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5:14: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考试时间:120分  考试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不选均无分。

1.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①噬菌体 ②根瘤菌 ③支原体 ④酵母菌 ⑤流感病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答案】C【解析】②③④三项均有细胞结构;①噬菌体个体微小,只含有单一核酸,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⑤病毒没有细胞。

2.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发育成胚的结构是(   )。

A.胚珠

B.子房

C.子房壁

D.受精卵【答案】D【解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唯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3.制作馒头和面包时,加入适当酵母,酵母使馒头膨大而松,这是因为酵母可以(  )。

A.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把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C.把葡萄糖转化成麦芽糖

D.把葡萄糖转换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它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并把葡萄糖转换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4.关于过敏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C.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答案】B【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内环境是由细跑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血液、组织液、淋巴共同构成内环境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答案】A【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因此BC两项错误;D项错误,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6.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跑凋亡是坏死细胞死亡的同义词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微小的

D.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答案】B【解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作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

7.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

B.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

C.细胞壁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D.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8.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是(   )。

A.蚊

B.蝗虫

C.家蚕

D.菜粉蝶【答案】B【解析】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种类是:蜻蜓目,蜉蝣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缺翅目,竹节虫目,直翅目等。代表昆虫有蝗虫、蜻蜓、螳螂、白蚁、蝉等。

9.RNA和DNA水解的终产物中(  )。

A.五碳糖相同,嘧啶碱基不同

B.五碳糖相同,嘌呤碱基不同

C.五碳糖不同,嘧啶碱基相同

D.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答案】D【解析】R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核糖、4种碱基(AUCG),D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ATCG)。可见,RNA和DNA 的最终水解产物中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

10.在体循环中,正确的血流方向是(   )。

A.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

B.左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右心房

C.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左心室

D.右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左心室【答案】A【解析】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它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后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颜色暗红、含氧稀少的静脉血。

11.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用小麦种子进行繁殖

B.用月季的叶进行繁殖

C.用桃树的枝条进行繁殖

D.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繁殖【答案】A【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题目中只有A项属于有性生殖,BCD三项为无性生殖。

12.单双眼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而他们的儿子却是单眼皮,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双眼皮的概率是(  )。

A.1/4

B.1/2

C.2/3

D.3/4【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双眼皮的父母亲基因均为Aa。表现出显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有两种:AA或A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就可能是AA,Aa,Aa,aa四种。因此,孩子为双眼皮的概率为3/4。

13.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B.蕨类植物的出现早于藻类

C.爬行类动物的出现晚于两栖类

D.变异不总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答案】B【解析】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因此蕨类植物晚于藻类植物。

14.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化学性消化始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淀粉——胃

B.脂肪——小肠

C.蛋白质——口腔

D.葡萄糖——食道【答案】B【解析】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葡萄糖是食物经过消化道内的消化分解,得到的消化终产物。

15.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具有更大变异性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频率高

B.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C.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D.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答案】C【解析】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由于有性生殖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16.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儿童服用骨髓灰质炎糖丸

B.患水痘痊愈后不会再患此病

C.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

D.吃了鱼、虾、蟹后产生腹痛、腹泻反应【答案】C【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就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17.图1表示叶肉细胞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部分生理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1

A.该条件下泪囊体薄膜上不能合成ATP

B.该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在光照适宜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图示生理状态

D.该条件下线粒体基质中CO浓度大于叶绿体基质2【答案】D【解析】叶肉细胞在这一环境下,泪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比较弱,同时,线粒体基质中CO浓度大于叶绿体2基质。

18.两个动物种群(N,N)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据图判断这12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图2

A.捕食关系,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12

B.捕食关系,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21

C.共生关系,N与N彼此依赖,相互有利12

D.竞争关系,N为竞争中的胜者,N为败者12【答案】B【解析】由图2可知,N与N两个种群的数量在1850~1925的近80年12间,种群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可知两者为捕食关系,N数量总体上1要大于N, 所以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221

19.关于组织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B.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C.月季花的培养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D.培养受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的影响【答案】B【解析】B项,全能性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则越大,这类细胞分化成其他细胞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全能性越受限制。

20.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答案】C【解析】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通过化学能改变生产的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1.某教师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的教学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

A.了解、经历(感受)

B.了解、反应(认同)

C.理解、反应(认同)

D.理解、领悟(内化)【答案】D【解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怎样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在学生理解了这个过程之后做出行动,学生自主领悟。

22.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有显著增加的是(  )。

A.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B.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C.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增加了“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的内容。

23.八年级新学期开始,某教师为制定新学期生物学教学的详细计划,对学生七年级所学生物学内容进行了摸底考试,这样的考试属于(  )。

A.终结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或摸底测验,都属于诊断性评价形式。

24.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某教师以“我们吃的馒头、面包中有许多的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馒头、面包上的小孔是怎么产生的呢?”进行导入,这种导入类型是(  )。

A.故事导入

B.设疑导入

C.实验导入

D.直接导入【答案】B【解析】教师从学生常见的食物入手,通过面包上的小孔来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属于典型的设疑导入。

25.某教师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的教学中,把自己采集到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帮助学生理解这三种植物的区别。这种教学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因材施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答案】A【解析】教师把自己采集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藻类、苔藓和蕨类等植物的实体,学生通过看、摸、闻来获得对这些植物的直观感受,是一种直观性教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图3表示膝跳反射,神经支配同侧下肢屈肌和伸肌之间的协调作用。图3

问题:(1)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____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____。(6分)(2)图中传入神经受到刺激时,该神经纤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原因是_____。(3分)(3)若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则神经元D上_____(有、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

答:(1)4;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伸肌、屈肌+(2)Na内流(3)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27.图4是高等动物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图4

问题:(1)观察图4中的反应过程,其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3分)(2)该反应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反应场所依次为_____、_____、_____。(9分)(3)该反应过程需要氧参与的是第______阶段。(3分)

答:(1)(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3)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

某教师在“探究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准备:学生四人一组,做好组员分工和数据记录。每组一只水杯、一条小活鱼、一块玻璃板。

实验步骤:

1.把小活鱼放进盛水的杯内,数一数自然状态下小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

2.用玻璃板把水杯盖严,不让外界空气进入杯内,盖的时间长短视杯的大小和杯内水的多少而定。原则是杯子大些或杯内空气多些的应多盖一段时间。盖上盖的目的是让小鱼把杯内的空气(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

3.过一段时间再数小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

实验结果:盖上盖以后,绝大多数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都增加。

结论:水中空气(氧气)含量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氧量高鱼呼吸慢;含氧量低则鱼呼吸快。

问题:(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该探究实验方案存在哪些问题?(10分)(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10分)

答:(1)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来看,该实验探究方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遵循控制变量的单一原则和设置对照组实验。本次实验,应当把空气的量作为唯一的自变量,并且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同时,应该设置对照组,进行观察实验。(2)改进策略

①实验观察前选大小相等的两个容器,分别贴上“加玻璃板”和“不加玻璃板”的标签,向“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清水,向“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清水,并盖上玻璃板。

②试验时,选2条活力相近的鱼,分别放入2个容器中,2个容器置于同样的条件下,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③分别仔细观察各容器中鱼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鱼在“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和活动比较正常,在“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频率很快,并最终死亡。进而得出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

29.材料:“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教学片段

1.联系生活实践,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能飞的物体?

2.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场景:纸飞机、氢气球、蒲公英等。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会飞?它们具备哪些飞行的条件?

3.播放鸟飞行的视频。提问:鸟为什么能飞行?

4.展示鸟的形态特征示意图,提问:鸟有哪些利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问题:(1)材料中的提问包括哪些提问类型?(8分)(2)材料中的问题是如何体现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的?(12分)

答:(1)提问类型

回忆类、理解类、运用类和分析类四种。(2)提问设计的要求是:

①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

②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

③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己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

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层层递进;

⑤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材料中四个问题都是联系生活实践,第二个问题以第一个问题为基础,让学生用新获得知识和回忆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问题难度适中,全班学生都可参与其中,并且紧扣教学内容,问题内容明确集中,都是为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教学内容服务的,4个问题设置的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不同食物颜色、形状、大小以及与蚂蚁的距离是影响变量单一性的因素,如何控制变量的单一性是本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

问题:(1)设计该实验教学的导入。(10分)(2)设计教学活动(只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单一性。(20分)

答:(1)教学导入

创设情景,设疑导思

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死于此”几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这是天意,吓得失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天绝我也”乃拔剑自杀而死。

想一想: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行为有关吗?

由此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2)教学过程设计

①通过导入的问题中蚂蚁的行为进一步追问:蚂蚁对食物的味道会不会有选择呢?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呢?由此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食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食物与蚂蚁的距离不同是否会对蚂蚁的行为有所影响?

b.如果用颜色、大小、形状以及味道均不同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此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之间共同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除了将所探究的味道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所有条件(颜色、大小、形状、食物和蚂蚁的距离等)均需一致方可。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并重点讲解有关控制变量的单一性的原则。

②随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针对本探究实验做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进而制定并实施计划:

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每隔5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10次。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蚂蚁喜欢具有甜味的食物。

随后安排讨论,根据实验结论和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蚂蚁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2014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噬菌体、蓝藻、酵母菌三种生物具有(   )。

A.纤维素

B.蛋白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答案】B【解析】噬菌体又名“细菌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但含有蛋白质;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备四个选项中所有结构。故噬菌体、蓝藻、酵母菌三种生物都具有蛋白质。

2.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流动性

C.小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

D.大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答案】B【解析】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属于胞吞方式,其原理是: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首先是大分子或颗粒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3.豌豆种子萌发早期,CO的释放量比O的吸收量多,这是因22为(  )。

A.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强

B.光合作用比呼吸作用强

C.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强

D.呼吸作用比光合作用强【答案】A【解析】豌豆种子萌发早期,种皮尚未破裂,种子内部缺氧,导致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强,因而CO的释放量要比O的吸收量多。22

4.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其间期的特点是(   )。

A.细胞没有变化

B.染色体隐约可见

C.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D.细胞内进行着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答案】D【解析】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其间期内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变化,主要是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实现染色体的复制,间期的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是前期的特点。

5.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在同化作用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需要光

B.是否需要HO2

C.能否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D.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答案】D【解析】同化作用(又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即生物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途径。自养生物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绿色植物等。异养生物指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绝大多数动物、真菌等。因此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在同化作用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6.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的呼吸速率的变化过程如图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1

A.水稻种子在胚乳中累积有机物

B.种子成熟早期的代谢比较旺盛

C.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D.种子成熟后期的干物质合成速率比较快【答案】D【解析】干物质在开花后的35天内几乎保持不变,故D项错误。A项,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B项,由图可知,开花20天前,呼吸速率增强,代谢比较旺盛。C项,呼吸速率的下降意味着有机物的消耗减少,就有利于干物质的储存即干物质的积累。

7.水稻种子在萌发时,长时间缺氧引起“烂芽”的主要原因是(  )。

A.酒精中毒

B.乳酸中毒

C.丙酮酸中毒

D.二氧化碳中毒【答案】A【解析】水稻种子在萌发时,由于长时间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从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能导致植物细胞腐烂,即发生“烂芽”现象。

8.各类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若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空气中某种物质含量,这种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效率,增加有机物的含量,进而增加植物的产量。

9.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卵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

A.22,X

B.22,Y

C.23,X

D.23,Y【答案】A【解析】正常情况下,在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有22对,性染色体只有1对。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女性体细胞中的那一对染色体是相同的,都是X染色体,可以简记为:男,22对+XY;女,22对+XX。由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男性产生两种精子22常+X、22常+Y,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22常+X。

10.果蝇体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受精卵

B.精细胞

C.体细胞

D.精原细胞【答案】B【解析】染色体组是指携带生物遗传所需的整套遗传物质。正常情况下果蝇属于二倍体,其体细胞包含两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和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数目相同,而由于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11.为了降低某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另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物特性与该真菌相似,但毒性相对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两种真菌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竞争

D.捕食【答案】C【解析】引入的另一种真菌与原来的真菌由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故它们之间会因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称为竞争。

12.某地区不同海拔区域的植物类型和蝶类物种多样化研究结果见下表:垂直123456带300<海拔1000-22500-32000-25000-3>35001000(M)000000500针植被热带常绿阔常绿落叶针阔混高寒灌叶类型雨林叶林混交林交林丛草甸林蝶类349452201136125100种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垂直带植被类型与该地区气候特征无关

B.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垂直气候特征有关

C.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的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D.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答案】B【解析】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垂直气候特征有关,常绿阔叶林最适合蝶类物种生存。A项,各垂直带植被类型与该地区气候特征有关;C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群落演替,而是群落的一种更替现象;D项,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的差异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不是一个群落的内部空间上的配置,而是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

13.切橘子、西瓜等水果时流出的汁液主要来自(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基质【答案】A【解析】液泡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各种蔬果汁中含有的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

14.如果图2中草原生态系统的草能量能够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量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   )。

A.10KJ

B.100KJ

C.200KJ

D.400KJ【答案】D【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图中鹰占有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要使鹰获得能量最高值,则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假定鹰只处于第三营养级,鹰所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为:1000×20%×20%=400KJ。

15.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答案】C【解析】营养级是食物链中营养物质的传输环节,而组成食物链的是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产者是营养传递的起点,应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以生产者为食的,应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属于第三营养级。

16.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

A.北极苔原

B.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

D.温带阔叶林【答案】A【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越高。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生产者是地衣,其他生物都是直接依靠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其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17.一年生枝条中,扦插容易成活的是(   )。

A.带叶带芽的枝条

B.带叶去芽的枝条

C.去叶取芽的枝条

D.去叶带芽的枝条【答案】D【解析】扦插枝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降低蒸腾作用,二是要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根。枝条去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从而提高成活率;带芽是因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多,可以促进根部和其它部位的生长。所以去叶带芽的枝条扦插最易成活。

18.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自然选择

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的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说。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19.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亲代和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过程是(  )。

A.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答案】D【解析】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受精作用,使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同,由此维持亲代和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0.与米酒、酸奶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前都要对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B.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要分解有机物

C.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进行无氧呼吸

D.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杆菌,乳酸菌。【答案】B【解析】米酒、酸奶和腐乳在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要分解有机物。A项,腐乳在制作前不需要对原料进行灭菌处理;C项,腐乳在制作过程中一直都需要氧气,其制作原理是毛霉的有氧呼吸;D项,米酒、酸奶和腐乳制作中,使用菌种分别为酵母菌、醋酸杆菌和毛霉。

21.对“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不属于教学重点的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答案】D【解析】植物没有系统,故本题选择D项。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细胞生成组织、结构。植物体结构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的组织组成器官。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种子,由这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绿色开花植物植物体。可见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2.属于社区课程资源的是(  )。

①教材②少年宫③动物园④科研机构⑤学校图书馆⑥学生已有知识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答案】B【解析】与生物课程有关的社区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因此少年宫、动物园、科研机构属于社会资源;教材、学校图书馆、学生已有知识属于学生资源。

23.某教师想研究教学问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他首先要做的是(  )。

A.检索文献

B.写出论文报告

C.制定课题计划

D.分析处理数据【答案】A【解析】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是选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由题意可知,该老师想研究教学的问题,说明已定选题,接下来首先要做的是查阅文献。

24.某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栏目,体现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   )。

A.活动设计突出探究性学习

B.内容组织突出并再现了科学发展的过程

C.评价方式注重多样化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D.知识引入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答案】A【解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属于探究活动,该活动突出探究性学习,即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25.图3所示的选择题的评价层次属于(   )。图3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分析【答案】A【解析】生物知识的评价表如下:层水教学要求次平A知对所学知识有大致印象。道B识记住知识点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记境识别它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理对不同的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表格)予以表达。C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运应D用知识对有关的见解、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用

其中,识记水平的评价教学要求是记住知识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与题意相符。

二、简答题(本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很多植物可以通过营养器官产生后代,我们将新鲜的土豆用清水洗去泥土,选择明显的芽眼,用小刀剜下一块带“芽眼”的组织块(图4)图4

问题:(1)平常使用的“土豆”(马铃薯)是植物的_______(填器官名称),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6分)(2)将“芽眼”块培养成子代植物,需要合适的土壤,适当的水分,并需要_______和_______(6分)(3)如果剜下的“芽眼”基部附带的组织块过小,种植过程中可能导致_______。(3分)【答案】(1)茎;淀粉(2)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3)芽萎缩【解析】(1)土豆是植物的块茎,其中富含淀粉。(2)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需要合适的土壤,适当的水分,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等。(3)“芽眼”基部附带的组织块的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如果组织块过小,营养物质过少,芽可能萎缩甚至死亡。

27.图5为叶绿体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5

问题:(1)图中的①结构上分布有_____和与_____相关的酶,可以将光能转化为_____(6分)(2)图中1阶段中HO在光下被分解释放的②______,产生的是2③_____和NADPH,可用于II阶段的反应(6分)(3)图中C与CO在光下结合形成C,再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523最终合成的是_____。【答案】(1)色素;光合作用;活跃的化学能(2)氧气;ATP(3)有机物【解析】(1)①结构是基粒,含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可以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2)I阶段是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反应是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所以,②是氧气,③是ATP。(3)II阶段是暗反应阶段,主要反应是CO的固定和C的还原,23C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后,合成有机物。3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8.材料:在“开花和结果”一节课的教学中,某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从花店购买的月季、百合、康乃馨、勿忘我等鲜花,接着又让学生分享各自带来的鲜花照片,然后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不同类型花的图片和花展视频,整节课学生处于花的海洋之中,这是一节五彩缤纷的花的展示课。

问题:(1)上述材料中,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媒体?(6分)(2)指出该教师运用媒体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14分)

答:(1)上述材料中,教师运了实物、图片、图像和视频动画。(2)①该教师运用媒体的不足之处

该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重复运用了大量相同的教学媒体,用到了实物,又展示了图片,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花展视频,这只是花的展示课,并没有回到教学的重点上来。

②改进措施

上述材料所用到的教学媒体,保留1~2个就可以。在讲解这堂课之前,可以展示花的实物,让学生有美的感受,从而想知道花是如何开放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开花及受精过程,使学生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有更深的理解。

29.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味道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学生各自猜想,有的说因为嘴巴里有牙齿,是由于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嘴巴里面有舌头,是舌头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中的唾液。然后老师让他们分组做实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后变甜的原因。

问题:(1)上述材料中教师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政策?教师采用这一政策的优点?(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政策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答:(1)上述材料中教师运用的是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该教学政策主要有以下五个优点:

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

④使学生形成积极对待科学的态度;

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2)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先前经验来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具有以下要求:

①明确主题;

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③培养学生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④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⑤使学生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1题,30分)

30.“小肠结构”是初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肠皱襞和绒毛为什么能增大吸收面积,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纸板、布(或纸)、胶水、胶布、剪刀等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问题:(1)画出小肠壁结构图模型,体现制作过程和材料的处理办法,并标注结构名称。(2)设计模型制作的教学方案。

答:(1)小肠壁结构图模型的制作

①制作四层小肠壁

取四块相同的纸板,在其纵切面上用白纸和彩色笔分别画出四层壁的纵切图,注意用不同颜色让学生形成视觉差,并标上名称: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如图1所示:图1

②制作皱襞和绒毛

将白纸折成扇子状,作为小肠内层皱襞。另取一张宽度相同但长度较短的白纸,作为小肠的外表面。将折好白纸的一边用双面胶与长度较短的白纸上的一边固定。里面折好的白纸要长些,外面平整的白纸要短些,这样才能形成内表面积和外表积的大小对比。这样的结构要做两个,一个用于继续制作,另一个用于作面积大小的对比。

③将布条剪成条状,用针缝到皱褶上面,缝好之后将相连的布条剪断,这样使布条呈绒毛状。同时留一部分的布条作为面积的对比。将里面褶皱的白纸的底部用双面胶固定在外面的白纸上,然后将制作好的小肠壁按生物学顺序组装,横切面叠放,竖切面外露,排列顺序从上至下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再将制作的小肠皱襞固定到黏膜上方。至此,模型制作即告完成。如图2所示。皱襞图2(2)设计模型制作的教学方案

在观察小肠壁结构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用此模型结合实物解剖,采取如下的教学过程:

①首先组织学生先认识四层壁,根据小肠四层壁纵切面示意图对照显微镜观察,并搞清楚它们的顺序。

②认识皱襞和绒毛。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结构,发现其不同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总结:表面隆起的是皱襞,皱襞上的那些针状物是绒毛,显微镜中是毛状。

③理解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在过程中,学生通过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小肠的特殊结构——绒毛和皱襞使消化的面积增加。此时再出示挂图,讲述绒毛的内部结构,最后点明绒毛实际上是皱襞突起,所以绒毛也增大了吸收面积。

这种教具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将微观结构用宏观显示,帮助学生看到实物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与形象思维的能力。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1的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小生物的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图2)是(   )。

A.A

B.B

C.C

D.D【答案】D

2.人体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

A.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B.左心室→右心房→肺动脉

C.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

D.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答案】D

3.淀粉、脂肪和蛋白质3种物质在消化道中的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表示淀粉和脂肪消化曲线的分别是(   )。图3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③和①【答案】C

4.和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细胞中不具有的结构(   )。

A.细胞壁

B.核糖体

C.细胞壁

D.成型的细胞核【答案】D

5.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A.无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

B.爬行动物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动物

D.两栖类和鸟类【答案】B【解析】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动物的许多特点;而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已经具有羽毛,能够飞翔,并且掌骨和腕骨有了愈合。因此,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6.人们曾采用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浆和这种方法分贝属于(   )。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答案】A

7.突触结构如图4所示,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其释放的方式是(   )。图4

A.胞吐

B.胞吞

C.主动运输

D.协助扩散【答案】A

8.正常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   )。

A.22条+X

B.22条+Y

C.22对+XX

D.22对+XY【答案】D

9.关于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映呈紫色

B.酶适宜在最适宜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最高活性

C.酶能够提高化学反映所需活化能而加快反应进行

D.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答案】D

10.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DNA与RNA的元素不同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C.DNA分子的任一条链中碱基数目A=T,C=G

D.组成RNA和DNA的碱基相同【答案】B

11.关于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均含有酶

B.均能产生ATP

C.均含有DNA和RNA

D.均只能在阳光照射下发挥作用【答案】D

12.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   )。

A.顶芽附近的生产素浓密过高,促进生长

B.侧芽附近的生产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C.顶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答案】B

13.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下列表示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答案】C

14.某种植物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如图所示,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

A.无光合作用,有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

C.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不进行【答案】B

15.应用生物工程生产乙肝疫苗流程如下,该过程未涉及的生物技术是(   )。

乙肝病毒→(分离)→有关基因→(导入)→酵母菌→(繁殖)→……(获得)→疫苗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技术

D.微生物培养技术【答案】C

16.下列细胞中,一定含Y染色体的是(   )。

A.男性体细胞

B.女性体细胞

C.人的卵细胞

D.人的精子【答案】A【解析】男性体细胞中含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Y性染色体,精子染色体组成有两种,含22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含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X性染色体,卵细胞染色体组成只有一种,即含22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17.“通过案例分析,认同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是“合理膳食”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教学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

B.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理解水平

C.该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经历水平

D.该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反应水平【答案】D

18.初中毕业会考时,让同学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相关实验技能。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纸笔测验

B.实作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答案】B

19.下图所示的板书类型属于(  )。

A.提纲式

B.图示式

C.方程式

D.表格式【答案】B

20.教师尝试运用科学史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施一学期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此教学策略的看法,宜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

A.实验研究法

B.行动研究法

C.问卷调查法

D.文献研究法【答案】B

二、简答题

1.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中发现,向小球藻的立体叶绿体培养体系中供给Pi、ADP、NADP时,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有机物,当供给ATP、NADPH时,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合成有机物。(1)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即______和______。(2)案例所述,利用ADP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消耗ATP的场所是哦叶绿体的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______。

答:(1)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2)类囊体膜;基质(3)光反应阶段生成ATP与NADPH

2.下图为DNA分子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1)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______(部位)。正常进行所需的条件是______。【答案】细胞核;酶、能量、模板、原料【解析】DNA分子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着DNA分子的复制,正常进行 DNA分子复制所需要的条件是模板、酶、原料、能量等。(2)图中A′链与______链相同,B′链与______链相同,因此该过程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分子中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的一条单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______。【答案】B;A;半保留复制【解析】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在合成子链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予链与另一条母链相同。(3)假如经过科学家的测定,A链上的一段(M)中的A:T:C:G为2:1:1:3,能不能说明该科学家的测定是错误的?______,原因是______。【答案】不能;在单链中不一定是A=T,G三C【解析】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但在单链DNA分子中A与T,G与C不一定相等。(4)如果以A链的M为模板,复制出的A′链碱基比例应该是______。【答案】A:T:C:G=1:2:3:1【解析】在以A链为模板合成的A′链中碱基比例为A:T:C:G=1:2:3:1。(5)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标记的链占全部DNA单链的______。【答案】1/4;1/8【解析】不论复制几次,含15N的DNA分子和DNA单链都是2,经复制三次后DNA分子数为8,DNA单链总数为l6,因此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1/4,标记的链占全部DNA单链的1/8。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代谢与平衡的一道试题分析

试题:下图是人体消化、吸收、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系统内,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2)经过③过程,血液成分的主要变化是(  )。(3)在C系统中,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主要是(  )。(4)在D系统内,血液流经肾脏时,主要通过(  )两个过程形成尿液,进而将人体细胞产生的许多废物排出体外。(5)图示中的排泄途径共有(  )条。

根据材料回答:(1)试题检测是有效评价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如何进行测验编制计划的制定?(2)该题属于简答题,简答题的命题原则是什么?

答:(1)测验编制计划的制定包括三大项目:明确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和选定测验的题型。(2)简答题命题的原则为:

①命题题意要明确,限定要严密;

②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上直接摘录一段句子来命题;

③一般来说,问题型的命题比填空型的命题对答案的要求要更明确;

④答案有单位的要标示出来;

⑤填空型简答题以一题一空格为原则。

2013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核糖体

C.叶绿体

D.溶酶体【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的结构是核糖体。

2.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若仅转换物镜和调节准焦螺旋所观察到的物象如图1所示,则视野由亮到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答案】C【解析】显微镜高倍镜和低倍镜转换关系如下表所示:物像大看到细胞视野亮物镜与载玻片的视野范小数目度距离围高倍大少暗近小镜低倍小小亮远大镜

3.关于人胰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及所含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相同,消化酶种类有差异

B.染色体不同,消化酶种类有差异

C.染色体相同,消化酶种类无差异

D.染色体不同,消化酶种类无差异【答案】A【解析】胰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均为体细胞,含有相同的一整套染色体,而两者分泌的酶有所不同。胰腺细胞分泌的特有消化酶包括胰蛋白酶。唾液腺细胞分泌的特有消化酶包括唾液淀粉酶。

4.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示意图如图2。如果Ⅰ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尿素

B.氧气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5.下列植物的结构中。属于果实一组的是(  )。

A.松子、蚕豆

B.杏仁、花生

C.芝麻,西瓜

D.葵花籽、玉米粒【答案】D【解析】A中蚕豆不属于果实,B中杏仁不属于果实,C中芝麻不属于果实,而D都属于果实。

6.水生被子植物茎的结构特征是(  )。

A.木质部发达

B.通气组织发达

C.表皮形成根毛

D.机械组织发达【答案】B【解析】水生植物的适应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以保证身体各部对氧气的需要;叶片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CO与无机盐的吸收;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以适2应水的流动;淡水植物还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7.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阳光下后,CO吸收量随光2照强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示意图如图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