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9:20:39

点击下载

作者:申山宏

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

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作者:申山宏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ISBN:9787567805958本书由中国税务出版社(电子书)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

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项先进理念和国际通行做法,是一项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作,对于税收工作意义重大。

2012年,在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了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风险管理自此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税收征管转型的着力点和风向标。随后,税收征管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税务系统逐步开展,各省积极探索和建立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风险管理职能配置,加强风险指标创建和风险识别分析,有效落实风险应对责任。为了推进信息管税、建立风险管理平台,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下发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税总发 〔2014〕105号)等相关文件,税收风险管理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征管改革的核心词。

从201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加快推进以信息化支撑下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征管改革,并明确提出将税收风险管理作为加强税种管理、日常征管、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风险管理已经融入税收征管业务全流程。当前,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把握和应用好 “互联网+”、大数据这两个关键点,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把税收大数据管理作为税务部门征管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把数据应用能力培训作为基层税务人员的新时期必修课程。

一方面,要将 “互联网+”与加强涉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做好传统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定期通过政府部门等平台主动采集与税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宏观经济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另外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注重网络经济信息的抓取,从而真正将挖掘和利用好内外部涉税信息作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应用不同系统信息,尝试运用各类涉税数据,依托信息化工具,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特别是要把税收风险管理的方法与行业、税种的管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各行业、各税种的风险发生规律,建立行业或税种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风险分析识别,找准税收漏洞从而有效实施风险应对。

为全面系统地介绍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解决税务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合作编写了 《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本书从大数据的视角提出了风险管理中 “项目分析为主,指标分析为辅”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重点讲解通过对财务报表项目分析查找风险点,实现向财务报表要税收的新理念,并介绍如何应用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第三方信息和互联网信息进行风险分析。本书中的典型案例全部来自于税务机关的工作实践,对国税、地税系统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纳税人切实了解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纳税遵从也有一定的帮助。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针对性强。基于大数据的新视角,全面梳理了涉税风险的分析内容,系统阐述了涉税风险的分析方法,能够为读者迅速掌握涉税风险分析技巧提供可操作性辅助工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内容实用。全书精选实战案例均来自于一线评估案例,可以作为税务人员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的业务指导用书,税务干部对照书本就能进行税收评估。

3.观点新颖。提出的 “项目分析为主,指标分析为辅”是当前及今后税务干部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从税收操作实践看也是向财务报表要税收理念的具体体现。

4.有一定的前瞻性。运用 “互联网+”、大数据、第三方信息将大数据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相结合,能够切实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有效推动税源管理专业化。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涉税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原则、基本方法等,由孙建、申伟、刘伟编写;第二章主要阐述涉税风险分析数据准备,由马宏儒、刘伟编写;第三章主要阐述财务报表涉税风险分析具体方法,由申山宏、刘伟、赵慧芝编写;第四章主要阐述税收征管数据风险分析,由刘委、吕明、褚剑轩编写;第五章主要阐述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涉税风险分析,由申山宏、孙健、王华编写;第六章主要阐述第三方信息涉税分析,由张玉欣、李明编写;第六章主要阐述互联网信息涉税分析由申伟、张玉欣编写;第八章介绍了实践中的操作案例,由褚剑轩、马宏儒、赵慧芝、王华编写。全书由申山宏主编,由李崇西主审,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有关领导和同行的帮助和支持,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关知识,也希望本书有助于各级税务部门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 “两提高、两降低”的税收征管改革目标,即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由于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4月第一章概 论第一节涉税风险分析简介

一、涉税风险分析概念

风险管理属管理学范畴,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赫因斯于1964年提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而中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在央企管理、政府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解释,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手段,防控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的税收管理活动。

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规划、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评价反馈,以及通过评价成果应用于规划目标的修订校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

涉税风险分析是指税务机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纳税人按照税收法规政策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合规风险所进行的估计。上述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中,可将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归类为涉税风险分析环节。

涉税风险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个风险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实现目标规划的基础,又是风险应对及后续管理的前提。通过科学有效的税收风险分析方法,可以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具有较大风险的纳税人,快速锁定疑点,有助于提升税收管理水平,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但如果分析方法不当,数据误差较大,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既浪费税务人员的宝贵时间,又可能影响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进行涉税风险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税收风险管理阶段性重点和阶段性风险管理计划安排;②涉税分析中采用的数据来源和精确程度;③风险识别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④税收政策的适用性和政策边界的界定是否清晰;等等。

二、税收风险管理及涉税风险分析发展历程

从全国各地看,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始于21世纪初,发展水平不平衡,大体可分为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和现代化探索提升期,与此相适应,涉税风险分析也经历了这三个发展期。

税收风险管理探索期 (2002~2007年)。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 《2002~2006年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防范税收风险”,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最初是在借鉴国外税收评估做法和国内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开展的审核评税基础上建立和实行的一种税收征管措施。在这个阶段,各地税务机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立相关制度,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纳税评估软件,初步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

税收风险管理发展期 (2008~2013年)。在此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理念逐步在税务系统内形成共识,风险管理的形式、手段更加多样化。2008年12月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要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2009年6月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 “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2009年7月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提出要 “加快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以山东地税为例,随着省级数据大集中和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建立,税收风险管理在机构建立、制度建设、信息化应用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2012年7月,在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税收风险管理提升期 (2014年至今)。在此阶段,税收风险管理成为税收管理工作的导向,制度上更加完备,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风险应对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突出特点就是实现了税收风险的统筹管理、团队化管理,开始将大数据应用于审核分析,形成了递进式多样化的风险应对方式。在该阶段,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税总发 〔2014〕105号),可以被视作当时一段时间内风险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此文件下发后,全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税总发 〔2016〕54号)等文件,对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组织领导、工作内容和要求予以明确,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全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得以快速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描绘了构建科学严密税收征管体系的宏伟蓝图,为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道路。方案提出要转变征收管理方式,包括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以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为主,集中开展行业风险分析和大企业、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风险分析,运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风险提示、约谈评估、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有效防范和查处逃避税行为;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在纳税申报等涉税基础事项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将其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进行,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发挥税收大数据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加强数据增值应用,在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服务水平的同时,使之更深刻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服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为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以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推进征管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外部纳税遵从风险分级可控、内部主观努力程度量化可考的现代税收征管方式,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三、涉税风险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现状

要做好税收风险分析工作,应把握好 “数据、团队、方法、平台”四个重要方面,但从目前情况分析,在这四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涉税风险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数据

税收分析,就是 “数据→信息→知识”的形成过程。涉税风险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因此,基础数据的收集是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当前,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收集利用程度不够,税收风险分析基础不牢的问题。一方面,对现有征管基础数据和纳税人申报数据利用主动性不强,特别是财务报表数据。近年来,税务机关不断加强财务报表管理,积累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尽管财务报表中隐含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涉税信息,但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应用重视程度不高,分析利用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第三方信息和互联网数据采集存在缺位现象,大部分税务机关和管理人员对第三方信息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部门交换第三方信息方面仍然存在渠道不畅通、采集面窄的问题。此外,特别是在互联网涉税数据采集方面,大部分税务机关仍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团队

在当前税收管理模式下,税收风险管理职能和职责主要由各级地税机关税源管理部门和基层税务所承担。税务所管辖的税源点多、面广,事务繁杂,单凭一个税务所的人力资源难以应对重大税收风险,需要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风险应对,实行重点税源重点管。以团队形式开展风险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团队工作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工作背景,各自有着不同的业务优势,通过团队的形式集中了熟悉税收政策、会计、计算机各方面优秀人才,实现知识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能够较好地解决以往基层单位单兵作战评不深、评不透的问题,达到 “1+1>;2”的目的;二是可以有效弥补当前税务人员普遍存在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等缺点,集中优势资源对重点税源如企业集团、重大风险事项进行分析,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前由于单位主要领导思路、管理人员编制和岗位、管理人员普遍老化、复合型专业人才有限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税务机关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方法

税收风险分析需要人机结合,即首先需要通过计算机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风险纳税人,再由税务人员进行案头审核分析。分析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税源登记信息分析方法、税种关联分析方法、第三方信息分析方法、应用评估模型评估分析方法、行业风险特征库分析方法、票表比对分析方法、互联网数据分析方法、电子财务数据分析方法等。以上方法一般需要综合运用,进行交叉审核分析。而传统税收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是以指标为主,数据来源主要是税收征管数据,一方面指标以判断趋势和与预警标准值的偏离变化为主要方法进行风险疑点的筛选,存在偏差大,指向不准确,基层落实困难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数据来源范围有限,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税收风险分析应对效率不高,与现代化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存有很大差距。

(四)平台

目前,部分税务机关自行开发建设了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扫描分析,促进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但还有不少税务机关尚未开发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无法实现对风险疑点的自动批量识别和应对。同时,已有税收风险管理平台的税务机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不够完善,平台支撑范围和力度有限的问题,如指标体系在基础性风险事项可以基本有效控制,但在营改增后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完善、风险任务扎口统筹功能不足、任务流程与金税三期系统双线并行、第三方信息和互联网数据标准接口缺乏、案头分析工具欠缺等,需要对税收风险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第二节涉税风险分析基本方法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涉税数据的集中,涉税风险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目前税务系统内部看,在数据高度集中的基础上,税务机关可以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模型,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涉税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对比、分析与挖掘,进行涉税风险深度分析,更好地为税收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

一、涉税风险分析的原则

(一)专业化分析原则

开展涉税风险分析,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种涉税事项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少缴税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利用指标和模型,指定专门机构牵头集中进行全面涉税风险分析,避免形成多头分析、多头重复派发风险应对任务、基层疲于应付的局面,为落实风险扎口管理奠定基础。可以说,涉税风险分析是税收工作的眼睛,相当于导弹的制导机制。设置机构专业从事涉税风险分析工作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二)团队化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人才聚集优势,合理搭配领军人才、人才库人才、业务能手等熟悉企业会计、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稽查业务等的专家型人才,也可以外聘社会专家、中介机构,组成各类专业团队,在涉税风险分析过程中发挥引领攻关作用。

(三)人机结合原则

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以风险管理系统为依托,在计算机自动处理基础上,积极发挥各单位及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融入人工的主观职业判断,充分利用金税三期数据、第三方信息、互联网信息、纳税人生产经营及财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交互验证,不断提高涉税风险分析的精准度。

(四)持续改进原则

税收风险随时存在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且是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之中,所以涉税风险分析也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性、持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洞察风险管理的需要,树立前瞻性的风险防控意识,及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地修正指标和参数设置,持续推动提高涉税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涉税风险分析基本方法

在涉税风险分析工作中应用最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分析方法:

(一)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进行深度涉税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指利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原理,通过审阅和核查报表项目及数据,还原项目的会计数据来源及核算内容,估算并印证相关税收缴纳情况,从中发现项目数据异常的涉税疑点,获取涉税风险问题线索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项目分析法有项目数据特征异常归纳法、项目数据纵向变动异常分析法、表内项目关联分析法、表间逻辑关系稽核法。

(二)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是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企业经营财务指标和税务机关的税种管理指标、税收行业管理指标及税收征管特殊事项指标,通过静态或动态比对分析各类指标绝对数值或相对数值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常用的指标分析法有比较分析法 (绝对数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平衡分析法 (以产控销、以耗控产、以产控销、以支控销等)、纵向趋势分析法、横向规律分析法。

(三)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运用 “互联网+”思维,对网络中行动者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是分析多个个体通过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的结构、性质以及其他用于描述这个网络属性的分析方法的集合,强调从关系或者结构的角度把握研究对象,注重个体间的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多层次,既有整体网、局域网,也有个体网,并且可以在整体网、局域网中通过特定流程,很方便地形成以单点为中心的个体网,从而在微观、宏观之间建立连接,便于分析人员对关系网络的整体理解。二是与抽象的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将各种图表数据相结合进行直观分析,采用网络图示的形式使分析过程可视化,并提供数学中的海量算法和流程,使网络图形更加清晰,主题分明,便于实施管理。三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用来描述网络结构特征的密度、中心度、关系强度、位置等测量指标,使对网络的定量分析更加准确和结构化,从而使管理更有针对性。

在目前的涉税风险分析工作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种纳税人之间关联关系:业务往来 (发票收付款方)、投资关系 (直接与间接投资)、总分机构、外出经营 (报验登记)、相同注册或经营地址、相同财务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雇佣 (企业与自然人之间关系)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将纳税人之间的这些关联关系转化为数学网络图,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展示出来。

(四)逻辑推断法

逻辑推断法主要是通过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相关性的多个数据之间的趋同或反差关系而进行的合理性分析。在涉税风险分析中,可以利用采集的企业数据指标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指标体系中某一特定指标的真伪性和合理性。指标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报表间数据对应关系,如纳税申报表中的 “应税收入”与财务报表中的 “营业收入”;②财务指标的配比关系,如收入、成本、费用相互之间变动的配比关系;③不同税种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1)联系,如房地产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 (增值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等。如果数据之间不符合一般逻辑,其所申报的营业收入必有可疑之处,应列入风险监控。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是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特定要求的,检验这些数据的逻辑关系,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涉税风险问题,堵塞征管漏洞。逻辑推断法在技术上有成熟的法则可以借鉴,在数据采集上也比较容易实现,但要求从事涉税风险分析的人员必须熟悉企业会计知识和税收制度的相关知识。常用的逻辑推断法有配比比率分析法、跨期稽核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五)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按照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原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与税收存在关联关系的项目进行比对,揭示其中的差异,并且判明经济业务和纳税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涉税风险分析方法。例如,可利用宏观经济和税收数据进行地区、税种、行业等的宏观税负分析、地区税收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作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作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作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作对比等,这些都能够反映宏观层面的税负情况。还可以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反映微观层面的税负情况。并且可以将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分析相结合,全面反映地区税负情况。

涉税风险分析中通过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数据的相互分析验证,可以发现税收管理上的漏洞,努力减少税收流失。

常用的指标有税收贡献率 (GDP税收贡献率、税种贡献率、行业税收贡献率等)、税收成本率 (国别税收成本率、地区税收成本率、行业税收成本率、某企业税收成本率)、经济与税收增长率等。

(六)经验分析法

经验分析法是指涉税风险分析人员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根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企业财务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发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涉税风险事项作出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如对企业涉税分析中 “收入确认原则和方法”问题,分析人员首先要根据具体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14号——收入》)规定的收入确认的五个基本条件,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来判断商品销售收入是否可以确认;若是长期工程合同,收入的确认是按完成合同法还是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也需要分析人员加以判断。其次还要根据税收政策 (国税函 〔2008〕875号文件)规定的四个基本条件,注重处理会计与税务差异,正确处理收入的确认问题:比较会计与税法关于收入确认的条件,会计上确认收入时要考虑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个条件,而在税法上无此条件。这是因为税法不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强制性。企业发出库存商品后,在会计上认为 “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时不确认收入,而按税法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对收入及成本作调整处理,以后会计上对该收入进行确认时再作相反的调整处理。分析人员通过以上 “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凭职业经验来确定企业收入确认是否存在涉税风险问题。

这六种涉税风险分析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我们在开展涉税风险分析时,通常要用到其中几种分析方法。

三、应用涉税风险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解决数据来源和质量问题

一方面要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完整获取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价格、利润等动态信息,另一方面要通畅外部信息获取渠道,建立与外部单位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同时解决由于纳税人申报资料不实、数据录入错误等原因造成数据质量不高,导致涉税风险分析结果失真等问题。

(二)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的方法。定性分析则是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涉税风险分析方法体系。

(三)坚持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进行涉税风险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要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

(四)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来计算税收的规模、构成、水平、增减速度和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税收的成果及其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揭示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完善涉税风险分析应用软件

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分类整合、综合对比,产生及时、准确、全面的涉税风险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1)  本书中包括大量真实案例,且时间跨度较大,一些案例和分析中的业务当时仍为营业税征税范围,因此凡是涉及营业税的,在营改增后请读者按照增值税理解相关内容。第二章涉税风险分析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是对税收数据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的过程。税收数据是涉税风险分析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现代税收管理的核心之一是对数据的管理应用,数据的管理应用程度影响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指出“大数据时代,谁能掌握好数据、谁能利用好数据,谁就能提高洞察力、占领制高点。”开展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节税收大数据的内容

充分厘清税收大数据的内涵外延、业务类型、具体内容,是采集、加工、应用税收大数据的基础和前提。

一、税收大数据的内涵

(一)数据和大数据的内涵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事件的记录、描述,是可由人工或自动化手段加以处理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符号的集合。

大数据 (Big Data),按照IT行业术语来说是巨量数据集合,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 《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 (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备5V特点 (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 “加工能力”,通过 “加工”实现数据的 “增值”。

大数据是一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被誉为 “21世纪的新石油”,正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物联网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将信息处理技术列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二)税收大数据的内涵

各类相关涉税数据资源通过有效的采集、加工、整合形成税收大数据。税收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对数据的专业化加工。通过开展大数据下风险分析,可以实现税收数据的深度增值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税收管理面临以下挑战:

(1)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而且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调整、日益复杂,呈多样化、多元化趋势;

(2)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相继涌现,税源国际化和跨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3)纳税人核算方式呈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趋势,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4)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涉税诉求多样化、服务需求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二、税收大数据的分类

按照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的基本原则,根据数据来源,税收大数据可划分为税收征管数据 (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征税人税收管理数据)、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第三方信息、互联网数据。

(一)税收征管数据

税收征管数据分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和征税人税收管理数据。

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是纳税人依法应主动报送的数据,主要包括税种申报数据、财务报表数据、财产登记数据、企业信息变更数据如图2-1所示。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金税三期、非金税三期等税务软件系统的征管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由纳税人承担法律责任,是税务机关开展大数据下涉税风险分析的数据基础。图2-1 纳税申报数据

征税人税收管理数据是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税收业务数据,主要包括税种认定数据、税收证明数据、发票管理数据、税收评定数据、税务检查数据等。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金税三期、非金税三期等税务软件系统的征管数据。如图2-2所示。图2-2 征税人税收管理数据

(二)生产经营原始数据

生产经营原始数据是税务机关依法要求纳税人提供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数据,主要有企业相关部门和环节的生产经营数据、电子账务数据等。如,企业行政部门下发的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等数据。如图2-3所示。

(三)第三方信息

第三方信息,也称第三方涉税信息,是指征纳双方之外的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个人提供的、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有一定联系的数据。主要包括银行、工商局、房管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是评价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数据资源。如图2-4所示。图2-4 第三方信息

(四)互联网数据

互联网数据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感知技术采集的与税收有关的数据。主要是在互联网上收集、筛选、捕捉涉税数据和公开信息,通过分析挖掘,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互联网数据严格意义上也是第三方信息。在 “互联网+”的思维引导下,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沟通多了,纳税人办税效率提升了,但税收的业务逻辑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思维对于指导税收业务工作,改变纳税人办税体验,改变税务机关面对纳税人的方式,改变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改变征纳模式都很有裨益,从而让税务资源在 “互联网+”的模式下,让过去不太起眼的得以催化,优先的得到充分利用,最终使税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纳税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因此要在充分应用以上四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采用 “互联网爬虫”技术,将纳税人互联网上的涉税数据,如,“企查查”平台信息、法院拍卖信息、股权变更信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等,自动搜索下载下来,导入防控平台数据库,进行加工、比对、分析,生成风险点,防止税收流失。如图2-5所示。图2-5 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涉税风险

以上四类税收数据,税收征管数据是开展涉税风险分析的数据基础;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第三方信息是建立行业特征库、行业风险库、指标库的重要辅助;互联网数据是深层次开展 “互联网+税务”风险管理的强大支撑。

三、税收大数据的要求

数据量的充足与否和数据质量的高低对大数据下风险分析能否开展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税收数据是涉税风险分析的根本前提,风险分析必须有完整、真实、可用的数据作保障,数据质量不高,风险分析不但不产生效益,而且会形成负面影响,导致劳动、时间和经济等资源的投入上的虚耗,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税务部门要突出税收数据在税收工作的 “生命线”和战略性资源地位,狠抓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主要应从 “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四个方面入手。数据质量问题的易发区域主要是登记类数据、财务报表类数据。财务报表数据是风险分析的重要依据,纳税人财务数据报送及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风险分析能否进行和风险分析质量,因此要突出强化财务报表数据管理。第二节税收大数据的采集

数据质量是挖掘、利用数据的前提。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安全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应注重从数据采集源头上解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把好数据 “入口关”和 “验证关”。

目前,尽管全国各地都比较重视数据管理问题,但仍存在管理分散、环节偏多的状况。在数据采集环节,由于对纳税人辅导培训不到位、纳税人申报差错率高、税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掌握标准不一致、审核不认真、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原因,数据差错率高的问题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

数据采集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初始数据从严把关

数据初始状态是数据信息运动的起点,一个税收数据信息元素以虚假的、失真的状态开始运动,就会对整个信息链条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为确保数据信息的初始状态真实、可靠,要求数据采集必须 “原始档案资料齐备、初始采集及时准确、信息变更合法有效、过错追究责任明确”。要严格按照数据管理规定采集,规范操作,从严审核,并建立起配套的考核、监督、管理办法,把好数据初始关。

二、沉淀数据强化整改

对沉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后,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整改。一是在系统前台补正处理。这种情况在沉淀待处理数据中占绝大多数,可由数据分析岗位人员监督前台操作人员进行整改,使数据信息真实、完整。二是在系统前台不能处理的数据,实行集中处理。为确保系统数据的整体安全,原则上不从后台数据库修改数据,但确存在重大错误,不修改对将来仍会造成严重错误后果的,数据错误发生单位应逐级报批后,再妥善处理。对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错误,在纠正的同时纳入目标考核,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和错误数据重复产生。

三、入口关强化审核

税务机关要加强数据采集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把数据的入口关,尽量将审核关口前移,改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核,防止事后审核发现数据错误后,造成大量人员忙于数据的修正和补录,增加了数据质量管理成本。同时,数据一旦采集后,应实行人工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核,一旦发现错误数据,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形成快速、严密的数据修正流程,及时修正或补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向下一个环节流转。

四、外部数据采集标准化

对生产经营数据、第三方信息的采集,税务机关也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以便于数据的加工分析。税务机关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交易类型日趋复杂化的新要求,突出数据思维,加强大数据采集加工。如,加强与公共部门及第三方的数据协作,不断加大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动数据的互通共享;建立与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对接渠道,及时获取有关数据,发现涉税风险点;完善获取企业电子记账、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相关数据信息的机制与手段。第三节税收大数据的加工

数据加工是对海量数据资源和单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挖掘有价值的综合信息,从而为税收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税收大数据的加工路线图,如图2-6所示。

一、数据加工的重要性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更多的领域、更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这无论是对于产业实践者,还是对于政府和公众机构,都价值巨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对现有工作的思维和实践产生有益的影响,特别是对税务机关而言,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手段,对于大力推进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制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图2-6 税收大数据加工路线

税收大数据时代正处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由 “依托”到 “支撑”转变的关键时刻,即:由过去数据信息采集、整理、录入采集层面,向涉税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比对、分析发展,找出倾向性、规律性问题,挖掘出有价值的综合信息,即所谓的新知识产品应用,供领导参考和业务部门运用,为税收管理和决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王军局长在2013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今大数据时代,决定能否 ‘多算’的重要因素,在于掌握信息的多少、信息的准确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要把好信息入口关,保证信息准确性;抓好信息加工关,建立分析工具和指标体系,开展比对分析,实施风险管理;攻克信息增值应用关,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有价值的 ‘真金’,形成更多权威的、可供决策参考的信息。”

二、数据加工的方法

数据加工经历 “元数据、数据仓库、数据集市”三个递进过程。数据加工结果的综合运用,在风险分析识别环节和风险应对环节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按照固定标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是元数据,元数据按照特征库、风险库、指标库等标准规范加工生成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加工生成数据集市。数据集市的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整合,实现涉税风险分析的结果展示。涉税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是元数据,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是数据的加工过程。如图2-7所示。图2-7 从元数据到数据仓库的加工过程

在数据分析工具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展现软件,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水平。在数据分析方法方面,引入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有关数学模型,参考国内外在数据分析、税收评估方面的成熟做法,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目前普遍采用的采集加工工具有知识管理工具、可视化工具、GIS工具、商业智能工具、网络抓取工具、指标管理工具、统计分析工具、税企交互工具、移动办公工具、风险过滤器等。

三、加工数据的储备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构建涉税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结合数据的生命周期规律,可以将数据存储划分为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

(一)在线存储 (Online)

对应数据的生成期,主要针对最近需要频繁进行各种业务交易的数据。对这些数据来说,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是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要求保证这些数据的可访问性和业务可连续运行性。

(二)近线存储 (Near line)对应数据的生命力保持期,主要针对存取虽不频繁,但希望在访问时可获得接近在线存储性能的数据。同时,希望当在线存储系统发生故障时,近线存储可以作为备份,临时担负起在线存储系统的职能。

(三)离线存储 (Offline)

对应数据的生命力下降期,主要针对归档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的保留对于日后的安全检查和数据仓库应用都非常有价值。第三章财务报表涉税风险分析

向财务报表要税收就是向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财务报表要税收。企业财务报表涉税风险分析的主要对象也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财务报表各项目内容及其变动都可能带来税收风险的产生。近年来,针对财务报表涉税风险分析,在传统指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观其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根据纳税评估的风险导向特征,探索出了以 “项目分析为主,指标分析为辅”的综合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涉税风险方法。

指标分析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设立风险预警值,进行数据比对分析,指引税收风险分析方向。项目分析,一是以财务报表的每个项目为分析单元对项目本身期初、期末进行比对分析,从差异中找出项目本身涉税点;二是对财务报表的项目与项目之间进行关联分析,找出具体税收风险点;三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项目之间勾稽关系的综合比对,联动分析项目之间关联关系,深入挖掘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涉税信息,为进一步发现涉税管理重点提供方向和指引。例如:从 “应收账款”项目与 “营业收入”项目及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关联分析,可以评估出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经营或销售收入不及时入账等问题。同时,在以项目分析为主的基础上,辅以涉税相关的指标以进一步佐证项目分析所发现的疑点,为后续的涉税管理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项目加指标”的分析方法吸收项目分析和指标分析各自的优点,实现两种方法的优势互补,既能通过指标分析整体把握风险方向,又能通过项目分析精确锁定风险目标,提高企业财务报表风险分析质量和效率。图3-1 项目分析和指标分析第一节财务报表项目涉税风险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涉税风险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每个项目都与税收有着密切联系。在涉税分析中,资产类项目应着重关注 “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项目;负债类项目应着重关注 “预收款项”“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项目;所有者权益类应着重关注 “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

(一)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中,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信用卡保证金存款等。“货币资金”余额应为年末现金盘点、银行对账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的付现能力。

对货币资金项目的分析:

1.了解财务报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构成,然后将 “货币资金”项目的账面余额与各种需应缴、应付的款项对比,分析企业有无支付能力。

2.分析货币资金项目的余额

(1)“货币资金”项目不能出现负数 (红字),如果出现负数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账外账。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平时可能通过借记 “库存现金”,贷记 “其他应付款”来掩饰账外账,需要进一步分析纳税人业务往来账款项目,以资金流为突破口,深入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的情况。【例3-1】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2014年初 “货币资金”19027029.41元,年末余额-23314717.19元。“货币资金”余额<;0,则可能存在账外收入漏缴相关税费的风险。

经实地核查发现,该公司2014年末银行存款余额为负,原因是企业销售部门未将部分销售房款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未入账,因此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经该公司确认,截至2014年底未计入预收账款的销售房款共23314717.19元,故应补缴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合计1795233.22元。

(2)“货币资金”项目余额一般不能为0。如果为0,通常是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高端现金管理业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现金池”业务。“现金池”业务就是指属于同一家集团企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现金余额实际转移到一个真实的主账户中,主账户通常由集团总部控制,成员单位用款时需从主账户获取资金对外支付。企业集团母公司通过设立“现金池”,可以在不影响子公司日常业务的情况下,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将所有本地区及跨地区子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实现同城及跨地区的自动化资金集中管理。【例3-2】某大型石化公司201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 “货币资金”期初、期末余额为0,其中银行存款期初、期末余额也为0。若遇到这类情况,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印花税、增值税 (原先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

3.“货币资金”项目余额大于0,将 “货币资金”项目余额与 “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等项目的发生额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人是否存在资金借贷业务。结合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往来账户进行关联分析,看是否存在销售收入不入账的税收风险。【例3-3】某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2015年初 “货币资金”2679786847.59元,年末余额3227252934.41元,但公司当年 “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6624.23元,“货币资金”年末余额是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的12万倍以上。

通过查看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和金税征管信息,发现涉税疑点。2015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仅为 26624.23元,但财务费用为-107224744.63元,利息收入为111648933.40元。应核实利息收入是否为银行存款收入、购买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收入,是否存在少缴纳流转税等问题。

经实地核查,该公司2015年利息收入111648933.40元,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收入,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营业税问题解答 (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 〔1995〕156号)第十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 〔2009〕111号)的规定,单位购买的信托产品、银行的理财产品,若不承担投资风险,收取固定利润 (利息),视为发生贷款行为,对收取的固定利润 (利息)应按照金融保险业缴纳营业税。经与该公司确认,应补缴营业税金及附加共计6140691.34元。

4.将资产负债表中 “货币资金”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差额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核对。在不存在现金等价物的情况下两者应当相等,如果不等,说明企业的现金流有重大问题,需进一步分析核实。【例3-4】评估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发现其2012年、2013年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分别为19347188.83元、12408626.58元,与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107505344.06元、67784611.37元严重不符,分别相差88158155.23元、55375982.79元,是否存在账外收入需进一步分析核实。经约谈,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承认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将这部分收入存放在了另一账户上。该公司账外收入应补缴相应税款。

5.对 “银行存款”项目的分析,应重点了解和分析借记卡信息,将银行提供的第三方信息逐一与企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收账款明细账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账。如煤炭企业、钢材零售企业、商城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利用借记卡收付货款,从而形成账外账。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以赚取差价收入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期末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税法按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着重于该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的紧密结合性,反映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①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借记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借记 “应收利息”或 “应收股利”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

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 “应收股利”或 “应收利息”科目,贷记 “投资收益”科目。

③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④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 “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同时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

①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税法要求计入投资的计税基础。

②股息所得的确认时间为被投资方宣告分配的当天,红利所得的确认时间为被投资方用留存收益转增股本的当天,利息收入为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应付利息日期的当天。因此,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不应当确认所得,而应冲减应收股利,作为企业垫款的收回。其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相同。

③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按税法规定,此现金股息应当确认股息所得,但该股息所得可享受免税优惠,因此应作纳税调减处理。但如果属于持有期未满12个月的股票投资,在持有期间取得的股息应当计入所得总额征税,不作纳税调整。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当确认当期损益,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约定的付息日期与实际付息期一致,因此税法确认利息收入的日期和金额与会计处理一致,不作纳税调整。

被投资方发放股票股利,投资方作备查登记不作账务处理,但税法要求视同分配处理,相当于 “先分配再投资”,应确认红利所得,同时追加投资计税基础。对红利所得还应区别情况处理:通常情况下,红利所得可以享受免税优惠,这与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无须作纳税调整。但如果属于持有期未满12个月的股票投资,在持有期间取得的红利所得 (送股),应当按面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④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不确认所得或损失,计算应纳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整。

⑤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上按账面价值结转,计算资产转让所得应按计税基础扣除。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应作纳税调整处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结转 “投资收益”,对损益无影响,不作纳税调整。

2.交易性金融资产涉税分析重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会计计入当期损益。税收处理原则是交易费用计入投资的计税成本,不得在当期扣除,交易费用应作纳税调增处理。

(2)持有和处置损益是否按税法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