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4:34:25

点击下载

作者:齐志斌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试读:

序 人人都有“病”

我今天要提倡一个命题,人人都有“病”,每个人身上都有些心理症状,它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不是这样,你会找出一千零一个你没有病的论据来试图反驳我,但没关系,且听我将我的旁门佐证一一述说。

你曾被认为是抑郁、焦虑、强迫、恐怖、疑病吗?(不仅仅是被专业人士认为,你也这样冠以自己某症。)你会常常感到来自生活或是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吗?你是否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情绪激烈或情绪极端低落?你常常感觉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迷失并难以解开关系的缠结和纠葛吗?你是否经常感到生活无聊、生命无意义?你是否经常在外面喧闹的时候感到无尽的孤独在袭来,而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你内心深处的孤独?你是否常常觉得你的心灵无处安放?你是否在人群里感到恐惧和退缩?你是否也找寻了许多路径和方法来帮助自己但依然不能脱离痛苦?……

如果以上的病症,你都没有,依旧不能排除在人人都有“病”的“人人”之外。再看看下面几项吧。

你足够了解你自己吗?

你是否发现自己在情感中总是恶性循环?不断上演着已经不愿经历的剧情?

你是否发现自己内心充满着种种冲突矛盾而无法解决?

你是否总是在情感以及团体中发现自己无法融入一段关系和一种环境?

你的人生是否充满了问号和惊叹号,但却总是隐隐感觉有一个未知的自己?你是否感觉自己在人生之路上一路坎坷,却一直似乎寻找着一把自己都不知道的钥匙?

你是否发现自己内心有一块空虚的地方,需要填补?

你是否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渴望支持、接纳和领悟?

你是否想要了解沟通与交流的真谛,拥有寻找一个爱的归宿的能力?

……

什么是有病之人呢?

劳心费神,心浮气躁是不是病?空虚寂寞,孤独烦闷是不是病?迷惘彷徨,失落困惑是不是病?怨恨忌妒,恐惧自责是不是病?悔恨内疚,担心害怕是不是病?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是不是病?

喜、怒、哀、乐、恐、悲、伤、爱、恨、情、愁、贪、嗔、痴,哪样不是病?

……

如面对“时过、境迁、物换、人非、事变、情移、色衰、才尽、心死”的人生九变,谁敢说我很好呢?我们是病人,我必须重申这一点,然而说别人有病不难,但反观我们自身却不易啊。其实,人类生存的社会是一所心灵的医院,我们人人都是住院的病人。人类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实现自我愈合,同时也就愈合了整个社会。不用说,我也是一个正在接受医疗的病人,每天除了按时吃药,还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营养,修身养性。“药”就是自己独特的灵修途径;“锻炼身体”就是增强意志力;“营养”就是心灵食物——智慧。如果可以,建议大家能够成立一个“病人联盟”,像是心理成长小组那样的医治心灵的团体,病友与病友之间探讨病情,交流医疗心得,通过不断地治疗成长与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被水冲醒”的喜悦和快乐。

我想每个人都有病,而且不止一种,精神匮乏的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各种病。

也许这是我的极端揣测,本意是想告诉读者:心灵已被你忽视得太久,开启内在的钥匙一直掌握在你的手中。

压力篇

苦行僧生活——城市压力症

在城市中工作,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习惯了压力缠身,四处奔命式的生活,对诸如此类的形容词见多不多、见怪不怪。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点,我们活得并不轻松,城市压力症已经将我们摧残得体无完肤。更可怕的是我们完全不知情,而且不在乎地过活。如果有人跳出来说你病了,你可能会破口大骂一番,有时甚至会不惜一战来证明自己的健康。但你的确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你暴怒的心情和挥舞的拳头无不是最好的明证。

于是你马上屏住呼吸,收起拳头来止息自己的暴怒,但是发现费好半天力气也不见它消融。你故作镇定,整好装束,想要与我握手言和,以此证明你是一个健康之人。我却不给你机会证明,只是觉得你病得不轻。连自己的真实感受你都欺骗,你不是病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等已成为社会的主题词。在这些主题词背后释放出的是一股股强大无比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方面在推动社会的前进,同时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自我诊断:你是“城市压力症”吗?

1.经常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2.经常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3.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案例分享:

大四毕业后晓霞带着兴奋与期待进入了工作岗位。但是进入单位之后,才知道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至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里面复杂的关系让她捉摸不透,之前的梦想与意气风发突然变得陌生,顿时感到很迷茫,感觉生活就将平淡聊此一生,很是低落。

晓霞这样形容自己的城市生活,她说:“在别人眼中,看似我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而且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留在大城市,实属不易。为了获得机会,我工作期间基本不休息,领导和师傅也表扬过我。”“其实心里真的很想找个很贴心的同事,就像在大学时候的舍友,能够一诉衷肠,但是现实告知我这很难。同事毕竟不是同学,你们之间毕竟有很多利益之间的瓜葛。没办法,我只能去沉默、去面对、去伪装。”

晓霞说,现在每天一个人穿行在上下班途中,很累,真的很累。自己不喜欢去应酬,特别不喜欢抽烟喝酒,所以能推的基本都推了,这样使我显得很异类。

案例如是说:给自己的身体放个假,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给自己的未来松松绑

有时候生活就是有这样的压力和困扰,带给我们的感觉像是自己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远处和近处都是海水,海水又咸又涩,这千般苦涩,万般难熬可能也只有一个人最懂,那就是自己。关照自我,让自己的对话充满浓浓的暖意,我们无法改变外界,但我们可以改善内心面对压力时的态度。

心理咨询师建议:

过重的压力给城市人带来的伤痛,给社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狰容渐露。心理咨询师说:现代社会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了,考试就要求分数,社会上只以身价论英雄,除了关注“钱途”以外,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片面的评价制度是形成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在如北京、上海、广州一般的大都市中生活,压力显得无处不在,无可避免。创新能力、对工作领域的掌握能力、驾驭能力拷打着每一个城市人,使得常年不休息、不重视个人健康、任由亚健康状态深入骨髓的例子随处可见。学会直面压力,承认这个现实,重视压力带来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迟毓凯认为,这才是减压的第一步。

对个体来说,要寻求一个适度的价值取向,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压力。在周运清教授看来,追求的和现实的差距越大,幸福感就越低,压力也就会越大,“目标不是定得越低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能力”。“行为能力和目标的失调,就会有压力,现代人要学会寻找一个平衡点”。

除主观调节外,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增加公共生活空间,让工作之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帮助个体“减压”。酒吧多一些,茶吧多一些,和朋友的聚会多一些,各种协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多一些,让有压力的人有地方可去,有对象可倾诉,可以很好排解、分散工作中的压力。迟毓凯教授认为:“有了压力,不要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要给心灵创造一个恢复的空间。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多借鉴外企的一些经验,定期展开心理咨询,建立免费的心理辅导机制。”

断不了奶的孩子——城市依赖症

“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象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进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这种“病症”早已有之,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有人分析认为大学生们已经“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评论指出:“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仔细总结一下久居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城市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工作依赖症、整形依赖症、情感依赖症。

自我诊断:你是“城市依赖症”吗?

1.网吧离不了。

2.名牌离不了。

3.饭店离不了。

4.KTV离不了。

5.夜生活离不了。

有了以上所说的几个“离不了”,大学生们为何都挤在城市宁肯领低工资也不肯走向乡村城镇就找到了理由,乡下没有物质条件,没有精神享受,大学生们离开城市就像婴儿断了奶,天生的恐惧与慌乱要他们无所适从了。于是,为了这些享乐的生活,他们宁愿放弃还不错的乡镇就业机会。其实在哪里不重要,现在的高铁技术已经让城市间的距离亲密无间,反而人与人的关系却日渐疏离,是生活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这是一个问题。

案例分享: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城市依赖,那么这种依赖恐怕早已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我们常说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鸡窝里的金凤凰,常说一定要“出去”见见世面,下乡是“体验”生活。因为在我们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4岁的杜鉴来自山东菏泽农村,2005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虽然已经毕业一年多了,但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至今仍“漂”在北京。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北京早供大于求,工作很不好找,但他也不愿改行做其他的,所以仍在寻觅中,平时靠给一些单位或个人做些小程序维持生计,其实,小杜很想回老家发展,像他这样的条件,在老家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但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他们希望小杜最好能留在北京。小杜家里三个孩子,只有他上了大学,是祖辈几代中唯一考出去的,父辈希望他能在大地方成家立业,为家族和家庭争光。父母认为现在的IT工作不好找,好找就找,反正家里也有条件供养孩子,这种心态无形中助长了年轻人生活的过分依赖。

城市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到农村受苦,农村的家长勒紧裤带从牙缝里抠出血汗钱给孩子做学费,为的就是让孩子远离贫穷。大学生们选择留在城市,也有给父母和家庭争光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传统理念指导下,选择在城市工作,因为有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更可观的薪金,因为有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开阔的视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更有面子。

案例如是说:“宁为凤尾,不为鸡头”

在有些方面我们的选择太多,如面对如此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我们都无从选择。然而,在选择城市和农村问题上,人们的选择竟是如此惊人地相似,我们的选择又太单一。其实你选择了什么,总会有不同的风景与风情,关键是在你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时,你要先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不然,等到你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你只能用更多物质去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了。

心理咨询师建议: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室主任苏理成认为,出现“城市依赖症”的病人,往往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焦虑、空虚,他们的自控力也比较差,“如果觉得自己遇到此类情况时,应该转移注意力,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有事可做。”

男人身女儿心——父爱饥渴症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父亲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数千小时的接触交往。

而今,男孩社会化的环境特别不佳,他不能在一个健全的男人身边学习做男人,而只能长期接受女性化熏陶,其结果是缺少成熟的男人魅力。更有甚者成为了“伪娘”。“伪娘”的诞生绝非是偶然的,不是娱乐的炒作,更不是文化的吹捧,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家庭礼教,我们的家庭只顾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精神教育。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

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其他。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可以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

自我诊断:你是“父爱饥渴症”吗?

1.父亲思想观念的问题导致孩子缺少父爱。

2.对自己父亲的角色认识不够。

3.家庭生活不太协调导致的父母缺失。

4.特殊家庭导致孩子父爱的缺失。

案例分享:

粗一看,小宁长得虎头虎脑,一副典型小男子汉的模样。细一看,这个小男子汉连一点男子气都没有,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小女孩似的,小宁十分胆小,从来不敢主动和人交流。

小宁说:“爸爸对于我来说只是一周只见一次的亲人。”小宁今年读五年级,他对爸爸的记忆只有那辆每周只来一次的黑色轿车与几乎每15分钟就响一次的手提电话铃声。“每次见到爸爸他就会问我的成绩、问学习,爸爸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严肃的。我是否长高了,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他从来不知道,而我也不想刻意去告诉他。”小宁说。

案例如是说:陪伴是成长最有力的助推剂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力量、智慧、刚毅、坚强的象征,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安全,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温馨和快乐。父亲的坚强和刚毅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是孩子一生赖以获得安全感的依靠。相反,如果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小宁的病因就在于缺少父爱,缺少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建议: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哈尔滨市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表面看来这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曲伟杰认为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曲老师提醒家长,防止男孩患“父爱饥渴症”,为人父母者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引起重视,尽可能创造条件,给足父子共处的时间。当男孩儿表现出过度恋母倾向时,母亲切不可以认为是什么好事,要适当培养孩子坚强、大度的男子汉气概。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人格发育已经出现病态行为,应尽快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调整,切不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要学会照料孩子。

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

2.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

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

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让孩子在家里精神宽松愉快,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向孩子发脾气。

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

新型心灵感冒——寡趣症

不知从何时开始,“忙”席卷了整个社会——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疲于应对,看谁都行色匆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现代人感到身心疲惫,进而会有魄荡魂飞的感受,这样的一种感受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寡趣症”。“寡趣症”是指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烦透了工作和学习,由于精神压力太大,甚至于对过去曾经热衷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患上此病的人,讨厌学习和工作,对自己的职业也感到厌倦。此症最早见于美国,患者开始的症状与感冒相似,随之出现颈淋巴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突出的症状有乏力、嗜睡,对工作、学习甚至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或感到厌倦。“寡趣症”与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有关。

自我诊断:你是“寡趣症”吗?

1.混世界:心灰意冷,破罐破摔。所谓的看透了,开始混日子。

2.恨世界:怨天尤人,愤青不满。从恨工作、恨同行、恨单位到恨社会、恨世界,把自己“恨”成社会的对立面了。

3.离世界:生活无望,放弃人生。个别人甚至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自己的人生无望了,从而放弃人生,放弃自己,离开世界。

案例分享:

去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颂宁,对崭新的一切都充满了热情,赵颂宁表示:“那是一段非常让我怀念的时光,就连下班后约上同事去‘转战’各大餐厅就餐,都成了非常让我享受的事。”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渐渐加快,再加上对原本感觉新奇的一切习以为常后,昔日那个活跃分子赵颂宁,感觉自己的热情被消磨殆尽了。“我身心疲惫,除了工作,懒得去玩乐,懒得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甚至烦透了吃饭,现在的生活简直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赵颂宁说。

与几年前的状态相比,担任一家公司公关部经理的李靓打趣道:“我觉得自己像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以前她是排球健将、游泳能手、热心的户外旅游爱好者,还热心于组织各种聚会。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爱好一件件都没了,朋友约她,她都说没兴趣,“一个人没有爱好,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你很容易少了期待、热情和成就感”,李靓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却又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案例如是说:阳光不照进来,我们就走出去

针对此种情况,记者采访了一些心理学专家和保持热情有道的白领人士,他们认为,治疗“寡趣症”,重建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非常关键,“只有对工作和生活倾注热情、责任和智慧,使之成为对自己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活动,才能调动起自己对周围人和事的兴趣”。而且,“寡趣症”的出现往往具有一定阶段性,“寡趣”之时,不妨去尝试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结交新朋友,说不定就能让自己重新找到新的乐趣,从而兴奋起来。

心理咨询师建议:“寡趣症”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有关。因此,要预防和治疗此症,重建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1.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对工作要热情洋溢,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或好高骛远而无限制地加班,给自己增加心理和精神压力。生活上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

2.坚持体育锻炼或养成经常运动的良好习惯。

作为写字楼一族,上班时间运动量很少,如果在8小时外不加强对身体素质的培养,势必会造成体能下降,由此极易引起各种生理心理疾病。因此,工作之余,应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健身等。增强躯体的耐受力和应激能力。

3.利用写日记来进行对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之处的“宣泄疗法”。

许多问题,我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向人倾吐,但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就可以每天通过文字的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通过合理的解压,可以重新唤醒对生活的热情。

4.注意合理饮食。

平时应注意多吃新鲜水果、豆制品、鱼、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食品,这样既能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身体和心理益处多多。

不发飙也不是病猫——路怒症

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骂粗口……不少司机在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都曾经有过上述的表现,对此,有专家称之为“路怒症”。其实在平时,除司机师傅外,我们乘坐公共交通的人们,遇有堵车,或地铁堵人时的情绪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比如前一段时间北京地铁里面因争座位而大打出手的老大爷和小青年,也是路怒症的一种。尽管我没有和路人发生真正的口角或争斗,在面对堵与赶之间,也免不了会有类似的情绪出现。我也很断然地相信你也有路怒症,尽管你没有爆发出来。

路面上的车越来越多,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就难免。而这个时候,开车的人们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似乎也不多,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言语相向,甚至动手。当然,堵车至堵心的行为虽然不当,还算事出有因。在路上还有那么一群人,开车无章法,蛮横无理,还随时想要欺负其他的司机,这样的行为就有点病态了。不管在哪里生的气,放到路面上来发泄怎么说都是不合适的。你说呢?

自我诊断:你是“路怒症”吗?

1.即使完全没有必要赶时间,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2.喜欢在马路上和其他人竞争,超过对方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

3.如果旁边的汽车打方向灯想变换车道,本能反应是加速跟上去,不让他超车。

4.看到别的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尽管一点都没妨碍自己,但嫌恶的情绪仍会油然而生。

5.觉得别人侮辱了自己,会产生报复心态,并很难克制住这种心态。

案例分享:

33岁的赵锋在某单位财务部门工作,同事都觉得他脾气非常好,做事很有条理。然而,今年8月份,他买了一辆轿车每天开车上下班。但一次同事吴瑞丽搭他的顺风车回家,刚坐上车不久,小赵在避让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后随口骂了一句脏话,因为在一起工作了好几年,吴大姐感觉小赵骂人让她很吃惊,在吴大姐的印象中,她根本没听小赵说过一句脏话。吴大姐跟小赵说了自己的看法,小赵不好意思地说:“遇到堵车、超车,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就来气,就会不由自主地骂人,我也纳闷我怎么这样呢,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控制住。”

前段时间,赵锋去接孩子放学,因为着急回家顺口骂了几句脏话让女儿听见了,没想到女儿跟他说,再骂人就不坐你的车了,赵锋也表示:“自己不知道哪来的脾气,但因为堵车就在女儿面前骂人,也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对了,可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

案例如是说:“人堵心不堵,洗身时别忘洗心。”

其实人的情绪就像是袜子,需要天天换洗来保持。你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内在的负面情绪,才能腾出地方来给好情绪。如果你平时忽视了给自己内心洗个澡,就很容易出现路怒症的症状。别忘了给它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得到释放,才能保持天天好心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有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我们内心的价值经常和外界的价值混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让外界干扰了你内心的安宁。

心理咨询师建议:

重庆仁格心理咨询所心理专家赵庆说,“路怒症”,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愤怒去开车,指机动车驾驶人员或用粗鄙的手势、或言语侮辱、或故意用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事实是这样但不完全,也有行人的路怒症,刚才我们也提到了。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健康保障协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八成受调查的“开车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交通心理烦躁症”的侵袭,对上班、出行出现害人怕、厌恶和逆反情绪,并且有“开赌气车”的经历。“其实这些都是路怒。”赵庆分析,“路怒”更多是一种“迁怒”,是将个人郁积在心的怨气或其他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路上的拥堵和磕碰只是导火索。“如今,不少城市人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如易疲劳,易焦虑,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这种身心状态下,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很容易爆发马路上的争执和愤怒。”

浮生偷得半日闲——压力上瘾症

现代社会,人人都要应对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尤其是一些单身贵族或是一些家庭亲和力较弱的职业人,他们往往在工作上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弥补他们在家庭生活上的缺憾,一旦停下了日常周而复始的工作,对于突然打破已经习惯了的忙碌节奏和压力惯性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感觉不习惯,甚至产生失落感。心理专家称这些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症状为“压力上瘾症”。

压力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源于压力的“魅力”。具体来说,压力之下,你尽可以对着别人发牢骚,而且这种感觉相当好。人们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觉,女性尤其如此。

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人们总是把日程填得满满的,并乐此不疲地筹划着下一个行动计划。反之,“压力上瘾”族如果放松下来,就会有一种罪恶感。即使找不到压力的理由,他们也会没事找事,把小事夸大,使之升级到“高度紧张”的状态,给自己制造一点压力。否则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自我价值没有充分得以实现。

他们都以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价值。其实没有人能够在压力之下活得幸福愉快,长期生活于压力之下,感情和身心健康必然会付出代价。

自我诊断:你是“压力上瘾症”吗?

1.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转个不停?

2.生活像在赛跑?

3.停止工作会觉得无所适从?

4.总在报名参加各种名目的学习班?

5.无所事事时会觉得有罪恶感吗?

6.一旦丈夫(妻子)提议去旅行,总会说“明年再说吧”?

7.工作起来很不开心,可不工作更不开心?

8.是不是总感觉自己身处竞技场,人生像一场总也赛不完的赛事?

9.压力太大了,让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紧张不安?

10.是不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好感,讨厌工作、讨厌朋友、讨厌自己?

案例分享:

网友“叮当的百宝袋”在某网发帖:

不知道是不是天生劳碌命。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觉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可是最近突然闲下来了,很不习惯。只要没事做就全身不自在,看到别人都在埋头苦干,我觉得很失落,在公司找不到一点存在感。抱怨工作忙,压力大,可闲下来又不知所措,于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事情做。

周小姐作为一名大龄的单身女青年,周末时间要么宅着,要么在加班中度过。年底前,公司忙着年终核算,周小姐连续几周周末无休。“各种数据一大堆,光是整理资料就让人头大。”当一堆堆资料整理好,周小姐产生了一种“被需要感”。“累归累,还是很有成就感,付出的努力化成了看得见的成果。”

不加班的时候,周小姐多数时间宅在家里,上网、看剧、看小说。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催婚也令她烦不胜烦。“亲戚安排了相亲,如果周末不加班很可能被他们逼着去见面。”每当这个时候,周小姐恨不得有一堆工作压在自己头上才好。工作已成为她转移相亲压力的最佳借口。“每次我妈打电话催婚,我就说在单位加班,有活儿要赶,把她没说完的话堵回去。”

工作不忙的时候,周小姐甚感无聊,她会自我加压,让自己处于没完没了的事务中。报名游泳班、瑜伽班,下班后也不让自己闲下来。“虽然说让自己‘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有点矫情,事实上,即使是瞎忙也比闲下来让人有安全感。”

案例如是说:“浮生偷得半日闲”

其实人生好比是一幅山水画,要懂得画的意境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果你不允许自己平时有半刻空闲,就像是一幅山水画画满篇,根本没有妙趣可言。压力上瘾不是外部东西,而是源自人们的内心,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会置身于另一番天地之间,有想象,有画卷,有无限遐思。

心理咨询师建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艳丽称,现在都市白领、单位领导、业务骨干等往往承担着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一些工作在外的单身人士或家庭观念较弱的职业人,往往在工作上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旦突然停下了习惯的忙碌节奏和压力惯性,就会不知所措。

建议人们在工作中要循序渐进放松和解压,不要突然放松,比如100米跑如果突然停下来,身心也会受不了。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平时一定要把工作与生活分开,适当地发展自己的爱好,重视身心健康。

财富不等于幸福,职场人不要把事业、财富当成成功与否的标准,不要与身边人盲目攀比财富。应对幸福进行健康定义,快乐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应关注现实需求,由近及远,逐步实现人生目标。

无所不知等于一无所知——信息焦虑症

社会发展得太快!这速度已经要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有一个网络视频说,《纽约时报》一周刊登的信息量,要超过中世纪一个人一生接受到的信息。那现在呢?互联网上一天的信息量,足以超过《纽约时报》一年的信息。人的大脑就这么大,能不崩溃吗?前现代的特征是匮乏,人们都在争抢有限的资源;后现代的特征是过剩,人们都在玩命地挑选最有用的资源,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各种商业策划忽悠的傻帽儿。

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其中之一就是总会害怕在拒绝信息的同时,也拒绝了信息背后潜在的线索和机会,因此沉迷于信息的海洋,乐此不疲。但是当你发现你不由自主地浏览各种信息,出现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患上了信息焦虑症。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传播手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些现象都称为信息焦虑症。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人体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载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一些人称为“信息焦虑症”。

自我诊断:你是信息焦虑症吗?

1.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时,有很深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无数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3.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4.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案例分享:“信息焦虑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它因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量激增而起。30岁的小胡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仍然坚持到辽大旁听法律课,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累是累,但社会压力大太了,多学知识才可能多些机会。等考完这个,我还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的小胡就这样强迫自己不停地学习。

后来小胡因为知识焦虑引起惊恐发作,突然撕掉了所有的书。像小胡这样工作以后还继续考研、考证的大有人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不断地刺激人们去吸收各种知识。如果这种学习不情愿,又强迫自己去做,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案例如是说:无所不知等于一无所知

一心只想当赢家的人似乎已经输了,而且这种人有一个重要特点,他怕输或输不起。怕什么来什么也是墨菲定律里的不二法则。信息年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欲望的填充玩具,我们任由它在我们的身体里肆无忌惮地活动,最终只能是一场无法到达终点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演员,不同的版本,相同的被信息焦虑症困扰。焦虑是一种问题发生之后的感觉,但大多数会选择把感觉拿掉而非问题拿掉。

心理咨询师建议:

首先是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选择性”地接收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能力,否则信息焦虑症就会缠着你,让你成天喘不过气来。可以尝试强迫自己偶尔关机,打破这种制约。

其次是每天让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时间,好好沉静一下,或者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路;而且每周也该有数小时的空白时间让大脑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该休个假。“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则,身心是需要定期保养的。

最后,治疗信息焦虑症的方法是不要有与人比较的心态。每个人的经历、专长不同,别人懂的你不一定熟悉,你熟悉的别人不一定懂,终日只想与别人比较,只会累死自己。无论个人对信息的掌握多么全面,遗漏总是难免的。况且很多时候,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因此,平时感到很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不必整天想着信息的事情。

人生何必匆匆——人生匆忙症

当我们的内心充斥着“时间就是金钱”的座右铭时,别忘了还有“时间就是死亡”,顾此失彼的人们,此时“人生匆忙”后面就要加一个“症”字。你是人生匆忙症吗?

据称,患上“人生匆忙症”的都市人总是想要赶紧把每件事情做完、做好,尽力压缩时间以期望达成目标,但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遇上交通堵塞时他们会变得勃然大怒;遇上写字楼电梯爆满挤不上去,心情顿时变得很糟糕;在等待结账时会感到不耐烦……

近年来,“人生匆忙症”的患者群体一再由白领阶层向普通群体蔓延。成天忙忙碌碌的你却劳无所获,越忙越烦乱,越忙越迷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在经济进入加速度发展的今天,忙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获取优厚物质条件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二种,从生理分析,源自生存和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会使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当整个神经系统处于应急状态,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情绪失控等不良后果。

第三种,如果一个人人缘不好,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觉得凡事只有靠自己,这会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紧迫感,潜意识里强迫自己变得“忙碌”起来。此外,从众心理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当事人并不是真的那么忙碌,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如果自己太“闲”,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

都市白领或者上班族们每天被大量的工作所包围,内心无所归依,时间一长,这种匆忙的状态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彼岸,可以让自己无助的心靠岸,找到一种安全感。好像只有自己在忙着,心里才会充实,自己的前程就是光明的,“钱途”就是锃亮的,“钱景”就是美好的。否则,就是孤独的,倒霉的,不走运的。

自我诊断:你是“人生匆忙症”吗?

1.走在路上时,你的脚步会不自觉加快,但却不知道自己在赶什么。

2.开车时,你会不知不觉地加速,却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睡着前,仍想着明天第一件事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

4.每次接电话都急于发表意见,越来越没有耐心听完对方想说的话。

5.看书、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就烦躁,静不下心来。

案例分享:

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任业务部经理的王悦就不例外,工作几年来,随着职位的升迁,工资待遇一路水涨船高。但是近年来,他感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开会时,倘若哪个下属迟到几秒钟,他就会忍不住大发雷霆;向老板提交的工作计划若不能马上得到答复,他也会觉得狂躁不安,做什么都静不下心;到超市买东西,因为收银机故障,需要多等2分钟,他恶狠狠地将东西扔到地上就走了;开车上班,明明时间还很充裕,却不由自主地一路加速,终因闯红灯而被罚款;每天都要经过的一段路,竟觉得十分陌生,全然注意不到路上变换的风景……让王悦感到惶恐的是,自己每天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可是匆匆忙忙折腾一天后,却发现没什么收获,而自己的心情却变得越来越糟糕。

案例如是说:“我们走得太快了,别忘了等等落在后面的我们的灵魂”

现在都市人说得最多的词恐怕就是“忙”吧,他们的生活像是停不下来的陀螺。然而,当大家都在责备和埋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社会为什么让我们这么忙时,其实城市是无辜的社会也没有罪,正如当我们捏着鼻子指责臭袜子的时候,其实新变丑,那是因为你的脚。世界从来都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社会节奏快你我他(她)都有责任,不能简单地说快慢谁利谁弊,但是当我们在忙工作忙生活的时候,如果抽出一点点时间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忙并快乐着,谁说不是幸福呢?

心理咨询师建议:

心理咨询专家、朱美云心理咨询所所长朱美云表示,有“人生匆忙症”症状的都市人群多为上班一族。原因是:一是在竞争压力下,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二是缺乏安全感,觉得凡事只有靠自己,强迫自己“忙碌”起来。此外,如果别人很忙、自己太闲,也会不安。“人生匆忙症在心理学上与之相近的是强迫症。”朱美云称,都市白领们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也不小,加上城市堵车等环境恶化,表现出“人生匆忙症”症状很正常,不用慌张。她建议白领们确立自己的远近期人生或者工作目标,并分解成每一周或者每一天的计划,同时对生理、心理及生活节奏进行调整。

心理咨询师房山海表示:“忙”字怎么写?心亡也!日可亡,夜可亡,心不可亡!精神上的这根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慢是一种心境,平和优雅;慢是一种态度,从容淡定;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接近生命本质。为了健康,建议大家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结束语:人类不能死在自己手上

个人内心都像月球一样有着不肯示人的黑暗。不论年纪,不分种族,谁都逃不出历史选择的车轮。21世纪人类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如何给地球和人类心灵贴上疗效绝佳的创可贴,同时又不显得满目疮痍和狼狈相。

如果以前人们最担忧的是具有毁灭性的战争,那现在应该是恰恰相反,人们都害怕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结束心灵的战争。

如果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个人的心理疾病,我想每个人都会暴露出多多少少的一点小强迫。这个世界概括起来有三种人,病人、正在治病的人和久治不愈的人。原因是以前的人总认为世界的中心在别的地方,现在的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如果你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就会因你是中心而开始了自我折磨。奉劝还是把中心还给世界,好让自己内心拥有和平。

强迫篇

不绝于耳的歌声——音乐强迫症

音乐强迫症,音乐可以治疗强迫症,但是音乐也能让你患上强迫症,很多编辑、文案、记者都喜欢边听音乐边干活。有网友表示噪声污染太严重,不听音乐干不下去,也有人说耳朵里不塞上东西就难过!但是像这样随时随地都在听音乐的行为,是医生认为要谨防导致音乐强迫症的心理疾病,造成脑袋像回声机一样经常有音乐不断回响,久而久之,大脑对音乐产生依赖性,从而导致音乐强迫症的发生。

自我诊断:你有“音乐强迫症”吗?

1.脑袋里常常有音乐声环绕,翻来覆去,一响就是几个小时。起初以为听到了外界传来的音乐声,后来竟然在课堂上也能听到,这才明白原来声音来自他的大脑,令他不听都不行。

2.医生说患此强迫症的人大多数是年龄在15~20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思维活跃,喜欢思考,平时大多喜欢听音乐,不太喜欢与人沟通交流。

3.音乐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听到音乐而触动大脑不断回忆以前所听音乐的,病情较轻;在精神紧张时,脑袋随时会像“回声机”一样播放音乐,并且无法控制,病情属于较为严重的。

案例分享:

一名重点高中的学生小林,他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令他烦恼的是发现自己患上一个怪病,脑袋里常常有音乐声环绕,翻来覆去,一响就是几个小时。起初,他以为听到了外界传来的音乐声,后来,竟然在课堂上也能听到,小林这才明白原来声音来自他的大脑,令他不听都不行。

小林特别紧张害怕,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幻听症?是不是患上了精神病?思来想去,精神变得愈加紧张,音乐声更挥之不去,白天课听不进去,晚上觉也睡不好。最终,等父母发现他变得不爱讲话,有抑郁倾向,才发现他已病得不轻。

原来小林回家后,家里人来人往有些吵。他便常常因为听到电视的声音、家人对话聊天的声音而分神,无法看书,无法写作业。于是坐在电脑前将耳机塞进耳朵听歌,这样周围的其他声音就影响不到他了。

案例如是说:折磨你的不是音乐,是习惯

生和死是人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当然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掌控中间这个过程中,避免将自己搞得半死不活。

心理咨询师建议:

这类问题,一般首先得让来访者放松心情,告诉他们常常回忆音乐的现象,并不是幻听、精神病,而是大脑过度疲劳所导致的。从心理上,让他们不要害怕,轻松治疗。其次可以通过行为治疗纠正,一旦出现回忆音乐,就用橡皮筋弹手等方式,给予疼痛治疗唤醒自己的大脑。告诫来访者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但是不要无节制地去听,让它变成损害你健康的罪魁祸首。

1.顺其自然法。

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如好像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东西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焦虑情绪。

2.宣泄疗法。

让患者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如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说出自己的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也就缓解了紧张。

3.转移注意力。

当出现强迫症状时,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例如,一到出门时就检查门锁,怎么克服呢?把时间安排得紧一点,如果平时上班需在路上花30分钟,20分钟就比较紧张了,那么就留20分钟赶路,因为时间紧,怕迟到,出门后注意力都在赶时间上,也就来不及再反复检查门锁了。

4.多参加文体活动。

从事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可以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单调、乏味,减少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

5.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解决。

如果你的症状持续了较长时间还未能改善,可请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作系统的“脱敏训练”。

华丽的“冒险”——美丽强迫症

当美丽成为一种极强的竞争力,当整形成为一种时尚,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它叫“美丽强迫症”,它是指特别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疾病。现如今无论男女对于美,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也难怪,在当下的社会里,美女、帅哥几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交际语,美丽像一种病毒,感染了许多人,美丽强迫症症候群就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了。

自我诊断:你是“美丽强迫症”吗?

1.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体形。患者对于体形的关注像一般人那样,他们对“瘦”的渴求是不同于常人的,总觉得自己不够瘦,体重稍稍有点变化就深感悔恨、内疚。

2.过分化妆。不管是参加重要活动,还是简单的买菜,只要是出门都要化妆,感觉不化妆就出不了门。

3.频繁换衣服。不管是不是自己真心喜欢,每天必须换一身衣服,尝试不同风格的造型,走不同路线。

4.与镜子做“好朋友”。不管处于什么场合,都控制不住地照镜子,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总是问别人“我今天看起来还行吗”。

5.注射美容针。为把自己的皱纹、斑点一网打尽,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注射美容针,否则无法安心工作和生活,总感觉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

案例分享:

王小花现年26岁,是一位从事美容连锁机构市场管理工作的白领。由于工作原因,她对自己的外形非常重视,每天的精致妆容和定时护肤是必备工作,从去年开始她又开始追随整形的时尚大潮。据王小姐自己介绍,她去年曾在温州东方整形美容院做了隆鼻手术,术后效果非常满意。但是今年,她又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了,觉得大腿和手臂上有赘肉影响美观。

王小花声称:“我每天照镜子看到的就是自己大腿和手臂又肥了一圈,然后就是小肚子和腰上的赘肉。自己也尝试过很多减肥方法都不见效,天天称体重,某天如果体重增加了一公斤,我一整天都会魂不守舍的,我觉得自己真的患上美丽强迫症了。”

像王小姐的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据北京仁爱慧心心理咨询中心夏抱玉老师介绍:几乎每个有整形诉求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存在“美丽强迫症”,其实“美丽强迫症”是对热衷于美丽的心理的一种形象表达,这是当前社会上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我们热衷美丽无可厚非,因为现在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关键是需保持一种理性的求美心态,除了在整形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科学选择整形机构和整形医生之外,多听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要。”

案例如是说:有种美丽可以由内而外,它同样也需要我们去追、去求

一个过分在意自己外表的人,只能成为两种人,一个是整容成功者,一个是整容失败者,而他们都患了同样的一种心理疾病——美丽强迫症。

心理咨询师建议:

女孩热衷美丽无可厚非,因为现在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关键是需保持一种理性的求美心理,除了在整形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科学选择整形机构和整形医生之外,多听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要。

在非理性的情绪下频繁整容,一旦对整容效果不满,很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所以专家建议,整容成瘾后最好与专业心理人士沟通,从根本上解开“心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翔平介绍,强迫症通常表现为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却仍反复出现,力图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摆脱,从而导致内心冲突并焦虑。而“整容癖”与别的轻微强迫症不同的是,一旦整容失败或效果不佳,会给身心带来巨大伤害,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而且这类人往往不会求助于心理医生,而是继续找整形医生去完善或修复自己的容貌。

专家建议,有“整容癖”的人,应在心理专业人士的引导下认识到频繁整容的坏处,以及根源在自己的内心,而不在外表,之后以自身意志去克服强迫症状,学会自我克制。

先迈左腿还是右腿——选择强迫症

百事可乐好喝还是可口可乐好喝?它们真的差别很大吗?佳能还是尼康?苹果还是PC?这个还是那个?真的有那么多的差别吗?不,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在各类产品和服务间作比较,原本是为了得到更有利的交易,但这并不总能实现。因为人脑会陷入小题大做的怪圈。

更有甚者会为“走路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坐车时是坐在前面还是坐在后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人都患上了强迫症,而且强迫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选择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都要面对选择,让选择性患者感到很头痛,不知道如何选择,不仅耽误大量的时间,甚至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会令他们感到异常地苦恼。

提到选择强迫症这个词,你可能觉得有些陌生,但是说到以下情景,你可能并不陌生。选择强迫症主要是出现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例如买衣服时,面对各种款式的衣服不知该从何选起,好不容易选好了一个款式的又不知道哪种颜色适合自己,最后很可能对在精挑细选后买下的衣服完全不满意。

自我诊断:你是“选择强迫症”吗?

1.抑郁症状。整个人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干什么都没心思。

2.优柔寡断。面对选择时难以取舍是选择强迫症的症状,这可能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疾病所致。

3.穷思竭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反复思索,明知缺乏意义,但又不能自我控制。出现一个观念或者想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观念或语句。

案例分享:

31岁的小李是一家私企银行的高管,经常管理下属,安排别人工作的他竟然患上了强迫症。他这样告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总是为一些毫无意义的选择纠结到要死。在新浪博客和百度空间以及QQ空间之间做一个选择确定下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总是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缠绕着我,逼我做出选择。我讨厌混乱和不整齐的东西和事情,可是我的东西也总是会被我弄得很混乱,这让我头疼不已。”“我曾错过很多选择,不是选错,而是惧怕选错,所以没有做出选择。现在想来,其实无论如何选择,至少有五成胜算,可若没选,注定错过,错过在我看来等同于失败。”小李补充道。

案例如是说:与其怕错,不如将错就错

我们在夜深人静想到选择,也许是事业,也许是爱情,也许只是明天该穿什么,既然叫作选择,自然有选对也有选错,对于选择困难强迫症患者,每一次的选择都如临大敌,下半生的归宿和T恤尺码该买M还是L都一样会让他头痛不已。无论你选哪种时尚品,它都会被淘汰,但怕淘汰而惧怕选择的结果就是早早地被淘汰。

心理咨询师建议:

首先,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其次,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

选择强迫症核心的症状是害怕选错,进而犹豫不决,当出现类似症状时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运动疗法。

当强迫思绪再次出现时,这时候不要让自己持续在痛苦中煎熬,出去运动一下,将所有的消极情绪得到最好的释放。

2.音乐疗法。

选择强迫症出现时会严重干扰我们的正常思绪,让我们无法正常思考,也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这时候音乐疗法是缓解这种症状最为有效的方法。放上一曲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让美妙的乐章充斥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取代那些焦虑的情绪,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3.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强迫症症状,当面对众多选择时自己依然无法及时地做出选择,焦虑难耐的情绪再次涌上心头时,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选择有趣的、有建设意义的事情来代替强迫行为,如散步、体育锻炼、读书、作画、听音乐等。

4.记录行为治疗。

患者可以将转移注意力的行为记录下来,当这种做法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时,会明显地提升患者治疗的自信心,但是要记住,记录时只需记录自己的成功经验,不要记录不成功的经验。

5.如仍无法摆脱症状。

可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咨询师。

泛滥十年的口水战——口水强迫症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口水困扰过的经历,当口水多的时候,让我们的吞咽带来麻烦,大家都知道吐口水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偏偏就是有这么多的口水让我们吞吐为难?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害怕一个劲地咽口水,会影响旁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集体宿舍或一些亲属面前也是这样,只要是你想控制口水,却发现它总是想流就流,丝毫不顾忌你的感受。

自我诊断:你有“口水强迫症”吗?

1.有时会有口水,因为对于口水特别在意,从而使得对于口水的分泌、吞咽等关注过多,进而引发一系列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

2.由于偶发或突发因素而导致,是一种应激反应,后来保持下来并影响了生活。

3.这类症状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社交行为,有了一定的社会退缩。

案例分享:

莉莉今年26岁了,她已经受困于口水强迫症的时间超过10年。当年的她还是在高中,一天她喉咙发炎,不是很舒服,一吞口水就觉得自己的喉咙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喉咙中掉下来似的,声音特别大。这一天,她在学校食堂吃饭。在她座位旁边,有一个男生。她突然发现,只要她一吞口水,旁边的男生就会咳嗽一下。她很紧张,觉得是因为自己口水的声音特别大,影响到了别人。这件事情很让她难受。

第二天,她的喉咙还没有好。仍然觉得吞口水时,喉咙中有东西掉下来,声音仍然很大。上课时,她正在听课,突然发现,只要她一吞口水,老师好像也要咳嗽,于是更加烦恼痛苦。并开始认为是由于自己吞口水的声音引起了别人的不适。此后,她就不敢在人群中吞口水,以免别人受到影响。而这种情况一持续就是十年多。

莉莉这样告诉心理咨询师:“由于冬天睡觉经常和同学挨得比较近,我也试过,只要是和同学同床时,因为冬天冷,宿舍常常一起睡,我害怕自己咽口水的声音影响了别人睡眠,然后不停地涌出更多口水来,咽都咽不及,这也是我强迫得最严重的时刻,我终生难忘。”

据心理咨询师介绍这是很典型的口水强迫症。她的口水强迫症是从自己的生活中突发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错误评价所导致的。

口水强迫症是一种兼具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两种性质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口水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强迫症,表现为患者过度地将意识集中在口腔,导致唾液大量分泌从而造成一种吞吐两难的矛盾局面。

口水强迫症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和其他强迫症一样多是患者对疾病的无知想象而产生的恐惧最终促使了口水强迫症的形成。也都是在一些平常事件中偶然触发(偶然中带有必然)。正常人在吞唾液的时候不会伴随有意识,并认为吞唾液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不会去深究唾液的分泌、吞咽、吞咽路径、吞咽产生的声音,更不会去想由此而牵出的其他东西。

案例如是说:把咽不了的都吐出去

症状来袭的时候,想怎么样就怎样,带着症状充实你的生活,全身心追逐你的梦想,生活多一分,强迫就少一分,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当你生活非常充实的时候,梦想都实现的时候,这些症状也就烟消云散了。

心理咨询师建议:

1.帮来访者认识到口水强迫症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扰,所以不必过分担忧。

2.让来访者了解口水强迫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口水强迫症在触发后一般分为两种发展过程。

第一种,触发的同时想象唾液吞咽的过程,或是对唾液是否能吞完产生质疑,于是开始认识到唾液集中在口腔会促使唾液大量分泌,随后开始想象如果意识不能离开口腔后会发生什么事,对主观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恐惧,由此进入思维和行为的矛盾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种,触发的同时伴随着对唾液吞咽过程的各种想象,并有可能被人听到了吞咽唾液的声音,主观上认为在别人面前吞咽唾液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非常害怕而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想象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可能出现的局面。

3.让来访者以有趣的心态来训练自己的口水,不要用认真且严肃的态度对待它。练习时就想象自己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口水玩游戏。

4.专注地做一件事,不去注意自己的口水,将吞口水这个事情交给自己的身体,该吞就吞。然后做到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生活之中,顺其自然,或忍受痛苦做自己应当做的,让它自由发展变化。

因根本不是在于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内心深处一种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受的严重缺乏,你很在意的不是吞口水本身,而是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和症状较劲,和它做好朋友,体贴地照顾它。

上班电脑控,下班拇指族——QQ强迫症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登录上线,不管有没有好友在线或者想不想聊天,只要看到QQ是开着的心里就舒服。如果不开QQ总觉得电脑上少了什么一样。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作“QQ强迫症”。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用手机使用QQ,因此这种症状相对来讲就更为普遍了。

自我诊断:你是“QQ强迫症”吗?

1.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

2.工作、玩耍间隙,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信息没有看到。

3.一段时间没有信息过来,心里就不自在,一定要找人聊一聊。

4.草木皆兵,把很多声音当QQ来信息或好友上线声音。

5.只要开电脑没开QQ,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和玩耍。

6.半天没有新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案例分享:

1.QQ强迫症情境一。几个朋友到餐厅聚会,各自打声招呼坐定后,席间陷入了沉默。有的人低下头掏出手机看小说;有的在微博上写上一句流水账:“我在和朋友吃饭”,再自己拍张照片上传;有的则上QQ聊天,然后在QQ上遇到同在饭桌上的他。这是最近我们经常遇到的一幕,而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多地发生。

2.QQ强迫症情境二。“我和女朋友约会,她坐定后就掏出手机。我掏出手机上了QQ,她的头像也挂在上面,我问了句‘在干吗?’她竟然用QQ回了句‘别吵,忙着呢!’”想到和女朋友面对面不说一句话,却要用QQ聊天,张先生觉得匪夷所思。

3.QQ强迫症情境三。晚上下班、放学后,一家三口总算聚到一起,在饭后一起看看电视、散散步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但赵女士却感叹:“难,太难了!”每天狼吞虎咽地吃完晚饭,女儿便一头扎进掌上电脑游戏了,先生埋头台式电脑中,家里寂静得只剩呼吸声,赵女士也拿出手机上网看小说了。“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台电脑。刚开始还觉得很好,不用抢电脑了,生活水平提高真是造福全家人。没想到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人带头玩,其他人觉得无聊,也跟着玩,结果经常玩到整晚不说一句话。”

案例如是说:不要让虚拟的世界影响了你正常世界的运转“在网上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选择的,很多并不是生活的原貌。甚至有些可能是被修饰过的,戴着一层无形的面具。只有见面交流才能真正克服问题。”要将自己的生活调适一番,不紧不慢,收放自如地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让网络控制了你。

心理咨询师建议:

心理咨询师提醒大家,这种虚拟世界的交流不能太过于沉迷,虚拟社交犹如是一把双刃剑,网民们一定要小心患上SNS强迫症。

网络社交更容易挫败人们处理现实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而随着心理的更加封闭,便更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社交,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感情,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封闭与压抑。

如果你是QQ强迫症不妨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倾诉法。

强迫症患者可以找到能够倾诉的朋友,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把痛苦发泄出来。说出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紧张,也就缓解了紧张。

2.提高自控能力。

QQ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诱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QQ强迫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危害,我们不能成为“QQ控”。

对于学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力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正是学习的好时期,如果时间都花在QQ聊天上,而导致学无所成,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真控制不了,那么可以不带手机,或让家长、同学来监督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3.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患QQ强迫症都是因为无聊,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玩QQ可以打发无聊时间。所以专家建议大家在空闲时间多去图书馆、书店转转。领略世界名家的风采,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增长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简单的聊天好处多。

4.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平日没事我们应该多进行体育锻炼。在闲暇假期时间,不要只顾玩手机,玩QQ,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分享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良好体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不清洗不痛快的焦虑——洁癖

你有时会为自己的洗手或日常清洁烦恼吗?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陷入洁癖的怪圈。你还记得自己最洁癖的日子是怎样克服的吗?这节我们来介绍一下洁癖症。

反复洗手是强迫症的一种最典型的表现,也称之为洁癖。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轻微的强迫观念的体验,比如,有时会冒出一些小的担心“我是不是真的锁了门?”“这件事我有没有做错?”“我钱包丢哪了”,等等。甚至在遇到一些挫折、不顺或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时,会不断地在头脑里反复地想该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特别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这种反复的想会持续得更久。不过,正常人不会渴望压制那些强迫的内容,也没有“反强迫”心理,他们的这些行为或念头于是很快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自我诊断:你是“洁癖”吗?

1.过分崇尚思想。

2.无法忍受模棱两可。

3.完美主义。

4.过于注重清洁,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

5.对自己周围的事情有一种不确定感,安全感不够,紧张而不断地清洁身体或物品。

6.有无法控制的想法和念头,想要将手或他物反复清洗,产生焦虑。

案例分享:

小鱼(化名)被这病困扰了3年,一开始暑假的时候,天气太热出很多汗,一天要洗好几次澡。后来,上学了,小鱼又因为,前面同学光抓头,很害怕头皮屑掉到她的桌子上,还很害怕别人摸她的桌子,一旦这样,小鱼便恨不得拿消毒水来擦桌子。

小鱼说自己冬天也要坚持每天洗澡不然难以入睡,后来上初中,症状有所减轻,但有一次同学不小心冲小鱼打喷嚏,让她有种极度的厌恶。回家洗了又洗还是感觉有味道在。

美国旧金山一家结婚顾问公司的女老板宝莲,她规定公司的职员每隔一小时就要进浴室洗澡一次,每天冲洗八次,浴巾和香皂免费供应,她本人每天至少冲洗十次。

案例如是说:想到什么不一定就一定是什么

洁癖患者最大的困扰来源于自己心灵的困扰,归咎到身体进而折腾和折磨自己。其实你想到的事未必是真实的,不要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即使脏也不一定马上清洁干净,学会忍受这种不舒服,要知道它是心理的不舒服,与清洁无关。

心理咨询师建议:

在性格影响强迫症的因素中,完美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对亲身经历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和苛求,是强迫症的常见特征。患者之所以产生怀疑,是因为他们相信,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患者就会感到不舒服。

洁癖是当事者在其生活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所以洁癖者要从上述分析中找出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动因,对症下药而加以克服。此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洁癖,当事人都应让自己明白,整洁干净自然是好,但凡事不能绝对。人的天性中应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与生活的稳定与正常。

1.接纳症状。

症状是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排斥它,实际上是在排斥自我,只会加重症状,加重焦虑和痛苦。不管多焦虑和痛苦,都要接纳症状。心里接纳了症状(实际上是接纳“怕”),焦虑感就会减轻。接纳症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需要一个过程。接纳症状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领悟。

2.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在生活中一天天轻松、乐观、果断、勇敢起来,在生活中一天天充实起来。当生活充实而又快乐起来时,症状就没有立身之地了。

3.接纳症状并不是向症状妥协。

主观上已意识到没有必要这么清洗,还要不断清洗,这就是强迫心理。生活中在接纳“怕”的基础上就是要及时中断这种强迫行为。开始会很难,也很痛苦,但慢慢就会过去的。只要坚持住,你会一次比一次容易,一次比一次轻松,直到症状消失。

心路屐痕偷窃癖——偷窃癖

相信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东西垂涎三尺的经历,当我们不具备足够的先天资质或后天条件去获取时,便会心生邪念。你有过拿别人东西的意念和想法吗?别先急于告诉我没有,因为这个可以有,而且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偷拿别人东西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你说有那么我会欣赏你的诚实果敢,正是这样的你战胜了内心怯懦的自己,并且我对你敢于表现真我的做法表示欣赏。我们要善于正视自己的阴暗,并用温暖的阳光和话语来照亮它,让它生辉。

首先对你的偷窃行为表示理解,因为道德两难问题曾是摆在你面前的难题,正如一个孝子偷药为了救自己因贫穷而无法医治的老父一样,你因自己的某种自以为很高尚的理由行窃。其次,一般我们的偷窃意念都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道德感、羞耻感以及法律意识的强化,进而摆脱先前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也有一种人在成年中保留了自己幼稚时期的偷窃癖,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偷窃癖,是一种由于忧郁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反射症状。特点是偷窃癖患者无法自拔,但所偷东西,往往既不名贵也不是自己所需要,只是一种强迫心理,像强迫洗手症那样。“偷窃癖”在心理学上属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自我诊断:你是“偷窃癖”吗?

1.反复发生不能克制偷动西的冲动,而其动机并不是为了自己或其经济价值。

2.行窃时感到愉快、满足或放松。

3.偷窃不是为了发泄愤怒或报复,也不是受身体健康的影响。

案例分享:

一日,一位老师带着一名学生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学生化名叫杨晓孜,读大一。他耷拉着脑袋,手里拿着一沓检讨书。

原来,小杨上大学不久,看见同宿舍一个同学的抽屉经常不上锁,便趁别人不在时偷偷打开抽屉,见里面有一沓钞票,就顺手拿了几张。几天后,那同学没有发现。接着几天,小杨又偷了几次,还没被发现。以后,只要看见别人的抽屉没锁好,或是看见别人的钱包放在桌面上或其他地方,小杨总要想办法偷一点。但每次偷得都很少,只从中抽出一两元,他却感到莫大的满足。

一次,他正在翻动一个同学的书包,不料那同学突然回来了,事情败露,小杨遭到全宿舍同学的痛骂,小杨表示痛改前非。

为了给小杨改过自新的机会,同宿舍的同学没有告发他。但小杨恶习难改,几天后照偷不误。

他的行为多次被发现。每次被发现后,小杨都痛哭流涕并能如实交代,甚至跪下请求同学原谅。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他。小杨并未因此而悬崖勒马,他渐渐发展到私配钥匙偷开他人抽屉。

一年快过去了。同宿舍的同学终于忍无可忍而告到系里。系里老师觉得小杨的行为不像简单的品德问题,遂带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案例如是说:好好偷菜吧,满足自己的偷窃癖

这是一种成瘾病,他与小时候的环境有关,偷窃从道德和法律上是不对的,但不乏得手后也会有一种类似成功的快感的人。建议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自己偷窃、偷窥等带偷字的行为,不要触犯他人,进而受到法律的追责。

心理咨询师建议:

一方面,偷窃癖的人往往缺乏正常的生活乐趣,他们缺少快乐的来源,所以才会依赖偷窃的行为。所以,这样的人最好能够自己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尤其是能够让自己收获快感的爱好更好,比如有竞技性的运动或游戏等。

另一方面,偷窃癖的形成是一个正强化的过程,即每次偷窃行为都会得到快感,所以才会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对此,我们可以用负强化的方式来减弱这种需求。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在头脑中幻想自己偷窃时被抓住的场景,让自己感到恐惧和羞愧以及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之后,可以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只要想到了偷窃的念头,就拉起橡皮筋弹自己一下,让自己感到疼痛,马上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有助于减弱偷窃念头的出现频率。

今天闪电劈到你了吗——病理性赌博

非病理性参赌者往往有明确的赌博动机,并且能够自我控制。他们中间有的人是为着不劳而获或是为赢取他人更多的钱,有的人将赌博视为一种消遣方式,有的人则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和生活嗜好。

病理性赌博(也称赌博癖),是指在个人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频繁发作的赌博行为,且行为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都造成损害。

自我诊断:你是“病理性赌博”吗?

1.经常会想要去赌博,并有可能为赌博而四处筹钱。

2.也许开始想着只赌一小会儿,但实际的情况是经常超过自己的预想,赌注也会比自己预算得大得多。

3.如果输了,就会总是想着把赌本赢回来。

4.如果因故不能够去赌博,就会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怒。

5.赌博会给他们带来快感,如果增加赌注或延长赌博时间就更能够刺激他们,使他们达到极度的兴奋。

6.由于赌博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7.为了赌博可以放弃其他一些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一些社交文娱活动。

8.曾经多次想要戒掉赌瘾。

9.十分清楚赌博的坏处和危害,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渐渐无法支付的赌债,但仍然无法控制自己不去赌博。

案例分享:

一位年近40岁的李女士,由于一次旅游到澳门,沾染上了赌博,此后无法自控,反复赌博5年。

首次和其后两次投入的赌资数额均较小,赌钱数额尚能自控。但后来出现频频独自过境赌博,不仅赌博次数明显增多,且赌资数额较大,几乎不在意赌博的输赢。李女士在赌博中有时赌输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以致赌资枯竭后,就在澳门当地借高利贷继续赌,并以“做生意”为名向在珠海的亲朋好友借钱做赌资,以致李女士在珠海的多数亲友都与之绝交。其家人曾对其赌博行为反复规劝无效。

小李是长沙一名公务员,200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由于工作勤恳,多次立功,不到30岁就当上了副科长,前途本是一片光明。然而他总觉得靠一点工资活得太不滋润,于是从3年前开始买彩票。开始是每个星期买一两次,每次十几元,渐渐变成每期必买,一次就买两三千元。他很快就把积蓄花光了,开始以各种借口向亲戚朋友借钱,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最后把车子和房子都卖了。越陷越深的他开始借高利贷,债主找到他父母家中,逼老人还债,以致家无宁日。小李并未反省,而是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孤僻。到最后,小李背上了300万元的债务无力偿还。

案例如是说:戒断反应是痛苦的,比戒断反应更痛苦的是戒而不断

买彩票的中奖概率和打闪时雷电劈到你、上街行走被车撞的概率差不多,社会上有不少人梦想着一夜暴富,中大奖。这种心态也可以称之为病理性赌博,是一种盲目的投资行为,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心理咨询师建议:

在现实中,赌博行为同娱乐行为互为一体,彩票、奖券,甚至电视、电话都可以参与摇奖,潜移默化地起着示范作用,势必增加控制赌博的难度。因此告诫利用“斗地主”来赌博者,当你加入“斗地主”的行列时,要先问自己在做什么,是娱乐,还是赌博?当属于赌博行为时,一定要调整心态,克服欲念。成人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于病理性赌博者应积极采取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技术,以摆脱病态行为。

这种病理性赌博是一种比较顽固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治疗,可以通过一些行为疗法或是厌恶疗法等,需要社会、家庭、法律以及个人的多方面配合以及心理治疗专家来协助治疗。也可以配合一些药物来治疗,相信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囤下的不仅有物件,还有痛苦——囤积强迫症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收集某些物品的小嗜好,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有些人却会因此而走入囤积症。你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呢?在一件物品使用得很破旧时,还舍不得丢掉,买完新的衣服,旧衣服越攒越多,哪件都舍不得扔,但又很少或几乎不穿。

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囤积症也叫“囤积强迫症”,也称为病态性囤积症、弃置恐惧症。是一种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囤积强迫症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的人生活上的流动性和基本活动,包括做饭、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自我诊断:你是“囤积症”吗?

1.不仅仅只是非常不爱清理杂物的懒汉,他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均保持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即使是那些看似使用时间最短暂的东西,就像使用过的创可贴,他们都不舍得丢弃。

2.总是想方设法记住最初为什么要将它保留下来。他们在作决定前,会非常努力地搜寻记忆,设法回忆起所有与该物品相关的情况。

3.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通常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这些物品不仅压缩了生活空间,而且会让人产生诸多负面的情绪。

案例分享:

广州有一位商经理,住着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小阁楼,家里塞满了东西。其中有两样东西,让人觉得最不可思议。第一样就是牛仔裤,Boss不知道是何原因,喜欢疯狂地购买牛仔裤,据说家里整整五个衣柜,其中半数以上的位置,都放着他各式各样的牛仔裤。没有人细数过那究竟有多少,初步估计怎么着也有近千条吧。

这位Boss第二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东西,就是“景德镇瓷器”。不同于一般有钱人,往家里收藏的都是价值不菲的古董瓷器或者手工精细的工艺品瓷器,他每次让人用三轮车拖回来的竟然是在路边摊上买的“景德镇瓷器”,大多数都是仿品,他每次一买,就大大小小买一堆回家。既不使用,也无价值,他就喜欢家里堆得满满当当的感觉。

静静生平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搬家。因为每一次搬家,对于她来说,都是一次磨难。理由很简单,静静的家当实在太多了。静静大学毕业时的东西就已经堆满了整个宿舍,几个舍友对她的意见从来没停止过,有时还会惊动整个宿舍楼。这不静静从四人公寓里搬到自己实习单位附近的合租房,就动用了搬家公司。

案例如是说:沟壑难添的欲望——贪心将我们的感受弄得乱七八糟

与其被困扰,不如索性丢掉,想起的全是美好回忆。现代人都是追求多,用不完也要买,从餐桌上的浪费,到买大房子、买名牌,再到我们现在讲的囤积,无不是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过度需求,对每天的自己过度使用所致。

心理咨询师建议:

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盖尔·斯泰吉蒂在新书《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中剖析了囤积症这一普遍现象。

他们把囤积看作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种可以在整理术指导人士一个下午的陪同下就能纠正的坏习惯。很多人以为囤积者懒惰或不讲卫生,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他们无法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他们知道自己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实际情况是,由于他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所以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囤积症,认知行为治疗是唯一一种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他们情绪的方法。

一位知名心理学教授说:“如果这些人对于扔掉了一些东西感到心情忧虑,那么一再让他们这样做,最后他们在扔东西时就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反应。”“囤积强迫症”在进行决定时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出现,可以通过放松方法平稳其情绪,并辅以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囤积狂”做出决定。当然也可以采取暴露疗法,让“囤积狂”反复扔掉一些东西。

结束语:爱与恨的纠缠

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痛苦呢?只是为了享受最终解脱的那一瞬间吗?绝非如此。在如影随形的恐惧里,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中,必定蕴藏着无可挽回的诱惑;它如同情欲一样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恐怖症,不管你怎么会因害怕死而死,其实都是两个字——幻象。恐怖若能就此被消解,大家理当松一口气,都继续好好活着。

然而不是这样,人还是因活着而罹患恐怖,因恐怖而活在幻象之中。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缺少的是爱,爱是万能溶剂,它能溶解一切幻象。

如果爱照亮了这颗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心;如果恨遮住了这双眼,它也会蒙蔽另一双。有时我们会选择一个拒绝我们的人做恋人,是因为我们的母亲总是拒绝自己,这种感觉很熟悉,熟悉带来安全感,尽管会痛;有时我们会选择一个帮助我们的人做敌人,我们内心的恐惧,让我们制造出了一个幻象。

恐怖篇

你的怕与车无关——乘车恐怖症

相信每个人都有乘车时,因车速过快、过猛而导致的惊吓,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总是容易去回忆,下次坐车难免会有所顾忌。但是有一种病乘车恐怖症也因此而产生。乘车恐怖是指对乘坐汽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以致害怕乘车的现象。

自我诊断:你是“乘车恐怖症”吗?

1.乘坐汽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虑情绪。

2.害怕乘车,以至于出现社交和正常的出行恐惧。

3.由于意外车祸而导致的害怕乘车现象。

案例分享:

孔先生今年40,是某企业的会计,孔先生家离公司乘车大概有半小时。但是最近他患上了恐怖乘车的症状,近20年来,他都是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从无晕车、恶心的反应。一次归家途中,前边一男青年骑自行车抢道猛拐弯,公共汽车被迫紧急刹车,乘客因惯性作用被弄得东倒西歪。孔先生在车上站着,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猛冲,差点摔倒,当时他吓了一大跳,从此,一上车心里就感到紧张、恶心。逐渐便害怕乘车,所以宁愿步行一个半小时去上班,也不敢乘车了。

案例如是说:恐怖的不是车,是你的思想和信念

人有时候很可爱,他总是会将偶然联想着必然;人有时候又很可恨,许多必然他都全然不顾说是下次准能成。

心理咨询师建议:

关于乘车恐怖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诸多看法认为,乘车恐怖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乘车恐怖的病理机制。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当患者遭遇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这一事件即成为恐怖性刺激,而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怖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同时作用于患者的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故而今后凡遇到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怖情绪。如患者经历了一次车祸,车祸才是导致恐怖的条件刺激,而类似的汽车则是无关刺激,由于这一恐怖情景的泛化,类似的汽车也成了恐惧源了。

对乘车恐怖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行为疗法,据专家介绍,使用该疗法治疗各种恐怖症的治愈率在90%以上。在进行治疗时,应先弄清患者产生恐怖的病因,尤其是发病时的情景,并详细了解其个性特点、精神刺激因素,然后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

首先,心理医生应围绕“坚持乘车和回避乘车”的利与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他认识回避的危害。可以对其开导说:“当您回避乘车的想法实现以后,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大倒退。今后要想再去乘车,那困难就大了。也就是说,怕的感觉会更严重,也许您认为‘怕’字总和乘车有关,其实不然,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在问题发生后,您迅速壮起胆量,坚持继续乘车,即便是有些紧张不安、心里不好受,扛过去也会习惯。”

待患者的认识初步提高后,心理医生即可决定让患者实地乘车进行练习。为了取得较好效果,心理医生应多加鼓励,使其克服不适感,说明第一次成功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随后可进行暴露冲击脱敏。为使练习取得成功,心理医生可与患者一同乘车,并各自坐在一边,装作不认识。车子启动后,患者仍会感到紧张,如发抖、冒汗,想离开座位找医生等。这时,心理医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直到终点站。下车后,心理医生要鼓励患者说:“今天您练习得不错,总算坚持下来了。可以看得出,您在车上确实很难受。实践证明,您在焦虑时忍耐住不舒服的感觉,焦虑症状实际上就迅速减轻了。这是您用行动战胜困难的顽强表现。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治愈您的心病。”

击鼓传花般——社交恐怖症

我们的社会在制造人才的同时也在“击鼓传花般”地生产制造着病人,一例例孤独患者,他们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社交恐怖,不敢当众讲话,不会与人交流。

有时候社交恐怖症更为普遍。恐惧不仅仅因为一种具体的情境而触发,而是对任何类型的社会交往都有极为普遍的回应。你会退学,会辞职,因为你无法与人面对,无法约人出来会面,除非其他所有客人都是已经熟悉的人,否则不愿加入任何聚会团体。倾向于独自待着,与自己的父母生活也会矛盾重重。

社交恐怖症是恐惧症的一种类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自我诊断:你是“社交恐怖症”吗?

1.担心在社交场合出丑,也害怕当众表现某种动作。

2.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场合,如果非去不可,则会极端紧张,或者会发生恐惧。

3.因为躲避社交场合而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案例分享:

童茜是某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成绩优秀,但她近年来感到异常苦恼。她越来越害羞,越来越不敢与人说话,就是来到医院就诊时,眼神也不敢直视医师,面容拘谨,声音微小。

童茜说,因为不与人接触,所以整天面对电脑,就连看病,也是自己在网上看到医院信息,在网上预约挂号的。

从童茜口中得知,她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的要求极严甚至苛刻。对她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童茜很少在外玩耍。

大学期间,童茜更是第一次外出求学,第一次住校,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宿舍里有舍友冷落她、孤立她。这使童茜委屈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责怪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不知不觉地童茜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怪毛病”就是害羞。一年多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她是个“怪人”。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案例如是说:想学会游泳,必须先跳到池子里呛几口水

其实,所谓的勇敢就是带着问题往前走,人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或那种的困惑里,唯一能做的就是与症状共处,关照它、认识它、理解它,进而才能转化它。不要怕,每个人都有病,你并不孤单。

心理咨询师建议:

山东红十字会医院心理咨询师雷风说,社交恐惧症相对来说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学生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