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姜蒜薯芋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2:13:42

点击下载

作者:吕佩珂、苏慧兰、李秀英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葱姜蒜薯芋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第二版)

葱姜蒜薯芋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第二版)试读:

前言

四年前出版的“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深受读者喜爱,于短期内售罄。应读者要求,现对第一版图书进行修订再版。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修改、调整。

1.根据读者的主要需求和病虫害为害情况,将原来9个分册中的5个进行了修订,分别是《茄果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绿叶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葱姜蒜薯芋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瓜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西瓜甜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

2.每个分册均围绕安全、绿色防控的原则,针对近年来新发多发的病虫害,增补了相关内容。首先在防治方法方面,重点增补了近年来我国经过筛选的、推广应用的生物农药及新技术、新方法,主要介绍无公害化学农药、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其次在病虫害方面,增加了一些新近影响较大的病虫害及生理性病害。

3.对第一版内容的修改完善。对于第一版内容中表述欠妥的地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了修改。比如一些病原菌物的归属问题根据最新的分类方法做了更正;一些图片替换成了清晰度更高、更能说明问题的电镜及症状图片;还有对读者和笔者在反复阅读第一版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错误一并进行了修改。

希望新版图书的出版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民朋友的实际问题,使本套丛书成为广大蔬菜种植人员的好帮手。编者2017年1月第一版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含瓜类)生产国和消费国。据FAO统计,2008年中国蔬菜(含瓜类)收获面积2408万公顷(1hm2=104m2),总产量4.577亿吨,分占世界总量的44.5%和50%。据我国农业部统计,2008年全国蔬菜和瓜类人均占有量503.9kg,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该项产业产值达到1073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8.1%;净产值8529.83多亿元,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1182.48元,占24.84%,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蔬菜病虫害是蔬菜生产中的主要生物灾害,无论是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或害虫的为害,均直接影响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据估算,如果没有植物保护系统的支撑,我国常年因病虫害造成的蔬菜损失率在30%以上,高于其他作物。此外,在防治病虫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已成为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国民食用安全、制约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重要问题。

本套丛书在四年前出版的《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的基础上,保持原图鉴的框架,增补病理和生理病害百余种,结合中国现代蔬菜生产的新特点,从五个方面加强和创新。一是育苗的革命。淘汰了几百年一直沿用的传统育苗法,采用了工厂化穴盘育苗,定植时进行药剂蘸根,不仅可防治苗期立枯病、猝倒病,还可有效地防治枯萎病、根腐病、黄萎病、根结线虫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二是蔬菜作为人们天天需要的副食品,集安全性、优质、营养于一体的无公害蔬菜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农药前景十分看好,在丛书中重点介绍了用我国“十一五”期间“863计划”中大项目筛选的枯草芽胞杆菌BAB-1菌株防治灰霉病、叶霉病、白粉病。现在以农用抗生素为代表的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申嗪霉素、乙蒜素、井冈霉素、高效链霉素(桂林产)、新植霉素、阿维菌素等一大批生物农药应用成效显著。三是当前蔬菜生产上还离不开使用无公害的化学农药!如何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至关重要!丛书采用了近年对我国山东、河北等蔬菜主产区的瓜类、茄果类蔬菜主要气传病害抗药性监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本书中停用了已经产生抗性的杀虫杀菌剂,全书启用了一大批确有实效的低毒的新杀虫杀菌剂及一大批成功的复配剂,指导性强,效果相当好。为我国当前生产无公害蔬菜防病灭虫所急需。四是科学性强,靠得住。我们找到一个病害时必须查出病原,经过鉴定才写在书上。五是蔬菜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随种植结构变化,变换防治方法。如采用轮作防治枯黄萎病,采用物理机械防治法防治一些病虫。如把黄色黏胶板放在棚室中,可诱杀有翅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成虫。用蓝板可诱杀蓟马等。

本丛书始终把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作为产业开发的突破口,有利于全国蔬菜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气候异常等温室效应不断给全国蔬菜生产带来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本丛书针对制约我国蔬菜产业升级、农民关心的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控、国家主管部门关切和市场需求的蔬菜质量安全等问题,进一步挖掘新技术,注重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丛书内容从五个方面加强和创新,涵盖了蔬菜生产上所能遇到的大多数病虫害,包括不断出现的新病虫害。本丛书9册介绍了176种现代蔬菜病虫害千余种,彩图2800幅和400多幅病原图,文字200万,形式上图文并茂、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强,既有传统的防治法,也挖掘了许多现代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是一套紧贴全国蔬菜生产,体现现代蔬菜生产技术的重要参考书。可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诊断、防治病虫害指南,可供全国新建立的家庭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全国各地农家书屋、广大菜家、农口各有关单位参考。

本丛书出版之际,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廷昌研究员对全书细菌病害拉丁文学名进行了订正。对蔬菜新病害引用了李宝聚博士、李林、李惠明、石宝才等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北方蔬菜报》介绍的经验。对蔬菜叶斑病的命名采用了李宝聚建议,以利全国尽快统一,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防治病虫害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限于笔者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望专家、广大菜农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6月一、葱蒜类蔬菜病虫害1. 韭菜病害

韭菜 学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称叶韭;A.hookeri Thwaites,Enum,称根韭;此外还有花韭、叶花兼用韭等,学名同叶韭。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是百合科葱属中以嫩叶和柔嫩花茎为主要产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韭菜茎枯病

症状 又称叶斑病。主要为害花茎,有时也为害叶片。茎部染病,初现退绿长椭圆形病斑,大小(18~30)mm×(2.5~4.5)mm,后全部变为灰白色,上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染病,叶两面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边缘不清,后也现小黑点,严重的叶片枯死,花茎折倒。

病原 Septoria allii Moesz,称葱壳针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壳针孢属。分生孢子器叶面生,球形至卵圆形,直径65~140mm,高60~110mm;器壁褐色膜质,壁厚7~10mm,形成梨形产孢细胞,上生分生孢子圆筒形,顶端略尖,具1~4个隔,多为3个隔膜,大小(20~45)mm×(1.5~2.5)mm。韭菜茎枯病病茎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逸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经几天潜育显症后,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季节、高湿条件下易发病。肥料不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早发1号、优丰1号、豫韭菜1号、“一、三韭菜”等优良品种。加强韭菜园田间管理,及时拔除杂草,必要时使用除草剂灭草。②发病初期喷洒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500g/L氟啶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韭菜灰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分为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白点型和干尖型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扩展。病斑梭形或椭圆形,常互相融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湿腐型发生在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至绿色茸毛状霉,伴有霉味。湿腐型叶上不产生白点。干尖型由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后变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并可向下延伸2~3cm,呈黄褐色,表面生灰褐或灰绿色茸毛状霉。大流行时或韭菜的储运中,病叶出现湿腐型症状,完全湿软腐烂,其表面产生灰霉。

病原 Botrytis squamosa Walker,称葱鳞葡萄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无性型,葡萄孢属。菌落棉絮状。菌丝无色,侧向分枝,气生菌丝常联合成索状。低温时易产生分生孢子梗,2/3高度处开始分枝,分枝缢缩明显;产孢细胞圆球形;分生孢子稀疏,卵圆形至长卵形,无色;菌核初为白色菌丝团,后渐宽成黑色,直径1~2mm,在寄主叶鞘或鳞茎上形成的菌核更小,薄形紧密附于寄主组织上。菌丝生长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分别为0℃、14~16℃、22℃。为害葱、韭菜、百合、大蒜等。此外有文献记载,Botrytis byssoidea Walker(葱细丝葡萄孢)、B. cinerea Pers.:Fr.(灰葡萄孢)也可以为害韭菜。韭菜灰霉病韭菜灰霉病湿度大时叶片上长出灰霉韭菜灰霉病菌1—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病原菌的无性繁殖体,即病叶上的灰霉传播蔓延。每次收韭菜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通过灌溉水等农事操作传播到新叶上,致新生叶染病。该菌侵染与韭菜刀次、伤口关系密切,头刀发病轻,二、三刀发病重,一般在棚膜滴水处常形成发病中心,向周围扩展。该菌生长温限15~30℃;适合菌丝生长温度15~21℃。温度升高产出菌核,27℃产生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后始见发病。由于韭菜棚生态条件适合发病,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断加重。品种间对此病抗性差异明显,“黄苗”较抗病,“汉中韭”则感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低温品种,如平丰8号、平韭4号、多抗富韭6号等。②与非韭菜、葱蒜类蔬菜轮作。韭菜定植后收获年限不要超过3年,否则易出现长势不强,抗病力下降。③合理密植。每2667m以40万~60万株为宜,种植过密易发病。及时采薹,7~8月花薹长出应及时采收,防止生殖生长影响营养生长,以保持抗病力。及时拔除田间杂草,病叶应及时清除烧毁,扣棚前平茬,清除老叶残叶,减少初侵染菌源。适时扣棚,扣棚时间应据当地气候品种特性灵活掌握,地上部耐寒力弱,休眠期长的品种,扣棚时间应在地上部干枯根系充分休眠后进行,一般在12月中下旬方可扣棚(河南平顶山一带);地上部耐塞力强、休眠期短的品种对扣棚时间要求不严格,可早可晚。棚膜要选用新型多功能膜。④加强温湿度管理。以增温、防寒、排湿,促进韭菜生长,缩短每茬韭菜生长期为中心。据天气情况灵活揭盖草苫,白天温度控制在18~24℃,夜间8~15℃为宜,昼夜温差过大叶面易结露,易发病,要把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湿度过大时中午要放风排湿。⑤灵活收割上市,当韭菜株高25cm左右时,市场销售看好,可把有轻微病症的及早收割上市,可大大减少为害。2⑥秋季扣膜后浇水前每667m用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3kg,拌细土30~50kg,均匀撒施,预防灰霉病发生。进入花果期是重点防治时期。化学防治应抓住侵染适期,重点保护春季韭菜第二茬的二、三刀,割后6~8天发病初期喷撒6.5%甲硫·霉威或5%腐霉利粉尘剂、25%异菌脲粉尘剂,每667m 每次1kg,或用15%腐霉利烟剂,每2667m用200g,熏1夜。此外,也可喷洒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100倍液、16%腐霉·己唑醇悬浮剂9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⑦韭菜提倡用“辣根素进行棚室表面处理。在灰霉病发生之前2用20%辣根素水乳剂1~2L/667m进行喷施熏蘸,防治韭菜灰霉病”。借助自控常温烟雾施药机或背负式远程超低量喷雾机喷施熏蘸,无公害,效果好。韭菜疫病

韭菜疫病从苗期到移栽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生。防治不当常造成大面积死亡,生产上单靠化学防治效果不佳,应采用综合防治,效果较好。

症状 根、茎、叶、花薹等部位均可被害,尤以假茎和鳞茎受害重。叶片及花薹染病,多始于中下部,初呈暗绿色水浸状,长5~50mm,有时扩展到叶片或花薹的一半,病部失水后明显缢缩,引起叶、薹下垂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白霉。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湿度大时,其上也长出白色稀疏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鳞茎被害,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至暗褐色腐烂,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影响植株的养分储存,生长受抑,新生叶片纤弱。根部染病,变褐腐烂,根毛明显减少,影响水分吸收,致根寿命大为缩短。韭菜疫病湿度大时叶上长出白色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韭菜疫病辣椒疫霉孢子囊

病原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称烟草疫霉;P. capsici Leonian,称辣椒疫霉,均属假菌界卵菌门疫霉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染寄主后发病。湿度大时,又由病部长出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引起发病。病菌发育温限为12~36℃,25~32℃最适。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该病易流行成灾。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h,病菌即完成再侵染,2~3天就可发生1代,因此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的毁灭性病害。易积水的韭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北京郊区苗期发病多在6月。本病见于7月,8月上旬达高峰后多延续到10月下旬。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提倡因地制宜选用早发韭1号、优丰1号韭菜、北京大白根、北京大青苗、汉中冬韭、多抗富韭6号、寿光独根红、山东9-1、山东9-2、嘉兴白根、平顶山791等优良品种,减少发病。②加强田间管理。选好种植韭菜的田块,仔细平整好苗床或养茬地,雨季到来前,修整好田间排涝系统。③进行轮作换茬,避免连年种植。④加强肥水管理。韭菜是多年生蔬菜,须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水。进入高温雨季,气温高于32℃,特别要注意大暴雨后,马上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生产上雨季控制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高。棚室保护地要注意及时放风,严防湿度过高。⑤药剂防治。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发现韭菜疫病中心病区时,马上喷洒75%丙森锌·霜脲氰水分散粒剂700倍液或40%嘧霉·百菌清悬浮剂300~500倍液或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700倍液、44%精甲·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700倍液喷雾,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以上药液蘸韭菜根进行倒栽,防效明显。韭菜绵疫病

近年来,由于南方各地栽培韭菜面积的扩大,韭菜绵疫病日渐严重。

症状 染病植株叶片上初现水渍状暗绿色病变,当病斑扩展至半张叶片大小时,叶片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假茎受害后呈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稀疏霉层;鳞茎染病时,根盘呈水浸状,后变褐腐烂;根部染病,呈暗褐色,根毛减少,难发新根。韭菜绵疫病转晴后田间受害状

病原 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称樟疫霉,属假菌界卵菌门疫霉属。生长温度最低6℃,最适24~ 28℃,最高36.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到韭菜上,长出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韭菜表皮进入体内,遇有高温高湿条件,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菌丝在叶片细胞间或细胞内扩散,也有的从气孔伸出菌丝,在叶面上扩散,经几天潜育在病部表面长出棉絮状菌丝,致韭菜瘫作一团,造成极大损失。生产上进入雨季开始发病,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雨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气温高低直接相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受害重,遇有持续时间长的大暴雨易出现大流行。该病已成为南方韭菜生产上的严重问题。

防治方法 ①南方韭菜绵疫病发生区严格挑选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葱属植物的高燥地块,苗床应冬耕施肥、休闲,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腐熟有机肥,南方要求做高畦,畦四周有水沟以利雨后及时排水。②播前施足腐熟有机肥4000~5000kg,幼苗期轻浇、勤浇水,做到先促后控保持地面湿润,苗高12~15cm后应控水蹲苗,防止幼苗徒长和倒伏。夏季雨水多时须控制浇水,定植第2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时剔根培土,防其徒长或倒伏。③千方百计降低田间湿度,露地韭菜要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病田要控制或停止浇水。密度大或田间郁蔽的还可采用“束叶”法,即进入雨季前,先摘除下层黄叶,把绿叶向上拢起再松松地捆扎,防止叶片与土面接触,起到通风散湿、减少发病的作用。棚室栽培的韭菜更要严加管理,除适时适量通风换气外,还要注意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减少高温、高湿持续时间,可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参见韭菜疫病。韭菜菌核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或茎部。被害的叶片、叶鞘或茎基部初变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烂干枯,田间可见成片枯死株。病部可见棉絮状菌丝缠绕及由菌丛纠结成的黄白色至黄褐色或茶褐色菜籽状小菌核。韭菜菌核病及病茎上的褐色小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 allii Saw.,称大蒜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核盘菌属。菌核薄片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黑褐色,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上形成子囊层。子囊筒状,大小(184~212)mm×(2~18)mm,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7~21)mm×(7~11)mm。无性阶段产生的小菌核粒状似油菜子,幼嫩时黄白色至淡褐色,老熟时褐色至茶褐色,致密坚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寒冷地区,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借气流传播蔓延,或病部菌丝与健株接触后侵染发病。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产生,主要以菌丝体和小菌核越冬。翌年小菌核萌发伸出菌丝或患部菌丝通过接触侵染扩展。通常雨水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如植地低洼积水或大雨后受涝,或偏施氮肥及过分密植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提倡施用生物有机复合肥;整修排灌系统,防止植地积水或受涝。②合理密植,采用配方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定期喷施喷施宝或增产菌使植株早生快发,可缩短割韭周期,改善株间通透性,减轻受害。③及时喷药预防。每次割韭后至新株抽生期喷淋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40%菌核净水乳剂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9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棚室韭菜染病,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具体方法见后文“大蒜灰霉病”。韭菜锈病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和花梗。初在表皮上产出纺锤形或椭圆形隆起的橙黄色小疱斑,即夏孢子堆。病斑周围具黄色晕环,后扩展为较大疱斑。其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夏孢子。叶两面均可染病,后期叶及花茎上出现黑色小疱斑,为病菌冬孢子堆。病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整畦韭菜叶片变成黄色,并散出很多锈粉,失去食用价值。福建诏安一带,每年春秋季节流行成灾,俗称韭菜“黄菇”。

病原 Puccinia allii(de Candolle)Rudolphi,称葱柄锈菌,属真菌界担子韭菜锈病病花梗韭菜锈病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菌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茎上,散生或聚生,有时排列成行,裸露,黄色,粉状;夏孢子近球形,大小(23~33)mm×(20~25)mm,淡黄色,有细刺。冬孢子堆生在叶两面或茎上,生在茎上的大多融合,长期埋在寄主表皮下,黑褐色;冬孢子形状不规则,多呈棍棒形至矩圆形,大小(30~75)mm×(17~25)mm。为害大葱、洋葱、蒜、韭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以菌丝体或夏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宜条件,重复侵染不断进行。一般春、秋两季发病重。冬季温暖利于夏孢子越冬,夏季低温多雨利其越夏。夏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天气温暖、湿度高、露多、雾大,或种植过密、氮肥过多、钾肥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选用适应不同时期的优良品种,如北京大白根、北京大青苗、汉中冬韭、寿光独根红、山东9-1、山东9-2、嘉兴白根、平顶山791等,可减少发病。轮作,减少菌源累积;合理密植,做到通风透光良好;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度过高;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多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②收获时,尽可能低割,注意清洁畦面,喷洒45%微粒硫黄胶悬剂400倍液。③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丙环唑乳油22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④发病重的田块,药剂防不住的,最好从地面根茎部割齐,然后在留下来的根茎部喷1次上述杀菌剂保护,并加强管理,增施肥料,加快韭菜生长,使韭菜重新长起来。韭菜白绢病

症状 韭菜须根、根状茎及假茎均可受害。根部及根状茎受害后软腐,失去吸收功能,导致地上部萎蔫变黄,逐渐枯死。假茎受害后亦软腐,外叶先枯黄或从病部脱落,重者整个茎秆软腐倒伏死亡。所有患病部位均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中后期菌丝集结成白色小菌核。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病株及其周围地表都可见到白色菌丝及菌核。盆栽韭菜上的白绢病(王家国原图)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无性型小核菌属。有性态为Athelia rolfsii(Curzi)Tu.& 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阿泰菌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韭菜白绢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上旬随着地温升高至30℃,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从地下须根、鳞茎侵入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再向四周扩展,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或施肥等途径传播,韭菜在7~8月高温多雨条件下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①施用腐熟有机肥,避免粪肥带菌。②播种前将种子过筛,尽量除去小菌核;田间部分植株开始发病时,要连根拔除病株销毁,甚至可将病株穴内的土壤取出韭菜地外,并在病株穴内及其附近浇泼药液或施用石灰杀菌。③重病区提倡间套作,降低田间湿度。韭菜植株矮小,如净作,往往通风不良,株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可采用宽窄行栽培,在宽行中种植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高矮搭配种植,不仅可降低田间湿度,还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④加强管理。天旱时注意灌水,防止植株衰弱,提高抗病能力;久雨不晴应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发病的条件。⑤发病初2期喷洒每克含1.5亿活孢子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每667m用制剂200~300g对水喷雾,或10%己唑醇乳油7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430g/L戊唑醇乳油3500倍液。韭菜黄叶病

症状 病斑从叶尖、叶缘产生向叶中脉扩展的纵向半个叶片变黄或整叶变黄,发病初期淡黄褐色,后期变成深黄色水渍状坏死,造成整叶枯死。主要为害韭菜的外叶,心叶很少出现感染。广西4月中旬开始发病,重病田病株率高达57%,死亡率高,危害大。

病原 Erwinia herbicola var. ananas,称草生欧文氏菌菠萝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菌体短杆状,两端圆,运动,大小(1.6~2.2)mm×(0.5~0.6)mm,周生鞭毛,革兰阴性,厌气条件下能生长,36℃也能生长。在NA培养基上,25℃培养24h出现单菌落,直径2mm左右,圆形,黄色。韭菜黄叶病病株上的黄叶韭菜黄叶病病原菌形态(丁彩平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韭菜田通过灌溉水或雨水飞溅传播,病原细菌主要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雨日多、湿度大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培养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浇水不要过量,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②加强肥水管理。定植时用生根剂蘸一下根,定植深度5~6cm,促幼苗健壮生长,韭菜定植后连浇2~3次水,以后每周浇1次水,缓苗后及时划锄促发新根。缓苗后适量追2复合肥,每667m随水冲施30~40kg,当韭菜长到25cm时,注意防止倒伏,促假茎迅速膨大。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高效链霉素水剂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水剂800倍液。韭菜细菌芽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保护地栽培发生在1~3月、露地韭菜发生在3~4月,北方稍晚些。发病初期外侧茎叶生长不良,逐渐萎蔫,向内侧卷曲腐烂,腐烂叶片易折断,影响新叶展开,生长也受阻。严重的叶片和鳞茎全部腐烂。韭菜细菌芽腐病(萌芽期茎叶生长不良)

病原 Pseudomonas cepacia(ex Burkholder)Palleroni et Holmes,称洋葱假单胞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多根极生鞭毛,在NA培养基上产生淡黄、淡绿非荧光色素。该菌除为害韭菜外,还为害洋葱和大葱,引起洋葱球茎腐烂病,主要是球茎外层鳞片受侵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初侵染源尚未明确,由收割时的刀具等传播可能性大。当韭菜田出现一病株,下次割韭菜时,常见该病整畦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收割时先割健株,后割病株,防其蔓延。②培土要小心,防止损伤植株。培土不宜过多。③必要时喷洒72%农用高效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韭菜软腐病

症状 为害叶片及茎部。叶片、叶鞘初生灰白色半透明病斑,扩大后病部及茎基部软化腐烂,并渗出黏液,散发恶臭。严重时成片倒伏死亡,病田相当触目。

病原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异名Erwinia aroideae(Towns.)Holland,称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果胶杆菌属。韭菜软腐病病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物遗落土中或未腐熟堆肥中越冬。南方菜区,寄主作物到处可见,田间周年都有种植,侵染源多,病菌可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在田间借雨水、灌溉水溅射及小昆虫活动传播蔓延,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温暖多湿、降雨频繁的季节易发病,植地连作或低洼积水或土质黏重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细叶韭菜、大叶韭菜、阔叶韭菜、天津卷毛、马蔺韭、791韭菜等耐热、耐风雨的品种。②提倡使用10%宝力丰韭菜烂根灵300~600倍液灌根。其他方法参见韭菜细菌芽腐病。韭菜萎蔫病毒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尖端外翻,叶片略呈花叶状,退色部位呈黄色斑驳状,有的出现坏死斑。病叶狭窄,生长不良或卷叶。病情严重的花叶明显,叶片生长很差,叶尖枯萎。根用韭菜萎蔫病毒病

病原 Chinese chive yellow dwarf virus(CCYDV),称韭菜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丝状。除侵染韭菜、番杏、千日红外,还侵染大葱、洋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主要靠桃蚜传毒,也可通过汁液传毒。生产上一茬韭菜常栽培2~3年,桃蚜和汁液传毒常使韭菜病毒病逐年加重,尤其是秋季带毒的病株越冬后蚜虫发生期又引起该病扩展。

防治方法 ①韭菜苗床要远离韭菜、大葱田,防止蚜虫飞来传毒。育苗时苗床上要覆盖防虫网或塑料纱。②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防其向健株上传播。③发病重的地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栽植韭菜可减少传毒。④蚜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9.1%矿物油乳油300倍液或0.3%印楝乳油1000倍液、0.5%藜芦碱醇溶液800倍液,消灭传毒蚜虫。韭菜病毒病

症状 韭菜病毒病属系统侵染病害。染病后生长缓慢,植株叶片变窄或披散,叶色退绿,沿中脉形成变色黄带呈条状,是本病重要特征。后叶尖黄枯,发病重的植株矮小或萎缩,最后枯死。韭菜病毒病

病原 Chinese chive dwarf virus(CCDV),称韭菜萎缩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线状,长650nm。寄主仅限于韭菜、葱、洋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韭菜萎缩病毒主要在韭菜根部越冬。翌春韭菜发芽或生长时,病毒扩展到地面的叶片中,开始显症。该病毒可在割韭菜时通过割刀进行汁液接触传播蔓延,致该病迅速扩展,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葱蚜、桃蚜等传播媒介进行远距离传播。一般葱蚜、桃蚜吸食带毒的寄主5~20min就能获毒进行有效传播,传毒是非持久性的,种子不带毒、土壤也不传毒。韭菜生长季节遇有高温干旱易发病。蚜虫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早发1号、“一、三”韭菜、优丰1号、豫韭菜1号等优良品种。发现病毒株后,要及时把整墩发病韭菜挖出,集中深埋或烧毁,控制毒源扩大。②收割韭菜时,先割健株,后割病株,防止割刀接触病株扩大传染。割刀接触病株后,应把割刀浸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进行消毒,也可同时用四五把刀,每割数墩后,集中浸入上述溶液中消毒。③加强韭菜田肥水管理,及时拔除韭菜田杂草。④发现葱蚜或桃蚜为害韭菜,要及时喷洒1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消灭传毒蚜虫。⑤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或1%香菇多糖水剂5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韭菜生理黄叶和干尖

症状 棚室或露地栽培的韭菜经常发生黄叶或干尖。心叶或外叶退绿后叶尖开始变成茶褐色,后渐枯死,致叶片变白或叶尖枯黄变褐。根用韭菜生理黄叶和干尖

病因 生理性病害。病因较复杂,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一是长期大量施用粪肥和硫酸铵、过磷酸钙等肥料,易导致土壤酸化,造成酸性为害,致韭菜叶片生长缓慢、纤细或外叶枯黄。二是扣塑料棚前施用了大量碳酸氢铵或在偏碱性土壤中使用硫酸铵,扣棚后地表撒施尿素后,棚内易形成氨气积累,造成氨害发生,叶尖变褐、枯萎。三是土壤已经酸化,亚硝酸积累过多,发生亚硝酸气体为害,致叶尖变白枯死。四是韭菜生长适温为5~35℃,当棚温高于35℃,持续时间长,导致叶尖或整叶变白、变黄。五是棚室栽培韭菜遇有低温冷害或冻害,造成韭菜白尖或烂叶,有时天气连阴骤晴或高温后冷空气突然侵入,叶尖枯黄。六是微量元素过剩或缺乏。硼素过剩,叶尖干枯;锰素过多,中心叶轻度黄化,外叶严重黄化后枯死;缺镁时外叶变黄;缺锌、缺钙时中心叶黄化。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早发1号、优丰1号、791韭菜、豫韭菜1号、85-2等优良品种和细叶韭菜、大叶韭菜、阔叶韭菜、天津卷毛、马蔺韭等耐风雨品种。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不宜一次施用过量,防止撒在叶表,提倡喷洒0.01%芸薹素内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宝力丰韭菜烂根灵600倍液。③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棚温不要高于35℃或低于5℃,生产上遇有高温要及时放风、浇水,否则容易发生叶烧。韭菜缺素症

症状 韭菜生产上,常出现缺铁、缺硼、缺铜、缺钙、缺锰、缺锌等缺素症,对产量、质量有一定影响。

缺铁症:缺铁症常发生在低温潮湿或盐碱含量较高的板结地块,发病时叶尖失绿,叶片呈鲜黄色或浅白色,其余正常。在低洼潮湿或盐碱地发病重,新老茬韭菜没有差异。

缺硼症:多发生在老茬韭菜田,茬口越多发病越重。发病初期整株失绿,严重时叶片上出现明显的黄白相间的长条斑,直到叶片扭曲,组织干死。

缺铜症:症状出现略晚,一般在出苗后20~25天开始显症,当韭菜长到最旺时,顶端叶片1cm以下部位产生2cm长的失绿片段,似韭菜干尖状。缺铜症多发生在老茬韭菜田。

缺钙症:心叶出现黄化,部分叶尖干枯而死,老茬韭菜田发生重。

缺镁症:韭菜缺镁时外叶开始黄化,后外叶逐渐枯死。

缺锌症:易出现中心叶黄化。韭菜缺铁症韭菜缺铜症(付乃旭摄)韭菜缺钙症(付乃旭摄)韭菜缺镁症(付乃旭摄)韭菜缺硼症(付乃旭摄)

病因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①选用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韭菜。②施用优质农家肥5000kg,进行5年以上轮作。③对缺钙、缺镁的韭菜田提倡施钙镁磷肥100kg,应急时喷洒钙镁磷肥600倍液、叶面喷洒0.4%氯化钙溶液。④缺铁时可在有机肥中施入硫酸亚铁20kg或喷洒硫酸亚铁400倍液。⑤缺铜时叶面喷洒0.14%硫酸铜水溶液700倍液。⑥缺2镁时,喷洒0.15%硫酸镁溶液。⑦缺硼时,可在基肥中每667m用硼砂1~1.5kg混匀后施入。也可叶面喷洒速乐硼1200倍液或0.5%硼砂溶液。⑧生产上如同时缺乏上述几种微量元素,可在出苗后10天喷洒0.2%硫酸亚铁和0.5%硼砂混合液,在出苗20天后喷洒0.5%硼砂和0.14%硫酸铜混合液。韭菜死棵

症状 韭菜根部变褐,部分或成片出现根腐或死棵。

病因 一是在韭菜田里堆放畜禽粪或杂物,引发局部高温,使韭菜根际处处于无氧环境,造成窒息性死根。二是浇冻水时间过迟或浇水过多,出现田间积水结冻,拉断韭菜根系。三是堆放积雪融化或低温条件下泡水时间过长,都会引起根腐,产生死棵。四是浇了含有污染物或含碱、盐过高的河水或污水,使韭菜中毒引发根部腐烂。五是使用杀虫剂、除草剂过量造成药害。六是病虫为害。韭菜死棵

防治方法 ①在韭菜田不要堆放粪肥或杂物。②科学灌溉,适时适量,尤其浇冻水迟早特别重要。③提倡使用井水或干净的河水浇田。④科学防治韭田病虫害。⑤根据韭菜田杂草种类适时选用除草剂科学浇灌,不可大水浸浇。发现死棵及时挖除。韭菜倒伏

症状 韭菜生产上遇有生长过旺时假茎变细,叶片肥大,出现头重脚轻时,叶片多成披发状或倒伏状,严重时叶片不规则地瘫倒在地面上,数日后叶片变黄腐烂,失去经济价值。

病因 生产上种植过密,肥水充足,或夏季气温偏高,雨水多造成旺长,很易出现倒伏。生产上直播韭菜或移栽养根韭菜都易出现倒伏,尤其养根韭菜在初期很易倒伏。韭菜倒伏2

防治方法 ①播种量要适当,每667m直播韭菜应为3~6kg,按30~40cm行距开沟,沟深10cm,宽15cm,踩实沟帮,顺沟把水浇透,水渗下后把干种子撒在垄沟内覆土,出苗期保持土壤潮湿,可用薄膜或地膜覆盖,当长出4~5片叶后,要注意控水,且每次浇水或下雨后,要适时进行锄地培土。进入雨季之前要注意行间开沟,及时排水。②采用育苗移栽的,应在播后76~91天苗高18~30cm、有5~8片叶时进行定植。平畦行距15~25cm,穴距10~15cm,每穴留苗10~20株成圆撮状。生产上露地栽培分株性十分强,可略稀些,保护地栽培分株性较弱,可稍密些。③适量施入优质基肥和追肥,雨季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不宜追肥。雨天多的地区采用高畦或高培垄进行栽培。④春季发现倒状,可把上部叶片割去1/3至1/2,可减少上部重量,利于韭菜立着生长。秋季发生倒伏的,可从韭菜垄两侧从下向上用手捋掉部分老叶叶鞘,也可把倒状的韭菜用木棒或竹竿挑拨到一边,晾晒垄沟和根部。韭菜植株跳根

症状 种植的韭菜生根的位置和根系每年都上移1.5~3cm,生产上叫作韭菜跳根。韭菜跳根造成根系的形成和吸收营养能力下降,且使韭菜的盘状茎向外露出或造成散撮或倒伏。韭菜植株跳根

病原 其实生产上韭菜跳根是其特性,是一种正常生理习性,韭菜根系着生在盘状茎的四周,每年茎盘上长出新的分蘖,上层的新分蘖基部又长出新根,造成新生根的位置和根系不断向上移动,随着收割次数或分蘖次数逐年升高,跳根的高度过大影响韭菜生产质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 ①生产上当年大棚等保护地种植的韭菜,扣棚收获后造成毁根,不会产生跳根。②连续种植韭菜的,早春土壤升温后,新芽萌发前,可在晴天中午向韭菜地里均匀撒施培土3cm。培土应在年前准备好,土质要肥沃,过筛堆放在向阳处晒暖。如当地是黏土,可选砂性土,撒后及时锄地,使原土与培土混合,若是沙土地则应选用略黏的土,以利改良土壤,抑制韭菜跳根现象,提高生产质量。2. 大葱、洋葱病害

大葱 学名Allium fistulosum L. var. giganteum Makino,是百合科葱属中以叶鞘组成肥大假茎和嫩叶为产品的二、三年生草本植物。现在大葱经过施用一种特别研制的含硒营养液后,含硒量高,安全又营养,成为富硒蔬菜,具有抗癌保健功能,很受欢迎。

洋葱 学名Allium cepa L.,别名葱头、圆葱,是百合科葱属中以肉质鳞片和鳞芽构成鳞茎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大葱、洋葱苗期立枯病

症状 多发生在发芽之后半个月之内。1~2叶期幼苗近地面的部位软化、凹陷缢缩,白色至浅黄色,病株枯死。严重的幼苗成片倒伏而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及附近地面长出稀疏的蛛丝状褐色菌丝,即病原菌菌丝体。大葱立枯病病苗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无性型丝核菌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病株及病残体上的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气温升高,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幼苗,借雨水或浇水传播。土壤温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秋葱在芒种定植最好,葱苗130天苗龄2才行。每667m施用优质肥5000kg、过磷酸钙50kg、复合肥30~240kg,施入沟内深翻20~30cm。定植深度7~10cm。每667m栽1.3万~1.6万株,行距65~80cm,株距5~8cm。②种子消毒。用0.2%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5min后用清水冲净。③苗床每100m用多宁200g均匀拌土撒施防止苗床带菌,出苗后发病初期喷洒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1%申嗪霉素水剂800倍液喷淋根部,隔7天1次,连喷2次。大葱、洋葱霜霉病

症状 大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及花梗。花梗上初生黄白色或乳黄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中下部叶片染病,病部以上渐干枯下垂。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染病,可引致系统性侵染,这类病株矮缩,叶片畸形或扭曲,湿度大时,表面长出大量白霉。大葱霜霉病典型症状葱霜霉1—孢子囊;2—孢囊梗

洋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轻的病斑呈苍白绿色,长椭圆形,严重时波及上半叶,植株发黄或枯死,病叶呈倒“V”字形。花梗染病,同叶部症状,易由病部折断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紫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鳞茎染病后变软,外部的鳞片表面粗糙或皱缩,植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

病原 Peronospora destructor(Berk. )Casp. ex Berkeley,称葱霜霉,属假菌界卵菌门霜霉属。为害大葱、洋葱、冬葱、韭菜及薤头等。孢子囊形成温度13~18℃,15℃最适,10℃以下、20℃以上则显著减少;孢子囊萌发适温11℃,3℃以下、27℃以上不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大葱霜霉病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阴凉多雨或常有大雾的天气易流行。在河北、山东以南洋葱种植区,如山东菏泽洋葱多在9月下旬播种育苗,苗期60~70天,11月底~12月上旬定植,翌年5月中旬收获,近年洋葱霜霉病日趋严重。育苗期洋葱霜霉病发生不重,但发病株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季2月底到3月上旬始见发病,进入3月中旬系统侵染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通过气流进行再侵染,产生2个明显发病盛期,即一是系统侵染发病盛期,多在3月上中旬,二是进行再侵染植株发病盛期,多在3月下~4月中旬,从底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减产30%以上。

防治方法 ①选择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种植,并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红皮、黄皮品种较抗病,如掖辐1号、紫皮洋葱、港葱3号、牧童、黄皮02、富农等。③洋葱霜霉病防治上除定期剔除病苗外,栽培上应采取做畦栽培,畦面宽160cm,高10~15cm,种植洋葱7行,株距18~20cm,两畦间沟宽25~30cm,畦面和沟中均覆地膜,干旱时膜下小水沟灌,涝时及时通过畦间沟排水,有效降低地表湿度。在洋葱霜霉病发生始期,即2月底~3月上旬拔除系统病株。④大葱、洋葱发病初期喷洒500g/L氟啶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40%精甲·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00倍液的硕丰481,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大葱、洋葱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花梗及绿色茎部。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病原 Puccinia allii(DC.)Rudolphi,称葱柄锈菌,异名P. porri(Saw.)Winter,称香葱柄锈菌,均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形态特征同韭菜锈病病菌柄锈菌属。大葱锈病夏孢子堆红褐色疱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南方则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或在活体上越冬。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萌发适温9~18℃,高于24℃萌发率明显下降,潜育期10天左右。气温低的年份、肥料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抗病力。②发病初期喷洒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