即痢疾经常发作,时好时坏,长久不愈者),迁延了2年,用了诸如清火固涩、补中升提的药物多种,都没什么效果。一天跟我在路上相遇,见他色萎气怯,考虑他已为脱血之证。告诉他:“你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不积极治疗恐怕很危险。”他告诉我缘由,我说:“我的寓所里有药能专治你这病,何不随我去拿。”他随我到寓所取了药,服了两次就好了。联升问我,2年的病,百治不愈,你用的什么药物得此速效,可以算得上是神丹了。方子是:鸦胆子一味药,去壳取仁,用桂圆肉(即龙眼)包裹捻为丸服下,每天早晨用米汤送下30粒,随后吃点食物压一下。此方初得到的人说,这方子专治休息痢,肠风便血,少的时候仅仅服1~2次,多的时候服3~4次,没有不医治好的。鸦胆子本草书籍没见记载,无从查考了,它的味道极苦,似属于性寒的。后来我看到《幼幼集成》这本书上记载:痢疾久了病邪附着在大肠屈曲之处,普通药物药力难以达到,用它却有奇效。我曾想,治疗虚怯沉疴,人参、当归、熟地有用几斤才能治愈的;治疗伤寒热病,干姜、附子、芒硝、大黄有用几两才能治愈的。为什么鸦胆子这味药每次用起来不过二三分的分量,治疗积年的病患,其效如神,万物的道理真是说不清楚啊。先哲曾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我真的信了。

评注:

我舅舅家的邻居河岭大队耀青老先生前些年告诉我此方,称曾经治疗多例阿米巴痢疾获得佳效,但他并未讲明出处,他说如无桂圆(也称龙眼)肉,以馒头皮包裹鸦胆子吞服也行。广东医家邓铁涛先生在书籍中也介绍此法,另如陈树森先生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鸦胆子去壳取仁,每次10~15粒,分装在胶囊或包在桂圆肉、馒头皮内吞服,每天3次,连服7~10天为1疗程。(见于《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中药学》(第7版)教材记载:“(鸦胆子可治疗)热毒血痢,冷积久痢。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故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用法用量】内服,0.5~2克,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冷庐杂识》也转述了上述经验:“鸦胆子治休息痢,歙程杏轩文囿《医案》甚称其功效。用(鸦胆子)三十粒去壳取仁,外包龙眼肉捻丸。每晨米汤送下,一二服或三四服即愈。此药味大苦,而寒力能致大肠曲折处,搜逐湿热。本草不载,见于《幼幼集成》,称为至圣丹,即苦参子也。药肆多有之。吾里名医张云寰先生、李瀛亦尝以此方传人。吾母周孺人喜施方药,以治休息痢,无不应验,兼治肠风,便血。凡热痢色赤久不愈者,亦可治,惟虚寒下痢忌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在鸦胆子条下也对此法详细加以介绍。并指出:‘(鸦胆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愚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25粒,极多至50粒,白糖水送下……故方书用此药,恒以龙眼肉包之……' ”《施今墨对药》也记载了该法:【单味伍用】鸦胆子味极苦,性寒。有毒。入大肠、肝、胆经。本品苦寒降泄、燥湿清热、清肝胆湿热、凉血解毒、防腐生肌、除肠中积垢,用于治疗热性赤痢、休息痢等疾。外用可治赘疣、鸡眼。龙眼肉味甘,性平。入心、脾经。本品长于补益心脾、补血养肝,用于治疗心脾虚损、气血不足、体力衰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及眩晕等症。【伍用功能】鸦胆子凉血解毒,杀虫止痢,防腐生肌;龙眼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鸦胆子以驱邪为主,龙眼肉以扶正为要。鸦胆子腐蚀作用较强,内服易于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症,故用龙眼肉之甘缓补中,以减少胃肠刺激症状,而展其治疗作用。【主治】①阿米巴痢疾;②热性赤痢。【常用量】鸦胆子去壳取仁(不宜打碎),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吞服,成人每服5~20粒,日服3次,连服10~14天。【经验】鸦胆子、龙眼肉伍用,善治阿米巴痢疾。亦可用馒头皮包裹吞服,其效也可。

附:《杏轩医案》原文:

族人联升,患休息痢,淹缠两载,药如清火固涩,补中升提,遍尝无效。偶遇诸涂,望其色萎气怯,知为脱血之候。谓曰:尔病已深,不治将殆。渠告其故,予曰:吾寓有药,能愈尔病。盍往取之。比随至寓付药,再服即愈。渠以两年之疾,百治不瘳,此药效速如此,称为神丹。方用鸦胆子一味,去壳取仁,外包桂圆肉捻丸,每早米汤送下三十粒,旋以食压之。

此方初得之人,传专治休息痢,并治肠风便血,少则一二服,多则三四服,无不应验。其物不载本草,无从稽考,其味极苦,似属性寒,后阅《幼幼集成》书云:痢久邪附大肠屈曲之处,药力所不能到,用此奇效。思治虚怯沉疴,参归地有用数斤愈者,治伤寒热病,姜附硝黄有用数两愈者。何此物每用不过二三分,治积年之病,其效如神,物理真不可测。先哲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信矣。4.重用当归与白芍,安胎治痢两无碍重用当归与白芍,安胎治痢两无碍(录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单书健 主编)既往天津名医张心全老大夫曾有一方,只用当归30克,白芍30克,不用他药,煎服,每天1剂,安胎治痢两无所碍,疗效颇著,1~2剂后即痢止身安。我曾多年使用,非常理想。

评注:

上文说的是当归、白芍合用治疗孕妇痢疾,实际当归、白芍合用治疗痢疾,古方多用之,比如治疗痢疾代表方之一的芍药汤,就有此二味药物。此二味配伍在《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也有谈到:当归补血活血,消肿排脓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迫。二药合用,养肝柔肝平肝气以缓急迫,柔养中行气血以祛垢滞。相辅相成。范文虎治下痢日久,脾虚气弱,中焦寒湿阻滞,推崇归芍七味汤加减,尤善用当归白芍二药,“此方之奇,全在用白芍,当归。盖水泻最忌当归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芍药味酸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范氏重用归芍治下痢,一般多用六钱至一两,重则竟用三两至四两。蒲辅周经验,对休息痢也认为二药疗效较好,有的体会当归能保护肠黏膜,白芍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若佐乌药,效力更佳,凡痢疾,痛经用之疗效尤好。

这里选录范文虎的经验:先生凡遇可救之疾,必竭力挽救之,一日出诊返家,忽见邻居堂前木板上放着一个男孩“尸体”。随问其家人,何病而夭?家人告知患痢疾而亡。先生脉之,疑其未真死,或可挽救,因问曰:所下是红还是白?答曰:红冻。先生曰:此赤痢也,虽已虚脱,尚可救。遂处以归芍七味,重用当归、白芍各90克,煎药服药,一直在旁仔细观察。约一小时后,病孩复苏而获救,家人再三叩谢再生之恩,先生连声不必,谓此医者本分事也。(范文甫晚年号文虎,上文出自《范文甫专辑》“妙手回春 ”一文)

又《串雅外编》有“援绝神方”,今人用治休息痢有效,也是主以当归白芍配伍。据《北方医话》“援绝神方治休息痢有效”一文介绍:“尝读《串雅外编选注》一书,有援绝神方治血痢便频至危之候,颇具奇法,不妨姑且试用,遂疏方为:当归50克,白芍50克,枳壳5克,焦槟榔5克,广木香5克,炒莱菔子3克,滑石粉10克,粉甘草5克,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上方先服三剂,大显功效,未予更方又继进12剂,查大便常规已无异常,腹痛下坠消失,便无脓血,便质转稠,日行一次,停服数天亦未复发现象,患者喜获良效,笑谢由衷。继予健脾片……”

还有裘沛然先生使用“援绝神方”(《石室秘录》一书称作“援绝神丹”)的经验: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神情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只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妄诞之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书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上文出自《壶天散墨》“瘦因吟过万山归”一文。另,援绝神方在《傅青主男科》卷下、《石室秘录》卷四、《串雅外编》均有记载,而《辨证录》也有类似用法,虽然方子不完全一样,实际可以看出都有该方的影子,都有重用当归白芍配伍的用法。)5.马齿苋治疗湿热痢疾,疗效颇佳马齿苋治疗湿热痢疾,疗效颇佳(录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增订本 朱良春著 朱步先 何绍奇等整理)马齿苋酸寒无毒,以其叶绿,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又有“五行草”之称。早在唐宋时期,即用以治疗小儿疳痢(《食疗本草》),赤痢(《太平圣惠方》),近人用马齿苋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以及小儿单纯性腹泻,疗效颇佳,而其所以有效之故,却少见论述。朱老认为:马齿苋除擅解毒之外,兼具清热活血之长,菌痢,肠炎属于中医湿热痢的范畴。湿热之邪,聚于肠道,气血壅遏不通,故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马齿苋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活血,且其性滑利,滑则能通,以缓滞下之苦,正与湿热痢病机契合,故用之往往有效。反之,脾胃虚寒之泄泻,久痢,用之则其效不佳。

评注:

朱良春先生是著名的国医大师,以善治痹症闻名中医界,因善用虫类药物被广大中医尊崇有加。《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增订本是其私淑弟子协助整理的一部贴近临床的著作,“全书语言精练,行文畅达,内容不袭陈言,不人云亦云,突显出一代名医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精当的用药绝技,以及超越前人的老药新用经验。”(见原书内容简介)

用马齿苋治疗湿热痢,古今医家论述极多,民间使用更是广泛。马齿苋这一名称,据李时珍的考证“其叶并比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夏月间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能轻易寻找到马齿苋,乡里人拿把小铲,铲几株马齿苋,回去洗涤干净,炒食或凉拌吃。其直接放于太阳底下曝晒极难晒干,需经开水烫一下再晒方可。因为这一特性,马齿苋还有一个别名叫“太阳花”,并有一个神话传说:

古时候天上惊现10个太阳,火势炎炎,花草树木被烤焦、江河被烤干涸,民众被炎热苦苦逼迫,非常痛苦。当时就有一个勇士出现,传说中他神勇无比,其射箭技术已臻化境,他就是后羿。后羿奋勇站出来射杀太阳,共射9箭。每箭均射落一个太阳。最后剩下的那个太阳赶紧逃避到马齿苋的叶子下,未被后羿找到从而获救。后来太阳为报大恩,故而晒马齿苋勿令其枯,实属感恩戴德之故。

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马齿苋水煎剂对志贺、宋内、斯氏及费氏痢疾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内服常用剂量是:每次干品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绞汁。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服(因为有一定兴奋子宫的作用)。6.黑芝麻加糯米治疗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黑芝麻500克,糯米250克(录自《湖南中医杂志》 1990年第2期)用法 先将黑芝麻炒熟,糯米炒至黄色,混合研成粉末。然后兑药粉1汤匙,加白蜜半汤匙,于空腹时用开水冲服。每天1次,连服1月。适应证 用于大便燥结(习惯性便秘)、产后及热性病后期便秘,一般坚持服用1月可愈。验证 贵刊1990年第2期刊登便秘验方一文,笔者验证于临床,经治7例,确实有效,兹附典型病例如下。病例:李某,男,52岁,1990年9月4日就诊。主诉:大便干燥,努挣难下2年余,屡服中西药效果不佳。证见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即用贵刊介绍便秘验方治之,服用20天,大便正常,症状消失。(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1年第4期)

评注:

便秘跟腹泻、腹痛等常见症状一样,每个人都难免要经历。2009年出版的第13版《实用内科学》专辟“功能性便秘”一条论述。便秘分为器质性、功能性两种,功能性又分为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类,程度还分轻、中、重三类,其治疗药物泻药都有六类,西医的精细可见一斑。但那些所谓的分类分型绝非大众所能胜任,必须专科医生、专业医院、专门检查手段三者齐备才可以进行,这是十分专业、十分繁琐、十分耗费财力物力的,当然目前看来是最先进的。

便秘中医分型相对较简单,古籍中分为实秘、虚秘、气秘、冷秘、热秘,现代分型依照《今日中医内科》(中册)分为五型,当然细分仍可继续分到某一种偏重,这里简要摘录如下:(1)胃热腑实:大便干结或便燥成球状,小便短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2)气阻痰湿: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或大便黏腻,排便不爽,便意频频,便难排出。胸闷胁胀,腹胀或腹痛,舌质红苔腻,脉弦。(3)气虚血亏:大便干结,无力排出,气短心悸,面色白,色淡或干瘦而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4)阳虚寒凝证:大便干或不干,排便困难,形寒怕冷,腰酸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5)癥瘕积聚:大便干或不干,难以排出为主,肛门坠胀,便意频频,或便带脓血,腹胀腰痛,舌质可见瘀斑或舌质紫暗,苔厚腻,脉沉或沉涩。

显而易见,上方是适用于第3种分型,当然黑芝麻滋阴润燥,益肾乌须;而糯米甘淡养脾,白蜜即蜂蜜,更是滋养润燥的药食两用之物。实际上习惯性便秘临床上分型难有如此典型,而民间使用的这种食疗方,也未必能依照辨证进行。以前有一通便法流行:晨起喝一杯淡盐开水,睡前喝一杯蜂蜜。甚至有书上说“早上的盐汤似参汤”,极利排便通畅肠道。无论用何种处方,治疗便秘仍应在中西医辨证辨病的指导下进行。7.番泻叶开水泡饮治疗便秘番泻叶久服无害(录自《杏林小品》 龚士澄 著)便秘的主要原因,有习惯性忽略排便感觉、排便肌衰弱无力、肛门附近有疼痛性疾患(如痔疮、肛裂、肛门周围脓肿)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肠蠕动迟缓、肠痉挛、肠梗阻、缺少体力活动等。中医对大便秘结、便行艰涩不下之症,一般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类。老人习惯性便秘,多因肾阴亏损不能濡润或气虚传送无力所致,近似西医所说的排便肌衰弱无力之病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甚多,然一经停药则又便秘如初。故许多患者每择简便单方,赖以保持每日大便通畅。于是决明子、玄明粉、蜂蜜、盐汤、麻油等种种单方和食疗,一一尝试,有人用之应验,有人不验。独番泻叶无论用于何人则皆得排便,为便秘者所乐用,且久服无害。如张老教师,素患胃、肾等内脏下垂,便秘30年,腹胀,不大便则胀急难忍。经多方医治,不是无效即泄泻。唯每天用番泻叶2~3克,沏当茶饮,排便即正常,前后服用番泻叶20余年,至91岁时因故逝世。县南乡有施太太,便秘21载,中西药均不合宜,隔一天服用番泻叶3~4克,不仅排便通利,食欲益佳,今虽年逾古稀,尚且种菜养瓜,自食其力。从以上两例看来,似可说明久服无害。番泻叶,又称洋泻叶,泻叶,味甘微苦,性凉,主治心腹胀满,便秘积滞。用量一次超过10克时,偶致腹痛或呕恶。1~2克则健胃助消化。其优点有:一为通便效力确实,无腹痛或泄泻之弊;二为久用无损正气,服用方便。

评注:

番泻叶性寒味甘、苦,有小毒,归大肠经,可泻热,通腑,行水消胀。治热结便秘,积滞腹胀,腹水臌胀。番泻叶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更合适,最适用于热结便秘、胃肠积热、食物积滞、胸腹胀满,以便秘尿赤,口舌生疮,小腹胀满,虚坐努责,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见症。因其主要用于热秘,脾胃虚寒便秘者不宜,且体虚及孕妇忌服。番泻叶有的书籍还记载有回乳之功,还有配合其他药物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转引。因其有效成分在开水下即可溶出,故而番泻叶不需煎煮,即使煎煮也应后下,仅仅需要用开水泡服即可,泡10~20分钟即可饮用。番泻叶不能大量服用,因大量使用可诱发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使用剂量应偏小,6克以内较为合适,通常不建议大量服用。多数服用番泻叶者都有点腹部不适(如轻度腹痛)的感觉。

与上述久服无害看法恰恰相反(我个人认为应该保留上述说法的立场)的是,现代医学认为:

番泻叶不能长期服用,《内科症状鉴别诊断》(第2版)指出:因便秘而滥用泻药,使结肠结构和肠黏膜功能改变,进而发展为顽固便秘。临床表现有乏力、厌食、腹胀、消瘦、营养不良,有时出现手足搐搦与骶骨疼痛。检查可发现血清钾浓度降低,酸碱失衡,钡餐检查显示回肠末段正常黏膜皱襞消失、回盲瓣宽大、盲肠与右侧结肠张力减退、肠腔增宽、结肠袋消失。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黑色素沉着,称为结肠黑变病,活检往往有结肠肌层变薄、肠肌神经丛退行变和神经节细胞减少,多系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美鼠李皮和芦荟等)所致,停药后病变可渐逆转。有人希冀借此泻下作用来减肥,也是极其不妥的。

便秘除需要适当添加瓜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之外,还必须多饮水、增加体内液体摄入。而适当体育锻炼,尤其是双下肢的活动,多促进肠蠕动,增强排便十分必要,不容忽视。而便秘似乎也有异乎寻常者,《蒲辅周医疗经验》曾记载:我曾闻说陈某20多天大便一次,后来当面问过,他说年轻时确实如此,上了年纪七八天一次,陈活了九十多岁,可见饮食如常,腹无所苦,而数日大便一次,不是病。8.一组治疗呃逆(俗称打嗝)的验方方法一 单味柿蒂治疗顽固性呃逆(录自《人民军医》 1983年第3期)【治疗方法】取柿蒂15~20枚,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300毫升,连煎两次,滤出柿蒂,药液分2~3次口服。【疗效】共治疗5例,4例分别于1~3天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1例贲门癌病人,治疗3天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未愈。【典型病例】略方法二 人指甲放入香烟燃吸治呃逆(录自《人民军医》 1982年第1期)【治疗方法】将剪下的指甲2~3条插入香烟中,点燃,待指甲燃烧后,嘱患者深吸几口烟,将烟雾吸入气管内即愈。【疗效】共治疗23例,均迅速生效,其中3例顽固性呃逆亦收效。方法三 袋罩口鼻,袋内呼吸治呃逆(录自《中医中药热门话题》 第226页)取一个不漏气的小塑料袋,将袋口笼罩自己的口鼻,勿使与外界通气,在袋内呼吸。经过袋内的呼吸,使袋内的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二氧化碳的增多可刺激呼吸加深加快,一会儿,呼吸频率猛增,变得犹如长跑一般呼吸,直到实在难以忍受时,取下塑料袋歇息,呼吸逐渐恢复正常,呃逆即止,此法百发百中。当然,对患重病,高血压及老年人出现的呃逆,应用此法应谨慎以免加重原发病。

评注:

中医认为呃逆为胃气不降所致,多从治胃入手来治疗呃逆,根据分型常用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其他还有虚证呃逆,如我在“神仙粥治疗风寒感冒”一文中讲到运用野生别直参与江米(即糯米)治疗虚证的呃逆等,不细细列举了。治疗呃逆方法众多,懂推拿者可以选用:如指压攒竹穴,或是单独掐按内关穴等。也可配合穴位注射,收效都是不错的。

中医认为久病闻呃声为预后不良,《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有一文“久病闻呃者死”,节选如下:……呃逆可以是一轻浅小疾,体质壮实无病之人偶发呃逆,移时便可自愈,或以草绳刺其鼻内取嚏,或趁其不注意时猛拍其肩背,呃逆即止。此外尚有一法:取老式牛皮纸信封一个,套住口鼻,令患者在信封里呼吸,约一分钟呃逆即止,此我行医30多年来屡试屡验者,是从应元岳主编的《内科手册》学来的。但也有呃逆连声,一日之内,时作时止,数年、数十年不愈,而饮食起居一如常人,他无所苦者。……久病而忽然发生呃逆者,以我之阅历,预后皆不佳,盖此种呃逆,乃胃气垂绝之象也。前人于此论述颇多……

呃逆在西医学关于其病因诱因说法较为宽泛:比如较多的说到膈肌痉挛,胃动力不足、排空障碍,饮食习惯不好如吞咽进过多空气,饮食过饱,进食产气食物偏多等。认为呃逆系消化系统存在问题,既可以是功能性也可以是器质性疾病,其治疗也讲得比较琐碎,比如治疗原发疾病,调整饮食习惯,服用胃动力药,必要时使用东莨菪碱、氟哌啶醇、氯丙嗪等肌注。如反复呃逆或呃逆顽固,建议到消化内科诊治。9.臭椿根皮治疗便血三月鲜血便前流 一味樗白除后忧(录自《奇难病临证指南》 杜雨茂 著)李某,男,20岁,陕西省城固县沙河营公社农民。1960年7月20日初诊:便血三月余。患者素体健,偶患便血,每次大便时先下鲜血,后解大便,已历时三月余未愈。开始血量尚少,后渐增多,日久血虚,面色萎黄,唇甲色淡,乏力、气短,已不能下地劳动。查其脉沉缓,舌淡苔白,唯肛门有坠胀感,但不痛,是为近血证,虚象是由出血积渐损正所致,当治近血证,血不外泄,正虚可渐复。因无力购药,乃仿赤小豆当归散方义,用验方樗白皮膏治之,令其自采鲜樗白皮2.5千克,切碎加水煎煮,虑汁(当为滤汁),再以小火浓煎成膏,加入适量红糖和匀瓶贮。每天3次,每次服一汤匙。服半月后血渐止,续服半月以冀巩固,注意将息。两月后体健如初,追访两年未见复发。

评注:

杜雨茂先生,原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术善岐黄,是著名的《伤寒论》学者及肾病与疑难病临床医家。著有《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奇难病临证指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等多部著作。

所谓“近血”,指的是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大便时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为大肠热毒所引起,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还有一种称作“远血”,指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的病症。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当然这种区分方法仅仅从出血远近来讲,对于具体何种疾病所致难免不清。便血属于“近血”的疾病较多,现在医院稍有条件都有结肠镜等设备,常规可做个结肠镜检查,注意排除结肠癌、直肠癌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查体时应首先注意肛周疾病的检查,做个直肠指检,腹部仔细触诊、听诊,常可发现一些严重疾病端倪,排除后再使用上方才好。

樗,音chū,就是农村乡野的臭椿树。《本草纲目》中引用了一则樗根白皮治疗便脓血(痢疾)的医案,大意是:一中年妇女,喜好饮酒,多食鱼蟹。一昼夜大便与脓血杂下约二三十次,医生以治疗血痢及肠风的药物均无效。病情迁延半年,吃饭少,形体逐步消瘦。拖了一年,已经“垂命待尽”。后有人教她服用人参散: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研成细末,每次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米汤服也可。并嘱咐忌口。很快就脓血消失而愈。这里樗根白皮涩肠止血止痢,清热燥湿;而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挽其危绝。故而痊愈。

以下节录《本草备要讲解》中的一段文字:

椿樗白皮功效相同,均能涩肠止泻,止带止血。为苦木科落叶乔木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又名椿皮、椿根皮、樗根皮、樗白皮。生用,或麸炒用。古时称臭椿皮为樗皮,香椿皮为椿皮。目前,大部分地区之商品药材多是臭椿皮,部分地区如四川、贵州等地则以楝科植物香椿的干皮和根皮入药用。其嫩枝可作食品。

本品味苦涩,性寒。入大肠、胃、肝经。苦寒能清热燥湿,酸涩能收敛固涩,具有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故凡赤白带下、月经过多、久泻久痢及便血等证,均可应用。10.重楼煲猪肚妙治消化性溃疡重楼煲猪肚妙治消化性溃疡(录自《新中医》 1986年第2期)组成 重楼20克,新鲜猪肚1个。用法 将重楼切碎,用冷水浸透,塞入洗净的猪肚内,将猪肚两端扎紧,放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并加适量食盐,文火慢煲。煲至约1500毫升时,将猪肚捞起,倒出药渣,将猪肚切成片状,再放入煲内,待沸后便可分次服食汤肉。每隔4天1剂,一般服3剂,严重患者可服4~5剂。功效 重楼又称七叶一枝花,性味辛,微苦,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镇痛。猪肚取其以形治形之意。两者合用能增强消炎镇痛,消肿散瘀之效。病例 余某,男,28岁,农民,患胃脘痛多年,经X线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如黄豆大)。曾服中西药4年余未获效,遂于1980年12月7日前来就诊,患者痛苦面容,舌红、尖有瘀点,苔稍黄,脉弦数。即投重楼煲猪肚2剂后,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每隔1星期服1剂,再连服3剂。半年后,X线钡餐检查,溃疡病灶消失。迄今未见复发。疗效 5年多来,治疗本病25例,疗效满意。验证一 笔者是《新中医》的长期读者,常将贵刊的验方验证于临床。如运用贵刊1986年第2期“重楼煲猪肚妙治消化性溃疡”一法治疗13例,疗效甚佳,且经济实惠,易为患者接受,特予推崇。病例 略。(《新中医》1986年第12期)验证二 读贵刊1986年第2期“重楼煲猪肚妙治消化性溃疡”一文后,颇感兴趣,如法应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疗效甚佳。该方药简价廉,用法方便,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病例 略。(《新中医》1987年第8期)

评注: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十二指肠溃疡以球部多见,故多称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于其确诊,基本都是靠纤维胃镜来进行的。对其病因,现代有多种学说如“漏顶学说”,讲的是侵袭力强,黏膜防卫因子减弱(类似中医正气邪气相争但正不胜邪)。侵袭作用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破坏力增强等,当然近年来更多讲到幽门螺杆菌的侵袭作用,医学谚语有“无酸则无溃疡”,故而治疗上除了用抑制胃酸的药物(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还广泛讲到三联四联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其实胃溃疡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不同,治疗也稍异。现今的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已大非从前可比,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故而现在手术治疗就少了。

上述煲汤方立法独到,类似的还有生姜煲猪肚,白胡椒煲猪肚等配伍使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而我选上方是因为其一寒一温,寒温调和,深得配伍三味(重楼性寒,猪肚性温)。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完全可以划归“内痈”一类疾病,而重楼,即蚤休,也称七叶一枝花,《本草纲目》引古谚:“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极赞其疗痈疽之功。至于猪肚,乃是借其以形补形,以脏补脏,属于传统脏器疗法一类,对于此种思路,不少医生有微词,认为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意味太浓。

其实早在《周易》就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一些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跟人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它们的内脏,器官确实含有与人对应内脏,器官类似的成分,类似的结构组成,这很好理解。人是从兽类分离出来的啊。记得我们学《组织胚胎学》时,老师就是拿的猪肝玻片供我们学人肝的组织结构,可见二者相似之处较多。中医方释中讲到动物入药,常说“血肉有情之品,奏效尤捷”,也有这一层意思。当然,如果这种思路过于泛化,就会走入机械论的泥沼,也就不足为训,不足为据了。11.鳖蒜汤方(又称:甲鱼炖大蒜)治疗肝硬化腹水鳖蒜汤方(又称:甲鱼炖大蒜)治疗肝硬化腹水(录自《万友生医案选》 万友生著 王鱼门主编)自制鳖蒜汤方:鳖鱼500克,生独头大蒜200克。水煮烂熟,勿入盐,淡食之。或用鳖甲30~60克,大蒜15~30克为基础,随证加味,水煎服。本方主治臌胀(肝硬化、脾肿大)。鳖甲性味咸平(但鳖肉则性味咸寒),功能入肝以补阴潜阳,破瘀软坚。《本经》用治心腹癥瘕坚积。《别录》用治疗胁下坚。《金匮》鳖甲煎丸用治疟母。后世方书鳖甲煎丸用治肝积肥气、脾积痞气。大蒜性味辛温,功能健脾暖胃,行气消食,辟秽杀虫,破瘀利水,化癥消痞,散肿止痛。可见二药一阴一阳,相须相济,能攻能补,合而用之,对肝脾气滞血瘀而又气血不足的寒热虚实错杂的臌胀,是很适宜的。但由于本证常呈中气壅滞之症,故常与枳术丸、平胃散、保和丸等合用,以加强大蒜行气消胀之力,并防鳖肉甘寒滋阴壅中助满之弊。1954年某县卫生院院长曾给我介绍过一个大肚子病例,该例患者先后在省、地、县医院住院,因属晚期肝硬化腹水,经治无效而出院。患者回家后,采用当地民间流传的鳖鱼大蒜验方,服后大肚子日渐消退,终告痊愈。并经该院详细检查,证实肝功能确已完全恢复正常。据说这个验方在当地确曾治愈过一些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硬化腹水。从此引起了我对这个验方的注意,并向亲友推荐使用获效。现就记忆所及,简介两例如下:一为张姓男子,中年人,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四肢消瘦,曾在省某医院住院治疗无效,就诊于我,当即授以上方。患者回县后,坚持服用一个多月,共食鳖鱼四五十只,据患者说,服后小便数量日益增加,腹水迅速消退而愈。二为万姓男子,中年人,患大肚子病,在县乡多次治疗无效,乃来省就诊于我,我亦授以上方,患者坚持服用,亦告痊愈。尤其使我高兴的是,受业妻陈明,在1971年下放到永修县三角公社永丰大队医务所工作期间,曾经以鳖蒜汤为主治愈过一例疟母(脾脏肿大)。患者袁某,女,25岁。久患疟母,脾脏肿大五指,腹胀大以致不能弯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舌苔白黄厚腻,脉弦。久服中西药无效,县医院建议住院手术治疗,患者拒不接受,就诊于她,即投以鳖蒜汤合六君子汤加味……证实脾脏肿大确已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最后用八珍汤调理而康复。

评注:

前辈医家治疗“脚气”(中医病名之一,不是号称“脚气”的足癣),有甲鱼炖大蒜的用法。本方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万友生》一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而《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等书籍也有收录。

我个人认为该法获效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甲鱼为高蛋白食物,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至于历来受到重视的鳖甲——其有软坚散结的特殊疗效,常被用来治疗肝脾肿大、肝硬化、肝癌等病。古代有“鳖甲煎丸”,当代很多医家都有此类经验,这里不一一介绍了。我在临床中曾使用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该患者75岁,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意识模糊,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多次后查肝功能白蛋白上升并不明显。后给予上方,家属遵嘱坚持长期鼻饲使用,该病人一度增多的腹水逐步得到消减,后长期病情稳定,白蛋白也能明显提升,维持在平稳范围(尚未达到完全正常)。我想假如该病人意识完全清醒,不一定能甘愿服食鳖蒜汤方,该方不放盐,大蒜、鳖鱼气味浓厚,长期吃可能难些。甲鱼现在市售价格也不便宜,但比使用白蛋白来说,仍然实惠多多。

此两味配伍确有巧妙之处,符合刚柔相济、消补兼施、寒热并用的配伍法则。清代医家徐灵胎就讲过:“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证实,如弱体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伏。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疑之者曰:两药异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则攻者不攻,补者不补,不如勿服。若或两药不相制,分途而往,则或反补其所当攻,攻其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