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2:38:16

点击下载

作者:(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

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试读:

银币故事

由于共和政体不喜好突出个体,所以流通的货币上雕刻众神侧脸的时代持续了很久。进入公元前1世纪,个人力量的崛起引人注意。在货币上,苏拉和庞培的面孔出现的时代也已到来,他们既是最高权力者,又是共和政体的拥护者。在罗马,流通货币上刻上自己的面孔的例子极少,即使是这枚苏拉时代铸造的第纳尔银币,正面雕刻的也是带着头盔的罗马女神。背面的图案则首次描绘了独裁官苏拉在举行凯旋仪式时驾驭四匹马拉的战车的情形。根据记载下来的执政官的名字推测,可以得知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为公元前83年。被居于权力顶峰的苏拉置于死地,是尚未进入青年的恺撒的人生变得波澜万丈的原因。盐野七生2004年6月于罗马

银币故事

恺撒的家族名据说是由绰号而来。在迦太基时代展开生死搏斗的布匿战争期间,面对迦太基的大象军团,尤里乌斯家族的某位成员英勇奋战,因而被取了在迦太语中意思为“象”的“恺撒”这个名字。而由原来的绰号转化成为家族名号在罗马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考虑继续利用这一点的,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恺撒。看一看这枚对大象进行描刻、并且在下边刻有CAESAR字样的银币,就会感觉好像是选举用的海报。虽说让罗马向帝政时代迈进是恺撒的最终梦想,但是这个目标的推进却是在共和政体时代的罗马进行的。在这样的罗马,要实现自己的想法所必需的地位和权力,是拥有公民权的市民们投票表决赋予的。盐野七生2004年6月于罗马银币故事在流通货币上雕刻众神的头像,在罗马极为常见。恺撒没有如同苏拉和庞培一样的殊荣,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将自己的肖像刻在货币上。高卢败将韦桑热托里克斯的面孔却在罗马货币上出现,这也许是恺撒的深谋远虑吧。想来当时的罗马人使用这枚钱币时,就会想起被恺撒征服成为罗马行省的强大高卢。银币背面刻着完成这一伟大事业的罗马军队的图案:疾驰的战车和立于战车之上罗马士兵的英姿。不过,这枚银币并没有在高卢战争之后马上发行。它的铸造时间为公元前48年,即一心挫败元老院的恺撒渡过卢比孔河后一年。在致力于消除内乱的恺撒看来,宣扬自己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很有必要。盐野七生2004年6月于罗马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15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2000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做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做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对于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一点浅见,算是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2011年8月8日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多年前,在朋友处看到台湾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弗利》,借来后一口气看完。文笔的清美,布局的平实,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作者起笔的角度真是别开生面:

◇马基雅弗利看到了什么?由此展开了佛罗伦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马基雅弗利做了什么?由此展示了马基雅弗利一生的经历和事变。

◇马基雅弗利想到了什么?由此发掘了马基雅弗利的成就和遗憾。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她年轻时就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写了很多书,获了很多文学奖,在日本有几百万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在英语世界也声名大振,大陆读者久闻大名,翘首以待。

感谢当年资深书友衣锡群兄专门从香港带回两大袋书,这便是台湾版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15本。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2000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弗利的故居。意大利作为政治国家的历史很短,不足200年,作为文化国家的历史却波澜壮阔地上溯到3000年前。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意大利有两个历史的骄傲:一个是古罗马的鼎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强盛帝国;一个是文艺复兴的辉煌,它直接启发并推动了全球现代文明的兴起,而这个复兴就是以回归古罗马为道德旗帜。此后一代代的意大利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光荣历史得以重演,统一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如此期许自己,不到40岁便一举颠覆了民主政府的墨索里尼也这样激励自己。此外,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俾斯麦都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居。“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上各个角落的部落都这样厘清自己的文明坐标。

古罗马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继承希腊文明的古罗马的法典、礼仪、艺术、建筑等构成了当下西方世界主流价值的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文明的演进。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始终在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在印度文明中寻求失落的安慰,但却是在罗马文明中锲而不舍地吸收普世价值体系。我饶有兴趣地注意到,日本作家盐野女士不断用东方的思维来探寻古罗马的蛛丝马迹,体现了类似的精神焦虑。

阅读盐野笔下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2000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不过,从更高的时空立场上看,罗马文明仍然在一波波地前行,荡涤着不同社会形态的隔阂。同样,中华文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进化成长,与前者共同汇成当下全球文明的主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读盐野的罗马人故事,看到了主导当时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传承至今的进化基因,更是鞭策中华文明的动力。我也希望读者能与我一起用心体验至少这样几点:

◇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

◇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

◇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去年在东京本来有机会见到盐野女士。索尼集团的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先生与她是好朋友,愿意安排见面。得知她正在赶下一系列关于十字军故事的书稿,我惶恐无知会浪费她的时间,借口推脱了。我有机会写上几句,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期待我能将这部中文版亲手呈给盐野七生女士。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2011年8月6日

给中国读者的序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盐野七生2011年夏于罗马序

我住在佛罗伦萨期间,结识了一位朋友,他曾任佛罗伦萨警署调查科科长。不同于一般意大利人对公众事务的冷漠,他可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公仆。经历过与黑社会及绑匪的无数周旋,调换过若干工作地点,目前他担任北意大利中型城市帕多瓦的警署署长。

下面这件事发生在他任职佛罗伦萨警署时。他到我家来,看着我的书架说:“我突然很想知道一些有关恺撒的事,能不能在此类书中挑一本给我?”于是我选了足有5厘米厚、研究近现代罗马史颇负盛名的杰罗姆·卡尔寇比诺所著的《恺撒传》借给他。

大约一个月后,他归还此书,我请他谈谈读后感想。他没有多言,却对我说:“要是我能与恺撒生于同一个时代,他就是我最想见到的人。”“那么如果真的见面的话,你会跟他聊些什么呢?”“我会拜托他让我在他指挥的军团中担任哪怕是一名百人队队长!”

世人认为恺撒是受幸运之神眷顾的人,其实这位非凡的人物虽然拥有许多优秀品质,但并非毫无缺点,他甚至有过不道德的行为。

尽管如此,不论率领何种军队,他都会是胜利者;不论生于何种国度,他都将是领导者。

——孟德斯鸠

我并不清楚修昔底德笔下的政治史的具体架构,但在《列传》中描写的诸位英雄皆为政治家。当然在作者普鲁塔克眼中,并非从什么是政治家型人才这类的现代思考着眼,他只是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即具有道德意识、精力充沛且勇于行动的人皆可为政治家……

政治既非职业也非技术,而是高度紧张的生活方式。普鲁塔克笔下的人物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充分展现个人全部的生活经验……“参与政治”、“漠视政治”等繁杂不清的字眼,对于身处于《列传》时代、有教养的人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如果能够重新思考这一点,也未尝不是好事。

——小林秀雄

要成为一位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五种特质:智慧、说服力、忍耐力、自控力和坚强的意志。唯有恺撒拥有全部的特质。

——意大利普通高中使用的教科书

深谙人性弱点的莎士比亚,也无法探知尤里乌斯·恺撒等英雄人物的伟大。《李尔王》虽堪称杰作,《恺撒大帝》却并非佳品。

——萧伯纳

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尤里乌斯·恺撒共和政体时代的罗马中心

第一章 幼年期 Infantia(前100—前94年,恺撒诞生至6岁)

生于何地,长于何地

罗马广场南侧的帕拉蒂尼山,已被建筑物遮盖而无法确切找寻当日的痕迹。2000年后的今天,只能隐约看出最初罗马七座山丘的位置。

以古罗马的心脏罗马广场为中心,西侧是卡匹托尔山,由北向东依次为奎里尔诺山、维弥纳山、埃斯奎里山、西里欧山四个山丘,帕拉蒂尼山隔着大竞技场与阿文庭山遥遥相望,它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罗马七丘”。环绕着七座山丘的城墙,是罗马第六任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公元前6世纪兴建的,这座塞尔维乌斯城墙在恺撒时代依然矗立。

塞尔维乌斯城墙之内被罗马人视为首都,从面积上来讲,大致和东京大手町、丸之内、霞之关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大小相当。

七座山丘中,卡匹托尔山最高,但也不过海拔50米,面积较其他六座小,建国之初它即作为众神居住之所。由于众神的恩惠,人们得以在其余六座山丘上生活。

严格来说,罗马的七座山丘并非各自独立,丘底的山谷也无狭隘险峻之感。低矮的丘陵彼此相连,将地势高处作为住宅用地,中间地带用来排水并建成公共区域,这实际上已成为人们非常自然的选择。台伯河沿岸则得以建造码头及市场,罗马公共会场及其四周的大竞技场也诞生了。罗马人有着多神信仰,拥有为数众多的神殿,卡匹托尔山无法完全容纳这些神殿。希腊人将供奉众神的神殿建于高处,罗马人则喜欢将神殿建于低地,并理所当然地把它视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山上供奉着众神,人们要登上约20层楼高的阶梯才能进入神殿。

总体而言,罗马市中心除卡匹托尔山外,地势高处多为私人用地,而地势低处则为公共场所,但在六座山丘当中,地理位置最优的无疑就是罗马建国者罗穆路斯最初居住的帕拉蒂尼山。

帕拉蒂尼山面积约有10公顷,即使在山顶高处,水源依然丰富。如果前往位于市中心的罗马广场,只需沿着缓坡下行便可到达。由于它是紧邻台伯河的唯一高地,越过台伯河的西风可以抵达这里。在此高处有西风拂面,让人心情十分舒畅。对于夏天比冬天更需要费心选择居住地点的罗马人而言,帕拉蒂尼山可算是无可取代的福地。即使是现代,阳光直射,探访罗马广场的遗迹后登上帕拉蒂尼山,身处罗马,你会惊讶竟有如此清凉的绿意环绕于四周,仿佛是与低洼处的喧嚷迥然不同的另一片天地。如此这般,开国始祖罗穆路斯定居帕拉蒂尼山,首任皇帝奥古斯都将他的宅邸置于此处,此后历任皇帝也将宫殿兴建于此也就有因可循。但各位皇帝选择在这里兴建宫殿的理由绝不止于此。共和时代,有权有势富裕的罗马人,他们的豪宅也在帕拉蒂尼山上延绵不绝。现代东京中心部和古代罗马中心部重合图现代罗马街道与古罗马城墙重合图

罗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瓦莱里乌斯、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法比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埃米利乌斯等名门望族,无一不是代代将宅邸建于帕拉蒂尼山。格拉古这类平民中的贵族以及罗马首富克拉苏也是帕拉蒂尼居民的一分子。而从外地到罗马发展、以律师身份扬名的哲学家西塞罗,不惜借贷也要在帕拉蒂尼山上购置宅邸。

不只是帕拉蒂尼山,地势高处都为高级住宅区。究其原因,只要想想罗马的气候就会明白。在马尔凯拥有广大领土的庞培,他在罗马的住所位于西里欧山。现在意大利总统的官邸位于奎里尔诺山,总统官邸由中世纪昔日罗马教皇宫殿改建而成,当年意大利统一时由政府一并接管。

没有钱的平民又住在哪里呢?

平民的住所分布于罗马七丘底部的各个角落。即使是众神居住的卡匹托尔山,山底也充斥着平民的房舍。他们的房舍密集地从山丘下方深入低地,再向另一个山丘下方绵延。此外,也有平民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地区,这类地区中有一处非常有名,它离市中心最近,几乎与罗马广场相连,被称做“苏布拉”地区。

山顶豪华住宅区的人,在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中开始一天的生活;“苏布拉”的平民,则在作坊工匠们日出而作的声响中醒来。贩卖日用品的商户也陆续开门营业。来自山丘上方的豪宅里的奴隶们,为购买日用品而下山,在商店流连。太阳日渐升起,穿梭于狭小街道的人潮随之增多。商店和工匠的作坊临街而设,“苏布拉”大概是罗马噪音最大的地区。在平民的街道上,不论是替人拔牙、理发,还是贩卖气味古怪的东方香料,凡是街头营业的生意人,都无须担心会被有钱人家的用人驱赶,因而能够心无旁骛地做生意。不务正业之徒,在这里也不会担心遭遇他人怪异的目光。“苏布拉”是个奇异却又充满活力的地方。

奥古斯都皇帝下令兴建的广场,如今仅存的残垣断壁处仍依稀可看见高大相连的石壁。“苏布拉”经常发生火灾,石壁是为了防止火势向外蔓延而建。“苏布拉”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平民区,要知道西班牙广场附近餐厅套餐的价格是昔日的“苏布拉”,也就是今天的加富尔大道附近餐厅的3倍。

尤里乌斯·恺撒就诞生于“苏布拉”,在他37岁当选为大祭司移居罗马广场的官邸之前,一直都住在这里。环境

罗马共和时代大凡担任国家要职者,几乎都可以从其家族历史中看出究竟。祖父与父亲都担任过执政官的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及格拉古兄弟不必说,克拉苏和庞培的父亲均为执政官。他们出身于世代拥有元老院席位的名门,可归为元老院阶级。无法追溯门第出身者,如出生于地方、因军功而七度当选执政官的马略,以及马略的同乡西塞罗,以律师身份扬名打开了新的局面。这类靠自身能力擢升者被称为“新贵”。

说到这类无法追溯门第之人,不得不提苏拉。苏拉并非所谓的“新贵”,他的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等名门颇有关联,不过在他活跃政坛之前,苏拉家族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也许可以算做没落的贵族。

尤里乌斯·恺撒却不属于上述三类出身中的任何一种。

尤里乌斯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法比乌斯、克劳狄乌斯等家族同属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罗马建国者罗穆路斯的母亲是阿鲁巴国王的女儿,而阿鲁巴的望族之一就是尤里乌斯家族。

公元前753年罗穆路斯建立罗马后,国力日增,一个世纪之后,即公元前650年左右,罗马进攻了孕育过它的阿鲁巴。进攻他国,不过30公里左右的征途,但这段距离相当于当时罗马人活动的半径。

进攻阿鲁巴野营般的征程,由第三任国王图鲁斯·奥斯蒂吕斯率领的罗马军获得成功。阿鲁巴彻底瓦解,阿鲁巴人被迫移居罗马,但并未被逼为奴。罗马人从这时起便开始遵守后来深受普鲁塔克赞许的“同化战败者”的做法。阿鲁巴人虽然被迫移居罗马,但他们与胜利者享有同等的公民权,西里欧山成为这些人的新居所。阿鲁巴权贵昆提利乌斯、塞尔维乌斯、尤里乌斯等家族也成为罗马贵族,元老院向他们提供席位。与“战败者”混血在罗马完全不是问题,君主政体结束进入共和政体,罗马历代的统治者身上几乎都有“战败者”的血脉。

从共和时代初期,尤里乌斯家族异常活跃,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尤里乌斯家族却相当沉默。尤里乌斯家族的名字在罗马官方记载的《大祭司记录》中开始出现,是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代开始。

罗马军团与汉尼拔曾展开过殊死搏斗,尤里乌斯家族成员力战迦太基军,因战功显赫而被人称“恺撒”。“恺撒”这个名字后来竟变成家族名号。在迦太基语中,“恺撒”一词是“象”的意思。由称号变为家族名号在罗马是经常发生的。

此后尤里乌斯家族在历史上再度陷入沉寂。与当时出了十几位执政官的科尔涅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法比乌斯家族相比,尤里乌斯家族在这个世纪仅出过一位执政官,罗马执政官每年会选出两位。尤里乌斯家族的荣光仅是昙花一现。

公元前1世纪,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终于成为了执政官,但他是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的伯父而非父亲,恺撒的父亲只担任过法务官。

法务官在共和时代的罗马,重要性仅次于执政官。每年公民大会选出6位法务官,年满40岁的元老院议员均有机会参选。法务官一年任满后,将奔赴罗马行省担任总督,总督任满后才具有执政官候选人资格。

恺撒的父亲就任总督前死亡,最高职务即为法务官。恺撒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但不同于父母姓名都无迹可查的苏拉,毕竟父亲曾任法务官,而他母亲的家世非同寻常。恺撒的母亲奥雷利娅为法学者,是执政官奥利乌斯·科塔的妹妹。

恺撒家经济状况一般,尤里乌斯家族虽为名门望族,但长久以来不受当权者的垂青,所以没有任何积累财富的机会。凭个人实力脱颖而出的马略,为提高身份迎娶了恺撒的姑姑尤利娅。科塔一族多为学者,自从奥利乌斯·科塔担任执政官后,担任罗马要职的机会就再三降临。出身于此等家庭的女子也绝无下嫁贫穷贵族的道理。就这点而言,我们只能接受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恺撒与苏拉不同,他成长于节俭但非贫困的家庭中,他没有能力在帕拉蒂尼山购置居所。

虽然和平民一样住在“苏布拉”,恺撒也并非与他们住着同样的房舍,过着相同的生活。一般而言,城墙之外的市镇,人们依据不同的经济能力选择不同的地段购置房舍。在古罗马的市中心,历代定居于此的人颇多,经济条件不同的人家比邻而居并不少见。这就好比玄关背后,各家的内部陈设可能完全不同。不过住在帕拉蒂尼与定居“苏布拉”,其间的差别却是十分明显。

公元前1世纪,罗马虽然称霸地中海,但给移居首都的人提供住所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当时塞尔维乌斯城墙内的面积只和东京大手町、丸之内、霞之关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面积大小相当。要想一下子满足财力不足的群众的需求,只有将房舍向上加盖。提供租用的四五层楼高的密集住宅,罗马人称之为“岛”。直到青年时期,苏拉一直都住在这样的“岛”中。

现存的史料中完全看不到恺撒住这类住宅,所以设定他并不住于此似乎较为恰当。如果是这样,“苏布拉”的居民恺撒,应该住在独栋住宅中。因为对恺撒成长的环境所知不多,所以一切只能想象。我们或许可以将研究者提供的“罗马市内典型的独栋住宅原型图”作为我们想象的起点。

古代罗马与现代罗马房屋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外的开放性。古罗马房屋都是开口朝内,而现代则在外墙上多开窗户。

将房屋开口于内侧而外侧封闭有四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人,因为即使是独立的房屋,外墙也必须与隔壁的房屋相连;第二是为了安全起见;第三是因为罗马的气候;最后一个理由是,即使住在热闹的大街上,也能与外界隔绝,以保持家中的宁静。

事实上,文艺复兴之后,便开始有人在房屋内装设窗户,只不过低一点的,如一楼,总加装铁窗。再往上一点的,窗户的高度如果阳光能射入,夏季早晨9点后便得关窗,而且不仅关玻璃窗,连百叶窗也必须关上,直到太阳下山才能再度打开,足见此地阳光强烈的程度。罗马房屋墙壁的厚度至少15厘米,所以能完全隔绝阳光,房屋内部因此出乎意料地凉爽。从这件事便不难理解这种门朝内开的罗马式住宅模式,如今虽然只被保留了一半,但仍能存在到今天的原因。

即使在石造建筑普及之前的砖造建筑时代,古代罗马市内独栋楼房的外墙都相当厚。这些外墙与它所环绕的房屋内部基本上形成对称。左右对称的均衡感,能够与居住于其中者的均衡精神相通。均衡感是古代构成美感价值的首要条件。

作为彻底追求均衡美的表现,古罗马时期经济实力居中上程度的人,他们的住宅当然是左右对称,甚至是出租店铺也以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出租店铺的是房子的主人,在盖店铺之初就打算将店铺出租,所以房东将自身住宅与店铺交界处,用与外墙厚度相同的墙壁加以隔绝。罗马市内的独立住宅的大部分,都是日本称为“木屐式”的住宅。当然,如果是帕拉蒂尼山的豪宅当然就不是这种结构了。庞培住在西里欧山间以豪华著称的宅第,自然不可能将部分出租。但恺撒的家位于“苏布拉”,这里80%都是“木屐住宅”,也就是一楼做店面、二楼以上为住宅的房屋结构。罗马市内典型的独栋住宅原型图

走进这类“木屐”房屋中间的入口后,可看到被称为“Atrium”的中庭,“Atelier”(画室)就是由这个词演变而来。称它为中庭,实际上并没有庭院,只是天井的中央部分空着,让阳光得以射入屋内罢了。因为四方圆柱支撑的屋顶中央部分空着,所以下雨的话,会造成积水,所幸罗马降雨的日子相当少。在中庭的中央通常都有小池子,这池子与其说是为了在雨天使用,倒不如说是为了美观。池子四周都是回廊,左右两侧的门并列。因为没有窗户,室内的光线只能自天井射入,由于光线强烈,室内光源也已经足够。

与中庭相对的一个房间,被作为外人与屋主进行商谈的会客室。屋主如果是名门望族或有权势者,在罗马通常都会形成一种极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或支持者间的关系。因此每天早上都会有被保护者或者支持者造访,在此进行各种商谈,大多数的罗马家庭都有必要设置这样一个空间。自玄关经过中庭到会客室这部分,可说是家中的公共区域。

对一切都持开放态度的罗马人来说,这么做是因为罗马的气候。会客室没有门,在使用会客室时,只在前后用帘子与外界相分隔,不使用时则将帘子拉开。因此,在踏进中庭后,视线经由会客室可直接深入到内部另一个充满花草的中庭。自环绕于会客室上方的横木望去,正如欣赏画框里的绘画一般。

罗马人所建屋内的私人区域与公共区域,大致上都如上述般并未完全隔开。虽然如此,其中还是有所不同。私人区域同样是以柱间无壁、对外开放的结构为中心,四周建有回廊,后方则有房间环绕,而建有小池子的中央部分为庭院,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中庭四周矗立着许多圆柱,圆柱旁成为适合妇女们工作的地点。被称为“艾色多拉”的部分,设有供奉家中保护神的祭坛,在恺撒家供奉的是代表美的女神维纳斯,旁边则供奉尤里乌斯家族的祖先。相对于现代的欧美人,对神坛与佛坛共存于同一屋檐下司空见惯的日本人,对庭院中这样的陈设会有比较少的不协调感。相对于中庭,私人区域中首先与外界接触的是内庭,即使面积再小的庭院也种有花草,庭院的角落甚至还有流水淙淙的雕刻喷泉。

和欧美人相比日本人会有更少的不协调感的另一个地方是古代罗马住宅的内部陈设。一位欧洲研究者曾提到,如果古罗马人看见现代欧洲人将各种家具并置于室内,一定会以为那里是储藏室。古罗马人放置于室内的家具,即使在卧房也只有床、小桌子与椅子。饭厅则是根据希腊、罗马人横卧而食的习惯,中央放置了床形的桌子。

只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放置在身边的罗马人转而装饰墙壁与地板。地板是在尺寸一定的表面铺满光滑的石块,或铺上鲜艳的镶嵌材料。无论是铺上大理石或是使用镶嵌材料,自王政时代乃至共和时代,镶嵌的色彩也只局限于黑白两色。

墙壁上装饰的绘画,一般都是风景画而并非人物画。即使是画人物,也只是当做风景的一部分。要说这种风景画是什么样的感觉,可到现代罗马市的西班牙广场附近找一家名叫“英国饭店”的酒店,那是一家《你前往何处》的作者显克微支也曾住过的古老酒店。这家饭店的餐厅被命名为“浪漫庭院”,那里并非古罗马式的庭院,只不过是位于地下一楼、四面都是墙壁的角落罢了。四面墙上是绘画,画中有爬满常春藤的石墙与雕像,以及面对山丘类似神殿的建筑物。总之,在“浪漫庭院”吃饭也就仿佛置身于古罗马庭院中用餐时那种气氛。

古罗马室内的壁画都是这种风格的画作,其实以透视画法甚至能画出远及海边的别墅。因此即使身处罗马街道,也能享受与外界相连的乐趣。日本也有类似的传统,如澡堂里浴池的墙壁上绘有富士山和松岛,在家里榻榻米的两头镶边装饰上花纹,在被子面上绘画等。虽然这些风景画并非真实的大自然,但也许正因为罗马式住宅内家具甚少,这类画作才能自然地融入室内而不觉得突兀。

市中心的独栋住家通常都没有二楼,而在现代的意大利,如果高度不及2.5米就不能算是一间屋子。但有类似楼中楼或阁楼的房间,从屋顶到天花板如果有空间,则无论暑寒都较缓和。除了中庭及内庭部分,也就是柱间无壁、对外开放的区域,以及环境四周的屋顶部分外,这类长方形的阁楼间覆盖了整栋房子。这里通常是用人及奴隶的住处,或是用来存放无法放置室内的多余物品,此外也被当做出租的房间。历史学家狄俄尼索斯自希腊初抵罗马时,也住在这类的出租房里。

以上便是罗马街道上独栋住宅的概况。如果是富有人家,中庭及内庭就会更宽广,环绕四周的房间数更多,私人区域后方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庭院,而这些都是位于山丘上方的高级住宅区才能拥有的奢侈享受。但即使是高级住宅,其基本格局也大致相同。就舒适这一点而言,这种房屋格局冬暖夏凉,与外界隔绝而独享清静,很适合罗马的气候和罗马人的性格。提到居住于北欧的首要条件,罗马人马上考虑到暖气设备,但在南欧的首都罗马就没有这个必要。

在当时的罗马,即使是家境并非特别优越的人,多半也能在距离市中心二三十公里处购置山中别墅,与其说是为了享受绿意盎然的田园生活,倒不如说这是农业国人民的传统与天性使然。因此,山中别墅对于都市的人来说是农业生产地,他们偏爱自制的橄榄油、葡萄酒、奶酪与水果。简朴的恺撒家,似乎也拥有一两栋山中别墅。虽然没有购置的历史记录,但确实曾住宿于此。

公元前100年的7月12日,罗马建国后653年,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诞生于罗马“苏布拉”的家里。他的诞生没有伴随伟人诞生时如星相变化等异常现象出现的传说,如同当时平常的小孩,他受到双亲、年幼的姐姐、亲戚以及奴隶们的祝福。几年后他的妹妹诞生,恺撒成为排行于姐妹间唯一的男孩。

恺撒在母爱中成长,因此他的人格特征之一就是不论身处何种绝境,都绝不会丧失平和的心态。他的乐观来自从不动摇的自信心。是来自母亲所给予的爱,最先使他拥有了身为男人的自负。因为从小在母爱滋润下成长的人,自然从心底里拥有自信,具有均衡发展的人格。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问过去、展望未来的积极性格。

第二章 少年期 Pueritia(前93—前84年,恺撒7—16岁)

家庭教师

古罗马时代孩童的教育是从六七岁开始的,没有我们所谓的公立学校,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在私塾接受教育。如果双亲具备自行教育孩子的文化程度,双亲之一担任家庭教师的现象并不少见。11岁以前所接受的初级教育主要是读、写和算术,因此双亲也能胜任初期的辅导工作。

恺撒的母亲奥雷利娅是个极具教养的女子,出身于以学者著称的奥利乌斯·科塔家族。恺撒少年时期的初级教育也许就是由母亲负责,与他共同学习的“学友”包括姐姐、妹妹及家中奴隶的子女。不同于在雅典女子不接受教育,罗马自古以来女子就有接受初级教育的机会。此外,越是家世良好,让奴隶的子女与主人的子女一起学习越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罗马时代随身携带的铜质“算盘”

出身良好的男子成年后注定要从事公职,因此十分需要如同手足般控制自如的助手。罗马的重要人物直到生命终结一直都会拥有与自己甘苦与共的人,其间以他们的奴隶居多。这也是因为他们从小一起学习、成长,于是拥有终生苦乐与共的情感。所以罗马人是着眼现实的需要而非人道的立场,让奴隶的子女接受同等教育的。

而到了八九岁时学习便告一段落,家世良好的子女今后的教育依照惯例便托付给家庭教师。

在罗马,重视教育而经济能力也许可的家庭,自乳母开始便雇用希腊人,此后也继续聘用在雅典接受教育的希腊家庭教师。但是此等花费,只限于格拉古及埃米利乌斯家族这类富裕且重视教育的家庭。如居罗马首富的克拉苏家族,就以高薪聘请了许多希腊籍教师来充门面。当时的家庭教师几乎都是希腊人,其中又以在雅典完成学业的希腊人为“极品”;其次是在以帕加马为中心的小亚细亚西岸或罗得岛受教育的希腊人。格拉古兄弟、克拉苏、庞培的家庭教师当然是由希腊人担任,而家世、经济状况不如他们的恺撒家自然无法做到。

在恺撒少年时期担任家庭教师的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完成学业的高卢人。之所以选择高卢人,是因为他的母亲奥雷利娅也懂希腊文,而且凡事讲求实际的结果。让年少的恺撒将母语拉丁文的学习达到完美的境界,同时也能自高卢人身上学习当时国际通用的希腊文。

9岁到16岁之间就是初级教育后期到高等教育初期,学习的科目区分如下: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文法。

修辞学,学习更有效地运用和适当表达词汇的技巧。

辩证学,掌握合乎逻辑的表达能力。

再加上数学、几何学、历史及地理。

以上的这七门学科被称为“阿尔提斯·里贝拉雷斯”,直译的话就是“自由课程”,意译的话是指一个成年人必须学习的人文课程,也就是现代意大利语的“阿尔提·里贝拉雷”,英文的“Liberal Arts”。

这七门课程都由同一位教师讲授,这并非出自经济的考虑,而是由于当时罗马的教育理念。

在初期的学习阶段之后,阅读前人流传下来的文章便成为接下来的教育课程。无论是文法、修辞,还是历史、地理,皆以阅读荷马、修昔底德、柏拉图、大加图的文章为主。总之,教材是前人流传后世的文章,而学生以涂了蜡的木板作为“笔记本”,以铁或者象牙书写于木板上。除了学生以外,大人也以这类木板为“记事本”,因为无论是纸莎草纸还是羊皮纸都十分昂贵。从上往下:笔记本、纸莎草纸、墨水壶以及铁笔(复原图)>

当时由一位教师来教授所有科目的方式,是非分科综合授课法,这种授课法具有使学生掌握各科间相关性的优点。不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过由家庭教师在罗马社会中所享有的尊贵地位及高额报酬来看,反映了这种需求。

在上述的七门人文课程以外,教师有时也教授天文学、建筑及音乐,这一点其实是深受希腊影响。希腊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与其说是掌握演奏乐器的技巧,不如说是训练和谐的音感。

进大学学习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就是意味着到雅典及帕加马留学。在那里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更深入地学习修辞、辩证,再加上哲学。令人惊讶的是,在那里的学习课程中并不包括法学,而实际上,法律已经是罗马人餐桌上的家常话题,是有意担任律师的年轻人充实技能必经的过程,也就是待在有名的律师身边见习,汲取实际的经验。体育

上边讲到的这些人文课程无论是聘用家庭教师或到私塾上课,学习时间都仅限于中午之前,午后则为体育课程的时间。从家庭教师那里获得解放的学生,到各地公营竞技场所附设的健身场所,也就是被称做“吉鲁库斯”或运动场等地锻炼身体。竞技场的观众席下方常作为室内体育馆,而竞技场的竞赛跑道则可以进行赛跑及马术训练。从恺撒家所在的位置来看,位于帕拉蒂尼山对面的大竞技场,以及曾遭汉尼拔突击的弗拉米尼乌斯在城墙外所修建的弗拉米尼亚竞技场,都是午后锻炼身体以及修习武术的地方。

上午一起读书的“同学”午后也一同前往竞技场,这是因为奴隶的儿子对还只是少年的主人来说,同是担当着同学、伙伴以及仆人的角色。天生体格纤弱的恺撒,无论日后遇到体格多么壮硕的士兵也不认输,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也不屈服,这都得益于他少年时代遵守母亲指示,天天上运动场之赐。弗拉米尼亚竞技场(想象复原图)

恺撒在少年时代特别擅长御马术。在还没有马镫的年代,能以双手环绕马颈稳健地骑马,只有深刻了解马的脾气的人才能办到。之后在恺撒面临生死决战时,正是拜此种才能之赐他才能获胜。不过,擅长不使用缰绳骑马的少年,却让母亲心惊胆战,仿佛心跳都将停止。

恺撒并不是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优越环境中成长的,而是平凡地成长于当时罗马家世良好的人家。从9岁那一年起,恺撒开始体验既无家庭教师也无体育训练的生活。因为在从他出生的公元前100年起的9年间,巨大的动乱再度袭向饱受外患内乱之苦的罗马。“同盟战争”爆发了。实际教育

如果恺撒只是个普通的市井小民的儿子,那么这次的动乱或者父亲的出征,留在年少的他心中的印象,不过是当时的罗马人都必须承受的一件事罢了。他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出身于罗马屈指可数的名门世家。负责平定动乱的罗马军最高司令之一,是恺撒的伯父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恺撒的姑夫马略也是参战的司令官之一。虽然在记载司令官名字的官方记录中,并未发现恺撒的父亲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的名字,但他到前线参战的可能性很大。“同盟战争”为曾经与汉尼拔奋战到底的罗马联盟诸国举兵反叛盟主国罗马的战役(请参阅《罗马人的故事3 ·胜者的迷思》),罗马动员了领导阶层外所有的人力投入这场战争。不久,“同盟战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恺撒家餐桌上谈论的焦点。

从9岁到11岁这段时期,从表面上看起来,恺撒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按照罗马的规定,无论战争形势多么恶劣,都不能征召未满17岁的男子服兵役;而45岁以上的预备役将士也只限于保卫首都而不上前线。此外,无论奴隶还是解放奴隶,在征兵制改为志愿兵制后,也一律免除兵役勤务。“苏布拉”地区如同往常一样喧嚣,恺撒因为母亲奥雷利娅的细心照料,只要踏入家门依然能够平静充实地度日。中午之前的学习课程当然不能荒废,午后到竞技场健身也如往常。对不得不喜欢战争的罗马人来说,即使身处战乱也会极力避免战乱妨碍他们的生活。即使在堪称前所未有的国难“汉尼拔战争”时期,献给众神的祭祀庆典以及随之而来的体育竞赛也一如既往地举行。

幸亏在公元前89年,也就是恺撒11岁那年,“同盟战争”结束了。战争的结束并非军事镇压的结果,而是确保军事上的利益,再加上为争取罗马公民权的叛乱者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公民权,也就是采取政治解决的结果。倡导并促成此项立法者是少年恺撒的伯父,也就是公元前90年担任执政官的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尤里乌斯公民权法》在公元前90年的冬天经全体大会决议成为国法,它不仅是以结束战争为目的的妥协政策,实际上它足以与公元前367年的《李锡尼法》相提并论,堪称是奠定罗马未来方向的法律。长久以来,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争斗不断,《李锡尼法》确立平民、贵族阶级就任国家重要公职的权利平等。相对于《李锡尼法》,《尤里乌斯公民权法》则赋予北起卢比孔河南至墨西拿海峡的意大利半岛所有自由民公民权,具有促使罗马及罗马联盟的盟国立场平等的意义。拥有平等权利后就具有公平竞争的权利,纷争便可得以平息。由于《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的通过,罗马人与罗马以外的意大利人之间的差异不复存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罗马公民。“同盟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两年,却是一场有一位执政官战死的激战,为战争的结束付出的代价极大。但凭借《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罗马得以跨出都市形态国家的第一步。同时,胜利的罗马所采取的态度并非凭借军事力量企图控制或压榨战败者,而是把战败的盟国同化,以共存共荣为目标而努力。

我注意到这一点也是希腊人与罗马人的差异之一。无论在雅典或斯巴达,凡是希腊人的阶级斗争都必须进行至分出胜负为止,而胜利的一方必定会让失败者屈服其下才肯罢休。斯巴达国内的阶级一向固定不变,即使在雅典,如果平民在与贵族争权时获胜,则施行作为平民独裁的民主政治;如果贵族反击成功,那么平民也只能默默服从贵族的独裁统治。相对于希腊人,罗马人的性格则是短时间争斗,最终仍旧朝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罗马人能够创立帝国并且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原因。顺便一提的是,在坚持对立主义的希腊人中,唯一例外的是亚历山大大帝。

从一个人成长的观点来看,如果能够平静地度过不解世事的幼年时代,到了通晓世事的年龄时,又能幸运地获得思索人生的契机,那么即使身处乱世,其实也并非不好。对恺撒来说,必须再度强调的是他的出身,他并非生于一般市井之家。给予年少的他思索方向的,不仅有促成《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立法的伯父,还包括他周遭的人物。

如同曾在《罗马人的故事3 ·胜者的迷思》中所叙述的,因为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一时之间造成罗马的动荡不安,而在格拉古兄弟死后罗马维持了约10年短暂的平静。自公元前101年至前78年间,罗马进入堪称以马略与苏拉为主要登场人物的“马略与苏拉时代”。这个时期相当于恺撒出生到他22岁为止,而且这个纷争其中一方的领导人物——马略就是恺撒的姑夫。

马略身为平民而起家于地方,这点对他来说是不利的。但凭借辉煌的战绩,他创造了个人生涯的巅峰,他的风采却是出生于公元前100年的恺撒所无法深刻感受到的。他在北非的朱古达战争中获胜,迎击如怒涛般南下的日耳曼人并大获全胜,这些事都发生于恺撒出生前。在恺撒家的餐桌上提及频率最高的当然是在外的姑夫马略,但是,马略的声势开始走下坡路也是在公元前100年。实际上,在初解人事的少年恺撒眼中,马略是个即将迈入70岁的老将,他过去的光荣历史远比现在的势力更令恺撒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在马略麾下初次崭露头角的将领苏拉,则是由于在“同盟战争”中拥有无人能及的辉煌业绩而当选为执政官。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当时50岁的苏拉正朝着人生的巅峰迈进。

但实际上马略在政坛也并非失去了人们的支持。长久以来,罗马军皆以拥有资产者为征兵制的征召对象,马略将不具资产的无产阶级也编入军队,将志愿兵制导入罗马军队中。因为这项改革,罗马军的兵役由公民的义务转变成一种职业,因而稍具资产就须服兵役的小市民得以免除兵役,而失业的人也得以从事军人一职。马略的兵制改革可视为一项社会改革,所以罗马的平民阶级很自然地成为他的支持者。即使在他的声势很明显地走下坡路时,民众对他依然十分支持。马略本人也认为只要掌控军权便能挽回逐渐下滑的声势;另一方面,他对与自己活跃于同一领域,也就是以战绩建立威望、曾身为他部下的苏拉怀有妒意。

但是,苏拉对他以往的上司丝毫不愿意让步。“同盟战争”结束后,罗马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对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在东方所开展的反罗马阵线。这次远征东方的军事指挥权成为马略与苏拉争夺的开端。

公元前88年,苏拉被公民大会推选为执政官,同时也被任命为征讨米特拉达梯的统帅。但是马略与护民官在平民才可以参加的平民大会中推翻了这项任命。自公元前287年通过《霍滕修斯法》以来,平民大会中所决议的事项也可正式立法予以承认,而丝毫不肯让步的苏拉也不肯就此罢休。护民官苏尔皮修斯十分推崇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但元老院派人士对他偏袒民众的政策感到不安,于是暗中支持苏拉。

苏拉率领着为了远征东方而组编的3.5万名士兵向首都罗马进军。马略及苏尔皮修斯都认为,位居一国之首的执政官苏拉绝对不会率军进攻首都,因此他们并没有任何防备。短短数小时的冲突后,罗马被苏拉以及他所率领的军队掌控,马略逃走,苏尔皮修斯被捕身亡。在首都大多数居民还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军事政变便获得成功。以马略为首的平民派其他领导人士,被以“卖国贼”之名处死。苏拉甚至立法规定如果有加以援助者以同罪论处。老马略不能留在意大利,只好逃到遥远的非洲。虽然恺撒一家并非这次政变的直接打击对象,却仍然忧心忡忡地度日。

然而,这个发生于少年恺撒12岁时的事件并没有就此终结。苏拉重获远征东方的统率权后率军前往东方,他将国内的事委托给公元前87年选出的执政官秦纳处理。不想秦纳却露出真面目,他召集公民大会,立法恢复被冠以“卖国贼”的马略以及他同党的声誉。但是,隶属元老院派的另一位执政官屋大维想否决这项立法。马略得知罗马的形势变化后便从非洲回国,6000名支持他的士兵也前来效命。

于是马略与秦纳成功地以武力掌控罗马。但是这次的武装政变,将不相干的人也卷入其中。马略无法忘记自己充满悲惨及屈辱的逃亡生活,于是这位70岁的老将将积压已久的愤恨化为了残酷的报复行动。

老马略大开杀戒,派遣了一队奴隶兵对罗马进行了5天5夜的大杀戮,死者包括元老院议员50人、“骑士阶级”1000人。

作为罗马共和政治领导阶层的元老院议员之中,有50位议员遭到杀身之祸。死亡的议员中还包括现任的执政官屋大维。自格拉古兄弟以来,护民官被杀的事件在罗马已是司空见惯,但现任执政官并非死于沙场而是死于罗马人之手倒是首开先例。另外,曾于公元前102年与马略共同担任执政官的卡图鲁斯,曾与马略联手,成功击败南下的日耳曼人,并共同乘坐由四匹白马拉的凯旋战车。他也是这次屠杀行动的牺牲者之一。公元前90年担任执政官后成为“同盟战争”的总司令,同时也是《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的立法者的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他虽然是马略妻子的亲戚也难逃一死。他的弟弟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也在牺牲者名单上。这些人的“罪状”只不过是没有公开反对苏拉当年提案将马略和他的同党以国家公敌的罪名处死而已。他们未经审判就被捕杀,头颅被砍下来后放置于罗马广场的讲坛上。

姑夫杀害另两位伯父,这对于恺撒这个13岁的少年来说,可以说是生平第一件令人震撼的事件。“苏布拉”与罗马广场距离很近,他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切,大概也能够感受到腥风血雨的气氛吧。后世某位研究者曾提到,尤里乌斯·恺撒一生都很讨厌血腥的味道,也许正是因为这件在他13岁时发生在他身边的事。

就好像笔者在写到有关马基雅弗利的内容时,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冷静的政治思想家,9岁时目睹的“帕兹事件”后来竟影响了他的一生。少年时代的体验对于敏感的人而言,将成为他日后思考模式的根基。不同于完全置身于事外的马基雅弗利,此次事件中双方当事者皆是少年恺撒身边的亲人。

老马略满腹的怨恨发泄完毕之后,罗马才得以恢复表面的平静。公元前86年,公民大会推选马略及秦纳为执政官。对马略而言,这已经是第七度荣获执政官一职,但是就在他就任的第13天,也就是公元前86年1月13日,这位杰出的将领逝世于床榻上,享年70岁。在得知马略进行的大屠杀及他的死讯后,视马略为仇敌的苏拉并无意返回意大利。苏拉深知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他必须先解决东方的问题。这段时间,秦纳在意大利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这里说的独裁统治,并非是独裁官一人统治的政治。罗马共和时代的独裁官虽然握有大权,但任期限定为6个月。尽管秦纳恪守这个传统,却因为他连续当选执政官而实行独裁之道。凡是具有罗马公民权者都可以经由公民大会推选担任执政官,拥护平民英雄——马略的平民,成为马略的继任者——秦纳的支持群众。在秦纳实施独裁期间,陆续通过了颇受群众好评的各项法案,元老院只能保持沉默,因为不谙军事的秦纳无法运用军事力量控制政治,元老院的议员们至少不必担心自身的安危。青春期的恺撒

生活于独裁统治下的少年恺撒,得以平静地度过14、15岁,不久16岁也来临了。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过世,死因似乎是自然老死。身前堪称默默无闻的父亲死后,才16岁的恺撒便成为一家之主。根据当时的罗马风俗,上流社会的女人在生子后如果再婚仍然十分抢手,也不会遭受到任何非议。但恺撒的母亲奥雷利娅一反世俗,完全不考虑再婚的事,一人承担起持家的责任,以减轻尚且年少的一家之主的负担。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恺撒在这一年卷入了“平民派”和“元老派”,也就是马略派与苏拉派抗争的风波中。结婚

在东方的苏拉捷报传来后,被视为马略接班人的秦纳,为了应付迟早会回国的苏拉而伤透了脑筋。通过多项让民众受惠的政策立法,他很自信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但实行源自“Dēmokratia”一语的“多数派的独裁”这三年,不赞成这种统治形态的元老院阶级,自然视秦纳为眼中钉。尤其是6位元老院老议员中的一位因老马略的报复行动而失去性命,当时秦纳虽未从旁协助,却也未曾阻止已被仇恨冲昏头脑的老马略。

当苏拉如预计即将回国之时,为了从容对付苏拉,秦纳设法接近元老院人士。秦纳手中拥有的第一张王牌就是马略死后意大利仍维持着安定的政局,第二张王牌就是让年轻的尤里乌斯·恺撒与自己的女儿科尔涅利娅结婚。

政局混乱是保守派人士最害怕的。虽说秦纳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民众的独裁,但在他执政期间各地均无流血冲突,因此元老院议员当中,也有人基于这一点而对他持有好感。

除此之外,即将与秦纳女儿结婚的恺撒是马略的侄子,也是被马略杀害的前执政官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以及他弟弟的侄子,即使是由保守派人士所支配的元老院当中,有许多人对促成《尤里乌斯公民权法》立法的这两兄弟怀有敬意,而惋惜他们之死的议员也不在少数。对这些元老院议员来说,秦纳的女儿与恺撒结婚一事,被视为秦纳暗地里向元老院谢罪的方式。

这个婚姻对秦纳来说堪称一石二鸟。借助这个婚姻,秦纳与支持他的平民,以及死后仍被视为英雄的马略,皆能更进一步地紧密结合。

秦纳没有将女儿嫁给马略的儿子,而选择他的侄子,其用意就在于此。如果将女儿嫁给马略的儿子,民众对他的支持虽然不会改变,但是就博取元老院人士的好感而言,这么做只会造成反效果。由此看来,恺撒第一次的婚姻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婚姻。其实政治婚姻在当时的罗马上流社会极为普遍。但是,在17岁的成人礼之前结婚,即使在罗马也算出奇地早。这是由于新娘的父亲有不得不急的理由,因为东方已暂时获得平静,苏拉只需渡过亚得里亚海就可回到意大利。

而恺撒作为新郎似乎并不清楚为何如此仓促地结婚。直到40岁步入壮年期后,恺撒仍与母亲商谈政事,所以这次的婚姻恐怕也是他的母亲奥雷利娅在一旁大力促成的结果。

恺撒家族本身就是名门望族,理应归为元老院阶层。《尤里乌斯公民权法》赋予所有居住于意大利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而正是恺撒家族的成员完成了这个划时代法案的立法,因此可见恺撒家族并不是不会变通的守旧派,而是拥有开明的作风。而他的母亲的娘家奥利乌斯·科塔家族也在此10年间,展现出一种积极稳健的家族风格。另一方面,对罗马平民而言,宛如神话人物般的马略是恺撒的姑夫,因此,恺撒家族的成员在心理上认同平民派自是不难理解。

从恺撒母亲的立场来看的话,这是为生来便注定将要从事公职的独子的前途所作的决定。罗马政坛自格拉古兄弟以后,呈现元老院派及平民派两大政党并立的局面,如果想要立足政坛,就必须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奥雷利娅为独生子选择了平民派,因为恺撒是马略的侄子,在相当程度上已被人视为平民派人士。而他娶秦纳的女儿为妻,更进一步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其实早在与秦纳的女儿谈论婚事前,父亲已经替恺撒定了一门亲事,对方为“骑士阶级”,社会地位虽不如恺撒家族,但确实是罗马屈指可数的富有人家,对属名门望族却过着俭朴生活的恺撒家而言,这是个有利的选择。放弃这门婚事而娶秦纳的女儿,如果是在平时倒还说得过去,但在局势动荡时代作出这个决定简直是一场豪赌。由此看来,为恺撒一生增添了几许传奇色彩的赌徒性格,也许正是来自他的母亲奥雷利娅身上。成人礼

在古罗马,结婚典礼就是在神前发誓及交换戒指,然后邀请亲友参加婚宴,热闹地庆祝一番,最后新郎将新娘抱进家中,这似乎与现代的婚礼并无不同。无论如何,这对少年夫妻如过家家般的婚姻生活,就在堪称为罗马妇女楷模的母亲奥雷利娅稳健的管理下,在“苏布拉”的家中开始了。16岁新郎恺撒的日常生活与婚前相同,中午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