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1:09:17

点击下载

作者:(英)威尔斯(Well,H.G.)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试读:

前言

地球上的生命始于何时?我们最古老的祖先究竟是谁?远古时代的生物是怎样变迁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展史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如何在世界上发扬光大的?古罗马如何从一个弹丸小城成长为一个超级帝国?我们的历史有哪些血腥和战争?……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这些答案,并为寻求这些答案付出种种努力。关于这些问题,难道你不想一探究竟?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想知道人类在漫漫的道路中经历了哪些坎坷与磨难,那么这本《世界简史》将会给大家想要的答案。本书以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简明的叙述,清晰地呈现出世界历史的璀璨文化和辉煌成就,让读者们全方位地感受到恢宏而博大的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

从物种的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印刷品、航海指南针的出现,到铁路、轮船和电报的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性。或许,面对世界史的异彩纷呈和繁杂漫长,你无暇细读厚厚的历史读本,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本书恰恰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一种欢快的笔调,豁达的自然观,讲述人类成长史上所经历的磨难与成功,书中所描绘的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以及意义巨大的变革等,给大家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带你认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世界史。

伟大的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善于把历史知识通俗化,并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将其突显出来,正是这种才能,他的史书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巧妙地运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给大家演绎一场脉络清晰的世界历史,引领读者去感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佛祖乔达摩、耶稣、孔子与老子的人格魅力;把我们带入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罗马皇帝、中国皇帝、俄国沙皇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世界;引导我们去探寻日石文明、雅利安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还欣然带领我们去了解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国等这些后来崛起的国度,看这些国家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发展成强大的帝国的,各国人们又是如何对其社会制度不满,从而进行了各种革命,如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伟大的十月革命等。

威尔斯认为,要想拯救世界,不是凭借革命,更不是取决于武力和革命,而是通过教育。他的这本《世界简史》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关注的是思想、科学等人类进程中那些有着永恒价值的东西;此外,作者还对人类发展史上的成败得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将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科学领域融入书中,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史书。《世界简史》就像是一把钥匙,帮读者打开历史的大门,给读者以人文和哲学上的思考与启迪,作为一位向导,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脚步,带领大家踏进一个脉络清晰的历史画卷。让不了解历史的读者了解历史,让喜欢世界历史的读者更爱历史。

第一章 空间中的地球

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仍然不是很完善。200多年前,我们只知道最近3000年发生的历史。对于3000年之前的历史,我们仅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传说加以阐释。公元前4004年,这个世界被突然创造出来,文明的世界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还把这样的思想灌输给下一代的孩子。人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创造在春天还是在秋天各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样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是倚仗人们肆意猜测的神学式臆断,也是源于对希伯来《旧约》太拘于生硬的简单解释。现在,学者们早已摒弃了这种不科学的见解。以自然观的眼光看待地球的各种现象。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世界早就存在,并且在无限久远的年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真实的,正如把镜子分别放在房子的两端,也自然就看不到房间的尽头了。但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这样的理念,必然是不够科学、不可相信的,应该彻底推翻了。

现在,世人皆知,地球的直径为8000英里(1.28万公里),呈现两端稍扁的橘状球体。少数的权威人士,在大约2500年以前,就已经知道地球其实是球形的。但是在此之前,人类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如今,人们都认为当时提出的理论极为荒诞,甚至当时还拿地球与恒星、行星、天空的关系做解释。现在我们知道,以地轴(比赤道直径短24英里)为中心的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这也就形成昼夜更替;与此同时,地球顺着微微不规则且稍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每年都绕着太阳公转一周,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9150万英里时,便达到了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距离为9450万英里便是最远的距离。

月球的体积要比地球小,它以239000英里的距离绕着地球运行。不要认为只有地球和月球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水星离太阳的距离为3600万英里,金星距离太阳6700万英里,这两科行星也围绕太阳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的外围,不仅有无数的呈带状的、能忽略的小星体、小行星,还有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分别是279300万英里、178200万英里、88600万英里、48300万英里和14100万英里。人类很难想象出这些动辄以百万计的数字。为了让读者更易理解,我们将太阳和其他行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到容易接受的尺寸。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是一个小球,它的直径为1英寸,而太阳就是一个大球,直径为9英寸,距离地球大约是323码,相当于五分之一英里,步行四五分钟左右就能达到。与之相比,月球就好比一颗小豌豆,距地球的长度为二英尺半。水星和金星两颗内行星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125码和250码分别是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围绕这些星体的是茫茫无垠的宇宙空间,一直延伸到距离地球175英尺的火星。木星的直径为1英尺,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英里。在距地球的2英里处,是体积稍小的土星;距离地球4英里的是天王星,距离地球6英里的是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数千里中,只有悬浮的稀薄气体和细微的尘埃。就是按照缩小后的比例,恒星离地球最近,但它也远在40万英里之外。

上演生命之剧的舞台是多么的浩渺空旷啊——这是我们对以上这些数字产生的一个认识。

宇宙空间如此的浩瀚无垠,我们真正了解的仅仅是地球表面的生物罢了。地表与地心的距离为4000英里,而生活在地下的生物,深处地下的也不超过3英里,高出地面的高度也不到5英里。而其余的茫茫宇宙空间,也显然是空洞、无生命的空间。

采掘最深的海洋,其深度只有5英里,飞机飞行创下的最高纪录也只有4英里。曾经有人乘着气球飞到天空,高度达到7英里,但遭受了巨大的阻碍。没有一种鸟可以活着飞到5英里的空中,那些被带到飞机上的小鸟和昆虫,还没达到此高度,就失去了知觉。

第二章 时间中的地球

在最近的50年,科学家对地球的年龄和起源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有价值和有趣的推测。由于这些推测包涵着深奥的数学和物理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此不能加以概括性的描述。事实上,如今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程度,还没达到能使这样的科学研究成果摆脱主观的猜想和推断。从目前的趋势看,地球的估测年龄是不断地久远。地球在20亿年以前,以一个旋转的独立的星球的身份,早就开始围绕太阳公转了,也许地球的存在时间比这更悠久,甚至它存在的悠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无限久远的年代里,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和其他的行星早已独立存在了,在地球分离出来以前,它们也许在太空中只是一些团旋而成的弥散物。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太空中有些闪光的东西呈现螺旋状,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这就是所谓的“涡状星云”。经过天文学家的推测,太阳和其他行星在形成今天的形状以前,也曾经像这些涡旋物质一样,是不断凝聚而成的。而这个聚结历经了悠久的岁月,正是我们推测出的亘古时期,地球和月球有了雏形。它们在那个时候,离太阳的距离要近得多,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也更快,太阳在宇宙中原本就是一个大火球,而那些行星的表面状态很可能在都在燃烧和熔解。

如果我们能回到无限悠远的年代,可以亲眼目睹地球的最初状态,那我们看到的景象会截然不同:地球在那个时候,更像是岩浆凝结滚动之前的表层,或者是熔炉的炉膛。当时,由于水只能混杂在硫磺蒸汽和金属蒸汽中,所以看不到水的踪影。翻滚沸腾的熔岩海洋,处在气雾弥漫的下方。太阳与月亮的炫目耀光,穿过天际的通红云彩,犹如飞掠而过的赤热焰火。

这种火焰喷发出的炽热在几百万年的磨砺下,慢慢地消退了。天空中的蒸汽凝结成雨,洒落在地面上,空气中的气体也变得稀薄了;在岩浆的海洋中,凝固的熔岩时而浮现,时而下沉,和其他漂浮物相互碰撞,隐没不见了。太阳和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看上去也渐渐地变小,在宇宙中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因为月球的体积较小,从前的炙热感早已消失,冷却下来,它交替遮挡或反射的太阳光线,这便形成了日蚀和满月的现象了。

就这样,地球历经悠久的岁月,以极为缓慢的速度变化着,终于演变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样子。蒸汽渐渐地冷却,凝结成云,最初形成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湿沥沥的雨水。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大部分的水仍以蒸汽的形式存在空气中;最终有一天,在逐渐凝固的岩石上,开始出现了滚烫奔腾的的溪流,从而形成了池沼湖泊,岩屑和沉淀物被冲刷着涌了进去。

最后,就形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了。如果我们能回到那时的地球,展现在眼前的肯定是这样的一番景象:狂风暴雨在头上肆虐而下,遍地熔岩踩在脚下,没有一点土壤,也不见一草一木。今天最可怕的飓风,远远比不上灼热的风暴来得猛烈,来得狂暴,我们如今站在温和的地球上,无法想象当时倾盆暴雨会怎样地袭来。倾盆暴雨一泻而下,夹杂着岩石碎屑,渐渐地汇集成洪流,冲刷出巨大的沟壑和峡谷,沉积物被冲进原始的海洋。我们可以穿过云隙看见从空中驶过的太阳;频繁的地震和地壳的隆起,随着太阳和月球的运行也迅猛而来。月球一度以一成不变的一面朝向地球,试想一下,当初也一定明显的转动着,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它的严严实实的一面。

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的年龄越来越大。太阳也离地球越来越远,并且变得温和而平静了。与此同时,宇宙中的月球脚步也缓慢了;久而久之,暴雨的强度也减弱了,最初的海水不断增加,汇集成为汪洋的大海,此后,我们地球永远穿着蓝色的外衣。

然而在那个时候,仍然没有任何生命存活于地球上,茫茫的海洋也没有生命,岩石上也是一片荒芜。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现在,众所周知,那些生物知识在人类有记载和传说之前,都是凭借层岩中的生命体遗留下来的足迹和化石才得以了解的。我们发现了遗留下来的大量的骨骼、纤维、贝壳、果实、根茎、爪印、足迹等等类似的东西,它们都附着于页岩、砂岩、板岩、石灰岩中,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原始雨水冲刷而成的洼坑以及原始的潮汐留下的波痕。每个人都知道,地球上的古生物史之所以能够完整地呈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怀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对这些岩石记录加以研究,因此有了今天的成就。沉积岩就像多次被焚劫后的图书馆中的书页一样,由于受到扭曲、挤压,早就混乱不堪,没有了本来的面目,所以沉积岩不是一层一层地整齐排列的。大批的学者对以上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整理了这些凌乱的记录,给世人提供参考。根据现在的科学判断,这些岩层大约记录着16亿年的历史。

地质学家把记录中最古老的岩石称之为原生岩,是因为从中看不到任何的生命迹象。我们在北美洲发现了很多裸露的原生岩,地质学家从它们的厚度来看,推测出最起码经历了8亿年之久,也就是说这占到整个记录的一半时间。为此,我再重申一下这个事实的重大意义:在海洋和陆地形成,直到现在的漫长年代里,地球在上半期没留下生命的痕迹,我们虽然能在这些原生岩中发现潮汐和暴雨的印记,但却没有看见生命体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印记。

当我们对岩石记录做深一步的探究时,渐渐地发现生命的痕迹,而且还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把最早发现古生物痕迹的时期叫做“古生代早期”。像小贝类的贝壳,植形动物的躯干和花状头、海虫、甲壳虫以及海藻等等这样的比较简单的低等生命体遗迹,是生命出现的第一个证据。有一种叫三叶虫的动物,形状与蚜虫类似,它们和蚜虫一样能将自己蜷成球状,这便是人类发现的最早出现的动物。在此后的数百万年里,地球上出现了海蝎子,它比以前的生物更强壮、更灵活、更具适应性。

这些动物的躯体都不算大。海蝎子是其中最大的,身长大约9英寸。不管是植物的还是动物的,我们在这个时期都没有看到陆地生命的迹象,也同样没发现脊椎动物和鱼类的迹象,只有些浅水和潮汐涨落留下的生物痕迹而已。我们只要从岩屑、岩洼中找来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知道古代早期生物的模样,透过显微镜我们会惊讶的发现,除了体积上有所差异,这滴水中的小贝壳、小海蝎、海藻以及植形动物的特征,与那些曾经是地球上生物之王的、又大有笨拙的古生物比起来,相似到了极点。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从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上看,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能表明我们星球生命开端的记录。因为只有一个生物有骨骼,有其他坚硬的部分,或者有坚硬的外壳,并且以足够大、足够重的形象,在泥土上留下痕迹,如果没有以上的这些特征,那就无法留下化石,有充足的证据证实它们的确在地球上生存过。这就好比今天的地球,尽管存在着成千上万的小型软体动物,但它们同样不能留下痕迹,不能给未来的科学家提供其存在的考证。因此,也许在过去的地球上,类似的动物也是成百上千的存在,它们也曾经生存过、繁殖、死亡、兴盛,但它们在地球上没留下任何痕迹。或许有大量的低等、无壳无骨、软体的生物,在所谓的“无生代”的湖泊以及海洋的温暖的浅水域里生活着,而绿色浮藻在阳光能够照到的岩石和海滩上有大批地繁殖着。岩石上的记录就像银行的存折,却无法显示邻居的全部生活记录,因此不能称为是关于过去生物的完整记录。生物要能载入史册,只有它们进化到能分泌出壳质、针骨、甲壳或者有支撑的茎,这样就能留下痕迹了。然而,在比这化石岩更古老的岩石中,曾经也发现了石墨,它是一种分离状态的碳。一些专家推测,或许这种物质,是通过其自身的旺盛的活动从而在化合状态中分离出来的。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世界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错误地怀有这样的见解的时候,也同时认为动物植物从创造出来的一刻起就是一成不变,一直都是现在这个样子,从来没有变化过,但是,人类渐渐地摒弃了这种错误的观点,因为人们发现了岩石记录并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开始质疑,这些物种在历经遥遥无期的岁月中,有着缓慢的进化和变化,正是这种质疑,最终有了“生物进化”的理论,也就是说,无论是动物、植物,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从无生代海洋中一些近于没有组织的生物体、一些极为简单的原始生物,经过持续而缓慢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

就像地球的年龄问题一样,生物的进化问题在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在曾经的一段时间中,生物进化论思想由于一些说不清的原因,被正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视为异端邪说。当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教徒,对这种更新更开阔的、万物同源的观点,都坦然地予以接受。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逐渐发展而成的,没有一种生物是突然出现的。久而久之,经过了悠远的时间鸿沟,使得我们的想象力处于混沌状态,潮汐涨落处的泥沙中终于有了生命蠕动的迹象,逐渐演变成强壮、自由、有意识的生物。

生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不像无边无际的静止的结晶体,也不像团状和块状的非生物体那样,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它们具有的两种特征,都是非生物体不具备的:其一是它们能把其它物质摄入体内,使之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其二是它们可以繁衍生息。它们繁殖出来的新的个体,与自身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每个生命体与其后代之间,都有着某些种族的特殊相似性,与此同时,还有着个体的差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管生命的哪一个阶段,不管哪一个物种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生物体的后代和母体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直到今天,科学家都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其说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科学知识,还不如说是常识。如果一个生物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会发现这种生物的特征也会有相关的变化。无论在物种的哪一代,总有很多个体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使得它们可以对所处的环境有更好的适应,同时,也有一些物种的个体,由于本身具备的特征使它们难以在新的环境中生存。总体而言,两者比起来,前者更长寿,繁殖力也更强,从而使种族更加兴旺,像这样一代代的承传下去,这个物种的平均适应性就会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就叫做“自然选择”。与其说这一过程是科学的推测,倒不如说是建立在生物繁衍和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一个必然的推论。也许,有很多力量在物种的演变、保存和灭绝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到现在为止,科学也不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但是“自然选择”这种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存在的作用,是没人能否定的,不然他不是缺乏基本的思维能力,就是无视生命的基本事实。

有很多科学家都做过生物起源的设想,他们的判断推测都生动有趣,可是到了今天也没有关于生命起源的明确说法和令人信服的理论。不过有这样一个观点,它获得几乎所有的权威人士的认可: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和海洋浅水区的泥沙中,产生了生命,然后,这些生命随着潮汐的涨落分散到潮间区、海岸和大海深处。

在原始的世界里,潮水的活动极为剧烈。毁灭性的打击不断地向微弱的个体生命冲过来,它们有的被潮水冲进深海,与阳光、空气隔绝而死去,有的被潮水卷到岸上被阳光烤焦。生命个体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不得不向着生根固定的方向发展;它们不得不长出外壳避免脱水晒干。最初,生物寻找食物都是依仗味觉的敏感,依靠对光线的敏感从黑暗的深海和洞穴中出来,或者凭借光线刺目的敏感,从险象环生的浅滩中逃离出去。

起初,生物只是为了防止本身的干燥,才长出甲胄和硬壳,而不是为了抵御外敌。但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生物就已经进化出爪子和牙齿了。

在前面,我们讲过远古时期海蝎子的大小,海蝎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号称生物界的霸王。之后,一种有眼睛、牙齿、会游泳的、生命力更顽强的物种在古生代岩层中“志留纪时代”出现了,很多地质学家认为志留纪时代是在5亿年以前。而这种新生的物种就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最初的鱼类。

岩层的下一记层是“泥盆纪时代”,这种脊椎鱼类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岩石记录把这一时期叫做“鱼类时代”,因为鱼类在这一时期极为繁盛。而现在地球上的这些鱼类早就灭绝了,他们和今天的鲟鱼、鲨鱼的形状非常相似。它们喜欢穿梭在浩瀚的海水中,一会儿在海藻间觅食,一会儿跳跃在水面上,一会儿又相互追逐捕食,远古的海洋增添了不少生机。从现在的标准看,这些鱼并不是很大,它们之中身长达到二三英尺的极为少见,当然也有例外,有一种长达20英尺的鱼类。

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得任何关于这些鱼类的祖先的信息,好像它们和以前的物种不存在一丝的关联,尽管动物学家对它们的祖先有许多有趣的观点,但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对现存的、与它们有血缘关系的鱼卵进行的研究以及其他渠道考察获得的。根据他们的推测,或许,那些软体动物就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又或者是从嘴里、嘴巴四周长出牙齿般的硬物的小型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遮住了上下腭,并且从嘴边开始,全身长满了齿状的鳞片。据地质学的记录,鱼类的齿状鳞片成形以后,它们就摆脱了黑暗,朝着光亮的地方的游去,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出现在地质纪录中了。

第五章 沼泽时期

在鱼类时期,陆地上显然不存在生命,日晒雨淋侵蚀着裸露的岩石和高峰地带。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因为能把岩石分解成松软的沃土的植物和有助于土壤生成的蚯蚓都还没有出现,就连苔藓和地衣的痕迹也没有在大地上显现出来。生命仍然只存在于海洋里。

这个遍地裸岩的世界里的气候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气候变化的缘由非常之多,到了今天,人们也只能对变化的原因作出一些推测而已。引起地球大部分地区进入冰冻期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地球自转两极的缓慢偏移,地球的运行轨迹发生改变,大陆地形发生改变,再加上太阳温度的不断升降,地球又经受了几百万年的演化,变得温暖宜人了。从世界的历史上看,地球内部也有几次剧烈的活动期。地壳隆起、火山喷发、大陆和山脉轮廓发生剧烈的变化,这都是源于几百万年积聚的上冲力,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洋加深了,山势上升了。继而地球又进入了一段稳定的漫长的平静期。在这遥遥无期的岁月里,山峰的高度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河流的冲刷,开始变得低平了,大量的泥土也被冲刷下来卷进海里使海底抬高,海水变浅了,海平面不停地扩张,很多近海陆地渐渐地变成了浅海,这就是所谓的“高而深”时代和“低而平”时代。读者们千万别以为地球外壳凝固以后,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慢慢地降下去。实际上,地壳的内部之所以没对地表的温度产生影响,是因为那时经过了无数次极为漫长的降温期。即便是在无生代时期,也到处可见冰雪肆虐的“冰河时代”的痕迹。

直到“鱼类时代”的后期,浅海和潟湖水域才在地球上呈现出来,各种生物才得以从水域上转移到陆地上。毫无疑问,曾经大批涌现的早期生物,都已经历了几千万年的进化。而现在这些生物终于盼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了。

毋庸置疑,植物出现在陆地上的时间比动物的出现要早,不久之后,动物也开始登上陆地。可是,当上涨的潮水退去后,如何获得坚硬的支撑物支撑叶子使其得到阳光的照耀,便成了植物登陆首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从湿地里摄取水分,那时的水不再唾手可得了。而木质纤维可以当作输送水分的管子,也可以充当支撑物,它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地质纪录中,各种不同的木质沼泽植物突然增多,很多体积都非常大,比如木质蕨类、木质苔藓、杉叶藻等等。种类繁多的动物随着植物的生根发芽,也渐渐地从水里爬上了岸,包括百脚纲和倍足纲动物、原始的昆虫、海蝎和古代蜘蛛蟹的亲代,后来,这些动物演变成了最早的陆地蝎和蜘蛛。渐渐地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地球早期的原始昆虫,其体积都非常庞大,这一时期有一种长达29英寸的蜻蜓。

这些新型物种以各自的方式,呼吸着陆地上的空气。在这以前,每个动物呼吸着溶于水的空气,呼吸成了动物必要的功能。但是,动物登陆后就要施展一切办法,让自己拥有汲取水分的能力。即便到了今天,如果一个人的肺完全处于干燥状态,就会立刻窒息死亡。只有人的肺的表面保持有相当的水分,空气才能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动物登陆要想适应呼吸,或者通过一个器官的进化以防水分的蒸发,或者进化出深藏在体内。通过分泌液滋润的管状器官,或是长出新的呼吸器官。远古时期,脊椎鱼类的腮无法在陆地上呼吸,因此动物在不断的进化中,形成了藏在动物体内的新型器官——肺,即鱼鳔。水陆两栖动物,像今天的青蛙和蝾螈,在水中生活时用鳃呼吸,然后,像很多鱼类的鱼鳔一样,它们的呼吸器官演变成一个在咽喉上的袋状肺,担任了呼吸的任务,从这以后,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了。鳃退化了,腮裂也消失了(只有一个鳃演化成耳与鼓膜的通道)。现在,这些动物只能在陆地上生活,当然,为了产卵繁衍生息,它们还是需要回到水中。

沼泽时代,所有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和植物都属于两栖类,如今的蝾螈和前者的形态极为相似,只是有的躯干大些罢了。它们虽然称得上是陆地上真正的动物,可他们仍然要在沼泽和潮湿地带生活。与此同时,这里的大树也理所当然的具有两栖的习性。这一时期,大树的种子和果实还没达到只靠雨水滋养就能生根发芽的程度,只有将孢子洒在水中才能繁殖。

比较解剖学是一门美妙的学科,而生物为了生存,所必须具有的既复杂又神奇的适应能力是最有魅力的、最美妙的。植物也好,动物也好,总之所有的生物,最初都是在水中生活的。例如,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比鱼类高级的脊椎动物,在胎儿出生前、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阶段,即:鳃裂消失的阶段。再比如,鱼类在水中裸露着眼睛,从而保持湿润。而更高级的动物为了保护眼睛不致于干燥,则长出了眼睑和分泌水分的腺体。耳膜也是不可或缺的器官,因为要靠它来感知空气中声音的微弱震动。不难发现,动物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有都相似的演变和变更,这都是为了更好的在陆地上生存。

石炭纪两栖类时期,生物生活在沼泽、潟湖以及浅滩的水中。这时,各种生物的生活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可是,高地和山峰仍然一片寂然,荒无人烟。生物虽然已经学会了呼吸空气,但它们必须在水中扎根,终究要回到水中繁衍生息。

第六章 早期的爬行动物

继生物繁盛的石炭纪年代后,地球上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干旱的严冬的年代。岩石记录在这一时期是这样记载的:虽然沙石之类的沉积物很厚,而生物化石却很少。地球上温度变化无常,还有过多次冰河的严寒时期。曾经的沼泽植物在大地上繁茂地生长,如今也消失不见了,新的沉积层把它们压在了下面,便开始了一个新的过程——压缩和造矿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大多数煤矿。

生物也是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期,在恶劣的环境下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获得了宝贵经验。当地球再次回暖变得湿润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物种。我们在岩石记录中,发现了卵生脊椎动物的遗迹,它们在孵化完成以前就几乎发育成熟了,一生下来,就能存活在空气中,这与必须先生活在水中的蝌蚪是不一样的。此时,腮裂成了胚胎发育的一个过程,它们的鳃完全消失不见了。

这些新型生物不需要经过蝌蚪期,被人们称之为爬行类动物。这时,能结种子的树木也在大地上得到发展的机会,它们可以独立地传播种子,不用依赖沼泽和湖泊了。这个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开花类的植物,也没出现草类,但类似棕榈的苏铁类以及热带松柏类植物,已经在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品种繁多,昆虫的种类也颇为丰富。那时已经有甲虫出现了,但蜜蜂和蝴蝶还没出现。不管怎样,在这遥遥无期的严寒的艰苦年代里,新的陆地植物的基本种类已经渐渐地萌芽了。只要条件成熟,它们就会迅速地繁衍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球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平稳的缓和期。地球轨迹的变化、地轴角度和轨道的变化以及地壳的频繁运动,这一切因素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在地球上造就了一段漫长、气候温暖的时期。人们推测出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2亿年之久,称这一时期为“中生代”,与前面讲到的更为古老的“古生代”和“原生代”(共14亿年)区别开来,也同样区别于其后延续至今的“新生代”。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因为早期的爬行动物,种类和数量极为繁盛,超出我们的想象。大约距今约8000万年,“中生代”结束。

相对而言,如今地球上的爬行动物少了很多,而且分布的区域也极为有限。但是,与那些在石炭纪时代主宰一时的两栖动物的残存后代比起来,它们的种类还是很多。如今地球上还生存一些原始的物种,它们都无法忍受严寒的考验,需要常年温暖的气候,如海龟、美洲鳄、蜥蜴、鳄鱼、蛇和鳖等。“中生代”中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有这一共同的局限性。它们不能忍受严寒霜冻,它们是在温暖的植物丛林中生活的温室动物。可是,真正干燥的陆地动物植物群已经出现了,与以往地球上生物的全盛期的沼泽动植物比起来,两者间有很大的差别。

像大乌龟、大海龟、巨鳄以及众多的蜥蜴和蛇等,它们在当时都是盛极一时,除了这些我们熟悉的爬行动物以外,还有很多已经灭绝的大批奇异种类,比如种类繁盛的恐龙。当时,有很多植物种类已经扩展到了低平地带,如蕨类、芦苇等,还有很多食草的爬行动物,这些食草爬行动物以这些繁茂的植被为食,它们在“中生代”达到顶峰期的时候都长成了庞然大物,甚至有的大型的动物都能与鲸鱼相提并论,其躯干的大小超过了以往任何陆地动物。其中有一种恐龙叫做梁龙,它的口鼻到尾部的长度达到84英尺,而还有一种比它还要大,它的大小足足有100英尺,这就是巨龙。还有一群体型相当的食肉恐龙以这些巨兽为食,例如霸王龙,很多书上都将其记载成空前绝后的凶残而可怕的爬行动物。

在“中生代”时期,这些爬行动物在树林中追逐或觅食时,有一种现在已经灭绝的恐龙,它们伸展开蝙蝠状前肢,不仅捕捉昆虫,还追杀残食自己的同类。起初它们只是跳跃和降落,后来演变成能在树林的树叶和树枝上飞翔的动物,这就是翼手龙。它们是最早飞翔的脊椎动物,它们开创了脊椎动物能力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同时,这期间还有些爬行动物返回海洋,三种会游泳的矩形爬行动物回归它们祖先生活的海里,分别是沧龙、蛇颈龙以及鱼龙,它们中间有很多和现在的鲸鱼的大小差不多。鱼龙在海洋中生活,十分熟悉水性,蛇颈龙的躯干庞大,强壮有力,长着鳍状肢,喜欢在浅水或沼泽中爬行或游水,但现在已经找不到与它同类的动物了。它们的头一般比较小,长在长蛇似的颈上,天鹅的长颈与它们比起来都不算什么。蛇颈龙能像天鹅一样在水中游动的时候捕捉食物,不但这样,它们还能在潜水的过程中,伺机捕捉来来往往的鱼类和其他动物。

上面所讲述的就是“中生代”时期最主要的陆地动物。用现在人类的标准衡量,它们比之前的物种的进化都先进了很多。这一时期,陆地上生物的躯干比以往更加硕大,力量更大,更具适应能力,分布区域更为广泛,也更富生机。那时,虽然海洋中没能实现这样大的演化,但大量的新型物种却呈现出来。浅海区域中出现了菊石类动物,它们的种类极其繁多,形状像介壳类乌贼,还把身体的大部分蜷缩在壳中。“古生代”时期,它们的祖先就已经存活了,直到“中生代”才迎来了全盛时期。现在这种动物已经不存在了。珍珠鹦鹉螺,在热带水域中生活,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还有一种新生的鱼类,它们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它们的鳞片比以往的片形和齿形更加轻薄,它们繁盛而经久不衰,在湖海江河中享有优势地位。

第七章 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

我们在前几章给大家展现了一副美妙的画卷,描述了“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和茂盛的植物的鼎盛时期。那时,主宰潮湿地带和热带雨林的是现已灭绝的恐龙,翼手龙扑翅的着羽翼在森林中尖叫,捕捉着无花灌木和林中嗡嗡作响的昆虫。同时在它们周围,还有很多数量处于弱势的、不显赫的的物种,似乎获得某种力量,使它们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学会了忍辱负重。当太阳与大地失去了往日的仁慈,它们的这些本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显得有价值了。

在恐龙的家族中,还有一群弱小的擅于跳跃的爬行动物,它们迫于敌人的袭击和生存竞争的威胁,有的趋向灭亡,有的不得不向海滨或山峰转移,在严寒的气候中努力地生存。但正是这种不幸,使得它们有了新的进化,长出了能伸长成翎羽状的鳞片,后来这些鳞片又演变成羽毛的雏形。这种层层重叠的羽毛状鳞片具有很强的保温性能,比以往的爬行动物的外壳更能有效地保持身体的温度,它们就可以凭借着新进化的羽毛在寒冷的地区生存,这些动物也更加关心它们的卵。爬行动物中的一大部分都不太关心自己产下的卵,任由季节气温和光照的温暖去孵化。这一生命新分支上的动物种类,开始保护自己的卵,并养成了一种用自己的体温将它们孵化的习性。

这些原始鸟类不断适应寒冷的气候,它们的体内也随之发生的改变,它们不再依赖阳光的温度,进而演化成恒温动物。或许原始的鸟类都是以捕捉鱼为食的海鸟,它们的前肢演变成与企鹅相似的鰭状肢,不再是翅膀了。有一种奇特的原始鸟类,它虽然有着一种极其简单的羽毛,但它不会飞,看起来也不像是从会飞的祖先那里进化成的,这便是新西兰鹬鸵。在鸟类的进化史上,羽毛比翅膀出现得要早,当羽毛演化成形以后,为了使羽毛能轻盈地舒展开来,翅膀也必然形成了。从一只鸟的化石中,至少能发现它的嘴里有爬行动物的牙齿,还有一条爬行动物的尾巴,与此同时,身上还长着一对翅膀,很显然,它们能够飞翔,曾经混杂在中生代的翼手龙的中间。但是,在“中生代”时期,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如果有人能返回“中生代”,就算他走上几天,也只能在芦苇和蕨类植物中看见很多的昆虫和翼手龙,但看不到一只鸟,甚至都听不到鸟的叫声。

另外,他可能还找不到哺乳动物的踪迹。原始的哺乳动物比鸟的出现要早上几百万年,但是它们在那个时候还很渺小,很不起眼,因为太稀少而不为所知。

与早期的鸟类一样,早期的哺乳动物由于受到敌人的袭击和生存竞争的威胁,被迫适应严寒和恶劣的生活。此外,它们的鳞片和鸟类一样,慢慢地演化成羽毛状,羽状鳞片可以保持身上的体温,防止热量的外散,也继而进化成恒温动物,可以不用依赖阳光取暖了。可它们进化的不是羽毛而是毛发,鸟类在体外保护卵,但哺乳动物和它们不一样,而是把卵安置在自己温暖的体内,直到卵发育成熟。哺乳动物的大部分是胎生的,直接将后一代生在这个世界。新一代生下来后,它们还要加以呵护、喂它们食物。现在很多哺乳动物都进化长有乳房,用来哺育自己的后代。不过不是完全这样。像鸭嘴兽和针鼹鼠就没有乳房,仍然是卵生动物。它们喂养后代的方法,都是靠皮下分泌的养料。当针鼹鼠产下坚硬的蛋后,就把它放进腹下的育儿袋中孵化,直到幼仔孵化完成,这样不仅安全而且很温暖舒适。

然而,就像一个游客前往“中生代”参观,可能花上几天直至几个星期都无法寻找到鸟的踪迹一样,也很难见到哺乳动物的踪影,除非他知道寻找的方向及地点。这是因为“中生代”时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是属于异类的范畴,是次要的、不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据现在猜测,爬行动物的持续时间大约有8000多万年。倘若用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观察这世界的漫长年代,他也一定会认为,在这生命繁盛的、阳光普照的世界里,将会万古不变;恐龙盘踞在沼泽地上,飞龙展翅飞翔,它们应该会永远留存吧。然而,这貌似永恒的稳定,又被积蓄已久的力量和宇宙的神秘打破了。生物的幸运只是一时而已。岁月流逝,又过去了几百万年,在这期间,地球无疑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了,环境变得极为恶劣。陆地、高山、海洋都变成了另一幅模样。我们能在岩石记录中发现,在地球的“中生代”长期的繁荣以后,开始走向衰落,而在衰落的过程中,地球的环境经历了稳定而深刻的变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并出现了新奇的物种。在日益严重的灭绝的威胁下,那些原有的物种都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适应能力。例如,菊石类就曾经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许多古怪的变种。而物种在平稳的环境中就渐渐地失去了动力,不屑去进化了,常常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它们的适应性就遭到了抑制。而那些已存在的生物恰恰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在新环境下,旧有的种族备受折磨,但那些得以演化的新物种,它们的发展和生存有了更好的前景……

岩石记录在这里中断了几百万年。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层解不开的面纱,整个物种进化的轮廓被罩得严严实实。当人类再次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时,爬行动物时期已告终结。无数的菊石类动物,以及恐龙、鱼龙、翼手龙和蛇颈龙都已灭绝完毕。它们曾经是多么不可计数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如今却都已灭绝殆尽,没有任何一个的后代能存活下来,它们的进化还不成熟,所以没能在新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地球所进入的环境远远超越了生物承受极端环境的能力,因此“中生代”的物种所遭受的毁灭是持续而彻底的。继而,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崭新的景象:这个世界上被一批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的动植物占领了。

现在,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又重新翻开了一页,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一片荒凉的陆地。后来,苏铁类和热带松柏类植物渐渐地被乔木和开花的植物以及灌木取代了。以往爬行动物出现过的地方,也出现了日渐增多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发展期

地球上又拉开一个伟大的序幕,这就是“新生代”时期,地壳不断的隆起,火山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以及安第斯山脉都突然崛起;而如今的大洋和大陆板块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了最初的雏形;此时的世界版图所呈现的轮廓与当今的轮廓依然相似。据现在估测,从新生代到现在,其中的时间跨度为4000万到8000万年之间。

新生代的初期,地球上的气候十分恶劣。后来,气候又变得温暖舒适起来,地球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命繁荣期。之后,气候再度恶化,一轮又一轮极为严寒的周期侵袭着地球,这就是“冰河时代”。如今,我们生活在温和宜人的气候中,而这正是由冰河时期的气候演变而来的。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无法估量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也许,地球上的阳光会更加充沛,或者温度会不断变低,又陷入新一轮的冰河时期,又或者会出现更为急剧的火山喷发,更为陡峭的山脉隆起,也或者会逐步消减,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一无所知。

拉开“新生代”的帷幕,地球上出现了禾本科植物,也第一次有了草原;那些曾经普普通通的哺乳动物,如今已经有很多进化成食草动物,以及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

最初,这些早期的哺乳动物就特征而言,跟此前在地球上繁盛一时的,后来又灭绝的食草、食肉的爬行动物很相似。一些不细心的观察者会认为,地球上这次新的开始,气候温和、物种繁盛的漫长的周期,不过是大自然的又一次重复;认为这不过是食草、食肉的恐龙被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取代而已。但这种比较不够全面。宇宙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其变化也是没有尽头的,它总是处在永恒的进化中;历史不会重演,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新生代”和“中生代”的差异性,远远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意义更为深刻。

心理上层次的差距是这两个时期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哺乳动物与后代的接触程度方面。哺乳动物总是频繁地与后代进行接触,这与稍微低等的鸟类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跟爬行动物的差别很大。除了极少数特例外,爬行动物都会将自己产下的卵抛弃,任由它们自行孵化,它们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它们有内心活动的话,也只是局限在自身的生活经历;也许爬行动物可以容忍同类的存在,但是彼此间却没有交流;它们总是孤立的个体,从来都不相互模仿,不会相互学习,更谈不上一致行动。而新生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却因为哺育和抚养后代,继而通过交流、模仿,使学习成为可能;也因为彼此间警戒的鸣叫以及其它的一些协作行为,让交流变成可能,也使彼此控制和教育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地球上就出现了一种“可以教育”的生物了。

在“新生代”时期,早期哺乳动物的大脑,其大小与那些活跃的食肉恐龙比起来,并没有大多少。但是我们从岩石记录中往下看,就会发现无论哪一个种类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脑容量都在普遍而稳定地增长。例如,在“新生代”的早期,有一种叫做“雷兽”的动物出现了,无论从习性还是需求看,它都与犀牛极为相似,只有脑量不及犀牛的十分之一。

也许,早期的哺乳动物在哺乳期结束以后,就会和它们的孩子分开,但是一旦它们的理解沟通的能力显现出来,那么继续保持联系的能力也就变得十分有益了。于是,我们明显地发现,哺乳动物已经显现出真正的生活的特征,它们可以容纳彼此,能成群结队地在一起生活,相互照应,相互模仿,还通过不同的叫声和动作传情达意。在以往的脊椎动物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虽然之前的鱼类和爬行动物也是成群结队的,可这都源于它们大量的繁殖和条件相似的原因才这样做的。而对社会性群居的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的联系不只表现在外在的力量上,而是凭借内部的情感来维系的。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彼此相像,才在同时同地聚在一起,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彼此乐意聚在一起。

人类的思维与爬行动物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无法超越这种差异对它们产生好感。我们对它们的那种简单、急切的本能动机实在不能理解,比如,它们的恐惧、憎恶和食欲。因为人类的动机错综复杂,做什么事都会衡量利弊,更加注重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冲动,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它们单纯的动机。但是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顾及同类中其它的个体,都有自控能力,也有社会性的诉求,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在这一点上,与人类的最初阶段还算接近,也正因为这样,人类才能与它们几乎所有的种类建立一定的联系。它们的行为或叫声能够激起我们的共鸣。为此,我们还能通过这种共鸣,把它们当做宠物,它们也接受我们的驯养,成为听话懂事的动物。

在“新生代”时期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动物大脑发育的速度非常快,超乎我们想象。它标志着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个体间建立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的关系;二是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成,我们马上就会谈到这一点。

随着“新生代”的推移,地球上的动植物群也朝着当今动植物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恐角兽、雷兽等大型而笨拙动物的同类存在了,它们早就灭绝了。另一方面地球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如骆驼、象、鹿、犬、狮、马、虎、长颈鹿等大批动物,它们正是从这些怪异而笨拙的祖先缓慢演变而成的。从地质记录中可以发现,马的进化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从“新生代”初期小貘状的原始马开始,我们对马的进化有着相当完整的记录。此外,我们对羊驼和骆驼的演化也有着较为准确的记载。

第九章 猿人、类人猿、亚人

自然学家根据解剖学上的相似性,不考虑心理智力方面的因素,将哺乳动物的种类,又细分成很多目,如狐猿、猿、类人猿以及人类在内的灵长目,这些都位于哺乳动物纲的前面。

现在,很难从地质记录上考察灵长类动物的历史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密林中生活,像狐猿和长毛猴一样,还有的则像狒狒一样在裸露的岩壁上生活,它们几乎不会因为溺水身亡而掩埋在沉积物中,再加上它们的种族也不是特别繁盛,因此,很难发现它们的化石,不像马、骆驼等的祖先那样在化石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但我们知道,在“新生代”的初期,也就是在大约4000万年前左右,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最初的猿和狐猿类动物了,不过,它们的大脑不能像后代一样有着专门的分工,它们的大脑还没发育成熟。

极度繁盛的“新生代”中期终于开始了,这是生物史上另外两大繁盛时期——“石炭纪盛期”和漫长的“爬行类盛期”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代。后来地球上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冰河时代。那段时间,气候极其严寒,尽管中间有过一段的回暖期,但随之到来的还是冰雪天气。气温转暖时,在茂盛的亚热带丛林中有了河马追逐打滚的踪影,齿如剑状的可怕的虎——剑齿虎在今天记者们络绎不绝的弗利街(位于伦敦附近)活动,捕食猎物。此后,地球上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寒的考验,一批又一批的生物被淘汰甚至是灭绝。逃过此劫的只有能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如长毛犀和大象的长毛表亲,即硕大无朋的猛犸,此外还有北极的麝牛和驯鹿。时光匆匆流逝,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严寒死寂的大冰冻时期,北极的冰帽渐渐地延伸到南部。在美国,它一直蔓延到了俄亥俄州;在英国则蔓延到泰晤士河。尽管在这期间有了几次几千年的回暖气候,但是之后迎来的却是一个更加寒冷的严冬时代。

地质学家们将这严寒时代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冰河期,“间冰期”的意思是介于这期间的回暖时期。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依然遭受着严寒的侵袭,仍然可以看到可怕的冰河时期那种因严寒留下的满目疮痍的痕迹。第一冰河期距离今天约有60万年之久,第四冰河期的严寒大约在5万年前达到顶峰。就在我们的地球正经受着残酷的冰雪天地时,诞生了一种与人类相似的动物。

各种类人猿在“新生代”的中期出现了,它们的腿骨和颚骨与人类非常相似,但是我们只能在接近冰河时期时,才能发现一些“类人”的动物的遗迹。不要以为这些遗迹是它们的骨骸,而是它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我们在欧洲发现了一些被削尖的燧石和石块,这些遗迹都深藏在大约在50万年到100万年的沉积岩中,这些远古的遗迹明明是被有手的动物有意削磨出锐利的边缘,可以用来捶打、削平其他物品或者用来战斗。这就是“原始石器”。但是在欧洲,并没有找到制造这些石器的动物的骸骨,其他的遗物也没有找到,只有这些石器罢了。根据很多确凿的事实,我们可以推测,或许根本不是人类制造了这些石器,而是一些聪明的猿猴制作的。但是,却找到了一片猿人的头盖骨和一些牙齿以及骨头,这是在爪哇的与特利尼同时代的沉积层中发现的。这种猿人的头盖骨看上去,比以往发现的类人猿的都要大,似乎曾经还能直立行走。人们称这种动物为“直立猿人”,意思是可以直立行走的类人猿。不过,唯一能帮助我们推测原始石器的制作者的资料,就只有这有限的几片骨头而已。

我们终于找到了亚人类遗留下来的别的痕迹,是在大约25万年前的砂岩层中发现的。在岩石记录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石器,很明显,这些石器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它们不再像先前那样是粗糙的旧石器,而是样式略微精美的工具,这似乎经过了相当一番的打磨才制作成功的,不仅这样,还比后来我们发现的由真正的人类制作的相类似的工具要大得多。后来,在海德堡的沙坑里,也出土了一块粗大的颚骨,与人类的颚骨相似。这片颚骨,没有下颔,与真正的人类的颚骨比起来,要重而且要窄小。我们由此能推测出,这种动物不能自如地转动舌头,更不能发出清晰的声音。科学家根据这块颚骨的大小做出判断,认为这种动物是一种长相与人类相似的巨大怪物,它有着庞大的躯干,长着粗壮的四肢,毛发也很浓密,被人们称为“海德堡人”。

我认为,世界上最能引起人类好奇心的东西就是这块颚骨了,看到它就好像是透过一面被损坏的镜子去洞悉过去,我们看到的只是动物的一个身影,模糊隐约却又以一种诱惑力吸引着我们:它们在荒野中蹒跚而行;在四处攀爬,只是为了躲避剑齿虎的袭击;在树林中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因为要躲避长毛犀的攻击。但是,当我们想更深一步观察时,它却销声匿迹了,留给我们的只是它们曾经削制的不可磨灭的残存石器而已。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异的是,我们找到了一种距今大约有10万年到15万年之久的动物遗骸,它在苏塞克斯的皮尔当沉积层中被发现。根据有些科学家的推测,比起海德堡颚骨,这些珍贵而不寻常的遗骸更为悠久。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亚人类的头盖骨,它比现存的所有的类人猿的头盖骨都要粗大,另外还找到一片类似于猩猩颚骨状的东西,目前还不能证实这是前者身躯上的一部分;同时,也有一片棍状象骨,这显然是被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的,上面还有一个凿开的小洞;也发现了一块刻有印痕的鹿的腿骨,很像是符木。这些就是在皮尔当发掘出的东西。

这个曾经在地上坐着,会在骨头上凿开小洞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他被科学家称为“曙人”。曙人不同于他的亲类,更不同于海德堡及现存的类人猿。后来,再也没有发现关于这种原始人的任何遗迹。不过,在之后10万年的沉积层和砂硕岩石中,有更多的燧石和其它石器工具被发现,这些石器不再是“原始石器”了,因为考古学家们已经能够分辨出小刀、刮刀、斧头、标枪、钻子和掷石来了。

这时,我们要讲述的已经越来越接近人了,在下面一章,我们要讲述的是尼安德特人,也许他们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类,但他们是人类最奇特的祖先,和真正的人类已经很相似了。

不过在这里需要先声明的是,科学家们认为:海德堡人或曙人只不过是与人类最相近的种族而已,并不认为今天人类的直接祖先就是他们。

第十章 罗德西亚人、尼安德特人

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一种动物,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与人类极其相似,以至于在几年前,人们还把它们的遗骸认为是真正人类的遗骨,他们存活的年代是第四冰河期还没进入严寒巅峰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五六万年前。如今,我们找到了关于这种动物的头盖骨、骨骼,还有很多它们制作出来和使用过的大型工具。它们已经学会了生火,为了躲避严寒还知道进入洞穴,它们也懂得将动物的毛皮剥下来裹在自己的身上。它们跟现在的人类一样,有用右手劳动的习惯。

但是,人类学家已经告诉我们,这些动物还不算是真正的人类,而是与人类不同的种族的同一属类。它们的前额相当低平,眉骨隆起,下颚粗重而突出;它们的拇指不同于人类的拇指,不能与其他的手指相对;它们的脖颈姿势僵硬,不能回首或仰视;走路时候,也可能是脑袋向前倾,屈身前附;它们的骸骨没有颌,很像海德堡人,但跟人类的骸骨比起来,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并且他们的牙齿和人类的也截然不同,臼齿的结构比人类的更为复杂,而不是更简单;可它们的臼齿没有我们的长牙根;也没有人类通常所有的犬齿。它们的头盖骨的大小几乎与人类的相同;它们的脑部,前部比较低,后部比较大,而且它们的智能结构也不同于人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看,它们都与人类不属于同一族系,所以说,人类种族的祖先并不是它们。

这些奇特的原始人之所以叫做尼安德特人,是因为这种早已灭绝的原始人的头盖骨和骨骼是在一个叫尼安德特的地方被发现的。想必它们在欧洲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几百年,甚至是长达好几千年。

那时,地球上的地质和气候跟现在的地球完全不同。比如,当时欧洲被冰雪覆盖,冰雪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泰晤士河,还蔓延到俄罗斯境内以及德国中部;那时法国和英国还没有被英吉利海峡隔开,红海和地中海也只是个大峡谷而已,在峡谷地区分布着一连串的湖泊;巨大的内海,从今天的黑海开始,横穿俄罗斯南部,直抵中亚。虽然冰雪并没有覆盖西班牙和整个欧洲,但当时的气候比拉布拉半岛还要恶劣,只是一片的荒芜的高原,只有北非的气候比较温和。不仅有稀疏的寒带植物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寒冷的草原上,还有如大野牛、驯鹿、长毛犀和猛犸等的大量的耐寒动物,它们随着植物生长季节而迁徙觅食,秋天回来,春天就迁到北方。

尼安德特人的迁徙生活就是这样的,东飘西荡,不断迁徙,它们通常捕捉小鸟兽,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和根茎,以这些作为食物。它们有着平整而细密的牙齿,从这可以看出,它们很有可能是素食者,嚼食嫩枝和根茎。但是,我们从它们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被敲碎的大型动物的长髓骨,而骨髓也被吸食了。可是从它们使用过的石器看,它们的力量远远不能公开与猛兽较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们是趁着猛兽渡河的时候,用矛袭击或设下了陷阱,才捕捉到猛兽的;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它们跟着兽群时候,一旦发现兽群有了混战,就捕捉混战中死伤的猛兽;或者利用当时尚存的剑齿虎,坐享渔翁之利;或许是因为冰河期的生存条件异常艰苦,迫使它们改变长期的素食习性,转而捕食猛兽。

这些尼安德特人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还无法弄清楚,或许它们有着一身的长毛,没有丝毫人类的样子,就连是否直立行走都是个疑问;或许它们还手足并用,只是为了支撑身体,或许它们是单独行动,也或许在一个小家族中行动;从颚骨的结构来看,它们很有可能不会使用语言。

这些尼安德特人在大约几千年的岁月中,是欧洲地区现已发现的最为高级的动物。距今约3万或3.5万年前,一种更聪明、更具智慧、会说话、会互相协作的同类动物随着气候的变暖,从南方大量地涌入尼安德特人的领土,它们还把尼安德特人赶出洞穴和居住地,与尼安德特人争夺食物;还有可能与原居民尼安德特人挑起了战争,并消灭了它们。现在,我们还尚未弄清这些或者来自东方或者来自南方的新来者的发源地。与我们有着血亲关系的最初的人类,就是这些消灭了尼安德特人的新来者。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它们的头盖骨、还是它们的脖颈、拇指以及牙齿,这些都与人类完全相同。我们曾在克罗马农和格里马第的岩穴中,发现了一些骷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真人遗骸。

岩石记录上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人类将走向历史舞台。

那时,虽然地球上的气候依然恶劣,不过已经在不断接近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了。在欧洲,冰河时代的冰川开始消退,而在西班牙和法兰西,大草原日渐茂盛起来,渐渐地驯鹿也被马群所取代,猛犸象越来越少,最终全部移到了北方。

真正的人类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但是,1921年夏天,在南部非洲的布罗肯希尔,人类发现一个头盖骨和几片骨骼碎片,从这些遗骸的特征上看判断,这似乎是介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之间的第三种人类的遗骸。从他的头盖骨推测,与尼安德特人比起来,他们的脑部是前部大,后部小;并且他的头盖骨笔直地长在脊椎上,跟人类一样;骨骼和牙齿也和人类的相同。不过它们有着和类人猿相似的脸型,高耸的眉骨,头盖骨的中部隆起。实际上,这种动物已经算是真正的人类了,只是有着像尼安德特人的类人猿的相貌。与尼安德特人相比,这种叫做“罗德西亚人”的动物要更接近真正的人类。

在很大程度上,继尼安德特人之后发现的罗德西亚人是第二种亚人类种族。这些亚人类的种族从冰河时代开始,一直到它们共同的后代,也是它们共同的灭绝者——真正的人类的产生,在地球上存活了很长时间。从罗德西亚人的头盖骨上看,它们的并不算是很古老的动物。但直到本书出版时,人们关于它存活在哪个年代,都没有一个精确的推测。这种亚人类动物直到近代似乎生活在南部非洲的某些地区。

第十一章 真正人类的产生

直到今天,位于西欧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和法国境内,是科学家发现最早人类遗迹的最多的地方。很多迹象表明,这些残存的骸骨和石器跟我们有着亲缘关系。此外,还发掘了很多骨骼、武器、有划痕的骨头、岩石、雕刻过的骨片、岩壁刻画和洞穴壁画,这些珍贵的物品都是在西班牙和法国境内被发现先的,距今约有3万多年。从目前来看,拥有人类祖先早期遗迹最为丰富的国家就属西班牙了。

不过,人类现在收集到的历史资料,仅仅是积累的一个开端。我们希望将来会有一天,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对每一个相关史料作一番彻底详尽的研究,也希望对现在的考古学家所不能涉及的国度进行一番周详的考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对考古感兴趣的训练有素的探险家去过非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并有过一番自由的探索。所以,我们决不能武断地妄作定论,要谨慎再谨慎,不要以为这些西欧的定居者就是人类的祖先,也不要认为他们就是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的。

或许,在非洲和亚洲以及现在已沉入海底的某些地区,埋藏着比如今已发现的更为久远、更加丰富的真正的人类的遗迹。我们在这里没有说到美洲,只提起非洲和亚洲,是因为还没在美洲发现高等灵长的丝毫遗迹,不仅没有亚人类、类人猿、尼安德特人,更没有真正的人类的遗迹。生命的进化似乎在古老的大陆就停住了脚步。直到旧石器时期的晚期,人类才第一次越过现在已被白令海峡隔断的陆上通道,到达美洲大陆。

在欧洲发现的这些最早的人类,似乎至少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很显然,其中的一种早就已经是高级的了,他们有硕大的脑袋,高挑的身材。在已经被发现的一个女性的头盖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容积要大过现在男性的头盖骨;其中还有一具男性的骨架的身长竟然超过了6英尺。北美的印第安人的体型与他们的非常相似。人类在克罗马农洞穴中发现了第一批这些人的骨骸,所以他们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尽管他们被认为是原始人,但是已经十分高级了。在格里马迪的洞穴中找到了另外一个种族的遗迹,从他们的特征上看,这很显然是黑人种族。南非的布什曼人和霍屯督人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与这些种族最为接近的种族。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已知人类历史的开始,就至少分成了两大种族。或许,前者并非黑色人种,而是褐色人种,他们的发源地是北方或者东方,后者的肤色不是棕褐色而是黑色,其发源地是南部赤道附近一带。当然,这些推测不过是我们的不太严谨的判断而已。

与当今的人类相比,这些大约4万年前的原始人已经很相像了。他们懂得把颜料涂在自己的身上,知道把收集好的贝壳串成项链,还会在石头和骨头上雕刻图案,而且懂得把野兽简单却很生动的图案画在光滑的岩洞的四壁和岩壁醒目的位置上。他们制作的工具各式各样,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工具都比不上他们制作的精巧。现在,他们制作的大量的工具和岩画以及小雕塑等物品,在我们的博物馆中都有保存。

这些以狩猎为生的最初的人类,主要捕食当时一种有胡须的小型野马。野马随牧草迁徙,他们随着马群的迁徙而迁徙。此外,他们还以捕杀的野牛作为食物。他们留下的图画上的猛犸惟妙惟肖,从这可以看出,他们对猛犸的习性非常熟悉。我们可以从一个模糊不清的图案上断定,曾经的他们一定设过陷阱捕捉过猛犸。

当时,他们应该还不懂得使用弓箭,因为他们以长矛和掷石捕杀猎物。他们没有猎狗,也不能判断出他们是否学会了驯养动物。在他们留下的一幅刻画中,刻着一个马头,还有一两副画有套着辔头的马,辔头是兽筋和兽皮做成的。但那个时候,这个地区的野马体型很小,不能用来驮人。就算当时的小野马已经被人驯养,也不过是用缰绳牵着托运一些东西罢了。还有一点我们不敢肯定,他们是否学会了挤动物的奶汁喝,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动物的兽皮搭建帐篷,可他们看上去没有建起任何房屋;他们不会制作陶器,只学会了用黏土捏泥人;他们做饭的方法很原始,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做饭的工具,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做饭;他们更不知道什么是农耕、编织以及织布。除了懂得披上兽皮,他们仍然是赤身裸体、满身涂彩的原始人。

现在,我们知道的这些人类的祖先,在欧洲广阔的草原上以狩猎为生,已经持续了大约100个世纪了。气候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也踏上了漂泊迁徙的道路。时光匆匆而过,欧洲的气候开始变得温润起来。这个时候,驯鹿也朝着北部和东部迁徙,野牛、野马也随之撤退。渐渐地森林取代了草原,野牛和野马也被赤鹿代替了。工具的用途和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始人学会了江河湖泊里捕捞鱼类,所以骨制工具日渐盛行。德·莫蒂雷对“这一时期的骨针”曾评价说,“比后来制作的更加精致巧妙,都可以称得上比文艺复兴前所有时代的骨针都要精致美妙。拿罗马人来讲,他们所制作的骨针,都不能与这一时期的骨针相提并论”。

一个全新的种族在大约1.5万年或1.2万年前,迁移到了西班牙的南部,他们在裸露的岩石的四壁上留下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岩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就是“阿济尔人”(根据生活在阿济尔岩洞里而命名)。阿济尔人头上戴着羽毛,他们已经有了弓箭;他们的画画得惟妙惟肖,还知道将自己的画装成简单的符号,如果画一个人,可以用一条竖线和两三条竖线来表示,这预示着文字观念的萌芽。除了表现狩猎的速写外,他们还刻画一些符号似的线条,有一幅画就是画着两个人用火熏一个蜂巢。

这些人仅仅懂得削制工具,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旧石器期”的最后一批人。一种新的人类在大约1万或1.2万年前,出没在欧洲的大地上,他们既会削制工具,又知道磨制工具的方法,他们也懂得了农耕和劳作,“新石器时代”开始了。

令人惊讶的是,在不到100年的塔斯马尼亚岛,一个孤僻的小岛上,还有人类的一个种族存在,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发展程度上,都比不上这些欧洲留下遗迹的早期的人类。由于地理变迁的原因,这些人一直与外界的种族隔绝,无法接受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他们并没有进化,而是退化了。他们只是凭借着捕来的贝壳和小野兽为食物,所过的生活极为原始;也没有固定的住所,只有栖身之地。他们也是真正的人类,不过,这些人类不但没有初期人类的灵巧的双手,也不具备审美的能力。

第十二章 早期人类的思想

现在,我们来作一番大胆而有趣的猜测吧:当人类踏上历史征程的初期,身为人类他是怎样想的呢?人类在4万多年前,生活在以狩猎为生的漂泊年代,不知道播种收获,那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又在思考什么呢?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思维对这些问题加以推测,来寻求答案,因为在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有了文字,而在此之前人类的思想也无法被记载下来。

为了探究早期人类的思想活动,科学家试图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最近,心理分析学通过一些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成果给探究原始社会的历史带来了开辟性的道路。为了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就要对儿童的自我和强烈的本能冲动采取压制、改变以及约束和掩盖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富有成果的探索,就是研究现存的未开化的人的思维和习俗。民间传说以及现代人类文明社会那些仍然根深蒂固、近乎荒唐的迷信和偏见中,也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化石,此外,我们的探究途径还可以根据现存的很多遗迹加以推测,如塑像、绘画、符号、雕刻以及此类的物品。离我们的时代越近,这些物品就越丰富,也越来越知道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最值得他们再现的和记录的是什么事物。

原始人和儿童的思维非常相似,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都是以一些形象画串联起来的。他们在心中把画面勾勒出来,或者说某些图像在他们的脑海中呈现出来,也正是这些图像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促使他们照着去行动。而儿童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也是这样开始行动的。很明显,人类系统思维的发展能力,在相对较晚的时期才得以体现,系统思维在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时间是在最近的3000年。直到今天,大多数的人还是借助于想象和激情生活,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掌握控制自己的思想。

在真正人类的历史开始之前,也就是最早的人类社会的初期,原始人的生活可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小群体,人类早期的部落的形成,或许和成群结队的早期哺乳动物一样,由共同繁衍生息的家族组成。但是,部落的真正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约束个体的自我意识这一过程,还必须让成年人有一种尊重父母的意识;但是要注意,收敛和淡化部落中年长者对年轻人的妒忌心理也很重要;孩子的天然的保护者和指导者是母亲,因此母亲应该以身作则。人类的社会生活之所以能够发展,一方面在于年轻人成人后有与父母分离和求偶的本能,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们应对独立生活可能带来的危险和不利。恰恰是在这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中,人类才渐渐地发展起来。天才的人类学作家J.J.阿特金森在他所著的《原始法》一书中揭示了原始人生活的习俗法则,即禁忌。这种法则是原始部落中必不可少的,这是由于当原始人类在社会中过群体性的生活时,一定要进行心理约束和调控。心理分析学家在后来的研究中,证实了阿特金森的这种可能性的阐述。

一些善于思考的作家试图让我们相信,原始人对长老的尊重和佩服,对年长女性保护者的情感是根据对充满幻想的思维和梦境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夸张和丰富,这对男神和女神的概念的产生以及原始宗教的形成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原始人非常敬重那些愿意帮助别人和有力量的人,而这种敬重在这些人死后却成了一种令人狂热和畏惧的心理,这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在原始人的梦境中频频显现,这便使原始人相信他们并没有死,只是莫名其妙地到一个遥远而更具力量的地方去了。

比起成年人的梦境、想象和恐惧,儿童的梦境、想象和恐惧更加逼真和生动。原始人在这一点上与儿童非常相似,他们也和动物很相似。他们认为,动物也一样,同样有情感反应和动机,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把动物想象成各种形象,会想象成敌人、帮手、甚至是神灵。我们只有再次做一回擅于幻想的孩童,才能了解旧石器时代,了解那些怪石、树瘤、以及奇形怪状的树林和其他此类的东西——这些对原始人是多么的重要,又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是多么的亲切以及梦境和幻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切的传奇故事是怎样做到口口相传成真的。其中有些故事是很容易记住和复述的,女人们让孩子坐在旁边,给他们讲这些故事,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就成了流传于世的传说了。而现在的孩子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出长长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他们会把自己的玩具、喜欢的动物以及介于人兽之间的奇特的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翁。原始人很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并且愿意认为故事中的主人翁是真实存在的。

如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真正的人类,极有可能非常擅长与人交流。仅凭这一点,他们就比尼安德特人更为高级,也更具优势。或许尼安德特人是一种不会发出声音的动物。但是还有可能原始人的语言只是有限的名词的堆砌而已,并且需要身体姿势和手势来表情达意。

世界的未开化的原始人无论怎样愚昧,都会懂得因果关系,可是,原始人在把握因果关系的方面上,却缺乏相对准确的分析能力,他们常常将某种事物的结果和某种事物错误的原因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既然你有这样的行为,那你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你把有毒的草莓给小孩吃了,他就死了;你把强大的敌人的心脏吃掉了,那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两种因果关系,前一种是成立的,后一种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将原始人类的这样类似的因果关系叫做“物神崇拜”。“物神崇拜”的意思是原始人的科学。这种原始人的科学只是一昧地追求自己的想象,毫无系统性,不经过仔细的分析而漏洞百出——物神崇拜与现代科学的区别。

很多情况下,把事物的原因和事物的结果正确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很困难;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类的实践经验也会慢慢地纠正原先的错误的思想;但是关于原始人类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即使他们在不断努力地寻求正确的结论,但所获得的答案又常常是错误的,而且这种错误在程度上又显得非常轻微,甚至不足以轻易地被察觉出来。对原始人来说,他们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能不能捕捉到大量的猎物和大批的鱼虾,他们这种欲望促使他们毫不怀疑神灵的存在,而且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祈祷和占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还特别关心生老病死。从前时常有瘟疫发生,人们就会凄惨地死去,有时还会被莫名其妙的重病折磨致死,却不知道是什么病。这些情形,会激发原始人的烦躁和冲动,进而引发他们会做出疯狂的举动。他们容易受到恐惧和惊吓,像一个小孩子,幻想和梦境式的猜测使他们对某人做出诅咒,或者对人、动物、某种东西做出求助。

在远古时代,小部落中的那些年长的、具有威望的人有时也会幻想,也会因为恐惧而畏惧,但因为他们的威严比普通人的威严大,所以,他们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往往会保持镇定,又对别的部落成员做一番告诫和教导。他们会指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是不祥的,什么是凶兆,什么是吉兆等等。最初的祭司是精通“物神崇拜”的巫医。他们主要负责训诫、预言、解梦,还会通过一套复杂的巫术招福去灾。我们今日所敬奉和遵守的宗教并不是原始的宗教,实际上,这些早期宗教的祭司,传授的是一种随主观意愿判定的原始的实用科学。

第十三章 农耕时代

科学家在最近的50年,为了研究人类开始耕作和定居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直到今天,我们所知的寥寥无几。但如今我们有一点可以确信,在公元前1.5万或1.2万年间,当阿济尔人在西班牙生活,当残存的狩猎部落往东和北迁徙的时候,有一些部落在北非、或西亚、或现已被淹没的地中海大峡谷的区域,进行着两种非常重要的试验:驯养牲畜和耕种庄稼。此外,他们不仅继承了祖先狩猎用的打制器械,还学着打磨石器,他们既发明了用植物纤维编织粗糙织物,还开始制作简陋的陶器。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与克罗马农人和格里马第人以及阿济尔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迁移到地球气候温暖的地带上生活。他们拥有了制作技术,学会了种植植物和驯养家畜,还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把技术广泛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公元前1万年,大部分的人类都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水平。

对现代人来说,播种、耕地、收割、晾晒以及磨粉这些生产的流程,都是很正常的,就好比说地球是圆的一样。或许有人会问道:不这样还能怎样?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吗?这些行为和推理在现代人眼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2万年前的原始人来说,就不是那么浅显了。他们要想找到有效的方法,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还要常常进行着错误的解释,因此产生无数次的错觉,他们只有通过无数次的挫折和考验,才能获得对的成果。在地中海的一些地区长有野生麦子,或许,这里的人在懂得播种以前,就已经掌握碾磨野麦当粮食的方法了,可以说他们在懂得播种之前就开始收获庄稼了。

这是一件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全世界,哪里有收获和播种,哪里就会发现一种痕迹,即是播种的观念和血祭的观念有着强烈的原始联系的痕迹。而这样的血祭又是极为残忍的,一般都是活人来献祭。在富有好奇心的人看来,研究这两种最初的联系的成因,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如果有哪位读者对此感兴趣,可以通过对J.G.弗雷泽爵士的著作《金枝》的阅读和研究,得到想要的答案。我们要谨记,这种联系是无法用理智的推测加以阐释的,只是一种幼稚的、充满幻想的、生活在神话世界中的原始人心中的纠缠不清的情绪。但是,在新石器时代,大约1.2万年至2万年前,每当播种季节来临,就会有用活人来献祭的仪式。这些不幸的用来做献祭的人,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童男童女,并不是遭到遗弃或者地位低微的人。童男往往会被看作是一位神灵,在献祭之前,他会有非常好的待遇,还是被人们膜拜的对象。血祭活人的细节已经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主持血祭仪式的都是一些年长、经验丰富的长老。

对原始人来说,确定播种和献祭的时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起初,原始人头脑中的季节概念很模糊。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历史的早期并没有关于“年”的概念。人类最早的纪年方法使按照阴历月份来统计的。据《圣经》中记载,人类祖先是根据月亮的盈亏作为单位来计算年龄的。在巴比伦人的历法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为了计算播种的时间,原始人根据阴历的13个月来估算,而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果我们的思维没有因为习俗而变得迟钝,那这种奇怪的事情应该非常值得我们的注意:在基督教会上,纪念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日子,在每一年里都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每年都有所变更。

最早的农耕者究竟有没有观察过星象,我们现在也是一头雾水。而最早观测星象的更有可能是游牧民族,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辨别方向最简单的标识就是星座观测法。当他们得知确定季节可以利用星座的观测法时,星象对农业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当他们发现种植时间、献祭与某个重要的星星的南行或北行有关时,原始人也就对某颗特定的星座产生了崇拜之情,编织神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懂得血祭和星象知识的人,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啊。

原始人对污秽和不洁的恐惧,以及消除这种恐惧的方法,使得那些懂得消除恐惧方法的人拥有了一种特别的权威。因此那时的社会上出现了男巫和女巫、男祭司和女祭司。倘若称最初的祭司为宗教专家,还不如说是实用知识专家,他们的知识都是经验式的,而且这种经验式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他们为了守住这些知识,不被众人所知,言行举止都非常小心,但他们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上——他们却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在大约1.2万年到1.5万年前,世界上但凡温暖而且水源充足的地方,新石器时代的群落社会就会发展起来。在这里,有着男女祭司的等级和传统,有着耕种的田地,有新型的小村,也有小城墙围成的城池。久而久之,各个群落间的交流也就随之增多了。艾略特·史密斯和利弗尔把这些最早的农业居民的文化命名为“日石文化”。也许,用“日石”(太阳和石头)这个术语,不算是最妥当的,但在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名词之前,我们只好先用这个词语了来表示了。地中海和西亚的某个地方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而这种发源地还在向东延伸。时光匆匆而过,日石文化的传播越过无数小岛,横穿太平洋,最终到达了美洲。与那些从北方迁移过来的、拥有更原始生活方式的蒙古种族互相融合在一起。

棕色人种受到“日石”文化的熏陶,不管他们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带去他们大多数甚至全部奇妙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有些奇妙的思想,还要有心理学家的帮助,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使祭司更好的观察天象,才建筑金字塔和巨大的墓室,以及用巨石设置巨石阵;他们把死者身体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做成木乃伊;他们有一种盛行的文化,即纹身和割礼;在婴儿出生后,父亲取代母亲在床上坐月子,这是他们的一种古老传统,叫做“父代母育”;众所周知,他们还有象征幸运吉祥的万字饰。

他们的这些习俗,传播到很多地方。如果我们用黑点来表示习俗的流行范围,并把黑点画在当时的地图上,那我们就应该从英国的史前巨石阵开始,沿着温带和亚热带海岸的边缘画上一条线,它途径西班牙,横穿世界到墨西哥、秘鲁。不过在赤道以南的非洲、亚洲北部以及欧洲的中北部却没有这种黑点,也就是说这些地区没有受到这些习俗的熏陶,生活着完全独立发展的人类种族。

第十四章 新石器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地球的大致轮廓和现在的世界地形是非常接近的。经过日积月累的侵蚀,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大堤——在此之前它阻挡海水流入地中海凹地——逐渐崩溃,地中海才有了和现在相似的海岸线;当时的里海与现在的里海比起来,可能更为宽阔,或许它还和黑海连在一起,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北边。现在中亚沿海一带的地区已经演变成草原或荒漠,而这一带曾经却是丰饶富足、适宜居住的好地方。那时的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只是一片沼泽,湖泊也很多。现在,白令海峡把亚洲和美洲大陆分隔开来,但是当时的白令海峡却没有完全断开。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主要人种,在那时已经可以辨别出来。在温暖且森林茂盛的温带地区和沿海地区,分布着具有日石文化的棕色民族,而他们正是如今在地中海生活的居民的祖先,同样也是埃及人、柏柏尔人和东亚、南亚大部分居民的共同的祖先。这一庞大的人种当然会有很多的分支。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伊比利亚人,也叫做浅色人种或者地中海人,还有达罗毗茶人(包括东印度的大批居民和有着黑色皮肤的印度人),米特族人(包括埃及人和柏柏尔人),众多的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种,都是这一主要人种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支。这一庞大的分支人种中,西方的分支人种的肤色要比东方分支人种的肤色白。北欧民族在欧洲的中部和北部的森林里,有一类人种的相貌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有着金发碧眼,而他们正是从棕色人种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分支,这一分支被称为北欧人的分支。在亚洲东北部的开阔地带,也有另外一种棕色人种的分支——蒙古人,他们有着高耸的颧骨,黄色的皮肤,眼角上扬又直又黑的头发;在亚洲南部、澳洲和南非等热带岛屿上,还居住着早期黑色人种的后裔;非洲中部则成了种族混居的地区。今天,非洲的几乎所有的有色人种,都是北方棕色人种黑色人种的混血后代。

我们必须记住一点,人类的种族都可以自由地杂交,就好比天上的浮云,即能够分离,又能够掺混合,不像树杈,它一旦分开就很难再次交合在一起。我们一定永远牢记心中,一旦有了机会,人种就能重新交合在一起。我们要想避免很多的臆断和偏见,就必须明白这一道理。有人会拿人种两个字来随便乱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表极为荒谬的言论,说什么不列颠人种或欧洲人种,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欧洲人种都是白色人种、棕色人种和蒙古人种等人种相互交合的后裔。

蒙古人种第一次踏上美洲的大陆的时间,是在人类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之后,很显然,他们是经过白令海峡,然后慢慢地向南扩展的。他们在美洲北部看见了驯鹿,在南方发现了大批的野牛。在他们来到南美洲的时候,美洲大陆上还存活着属于巨大犰狳类的雕齿兽,还有大懒兽,它们的躯体大得可以和大象相比,再加上这种动物的行动又比较笨拙,没有还手的余力,所以大懒兽很可能是在那时被他们捕尽杀绝的。

大多数的美洲部落,始终都不能超越新石器时代的狩猎和游牧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发现过铁的用途,他们使用的主要金属也局限在天然的金和铜的范围之内。不过在墨西哥、尤卡坦和秘鲁,由于环境适宜于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因此在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这些地方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明形态,这与旧世界文化齐头并进,然而,它们的形式却有着天然的不同之处。此外,这种文明形态有一个和旧世界原始文明的相同点,就是这些群落社会也有在播种时节用活人作为牺牲献祭的习俗。我们将会看到,旧世界中的原始的观念,在和其他观念的碰撞冲突中,或者被削弱,或者被复杂化,抑或被埋没,但是,这些观念在美洲地区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并发展到更为高深的顶峰阶段。实际上,掌控这些美洲文明国度的人并不是战争统领和统治者,他们也受到宗教戒律和预言征兆的约束,而真正统治美洲文明的是那些所谓的祭司。

这些祭司特别擅长计算年份,甚至超过后面我们将要讲到的巴比伦人,当时的祭司还把天文学的知识推广到一个更为精确的层面。在尤卡坦,他们创造了“玛雅文字”,可以说这是些极为奇特而且复杂的文字。以我们现在破解的水平看,这些奇特的文字是用来记录复杂而精确的历书,祭司为了探究历书,倾注了他们毕生的智慧。大概在公元前700年或公元前800年中,玛雅文明的智慧成果达到了顶峰的境界。现代人都为这个民族的雕刻技术感到无比的惊讶,因为这一时期的雕刻作品,处处都彰显出富有的立体感的创作力以及绚丽的美;令现代人困惑的是,他们不仅能使艺术作品富有奇异的风格和狂放不羁的表现手法,就连细节也同样的挥洒自如。在旧世界里,没有哪种雕刻能与这个民族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要说最相近的,那也只有印度的雕刻,然而,它的相似性也只是小之又小,微不足道的。玛雅文明雕刻的作品,其图案都刻着编织的羽毛和蛇缠绕的纹样。与其说玛雅人的雕刻艺术是旧世界的作品,倒不如说这些雕刻作品是欧洲疯人院中精神病人所画的夸张抽象的图片。玛雅人的精神文化,似乎是沿着一种和旧世界不同的轨迹的方向发展的,正好与旧世界的观念相反,根据旧世界的标准来衡量,玛雅人的思维是完全没有理性的。

这种原始的美洲文明,脱离了常规发展的路线,与一般的精神失常者相比,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他们极度嗜血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古代的墨西哥文明中有一个习俗,就是盛行血祭的仪式,为了祭祀,每年都要牺牲几千人。这些诡异的祭司们毕生从事着一项极其残忍的工作,就是把活人的胸膛剖开,挖出的心脏还在跳动,以此来祭奉神灵。而所有的公共活动,包括种族祭典,都必须伴随着这些荒唐恐怖的行为。

在这些社会中,普通的百姓生活与其他没有开化的农耕居民的生活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有着精美的陶器、织物,还有高超的染色技术。玛雅文字不仅被刻在石头上,还能在兽皮等物品上绘制和涂写。在美洲和欧洲的博物馆中,人类收藏了大量的玛雅文书,现在的人们只能破解其中的日期,剩下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则不为人知。在秘鲁,也出现过同样的文字,但是后来被打结绳的记事方法代替了。而在中国,几千年以前也曾使用过类似的计数方法。

比玛雅文明早三四千年的旧世界中,也就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5000年左右,一种与美洲文明相仿的原始文明了已经出现了。这种原始文明以神庙为基础,也有盛行血祭的传统,也有精通星象的祭司。在旧世界里,各种原始文明互相冲击,并互相影响,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有利于更好地朝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但是,美洲的原始文明从来没有进步,只局限在其原始的阶段,他们的每一种文明都囿于各自狭小的世界中。当欧洲人还没踏上美洲的陆地以前,墨西哥几乎对秘鲁一无所知,而对于秘鲁人的主要食物——土豆,就更加不知道了。

时光匆匆流逝,生活在美洲大陆上居民,为生活忙碌,为献血祭忙碌,然后默默地死去。而玛雅人在这期间,其艺术作品在装饰方面达到了更高一层的水平。灾荒过后继以丰年,瘟疫、健康轮流交替。尽管各个祭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完善历法和祭祀仪式,但是在其他方面,却似乎没有任何的进步。

第十五章 苏美尔与古埃及文明,文字的出现

如果把旧世界与新世界作比较,那么旧世界应该是一个更为广泛而且更加多样化的大舞台。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或公元前7000年,在丰饶的亚洲和尼罗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部落社会,它可以与秘鲁的文明并驾齐驱。而那时的很多地区都比今天要富饶得多,如土耳其斯坦西部、阿拉伯南部以及波斯北部等,在这些地区都发现过早期人类群落社会留下的遗迹。在相对低洼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首先发现了寺院、城市、灌溉系统,并找到了超出单纯的原始人部落的社会组织的最早证据。那时,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通过各自独立的河口流入波斯湾,苏美尔人正是在这两条河流的中间区域,建立了第一个城市。几乎在同一时期,但确切时间不是很清楚,埃及也展现出它伟大的历史里程碑。

苏美尔人的皮肤呈棕色,有着高耸的鼻子。他们使用过的文字,是我们现在能够破解的,他们所说的语言,也是我们现在能够听懂的。他们不仅学会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而且还懂得砖块被太阳晒干以后,能建立高大的塔状庙宇。这里有着质地优良的黏土,他们也方便在黏土上写字,所以他们书写的文字被我们很好地保存到现在。他们那时还没有马,但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炉。他们排成密集的队形,手持长矛和皮制的盾牌徒步作战。他们用羊毛做成衣服,还学会了剃头。

几乎所有的苏美尔城市都是独立的,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和祭司。但是也有些例外,某个城市因为具有某种优势,掌控着另一个城市,并要求它的居民进贡。在尼泊尔曾经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碑文记载着这样一个“帝国”,这是有史以来最早记载过的帝国,即苏美尔的伊勒克城市“帝国”。它的神灵和祭司国王统治着从波斯湾到红海的广大疆域。

最初,文字只是画图记事的简单形式。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就开始尝试写文字了。前面提到的阿济尔人的岩画,算得上是人类文字的开端。岩画的绝大部分,所记载的都是远征和狩猎的情形,而人物的形象也大都用简单的线条来表明的。在有些图画中,作画的人只是简单地用一两条横线和一条竖线来勾勒一个人的大体轮廓,并没有刻画出头和四肢的完整形象。通过这种画演变到简练的象形文字,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苏美尔人用小木棍在黏土上写下想要表达的文字,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些文字就难以辨认了,不能认清文字表达的真正意思;而埃及人,他们把文字写在墙壁和莎草(最早的纸)上,所以我们临摹他们的文字时就很容易,这些文字也就得到了保存。我们把苏美尔人的文字叫做“楔形文字”,因为他们所写文字都呈楔形。

当图画不再表示某个实物的意思,而是演变成表示类似的物体时,人类的文字文明又踏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今天被一定年龄段儿童所喜欢的画谜使用的就是这样的表现方法。这就好比我们画出一个支着帐篷(camp),带有铃铛(bell)的营地,孩子们就欢喜地猜想,这是一个苏格兰人的名字“campbell”。苏美尔人和今天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非常相似,是一种用音节堆砌而成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好处在于可以说明图像不能说明的意思,能够产生音节文字。与此同时,埃及文字也得到了类似的发展。那些其他民族的语言原本没有确切的音节,后来也开始学习并使用这些象形文字,还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修改和简化,最终发展成字母文字。实际上,各个国家使用的所有字母文字,都是由埃及的象形文字(祭司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而在中国也层曾经产生过通用的象形文字,只是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能演变成字母文字。

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发展的里程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字的形式把法律、法令以及契约记载下来;文字的发明还能让城市的扩张成为一种可能,也使历史意识绵亘连续成为可能;它还使祭司和皇帝的命令、印章等,抵达声音和眼力无法触及的地方,甚至在他们死后也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远古的苏美尔,流行使用印章。国王、贵族或商贾让人雕刻自己的印章,而且雕刻得非常精致,并把它加盖在自己认可的黏土的文书上。这就说明,人类的文明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和印刷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文字写在黏土上,经过一番晒晾的黏土变得非常地坚硬,因为能永久地保存。读者们一定还记得,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漫长的岁月中,所有的信件、账目、以及记录都是记载在不容易毁坏的砖瓦上,这才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量关于昔日的历史知识。

很早以前,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已经知道了黄金、青铜、铜、白银,也知道罕见的珍宝——陨铁。

在旧世界众多的古城中,这些早期城市的日常生活与苏美尔、埃及有很多的共同点。除了街上有驴子和牛外,这种生活方式与三四千年后的美洲的玛雅城市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和平时期,除了宗教的节日外,大部分的百姓都为农耕和浇灌忙碌着。他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只是偶尔进行小型的交易活动,但这也仅是关于动物的交换,即使是贵族和统治者也不过是偶尔用金条和银条以及贵重的宝石进行交易。那时,神庙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在苏美尔,有一座宏伟高大的塔殿,站在塔顶上能观测星象;而在埃及有一座单层的庙宇,气势非常恢弘。在苏美尔,最伟大最显赫、地位最高的是祭司;在埃及,还有一个人的地位位于祭司之上,他是这一地区主神的活化身,即法老——诸神之王。

在那个时代,世界很少有变化。人们在炎热的烈日之下辛勤地劳作,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几乎不会出现什么陌生人,即便有也会显得格格不入。祭司根据太古的律法指导人们的生活;他们观察星象,确定播种的季节;他们还要帮助人们解释梦中的预兆,以及选出祭祀的良辰吉日。人们的生活十分安逸,对自己民族的未来从不关心,也渐渐地忘了民族过去野蛮的历史,他们劳作,恋爱,然后安详地死去。人们有时也会遇上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国君,比如佩比二世统治埃及长达90年的时间。但是基奥普斯、迈锡尼斯、基弗林却都是野心勃勃的人,为了攻打邻国,扩大领土,抢夺财宝,让自己的子民去服兵役,让年轻力壮的去做苦役,吉萨的墓室和金字塔就是他们强迫奴隶修建而成的,最大的金字塔高达450英尺,仅仅是用去的石料就有488.3万吨重。这些巨石都是从尼罗河用船运过来,然后主要靠人力搬运到那里。对埃及来说,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劳民伤财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建造金字塔带来的伤害大。

第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出现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人类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在尼罗河和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耕种庄稼,并建造了城镇,不再四处漂泊,不再过着艰辛的游猎生活,一年四季都有稳定的来源,有能灌溉的地区,人们安宁地生活。亚述人也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建立了自己的城邦;也有一些小的部落社会在小亚细亚河谷以及地中海沿岸和岛屿上,开始向着文明的道路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国家也正在向着类似的文明进程发展,如中国和印度。在欧洲,为了弥补农耕的不足,很多小型群落在浩如烟海的湖泊上,在渔业资源丰富的区域,搭起了水上建筑。但是旧世界中适宜定居的地区仅占少数,还有更广泛的地区不适合生活,这对当时只会使用原始工具,却缺乏知识的人类来说,生活是极度困难的,他们不会在气候十分干燥,陆地条件严酷,植被丛生以及季节变化无常的地区生活。

在阳光充沛、水源充足、气候温暖的地区,人类才能在原始文明的条件下,过上安宁的定居生活。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只能四处漂泊,去追赶猎物,去过游牧的生活,依照季节的变迁而迁徙。或许要经历一段相当慢长的过程才能从狩猎生活转变到游牧生活。在追赶成群的野牛或野马时(在亚洲),人类可能早就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把它们占为己有,并且学会了让马和牛进到山谷,圈养起来,这样就能把野狼和野狗以及别的食肉动物驱赶出去。

在大河流域,人们在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在夏季和冬季牧场之间不断迁徙的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游牧生活。总之,游牧生活的艰辛远远超过农耕生活。虽然他们没有完善的祭司阶层,没有固定的神庙,也没有充足的工具,人口也很有限。但读者千万不要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落后。实际上,他们这种生活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比农耕生活更具优越性的态势,他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更为充实,每个个体都更具独立性,并不是只被看作集体中的一员那么简单,他们认为,首领远比巫师重要。

游牧民族的眼界十分开阔,他们游遍了地球,因此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很熟悉。为了保住牧场,他们常常与前来争夺的部落群体进行协商和交涉。他们还比农耕民了解更多的矿石知识,因为他们要翻山越岭进入山石嶙峋的地带。或许,冶炼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很大程度上,青铜,尤其是铁的冶炼都是游牧民族最先发现的。在中欧,人们挖掘出一些铁器,经考证这些铁器出现的时间是在人类早期文明之前,所使用的铁石就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在另一方面,农耕民在定居生活中,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纺织,以及其他更多的所需物品。争夺和交易在游牧民和农耕民之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两者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特别是在苏美尔,一带是季节性耕地,一带是沙漠,这就难免发生纠纷。游牧民族常常在耕地边上驻扎营寨,在这里,它们不仅进行贸易往来,还做些偷盗和诈骗的勾当,就像今天吉卜赛人的所作所为(但那时,他们是偷不到鸡的,因为鸡在印度丛林中原本是一种飞禽,到了公元前1000年,才被人类驯服)。游牧民常常带来金属、皮货和宝石。而狩猎者带来的跟多的是野兽的皮。他们用这些物品进行交换,如可以换来衣服、珍珠、玻璃、陶器和其他类似的东西。

在远古时代的早期文明中,古埃及和苏美尔有三个地区和三个主要种族以半定居半漂泊的方式生活。肤色白皙的北欧人生活在远在欧洲丛林地带,可以说他们的这种狩猎生活较为低级。在公元前1500年前的原始文明时期,在遥远的东亚浩瀚无际的草原上,还有一种民族不为众人所知,这就是匈奴的蒙古部落。他们驯养野马,还形成一种习惯,即在冬季和夏季进行季节性大迁徙。当时的北欧人和匈奴人很有可能是彼此不相往来的,因为俄罗斯的沼泽和水域,比今天的里海更为广阔,因此有了阻隔无法互相越过。那个时候,俄罗斯疆土上有很多沼泽和湖泊。闪米特人有着浅肤色和棕色的皮肤,在越来越干燥的叙利亚和阿拉伯的沙漠上生活,他们正在各个草场之间忙着驱赶山羊群、绵羊群和驴子。而最早和早期文明发生亲密接触的游牧民族,就是这些闪米特牧民和来自波斯南部黑色肤色的伊拉姆人。他们既为贸易而来,也为掠夺而来。于是,他们的部落中渐渐地出现了有远见有胆识的统领,他们便成了征服者。

在公元前2750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征服苏美尔全境的伟大的闪米特的首领——萨尔贡,此外,他还征服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大片疆域。萨尔贡本人是个不识字的粗人,但他的臣民,阿卡德人却学会了苏美尔文,还将苏美尔语定为官方和学界用语。经过两个世纪,萨尔贡帝国走向衰亡。在伊拉姆人的入侵后,新兴的闪米特人被称为亚摩利人,他们又取得了苏美尔的统治权,在当时,他们不过是一个傍河小镇的巴比伦建立起自己的首都,还称自己的帝国为“第一巴比伦帝国”。由于汉谟拉比国王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的伟大统治,巴比伦帝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谟拉比国王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开阔地形,入侵的游牧民族可以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而狭长的尼罗河流域却不是这样,征服它是很困难的,但是,到了汉谟拉比的统治时代,闪米特人最终征服了埃及,并且建立了法老统治的“希克索斯王朝”,也被称为“牧人王朝”,统治时间长达好几个世纪。埃及人们并不接纳这些闪米特的征服者,并把他们看作野蛮人,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民众把这些入侵者驱逐出境。

但闪米特对苏美尔的影响是永久性的。这两个种族彼此同化,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性格上,巴比伦帝国都留下了闪米特人的印记。

第十七章 最初的船舶和海员

人类最早使用船只的时间,是在2.5万年或3万年前。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已经能够坐在一截木头上,或者坐在充气的兽皮上在水上航行了。苏美尔人和埃及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年代起,已经学会了用野兽的皮包裹,然后缝合起来,做成小船了。迄今为止,这些地方还在延用这种小船。现在,也有很多地区使用这样的小船,如爱尔兰、威尔士和阿拉斯加,人们还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横渡白令海峡。久而久之,人类的造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空心的独木舟。继而是小船,然后是大船,都被制造出来。

正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洪水故事源于地中海的水患一样,诺亚方舟的传说,只是为了纪念人类最早造船的壮举而已。

红海上出现船只的时间远远早于建立金字塔的时间。在公元前7千年,波斯湾和地中海水域也开始出现了船只。当时在海上航行的有少数的商船和海盗船,大部分都是渔船。以我们对于人类的了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推测,最初的航海者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进行交易,大部分都是以掠夺为生,能抢就抢。

起初,航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因为船只都是在风浪小,或者好几天不见风浪的内陆海面上航行。那些有完善装备的、能在海洋中更好发展的大帆船在最近的400年间,才慢慢地发展起来。在古代,船只航行都是靠木制的船桨划动,而绝大部分又是沿着海岸线划行,只要一遇上恶劣的天气,就必须迅速地躲进港口。当小船发展成为划桨的大帆船时,航行者就抓来奴隶,让他们来划桨。

我们在前面,讲到了闪米特人在叙利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游牧生活,提到了他们征服苏美尔人的过程,不仅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又建立了“第一巴比伦帝国”。在西方,这些闪米特人也曾经出没在海上,并顺着地中海东海岸建立了很多港口,而最主要的两大港口分别是蒂尔和西顿。在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治时期,闪米特人以漂泊者、商人和殖民者的身份,活动在整个地中海地区。这些闪米特人经常出现在海上,被称为腓尼基人。他们大部分在西班牙定居,把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巴斯克人驱逐出境,还组织远征军,让他们沿着海岸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在非洲北海岸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如迦太基。关于迦太基城,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给予详细的介绍。

然而,在地中海水域,最先拥有大帆船的民族并不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岛屿和沿岸,早已经出现了很多属于爱琴人的城镇和城市。很明显,爱琴人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血缘上,都跟南边的柏柏尔人、西面的巴斯克人以及埃及人有着亲缘关系。希腊民族很晚才进入人类的历史,爱琴人是希腊人的前身,因此千万不能把爱琴人和希腊人混淆起来。在希腊和小亚细亚,爱琴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城邦,如迈锡尼和特洛伊。另外,他们还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建造了宏大的宫殿。

到最近的半个世纪,人类才渐渐地了解到爱琴民族的势力范围和文明发展的程度,这多亏了考古学家的艰辛发掘,而发掘研究最详尽的是克诺索斯。幸运的是,此后,在这个远古城市的废墟上面,没有建造过大型城市,因此,它的大部分古迹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为现代人类探究这个一度被遗忘的文明找到了主要的渠道。

和埃及一样,克诺索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这两个国家在海上进行着频繁的贸易活动。在萨尔贡一世统治结束到汉谟拉比时代开始的这段时间。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克里特文明空前繁荣,达到了巅峰。

与其说克诺索斯是个城邦,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大宫殿,起初,它都不设防。但后来,由于腓尼基人的队伍变得强大起来,再加上新兴而凶猛的希腊海盗从北方渡海的侵扰,克诺索斯才迫不得已加强了防设。

埃及人把统治者称为法老,而克里特人把君主称为米诺斯。他可享用豪华的宫殿,里面安装着自来水、浴室以及其他各种舒适的设备,在别的古迹中很少见到这样的气派。米诺斯经常在这个宫殿里举行大型的祭祀典礼和表演。今天西班牙盛行的斗牛比赛,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斗牛的服饰都很相近,还有绝技表演。那时妇女已经穿上了百褶裙和紧身胸衣,可以说他们的服饰已经比较时尚了。克里特人无论在珠宝、象牙、金属,还是在陶瓷、纺织品、绘画以及镶嵌饰品的领域,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制作得美轮美奂。此外,他们还有着自己的文字体系,只是我们至今都无法破解,实在令人遗憾。

这种美好、幸福的文明生活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在公元前2000前左右,克诺索斯和巴比伦的子民过着快乐而充裕的生活。他们经常举行盛会、宗教仪式。在家中,不仅有服侍他们的奴仆,而且还有替他们劳作的奴隶。克诺索斯人生活在碧海阳光下,生活十分地安宁祥和。但在同时,埃及却面临着衰退的危机,他们正处在半开化的“牧人王朝”统治时期。如果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那他一定会发现,此时的闪米特人正在四处地在扩张,他们控制了埃及,征服了巴比伦,还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创建了尼尼微城。他们为了再扩大领域,一直向西航行,到达过赫拉克勒斯顿,在遥远的海岸开辟了许多殖民地。

克诺索斯还出现了很多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力的人,后来,在希腊人中间就流传着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传说。据说他曾经尝试过制造飞行器,可能是一架滑翔机,不幸的是坠毁在大海中。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吧,比较一下克诺索斯人和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上有何异同。公元前2500年,在克里特绅士看来,铁是一种来自天外的罕见的金属,并不知它的实用价值,他们只知道陨铁,那时他们也不知道从矿石中提炼铁的方法。不像现在,我们的世界上到处都有钢铁的存在。马,这个当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动物,却对那些克里特人来说颇具传奇色彩,因为当时马还只是遥远的黑海以北的荒凉之地的一种品种优良的驴子。在他们看来,文明主要存在于居住在希腊的爱琴人,居住在小亚细亚地区的迦利亚人、吕底亚人以及特洛伊人中间,那里的人所说的语言和他们所说的语言是一样的。虽然西班牙和北非有腓尼基人和爱琴人生活,但在他们看来,那里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在小亚细亚生活的棕色皮肤的伊特鲁里亚人,还从来没有踏上过意大利的境内,因为那时意大利还是一片森林遍布的荒蛮之地。假如有一天,有个克里特绅士来到码头,当他看到有着白皙的皮肤、碧蓝的眼睛的俘虏时,肯定会感到惊讶。也许这个绅士会试着跟他聊天,但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于是他就会认为这个奇怪的人的家乡一定比黑海更遥远,完全是一个未开化的野蛮人。但事实上,这个俘虏是雅利安人,关于这个民族和它的文化,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详细的讲述。而分化成波斯语、希腊语、梵语、德语、拉丁语、英语以及世界上大多数语种的母语,正是那个俘虏所说的奇怪的语言。

这就是处于全盛时期的克诺索斯人,他们聪明,快乐。不幸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大约公元前1400年降落到这片土地上,再也看不见昔日的繁荣景象了,米诺斯的宫殿遭到毁灭,也没有任何建筑建在它的遗址上,也没人在这里生活过。我们无法知道灾难是怎么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人们在废墟上找到了一些遗迹,散落着一些被火烧过的和掠夺过的痕迹,还发现了某次毁灭性地震的痕迹。毁灭克诺索斯的是大自然单方面的灾难,还是希腊人趁着克诺索斯遭遇地震后的摧毁?

第十八章 走进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闪米特人对埃及实行了“牧人王朝”的统治,但埃及人从来没有心甘情愿地接受过。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爆发了一场轰烈的爱国运动,这些外来的侵略者被驱逐出境。随后,埃及迎来了复兴的新时期,埃及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新帝国”。埃及,这个在希克索斯王朝入侵以前还没有统一过的国家,现在才完成了统一大业。埃及陷入长期被征服的岁月中,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斗志,埃及的法老也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征服者。现在,他们用从希克索斯王朝抢夺来的战车和战马来武装军队。在阿米诺菲斯三世和托多美斯三世执政时期,埃及的势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延伸到了亚洲的幼发拉底河流域。

下面我们将要讲述的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尼罗河文明,这是两个曾经相互隔绝的文明,此后两者经历了一场历时千年的战争。两国开战的初期,埃及占有明显的优势。那些辉煌的王朝都曾引领埃及走向繁荣,如托美多三世、阿米诺菲斯三世和四世、以及哈达苏女王在内的第十七王朝,还有在位67年被称为摩西法老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九王朝。当然,埃及在此期间也有几次衰落的时期,曾经被叙利亚和南部的埃塞俄比亚人征服过。美索不达米亚先是由巴比伦统治,后来统治一段时间的还有赫梯人和大马士革的叙利亚人。叙利亚人一度征服了埃及。而这时,生活在尼尼微城的亚述人的局面也起伏不定,有时尼尼微城被征服,有时叙利亚人在统治着巴比伦的同时,还去攻打埃及。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在这里给大家详细地讲述埃及军队与来自叙利亚、小亚细亚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不同闪米特人的交锋情形。不过,此时这些军队装备已经有了大批的战车,尽管在战争中和庆功宴会上才使用马匹,但马匹从中亚传入古代文明地区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在那段远古的时代中,还出现过几位伟大的转瞬即逝的的征服者,如米坦尼的国王塔楚拉达曾经征服过尼尼微城,亚述王提革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曾经征服过巴比伦。最终,成为当时军事力量强国的、最为强大的民族是亚述。公元前745年,拉革拉特·帕拉沙尔巴比伦被提革拉·帕拉萨三世所征服,并建立了历史学家所称“新亚述帝国”。在此期间,铁已经从北方传入文明国家,首先学会使用铁的是亚美尼亚人的先驱赫梯人,并且把这种方法传给了亚述人。后来,亚述被萨尔贡二世篡夺了王位,他开始用铁器武装自己的军队,亚述也因此成了第一个信奉铁血主义的强权国家。萨尔贡的儿子塞纳克里布曾经率军攻打埃及,但却以失败告终,造成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瘟疫的蔓延。后来,在历史上以希腊名字萨达那帕尔斯而著称的国王,即塞纳克里布的孙子阿舒巴尼泊,于公元前670年征服埃及,而此时的埃及已经是在埃塞俄比亚王朝统治之下的国家,萨达那帕尔斯只是代替了前面的征服者。

在长达千年的久远的岁月中,如果我们能描绘出各个国家的政治版图,就会发现埃及像一条在显微镜下忽大忽小的变形虫。此外,我们还能看出亚述人、叙利亚人、赫梯人和巴比伦等闪米特国家的变化不定,一会儿相互吞并,一会儿相互分离。也能在小亚细亚的西面看到一些爱琴人的小国家,如吕底亚(都城为萨底斯)和迦利亚等。在公元前1200年,或许更早一些,有许多新兴民族的名字从东北和西北陆续进入了旧世界的版图,他们很可能是某些未开化的群落。他们已经使用了铁制的兵器和马拉战车,他们还像北部的爱琴人和闪米特人进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从雅利安语中演变而来的。

波斯人和米提亚人在黑海和里海东北部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从历史记录上看,人们曾经把萨尔马提亚人、塞西亚人与他们混为一谈。此外,亚美尼亚人从东北或西北面来来到这里。穿过水路屏障,通过巴尔干半岛来到这里的还有弗里吉亚人、西米里人和被称为当今希腊祖先的古希腊部落。这些雅利安人,不论是来自东部还是西部,他们每到一处就抢夺一次,他们是有着亲缘关系的、以掠夺为生的同宗同族的强悍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东部还只是打劫边民,而他们在西部却是攻打城邦、掠夺领地,文明的爱琴人被赶走了。爱琴人备受压迫,迫不得已在雅利安人的势力之外寻求新的家园。一些爱琴人来到尼罗河三角洲,试图能再次过上安稳的生活,却没想到受到了埃及人的攻打。一些爱琴族的伊特鲁亚人好像是从小亚细亚渡海,在荒无人烟的意大利丛林旷野中建立了新的国家;还有一些来到东南海,并建立了自己的城邦,他们就是历史上的腓力斯人。

我们将会在后边的章节中详细地介绍这些强行闯入的古代文明领地的雅利安人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交代这一古代文明地区的迁徙和动荡的原因,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600年间,这些未开化的雅利安人从北部和荒原中走出来,逐渐向前推进,不断入侵,导致了该区域的兴起和变迁。

有关在腓尼基和腓利斯海岸的山区中生活的闪米特族的一小分支——希伯来人,我们将会在下面的章节中予以关注。接近这一时期的尾声,他们开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创作了《圣经》,这是一部经典之作,融历史、诗歌,文学、预言和箴言等多种题材于一体,是一部对日后的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文献。

公元前600年以前,雅利安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入侵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在希腊民族之前的爱琴人的大逃亡和克诺索斯的毁灭,对于埃及和巴比伦的民众来说,都是一些非常遥远的灾难。在这些文明的发祥地,众多王朝一代代更替,但人类历史的主流年复一年地仍然向着更为高级、更加复杂的道路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在经过三千多年的沉淀后,成为现在游客参观的胜地,还有很多宏伟的、新兴的建筑业涌现出来,特别是第十七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时代,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大神庙便是这时期的杰作。尼尼微城所有主要的古迹,如大寺院、有翅膀的人首牛身像、以及帝王、战车、猎狮等浮雕,都是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600年之间完成的杰作。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巴比伦历史上位辉煌灿烂的时期。

现在,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个地方,都发现了很多官方记录、故事、诗歌私人信件以及商业账目。我们从这些遗迹中可以看出,那时,在巴比伦和埃及底比斯生活的贵族、有钱人,他们几乎和现代富豪一样的奢华。这些人穿着华贵的衣服,浑身上下透出一股奢华的气息,住在豪华的宫殿中,过着极为排场的生活。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欢宴,用歌舞消遣、助兴。他们的仆人都训练有素,他们还有专门的医生和牙科医生来照顾他们的健康。他们喜欢夏天在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上泛舟游玩,但不爱经常旅行,出远门的次数也很少。当时的骡子是一种很稀罕的动物,而马匹只是用于战车和国家庆典,所以驴车依然是载重的重要工具。虽然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已经听说过骆驼,可那时还没有传入埃及。主要的金属是铜和青铜,铁器还是很少见到的。他们已经有了质地不错的棉麻织物和毛织物,但是还没有出现丝绸。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玻璃,玻璃的色泽也很漂亮,不过此时的玻璃都是些小件物品,还没有制成透明的玻璃,因此也没有用来制作眼镜。人们还没学会在鼻梁上架副眼镜,但已经开始镶金牙。

古代底比斯和巴比伦的生活中还没出现铸币,这是与现代生活的一个明显的差异,他们大部分的交易依旧是物物交换。从财政金融方面看,巴比伦远比埃及进步。已经开始流行金和银的铸造,还被铸成金、银锭;在铸币出现之前,巴比伦就有了银行家。人们把自己的名字和金属的分量刻在金属块上,商人、旅行者随身带在身上,用于途中交换生活必需品。佣人和做工的人,大多为奴隶,没有支付他们工钱的必要,这些奴隶只能得到一点实物。随着货币的出现,奴隶制度也就衰落了。

如果一个现代人能够重返正值鼎盛时期的这些古老的城市,那么他肯定看不到鸡和鸡蛋这两种食品。因此,法国厨师是无法在古巴比伦施展厨艺的乐趣的。大约在亚述帝国的末代王朝时期,鸡和蛋才从东方的某个地区传到这里。

当然,宗教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比如,人们开始用动物或面人的祭祀来取代用活人祭祀的陋习(但是腓尼基人,特别是在非洲有大量殖民地的迦太基市民,仍然存在用活人祭祀的习俗,因此,备受后世的谴责)。在远古时代,大首领死亡后,为了使他在阴曹地府也同样有服侍他的人,为了不让他手无寸铁,按照惯例,要用他的妻子和奴隶来陪葬,还要折断长矛、弓箭等物品纳入坟墓中。埃及有一种丧葬习俗,就是把商铺的模型、奴隶的模型、牛羊以及房屋的模型与死者一起下葬。今天,也正是这些模型,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三千年前甚至是更早的古人所过的那种安定文明的生活场景。

古代世界的格局在雅利安人从北部和平原地带南侵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情形了。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也发展起来。在这两个地方的江河流域,棕色人种的农耕城市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壮大起来,但这种城市在埃及并没有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那样迅速得以发挥和融洽,其发展水平似乎与苏美尔和美洲的玛雅文明的发展水平更为接近。中国的历史还在等待着有此兴趣爱好的中国学者去充实和完善,并对其中的传奇成分用科学的方法铲除和证明。或许当时的中国比印度更进步。埃及的第十七王朝和中国的商朝出于同一个时期,神权似的帝王统治着组织松散、割据各地的诸侯国。举行季节性祭祀典礼是这些古代帝王的第一要务。现在,我们的一些博物馆中还保存着商代的精美的青铜器,从其精致程度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青铜器出现的若干世纪,文明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第十九章 雅利安人的原始生活

四千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欧洲南部、中部和中亚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更加舒适宜人、温和湿润,树木也更为茂盛。很多金发碧眼的北欧人从莱茵河迁徙到里海,他们的种族间有着密切的往来,因此他们的语言源于同一种母语。那时,他们的人口不是很多,所以汉谟拉比执政的巴比伦和刚刚遭受异族民族入侵的埃及都没有重视他们的存在。

这些北欧民族,注定要在世界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草原和丛林的开阔地带生活。起初,他们只有牛,没有马匹,每次迁徙,他们都会把帐篷和别的生活物品放在简易的牛车上。如果他们决定在某地定居,就用泥巴和树枝搭成一个小房屋。他们不像浅黑人种那样,举行土葬仪式,而是在重要人物死后实行火葬,然后他们把收集的这些骨灰,装进一个瓮中,再把瓮埋在圆形的大土丘中,这就是“圆冢”,在北欧随处可见。而他们的先人,即浅黑人种,却不用火葬,而是让死者呈现端坐的姿态,葬在长方形的土丘中,也就是所谓的“长冢”。

雅利安人学会了用牛耕地,种植小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过上定居的生活,收获一结束,他们就又开始迁徙;当时,他们已经掌握制作青铜的方法,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又有了铁,或许铁就是他们发明的。似乎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们有了马匹,但是马匹只是用来载运货物用的;他们和地中海沿岸的定居民族不一样,他们不以神庙为中心,他们的首领是领导者而不是祭司;他们认为天下不是宗教和帝王单独享有的,他们实行贵族制,在很早之前,社会上就分化出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

雅利安人很擅长唱歌,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举行欢宴,饮酒作乐。在宴会中,还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专职的吟唱者,即吟游诗人。在接触文明社会之前,雅利安人还没有文字,歌者的记忆就是他们活的文学。从语言的发展来说,这种用于以娱乐的吟唱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最终成为一种更为悦耳动听的表现工具。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此后的雅利安语言生发出的各种语言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都与此有关。雅利安人的每个部落都有着这样一种习惯,就是把他们的传奇历史灌入到吟游诗人的叙事诗、宗教传说和长篇传奇中。

在社会生活中,雅利安民族以首领的家族为中心。他们在某地安营扎寨,为首领建造的房屋都是宽敞的木质建筑,有圈养家畜的小屋,有坐落在远处的畜牧场。但是对于大部分雅利安人来说,头领宽敞的住所,是全族公共活动的中心,大家聚集在这里举行宴会,欣赏吟游诗人的美妙歌声,参加娱乐游戏,商讨部落发展大计。他们通常在周边搭建牛棚和马圈。睡觉休息时,首领和家属躺在大房间的首席和高台上,普通人则很像现在的印度家庭,他们随地而卧。在部落中,只有装饰品、工具、武器和其他个人物品归个人所有,剩下的则全部属于公共财产,可以说这是一个族长制的共产社会。首领以公正的身份帮大家管理着家畜和牧场,但是河流和森林还没有被开发利用,处于无人占有的原始状态。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流域两大文明繁荣发达的时候,遍布中欧和亚洲,不断繁衍昌盛的雅利安人的大致生活就是这样的。在耶稣诞生的前两千年,雅利安人开始实施侵略那些拥有“日石文化”民族的计划。他们向不列颠、法兰西、西班牙进攻,然后分成两股力量向西方推进。一支队伍手持青铜武器,攻击不列颠和爱尔兰,那些曾经在布列塔尼的卡纳克神庙中建造石碑的民族,和那些曾经在英格兰建造了史前巨石阵的民族,都被雅利安人消灭了。最后他们一直打到了爱尔兰,这一支军队被称为“盖尔·凯尔特人”。第二支雅利安队伍与第一支队伍有着亲缘关系,很可能还夹杂着其他的种族,他们把铁传入大不列颠。这一支军队被称为“布里托尼·凯尔特人”。他们的语言还分化出别的语言,如威尔士人的语言。

血统相近的凯尔特各部族向南前进,侵入西班牙,他们不仅与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日石文化”的巴斯克人接触,同时也和闪米特族的腓尼基殖民地军民相互往来。此外,意大利各个部落的关系十分融洽,而亚平宁半岛依然是一片荒芜,他们迁徙到这里,意大利人还没有一味地去征服这里。公元前8世纪,罗马拉开了历史的帷幕。当时,罗马仅仅是台伯河上的一个商业小镇,雅利安族系的拉丁人也居住在那里,但统治这里的却是伊特鲁里亚的贵族和王室。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势力也曾经向南方入侵过。早在公元前1000年,这些会说梵语的雅利安人就已经越过西方进入印度北部了。他们在那里,受到了一种文明的熏陶,即浅黑色人种的原始文明——达罗毗荼文明,并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他的雅利安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中亚广大的山区,并向东蔓延到这些民族今天聚居的最东端。现在,东土耳其斯坦的土地上,还生活着金发碧眼的北欧人种,但是他们如今所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在里海和黑海之间生活的古赫梯族人,已经被亚美尼亚人所征服,并被“雅利安化”了。而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已经察觉到东北边境的巨大威胁,那里正有一股好战而强大的部落在崛起,其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塞西亚人、波斯人和米提亚人。

雅利安人首次对旧世界文明做出剧烈的痛击,是在他们穿越巴尔干半岛之后的事。他们南下进入小亚细亚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若干世纪。在最早来到这里的种族中,弗利吉亚人是最受瞩目的民族,之后还有一些种族也陆续南下,如伊奥利斯人、爱奥尼亚人以及多利安希腊人。公元前1000年左右,生活在希腊本土和希腊周围大部分岛屿上的古爱琴人,已经被他们消灭殆尽。他们不仅毁灭了科林斯城,还摧毁了迈锡尼这座古老的城市,就连克诺索斯也几乎被世人遗忘。希腊人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开始实现向海洋发展的梦想,并依照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海岸建立商业城市的样式,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南部建造了很多殖民地。

那时,亚述由提革拉·帕拉萨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萨丹那帕路斯统治着,这些统治者还对叙利亚、埃及和巴比伦进行多次战争,雅利安民族正是在这一动荡的时期,接受了文明的熏陶,后来,他们还在这种文明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造,在意大利、希腊和波斯的北部创造了适合他们自身的文明。从公元前900年后的六个世纪中,世界历史所讲述的其实就是雅利安民族的发展、崛起和走向顶端的过程,以及雅利安人征服整个旧世界的闪米特人、爱琴人和埃及人的历史。从表面上看,雅利安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雅利安人与埃及人、闪米特人在思想和制度上还在不断斗争,在雅利安人掌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无形的斗争仍在继续,可以说,这种斗争贯穿了此后的整个历史,直到现在,它还在以某种形式继续着。

第二十章 巴比伦帝国的衰退期与大流士一世帝国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亚述在提革拉·帕拉萨三世和篡位者萨尔贡二世的统治下,是怎样变成一个军事强国的。萨尔贡并不是这个篡位者的原名,他为了迎合被征服的巴比伦人的心理才用了这个名字,他认为这样就能勾起巴比伦人对两千年阿卡德帝国的缔造者萨尔贡一世的记忆。当时的巴比伦是一个被征服的城市,但是它比起尼尼微城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如有着众多的人口,地理位置重要。这些绝佳的条件也使征服者们不得不善待该城市伟大的神灵贝尔·马杜克、商人和祭司。公元前8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种对被俘者进行劫掠残杀的野蛮时代已经过去,征服者开始使用一种相对仁慈的怀柔政策,力图赢得被征服者的民心。这一政策使得萨尔贡二世去世之后,新亚述帝国维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我们已经讲过,其后,阿舒巴尼拨(也就是萨丹那帕路斯),至少占领了下埃及。

后来亚述帝国失去以往的繁荣昌盛,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埃及人经过艰苦的斗争,在法老埃·萨麦提克斯一世的统治时期赶走了侵略者。在尼科二世时期,埃及人开始了征服叙利亚的计划,当时的叙利亚正在与邻国交战,只能做一些微弱的抵抗。而来自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闪米特族,也就是迦勒底人,与雅利安族的米堤亚、波斯人联合起来,从东北方向尼尼微城入侵,于公元前606年占领了尼尼微城。而人类有了相对准确可供考证的纪年表的时间正是在这一年。

侵略者瓜分亚述的领地,掠夺他们的财产。在赛阿克里斯的统治下,米提亚在亚述的北部建立了帝国,把埃克巴塔那设为首都,还将尼尼微城纳入自己的领土,其中向东蔓延直达印度边境。该国南面则出现了新的迦勒底帝国,也就是第二巴比伦帝国,它的版图呈半月形。在尼布甲尼撒大帝的统治时期,该国无论是财力还是国力都极为昌盛。对巴比伦来说,最为辉煌的历史岁月正是这一时期,但这也是最后的辉煌时期。有一段时间,两个帝国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尼布甲尼撒大帝还把女儿嫁给了赛阿克萨里。

这期间,尼科二世向叙利亚发动战争,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该国。他们还曾在公元前608年,发动了米吉多战争,并赢得了胜利,还杀死了犹太国王约西亚。我们会在下一章节详细地讲述犹太国的历史。后来,他率领大军向幼发拉底河流域进攻,目标为日渐繁盛的巴比伦,而不是相对没落的亚述。但是迦勒底人有着顽强的抵抗精神,最终击败了尼科二世,把入侵者赶回了埃及。于是巴比伦乘此机会将领土扩展到埃及边界。

第二巴比伦帝国在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39年,从动荡的环境中变得强大起来,这与他们和北面强盛的米提亚帝国保持和睦的关系有关。在这67年间,这座古城不仅在生活方面有了改进,在文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亚述历代帝王的统治下,古巴比伦一直是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场所,特别是在萨丹那帕路斯统治时期更是如此。虽然萨丹那帕路斯是亚述人,但却受到巴比伦文化的熏陶。他建造了图书馆,当然,里面保存的不是纸质图书,而是从古苏美尔流传下来的很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黏土书籍。后来,人们挖掘出很多收藏在该图书馆的书籍,可以说,这些书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史料了。纳波尼得斯是巴比伦的末代君主,他是一名迦勒底人,对文学很感兴趣,也曾鼓励并资助一批古文物研究者。当研究者考证出萨尔贡一世即位的具体年代时,他立即下令刻碑字以作纪念。但在他的执政期间,帝国出现了很多分裂的前兆,于是,纳波尼得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维护统一,把各地的神灵都请到巴比伦,还为他们建造了神庙。后来罗马人效仿这种做法,并灵活运用,收到了奇效。但那些对巴比伦主神马杜克信奉的、有权势的祭司却对他的统治很不满,他们开始秘密策划一场推翻纳波尼得斯统治的阴谋,并向邻国米提亚的统治者波斯人居鲁士寻求帮助。想要让他取代纳波尼得斯,逼近纳波尼得斯退位。当时,居鲁士早以因征服东小亚细亚富有的吕底亚国王克里索斯而声名鹤起。在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率领大军攻打巴比伦,仅在城外打了一仗,就有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迎接他,他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巴比伦城。《圣经》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当时纳波尼得斯的儿子——伯沙撒太子正在举行宴会,突然看见一只手,并用火在墙上写下了一串神秘的文字:“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于是他叫来预言家解释此语的含义。但这样解释“上帝已经算出,你国王的气数已尽,天平上估量出你的分量不够,不足以担任国王,因此,你的国家应该让给波斯人和米提亚人”。而那些对柏尔·马杜克神信奉的祭司,早就知道墙上写的字都是把戏。据《圣经》记载,当天夜里,伯沙撒王太子遇害,纳波尼得斯也被捕入狱。由于这次占领基本未动干戈,所以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柏尔·马杜克神的祭祀仪式。

就这样,巴比伦和米堤亚两大帝国实现了统一。居鲁士有一个儿子叫冈比西斯,他曾征服过埃及,但他却因发疯而死于非命。居鲁士的宠臣希斯塔斯皮斯之子、米堤亚人大流士继位,他就是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波斯帝国,是古代文明的舞台上最早出现的新雅利安帝国,也是有史以来最繁荣强大的帝国之一。它的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全境、古亚述、叙利亚与巴比伦帝国,还包括埃及、高加索到里海一带,以及波斯、米堤亚等地,它的领土范围一直扩展到印度河。当时已经出现了马匹、骑兵、战车和修建道路,所以这样庞大的帝国得到了维系。在此以前,像炉、牛和沙漠中的骆驼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运输工具,如今,波斯的君主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新帝国,建造了很多干线道路。还在各地安排了马匹,用来运送帝国的信使或获得帝国特许旅行者。此外,还流行铸币,促进了商业贸易的交流和进程。但是,波斯帝国不再以巴比伦为首都。从长远来看,那些谋反的、信奉柏尔·马杜克神的祭司,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虽然巴比伦城还是很重要,但却日渐衰落。与此同时,珀塞波利斯、苏萨和埃克巴塔那发展成帝国的大都市,帝国的都城设在苏萨。而尼尼微城已为人所忘,逐渐成了一片废墟。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犹太人

我们将会在本章中讲到一个闪米特民族,即希伯来人。这个民族当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远远比不上它日后的贡献大。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已经开始在朱迪亚定居了,而且从来没有更换过首都,一直都是耶路撒冷。他们的历史和南面的埃及,北面的叙利亚、亚述和巴比伦等帝国的历史紧紧交织在一起,于是犹太成为北方等国家通往埃及的必经之路。

希伯来人在世界历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创造的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它融箴言、诗歌、政治言论和小说于一体,既是一部法典,又是一部世界史、编年体和赞美诗,后来,基督教称这一作品为《旧约全书》,即希伯来《圣经》,这个作品出现的时期是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5世纪。

在很大程度上,《旧约圣经》首次编纂完成的地点是在巴比伦。我们已经在前面介绍过,当亚述人在以顽强的精神对抗米提亚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时候,埃及法老尼科二世是怎样趁此机会举兵进攻亚述帝国的。犹太国王约西亚率领大军予以抗击,却没能赢得胜利,在公元前608年的米吉多战役中牺牲。后来,犹太国变成埃及的附庸国。尼科二世被巴比伦的新迦勒底国王尼布甲尼撒大帝赶回埃及境内,为了完全控制犹太国,他还尝试着在耶路撒冷建立傀儡政权,不过,这样的想法却没有实现,巴比伦派出的官吏被犹太人杀死了,因此,尼布甲尼撒大帝萌发一种念头,就是要彻底消除这个在埃及与北方帝国发生挑拨的犹太小国。于是,耶路撒冷遭到了掠夺和焚烧,幸免存活下来的犹太人也都成了战俘,被押往巴比伦。

此后,他们便在巴比伦定居下来,直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居鲁士占领后,他们才被遣回故土,并让他们重建耶路撒冷城和庙宇。

犹太人似乎并不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而是缺乏凝聚力的民族,他们中能够认识字的人很少。即使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上,也没有谁读过《圣经》,到了约西时代,才首次提到了这本书。巴比伦一次又一次地被征服、被掠夺,也使这些犹太人受到了文明的熏陶,他们的民族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回国后,他们才意识到了本国文学的重要性,逐渐变成了一个有敏锐自我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民族。《圣经》很可能只有《摩西五经》,即我们今天所知的《旧约》的开头五卷。此外,还有很多独立成篇的书,如赞美诗、编年体与箴言,这些和《摩西五经》一起构成了现在的希伯来《圣经》。《圣经》中开头所描述的都是关于创造世界、亚当、夏娃和洪水的故事,这些故事几乎和巴比伦的传说一样。它们似乎是所有闪米特人共同信仰的一部分。而有关摩西和参孙的故事,则与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传说极为相似。不过,关于亚伯拉罕以及其后的故事,就更具犹太民族的特色。

亚伯拉罕可能生活在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时期。他是一个族长制时期的闪米特的游牧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创世纪》中,了解到关于他流浪漂泊的故事、他子孙的故事,还能了解到他们成为埃及俘虏的过程。《圣经》上说,当他漂泊到迦南时,上帝就把这块繁荣的城市赐给了他和他的子孙们。

亚伯拉罕的子孙在埃及的领土上漂泊了很长时间,又通过摩西的带领,在荒野中流浪了50年之久。这一民族的人口在这时期兴旺起来,壮大成了十二支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间,他们从阿拉伯沙漠向东进入迦南。埃及的史料上却没有记载任何关于摩西和当时迦南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这次入侵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功,只是占领了这片富饶地带的一些不起眼的丘陵。那时,迦南人并不是沿海地区的统治者,而是那些新来的爱琴人和腓力斯人。他们建立很多城市,这才击退了希伯来人的攻击,这些城市包括加沙、迦特、阿斯卡伦、阿什多德和桥帕。在以后的岁月中,亚伯拉罕的子孙只能在那片丘陵地带生活,他们还经常与腓利斯人以及他们的同族摩押人、米蒂亚人发生战争。在《旧约》的《士师记》中,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在这一时期,他们进行的抵抗和磨难。《士师记》很可能是犹太民族失败和不幸的真实反映。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希伯来人都是由部落中的长老们通过精心选拔、类似于祭司的士师来统治的。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王,并让他率领大军征战,他就是扫罗。不过,与士师相比,扫罗的领导才能并不是很英明,在吉尔布亚的战役中,他被腓利斯人的乱箭射死,腓利斯人把他的铠甲带到维纳斯神殿,把他的尸体钉在贝塞香的城墙上。

后来,大卫继承了扫罗的王位,相比之下,他更为精明,更擅于政治谋略,因此取得了成功。在大卫的统治下,希伯来民族取得了空前绝后的繁荣。这种繁荣的功德取决于它与腓尼基的蒂尔人达成了盟友。海勒姆是蒂尔的国王,他足智多谋、励精图治,他想建立一条商贸通道,由希伯来山通往红海。当时,通常情况下,腓尼基商人要达到红海,就必须经过埃及,但埃及的局势很不稳定,这条商业通道可能还有着其他的一些障碍的缘故,所以海勒姆与大卫、他的儿子和王位的继承者所罗门都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海勒姆的援助下,耶路撒冷建起了城墙、宫殿和神庙。为了报答海勒姆,他们同意让海勒姆在红海上建立船队。于是,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便通过耶路撒冷发展起来。所罗门带领着希伯来人,取得前所未有的昌盛和辉煌,就连埃及法老都来攀亲,要把女儿嫁给所罗门。

不过,我们应该清楚,希伯来人的昌盛只是相对自身而言的,虽然所罗门的荣耀处于顶峰时期,但他却仅仅是一个小城市的国王。所罗门的权力犹如昙花一现。在他死后的短短几年,耶路撒冷就被埃及的第二十二王朝第一任法老谢克所占领,并抢夺走了大量的财产,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很多评论家都曾研究过《旧约》中的《列王记》和《历代记》,他们对关于所罗门的辉煌描述提出过疑问,认为后世的子孙出于爱国之心,对所罗门的成就做出了相对夸张的修饰。但是,倘若再次认真阅读《圣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所罗门王国的豪华程度并没有第一次阅读时那么令人惊叹了。假如去测量所罗门神庙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最大也不过是与郊区的一个小教堂的规模相仿。倘若我们从亚述人的纪念碑中知道,亚哈继承所罗门的王位后,也曾派遣过一支2000人的军队,与亚述军队抗衡,那么,所罗门的1400辆战车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没有让我们感到震惊之处了。另外,《圣经》上还有明确记载,所罗门喜欢炫耀,不仅对人民深以重税,还让人们承受沉重的劳役。所罗门一死,王国的北部就从耶路撒冷分裂出去,而分裂出来的地方就是以色列王国,不过耶路撒冷依旧是犹太国的首都。

对希伯来人说,繁荣是极其短暂的。海勒姆死后,蒂尔人就不再对耶路撒冷伸出援助之手。此时,埃及再次发展成昌盛繁荣的国家。以色列和犹太历代国王的历史,就是在南北夹缝中寻求生存的两个小国的历史,它们先是叙利亚、继而是亚述,接着是巴比伦,南方则为埃及。这两个小国在灾难深重的历史中苟延残喘,是野蛮的君主统治着未开化的民族的历史。亚述人于公元前721年占领了以色列,以色列人成为亡国奴,此后,以色列民族便在历史上消失。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犹太人在继续抗争,但在公元前604年,他们命运和以色列民族一样,仍然不能逃出亡国的厄运。在《圣经》故事中,从士师时代以来的希伯来历史,只是有些小细节还有待证明,但大体上都是真实的故事。人们上个世纪从亚述、巴比伦、埃及的遗址中挖掘中得出的结论,与《圣经》中的记载也极为吻合。

希伯来人在巴比伦开始收集整理他们的历史,并把他们自己的传统发扬光大。当他们得到居鲁士的准许重回故土耶路撒冷时,他们在精神层面和知识水平上,都已经与被俘时有着很大的区别,文明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也受到了启迪。在希伯来人特有的民族性的发展上,有一种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某一类人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些人就是先知,在人类社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先知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突出的力量,因此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

第二十二章 犹太的教士与先知

巴比伦的衰落和亚述的衰亡都只是灾难的开始,接踵而至的灾难开始降临到闪米特人的头上。公元前7世纪,闪米特民族不仅统治着庞大的亚述帝国,还征服了埃及。就连巴比伦、亚述、叙利亚也都成了闪米特人的天下,他们所说的语言彼此相通。闪米特人好像掌握着整个文明世界,世界贸易也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他们入侵西班牙、西西里和非洲等地,还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同时,这些殖民地还在不断扩大。公元前800年前,建立了迦太基城,它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人口超过百万之多。迦太基的船舰前往过不列颠,甚至到达过大西洋,他们还可能抵达过马德拉岛。在前面我们已讲过,海勒姆与所罗门建造红海船队、开拓阿拉伯和印度间贸易的事情。在尼科国王的执政期,已经出现了一支腓尼基远征队,并绕着非洲航行了一圈。

当时,雅利安人还是未开化的野蛮民族,只有希腊人在被他们摧毁不久的废墟上,重新创建了新的文明。正如亚述碑文上所记述的,米提亚人渐渐变成中亚地区“令人畏惧”的种族。公元前800年,恐怕谁也想不到,拥有雅利安语系的征服者在公元前3世纪,取代了闪米特民族的一切统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各地的闪米特人居然甘愿做臣子,还迫不得已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延续古老的游牧生活的,只有在阿拉伯北部沙漠地带的贝都因人,这种古老生活方式,还是在萨尔贡执政时期,率领他的阿卡德人南下去征服苏美尔人之前闪米特族的生活方式,其余各处的闪米特人都被征服了。但是,阿拉伯的贝都因人是唯一一个、从来没有被雅利安人征服的闪米特族系的部落。

在这段起伏波折的500年中,闪米特人忍受着践踏和蹂躏。而被居鲁士遣回故土耶路撒冷的小犹太民族,自始至终团结一致,不忘民族的传统文化,还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他们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伟业,都归功于他们在巴比伦编纂的那部文献《圣经》。或许,不该说犹太人创作了《圣经》,而该说是《圣经》塑造了犹太民族。贯穿《圣经》始终的思想,是一种与其他民族思想截然不同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催人奋进、教人永不言败,这种思想在经受2500年的苦难的洗礼后,还依然被犹太人信服和坚守。

犹太人认为他们的神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凡人在神庙中供奉的神不是真正的神,而是天地间的正义之神,这就是犹太思想的精髓。其他各民族也都有自己信奉的神,他们把神灵的相貌打造成雕像,供奉在神庙中,如果这尊神的雕像被毁,神庙被拆,那么他们的神灵也就化为乌有。然而犹太人心中的神灵却是一种新的理念,他们认为神住在天堂,不是祭司可以比拟的。犹太人相信,他们是亚伯拉罕选中的子民,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重建耶路撒冷,并使这座城市成为世间的真理之城。这种信念一直激励着犹太人。在他们从巴比伦返回故土耶路撒冷的那刻起,这种信念就已经烙在犹太人的心灵深处了。

小犹太国不断被摧毁被征服,又不断顽强地站起来,在这艰难的岁月中,犹太人这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崇拜,吸引着大批的、说着同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习俗、爱好和传统的民族,如叙利亚人、巴比伦人以及后来的腓尼基人,他们都想加入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履行宗教誓言,这真是一个奇迹!在蒂尔、西顿、迦太基以及西班牙的腓尼基城市衰败后,腓尼基人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但同时,我们会发现,凡是在腓尼基人到过的地方地方就有犹太人的聚居区,这些地方如耶路撒冷、西班牙、埃及、阿拉伯、非洲以及东方。正是通过《圣经》和通过阅读《圣经》而聚集在一起的。从一开始,耶路撒冷不过是他们名义上的都城,他们真正的首都是《圣经》中的所要传达的精神,这是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现象,早在苏美尔人和埃及人把象形符号变成文字时,这中新现象就已经开始萌芽了。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与众不同的区别,这个民族没有国王,也没有神庙,仅仅借助文字的力量就能将不同的部落凝聚在一起,我们将在后面讲述公元前70年耶路撒冷的毁灭。

犹太人这种精神上的团结,绝对不是政治家和祭司通过事先设计、推测的结果,也不是他们奋斗形成的。随着犹太民族的发展,一种新兴的团体和一种新兴的个体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在所罗门的执政期间,希伯来人似乎与那些在王宫和神庙聚集,被国王的野心和祭司的智慧掌控的其他小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圣经》中了解到,这种新兴的个体就是先知,也已经在犹太民族中崭露头角了。

由于有很多希伯来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苦难也越来越深重,先知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这些先知到底从何而来呢?他们的出身背景都不相同,先知以西结出身于祭司阶层,先知阿摩司则身披牧羊人的羊皮袄,不过这些先知都一个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效忠于正义之神,他们把神灵的旨意直接传达给民众。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也不需要任何仪式。“现在,神的旨意降临到我的身上了”,这是先知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热情,还激励民众去反抗不可信赖的埃及。他们对祭司阶级的好逸恶劳以及国王的残暴不仁非常鄙视,并揭露这种不义之行。有些先知开始关注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造”。他们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如富人压榨穷人;奢侈的人浪费孩子的面包;富有的人与异族成为朋友,并效仿他们的不良作风,染上了骄奢淫逸的恶习。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神耶和华所痛恨的,神肯定会把灾难降临到这个国家。

这些讨伐声被记录保存下来,留作研究。不管犹太人走到哪儿,先知都会跟到哪儿,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传播新的宗教精神。他们为民众做向导,帮助他们摆脱祭司、神庙,远离宫廷和国王,直接把民众带到正义的轨迹上,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在以赛亚的伟大演说中,先知的声音上升为一篇美好的预言:全世界将在唯一的真神的保护下,实现和平统一。犹太的预言在这里达到了巅峰。

不过,不是所有的先知都同意这样的理念。聪明的读者在这些先知的书中,会发现很多仇恨、偏见的影子,甚至有很多类似今天的宣传册子的内容。不管怎样,我们都该承认,希伯来人被俘去巴比伦这一时期的先知的出现,预示着人类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力量,这种力量提倡加强个人道德,提倡人类应该从物神崇拜和奴隶式的愚忠中解放出来,它的确是一种自由意志的力量。

第二十三章 希腊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960年,所罗门结束了统治生涯,四分五裂的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受到重创,百姓流离失所。当犹太人被俘去巴比伦,正要潜心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出现了另外一种影响人类精神的伟大的力量,这就是希腊文明。当希伯来的先知们正在为人类永恒的、无处不在的正义之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兴而直接的道德关系时,希腊的学家们也在运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开发人类的心智,培养人类探求知识的精神。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说过,希腊部族本来是雅利安语系民族的一个分支,在公元前的一千几百年前,他们向南迁移,来到爱琴海的一些城市和岛屿。在埃及法老特多麦斯征服幼发拉底河,第一次在对岸捕猎大象之前,他们已经踏上向南迁徙的旅途了,那时,狮子生活在希腊,而大象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

克诺索斯城很有可能是希腊人在入侵时被焚毁的。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在希腊神话中有关于弥诺斯及其王宫(迷宫),以及克里特能工巧匠们的传说,但几乎没有提及到希腊人攻打克诺索斯城的胜利。

这些希腊人和多数的雅利安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歌手和吟游诗人。他们的吟唱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表演,而是一种社会联系方式。这一民族在发展的早期还是野蛮部落,那时就流传下来两部伟大的史诗。其中一部是《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希腊部落以及他们的联盟国如何联合起来,攻击位于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另外一部是《奥德赛》,讲的是希腊贤明的国王奥德修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自己的国家,在漫长的旅途中的冒险故事。大约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间,这两部史诗著作完成。希腊人也正在那时,从比他们的文明程度更高的邻国学会了字母的运用。但是,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的存在时间要比这早很多。以前,人们认为是双目失明的吟游诗人荷马写成了这两部史诗,认为他和弥尔顿创作的《失乐园》一样,是坐着完成这两本巨作的。一直以来,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一个话题,那就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荷马这个人,这两本史诗是不是都是他的作品,或者他只是记录下传说,整理并加以润色,在此,我们没有必要把重点放在这里。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已拥有属于自己的史诗了。这些史诗为希腊各部落所共有,还是一条纽带,把希腊各个部族之间联系在一起,正是有了它,希腊各个部族才能在抵御外族的侵略时,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他们说着相通的语言,又通过共有的史诗让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品性和英勇有着相同的见解。

我们在史诗中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民族没有铁器,也没有文字,是一个仍然没有在城市中落脚、未开化的民族。一开始,他们在被他们摧毁的爱琴人城市的废墟旁居住,他们在首领大屋的周围建造了很多小屋。后来他们开始修建城墙,还在被他们征服的国家不断学习,并学会了建造神庙。据说,原始文明的城市在建造城墙时,都是以部落之神的祭坛为基础,而后才有开始建造城墙;但是在希腊,他们却是先有了城墙,然后才有了神庙,希腊人也渐渐地开始进行贸易往来,并有了自己的殖民地。公元前7世纪左右,一些新城市出现在希腊的大河流域和岛屿上,而早期的爱琴文明也在这些新城市的冲击下,渐渐被人们遗忘。像斯巴达、科林斯、雅典、米利、底比斯和萨摩斯,这几个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城市。里海沿岸、西西里和意大利已经有希腊人定居了。意大利半岛的版图呈靴子状,脚跟和脚趾部分被称为“大希腊”,马赛则是一个在古腓尼基人殖民地旧址上新修建起来的希腊城市。

在这一时期,地处广袤平原区域,或者位于像幼发拉底河、尼罗河这样的大河流域地带的,并以这些河流作为主要交通的工具的国家,往往容易因为某一种相同的统治方式联合在一起。如苏美尔和埃及的一些城市,他们正是在一个相同的统治方式下,达成共识,结成联盟的。然而,希腊本土也好,“大希腊”也好,这些地方的境内多半都是丘陵山地,因此希腊的各个部落在诸多的岛屿和山谷中呈分散的形态,他们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不是统一而是各自为政。所以,在希腊人踏上历史舞台的初期,他们以很多小型的城市出现,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要结成联盟,他们的人种也各不相同。有些城邦的主要居民,如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或多里安人,他们都是由希腊各个部落的成员组成;有些城邦的居民,是希腊人与前希腊的“地中海人”的混血子孙;而另外一些城邦则是一些拥有纯正血统的希腊自由民,他们抓来被征服者,像对待奴隶一样踩在脚下,如斯巴达的奴隶“希洛人”。在有些城邦,原有的雅利安统治者的家族变成特权的贵族;还有一些城邦则实施雅利安市民的民主政治。另一些城邦则通过选举,并由选出的人担任国王;剩下的一些城邦,则被入侵者夺取王位,或被暴君统治。

由于希腊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得希腊分为诸多个城邦,各自为政,当然,也使得这些城邦有着相对较小的规模。即使是最大的城邦,与英国很多的郡相比,也要小很多,各个城邦的人口都不会超过30万,就算是超过5万人的城邦都少之又少。虽然各个小型的城邦间也存在着某种利益和感情上的牵连,但从意义上看,这都不算真正的联盟。随着商业的频繁往来,联盟在城邦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较大的城邦成为较小的城邦寻求保护的对象,后来,这些小城邦凝聚成一股力量,整个希腊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情感的共同体,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史诗;二是在奥林匹斯每四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竞赛。这虽然也没有改变各城邦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但却有效地降低了他们之间野蛮性的行为。有时,比赛双方还会制定临时的休战协定,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参加盛会的往来人员,确保他们不会被战争所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各民族因为共同的传统,彼此间产生了情感,有越来越多的城邦前来参加奥林匹克体育赛事,最后,就连位于北方的、与希腊有亲缘关系的国家也来参加竞赛,如埃比鲁斯、马其顿。

由于希腊城邦的商业往来逐渐密切,其重要性也不断增加。希腊的文明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间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他们的社会生活,在很多方面与爱琴文明和大河流域文明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虽然希腊人也有规模较大的神庙,但他们认为祭司并不是伟大传统的化身,而在旧世界中,祭司是知识和思想的源泉。希腊人也有自己的领袖和贵族,但是,却没有像等级森严的宫廷所敬奉的神圣君主。实际上,他们实行贵族统治,并由这些贵族阶层出面处理社会秩序。他们口中也偶尔说出“民主政治”这样的话,但这些也不过是贵族式的民主。在那时,一切公民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民主政治集会,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公民。希腊的民主政体和我们当今的民主制有着本质上区别,不是人人都有投票选举的权利,只有几百最多几千个算是所谓的公民,而奴隶和自由民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这绝大部分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可以说,有权势的人掌控着希腊的政事。与埃及的法老克里特王、弥诺斯、美索不达米亚王皆由神圣的超人担任不同,希腊的国王、君主或者是通过投票选举产生,或者是通过篡位而获得的。因此,在思想发展方面和政体层次上,希腊文明都比以往的文明更具自由性。希腊人将个人主义,也就是北部草原上那种流浪生活滋养的个人主动性,带入了南方城市。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意义重大的共和主义者。

我们可以发现,当希腊人摆脱野蛮的战乱状态后,普通希腊人的思维生活中,渐渐地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即他们开始寻求和记录知识,探求生命和存在的奥秘,而在以前,只有祭司阶层和君王们才能享有这样的特权,如今却成了非祭司阶层的普通人的所向往的了。我们还发现,在公元前6世纪,很可能就是以赛亚在巴比伦发表预言的时候,希腊就已经有像米利都的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这样的人物,用当今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他们都是些有独立思想的有志之士。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提出了很多深远的问题,如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他们对一切现成的、含糊不清的答案予以拒绝。我们将在后面给大家详细讲述希腊人提出的关于宇宙的一系列的问题。公元前6世纪,这些探求世界本源的希腊人,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最早的智者。

我们应该注意到,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重要的一个世纪!他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期间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对宇宙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探索,也不只是犹太人的预言被以赛亚提升到一个顶峰,还因为释迦牟尼在印度传教,孔子和老子在中国传经讲道,这些我们都会在后边给大家介绍。此时,从雅典到太平洋,人类的精神思想开始走向复苏。

第二十四章 希波战争

当希腊人在希腊的领土、意大利南部以及小亚细亚的各个城邦,踏上一段探索人类自由精神世界之路时,当巴比伦和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批先知为人类创造自由意识的时候,米提亚人和波斯人——这两个最富冒险精神的雅利安民族已经占领了旧世界文明的领地,并创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居鲁士统治时代,波斯人不仅征服了巴比伦和文明古国吕底亚,就连地中海沿岸黎凡特地区的腓尼基等各个城邦,以及位于小亚细亚的一切希腊城邦,都臣服于波斯帝国。后来,埃及被冈比西斯所征服。公元前521年,即波斯的第三位统治者,米提亚人大流士一世的执政时期,他俨然成为全世瞩目的风云人物。他的信使携着他的圣旨驰骋于各地,从达达尼海峡到印度河,从埃及到中亚。

实际上,那些聚居在意大利、西西里、迦太基,以及西班牙腓尼基的希腊人,都不在波斯帝国统治的范畴中,但他们却对波斯帝国满怀敬畏。而锡西厄人是唯一一个对波斯帝国造成严重威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俄罗斯南部和中亚地区,是一群古老的游牧民族,北欧民族就是源自他们。锡西厄人经常到波斯的北部和东北边境发动攻击。

波斯帝国的疆域如此辽阔,在这里居住的臣民不可能全是波斯人。波斯人只是少数的征服者,剩下的都是在波斯人入侵以前就在这里生活的民族,不过那时就只有波斯语是官方语言。但还是由闪米特人掌握着波斯大部分的贸易和财政,西顿和蒂尔仍然是地中海的大港口。闪米特人的船只仍然定期在海上往返行驶。但是,在东奔西走的过程中,很多闪米特商人接触到了希伯来传统文化以及希伯来经文,并从经文中找到了令他们能产生共鸣并能欣然接受的共同历史。因此,在庞大的波斯帝国境内,正在迅速崛起一股新生力量,这便是希腊人。在海域范围内,希腊人是闪米特人最有力的对手。希腊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公正能干的官员,是因为他们有着正直的气魄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大流一世决定入侵欧洲的原因是锡西厄人对边境的多次骚扰,他决定攻打俄罗斯北部,即锡西厄牧人的老家。他骁勇善战,率领大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越过保加利亚,直接进军到多瑙河,接着又搭桥穿过多瑙河,继续向北部前进。但擅长骑马的锡西厄人从来不和他的军队正面交锋,总是绕到后方,直接切断敌方的供养,那些散兵游勇被锡西厄人全部消灭,大流士一世的军队在这次远征中尝尽了苦头。最后,大流士被击退,无功而返。

大流士只身返回苏萨。他挑出一支军队,让这些士兵暂时驻扎在色雷斯和马其顿,而马其顿人又愿意听从大流士的派遣。由于这次战役的失败,亚洲的希腊城邦发动叛乱,欧洲的希腊人也趁此机会随之响应。于是,大流士决定镇压欧洲的希腊人。因为他当时掌控着腓尼基的舰队,这才得以攻占希腊各个岛屿的城邦。大流士于490年对雅典发动了最后的总攻。一支庞大的舰队在他的带领下,从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的各个港口出发,当这支舰队在雅典北边的马拉松城登陆时,他们受到了重创,因为雅典人对他们的攻击予以顽强抵抗。

就在这时,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希腊,斯巴达一直是雅典最强劲的对手。但是,在波斯大军压境的生死关头,雅典让一个飞毛腿使者向斯巴达求助,恳求斯巴达人们不要让自己的希腊同胞成为野蛮部落的奴隶。这位被所有马拉松运动员推崇为楷模的信使,在崎岖的山路中飞奔之后,终于完成了使命,把信送到了目的地,他居然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跑了一百多英里。斯巴达人答应援助雅典人。斯巴达军队在三天后达到雅典,但他们却看到战场上战败的波斯军队横尸遍野,波斯军队也已经逃离战场,回到亚洲。波斯帝国第一次攻打希腊,却以失败告终(马拉松战役)。

第二次的战役更为猛烈。马拉松战役的失败,给大流士带来沉重的打击,不久大流士身亡,他的儿子薛西斯继位。为了征服希腊,他招兵买马,做了四年的精心准备。这段时期,由于希腊各部族要面对同一敌人,因此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可以说,薛西斯军队是当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声势最为浩大的军队,但也是一盘散沙。这支大军于公元前480年通过浮桥,抵达尼尔海峡。此外,一支同样由各色船只组成的船队装载着粮食,沿着海岸跟随军队前进。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率领一支1400人的小队伍,在狭小的德摩比利山口抗击波斯大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结束后,莱奥尼达斯全军覆没,但波斯大军也因此受到重创(温泉关之战)。于是,薛西斯军队带着强烈的报复心理向底比斯和雅典发起进攻。底比斯达成协议投降,雅典人则弃城逃开,随后波斯人把雅典城焚毁。

希腊人差点就落入征服者手中,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逆转,胜利再次降临到希腊人的身上。尽管波斯海军的数量超过希腊的三倍之多,但在萨拉米斯海湾的战役中,希腊人竟然一举击败了对手。当薛西斯收到消息,得知他军队后方的给养被切断后,便无心打仗,带着剩下的一半士兵逃回亚洲。而在公元前479年,留下的队伍在普拉太亚的战役中被击溃。此时,希腊舰队也消灭了波斯的残余舰队,最终在小亚细亚的麦卡利彻底消灭敌军。

来自波斯的威胁到此底告终。亚洲大多数的希腊城邦得到了安宁,脱离了波斯人的统治。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是人类的第一部史书,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了解到整个希波战争更为详尽和生动的事情。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出生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的哈利卡纳索斯。他曾经游历埃及和巴比伦,只是想收集一些更为准确的历史资料。麦卡利一役战败后,波斯陷入了混乱局面,宫廷内乱,政局动荡。公元前465年,薛西斯遇刺身亡。后来,埃及、叙利亚和米提亚发动叛乱,最后,强大的波斯帝国土崩瓦解。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揭露出波斯帝国的脆弱本质,目的是要希腊人凝聚在一起,以便战胜波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历史就像一部宣传册。阿里斯搭格拉斯是希罗多德在这本书中所创作的一个人物,书中这样描写,阿里斯搭格拉斯拿着一张地图,并向斯巴达人说:“这些野蛮人并不是什么善战的勇士,但你们对战术却极为精通……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他们这么多的东西:青铜、绣袍、牲畜、奴隶、黄金和白银。假如你们也想得到这些财宝,那你们就大胆地去占为己有吧!”

第二十五章 繁荣昌盛的希腊帝国

当波斯帝国在希波战争以失败告终的一个半世纪里,正是古希腊文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在这期间,一些城邦为了争夺权力,发动了殊死的战争,包括雅典、斯巴达以及其他城邦。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了近三十年,此后希腊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到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征服了希腊,成了他们的统治者,即便如此,希腊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思想、创新能力,还是艺术创作,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此,后世认为他们的这一时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当时的雅典被各国视为精神活动的核心。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统治着雅典。这位思想开化、精力充沛的统治者,立志要把雅典,要把这个被波斯人蹂躏的城市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现在,那些令雅典人感到骄傲自豪的废墟,就是那一时期伟大工程的遗迹。伯里克利不仅从物质方面重新塑造了雅典,更从精神层面让雅典在世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他开始招揽贤人能士,有雕刻家、建筑师、哲学家、教育家、戏剧家和诗人。公元前438年,希罗多德抵达雅典,述说他的历史著作;阿那克萨戈拉也带着他对太阳和恒星的科学见解来到这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相继把希腊戏剧推至完美与崇高的最高境界。

伯利克里的出现,使雅典的精神生活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一直延续到他身后。虽然一场长达几十年、耗资巨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打破了希腊原有的和平,但是政治上的黑暗并没有阻止人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使人类的思想发展更为活跃,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在伯里克利统治的很久以前,希腊政体上特有的自由意识,为推动辩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时,希腊的最后决定权,不在国王,也不在祭司的手中,而是在公开的辩论中,通过民众或领导人的投票选举而确定的。因此,善于辩论成为当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艺。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即传授年轻人辩论技巧的教师阶层,这就是“诡辩家”。辩论应该井井有条,不能空洞无物,瞎说一气。所以在辩论越来越受到广大百姓青睐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追求更为广泛的知识的拓展。当然,这些诡辩家也提高了辩论技艺、辩论风格、辩论效果,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完善。伯里克利死后,苏格拉底以才华横溢、机智的批判,赢得广大青年的信服,他的名声也日渐兴起。他对错误的辩论术予以毫不留情地揭示,他认为以前那些诡辩家的辩论很多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但这也使他遭受了杀身之祸,公元前399年,他以腐蚀年轻人思想的罪名被处死。他被判处以当时雅典盛行的“体面”死法,即在自己的家里,在朋友的注视下,喝毒药而死(一种从毒芹中提取出来的毒)。虽然苏格拉底被无情地处死,但是他对人们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在人们的心里,所以他那些年轻的弟子仍然继承着他的衣钵。

苏格拉底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弟子,他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他建立了柏拉图学园,并讲授哲学。他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探究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方法,第二个是研究社会制度。柏拉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乌托邦”,并设计了“乌托邦”蓝图。“乌托邦”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但这种组织形式与以往的社会制度不同,并且比一切社会制度更具优越性。“乌托邦”思想的提出,彰显了人类思想上史无前例的胆识。在此以前,人类总是遵循社会传统和习俗。柏拉图明确地向人类呼吁:“只要你们有勇气和决心,你们就能改变使你们深受其害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弊端。你们只是还没有真正认识自身的力量,如果你们愿意设想和付出行动,你们绝对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加明智合理的社会制度下。”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说,就是在当今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印在我们民族知识大众的心里。《理想国》是他早期著作之一,记述的是一个贵族式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的王国,而他的另外一部《法律篇》,讲述的是关于另一种“乌托邦”国家的社会模式。

柏拉图死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续对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进行揭示。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吕克昂学院传授知识。他来自马其顿的斯塔尼亚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的御医。亚里士多德还当过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亚历山大在登基后,开创了很多伟业,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讲到这些。亚里士多德精心研究思维方式,他推动了逻辑学的发展,使其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可是,在以后的15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一学科几乎没什么进展,到了中世纪,经院派学者才重新开始研究这一学科。不过,他并没有对“乌托邦”思想加以宣传,他认为柏拉图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确很重要,但是人们必须要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知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开始着手于知识系统化的整理,而这种系统化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科学”。此前,他还派出探险队去搜集史料。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家的奠基人,也被人们称为自然历史之父。在吕克昂学院,他的学生曾经专心研究并比较过158种不同的国家制度。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伟大人物,他们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现代思想家”。到这里,训练有素、针对现实问题、具有揭露精神的思维模式取代了原始的、幼稚的、耽于幻想的思维方式。人们抛弃了那些荒谬的象征主义,摒弃了神灵鬼怪的幻象,以及一切禁锢人类思想的禁忌和敬畏。人类的思维方式开始自由化、准确化和系统化。这些从北方丛林地带来的富有朝气的、无拘无束的心灵,揭开了神秘圣殿的帷幕,让思想的光芒普照希腊的文明。

第二十六章 亚历山大统治下的帝国

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但这场战争大大地消耗了希腊的国力,而与希腊同宗的马其顿却变得越来越强盛,文明程度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语言上,马其顿和希腊非常相近。马其顿也曾派出选手,多次参加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前359年,菲利普继位,成为马其顿的统治者,菲利普是一个才能卓越、野心勃勃的人。他曾经被作为人质生活在希腊,因此,他受到纯粹希腊式的教育的熏陶,他对希罗多德的思想极为信仰:希腊人一定会征服整个亚洲,但前提是所有的希腊人要团结一致。后来,哲学家伊索克拉底继承了这种思想,并将它推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菲利普开始对领土的扩张加以整治,并开始训练军队。千百年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冲锋陷阵的马拉战车和徒步作战的步兵。尽管骑兵也参加战争,不过是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散兵。而菲利普则不同,他让步兵排成密集的队形,即马其顿方队。此外,他还训练那些骑兵,让骑兵在作战时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队形,这样,真正的骑兵就出现了。菲利普国王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在亲征中,大部分战斗都是采用这种以骑兵冲锋陷阵的战术。在双方交战中,马其顿步兵方阵与敌人正面交锋,骑兵就从两侧和后面攻击敌人,并派出弓箭手射杀敌人的马匹,使敌军丧失战斗能力。

菲利普凭借着这种新兴的军队,疆域不断扩大,统治范围从塞萨利开始一直延伸到希腊。公元前338年,克罗尼亚战争开始,马其顿大军在菲利普的率领下成功地击败了雅典及其同盟军,征服了希腊全境。最终,希罗多德当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后来,在希腊各城邦的议会上,菲利普被推举为希腊——马其顿联军的最高统帅,让他率领大军攻打波斯。菲利普于公元前336年带领一支先遣队踏上了亚洲的领土,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征途冒险,但是,他自己却不能再次亲征,他被暗杀身亡。据说是因为菲利普娶了第二个妻子,亚历山大的母亲、王后奥斯匹亚斯由忌生恨,指使杀手杀了他。

菲利普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他聘请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亚历山大的老师,还把自己的思想和多年来带兵打仗的经验传授给他。在凯罗尼亚一役中,年龄只有18岁的亚历山大已经担任骑兵的指挥官了。正是这非同寻常的磨练,才使他在20岁继位时,得以成功完成征服波斯的伟业。

登基后,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在希腊和马其顿的地位,亚历山大用了两年的时间。公元前334年,他率领大军进入亚洲,并在格拉尼卡斯一役中,把一支战斗力不强的波斯军队击败,占领了一些小亚细亚的城市,还继续顺着海岸向前推进。因为掌控蒂尔和西顿舰队的是波斯帝国,制海权仍在他们的手上,所以亚历山大只能在攻破每座沿海城市后,还要留下军队在此驻扎。如果一旦在身后留有敌方的港口,波斯军队就可能攻击他的后路,并切断他身后的供给。在伊苏斯一役(公元前333年)中,亚历山大率军成功击败了由大流士三世统领的一支庞大的军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薛西斯军队一样,大流士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支军队中还有大批地官员、大流士的后宫佳丽,以及仆人等非战斗人员,这使军队受到牵制。西顿人向亚历山大投降,蒂尔人却仍在顽强抵抗。亚历山大军队向它发起了猛攻,蒂尔城遭到了掠夺和毁灭。加沙也没有摆脱被攻陷的命运。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