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9:30:5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两类代表性的诠释(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2)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2当前比较科学、准确的诠释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有些形式的调查研究时间跨度较大。(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和准备之外,其余相当部分项目具有突发性;调查研究的许多项目则经过预先准备。(4)需要的广泛性

人们对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的社会需求没有这般广泛,只需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即可。(5)知识的全面性

新闻采访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要满足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调查研究人员则只需对某些专业知识要求精深些。(6)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则相应较高;一般的调查研究艰辛性程度相对较低。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从形式上分新闻采访主要为下述十种:(1)个别访问

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2)开座谈会

记者可以就某个采访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此形式的好处是: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3)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则强调记者必须深人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4)参加会议

一般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建议,然后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所有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5)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报告等。(6)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7)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8)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9)电话采访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电话采访可能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在很多情况下它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

电话采访实施时应当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是: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主要为下述6种:(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6)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四、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一般由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两大类组成。

1消息

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历来是所有新闻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角,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称其是“报纸的心脏”。

2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

3消息与通讯的异同(1)消息与通讯的相同之处

消息与通讯的新闻属性是相同的,包括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叙述、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也应共同遵循。(2)消息与通讯的不同之处

①表现对象不同

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

②表现手法不同

消息以叙述为主,要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

通讯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

③人称不同

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是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

④结构布局不同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别具一格,主张创新。

⑤篇幅长短不同

消息因为简洁、单一,故篇幅较短,通讯涉及的方面较繁杂,篇幅相对较长。

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在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

2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在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答:(1)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是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它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2)新闻采访主要着眼于迅速及时的采集、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它主要通过观察和访问获得新闻事实。(3)新闻采访可以分为个别采访、现场观察采访、蹲点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答: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1)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3)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答:(1)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有以下十种:

①个别访问

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②开座谈会

也称开调查会,是指记者就某个调查专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这种采访方式一般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

③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

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所有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的。

⑤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方式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报告、人物通讯等。

⑥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

⑦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

⑧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这种形式有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

⑨电话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特别是很多重大的新闻,更是用电话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

⑩网络采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有以下六种:

①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②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③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

④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

⑤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⑥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答:与调查研究相比,新闻采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易腐物”,时过境迁,过时不候。这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3)项目的突发性

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如一场地震的到来、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皆属此列。(4)需要的广泛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需要获得新闻欲、信息欲的满足。然而,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又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人们对新闻的这种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

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这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6)活动的艰辛性

记者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的对象性格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

5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电话采访有一定的难度,实施时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1)准备要充分

电话采访准备要充分,问题要事先拟好,要有个较为详细的纲目,以便在几分钟的短促采访中,不至于搞得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2)提问要凝练

电话采访中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比起平时从容不迫的交谈,来得更为急迫、凝练,有时甚至需要一点机智,因此更显示出“问”的难度。(3)记录要及时

电话采访还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免在忙乱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重大题材的电话采访,记者不妨在话机旁放个录音机,以确保材料和新闻报道的真实。

6网络采访有哪些具体特点?

答:网络采访的具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访工具的数字化

没有网络即没有网络采访,所以网络采访的天生特点是采访工具的数字化。网络采访的网络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前者包括电脑和与其相连的其他使网络运行的硬件设施,软件包括文字、图像、音视频、表格的接收和处理软件,电子邮件、BBS、聊天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等等。在软硬件齐备的前提下,网络记者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世界里人与新闻要素的接触,完成新闻线索的搜索、采集和对新闻事件及人物的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闻稿件及其传输工作,从而彻底实现新闻采写的无纸化办公。(2)网络采访空间空前扩大

网络采访的数字化使采访突破了空间限制,从理论上讲,网络采访可以使采访范围扩大到全球。事实上,很多媒体已经开始利用网络采访发生在全球角角落落的事件,这些采访有的是和朋友联系,有的是直接采访当事人,有的则是进入当地一些聊天室与当地人进行聊天式的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可以使记者在国内或者在办公室就可以了解、采访发生在某一处的特定的事件或人物。(3)网络采访便捷而迅速

网络采访可以突破空间限制,这一特点除了使本来不可能实现的采访成为了可能外,还使采访速度空前提高,使采访更加便捷,不仅可以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更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反馈。(4)网络采访新闻资源丰富

网上信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料检索和数据查询的全球共享,检索方便、及时,不受时间、地点和文本的限制。这使记者、编辑在运用新闻背景资料等方面更及时、高效。记者既可以在网络中寻找新闻线索,也可以查找背景资料作为报道的依据。尤其在深度报道中,网络上大量的资料(特别是以往媒体的报道)能够在隐性新闻报道中提供丰富、翔实的根据,甚至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就可以找到新闻线索。

7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1)易地采访的作用

①开阔记者眼界,可以帮助记者克服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

②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易地采访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自视高明,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

②要利用易地采访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8消息与通讯在采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消息与通讯虽分属不同新闻体裁,但新闻属性是相同的,包括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也应共同遵循。只是两种体裁各具不同特征,因此,在具体采写中则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表现对象不同

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2)表现手法不同

消息以叙述为主。要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3)人称不同

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是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4)结构布局不同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别具一格,主张创新。(5)篇幅长短不同

消息因为简洁、单一,故篇幅较短;通讯涉及的方面较繁杂,故篇幅相对较长。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体裁之间可能有较大的分工和区别,各种体裁可能有其自身的特征,但在特定的条件和需求下,新闻体裁并不主张守旧。从哲学角度讲,存在固然决定意识,内容固然决定形式,但意识对存在有积极、能动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有积极、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只要有利于完美地表达内容,形式上完全应当允许、鼓励创新。

第二章 新闻报道策划

2.2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1)1993年以来,“策划”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新闻媒介所推行。(2)1995年元旦,奉策划为“报纸灵魂”、继而成为都市报领军的《华西都市报》在四川创立。此后,新闻界又推出了大量的策划案例,理论界的研讨也开始相对集中。(3)在1996年前后,“新闻策划”的概念不断被提出,“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很快形成了各方的论争,研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并形成了分歧很大的争论焦点。(4)1997年,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研讨全面展开,一时间,新闻报道策划成为新闻学界与新闻业界广泛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可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于”作具体归纳。

1三个“是”(1)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2)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3)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2两个“标志”(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3三个“有利于”(1)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2)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3)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断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2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1)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①狭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价值显露的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②广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关广告等活动过程的谋划。(2)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也称“新闻事实、事件、本源策划”或“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①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一般由新闻单位的领导或者有关部门负责人、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策划。

②题材的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一般由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策划,展开“局部”战役。(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

①主体对报道时间长短所作的划分和报道时机的把握。从报道时间的长短看,可分为长期、短期和中期报道策划。

②主体对报道组织方式的选定。用什么方式组织报道,即采用什么方法和形式传播报道内容,安排具体稿件,这是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环节,组织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报道效果。

③对实施策划方案的报道者组成方式的把握,由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向多方合作,包括一个新闻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各新闻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

必须把握报道内容采用何种体裁或手段予以呈现。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对报道表现形式的要求一般是选取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读者来信、图片、专栏、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等多种体裁和手段并用,力求灵活多样。

2就媒介实践而言,新闻报道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1)新闻报道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①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这类策划是记者在长期采访写作经验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由采访部门甚至整个媒体经过反复酝酿进行的,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一般又可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②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这类报道由于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必须认真、慎重策划。

③人物典型报道

重大典型大多是多家媒体追逐的对象,如何体现自己的报道深度与特色,避免和其他媒介雷同,这就要求找准切入点,非细心策划不可。(2)新闻报道策划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选题应准,选位应低,切口应小,这是策划成功的前提。

②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

③谨防过度介入。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1)目标锁定

在策划活动前的构思中,首先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和位置,预测效应,才能进入其后流程。目标又分近期、中期、长期。(2)制订方案

应当制订几套方案,或是同一目标的不同方案,或是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案,然后由领导和记者、编辑反复讨论、修订,从中确定最佳方案。必要时可请专家论证、评估。(3)落实措施

其中包括人、财、物的配置,各部门的分工协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包括激励奖惩机制的完备。(4)目标校正

客观世界变化万千,受众需求也不断变换,策划本身不可能预见一切,因此也不能一成不变。人的认识难以穷尽,策划方案执行过程本身就是记者、编辑认识事物的深化过程,因此,要及时注意收集最新信息,适时修订原方案,校正原目标。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新闻报道策划兴起的时代背景?

答:(1)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闻改革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而全面深化。在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2)新闻界也明确了自身改革的总目标,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此目标的指引,以及媒介自身经历的日益深化的市场化影响,媒体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无论是在采访理念还是在采访方式上,均不断地开拓创新,整个媒介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局面。(3)随着新闻改革的日益深化,新闻之于媒体的地位与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媒体作为传播者的主体性的日益凸现,一个崭新的名词——“新闻报道策划”应运而生。1993年以来,“策划”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新闻媒介所推行。

2新闻报道策划有哪些具体作用?

答: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可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  于”作具体归纳:(1)三个“是”

①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②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③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2)两个“标志”

①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②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3)三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每天如潮水般袭来,媒体的主要职能必须体现在从中选择出最有价值、最受受众欢迎的信息资源,然后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科学传播,避免优材劣用、大材小用。要达到这些效果,就必须进行新闻报道策划。

②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新闻报道策划效果好坏,取决于策划者的“阅历”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好点子”、“金点子”是在深人生活、深入实际、深人群众中找到的,绝不会是坐在、守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拍出来的。显然,新闻报道策划对增强记者素质修养、改变记者工作作风大有好处。

③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新闻报道承担一定的宣传任务,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决定的。中央高层领导曾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策划是最必需的,因为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是群策群力,是集体、团队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一些题材重大、涉及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的题材,通过精心策划,事先在报道思想上取得共识,拟定切合时宜和实际的报道选题、方式和步骤,无疑会对舆论导向的正确起保证作用。

3新闻报道策划主要应分为哪几类?

答:新闻报道策划大致分为以下两类:(1)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①狭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价值显露的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②广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关广告等活动过程的谋划。这不是新闻报道策划的泛化,新闻报道策划理应泛指、包含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而经营管理、公关广告等活动历来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新闻(报道)策划理应将这些活动包括在内。(2)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也称“新闻事实、事件、本源策划”或“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4你如何看待新闻报道策划的第二类分类?

答:(1)新闻报道策划的第二类分类,是指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称“新闻事实、事件、本源策划”或“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2)今天,倡导的理应是超前式思维方式,要主动出击寻找;挖掘信息。现实告诉人们,许多事实(事件)一时可能未必成为原型,但构成事实(事件)的元素是存在的,且呈分散、无序、无形状态。记者的职责是,根据议题设置理论,通过科学的采集手段,将事实(事件)从分散、无序、无形状态转换为集中、有序、有形状态,也即进行一场信息“碎片”的优化整合工程。应当说,这是信息时代记者负责任的标志,是思维、工作方式根本变革的标志。(3)值得强调的是,在当今时代,媒体面对的信息资源几乎是相同的,弄不好便使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突出。在“独家新闻”较少,但通过新闻策划,使媒体有自己的“独特报道”,这是需要追求的。(4)虽然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对该类策划持异议或反对意见者具多,但新闻传播实践告诉并呼吁人们:应当肯定,应当倡导。

5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答:(1)策划的定义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的,即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的措施,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2)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断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6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具体有哪些方面?

答: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锁定

在策划活动前的构思中,首先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和位置,预测效应,才能进入其后流程。目标又分近期、中期、长期。中、长期主要对战略性策划而言。(2)制定方案

应当制订几套方案,或是同一目标的不同方案,或是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案,然后由领导和记者、编辑反复讨论、修订,从中确定最佳方案。必要时可请专家论证、评估。(3)落实措施

其中包括人、财、物的配置,各部门的分工协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包括激励奖惩机制的完备。(4)目标校订

客观世界变化万千,受众需求也不断变换,策划本身不可能预见一切,因此也不能一成不变。人的认识难以穷尽,策划方案执行过程本身就是记者、编辑认识事物的深化过程,因此,要及时注意收集最新信息,适时修订原方案,校正原目标。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1)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4)要不断增强知识修养。

3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1)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问题,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比新闻敏感更重要,即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2)之所以这样看待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

二、新闻价值的感知

1新闻价值的定义(1)关于新闻价值定义的争论

①前后之争

即新闻价值究竟是在新闻写成之前,作为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还是在新闻写成之后,作为编辑衡量新闻质量的标准,或是新闻在发表以后,受众评价新闻产生的作用、效果的标准。

a.“鼻子论”,即注重判断标准,主张新闻价值存在于新闻记者的“鼻子”里,是记者判断、识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

b.“心坎论”,即注重实际价值,主张新闻价值存在于受众的心坎中。

②主客观之争

a.即新闻价值究竟是事实本身决定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水平、表现能力决定,或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物。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些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b.同时,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实多得不可计数,没必要,也不可能都去报道。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对事实进行选择、衡量的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即是新闻价值。(2)综上所述,新闻价值的定义,即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2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一般而言,新闻价值应含有下述五个要素:(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2)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3)时新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包括两层意思:

①时间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含有新闻价值,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

②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三、新闻政策的遵循

1新闻政策的含义(1)新闻政策,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2)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3)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1)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如下: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2)分析以往的有些新闻报道,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

①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②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闻报道。

四、报道思想的明确

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1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1)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明确该次采访的目的,则成了整个采访活动的指南。然而,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必须受报道思想的制约。(2)采访目的忠实服务于报道思想。这是因为目的是行动的结果,确立的目的越明确、越妥当,报道思想也就越明确、越妥当,从而便越具社会效果,所引发的意志行动便越大,采访中便越能抓准典型和突出主题思想。

2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采访目的要服务于或服从报道思想,同样,报道思想又得符合客观实际。具体采访时则应当注意:(1)报道思想和主观“框框”都是主观的产物,它能够引导记者更好地深入实际,有效地挖掘新闻事实,但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当报道思想与“框框”同客观实际也有不符的时候,此时,记者则应当相机修订或改变采访计划,断不可将“框框”当成教条去硬套客观实际。(2)报道思想和“框框”虽然是对以往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指导记者深入实际的指南和依据,但这毕竟总还是属于“上面的”。记者对“上面的”当然要重视,但相比较而言,记者则应当更重视“下面的”,即来自客观实际的第一手材料。

五、新闻线索的获取

1新闻线索的重要作用(1)新闻线索的定义

①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②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2)新闻线索的重要作用

①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②区分一个记者称职与否的标志固然很多,但手头是否能及时获取和储备较多新闻线索,则是一个重要标志。

2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1)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2)各种会议、简报;(3)记者的耳闻目睹;(4)对日常情况的积累;(5)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6)互联网搜索。

3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新闻线索毕竟只是线索,它只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绝对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它能起到促使记者萌发顺藤摸瓜的欲望,但实际情况则要靠采访实践证实。作为新闻事实简明信息和信号的新闻线索,常常仅是事物的表象和假象,或是因为记者采访迟缓了,新闻事实原先的信息和信号已经“变质”,以致被记者的采访实践所否定。因此,新闻线索只能是驱使记者去采访的引子或向导。(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当新闻事实还处于不成熟、不丰满阶段时,或拔苗助长,或采用某种“催生术”,自欺欺人地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事实去报道。奉献给人们的只是一个“生瓜”,甚至是“假瓜”。(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新闻报道要讲究“火候”,要密切配合形势,要吻合人们的需要心理,要等待最佳时机抛出去,让好瓜卖出大价钱。(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的基础上,应当视野开阔,广泛获取新闻线索,然后正确处理,认真求实。

六、采访准备的周到

1平时准备(1)理论的准备

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由马列主义统领的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掌握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政策的准备

作为新闻记者,除了熟悉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外,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所在战线、行业的具体政策,更应学习、领会和掌握。(3)情况的准备

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积累、熟悉这些情况,采写新闻时能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使新闻报道有新意、见深度、上水平。(4)知识的准备

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准备如何,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①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②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③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④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2临时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七、对方心理的明晰

1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

记者掌握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使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能在真情实感之中进行一场协调的有效采访。

2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分类(1)从性质内容上看,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分为:先期性心理、临访性心理

①先期性心理,是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

②临访性心理,是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即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内人物、局外人物、新闻素材提供人物、新闻素材佐证人物等)和临访心境组成。(2)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访问心理可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①积极配合型,指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

②一般协作型,指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③蓄意应付型,指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

八、网络传播的借力

1有效强化从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意识

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加和微博传播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线人和“自媒体”,他们通过网络论坛发帖、写博客和微博,每时每刻都在提供大量且有价值的新闻资源,这就无疑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借力途径。

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将其作为新闻线索,从中选择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采写手段予以加工处理。这应当成为现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意识。

2积极注入网络元素

网络语言个性突出,更具有直观性、通俗性等特性,若是运用得当,符合汉语言的表达规范,能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也常常能使新闻标题更加吸引眼球。

当然,网络语言的运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语言政策,不仅注重语言的创新,也要注重沟通的顺畅和表达的理性,应适度、适量运用和引用。

3善于采用网络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网络内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根据和新闻背景。

3.2 课后习题详解

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称政治洞察力。即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意义。(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每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着力挖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内容。(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

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属同一性质、题材且都有价值的事实摆在记者面前,能否从中判别、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构成报道,显然,记者这一方面的新闻敏感强弱,就往往决定了一切。敏感弱的记者,或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敏感强的记者,则善于将这些事实认真进行比较,从而从中鉴别出“含金量最高”的事实予以报道。(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作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答:(1)从总体上看,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问题,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即新闻敏感由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2)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敏感,恰恰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甚至是麻木不仁的态度。(3)之所以这样看待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在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觉得有写不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仰仗自己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知识,不注重艰辛的新闻采访,以致弄得“双耳失灵,双目失明”;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4)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

答:一般而言,新闻价值应含有下述五个要素:(1)重要性

这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重要性包括了人们通常所讲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等要求和内容。(2)显著性

这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很显然,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名气比一般人要高,这些事的性质及发生后产生的影响非一般事可比,否则,就构不成新闻价值。(3)时新性

这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新性因素应当理解为以下两层意思:

①时间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含有新闻价值,即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

②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4)接近性

这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心理定势。(5)趣味性

这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答:(1)新闻政策,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2)我国自1949年以来,至今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也缺乏完整的新闻政策条文,但是,有关的新闻政策规定、原则等还是有的。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至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第十五条中的有关规定,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等,均属党的新闻政策的范围,在新中国的新闻法规尚未制定之前,这些新闻政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均起了作用。(3)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

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答:(1)记者发现的新闻并不意味着都能报道,还得靠新闻政策予以判别。即某个新闻事实能否值得报道,要看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如何处理。(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3)分析以往的有些新闻报道,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①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②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在我国目前的新闻体制下,常常是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则通过一切可行办法,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总之,服从科学和新闻规律,又服从纪律,两者辩证统一。(4)新闻价值的理论反映的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且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国家皆可通用,但在选择和判断上却为阶级性所左右。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

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答:(1)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2)我国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也日见增多,我国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7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

答:(1)新闻线索的定义

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常常只是事物一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2)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作为刺激物的新闻线索,其获取的主要渠道可以有以下方面:

①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这些方面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等。这些都直接预示着一个时期内即将发生的重要事情,是记者采写新闻的重要、可靠依据。

②各种会议、简报

大凡会议,一般是与会者汇总各方面的情况、问题、建议等而聚在一起讨论;简报,一般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③记者的耳闻目睹

记者看东西、听东西,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人和事,都必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

④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派不了大用场,但如果把它们悉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刺激物强度的不断增加,到了某个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提取新闻线索。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相比较而言,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且永不枯竭的源泉。受众、亲友则遍布或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记者若是密切同他们交往与联系,那么,触角就多,如此,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

⑥通过互联网搜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