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6:13: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0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

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10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管理

2.行政幅度

3.行政指派

4.行政沟通

5.行政立法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斯·韦伯关于官僚组织的理性权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行政决策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3.均衡性原则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5.我国行政立法的程序由哪几个步骤构成?

三、论述题(任选3题,每15分,共45分;如果4题全做,则计算前3题分数)

1.公共事务非营利性是否意味着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不能采用收费方式。

2.请说明在现代政府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寻租现象。

3.试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关应如何协调与其他方面监督的关系。

4.试析当代行政改革的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

四、案例分析题(45分)

[案例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了重火改革。此项改革涉及社会公众的重大利益,应该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改革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研究和制定初步方案阶段(1988.1993年),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第二个阶段是试点阶段(1994—2000年),先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进行试点,后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试点;第三个阶段是逐步推开阶段(2000至今)。从改革方案的形成和实施过程来看,完全符合政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运作程序的要求。

但是,在此项改革方案实施5年之后,2005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由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过去1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从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社会公众对此项改革成效的评价普遍不高。

对于此项改革不成功原因的分析众说纷纭,有评论认为是市场化改革的后果,也有评论认为是行政控制的后果。

请分析:(1)你认为造成社会公众对医疗保障制度成效评价不高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核心职能是什么?(3)在社会利益逐步分化的背景下,政府在制定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改革方案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00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10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管理

答: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其基本特征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2.行政幅度

答:管理幅度又称行政幅度,是指领导机关直接管辖下属部门或人员的数额。一般说来,决定组织管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性格、知识、专业、技能、才干、精力、经历、经验、习惯,性别、年龄、动机、作风等;(2)组织的正式规定,如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程序、纪律、责任、待遇、惯例以及技术设备、氛围、人际关系、权力的集中程度等;(3)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社会对组织的需求、社会道德风尚及意识形态以及与组织有关的家庭或家族意志等。

3.行政指派

答:行政指派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品行、个性、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各项条件来分配他们的工作任务。行政指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行政人员的工作情况和行政工作的整体效率。根据行政指派的内容和特点,对行政指派监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领导是否按照自己的职权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哦分配计划;(2)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调查和分析行政机构的内部情况;(3)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考察行政人员的各项素质;(4)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考虑到工作的轻重缓急;(5)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给行政下级保留了适当的自主权。

4.行政沟通

答:指有关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对共同任务和问题获得共识的方法和程序,也是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过程。行政沟通的目的在于使参与决策实施的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对共同任务和问题获得共识,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简言之,就是为了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以便协调行动。现代行政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沟通方式:按沟通的主体来划分,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个人与团体之间的沟通、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沟通;按沟通的途径来划分,有依组织结构进行的正式沟通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非正式沟通;按沟通意见的流向来划分,有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沟通的运作程序来划分,有上行纵向沟通、下行纵向沟通和平行横向沟通。由于行政活动的复杂性,选择具体的沟通方式应依实际情况而定。

5.行政立法

答::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简言之为行政机关立法。狭义的行政立法行为是行政权作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就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与相对人所形成的关系结构来说的。与其对应的有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它有别于立法机关( 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和其他行政行为。它的基本原则有:(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斯·韦伯关于官僚组织的理性权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以理性权威为特征的官僚组织的特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才表现了它与工业社会相吻合的组织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1)层级制结构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形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2)在此结构中有明确的分工制度,为完成工作目标,每一职位都有相应的法定权力。(3)各种工作决定有一定的记录在案的法定公式。(4)行政权和立法权相分离,行政人员只是具有管理专长的管理者,而非立法者。(5)每一层级的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训练。(6)人员的选拔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进行。(7)每一职位都必须规定明确的职责范围。(8)职位不属于私人所有。

2.行政决策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答:公共管理运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和偏差必须对公共管理运作方案加以修正和补充。但是,方案的修正和补充本身可能产生一定的负效应:(1)它可能会影响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或声誉,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方案的多变性,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们怀疑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的能力。(2)它会影响方案实施的进度和效率。假若方案决策正确,实施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修改和补充,这就会减少方案实施的障碍,加快实施速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进度。(3)从经济角度看,方案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社会资源,使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不必要的多余支出。(4)方案修正会对人们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方案修正过多,人们对新方案的可靠性和可持久性会产生动摇,持某种怀疑和观望态度。这会使新方案的执行和贯彻效率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尽管交学费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顾方案制定本身的确定性和科学性。如果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认为反正有方案修正与补充这一环节,在制定方案时马马虎虎,甚至草率行事,这就会变成不正常的方案修正了。

3.均衡性原则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公共管理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要求,例如,公正与效率,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从一定的条件看,这些要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有时会表现出相互的矛盾和冲突。在公共管理中既要考虑到这些要求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这些要求之间的协调性,只有在不同要求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公共管理才能取得整体性满意的效果。

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公务员法》中的相关规定构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它们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三个环节:(1)进入环节

①职位分类制度。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公务员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②录用制度。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办法择优录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人事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录用考试;录用公务员有基层工作经历要求和试用期。(2)管理环节

①考核制度。对德、能、勤、绩、廉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

②奖励制度。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列出九种应予奖励的表现;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③纪律制度。禁止14种违纪行为;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④职务升降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任人惟贤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应按照拟任职务资格要求、晋升程序、职务序列晋升;可根据考核结果予以降职;按职务升降调整级别和工资档次。

⑤职务任免制度。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按规定权限、程序和具体情形任免;原则上一人一职,有条件的可兼任一个实职,但不得在企业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兼职;担任不同层次领导职务的最高任职年龄,由国家另行规定。

⑥培训制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分为四种培训类型;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⑦交流制度。分为内部交流、外部交流两种类型;交流包括调任、转任、转换和挂职锻炼;每年应有一定交流比例。

⑧回避制度。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三种任职回避范围;公务回避对象包括本人及上述亲属关系;地区回避有地区和职务限制。

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内容主要有: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职级工资制;工资主要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构成;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工资水平遵循稳定提高原则;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实行法律保障原则。(3)退出环节

①辞职辞退制度。任职超过三至五年最低服务年限后,按审批程序和有关规定允许辞职;擅自离职者给予开除处分;规定五种可以予以辞退的情形等等。

②退休制度。退休条件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提前退休条件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 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除此之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国家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各项待遇。

5.我国行政立法的程序由哪几个步骤构成?

答:行政立法程序是指日常行政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或规章的步骤和过程。我国的行政立法的程序,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1)规划立项。

规划立项是行政立法的准备阶段。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实际需要,编制有指导性的行政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规划立项由三个环节组成:①立法建议,可以提出立法建议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党派、社会团体、法人和公民,也有权提出立法建议,制定行政规章还可接受外国人的提议。立法建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立法建议应注明立法名称、主要目的及内容等。②拟定草案,政府法制部门综合研究立法建议,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拟定立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③审批立项,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审议立法计划草案,认为可行的,由行政首长审定,成为正式的规划进行立项。(2)咨询起草。

咨询起草是指列入立法项目的法规和规章,由政府法制部门组织拟写法律文件草案的过程的总称。较为重要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尤其是其内容涉及几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事项,一般由法制机构负责,组成由机关部门参加的起草小组进行,其他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尤其是其内容只涉及某一部门管理事项,则由该主管部门负责起草。在现实立法实践中,立法项目的课题研究先于具体起草工作,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吸收立法事项的专业技术专家、政府官员、法律学者共同参与立法咨询工作,弄清该项法案要调整的范围、要解决的问题、立法指导原则、基本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协调,可资借鉴的国内外资料,以及法律责任等。法案起草后应该向社会公布,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公布处理结果。(3)审议通过。

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拟定后,要送交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议和核查。审核制度的功效在于进一步确定该法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与合法性,如果符合上报通过条件,则写出审查报告及建议修改稿,提交一级政府和部委提请讨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要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如对行政法规草案中的重大问题有意见分歧,则留给下次会议审议,如只对个别细节有意见,则原则通过草案,由国务院法制局会同有关部门按会议意见进行修改,再送总理审定。各部委制定的规章要提交部委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地方政府规章要提交地方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审议通过。(4)签署发布。

行政法规、规章通过后,必须经制定机关的行政首长签署并公开发布,这是规范性法规文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未经公布的行政法规、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198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改进行政法规发布工作的通知》规定:

①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令;经国务院批准,部门(含部、委、行、署、直属机构、国家局)发布行政法规,由部门主要领导人签署发布令。

②发布行政法规的令,应包括发布机关、序号、法规名称、通过或批准日期、发布日期、生效日期和签署人等项内容。

③经国务院总理签署公开发布的行政法规由新华社发稿,《国务院公报》、《人民日报》应当全文刊载,国务院不另行发布。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一般都由本部门、本级政府首长签署发布令。(5)修改废止。

行政法规、规章的修改,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的某些规定加以改变、删除或者补充的行政立法活动。行政法规、规章的修改与制定一样,必须由行政立法主体按现行行政立法全县进行。除非获得许可和授权,这种修改不得同被修改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否则就不是修改而是重新立法。

行政法规、规章的废止包括直接废止和间接废止。直接废止是指明文规定或宣告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间接废止是指按新法优于旧法、效力等级较高的法优于效力等级较低的法等法律原则,废止行政法规、规章全部或部分内容。

三、论述题(任选3题,每15分,共45分;如果4题全做,则计算前3题分数)

1.公共事务非营利性是否意味着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不能采用收费方式。

答:(1)公共事务的非营利性是指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给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而不是盈利。在这一过程中,公共财政支出是一个基本的资金来源。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时是不需要交费的。在现代,有时为了弥补公共事务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乃至于不同的公共事务所具有的公共性的不同,往往也会采用收费的办法,但这种收费绝不以营利为目。实际上,交纳一定的费用享用公共服务,已成为体现现代公民权力与义务的一个标志。(2)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结合,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改革市场化将公共管理机构权威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的功能有是复合配置,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教育领域为例,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化方式时,应该对不同的构成部分区别对待。根据公共性程度的高低,可以把教育领域分成三层。第一层是义务教育,他的公共性程度很高,属于“纯公共物品”,按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不宜引入市场化的方式。第二层是除义务教育外的各种学历教育,它的公共性程度也很高,它的发展和管理也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但是可以适当引入市场化方式,其目的是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满足公众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引入市场化方式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给予严格的控制、协调和引导,不能出现营利驱动的现象。第三个层次是技能性的学习和培训,它主要是增强学习者适应工作需要的技能,公共性程度较低,以市场化方式为主,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必要的管理,重点是把盈利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共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对公共管理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政府不再直接审批具体的资源配置,通过对市场的支持、指导和授权,把重点放在组织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市场,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使其处于客观、公正的地位,通过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的社会成本得到降低,资源得到比较合理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通过市场化配置,避免部分掌握公共资源的部门和人员利用手上权利以权谋私,减少了滥用权力、徇私舞弊的条件和机会,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止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

③通过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为众多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不管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只要符合公开准入条件,都可以平等出参与竞争,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

④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公共设施管理招标,使原来事业管理模式改为市场运作,提高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而且节省部分管理成本。

⑤既增加了财政收入还整顿了市场秩序。

⑥更好地保障了经营者的正当权益(3)公共服务的付费制,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采取收费的方式,其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人到公共服务中来。从理论上讲,付费制具有一些特定的优点:第一,它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第二,它有助于协调对公共服务享受方面的客观差别;第三,它可以使价格真正起到信号灯的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作;第四,它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一部分财政支出的不足。(4)公共服务市场化绝不意味着公共事务营利,公共服务的目的仍然是大众。公共服务民营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不扩大政府规模,不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能力。在民营化过程中,政府的生产性功能转向民间部门,使民间力量得到有效地释放和发挥,并纳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体系,使政府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变为政府、社会、市场的多中心互动治理结构,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

2.请说明在现代政府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寻租现象。

答:(1)“经济租金”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它的外延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在传统的李嘉图学派的经济租金概念中,租金是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的报酬,它是诱使这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所必需最小值的额外收益。后来,马歇尔发展了租金的概念,他把短期内缺乏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如建筑物、机器、工具等资本品)所得之报酬称之为“准租金”。现在一般的标准理论教科书对租金一词解释为: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得到的款项中的那一部分,也即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在我国比较权威的定义则是由于某种天然的或认为的社会的原因,使物品的供给量的扩大受到限制,从而使市场价格稳定地高于成本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超额利润或要素的超额收入。

同样,对于寻租布坎南等人认为“寻求租金一词是要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化的行为:在那里,个人竭尽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没有形成社会剩余。”他们把寻租描述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即一个人在寻租,说明了这个人在某事上进行了投资,被投资的这种事情实际上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生产率,但却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地位或垄断权利而提高了投资者的收入,租金也就是由此所得的收入。

寻租理论产生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正值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因为他无法解决过去被认为是“导致市场失灵”原因之一的滞胀问题,由此,新自由主义趁机再次复苏,寻租理论正是为了迎合这一经济思想而产生的。(2)政府寻租,中国的经济改革,从体制上来说就是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只能说我国尚处于模拟市场经济阶段,因为市场经济所具备的基本要素——由市场配置资源,目前在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稀缺资源的配置中,远不止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在对目前这种财富分配格局起决定作用的几次大的资源配置当中,如价格双轨制。股份制改造以及后来的房地产热中,都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代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职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造成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攸部分人得以利用手中权力,在这几次改革中进行着肆无忌惮、大规模的寻租活动,主要有思想、机制和现实的渊源。

①政府寻租的思想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无论任何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他无法摆脱依赖物质基础而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须去获取经济利益,政府官员也是如此。这种社会存在就决定了人们本能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意识。一般来说,在外部环境给定的条件下,人必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经济方案,寻求自身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激励、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几乎扼杀了全民族的、正常的利益观念,甚至对经济利益问题产生鄙视心理。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使一些人的逐利意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经济利益行为的动机发生恶性膨胀,故意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一些人利用经济转轨期体制、政策和法规上的暂时性缺位和错位,或合理而不合法地、或不合理又不合法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利益需求极高而满足程度极低的情况下,这种扭曲的逐利动机和极 端的利益观念,成为官员权力寻租的思想根源,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病毒,像恶性肿瘤一样,在社会肌体上扩散,生长出形形色色政治经济中的权力腐败现象。

②政府寻租的机制根源。一些学者认为,转轨经济体制是腐败行为泛滥的原因之一,只要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腐败就会得到铲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进一步看到,市场经济并不能消除腐败,如日本,市场经济比较成熟,而腐败仍然屡禁不止。这就要求人们从市场机制本身来分析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种运行机制有利于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有利于公平、公正、竞争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它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通过交换和流通,实现资本增值,追求高额利润,使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官员势必用手中的权去换钱,用权力交换取代商品交换,即把权力商品化,或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进行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权力像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那样,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这正是一些小腐败行为公开存在的重要原因,也是普通群众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之一。一些大案要案若没有高层领导的批示,按正常渠道查处往往阻力重重,难以收效。这正是政府官员为维护其整体利益而相互庇护的结果。

③政府寻租的现实根源。官员腐败大量的表现为权力寻租,权力寻租要成为现实,就必须有一定的机会和现实条件,我国监督体系的不健全、监督措施的不完善、监督力量的不到位,正好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但我们目前的监督制度和措施,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在政府官员内部管理上,虽然有各种监督措施和制度,但都不是很到位的这种监督的不到位和制度的滞后性,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环境,从而成为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现实根源。

3.试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关应如何协调与其他方面监督的关系。

答:为了更好的发挥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应有作用,需要协调行政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关系,划清监督界限,明确行政监察的职责。(1)行政监察与人大监督。二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监督。表现在:其一,两者的监督对象不同。人大主要负责监督由其产生的行政领导及其组成人员,而行政监察则主要监督行政机关的一般人员。人大不直接对行政机关的一般人员实施监督,只能督促经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的行政首长去纠正其下属行政人员的违法行为,因此,人大只能说是一种间接监督。其二,两者的监督方式和内容不同。人大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工作汇报、质询、罢免等手段进行,而行政监察的方式则主要是检查、调查、作出或建议作出行政纪律处分。在监督内容方面,人大监督是对行政领导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实施监督。其三,行政监察的目的是维护行政纪律与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而人大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制,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遭侵害。(2)行政监察与司法检察。二者都有对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人员违法行为进行检察处理的权力,但是行政监察机关只对行政人员一般轻微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而检察机关则对行政人员违法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进行侦查起诉。另外,两类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其手段是不同。行政监察机关不能采用检察机关那样的侦查手段,而只能采用索要文件资料,调查、询问当事人等手段。(3)行政监察与党纪检查。二者的区别在于:在监督对象上,党员与非党员就是一个明显的区别,党纪检查机关不能对行政机关中非党员进行检查。在监督内容上,行政监察机关检查的是行政人员执行法律、政策和行政纪律的情况,而党纪检查机关则以党章和党的纪律为标准,对国家机关中党员行政人员进行检查。在许多情况下,监督对象往往是既违反政纪又违反党纪,这时,常常是两者相互合作,有时甚至组织联合调查组,在查清事实真相后,各自分别依政纪、党纪处理。

4.试析当代行政改革的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

答:行政发展的路径依赖是行政改革。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动力又有阻力。(1)改革的阻力。行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因而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的影响,阻力是动力的对立面,有动力就有阻力。行政组织变革也必然遇到阻力,这是因为行政组织变革只能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它不可能做到使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从各国实际情况看,行政组织变革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或抵抗力。

①误解方面的阻力。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作出反应。人们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加上行政组织变革前的信息沟通不够,更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不满和误解,形成一些阻力。事先消除误解之源将有助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②利益方面的阻力。从实质上说,行政组织的变革意味着政府内权力、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比如:在因机构变动而引起的权力再分配活动中,丧失权力的人将产生不满,并可能形成阻力;组织机构的变动可能会触动一些原有的宗派团体等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从而引起这些团体的不满,并形成阻力。来自于利益方面的阻力是最顽强的和最富有破坏力的,对此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一般来说,当行政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反对态

③成本方面的阻力。行政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这里所说的成本投资主要指:所需用的改革时间;改革中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所需用的财政经费。是否进行组织变革还取决于需要变革的各种因素的乘积,要大于变革所花的成本,否则进行变革就得不偿失。

④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对社会而言,行政组织在功能上是不可取代的,它们几乎没有竞争者和对手,没有能够代替它们的私人对应物。它们几乎垄断了本领域的经验、知识和才能。行政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⑤变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变革的意义在“新”,即通过变革给组织带来某一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行为、新格局、新利益、新结果。但新的东西总是人们所不了解和不熟悉的,而对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安全感,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这种不安全感一般与守旧或稳妥的意识相联系,表现为由于担心变革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前途未卜,比如失控、矛盾、冲突、后遗症,因而对改革不轻易认可。加上行政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造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⑥习惯性方面的阻力。行政人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行政工作,就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形成某种对这种环境和工作的认同和情感,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作法,即习惯性。这种习惯性建立在时间延续和动作反复的基础之上,逐步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层,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甚至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除非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否则他们通常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行政组织变更本身通常意味着某种习惯性的否定。因此,不管一项建议有多少优点,叫人忘掉花在现在的系统中的血、汗和泪是困难的。甚至有时人们在理智上明明知道变革将带来比现在更多的收益,但在情感上宁愿维持现在的办法。当变革试图改变他们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容易失去公正地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2)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的动力指推动决策者和行政领导采取措施,实现行政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对改变行政系统现状的需求。它也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客观的需要或潜在的利益。

①财政压力可以是当代行政改革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最初的动因来自70年代出现的由于经济滞胀导致的财政压力。但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源于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②信息技术是当代行政改革的内在技术推动力

80—90年代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环境,既向西方政府提出了改革其政府管理模式的要求,又为其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技术革命是西方行政改革的深层次动力支持系统。

a.信息技术对传统官僚制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公共事务极度复杂化,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但官僚制政府弹性不足,不能及时回应。政府面临着分权压力,需改革对公务员的管理办法。b.信息技术时代要求政府弱化某些职能而强化某些职能。信息技术时代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好的想法与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变化和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政府收缩部分经济与社会职能,扩充其科技教育职能,是非常必要的。c.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技术含量。信息技术推动了政府人事管理、采购系统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电子化程度。信息技术使政府压平层级与放松规制成为可能。

③新的公众舆论是西方行政改革的思想推动力。公众对扩大政府功能的大政府价值观提出了怀疑并对民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不仅要控制政治家, 而且还要控制官僚;公民要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公民要求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问题;应设法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包括政府官员(政治家与官僚) 维护公共利益与满足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政府官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角色要求与满足自我利益的矛盾,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与无限索取的行为倾向之间的矛盾。

四、案例分析题(45分)

[案例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了重大改革。此项改革涉及社会公众的重大利益,应该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改革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研究和制定初步方案阶段(1988.1993年),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第二个阶段是试点阶段(1994—2000年),先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进行试点,后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试点;第三个阶段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